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卷第2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
SocialSciencesEditionꢂ
2
024年3月
Vol51ꢀNo2
Marchꢀ2024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与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建构及运用
孙威ꢃ白利鹏
ꢃꢃ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丰富的关于民族复兴话语体系建构及运用的重要内容。学习这些内容,对于建构
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及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表
现形式之一和重要内容的党的“民族复兴”话语体系,一方面继承了传统话语资源的有益元素,另一方面同样借鉴
了其他多样话语资源并促进了多种资源的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话语体系。我们党采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以“两个结合”推动各种资源的有机融合、以民族复兴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等实践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多种资源
的作用,构建了富有时代特色、具有广泛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民族复兴话语体系。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民族复兴”话语体系;话语资源;“两个结合”
DOI1013734ꢄjcnki1000-531520240106
收稿日期:2023-10-17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英雄模范人物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作用及其制度化建设研究”
(21BKS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孙威,男,安徽淮北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E-mailꢅ1140650219@qqcom;
白利鹏,男,黑龙江鹤岗人,哲学博士,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建构及运用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指导意见。在习近平的一系列
重要讲话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一个关键性的高频词,而且始终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九大
报告27次出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会的主题也包含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党的二十大主题同样包括“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
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
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对于实现民族复兴而言,党和人民“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
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
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从而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
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就包含了丰富的关于民族
复兴话语体系的建构及运用的创新性理念与观点,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和研究。
②
,
“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同时,“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③。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表现
形式之一和重要内容的党的民族复兴话语体系,一方面继承了传统话语资源的有益元素,另一方面借鉴了其
他多样话语资源并促进了多种资源的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话语体系。我们通过梳理和体会习近平文
①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年10月16日),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页。
(
②
③
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0、346页。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第1版。
2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化思想在民族复兴话语体系建构上的重要论断和重要观点,可以深化对该问题的认识,并提高相关理论和实
践水平。
一ꢃ充分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资源
民族国家和民族意识在近代才开始形成,甚至“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也是在近代才被提出。中国古人更
信奉“天下”观,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中没有关于民族身份识别和民族团结的意识。实际上,中国自古以
来就有浓厚的家族、国族意识,虽然古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意识,但不乏建立在宗法血缘基础上的
族类共同体意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①正是这种意识的表达。既然具有这种意识,就不缺乏有关家国情
怀的话语资源。这些话语资源,既有古代家族和国族意识以及齐家治国观念与思想,也有近代以来为寻求国
家富强、振兴中华而英勇奋斗的抗争精神和斗争话语。
近代以来,因为产生了大量的民族国家,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意识才得以产生,与此同时,“中华民族”概念
也应运而生。除了因应世界历史发展大势之外,中国近代被殖民主义侵略压迫的历史实际,也刺激了“中华
民族”意识的产生。“有了民族意识,才能发扬自己民族的精神和固有的文化,没有民族意识,不仅不能发扬
自己民族的精神和固有的文化,而且没有存亡与共的观念,以形成坚固的团结”②。中国共产党所建构的民
族复兴话语体系,充分传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的传统话语资源,凸显了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殖民侵略、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深厚根脉,还是“民族复兴”话语的
历史文化底蕴。优秀的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提供了丰沛的养
料,也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丰沛的养料。
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薪火不绝,这种文明必有其内在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有延续自身发展的内在
动力和发展机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大量的关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前因后果的话语表达与话语解
释。“与时迁移,应物变化”③恰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资源对民族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澎湃活
力的解释。
从文明演进的大视野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完成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
展,找到了适合新时代民族国家的团结和发展要求的新表达方式,重新确立了发展的新进路。同时,传统话
语资源也为党和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④传统文化中
的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美好理念,既是全体中华儿女一以贯之的共同理想、内心诉求,又是涵养我们党的初
心使命、奋斗目标的政治话语资源和道德话语资源;为政以德、天人合一、民为邦本、讲信修睦等,是中国人民
在岁月的反复磨砺中累积的关于宇宙观、社会观、道德观方面的思想表达。因此,中国关于现代化建设的话
语表达显然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中,除了近代以来运用西方的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社会阶
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理论分析之外,还有赖于文化土壤的丰厚滋养。用传统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
想、道德理念等作为重要的文化动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了应有的积极作用,也成为民族复兴
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勇于和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获取
精神支持。同样,在构建民族复兴话语体系中,接续传统话语,对民族发展历程进行描述和对历史发展原因
作出解释,使其成为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助力。当然,这也恰恰成为我们提升文化自信、话语自信的最大底
①
②
③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18页。
郑大华《“九一八”后“民族复兴”话语下“中华民族意识”的讨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2期,第33页。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994页。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年10月16日),第18页。
24
孙威ꢃ白利鹏ꢃ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建构及运用
气,“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①,这些文化沃土为“民族复兴”话语提供了丰沛的思想、话语资源。
近代以降,殖民主义的船坚炮利不仅轰开了千年古国的大门,而且震醒了亿万国人“天朝上国”的痴梦。
伴随着近代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现状,“民族自强”、“振兴中华”的思想悄然兴起。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更
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亡国灭种的悲情、国家生存的危机、政治和经济的节节失败,催生了“救亡图存”、“恢
复中华”的呼声和话语,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勇于反抗压迫、奋力抗争的民族心理。
此时,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勃然兴起,近代“民族主义”概念迅速成为报刊上的流行词汇,“中华民族”的
概念也正式产生。这不仅进一步激发了民族的共同体意识,而且点燃了中国人心中对于民族复兴的炽热期
盼。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思想家创制了“君主立宪”的政治话语,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
派展开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叙事和实践斗争,“三民主义”就是这种理论叙事的基本精神。他们拉起
了“民主共和”的大旗,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并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故知
革命之目的,非仅仅在于颠覆满洲而已,乃在于满洲颠覆以后,得从事于改革中国。依当时之趋向,民族方
面,由一民族之专横宰制过渡于诸民族之平等结合;政治方面,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经济方面,由手
工业的生产过渡于资本制度的生产。循是以进,必能使半殖民地的中国,变而为独立的中国,以屹然于世
界。”②虽然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
试图依循资本主义的思想理论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各种救国方案俱遭失败,因为他们既缺乏科学的思想引
领,又没有先进的政党领导。但是,他们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们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揭露和斗争,
对现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理论话语的介绍和引进,无疑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为建构“民族复兴”话语
体系打下了基础。
虽然那些变法和革命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毕生都追求革命事业、
探求现实出路、关切百姓命运,对民族复兴问题进行了探索思考。这也证明,他们所领导的运动虽然失败了,
但这些运动所展现出来的中国人民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振兴中华、救亡图存的思想和话语逻辑,作
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遗产被保存了下来。可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甘屈辱的民族,中国人民更是自
强不息、敢于斗争的人民。正因为如此,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就一直渴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一直
没有停止探索救国救民的良方,没有停止追求真理的步伐。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不仅给正在黑暗中探寻的中国先进分子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且再次点燃了
所有中华儿女民族复兴的希望。在风起云涌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浪潮中,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成为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全新主体。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这一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科学理论,迅速传入
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给迷茫中的中国先进分子以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中国的先进分子由此找到了解决中华
民族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通过把这一科学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人民
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现代化和伟大复兴这些梦想的伟大承担者———中国共产党。在党的第
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我们党便直接指明了自身负有的解放无产阶级的责任,“并负有民族革命的责任”③。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与中国传统话语体系初步结合后,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国家的独立
自主、阶级斗争的话语与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国家富强等话语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家富强、民
族振兴以及现代化建设的方案和话语。通过传承自古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
传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能量。
“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
①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
013年版,第33页。
②
③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23日),《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09ꢆ610页。
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及其使命》(1926年),《蔡和森文集》下册,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795页。
2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①。中国共产党不仅创造了中华文明新辉煌,
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民族复兴话语体系。
因此,习近平强调,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
神家园,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要大力铸牢和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此,“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
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
理。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
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②。
二ꢃ真正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话语资源
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体系所利用的另一种话语资源就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话语资源。中国
当代所建构的一切话语体系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始终对构建话语体系具有指导作用,并直接成为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马克
思主义及其中国化话语资源在“民族复兴”话语体系中就具有这样的作用和地位。
党的“民族复兴”话语建构的理论逻辑是指这种话语体系中所包含的基本的理论逻辑结构,这种逻辑结
构体现为话语所采用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话语所描绘的社会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理想以及话语所体现的
核心价值,而这些构成话语体系重要内容的部分,就是由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话语资源所提供的。它们包
括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关于人类理想的描述,当代中国马克
思主义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方略等,这些都构成民族复兴话语的重要内容。
(
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十月革命”的胜利,既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给中华民族复兴带来了新的曙光,输入了
新的文化、新的血液”③,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的理论武器。在新民主主
“
“
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共产党人指明了方向,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帮
助。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更是沿着马克思主义指明的方向继续前行,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
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真理性。在马克思主义的
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
定的奇迹,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些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中国共产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在各领域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使中国逐渐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我们党将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既为人自身的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更为坚实
的物质基础,又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要求继续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
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
认识,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了以“三个
代表”为主要内容的关于党的建设、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话语体系。
①
②
③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人
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ꢆ2页。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3年10
月29日,第1版。
李大钊《人种问题———在北京大学政治学会的演讲》(1924年5月13日),《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版)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2
页。
26
孙威ꢃ白利鹏ꢃ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建构及运用
党的十六大以后,党和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我们党着眼于解决人
民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仅提升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品质,而且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在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话语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
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志的关于民族复兴的话语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出了
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包含
一系列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话语。我们党清晰判断了社会
主要矛盾的转变,以保证经济高质量增长为切入点,更加注重高质量的文化建设,并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
和不充分问题。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鼓舞下,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下展现出了空前未有
的凝聚力。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①
(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
实现共产主义一直是党的最高理想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党的二大确立的最高纲领。中国共
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然自觉地将“民族复兴”话语与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
同理想相融合。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真正实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
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体现在到本世纪中叶,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
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
内在统一性。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包括:重振民族之精神、解救民族之危难、求
得民族之独立、赢取民族之解放。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的任务已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
的工作重心也随之发生转移,“使国家和人民稳步地进入富强康乐之境”②就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③之伟业,
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或“中国式的现代化”。
现阶段,党和人民既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还要努力实现民族伟大复
兴中国梦。因此,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同样必须坚
持。实现民族复兴既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现实基础,又体现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目标和
基本任务,它体现了党的发展目标、国家发展目标和民族发展目标的高度统一。
同时,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还离不开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
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就如何更加有效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进行了深刻阐释,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定位、主要
内容和功能效用进行了深刻阐述,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指引。习近平曾告诫广大文
艺工作者,并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
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
声” ,从而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④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累积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贯彻密切联
①
②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年10月16日),第16页。
毛泽东《毛泽东给李宗仁的复电》(1949年4月8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ꢆ1949)》第2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50
页。
③
④
邓小平《振兴中华民族》(1990年4月7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7页。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3页。
2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系群众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如果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且只有一种最为坚实的依靠力量,那无疑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我们党将“群众路线”写进党章,强调只有相信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贯彻党的群众路
线,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才能成功,民族复兴的
伟大梦想才能真正实现。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
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
力的”①。新时代关于民族复兴的话语体系既更加生动书写了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沧桑如今风华正茂的恢
弘史诗,又庄严表达了党和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决心与信念,并凝聚起亿万中国人民同心向
党、携手奋进的共同意愿,展现了亿万中国人民才是共筑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中最为磅礴的现实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结合新时代文化发展和构建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需要,同样坚持人民至上,提出“以人
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文化话语的鲜明的人民性品格。
三ꢃ充分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党的“民族复兴”话语体系所整合的另一种重要资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经过理论创新,成为重要的理论话语,从而进一步指导实践。这种话语包含了大量的
时代性内容:时代性实践的成功经验、时代性话语形式和风格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体现出来的时
代精神。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民
族复兴的重要基石。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在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经济上,我们党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广大人民的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持续得到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政治
上,我们党不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度激发
人民群众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文化上,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
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全国
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在社会领域,着力突破并克服改革开放以来
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与人民群众需要之间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在生态领域,倡导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
设和环境保护,把绿色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因为“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②。
到
035年
,
我们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实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的更高的发展目标。党的
2
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
目标进军。”③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些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目标。
从话语建构的角度看,这又是我们党已完整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标志。改革开放
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以及关于“现代化强
国”的话语表述和标准体系构成了“民族复兴”话语的重要内容。
在推进民族复兴目标实现的实践进程中,我们党坚持“走自己的路”,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
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复兴事业的每
一阶段都伴随着制度体系的创新与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三大改造完
成后,创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后,我们党通过一系列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
①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年10月16日),第19页。
(
②
③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3月5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85页。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
1
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8页。
28
孙威ꢃ白利鹏ꢃ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建构及运用
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 不断形成和发展
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聚焦制度建设,突出强调体制机制完善
与治理效能提升,将搭建成熟的制度建设、拥有现代化的治理能力作为改革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届三中全
会聚焦新时代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动制度体系的完善定型,不断健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党的十九
届四中全会更是提出,要将制度体系进一步予以完善,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并将之定为党的
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党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
高,有力促进了中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确
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相生相伴,并为推进这一伟大进程提供了坚实保障。
通过“两个结合”,我们党不断创新话语体系,取得了丰富的话语成果。“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
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这些都是通过
①
,
“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话语创新而产生的话语成果,它们像一个个闪亮的路标,向我们诠释着中国发展
的历史脉络、历史方位和未来走向。
党的一百多年的奋斗历史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密码,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坚定的道
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精神风采。毛泽东将“实事求是”作为解决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
等问题的“实践精髓”;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中“小康”之内涵,将其确定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方
向;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其确定为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胡锦涛将传统
文化中的“和谐”观念赋予时代意蕴,提出了以“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统筹兼顾”为核心理念和方法的科
学发展观;习近平提出了“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思维”、“胸怀天下”为核心
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和话语成果,既充分体现了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和文化自信,又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些富有时代特征的
新的话语内容,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
义为什么行。这套话语体系为什么能够生动地诠释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 因为他们不是闭门造车产生出
来的,也不是哪一种权威理论提供的标准答案,而是来自于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生动的实践,在总结生动实践
经验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论创造和话语创造。所以,习近平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
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
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②
四ꢃ构建和运用话语体系的基本策略
在当代“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建构中,我们党借鉴和运用了三种重要的话语资源,即中国传统话语资
源、马克思主义话语资源以及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总结而形成的话语资源。当然,在整个话语体系中,
这三种资源并不是呈现分割状态,而是通过特定的策略和话语构建机制,使之发挥作为话语体系的整体作
用。当今,构建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整体策略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
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推进“两个结合”,实现三种资源的有机融通。在中国式现代
化的背景下,融通“现代化”话语和“民族复兴”话语,以“现代化”话语支撑“民族复兴”话语,从而促进新时代
强大的阐释民族伟大复兴话语体系的形成。正如习近平所言,“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③。
(一)话语体系建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
①
②
③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16页。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第1版。
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344页。
2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①一方面,意识形态
建设、话语体系建设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完善、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说
服力,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
强调:“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
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
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②从人类思想发展的大视野来看,马克思主义依然处于人类思想史的巅峰,马克思主义一些重要的原理
仍然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不仅站在科学的制高点,而且站在道义的制高点。更重要的是,当代中国的马
克思主义能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发展
达到新的境界。
新时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就是要解决话语体系为谁立说、为谁而说的问题。民族复兴的落脚
点还是在于“人民幸福”上,“人民”才是话语体系的核心。脱离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
影响力、生命力。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才会有所作为,才能经得起实践、
人民、历史的检验。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构民族复兴话语体系,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
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
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③纵
观人类发展历史,一切发展进步无不是在破解时代问题中实现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推
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深刻洞悉历史和时代发展的规律,发表
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也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种理论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深刻地回答了新的历史条
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科学完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系统性、创造性地回答了文化建设、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方面的重大课题。
(二)以“两个结合”推动三大资源的有机融合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
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④“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路
径,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达到新境界的具体方法,同样是建构和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重
要方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
建设和发展的话语体系,在这套话语体系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话语,因此,
“两个结合”也是构建民族复话语体系的基本路径和基本策略。
首先,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优秀传统话语资源相结合。也就是说,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
指导下,对传统话语资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推动传统话语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国家治理和民族团结、独立自强的理念和话语,至今仍具有借鉴的意义。“中
①
②
③
④
《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强调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民日报》2016年5
月18日,第1版。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
化》,《人民日报》2017年9月30日,第1版。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第1版。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年10月16日),第17页。
30
孙威ꢃ白利鹏ꢃ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建构及运用
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
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
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①。在当今
时代,我们可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当今时代
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中所遵循的日用而不知的共同价值观贯通起来,赋予话语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民
族特色,使“民族复兴”话语体系不断完善。
其次,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落实到“民族复兴”话语建构,就是把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建立在现代化实践基础上的新鲜经验结合起来,把经验上升为理论,上升为民族团结奋
斗、奋发图强的解释体系和评价体系。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
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
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
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②。
再次,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与“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紧密结合起来。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与民族复兴
话语相结合,本身从属于“两个结合”,在“两个结合”中,有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当代实践经验三大要素,其
中当代实践代表了中国实际,它是对当代中国现实发展的反映和表述,更多地体现为“现代化”话语,即以现
代化的理论范式来描述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叙事中,采用了把现代
化话语与民族复兴话语结合起来的策略。现代化话语就是民族复兴的话语,民族复兴的话语就是现代化话
语。如,党的二十大的主题最后两句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
结奋斗”③。显然,我们的策略是把两种话语进行整合与合并,把“现代化”叙事与“民族复兴”叙事合而为一,
变成一种新的更强大的话语体系。因为“现代化”叙事注重的是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人民收入的提高
以及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侧重于国际间的普遍交往和现代政治、经济秩序的建构;“民族复兴”叙事则
强调的是民族的振兴和文明的复兴,侧重于民族内在潜力的激发以及民族理想目标的达成。“民族复兴”话
语往往采取民族主义视角,“现代化”话语则是一种超乎民族之上的世界视角。当年的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主
义者,对民族革命采取的往往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视角,在他们眼里,民族振兴与现代化是两回事。如今,
社会历史条件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已具备将民族振兴与现代化建设“合二而一”的条件,把国家富强、民
族振兴、人民幸福,在现代化的总体前提下,一揽子解决。也就是说,“民族复兴”话语体系建构所采取的策略
是把“现代化”叙事与“民族复兴”叙事整合一体,增强民族复兴话语的阐释能力和说服能力以及话语的感染
力。“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就是这种结合的经典范例。
(三)用“民族复兴”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国故事要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去表达,因为中国故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
和历史底蕴。中国的故事、中国的经验、中国的方案需要用“民族复兴”话语去讲解去传播。也就是要站在民
族自信、文化自信的立场,要以中华民族从百年屈辱的艰难困苦中走向辉煌的历史逻辑、以五千多年中华文
明的传承创新的连续性视角来讲中国故事,而不是简单地把中国故事描述成类似于西方那样的现代化的历
史过程。
首先,要讲出中国故事中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历史传承。任何国家的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历史传统的浸润。
无论是以史为鉴知得失,还是以史为源促奋进,都离不开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挖掘和利用。讲好中国故事,必
须挖掘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展现中国“礼仪之邦”、“大国风范”的历史根源、文化谱系,进而提
①
②
③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年10月16日),第18页。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年10月16日),第17ꢆ18页。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年10月16日),第1页。
(
(
(
3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升中国故事的生命力。讲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就是要向世界阐释和宣介具有中国特色、
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先进文化。
其次,要讲出中国故事的时代意蕴。当代中国故事抒写的主体内容是社会主义,因此,不仅要讲好党和
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经历的动人故事,传递内心情感,而且要“讲好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事”①。
过去十年间,党和人民抒写的一个又一个壮烈动人的新时代故事,在深化改革、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中国
式现代化等方面取得大量惊人的成就,这些成就后面包含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故事引导着我
们奋力前行。
再次,要讲好中国故事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中国共产党
人始终坚持深入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马
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关于坚定人民立场的思想,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
界观方法论始终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适性意义。新时代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取得的,因而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十九大、
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要努力
阐释好这些内容,阐释好贯穿其中的方法,包括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等等。同时,这些创新性成果,又成为“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
五ꢃ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内涵十分丰富、论
述极为深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
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出发,将建设中华
民族现代文明确立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独具特色的文明形态,它内在地包含了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目标。这也说明,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新思想新论断,对于建构和运用民族复兴话语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启示我们,建构民族复兴
话语体系必须充分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资源,要真正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话语资源,还要
充分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在构建和运用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以“两个结合”推动各种资源的有机融合,并坚持用“民族复兴”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
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责任编辑:何ꢃ毅]
①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4日,第2版。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