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1 卷第期  
2014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1,No.3  
May,2014  
国家认同的宪法学解读  
2  
康宇杰  
1.四川大学法学院成都610064;2.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成都610066;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武汉430073)  
摘要从宪法角度解读国家认同有三个维度认同主体运行机理和认同客体 公民是国家认同的主体其公  
民身份是国家认同的起点国籍是现代公民的静态标准独立自主与平等参与是其实质内涵认同是联系公民与国  
家的纽带其运行机理是国家认同的关键认同的本质是对人际关系的认知选择和赞同包括自我认同集体选  
择以及赞同与奉献国家三个面相现代政治国家是国家认同的客体它是区别于古代国家的现代国家和区别于民  
族国家的政治国家的统一体。  
关键词宪法学国家认同公民国籍现代国家政治国家  
中图分类号DF2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403⁃0033⁃09  
国家认同问题是20 世纪50 年代随着民族主义  
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员信息物资等跨国流动日  
益频繁,“世界公民的概念越发深入人心公民的国  
内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因此受到严重的冲  
四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广泛使用网民散漫而  
情绪化的政治参与也是导致国家认同危机的重要不  
利因素为积极应对社会多元化极端民族化经济  
全球化和参政网络化等多种因素带来的对国家认同  
的挑战必须科学地解读现代化背景下国家认同的准  
确含义全面提升公民的国家认同意识以维护国家  
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盛行和现代国家的转型而流行起来的一个理论和实  
践问题它关涉到民族的团结主权的稳固社会的  
和谐以及国家的合法性基础等重大问题意义非常深  
是现代国家不得不重视的内容。 “国家认同是现  
代国家的生命所在失去了国家认同现代国家也就  
1]  
失去了所有意义” 。 可以说没有国家认同国家便  
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没有国家认同国家的稳定和  
发展就失去了动力和保障但是当前的社会现实却  
存在严重削弱国家认同的危险一是随着改革进入深  
水区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使社会分层现象加剧加  
之多元化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使公民对国家的认同  
出现了降低的可能二是随着苏联东欧的解体民族  
主义中的最危险部分———极端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  
主义思潮蔓延成为影响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  
消极因素如果与国内不当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措  
施相结合将成为挑战国家认同的最大危机三是随  
研究国家认同首当其冲的就是确立内涵即国家  
认同的规定性对此国内外学者从政治学国际关  
系学人类学民族学法学历史学等角度做了有益  
的探索本文在吸收各家有益探索之上从宪法学的  
视角来研究国家认同的内涵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角  
是因为宪法学的基本原理与国家认同的本质之间  
存在两点耦合一方面国家认同与宪法关系的主体  
收稿日期2013⁃03⁃1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3 年度一般项目完善我国宪法适用机制”(编号:13BFX028)、四川省教育厅2012 年  
重点社科研究项目后宪政主义视角下网络宪政的发展与控制”(编号:12SA0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驰(1970—),四川双流人四川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康宇杰(1993—),四川大邑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学生。  
3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与内容都是同一的国家认同的关系主体是公民与国  
担义务的自然人这实际上表明作为法律概念的公  
具有两个属性国籍标识和公共事务的参与国  
籍标识与主权和地域相关是公民身份的判断依据和  
静态标志一旦有了国籍个体便与具体国家产生法  
律上的关系这种关系从公民个人角度讲一方面因  
国家为个人提供安全自由财产等权利保障而应对  
国家奉献义务和保持忠诚另一方面因个人对国家公  
共事务的参与和积极作为而享受国家的保护从国  
家的角度上讲国家因公民拥有其成员资格而应当努  
力使自己的权力体系政治制度社会福利等更加完  
以使公民能有效参与国家事务并享受国家成员的  
福利这就是公民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双向建  
公共事务的参与具体表现为享有权利和承担义  
它与公民是否能够独立自主地参与社会交往和国  
家事务密切相关是公民身份的实质内涵和动态要  
如果国家不能严格规范公私领域的界限保证公  
民独立自主自由平等地参与公共事务则会极大  
地影响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所以一个与政治国家相  
对分离保持其成员独立平等的自主交往的公民社会  
这正好与宪法关系的最基本主体是契合的而宪  
法基本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  
的协调问题这正好又跟国家认同的根本属性是契合  
即只有协调好国家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分配  
并保护好公民权利公民才会发自内心地认同自己的  
国家另一方面国家认同与宪法的正当性有着价值  
上的同源性———都是认可与接受一个是对国家制度  
体系的认可与赞同一个是对自己及他人的宪法思  
宪法行为以及宪政制度的认同接受和信  
2]124  
”  
的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的起点公民身份  
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宪法的角度解读公民  
认识国家认同首先得追本溯源从词源和历史演  
变说起这是理论研究的基本进路按照一般的理  
国家认同是一国公民对自己所属国家的认知以及  
对这个国家的构成要素的评价与情感是族群认同与  
文化认同的升华可见国家认同应该是公民的国家  
认同及公民对国家的认同行为两个方面的统  
前者是公民的主观心理感受是公民对国家的归  
属感和忠诚度属于心理与文化层面后者是公民对  
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体系表达认可与赞成的行为是公  
民对国家表达拥护热爱支持的行为外化属于政治  
行为层面因此对公民身份的确认是国家认同的立  
足点即以什么身份与立场来看待国家认同问题对  
是建构公民的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 “这一具有政  
治意义的公民概念建立在具有人身自由且地位平等  
的市民基础之上” 。 独立性自主性参与性是现  
代公民的基本特征也是实现其国家认同的前提条  
只有保障公民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参与性公民  
才有能力和条件认同国家建构国家认同所需要的主  
客观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独立主体资格的公  
民是现代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整个国家制度和认  
同机理都是源于独立自主与参与性的公民资格的确  
。 “人成为现代社会与现代国家的逻辑起点 由  
人的观念权益和行动就自然成为社会与国家建  
构与发展的决定力量。 ……现代国家对国家认同的  
需求不是源于国家的整合性和统治性而是源于人  
民族国家的认知是国家认同的落脚点即认同什么  
样的民族国家或者说什么样的民族国家才是  
我们要认同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导致国家  
认同产生歧义的最大障碍当然如何认同以及认同  
的态度和方法也是构成国家认同的关键概念所以,  
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至少与以下几个概念密切相关:  
公民国家民族认同等我们就从这几个概念说  
。  
1]  
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公民的英语为Citizen,词源亦为城市:City。 在古  
希腊城市即为城邦意为有设防的居民点它与不设  
防的乡村相对立其法律意蕴就是本国人与外国人  
的身份界限这个含义到古罗马一直没变城邦即是  
后来的具有政治意义的国家因此从词源来看公  
民就是属于城市城邦和国家的人随着民主制度的  
发展拥有公民身份的自然人还应当参与国家公共事  
务的决策与管理这样公民才具有了实质含义正  
是在这两个层面上现代各国的宪法几乎都规定公民  
是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  
身份是实现社会成员向公民资格转化的主体属  
自我他者的区别性标志。 “这种特性既  
包含有与生俱来的成分又包含了后天所获得的社会  
标识而最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为个体寻求认同  
3]  
提供了一种参照或凭藉” 。 身份与公民的价值观与  
行为选择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与形塑的关系不同的  
身份决定了公民会扮演不同角色享有不同的权利、  
承担不同的义务以及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  
反之公民的权利义务及其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  
等又进一步固化和加深了公民的某种身份由此就  
34  
康宇杰国家认同的宪法学解读  
形成了公民的身份认同身份认同很大程度上是一  
种自我认同是自我在与他者的认异的基础上形成  
的自我评价人的身份来源是多重而复杂的由此也  
份的内在品质和基本要求还是国家政权的稳定与社  
会秩序的协调的重要保障是国家合法性基础在公民  
心中的体现如果没有公民对国家的认同与归属感,  
仅靠国家权威和法律制度的强力推行现代国家是很  
难维系的正如亨廷顿所说:“只有当人们认为自己  
就产生了多元的公民身份在公民的多种身份中,  
富含文化色彩的族群身份与富含政治法律色彩的公  
民身份是两种最重要的身份方式正如哈贝马斯所  
公民身份具有双重特征一种是由公民权利确立  
7]90  
同属一国时国家才会存在。”  
认同是由英文名词“identity”及其蕴含动态含义  
的衍生词汇“identification”翻译而来因此同时具备  
认同感认同行为之义在英语世界认同最  
早是哲学和逻辑学上的概念后由弗洛伊德移用到心  
理学领域而得到盛传其基本含义是一个人与他自  
己或他者在心理与情感上逐步趋向同一的过程是个  
体对己对人共情的心理历程所以一个经常和认  
同重叠的术语便是自我———人们或自我认同或认同  
自我———认同即是自我的不停反思所以埃里克森  
认为,“认同实际上是关于我是谁这一问题或明  
确或隐晦的回答这表明认同不仅有很强的主体性  
和主观性是主体在认知自我界定自我以及区分自  
我与他者的差异中的心理感受还是一个受外界影响  
能够人为改变和建构的概念是主体在与他者的  
交往与共情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过程前者是作为名  
词的认同感即亲切感归宿感后者是作为动词的认  
同行为即承认接受认可和赞同认同就是这两个  
维度含义的结合表明主体在与他人或群体的认知与  
交往中产生的自我定位和归宿感其产生的过程是  
心理的但其产生的结果却是政治的或社会的这  
认同概念很自然地就从心理学过渡到政治学社  
会学和法学领域了用来表达公民对政治国家的认  
接受赞同等心理态度和行为过程与机理。  
4]133  
的身份另一种是文化民族的归属感”  
公民与  
生俱来的血缘和族群身份天然就有族群身份以及相  
应的族群认同同样地公民作为后天选择的政治共  
同体成员的身份自然就有归属于国家的公民身份以  
及相应的国家认同肖滨将公民的血缘民族身份称  
为文化心理公民身份将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成员  
5]  
的身份称为政治法律公民身份二者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有着复杂的关系,  
并且将直接影响公民的国家认同观。  
[6]  
公民身份是一种政治身份” ,是公民在政治  
社会与政治国家中的成员资格作为国家认同主体  
的公民是一个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个体概念它背  
靠公民社会面对政治国家就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而言公民是它的成员个体需要融入公民社会并且  
凭借公民社会来保障个人的权利实现社会参与就  
其与政治国家的关系而言要求作为个体的公民必须  
与国家保持一个理性的关系公民通过履行义务来换  
取国家的权利保障国家通过合理性制度及其合法性  
运行来换取公民的认同所以适当地保持和国家  
的距离使国家的公共领域和公民的私人领域严格分  
开是公民的理性选择自主性独立性是公民的国家  
认同的身份属性没有独立自主的公民身份,“公民”  
就会退回到没有自由的私民”(其实是臣民状态,  
其认同国家的积极性将受到严重的打击国家认同就  
会失掉基础和前提出现认同危机参与性交往性是  
公民国家认同的本质属性没有公民的自主交往和有  
效参与国家认同就会无从体现本质上虚化了公民  
的国家认同。  
可见作为政治和法律领域概念的国家认同上  
述认同概念至少包含了以下几个属性。  
首先认同的本质是对人际关系的认知确定选  
择和赞同即认同就是个人辨析和判定某种社会关系  
的心理活动与体现其中的社会关系包括个人与个  
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国家认同的机理认可赞同  
其次认同的形成过程来自两个途径:“认异与  
认同”。 所谓认异”,就是辨析个人与他者包括国  
家等群体的不同之处以便将个人与他者区隔开来,  
从而为个人树立个性定位自我找到理由。 “认异通  
过与他者的区别来认识自己解决我是谁的问题。  
所谓认同”,就是认知个人与他者包括国家等群  
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以便找到归宿感集体感和依  
赖感从而为之奉献忠诚和爱心。 “认同侧重认识他  
确认公民身份及其在国家建构中的地位只是掌  
握公民的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对国家认同内涵的  
真正把握还必须深入理解认同本身的含义厘清  
国家认同的内在机理这样才能在公民与国家之间  
建立起有效的链接实现现代政治国家在公民心中的  
内化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可度和归属感认同不仅  
是公民身份的自我认同是公民作为国家公民成员身  
3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者并倾向性的归属于他者解决我归属于谁我  
持着内部资源竞争分配整合与矫正资源配置正当  
[11]  
忠诚于谁的问题其中认异是基础认同是归宿,  
没有认异便没有认同所以认同问题起源于对个  
体多重身份中我是谁的追问结束于我归属于  
我赞同于谁的肯定。  
合理性与合法性的说服力。”  
最后既然认同是维系公民这个主体与国家这个  
客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公民的国家认同自然就应当  
包含主体客观化和客体主观化两个方面的内容所  
谓主体客观化就是作为认同主体的公民是客观存在  
现实的人其对国家的认同过程实际上就是国家  
观念和制度对公民的影响过程也是公民自己心中理  
想的国家形象在现实国家面前成型的过程是公民的  
主观认同的外化过程所谓客体主观化就是现实的  
国家观念和制度在公民心中内化的过程是现实中的  
国家在接受公民认同过程中被主体人为建构之后,  
反射到现实中加以改造后形成的新的带有主体主观  
愿望的国家成型过程二者的双向互动既是公民国  
家认同的形成过程又是国家制度的合法性建构过  
。  
第三认同的内容存在三个面相首先从认同主  
体角度看认同表现为主体的自我认同即个体通过  
向内用力依据个人经历所做的连续性的反思性直  
8]58  
”  
是公民对自身的一种肯定性心理倾向就其  
性质而言它既是一种身份认同也是一种角色认同,  
9]363-365  
本质上是追求  
但归根结底是一种价值认同  
自我统一性及连续性的感觉其次从认同主客体之  
间的关系看认同表现为集体认同即个体通过向外  
用力依据个体与某个多个群体之间的相似度和亲  
切感来选择自己的群体偏好和归宿人是社会的人,  
也是群居的动物人的社群偏好和价值倾向必然引领  
个体在不同集体之间做比较和选择同样地集体  
国家认同的对象政治国家  
组织也会在个体之间做不同的认可和接纳从而形  
作为国家认同对象的国家我们必须回答这样两  
类逻辑相关的问题首先公民认同的国家是个什么  
样的国家即国家样态如何是古代国家还是现代国  
抑或是民族国家还是政治国家其本质是什么?  
是历史共同体文化共同体还是政治共同体其次,  
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公民值得认同的即国家应具备什  
么样的属性或功能才是公民愿意认可服从和愿意  
奉献的是国家结构体系的合理性还是国家法律制  
度的规范性抑或是国家政治道德的正当性还是民  
族文化的完整性与传承性对于这样两类问题的科  
学回答不仅关涉到公民对国家认同的基础和效果,  
也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建构国家制度之合法性与  
合理性的题中应有之义。  
成众多的集体认同包括社会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  
同等具体形式最后从认同的效果看主体在做出  
归属于某个集体如民族或国家认同更多地表现  
为对该集体的忠诚态度和奉献行为这时的认同不  
是自我定位也不是己群选择而是对己群偏好的积  
极赞同和奉献以及作为己群成员的尊严骄傲和对  
他群的不屑与排斥所以认同的内容实际上表现为  
这样三个逻辑有序的面相通过自我地位实现自我认  
通过社会选择实现集体认同通过赞同奉献实现  
价值认同。  
第四认同具有重要的建构功能对于认同主体  
而言通过个体的积极认同心理行为可以实现积极  
的个人建构定位自己选择自己的组织在组织中建  
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抱负正如  
茫茨爱拉特·吉博诺总结的那样认同有三个功能:  
其一是作出选择其二是与他人建立可能的关系其  
在英语世界与国家概念对应的词语有三个:  
Country,Nation,State。 Country 是地域概念的国家指  
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口土地及其人文的统称人民、  
领土和主权是其构成要素其核心是领土;Nation 是  
民族概念的国家指以人口和民族为基础所形成的社  
会共同体带有很强烈的人类学味道其核心是民族;  
State 是个政治概念的国家指在一定领土范围内建立  
10]23  
三是使人获得力量和复原力  
对于认同客体而  
认同还具有两个功能合法性支持和资源竞争及  
配置前者是国家等集体组织通过公民的认同来获  
得的合法性支持这是国家等集体组织得以存在的必  
要条件也是公民对该集体组织精神依赖的源泉后  
者是指集体认同作为资源竞争的工具而言的涂少  
彬等人以民族认同为例论证了民族认同在配置资源  
中的功能:“对外民族认同保持着组织整合与动员  
民族力量以获得资源竞争的能力对内民族认同保  
12]307  
主权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实施权威的公权力机构  
其核心是政治制度作为地域概念的国家产生得最  
如古希腊罗马的城邦和中国古代的城邑以及后  
来的帝国等是个传统的国家概念它的主要表现形  
式就是城池和疆土人们对它的认可和接受度随领土  
范围而可大可小这与现代意义的国家认同显然相  
36  
康宇杰国家认同的宪法学解读  
去甚远作为民族概念的国家是在地域国家基础上  
要从宪法的角度研究国家认同问题而宪法意义上的  
国家本身就内涵了一个基本的前提主权国家即在  
一个主权范围内来研究国家认同问题所以本文不  
研究国际层面的国家认同而侧重研究国内层面的国  
发展而来主要是居于共同地域的人们因为有了相同  
或相似的语言肤色历史传统文化生活思想心理  
等而凝聚成命运共同体我们称之为民族国家这样  
的国家不以外在的疆域为认同界限而以内在的文化  
心理为认同依据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这与现代的国  
家认同已经很接近了甚至有人就直接把它称为民族  
国家认同)。 但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这  
种国家认同是以情感和血缘的民族文化为根本依据  
而不是主要表现为以合理性与合法性为根本依据  
后者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国家因此本文所  
讲的国家当然是政治国家(State),即以主权为标志的  
抽象的政治制度和权力机构这种政治国家之所以  
是人们认同的对象就是因为它是建立在制度合理性  
与权威合法性基础上的既是国家理性的最高表现,  
又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有效形式是人们认同的不二选  
。  
家认同相应地本文就主要从后两个维度来探讨  
国家的内涵。  
就时间维度而言公民所认同的国家是现代国  
它是相对于古代国家而言的林尚立教授依照国  
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国家建构的政治逻辑在总结马  
克思和吉登斯关于古代国家与现代国家的不同关系  
基础上归纳出了现代国家的三大特点:“其一它以  
现代社会为基础以构成国家的每个人拥有政治平等  
的政治解放为历史和逻辑前提其二它以现代国家  
主权为核心以建构全体人民能够共享并获得发展保  
障的国家制度体系为基本的组织框架其三它以公  
民权的保障为机制将社会的全体成员聚合为具有共  
1]  
同政治纽带的共同体即民族或民族国家。” 这实际  
上是说作为公民认同的现代国家其不同于古代国  
家的属性有三个相应地人们认同现代国家的理由  
也有三个。  
当然选择政治国家作为认同对象也并不是像  
一些学者所谓的是对地域和民族概念的国家持全盘  
否定的态度事实上公民所认同的国家是现代意义  
上的政治国家这个国家除了具有明显人为建构的政  
治制度和组织系统这个内在核心外还表现为一定的  
领土和人没有领土政治国家将失去空间和物质依  
国家将是一种纯粹的想象国家认同将会是没有  
第一就现代国家的社会基础而言它是以公民  
个体的独立自主为构成单元的公民社会这个社会  
要求国家与公民个体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划分国家政  
治生活与公民私生活之间不能相互干扰公民认同国  
家的前提在于国家是公民个体之外的政治共同体。  
它不同于古代国家的人国一体国家主宰个人的一  
元化模式而是人与国家的分离人的自主性决定国  
家的现实存在的二元化模式所以人的进化过程与  
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同步的人的进化表现为人身依  
附关系的解除和个体自主性的增强而国家现代化则  
表现为国家日益抽象为脱离公民私生活的政治组织  
和制度体系这个组织体系关注权利分配与保障注  
重社会公平与正义。  
宽度的空中楼阁没有以民族为主要内容的人口,  
政治国家将失去历史和情感依归国家将是一种纯粹  
的空间领域国家认同也将是没有深度的假想所  
现代政治国家的内涵应当合理吸收地域国家  
Country)的领土概念和民族国家(Nation)的民族概  
前者是国家的空间维度后者是国家的时间维  
这样的时空结合再辅之以政治国家(State)的政  
治制度和组织体系这个抽象的政治维度公民所认同  
的国家便是一个骨架” (领土)、“血肉” (民族和  
灵魂”(制度组织有机组成的共同体。  
第二就现代国家的制度建构而言它是基于现  
代人的需求而人为建构的人们建构这样的制度体  
是为了保障在这样的制度体系下能够获得均等的  
权利和自由充分的发展有很强的理性与法统色彩。  
韦伯认为现代国家就是理性化统治他从科层制路  
径的角度来研究现代国家的组织特征强调现代国家  
的组织化特征源于人的理性化认识其结果就是合法  
化的制度统治所以通过法律及其官僚体制来实现  
理性化统治是现代国家的根本特征现代国家是在  
依照章程进行统治的情况下服从有合法章程的事  
这样我们就为定义国家确定了三条维度空间  
维度时间维度和政治维度它们分别对应主权国  
现代国家和政治国家空间维度的国家实际上是  
主权国家由于主权国家主要是从国际关系的角度  
来使用对主权国家的认同虽然也是国家认同的内容  
国际法上的国家认同),但由于它不是当前各国国家  
认同的主要矛盾人们在此层面上的国家认同分歧也  
不明显所以基本上没有太大的争议研究价值也就  
大打折扣了进一步而言鉴于本文的主旨我们主  
3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务的非个人的制度和由它所确定的上司———根据他  
有特征族群性文化性宗教性地域性排他性延  
[15]  
的指令的正式合法性和在他的指令范围内服从  
续性其中文化性是核心而国家则是人为建构  
的政治共同体,“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  
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  
13]241  
”  
这与基于血缘与地域关系而自然演化起  
来的古代国家有本质不同这种古代国家是族群聚集  
而成有很强的情感与文化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  
古代国家的国家认同是认亲”(家族种族民族或  
16]56-57  
起来的集合体”  
发明工具性人为建  
构性比较强它以政治文化和宪政制度作为国家认同  
的基础性要素由此也就形成了国家认同的固有特  
主权性政治性领土性阶级性合法性波动  
认熟”(熟人裙带关系等),它容易因情感的变化与  
冲动以及文化的断裂与冲突而遭受危机而现代国  
家的国家认同则是认理”(理性的国家制度认  
”(法治的权利保障),它容易因理性认识的冷静和  
法统制度的正当而趋于均衡与稳定。  
15]  
其中政治性是核心其次民族往往指涉社会  
成员的族裔关系和情感归属有很强的亲缘性和松散  
多处于次国家层面因成员的组织性差且没有固  
定的居住边界其空间性和领土性几乎都没有而国  
家则往往指涉社会成员的法律关系和政治归属有很  
强的制度性和强制性多处于民族之上的层面因成  
员的组织性强且有固定的居住边界其空间性和领土  
性都很明确袁娥综述了众多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的关系后总结道:“民族是指一国内部处于次国家层  
次的各种具有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差异性的族类  
共同体国家就是在一定地理边界内具有对外主权独  
第三就现代国家的价值旨趣而言它是以保障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实现个人价值为最终目标的政治  
组织这个组织之所以能将不同地域民族种族信  
文化语言等个体统合起来建构国家是因为它提  
供了古代国家所不能提供的实现个人价值的制度平  
台和发展空间在这个现代国家中人们实现了没有  
歧视的平等没有强制的自由没有克减的尊严所  
现代国家认同与其说是认同国家不如说是认同  
自己认同自己所认可的价值与尊严认同人类的本  
这样的现代国家不仅具有超强的稳定性而且  
具有持久的发展动力若能实现国家的这种现代化  
转型国家认同与国家建构将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  
。  
立性和对内统治至高性的政治共同体。” 可以说民  
族是松散的族群团体国家是合法的暴力组织正如  
江宜桦在总结哈贝马斯的民族国家观后指出的那  
:“国家在德文里是个深具法律意蕴的用词它指涉  
的主要是一种政治法律秩序通过合法武力的垄断与  
行政机能的分工对外代表不容侵犯的主权权力对  
内构成争议裁决的最高权力换言之它是国家权  
就政治维度而言公民所认同的国家是政治国  
它是相对于民族国家而言的换句话公民认同  
的国家是政治国家而不是民族国家这是目前许多  
研究国家认同的学者的一个很大的误区即人们总是  
有意无意地将民族国家与政治国家混为一谈这是  
导致国家认同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要区分上述两  
个概念的不同首先就得区分民族与国家的不同然  
后才可以分清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差异及其不同  
的政治后果。  
17]69  
国家疆域与国家公民的综合体。”  
既然民族与国家有如此大的区别为何人们又常  
将二者混为一谈甚至还新造一个词民族国家?  
这是因为人们在分析国家认同的时候总是从民族主  
义和自由主义两个理路出发形成既相互依存又相互  
矛盾的局面事实上主张国家认同就是民族认同的  
观点其实就是将民族主义视为国家认同的思想基  
进而认为其认同的国家就是民族国家主张国家  
认同与民族认同有本质区别的观点其实是将自由主  
义视为国家认同的思想基础进而认为其认同的国家  
是政治国家这是民族国家和政治国家的根本分歧。  
民族是具有共同的语言心理文化宗教和血缘  
特质的人们在历史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同体共同的  
文化心理是其主要的特征相对于民族这个血缘与  
文化传统浓厚的人类学概念国家这个政治法律意蕴  
明显的政治概念则要产生得晚一些是阶级矛盾不  
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虽然二者都是人群聚合的组  
织形态都是共同体但却有很大的区别首先民族  
民族国家是民族主义思想浪潮的产物是民族  
政治化和国家民族化的结果是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  
级革命或20 世纪主导的现代性民族自决和自治概念  
及实践的结果前者主要以马克思和哈贝马斯所共  
同推崇的德国和法国为典型代表后者以二战后亚非  
拉独立国家为典型代表都有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  
14]6  
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  
其原生性本真性和历  
史连续性都比较强它以血缘关系和历史叙事作为民  
11]  
族认同的基础性要素由此形成了民族认同的固  
38  
康宇杰国家认同的宪法学解读  
但从公民所认同的对象而言只能是政治国家而非民  
度的合理性及其对国家认同的统合作用,“制度的精  
进与否遂成为衡量合理爱国心与合理国家认同的最  
族国家因为民族国家与国家认同之间既存在内在的  
紧张关系又存在影响国家统一的危险首先从民  
族国家的民族成分上讲由于现代国家多是多民族国  
如若公民认同的国家是民族国家这就存在主体  
民族与非主体民族之间关系的处理问题稍有不当,  
极有可能导致国家认同危机对于处理民族关系的  
方针不外乎三种:“同化”、“净化”、“融合”。 前二者  
的弊端显而易见因为它们都是奔着单一民族国家的  
目标去的结果就是消除少数民族。 “这种主体民  
逐步消除少数民族的作法自有其稳定政治秩  
序之理由但是从族群正义的观点看民族国家的原  
则与民族主义的信条都是威胁一国境内非主要族群  
17]  
佳指标” 。 这样的政治国家对不同的民族和公民  
个体均采取自由主义的政治态度反而有利于现代国  
家的认同建构学者们几乎都主张国家认同的对象  
是政治国家而非民族国家只是角度稍有不同而已。  
哈贝马斯从宪法爱国主义出发主张以培养公民理性  
的沟通妥协和宽容德性为核心的政治文化来建构  
多元文化社会的国家认同从而完全可以避开民族国  
家以特定民族历史文化为支撑的国家认同之不足。  
主张政治自由主义的罗尔斯合理多元主义的事  
出发分析拥有公共理性的人们公共的政治  
文化基础上处理他们共同面临的问题时必须而且  
能够找到各种整全性信息重叠部分的主张作为共同  
的协议这就是他所谓的重叠共识”,即政治上的正  
义概念包括人人拥有平等的公民自由机会均等相  
互尊重经济互利尊重公共理性等国家认同其实  
就是公民对这些政治价值的接受与肯定而这与民  
族文化心理以及宗教历史传统几乎没有多大的关系。  
作为伦理自由主义者德沃金从自由社会的伦理  
价值出发认为个体要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必须  
依赖于整体并且与整体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彼  
此的团结与整合从而形成有整体性的共同体当对  
这个共同体有整体感并且关注其命运兴衰时公民对  
这个共同体的认同就产生了可见德沃金与罗尔斯  
和哈贝马斯一样,“不轻易让族群因素或历史文化等  
等进入国家认同的形构之中纵然他的自由主义社群  
比别人强调伦理性与整体性但是后者并非来自民族  
18]  
的噩梦” 。 显然这种毁坏多元民族与文化的做法  
应当摒弃剩下就只有民族融合一条路了但是融  
合必须保证多元共存与发展平等与尊重是根本原  
否则仍然存在国家认同危机。 “当非主体民族感  
觉到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或者没有得到应得的  
利益和地位时这在很多时候取决于非主体民族的主  
观评价),‘他者的感觉就可能四处丛生非主体民  
族对于国家的认同程度就越来越低。 ……其所带来  
的结果并不难预料———不是造成整个国家的政治合  
法性基础的崩溃乃至最终分裂就是会导致绵延不断  
地国内民族间斗争而如果又有宗教狂热等极端思想  
[19]  
添油加醋的话恐怖主义大概也难以避免” 。 其  
从民族国家的思想基础上看按照高全喜的论证,  
民族主义在建构民族国家认同中存在内外两个局限  
从对外层面上看民族主义主张民族主权的国家  
承认在国际社会如果每一个民族都以自己的至  
上性为权利诉求的依据就很难达成合理的政治承  
往往会出现国际法中的强权即公理的非正义局  
17]  
文化或传统习俗而纯然来自宪政制度”  
综上所谓国家认同是公民基于自己的公民身  
是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过程中  
形成的对现代政治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的认可接  
赞同和奉献的心理感受和行为过程国家认同的  
这种规定性包括三个维度认同主体运行机理和认  
同客体首先公民是国家认同的主体要素公民身  
份是国家认同的主体资格对公民身份的确认是国  
家认同的逻辑源点和前提它解决谁以什么样的身  
份和立场来看待国家认同的问题与主权和地域相  
关的国籍标识是公民身份的判断依据和静态标志独  
立性和平等性是公民认同国家的身份属性公共事务  
的积极参与是公民身份的实质内涵和动态要求自主  
性和参与性是公民认同国家的本质属性其次认同  
20]280  
”  
从内在逻辑看民族主义主张个人对民族  
国家的绝对服从和忠诚的强势政治逻辑是有害的。  
在民族至上的神话下,“作为个体成员的民族分子其  
独立的地位尊严与权利根本不可能与民族或国家的  
地位尊严与权力相抗衡更不可能成为民族国家的  
20]281  
正当性基础”  
于是个人权利被淹没而民族  
主权则虚化为专制的符号所以民族主义的国家认  
同最后演变为专制主义的借口而个人所主张的自由  
与权利则在民族国家的正当化过程中走向自己的逻  
辑反面这与强调自由主义的政治国家刚好相反。  
以制度认同为基础的政治国家尊重公民的个人  
权利承认公民的多元文化和价值选择强调国家制  
3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国家认同的心理要素包括承认与接受的心理感受  
它解决公民认同什么的问题相对于人国一体和  
认亲”、“认熟的古代国家而言,“公私分明的现代  
国家是具有明显的制度合理性和权利至上性以及  
认理认法的制度共同体所以公民所认同  
的国家是现代国家而不是古代国家以文化宗教、  
血缘为主要特质的民族存在亲缘性松散性和弱组织  
性的不足以此为基础而建构的民族国家也存在非主  
体民族被弱化以及国家可能走向分裂和专制的严重  
危险相反以主权政治制度为主要特质的国家存  
在制度性强制性和强组织性的优点以此为基础而  
建构的政治国家同样存在尊重公民的自由权利和积  
极建构国家制度的合理性以满足公民认同需求等巨  
大优势所以公民所认同的国家是政治国家而非民  
族国家。  
以及赞同与奉献的行为过程两个方面其本质是对人  
际关系的认知确认选择和赞同对认同运行机理  
的正确认识是把握国家认同的关键它解决公民的认  
同感如何产生以及认同行为如何表达的问题从形  
成途径来看认同起源于对个体多重身份中我是谁”  
的追问结束于我归属于谁我赞同于谁的肯  
从内容上看认同表现为逻辑有序的三个面相:  
通过自我定位实现自我认同通过社群选择实现集体  
认同通过赞同奉献实现价值认同从功能上看认  
同具有合法性支持和资源竞争及配置的建构功能通  
过主体客观化和客体主观化的双向互动来实现国家  
认同的建构最后现代政治国家是国家认同的客体  
和对象对国家的认识和判断是国家认同的落脚点,  
注释:  
现代意义的公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分析范畴其基本内涵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契约文化为中轴以尊重和保  
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为主旨的社会自主领域参见伍俊斌公民社会基础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166。  
在一般的意义上讲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是同一概念都是针对没有个体自主性的传统的专制社会而言的只是二者的旨  
趣略有不同市民社会往往用于经济生活层面公民社会往往用于政治法律层面参见董炯国家公民与行政法》,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27 。  
英国学者巴特··斯廷博根认为:“公民身份表达参与公共生活观念这比政治生活更广泛)。 ……一个公民是一个既治  
理又被治理的人因为这可以期待公民具有像自主裁决和忠诚这些因素。”参见斯廷博根编公民身份的条件》,郭台辉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年第。  
亨廷顿认为人们的身份主要来源于归属性的文化性的疆域性的政治性的经济性的和社会性的认同六个方面参见:  
塞缪尔·亨廷顿谁是美国人? ———美国国民特性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10 年版21⁃22。  
冯建军将公民与国家的这种双向关系概括为公民的消极身份与积极身份前者是国家对公民权利保护的职责后者是公  
民对国家的忠诚与义务公民的身份是消极与积极身份的统一他不仅需要国家为公民保证什么也需要公民为国家做什  
是公民与国家之间的一种双向建构参见冯建军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时代挑战与教育应答》,载于社会科学战线》  
2012 年第202⁃211 。  
门洪华认为国家认同是国内维度与国际维度的统一是国家独特性和普遍性的整合是国家意志国民意志和国际期待的  
统合国际层面的国家认同是国家对自身国家特性以及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角色的自我认知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  
整体结构的制约之中与其他国家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主体间社会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与世界关系的集中写照。  
参见门洪华两个大局视角下的中国国家认同变迁(1982-2012)》,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13 年第54⁃66 。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是最流行的民族观他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  
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参见:《斯大林全集人民出版社1953 年版294 。  
参见袁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民族研究》2011 年第 另外韩轶也认为民族有三层含义首先是国家  
层面上的民族亦有研究者将其称为享有国家主权的民族”。 “国族”(国家民族对应英文中的“nation”一词它既是建立  
国家的主体国家民族),又是被国家塑造出来的客体民族国家)。 第二个层面是尚未建立国家的民族”,有研究者将其  
称为自决权民族”,对应英文中的“nationality”一词他们在属于纯粹政治实体的国家民族与尚属于纯粹文化实体的  
族群之间游移也可以被认为是国家民族族群之间的过渡阶段第三个层面是族群”,对应英文中的“ethnic  
groups”“ethnicity”一词。 “族群作为具有一定文化传统与历史的群体同作为与固定领土相联系的政治实体的民族”  
之间存在重要的差别。 “族群现今多表现为民族国家建立后作为国家内构成单位存在某种历史或文化传统认同的群体。  
参见韩轶民族认同宪法认同”———立宪主义视角下民族与国家关系之反思与重构》,载于法学评论》2011 年第  
本文持第三种观点。  
40  
康宇杰国家认同的宪法学解读  
民族主义是一种带有宗教性的世俗的集体意识形态它是人们认同的一种集体性实体使人们基于集体的历史记忆生活  
经历神话传说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单个要素或部分要素的综合体参见李占荣宪法的观念世界》,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35 。  
参考文献:  
1]林尚立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3,(8):22⁃46.  
2]陈驰宪法正义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3]周平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及认同政治[J].思想战线,2012,(4):26⁃32.  
4](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肖滨两种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双元结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76⁃83.  
6]冯建军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时代挑战与教育应答[J].社会科学战线,2012,(7):202⁃211.  
7]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8](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9]江国华宪法与公民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10]戴晓东加拿大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D].上海复旦大学,2004.  
11]涂少彬肖登辉宪政认同民族认同的现代性转向[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36⁃44.  
12]吴俊斌公民社会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3]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4]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5]陈茂荣民族认同国家认同”[J].学术界,2011,(4):56⁃67.  
16]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17]江宜桦自由主义的宪政民主认同[C] / / 宪政主义与现代国家北京三联书店,2003.  
18]江宜桦族群正义与国家认同[C] / / 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群族正义与人权保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7.  
19]石茂生程雪阳论当代中国国家认同和国家统一的基础[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50⁃53.  
20]高全喜现代政制五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The Constitutional Interpretation to National Identity  
,2  
CHEN Chi KANG Yu⁃jie  
1.Law Schoo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2. Law School,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6; 3. Law School,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Abstract:The constitutional interpretation to national identity consists of three aspects: the subject  
of recognition, mechanism of recognition and the object of recognition. Citizens are the subject of national  
recognition, with their citizenship as the start of national recognition, their nationalities as the static  
standard of modern citizens. Citizens’ nationalities actually represent their independence and equal par⁃  
ticipation. The essence of recognition is the recognition, choice and appraise of human relationship, in⁃  
cluding self recognition, collective choice and the support and dedication to the nation. Modern political  
state is the object of national recognition, which differs from ancient state and nation⁃state.  
Key words:constitution; national identity; citizen; nationality; modern state; political state  
责任编辑苏雪梅]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