第51卷第4期
024年7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
ꢀ
2
ꢀ
ꢀ
ꢀ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
ꢀ
Vol51ꢁNo4
ꢀ
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Julyꢁ2024
新时代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
内在要求与实践进路
曹曦颖
ꢄꢄ摘要:进入新时代,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承载着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高等教育强国
建设的时代使命。与此同时,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也呈现出了新的理论内涵与时代特征。这对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
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即厘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理念,完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厘清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原则。立
足新时代,高校必须着眼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发挥自身办学优势,以“优化培养方法”为驱动,以“融合课程体系”为基础,
以“实践教学平台”为支撑,以“科学评价体系”为推手,以“高水平师资队伍”为保障,着力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为国家实
施对外开放战略、实现高质量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人才培养
ꢀ
DOI1013734ꢅjcnki1000-531520240512
收稿日期:2024-01-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高等外语教育立德树人的路径与对策研究”(BIA190183)的阶
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曹曦颖,女,四川仁寿人,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ꢆcaoxy2006@163com。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迈入了新的历史方位,这意味着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
既要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时也要对外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为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复合型外语人才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类型,在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
全球治理、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在给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教授的回信时指出,“深化
中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大批外语人才”,要“努力培养更多有
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①。与此同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经济社会
发展不断涌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迫切需要大批具备跨
学科思维与能力、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强烈需
求呼唤着高校的教育赋能和功能发挥。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作为开展外语教育、培养复合型外语人
才的重要主体和中坚力量,如何立足新时代,面向新要求,高质量培养出符合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复合
型外语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基于此,本文将从时代意蕴、内在要求和实践进路三方面就新时代高校如
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展开理论探讨。
一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时代意蕴
立足新时代,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对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使命。与此同时,高校复合型
外语人才培养也呈现出了新的理论内涵与时代特征。把握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所彰显出的时代意蕴,是进一步
①
《庆祝北京外国语大学建校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官网,2021年9月26日发布,2023年12月24日访问,httpsꢆꢅꢅnewsbfsuedu
cnꢅarticleꢅ287983ꢅcateꢅ4。
12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探讨高校如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逻辑前提。
一)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①。复合型外
(
“
语人才作为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培养是重要的时代使命。
首先,以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
和产业变革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使得各国之间的竞争博弈日益加剧,国际形势日趋复杂。这些新变化使人
们充分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现代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我国倡导的关于人类未来
发展的“中国方略”,承载着我国对于建设美好世界、促进人类文明交融的殷切期望和不懈追求。“构建人类命运共
同体须以文化为基础,以语言为桥梁”②,这充分展现出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同时也体现出高校外语教
育的不可或缺性。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须以多元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为前提,进而展开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而复合型外语人才所具有的跨文化理解、感悟和交流的综合能力,恰好可以承担不同文
明之间交流互鉴这一文化使者的角色功能。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需要我国的智慧供给和方案提供,而
复合型外语人才作为我国本土厚植的人才类型,其具有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可以更好地传递
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进而助推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更好地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其次,以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助推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时也是我
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伴随着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
的新阶段,复合型外语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支撑,其培养质量和培养规模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
成效。一方面,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语言铺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更需要语言先行。外语作为信息与文
化的载体和不同文明之间思想沟通的媒介,在国际交往、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当前,普通话
在国际交往、知识传播和文明互动中并不占据主流位置,这就要求我国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主动培
养会识、会读、会写、会说、会译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通过复合型外语人才这一桥梁,积极传递中国声音,在对外传播
中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从而建构中国话语
体系。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深,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和重要性也将会愈发提升。另一方面,推进
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复合型外语人才的主动作为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新时
代对外开放的主要抓手,其涉及地域之广、领域之深、国家之众、文化之多元、社情之复杂,需要复合型外语人才发
挥其专业优势进行主动作为和积极参与。可以说,复合型外语人才是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的主力军和文化先
锋,对于国家之间的沟通、文明之间的互鉴以及经贸、人文交往交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以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助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基本生存型为主,向多层次多样化
发展转变,对接受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也更加期盼③。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迈入了新阶段,跃上了新台
阶。我国的高等教育现已进入普及化阶段,表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学习化、现代化等特征,在办学规模、培养质量、
服务能力等方面已实现历史性跃升,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高等教育第一方阵④。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在部分领
域领跑,正在成为新增劳动人口的“基础教育”,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领先世界,目前正在从抓好根本质量、
整体质量、服务质量和打造中国范式几个方面去完成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基本任务⑤,力争率先建成高等教
育强国。外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外语教
育的需求,以及助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成为新时代外语教育的新挑战。此外,从外语教育自身来看,外语专业在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实施同质化建设所带来的外语专业毕业生“小才拥挤、大才难觅”等问题长期阻碍着外语教育
的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外语教育开始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目前基础外语界开始运用新教材、新教法、新评
①
②
③
④
⑤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ꢇ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蒋洪新《新时代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中国外语》2019年第1期,第1页。
徐辉《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成就、挑战和变革》,《教育研究》2018年第8期,第69页。
吴岩《中国式现代化与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中国高教研究》2022年第11期,第24ꢇ25页。
吴岩《中国式现代化与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中国高教研究》2022年第11期,第25ꢇ28页。
130
曹曦颖ꢄ新时代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与实践进路
价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和全球胜任力,而高等外语界则开始探索实施“专业+外语”、“外语+专业”等复合型人才培
养模式,以培养满足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一精多会、一专多能”高素质外语人才①。基于此,本文认为,培养复合
型外语人才是新时代外语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通过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倒逼外语教育培养模式、
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系统变革,由此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满足社会需求。
(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理论内涵与时代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外语教育政策的调整,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及其培养开始受到
学术界和高等院校的广泛探讨和实践摸索,愈发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②。概念是思维的工具,是构成语义的
基础,在探讨新时代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之前,有必要对复合型外语人才进行概念上的厘定与说明。
首先,从概念的理论基础来看,复合型外语人才内蕴着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论内核和思想主张。多元智能理论
认为,凝结在人脑中的智能是多元形存的,人脑中并不存在单一智能,而总是呈现出多种智能组合而成的一种多元
智能结构,智能组合的不同造就个体间的差异,智能组合的结果可以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我们必须承认并开发各
式各样的智能和智能组合。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事实上几乎具有任何程度
的文化背景的人,都需要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来解决问题”③。复合型外语人才就是要打破单一语言技能的传统
智能结构,形塑自身“外语技能+其他技能”的多元智能组合模式,以便解决社会复杂问题。
其次,从概念的基本要素来看,所谓“复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学科或专业的有机合成,而“复合型人
才”则是指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学科或不同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人才④,强调跨学科思维和运用不同专
业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外语”是“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核心要素和主要成分,“复合型外语人才”是由“外语”+“X”
(X指代其他学科或专业)有机复合而成的外语类专门人才。
再次,从概念的基本要义来看,学界对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共识,但从当前有关复合型外
语人才的学理探讨中可以萃取其基本的概念要义,即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指具有扎实的外语专业本领,同时掌握相
关学科专业知识,拥有人文科学素养、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备跨文化理解、沟通等综合能力和创新、合作等综合
素质,并且能够胜任相关领域工作的外语人才。从以上简要分析中不难看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本质内涵是“外
语”+其他相关学科或专业复合而成的外语类人才,其外延则包含了要具有人文科学素养、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以
及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其思想内核始终指向外语人才自身多元智能结构的形塑。
立足新时代,高校作为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过程中也呈现出了新的时代
特征。
首先,确立新标准,培养卓越拔尖、一精多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本质内涵、时代外延以及
思想内核为高校的专业性培养树立了新标准,主要体现在素质、能力和知识三方面⑤。其中,在个人素质方面,应培
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浓厚的家国情怀,有社会道德感
和社会使命感,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在个人能力方面,应培养具备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等外语综合能
力,具备跨文化理解、感悟、交流、沟通的综合能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管理、创新等能力。在个人知识方面,
要培养具有外语语言知识及其凝结在外语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具有人文社科类、理工科类相关基
础性知识,整体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
其次,突出新特色,面向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重新定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特色化培养。新时代国家战略和社
会发展亟需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智力支撑,然而,基于分类的学科理念、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学科中心的院系
结构等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高质量培养⑥。因此,面向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
高校需要转换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培养新特色,注重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吴岩《抓好教学“新基建”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年第2期,第5页。
叶慧君、李娜《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40年:理念与实践》,《当代外语研究》2023年第5期,第124ꢇ132页。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12、29页。
范云六《人才之我见———浅谈专业型与复合型人才》,《科学与社会》2013年第3期,第16页。
蒋洪新《新时代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中国外语》2019年第1期,第11页。
朱贺玲、郝晓晶《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变局、新挑战与新思路》,《高教探索》2023年第4期,第21ꢇ23页。
13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协同交叉发展,在跨界中实现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再次,建设新学科,以“外语+学科”模式优化外语人才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外语不仅是一门工具性语言,而
且还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属性和价值功能。伴随着新时代高等教育深入推进“四新”建
设、努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对外语学科进行跨学科交叉与融合是新时代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题中应有
之义,以“外语+学科”模式优化外语人才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从而建构学科交叉、知识互涉的共生型外语新
学科。
二ꢄ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使命,与此同时,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也呈现出了新的理论内涵
与时代特征,这对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即厘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理念、完善复合型外语人才
培养目标、捋清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原则,通过培养理念、目标、原则的内在变革与创新,以此实现高校复合型外语
人才培养的内在自觉与持续动能。
(一)厘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理念
“
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内在动力,教育的改革与进步必须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①。换言之,缺乏好
的教育理念,教育的发展终将是乏力的、被动的、短期的。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
设、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背景下的一种教育改革创新,在其发展过程中亟需厘定自身教育理念,以“质量导向、
学生中心、跨界融合、全人培养”为理念核心要点,以此获得持续的内在动能,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
一是要坚持质量导向,以质量作为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生命线。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
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②可以看到,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因此,以质量为导向是新时代高校复合
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从结果质量来看,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要坚持以满足国家战略和经济
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作为教育产出目标,自觉提高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另一方面,
从过程质量来看,过程质量是结果质量的前提和保障,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过程中,要积极推进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效能,以此实现对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有效培养。
二是要坚持学生中心,始终将学生的发展放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外语教育始终是面向人的教
育,始终是以人的教育为逻辑起点,以人的发展为价值旨归,只有秉持学生中心,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才能始
终葆有教育本色、焕发生命活力。
三是要坚持跨界共生,树立专业交叉③、融合培养的发展理念。新时代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需要跨学科的新
型培养模式,高校要主动发挥自身办学优势,通过“主ꢇ辅ꢇ跨ꢇ参”(主修外语,辅修其他学科专业,跨专业选修人
文社科类、理工科类课程,参与艺体社团)等专业交叉、跨界融合、知识共生的培养理念革新,高质量培养出复合型
外语人才。
四是要坚持全人培养,以整全的教育培养人的整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复合性”内在规定着人的发展的全面
性,这就要求高校要自觉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旨在以整全的教
育培养出整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
(二)完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确立完善的培养目标,是新时代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在确立培养目标
的过程中,我们要警惕“重技能轻素质”、“重专业轻通识”、“重应用轻文化”这三种倾向④,自觉将知识结构目标、能
力结构目标和素质结构目标三位一体地融入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形成系统完整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
目标体系。
首先,确立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目标。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是跨域共生、交叉融合的,也就是说,在
①
②
③
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第54页。
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求是》2023年第15期,第7页。
罗选民、梁燕华、叶萍《“双新”背景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涵、特色与路径———以广西大学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为例》,《外语界》2023年
第1期,第19ꢇ20页。
④
蒋洪新《新时代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中国外语》2019年第1期,第12页。
132
曹曦颖ꢄ新时代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与实践进路
以“外语”知识为主的同时,能够融会其他学科的基础性知识,由此形成“外语知识+其他学科知识”的复合型知识
结构。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将“掌握好”、“理解透”外语综合知识作为核心的
知识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要将“了解广”、“懂得多”其他学科专业知识作为补充性的知识培养目标,通过外语专业与
不同学科专业知识之间的有机叠加,进而培养出复合型外语人才。
其次,确立复合型的能力结构目标。知识是构成能力的养料,高校在确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能力目标时,不应
局限于单一外语技能的掌握,而是要随着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建立,确立复合型能力结构目标。具体而言,一方面,
要培养具有外语应用的综合能力,这是复合型能力结构的核心。另一方面,要培养符合时代所需的能力,如创新能
力、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与此同时,要培养具有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综合能力,例
如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等。新时代高等外语教育的重要使命是提升国家形
象①,习近平曾深刻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
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
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②要解决“挨骂”问题,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外语人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高校
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时,要自觉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形成中国话语”作为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
综合能力目标,使其自觉担负起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硬形象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国
声音的传播者、中国理论的创新者、中国未来的开创者③。
再次,确立复合型的素质结构目标。我国将人的素质结构划分为“德智体美劳”五大范畴,它们构成了新时代
教育事业立德树人的五大抓手,是复合型素质结构的高度概括。高校在推进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自觉
将德智体美劳作为复合型素质结构目标进行整全培养。具体而言,在“德”方面,要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涵养德性,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在“智”方
面,通过学科跨界、知识跨域等融合培养模式培养出既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又具有专业本领、人文科学素养的
外语人才;在“体”方面,通过生理健康知识、体育锻炼技能等的传授,增强外语学生的强健体质和顽强毅力;在“美”
方面,要培养外语学生的鉴美能力和审美情操,以美润心,以美养德;在“劳”方面,要培养外语学生崇尚劳动、热爱
劳动的观念以及能够劳动、胜任劳动的技能,提升外语学生的劳动素养。总而言之,通过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复合型素质结构目标为行动导向,整全培养出心中有理想信念、身上有家国情怀、手里有过硬本领的高素质复合
型外语人才。
(三)厘清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原则
原则是行动的标尺,捋清培养原则,是新时代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又一内在要求。根据复合型外语人
才培养自身所内蕴的特点,以及当前外语人才培养的整体思路,在新时代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自觉
将“立德树人和以人为本”、“系统性和科学性”、“多元培养和分类卓越”作为三大原则,始终贯穿在复合型外语人才
培养的全过程之中。
首先,要自觉秉持“立德树人和以人为本”的原则。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究其根本是面向人的教育,是面
向一个个有温度、有情感、有故事、有个性的鲜活个体的教育,诚如有学者所言,“外语教育的原点是人的教育”④。
因此,秉持立德树人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是新时代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高校复合型
外语人才培养要坚持德育为先,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同时,还要坚持树人为要,形塑外语人才的精神内涵和综合素质,奋力培养新时代拔尖
卓越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的发展置于复合型外语
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把尊重人、关爱人、培养人、发展人贯穿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
其次,要自觉秉持“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复合性”本身就内蕴着系统思维和跨界理
念,它不仅是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专业之间的跨界整合和知识共生,而且需要外语学科组织与其他学科组织之间
ꢀ
①
②
③
④
吴岩《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第1期,第7页。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6年第9期,第10页。
ꢀ
吴岩《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第1期,第7页。
蒋洪新《新时代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中国外语》2019年第1期,第11页。
13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通力合作。因此,对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要自觉从系统视角看问题,着眼大外语观,妥善处理好外语学科
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共生关系,建立好外语学科组织与其他学科组织之间的合作机制,共同培育好新时代复合
型外语人才。在把握系统性进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遵循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和教育教学特
点。例如,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发展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与课程结
构重置;又如,人才培养要具有教育性,注重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知识与德性相结合。
再次,要自觉秉持“多元培养和分类卓越”的原则。新时代高等外语教育的基本方略是分类推进,根本要求是
价值引领①。面对全国超大规模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和每年几十万的毕业生,如果外语专业始终按照同质化思路
培养人才,就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在基础教育领域被呼吁取消主科地位、在高等教育领域被亮红牌的诸多问题。为
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界同仁提出了“多元培养、分类卓越”的人才培养思路,即各高校外语专业依据自身条件,发挥
自身优势,走特色、多元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道路②。例如,对于师范院校而言,走特色、多元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培养道路就是在培养外语专业人才时发挥自身的教师教育优势,在人才培养中以培元育才为重心,突出专业性和
师范性,并将两者有机结合,以培养复合型外语教师为己任。
三ꢄ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实践进路
立足新时代,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具有了新要求,这就需要高校必须立足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发挥自身
办学优势,以“优化培养方法”为驱动,以“融合课程体系”为基础,以“实践教学平台”为支撑,以“科学评价体系”为推
手,以“高水平师资队伍”为保障,高质量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为国家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实现高质量教育发展提
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以“优化培养方法”为驱动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离不开方法模式的创新驱动。立足新时代,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需要整体优化人才
培养方法,通过打造智慧化教育模式、“外语+其他学科”的跨界集群、“德育引领”的教育生态和全链条育人机制等
方面的融合创新,进而驱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首先,推进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整体打造智慧化教育模式。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迭代式发展和广泛性应
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社会发展已成为一种价值共识。在此背景下,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教育创新和变革的价值日
益凸显。所谓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育全过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优势,推动教育系统
的全方位变革和创新,从而打造智慧化教育新生态,更好地培养时代新人③。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发展中,推
进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同样是利用外语教育实现自身变革与创新的时代机遇,尤其是针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
养,更离不开外语教育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优势,整体打造在线课程、虚拟教室、数字教材、智慧教学、智慧
课堂、数字化教学管理等智慧化教育模式,重塑外语教育智慧化新生态,从而整体提高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质量
和水平。
其次,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知识跨域共生,整体打造“外语+其他学科”的跨界集群。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
科交叉融合与知识跨域共生已成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时代特征,旨在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
人才,从而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强国建设。在此过程中,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要聚焦
外语学科的内涵建设,树立大外语学科建设观④,以外语学科为核心,推进外语学科与其他相近学科、相近专业的交
叉融合,实现外语学科知识与其他相近学科、专业知识的跨域共生,整体打造出“外语+其他学科”的跨界集群,从
而整体提高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再次,推进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打造“德育引领”的教育生态。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我国课程建设的一种
教育理念⑤,旨在挖掘各类课程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德育要素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充分发挥课程育人
ꢀ
①
②
吴岩《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第1期,第7页。
冯光武《把握国标精神、找准学校定位、突出专业特色———<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施建议》,《外语界》2017年第1期,第2ꢇ
6
页。
③
④
⑤
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探析与研究展望》,《中国电化教育》2022年第4期,第1ꢇ4页。
安丰存、王铭玉《新文科视阈下的大外语观及学科建设内涵》,《外语研究》2021年第3期,第61页。
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第3期,第59页。
134
曹曦颖ꢄ新时代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与实践进路
功能,为人才的培育和成长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滋养。外语教育作为一种文科教育,其自身内蕴着人格修养、审美
情操、优良美德、家国情怀等教育旨趣,具有丰富的思政要素。新时代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要以推进外语
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一方面,引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外语课程建
设,厚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思想内涵、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外语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
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成长提供精神养分和价值向导。
(二)以“融合课程体系”为基础
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促成各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相比传统的单科人才培养,在
更大范围内的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学习,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更大提升,而融合不同学科知识、能
力、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也更加符合现代社会需求和国家战略需求。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同
样离不开跨界、跨域式学科融合培养,在学科融合培养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统整共生,进而又
以学科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统整共生实现复合型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养成,最终促进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有
效培养。高校开展人才培养需要以课程为抓手,因为课程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载体,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
支撑元素。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外语教育在相关课程体系设置上仍较难满足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①,因此,
深化课程改革、积极构建融合课程体系是新时代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实践进路的必然选择。基于此,高校应
以基础知识模块、相关知识模块、综合素养模块为主要框架,积极构建学科融合、专业融通、知识融汇的融合课程
体系。
首先,在基础知识模块方面,高校要立足外语学科基础知识,以《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
《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 )为依据,一方面开设包括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外语
2020
技能课程,另一方面开设包括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翻译学等外语基础课程,以外语学科知识固本人才培养。
其次,在相关知识模块方面,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积极开设信息技术应用、数据
统计分析、音体美素质提升、现代组织管理、中国人文经典等跨学科课程,同时鼓励学生辅修或选修其他学科专业
课程,以跨学科专业知识拓宽外语学生的心智空间,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和多元智能结构,以此助力外语人才
培养。
再次,在综合素养模块方面,高校还应开设中国语言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等课
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理性吸纳西方文明精髓,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以“实践教学平台”为支撑
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始终是面向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既要高质量培养出能够解决社会复杂问题
的实践型人才,又要高质量培养出能够引领社会各领域创新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兼具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
新时代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价值旨趣。实践教学平台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支
撑②,为此,高校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实践进路中,应整体打造出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有效结合的“实创
合一”实践教学平台,以实践教学平台为支撑,确保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协同并进,培养出整体
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
首先,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上,要打造校内校外双空间平台建设。一方面,高校要在校内积极搭建“基于体验
和应用的外语教学实践实训平台”③,用以开展与外语技能学习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积极搭建具备数字化
语言、数字化同声传译和CATTI笔译等实践教学功能的语言实验室,夯实语言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在校
外主动寻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利用行业企业优势,以项目合作、实习见习等方式为抓
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化的语言应用环境,在情境化、工作化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
能力。
其次,在实践教学平台管理上,要确保实践教学平台的日常运营使用。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是为了使用,因
①
②
③
庄智象、陈刚《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思考》,《外语界》2017年第3期,第10ꢇ11页。
张技术《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探索》,《职教论坛》2021年第3期,第57页。
王金铨、缪海涛《外语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24年第1/2期,第50页。
13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此,一方面,高校要依据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优化实践教学课程结构,增加实践教学
课时比重,通过实践教学课程学年、学期的时序性编排,将实践教学平台的使用合理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另一
方面,高校要与校外行业企业联合制定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明晰高校与行业企业的管理权责,建立高校与行业
企业的协同育人机制,以此保障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有效运营与使用。
再次,依托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复合型外语人才实践教学资源库建设。从纵向方面来看,高校要遵循能力发展
规律,从基本的发音训练到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实训来配备相应的实践教学资源,促进外语学生的能力发展进阶;从
横向方面来看,高校要将实践教学资源进一步按日常生活、时事新闻、经济贸易、山水旅游、语言文化等知识模块进
行分类整理①,拓展外语学生的知识广度,提升外语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四)以“科学评价体系”为推手
教育评价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事关教育教学发展方向,关涉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当前我国正推进教
育评价改革,而新时代背景下,科学的教育评价应该要“走在教育发展前面”②,发挥评价所固有的价值引领作用。
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同样离不开科学教育评价的功能发挥和价值引领,科学的教育评价在有效诊
断培养质量的同时,能够引领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方向,提高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创设科学评价
体系,以评价为推手助推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便成为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又一实践进路。为了客观、
准确评价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从评价主体、评价形式、评价范围三方面系统创设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
的科学评价体系。
其一,应构建多方评价主体参与体系。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涉及多方利益主体,高校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
的评价应转变传统单一评价主体的局面,主动将师生、家长、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主体纳入评价主体之中,同时也
可以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由此形成多元主体评价新格局,更好地促进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其二,应构建多样化评价形式。高校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应改变传统单一纸笔评价形式,主动构建包括纸
笔测验、课堂观察、活动报告、成长档案袋等多样化评价形式。与此同时,高校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
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由此构建注重过程、突出增值、多元多维、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形式。
其三,应积极拓宽评价范围。高校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评价范围应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二课堂
的特定获奖可以兑换抵扣第一课堂的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学分,专业四级、八级和各类职业资格证考试的通过情况
也可纳入评价范围。总而言之,高校应通过创设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参与
性,助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五)以“高水平师资队伍”为保障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对高校外语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们不
仅要师德高尚、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文化功底和跨学科知识结构,还要具备复合型外语的实践经验③。然而,在当
前我国庞大的外语师资队伍中,不仅缺乏语言文学和专业融合型教师④,同时也缺乏复合型外语实践经验的教师,
难以支撑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有效培养。因此,整体提高高校外语师资水平,以高水平外语师资队伍建设为复合型
外语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保障,将是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强化高水平外
语师资队伍建设。
其一,加大外引内培力度,提高外语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一方面,对外与行业企业合作,聘请有丰富外
语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以此完善高校理论性外语教师与实践性外语教师的结构比例。另一方面,
对内采取进修、研修、挂派结合等多种教师培养方式,多样化促进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整体提升外语教师的综合
素质和外语教学能力。
其二,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引导教师回归教学,重视教学研究,着力教学改革实践。高校应采取学院领导、校院
教学督导、系室同行、校外专家、学生评价“五位一体”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在教师评聘职务时实行教学考
①
②
③
④
孟林华《构建应用型外语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初探》,《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第12期,第55页。
朱德全《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评价》,《教育家》2023年第10期,第1页。
马瑞贤、侯贺英、汤倩《对外传播视域下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传媒》2019年第11期,第89页。
庄智象、陈刚《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思考》,《外语界》2017年第3期,第11页。
136
曹曦颖ꢄ新时代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与实践进路
核一票否决制,以此引导教师注重对自身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升。与此同时,高校要定向扶持各级教改项目,
鼓励教师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申报教改项目,利用教改项目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
教学质量。
其三,建立赏罚分明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高校可以设立优秀育人奖,定期评比表彰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突
出贡献的优秀教师,以此激励教师重视人才培养,回归教书育人初心。
四ꢄ结语
立足新时代,国家战略和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亟需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智力支撑。高校作为复合型外语人才
培养的中坚力量,应勇担时代使命,主动识变、应变和求变。一方面,要廓清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理论内涵
与时代特征;另一方面,要明晰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对高校开展外语教育的内在要求。此外,还要明确高校复合型
外语人才培养的未来实践进路,以此实现对新时代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高质量培养,为建设教育强国、推动中国式现
代化发挥应有作用。
[责任编辑:罗银科]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