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4卷第4期  
2
0177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4,No.4  
July,2017  
清代四川民间信仰的区域差异  
林移刚  
(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学系,重庆400031)  
摘要:清代四川并不存在明显的祭祀圈和信仰圈作为四川地方性文化的主导因子之一,民间信仰与综合  
文化的分区基本一致清代四川民间信仰可分为川西平原民间信仰区川东北民间信仰区及川南民间信仰区等三  
个大区川西民间信仰区自然崇拜遗留较多,与农业相关的神灵崇拜及民间信仰较为兴盛,民间信仰的娱乐化特  
征非常明显;川东北民间信仰区自然崇拜等信仰遗存较多,质朴而有古韵,与农业相关的神灵崇祀虔诚而质朴,尚  
巫传统突出,鬼巫信仰兴盛,各亚区存在较大差异;川南民间信仰区古老信仰保留最多,最为古朴,特色民间信仰较  
,受少数民族影响更为明显,民间信仰更加古朴和原始清代四川民间信仰的地域差异是四川自然环境和人文  
环境差异的一种适应性结果。  
关键词:民间信仰;清代;四川;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7)04-0145-11  
[
2]  
民间信仰的地域性与区域化是民间信仰研究的  
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信仰与地域社  
会的相关研究倍受关注,民间信仰的分类研究与区域  
研究全面展开,并已有大量的成果问世,除江南地区  
的民间信仰研究成果以外,还有以妈祖崇拜为核心的  
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以及集中于碧霞元君女娲关  
公等神祇信仰的东北地区信仰研究成果问世进入  
信仰梓潼信仰坛神信仰璧山神信仰马头娘信  
仰等少有研究成果出现或研究不够深入,四川民间信  
仰的整体研究仍然缺乏断代研究也非常薄弱,对四  
川民族地区的民间信仰的形成及变迁研究成果更少。  
清代作为四川民间信仰以及四川文化形成的最重要  
时期,偏偏又是四川民间信仰研究最薄弱成果最少  
的朝代之一鉴此,本文拟通过对清代四川民间信仰  
区域差异的分析,试图对四川民间信仰进行初步的整  
2
1世纪随着地方性文化意识的增强以及城市化对  
,
民间信仰生存空间的挤压,区域性的民间信仰研究逐  
渐从东南地区扩散到全国各地,几乎每一个地区民  
族甚至族群都拥有了自己的民间信仰志作为中国  
民间信仰非常有特色的四川地区,学界对其区域民间  
信仰的考察还远远不够,不论是对四川民间信仰的描  
述性研究还是对四川民间信仰的区域化进程及现代  
体勾勒。  
清代四川文化综合分区与民间信仰的分区  
在清代四川,明显的祭祀圈和信仰圈并不存在。  
原有土著社会和信仰形态的巨变以及移民五方杂  
”、“各祀其神的现实,既打破了原有的土著社会所  
构建的信仰格局,又使得新社会中以所谓乡神崇拜为  
主要内容的信仰体系缺乏明确的地理边界,使大范围  
[1]  
转型研究都刚刚起步,四川民间信仰的个案如川主  
收稿日期:2017-01-08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巴蜀移民社会研究”(13XZS031)、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清代四川民间信仰及  
其现实价值研究”(2014BS061)、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大招标项目基于统筹城乡改革视角的重庆城市化进程中农村  
文化传承的实证研究”(sisuzd2012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林移刚(1978—),,湖南洞口人,博士,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民俗学社会史及农村社会学。  
14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某一神灵被广泛接受并排斥其他神灵而存在的可  
能性变得微乎其微虽然清初四川移民人数众多,自  
清代中期之后大多数地方移民人数已超过土著,但是  
移民社会中以会馆祀神为主体的信仰形态象征意义  
更明显基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巨大差异,移民并不  
处四川盆地以及盆地的低山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  
展相对较好,是传统天府之国的核心区域,其民间信  
仰具有非常典型的特征。  
1.自然崇拜遗留较多  
成都平原有着长期的经济文化繁荣,时至清代,  
在文化方面仍然有着丰厚的积淀,这在民间信仰方面  
有多方面的表现在自然崇拜方面,各种天体天象  
崇拜尚有遗留在成都丹棱简阳德阳等地区都有  
祭祀天神的上九节”,但其主要活动都是以放灯为主  
的各种娱乐及商业交流在金堂县江油县和成都等  
,农历十一月十九日有祭祀太阳的太阳会”,“各刹  
[3]  
能将其原籍信仰形态移植于清代四川社会,经过精  
心选择的会馆神灵更多体现了移民融入当地的决  
[4]  
因此,清代四川民间信仰既没有因为移民的进  
入而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也没有因为移民的进入和在  
地化而形成新的祭祀圈和信仰圈所以,不能以祭祀  
圈理论来分析清代四川民间信仰格局。  
[6]卷三风俗》  
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四川的文化独立  
性较强,是中国复杂地方性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区域。  
诵佛念经,乡人亦于斯日虔礼而敬祀”  
;成都  
的太阳会期告白,大书特书太阳胜会,合资演  
[7]234  
” ;华阳县还有清代重修的雷祖庙,用于春秋  
夷汉杂居的民族成份和大移民的背景,又使之具  
[
7]554  
备了一种杂糅的独特信仰风俗有清一代,四川区  
域文化经过不断的渗透与同化,在生理心理性格以  
及劳动方式饮居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适应新环境而  
相关整合的衍变,并磁化般地不断衍生出一些既不同  
于四川土著又异于移民原籍的新四川的地方性”,这  
种文化深深地刻上了巴蜀地域固有山川地势饮居条  
件等自然印记,表现出与四川传统生存主体一脉相承  
的群体性格特征和地方意识因为移民来源与分布  
在四川各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加之地理环境与历史传  
统等多种因素差异的影响,清代四川文化区域性差异  
比较明显蓝勇曾以政区移民方言民俗民风(个  
性特征)与文化区域的关系等为主导因子对古代四川  
进行文化区的划分,并将其划分为川西平原文化区、  
川东北文化区以及上下川南文化区,对四川三大  
民俗区的形成依据的主要历史文化积累主要是明清  
致祭” 。成都等地都有东岳庙,但东岳信仰已经  
更加世俗化,东岳神的神职更加泛化该区内河流纵  
,涪江岷江沱江青衣江大渡河等穿过境内,因  
此该区水神崇拜盛行植物崇拜方面,德阳县还有古  
树崇拜的遗留,人们用该县东玉皇观前的古柏树,“下  
注艾以灸之,云能祛病,在目齐目,在心齐  
[
8]卷十八风俗》  
”  
;成都华阳郫县金堂县则有清明插  
[9]卷九山货》  
柳戴柳辟邪的习俗  
简阳县等地尚存石敢  
当信仰,“有不埋石者,必于门中直钉一虎头扁(),  
[10]卷六风俗》  
中书泰山石敢当或立石刻此字,犹古意”  
成都府火神崇拜兴盛,灌县汉州华阳县地方志中都  
有五座以上火神庙,且大多为清代所建;这些地方都  
有火神会,时间从四月到十一月不等温江的城隍信  
仰比较虔诚,体现出该地区老四川文化的特色。  
2.与农业相关的神灵崇拜及民间信仰较为兴盛  
成都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具有优越的地理  
环境和发展农业的重要基础,唐代成都就有扬一益  
之称区域内人们重视农业,社神田祖及土地神  
[5]454-500;序言  
时期”  
民间信仰是四川地方性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和主导因子之一笔者在对明清以来四  
川方志中祠庙部分进行排比统计和研究之后发现,清  
代四川民间信仰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区域差异,并根据  
这些差异将其分为川西平原民间信仰区川东北民间  
信仰区及川南民间信仰区,这与蓝勇提出的四川综合  
文化分区基本一致。  
[11]  
等与农业相关的神灵崇拜都比较兴盛 。《崇宁州  
记载:“各乡村设立土地庙,岁逢六月初六或七月  
初七,乡人置办香烛,诣庙祭赛,以祈秋  
[
12]卷二风俗》  
。”  
华阳县温江县等都有祭祀社神的社  
[13]卷十四风俗》  
清代四川民间信仰三大区的差异  
,温江县乡民还要各备牲体献奠”  
在  
(
)川西民间信仰区  
春夏栽秧毕后的五月二十日谷神生辰这一天,灌  
成都县温江县都要祭祀谷神,金堂县人还要筹  
该区由成都府龙安府绵州直隶州眉州直隶  
[14]卷二风俗》  
资州直隶州以及邛州的大邑蒲江等地区组成。  
钱请梨园作剧,祈祷年丰以祀禾神”  
,新繁县  
从文化分区来看,成都和邛州可以算一个亚区,眉州、 “谷王诞”、“谷王会”,“县之清流场于是日演剧赛  
[
15]卷二风俗》  
资州龙安府和绵州文化有更多相似之处在信仰方  
,这方面的区分不是特别明显川西民间信仰区地  
”  
川西农业发达,牛王崇拜突出金堂县民间过牛  
146  
林移刚清代四川民间信仰的区域差异  
[10]卷六风俗》  
王节自明时皆然”  
,这是关于四川牛王会的  
酉阳直隶州石柱厅顺庆府绥定府太平厅潼川府  
最早记载查阅清代以来的四川地方志,全省有牛王  
会的习俗共有53,而在川西民间信仰区内的35个  
以及保宁府该信仰区幅员最为辽阔,东靠湖北,北  
接陕西,南临湖南贵州等地其中,保宁府和太平厅  
属川北区明清以来,随着土著的消失和湖广移民的  
进入,川北地区的文化独立性慢慢消失,“今川东和川  
北地区更加自成一体,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风俗  
[16]  
州中,方志中明确记载有牛王会的共21牛  
王会也是人们对牛耕文化的一种体现,反映了人们对  
牛的敬重保护之情。  
[5]473  
川西蚕桑业发达,清代仍有大量蚕神崇拜的习俗  
” 。石柱直隶厅和酉阳直隶州位于巫山大娄  
山山区,区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杂居,其民间信仰  
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但是因其地接湖  
重庆,又接受了中原王朝的统治和汉化,且清初接  
受移民众多,所以总体上尚属于川东民间信仰区川  
东北区域内的民间信仰特征非常鲜明,各亚区之间存  
在较大差异。  
和表现四川以蚕丛为始祖和蚕神,双流县有蚕丛  
[17]  
据记载,新繁县蚕市边的三皇殿内的神像,  
[15]卷二风俗》  
即蚕丛氏也”  
;大邑县江油县眉州等县都  
[18]卷三风俗》  
有在正月十五祀先蚕”、“浴蚕种的习俗  
;
[19]卷三风俗》  
彭山县“(九日)浴蚕种,十五日祭先蚕”  
;清  
代成都县华阳县还把对蚕的祭祀与蚕器的买卖活动  
结合起来。  
1.自然崇拜等信仰遗存较多,质朴而有古韵  
农业社会对医药行业的依赖较大,在川西的多数  
州县,药王崇拜非常突出成都新都金堂郫县双  
灌县新津德阳等地都有药王庙,基本上都奉祀  
孙思邈金堂新繁新津等地在二三月份还举办药  
王会,医家奉孙思邈为药王。《成都竹枝词中有反  
映药王会的繁荣景象和药王崇拜的世俗化特征的竹  
枝词:  
川东北地区地形复杂,人口众多,与成都平原相  
,该地区较为封闭落后,因此,自古以来就是民间  
信仰的兴盛之地时至清代,各种民间信仰类型仍有  
大量保留,且多有古韵在自然崇拜和自然神信仰方  
,天体天象崇拜皆有遗留如秀山县有太阳庙,并  
[22]卷二地志》  
有民众祀日的作法  
;云阳万县涪陵大  
竹等地有供祀雷神的雷神庙雷祖庙或雷祖殿,人们  
在此奉祀雷神,举办雷醮等活动,“祈佑民和岁  
绿色二月好春光,席扎牌楼灯烛光妇女丁  
男齐结束,药王庙里烧拜香采亭罗鼓送南瓜,  
送到人家一片哗吃罢酒筵才散去,明年果否有  
[23]卷十九杂俗》  
”  
;新宁广安三台等地在六月二十三日  
或二十四日要举行雷祖会”,祭祀雷神;綦江县在六  
月二十四日有祭祀风神的习俗;南川云阳等地都有  
[20]3199  
娇娃?  
[24]卷五十八风俗记》  
3
.民间信仰的娱乐化特征非常明显  
清代重修的地母殿  
社神土地神及田  
川西平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发达的经济状况使  
其自古以来就有繁荣的商业和俗好娱乐的传统,市  
侩气息非常浓厚,并因此养成了居民尚游乐重饮食  
和休闲的传统在民间信仰方面,该区域内的民间信  
仰都显得严肃不足娱乐有余,祀神娱神成份不多,  
娱人要素十足一年之中,游百病踏青赶花会等与  
民间信仰相关的活动,都成为川西民众游乐的机会。  
而风行于川西平原各地的名目众多的迎神赛会,则是  
该地区游乐的最主要的体现和最重要的空间载体。  
无论是成都的药王会花会,还是绵州龙安府区的下  
元节赛会;无论是正月初九日的上九会”,二月十六  
日的玉皇会”,还是二月初三日的璧山会”,六月  
之间的青苗会”,十月的牛王会等等,在这些以祀  
神名义举行的赛会中,“每逢神会,必演戏庆祝,祈福  
祖等农业神灵同样在川东北被广泛崇祀川东北河  
流纵横,长江穿区而过,所以境内水神崇拜最为兴盛,  
无论是江渎神龙王或龙神,还是杨泗李冰大禹,甚  
至包括肖公晏公及天后等各路水神,在该区域内都  
有被大量崇祀合江县的真武阁还将真武当水神崇  
,这在四川比较少见在川东北地区,地形多以山  
地为主,境内山岳林立,故而山神崇拜直至清代仍见  
余绪,其中如巫山神女崇拜中江石崇拜等直至今天  
仍有表现在酉阳石柱等民族地区,自然崇拜更为  
盛行和古老如酉阳的蚩尤庙是煮盐行业的保护神,  
在彭水县,“夏月天旱,土人常祷雨于  
[25]卷四艺文·祀鹁鸠井记》  
”  
,蚩尤也充任了水神酉阳的山  
神造型奇特,神通广大,退贼”、“疗疾”、“雨阳立  
等功力,人们对其极为虔诚,祭祀非常讲  
[
21]卷十五风俗》  
[26]卷九祠庙》  
还愿者皆携香楮酒肴致敬尽礼焉”  
)川东北民间信仰区  
川东北信仰区包括重庆府夔州府忠州直隶州、  
在川东北,火神崇拜同样盛行,域内火  
(
神庙的数量几可与水神庙相当,其方志中记载的火神  
庙就有60余座动植物崇拜方面,川东北的牛王庙  
14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和马王庙数量众多,用桃木等植物辟邪的观念在潼川  
有用石敢当吞口和将军箭镇厌不祥的信仰。《渠县  
[
27]卷三  
重庆府夔州府各州县都比较常见 重庆府  
记录有关吞口的材料,其作法颇显独特与古朴:  
居室犯凶煞者,于门前立石高三四尺,圆瞪  
非常重视对花神的祭祀,是四川花朝节最集中的区域  
之一。  
两目,张口露牙,大书泰山石敢当五字于胸前,  
或于门楣悬圆木若车轮,卦  
于其上,或贴一善二字与山海镇三字凡以  
2
.与农业相关的神灵崇祀虔诚而质朴  
作为四川地区重要的粮食产区,川东北地区农业  
神灵的祭祀盛行春秋社祭在许多地方仍有余绪,禁  
忌颇多如三台蓬溪云阳等地都会在二月二日醮  
[
35]卷二礼俗》  
镇厌不祥也。  
川东北地区迷信色彩较浓,禁忌较多南川巴  
合川铜梁江津大足等地,在正月元旦,多有禁  
[28]卷四风俗》  
谢中霤,祀田祖以祈谷实”  
云阳万县等  
[
36]215  
,社日禁不动土,谓为五戊大社”,民间无敢犯  
之者;闺房是日停针线,不作组钏,谓之忌  
扫地,倾水,忌兆财出”  
的习俗武胜地区,正月、  
腊月多禁忌,“每月初五十四二十三,谓为杨公忌  
[29]卷二风俗》  
[37]卷六礼俗》  
”  
在大竹等地,四月间,要祭土谷神,  
,诸事不宜,每晨忌说梦鬼猴蛇虎豹”  
在  
[
31]145  
并用傀儡演秧苗戏,但相对于成都平原的娱神性质的  
祭祀演出,川东北的各种演戏显得质朴而又富有野蛮  
大竹荣县六月初六日祭祀神农田祖炎帝时,  
老百姓都要在神龙宫定期奉上丰盛的供品,“大乐数  
日乃止,各乡村亦于是日宰鸡鸭,以血涂钱纸,歃田  
”,与远古时期的血祭社神略有相似;同时还要祭  
川东北地区,“疾病虽用医药,而亦不废巫师” ,治  
驱疫祈子卜物等都大量采用巫术,因为迷信使  
该地区巫覡地位较高,信巫招巫风俗盛行在南川、  
江津等地,“岁暮万物已息,百业当休,城郭烟户稠密,  
[38]卷六风土》  
招巫赛神者,夜夜不绝”  
在巴县合川等  
,还有抓开水抓油锅等各种神判巫术,各种祈晴求  
[23]卷十九杂俗》  
[39]  
祀雷神和火神  
作为农业保护神和家乡保  
、“平安清醮等活动在生产过程中仍然常见 。  
护神的土地神,在川东北可谓村巷处处奉  
4.各亚区民间信仰存在较大差异  
[
30]6-3-9700  
” 。在邻水县云阳县等地,土地祠上下街  
川东北地区东临湖北湖南,南接贵州,北连陕  
西,处于秦蜀文化的交界带,幅员辽阔,虽然整个  
区域内民间信仰有共同的基本特征,但是各亚区内的  
民间信仰各具特色大体来说,该区域民间信仰可以  
分为:保宁府亚区,夔州和忠州亚区,潼川府亚区,顺  
庆府绥定府及太平厅亚区,重庆府亚区,石柱厅和酉  
阳州亚区。  
皆有之”,农家或家自立祠,或坊村共之……坊市仅  
[29]卷二风俗》  
祀当坊土地,村庄兼祀青苗蝗虫”  
潼川、  
[31]187  
顺庆等地,在清代形成了养蚕专区,“比户饲蚕” ,  
成为长江上游产蚕基地之一,因此祀蚕神的活动同样  
较多三台盐亭遂宁射洪苍溪等地都有拜蚕夫  
姑母的活动,三台县在二月朔日还有蚕姑  
[
28]卷四风俗》  
夔州府忠州亚区,位于川东之门户之地,地形以  
山地为主,比较封闭落后,古老民间信仰保留较多,  
三国人物崇拜较为盛行光绪奉节县志:“初七  
为人日节,夔人重诸葛公旧于是日结伴出游八阵  
,谓之踏碛”;因地近湖北,自古巫风盛行,“妇女拾  
3.,鬼巫信仰兴盛  
川东北居重山之间,壅蔽多热,又地气噫泄而常  
[32]卷六夔州药记》  
,土人多病,瘴疟头痛脾泄”  
又加之地  
邻荆楚,因此自古有尚巫的传统,至清代鬼巫信仰仍  
然分外盛行,在清明中元冬至三个节日都有祭鬼习  
在清明时节,酉阳巫山万县等地都要扫墓祭  
,州县官还得主持祭无祀鬼神”。中元时节,巫山  
各庙作盂兰会,半月之间,金鼓嶢钯之声,刮耳不  
又于旷野放路烛,河干点放河灯……赈济孤魂野  
[40]卷十七风俗》  
小石之可穿者系于钗头,以为一岁之端”  
石柱厅和酉阳州亚区位于巫山大娄山山区,内  
部民族为汉族或者少数民族,汉夷杂居秀山黔江、  
酉阳等地社公社母”、“山神等原始信仰盛行酉阳  
州二月上丁,州县官齐宿,从事于圣庙次日,祀山  
[33]卷十五风俗》  
”  
酉阳于中元节前几天就要焚烧纸钱,  
川社稷诸神”;人物崇拜方面,既崇祀三国人物张飞  
[26]卷十九风俗》  
[26]卷十九风俗》  
县官祭无祀鬼神”  
万县除中元祀祖”  
,也在土主庙中崇祀湖耳青草公”  
该  
,对新鬼要剪纸为礼服,当亵服贮纸箱中焚之,谓  
之送寒衣”,还要醵金作盂兰会”,赈济穷  
区虽为民族地区,移民带来的外来信仰也有所体现,  
区内移民会馆众多,祀神与其他地方无异酉阳忠烈  
祀唐雎阳殉难裨将南公齐”,其水神信仰中有来自  
[
34]卷十二风俗》  
”  
寒衣习俗主要是在冬至节巴县合川万源等地都  
而在巴县温江丹棱彭山等地,“送  
[
26]卷九祠庙》  
于湖北的杨泗,也有来自于江西的萧公  
,五  
148  
林移刚清代四川民间信仰的区域差异  
五显等外来信仰在酉阳石柱等地也有一定影响  
与表现。  
得较为质朴虽然明清时代的移民改变了其信仰主  
,带来了楚秦信仰等新的信仰元素,但是都没有从  
根本上改变该地区民间信仰的内容和特色。  
()川南民间信仰区  
绥定府顺庆府太平厅亚区,东靠夔州府,西邻  
潼川府,南为重庆府,北邻保宁府,接陕西地界,这样  
的地理区位使该地区民间信仰独立性并不太强临  
近夔州府的州县尚巫崇鬼,临近潼川府和川西平原的  
州县有文昌会土地会观音会关帝会等祀神集会,  
临近保宁府的营山有瘟祖会禾苗会等元宵前五  
,营山还有逐鬼风俗存在渠县正月二十八日有土  
主会,崇祀渠县冯公该亚区内以祀神名义举行的集  
会较多,有一定的娱乐色彩和商业性,除上文所述外,  
还有城隍会盂兰盆会川主会中元会鹊桥会雷公  
药王会龙会禹王会王爷会许真君会新宁镇  
江王爷会报恩会雷神会渠县草王会办社会等。  
川北保宁府的仪陇阆中苍溪等地五月十五日有瘟  
祖会,为诸会之最,“每日远近诸庙拜跪者,香烟如雾,  
该信仰区由叙州府叙永厅嘉定府泸州直隶  
宁远府以及雅州府东部的雅安名山芦山荥经、  
清溪等县组成,这个区域大部分属于蓝勇先生所说老  
四川的版图,是四川文化和民俗区中的相对稳定  
[5]482-484  
,其民间信仰表现出如下特征。  
1.古老信仰保留最多,最为古朴  
在自然崇拜方面,这一区域的古老信仰保留最  
,山岳崇拜水神崇拜火神崇拜盛行大宁县  
:“初九日为上九会,祀神如元旦,邑人士肃衣  
,迓地方官师,设堂祀上帝祈谷,春祈会’。先期  
[45]卷一风俗》  
斋沐,禁止屠宰,极其诚敬。”  
宁远府的会理  
州有风神庙,并保留着比较古朴的风神信仰南溪县  
有东岳庙,神颇灵异著称,“每年办会,乡人报祈  
演剧,甚为踊跃”;每年三月,乡人还要筹办东皇会,  
[41]卷二风俗》  
彻夜不息”  
,但此地将梓潼帝君作为瘟祖神  
崇祀,颇有区域特色因地近川西平原,保宁府的信  
[46]卷三风俗》  
仰娱乐气息十分浓厚,在瘟祖会期间,有神像出游,架设棚楼出神演戏,全镇男女游观不绝”  
剧至数十日另外,该地区祈子风俗较盛,求子方式  
马边厅冕宁县地方志中都记载有四川社会少有的西  
多种多样,广元有请紫姑求子,“假神诞滨送子之  
岳庙区域内河流纵横,长江穿境而过,因此水神崇  
拜尤兴,且异常古朴珙县尚存祀珙水之神的普惠  
[
42]卷七风俗》  
”  
;阆中妇人之无子者,窃面盏以归,和油  
[47]卷三坛庙》  
煎而食之,则生子次年遇此会,出油数斤以答神  
侯祠,据称祷雨则应”  
;合江的真武阁所祀  
”,“也有妇人往往登塔子山扫塔以求子  
真武也被人们奉为水神泸州嘉定府叙州府等地  
区火神崇拜非常突出合江县方志中记录有9座火  
[
43]卷三风俗》  
”  
;巴州则有打儿洞求子。  
[48]卷十七祠庙》  
重庆府亚区,州县较多,地域广袤,商业繁荣,“俗  
神庙,且多为清代所建  
;乐山县有泌水院,  
[
44]423  
素朴,无造次辨丽之气” ,迷信色彩相对较浓,禁  
忌很多,民间信仰兼有楚蜀特色农业神灵崇祀盛  
,牛王会在许多州县都有举行花朝上巳等传统  
节日和八月中秋偷瓜送子之信仰仍有保留璧山神  
崇拜是该区较具特色的古老信仰,在璧山江津合川  
等县较为盛行,并影响川西德阳川南夹江等州县。  
重庆府在清代是重要的移民汇集区,湖广移民众多,  
因此区内移民信仰遗留和影响较多。  
内供神农以镇厌火患,每年五月初一日,还要举行颇  
有特色的炎帝会;南溪县崇祀火神祝融最为隆重,祭  
品丰富,帛一猪一羊一果品五盘尊一  
[46]卷三风俗》  
”  
合江县等在二月十五花朝也要祀花  
宜宾县在清初还保留着将古树当作神灵的原始  
[49]41  
崇拜 。  
川南信仰区以稻作为主,对农神和谷神的供奉仪  
式更为古朴虔诚合江县乡城居民,各择山谷清幽  
之地建立土坛,祀五谷之神”,名曰天堂”,又名清斋  
”;每岁三九月,用牲醴致祭,亦祈年之意  
潼川府亚区,地处四川盆地的低山丘陵地区,民  
间信仰与重庆更为相似,敬神祀鬼,也有牛王会送寒  
清明中元及下元祭鬼等习俗,射洪盐亭三台、  
遂宁都有花朝祀花神的活动但是,该区临近川西成  
都府,风俗亦与成都府相近,蓬溪安岳等地文昌崇拜  
盛行,文昌会等迎神赛会的娱乐气息较川东其他地区  
更浓。  
[48]卷十八风俗》  
”  
洪雅县在三月十五日要祀农神炎帝;  
乐山县夹江县都在农历五月初一举行炎帝会崇祀  
农神这与前面提及的川东地区大竹县六月初六祭  
祀农神田祖炎帝及雷神火神的习俗略有不同。  
2.特色民间信仰较多  
总之,该区域内信仰类型最复杂,相比成都平原,  
不管是农业神灵,还是自然崇拜,抑或巫术信仰,都显  
作为文化区,川南区是土著文化保留最多的文化  
风俗区,在饮食游艺语言和节庆方面保留了许多古  
14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老文化,存在许多独特的民间信仰类型在嘉定府,  
境和在此基础上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也取决于受外  
[
5]455  
虽然也有李冰(父子)、大禹等水神,但是影响最大的  
是其区域性的水神———太守赵昱该神被崇为川主,  
影响了周边地区,并成为四川普遍崇拜的水神之一。  
在洪雅县和彭山县,清代流行着三霄娘娘信仰,该神  
掌握着人间的生育和婴幼儿的祸福洪雅县还将三  
宵神的祭祀和上巳节祀高禖相联系,并有庆贺媒神  
圣母诞辰三婆会”,“演剧庆祝,妇女求子者杂  
来文化交流的影响。”  
由于四川三大民间信仰区  
地形气候地貌植被水文等自然环境因素差异较  
,其产业方式开发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也有明显  
差异,反映在民间信仰方面就表现为显著的区域差  
与此同时,明清是四川区域文化构建的重要时期  
和人文环境变动最大的时期,这种变动在民间信仰方  
面有多方面的折射因此可以说,清代四川民间信仰  
的地域差异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的一种适应  
性结果。  
[50]卷三风俗》  
”  
该信仰区也是三大区域中川主信仰最  
集中的区域据统计,清代有川主会的州县共有37  
,而上下川南区便占14,而且川主会比其他地方  
()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调适的差异  
[
5]473-474  
更原始更隆重 。  
地处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  
四周多为海拔1000ꢀ3000米的山地和高原,西南分  
别是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北面是大巴山,东面是巫  
,中部是平原,整个四川处于一个相对封闭和独立  
的地理单元内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四川有着一  
3
.,民间信仰更古朴和原  
该区域内,历史时期的人口以少数民族为主明  
清时代仍然华与夷杂”,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风俗相互  
影响,互为交融在民间信仰方面,汉族的信仰有少  
数民族的影子,少数民族信仰浸染汉族要素各种原  
始信仰自然信仰和人物崇拜都较为原始,各种信仰  
活动如汉源荥经雅安天全等县的天公会土地会  
以及名山荥经等地的王爷会城隍会等均较为古老  
而纯朴宁远府的川主会往往与彝族的火把节混在  
一起;盐源县的火把会实则汉族川主会与彝族回星  
节的混淆其他宗教性神会,如大烛会九品烛九皇  
盂兰盆会蟠桃大会观音会大佛会,虽然宗教意  
味十足,但受汉族的影响,已被充分娱乐化和商业化。  
如名山荥经等地举行城隍会时,迎玉烛的活动甚为  
[52]605  
个封闭的稳定的文化结构” 。在民间信仰方面,  
明清以前,四川受外界影响较小,民间信仰有典型的  
承袭性,但区域内各地区之间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区  
域文化和民间信仰同样有着明显差异。  
川西民间信仰区的核心区域为成都平原区,是中  
国西南地区最大平原和河网稠密地区之一,地势平  
,海拔450ꢀ750,地表相对高差都在20米以下,  
气候温暖湿润,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为四川最肥沃  
的土壤区,加之交通便利,因此成为长江上游最重要  
的农业经济区,自古以来也是西南地区的繁华地带。  
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折射在民间信仰方面有三种表  
:其一,平原地带地域和经济的开阔性,使得川西平  
原的民间信仰表现出相对于四川其他地区难得的开  
放性,川主信仰梓潼信仰马头娘信仰等都从蜀地辐  
射影响到周边省份,特别是梓潼信仰还得以沿长江流  
域传播,最终成为全国性的信仰;其二,川西优越的自  
然地理条件使得其民间信仰表现出明显的包容性,人  
们尚自然,自由率性,对周边省份和省内其他地方的  
民间信仰能够兼容并包;其三,川西平原繁荣的经济  
和富足的生活使得人们自古就有重娱乐的传统,其民  
间信仰的娱乐色彩普遍较强。  
[31]107  
热闹,已少有宗教意味 雅州府东部虽然少数民  
族众多,然而由于其毗邻汉族聚居地,且与汉族杂居,  
所以迷信色彩浓厚,巫术盛行,巫医活跃如天全雅  
荥经等地均有镜听乞巧等问卜风俗;荥经县同样  
商俗尚鬼,经民甚焉有疾病城市尚服药,乡民则  
延巫祈鬼,或迎村神于家以祷之,并卜吉  
[
”  
51]卷二舆地志·风俗》  
总之,川南民间信仰区是四川三大区内民间信仰  
内容最为古朴的一个地区,无论是保留至清代的各种  
自然崇拜鬼巫信仰以及人物人神崇拜,还是各种祀  
神的活动,无论是辖区内少数民族的信仰,还是汉族  
民间信仰,从信仰的形式到内容都体现了历史时期的  
一致性和稳定性这与蓝勇所说上下川南文化区作  
老四川的区域文化特色相一致。  
川东北民间信仰区东临湖北湖南,北连陕西,南  
接贵州,西以龙泉山等与川西平原划界,幅员辽阔,地  
多险峻,以丘陵山地为主,东有巫山,北有大巴山,南  
有大娄山,东南有武陵山,地形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  
这种封闭式的地理环境孕育和保留了大量古老  
的民间信仰,同时使得巫术在川东北地区广为流传,  
民间信仰区域性差异之导因  
一个区域文化特色的形成既取决于一定地理环  
150  
林移刚清代四川民间信仰的区域差异  
经久不衰域内峰峦叠翠,江河纵横,使得各种自然  
崇拜直至清代仍然非常盛行,特别是在边远地区和少  
数民族地区。  
流背景的影响下,陕西人大量进入川西,成都平原的  
人们更多继承了秦人商战的传统,原有质朴的民风在  
商业文化面前显得十分微弱,游艺娱乐之风颇为盛  
,其民间信仰同样体现出明显的娱人色彩,各种琳  
琅满目的迎神赛会,宗教意味不浓,商业娱乐色彩较  
。  
川南民间信仰区位于岷江中下游地区青藏高原  
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为中山峡谷,全区面积  
94%,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该区从区位来  
,处于四川的西南腹地,远离发达的秦陇文化和荆  
楚文化,长期以来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因此,  
直至明清,川南地区一直只能算是川西平原文明的末  
,其文化和风俗与滇东北更为相似,川西多游艺享  
乐之风对其有一定影响其地理的封闭性和地缘的  
特殊性,使得川南民间信仰区的信仰在四川最为古老  
和独立该区降水较少,因此,水神庙数量最多,对水  
神的奉祀尤勤,迎城隍的活动最为虔诚。  
川东是巴文化繁荣地,受荆湘文化影响更突出。  
荆楚同俗,自古如此晋代有其人半楚之称;隋代  
荆州蛮僻外山居者,则言语不通,嗜好居处全异,颇  
与巴渝同俗”;湖广填四川,川东是湖广移民的  
[5]58  
集结地,湖广移民占大半以上 这些因素使得现  
代川东北的许多民间信仰实际上主要源自荆楚文化,  
源自中古四川的民间信仰反而不多城口厅志》  
记载:“朔望及四时佳节,祀神,喜放火炮,除夕尤甚。  
[
53]卷六风俗》  
自然环境对清代四川民间信仰的构建和区域性  
差异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地缘关系决定着移民的  
来源和分布川东与荆楚的历史渊源和地缘优势,使  
得川东移民更多,其民间信仰也更为相似;川西与秦  
陇民间信仰渗透更多;川南与滇东北更为相似,川南  
地区古老的民风与信仰同样是吸引闽粤客家的重要  
因素其次,移民进入四川后,只能在尊重自然环境、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休养生息因此,其生产  
方式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民间信仰也同  
样是以一定的自然环境为依据如水神信仰以及和  
农业相关的神灵信仰在清代四川各地都非常盛行;在  
瘟疫蝗灾等频发的年代,瘟神信仰刘猛将信仰风行  
于各地,在川北的仪陇阆州苍溪营山等地瘟疫多  
发地带还有专门庆祝瘟神诞辰的瘟祖会”。清代初  
年的战乱使得人口凋敝草莽丛生,虎患四起,川西尤  
,虎崇拜因此盛行。  
元宵城市张灯,以祈年榖,其风颇近荆楚。”  
川东地区崇祀的水神多为杨泗大禹,川东北地区普  
遍信仰源自楚地的坛神,楚人尚武信巫的文化传统  
对川东人影响明显,而在川黔交界处的南川綦江等  
地与黔北民间信仰多有交叉,如贵州地方神灵黑煞神  
在綦江等地同样被奉为风神,而贵州等地也同样崇祀  
四川的本土信仰川主。  
川南文化是四川文化中较为稳定,受荆楚文化及  
秦巴文化的影响都比较小,文化自成一体但是,其  
民间信仰中还是有许多内容来自于周边省份如屏  
山县六月六日要祭祀杨四将军和黑土神黑土神本  
是贵州的区域神,屏山县人将黑神与水神杨泗同祀,  
让人颇为费解盐源县等地民间信仰与滇东北地区  
相似处更多据记载:“(二月)初二,城内及盐井文  
昌会’,谈演大洞仙经》,盖越西有紫府飞霞,故俗尤  
恭敬,其声乐则沿滇俗焉”;盐源县的火把节来历也与  
云南有关,“云南鹤庆有妖物,居山洞中,出则风雹损  
,一道人令居民乘夜然火击鼓以助声威,遂除其患,  
()地缘关系的差异  
在区域文化交流较少的背景下,民间信仰往往都  
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即使是区域之间的传播,近地  
缘的民间信仰之间的传播更容易被接受蜀文化处  
于秦巴文化荆楚文化的交界带,明清时代又与滇东  
北文化黔北文化多有交流,不同的区域受地缘文化  
的影响有一定差异,因此在民间信仰方面也就多有不  
。  
[54]384  
今犹然火把以禳雹也” 。  
()明清以来土著损耗比例及移民构成的差异  
移民的进入使得四川民间信仰主体发生了变化  
和重组虽然四川民间信仰体系并没有因为移民的  
进入而完全解体和重构,但是,移民以会馆祀神为主  
的神灵信仰体系对四川原有民间信仰带来了巨大冲  
,促使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囿于一地走向全国。  
四川不同区域接受移民的籍贯有一定差异,这也导致  
了民间信仰的区域性差异。  
川西是典型的蜀文化的摇篮明清以前,川西文  
化受秦陇文化的影响更明显,其民间信仰与陕西多有  
相似如对孙思邈诸葛亮的崇拜就是川陕民间信仰  
相互渗透的结果;关中民俗尚巫的传统也使道教俗神  
信仰在川西甚为兴盛;在明清时代移民运动及经济交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川北和川东所受战乱最为  
酷烈,土著损失最为严重,是移民进入最多的地区。  
15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川东民间信仰区的湖广移民占大半以上,广东和福建  
移民较少,贵州移民相对较多这种格局使得川东民  
间信仰区的民间信仰荆楚因素更多,而天后信仰等在  
川东北民间信仰区少见同时,受湖广移民影响,令  
川东和川北地区更加自成一体,成为一个独立的民间  
信仰区川北地区虽然地近关中,但是大巴山的阻隔  
和湖广移民的影响,使其与川东地区的民间信仰更为  
相似川西民间信仰区,特别是成都平原,原以陕西  
移民最多,后来发展为湖广移民最多,因此,明清以来  
湖广文化逐渐取代秦陇文化的地位,精明的湖广人使  
成都平原的商业气息更加突出,由此使得成都平原的  
享乐之风更盛,民间信仰中娱乐色彩更浓川南信仰  
区的土著保留最多,在移民中闽粤湖广和贵州移民  
较多,因此,天后信仰黑神信仰在川南有一定传播。  
清政府明确废除匠籍制度,使手工业者获得了身  
份自由同时,清政府还缩小了官营手工业的经营范  
围和规模,部分取消了官方垄断,改变了官营手工业  
的经营管理模式因此,四川在清代中期后进入了封  
建社会手工业最繁盛的时期行业的发展需要正常  
的规范体系和市场秩序,还需要各种要素来整合行业  
的力量,形成良好的竞争态势和发展势头,清代四川  
行业神信仰正是迎合这种需要,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  
行业繁荣的背景下兴盛起来。  
在世俗的观念中,行业神或为祖师神,或为单纯  
的行业保护神,都能掌管行业,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并  
[56]24  
保障行业中个人和行会利益 区域经济体系的  
构成和产业结构方式的差异会在行业神信仰方面得  
到体现在最紧迫最受重视的行业或最繁荣最有  
特色的行业中,其行业整合的需求更大,行业神信仰  
也就更兴盛川北大绸扬名蜀中,丝织业的发展使得  
蚕神信仰盛极一时,驱蝗神刘猛将也深受敬仰清代  
四川处于城市化进程中,县城和市镇的建设使木厂一  
片兴旺景象,“冬春,匠作背运庸力之人,不下数  
()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开发格局的差异  
历史时期四川各个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开  
发格局不是同步的,在不同时期各区的产业结构也不  
一致,折射在民间信仰上也就有一定的差异川西平  
原自古以来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农业最为发达,  
人们有更多的闲暇用于娱乐和发展文化,商业最为繁  
在传统商业文化的影响下,川西平原市侩气息最  
为浓厚,并因此形成了居民尚游乐重饮食的传统。  
川西民间信仰区的民间信仰中,与农业相关的神灵和  
祀神活动备受重视,各种信仰活动更具商业意味和娱  
乐色彩川东民间信仰区山高水险,古代森林茂密,  
先秦时以渔猎经济为主,在明清以前狩猎经济仍有一  
定地位,但农业文化的影响占有绝对地位,商业文化  
相对于成都平原就略显薄弱川南民间信仰区的物  
质资料生产方式与川东民间信仰区基本相同,但是由  
于远离中原地区,开发相对较晚,明末清初以后受战  
乱影响较小而慢慢发展起来,因此保留了许多土著和  
少数民族的古老民间信仰。  
[9]卷十四  
” ,因此,鲁班成为传统手工业中最受崇祀的  
神灵行业神崇拜和行业的垄断和竞争态势也有关  
当行业处于寡头垄断(比如完全的官方垄断)阶  
段时,行业神已成为垄断者的工具,神的地位和作用  
就将被弱化清代四川井盐制造业和冶铁业都因为  
技术的改良等原因达到空前繁荣的状况,但是这些都  
是官府垄断的行业,因此行业神崇拜并不发达在商  
品经济繁荣的时代,商业人口所占城市人口的比重越  
来越大,对财富的渴望和追求成为世俗社会普通大众  
的共同愿望,因此财神被许多行业作为行业神并虔诚  
奉祀在旱涝多灾的清代四川,告别病恙保持健康  
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药王在得到医药行业奉祀的同  
时也获取了更广泛的信众群。  
经济发展与民间信仰的互动与差异在清代四川  
行业神信仰中表现得尤其突出随着清初经济的复  
苏和发展,四川经济在雍正乾隆之后进入了繁荣时  
,特别是在川西平原地区,商业重新繁荣起来,出现  
()居民个性特征和文化传统的差异  
蓝勇从历史文献记载地理环境的差别以及区域  
开发历史进程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之后发现,四川三  
大文化区对居民个性的影响呈现出三种类型,其中川  
[7]206  
[5]489-500  
商贾辐辏,街道肩摩,百货骈集”  
的景象地  
西尚文川南尚仁川东北尚武 这种居民个  
区之间的商业流通异常活跃,《成都竹枝词描绘了川  
西经济中心———成都的商业枢纽地位:“郫县高烟郫  
筒酒,保宁酽醋保宁油,西来氆氇铁皮布,贩到成都善  
性的差异在民间信仰中表现非常明显,同时也是四川  
民间信仰区域差异出现的重要原因。  
川西尚文之风在居民民间信仰方面多有体现。  
川西民间信仰区文昌魁星崇拜盛行,绵州龙安府尤  
,各地崇祀魁星的各种建筑较多,且多为文人培修  
或官民共建德阳县魁星阁,“原建在县城南学宫左,  
[55]87  
价求。” 商业的繁荣建立在城乡手工业的恢复和  
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商业的飞速发展加剧了城乡手工  
业的竞争态势,从而又刺激了手工业新的发展甚至革  
152  
林移刚清代四川民间信仰的区域差异  
[59]卷二舆地志·节序》  
后改四面鼓楼上乾隆中知县周际虞仍于旧地重建。  
大傩,平畴播谷”  
[
8]卷十七祠庙》  
道光二十八年士民培修”  
文昌宫在川西  
川南民间信仰区作为四川中古文化保留最多和  
文化最稳定的区域,居民个性特征表现为质朴尚仁、  
知礼,其民间信仰显得古朴原始如江安纳溪合江  
等地都有魁星阁及塑像,与其他地方不同;川南地区  
的城隍庙和土地庙的数量在全川最多,城隍也是川南  
地区祈雨时依赖的主要神灵,而其他外来的神灵如杨  
萧公天后等相对崇祀较少。  
被封为祖庙”,各县甚至乡镇都有文昌宫,灌县有文  
昌宫九座,梓潼县还被称为文昌故里在崇尚娱乐  
的川西,“文昌会显得比较严肃如金堂县,“二月三  
日为文昌生日,士人多入庙行祀,相戒勿演戏,恐渎神  
[14]卷一坛庙》  
”  
;江油县乡村有演戏者,城内各官致祭,  
[6]卷二祀典》  
绅士颁胙”  
在成都平原地区,这种尚文的  
特征表现得尤其突出如成都县有供奉造字之神的  
苍圣祠;新都县有两座仓颉祠;华阳县有惜字宫,同样  
奉祀仓颉,而且两地分别将仓颉与文昌大禹同祀;崇  
州街子古镇还有建于清代表征人们珍惜文字和用以  
余论  
从共时性上将历史文献考证得到的历史事件放  
到具有特定地理背景区域,和特定历史时期的自然、  
社会文化和经济政治条件相结合进行分析,探讨历  
史时期民间信仰的地域特征及地域差异,探讨自然环  
地方社会等因素在民间信仰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意  
,从而揭示民间信仰在地域上的分布和在历时性上  
与地域社会中自然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  
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理清民间信仰的源流。  
[36]210  
收集焚烧字纸的惜字塔 。  
如前所述,川东地区,居民个性特征中的强悍尚  
爽直体现得十分明显,这种个性在民间信仰方面  
多有体现川东北民间信仰区同样也有文昌和魁星  
崇祀,但形式和特色却差异颇大川西民间信仰区文  
昌和魁星区分清晰,而在川东北民间信仰区,二者几  
乎不加区分,甚至与其他神灵混淆。《蜀典关于奎  
解释中,作者将文昌与魁星并提,认为文昌与祀  
民间信仰是理解区域文化的重要角度,而从环境  
机理和人地互动角度探讨民间信仰的建构变迁以及  
区域差异的肇因,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传承区域民  
间信仰以及理解区域文化的建构与变迁在文化建  
设备受重视的今天,清代四川作为一个特定的时空区  
,其民间信仰的建构和变迁对于其他区域民间信仰  
和地方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应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  
。  
[57]卷七方言》  
魁星其说亦近是”  
而在太平县魁星楼,崇  
祀的竟然是刘猛将军该区的文昌会也体现出更多  
的娱乐性和世俗化,文化意味较淡南充县祀文昌  
[58]卷一风俗》  
,“无不演戏迎神,以祈福庇”  
涪州,“二  
月三日,祀文昌,童稚放风筝为乐里社建清蘸祈谷,  
注释:  
在研究区域方面,本文参照谭其骧先生的作法,将清代嘉庆二十五年的四川政区作为研究的基点但是,因作者水平和文  
章篇幅所限,本文研究的空间范围主要侧重于清代四川汉族聚居的川东北川西平原以及川南地区,对松潘厅懋功厅杂  
谷厅茂州直隶州等川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间信仰只是略有涉及本文的研究时间为有清一代,1644ꢀ1911。不  
,信仰世界潜在的连续性使我们在分析一些具体问题的时候必须涉及清代前后的一些情形,而且许多四川史志编撰时间  
都在民国时期,虽然记录多为清代情形,但也已涉及民国。  
据地方志资料了解,花朝主要分布在大宁忠州巴县遂宁广元新津绵州合江叙州府綦江定远灌县新繁江北厅、  
铜梁合州璧山江津三台盐亭长宁南溪等地区,重庆府占据其中8个地区。  
道光巴州志卷一地理志·风俗记载:“诣南龛寺设大蘸会礼佛请福,山前圆洞二穴,妇人无子者以物掷之,视其中否以祈  
,谓之打儿洞’。”  
参考文献:  
[
1]贾雯鹤,欧佩芝.清代四川民间信仰研究综述[J].中国俗文化研究,2016,(8).  
2]林移刚.清代四川坛神信仰源流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3]林移刚.川主信仰与清代四川社会整合[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4]林移刚.民间信仰与清代四川移民社会整合[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5]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武丕文,欧培槐,.江油县志[M].光绪二十九年(1903)刻本.  
[
[
[
[
[
15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7]傅崇矩.成都通览[M].成都:巴蜀书社,1987.  
8]何庆恩,刘宸枫,田正训.德阳县志[M].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9]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M].道光二年(1822)刻本.  
10]张澍.蜀典[M].道光十四年(1834)张氏安怀堂刻本.  
11]林移刚.清代四川土地崇拜和土地神信仰[J].农业考古,2014,(3).  
12]陈邦倬,易象乾,.崇宁县志[M].民国十四年(1925)刻本.  
13]李绍祖,徐文贲,.温江县志[M].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  
14]谢惟杰,黄烈,.金堂县志[M].嘉庆十六年(1811)刻本.  
15]顾德昌,张粹德,.新繁县志[M].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  
16]林移刚.清代四川汉族地区耕牛崇拜研究[J].农业考古,2013,(4).  
17]熊德成.论古蜀农耕文化起源于双流[J].中华文化论坛,2009,(2).  
18]赵霦,.大邑县志[M].光绪二年(1876)余上富增刻本.  
19]史钦义,.彭山县志[M].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  
20]晋岩樵叟.成都竹枝词[G]//雷梦水,潘超,.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  
21]陈霁学.新津县志[M].道光十九年(1839)刻本.  
22]王松寿,李稽勋,.秀山县志[M].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23]蔡以修,刘汉昭,.大竹县志[M].道光二年(1822)刻本.  
24]曹学佺.蜀中广记[M].两淮马裕家藏本.  
25]庄定域,支承祜,.彭水县志[M].光绪元年(1875)刻本.  
26]王鳞飞,冯世瀛,冉崇文,.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M].同治三年(1864)刻本.  
27]陈祥裔.蜀都碎事[M].两淮马裕家藏本.  
28]沈昭兴.三台县志[M].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  
29]朱世镛,刘贞安,.云阳县志[M].民国24(1935)石印本.  
30]四川大学历史系,四川档案馆.淸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G].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31]薛绍铭.黔滇川旅行记[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  
32]李复.潏水集[G]//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21.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3]连山,李友梁,.巫山县志[M].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  
34]王玉鲸,张琴,范泰衡,.增修万县志[M].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35]何庆恩,贾振麟,.渠县志[M].同治三年(1864)刻本.  
36]山川早水.巴蜀旧影[M].李密,李春德,李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37]罗兴志,孙国藩,.新修武胜县志[M].民国20(1931)排印本.  
38]黄际飞,周厚光,.南川县志[M].光绪二年(1876)刻本.  
3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巴县文史资料:第九辑[M].1993.  
40]曾秀翘,杨德坤,.奉节县志[M].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  
41]曹绍樾,胡晋熙,.仪陇县志[M].同治十年(1871)刻本.  
42]张庚谟.四川保宁府广元县志[M].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  
43]徐继镛,李惺,.阆中县志[M].咸丰元年(1851)刻本.  
44]段渝.四川通史:卷一先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45]高维岳,魏远猷,.大宁县志[M].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46]胡之富,包字,.南溪县志[M].嘉庆十八年(1813)刻本.  
47]姚廷章.珙县志[M].同治八年(1869)刻本.  
48]秦湘,.合江县志[M].同治十年(1871)刻本.  
49]戴维·克罗克特·格雷厄姆.四川的树神[J].江玉祥,.文史杂志,1990,(2).  
50]王好音,张柱,.洪雅县志[M].嘉庆十八年(1813)刻本.  
51]贺泽,张赵才,.荥经县志[M].民国四年(1915)刻本.  
52]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M].北京:中华书局,20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4  
林移刚清代四川民间信仰的区域差异  
[
53]刘绍文,洪锡畴.城口厅志[M].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  
54]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4[G].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  
55]杨燮,.成都竹枝词[M].林孔翼,辑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56]李乔.中国行业神信仰[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  
57]张澍.蜀典[M].光绪成都尊经书院刻本.  
58]袁凤,孙修清,陈榕,.南充县志[M].嘉庆十八年(1813),咸丰七年(1857)洪璋增刻本.  
59]吕绍衣,王应元,.重修涪州志[M].同治九年(1870)刻本.  
[
[
[
[
[
[
TheRegionalDiscrepanciesofFolkBeliefs  
ofSichuanintheQingDynasty  
LINYi-gang  
(
DepartmentofSociology,Sichu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Chongqing400031,China)  
Abstract:IntheQingdynasty,nodistinctsacrificesphereorbeliefsphereexists.Asamajor  
componentandoneofdominantfactoroflocalcultureofSichuan,thedivisionoffolkbeliefs  
basicallyconsistswiththatofcomprehensiveculture.ThispaperdividesthefolkbeliefsofSi-  
chuanintheQingdynastyintothreeareas,namely,theareaforfolkbeliefsofWestSichuan  
Plain,areaforfolkbeliefsofNortheastSichuanandthatoftheSouthernSichuan.Intheareafor  
folkbeliefsofWestSichuanPlain,muchworshipofnatureareremained,theworshipandfolk  
beliefsofdeitiesandspritsrelatingtoagriculturearepopularandofstrongrecreationalnature.  
WhileintheareaforfolkbeliefsofNortheastSichuan,lotsofsimpleyetoldremainsofworship  
ofnatureareleft,whiletheworshipofandsacrificeforthedeitiesandspritsrelatingtoagricul-  
turearepiousyetsimple.Inthisarea,thetraditionofvaluingsorceryisoutstanding,thebelief  
ofghostandsorceryenjoysgreatpopularity,andgreatdiscrepanciesareexistedamongthesub-  
areas.IntheareaforfolkbeliefsofSouthernSichuanarea,mostoldbeliefsareremained,and  
therearelotsofuniquefolkbeliefs.Influencedbythemajoritiesinamoreseriousfashion,the  
folkbeliefsinthisareaaremoresimpleandprimitive.  
Keywords:folkbelief;theQingdynasty;Sichuan;regionaldiscrepancies  
[责任编辑:凌兴珍]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