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卷第4期
2
019年7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6,No.4
July,2019
赛博人时代互联网
治理体系中的网民策略
杨燕
(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重庆201331)
摘要:网民作为网络平台的使用者、建设者以及网络内容的生产者、传播者,在互联网综合治理体系中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本文援引赛博人概念对当下网民进行界定,并分析了网民的行为特征,以此为基础探索教育和引导
网民的策略。
关键词:赛博人;互联网;网民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9)04-0168-06
收稿日期:2019-04-06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互联网传播治理体系的创新研究”(16SKGH046)。
作者简介:杨燕(1971—),女,四川富顺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新闻与传播。
我国从1994年接入互联网后,开始了对于互联网的治理历程。为了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我国的
互联网治理首先通过法律手段着重规范互联网的连接秩序。2000年以后,随着互联网越来越进入普通老百
姓的日常生活,我国对互联网的法律规范开始转向互联网的服务和应用治理上。2014年,中央网信办作为
专门的互联网治理职能部门成立,连续发布系列规范性文件,对互联网的平台治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之
后,各地网信办纷纷建立,除了进一步规范互联网的平台治理外,对互联网的内容规范也做出了更为细致的
要求。2004年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高度
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设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
体制”,强调网络法制、国家干预和行业自律,标志着综合管制原则成为了我国互联网管理的基本原则。
2018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提高网络综合
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
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②在这次讲话中,网民作为互联网综合治理的主体得到了高度重视,网民自律对
于互联网治理的重要性被明确强调。
①
一
网络主体与“赛博人”概念的形成
很多学者展开了对于网民的研究,陆俊教授根据参与网络行为的程度不同,将网民这一网络主体分为五
类:网友(普通使用者)、网迷(特指迷恋网络的网友,在网络上消耗80%以上的休息时间)、网虫(特指有特殊
①
②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19-02-13],http://www.gov.cn/test/2008ꢀ08/20/content_1075279.htm。
《央视快评:大力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2019-02-13],http://www.sohu.com/a/229113089_162281。
168
杨
燕
赛博人时代互联网治理体系中的网民策略
嗜好的网民,上网的内容集中在万维网的浏览)、网痴(网络成瘾的重症患者)、网民(指思维和行动方式完全
与网络融为一体的人)。① 鲍宗豪教授按照网民与网络的密切程度和对网络所持有的态度,将网络主体分为
高层、中层、基层、浮层和外层。其中,高层主要是一些负责决策的人物;中层是网络的中坚力量,包括网士、
网僚、网工、网媒、网客、网星等,网士主要是从事网络新理论、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专家学者,网僚是主管属下
从事行政管理、经营销售、系统维护、应用开发、技术服务等具体工作的白领人员,网工是在相关行业从事文
秘及其他辅助性工作的一般员工,网媒是专业媒体或者大众媒体中从事网络新闻报道、时事评论的编辑、记
者或者评论家,网客是指网站、网络企业临时邀请参加相关活动的特邀嘉宾,网星指网站、网络企业长期雇佣
或选聘的形象代言人,用于提高网站或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基层由网络用户构成,他们职业工作各不
相同,在网上的共同需求决定了网络当前的市场导向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浮层是指那些隐藏在幕后的网敌、
黑客、病毒制造者和其他网络犯罪分子;网络以外的阶层,统称为外层。 还有学者根据网络主体的不同作
用和地位将网民分成五类:网络创建和维护者,主要指技术层面创建和维护网络运行的人员;网络监管者,指
那些在社会政治和法律层面监督管理网络的人员;网络经营者,主要是社会经济层面从事网络企业和商务经
营,创造经济利益的人员;网络研教者,指在文化思想层面从事网络理论研究、教学和宣传的人员;还有网络
使用者。③
②
以上对网民的分类和定义将网络主体与网络作为两个独立主体进行研究,分析网络主体与网络的外部
关系,重视网络主体与网络互动过程中的外部身份,忽略了网民与网络这一技术实体存在更加紧密的内在联
系,这种联系正在改变着网民的心理结构,正在植入网民的现实生活。
最近几年对网民的研究中,一个名词开始频繁出现,那就是赛博格(Cyborg)。这个词汇是20世纪60年
代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曼弗雷德·克林斯和内森·克兰创造出来的,他们认为通过机械、药物等手段对
人体进行改造后,可以改变宇航员的身体机能以适应残酷的外太空环境。他们抽取“cybernetics”(控制论)
与“organism”(有机体)两个词的词首重新组合出一个新词“Cyborg”(赛博格),用来描述人和人造物组成的
这种统一功能体。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类生活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参与正在逐
渐模糊人与机械的界限,也越来越让人混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如今在赛博格基础上发展了一个
新词,就是cyberman,按照字面意思被翻译成电脑人或音译为赛博人。1987年,美国哲学家唐娜·哈拉维
发表了《赛博宣言:1980年代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她把cyberman定义为:“一个控制有机
体,一个机器与生物的杂合物,一个社会现实的创造物,同时也是一个虚构的创造物。”⑤哈拉维的系列研究
让“赛博人”理论获得了广泛的知名度,她认为“赛博人”是由于技术的发展,人与动物、人与机器乃至物质世
界和精神世界的界限日渐模糊后出现的新型主体,“他超越目前各种身份认同,如族群、种族、性别、阶级等”,
是“多元,没有清楚的边界、冲突、非本质”的。⑥2017年,凯瑟琳·海勒在《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
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一书中更提出了虚拟身体的后人类概念:“表现的身体以血肉之躯出现在电脑
屏幕的一侧,再现的身体则通过语言和符号学的标记在电子环境中产生”。⑦2018年,孙玮教授在文章《赛博
人:后人类时代的媒介融合》中指出,赛博人具有“为技术所穿透、数据所浸润的身体”,这些“技术与人的融合
创造出的新型主体,正在成为一个终极的媒介”。⑧
④
简言之,赛博人是数字时代逐渐被电子化的人类个体,现实场景的生活体验与数字世界的沉浸式体验相
①
②
③
④
⑤
陆俊《重建巴比塔:文化视野中的网络》,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16-217页。
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30-32页。
曾长秋、万雪飞、曹挹芬《网络内容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基本规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4页。
《科幻概念解读:赛博格与女性主义》,[2019-02-13],https://www.guokr.com/article/436778/。
“ACyborgManifesto:Science,Technology,andSocialist-FeminismintheLateTwentiethCentury”,inSimians,Cyborgsand Women:
TheReinventionofNature,NewYork;Routledge,1991,pp.149-181.
⑥
刘介民《哈拉维“赛博人”理论的新视野》,《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8期,第75-80页。
凯瑟琳·海勒《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刘宇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5页。
孙玮《赛博人:后人类时代的媒介融合》,《新闻记者》,2018年第6期,第4-11页。
⑦
⑧
16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互作用,这种作用力影响和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社会方式。如今的网民,不管年龄大小,从事何
种职业,带着何种身份标签,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深或者浅,他们都具备了“通过技术将表现的身体与再现的身
体随时分离或者融合”的特异功能。 这个庞大的群体,正在将这个时代变异成为赛博人时代。探索互联网
治理中的网民策略,首先要将网民放在这个正在被互联网改变的环境中进行分析。
①
二
网民的“赛博人”特征
由于全球化的维度和互联网的无边界性,网络环境的分散性结构和依然有限的技术能力,对于互联网的
治理,尤其是对于带有“赛博人”特征的网民这一网络主体的管理,具有很大的难度。人一旦与网络建立起联
系,就具备了网上行为和离线行为两种行为方式。理解网民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的行为区别,有助于人们改
善他们在线、离线以及交织于这两个世界的生活状态,更好地推动网民自律策略的执行。
网民在电脑屏幕另一端的网络空间领域状态,被网络心理学家看做是心理的延伸,反映他们的个性、信
仰和生活方式。约翰·R·苏勒尔教授的新书《赛博人:数字时代我们如何思考、行动和社交》,提出了网络
心理学结构体系的八个基本维度:物理维度、现实维度、时间维度、文本维度和感官维度、互动维度、社交维
度、身份维度。 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中,这些维度独特地协同整合,不同的人对不同的空间会表现出特殊的
兴趣,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具备“赛博人”特征的网民,在网络世界的体验也在现实生活中有一定的映射,
长期的网络生活正在逐渐改变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交方式。
②
(一)自我呈现与身份认同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一旦社群成员将自我归类为某个社会群体,其群体成员的身份意识将会影响其群体
内的偏私行为。 由于在线身份和真实身份的分裂,网络环境为我们创造了离心的、分裂的、多面的自我表
达的途径。杨宜音等专门针对中国网民社会心理进行了调查研究,他们发现在中国网民众多上网心理需求
中,“自我呈现(Selfpresentation)需求”和“合群需求”的相关度最高。 陆雄文基于“虚拟社区与成员心理联
结机制的实证研究”发现:当网民自我认同度越高,他在虚拟社区的身份越显要,意味着虚拟自我本身也就越
独立,从而在参与虚拟社群时对于该社区的认同度也就越高,对于该社区的依恋程度和参与行为也会有正向
的影响。 当网民在网络社群中的影响力达到饱和状态时,必然形成新的影响力量透过一个个关系节点向
更广泛的范围传递,最终回到现实社会的关系中,将自身影响力迅速扩大,并影响社会舆论。 和现实世界
对网络世界的影响相比,这种由内而外的力量传送影响力更大,提示我们对于网民的引导,应该以网络生活
为起点,并逐渐形成在现实世界的良好氛围。
③
④
⑤
⑥
从2016年开始,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培育中国好网民”的指示精神,全国启动了“争做中国好网民工
程”,旨在树立网民的责任担当、依法文明上网、注重网络安全等意识。这几年,全国各地以不同形式推进这
项活动,希望在网民中树立良好典范。不过,这些从网民现实生活领域展开的教育行动对网络群体的影响非
常有限,如何将好网民培养引入到网络中,才是更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场景的诱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依靠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种感官来感知外部世界。网络世界通过场景设
计模拟现实世界生动的感官体验,为网民制造存在感,从而跨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越来越造成了网民的
沉迷。
当人一动不动地坐在电脑前上网的时候,网络空间好像与我们的身体和我们周围真实的物理空间没有
①
②
孙玮《赛博人:后人类时代的媒介融合》,《新闻记者》2018年第6期,第4-11页。
〔美〕约翰·R·苏勒尔(JohnR.suler)《赛博人:数字时代我们如何思考、行动和社交》,刘淑华、张海会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8
年,第10页。
③
H.Taifel.InterindividualBehaviorandIntergroupBehavior,InTajfelH(ed.).DifferentiationbetweenGroups:StudiesintheSocial
PsychologyofIntergroupRelations,London:Aca-demicPress,1978,pp.27-60.
④
杨宜音、陈午晴、徐冰《中国网民社会心理分析———第一份来自社会心理学家的专业研究报告》,《信息世界》2000年第4期,第4-11页。
陆雄文《虚拟社区与成员心理联结机制的实证研究:基于认同与纽带视角》,《南开管理评论》2011年第2期,第14-25页。
周健、徐成华《网络社群的影响力探析》,《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5期,第51-55页。
⑤
⑥
170
杨
燕
赛博人时代互联网治理体系中的网民策略
任何联系。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网络活动开始利用并进入我们的物理世界。比如在微信中,我们使
用“附近的人”控件,这种游戏式的社交体验将网络场景与生活场景进行巧妙结合,增加了趣味性和神秘感,
甚至“带着戏剧色彩”。约翰·R·苏勒尔教授认为,网络环境可定制程度越高,网络与现实物质世界的联系
越紧密,人们就越愿意更多地表达自己的身份,形成自己的体验,感觉更全身心地投入那个空间。① “赛博
人”的行为特征中最典型的表现为物质实体的分离与融合,网民的身体行动和网络空间的活动有时候会一
致,有时候也会分离。随着我们物质世界中的器物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的装备,比如被手机软件控制的家庭
照明系统、汽车驾驶系统等,我们生活的物质空间与互联网的延展空间互相渗透,可能改变我们的“空间”概
念,网络空间的场景对网民存在极大的诱惑。这给予了我们一个引导网民的机会,那就是遵循赛博人的习
惯,按照健康引导的目标制造一个场景,将生活和网络世界更巧妙地连接起来,用赛博人的方式引导教育赛
博人。
(三)自我结构与数字自我
西方心理学将由记忆、思想和情感这些相互交织的元素构成的自我结构看做自我的基本要素。随着网
络的发展,我们在网络上从事的一切活动构成了网络空间自我的基本要素,如我们发的帖子、评论、照片、个
人情况描述,以及我们分享过的一切和访问过的空间,这些信息汇集成数字的自我。 按照约翰·R·苏勒
尔教授的网络心理学理论,当现实世界自我结构的那些基本要素越多参与到网络空间中去的话,他的自我结
构表达的范围就越广泛。当我们足够重视现实世界每个人自我结构的基本要素,从记忆、思想和情感等角度
予以关照,当网络环境引导我们进行更高级、更愉悦、更容易操控的参与时,网络中的数字自我才会更健康。
因此,对网民的教育要注重思想和情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仅仅发布自上而下的简单指令。
②
三
赛博人时代的网民策略
RobertJ.Domanski在尤查·本科勒(YochaiBenkler)提出的三层概念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治理
的四层概念模型:基础架构层、技术协议层、软件应用层和内容层,他建议对每一层的的检验都可以从以下三
个问题入手:“为什么这层重要”、“谁治理他”、“制定的政策如何影响这一层”,有的放矢设计互联网政策,将
更容易实现预期目标。 按照他的四层概念模型来看我国的互联网治理,我国的互联网基础架构层由国有
化的运营商管理;技术协议层由一些国际工程联合会组织直接治理;软件业务应用层,我国实行高密度、无缝
化的分类,对细分的业务形态实行两线或多线的严格核准主义,分别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政府管理部门实
行政府行政审批或者行政许可管理制度;在内容层方面,我国也采取严格限定的原则,限定的范围包括但又
大于实行宽松限定原则和适度限定原则的国家,“鼓动聚众滋事”、“煽动非法集会”、“利用互联网组织联络邪
教组织”、“危害社会公德或民俗优秀文化传统”等,在我国都被列为非法信息内容。最近几年出台的法律法
规,对互联网行业做出了更细致的规范,对软件应用层和内容层进行严格的控制。④
③
软件应用层和内容层是我国网民活动的主要区域。我国对于这两个层面的规范都建立在网民违法的前
提下,属于事后治理手段。要形成网民自觉的行为驱动力,并达到建设清朗网络空间的预期效果,除了必要
的法律规范外,还需要加强事前的教育引导。
根据之前整理的“赛博人”行为特征,本文将赛博人时代的网民策略分为线上策略和线下策略两个方面
进行分析。
(一)线上策略:依托市级以下政府网站搭建线上治理平台
鉴于赛博人从网络世界到现实世界的影响力传导方向,以区域为单位建设赛博人绿色网络社区,以各社
区为支点形成更大范围的树状网络系统,当社区具备足够的凝聚力时,对于网民的教育引导将发挥极大的作
用。
①
②
③
④
〔美〕约翰·R·苏勒尔《赛博人:数字时代我们如何思考、行动和社交》,第42页。
〔美〕约翰·R·苏勒尔《赛博人:数字时代我们如何思考、行动和社交》,第89页。
〔美〕RobertJ.Domanski《谁治理互联网》,华信研究所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研究所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年,第11页。
马志刚《中外互联网管理体制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93页。
17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根据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政府网站发展指引》,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门要开设政
府门户网站,原则上一个单位最多开设一个网站,乡镇、街道及县级政府部门应通过县级政府门户网站开展
政务公开,提供政务服务,原则上不单独开设网站。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
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部级行政单位共有政府网站1080个,占总体政府网站的
①
6
ꢁ0%;市级及以下行政单位共有政府网站14872个,占比为82ꢁ8%。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3ꢁ94
亿,占整体网民的47ꢁ5%。 政府网站是实现政府信息有效管理的最佳途径,通过电子政务搭建公众获取政
府信息的渠道,也可以增强公民参政议政的能力。2018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政府网站集约化
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针对政府网站存在的建设分散、数据不通、使用不便等突出问题,建设基于统一信息
资源库的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以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带动试点地区政府网站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③ 根据
国家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省地市级以上政府网站可以按照统一标准体系、统一技术平台、统一安全防护、
统一运维监管的要求,推进数据融通、服务融通、应用融通,强化电子政务服务功能,建设全国一体化在线政
务服务平台。那些在政府网站中占最大比例的市级以下政府网站,则可以被打造成为区域赛博人绿色网络
社区,突出社区服务、社区娱乐、社区交往的功能,利用这些现成的网络矩阵来打造网民线上治理的重要平
台。
②
以重庆市为例,目前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中,市民关注度最高的是“政务公开”和“渝快办”版块。“政务
公开”版块实现了政府信息的高效公开,确保了公众快捷无障碍地获取信息。作为政务服务的主要窗口,“渝
快办”版块提供针对个人的户政服务、税务服务、社保服务、医疗服务、民政服务、缴费服务等服务,确保了公
众足不出户就能充分享受政府所提供的电子服务。
当市级政府网站承担了主要的政务服务功能后,区级政府网站应强化属地意识,除了针对辖区内的企业
和社会组织提供政务服务外,还应该转变形象,开辟新版块,努力打造成为辖区网民之家,成为凝聚属地网民
的重要平台。建立网民的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沟通,需要场景化的设计,融合网民的线下生活和线上生
活,从而凝聚网民的关注,形成网络生活惯性,最终达到用绿色网络社区教育引导网民的目的。
区级政府网站可以强化辖区公共安全、社区医疗、青少年及儿童教育等基础公共服务,以此建立起属地
网民与网站的第一步联系,拉近区域政府与网民的距离,让有问题上辖区政府网站寻求解决成为日常生活习
惯。接下来,区级政府网站应加强内容建设的力度,在日常宣传大政方针的同时,可以借区县融媒体中心的
力量以及来自社区网格管理反馈的第一手信息,增大本土民生话题的体量,对网民身边发生的事情做出快速
反应,增强主流信息的公信力,最大限度消除网络谣言,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区级政府网站还可以结合属地
商业、企业优势以及文化特色,建立起与网民线下生活的链接,在网站搭建网民日常生活场景,如网上公共图
书馆、辖区超市购物链接等,以增强网民对网站的归属感。要增强网站对网民的黏性,网站还需要优化网民
的互动模式,建设区域网民的言论社区,使区级政府网站真正服务于区域网民。
当网民对属地的区级政府网站建立信任后,这个网站就具备了成为赛博人绿色网络社区的可能性。借
助这个绿色平台进行网民的线上引导,可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正能量区域社群,从而映射到日常生活,营造
和谐线下生活空间。
(二)线下策略:成立区域网民道德委员会,实现网民自我管理
基于赛博人具备自我结构和数码自我两重身份,线下的自我结构对线上的数码自我有直接的影响。网
民策略的线下策略旨在加强网民的素质教育,提高公众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
让网民管理网民,是赛博人时代网民策略的基本原则。谁来推动网民的线下教育?现在很多行业都成
立了道德委员会,这给网民的线下规范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如各地新闻机关均成立了新闻道德委员会,主要
①
②
③
《政府网站发展指引》,[2019-03-13],http://www.gov.cn/xinwen/2017-06/08/content_5200822.htm。
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2019-03-13],http://www.cac.gov.cn/2019-02/28/c_1124175677.htm。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政府网站集约化试点工作方案>》,[2019-03-13],https://www.chinanews.com/gn/2018/11-09/8673095.shtml。
172
杨
燕
赛博人时代互联网治理体系中的网民策略
执行受理举报、调查研究、行风测评、教育培训、理论研讨、合作交流等职责;很多科研教学机构也成立了学术
道德委员会,负责学术道德建设,调查评判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经过时间的考验,这些道德委员会都达到了
预期的效果。网民是不是也可以成立自己的行为约束组织呢?
去年年底,网络游戏道德委员会成立,负责在网游上线上市之前对网游进行评议。该委员会第一次就对
0款存在道德风险的网游进行评议,并责成11款网游整治,9款游戏不予批准。这记重拳引发了很多网游
2
爱好者的不满,他们认为:“一个游戏是否合乎道德水准,应该交给广大玩家和整个社会去判断,而不是由一
些不明身份坐在办公桌前的钦定专家决定”。① 网络游戏道德委员会由来自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及高校、专业
机构、新闻媒体、行业协会等研究网络游戏和青少年问题的专家学者组成,而真正的网游爱好者被排除在这
个组织之外。网络游戏道德委员会在行使职责过程中所遭受到的阻力,给网民的自我约束组织提供了很好
的参考。要推进网民的线下教育,以区域为单位建设类似于网民道德委员会这样的组织,迫在眉睫。在区域
内,具有一定社群号召力的意见领袖,应该成为组织的核心成员。另外,区域内的政府职能机关、互联网企
业、媒体机构、教育机构代表以及社区网络管理人员也应该在组织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样的人员构成,才能
做到真正的让网民规范网民,起到监督和约束的作用。网民道德委员会的成员尽可能覆盖网民的社会角色,
他们将成为网民教育的主力军。
网民教育策略需要政府主导,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系统的网络空间安全意识培训计划,为不同对象提
供安全教育,网民道德委员会可以监督这项计划的执行,以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网络安全知识的培训。
网民道德委员会应该定期召开会议,对近期出现的网民道德范畴的问题及时进行评议,能够通过成员内部消
化的问题就尽快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第一时间提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由他们出面解决问题。以区县为单
位组建的基层网民道德委员会,将缩短问题解决的周期,有效避免小问题引出大麻烦。在网民群体中,由低
龄少儿和中老年组成的新网民群体,因为接触网络时间较短,接受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和网络道德素养熏陶的
时间最少,这个群体将成为网民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而网民道德委员会也可以对这部分新网民建立新网民监
护人责任制度,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
正如RobertJ.Domanski在《谁治理互联网》一书中提出的关于政策制定的三个治理标准:行为约束力、
行为驱动力、制造预期效果的能力,当管理者拥有了明确的决策制定权去建立和执行这些政策,并取得预期
效果时,满足了上述三个标准,就被认为是有效的治理。 对于具备了赛博人特征的当下网民而言,用网络
引导网络、用网民治理网民才是最有效的约束和驱动。当然,不管是网民道德委员会还是依托区县政府网站
打造的绿色网络社区都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也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探索。
②
[责任编辑:苏雪梅]
①
②
《中国成立网络游戏道德委员会引发网民热议》,[2019-03-1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9266619619773610。
〔美〕RobertJ.Domanski《谁治理互联网》,第6页。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