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51卷第6期  
024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Vol51ꢁNo6  
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Novemberꢁ2024  
两个结合视域下践行教育家精神的  
时代意蕴  
刘海燕  
ꢄꢄ摘要: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源于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传承发展,根植于马克思  
主义实践论的守正创新,是对破解教育现实问题的时代回应就其基本向度而言,教育家精神的意蕴反映了马克  
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自我生命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内在修养与外在表征的统一理论学识  
与躬耕实践的统一就其践行理路而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筑牢教师信念之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夯实教师从教之本;增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彰显教师执教之信,培育时代大  
先生”。这就为新时代教师群体指明了奋斗的标准和追求的目标,为实现教育强国提供了精神引擎。  
关键词:两个结合”;教育家精神;教师队伍;教育强国  
DOI1013734ꢅjcnki1000-531520240517  
收稿日期:2024-09-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扬斗争精神的实践机制研究”  
(23ZDA02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海燕,,山西忻州人,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党史中国教育  
,E-mailꢆ1016044473@qqcom。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命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的方向指引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是新时代中国特有的精神结晶,也是两个结合的重要产物这一精神深  
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  
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一时代精神蕴含着鲜明的国家情怀道德品质育人实践终身发展、  
奉献精神和弘道担当,是教育强国目标建设下对教师队伍提出的高标准与高要求,也是新时代建设高素质专  
业化教师队伍的精神动能这一精神既强调政治性又强调道德性,既强调理论性又强调实践性,既强调对学  
生的仁爱又强调对天下的情怀,为新时代教师群体指明了奋斗的标准和追求的目标越是在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刻,越要充分发挥教育家精神的作用,越要培育时代的大先生”。已有研究从理论  
逻辑形成机理价值意蕴时代特征及弘扬路径等不同角度对教育家精神进行阐释,或是从教育家精神引领  
教师队伍建设展开论述,探索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本文注重从两个结合的角度探索教育家精神的生  
成逻辑基本向度及践行理路,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文化及学理支撑。  
两个结合视域下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  
,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71),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13。  
习近平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光明日报》2023910,1。  
11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习近平对教育家精神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同中国教育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守正创新以及对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弘扬,为新时代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  
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又一理论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时代结晶,既符合时代特征又具有中国特性。  
()教育家精神源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传承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提出以作为社会道德的核心,作为社会道德原则的总体框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常”,是指儒家提出的作为社会中的人为了自身完善和社会文明,而  
应该具有的五种基本德性及道德实践准则。“五常作为道德伦理观念有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高度凝练了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内在意蕴与基本精神,而传统师德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观念与行  
为准则的总括教育家精神系统阐释了优秀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和专业素养,是对中国传  
统五常伦理道德的传承发展。  
”,是儒家所倡导做人的五种基本美德,其作为儒家伦理道德,成为社会的伦理原则和  
行为规范,同时也是传统教师应坚守的精神动能其中,“体现多方面的伦理价值,核心即爱人”。“樊迟  
,“是  
问仁,子曰爱人孔子也指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  
这种情感的外在表现。“是师德之核心,体现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以及对学生无私的关怀,达至敬  
业爱生的崇高精神,印证了教育家要拥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作为规范人们行为调节人  
际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孔子对义给予特别重视,提出君子义以为上孟子更是将  
作为评判是非对错的重要标准,提出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  
职是之故,天下可为大利其内涵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迁,对人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起到  
了重要的指引作用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主体,有着坚定的信念此外,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  
,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自身社会人的身份,这就引导优秀教育家要有心有大我至  
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儒家文化的突出精神,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在  
个人修身成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  
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不学礼,无以立孔子提出礼是实现仁的条件,希望人们不断践行  
道德规范,逐步达到仁的境界荀子也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可见,是  
一种道德行为的准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模范,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表现这  
就要求教师要注重自己的道德行为与准则,做到言为士行行为世范。“既是实现的重要条件,又是  
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价值标  
准和基本美德,是做人最基本的规范,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因而,优秀教师应崇尚之风和之念,  
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形成言为士行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基本含义为智慧聪明孟轲认  
:“,譬则巧也,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将智慧比作技巧,  
圣德比作力量,强调兼顾智慧与德行在传统伦理中,“作为实现最高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可以分  
为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作为教师,更要有”,“应具有勤学笃行求是创新潜心治学  
可以说,教育家精神正是对中国传统五常伦理道  
德的传承赓续与发展创新。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2504。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457。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526。  
赵岐注孙奭疏孟子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711。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458。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522。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12年版,24。  
赵岐注孙奭疏孟子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741。  
刘海燕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与践行理路》,《教育研究》2023年第12,125。  
116  
刘海燕ꢄ“两个结合视域下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  
()教育家精神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守正创新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发展,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阐发当代中国  
教育事业和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新理念,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奠定了教育工作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  
使命,更是将其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行动自觉与理论自信各级教育工作者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坚定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彰显独特的育人智慧,追求学养的不断提升与创新,发  
扬仁爱之心,引导学生守正道求真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最终达成向善的教育目标。  
马克思认为,精神是社会的产物,他把自我意识作为劳动实践的一个环节,更加强调客观世界的决定性  
作用,认为精神的生成并非一个单纯的理性客观化的抽象思辨过程,人在客观世界通过具体劳动实践而获得  
的生命体悟也不可或缺教育家精神即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建立起的主观精神世界马克思指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与社会关系发展的决定力量正如马克  
思所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在教育事业中,可以  
理解为,教育工作者通过提高自身的认知,扎根于教育实践活动中,进而提升人对客观世界的体悟正如雅  
斯贝尔斯所言,“教育即生成,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因而,教育家是有学识有思想,拥有勤学笃行求是  
创新的躬耕态度,且是高尚师德品格的集大成者,有着言为士行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能够对学生进行人格  
上的积极引导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家精神要求教育家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锤炼思想认识,要有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表现出一种集体的理想人格这种精神特质体现在教育家的精神本体与对  
象客体的契合,道德规范与行为规约的统一,理论知识与实践行为的互动中。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发展创新,基于教育家对教育事业充分认识的基础  
,形成的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无私的仁爱之心积极的躬耕态度,并致力于教育实践,改变教  
育世界,凝练卓越的育人智慧和执着的弘道追求。  
()教育家精神回应破解教育现实问题的时代呼唤  
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教育家精神作为中国  
特有的时代产物,应适应我国特有的社会发展实际与新时代教育转型的时代呼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还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共同造就教育家的光辉  
典范。  
其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需要教育家精神的驱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要着力践行以人  
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不断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期许,使其对教育获得满足感他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  
,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一重要理念反映了人  
民对教育的高需求,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价值旨归,需要教育家精神的驱动面对崇高的时代使命,广  
大教育工作者应自觉将自身追求与国家命运人民福祉和教育发展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动教育家精神的  
生成。  
其二,优化师德师风需要教育家精神的滋养。“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操守的评价标准,也是划定教师行  
为边界的基本依据教育家精神作为优秀教师的精神标识,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精神指引和基本遵循。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  
,501。  
马克思论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504。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14。  
·马克思集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第  
2
03。  
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11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70。  
岳潇卢黎歌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与弘扬路径》,《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11,41。  
马怀德教师的职业操守与行为边界》,《教育研究》2022年第10,44。  
11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其三,教育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教育家精神的深层引领与价值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  
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之中,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大精神动能,为新时代迈向中国式  
现代化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其四,丰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离不开教育家精神这一财富以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构筑的多元  
精神谱系,呈现出动态化持续化与开放化的特质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伟大  
精神财富,是支撑教育家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精神动力教育家在时代发展中发掘优秀文化  
基因,凝聚精神内核,服务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形成独特的中国精神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有助  
于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而保证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顺利推进。  
两个结合视域下教育家精神的基本向度  
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形成了习近平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完整体系要求,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高度  
重视对教师群体的特殊厚爱,充分彰显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使命教育家精神阐释了优秀  
教师应具备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  
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奋斗标准和追寻目标。  
()自我生命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天地还是教人事”,最终都要落脚在生命自觉的培育上,这就要求教  
育遵循内在的逻辑和规律,”。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实施者,要不断追求自我生命的成长,以自  
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来适应社会对自身提出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要具备自身发展的自觉,进而实现社会  
价值,做到自我生命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  
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作为时代新人的主要培育  
塑造者,教师应有胸怀天下的大我精神,这一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集体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的  
结合。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  
考验的精神支柱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  
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这就高度地概括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  
一致性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理论上对工人阶级为了本阶级的整体利益  
而表现出来的英勇献身精神的概括和提炼,是一种强调个人应当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从属于民族阶  
国家利益的理论和精神,也是无产阶级的政治规范和道德准绳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主义集体观帮助  
人民树立了共产主义的人生观而教育作为社会事业,要服务于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在教育中就要求教  
师要坚定国家理想信念,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他们要有个体与国家理性  
相统一的爱国精神,始终坚持爱党爱国,将服务党国家和人民作为自身的职业追求,以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和民族振兴,进而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贯穿几千年的爱国主义传统,有一脉相承的爱国主义思想中华民族由于家族  
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传统,熏陶出群体主义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个体服务于家族群体的和  
谐相处的价值取向,进而发展到个体家庭群体要兼顾整个国家的利益的价值观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  
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习近平曾借用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20221016),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3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1016),21。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20121117),《求是》2012年第23,8。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  
2
012年第3,199。  
赵岐注孙奭疏孟子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718。  
118  
刘海燕ꢄ“两个结合视域下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家与国经常相提并论,所谓修身齐家治  
平天下”,警示教育者时刻牢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到了近代,陶行知张伯苓林砺儒马  
相伯张焕纶舒新城梁漱溟晏阳初等一大批教育家饱含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以改造社会救亡图存为根  
,积极投入教育救国的事业中进入新时代,教师更应该突出家国情怀民族情怀,不断发展成为一个具备  
时代精神国际格局世界视野的大我之人尽管随着历史的演进,天下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但教育  
者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得到了赓续传承虽然界定教育家精神的标准不同,“但制度历史民族文化甚至  
家庭都是对教育家精神具体化和现象化,共同的家国范畴民族范围制度形式以及文化民俗家庭社会结构  
中必然会孕育出相对共有的教育家精神因而,新时代教师要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将自身的职  
业追求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以心有大我胸怀天下的爱国情怀投入教育,强化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  
责任梁启超说:“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马克思主义集体观与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家国情怀相结合,共同铸就教育家追求自我生命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精神,以筑牢心有大我至诚  
报国的理想信念以及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教育家精神,凸显了教育家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  
厚的家国情怀。  
()内在修养与外在表征的统一  
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播知识与真理的本职任务,还肩负着塑造灵魂与生命的特殊使命这一神圣的使命  
和重任,就决定了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内在修养道德情操,是教育家践行教育使命的重要品质此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爱护学生,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真实内  
心面对学生,以自身行动展现自己的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与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  
爱之心,正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传统师道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正体现了教师的仁爱之心,其主要内容包括尊重人关心人和注重人的自由而全面  
发展,其中人是现实的与具体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不拥有任何惊人的  
丰富性’,没有进行任何战斗’!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就意味着只有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人的主体  
地位才得以彰显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是多样化的,是多方面的只有多样化多方面的需要才不会压  
抑人的合理欲望,才不会扭曲人的本性,才能将人提高到更高的境界,才能推动人成为全面自由的人马克  
思主义人本思想体现了把人作为社会发展最高目的的价值追求,为教育工作确立了明确的价值理念定位。  
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现实性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的地位上此外,马克思恩格斯提  
:“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这就体现出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的重要理念,同时也要  
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关心与爱护学生。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德跟仁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也就是常说的仁德之心,德是内在的修养,所以大学里  
说明明德以修身;仁是外在的表现,体现出对他人的仁爱之心言为士行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以及乐教爱  
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这一教育家精神,彰显了教育家高尚的内在修养和真诚的仁爱之心教育家的这  
一内德与外仁相统一的至善精神,引领教师既要注重个人内在涵养的提升,也要表现为对学生的关心仁爱。  
我国古代教育从理论到实践均是一种道德教育,教育家以教人如何做人和如何成人为本,重视以身垂范孔  
子主张教师应做到身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扬雄法言中云:“师者,人之模范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3。  
游旭群教育家精神的阐释与培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8,7。  
任公呵旁观者文》,《清议报》1900年第36,1。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295。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53。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507。  
11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这些都强调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引者,要有高尚的品行同时,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是践行教师道德规  
范的具体表现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博爱之心均是教育家内在的规定性孔子提出理想的统治者应克己复  
,对天下人民给予仁爱,兼济苍生,对于教育也该如此他提出了仁爱的思想,注重仁者爱人,指出君子  
学道则爱人,同时将是否博施于民是否爱民作为评判历史人物的根本准则陶行知曾亲笔书写爱满天  
的格言,并终生践履习近平指出:“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  
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职是之故,教育家精神蕴含着内在修养与  
外在表征相统一的至善精神。  
()理论学识与躬耕实践的统一  
教师的发展需要形而上的理论学识,也需要躬耕实践的操作,更需要将理论知识与扎根实践的双向互  
践行教育家精神,教师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教学实践的躬耕态度,实现知行合一,做理论  
学识与躬耕实践相统一的智者之师这一精神内涵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传统文化知行  
合一相结合的典范。  
马克思提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④  
他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对客观事物进行深入了解实践也是验证理论真实性和正确  
性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马克思主义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认为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与提高,而实践则是检验  
理论的有效性与正确性的标准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在中国传  
统文化中,从先秦到明清,“学以致用被历代圣贤所推崇孔子提出:“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  
。”墨子也强调践行,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他们均把实践看作是根本,注重言行一致,  
学行统一朱熹王阳明王夫之还就的关系提出系统的理论,这些均看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视  
践行,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教育中要求教师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实践能  
力的培养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这一精神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学识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所需的人才标准也在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需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并勇于创新,成为智  
者之师其一,教育家要有学而不厌与孜孜不倦的问道精神教师的专业身份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学  
,掌握专业的知识,做启智增慧的传道者。2014年教师节前一天,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指  
,“做好老师,要有扎实的学识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社会需要具备灵活性自主性创新性合作能力  
的高素质人才,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具有终身学习理念,以持续更新教育教学观  
知识与技能,要积极主动学习数字技术,创新教育方式,深耕专业领域,自如应对不断出现的教育新问题  
和新挑战,把握社会发展所赋予的教育新机遇,促进自身与学生的成长其二,教育家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  
创新精神是现代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优秀教师提出的重要要求陶行知曾对现代第一流教育家的两大  
特点进行论述: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推动力  
,要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贡献力量。“启  
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则彰显了教育家精神的传承性与实践性教师在拥有丰富扎实的理论学识  
扬雄扬子法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696,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276。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524。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  
育服务体系》,《人民日报》202137,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  
2
,306。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506。  
墨翟墨子》,《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48,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24。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99),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8。  
陶知行第一流的教育家》,《世界教育新思潮》1919年第9,1。  
120  
刘海燕ꢄ“两个结合视域下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  
的基础上,应注重知识的传承。“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教育家精神的真正弘扬,需要落实在每一位教师的  
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既要培根铸魂,也要启智润心,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给予精心的培养两千多年前的  
孔子在教学中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例如在其众多弟子中,在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个方面都有出众  
之才,“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正如  
程颐所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在注重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教师在实践中注重全体学生水平的提高。  
,
教育家刘佛年提出:“一个教师,如果接受了一个成绩差的班级的教学任务,不是埋怨学生不争气,自己运气  
不好,而是准备尽最大努力去提高全体学生的水平,实现大面积丰收,只要他有这样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态度,  
他就有了胜利的把握。”因而,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应坚定内心的自觉”,  
自觉加强理论专  
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学识水平,并将其践行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兴趣及潜力,凸显  
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两个结合视域下教育家精神的践行理路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教师队伍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指向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全体  
教师在未来教师队伍建设中,两个结合的理念指引下,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抓教师队伍工作的高位认  
政策举措务实行动,使每一位教师在各自领域素其位而行”,并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信与行动自  
,使其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  
()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筑牢教师信念的思想基石  
思想作为行动的基础,传承与弘扬教育家精神必须加强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筑牢思想根基教育家精  
神的践行不仅仅是国家层面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度阐释和全面宣传,更重要的是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每个教  
师的内心准绳。“两个结合体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坚定性与文化道路的自信心,要求教师要坚持马克思主  
义的指导地位,坚定理想信念。  
教师作为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路者,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教学的根本导向,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增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筑牢其信念之基在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世  
,教师应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杜绝发表反马克思主义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违反  
宪法和法律的言论为此,践行教育家精神首先要加强对教育家精神的阐释与宣讲。20242,教育部  
举行教育家精神巡回宣讲活动启动仪式,组成宣讲团,对教育家精神进行巡回报告,加强各级教师对教育家  
精神的深刻理解,并在实践中不断践行教育家精神首先,各级各类学校或结合教育家精神进行主题学习,  
阐述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或邀请专家进校阐释教育家精神,使其精神理念入心入脑,包括师德修养学科知  
专业知识教师发展能力提升和实践运用等模块,采取专家报告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实践研修和交流  
研讨等形式其次,各培养单位要在历史感悟中增强理想信念,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理论意蕴,坚持马克  
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而保证两个结合始终发挥正确的导向性再次,各级单位应有针对  
性地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其中形成典  
,引领教师筑牢思想根基,聚力铸魂育人。  
()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教师从教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不断转化和创新的过程。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文化的发展都是不变的统一其中,“不变的是传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518。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498。  
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252。  
刘佛年突破教学上的一个难题———谈如何夺取大面积丰收”》,《文汇报》1978105,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10月  
1
8),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23。  
12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统文化的根本特质与内在精神,及其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它们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根与魂。  
同时,“是传统文化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一定社会的文化作为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必然随着社会  
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践行教育家精神应坚持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的思想理论和真理之光,激活  
了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是我国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践行教育家精神应不断促进传统师  
道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而夯实教师的从教之本其一,将党史学习教育、“四史教育和师德专题  
教育一体推进贯通融合,通过对历史上典型教育家故事的宣传,如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等古代  
”、“为主的根本师道精神;近代陶行知张伯苓林砺儒马相伯张焕纶舒新城梁漱溟晏阳初等  
大家饱含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当代于漪吕型伟李吉林顾泠沅魏书生李保国黄大年张桂梅等为代表  
的优秀楷模所展现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高尚品格实践智慧爱生之心和弘道追求其二,在具体的教育  
教学活动中,要对传统优秀教育理念进行继承与创新优秀的教师除具有高尚道德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外,还  
要有精湛的专业学识和智慧的育人方式传统文化中有诸多值得我们传承弘扬的育人智慧,如传统儒家提  
倡的因材施教和道家主张的自然无为理念,重视以人的本性为教育逻辑起点,凸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印证了教育家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新时代践行教育家精神,要以马克思教  
育观为理论指导,着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增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彰显教师理念的时代精神  
传承和弘扬教育家精神,应坚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创新之路。“以中国式现代  
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重大的时代课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  
,,在此基础上,要注重文化的交流互鉴。  
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教育实验探索,是教育家们引以自豪的价值共识有创造性的教育家往往是融  
通中西,将中国的智慧与西方的理念相结合,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教育领域的互动,竞争与合作并存在世  
界文化交流互鉴中,教育家精神拓展了教育的发展空间,既可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也有利于实现世界文  
明间的和谐共生未来践行教育家精神,应将其纳入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中,搭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对话与交  
流平台,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在推进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本国文化的深入挖掘,也要与世界各国文化进行交流互  
,吸收各国的优秀成果一方面优化内容供给,凝练教育家精神蕴含的优秀价值,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出台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意见,有的省份已出台相关意见,如陕西省印发弘扬教育家精神  
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意见》。国家层面和其他各省份也应出台相应意见,弘扬教育家精神,不仅要让世  
界知道中华传统师道文化,也要让世界体会到中华传统师道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要用中国特有的话语向  
国人世界说明中国特有教育家精神的内在意蕴,展示中国优秀教育家所体现出的思想力量与精神动能另  
一方面,拓宽传播平台渠道,增强教育家精神的国际传播实效通过电视广播期刊报纸各大官方网站等  
媒体宣传平台,充分凸显优秀教师道德高尚爱岗敬业求是创新甘于奉献的光辉形象如此讲好中国教育  
家精神的故事,强化榜样示范效应,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外传播此外,还要利用数字技术如视频音频、  
ARVR3D展示教育家身上的伟力,或采取文学音乐美术或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各种多媒体载体弘扬  
教育家精神,推动合作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并积极向世界借鉴优秀成果,进而增强教师的从教自觉与自信。  
[责任编辑:罗银科]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1016),22。  
黄书光教育家精神传扬与教育现代化变革的内生动力》,《教育发展研究》2024年第2,36。  
(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