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5卷第3期  
2
0185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5,No.3  
May,2018  
“《芳华暨青春记忆电影  
发展走向研讨会综述  
罗勤,邓丽君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成都610066)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电  
影的批评和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2018110  
,由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四川师范  
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的“《芳华暨青春记忆电影  
发展走向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本次研讨会是2018年全  
国范围内第一场跨地域的电影学术研讨会,10余位专家  
学者围绕“《芳华暨青春记忆电影发展走向的论题,从如  
下几个角度展开了热烈讨论。  
质疑与思考。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陈佑松在发言  
稿《<芳华>与冯小刚的新左视角中提到,《芳华体现了  
冯小刚作品一贯的新左立场所谓新左”,既反对新自  
由主义放任市场经济所带来的阶层分化加剧,也不赞同激  
进左派的阶级斗争理论冯小刚的作品一直在寻求国家  
和个体之间的平衡与协商冯小刚的电影都采用平民视  
,塑造个体的小人物,呈现着日常生活的质感,同时并不  
把个体与国家相对立,而是承认社会主义的集体传统对个  
体命运的型塑意义。《芳华也是如此,他的主人公仍然是  
平民出身,有着日常的喜怒哀乐和人性欲望,但是他们最  
为直观的生活世界却是由中国当代的重大历史阶段———  
平民视角与真实性凸显  
影视作品需要靠近生活靠近现实,用微观视角来讲  
述故事青春记忆电影只有真正做到源于生活”,才能让  
每一位观众能够在影片中找到精神与情感的共鸣电影 文革”、越战和改革开放塑造的。  
芳华正是这样一部用平民视角,折射和放大生活真实的  
思想情怀与人性描摹  
影片。  
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指出,电影芳华中每一个人  
近年来,国产青春片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  
桌的你等都讲述关于特定年代的青春故事,但这些电影  
同质化现象较严重,缺乏对青春深层次的思考电影芳  
让思想情怀不再缺席,而且有力地勾勒出人性的画卷。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谢柏樑认为,《芳华体现了  
美与丑善与恶人格的完美和天性的呈现,这些出身草莽  
但却善良高贵的人们,与无数在战争中奉献乃至牺牲的年  
轻战友一样,与那些一度在特定社会语境下不够完美的文  
工团团员们一样,同样撑起了中国的脊梁。  
物命运交织到一起,冲突极具张力与感染力,导演冯小刚  
导出了社会性的真实看电影芳华似乎觉得平淡而不  
紧张———其实是冯小刚前所未有的安宁收敛佳作,对于历  
对于生活的回归真实感知,对于青春对于爱恋的浪漫  
优美的忧伤表现,对于男女际遇对于成长遭遇的如真把  
偶尔的无法抑制的嫉恶如仇爆发却即刻隐忍的张力,  
难免的善良遭嫉有意无意的伤害都如常冷静表现,历史  
不幸也不动声色地展示,一个动人却不主观煽情的电影,  
值得回味。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省电影家协会副  
主席曹峻冰在《<芳华>:历史文化与人性本真的抵牾与救  
一文中用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批评视阈审视影片  
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路海波肯定了导演冯  
小刚的系列作品都体现了情怀与担当电影芳华以部 芳华》。他认为,基于影片的显在表征和无意识症候”,  
队文工团为背景,不回避人性的丑陋,体现出对现实的高  
度关注。《芳华中各个人物的心路轨迹与命运走向,投射  
到今天现实生活中来,应该引起现实中你我他的自我解  
指出影片芳华还有一个潜在的本文,即其是中国半个世  
纪历史文化的缩影,也是由禁锢保守到开放自由的人的  
灵魂的进步史。  
17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院长骆平从自然主义、  
团这一载体,影片悄然切入至今讳莫如深的特殊时代,贯  
穿起革命理想被肆意压抑扭曲的国家时代战争年代与个  
体生命情感饱经沧桑被无情摧毁的芳华命运该片尽管  
前后叙事存在一定的断裂感和不圆润服饰设计与历史还  
原也有不足,但瑕不掩瑜,仍算是一部有锐气有温度有  
思考力和穿透力的电影。  
存在主义角度解析了国产青春电影女性形象自然主义  
把人归结到同一公式,为遗传环境和时代压力所控制的  
生物存在主义强调在敌对冷漠的大千世界中个人经历  
的独特性和孤独,视人类的生存为不可解释的,强调选择  
的自由和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芳华中女主人公何  
小萍,一个孤独者,就是快要被环境时代压力控制的人  
,却明显带有存在主义的反叛色彩,这体现了国产青春  
电影中女性形象,是由自然主义向存在主义的转变。  
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与传媒研究  
发展中心主任孙宜君认为,冯小刚用冷峻的笔触与镜头表  
现人物,让群体中的孤独者透过伪善窥视人性之恶,也显  
示了人性之美。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贾立强从影片芳华的细  
节处入手,在发言稿《<芳华>的剧作细节与人文内蕴中提  
出应增加影片人文真挚度的观点他认为,文学影视艺术  
是人类艺术中最后的堡垒,那么,影视艺术作品应该具有  
更多的真挚度,才能体现有情怀有温度的人文性。  
构筑聚合力与发展空间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杨俊蕾在《<芳华>民间立场分化  
的伪救赎中提出,《芳华的吸引力和它所激发的热议如  
此高涨,首要缘由在两方面:其一是电影行业内部大导演  
定律使然;其二则是芳华选取现实题材,深深触动当代  
观影者的共和国记忆她所期盼的大导演进行共和国记  
忆表达,是像一九四二那样坚定地回到民间立场,沉郁  
而沧桑地推进多视角历史表达,使作品具有当代文化重构  
的作用,并在艺术感召中增加中国人的情感聚合力。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裴亚莉在肯定电影芳华》  
的同时,也期待导演冯小刚在未来的创作中能够做到:  
美学期待与人文温度  
电影芳华,每一帧画面色彩浓丽鲜艳,给人以年  
代感和美的享受众所周知,中国电影美学的建设于20  
世纪80年代初正式起步,而中国电影美学不仅要借鉴西  
方电影美学的经典部分,也要融入中国元素,彰显中国本  
土文化特色,同时要注重把握受众观影的期待审美心理,  
恰当提升影片人文性,让人文温度升温,才能创作出真正  
吸引和打动受众的优秀之作,造就经典。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志敏认为,电影的理论界和创作  
界都有对于美学的期待他提出了关于美的两个特点:()加强对人物形象及其精神成长过程的塑造,让故事在  
是可接受性;二是美是具有召唤结构他说,冯小刚可以  
说是审美召唤的大师,编剧严歌苓也是,而类型本身也具  
发展中完成,让人物在实际生活境遇中落脚;()应该有  
正确的历史观,让人物行为有基本的历史真实性的依据;  
有召唤的力量针对美国职业评论者用煽情和滥情来评 ()要努力升华作品的价值导向,让电影确实成为为观众  
芳华的情况,他认为,中国电影不但能召唤中国观众  
而且能召唤国际观众,才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广宇认为,时下对芳  
的评价更多超越了影片本身,而成为了对穿越几个时  
代的一代人的历史记忆社会切片和文化症候的阅读他  
认为:()芳华为代表的这样一种回溯式的影像文本  
与以为代表的那样一批刚刚从文革中过来的影像  
提供精神食粮的艺术产品。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项仲平认为,《芳华的拍摄和发行  
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一是导演对小说处理把握分寸巧妙和  
得当;二是对整个故事人物细节刻画的用心;三是音乐的  
渲染和强化更是神来之笔影片芳华值得我们电影评  
论者去探究,也值得留存于中国现代电影史上。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牛鸿英在发言稿  
表述与反思,可以形成一种穿透历史的互文性比较研究; 《收编与抵抗之间:电影<芳华>的话语建构分析中从文化  
(
)芳华为代表的所谓好人叙事”,其实正是当下社  
研究角度认为:()面对电影芳华》,以好莱坞商业类型  
片为适用对象的传统叙事理论和经典电影理论已经失去  
了解释的效力;()影片缺乏饱满的人物形象和情感逻  
,叙事的紧密度也不够,只给出了人物类型化的群像;  
会对好人的集体无意识召唤;()但这种召唤还远未  
达到某种程度的自觉”,也正是由于缺乏更高的审美引领  
与价值标尺,使芳华难以成为一部经典作品这无论从  
其人物塑造戏剧桥段细节展示等,均可见出其内涵的缺 ()从文化研究的立场上看,影片凸显了性别阶层权力  
。  
等深层话语逻辑,对女性身体的景观消费,对不同社会阶  
层的命运呈现,使得作品具有了大众文化的抵抗性和批判  
性特征;()影片一方面继续了冯小刚电影的小人物立  
,另一面又挑战了当代中国战争的敏感题材,具有很大  
的社会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燕认为,影片芳华之于2017  
年中国电影的意义,类似于出租车司机之于2017年的  
韩国电影,这是一部由个体见社会由情怀现锐度的银幕  
时代青春悲歌,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批判色彩借助文工  
[责任编辑:唐普]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