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卷第月
#
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
>/-34##)*)
#)*)
年
!
+%,-./&%01234,/.(%-5/&6.278-92:;!1%32/&1328.389<=2:2%."
近 年来宋代李白接受研究述评
CB
王 红 霞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
成都?*))?@"
!
!
!
!
"
宋人以各种方式传播和接受李白
!
"
关于李白在宋代的传播和接受情况早
!
!
摘要宋代是李白接受史的深化期
在
不够具体
#)世纪就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尚存拓宽进深之余地
!
关键词李白研究宋代接受史传播
"
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
但其中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角度作概略性的论述
"
"
"
"
!
$
$
$
中图分类号!Q#)?I#!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CD!*D%#)*)&)#C))""C)D
#
#
*
!
!
宋代
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 咏叹
而是以完整的文或完整的诗
在表现手法上也扩展到亲历
白就已经以卓著的诗才和潇洒飘逸的人生态度成为 读后感等多种方式不仅如此有的宋代文人还把对
盛唐诗歌的代表与杜甫并称为盛唐诗坛的双子星 李白及其诗作的认识和仰慕转化为行动创作上的
被贺知章赞誉为 喜爱李白受李 学习和模拟 因此可以说宋代是李白接受史的深
白影响的诗人代不乏人 由于受崇儒重道思 化期研究宋人对李白的接受是很有必要的
想和义理学问兼重的审美风尚的影响杜诗成为人 关于李白在宋代的传播和接受情况
们竞相模拟的典范因而注家蜂起出现了千家注杜 纪就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的盛况而注李的却寥寥无几学李的诗派和学李的 来国内外学界对李白在宋代的传播和接受的研究情
个人也极为少见 但两宋时期对李白其人其诗的评 况作一个简单的梳理和述评
价仍是一个较为热门的话题仰慕李白傲岸人格及
一 李白在宋代的传播和接受的整体情况研究
宋人以各种方式传播和接
或钩沉遗文或版本源流或校 价述评
或品评赏析或撰写年谱 不 线索其中也涉及到了宋人对李白的接受
笔记小说诗话和词话中 为历史上的抑李扬杜主要在宋代宋人抑李扬杜在
不在
虽然在唐代影响后世的几种主要说法如谪仙 和作品内容
李杜优劣论等均已成型但唐人对李白的接受仍 量文学的首要标准
处于感性的咏叹和推崇还未趋于理性的概括与探 游
王安石等人对李白的认识态度
进入宋代以后无论是对李白创奇的身世不拘 耀千古的伟大诗人
二人在艺术方面各有所长
的个性以及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认识都较唐代更 有优劣之分
李白之所以在历史上被抑的根源乃在
为深入对其人其诗的评价不再停留在只言片语的 于他自身生平思想的复杂性所导致的
词来描绘谪仙形
梦幻绘画赞序
#
时期
#
文学也如此
$
以李白为例
#
早在天宝年间
#
李 象
+
#
*
*
*
*
+
#
*
座
#
&
谪仙人'#其后
#
*
$
#
$
宋代
#
#
$
#
#
早在#)世
#
#
#
现对#)世纪以
#
#
$
$
#
!
卓著诗才的亦大有人在
$
#)世纪@)年代
#
著名学者裴斐在
#
将历代对李白的评价整理出了一条
作者认
.
历代李白评
受李白
勘注释
仅如此
#
或整理编集
或甄辨伪作
宋人在诗
#
#
#
/
一文中
#
#
#
$
#
$
#
*
文
*
词
*
*
#
#
也频繁提及李白
$
&
质
'
文
& '#所以宋人总是极力诋毁李白的人格
因为宋人以儒为宗把政治标准当做衡
# #
在文中作者还分析了苏轼
认为李杜均为光
不应
说
*
#
$
#
*
陆
#
*
#
讨
$
#
*
#
#
#
(
*)
#
#
$
该文着重
收稿日期!#))EC)EC#*
作者简介
!
王红霞!*E?E%"#重庆彭水人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论述的是宋代的李杜优劣问题
了宋人对李白的接受引证材料颇多疏漏之处
作者关于李白在宋代受冷落原因的分析过于简 生在宋代 欧
* .四家诗/#置李
单和笼统 白于第四 王安石的评论作为
台湾东吴大学博士陈敬介在他的博士 有宋一代关于李白争论的发端包含了三个方面的
李白诗研究的第九章李白诗歌接受史析论
中运用接受美学的观点从读者阅读反应的角度
盛唐中晚唐五代宋代元代明代
受和传播情况作了大致的勾勒和论述
笔记小说诗文集三个方面梳理了宋人对李白的接 辩始末的中心议题
受情况 作者认为李白在宗杜的宋代其被肯定与 述了宋人对李白诗风的不同看法
受重视的情形相较于千家注杜的盛况的确是萧 不够深入和全面 并且作者在文中也只探讨了宋人
条寂寞了许多 在外患频仍重群体意识而轻主体 对李白诗品的接受没有涉及宋人对李白的人品接
个性的宋代文风笼罩下李杜优劣的天平是朝杜甫 受这个问题
该文忽视了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 的标准与
对李白的接受据笔者的初步统计在今天收录 仙 分析
较齐全的全宋词 这 了宋代人对李白的接受特点指出无论在诗歌的思
个数字雄辩地说明 我们 想意义艺术追求还是人格类型和审美取向上李白
在研究宋人对李白的接受情况时不能忽略这点 同 都没有杜甫那样符合着宋人的
就应当结合接受理 然在宋代文学批评和学术研究中李白地位不高
#
只是部分文字涉及
#))#
年刘勉发表了
$同 辨析/#作者认为,
李诗风格的被误解和被理解都发
$
王安石编选李
并发表了一系列评论
#
.
宋人对李白诗歌风格的
#
时
#
*
杜
*
韩
$
#
#
*
EEH
年
#
#
论文
.
/
.
/
问题,!*"李诗取材多言&妇人与酒'#人品识度甚低+
!#"李白才与识相悖#风格与人品相左+!!"李诗&
豪
#
#
对
*
*
*
*
*
*
清代的李白接 放飘逸'*&语迅快无疏脱处'#但风格单一
#
缺乏变
#
从诗话
*
文言 化
$
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几乎成了贯穿宋代数百年论
(
H)
*
$
该文仅仅是从风格的角度论
材料单薄论述也
$
#
#
#
#
#
&
'
#
$
$
#
#
#
#
$
(
#)
倾斜的
$
#))!
年
#
袁晓薇发表了.&诗圣
'
&
谪
&
词
'
#
#
'
的意义/#该文结合宋代的时代和文学背景#
.
/
中提及李白的多达*#)多处
#
#
#
李白还影响了宋代的词人
#
*
#
$
&期待视野'#但是#
虽
时
#
既然是李白诗歌的接受研究
论阐释宋人对李白的接受作者在文中却忽视了宋 在文人雅士们的放言吟咏中受到热情的关注与赞
(D)
代李白接受背景的考察 而接受背景恰恰是接受美 美甚至成为倾心向往的偶像 该文不但论述视
$ # $
学所关注的一个重心 而且对文献材料的解读也颇有新意
学作品的消费史 汪国林发表了论李白在皖南的诗歌
为广阔的接受背景
还有一个纵向的内在的背景
涉及宋代李白接受的横向和纵向背景
台湾学者杨文雄出版了
对李白其人其 宋人由
#
#
却
#
#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史就是文 角独特
#
$
#
即消费主体的历史因而必须有较 年
除了外在的横向背景外
#文学史 创作%%%兼述宋人对李诗的评价/#李白在皖南留下
作者在文中几乎没有 了近百首诗歌可以说这是李白创作的一个重要时
#
文章通过对李白皖南诗歌的分析认为李诗该时
李白诗歌接 期的主要风格是沉实的并非飘逸所能概括
飘逸引出李诗之 进而加以贬抑
正如作者在该文的副标题中所言
#
#))D
#
.
#
*
#
$
期
#
#
#
)))
年
#
.
#
&
'
$
而
受史/#该书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
#
&
'
&
虚
'
#
是有
(
?)
诗在历代的传播和接受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中一些作品的内涵和美学价值作出新的阐释
在该书第二章第二节中梳理和探讨了宋代对李白及 是李白的皖南诗歌
其诗作的研究和抑扬 从宋人李诗辑注源流与变 作全面的分析和说明
宋人对李白身世与性格思想之挖掘与发扬在宗 张浩逊发表了
杜的宋代李诗的流波与影响三个方面研究了宋代李 论/#该文也论及宋代李白的接受和传播情况
#
并对其 失公允的
$
#
由
$
作者 于是
&
兼述宋人对诗的评价'#所以作者的论述重点
#
对整个宋代的李白接受情况未
$
$
迁
*
*
#))"
年
#
.
历代李白诗歌接受述
他的
李白诗歌均有广泛的接受者
#
但由于该书是全面 宋代的苏轼和陆游等人的创作就深受李白的影响
考察唐以后历代对李白的总体接受情况故而在论 从总体而言唐宋人更多是接受了李白的奇思壮
及宋人对李白的接受时没有全面深入地考察宋人 采 该文粗略地梳理了历代对李白诗歌的接受
对李白的接受情况仅仅是归纳了宋代古籍中与李 其中关于宋人对李白的接受论述得很不具体所列
白有关的材料未能用接受美学的理论去仔细解读 举的例证也不全面
这些材料也没有研究宋代李白接受的背景 殷春梅发表了 宋代的李白研究简
$
(
!)
白的接受和传播情况
$
该书是#)世纪以来李白 结论是
,
自有唐至清
#
接受研究最有学术价值的专著
#
#
#
#
(
")
#
$
#
#
#
#
$
#
$
#))"
年
#
.
"@
!
!
!
王红霞 近!)年来宋代李白接受研究述评
述
/#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了宋人对李白的接受 在于编者崇尚骈体文学
宋代对李白诗文的搜集编纂与刻印宋人对 体和乐府歌行的李白不喜写律诗
编年及注释宋人对李白诗歌艺术成 李
该文从文献的角度简单地梳理了 来论及两
宋代对李白诗文的搜集编纂刻印分类编年及注
释的大致情况
没有过多地论述宋人对李白诗品的 李白的评价/#该文指出
接受问题 二人虽同胞手足感情深厚
宋人对李白及其诗歌 态度却大相径庭 苏轼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均借鉴
在探讨笔记 继承了李白苏辙全面否定李白的诗品和人品
研究了宋人对 其原因乃在于性格和对文学审美价值的追求不
该文也只是选取了苏氏二兄弟作为例证
对李白的否定则主要集中 为详尽地论述了兄弟二人对李白的接受其中仍有
同时该文还对宋代的李杜 未惬处
该文重点考察了宋代笔记中 郭祥正对李白的审美接
郭祥正是宋代学习李白诗歌并取得
较大成就的杰出诗人他从生活方式及创作思维方
上述关于李白在宋代的传播和接受 式诗歌内容与形式艺术风格三个方面接受了李白
的整体情况的研究有以下缺陷或忽视了接受背景 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豪迈精绝的诗风 郭祥
的阐述或引证材料不充分或论述流于表面对于 正对李白的接受在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意义
刘传文和王友胜发表了又如李白才清新
无数篇章思不群/#对李白和郭祥正的诗歌风格作了
较为详尽的比较和说明在结论中指出郭祥正全方
还出现了不少具体研究宋代作家 位地继承了李白诗歌中豪迈奔放 清新自然
这两篇文章都仅仅是着重探讨郭祥
自宋以 正对李白诗品的接受没有论及李白人品对郭祥正
高抬杜甫他 的影响并且也没有从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文学背景
王安石不仅受李白影响而且认 来分析郭祥正接受和传播李白的真正原因
为李白诗是唐代诗歌三大经典作品之一 就王安石 拙作试论李纲对李白的评价一文在解读南宋
的喜好而论王安石有可能较为喜欢杜甫作品但从 大臣李纲的文集中与李白有关的十八篇作品的基础
李杜在唐诗地位而论王安石绝对没有轻视李白的 之上指出这些诗文作品或褒扬李白英豪盖世的个
作品反之他深刻了解李白诗的优点并吸收其中的 性或深化其谪仙意义或仰慕李白之
文章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首先围绕 崇李白俊逸之诗风他不是单纯的从人品及诗品去
四家诗选探讨王安石对李白的评价其次从王安 审视李白而是结合自己的生平遭际去解读李白
石模仿李白诗的具体情形探讨李白对王安石的影 角较为独特
该文虽然详尽地论述了王安石对李白的接受 人品及诗品的接受
但并没有进一步探讨接受的原因和背景 新加坡学者衣若分在
著名学者王运熙教授发表了 发表了
李白作品与名声之流布
但对李白的评价却颇不相 版与口耳相传绘画也是重要的管道之一
的编者认同元稹的杜优李劣的观点表 下的李白显示了他为后人所捕捉的侧面
现出扬杜抑李的鲜明倾向 新唐书则是李杜并 题材的图像则又强调与深化了人们对李白的认识
作者还分析了旧唐书对李白评价不高的原因 作者探讨了宋代文人对李白图像的吟咏分析经由
#
于诗歌推崇律诗
故而扬杜抑
编者不同的审美倾向
对李白的不同评价视角较为独特
吴明贤教授发表了试论二苏兄弟对
北宋中期的苏轼苏辙兄弟
但于李白其人其诗的
#
而擅长古
状况
,
*
+
#
(
**)
李白集的分类
就的高度评价
*
+
$
该文着重从两
唐书
.
唐书
/
(
@)
$
.
/
#
$
*
*
*
*
#))?
年
#
.
#
,
*
$
#
#
#
#))@
年
#
王红丽发表了
.
#
$
的接受研究/#该文以宋代笔记为依据
#
#
$
究
的内涵及宋代笔记概况的基础之上
李白及其诗歌的接受 宋代笔记中对李白的肯定集 同
中在其主体的才气方面
在其诗之思想内容方面
#
#
(
*#)
$
$
#
较
#
#
#
#
$
(
E)
优劣论进行了考察
对李白的记述和评价
李白的接受
总而言之
$
#))"
年陈军发表了
#
.
#
依然未能全面地解读宋人对 受/#文章指出,
$
#
#
*
*
,
#
&
'
$
(
*!)
#
#
#
$
整个宋代李白的接受和传播情况没有作详尽而深入 #))@
年
#
.
#
的说明
$
二
!
李白在宋代的传播和接受的个案分析
世纪以来
#
,
#
)
#
&
'
和
&
'
的
(
*H)
对李白的接受和传播情况的文章$*EE*
年
#
王晋光 风格特点
$
发表了
论诗的人都说王安石瞧不起李白
们忽略了一个事实
.
李白对王安石的影响/#文章指出
,
#
来
#
#
#
#
#
#
#
$
$
.
/
#
#
#
#
,
#
#
*
#
&真隐'*或推
(
*))
营养
$
#
#
.
/
#
#
#
视
该文只是简单论述了李纲对李白
没有深入剖析接受的原因
中国李白研究
(
*D)
$
响
$
#
#
$
$
#))@
年
#
.
/
*
EE*
年
#
.
两
4
唐
旧 章指出
!#))@年集
"
.宋代题画诗中的李白形象/#
文
#
除了凭借着文字出
画家笔
题咏李白
书
5
对李白的不同评价/#文章认为#.新唐书
/
和
.
,
唐书
#.旧唐书
/
编纂年代相隔不久
#
#
$
同
/
#
#
#
#
而
.
/
#
$
称
$
.
/
#
"E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绘画呈现李白形象
宋代李白图绘题咏的特色是
将李白形象定位为神仙中人风尘外物
视角较为独特
作者运用统计和比较法考察了宋代 评视野中的李白论/#文章认为
题画诗中的李白形象不仅分析了宋代李白图绘题 白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评论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
咏的特色 从整体上集中辨析李杜
以考察李白在宋代所占据的地位 对李诗创作
宋代尊杜贬李的原因探讨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还有的学者从诗论的角度 术渊源
探讨了李白在宋代受到冷落的原因 这基本建构出了古典诗学批评李白论的视野
#
蔡镇楚发表了论历代诗话之李杜比 为后世诗学批评李白之论奠定了基础
宋代随着诗话的崛起 伏涤修发表了李白诗受后世诗评家
愈演愈烈流派纷呈 宋代道学形成并日
或扬杜抑李或李杜并尊不加优 趋昌盛崇儒重道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宋人诗歌审
原因在于不同的诗学观念审美标准以及新旧 美风尚发生了与唐人迥异的变化义理学问兼重的
文章的论述角度较为全面引 风气和开宗立派之风使得李白在宋代备受贬抑
以上几篇文章都仅仅是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李
并没有具体涉及宋代李白
#
进而思考李白在宋代的历史地 尊杜甫
#
反映了唐宋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
(
#))
位
$
,
具现传奇性
$
并 征
*?)
该文
$
(
,
#
$
#))!
年
#
邱美琼和叶克俭发表了宋代诗学批
.
#
,
宋代诗学批评对李
#
#
#
而且认为通过宋人的李白图绘题咏诗可 方面,!*"承唐人批评取向
优劣+!#"一些诗论家受理学思想影响
旨向予以指责+!!"对李白作为诗人的创作才性
艺
诗作艺术表现和审美风格特征展开详细论
#
$
#
三
!
*
#
#
*
$
析
$
(
#*)
*
EE)
年
#
.
$
较研究/#作者在文中指出
,
#
#
#))D
年
#
.
宋人关于李杜优劣之争
不休或扬李抑杜
#
#
#
聚讼 贬抑冷落原因探论/#文章指出
,
#
#
#
#
#
#
#
劣
$
*
#
(
*")
(##)
文化层次的论争
证材料也较为充实
葛景春发表了不是幡动
#是心动%%% 白在宋代受冷落的原因#
试用接受美学的观点重新阐释李杜优劣论/#文章认 接受和传播的问题$
若用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历代的李杜优劣论
只不过是一部历代的读者用不同的思潮和眼光对李
杜的接受史是接受主体对作品客体的不断理解或 个方面
误解而已
成为主潮
格方面去评价李杜
杜接受问题
$
#
$
$
#
)))
年
#
.
为
#
#
#
四
!
宋代李白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的附录从六
碑传序跋诗文丛说外记收录了
其中宋代的资料如下碑传
*
*'瞿蜕园
*
.
/
#
!
年谱
*
*
*
*
*
"
$
宋代李白的地位急剧地下降
#
抑李扬杜 历代李白研究资料
#
,
#
究其原因
#
乃在于宋人是从思想和道德人 篇
该文是全面考察历代的李 条左右
+
序跋 篇
!
+
诗文*)
篇
+
丛说?)条左右外记*)
所收录的材料不齐全疏漏较多
$
朱文彩的
从诗文别集总集
辑集了唐宋时期有关李白的研究资料
有一个起伏变化 其中宋代的资料如下 以书为计
该书虽然给我们提供了较为齐全的
宋代李白研究资料但仍有以下两个缺陷 第一
由于宋代诗学深受传统儒家诗教的 有遗漏的资料 比如提及李白的宋词在该书仅仅
重视以诗观世多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看待诗 收录了 首左右 中提
歌创作故而对李白有很多不公正的责难 此外还疏漏了不少
由评论者个人的偏好和审美习惯所致而是时代价 重要的笔记类和诗话类材料 第二对于一部分有
值取向 诗学思想和文化心理内涵所导致的 但未加考证和辨析
作者又在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发表了
人对李白的评价与时代典范的抉择/#作者认为
人对李白的认识和理解与唐人有较大差别 受唐人 来
盛赞的李白在宋代文学批评和学术研究中地位不 成就
颇受冷遇多受贬抑 对前人的褒贬取舍正体现 思考
出一个时代的价值原则 从唐人并尊李杜到宋人独 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说明
+
(
*@)
(#!)
$
$
#
#
其中只有少部分文字论及了宋代
袁晓薇发表了
$
#'金涛声
一书
*
.李白资料汇编/!唐宋之
诗话笔记史书方志
* * * * *
#))!
年
#
.
宋代诗论对李白不公 部
宋人对李白及其诗 和类书中
歌的评价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况
的过程
$
角度是不相同的
作者的结论是
影响
"
#
正评价的时代原因/#文章认为
#
#
$
#
,
以人为计共HE#
家
#
(
#H)
#
不同阶段的宋代诗坛对李白的接受程度和 共H@"
种
#
与宋诗的演进轨迹是相一致的
$
#
$
#
仍
,
$
#
#
#
"
#
而据笔者粗略统计#.全宋词/
#
#
这并非是 及李白的作品多达*#)首左右
$
#
$
#
(
*E)
*
$
争论的材料
#
该书虽一并存录
#
$
#
))H
年
#
.
/
.
宋
,
宋
通过以上的粗略梳理可知##)世纪@)年代以
#
学界研究宋代对李白的接受情况取得了不俗的
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多从微观的角度观察和
在选取论述角度时往往是以小见大通过对
以窥其全貌 其次
$
$
#
#
高
#
#
$
#
#
#
$
#
$
#
有
@)
!
!
!
王红霞 近!)年来宋代李白接受研究述评
些论述角度虽然缺乏新意 对李白在宋代传播情况研究远不及杜甫未来应
$ #
方法尤其是运用西方的接受史理论来考察宋代的 该对李白作更系统的研究和全面的考查 其次研
李白接受和传播对文本作详尽的阅读和阐释使得 究视角应多层次既要有微观的论述也要有宏观的
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既具有文献整理的价值又颇 考察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认识宋代李白接受和传
具理论性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一时期的研究尚 播的整体情况
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
#
但却能运用较新的研究 看
#
#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
(
*)裴斐
#)陈敬介
!)杨文雄
唐代文学研究
H)刘勉 !第十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H'
D)袁晓薇'&诗圣 的意义(+)'江淮论坛##))!#!*"'
?)汪国林论李白在皖南的诗歌创作%%%兼述宋人对李诗的评价(+)'贵阳建筑大学学报##))D#!E"'
")张浩逊历代李白诗歌接受述论(+)'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殷春梅
'
历代李白评价述评(S)00裴斐
李白诗歌接受史析论(A)00陈敬介
李白诗歌接受史(>)'台北
宋人对李白诗歌风格的辨析(S)00傅璇琮
'
李白十论
巴蜀书社#*E@*'
李白诗研究
台湾东吴大学#*EEH'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
成都
,
(
'
'
'
(
'
(
'
'
(
'
的标准与
&
谪仙
'
(
'
(
'
(
'
宋代的李白研究简述(S)00中国李白研究会
#
马鞍山李白研究所
'
中国李白研究!#))?G#))"
集
"'合肥
,
黄山书社
#
#))"'
(
E)王红丽宋人对李白及其诗歌的接受研究(+)'茂名学院学报##))@#!*)"'
'
(
*))王晋光李白对王安石的影响(S)00中国李白研究会# 中国李白研究!*EE*年集"'南京
' '
马鞍山李白研究所
,
江苏古籍出版
社
#*EE!'
(
**)王运熙
*#)吴明贤
*!)陈军郭祥正对李白的审美接受(+)'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H)刘传文
'
两唐书
.
/
对李白的不同评价(S)00中国李白研究会
'
中国李白研究!*EE*年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EE!'
(
'
试论二苏兄弟对李白的评价(+)'文史哲##))?#!增刊"'
(
'
(
#
王友胜
'
又如李白才清新
无数篇章思不群%%%李白与郭祥正诗歌风格比较探微(S)00中国李白研究会
中国李白研究!#))@年集"'合肥,黄山书社##))@'
试论李纲对李白的评价(+)'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宋代题画诗中的李白形象(S)00中国李白研究会
#
#
马鞍山
李白研究所
'
(
*D)王红霞
'
(
*?)衣若分
'
#
马鞍山李白研究所
'
中国李白研究!#))@年集"'合肥,
黄山书
社
##))@'
(
*")蔡镇楚
*@)葛景春
*E)袁晓薇
#))袁晓薇
#*)邱美琼
##)伏涤修
#!)瞿蜕园
#H)金涛声
'
论历代诗话之李杜比较研究(S)00李白研究论丛
!
第二辑"'成都
是心动%%%试用接受美学的观点重新阐释李杜优劣论(+)'河南社会科学##)))#!*"'
宋代诗论对李白不公正评价的时代原因(+)'江淮论坛##))!#!?"'
宋人对李白的评价与时代典范的抉择(+)'安徽教育学院学报##))H#!*"'
宋代诗学批评视野中的李白论(+)'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李白诗受后世诗评家贬抑冷落原因探论(+)'南京师范大学学报##))D#!#"'
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E@)'
唐宋之部"(X)'北京
,巴蜀书社#*EE)'
(
'
不是幡动
#
(
'
(
'
(
#
叶克俭
'
(
'
(
#
朱金城
朱文彩
'
,
(
#
'
李白资料汇编
!
,中华书局##))"'
!
责任编辑
"
唐 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