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1 卷第期  
2014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1,No.4  
July,2014  
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与  
二审具体问题研究  
斌  
重庆大学法学院重庆410044)  
摘要民事审级制度是一国司法制度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审级制度构造体现着不同的司法价值选择也折射出  
公正司法程序保障的不同理念我国民事审判实行二审终审制该制度是我国司法价值追求和现实选择的统一,  
对于促进司法公正与提高司法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民事诉讼审级制度二审终审公平效率审级关系  
中图分类号DF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404⁃0027⁃08  
审级制度与我国二审终审制的价值选择与  
重大意义的少量案件进行第三审在英国第二次  
上诉唯有提出重要的法律原则或惯例问题或存在  
上诉审法院对上诉进行第三审的其他强制性理由,  
第二次上诉才可能被许可作为典型大陆法系国家  
的德国和日本民事诉讼同样实行三审终审制但二  
审采取续审模式可以对新的事实进行审理第  
三审为法律审只有在第二审适用法律错误或审判  
程序违法的情况下才可以启动具体是否准许则由  
第三审法院进行裁量可见在实行三审终审制的  
国家当事人通常只能提起一次上诉第二审事实上  
构成多数案件的终审程序。  
挑战  
绝大多数国家的法院体系是一个金字塔式的、  
从上而下的以不同级别审判组织为载体的审判系  
而审级制度是在法院系统内部建立的不同级别  
法院通过各自职能分工以达到对司法案件进行审  
理并最终作出终局裁判的司法制度具体而言指  
一个案件经过几级法院的审理便告终结它包含各  
审的审级效力功能以及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等  
内容。  
就审级制度而言大多数国家实行二审或三审  
终审制虽然三审终审构建了较高的终审审级但  
如果对其实践作进一步了解则不难发现事实上第  
二审程序构成了绝大多数民事案件的终审程序英  
美法系国家由陪审团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故上诉  
审是典型的法律审即只有当事人认为一审适用法  
律错误才能提起上诉如在美国多数州都设有中  
级法院和最高法院当事人享有向中级法院上诉的  
权利而若要最高法院审理案件则需要被允许最  
高法院一般只选择具有形成先例或修改既有先例之  
我国实行的是二审终审的审级制度我国法院  
共有四级即最高法院高级法院中级法院和基层  
法院关于审级制度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不服  
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  
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  
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  
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第二  
审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此  
规定即为二审终审之所以选择二审终审的审级制  
收稿日期2014⁃04⁃25  
作者简介何贞斌(1970—),重庆忠县人重庆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重庆市南岸区公安消防支队工作。  
2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主流观点认为有三方面原因第一二审终审制  
二审审级制度的主要功能分析  
符合我国国情方便群众诉讼我国幅员辽阔人口  
众多为方便当事人出庭参加诉讼便于人民法院及  
时查明事实使当事人能够在就近的法院得到终审  
生效裁判二审终审有利于当事人诉讼的便利性。  
第二二审终审制能考虑及时定纷止争维护社会稳  
迟来的正义非正义二审终审而非三审或四审  
终审是从提高诉讼效率考虑防止诉讼无休止延长  
而使纠纷状态拖延损害社会安定第三二审终审  
制能维护当事人权益促进司法公正二审裁判是  
在一审裁判作出后由二审法官针对同一案件作出  
的生效裁判审级制度的设置可以使二审裁判对可  
能存在瑕疵的一审裁判进行纠正从而更好地保护  
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正义。  
1.程序设置的监督功能  
传统观点认为审级制度可有效防止初次审理  
案件法官的专断与偏私审级制度的确立是为了给  
审判者设立审判者防止审判者因权力恣意行使而  
侵害社会公平正义国外曾有学者指出:“法院制  
度的等级结构组织限制了大多数法官变为游侠骑士  
的自由这种自由就是为了获得显为他们所希冀的  
结果而超越规范的范围纵横驰骋法官希望尽可能  
1]207  
地避免他们的判决被上级法院驳回。”  
上诉审功  
能使得一审法官在做出裁判时考虑当事人上诉的  
可能性作出裁判决定时会更加慎重以有效去除各  
种偏私寻求最公正的裁判形式并最终使裁判的正  
当性获得二审的认可一审终审将会使法官丧失警  
惕心理难以从程序上督促警醒法官尽到最大程度  
的公平审慎义务这一制度有益于对当事人权益和  
司法权威性的双重保障。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司法专业化道  
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三审终审的呼声也越来越  
三审终审不仅是纯审级设置的框架问题同样  
也是对目前二审终审框架下一些具体制度提出的挑  
。  
2.纠错功能  
审级制度是辩证认识过程的内在要求人们对  
事物的认识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在追求司法效  
率和法律真实的今天客观公正仍然是司法工作的  
重要衡量指标尤其从当事人角度的公平观念出发。  
然而法官是具体的社会的个体每个个体的成长经  
理解判断能力情感因素等方面都可能成为其发  
现客观真实的有色眼镜审级制度可以打破单个认  
识过程造成的偏差重复多次的认识过程将会减少  
这种认识偏差而法律适用是将抽象的法律规定应  
用于具体事实的过程同样是个体认识不断展开的  
过程审级纠错正是基于对事实认定以及对法律适  
用的重复性认识过程以达到纠错的目的。  
首先我国幅员辽阔二审终审导致终审法院  
一般为中院审级较低不利于法律的统一适用。  
我国实行二审终审终审法院一般为地市级法院各  
个地市在自己的审级系统便可以做出终审的生效裁  
各个地市的法治环境经济条件法治尺度参差  
不齐而高级法院和最高法院被排除在普通案件的  
审级管辖之外易使法令统一受到挑战和破坏终  
审审级较低使得同类案件呈现不同地方色彩。  
其次终审法院靠近案发地传统人情关系比较  
复杂加之当前司法受行政机关不同程度干涉二审  
终审不利于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和司  
法人情化关系化是制约司法公正的顽固障碍而审  
级较低使司法案件无法摆脱地方保护主义的制度因  
即便司法裁判公正性未受影响但出于社会劣  
势地位的当事人往往以此为说辞导致案结事难了,  
案件当事人不断上访。  
3.社会矛盾彻底化解功能  
司法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审判相  
对于其他纠纷解决机制更应该谨慎这就要求司法  
审判内部应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来保障司  
法正义审级制度正是基于司法自身的严肃性终  
局性而设置的司法内部纠错机制以更好地彻底化  
解矛盾吸收不满。  
最后我国民事二审自身制度上存在不足如  
司法行政化倾向严重上诉条件规定模糊简陋上诉  
审理范围不明确未确立不利益变更禁止原则等。  
二审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成为诘问二审审级制度  
的诱因因此在目前的审级制度下完善二审功能  
成为我们亟待认真解决的问题。  
4.法律适用统一功能  
审级制度的科学设立可以促进法律的统一适  
审判即法之适用是将法律规定具体应用于社  
会纠纷的评价之中由裁判者根据自己对法律的解  
释而对具体纠纷的诉争者作出裁断由于初审法官  
我国二审制度的程序功能及宏观价值  
28  
何贞斌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与二审具体问题研究  
需要审理的案件数量多较多地将精力花费在大量  
级制度的一个功能必将导致其他功能的损害功能  
位阶要和谐有序需要在宏观价值的调度下统一起  
。  
案件的事实查明之上而上级法院的法官面对的往  
往是当事人争议较大法律适用存在难点或争议的  
上诉案件理论素养普遍较高故上诉审裁判较之初  
审裁判更具有法律适用上的公正性由于上诉审裁  
判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该裁判无疑对辖区内的类  
似案件的审理具有指导意义上诉裁判案例形成的  
统一尺度对于法律的统一适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家设置上诉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法律适  
用上的统一以保证司法裁判的正当性并维护司法  
具体功能拆解不是对功能的否定而是在具体  
功能之上确立更高的宏观统一的价值审级价值必  
须与现代司法理论司法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出来,  
公平与效率是现代司法理论与实践的价值目标也  
应是审级制度的终极价值目标。  
公平与效率是审级制度的宏观价值取向  
1.二审公平性价值考量  
2]  
权的相对独立审级制度通过上级法院适用法  
律的标准来树立规范对下级法院的审理活动进行  
调整从这个角度来讲审级制度越高对司法统一性  
功能的作用就越大学界关于审级制度的功能还  
有一些观点如减轻法官责任负荷保障当事人权益  
等观点是个人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事物特征的描述,  
不一而足因此这里介绍的功能是笔者从文章论  
述需要的角度出发认为二审所应具备的主要功能。  
约翰·罗尔斯认为公正的法治秩序是正义的  
基本要求而法治则取决于一定形式的正当过程正  
3]225  
当过程又主要通过程序来体现  
审级制度是一  
种程序设置是司法自我体系内部追求最大公平正  
义的程序选择如果没有审级制度各级法院按照  
级别管辖的规定审理一审案件所作出的一审裁判  
都是生效的裁判势必造成各级法院各自为政程序  
设计缺乏法律科学性导致严重的社会不公正。  
毋庸置疑公平正义需要优化的程序保障审  
级制度的设置虽然不能保证绝对的公平正义但它  
的设置为保障公平正义提供了最优的选择。  
2.二审效率价值考量  
二审审级功能并非审级制度的终极价值  
目标  
前述探讨了审级制度的主要功能但对某一功  
能的过分渲染夸大可能会造成审级制度本身的尴  
下面我们对纠错功能进行价值拆解和反思来说  
明这个问题。  
在西方经济学中效率理论是建立在资源稀缺  
假设基础上的由于资源稀缺人们在使用资源时必  
须做到财富的最大化即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取得最  
大的效益将这个理论引入诉讼领域便产生诉讼  
对于二审是否能够纠错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二审在纠错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不排除一审  
裁判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公平的那么上诉审裁判  
能在多大程度上纠正错误呢如果一审裁判存在质  
疑的地方那么二审裁判何以保证其结果的公正性  
事实上多一重裁判就增加一次错误的几率。  
一审存在错误可能二审也是错误的甚至会出现一  
审正确而二审错误的情况过分重视上诉审的纠错  
功能实际上是将一审置于过错推定的逻辑起点实  
践中难免会出现当事人或代理人不重视一审程序,  
而将案件裁判的终局性权力交由上级法院的倾向。  
这种做法浪费了一审的司法资源同时也会消耗二  
审的司法资源削弱其在法律适用方面的精力。  
从审级制度对法律适用统一意义的角度出发,  
审级越高就越能促进司法统一但在我国现阶段实  
现四审终审制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普通民事  
案件的最高审级法院是最高法院那么司法效率的  
过度迟延势必导致司法公正大打折扣过度强调审  
4]56  
效率的问题  
资源有限性对于法院当事人来  
说都是如此当事人上诉启动了二审裁判程序该  
程序给法院的司法资源造成了消耗也必然消耗当  
事人的诉讼资源因此对二审的制度设定需要体  
现审级效率的内在要求如对二审审限的规定因  
为二审是对一审案件的重新审理是对同一个案件  
中上诉人不服的部分进行的审理除了当事人提交  
新证据可能需要对案件新的事实进行认定外二审  
对事实认定的范围一般应小于一审故二审审理期  
限要短于一审期限公平与效率孰优孰劣都不能  
否认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性价值顾此失彼只能导致  
司法的倒退。  
综上四级二审制是我国司法工作在公平效率  
价值指导下基于司法现状作出的选择如何发挥现  
有审级制度的功效克服目前二审程序的不足是现  
实主义的最优路径选择同时对具体制度的扩张  
2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与改善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积极而有意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人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  
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时如果发现在上诉请求以外  
原判确有错误的也应予以纠正如一审认定合同  
效力有错误但当事人仅对合同履行具体金额有异  
议而提出上诉的二审法院可以对合同效力做出判  
义的思考和探索将为司法改革的方向积淀真实的能  
。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二审程序规定存在的主  
要问题及分析  
从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关于二审的相关规定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和商榷。  
未明确审理范围可能导致二审审理的重点  
出现偏差更为重要的是二审审理范围若超越当  
事人上诉争议的部分将会侵害当事人的自愿处分  
这显然违背现代民事诉讼法确立的当事人主义  
原则。  
启动程序无实质条件限制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上诉理由即不服”:当  
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  
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  
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  
上诉的形式要件便是上诉期限内提出上诉递  
交上诉状提出上诉请求和理由该规定对上诉无  
任何实质条件限制有可能导致当事人滥用上诉权  
以达到非法目的。  
二审审理模式随意性大  
在司法实践中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  
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经过阅卷调查和询问当  
事人对没有提出新的事实证据或者理由合议庭  
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可以不开庭审理此处未  
对是否开庭审理设置标准容易导致二审选择的随  
意性建议在当事人强烈要求开庭的条件下二审决  
定不开庭审理的应以书面方式说明理由予以回复。  
二审纠错方式存在两可情况  
二审审理范围法律规定不明  
992 14 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第一百八十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  
讼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的规定对上诉人上诉请求的  
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时如果发现在上诉  
请求以外原判确有错误的也应予以纠正。”1998 年  
除维持原判外二审认为一审判决存在瑕疵的,  
裁定为改判或发回重审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种  
情况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  
以判决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原判  
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  
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原判决遗漏当  
事人或者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裁  
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上述规定  
对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区分为基本事实与一般事  
而未对基本事实如何定性予以明确规定其次,  
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的二审既可以发回重审  
也可以改判笔者认为此处理方式不妥如果基本  
事实不清二审直接改判该做法相当于二审对本属  
于一审管辖的案件提高审级后进行一审而二审做  
出的裁判是终局裁判侵害了当事人的程序利益。  
最后鉴于二审发回重审容易导致案件久拖不决,  
应对严重违反程序的情形进行尽量详细的列举。  
对重新定位二审相关制度的思考  
日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  
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第二  
审案件的审理应当围绕当事人上诉请求的范围进  
当事人没有提出请求的不予审查但判决违反  
法律禁止性规定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  
的除外。”2012 年经过二次修正的现行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六十八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上  
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 对于何  
为有关以及关联度大小目前并未有明确的解释或  
规定。  
关于上诉案件的审查范围不限于当事人有异议  
的事项,“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  
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这一规定并不排斥人  
民法院在审理上诉案件时对上诉人在上诉请求中  
未提出的问题进行审查如果第二审人民法院发现  
原判对上诉请求未涉及的问题的处理确有错误应  
当在二审中予以纠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  
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意见第一百五十条规  
当事人启动上诉审程序需设置上诉利益  
的条件限制  
诉权的行使必须具有一定的有用性也即有一  
定的利益没有一定的利益也就没有必要对其是否  
5]  
正当或是否具有合法性进行评价上诉权是诉  
30  
何贞斌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与二审具体问题研究  
权的延伸因此必须有一定的上诉利益当事人才得  
审言词辩论终结时的状态为基础继续进行审理当  
事人在第一审中的诉讼行为仍然有效但也可以提  
出新的诉讼资料续审制是对第一审的继续和发展。  
2.模式选择及原因分析  
启动上诉审当事人认为第二审裁判有可能获得比  
第一审裁判更有利的判决才得提起上诉何为更  
有利”? 笔者认为既然民事一审裁判以当事人的  
诉讼请求为审理对象那么法院未支持或未完全支  
持原告的诉讼请求的情况下一审原告即获得了上  
诉利益而问题是被告的上诉利益如何判定呢被  
告相对于原告的主动起诉而处于被动地位一审的  
判决为被告设置了一定不利的负担或作为即被告  
被负担了一定的义务被告便获得了上诉利益如  
果被告在一审判决中未被设置义务被告即不享有  
上诉的利益故不能提起上诉需要指出的是从诉  
讼请求与当事人权利义务的角度出发考量的权力与  
义务仅指实体法上的权利义务因为现代司法理念  
更注重程序的公开公平性当事人的程序利益是否  
有效保障也应作为上诉利益考量的重点如果当事  
人在上诉时有证据证明一审裁判违反了法定程序,  
即使当事人不享有实体法上的上诉利益那么也享  
有程序法上的上诉利益。  
三种模式孰优孰劣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复审  
模式无视一审的独立地位甚至是对当事人无争议  
的问题也要重新进行认定必然造成司法资源的浪  
同时对事实进行重新梳理的复审其实也相当于  
另一次一审无法体现二审的功能价值故复审模式  
不利于诉讼效率也不符合二审程序设置的初衷不  
宜被采纳事后审模式虽然有利于二审法官集中精  
力针对一审作出的裁决进行复查有利于充分发挥  
二审法官的法律专业能力但该模式一概拒绝当事  
人提出的新的事实主张不利于当事人主义的民事  
诉讼模式充分发挥事后审不允许当事人提出新的  
证据可能会造成实质上的不公产生一定的社会矛  
续审模式是对上述两种模式的折中和结合它  
既兼顾了二者的优点又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二者的  
缺点而实际上我国二审模式有续审模式的影子。  
从现行证据规则对新证据的规定也可以看出我国  
允许当事人在二审阶段有条件地提出新证据。  
3.二审内容重点应不同  
如果原被告上诉但不符合上诉利益的条件限  
极有可能是拖延诉讼或滥用司法资源二审立案  
阶段应对此予以审查后做出不予受理的裁定。  
二审审理范围应确立以法律审为重点,  
但不排除有条件的事实审的续审模式  
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  
笔者未区分事实审与法律审的概念因为事实  
与法律有时是无法机械地割裂开来的因为不同的  
法律认识会导致不同的事实调查重点而不同的事  
实认定又会导致不同的法律适用事实认定与法律  
适用在审判过程中是一个相互渐进的动态的双向驱  
因此二审审理不应局限于法律审但应该明  
二审对法律的适用因为关涉到同类案件的法度  
统一问题而需更加审慎二审也应该对法律适用问  
题进行更符合法理逻辑的解释推演一审更应注重  
事实审查二审则侧重于法律适用的审查这也符  
合审判重心下移的审级制度运作规律。  
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的规定说明我国二审模式  
是事实审和法律审的结合二审不仅审查法律问题,  
同时还需要对初审认定的事实负责纠错由于对  
二审审理范围的讨论关系到审级制度确立的核  
心价值即公平与效率这里需要展开讨论。  
关于一二审审理范围的三种模式  
第二审与初审的关系主要有复审模式事后审  
6]795  
复审模式的含义是二审无需  
模式和续审模式  
理会一审已经查明的事实当事人在第二审中需要  
重新提出全部的事实资料第二审法院对案件进行  
全面的重新审理并基于自己的审理作出判断事后  
审模式是指当事人在第二审中不得提出新的诉讼资  
第二审法院不就案件本身进行审理仅以原审法  
院的诉讼资料为基础审查第一审裁判内容是否妥  
诉讼程序有无错误事后审与其说是对当事人诉  
争事实的审理不如说是对一审裁判认定事实和适  
用法律是否正确进行的审理而续审模式则以第一  
续审模式建立在一审事实审查充分具体的基础  
之上正如学者所说的,“完善准备程序重视当事  
人的参与和当事人的陈述强调法官的阐明权和诉  
讼指挥权限制随时提出主义或采用适时提出主义  
等措施来改善一审的审理形式从而把事实审的重  
7]286  
心由二审转移到一审”  
根据前述部分的讨论,  
一审应侧重对事实部分的查明而二审的重点在对  
法律适用方面进行审查。  
二审审理模式的确立原则  
3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审理方式与审理范围是内容与形式的问题有  
审级独立与一二审功能的有效统一  
审级制度与司法独立的辩证关系  
什么样的内容就决定了什么样的形式因为上诉审  
是事实审和法律审的统一那么二审为了查明新的  
事实就应当开庭单纯属于法律审查问题的二审则  
无需组织当事人开庭目前我国上诉案件以开庭审  
理为原则以不开庭审理为例外。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  
的意见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二审法院可以对下  
列案件径行裁判:(1)一审就不予受理驳回起诉和  
管辖权异议作出裁定的案件;(2)当事人提出的上  
诉请求明显不能成立的案件;(3)原审裁判认定事  
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的案件;(4)原判决违反法  
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需要发回重审的案  
该规定第 项即是对上述审理形式标准的应  
。  
发挥审级制度功能首先需要确立一二审审级  
独立的思想司法独立有司法权独立法院独立法  
官独立三个层次而法院独立是司法独立的一个关  
键环节它包括上下级法院之间的独立以及同级法  
院之间保持独立不存在隶属关系法院独立也是  
法官独立的前提和保障法院独立尤其是具有上  
下级审级关系的法院独立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使  
上下级法院彼此独立地发挥审判功能发挥上级法  
院与下级法院之间的双向制约作用给当事人提供  
最大化的审级利益但目前上下级法院之间行政化  
倾向非常严重上级法院通过审级上的优势对下级  
法院进行干涉而下级法院为了免于初审裁判被  
纠正”,甚至主动去迎合这种干涉这种不正常的  
做法极大地侵害了司法独立违背了审级制度设立  
的初衷并将最终损害司法的公正性。  
二审决定不予开庭的应在当事人双方对原审  
事实认定无意见后做出二审不予开庭当事人提  
出异议后二审应以书面方式回复原因或在诉讼文  
书中载明原因因为是否开庭审理是程序利益问  
对当事人与案件处理有直接的重大关系。  
一审裁判与二审裁判同样是法官行使审判权的  
结果即便二审法院的裁判对一审作出纠正也不能  
据此否定一审的程序意义事实上上诉不是对原  
审法官而是针对原审判决的审级制度与司法独  
立应当并行不悖审级独立理论表明审级独立是  
司法独立的上下结构要求是审级制度的应有之义,  
审级制约机制的存在非但不会妨碍司法独立和审级  
独立的实现相反它还是司法独立和审级独立的必  
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司法改革的新  
纲要重申了司法权独立的意义法院系统内部的  
独立更应该成为法律界共同关注和致力的地方。  
上诉审视野下的上下级法院关系应是双  
向促进关系  
二审裁判方式的进一步明确  
防止两可规定为二审裁判随意性留下了空间。  
如果一审裁判直接关系到对事实问题上的认定不  
二审应裁定发回重审而不能查明事实后直接改  
因为二审直接改判将导致本属于一审管辖的案  
件提高审级后进行一审而二审做出的裁判是终局  
裁判侵害了当事人的程序利益二审发回重审容  
易导致案件久拖不决应对严重违反程序的情形在  
掌握严重标准的前提下进行尽量详细的列举防  
止二审法院为推卸责任滥用发回重审裁定。  
关于二审制度的完善还有很多观点如禁止不  
利益变更原则即二审裁判结果不能较一审结果对  
上诉人更为不利类同于刑事诉讼法上的上诉不  
加刑原则);附带上诉制度即上诉人提出上诉后,  
被上诉人仍可以在上诉期限经过后的合理期限内提  
起上诉以达到程序利益上的平衡);上诉程序中当  
事人的程序利益选择权如当事人在上诉过程中提  
出新的诉讼请求在未达成调解协议的情况下双方  
自愿选择二审作出终局性裁判是否应得到支持)  
诚然这些观点对目前二审程序的完善也有很  
好的借鉴意义需要对其中的合理部分逐渐吸收利  
宥于文章的研究内容本文对此不展开叙述。  
1.强化一审裁判活动的权威性  
为发挥二审纠错功能必得强化一审独立审判  
地位遏制上诉审对一审法院和法官造成的不必要  
压力当前存在的案件内部请示制度以上级法院  
改判发回重审率为重量级指标的绩效考核制度体  
现了我国法院的行政化色彩非常浓厚必须予以淡  
要强化认识转变审级制度对初审裁判的纠正  
更重要的是对法官行为而非对法官裁判结果进行监  
。  
一是一审法院通过程序公正审判公开等一系  
列制度来树立自身权威程序公正要求一审程序必  
须设计合理运行有度这意味着诉讼双方主动的程  
32  
何贞斌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与二审具体问题研究  
序参与权与法院裁判的被动性能够最大程度促进实  
成的压力需要明确的是申辩结果对当事人权益  
不产生任何影响申辩制度只是法院内部审级交流  
的方式。  
体裁判结果的正当性审判公开要求审判工作经得  
起群众和历史的考验既然裁判公开说明裁判的公  
正性是可以经受起检验的那么那些揣测审判工作  
存在偏私的人就只能以案论案而不能顾左右而言  
。  
2.通过设立二审裁判结果的评价机制促进二  
审裁判的正当性  
毫无疑问二审作出的裁判因为法律的规定而  
具有直接的效力增强裁判正当性是民事二审程序  
最基础的制度功能既然二审不能通过三审进行审  
级监督那么对二审作出的具有终局性意义的裁判,  
尤其是改判或发回重申的裁判应该建立相应的评  
价机制。  
二是二审要通过维持一审正确的裁判维护一  
审裁判的权威大多数一审裁判都是在正确认定事  
实和正确适用法律后作出的因此二审维持一审裁  
判活动有效即是维护了一审裁判的权威性。  
三是二审通过改判纠正错误维护一审裁判的  
权威改判如何维护权威 这个问题需要具体分  
基于当事人提出的新证据认定原审事实有误  
一审裁判的权威自然不会受到损害如果属于  
自由裁量范围以内的认识不同导致的改判比如针  
对一起交警部门划分为主次责任的交通事故一审  
法官认定双方的责任比例为2/ 8,二审认定为4/ 6,  
一审裁判的正当性会否受到损害自由裁量属于法  
官个人的权限不但一二审可能存在认识不同即  
使一审中不同的法官也完全可能存在迥异的认识。  
对于自由裁量范围内的改判二审应在肯定一审认  
定事实适用法律正确的前提下针对一审裁量的不  
当予以充分说明后才能做出改判否则会极大地损  
害一审权威性。  
二审的生效裁判的正当性应该得到评价但如  
何建立评价机制是目前需要考量的问题根据二审  
工作处于司法工作特定阶段的特征可以探索建立  
当事人评价机制原审法院评价机制其他专门监督  
机关如上级法院检察机关和非专门监督机关的评  
价机制相互衔接的评价体系如果当事人对二审生  
效的裁判申请再审而再审的裁判结果撤消了二审  
的裁判那么就相当于对二审的纠错只有这样才  
能有效纠正二审程序通常流于形式可改判可不改  
判的不改逃避责任轻易将案件发回重审等问题。  
3.构建一二审审级的协调能动关系推动整体  
司法工作进步  
审级功能独立发挥可以更好地促进一二审法  
院关系前述在二审主要制度完善部分我们以大量  
篇幅探讨了二审的审理范围问题最终提出确立现  
阶段续审模式的思想即一审裁判注重对个案事  
实部分的认定二审裁判在有限事实认定的前提下,  
更多地注重法律适用以发挥各自程序的功能价值。  
二审功能各自独立但一二审并非简单割裂单  
纯制约的关系二审不同审级法院如何在独立  
审理案件的功能定位下促使审级制度更好的发挥  
功能更值得我们不断探索深挖审级制度潜能如  
上级法院可以适时发布指导性改判案例二审法  
院共同研究上诉审判形势合理引导当事人诉求等,  
使一二审法院共同致力于构建审级衔接机制共同  
发挥审级价值实现司法的公平与效率。  
最后对于事实认定有误适用法律错误案件的  
改判的认识一审法官并非圣贤尤其在案件压力较  
大的当下应当允许一审法官出现一定几率的错误,  
一定比例的改判非但不会影响一审裁判的整体权  
而且还会促进一审裁判的权威树立除此之外,  
为了防止二审裁判对一审裁判可能造成的不当冲  
可以确立法院内部的发改案件申辩办法由承  
办人对被发改案件一审裁判的理由作出合理的解  
释和说明申辩是否通过由一二审有关专门业务  
组织进行审核申辩有理的可减轻或免于对一审法  
院和法官个人的考核影响二审法官并非法律认识  
和事实认定能力在每一个具体案件中都比一审法官  
具有更高的能力因此给一审裁判申辩的机会由此  
可淡化单纯指标考核给一审法院尤其是法官个人造  
注释: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复函川法研(1991)34 关于原审法院确认合同效力有错误而上诉人未对合同效力提出异议的案件二  
审法院可否变更的请示》。  
3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参考文献:  
1]〔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M].贺卫方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2.  
2]贺卫方统一之道[N].人民法院报,2003⁃01⁃03.  
3]〔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刘敏当代中国的民事司法改革[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5]张卫平法国民事诉讼中的诉权制度及其理论[J].法学评论,1997,(4).  
6]刘春堂上诉利益之研究[C] / / 杨建华民事诉讼法论文选辑).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  
7]肖建国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On the Civil Litigation Trial Grade System and  
Detailed Problem in the Second Trial in China  
HE Zhen⁃bin  
Law School,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10044, China)  
Abstract:Civil litigation trial grad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nation’s judicial system. The  
specific trial grade construction reflects a nation’ judicial value and guarantee of judicial procedure.  
China practices second⁃instance⁃being⁃the⁃final⁃instance process which is the unity of China’s pursuit of  
judicial value and reality. That proces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judicial justice and judi⁃  
cial efficiency.  
Key words:civil litigation; trial grade system; second⁃instance⁃being⁃the⁃final⁃instance process;  
justice and efficiency; trial grade relationship  
责任编辑苏雪梅]  
讯  
张海副教授专著前后蜀文学研究出版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海副教授专著前后蜀文学研究》,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3 万字。  
该书是作者主持的教育部课题隋唐五代巴蜀文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为地域性断代文学研究该书第  
一次建构了前后蜀文学研究的较为科学的框架全书分为六章分别从前后蜀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作家考论、  
著作考略诗词研究文章研究小说研究等方面对前后蜀文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该书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进展其一对前后蜀的历史进行了简述探讨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作为文  
学创作主体的诗人文士的命运和心态的变化历程分析了巴蜀地域文化对前后蜀文学的影响认为巴蜀文化特有  
的精神蕴含巴蜀历代文化先贤的创作经历以及唐末五代蜀中经济的繁荣都对前后蜀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其二对前后蜀部分重要作家和著作进行了考论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尤其是入蜀时间入蜀经过和蜀中活  
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证以求对他们有更多更完整的了解其三从诗小说四个方面对前后蜀文学进  
行了描述性的系统化研究对现存的前后蜀文学作品进行了一次全面性的清理其四对前后蜀文学进行了历史  
定位认为前后蜀文学是分裂背景下相对繁荣的地域性文学它上承唐音下启宋调延续了唐代文学在巴蜀的繁  
促进了宋代巴蜀文化的兴盛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