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7卷第6期  
2
020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ꢂ  
Vol47ꢀNo6  
Novemberꢀ2020  
风景道旅游发展的  
社区居民感知与影响因素  
———以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为例  
1
,2  
1
,杨效忠  
(1.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2;2.宿州学院管理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ꢃꢃ摘要:通过对大别山国家风景道沿线12个乡村社区居民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样本社区居民对旅游开  
发总体呈现出积极正面的态度,对旅游发展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影响持较为积极的认知;不认可旅游开发造成  
的负面旅游发展成本,但意见分歧较大由于乡村社区居民个体条件旅游地特征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差异,  
导致对风景道旅游开发影响感知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社区交通条件收益分配制度核心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等因素对社区居民的感知差异的影响较为明显。  
关键词:社区居民;国家风景道;感知差异;参与式农村调査  
中图分类号:F592.3ꢃ文献标识码:Aꢃ文章编号:1000-5315(2020)06-0084-09  
收稿日期:2020-04-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旅游拥挤视角下的世界遗产地空间冲突特征机制及调控研究”(41471129)、教  
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我国乡村发展转型与空间重构研究”(19YJA840008)。  
作者简介:李龙(1988—),,山东枣庄人,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宿州学院管理学院讲师,主  
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研究;  
杨效忠(1969—),,安徽六安人,理学博士,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  
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研究。  
文献回顾  
社区居民是旅游地重要的利益主体之一,社区居民对当地旅游开发的感知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当地旅游  
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地方旅游经济的社会生态系统因此,社区居民感知和态度受到国外学者  
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涉及社区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的感知居民对旅游业的  
依赖程度与积极性的关系职业认同和环境认同等因素对居民旅游支持(行为)态度的影响社区居民对  
JuanitaC LiuꢀPaulineJSheldonꢀTurgutVarꢀꢄResidentperceptionoftheenvironmentalimpactsoftourismꢀꢅAnnalsof Tourism  
Research14ꢀno1ꢁ1987ꢂꢆ17-37  
NicholasHaralambopoulosꢀAbrahamPizamꢀꢄPerceivedimpactsoftourismꢆThecaseofsamosꢀꢅAnnalsofTourism Research23ꢀno3  
1996ꢂꢆ503-526  
RobinNunkooꢀDoganGursoyꢀꢄResidentsꢇsupportfortourismꢆAnidentityperspectiveꢀꢅAnnalsofTourismResearch39ꢀno1ꢁ2012ꢂꢆ  
43-268  
2
84  
杨效忠风景道旅游发展的社区居民感知与影响因素———以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为例  
旅游影响感知与居民对特定生活领域满意度的关系,较  
Jerry等发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对旅游业的预期都会直接影响居民的感知态度;Dogan等则验  
证了社区支持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即社区关注程度社区依恋社会效益社会成本等;还有部分学者认  
为当地居民的同情理解欢迎态度等也是影响居民认知的重要因素国内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  
注旅游地社区居民感知和态度问题,陆林较早开始调查旅游地居民的感知态度近十年来,社区居民感知  
态度的研究成果增长较快,研究内容主要有:分析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期望旅游影响感知对旅游态度的影  
,验证社区参与获益感知和成本感知等因素对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探讨居民主体因素与旅游影  
响感知社区发展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揭示居民支持旅游开发的形成机制社区居民对区域旅游发展的  
感知和态度会受到微观居民个体因素旅游资源特征和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  
交通线路的通达性居民对风景区的了解程度居民的响应程度等因素对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的空间分  
异产生重要影响,旅游地性质旅游经营机制收益分配制度等也是影响居民旅游发展感知差异的重要因  
,尹寿兵等提出社区旅游发展和居民旅游收益受到距离景区的相对区位社区组织介入情况景区治理  
模式变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总体来看,关于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感知和态度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心理学社会学消费者行为学等领  
域切入研究,涉及社区居民对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感知和态度,多选取社会交换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等理论支撑研究架构,研究方法涉及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  
型等乡村社区居民具有异质性的特点,不同旅游社区居民或同一旅游社区不同特质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  
知和态度都会存在一定差异,社区居民的感知态度差异直接影响着其对地方旅游建设的支持程度通过文  
献梳理发现,目前从地理空间视角对社区居民感知和态度进行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关注不  
同社区居民的感知差异,根据研究目的和前人研究基础,围绕旅游风景道建设对乡村社区居民影响这一核心  
议题,提出以下研究问题:乡村社区居民对旅游风景道建设及当地旅游发展的感知和态度如何? 是否存在显  
著区域(空间)差异? 影响社区居民感知和态度差异的因素有哪些? 本文选取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为案例地,  
分析不同社区居民对旅游风景道建设的感知差异以及感知差异产生的影响因素,试图为旅游风景道的开发  
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研究区概况  
大别山区是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早在2012,中央已在六安市启动了大别山旅游扶贫  
KyungmiKimꢀMuzafferUysalꢀM JosephSirgyꢀꢄHowdoestourisminacommunityimpactthequalityoflifeofcommunityresidentsꢎꢅ  
Tourism Management36ꢁ2013ꢂꢆ527-540  
JerryDJohnsonꢀDavidJSnepengerꢀSevginAkisꢀꢄResidentsꢇperceptionsoftourismdevelopmentꢀꢅAnnalsofTourism Research21ꢀ  
no3ꢁ1994ꢂꢆ629-642  
DoganGursoyꢀDenneyG RutherfordꢀꢄHostattitudestowardtourismꢆAnimprovedstructuralmodelꢀꢅAnnalsofTourismResearch31ꢀ  
no3ꢁ2004ꢂꢆ495-516  
SedighehMoghavvemiꢀetalꢀꢄTheeffectofresidentsꢇpersonalityꢀemotionalsolidarityꢀandcommunitycommitmentonsupportfortourism  
developmentꢀꢅTourism Management63ꢁ2017ꢂꢆ242-254  
陆林旅游地居民态度调查研究———以皖南旅游区为例》,《自然资源学报1996年第4,377ꢏ382。  
程绍文等自然旅游地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期望与旅游影响感知对其旅游态度的影响———对中国九寨沟和英国NF国家公园的比较研究》,  
地理研究2010年第12,2179ꢏ2188。  
王纯阳屈海林村落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因素》,《地理学报2014年第2,278ꢏ288。  
唐晓云古村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居民感知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以广西龙脊平安寨为例》,《人文地理2015年第1,135ꢏ142。  
郭安禧等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对支持旅游开发的影响———生活质量和社区依恋的作用》,《经济管理2018年第2,162ꢏ175。  
ꢈꢉꢊ李东和等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空间分异———以黄山风景区为例》,《地理研究2008年第4,963ꢏ972976。  
ꢈꢉꢋ卢松等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比较———以西递景区与九寨沟景区为例》,《地理学报2008年第6,646ꢏ656。  
ꢈꢉꢌ尹寿兵刘云霞风景区毗邻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的差异及机制研究———以黄山市汤口镇为例》,《地理科学2013年第4,427ꢏ  
4
34。  
ꢈꢉꢍ李东和等基于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的旅游影响空间分异研究———以安徽省三河镇为例》,《地理科学2007年第4,602ꢏ608。  
8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快速通道建设;2016,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了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为25条  
国家风景道之一大别山国家风景道集交通旅游扶贫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较为典型的研究价值。  
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分为主体廊道和延伸廊道两部分,其中主体廊道以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为依托,延伸  
廊道自济广高速单龙寺镇互通立交向东延伸,并在与儿街镇接济广高速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将合武高速  
公路与济广高速公路之间的旅游景点以标准的二级公路连接起来,游客进入大别山腹地各景区的时间大大  
缩短本文选取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主体廊道为研究对象,考虑案例地的典型性和行政区划的完整性,选择  
磨子潭镇宋家河村龙井冲村,太阳乡船舱村金竹坪村,上土市镇铜锣寨村陡沙河村,天堂寨镇前畈村后  
畈村渔潭村马石村,燕子河镇大峡谷村,斑竹园镇斑竹园街道村共12个村以及天堂寨风景区燕子河大峡  
谷景区铜锣寨景区共3个景区作为调研案例地。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参与式农村调査法对社区居民进行深入访谈及问卷调查,获取一手数据资料采用质性研究  
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在进行问卷分析时,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社区居民  
对大别山风景道旅游开发感知的主要因子;在分析旅游感知差异的影响因素时,对访谈信息进行话语分析,  
通过不同访谈个体观点的相互印证以获取全面真实的信息课题组设计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1)被访者  
基本信息,涉及被访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2)家庭参与旅游业情况,包括被调查者是否为旅游经营户是  
否支持当地旅游开发参与旅游活动的积极性等;(3)社区居民对旅游廊道建设的感知态度调查,感知态度问  
卷量表采用李克特量表5级尺度进行量化(分别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原量表共涉  
29个问题,根据预调研样本分析结果和专家意见,删除7个测量指标,剩余22个测量指标同时,针对基  
层政府工作人员当地社区居民旅游经营管理者景区管理者游客等不同利益主体,进行深度访谈和细节  
追问按照总体10%的比例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647,访谈147,剔除填写不完整的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520,问卷有效率80.4%,样本总量达到了科学抽样5%的最低要求(见表1)。  
1ꢃ调查样本抽样情况  
样本村  
斑竹园街道村  
前畈村  
总户数  
736  
942  
839  
632  
435  
568  
645  
540  
603  
370  
303  
573  
7186  
抽样数量  
45  
有效样本数量  
32  
样本有效率  
71.1%  
76.5%  
73.9%  
73.2%  
88.4%  
90.0%  
83.6%  
87.2%  
83.3%  
88.2%  
81.6%  
77.4%  
80.4%  
访谈样本数量  
11  
18  
7
136  
69  
104  
51  
后畈村  
马石村  
41  
30  
6
渔潭村  
43  
38  
11  
10  
18  
9
大峡谷村  
陡沙河村  
铜锣寨村  
船舱村  
40  
36  
61  
51  
39  
34  
42  
35  
11  
14  
15  
17  
147  
金竹坪村  
龙井冲村  
宋家河村  
总计  
51  
45  
49  
40  
31  
24  
647  
520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新华网,20161226日发布,2020828日访问,httpꢆꢐꢐwwwxinhuanet  
comꢐꢐpoliticsꢐ2016-12ꢐ26ꢐc_1120191325_3htm。  
李龙杨效忠旅游廊道扶贫:大别山旅游扶贫模式创新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31。  
李龙杨效忠大别山国家风景道视觉景观评价》,《皖西学院学报2018年第5,149。  
86  
杨效忠风景道旅游发展的社区居民感知与影响因素———以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为例  
ꢃꢃ量表结构与因子提取  
)量表结构  
(
通过大量查阅旅游社区居民感知量表设计的相关研究文献,结合案例地实际情况设计社区居民对大别  
山国家风景道旅游开发感知的李克特量表(见表2)。依据Tosun的评判标准,12个样本社区居民对大别  
山国家风景道建设总体呈现出积极正面的认知态度,其中大别山风景廊道对提高本村的知名度(M=4.11)  
认可度最高,对旅游发展改善本村交通状况(M=4.09)、改善乡村景观质量(M=3.92)、改善公共服务设施  
(M=3.90);,使(M  
)、导致农田荒废现象增加(M=2.37)、导致当地空气质量下降(M=2.38)。由于大别山国家风景廊道  
=2.23  
不同社区旅游发展阶段不同,因此,认为风景道旅游开发会导致当地水污染加重(SD=0.994)、商品和服务  
价格上涨(SD=0.982)的分歧较大,对于旅游发展提高了村民环保意识(SD=0.604)、吸引投资机会增多(SD  
=
0.611),,(M=3.82,SD=  
0
.904),,(SD=0.717,M=3.74)。  
2ꢃ社区居民对风景道旅游开发的感知量表  
测量题项  
指标代码(Q)  
均值(M)  
均值排序  
标准差(SD)  
标准差排序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吸引投资机会增多  
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促进居民收入增加  
提高自己生活水平  
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改善乡村景观质量  
改善公共服务设施  
改善本村交通状况  
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有利传统文化保护  
了解更多外来文化  
提高本村的知名度  
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促进邻里关系和谐  
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  
导致当地水污染加重  
导致当地空气质量下降  
影响当地居民日常生活  
导致农田荒废现象增加  
使本地居民信任度降低  
导致当地贫富差距拉大  
Q01  
Q02  
Q03  
Q04  
Q05  
Q06  
Q07  
Q08  
Q09  
Q10  
Q11  
Q12  
Q13  
Q14  
Q15  
Q16  
Q17  
Q18  
Q19  
Q20  
Q21  
Q22  
3.82  
3.64  
3.65  
3.75  
3.62  
3.74  
3.92  
3.90  
4.09  
3.71  
3.50  
3.61  
4.11  
3.48  
3.64  
2.83  
2.48  
2.38  
2.44  
2.37  
2.23  
2.59  
5
10  
9
0.904  
0.611  
0.790  
0.847  
0.704  
0.717  
0.897  
0.889  
0.873  
0.604  
0.737  
0.810  
0.782  
0.757  
0.763  
0.982  
0.994  
0.916  
0.896  
0.809  
0.897  
0.918  
5
21  
14  
11  
20  
19  
6
6
12  
7
3
4
9
2
10  
22  
18  
12  
15  
17  
16  
2
8
14  
13  
1
15  
11  
16  
18  
20  
19  
21  
22  
17  
1
4
8
13  
7
3
()社区居民感知差异因子提取  
ꢃꢃ  
利用SPSS23.0软件对社区居民感知测量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因子旋  
转最大方差法抽取社区居民感知主因子,提取出4个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解释了总变异量的64.21%,达  
60%的标准根据各因子的主要测量指标,将公因子1命名为正向经济感知因子”(Ec+),公因子2命  
当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测量时,变量均值在1ꢏ2.4之间表示反对,2.5ꢏ3.4之间表示中立,3.5ꢏ5之间表示赞同参见:Cevat  
TosunꢀꢄHostperceptionsofimpactsꢆAcomparativetourismstudyꢀꢅAnnalsofTourismResearch29ꢀno1ꢁ2002ꢂꢆ238。  
8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名为正向环境感知因子”(En+),公因子3命名为正向社会文化感知因子”(Sc+),公因子4命名为旅游  
发展成本感知因子”(Dcꢏ)。公因子1包括5个变量,涉及大别山国家风景道旅游开发对社区经济发展投  
资机会以及对居民的就业收入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正向影响变量;公因子2包括5个变量,反映旅游开发对  
乡村社区居住环境景观质量公共服务设施交通状况以及村民环保意识等方面的正向影响变量;公因子3  
包括5个变量,反映旅游发展对乡村传统文化知名度女性社会地位邻里关系以及社区居民对外来文化认  
知等方面的影响;公因子4包括7个变量,反映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涉及旅游开发对商品和服务价格、  
水和空气质量居民日常生活农田利用情况居民信任度以及贫富差距等方面的感知(见表3)。整体来看,  
12(M=3.696,SD=0.771)(M=3.872,SD=0.796)会  
文化影响(M=3.668,SD=0.770)持有较为积极的认知,且分歧不大;不认可旅游开发造成的负面旅游发展  
成本,但意见分歧较大(M=2.474,SD=0.916)。  
3ꢃ社区居民感知正交旋转因子分析①  
方差贡  
献率(%) 平方和  
旋转载荷  
因子  
标准差  
因子命名  
变量  
因子载荷  
特征值  
因子均值  
Q1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Q2吸引投资机会增多  
Q3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Q4促进居民收入增加  
Q5提高自己生活水平  
Q6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Q7改善乡村景观质量  
Q8改善公共服务设施  
Q9改善本村交通状况  
Q10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Q11有利传统文化保护  
Q12了解更多外来文化  
Q13提高本村的知名度  
Q14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Q15促进邻里关系和谐  
Q16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  
Q17导致当地水污染加重  
Q18导致当地空气质量下降  
0.849  
0.756  
0.838  
0.860  
0.812  
0.607  
0.755  
0.764  
0.727  
0.696  
0.787  
0.814  
0.759  
0.735  
0.729  
0.783  
0.777  
0.864  
0.622  
0.682  
0.739  
0.782  
正向经济  
感知(Ec+)  
3.611 16.412 4.066 3.696  
0.771  
0.796  
0.770  
正向环境  
感知(En+)  
1.588  
7.219 2.855 3.872  
正向社会文化  
感知(Sc+)  
2.778 12.626 2.998 3.668  
(Dc) Q19影响当地居民日常生活  
Q20导致农田荒废现象增加  
6.149 27.949 4.207 2.474  
0.916  
Q21使本地居民信任度降低  
Q22导致当地贫富差距拉大  
ꢃꢃ不同乡村社区居民的感知差异分析  
)社区居民对风景道旅游发展的感知差异  
(
由于不同乡村社区居民对风景道旅游开发的不同影响因子存在感知差异,本文取12个样本村对正向经  
济感知因子(Ec+)、正向环境感知因子(En+)、正向社会文化感知因子(Sc+)、旅游发展成本感知因子(Dc  
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为凯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旋转在4次迭代后已收敛。  
88  
杨效忠风景道旅游发展的社区居民感知与影响因素———以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为例  
)的均值进行比较分析(见表4)。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如下感知差异。  
1.(M=4200)、金竹坪村(M=4150)、前畈村(M=4032)对大别山国家风景道旅游开发的  
正向经济感知位居前三,陡沙河村(M=2ꢑ904)正向经济感知值较低调研发现金竹坪村龙井冲村和前畈  
村位于大别山国家风景道道路旁边,交通便利金竹坪村位于白马尖脚下,前畈村靠近天堂寨景区,均形成  
了农家乐集聚区;龙井冲村位于磨子潭水库旁边,周边风景优美,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节点;陡沙河村虽然靠近  
公路,但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没有处理好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导致社区居民意见较大。  
2.(M=4266)、宋家河村(M=4188)对大别山国家风景道旅游开发的正向环境感知值较高,  
船舱村(M=3ꢑ404)最低龙井冲村按照景区标准重新建设,人居环境优良;船舱村处于旅游开发的起步阶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居民环境感知较低。  
.正向社会文化影响感知方面,(M=4ꢑ116),(M=2ꢑ610)。  
.陡沙河村(M=2ꢑ857),(M=1ꢑ647),(M=  
)、宋家河村(M=2019)感知值也较低。  
ꢑ013  
3
4
2
4ꢃ不同乡村社区居民主因子感知差异  
Ec+  
均值(M)  
斑竹园街道村 3.104  
En+  
均值(M)  
Sc+  
均值(M)  
Dcꢏ  
均值(M)  
样本村  
排序  
10  
3
排序  
6
排序  
7
排序  
12  
3
3.912  
3.916  
3.896  
3.900  
3.538  
3.734  
3.554  
4.046  
3.404  
4.154  
4.266  
4.188  
3.744  
3.740  
4.044  
3.486  
3.900  
3.968  
3.244  
3.882  
2.610  
3.490  
3.834  
4.116  
1.647  
2.710  
2.846  
2.696  
2.393  
2.707  
2.857  
2.524  
2.279  
2.013  
2.189  
2.019  
前畈村  
后畈村  
4.032  
3.970  
3.926  
3.058  
3.312  
2.904  
3.970  
3.508  
4.150  
4.200  
3.610  
5
8
4
8
2
2
马石村  
6
7
10  
4
5
渔潭村  
11  
9
11  
9
7
大峡谷村  
陡沙河村  
铜锣寨村  
船舱村  
3
4
12  
5
10  
4
11  
5
1
6
8
12  
3
12  
9
8
金竹坪村  
龙井冲村  
宋家河村  
2
11  
9
1
1
6
7
2
1
10  
ꢃꢃ()素  
从不同的层面来看,社区居民对区域旅游发展的感知态度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既有微观层面的  
因素又有宏观层面的因素例如,乡村的地理区位是一个地方发展旅游的先决条件之一,既是客观存在的影  
响因素,也是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综合前人的研究观点,结合调研案例地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大别山国  
家风景道沿线乡村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态度主要受到微观层面的乡村社区居民个体条件旅游地特  
征因素和宏观层面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见图1)。  
1.社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导致社区居民受益情况发生变化,对大别山国家风景道旅游开发的感知态度也  
发生变化。“这个快速通道的建设使我们这个镇子变得边缘化了,以前游客都会从我们斑竹园镇经过,这让  
我们有了跟游客交谈以及留住游客的机会,而且因为我们这里拥有独特的农副产品,给我们都带来了一笔额  
外的经济收入可是现在,游客都不从我们这里经过了,这让我们这里的游客量少了很多。”(访谈对象:斑竹  
园街道村农家乐经营者)斑竹园镇斑竹园街道村位于大别山国家风景道的起点,旅游公路的建设减少了游客  
在斑竹园镇的停留时间,致使部分受益主体(旅游经营户等)态度发生变化,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燕子河镇大  
峡谷村。“快速通道修建之前,大峡谷村位于交通的三岔路口,过往车辆途经这里,快速通道修建后车辆不从  
这里走了,对这边的带动作用不是很明显。”(访谈对象:燕子河镇大峡谷村村民)  
8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ꢃ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差异的影响因素  
2.旅游发展阶段不同或者社区旅游产业业态的成熟度不同导致社区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早  
的社区会遇到物价上涨社区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如天堂寨镇前畈村);旅游刚起步或者业态不成熟的村,  
社区居民还未从旅游开发中获益,多以外出打工或务农为主(如太阳乡船舱村),因此对风景道旅游开发的认  
知态度也不尽相同。“旅游开发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当地的肉制品等物价较周边地区高,物价上涨过快;大  
多数人都是向钱看齐,邻里关系也比较紧张;贫富差距也拉大了,攀比现象严重。”(访谈对象:天堂寨镇前畈  
村村民,非旅游业从业者)天堂寨镇前畈村的社区居民看到了旅游带来的益处,但也体会到了旅游快速发展  
带来的问题,而处于旅游起步阶段的太阳乡船舱村村民更多的是对旅游发展的期望。“我们这边年轻人大都  
外出打工,家里大多只剩老人和小孩,家里可以干的活少,挣不到钱船舱村旅游刚开始,希望能多提供一些  
就业岗位,年龄大了也不愿在外面漂着了。”(访谈对象:太阳乡船舱村村民)  
3.旅游受益主体或收益分配情况不同也会导致社区居民感知态度的差异竹  
坪村磨子潭镇龙井冲村等旅游发展较好的社区农家乐经营者大多持正面观点,而上土市镇陡沙河村社区居  
民虽然也认识到旅游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没有处理好企业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导致旅游开发安置点村民  
意见较大。“搬迁地居民与景区政府关系比较紧张,景区一边开发一边经营,景区建设完成后,搬迁安置点  
居民返回景区内居民安置房居住田地基本都被政府征收了,搬迁户最多就在景区内打打工,景区内不允许  
搬迁户私自经营有关旅游方面的事情搬迁安置房的条件较差,洗澡还是烧水,太阳能还未安装完全。”(访  
谈对象:上土市镇陡沙河村安置点村民)  
4.政府的政策支持对社区旅游的带动作用较为明显,  
也是社区居民感知差异的一个原因天堂寨镇农  
家乐经营者受地方政府支持力度较大,获得了发展的契机,旅游参与者对旅游开发建设的经济感知较为正  
。“2012年开始经营旅游,开始的时候没有钱,我们也不知道怎么搞,后来镇上的领导帮忙并指导我们  
向银行贷款,这才让我们的经营逐渐走上了正轨现在生意也好了,回头客也多了起来,亲戚朋友也都回来  
90  
杨效忠风景道旅游发展的社区居民感知与影响因素———以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为例  
帮忙了。”(访谈对象:天堂寨前畈村农家乐经营者)天堂寨前畈村农家乐经营者和天堂寨镇政府工作人员的  
访谈均验证了政府支持政策的作用。“大别山快速通道拓宽取直以后,客流量也增多了,政府引导村民建设  
农家乐,比如符合条件的,政府给与补助1万元,农家小院做的有很多,同时也带动了三产,增加了居民收  
。”(访谈对象:天堂寨镇政府工作人员)  
5.,进而影响到社区旅游经营。“扶贫快速通道建设后进  
出景区方便了,游客数量2012ꢏ2015年增长较快,2012年大约二三十万游客,到了2015年有55万人次,  
20172019年人数始终保持在50多万人2018年由于景区的索道停运导致景区人数有所下降,主要对  
老年人以及带小孩的群体影响较大。”(访谈对象:天堂寨景区管理人员)2018年天堂寨景区索道的停运不仅  
影响到景区的客流量,对周边社区旅游经营者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在访谈过程中发现天堂寨景区周边的村组  
社区旅游经营者普遍反映2018年的旅游收入比往年要差一些。  
6.,对当地旅游经营和社区经济情况影响较为明显相对  
交通的便利程度来讲,旅游项目的吸引力和辐射能力对社区旅游经营影响更为明显,斑竹园镇距离天堂寨景  
区较远,又没有较好的旅游项目支撑,旅游发展动力不足;  
天堂寨景区的辐射范围主要集中在景区周边以  
及镇上(前畈村),对较为偏远的地区带动有限。“我们村距离镇上比较远,旅游对我们村带动作用比较小,条  
件好一点的都在公路附近开店或工作了,也有在镇上或县城里买房子了物价涨了不少,特别是到镇上买东  
西花费更多了。”(访谈对象:天堂寨镇后畈村村民)  
研究结论与建议  
()结论与讨论  
风景廊道串点成线,将入口节点景区节点观景节点服务节点项目节点以及村庄小镇农业资源等  
串联起来,构建成一个随走随停的体验空间;景区景点型旅游地通常呈现出圈层辐射的空间特征,在旅游影  
响范围和游客体验方式上与廊道型旅游地有着明显的不同由于廊道不仅仅是一条道路的概念,而是一个  
空间域的概念,作为重要参与者的社区居民必将受到廊道旅游发展的影响,因此选择具有特殊性的风景廊道  
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独特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旅游地特征和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对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差异的  
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如下。  
1.乡村社区居民对大别山国家风景道旅游开发可以提高本村的知名度认可度最高,本  
村交通状况乡村景观质量以及公共服务设施认可度均较高由于大别山国家风景廊道不同社区旅游发展  
阶段不同,因此认为风景道旅游开发会导致当地水污染加重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分歧较大,对于旅游发展  
提高了村民环保意识吸引投资机会增多的观点较为一致;较为赞同旅游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个  
体观点分歧较大;对旅游发展提高了居住环境质量的观点较为一致,认可度也较高整体来看,12个样本乡  
村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影响持较为积极的认知,且分歧不大;不认可旅游开发造成的  
旅游发展负面成本,但意见分歧较大由于乡村社区以及社区居民异质性的特点,导致对风景道旅游开发影  
响感知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2
.大别山国家风景道沿线乡村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态度主要受到微观层面的乡村社区居民个体  
条件旅游地特征因素和宏观层面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微观层面的乡村社区居民个体条件包  
括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社区居住时间社区依恋程度旅游业  
的依赖程度个人的旅游发展预期等;旅游地特征因素包括旅游地的性质旅游设施的完善程度社区交通条  
社区区位条件核心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等宏观层面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  
旅游经济发展阶段旅游收益分配制度旅游业态成熟度政府政策支持程度旅游创造就业岗位等。  
()建议  
1.,不仅要考虑旅游公路的景观设计,更重要的考虑是将廊道内部的景  
旅游扶贫通道可以吸引部分游客,但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太明显公路缩短了距离,快来快去,对当地旅游来说留不住人快速通  
道只是提供了交通方便,对于如何打造更好的辐射项目,目前来说还欠缺很多。”(访谈对象:斑竹园街道村政府工作人员)  
9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乡村集镇农业生产生活设施等要素串联起来,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旅游生态系统。  
2.要  
素的不同,导致各个节点在旅游风景道建设过程中有不同的诉求因此,不能仅关注核心旅游景区的发展,  
也要关注旅游景区辐射之外节点的错位发展,可以考虑为旅游发展提供补给服务配套服务等,如打造为自  
驾游车队骑行驴友俱乐部等提供专项服务的集聚区营地等。  
.,,区  
3
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管理依然欠缺,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如引导社会资本对旅游服务  
设施的投资通过培训提高整体旅游服务管理水平等。  
.,或  
4
同一社区不同个体也有不同的诉求,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考虑社区居民的诉求,处理好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  
旅游企业社区居民基层政府等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关系。  
()不足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后续深化。  
1.,单个农户调研耗时较长,本次调研样本量较小,如果大幅增  
加样本量,可能会与本结论有一定的出入。  
2
.,本文主要从旅游地特征和社会经济环境方面对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差异的影响  
因素进行分析,没有对乡村社区居民旅游感知的人口统计学(个体特征)影响因素展开分析,也没有将廊道型  
旅游地与其他类型旅游地社区居民感知态度加以对比分析,这些都是后期需要深化研究的重点内容。  
致谢: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何鑫慧王美勤陈亚洲以及宿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许明祥葛慧敏、  
明梦娇吴苏明葛娜娜等同学多次参与实地调研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得到金寨县旅游委霍山县旅游局、  
斑竹园镇天堂寨镇燕子河镇上土市镇太阳乡磨子潭镇以及所辖12个村委及3个景区相关负责人的支  
在此一并致谢!  
[责任编辑:钟秋波]  
李龙杨效忠旅游廊道:概念体系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旅游学刊2020年第8,138。  
李龙杨效忠吴玲旅游廊道扶贫: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的实践———基于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沿线12个村的调查》,《安徽农业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22。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