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编辑委员会  
ꢀꢀꢀ勇  
副主任普  
ꢀꢀꢀ()  
川王永贵毛中根左卫民刘敏江怡  
洪许结李松林李振宏杨卫安肖明辉  
汪明义汪春阳汪洪亮陈山陈驰陈佑松  
陈艳波郑涛段渝郭文郭华郭勇  
普曹曦颖彭锋靳宇倡雷勇蔡方鹿  
编辑部  
ꢀꢀꢀ普  
ꢀꢀꢀ梅  
ꢀꢀꢀ巍  
毅罗银科钟秋波唐普凌兴珍  
何凤鸣  
JOURNALOFSICHUAN NORMALUNIVERSITY  
SocialSciencesEdition(Bimonthly)  
EditorialBoard  
Director  
GuoYong  
DeputyDirector  
TangPu  
Members  
WangChuan  
WangYonggui  
MaoZhonggen  
ZuoWeimin  
LiuMin  
YangWeian  
XiaoMinghui  
WangMingyi  
WangChunyang  
WangHongliang  
ChenShan  
DuanYu  
GuoWen  
GuoHua  
GuoYong  
TangPu  
JiangYi  
CaoXiying  
PengFeng  
JinYuchang  
LeiYong  
CaiFanglu  
TangHong  
XuJie  
ChenChi  
ChenYousong  
ChenYanbo  
ZhengTao  
LiSonglin  
LiZhenhong  
EditorialOffice  
ChiefEditor  
TangPu  
EditorsinCharge  
SuXuemei  
LuoYinke  
TangPu  
HeYi  
ZhongQiubo  
LingXingzhen  
EditorialStaff  
ShuaiWei  
HeFengming  
() 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  
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阐释  
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语体系建构……………………………………………… 冯留建(5)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三个集中的  
现实意义深刻内涵与实践进路………………………………………… 贺剑郭丽娟(15)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师范大学转型发展………………………………… 汪明义伍汗飞(22)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双碳发展战略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耦合性审视………………………… 朱晓兰ꢀ  
蒋万胜(30)  
嵌入型合作治理的形成逻辑与优化路径  
——基于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的研究……………………………………………… 胡一凡(38)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干预的理论逻辑责任边界和价值伦理………………… 熊景维(47)  
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实验室的期望与实践  
——M 应用场景实验室为例…………………………………………… 尹婧文曾维希(55)  
哲学研究  
的可能性与的极限性:论人工智能的………………………… 江海全( )  
63  
机器与人类的不可区分性问题研究  
——回到图灵测试………………………………………………………………… 尹孟杰(71)  
论伊格尔顿身体话语的四个维度…………………………………………… 郁欣潘斌斌(78)  
纪检监察研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纪检监察制度的历史演进……………………… 王建芹陈思羽(86)  
监察留置场所的提讯制度构建………………………………………………………… 夏卫(97)  
市县派驻监督的独特性挑战及完善路径…………………………………………… 乔良(106)  
1(267)  
5
20241110日出版  
教育学  
两个结合视域下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 刘海燕(15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测度:内涵结构与量表开发…………… 张姝朱艳(123)  
)
1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  
职前中文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发展实证研究  
——基于线上实习总结的认知网络分析………………………………… 刘玉屏武晓琴(139)  
历史学  
金城公主和亲吐蕃与中宗朝的皇权重构…………………………………………… 谢元鲁(151)  
愚民抑或开民智”?  
——民国首任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增新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 凌兴珍(161)  
会议综述  
民族地区现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露(189)  
英文目录及摘要……………………………………………………………………………………………… (192)  
()2024(205)  
本期执行编辑:罗银科  
期刊基本参数:CN51-1063/C*1974*b*A4*208*zh*P*$10.00*1300*18*2024-11-10  
本刊网址:httpsꢁꢂꢂwkxbꢃsicnuꢃeduꢃcn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社科工作办举报电话:010-63098272。  
51卷第6期  
024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Vol51ꢁNo6  
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Novemberꢁ2024  
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语体系建构  
冯留建  
ꢄꢄ摘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和国家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此背景下,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语  
体系对于深化新质生产力理论研究指导新质生产力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理论语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语境推进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语境,是建构这一话语体系的基本语境。  
新时代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治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大众话语体系对外话语体系,应不断拓展核心话语  
内容,创新话语叙事表达,优化对外话语传播,加强话语主体建设。  
关键词:新时代;新质生产力;话语建构  
DOI1013734ꢅjcnki1000-531520240113  
收稿日期:2024-09-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习近平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与中共党史  
党建学知识体系建构研究”(2024JZDZ02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冯留建,,河南新郑人,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  
士生导师,E-mailꢆflj2188@163com。  
从话语创新的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话语的创新发展。20239  
,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此后又在多个重要场合作了深入论述。2024  
131,他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  
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  
产力。”新质生产力为话语基础,逐步构建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话语体系,对于我国加快发展  
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般而言,“话语是一个集语言符号系统和价值观念系统于一身的统一  
话语体系主要是指成体系的概念范畴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语体系是指在新时代的  
历史方位下围绕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问题逐渐建构的成体系的  
相关概念范畴目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形成逻辑以及发展路径等方  
,对于新质生产力话语叙事的相关研究还不多见要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语体系,应首先从理论层面  
探讨以下问题:为什么建构新质生产力话语体系?建构什么样的新质生产力话语体系?怎样建构新质生产  
力话语体系?为此,系统探讨发展新质生产力话语体系建构的语境内容和理路就显得尤为必要。  
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话语体系的建构语境  
话语的建构离不开特定的语境深入分析相关语境,不仅有助于审视话语建构的具体原因,而且也有助  
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求是》2024年第11,6。  
王永进话语理论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3。  
周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初探》,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121。  
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于从中把握话语建构的正确方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变革正蓬勃兴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构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以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  
为旨归的新质生产力话语体系无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语境  
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均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轨迹。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拉开  
帷幕,手工逐渐被机器所代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西方国家随之都革新了生产方式,世界格局开始发生变  
。19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电力和电器的广泛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使劳动生产率又有了质的提  
,再加上内燃机以及新交往手段的发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二战结束后,以原子能电子  
计算机生物工程等技术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对于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  
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新技术新发明更是层出不穷,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显著标志的新一轮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格局。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人工智能是重要驱动力这是由其特点和功能所决定的首  
,人工智能的自主性特征可以实现全过程自动化操控数字化生产,同时精准把控产品质量,在更大程度上  
解放生产力其次,人工智能以其独特的算法技术,拥有智能交互学习以及实时响应等功能,能够对服务对  
象的需求作出智能化回应,甚至能够模仿人类大脑吸收总结新知识,并应用于下一次交互,被广泛应用于服  
务领域再次,人工智能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跨界融合全领域覆盖,这对提升社会总体生产力水平至关  
重要人工智能排他性低协作性强,能广泛应用于连接互联网的技术设备,并推动社会全领域的建设和发  
,如在工业生产智慧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带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云计  
大数据等新型科技与其他行业其他领域融合发展,带动了众多产业的变革创新目前,这一趋势正在加  
速演进在可预见的未来,信息技术与各类产业的融合将愈加深入,也势必催生出更多新兴产业,这将极大  
促进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世界产业格局也将因此而重新洗牌另一方面,在历史机遇面前,只有主动作  
,才能抢抓机遇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正处于由过去的跟跑者并  
跑者领跑者转变的关键阶段刻  
,只有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进产业全面升级转型,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在新  
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面前,中国迫切需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来赢得战略主动。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守正创新的理论语境  
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语体系,不仅是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马克思  
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话语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力的重要  
论述为话语渊源,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话语基础,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守正  
创新的生动话语表达。  
新质生产力话语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话语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关于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生产力的社会作用以及科技创新在生  
产力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等方面这些论述为新质生产力的话语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  
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这种能力受过往生产力和当下生产条件的限制马克思认  
,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无产阶级的自我解放乃至人类解放斗争提  
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为最终到达共产主义社会作准备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  
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
中国经济这十年(2012ꢇ2022)》,经济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3。  
·马克思马克思致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安年科夫》(184612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440。  
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19184),《列宁选集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  
2,490。  
6
冯留建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语体系建构  
生产力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范畴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形  
成的关系既在历史地传承,也为新的一代提供发展的基础;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也会融入新的元素被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变革现有的生产关系,形成新的生产  
一味地固守旧质生产力并非发展良计,只会阻碍生产力的进步新质生产力是旧质生产力的质态跃迁,  
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有效革新。“强调与创新科技新兴产业结合,“要求生产力质量的优化,这是经典  
与时代的碰撞,更是新时代发展的强劲动力。  
新质生产力话语体系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话语基础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了初步探索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  
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  
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提出:社会  
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他指出:社会主义  
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  
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他还认为,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律性认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坚持改革开放,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  
邓小平认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  
越性,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面向新世纪,江泽民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而且,“展  
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提出,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  
生产力这一时期,党和国家注重生产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理  
论的认识。  
()新时代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语境  
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语体系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  
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正如  
习近平所指出的,“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  
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这一重要论述诠释了建构新质生产力话语体系的实践  
语境。  
ꢋꢉꢈ,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首先,新  
发展理念事实上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目标,即要追求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ꢇ1846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  
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544ꢇ545。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424),《毛泽东选集3,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1079。  
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56125),《毛泽东文集7,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227),《毛泽东文集7,215。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71),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6。  
邓小平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19804ꢇ5),《邓小平文选2,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14。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895、12),《邓小平文选3,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74。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912),《江泽民文选2,人民  
出版社2006年版,15。  
江泽民在新世纪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20001011),《江泽民文选3,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  
1
28。  
ꢈꢉꢊ胡锦涛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20071217),《胡锦涛文选3,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3。  
ꢈꢉꢋ习近平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求是》2024年第12,4。  
ꢈꢉꢌ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求是》2024年第11,6。  
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其次,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应对经济发展难题的必  
然选择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只有从追求量向追求质转变,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改革开  
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上升但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许多新问题,如劳动力成  
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大经济循环不畅等,这些问题都亟待通过转变生产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来加以缓解。  
再次,高质量发展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  
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最根本的就是要大力提升  
发展质量和效益唯如此,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美好生  
活需要。  
从客观实际来看,尽管我国已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但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比如,从发展的外部环境  
来看,一方面,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而中国经济稳中有升,“东升西降趋势愈加明显;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  
筑起高墙,拒绝交流共享,妄图维持经济霸主地位他们一边不断唱衰中国,中国威胁论和各种保护主  
,一边在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领域遏制中国发展从发展的内部环境来看,制约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因素  
也有许多,人才和资源在区域之间分配不均衡,落后地区人才流失严重,缺少发展的强劲动力;国内一些核心  
技术仍受到国外牵制,自主创新能力还达不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国内经济增长内生动  
力不足,扩大内需难度增加;市场劳动力的供给量与需求量不平衡;新发展理念在全领域有待进一步贯彻,等  
在此背景下,要克服这些发展难题,归根到底就要从生产力的变革入手,让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努力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总之,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语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系统的理论以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具现实  
紧迫性尤其是在世界各国加速产业变革的背景下,积极构建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体系有利于我国抢占全球  
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话语体系的内容定位  
在明确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话语体系的语境之后,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建构发展新质  
生产力话语体系新质生产力话语体系应包括政治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大众话语体系对外话语体系。  
要以守正创新的政治定力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治话语体系;要以问题导向的探索精神建构发展新质生  
产力的学术话语体系;要以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众话语体系;要以自信自立的精神  
状态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对外话语体系其中,政治话语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主要担负话语供给,且二者  
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大众话语体系和对外话语体系主要承接话语宣介。  
()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治话语体系  
新质生产力的政治话语体系主要面向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政治性是其鲜明特性发展新质生产力  
的政治话语体系应体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比如,“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  
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  
展进程更重要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从世界历史的发展维度,深刻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对  
于人类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在以人的依赖关系为主的社会形态中,“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  
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  
习近平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求是》2024年第12,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10月  
1
8),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1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10月  
1
8),11。  
习近平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20205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4,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183。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54),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18。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54),18。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ꢇ1858年手稿)>摘选》(1857年底ꢇ1858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52。  
8
冯留建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语体系建构  
,他们还明确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而深刻洞察了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习近平在论述新质生产力的相关  
问题时也一直强调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本观点,比如,2024131,他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  
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讲述了自己之所以提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考虑,其中就谈到,“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治话语体系应以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2023年  
,习近平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调研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后,他又多次对这一问题作  
7
了论述有学者总结了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几个重要论断,比如,“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  
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等对  
于这些论断,应进一步加强理论层面的阐释和研究,把握其核心要义对于习近平的相关论述,还应注重从  
实践层面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  
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这一重要论  
述实际上阐明了在具体实践中如何通过创新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的效能最终要通过劳动成果的质  
量和效率来检验,不仅包括传统技术层面的创新,也包括制度和管理层面的创新,更包括各生产要素之间的  
优化整合习近平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  
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这一重要论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具  
革命性的力量的观点将生产力发展要素从传统的资源技术客体要素投入转向人的能力主体要素投入,实  
现了人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真正价值复归。  
()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学术话语体系  
新质生产力的学术话语体系主要面向学术界理论工作者,重在突出学理性一般而言,“学术体系是揭  
示本学科对象本质和规律的成体系的理论和知识;话语体系是理论和知识的语词表达,是学术体系的表现形  
式和语言载体学术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统一体,标志着一系列具有专业性系统性的概  
范畴命题揭示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201651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学术话语体系,不仅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也  
有助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内容。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学术话语体系应包含基础的概念范畴一是关于什么是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范畴。  
这类概念范畴是对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的深刻揭示与形象表达比如,“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生产  
力发展路径”、“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生产力要素优化组合”、  
全要素生产率”,等等二是关于为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范畴这类概念范畴重在说明和反映新时  
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比如,“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等等三是关于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范畴这类概念范畴重在明确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路径比如,“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原创性颠覆性科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18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2年  
3,22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ꢇ1858年手稿)>摘选》(1857年底ꢇ1858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8,188。  
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求是》2024年第11,6。  
张林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几个重要论断》,《党的文献》2024年第3,25。  
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求是》2024年第11,6。  
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求是》2024年第11,8。  
田心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科学内涵与相互关系》,《光明日报》2020515,11。  
田心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科学内涵与相互关系》,《光明日报》2020515,1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517),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15。  
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技创新”、“新型生产关系”、“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等等。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学术话语体系应包含基本的理论建构首先,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来指  
导新质生产力学术话语的建构比如,在新质生产力话语体系中,应重点体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等其次,应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  
学的相关理论来指导新质生产力学术话语的构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了许多中  
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果比如,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一思  
想包括: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等等这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为新质生产力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  
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最后,应注意吸收国内外关于话语叙事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国内,近年来围绕中国话语  
体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产出了许多高水平成果,这些成果值得吸收和借鉴国外对于话语建构的相  
关概念和理论研究较早,形成了许多有益成果比如,海德格尔认为,话语是语言的生存论存在论基础。  
这些成果也需要合理吸收和运用。  
()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众话语体系  
新质生产力的大众话语体系主要面向普通群众,重在体现生动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  
的创造者,是生产力要素中最为活跃的要素因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充分动员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  
,这也正是构建新质生产力大众话语体系的意义所在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  
质力量在此意义上,以新质生产力的政治话语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为基础,建构相应的大众话语体系,  
能够凝聚起全社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巨大力量。  
当下,新质生产力的大众话语体系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有学者专门研究了公众对于新质生产力的认  
知情况就公众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信心状况而言,“约六成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有信心’(60.43%),近三成  
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有信心’(27.88%)”;就新质生产力的公共关注度而言,超六成受访者非常关注’  
(
5.69%);超七成受访者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 )”;就公众对新质生产力意  
6
71.01%  
内涵特征影响的认识来看,“约五成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52.04%),超三成受访者表示比较了解’  
(
5.88%)”这些数据表明,公众对新质生产力的了解度略低于公众关注度因而,这也再次印证了加快  
3
构建新质生产力大众话语体系的重要性。  
建构新质生产力的大众话语体系的总体目标是为群众讲清楚讲透彻新质生产力蕴含的学理和道理。  
首先,建构这一话语体系应准确把握群众的理论需求为此,应认真调研群众对于新质生产力的认知现状如  
,哪些内容已有了解,哪些内容还不熟悉,对新质生产力的认知存在哪些误区其次,从内容供给来看,建  
构新质生产力的大众话语体系需要以其政治话语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为基础,也就是如何实现从政治话语  
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向大众话语体系的科学转化再次,从形式表达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大众话语体系应体  
现出高度的通俗性与鲜活性这就需要在相应的话语叙事上采取适当的方法和策略,让新质生产力的大众  
话语体系既有内容的厚度,又有表达的温度。  
从应然层面看,新质生产力的大众话语体系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何为新质生产力的  
大众话语这一类话语应使不同知识水平阅历经验的社会群体均能比较正确地认知和了解什么是新质生  
产力二是关于新质生产力为何的大众话语这一类话语应使全社会均能理解加快发展生产力对于推进  
强国建设复兴伟业的重要意义三是关于新质生产力何为的大众话语这一类话语应能够向群众讲清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地付出,不能指望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四是新质生产力与生  
产工作的大众话语这一类话语应使不同社会分工不同行业和工作的群体和人们均能认识到,各行各业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196。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10月中ꢇ12月中),《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11。  
刘明石晶公众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认知调查》,《国家治理》2024年第9,50。  
10  
冯留建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语体系建构  
均能为推动新质生产力贡献智慧五是新质生产力与日常生活的大众话语这一类话语应使群众能够理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日  
常生活也将逐渐发生更多崭新变化。  
()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对外话语体系  
新质生产力的对外话语体系主要面向国际社会,重在强调故事性中国的发展正深刻影响着世界加  
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影响中国社会自身的变革,而且也将对全球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  
在此背景下,加快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对外话语体系有利于促进中国理论的对外传播,让国际社  
会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当代中国,同时也有助于塑造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形象。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对外话语体系应向国际社会讲好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故事讲好这些故事是讲  
好新质生产力故事的必要前提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国家话语权  
的提升需要以高质量发展作为强大的物质支撑首先,应向国际社会讲清楚,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  
国家,在近代民主革命的斗争中站起来,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富起来,在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强起  
,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  
奇迹其次,应向国际社会讲清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已  
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对外话语体系应以强有力的事实和数据来有效回击国际社会上各种抹黑污蔑中国经济形势的错误论调,如  
中国经济崩溃论。  
再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对外话语体系最关键的是向国际社会讲好新质生产力的故事在当前西强我弱的  
国际传播格局下,必须加快新质生产力话语的国际传播,将发展优势转化为制度话语权和舆论话语权优势,  
实现经济体量话语权音量同频共振的效果讲好新质生产力的故事,主要是讲好新质生产力在中国  
如何形成的故事中国为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故事中国正在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故事中国将来如何发  
展新质生产力的故事具体而言,这些故事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讲清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为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故事;二是讲清楚中国之所以提出加快  
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本原因是为了促进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三是讲清楚中国加快发展  
新质生产力有哪些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四是讲清楚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有利于自身,而且也能够  
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为解决人类共同发展难题贡献智慧;五是讲清楚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什么是什么怎  
么做。  
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话语体系的建构理路  
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语体系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  
语体系是一个包含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对外话语等要素的有机整体从话语建构的相关理论来  
,话语内容话语表达话语传播话语主体等是支撑一个话语体系的基本要素一般而言,话语体系的建  
,需要凝练话语内容创新话语表达优化话语传播明确话语主体因此,要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语  
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整体入手,不断提升话语体系建设的水平,推动这一话语体系不断丰富和成熟。  
()拓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话语内容  
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语内容,习近平已经作了许多重要论述,学术界也为此进行了广泛探讨从话  
语建构的现实来看,目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话语已初步得以明确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拓展这些话语  
内容,就成为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话语体系的首要任务。  
首先,社会实践是话语建构的根本基础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是拓展新质生产力话语的根本基础。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20221016),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4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1016),21。  
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因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话语内容的拓展应紧密聚焦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推动  
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从习近平的相关论述来看,之所以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和发展新质生  
产力这个重大任务”,一个主要考虑是,“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且,“发展新质生产力  
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其次,如何以高质量发展拓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话语一方面,相关话语的生产应聚焦高质量发展遇到  
卡点瓶颈,如人才短缺的瓶颈资源环境的瓶颈科技创新的瓶颈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等等另一  
方面,相关话语的生产应有效回答如何在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全局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比如,如何在高  
质量发展视域下不断延伸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如何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拓展新质生产力的生成路径?  
如何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为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规划具体方案?等等。  
最后,应凝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标识性概念概念是话语生成的重要依托从概念视角来看,生成话语  
的概念既包括基础概念,也包括核心的标识性概念对于话语建构而言,缺少标识性概念的支撑,就无法生  
成系统的话语体系因而,凝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标识性概念是拓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话语内容的关键  
所在习近平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本身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话语的丰富和发展尽管学术界已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核心概念作了初步探讨,但对于其标识性概念  
的提炼还很不够。  
所谓标识性概念,“是指某一理论或某一学科必然出现的有别于其他理论或学科的基本的独有的语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的重要内容凝练其相关标识性概念不能追求标  
新立异,也不能保守僵化,而应坚持守正创新具体说来,需把握以下几条原则:第一,在概念内容上,既要体  
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内涵,又要展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第二,在概念表达上,既要具  
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要注意语言的简洁生动;第三,在概念分类上,应明确哪些是为什么发  
展新质生产力的标识性概念,哪些是什么是新质生产力的标识性概念,哪些是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  
标识性概念。  
()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语叙事表达  
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语叙事表达是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话语体系的关键环节话语概念或话语范  
畴只有选择适当的话语叙事才能向受众表达和传递丰富的话语内涵成功的话语叙事表达能够引导受众准  
确理解话语内容,激发受众产生共情和共鸣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话语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全社会深  
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凝聚起全社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  
力的巨大力量。  
首先,应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叙事方位把握叙事方位是创新话语叙事表达的前提所谓叙事方位,  
即话语叙事所赖以依托的时空背景和所处位置自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党和国家已迈上全面建  
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在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话语体系的叙事时,应  
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从世情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语叙事应重点讲清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  
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之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发挥历史主动的战略抉择;从国情来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语叙事应重点讲清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为实现  
高质量发展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从党情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语叙事应重点讲清楚,在深入推进新时代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1016),28。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718),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10。  
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求是》2024年第11,6。  
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求是》2024年第11,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1016),14。  
冯秋婷标识性概念视域下党的全面领导与党的领导力》,《前线》2024年第7,4。  
12  
冯留建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语体系建构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背景下,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如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保证。  
其次,应呈现真实立体生动的叙事内容创新话语叙事表达需要以事实为基础,并通过恰当方式让  
叙事内容变得立体生动起来因而,对叙事内容进行精雕细琢是创建话语叙事表达的关键对于建构发展  
新质生产力话语体系而言,在叙事内容的真实性方面,一方面,应呈现新质生产力是如何在实践中形成的,尤  
其是在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进行了怎样的有效探索;另一方面,应呈现中国加快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状,既要看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所取得的成绩,又要客观评估发展新质生产力存在的不  
在叙事内容的立体性方面,应力求呈现不同主体在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所起的作用在叙事内容  
的生动性方面,应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与接受水平,善于运用多种形式来表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  
心话语习近平在论述发展新质生产力时,就善于从不同角度来揭示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比如,“要以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习近平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  
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此外,叙事的生动性还取决于,能否灵活地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群众话语有机结  
合起来,不断实现话语叙事的创新。  
()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对外话语传播  
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语体系,还应从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战略高度不断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  
的对外话语传播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  
自习近平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以来,他已多次在外事  
场合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相关情况比如,202456,他在中法企业家委员  
会第六次会议闭幕式上指出,“中国正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57,他在塞尔维亚政治报》  
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国正在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显然,优  
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对外话语传播,有助于国际社会正确认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的发展变革之路。  
首先,应把握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语需求中国的发展不仅对于国际格局的重塑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在深刻影响着全球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加快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将为  
国际社会培育更多的市场空间,创造更多的合作机遇因此,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相关  
话语是有了解需求的在新质生产力话语的对外传播过程中,第一,话语应具有可对话性可理解性可接  
受性应充分贴近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受众心理文化背景,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来促进新质生产力话  
语的交流传播,以增强对外传播的有效性第二,应关注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点话题,以  
增强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尤其是应重点回应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相关疑惑第三,应利用信  
息技术进行精准传播通过人工智能数字平台等途径了解不同国家民族地区受众群体的用户爱好价值  
偏好信息需求,然后精确锁定目标受众。  
其次,应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对外话语传播格局从目前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对外话语传播方式  
种类是比较多的,比如,各类主流媒体自媒体各种对外交流,等等但相关的对外话语传播相对比较分散、  
缺乏整体统筹因此,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外话语传播格局的重点在于增强相关工作的整体性形成各类  
传播媒介的合力,形成视听互动资源共享形态融合语种集合的对外传播特色一方面,应动员多元传播  
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求是》2024年第11,6。  
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求是》2024年第11,6。  
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求是》2024年第11,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1016),46。  
习近平继往开来,携手开创中法合作新时代———在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致辞》(202456),《人民日报》2024年  
5
7,3。  
习近平让铁杆友谊之光照亮中塞合作之路》,《人民日报》202458,1。  
胡键语言话语与中国的对外传播》,《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74。  
1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主体的力量比如,党政机关人员在相关外事活动中应善于讲好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故事;主流媒体尤其  
是对外媒体应积极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面貌;企业公司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  
主动向国际社会介绍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还要注重加强与国外媒体机构的交流合作,让国际社会更深入  
地了解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应注重多模态话语的传播善于利用短视频动漫直  
播等新媒体形式,以及跨国文化中共性的包括由文字图像音乐表情手势姿势等符号构成的多模态传播  
话语,并有效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以一种柔性的方式讲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故事。  
()加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语主体建设  
话语主体是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话语生产话语内容建构话语叙事表达话语传播的具体实施  
从习近平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任务以来,党政机关学术界新闻媒体为新质生产力相关话语  
的传播作了大量工作这些工作对于宣传阐释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加快构建发展新质  
生产力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应加强政治话语引领政治话语引领对于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话语体系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比  
,习近平在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任务后,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经  
过慎重思索以后,他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于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作了系统完整的  
表达一方面,党政部门要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具体部署,这些部署对于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话语体系具  
有重要作用。20247,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新部署,发展以高技术高  
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党政部门要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遇到的各种新问题进行及时  
研判并予以有效解决。  
其次,应丰富学术话语阐释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对于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话语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  
要作用习近平讲过,在思考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也注意到学术界的一些研  
究成果2023年习近平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以来,学术界已初步积累了不少成果学术  
界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广度和深度,为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话语体系提供坚实学理支撑一方  
,学术界应注重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另一  
方面,学术界应聚焦现有研究的不足,对相关理论问题进行前瞻性探索。  
总之,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语体系需要准确分析其建构语境全面审视其建构内容整体把握其建  
构理路当前,建构这一话语体系具备诸多良好条件,比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正在部署新  
一轮的改革工作;中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也已取得了不少优质  
成果,等等相信,随着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步伐,人们对于新质生产力的认识和思考会越来越丰富,  
这一话语体系的建构也将会日渐成熟起来。  
[责任编辑:]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718),10ꢇ11。  
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求是》2024年第11,6。  
14  
51卷第6期  
024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Vol51ꢁNo6  
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Novemberꢁ2024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三个集中的  
现实意义深刻内涵与实践进路  
贺剑郭丽娟  
ꢄꢄ摘要:三个集中是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能够有效提升国有企业对国家重大战略  
的支撑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力,以及有效提升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三个集中具有  
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行业特征,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三个集  
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加强顶层设计凸显功能使命性改革要求,坚持分类指导提升整体耦合效应,坚持动  
态协同提升国有经济发展的健壮性和柔韧性,坚持协调发展推动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互促共赢。  
关键词: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布局优化;结构调整;“三个集中”  
DOI1013734ꢅjcnki1000-531520240118  
收稿日期:2024-09-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交通强国思想研究”(21CDJ03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贺剑,,江苏连云港人,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  
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E-mailꢆhejian@swjtueducn;  
郭丽娟,,河北保定人,经济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  
业改革始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党的二十届  
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提出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  
调整的三个集中”,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  
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  
发展面临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风险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  
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  
,国有经济在布局和结构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如何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升国有企  
业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以高质量发展更好履行职责使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中赢得战略主动,是国有企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学者们针对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进行了深入探讨张晨宇等指出,我国国有资本布局呈现出  
战线长行业散分布宽、‘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以央企并购重组推进的国有资本布局优化有助于实现  
国有资本的价值创造刘现伟等认为,我国国有资本主要分布在传统行业,竞争性行业国有资本分布过  
宽过散,战略性行业国有资本竞争力不够强,国有资本布局产业结构趋同且效率有待提高,需要从国家行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日报》2024722,1。  
张晨宇毛新述毛聚国企改革国有资本布局优化与价值创造———基于中央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证据》,《管理科学学报》2023年第10,  
36、48。  
1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胡吉亚认为,我国国有资本行业分布广泛,但资产配置仍主要  
集中于传统产业,存在国有资本产业布局与高质量发展战略不够匹配的问题,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需坚持  
问题导向,基于产业链完善产业布局,立足内循环优化区域布局,植根双循环重塑海外布局杨瑞龙认为,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的核心命题是界定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投资领域与经营领域的边界,让二者在不同领  
域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原磊等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在行业分布上从基础性产业向商贸服务行业调整,国  
有资本在公益类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比重较低,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优势并不明显,国  
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需要用好引导机制整合机制运行机制监管机制。  
综上可见,已有研究对当前我国国有经济布局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布局优化的思路  
和策略,但是现有研究尚没有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三个集中的内涵要义本文聚焦三个集中”,从理论上  
三个集中的现实意义深刻内涵与实践进路进行深度剖析,以期为新时代引导国有企业聚焦国家重大战  
适应时代变革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三个集中的现实意义  
()“三个集中能够有效提升国有企业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力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是国有企业不变的核心使命,也是国有企业战略功能价值的根本体现。202312  
,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提升附加值功能价值经济增加值战略性新兴  
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以及品牌价值202496,国资委召开国有企业经济运行座谈会,明确把提  
,由此可见,提升战略功能价值、  
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现国家战略意图,是国有企业后续改革的重要目标。“三个集中能够引导国有企  
业聚焦主责主业,遏制盲目投资,避免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提高资本效率,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中  
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公司202493日发布的关于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公告显示,其正  
在筹划由中国船舶通过向中国重工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明确此次重组的  
目的是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兴装强军主责主业加快船舶总装业务高质量发展规范同业竞争提升  
上市公司经营质量两家公司同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船舶制造工业的排头兵,在船舶总  
装领域业务重合度较高,实施重组有利于解决同行竞争问题,改善订单结构,提高未来经营效益。  
()“三个集中能够有效提升国有企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是全球企业竞争的新赛道,也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应有  
之义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在继续做强做优做大传统领域业务的基础上,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的主  
攻方向,积极推进产业布局,抢占新高地,塑造新优势。202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  
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随后工业和信息  
化部等四部门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ꢇ2035)》,聚焦8个新兴产业领域和9个未来  
产业领域,明确了推进下一阶段新产业标准化工作的目标原则和重点任务。“国资委数据显示,2023年中  
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分别为2.18万亿元、0.73万亿元,占投资总额比重分别达  
刘现伟李红娟石颖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思路与策略》,《改革》2020年第6,71。  
胡吉亚《“双循环背景下我国国有资本布局的特征问题及优化路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71。  
杨瑞龙构建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调发展的微观基础》,《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3年第6,8。  
原磊白培军杨耀武新征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研究》,《经济学家》2023年第9,5ꢇ13。  
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以进促稳推动高质量发展勇担使命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网站,20231226日发布,2024825日访问,httpsꢆꢅꢅwwwgovcnꢅlianboꢅbumenꢅ202312ꢅcontent_6922480htm。  
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国有企业经济运行座谈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202499日发布,2024910日访问,  
httpꢆꢅꢅwwwsasacgovcnꢅn2588020ꢅn2877938ꢅn2879597ꢅn2879599ꢅc31615917ꢅcontenthtml。  
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公告》,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官网,202493日发布,2024910日  
访问,httpsꢆꢅꢅstaticssecomcnꢅdisclosureꢅlistedinfoꢅannouncementꢅcꢅnewꢅ2024-09-03ꢅ600150_20240903_8MNPpdf。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231213,1。  
16  
贺剑郭丽娟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三个集中的现实意义深刻内涵与实践进路  
3
5.2%17.1%,,,20243布  
拟斥资117亿元投资入主集成电路制造和技术服务提供商长电科技,中国电信全资子公司斥资19.03亿元  
认购国盾量子23.08%股份,20247月中钨高新拟购买湖南柿竹园金属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等知  
本咨询数据显示,20241月至7月初,国有企业整合重组事件数量同比增幅超过120%,充分显示了国家  
对国有企业战略布局的重视和决心。  
()“三个集中能够有效提升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是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标志,科技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则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一方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金碚认为,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有独特的优势,国有企业资源聚集能力  
,融资条件更为有利,其有国家信誉作背书,有更多机会获得政府特许,尤其是对于技术路线基本明确的创  
,国有企业依靠资源组织和人才优势,可以集中力量实现突破“  
通过三个集中,国有企业能够将资源  
集中到主业上,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和自身优势实现重大技术创新以国产盾构机为例,中铁工程装备集  
团有限公司聚焦盾构产业,通过多年科研攻关实现了国产盾构机从01的突破,通过实施集成产品开发模  
,盾构装备设计周期从60天缩短至30,成为实现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转变的典型另一方面,价  
值创造能力是国有企业存在的逻辑起点,是进一步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在高质量发展阶  
,国有企业价值创造的内涵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是从更加关注速度规模和眼前价值转向更加关注质量、  
效益和长远价值;二是从聚焦提升经济价值转向聚焦提升包括经济价值和功能价值在内的多元价值③  
个集中正是体现了对国有企业发展从量到质一元到多元短期到长远的实践要求。  
三个集中的深刻内涵  
三  
()“三个集中的历史演进  
三个集中是在国资国企改革实践历程中不断发展完善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关推动国有经济  
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表述涉及两个部分:一是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领域,二是国有经济发挥的作用从  
领域上看,由最初的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展为当前的三个领域;从发挥  
作用上看,由重点突出控制力拓展到控制力与影响力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并重上述变化贯穿始  
,深刻体现了国有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不变”,“70年来国有经济的制度功能始终如一,而政策功  
能和战略功能却在不断发生演变向相关领域集中是手段,促进作用发挥是目的因此,对于三个集  
内涵的理解,必须从这两方面加以全面把握。  
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90年代,国有经济使命和功能定位主要是体现经济主导地位和带动作用,国  
有资本布局主要方向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体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和带动作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强调,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在国民  
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  
”,必须着力解决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问题,并提出国有经济需要控制  
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  
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刘丽靓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奏响奋进曲》,《中国证券报》2024229,1。  
金碚技术创新离不开国有企业》,《光明日报》201541,15。  
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党委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国资报告》2024年第5,68。  
李政中国国有经济70:历史逻辑与经验》,《社会科学辑刊》2020年第1,11。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11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526。  
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9999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007ꢇ1009。  
1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党的十六大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在继续增强国有经济  
控制力的基础上,如何激发国有经济内生动力,提升国有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成为深化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问  
党的十六大将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确定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  
,要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  
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2006,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  
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推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以下简  
称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  
控制力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推动经济由注重数量和速度转  
向提升质量和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党的十八大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  
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  
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  
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  
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20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  
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推动国有资本向  
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  
集中,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  
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  
有资本2023,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聚焦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  
,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更好服务构  
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个集中的行业特征  
第一,“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是基础,是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基  
础作用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  
也是国有企业的主阵地。2006,时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国有经济应对  
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绝对控制力,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  
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对基础性和支柱产业领域的重要骨干企业保持较强控制力,包括装备制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10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466。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200612月  
9日发布,2024910日访问,httpꢆꢅꢅwwwsasacgovcnꢅn2588025ꢅn2588119ꢅc2676787ꢅcontenthtml。  
(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10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  
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20。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1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  
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16。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11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  
献出版社2014年版,515ꢇ5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20158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  
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649、656。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1031),《十  
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281。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健全自然垄断环节监管体制机制》,《人民日报》2023年  
1
18,1。  
18  
贺剑郭丽娟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三个集中的现实意义深刻内涵与实践进路  
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勘察设计科技等九大行业国资委官网相关信息显示,  
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与上述界定基本一致,但是在重要行业中加入了金融、  
文化两个行业。  
第二,“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是民生层面,是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  
任的集中体现该领域主要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应急管理以及灾害救助等,涵盖了关系国  
计民生的主要领域,是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生活福祉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群众对改革成效感受最直接的领  
该领域基本上属于自然垄断行业,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公益性和外部性,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服务要  
求高影响范围广,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长期稳定性,需要耐心资本的投入。  
第三,“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是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为我国在激  
烈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的关键领域该领域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  
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这些产业知识技术密集,具有高成长性创新性  
和先导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竞争激烈技  
术难度大资源投入多投资风险高,一旦实现技术突破,不仅能够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战略价值。  
因此,该领域既需要加大国有资本投入,也需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进来,起到放大国有资本凝聚各方力  
分散投资风险的作用。  
()“三个集中的根本目标  
三个集中是为了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根本体现在提升国有经济的五力”,即竞争力、  
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国有经济五力的提出,“是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中逐渐演化形成的,国  
有经济发展目标的转变,体现了不同时期国有经济使命和功能定位的变化一方面,提升五力既是三  
个集中的现实导向,也是评价三个集中执行效果的最直接反映另一方面,“三个集中必须通过提升五  
来实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根本目标。  
首先,提升五力是我国经济发展适应新环境新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量效率公平、  
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有经济主导  
作用的发挥已经由过去以体现控制力为核心的一维,逐渐拓展为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  
力的多维,体现了国有经济由规模数量到内涵质量,由激发内生活力到提升外在竞争力的发展指向李政认  
,国有经济五力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如果没有国有经济创新力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和创新  
力也不会有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其次,“三个集中体现了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要遵循的逻辑进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国  
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做强做优做大的顺序建立在对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风险之间关系经  
验总结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体现了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现实逻辑赵昌文认为,“在中国市场经济转型和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现在国有企业的主要目标首先应该是做强做优,然后是做大丁晓钦  
认为,在不同时期,国有企业为应对中国发展主要矛盾,满足全体人民迫切需要,做强”、“做优”、“做大之  
间各有侧重不断探索不断成长。“做强体现在国有企业履行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方面执行力和控制力  
,“做优体现在资源配置和治理结构的优化,“做大体现在国有企业总量大大型国有企业个体规模大,国  
国资委:国有经济应保持对七个行业的绝对控制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061218日发布,2024910日访问,  
httpsꢆꢅꢅwwwgovcnꢅztzlꢅ2006-12ꢅ18ꢅcontent_472256htm。  
关于<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31条的理解》,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2018925日发布,2024910日  
访问,httpꢆꢅꢅwwwsasacgovcnꢅn2588040ꢅn2590387ꢅn9854167ꢅc9930949ꢅcontenthtml。  
王欣《“五力确保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110,A03。  
李政新时代增强国有经济五力理论逻辑与基本路径》,《上海经济研究》2022年第1,5ꢇ11、26。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未来五年的增长与改革系列简报之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网,2015916日发布,2024910日  
访问,httpsꢆꢅꢅnsdpkueducnꢅcbwꢅjbꢅ250909htm。  
1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有企业的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大。  
三个集中的实践进路  
()加强党的领导,为改革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  
党领导的一场全方位的深刻的社会革命,是思想理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是一项长期复杂  
的系统工程,势必要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这在拥有超大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发展不平衡  
不充分的中国,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在政治难有作为的情况下,结构性调整光靠经济力量本身很难实  
如果没有一个具有伟大历史主动巨大政治勇气强烈责任担当高超执政能力的执政党在风高浪急  
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全面深化改革无疑便会成为镜花水月因此,实现三个集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  
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强化政治担当,统筹处理好改革中政治责  
任与经济责任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充分激发和调动全社会的积  
极性和创造力,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得到贯彻执行。  
()加强顶层设计,凸显功能使命性改革要求  
国有资本与其他资本一样,具有逐浪逐利的特性,这是导致国有资本布局调整难的客观原因。  
国有经济的发展关键不在于规模,而在于质量;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不在于比重大小,而在于其功能有多  
,在于活力创新力控制力大小;国有经济存在的范围不在于大而全,而在于专而精,在于能否在关键领域  
发挥关键作用;国有经济的贡献不在于有多少盈利而在于增进人民福祉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因此,在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中,不可避免要直面国资国企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之间的现实  
张力,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要立足国有经济发展总体布局功能定位和使命责任,  
全面系统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建立和完善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常态化系统化制度化体制  
机制一是必须站在全局高度,时刻把握好全局和局部长远和当前的关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出发  
,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落脚点,动态调整存量资产,优化增量投向二是要立足行业  
和区域发展新使命新要求,细化三个集中所涉及的相关领域,科学制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目录清单、  
具体标准明确国有资本在哪些领域该进哪些领域该退,推进国资国企向核心功能和核心业务聚焦,增强  
战略核心功能三是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避免同质化竞  
争和重复建设,塑造适应市场需求的独特竞争优势,增强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保障能力。  
()坚持分类指导,提升整体耦合效应  
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要避免简单化一刀切,要充分结合商业竞争类特定功能类和公益保障类国  
有企业各自的使命目标及责任进行分析研判,进一步深化分类改革分类考核分类核算方案,做到一业一  
”、“一企一策”。最终是要引导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和行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  
最大程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不同企业不同产业之间的整体耦合效应第一,对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  
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重点领域,要聚焦统筹发展和安全,保证国有资本的投入以保障国有资本的控制力,  
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增强对核心战略物资的供应保障能力,强化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  
国有资本对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托底作用第二,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  
领域,要聚焦社会安全稳定和人民生活需要,加大国有资本布局,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放大国有资本功  
,提升规模和效益积极探索公共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升国资国企在  
丁晓钦《“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改革理论与实践的逻辑统一———我国国有企业发展历程与展望》,《当代经济研究》2021年第9,39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日报》2024722,1。  
郑永年杨丽君中国叙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中信出版社2023年版,9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突出矛盾与对策研究课题组推进我国国有资本布局调整的建议》,《发展研究》2016年第10  
,4。  
李政中国国有经济70:历史逻辑与经验》,《社会科学辑刊》2020年第1,17。  
20  
贺剑郭丽娟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三个集中的现实意义深刻内涵与实践进路  
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和公益性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第三,对于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有资本要结合自  
身技术产品和市场优势找准新兴产业切入点,依托主责主业选择主攻方向,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  
造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自主创新生态系统,按照四新标准超前布局新领域新赛道。  
()坚持动态协同,提升国有经济总体发展的健壮性和柔韧性  
所有的改革方案都不可能做到毕其功于一役,国内国际形势产业迭代升级与企业自身发展相互交织、  
相互影响,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具有系统性复杂性长期  
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三个集中中必须坚持动态协同,处理好变与不变  
的关系。“的是形势问题思维及对策,“不变的是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人民的根本利益前提下推动国资国企做强做优做大具体来说,一是要坚持动态调整根据形势发展  
要求和企业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科学研判,使改革方案保持整体上的科学合理性和局部上的机动灵活性二  
是必须实现战略目标协同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立足国  
资国企功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将资源向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同时,增强各方合力,切实解决相关管  
理部门协同不够政出多门相互牵制的问题三是必须实现制度协同要逐步完善推动国有经济局部优化  
和结构调整的考核评价监测反馈督导调整等一系列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做到全局性规划全链条推  
全过程监督全方位评价,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四是必须实现创新协同要突破各创新主体间  
的制度壁垒利益壁垒,推动技术资本人才信息等要素的统筹规划和高效流转,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国有资本的引领带动作用,激发各主体的创新活力。  
()坚持协调发展,推动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互促共赢  
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虽然强调针对国有经济,但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同时强调,坚持致力于  
较之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具有更强的适  
应性,能够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更快地进行自我调整,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民营经济具有很高的创新能力,具  
有灵活高效的经营管理机制和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高敏感度,能够更快地实现技术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在激  
烈竞争中抓住发展机遇,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和灵活性。《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  
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到2023,民营企业占全国企业总量由79.4%提高至92.3%,民营经济已经成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中必须系统考虑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具体来说,就是要进一步研究和厘清哪些领域需  
要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哪些领域可以大量让渡给民营企业哪些领域可以由政府和民营企业进行合作等问  
,坚决破除非此即彼厚此薄彼的错误观念,通过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为民营企业创造  
更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实现国民共进”。处于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  
入民营资本,在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环节中通过市场化方式积极引入民营资本,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  
企业开展资本合作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以及科技创新合作,实现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  
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发展格局。  
[责任编辑:]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日报》2024722,1。  
郑备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202462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中国人大  
,2024627日发布,2024825日访问,httpꢆꢅꢅwwwnpcgovcnꢅc2ꢅc30834ꢅ202406ꢅt20240627_437798html。  
郑永年杨丽君中国叙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97。  
21  
51卷第6期  
024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Vol51ꢁNo6  
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Novemberꢁ2024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师范大学转型发展  
汪明义伍汗飞  
ꢄꢄ摘要:建设新质师范大学是师范大学开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时代选择,也是以教学与研究为基础服务社会  
高质量发展为中心的新型师范大学的改革方向这种新质师范大学展现出办学赛道新教育模式新育人能力新、  
结构要素新办学使命新科教融合新等若干新质属性建设好新质师范大学,坚守人才培养职能完善立德树人  
机制是人才提质之路,强化科学研究职能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是创新提质之路,提升社会服务职能完善  
高校学科与产业衔接机制是改革提质之路,夯实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完善教师教育体制是强师提质之路,深化  
国际交流合作职能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是开放提质之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质师范大学;新质教师;新质生产力  
DOI1013734ꢅjcnki1000-531520240117  
收稿日期:2024-09-02  
作者简介:汪明义,,四川南部人,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ꢆymwang@sicnueducn;  
伍汗飞,,广东肇庆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新质师范大学是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独特性的新型师范大学,它不是常规师范大学的局部优化与简单  
迭代,而是整个师范大学生态发生了系统性变革和整体性重塑在数智时代,推动旧质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  
的系统性跃升是新时代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答题”,而新质师范大学作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  
重要部分,被赋予新的战略定位,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因此,如何建设新质师范大学成为深化高等教育综  
合改革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新质师范大学是高等师范教育综合改革的时代选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  
决定》)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  
障机制改革”,并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放置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章节之中,突出教育在提升国  
这一系列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系统部署,为我们进一步深化高等  
师范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师范大学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培养各类师资力量的高等院  
,师范大学也亟须作出新的转变这一转变明显有别于常规师范大学,我们不妨冠以新质师范大学之  
从内在逻辑关系上看,建设新质师范大学是师范大学开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必要之举和迫切之举。  
它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服务并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建设新质师范大学的新使命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业已发生,人类社会进入数智  
文明时代这一场席卷世界的社会大变革,其核心是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提升,目标是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其来势之猛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技术的迭代以及时代的变化进一步加强了大学与新质生产力  
之间的关系,也对师范大学教育系统构成了系统性冲击和颠覆性影响同时,中国传统师范大学的发展主要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日报》2024722,1。  
22  
汪明义伍汗飞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师范大学转型发展  
依赖于外部因素的推动和刺激,是典型的后发外生型模式,暴露出文化适应性不足创新能力有限培养拔  
尖创新人才的能力不足等深层次问题,也亟须实现由的跃升和变革基于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和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之需,师范大学亟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从传统教学型主导的大学形态向以教学学术  
为基础的大学形态迈进,形成一种共同的新质范式,涌现出新的师范大学形态———新质师范大学。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是建设新质师范大学的新焦点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需要形成各显所长各尽其能的良性循环新  
质师范大学作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关键节点,肩负着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双重使  
,因顺应了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需而日益成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之一只有深化高等师范教育  
综合改革,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变革师范教育生产关系”,深挖师范教育新  
要素,解放和发展师范教育生产力,才能推动师范教育范式的根本性变革,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迫切  
要求同时,集知识传承创造和应用与转化为一体的新质师范大学不仅仅在传播创新知识提升基础教育  
生产力方面奠定了师资基础,而且还在知识创新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体现其  
在服务社会生产力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新质师范大学的内涵  
()新质师范大学:一个值得深究的新概念  
新质师范大学是受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等重要概念的启发而提出来的,是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发展  
新蓝海”。究竟什么是新质师范大学”?作为一种处于动态演进中的大学类型,新质师范大学是一个多  
层含义的概念,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定义。  
从大学类型上讲,与传统师范大学相比,新质师范大学是一个泛在的本土高等教育概念,是内外共生上  
下联动发展起来的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独特性的先发内生型师范大学这一本土概念的提出,既是中国高  
等教育现代化道路上的自主选择,也是中国师范教育向先发内生型的根本转型同时,新质师范大学是师范  
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实践中的一个新层次新阶段,它是以培养大国良师为价值  
追求以教学学术为典型标志以服务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任务的新型师范大学,以从根本上助力新质生  
产力的发展。  
从新质生产力发展角度看,新质师范大学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源,以其承担高等教育龙头和  
基础教育基点的双重角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作为基础教育的源头活水”,它通过培养具有  
深厚学术功底和教学能力的基础教育教师,直接影响基础教育质量,以及教育质量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全链  
全过程,进而服务社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培育适应时代发展  
的新质人才,畅通了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直接服务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入而言,新质师范大学不仅要承  
担着为基础教育学校持续输送大批优质师资的战略任务,还要承担着争创一流弥补科学研究短板的突  
出功能;不仅融合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两大基本职能,超越师范性学术性之争,还凸显了社会服务  
职能因此,新质师范大学不只是世界一流的师范性大学,更是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它一手抓卓越教师  
培养,一手抓卓越科研创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力争实现卓越教学与卓越科研的统一,全面夯实基础教  
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全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推动着生产力的不断升级和变革。  
从教育生态变化上看,作为新型的大学知识生产和新质教师培养系统,新质师范大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是  
多方面的,包括新质教师新质学生新质科研资源新质文化交流等各种要素,各要素之间围绕科技创新和  
新质人才培养主动聚集各种新质资源,相互作用和关联形成新质教育生态系统在这一新生态系统中,过去  
那种以升学率为核心的应试教育,逐渐转向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相统一的素质教育;教师角色  
从过去的讲经布道的传授者转变成之间深入研讨实验观察和操作的创造者”  
同时,这一生机勃发的新质生态系统将会在新质人才培养方式教育资源的全球数智互联和新质科研活  
动方式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全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夯实教育基础。  
王建华师范大学高质量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江苏高教》2024年第6,12。  
2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新质师范大学的深层阐释  
新质师范大学是当今时代先进师范大学的重要形式,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其起点是  
”,关键在”,落脚在高水平师范大学”,由此表现出鲜明的若干新质属性。  
.新质师范大学之”  
1
其办学赛道之”。在大学发展史上,大学发展的常规之路有:前大学常规大学大学危机大学革命、  
新的常规大学新的大学危机新的大学革命这意味着大学进步模式是从一个大学范式转变到另一个大学  
范式按照大学范式转换的基本逻辑,大学形态大致会经历三次范式转型: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型大学以  
研究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和以服务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中心的新质大学(1)。新质师范大学正是以服务社  
会高质量发展为中心的新质大学形态,首先在于对常规旧质师范大学的否定与创新,“新质的修饰语  
则意味着这是一场师范教育系统的大学革命深入而言,新质师范大学实现了由后发外生型向先发内生型  
转变,是一种以先发内生型为主导的新师范大学范式先发内生型是指大学在办学类型转型过程中,主要依  
靠自身内部的力量和优势,主动适应时代需求,进行前瞻性的布局和改革相比常规师范大学的办学模式,  
新质师范大学主动适应技术迭代和时代变化,从过去的西方模式苏联模式彻底转型过来,形成中国特色世  
界一流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型办学模式。  
1ꢄ不同时期生产力跃升及与之对应的大学形态变化  
时期  
生产力跃升及其特点  
大学形态变化  
由采集狩猎生产力转到农业生产力,农业生产力大学主要形态是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型大学,以  
的基本架构是农民+土地+农具”  
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大学为代表  
农业生产时代  
由农业生产力转到工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的基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以德国的柏林  
工业生产时代  
本架构是工人+原料+机器”  
大学为主要代表  
工业生产力转到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基本  
架构是科技工作者+超极限科技+智能机器  
①  
大学涌现出新的形态,即是以服务社会高质量  
发展为中心的新质大学  
数智文明时代  
”。新质师范大学还在对常规师范大学教育模式的否定与创新,不断涌现新的教  
育观新的教育模式,逐渐形成从师生在场的传统教育转向以教育机器与学生在场互动的智能教育这种智  
能教育模式正冲击着传统教师教书育人的角色,导致了常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的需  
,进而导致常规师范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办学危机因此,师范大学亟须借助数智技术的破坏性创新之  
,从传统的二元结构转向三元结构,加快构建多样化的智能教育方式,及时淘汰落  
后教育模式,促使师范教育方式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立足于新的历史时期,基于师范大学独特的生态禀  
,新质师范大学必须要走智能化发展道路,使教育治理模式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服务方向纵深拓展,推  
进教师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其育人能力之”。当前,新质生产力的崛起要求实现师范教育系统从培育旧质教师向培育新质教师  
再到教育家大国良师的转变,最终实现育人能力的系统性跃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作为深化  
教育综合改革突出内容来抓,彰显出师范大学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的特殊使命因此,新质师范大学之还  
意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新跃升”,要求在根本上改变师资培养模式,拓展师范生发展的边界,大幅提升教  
师教书育人能力,大幅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基础和师资支持。  
其办学使命之”。在教育对外交流中,新质师范大学之体现在深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  
龙宝新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机理与行动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24年第7,12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人民日报》2024827,1。  
24  
汪明义伍汗飞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师范大学转型发展  
新使命上当前,全球进入一个大变局大争不确定的时代,让我们愈加深刻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必要性和紧迫性师范大学只有实施面向世界的开放战略,才有可能卓有成效地服务于人类共同的事业,以  
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质师范大学既要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又要追求世界一流目标,还肩负着弘  
扬中国精神传承中华文化体现中国立场的历史使命,秉持和发扬面向世界哲学思想和胸怀天下观念,涵  
养面向世界的大国良师,引领中国师范大学教育改革创新,为深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新贡献。  
其结构要素之”。从长远来看,数智技术不是赋能教育,而是颠覆教育我们教育正处在从纸质教  
室等传统教育要素过渡到数智教育要素的发展轨道首先,新质师范大学之是指数智要素充当未来教  
育的新要素和新资源数智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资源和要素得以更加高效地分配和利用,使得师范教育变  
得更加去时空化非正式化和泛在化,重在培养教师在数字化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新质师范大学之  
还指人工智能体充当未来师范大学的新主体在一个高度技术化的智能世界中,教育领域技术革新的  
速度远远超过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速度未来,教育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涌现出拟人的新教育  
主体,充当未来新质师范大学的教师角色,必将重塑整个师范教育生态系统。  
其科教融合之”。首先,在提升科研创新层次上成为新质师范大学建设的新重心作为新人  
新科技新学术的重要策源地,新质师范大学通过加快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建  
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大学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的突  
破和创新,释放新型举国体制发展活力其次,在提升产学研融合层次成为新质师范大学建设的新赛  
深化产学研教融合,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层次,抓好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以更高  
水平的产教融合提升师范大学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新质师范大学之”  
2
新质师范大学之在其本质在教育本质系统中,新质师范大学是由新质”、“师范”、“大学三个质  
素优化组合而成首先,“师范是其安身立命之”。教师教育是师范大学的主业和本位,也是教育事业的  
基石,其师范办学定位不可偏废动摇,否则师范大学无以安身立命其次,“大学是其创新发展之”。师  
范大学的本质仍是大学”,不能抛弃从事高深知识高深学问的大学基本底色作为师范院校的塔尖,一流  
师范大学,既是培育大国良师的殿堂,也是培育拔尖人才尖端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摇篮,更是社会创新发展的  
基石最后,“新质是其服务社会之”。这里的新质是大学适应社会生产发展要求过程中不断涌现的  
新质态,它意味着师范大学将从以科学研究为中心到以服务社会发展为中心的新旧质态转换,表现为新教  
新课堂等方面的新质”。新质”、“师范”、“大学三者的特质”,既体现了师范性,也体现了学术性,更  
突显了社会性和时代性,由此形成了集师范性与学术性社会性为一体的先进大学教育质态,即新质师范  
大学。  
新质师范大学之在其质量进入新时代,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师范教育体系,师范教育  
的问题基本解决,“的问题日益凸显,客观上要求师范教育实现扩优提质”,实现从的需求赶超  
的系统跃升因此,要跳出的单边关系,从对的关注深入到对内在的系统干预,  
是我国当前深化师范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方向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教师供给升级提出更高要求,新  
质师范大学在的结构上扩优”,即扩大优质人才的数量和规模,牵引和激发新供给,撬动着师范教育  
的跃升;另一方面,新质师范大学在的结构上提质”,即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师范生,能够更好满足和创造  
有效需求。“扩优提质战略举措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扩的是基础教育的优质教师数量,提的是优质人才的  
社会服务之能。  
新质师范大学之在其素质随着数智技术的发展,旧的教师角色逐渐消失,而新的教师角色应势涌  
,师范大学也应主动转型,把培育新一代高素质教师作为其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培育教师具备人工智能所  
不能取代的新素质对此,美国东北大学校长约瑟夫·奥恩(JosephE.Aoun)基于反理性主义视角在2017  
年出版的不惧机器人: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中提出不惧机器人的人学模式,认为大学生需要的新素  
质主要表现为技术素养数据素养人文素养三类新素养,以及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创业精神文化敏捷  
2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性四种高级认知能力这些新素质能够让教师开展高质量教育教学活动,创造性地生产人类知识,以及处  
理一个高度技术化的智能世界要培育师范生这些新素质,就必须对常规师范大学进行系统性革新,推出符  
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质师范大学。  
深入现实剖析,六个与三个在师范大学的发展蓝图中,展现出多元化的现状与态势一方面,  
部分要素与的提升点已牢固确立为师范大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强大动力;另一方面,有的则正处于  
积极探索与实践的活跃阶段,有的方面还存在不足甚至成为了阻碍和束缚新质师范大学发展的堵点卡点。  
基于新质师范大学与社会生产发展的辩证关系,需要多维度全面审视其中利弊因素,通过深化改革强化积极  
因素破除消极因素,以达到加快建设新质师范大学的新要求。  
如何建设新质师范大学  
建设好新质师范大学,必须坚持向”,重点是完善立德树人机制科技创新机制学科与产业衔  
接机制教师教育体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创新,并在发展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  
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项基本职能中走人才提质创新提质强师提质改革提质开放提质之路。  
()坚守人才培养职能,完善立德树人机制,人才提质之路  
决定明确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和重点举措当前,建设  
好新质师范大学,就必须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提升立德树人实效,为推进加  
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动力和人才支撑故而,要提升新质师范大学之”,就必须通过完善立德树人机制  
走提升人才培养职能之路,人才提质之路。  
在完善立德树人机制上,首先需要坚守教学基本职能,回归育人根本功能,才能促进师范大学教育事业  
高质量发展历史地看,大学职能从单纯的教学到研究与服务等多元职能的拓展过程中,大学始终在不断地  
适应和引领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博耶(ErnestBoyer)认为,随着科研与社会服务两  
大职能的渐趋兴盛,大学最原初的职能———教学在大学的地位日渐式微,沦为大学教师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  
的一项负担性工作,造成了三大职能之间的分立与冲突一个总体表征是:随着大学职能由教学向研  
究和服务不断扩展,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工具性功能逐渐增强,育人本体功能逐渐减弱以至变形,此谓  
职能扩增与育人功能递减规律。”为此,新质师范大学如何坚守教学这项基本职能来提升立德树人实效呢?  
其关键在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基础在教学学术。  
990年  
,
博耶在学术反思报告中提出了教学学术这一重要概念,将大学教学上升到一种学术的  
1
层面加以探讨,为处理好教学与研究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新视角就教学与学术的关系而言,学术是教学  
的前提和基础,不可能离开学术独立存在,而学术的延续发展又离不开教学,两者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不可  
分割,共同构成了大学教育的完整体系只有平衡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的教育功能和学术价  
,为科技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培养新质人才为重点,  
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办好新质师范大学,必须要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破除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对立  
关系,聚合数智教育资源推动多元化多层次多赛道的新质人才培养,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  
,推动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职能从过度分散向深度融合的转型,为人才培养筑牢更高水平更加科学的制  
度基础二是以教学学术创新为导向,高水平构建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强化大学科研平台建设,推动教学学  
术研究向卓越发展,充分发挥卓越学术对卓越育人的支撑效应,促进科研的教育性与教学的学术性有机融  
,推动重大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育人资源和专业教学内容,构建师生共进的学术共同体育人共同体,建设  
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  
①JosephE AounꢁRobot-proof HigherEducationintheAgeofArtificialIntelligenceꢂTheMITPressꢁ2017ꢃꢁ54-73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日报》2024722,1。  
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涂艳国方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56。  
刘振天论大学职能扩增与育人功能递减及补偿规律———兼谈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高等教育研究》2023年第6,80。  
ErnestLBoyerꢁScholarshipReconsidered PrioritiesoftheProfessoriateꢂCarnegieFoundationfortheAdvancentofFeaehingꢁ1990ꢃꢁ  
3-25  
2
26  
汪明义伍汗飞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师范大学转型发展  
()强化科学研究职能,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提质之路  
19,德国柏林大学首倡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基本办学原则,推动了科学研究进入大学成为大  
学的基本职能,也推动了全球大学从教学型向研究型的深刻变革自此,“大学教育目标从价值性的道德中  
心转向中立性的知识中心,教育内容从伦理规范教化道德教育转向追求客观知识科学教育,教师角  
色从纯粹的教书先生转变为注重科研能力的专家学者在德国柏林大学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国教育家蔡  
,,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  
为贩卖知识之所,视学术研究为大学的天职如今,学术研究是全球大学排名与资源获取的关键指标,彰  
显出其在高等教育中的核心价值故而,要提升新质师范大学之”,就必须强化科研创新能力,走提升科  
学研究职能之路,创新提质之路。  
如何强化科学研究这项基本职能?关键是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营造开放创新生态,推动大学科学研  
究和成果转化的自由度开放度及活跃度,以科研创新重大成果突破支撑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决  
明确将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纳入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新质师  
范大学进一步完善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指明了方向作为大学改革的排头兵,新质师范大学不仅为基础  
教育输送高素质教师队伍,同时也在科学研究和产学研上直接承担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使命作为  
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新质师范大学必须通过大学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  
的开放创新生态,进一步强化科学研究这项基本职能。  
实现开放创新生态的大学环境和平台,创新提质之路,新质师范大学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  
是建设成为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新质师范大学要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新质人才,聚焦基础  
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鼓励师生参与  
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和长线研究,大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激发新质人才创造活力,把自身建设成中国特色世  
界一流的师范大学二是建立全球开放创新的科研平台要建立开放包容自由平等的人才创新生态,推  
动全球教育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在开放的生态系统中自由流动相互作用,推动全球创新链产业链资金  
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基础研究人才和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形成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不断  
开辟对外交流合作新领域新赛道三是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策源地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  
的合作平台,打破师范大学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的壁垒,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激发科创  
资源新活力”,畅通成果转化快通道”,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以师范教育之力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  
创新链的有效衔接,以此助力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和发展。  
()提升社会服务职能,完善高校学科与产业衔接机制,改革提质之路  
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并非在大学诞生之初就明显存在,而是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与大学功能拓展而逐渐明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英国大学从纽曼的人文性质的大学转向了曼彻斯特大学等6所红砖大学,直  
接服务商业工程计算机和生物等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更是敏锐地洞察了教育  
与产业之间的耦合关系等特点,直接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光辉论断到了20世纪初期,美国工  
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直接推动了威斯康星理念为代表的美国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赠地运动,从此,大学  
的社会服务性质便取得了明确的合法性地位,与大学的象牙塔隐喻一起成为人类大学史上的两大隐喻之一。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学与社会关系更加紧密,社会服务职能越来越成为大学不能割舍  
,在这个全面社会服务新时代,亟须深化高等教  
育综合改革,催生以教学与科研为基础以服务社会发展为中心的新型大学。《决定明确提出,“分类推进高  
刘振天论大学职能扩增与育人功能递减及补偿规律———兼谈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高等教育研究》2023年第6,83。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91719),高叔平编蔡元培全集3,中华书局1984年版,5。  
蔡元培北大一九一八年开学式演说词》(1918920),高叔平编蔡元培全集3,19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日报》2024722,1。  
李春根危雁冰推进全面社会服务助力一流大学建设》,《中国教育报》2022919,5。  
2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这为新质师范大学建设  
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师范大学和优势学科指明了方向故而,要提升新质师范大学之”,就必须通  
过完善高校学科与产业衔接机制改革,走提升社会服务职能之路,改革提质之路具体而言,提升社  
会服务职能关键在于完善高校学科与产业衔接机制,以教育之力推动生产力的系统性跃升一是要强化产  
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突破普职融通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学科交叉融合的瓶颈,引领大中小一体化创  
新教育大中小一体新质人才培养模式,打通学段界限以及唯分数教育追求,推进考试评价培养一  
体化改革,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效果的全面提升,推动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社会经济发展深度  
融合协同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基赋能二是要建立社会服务工作的容错机制,盘活高校服务社会资  
源要素,突破师范大学引才聚才育才工程瓶颈,从打造新质人才智汇新高地”、构建新质人才培养蓄水  
”、搭建新质人才集聚强磁场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学校与企业双向奔赴”,培养面向社会的创新拔尖人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聚力赋能三是要进行高校服务社会机制改革,围绕创新发展的卡点堵点,主动探索  
科技自立自强之新路,重点布局和建设一批面向新质生产力提升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充分发挥有组织科研载  
体的作用,努力提升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为经济社会  
的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
()夯实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完善教师教育体制,强师提质之路  
大学作为知识的殿堂和文化的摇篮,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使命这种使命源自其语言的民  
族性育人的目的性与知识紧密相连的生活方式,以及对至善的不懈追求文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  
的本义就具有教育的功能,旨在通过教育实现人类文明进步从文化到文明,其关键不在于的积累,  
而在于的转变”,首先是对人的教化,使人超越动物性;其次,其根基在于宇宙律令  
与自然法则,是人类行为的终极指南;再次,文明需要先行者引领,而大国良师正是这一角色,他们凭借智慧  
与德行,教育人生存守律法,生活守秩序,作为守限度,引领文明前行深入而言,当文化进步和文明前进需  
要大国良师,当教育真理探求知识创造和道德表率与激励需要大国良师,大国良师的社会培养和自我塑造  
就成为紧要的社会发展问题因此,守护传承创新文化教育,培育大国良师,既是师范大学必须承担的本  
位功能,也是教师教育振兴的关键抓手。《决定强调要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  
”,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作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的重要内容》  
意见则进一步指出,把加强教师  
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并致力于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  
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故而,要提升新质师范大学之,就必须坚持师范主责主业,在教师  
教育体制改革中走提升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之路,强师提质之路。  
具体地说,新质师范大学要持续推进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水平构  
建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培育以新质为特征的大国良师通过教师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发  
展机制,培育教师既能通晓中国优秀文化经典马列经典和通识性知识,也能够精通教育学等领域专业知识,  
更能够掌握复杂数智技术的新质素养,以扎实的学识作为立身之本,以家国情怀和教育情怀作为精神特质,  
解决基础教育的师资短板和人才瓶颈,为培养新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奠定制度基础二是全方位健全师德  
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培育以弘道为己任的教育家。“在传统知识分子眼里,的意识,是宇宙万事万  
物运行最根本的规律新质师范大学应当吸取的有益精华,自觉担负孕育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教育  
家精神的重任,以多维度多层次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引导师生通过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秉持胸怀天下、  
天下为公的天道精神不断夯实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水平,构建具有完人境界人文情怀胸怀天下的  
大先生”。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职能,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开放提质之路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日报》2024722,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日报》202472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人民日报》2024827,1。  
28  
汪明义伍汗飞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师范大学转型发展  
进入新时代,大学教育职能进一步拓展,产生了国际交流合作这一项新职能,将其确定为大学教育五  
大重要使命之一。《决定指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强调推进高水平  
教育开放,这为新时代大学教育持续深化面向世界的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一方面,大学需要完善教  
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在遵循大学教育自身规律与主动承担世界责任中深  
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直面当代全球化困境和回应人类发展诉求中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另一方面,大学需要在创造性继承中华民族胸怀天下观中推出以文化人为目标以文明互鉴为动力的中国  
方案,反思西方现代化模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新质师范大学是面向世界的新质大学,更是应对新全球化问题的新质大学若关起门来办学,它将难以  
跟上国际学术前沿的步伐;若关起门来做学问,它也将无法充分利用全球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和科研成  
故而,要提升新质师范大学之”,就必须持续完善高水平教育开放体制,走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职  
之路,开放提质之路具体而言,新质师范大学要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职能,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  
一是主动融入全球教育治理建设好新质师范大学,必须摒弃封闭式的办学和科研模式,在开放中谋发  
,在交流中促创新,办成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近年来,众多国内师范  
大学发起建立了全球教育交流合作联盟和教育共同体,汇聚世界各国具有一流学术水准享誉世界的顶尖学  
,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为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搭建了高端平台二是提升教育国际合作质量。  
在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师范大学既走出去引进来”,推动一般性双向互动向高水平的多向合作迈进,  
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推动务实有效的师范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  
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同时,要积极推动学位项目的国际化,推动国内与国外师资培养体系的双向交  
”,培养中国师范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胜任力。  
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上,师范大学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  
教育大会精神,以育人为本,肩负培育新质人才大幅攀升的时代使命;以创新为魂,铸就大学重大科研成果大  
幅涌现的坚固基石;以教师为要,坚守教师育人能力大幅提升的基本职责;以改革为力,推进大学服务社会能  
力大幅跃升的宏伟蓝图;以开放为翼,汇聚大学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大幅增强的磅礴合力。  
[责任编辑:]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日报》2024722,1。  
29  
51卷第6期  
024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Vol51ꢁNo6  
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Novemberꢁ2024  
双碳发展战略与中国式现代化的  
耦合性审视  
朱晓兰蒋万胜  
ꢄꢄ摘要:双碳发展战略是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所提出的国家战略决策,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支撑  
基础性作用,其中,碳中和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双碳发展战略对实现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影  
响表现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形成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双碳发展战略对我国生态现代化  
的实现具有同向促进作用,为了最大化发挥这种作用,政府需做好顶层设计和拓展碳汇空间,助力实现生态现代  
。“双碳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制约性影响,各行业应系统布局,找准双碳”  
行动方案着力点;企业应实现技术突破,创新驱动双碳行动方案实施。  
关键词:双碳发展战略;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美丽中国  
DOI1013734ꢅjcnki1000-531520240116  
收稿日期:2024-08-2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研究”(24YJA710020)的阶  
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朱晓兰,,甘肃定西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E-mailꢆ2675754961@qqcom;  
蒋万胜,,陕西富平人,经济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均体现了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努力,减少碳排放  
已成为世界各国达成的共识中国政府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时,一直积极采取有效措施。2020,习近平代表中  
国政府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双碳发展战略)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达到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新境界新时代以来,现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标准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  
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  
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  
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2020922),《人民日报》2020923,3。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  
118),《人民日报》20121118,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10月  
1
8),《人民日报》20171028,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1016),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2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718),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3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1016),23ꢇ24。  
30  
朱晓兰蒋万胜ꢄ“双碳发展战略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耦合性审视  
现代化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内容,“双碳发展战略对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生态影响(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经济影响(即高质量发展)两方面。  
双碳发展战略实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两个阶段  
2
020922,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代表中国政府提出双碳发展战略,中国力争于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双碳发展战略已经正式纳入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且成为未来我  
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目标。“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  
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在生态方面的目标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  
设目标基本实现。  
(
)2020ꢇ2035,以提前碳达峰推动形成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根据双碳发展战略,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实施双碳发展战略需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中面临的碳排放总量大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高碳比问题一是针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大能源结构高碳  
比问题,202110,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对推进碳达峰工作  
作出总体部署这个行动方案中的主要目标可分为十四五十五五两个时期。“十四五时期的目标为:“到  
2
025,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  
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十五五时期对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和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2030,非化石能  
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  
目标技术创新和成本下降会加速可再生能源革命,增加低碳未来的可能性,然而要建立可再生能源体系,就  
需要政府提供与低碳住房交通和农业相关联的政策支持,并通过国家主导的绿色工业战略加以促进二是针  
对我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高碳比问题,20203月审议通过的纲要指出:“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  
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我国已开启第二个百年奋  
斗目标的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切实落实2030年前碳  
达峰方案。202210,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发展绿  
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  
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明显优化,能源利用率大幅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加  
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取得新的进展。  
2
020ꢇ2035年期间,我国的碳达峰目标已从概念提出到加速推进各行各业变革,这个目标从规划逐渐落实到  
各个领域在碳达峰目标下,我国主要任务是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十五五期间,清洁低碳  
的能源体系将初步建立,重点耗能行业的能源利用率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煤炭消费大幅减少,绿色低碳技术取  
得重大突破建立清洁能源体系,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成为十五五期间减碳减污的主要任务;2020ꢇ  
2
035年时期,要注重改变我国目前能源结构高碳比和产业结构高碳比现状,改造以煤炭发电为主的电力系统,建  
立新型的清洁电力系统,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实现碳中  
和需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形成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2035ꢇ2050,以实现碳中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35ꢇ2050年期间,实施双碳发展战略仍需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碳排放总量大能源结构和产  
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2020922),《人民日报》2020923,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日报》2020114,1。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人民日报》20211027,7。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人民日报》20211027,7。  
⑤ꢍThePathwayTowardaNet-Zero-EmissionsFutureꢁꢎOneEarth1ꢁno1ꢂ2019ꢃꢆ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人民日报》2021313,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1016),50。  
3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业结构高碳比等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2021922)》指出:“2060,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  
,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  
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2060年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作出的重大战略决定,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2020年我国的碳排放量为107亿吨,即在40年时间里,我  
国需要实现碳的零排放,才能达到碳中和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面临严峻挑战,量子计算的出现为实现碳中和目  
标提供了可能性,并且有可能会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C以内而量子计算可以帮助开发气候控制技术,使绿色  
低碳技术实现关键性技术突破例如在经济领域中,氢被广泛认为是化石燃料的可行替代品,量子计算的运用能  
够降低氢气使用成本,增加氢气的使用,绿色的氢可以被用作原料,所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可以被捕获和储存。  
在未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时,量子计算会作为一项关键技术被加以运用为了实现碳中和,我们首先需要减  
少碳排放,包括用无碳可再生能源水力发电和核能取代化石燃料,工业二氧化碳的捕获去除储存和利用,固体  
废物的再利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创造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着碳排放总量大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高碳比等问题,为此我国发布了《2030年前  
碳达峰行动方案》、《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等方案要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实现绿色低碳  
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阶段,在基  
本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努力实现生态现  
代化。  
双碳发展战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影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  
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双碳发展战略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手段,既是我国立足于节能  
减排和能源结构低碳转型的国情要求,也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重塑能源结构的国际承诺。“双碳发展战  
略符合全球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追求高质量发展要求,将驱使我国经济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中国式现代  
化在生态方面的本质要求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双碳发展战略对实现我国生态现代化具有同向促进作  
,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协同发展。  
(
)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  
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双碳战略目标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直接体现和现实化美丽中国建设需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协同推进降碳减污、  
扩绿增长,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双碳发展战略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高碳的产业结构问题,采取控制碳排放总  
,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等措施,加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控制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  
,促进我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由此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双碳发展战略是实现生态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实现  
双碳战略目标意味着我国必须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同时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这  
些措施都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方式质言之,“双碳发展战略是建成更加绿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  
内容之一,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必由之路,这个目标与建成生态现代化的目标呼应衔接,二者相互促进,相互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1922)》,《人民日报》20211025,  
1。  
②PeterCooperetalꢁꢍQuantumComputingJustMightSavethePlanetꢁꢎMcKinseyDigitalꢁMay19ꢁ2022ꢁaccessedJuly30ꢁ2024ꢁ  
httpsꢆꢅꢅwwwmckinseycomꢅcapabilitiesꢅmckinsey-digitalꢅour-insightsꢅquantum-computing-just-might-save-the-planet  
③JingMChenꢁꢍCarbonNeutralityꢆTowardaSustainableFutureꢁꢎInnovationꢁno2ꢂ2021ꢃꢆ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718),38。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718),5。  
32  
朱晓兰蒋万胜ꢄ“双碳发展战略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耦合性审视  
影响。  
)形成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  
(
,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发展低碳经济,树立低碳生活理念,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低碳经  
济不仅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需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产能,推进节能减排绿色低碳技术的科技创新,而且还  
意味着引导公众注意哪些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会浪费能源增加污染,从而充分挖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  
减排的巨大潜力低碳生活,是一种节约各种资源的习惯要求,要求注意节电节油节气垃圾回收以及绿色出  
我国人民目前出行仍以燃料车为主,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及双碳发展战略的实施,未来有可能实  
现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全覆盖。“双碳发展战略要求控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  
化碳排放量,促进我国高碳的能源结构向清洁能源转型,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形成绿色低碳的生  
产方式双碳发展战略下,低碳生活代表着健康自然安全,也是一种更低成本更小代价的生活方式。  
()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积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生态系统的  
多样性和持续性目前,我国区域性环境污染问题很突出,主要表现在污染物排放量大,大气环境质量易受自然  
条件变化的影响,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仍需改善,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的环境风险控制压力大。“双碳发展战略将  
环境质量节能减排等指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性指标,成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十五五时期  
要继续将相关指标作为制约性指标,严格落实到各区域,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环境质量改善双  
发展战略规定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要求扩大森林覆盖面积和蓄积量,强调需立足我国能源的资源禀赋优势,  
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碳达峰行动,以维护我国生态系统的持续性,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将碳达峰、  
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实现双碳目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双碳发展战略与生态文明  
建设相辅相成,“双碳发展战略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  
双碳发展战略对生态现代化的影响是全面的,包括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形成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  
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双碳发展战略时间跨度为2020ꢇ2060,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时间跨度为2021年至本世  
纪中叶,“双碳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起点时间相同。“双碳发展战略中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生态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目标指向相契合高度耦合,是我国2035年基本实  
现生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双碳发展战略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目标的实现,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新境界。“双碳发展战略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支撑性基础性作用,而碳中和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生态现  
代化的重要一环。  
双碳发展战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影响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  
双碳发展战略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  
面来分析。“双碳发展战略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影响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模式,如果是高排放高消耗、  
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则会阻碍经济增长;如果是绿色低碳的新经济增长模式,则会促进经济增长而我  
国正处于新旧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期,“双碳发展战略短期内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从宏观层面看,增强有效投资与制约经济增长  
我国2035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国家目标,2020ꢇ2035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应达到5.1%  
左右;2049年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2021ꢇ2049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
GDP)年均增速应达到4.7%双碳发展战略下,新能源的发展会带来新的投资机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  
来机遇在中性情况下,能源结构调整会带动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0.8%的增长率,在积极情况下会产生国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718),40。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718),38。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718),10。  
闫衍双碳目标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及其风险挑战》,《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2021年第41,8。  
3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生产总值(GDP)年均0.9%的增长率。“双碳发展战略在需求侧影响的核心是扩大内需,拉动有效投资水  
,对供给侧影响的核心在于产品生产中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常态化绿色产品生产越多,绿色产品种类不  
断增加,可供消费者选择的绿色产品越来越多,新的消费模式逐渐形成,会进而推动我国消费层级的绿色化提升,  
促使我国人民的消费方式向绿色低碳健康化转变绿色供给与绿色投资直接相关,如果投资者以绿色消费为  
导向,就会将更多资金从传统行业中抽出来,转而为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资金支持。“双碳发展战略  
属于国家层面的政策规划,政府如果注重对绿色尖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绿色尖端技术的应用就会增加投资者投  
资信心,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绿色技术开发提供资金支持。“双碳发展战略可以拉动清洁能源投  
,替代传统能源投资。  
短期来看,由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指标限制,对我国经济增长有一定约束性作用基于国家信息中心经  
能源环境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表明,受碳达峰目标影响,2021ꢇ203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  
速会下降约0.6个百分点,并且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峰时峰值越高,后期减排压力越大,对经济增速影响越大。  
虽然达峰时间越早,达峰峰值就越低,达峰后碳中和的压力就越小,但是达峰时间越早,前期对经济的约束力就更  
,短期内对我国经济所造成的冲击就更大,并且达峰时间越早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改善的压力更大,要求短期  
内研发出新技术如果短期内绿色低碳技术没有关键性突破,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带来的新优势没有形成,碳排放  
量依旧很大,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冲击会更大,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不同的达峰时间和达峰方式对于经济增长的  
影响程度不同,但要在短期内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抑制我国经济增长双碳发展战略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做好短期稳定和长期发展相兼顾,以稳中有进方式推动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从中观层面看,倒逼行业技术革新与增大行业转型风险  
双碳发展战略会倒逼行业技术革新,一方面是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碳中和技术碳吸收技术或将取得长足  
进步围绕化石能源绿色开发低碳利用等开展技术创新,重点加强低碳建筑材料工业原料等减排的关键技术  
研发,对于二氧化碳的收集运输封存等末端减排关键技术加大研发力度开发新型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零  
碳电力技术,开发废物循环利用能量回收利用等燃料替代技术。《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ꢇ2030  
)》提出,“围绕碳中和愿景下对负碳技术的研发需求,着力提升负碳技术创新能力,大力研发碳捕获利用与封  
存技术(CCUS)、碳汇核算与监测技术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另一方面是新能源电气化相关的战略性新  
兴产业或取得一定的技术突破双碳发展战略背景下,新能源开发成为重要任务,减少碳排放成为主要目  
,在这一目标下,会逼迫传统行业进行绿色转型,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新兴产  
业崛起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双碳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战略决策做好金融服务既  
是金融机构落实国家战略决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促使自身业务成功转型经营方式有效转  
变的必然选择双碳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碳行业预期风险或会上升,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行业  
面临转型问题,我国能源产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领域经营成本上升,企业均需向绿色低碳转型,这种  
转型带来的风险可能向金融行业传导高碳行业银行贷款金额巨大,如高碳行业面临转型问题,企业经营风险加  
,这种经营风险会波及金融行业金融行业应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以减碳降碳为主线,开展绿色产业重点领域  
的信贷业务,增加绿色金融资金投入,在信贷金额贷款定价考核评价等环节对绿色产业进行倾斜,激发绿色金  
融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数字技术赋能绿色金融的能力近年来,以比特币为代表的私人数字货币发展迅  
,但数字货币的碳排放量与传统的黄金开采相比较,比特币挖矿的耗电量碳足迹均高于黄金开采,这表明发  
展绿色金融应在融资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  
闫衍等双碳目标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及其风险挑战》,《金融理论探索》2022年第2,13。  
徐政左晟吉丁守海碳达峰碳中和赋能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经济学家》2021年第11,66、67。  
张世国贾红强刘明中国实现2030年碳排放双目标不同方案的经济效应分析》,《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年第3,8  
。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ꢇ2030)》,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2818日发布,202484日访问,httpsꢆꢅꢅwww  
ncstigovcnꢅzcfgꢅzcwjꢅ202208ꢅt20220818_94202html。  
蒋万胜朱晓兰数字货币的能源消耗及其经济效益的比较性研究》,《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3年第1,11。  
34  
朱晓兰蒋万胜ꢄ“双碳发展战略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耦合性审视  
)从微观层面看,促进企业品牌绿色化与增加企业转型成本  
(
目前许多企业的竞争力主要还是依靠使用低价格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来获得,但是在双碳发  
展战略背景下,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的技术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想主要依靠耗  
费自然资源高碳排放来获得竞争力的道路显然已走不通,因而必须转变发展思路,促使竞争力向绿色化转变,形  
成绿色竞争力和绿色品牌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形成有赖于企业通过创新来改变对资源的利用模式,实行绿色化  
的资源利用模式对于企业本身来说,降低能源消耗可以更好地控制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和形成双  
品牌重构企业竞争力的途径有:一是从主要依靠消耗大量资源获得竞争力转化为通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获得竞争力;二是从主要依靠利用低价格资源来获得竞争力转变为依靠绿色高科技获得竞争力品牌绿色化  
的关键在于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企业可以联合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共同研发绿色低碳科  
技创新体系,推动建成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低碳排放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共享体系。  
从企业方面来看,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经验主义或对节能减排不够重视的现象,部分制造业企业的发展仍旧  
以提高产能效率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忽视碳减排问题目前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之所以具有竞争优势,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制造业具有成本优势双碳发展战略下,从国家层面要求企业节能减排,向绿色低  
碳发展转型,企业就需购入更为先进更加环保的设备,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这些投入无疑会加大企业  
的生产成本碳交易(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交易的统称,指利用市场规律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企业绿色成  
显性化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向另一方购买来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  
实现其减排目标,后续随着纳入碳交易的行业不断扩大碳价格的市场化,相关行业的企业成本都会有所上升。  
如果节能减排投入占企业成本的比重很大时,不仅会导致企业成本上升,还会降低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  
从发达国家的环境治理经验和短期效应看,由于碳排放容量配额有限,经济绿色转型和低碳减排在短期内会  
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制约,但在长期内可以开发出绿色低碳技术,衍生出许多新产业,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转变和  
经济高质量增长。  
正确应对双碳发展战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施双碳发展战略,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  
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实现生态现代化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双碳发展战略与中国式  
现代化在生态方面的目标相一致,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双碳发展战略对我国生态现代化的影响为推动美丽中  
国建设形成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二者具有同向促进作用政府需做好顶层设计拓展碳汇  
空间和市场,以充分发挥双碳发展战略对实现生态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双碳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  
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可从行业转型和企业技术革新方面采取措施。  
()生态方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双碳目标  
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加快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生动体现本质上,“双碳发展战  
略是实现我国生态现代化的必要手段,二者目标一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应将双碳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生态  
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统筹全国资源系统谋划双碳目标,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利益关系。  
1
.做好顶层设计,逐步推进双碳发展战略实施  
实施双碳发展战略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系统性变革,必须坚持先立后破,逐步统筹推进碳达峰行动,  
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要避免实施一刀切政策政府应逐步落实双碳发展战略行动方案,制定和构建国  
家层面的相关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以战略性思维统筹协调推进双碳行动方案,充分发挥双碳发展战略对实  
现我国生态现代化的同向促进作用。  
第一,为逐步有序落实双碳发展战略行动方案,政府需要构建自上而下的协调发展机制和法律制度体系,  
做好顶层设计。“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  
龚小平任雪萍《“双碳战略与企业绿色发展自律研究》,《学术界》2022年第7,19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1016),51。  
3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在碳交易立法方面,借鉴国外成熟的碳交易法律制度,在系统梳理我国既有碳交易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完善碳交  
易过程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定违反碳交易法律需承担的法律责任,加大碳交易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在碳交  
易执法方面,推进建设碳交易法治实施体系,明确碳交易实施的法治主体,监管主体则应根据既有法律规定严格  
执法依法行政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导向,建立科学的碳交易法治体系,系统评估并持续优化相关法律政策。  
第二,坚持全国一盘棋”,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利益关系由于我国各省各行业之间的碳排放总量和碳排  
放强度差异巨大,实施双碳发展战略首先需要提前了解各地区各行业转型的难点和需求,做好顶层设计工  
,处理好碳减排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中央地方和部门之间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充分发挥  
环保财税监管等部门的配合保障作用,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之间需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形成整体和个体之间  
的良性互动,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发展共识。  
2
.拓展碳汇空间和市场,助力实现我国生态现代化  
双碳发展战略是我国中长期的转型发展战略,也是未来我国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必要手段之一实施双  
发展战略,助力我国实现生态现代化,关键是在固碳降碳技术上实现根本性突破碳增汇与降碳成为实现碳  
中和目标的两大重要抓手,碳增汇的核心是生态保护建设和管理,碳减排的核心是节能调结构增效和开发清  
洁能源。  
第一,拓展碳汇空间碳增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CO2,以减少大气中温室气  
体的浓度双碳目标背景下,碳增汇将进一步挖掘森林湿地等不同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开发潜能,从而推动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立我国植物种类繁多,森林植物和森林类型极为丰富多样,湿地也呈现出类型多绝对数量  
分布广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这为我国拓展碳汇空间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  
,能够最稳定最持久地吸收大气中的CO2树木的碳储量会随着其数量的增加而提升自己的储备能力,而当  
树木达到老龄状态时,它的碳储量则达到最大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机制是将大气中CO2 通过湿地植被的光  
合作用固定封存在植物体内,并随着植物老化将CO2 封存在土壤内,CO2 在湿地特殊的生态环境中转变为稳定  
状态的碳,存贮于土壤中,从而更加稳定地储存碳因此,应增加森林和湿地面积,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保护好森  
林和湿地,充分发挥其增汇减排功能,实现我国生态现代化。  
第二,打造碳汇市场提高我国森林湿地碳汇能力,可以围绕不同的生态系统,开展森林湿地海洋湖泊  
等各系统的碳汇计量,简化计量方法,从管理制度监管体系等方面入手,打造碳排放交易体系,利用市场机制将  
碳汇价值市场化,充分发挥碳汇交易在我国碳中和行动中的激励作用要将强制减排市场的碳汇价格与碳排放  
权配额交易价格挂钩自愿减排市场的碳汇价格由政府参考强制市场的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一定比例设定最低  
限价,鼓励市场交易。  
()经济方面  
双碳发展战略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制约性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短期内减缓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增大  
金融行业的转型风险增加企业的转型成本针对这些制约性影响,可以通过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作用,推动我  
国经济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需从行业转型和企业创新技术革新等方面采取措施。  
1
.各行业系统布局,找准双碳发展战略着力点  
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能源产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领域经营成本上升,企业均需向绿色低  
碳转型降低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是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牛鼻子”,也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  
突破点因此,各行业需系统布局,找准双碳行动方案着力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降低碳排放总  
量和碳排放强度,积极应对双碳发展战略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制约性影响。  
第一,能源行业调整能源结构是减污降碳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  
需将这种结构调整为以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718),40。  
邱少俊李兆宜陈雅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碳汇市场建设研究》,《中国土地》2022年第11,14。  
36  
朱晓兰蒋万胜ꢄ“双碳发展战略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耦合性审视  
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针对化工电力煤炭钢铁等碳排放量大的高耗能行业,通过加  
大对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推进这些行业的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非化石能源,进一步加大对风  
太阳能和氢能等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力度,积极推进能源结构清洁化在能源供给侧,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供  
给体系,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结构,系统优化能源供给体系,提高清洁能源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在能源  
消费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协同减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在能源技术上,坚持节能  
优先,大力研发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碳捕集和碳封存技术清洁能源开发技术等,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替代能  
,通过技术创新升级减少能源消耗总量。  
第二,工业行业工业行业具有显著的高能耗和高排放特征,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工业行业减碳需要抓  
住重点行业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通过技术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等方式减少碳排放在钢铁行业,提高  
钢铁废弃物利用率,政府应持续引导废钢行业整合并出台适宜的财务和税收政策,促使钢铁企业主动使用废铁废  
在煤化工行业,优化生产流程和工艺,完善现代煤化工行业的标准体系,逐步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  
用量,保障化石能源资源安全打造工业行业绿色低碳供应链,汽车电子通信等企业应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  
穿于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等全过程中,建立绿色产品认证体系,推动整个工业行业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发展。  
2
.企业技术突破,创新驱动双碳发展战略实施  
双碳发展战略背景下,企业绿色转型需购入更为先进更加环保的设备,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  
这些投入无疑会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企业绿色转型成本增加,企业经营风险增大企业作为实施双碳发展  
战略的主体之一,须增强绿色低碳意识,将低碳零碳作为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从企业生产销售运输等各个环  
节逐步完成低碳零碳目标企业可从产业布局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优化布局,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  
措施实现企业节能低碳的发展目标。  
创新是推动双碳发展战略实施的利器,要积极探索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加快对低碳零碳负碳等关键技  
术的研发与应用,提升原始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瓶颈问题积极研发近零排  
碳汇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等具有较大减排潜力的前沿技术,为我国实施双碳发展战略提供科技支  
碳捕集与储存技术(CCS)是直接从燃煤电厂或其他工业过程中捕获二氧化碳气体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防  
止二氧化碳进入地球大气层,避免过量温室气体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捕集的二氧化碳会被运输并封存在地下  
地质构造中我国的碳捕集与储存技术(CCS)仍处于探索研发阶段,部分环节上已形成独立的技术,CCS集成创  
新研发力量正在形成过程中,未来还有很大发展潜力。  
2
020,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双碳发展战略为此,我国发布了《2030年  
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  
等行动方案。“双碳发展目标对生态现代化的影响表现在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形成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促  
进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  
双碳发展战略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支撑性基础性作用,碳中和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其中一个重要  
环节。“双碳发展战略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时间上可划分为战略重叠期和战略延伸期在战略重叠期,“双  
发展战略是建成更加绿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必由之路在战略  
延伸期,我们必须站在碳中和的高度上继续谋求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境界截至2021  
2,已有124个国家承诺到2050年或2060年实现碳中和,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新西兰等国家计划  
实现碳中和的时间均为2050,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家计划实现碳中和的时间为2060,印度提出将  
2070年实现碳中和我国双碳发展战略提出将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碳排放总量  
,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大,也是因为我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较慢,经济发展还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我国提出  
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是审时度势,综合研判后审慎决策的结果,需要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双碳发展战略,积极参  
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为人类社会长久永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责任编辑:]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718),11。  
37  
51卷第6期  
024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Vol51ꢁNo6  
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Novemberꢁ2024  
嵌入型合作治理的形成逻辑与优化路径  
———基于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的研究  
胡一凡  
ꢄꢄ摘要:在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中,嵌入型合作通过权责分配行为规范成本削减能力支持促进了治理结构完  
,助推了治理效能改善,但仍存在地方政府积极性不足的问题京津冀大气污染嵌入型合作治理的形成逻辑具  
体体现为制度理想与制度设计和运行实际的差距地方层面目标与国家层面目标的差异合作达成效率与环境治  
理公平的张力从嵌入型合作视角出发,需要构建各方主体平等自主合作机制,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和资源共享,强  
化合作治理的信息技术支持,从而进一步优化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模式。  
关键词:区域合作治理;大气污染;嵌入型合作;府际关系;治理效能  
DOI1013734ꢅjcnki1000-531520240412  
收稿日期:2023-11-2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190707004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一凡,,陕西汉中人,法学博士,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讲师,E-mailꢆ603240830@qqcom。  
008年奥运会期间,,2013,  
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为京津冀等地区推进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提供  
了指导此后,各地不断加强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工作,区域合作治理格局逐步形成。2014年京津冀一体化  
的提出和2015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通过进一步加速了区域生态环保领域合作进程。2015,  
京津冀三地环保厅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2017,京津冀地区联合发布首个区域环保统一标准。2020,  
京津冀三地分别出台了各地的机动车与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污防治条例,标志着首部京津冀区域协同治污条  
例的诞生,也意味着区域合作关系进一步强化从理论层面看,目前我国学界的研究着重于探寻京津冀大气  
污染合作治理的现状问题及模式构建等,但有关合作治理动态发展的研究尚还薄弱,解释性分析较少从  
实践层面观察发现,京津冀大气污染的合作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央政府为主导以区域合作组织为枢  
以部委为抓手以地方政府为主体共同实现的中央政府的介入和大力推动是区域环境治理政策体系框  
架搭建的关键,中央政府成为区域大气污染合作治理中的关键行动者近年来,中央政府参与和影响地方  
政府合作治理的程度不断加深,有学者将这种现象总结为纵向嵌入式合作治理,并指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  
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以下简称秋冬季攻坚行动”)体现了典型的纵向嵌入式治理特点通过  
持续的追踪观察发现,随着大气污染合作治理的发展,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的嵌入型合作特点越来越明显,  
嵌入型合作不局限于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而且成为一种更趋常态化的合作治理形态京津冀地区是  
2
孙涛温雪梅府际关系视角下的区域环境治理———基于京津冀地区大气治理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17年第12,52  
。  
邢华邢普耀姚洋涛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的纵向嵌入式治理机制研究———交易成本的视角》,《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1,6ꢇ7  
。  
38  
胡一凡嵌入型合作治理的形成逻辑与优化路径———基于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的研究  
中国区域治理的典型代表,很多其他区域在协同发展中也可能同样面临普遍性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合作  
治理理念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中的不断应用与推广,京津冀嵌入型合作治理理念与模式对长三角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株潭都市圈等区域开展生态环境合作治理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因  
,探讨嵌入型合作在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中的现实表征形成逻辑及其与大气污染治理效能改善之间的关  
,既有利于全面认知当前我国区域环境合作治理中的府际关系及其变化,揭示其形成的逻辑,同时也有助  
于科学定位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角色,进而探寻通过优化治理结构来推动治理效能改善的思路。  
嵌入型合作治理:府际关系视角下的区域合作治理新形态  
()嵌入概念的厘定  
(embeddedness)( ),社  
Polanyi  
(Granovetter),。“”  
运用于主体间关系,主要是指一方主体的全部或部分植入到另一主体之中并发挥影响作用的过程或状态。  
嵌入概念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运用于国家与地方的关系研究何艳玲指出,国家与地方之间  
存在一种嵌入式自治”(embeddedautonomy)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分为国家嵌入与地方反嵌两种类型。  
二是运用于社会与社区的关系研究徐选国认为,社区与社会之间应当形成一种社区嵌入社会的关系形  
,但实践中却出现了社区脱嵌于社会的情况,要使社区回归其本质,需要实现社区再嵌入三是运用  
于党和社会的关系研究唐文玉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党社关系从党社同构党社分化并走向党社  
融合”,社会组织从总体性生存主体性成长”、“嵌入式发展的方向转变四是运用于政府与市场的  
关系研究李汉林认为,政府与企业之间存在一种嵌入性的特征,表现为经济行为嵌入在政治社会中,互动  
主体之间的相互嵌入以及对结构环境的嵌入。  
嵌入在主体间关系中起到了双刃剑的双重作用:适度和恰当的嵌入能够通过主体间互动来发挥  
1+12,过度和不当的嵌入则可能造成一方主体对另一方的取代或摧毁将嵌入的概念引入区域  
合作治理的语境下,区域合作的主要行动者是政府,“嵌入描绘了中央政府在参与地方政府间合作关系结构  
中发挥影响作用的过程或状态,从而从府际关系的角度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合作治理形态。  
()府际关系视角下的嵌入型合作  
府际关系涉及各层级政府在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的  
角色分工沟通参与以及联系互动的紧密程度在区域合作治理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纵向府际关系以  
及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府际关系能够直接反映合作治理的状态与特点从府际关系出发,根据在纵向上中  
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影响程度以及在横向上地方政府互动程度的强弱,理论上可将区域合作治理划分为四  
:松散型倡导型指令型嵌入型(见图1)。  
1.在松散型合作中,由于中央政府的参与和地方政府的互动程度都很低,各方主体处于一  
种非常松散的关系状态之中,达成合作的可能性较小,合作往往是在偶然因素下出现的,合作治理的稳定性  
与可持续性最差例如,在某些公共问题治理的初期,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往往通过一次或几次的会  
对话交流等方式进行合作,各方主体有一定的合作意向,但达成合作需要依靠一定的契机实现,如果缺  
乏长远的共同利益或目标共识推动,则难以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  
2.在倡导型合作中,地方政府之间具有较强的互动关系基础,合作的可能性更大很多情  
白易彬京津冀区域政府协作治理模式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年版,7。  
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50。  
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罗家德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24。  
何艳玲《“嵌入式自治”:国家地方互嵌关系下的地方治理》,《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495。  
徐选国嵌入性治理: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的一个分析框架———基于对国家社会关系范式的批判性反思》,《社会工作》2015年第5,  
61。  
唐文玉总体性生存嵌入式发展”———“党社关系变迁中的社会组织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年第3,190。  
李汉林魏钦恭嵌入过程中的主体与结构:对政企关系变迁的社会分析》,《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3年第4,53。  
谢庆奎杨宏山府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2。  
3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ꢄ区域环境合作治理类型的划分  
形下中央政府无须通过强制性手段要求地方政府开展合作,而只需借助柔性方式来倡导合作,在纵向上的影  
响力较弱如果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是基于长期的共同利益而建立,并且各方主体具备了持续合作的能力,  
则合作关系将更为稳定例如,在区域合作中,由于地理位置相邻资源互补贸易往来等原因,地方政府之  
间频繁开展合作并逐渐演变成一定的模式,进而得到中央政府的认可与支持,这样的合作模式是基于共同利  
益和目标共识建立的,因而更容易维持长期稳定的合作。  
3.在指令型合作中,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影响力较强,但由于地方政府之间缺乏较强的  
互动关系基础,因而中央政府往往需要依靠指令型手段对地方政府施加压力来推动各方参与合作地方政  
府在合作治理中表现出被动的态度和较低的行动力,其决策和行动主要是出于对上级压力的响应高效的  
指令型合作往往出现在重大或紧急的情境下,特别是在重大会议活动期间,需要中央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监  
指令型合作以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合作治理的初期为代表。2007,国家环保总局与京津冀及周边省  
市部门制定29届奥运会北京空气质量保障措施》,随后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出台实施方案奥运期  
,环境保护部联合地方出动人员1.5万余人次,34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进行了全面监控,共检查300余个  
奥保项目,200余家国控重点污染源企业,排查了污染源1万多个,取得了北京空气质量优良率100%的成  
指令型合作尽管短期内容易取得明显成效,但这种在中央政府指令下进行的合作以重大活动事项为  
导向,往往需要中央政府层面施加强大的外部性压力才能达成,具有临时性运动式特点。  
4.嵌入型合作是通过将纵向与横向府际关系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开展合作治理的过程或  
状态我国纵向与横向府际关系往往处于一种分立状态,条块分割下的浅层次互动导致两种府际关系之间  
协调和互动困难,在面对复杂问题时难以高效合作嵌入型合作的优势有助于破解这一难题中央政府通  
过嵌入合作治理结构,能够更好地从内部发力推动地方政府参与合作,与地方政府建立更加紧密的互动关  
,地方政府在合作治理决策与执行中的行动力也更强由于嵌入型合作能够在保证地方政府自主性的同  
时加强纵向与横向府际关系之间的互动,因而合作治理结构更加紧密和稳定基于邢华邢普耀的研究,根  
据纵向政府关系嵌入的程度与区域合作问题的复杂程度,区域合作中纵向嵌入式的政策工具可分为政治嵌  
行政嵌入机构嵌入规则嵌入四类(见表1)。随着合作治理的推进,目前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呈现出更  
突出的嵌入型合作特点,中央政府运用不同方式嵌入地方政府合作治理,推动了合作的深化发展。  
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中嵌入型合作的现实表征  
()以合作行为规范为导向的政治嵌入  
政治维度的嵌入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通过环境监察联合执法地方自查中央督察监督问责等方式,  
促使地方政府更加认真地落实相关政策和更加规范地参与合作。  
1.,,助  
《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专栏》,谷腾环保网,2009610日发布,20231019日访问,httpꢆꢅꢅgoootechcomꢅnewsꢅdetail-  
0132176html。  
1
40  
胡一凡嵌入型合作治理的形成逻辑与优化路径———基于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的研究  
于确保政策措施的有效执行在纵向上,通过省以下垂直管理改革,推动市县环保部门的环境监察职能上收  
至省级,县级政府分别负责跨区域执法属地执法现场执法在横向上,整合全国范围内的执法资  
,开展异地交叉执法驻地督办京津冀三省()共同成立京津冀执法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污染防治  
会商联动执法联合检查督察等方面的合作。  
.,,防  
2
地方政府治理中的懒政”、“怠政行为一是地方自查省级政府建立台账,每年对照大气十条对治污工  
进度成效等开展自查,生态环境部等考核后报国务院审定并公开结果二是中央督察国家将大气污  
染防治确立为中央督察及回头看的重点,“2+26”城市开展机动式点穴式专项督察依据环境保护督  
察方案(试行)》,对落实不力问题突出的地方进行专项督察,结合随机抽查热点网格工商电力数据、12369  
投诉举报等及时发现问题,移交地方政府限期解决,实行拉条挂账对账销号式管理,通过印发督办函巡  
查组现场核查通报约谈等手段来落实整改。2024,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对污  
染防治攻坚战进展情况以及大气污染防治中的突出问题予以重点关注。  
3.,,使政  
府认真严格落实相关政策一是对地方政府监督问责通过环境目标责任制把相关指标纳入政府政绩考  
,对地方政府开展约谈和区域限批二是对领导干部监督问责对领导干部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  
”,完善政绩综合评价体系,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引导带动地方政府把环保作为重点工作;“大气十条考  
核和评估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考评依据,环保部门会同组织部门监察机关开展约谈和督促整改。  
()以合作权责分配为导向的行政嵌入  
行政维度的嵌入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通过目标任务分解推进监测体系建设,落实情况考核等,对合作  
中的各主体权责关系进行更明晰的分配,从而强化对合作治理的指导规范。  
1ꢄ区域合作中纵向嵌入式治理的政策工具  
类型  
区域合作问题的复杂程度区域合作问题的干预程度  
实现方式  
政治嵌入  
高复杂程度  
低复杂程度  
最高  
较高  
制定战略方针政治宣传动员组织干部任免专项督察  
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命令任务分工战略规划监  
督检查绩效评估  
行政嵌入  
建立区域合作小组中央政府牵头组建区域联盟设置  
区域合作管理机构  
机构嵌入  
规则嵌入  
高复杂程度  
低复杂程度  
较低  
最低  
建立区域补偿制度产权交易制度  
ꢄꢄ资料来源:邢华邢普耀大气污染纵向嵌入式治理的政策工具选择———以京津冀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  
为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3,79。  
1.,层  
分派到各地政府APEC会议等重大活动时期,由国家确立总目标任务,召开协作小组会议或专题会议  
协商讨论并达成一致,形成文件,再将目标任务在纵向上以行政层级为基础进行分解,在横向上以指挥长ꢇ  
分指挥长制度形式进行分解在秋冬季攻坚行动期间,以京津冀等六地政府为责任主体,协作小组协调推  
进任务分工与责任落实,环保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落实任务要求;各省分别制定秋冬季攻坚行动方案,对目  
标任务和重点工作进行分解,再由各市制定详细方案,督促企业制定并落实相关要求。2023,生态环境部  
牵头各部委各省市政府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2023ꢇ2024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  
京津冀建环境执法联动机制可互派人员到对方辖区检查》,中国新闻网,20151127日发布,20231019日访问,httpꢆꢅꢅwww  
chinanewscomcnꢅshꢅ2015ꢅ11-27ꢅ7644488shtml。  
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网站,202457日发布,2024513日访问,httpsꢆꢅꢅ  
wwwmeegovcnꢅywgzꢅzysthjbhdcꢅdcjzꢅ202405ꢅt20240507_1072407shtml。此为投稿后增补材料,特此说明。  
魏娜孟庆国大气污染跨域协同治理的机制考察与制度逻辑———基于京津冀的协同实践》,《中国软科学》2018年第10,84。  
4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对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进行安排与落实,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的全面治理。  
2.,,明  
晰监测权责,全面掌握各地大气环境质量和排污总量,为监督考评提供依据第一,实现监测全面覆盖中  
央政府要求京鲁到2013年完成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 监测能力全覆盖,北京天津到2015年底各  
建设3个国家直管监测点,石家庄等城市各建设2个国家直管监测点,全国逐步建成统一的空气质量监测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ꢇ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进一步要求强化监督定点  
帮扶工作,实行量化问责层层压实责任第二,明确划分环境监测权责积极推进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  
企业责任边界清晰的监测体系中央政府负责重要区域及跨界监测,形成大气环境监测直管网;各地完  
善监测体系,各省主管本辖区内监测,强化排污源监督性监测;企业严格执行排污自行监测与报告制度。  
3.,,  
加大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考核评价力度,实行自上而下的更严格监督一是围绕环境质量改善,构建目标  
考核体系,将重点区域的PM2.5非重点地区的PM10确定为约束性考核指标,定期开展考核二是将监测与  
考核权力相衔接环保部适度上收监测事权,重点污染源监管重心下移,各级环保部门承担具体的监测预  
预警等职能;推进国家监测站点和国控断面建设及上收工作,并按照谁考核谁监测的要求来厘清中  
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责任。  
()以合作成本削减为导向的机构嵌入  
机构维度的嵌入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通过强化区域合作机构的组织地位人事安排及工作机制,提升合  
作结构的集中性和效率,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进而降低合作交易成本。  
.中央政府在区域合作组织机构中的影响2013,,展  
1
改革委环保等七部委共同成立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组长由北京市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原环保部以及  
三地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20143,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协调处设立,受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  
委托管理日常事务与开展联络协调。2015,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成员单位扩大到八部委七省区。  
017,2018年  
原协作小组改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国务院副总理任组长生态环境部部长和京津冀三地行政长  
2
,
7
官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生态环境部并由副部长兼任主任协作小组的行政级别较低,且主要成员多为兼职  
担任,组织缺乏权威性,难以有效发挥沟通协调作用从协作小组发展为领导小组,有助于提升联络协调能  
,推进地方政府间更加平等紧密的合作,也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嵌入合作的深度,优化治理结构。  
2.,区  
域合作中的指导和督促力量进一步强化在常态治污方面,2013,国家发布大气十条,京津冀地区积  
极建立治污协作机制,在区域重污染预警区域环境联动执法区域大气污染相关标准区域大气治理资金等  
方面开展合作2015,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核心区建立并形成2+4合作工作机制,合作深度和广度  
逐步深化。2018年成立的领导小组负责落实中央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和推进工作统筹研究大气环境问题、  
确定目标任务指导督促落实组织实施考评奖惩等,领导小组实行工作会议制度和信息报送制度,成员向领  
关于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2023ꢇ2024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的通知》(环大气〔2023〕73),中华人民共和  
国生态环境部网站,20231225日发布,202418日访问,httpsꢆꢅꢅwwwmeegovcnꢅxxgk2018ꢅxxgkꢅxxgk03ꢅ202312ꢅt20231229  
_1060184html。此为投稿后增补材料,特此说明。  
京津冀重污染预警系统年底建成》,《新京报》2013919,A04。  
关于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ꢇ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环大气〔2019〕88),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  
环境部网站,20191011日发布,20231019日访问,httpsꢆꢅꢅwwwmeegovcnꢅxxgk2018ꢅxxgkꢅxxgk03ꢅ201910ꢅt20191016_  
7
37803html。  
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关于支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财建〔2015〕98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2016421日发布,  
0231019日访问,httpꢆꢅꢅwwwmofgovcnꢅgkmlꢅcaizhengwengaoꢅwg2015ꢅwg201512ꢅ201604ꢅt20160421_1959850htm。  
不断推进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网站,2017217日发布,20231019日访问,httpsꢆꢅꢅsthjj  
beijinggovcnꢅbjhrbꢅindexꢅxxgk69ꢅzfxxgk43ꢅfdzdgknr2ꢅywdt28ꢅxwfbꢅ808676ꢅindexhtml。  
2
42  
胡一凡嵌入型合作治理的形成逻辑与优化路径———基于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的研究  
导小组报告每年区域治污情况及工作计划在应急联动方面,2017年发布的秋冬季攻坚行动方案要求各地  
将区域联动纳入应急预案,完善应急联动机制,确保及时响应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达到一定级别时,由环  
保部基于区域会商结果通报预警,各城市发布相应级别预警,启动应急联动机制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  
计划期间,由生态环境部牵头开展应急合作,一方面推进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建设,提升中长期预测能力;  
另一方面完善预警分级标准体系,根据地区和季节划分标准,统一发布重污染预警,各地按级别响应和联动。  
022年  
,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  
坚战行动方案》,要求明确责任分工强化部门协作,开展联合执法,形成治污合力。  
)以合作能力支持为导向的规则嵌入  
2
(
规则维度的嵌入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参与合作的行为进行精神和物质层面的激励和惩戒,  
对地方政府合作能力提供支持,保障各方更积极地参与合作。  
1.,对  
地方政府的治理情况进行表彰奖励或惩处问责在打赢蓝天保卫战中,中央政府对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奖励,  
依托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开展跨部门联合奖惩,并通过环评限批取消荣誉等方式对工作不力问题严重的地  
区及责任人进行惩戒按照大气十条”,国家每月发布空气质量前十和后十的城市排名,地方政府发布辖区  
内地级及以上城市排名在秋冬季攻坚行动中,生态环境部(原环保部)对各地空气治理进展及成效实行月  
调度月排名季考核,每月对不达标或进度慢地区下发预警通知函,公开约谈每季度不达标进度慢或AQI  
(
全国空气质量指数)持续爆表地区主要负责人,对终期任务不达标进度慢地区进行严肃问责和区域环  
评限批。  
2.,防  
治实行奖优罚劣,增进地方政府参与合作的积极性。2013,国家提出设立专项资金,在重点区域开展以奖  
代补,加强中央政府的投资支持专项资金依据大气十条实施考核结果,对优秀者加强奖励和支持,不合  
格者适当扣减资金。2017ꢇ2018年秋冬季攻坚行动期间,专项资金重点向“2+26”城市倾斜,同时加大北方  
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支持力度,扣减未完成目标或进度缓慢地区的资金支持。2018,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印  
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管理办法》,为重点区域治污资金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在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  
划期间,中央政府进一步增加专项资金投入,扩大财政支持的范围,推进中央政府资金与地方政府治污的绩  
效联动,更大程度地调动地方治污积极性。2020,财政部下达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补助资金,推进  
各地做好清洁取暖工作2021,财政部要求各省市加强中央生态环保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  
用和提升资金使用效益2023,财政部对各省市下达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用于支持开展减污降碳等方  
面相关工作,更大程度地调动地方政府治污积极性。  
京津冀大气污染嵌入型合作治理的形成逻辑  
我国区域环境治理中存在的制度堕距目标冲突价值平衡的现实背景为嵌入型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成长  
土壤和演化空间。  
(
)制度堕距:制度理想与制度设计和运行实际的差距  
制度堕距用以描述制度设计的理想状态(制度设计预期实现的最佳结果)、制度状态(将目标进行制度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构建以  
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环大气〔2022〕68),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网站,  
2
0221110日发布,20231019日访问,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3/202211/t20221116_1005042.html。  
财政部关于提前下达2021年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预算的通知》(财资环〔2020〕7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20201030日发布,  
2
0231019日访问,httpꢆꢅꢅzyhjmofgovcnꢅzxzyzfꢅdqwrfzzjꢅ202012ꢅt20201214_3634367htm。  
财政部关于提前下达2022年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预算的通知》(财资环〔2021〕11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20211029日发  
,20231019日访问,httpꢆꢅꢅzyhjmofgovcnꢅzxzyzfꢅdqwrfzzjꢅ202111ꢅt20211117_3766605htm。  
财政部关于下达2023年度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预算(第二批)的通知》(财资环〔2023〕3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2023611日  
发布,20231019日访问,httpꢆꢅꢅzyhjmofgovcnꢅzxzyzfꢅdqwrfzzjꢅ202307ꢅt20230718_3896915htm。  
王琪陈昭央地关系:制度堕距与改革的内卷化困境》,《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5,133。  
4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治理体系,这表明我国环境治理制度改革的理想状  
态是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地方政府积极负责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包含着对地方政府自愿自觉开展以改善  
环境质量为目标的区域环境合作的期许从实际的制度设计情况来看,我国现行环境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以目标先定政府负责服从科学为特点的环境质量目标主义理念色彩和制度内容,但在现有环境法基础  
在治理模式上,我国一方面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地  
方政府对本辖区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另一方面要求建立完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因而实际上所  
确立的是属地治理与联防联控相结合的治理思路从制度的运行状态来看,虽然环境指标被纳入目标责任  
考核,但以经济发展为硬指标的目标考核与官员政绩激励机制依然存在,地方竞争与官员晋升锦标赛的激烈  
程度也并未减弱企业的逐利动机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性仍然不断地刺激地方政府去追逐GDP增长,致  
使其在环境规制上倾向于采取逐底竞争或污染转移手段地方政府处于强激励的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  
更容易造成其过度重视经济绩效等可测量的任务,而忽略环境保护等不易测量的事务可见,在实践中,  
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为发展经济而忽视环境治理的动机,也存在为了竞争而放弃合作的可能性。  
概言之,制度设计的理想状态是所有地方政府都能秉持积极负责的态度,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自愿自  
觉地开展合作,但实际的制度状态和运行状态无法有效地达到相应的理想状态面对制度堕距的问题,必须  
通过合理的方式将中央政府作用与地方政府关系相联结,形成有机互动在这一背景下,嵌入型合作的产生  
也就具备了必然性嵌入型合作通过适当的中央政府介入,对地方政府理念和行为进行纠偏与重塑,能在更  
大程度上提升地方政府合作的积极性,提升制度设计与执行水平,缩小环境治理制度理想与实际的差距,从  
而成为一种更适应区域环境治理现状的合作状态。  
()目标冲突:地方层面目标与国家层面目标的差异  
从纵向来看,一方面,国家越大,中央政府距离民众就越远,对地方政府的依赖就越强我国当前的国  
情决定了中央政府需要依靠层级节制与职责同构的制度,依托地方政府来对国家开展治理由于信息和距  
离的客观现实,中央政府无法直接对地方政府进行资源配置,而是依靠地方政府来实施政策为了落实国  
家公共事务治理的职责,中央政府有必要通过分解目标逐级发包摊派任务的方式,依靠命令和督促来促使  
地方政府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保证国家意志的实现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也具有  
一种依附性,这种依附性体现在国家战略重视法规政策倾斜财政转移支付人事任免调整考评认可表彰  
等方面,也可以解释为一种自下而上的资源依赖或权力依赖现象因此,在客观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既  
具有纵向介入和影响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在宏观上也具备了强大的资源与能力来实现这种作用。  
从横向来看,地方政府在应对公共事务方面一直遵循着属地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地方政府对自身  
辖区内的事务可以发挥更大的自主性,但地方政府的职权和责任以行政区划为边界和依据,也容易加剧其以  
行政区为中心的思维固化和行为惯性,导致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信任互惠缺乏等问题同时,这种模式  
也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在横向上寻求自主性的动力地方政府在应对公共事务上常常单兵作战各自为  
,缺乏参与合作的积极意愿和实践能力,致使生态环境协同的国家战略难以有效传导到地方政府和得到落  
因此,在跨区域合作治理中,地方政府既显示出其以本地发展为首要目标基于成本利益计算进行决策  
与采取行动的精明”,同时也表现出彼此合作难以达成,需要依靠外部力量来推动合作的必要性在现实  
,京津冀地区部分地方政府官员和企业仍存在着利益驱动下的数据造假虚报结果贪污腐败等现象,进一  
步折射出属地治理带来的隐忧。  
环境治理依靠单一机构很难实现,必须通过政府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合作来达成地方层面目标与国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年第28,5。  
徐祥民环境质量目标主义:关于环境法直接规制目标的思考》,《中国法学》2015年第6,129ꢇ133。  
董志霖中国纵向府际关系发展研究———以多任务委托代理理论为视角》,《湖湘论坛》2020年第5,89。  
张璋基于央地关系分析大国治理的制度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年第4,89。  
任勇地方政府竞争:中国府际关系中的新趋势》,《人文杂志》2005年第3,53。  
李瑞昌政府间网络治理: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294。  
44  
胡一凡嵌入型合作治理的形成逻辑与优化路径———基于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的研究  
家层面目标的差异反映了我国环境治理中条块矛盾仍然存在的现实,同时,也成为了嵌入型合作形成和发展  
的空间嵌入型合作治理在破除属地治理固化思维的同时,能够保留和激励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在强化中央  
政府作用加强对地方政府监督的过程中不会造成地方政府的过于被动,能够更好地理顺条块关系和科学推  
进治理,与合作治理的现实需求相契合。  
()价值平衡:合作达成效率与环境治理公平的张力  
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具有跨地域性复合性更高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对这种复杂问题的治理往往超越  
了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在幅员辽阔的中国,依靠单方面地方政府的力量很难实现对跨域环境问题的有效  
治理,因此,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看,需要建立合作和采取更有效的治理方式但由于目前大部分地方政府  
缺乏合作的传统能力与经验,在缺乏强有力的外部力量推动的情况下,区域环境合作治理很容易流于形式。  
此外,在环京津地区,周边地区的资源往往要首先供应和保障首都北京的建设,同时还要承担保卫首都环境  
的使命,容易产生空吸效应主动开展治污的地方政府往往承担了高昂的成本却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在  
政绩考核中还要承担经济与环境双重劣势的风险,久而久之就容易导致地方政府慢作为或不作为的现象。  
因此,当前地方政府的合作治理需要借助除地方政府以外的更加中立和具有权威性的主体来推动通过中  
央政府来制定刚性的制度约束提供目标任务指导强化监督问责,从而更高效地达成和推进合作,是最符合  
我国国情的一种路径选择。  
同时,环境质量作为一种公共物品的属性决定了它的好坏与社会公众的评价息息相关。2011,美国  
大使馆监测的空气质量与北京市发布的数据出现分歧,引发了人们的质疑并形成公共舆论在新闻媒体的  
助力下,社会公众专家学者环保组织等积极参与并推动PM2.5 被纳入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ꢇ  
)公众是生活在区域环境中直接接触区域空气的主体,他们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最具有发言权,一  
2012  
旦大气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就容易导致公众的不满和不信任,诱发公共舆论发酵和焦点事件出现,从  
而损害政府公信力因此,政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公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放在首位,通  
过倾听和采纳公众的意见来提供更加公平的环境公共物品地方政府是直接面向公众的主体,能够充分了  
解当地的大气污染治理现状,掌握更全面的环境质量数据和了解到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和指标,并将其作为  
治理工作重点进行解决,从而凸显治理的公平性。  
区域环境合作治理既要依靠地方政府倾听社会公众需求,提供更加公平的环境公共物品,同时也需要中  
央政府推动,提升大气污染治理的效率嵌入型合作是一种中央政府主导推进下地方政府参与合作治理的  
模式,既维护了地方政府提供环境公共物品所隐含的公平价值,也有助于实现中央政府推进合作治理过程中  
所强调的效率导向,从而平衡两种价值取向,促进良性合作治理由此看来,在效率与公平的张力中寻找动  
态平衡点的必要性也使得嵌入型合作治理成为可能。  
嵌入型合作推动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的优化路径  
嵌入型合作通过权责分配行为规范成本削减能力支持促进了治理结构的优化,从而推动了大气污染  
治理效能的提升从实践层面看,随着嵌入型合作治理的深化,近年来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重污染天  
气数量减少重点污染物浓度下降等实际效果,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2017,“2+26”城市联合防治行  
动使PM2.5、PM10、SO2浓度显著下降,特别是北京天津石家庄廊坊等地收效明显秋冬季攻坚行动也  
取得了积极成效,有效保证了大气十条各项任务圆满完成,空气质量得到切实改善20201ꢇ11,  
2+2664.3%,同比上升11.4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下降9.3%。  
马海龙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81。  
刘华军雷名雨中国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困境及其破解思路》,《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年第10,91。  
王恰郑世林《“2+26”城市联合防治行动对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年第9,51。  
生态环境部2018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网站,2018929日发布,20231019日访问,httpꢆꢅꢅ  
wwwmeegovcnꢅxxgk2018ꢅxxgkꢅxxgk15ꢅ201809ꢅt20180929_661954html。  
生态环境部通报11月和1ꢇ11月全国地表水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网站,20201218日发布,202310  
19日访问,httpꢆꢅꢅwwwmeegovcnꢅxxgk2018ꢅxxgkꢅxxgk15ꢅ202012ꢅt20201218_813773html。  
4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从嵌入型合作的角度来看,未来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可从以下方面进一步优化。  
()制度整合:构建各方主体平等自主的合作机制  
在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中,在中央政府的牵头引导下,地方政府有更多机会参与合作,但地方政府在资  
源禀赋和受益程度上具有差异,各地之间主动寻求合作的意愿并不强烈虽然各地在中央政府引导下制定  
了相应的污染防治办法与实施方案,但多数是地方政府单方面制定的文件,地方政府之间签署协议联合发  
文的情况不多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合作组织与机制,在强化合作组织权威性的基础上,增加地方政府参与  
沟通协商的次数和频繁程度,为各方主体分配更平等的参与和获益机会,提升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降低交  
易成本,减少治理结构内部摩擦,构建起更加自主平等的参与合作的治理结构,消弭其参与合作的被动性。  
()目标优化: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和资源共享  
在京津冀治污的嵌入型合作模式下,中央政府通过目标任务分解监测体系健全落实情况考核等行政  
嵌入方式来明确各方分工,有利于更清晰地分配合作治理中的各方权责,形成更高效的治理结构,但目前的  
环境治理模式仍然具有上强下弱的特点尽管当前中央政府在纵向上对区域合作治理的影响程度逐步深  
,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没有被完全调动起来如果只有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纵向嵌入,而缺乏地方政府  
之间的横向合作以及政府以外的主体参与,那么区域环境治理的成效也很难持续因此,在纵向嵌入的基础  
,应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间的横向联系以及调动市场和社会主体参与大气污染合作治理的积极性,理顺地  
方政府以及不同层级部门在合作中的关系与责任,更好地发挥企业和社会公众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加强多  
元主体的参与和资源共享,弥补单一纵向嵌入的不足,形成纵向嵌入与横向协作相结合的立体化合作治理  
体系。  
()价值回归:强化合作治理的信息技术支持  
大气污染防治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更是保障社会公众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以及促进社会  
公平稳定的重要举措,是对绿色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健康中国等战略和理念的回应从价值层面来看,效  
率与公平并不冲突,要进一步提升治理效率与效能,就要回归公共价值,认识到污染的治理过程是为了更好  
地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回应民众需求与增进公共利益同时,可借助更多技术工具来促进公平价  
值的实现例如在中央政府的纵向嵌入和引导下,需要结合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  
在地方政府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存储处理共享交换平台通过平台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分析,实现有效  
预警,同时也能够为联合执法专项督察监督问责等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加强纵向与横向不同主体之间的  
联动,深化合作程度。  
此外,生态环境问题是一种具有外溢性特征的公共问题,在治污方面需要形成一种共同体的意识及合作  
模式在区域环境治理过程中,只有适度的嵌入才能推动治理效能的提升,过度嵌入可能会造成对地方政府  
的过度干预,破坏合作的自愿性和平等性,降低合作效能特别是在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时,中央政  
府能最大程度地调动人力财力物力来处理和应对危机,证明了中央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但这种运动式治理  
的高度集中性和低可持续性使其很难被全面复制到所有区域的环境合作中同时,环境污染的流动性也加  
剧了问题的复杂性和处理的困难性,容易导致运动式治理的失灵因此,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需要中央政府  
的助力,但中央政府参与和影响地方政府合作是有限度的,嵌入型合作绝不是中央政府直接取代地方政府来  
,在更多的时候,中央政府需要扮  
演宏观层面的领导和调控角色,成为地方政府合作中有效的催化剂和强大的助推力,更科学地促进区域环境  
治理同时,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嵌入和参与行为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寻求更大的合作空间,更好  
地发挥地方自主性,实现双向互动由此,推动合作治理的关键在于找到嵌入的平衡点,通过恰当的时机科  
学的方式合理的程度来实现嵌入,促进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合作治理效能的提升。  
[责任编辑:钟秋波]  
周振超条块关系的变迁及影响机制———基于政府职责的视角》,《学术界》2020年第5,30。  
46  
51卷第6期  
024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Vol51ꢁNo6  
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Novemberꢁ202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干预的  
理论逻辑责任边界和价值伦理  
熊景维  
ꢄꢄ摘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是一个产业人口非农转移的经济过程,又是一个庞大社会群体的流动过程市  
民化的巨大社会效益和公共事务属性,基于劳动价值分配原则对该群体进行价值补偿的公平要求,以及市场在调  
节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严重失灵,是政府干预城镇化进程承担市民化治理责任的主要逻辑因由政府公共干预  
的责任边界在于提供良好的城镇化政策架构,并为农民工提供均等的城市公共服务待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  
共干预的价值选择,应遵循人民城市的建设理念,开启融汇而非同化的市民化群体融合导向,确立城乡共融的包容  
性市民化价值方位,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涵养精神气质和文化风格。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干预;城市治理;政府责任  
DOI1013734ꢅjcnki1000-531520240417  
收稿日期:2024-04-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及其分担机制研究”(21BSH035)、华中农业大学自  
主创新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县域市民化问题研究”(2662024WFPY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熊景维,,湖北咸宁人,管理学博士,华中农业大学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农村减贫与发展研  
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ꢆjwxiong@whueducn。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人民城市人  
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作为新  
型城镇化的关键议题,探究如何加快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以下简称市民化)促进农民工在城市安居  
乐业和有序融入,是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治理的重要课题目前,学界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公共干预议  
,主要从政府角色市民化推进策略等层面展开研究一些学者从经济层面评估了政府承担市民化公共服  
务成本的可能性,认为在政府与市场间找到平衡的分担方案是解决市民化难题的关键有的研究者关注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和质量,强调政府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社会中的全方位责任有些  
研究者强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应由市场调节为主导,主张个人责任论,担忧过快的城镇化会导致农业人口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1016),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32。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202411),《人民日报》2024  
24,1。  
在学术研究中,“农业转移人口农民工是基本等同的概念,前者是正式称谓,后者是通俗称谓下文将视具体语境和用语习惯交替使用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民工市民化市民化的概念。  
张国胜陈瑛社会成本分摊机制与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经济学家》2013年第1,81ꢇ82;单菁菁  
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及其分担机制研究》,《学海》2015年第1,183。  
刘传江迁徙条件生存状态与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进路》,《改革》2013年第4,89;毛丹《“农民工市民化的低目标与高目标》,《浙  
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12,8。  
4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无序转移和城市化病鉴于城乡二元体制是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安居落户的主要制度障碍,大多数学  
者强调了构建均等公共服务制度开启包容性的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这些研究丰富和拓展了关于农  
业转移人口公共干预中政府角色的认知和理解,但囿于视角的相对单一和对市民化理论逻辑的相对忽视,存  
在不同程度的偏颇,亟须从综合性视角予以梳理辨析,从理论角度予以完整概括因此,本文基于农业转移  
人口市民化本质意涵与性质的分析,系统阐发市民化中政府责任的理论基础,对政府在该事务中的责任边界  
和干预伦理进行深入探究,以进一步补充和拓展市民化公共治理的理论架构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梳理和  
阐发市民化公共干预的理论逻辑责任边界与价值伦理问题,对开启人民城市建设的新实践,助力形成包容、  
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市民化治理导向和制度安排,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本质属性  
()从社会流动视角看,市民化首先是一个群体纵向社会流动的过程  
从融合过程的本质及融合结果的性质看,市民化首先是作为个体的农民工向上社会流动(upwardsocial  
mobility)的过程,市民化过程必然伴随着农业转移人口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跃升从经济社会地位来讲,农  
民工群体来自欠发达的传统农业和低收入部门,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都较低;他们来到城市后,又成为城市  
新的边缘人群在市民化的过程中,农民工有机会摆脱边缘状态和不平等身份待遇,增强自身对城市经济机  
会和平等公共服务权利的可及性,从而获得全新的更有利的个人发展的外部条件市民化意味着农民工个  
人命运的改变,在此过程中其将拥有更加充满希望的生活前景从这个意义上说,市民化是农民工个人的生  
命奋斗史和成长史,它与个体对成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及努力程度密不可分,农民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  
发挥和所具备的资源禀赋条件,从根本上决定了该社会流动过程的最终结果社会流动意义上的农业转  
移人口市民化过程,实质上是农民工自身依靠奋斗和才华实现个人成长和阶层跃升的过程,归根结底属于私  
域事务范畴和个人自决领域,主要取决于农民工自身对向上社会流动的意志强度和努力程度外部帮助和  
政策扶持固然重要,但无法取代个人的自主行动和内源式提升的责任使命。  
从社会流动视角审视市民化的性质,也涉及优良社会流动环境建设的议题,其核心要义在于推动建设一  
个普惠包容,特别是旨在增进机会均等防止阶层固化的制度安排在社会动力学的意义上,影响农民工市  
民化社会基础的关键条件是:在市民化的社会流动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是否拥有广泛多元顺畅的渠道和  
途径,使其能通过公平的竞争和个人的勤劳奋斗,获得进入社会中层乃至上层的机会;其个人命运和前途多  
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自身自主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为环境制造的诸多壁垒和障碍所  
困而深陷边缘或贫困循环的陷阱原始发展权能较低的农民工,通过职业生产方式和形态的转变,最终需  
典型意义上的城市市民对标”、靠拢,这不能仅仅从市民化对农民工应具备的素质条件等义务性责任或  
要求层次来理解,而更应从其应享有的机会权利平等身份地位等公平待遇的层面来理解。  
()从经济发展视角看,市民化又是一个劳动力就业和产业非农转换的生产迭进过程  
农民进城务工实现了就业领域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转换,就业空间从分散的乡村  
转向了产业集聚的城市,这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城乡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和市场人力资源的结构性嬗变。  
这一过程使农民工通过迁徙增加了自身人力资本的劳动回报率,获取了相对更高的工资收入和更好的改善  
生活水平的机会,同时也意味着对其自身生计安排的一种全新选择在此过程中,农业部门富余劳动力及隐  
性失业减少,人均资本存量(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人均占有量)增加,推动农业劳动边际产出增长农业生产效  
王小章冯婷从身份壁垒到市场性门槛:农民工政策40》,《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1,8;郑秉文贫民窟:拉丁美洲城市化进程  
中的一个沉痛教训》,《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5,121。  
程郁赵俊超殷浩栋等分层次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破解愿落不能落能落不愿落的两难困境》,《管理世界》2022年第4,63;  
辜胜阻李睿曹誉波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二维路径选择———以户籍改革为视角》,《中国人口科学》2014年第5,3;国务院发展研  
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总体态势与战略取向》,《改革》2011年第5,25;胡平杨羽宇农民工市民化:制约因素与政策  
建议》,《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61ꢇ63。  
韩克庆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以个案访谈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6,30。  
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2,25ꢇ26。  
姚先国宋文娟钱雪亚等居住证制度与城乡劳动力市场整合》,《经济学动态》2015年第12,6、10。  
48  
熊景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干预的理论逻辑责任边界和价值伦理  
率提高,而农业产品人均剩余的增加,又将提高农业资本总量,促进农业部门技术进步和深化,进一步提升农  
业生产的整体现代化水平同时,由于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部门,长期内农业部门的人均生产率  
,在城市部门中,农村迁出的劳动  
,使城市生产和消费人口同步增长,市场与劳动分工的广度和深度将大为扩展,推动城市产业分工的深化  
和市场规模的扩张,形成激发和引导技术革新与生产效率提升的有利条件,倒逼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  
术密集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上游跃进,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在这个意义上,市民化是中国产业结构优  
化升级助推城乡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能。  
当然,作为产业非农转换的市民化必然服从经济内在运行规律的调节作用城市产业部门能够吸纳多  
大规模的富余劳动力,需要何种劳动技能素质的农民工,是由城市产业部门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劳动  
力市场的客观情况决定的因此,城市的拉力作用产业发展需求和劳动力市场对农村转移人口的配置调  
,始终是制约市民化总量和水平的最根本性力量,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动力源从市民化的经济属性  
出发,其治理必须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内在规定性,让城乡推拉力作用机制和市场杠杆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调配中发挥基础性调节功能,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  
在市民化的治理策略选择上,宜以市场的方式应对这一人口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学普遍现象,而不可采取政  
府包揽和完全行政推进的方式来强力催拔农民工市民化的节奏和步调。  
发挥市场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需要完善市场机制,不断消解现存规制因素对劳  
动力优化配置的阻碍,纠正市场在配置转移劳动力中的失灵尤其应推动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化体制  
机制,破除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不平等市场待遇方面的制度壁垒,让市场的效率潜能发挥到最大在推动  
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中,为实现治理效能的最大化,应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互补作用,这  
也为政府公共干预市民化事务提供了对象内容和动力逻辑。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干预的理论逻辑  
市民化公共干预的理论逻辑规定了这一活动的性质内容和价值方位阐析政府承担市民化责任和干  
预角色的逻辑因由,是厘定政府干预合理边界和重点的基本依据,也是科学确立市民化治理的价值导向。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潜在的巨大社会效益,赋予了该事业突出的公共性和公共干预激励  
市民化是一个事关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现代化目标实现,并承载培植长期经济发展动能重要作用的公共  
事务和过程,该过程蕴含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同时,市民化也是一个牵涉亿万人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和社会  
,使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现代  
化是当前阶段最主要的发展目标和历史任务中国式现代化与流动人口的现代化有着紧密的内生关系,前  
者的重要指征之一就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的市民化人口规模和体量巨大的市民化与现代化,  
一方面可以为农业规模化生产与集约化经营提升农业部门生产效率,进而建立现代农业体系提供战略性支  
;另一方面,亦可加速劳动力在制造业服务业等现代产业部门的集中配置,为建立以工业服务业和创新  
产业为主的城市现代经济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通过上述转型变革,推动产业更新升级,促进群体收入城乡  
和地区差距逐渐缩小,形成一个经济更加强劲群体利益分配更加均衡社会更加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在此基础上,社会有机整合城乡协调发展的进程将得以持续推进,团结和谐和富有活力的社会格局将不断  
得到维护和巩固这必将有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和全民福祉的提升,助益最广泛宏大和持久的社会红  
利生产因此,市民化不仅仅是农民工阶层单向获益的过程,而且是社会共同体共享人口红利实现多赢的  
有利机会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所具有的公共属性出发,政府作为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的最重要主体,在  
此过程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保障和推进市民化是其基本职责所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巨大社会效益  
赋予了该事业突出的公共属性和治理动能,为政府公共干预提供了行动的驱动力。  
W ArthurLewisꢁꢍEconomicDevelopmentwithUnlimitedSuppliesofLabourꢁꢎManchesterSchool22ꢁno2ꢂ1954ꢃꢆ147  
ꢀ ꢀ ꢀ ꢀ ꢀ  
GustavRanisꢁJohnCH FeiꢁꢍA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ꢎAmericanEconomicReview51ꢁno4ꢂ1961ꢃꢆ539-540  
陈怡男刘鸿渊农民工市民化公共属性与制度供给困境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3年第4,81。  
杨菊华流动人口与中国式现代化关系研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4年第1,72。  
4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分配补偿要求,是政府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治理责任的重要依据  
对市民化进行公共干预,是劳动价值理论所蕴含的对劳动成果公平分配要求的题中之义农民工在城  
市部门从事劳动创造所形成的全部社会财富,一部分以工资的形式体现为农民工的劳动报酬,多数情况下其  
份额相当于农民工的生存工资;而更多的部分则被城市部门占有这些被城市部门获取的劳动价值主要有  
两个分配对象:一是作为企业的利润为投资者分享;二是作为政府的税收或管理费用为城市社会共同占  
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分配原则,占有农民工劳动成果的集体组织(包括企业单位和政府),都负有为劳动  
者提供改善工作条件提升福利待遇和生活保障的基本义务,而劳动者也必然同时享有获得上述劳动保障待  
遇的权利从这一理论出发,农民工作为城市社会财富和价值的创造者,凭借自身的劳动从社会共同价值中  
分享一部分劳动成果,是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要求和现实体现。  
实际上,在市民化过程中存在若干关键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以不同形式从该过程中获利,均属于市民化  
过程的重要利益相关方就具体获利情形看,中央政府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水平提升加快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等宏观环境改善上收获善治公共利益;地方政府在增强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  
入和提升城市竞争力中获得地方发展利益;企业则从生产利润的增加中获得实体经济利益上述三方主  
体在市民化过程中较多地分享了农民工城市生产劳动的剩余价值和直接收益,也必然负有承担市民化治理  
成本的义务增进农民工劳动力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权益,以补偿其工资价值分配的相对不足,推动农民  
工市民化所要求的公共责任和所需的社会成本在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协调分担,也是践行我国按劳分配为  
主的分配原则的内在要求。  
()纠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市场失灵,是公共干预的又一理论基础  
公共产品是具有普遍社会需求明显公共利益和显著正外部性等特征的产品在需求的普遍性和公  
共性上,市民化涉及两亿多农民工群体,代表着社会中一个典型群体阶层和较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诉求,是  
一个有重要影响和牵涉利益广的社会事务在外部性特征上,市民化的过程因其提升个人和社会福祉,促进  
市场分工和产业竞争力提升,助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也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效益作为结果,市民化推  
动实现公平包容的社会体制建设,社会阶层结构优化塑造与和谐社会关系构建,使得大多数社会成员从社  
会资本和红利的增进中获益因此,市民化事务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同时,市民化具有个人向上社会  
流动的私域事务属性因此,我们认为市民化具有典型的准公共产品特征,是一种兼具私益和公益,但公  
益性特征明显的准公共产品。  
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是现代国家的重要职能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逻辑因由是对市场在提供  
公共产品时失灵低效等缺陷进行补救和纠正,市场失灵提供一种生产替代机制一般来说,由于公  
共产品的私人边际收益小于其社会边际收益,负有该产品供给自然责任的基础主体缺乏足够的激励去提供  
能使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最优产量具体到市民化的过程,其个人边际收益就是农民工完成市民化在其个  
人层面获得的直接收益,如自身工作机会公共服务和社会资本条件的改善;而其社会收益则是社会作为一  
个整体,从市民化中获得的总收益该收益的规模,无论是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都远远超过市民化的私人  
这部分外溢收益不构成农民工市民化私人收益的有效成分,因此在其以自身为单位的市民化成本  
,外溢收益的缺位将使其市民化决策偏离社会最优的合宜水平但在奉行等价交换原则和追  
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市场部门中,分享农民工劳动价值外溢收益的市场主体缺乏足够的动力与激励来帮助  
张国胜基于社会成本考虑的农民工市民化:一个转轨中发展大国的视角与政策选择》,《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4,64ꢇ65。  
纪春艳张学浪新型城镇化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建构———以利益相关者协同理论为分析框架》,《农村经济》2016年第  
1
1,106。  
RichardA MusgraveꢁꢍOnSocialGoodsandSocialBadsꢁꢎinTheCorporateSocietyꢀedRobinMarrisꢂMacmilanPressꢁ1974ꢃꢁ261-262  
朱富强市场失灵视域下的政府功能》,《人文杂志》2021年第5,50ꢇ60。  
罗伯特·萨格登权利合作与福利的经济学》,方钦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4。  
这部分外溢的社会收益包括城乡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化,城乡市场体系和劳动分工体系深化,社会平均工资和福利水平提升,更具公平性和包  
容性的制度体系和社会体制巩固和拓展,区域城乡和群体收入差距缩小,社会阶层结构优化,社会资本和环境红利增加,社会有机体朝更加  
团结整合与和谐方向发展,国家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等。  
50  
熊景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干预的理论逻辑责任边界和价值伦理  
农民工实现其个人的市民化愿景这意味着,在没有公共干预的情况下,市民化的动力和个人供给将显著  
低于理想的社会最优水平,市场和个体在决定市民化的供应数量和质量上必然存在失灵”。实际上,市民化  
的收益主要表现为社会收益,由于市场机制很难对此类收益特征的产品需求作出反应,其主体也难以产生足  
够的激励去提供市民化所需的公共服务,同时个人也缺乏足够能力和动力去承担市民化的全部责任因此,  
作为市场失灵的纠正措施,政府干预市民化事务,承担农民工市民化治理和服务的责任,也就责无旁贷。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干预的责任边界  
市民化公共干预不是无限内容与无边界的统包统揽,而是有界有限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厘清此过程中  
政府的责任边界及其干预重点,确立市民化治理的合宜价值伦理,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康发展促  
进城镇化善治的重要学理基础。  
()政府对市民化的公共干预,以该过程所涉及的公共利益调节为边界  
政府在市民化中负有责任,并不意味着政府将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全部成本政府的责任仅以  
其在此过程中所具有的公共利益调节与维护职能为边界具体来说,政府在市民化中的主要责任是提供良  
好的城镇化政策架构,为农民工提供均等的城市公共服务待遇,保证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平等享有并获得城市  
公共服务和相关福利保障的权利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向农民工赋权,将其纳入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体  
,保障农民工与市民获得同等的社会权利和待遇,将市民的完整权利推广惠及到作为城市居民的农民工。  
另一方面,就公共服务待遇的标准而言,政府不宜因市民化这一事务的紧迫性和特殊性而负有承担超过一般  
公共服务供给和额外职责义务的特别责任政府在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主要角色和责任,除宏观上的政策引  
导和城镇化总体规划的顶层设计外,主要是向农民工赋予并提供与城镇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权利和待遇,而  
并不是为市民化的全部个人需求和经济成本,尤其是作为个体的生计成本兜底其基本原因在于,农民工市  
民化的过程,首先是作为个体的农民工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属于社会成员的个人责任领  
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其间主要伴随和体现资源禀赋增强自我价值实现等个人成就取得,具有明显的  
私利事务属性,不应也无法完全由代表公共利益主体的政府来作替代性的统包统揽虽然从社会层面上考  
察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过程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部分公共属性,但从市民化具有的个人社会流动性质  
来看,该过程同样具有明显的私人属性就市民化的主体责任来说,农民工是其市民化的主导力量,市民化  
从根本上依赖于农民工自身整体素质和经济能力的提升,应着重突出把农民工自身能力的建设作为其市民  
化的第一动力市民化中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属性赋予该过程的私域特征和个人发展特征,凸显了它不  
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外部推动尊重市场调节杠杆作用和农民工个人价值实现程度的差异现实,是顺应城镇  
化规律的内在要求。  
()干预重点是纠正和矫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的市场失灵”  
市场这一无形之手调节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和保障在市民化的治理过程中,  
有序高效的城镇化善治有赖于市场和政府之间合理边界的界定合意角色的定位及其良性互动合意的  
市场角色在于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劳动力在无形之手”(效率原则与价格机制)的指引下  
实现城乡和地区间的合理流动,并以劳动力要素禀赋生产效率特征及城市经济门槛为内容自动设置城镇化  
的调节杠杆,促使农民工群体在市民化过程中的自然过滤和分流这意味着市民化的基础性力量是农民  
,但单纯依靠市场无形之  
的调节,会出现市民化的治理失灵,出现农民工市民化需求不足权能提升缓慢进程迟滞等问题这就  
需要加强和优化政府有形之手的职责作用,以矫正市场杠杆对市民化形成的挤压和阻滞弊端从这一角  
度出发,政府应积极承担秩序监管利益调节和服务供给者的角色,通过包容的市民化政策价值与导向的确  
,协调新增转移人口与城市原籍人口之间的资源分配关系,构建多元开放的一体化福利保障体系,促进基  
熊景维钟涨宝农民工市民化的结构性要件与路径选择》,《城市问题》2014年第10,73。  
熊景维钟涨宝中印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角色差异成因及启示》,《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7,23ꢇ24。  
王小章冯婷从身份壁垒到市场性门槛:农民工政策40》,《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1,8、9。  
5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撑,平衡并增进城镇化进程的秩序和成效具体而  
,政府公共干预的重点在于营造优良的市民化公平市场竞争环境,消除各种就业歧视,推动农民工在劳动  
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服务参加社会保险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与市民身份平等权利一致机会均  
,确保农民工和城镇户籍劳动力机会均等同工同酬权益平等的基本经济正义。  
()干预内容在于提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所需的公共服务和权益保障  
市民化既是农民工个人生存方式的根本转变,更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具体体现这一过程涉及的深层次  
结构制约和城乡二元结构的衍生特征,决定了农民工不能仅凭自身的力量独担在市场逻辑下的自主转型使  
当前中国城镇化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市民化补偿机制严重缺位,使得政府对市民化的保障责任与支撑服  
务作用更显迫切和突出因此,在市民化和社会转型更多体现结构性因素制约的总体背景下,尤其应强调发  
挥政府对市民化的保障服务和支撑作用在干预内容上,政府应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所需的公共服  
务和权益保障中更好发挥有形之手的职责作用,为农民工在城市安居乐业顺利融入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政府应切实肩负起城镇化治理的历史责任,制定和完善市民化支撑服务政策,发展与市民化配套的基础设施  
和公共事业,增强农民工对市民化条件的可及性现阶段,政府应将农民工随迁子女公共教育农民工医疗  
保障就业和培训服务养老和工伤等社会保险公租房配租等纳入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推动上述公共服  
务向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常住人口无差别覆盖;增强对农民工群体在同工同酬工资保障劳动权益保护、  
社区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支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政府财力增长状况,不失时机地将失业保险最  
低生活保障住房金融支持等延伸性公共服务纳入保障范围,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全面而坚实的制度支撑。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干预的价值伦理  
市民化的公共干预在政策实践中集中表现为对市民化相关事务和过程的规制和治理,其干预的价值导  
向决定了城市化治理的根本准则和特征市民化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和事实是,农民工在成为城市新市  
民的过程中存在个体融合条件方式与融入层级的差异,由此形成了差别化的市民化特征和形态在农民工  
差异化的经济文化背景和市民化权能条件下,市民化过程是否需要对农民工设置统一的门槛或标准,使其  
能够融入城市社会并与之互动融汇,这一问题的核心涉及市民化干预的伦理价值和精神旨归。  
()开启融汇而非同化的市民化群体融合导向  
在社会整合的深层维度上,市民化是群体融合的一种近似表达,该价值导向更强调农民工在文化和社会  
联系上重新嵌入和内化城市文明的过程该意义上的城市治理将群体融合视为市民化的最终目标和达成标  
但群体融合伦理往往容易为优势群体中心主义价值观所主导,在不同来源的迁移融合中表现为群体  
同化的整合式导向当某一个主导群体以其文化的优越性作为其统合其他类型群体生存样态合法性的来  
,并试图通过对外来者文化习惯的选择性吸收来巩固其权威时,同化就会发生他们天然是以主导集群  
的文化和生活模式为参照标准和指向,要求新来者更像主流群体,迫使他们在迁入地社会中摒弃和改变他们  
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同化主义的逻辑中隐含了一个明确的假设,即存在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强势  
群体,其主流文化具有高于其他生存样态的优越性这是其他非主体和边缘文化应以他们为目标基准不断  
趋近靠拢乃至完全接纳他们的规范和标准的逻辑依据这种关于群体同化的建构隐含了强烈的文化中心  
主义的价值倾向同化的价值导向还会产生一种令人窒息的社会单一性,其性质上是以意识形态偏见为  
,正是因为同化主义具有某种压迫性的特点,个体有时不  
得不以对抗性方式来应对拒绝整合可能导致的剥夺或者胁迫(如行为越轨或犯罪)。基于同化的群体融合导  
韩俊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版,48。  
谢建社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23。  
BhikhuParekhꢁRethinkingMulticulturalism CulturalDiversityandPoliticalTheoryꢁ2ndedꢂPalgraveMacmillanꢁ2006ꢃꢁ197  
伍斌历史语境中的美国熔炉论析论》,《世界民族》2013年第3,13。  
BhikhuParekhꢁRethinkingMulticulturalism CulturalDiversityandPoliticalTheoryꢁ47-48  
52  
熊景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干预的理论逻辑责任边界和价值伦理  
,,而融汇的群体融合导向,为农业  
转移人口自主嵌入城市社会,保留地方和原有文化样态拓展了空间,展示了更加积极和自信的城市融合气  
,也为更富有生机活力的城乡文化传承提供了可能这一融合导向将赋予市民化治理实践更大的柔性和  
人文关怀,呈现和彰显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放自信的内在气质和精神品格。  
()确立城乡共融的包容性市民化价值方位  
持整合观的市民化治理导向,假定这些即将开启城市生活的农民工,必然要放弃自身的原文化而依照典  
型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状态精神气质与习惯,以此为其行动的指向和遵从,涵养并发展出城市文明特质”,  
学会成为城市人”。但实际上,这种治理伦理无疑是一种狭隘的城市中心主义因为它试图以本地城  
市人的文化和价值系统替代农民工自身固有的文化样态,迫使其由多元的原生文化转向城市一元的主流文  
,从而抑制城市新移民文化交融演进和新文化生发的可能,无疑是可能导致群体极化的消极治理观。  
农民工在乡村环境中成长,涵养和孕育了自身独特的原生价值  
这一价值系统的整体轮廓,被费孝通生动而精辟地概括为乡土文明乡土文化以血统姻亲和家族  
为纽带构筑的差序格局为基础,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熟人关系网络是维系它的纲目,以利益为目的的缔约和  
合作行为主要基于信誉机制,而其合作的范围及广度也因熟人社会的有限性而呈现出局部性和狭窄性乡  
村社会的上述特征,亦即通常所言的传统性,。  
在生产的组织样态上,它是由匿名的市场交易者所组成的松散联合体,市场合作与交换关系是其社会网络形  
成的基本动力在关系的日常连接和交换内容与交换方向上,城市社会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成文规则  
和明示程序构成城市文化的核心要素,基于契约的非人格化信任取代了乡村社会人格化的信任逻辑,而这恰  
恰是城市社会产生秩序建立信任与合作行为的基石,也是现代性与乡村传统性的分野城乡文化在  
传统性现代性之间的分野,使得主动进入城市社会的农民工,必然要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或两者  
的某种复合体间作出价值归属的抉择,以消弭群体文化差异或对立引起的心理冲突具有乡土文化的农  
民工在转变为适应城市文化社会个体的过程中,必然面临观念和价值体系中的乡土文化和城市典型文化的  
交流碰撞,而无论是采取开放融入城市文化还是选择保留原生文化的适应策略,都不可能回避农民工个人意  
义和价值参照系统的重塑和归附,因为两类不同文化生存样态的和解无法通过延续其中任何一个单独价  
值系统的方式来取得因此,尊重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方式和样态,接纳其源自乡土社会的群体底色和  
生存方式,以包容性价值方位确立城乡共融的市民化伦理基调,是促进农业转移人口与本地市民友好互动、  
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必由之路。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城市化治理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人民城市的建设理念,在总原则和总方针上确立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  
为主体的市民化治理哲学,它将共建共治共享式的协同治理作为其显著特点,更加强调人民在城镇化发展过  
程中的创造性它必然包含着尊重人民生产生活方式,保护人民核心价值和共同文化利益的治理伦理与价  
值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治理观将开启包容性交融式和接纳型的市民化新向路,为融汇而非同化容纳  
而非统合的治理导向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科学理论观这就要求在公共治理的价值逻辑上,我们应更加  
注重融汇而非同化的价值导向因为前者是更具包容性和平等性的概念建构,且与群体文化和社会心理距  
市民化意义上的融入和适应是和而不同,  
MaryC WatersꢁTomásRJiménezꢁꢍAssessingImmigrantAssimilationꢆNewEmpiricalandTheoreticalChallengesꢁꢎAnnualReviewof  
ꢀ ꢀ ꢀ  
Sociology31ꢂ2005ꢃꢆ105ꢁ122  
江立华谷玉良农民工市民化:向度与力度———基于对城市文化中心主义倾向的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6,88。  
BhikhuParekhꢁRethinkingMulticulturalism CulturalDiversityandPoliticalTheoryꢁ142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9年版,6ꢇ10。  
黄振华常飞从乡土中国到乡愁中国: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视角》,《理论月刊》2022年第10,49。  
楚德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文化融入:困境与改革》,《学术界》2019年第10,128。  
悦中山杜海峰李树茁等当代西方社会融合研究的概念理论及应用》,《公共管理学报》2009年第2,116ꢇ119。  
5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积极而非消极的意指它将显著区别于以文化上的单一标尺为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的窠臼,也不人为和  
武断地为新移民的合格性资格评价制定政策标准它更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以其在城市生活的正常  
化和融汇式发展,包括去陌生化去排斥化和歧视化为核心价值和关切由此,农民工得以在城市新环境中  
保持良好的社会自尊感和个体文化选择的自决力,进而保持对城市新生活的热情想象力和创造力,融汇  
适应这一人民主体的市民化治理伦理的思想精髓同化蕴含的文化排异论相反,“融汇体现的是市民  
化公共干预的包容观和民主观基于上文对同化式市民化治理价值弊端的讨论,市民化作为一个注解人  
口城市融入的价值和伦理实践,仅仅在表达人口由在农村生活转向在城市生活的意义上较为合适,而不宜  
要求农村转移人口向市民整齐划一的同质趋同而作为这一过程中的能动主体,农民工应该通过自身价值  
参照系的合宜锚定与融合策略的自主选择,在实现价值福祉满足的同时,通过构筑新的城市社会联结来获得  
尽可能多的市民化的有力支持,在文化福祉需求满足与社会资本条件创造之间寻求最佳平衡。  
总结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具有农民个体社会流动和经济产业迭进转型的双重性质在市民化过程中起支配  
作用的社会流动和产业迭进规律,是决定市民化发展总体特征和任务要求的根本力量源在主动顺应这一  
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确定应为有为的范围和方向,是政府干预和进行市民化治理的重要逻辑起点。  
首先,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市民化首先是一场关于农民的社会流动运动在此过程中,创造一个相对  
公正机会均等的社会竞争环境,为经由进城务工而实现个体前途转圜的农民工增强阶层跃迁的资源禀赋,  
提供包容和非歧视性的制度支持尤为重要而且,由于这条通往城市之路存在较大失利风险,因此要始终  
保持农民工市民化或去市民化的敞开条件”,让其在城乡之间进退有据,使这一社会流动过程始终保有弹性  
和足够的回旋空间。  
其次,从经济转型视角,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又是一个劳动力就业和产业结构非农转换的生产迭进过  
该过程的经济发展属性,使市民化必然受市场调节规律和产业转型阶段特征的影响,外部强力摧拔不符  
合市民化发展的逻辑实际经济和产业发展对转移劳动力需求数量和质量的规定性,决定着特定阶段农民  
工市民化的进度特征和体量约束,也调节着农民工在获得市民化个体经济条件的市场竞争中的甄选规则和  
裁汰法则市民化水平和推进速度取决于经济和城乡部门产业的发展效能,保持合理的城市产业(尤其是制  
造业和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是持续推进市民化的关键动力保障。  
再次,市民化具有巨大社会效益和公共事务的属性,劳动价值分配原则对农民工进行价值补偿的公平要  
求以及在市场响应市民化过程中农民工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存在严重失灵或负外部效应,是政府干预城镇化  
事务承担市民化治理责任的逻辑因由和理论依据但政府承担城镇化责任的定位并不意味着其应对农民  
工市民化所需的全部条件和成本责任统包统揽,其责任边界在于提供良好的城镇化政策架构以及为农民工  
提供均等的城市公共服务待遇。  
最后,在市民化价值和治理导向选择上,应遵循人民城市的建设理念,推动确立以接纳和注重城乡融合  
的市民化而非同化的市民化作为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政策目标相较同化论所蕴含的城市文化中心  
主义和价值一元倾向,基于群体接纳尊重和多元融合导向的市民化,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特征,符合现代社  
会发展对文化多元和发展活力的要求,也更能满足城市新移民提升社会心理福祉的需要。  
[责任编辑:钟秋波]  
54  
51卷第6期  
024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Vol51ꢁNo6  
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Novemberꢁ2024  
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实验室的期望与实践  
———以  
应用场景实验室为例  
M
尹婧文曾维希  
ꢄꢄ摘要:智慧城市应用场景的开发对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和城市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国内多个城市已经启动  
了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实验室的建设,M应用场景实验室是国内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实验室的先行者尽管M应用  
场景实验室的前瞻性结构为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行动者分配了角色,但由于多种原因,许多行动者并未接受其所  
分配的角色和推动承诺和要求循环,最终导致M应用场景实验室的期望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让智  
慧城市应用场景实验室这种城市实验类型更好赋能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需要对数据资源进  
行迭代和完善,采用多种激励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应用场景研发,探索兼顾公共服务及营利的双元发展模式,采  
取多元且有针对性的协调机制。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实验;应用场景实验室  
DOI1013734ꢅjcnki1000-531520240419  
收稿日期:2024-07-2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智慧城市实验平台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机制及路径优化研究”  
(24CGL11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尹婧文,,四川成都人,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博士,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智慧城  
创新管理,E-mailꢆjwyin@uestceducn;  
曾维希,,四川泸州人,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城乡公共治理。  
智慧城市应用场景的开发对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和城市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20245,国家发展  
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强调加  
强关键数字技术在城市场景中的集成应用,培育壮大城市数字经济,全领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为了更  
好地建设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国内多个城市已经启动了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实验室的建设,如广州的数字城市  
创新实验室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智慧城市应用场景验证孵化基地等,均为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实验室的  
典型代表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实验室是我国智慧城市实践中涌现的新型城市实验类型,旨在孵化和验证智  
慧城市应用场景,促进应用场景的供需对接和推广复用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城市实验类型的期望与实践,  
助力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和城市数字化转型。  
文献回顾与问题引出  
近年来,智慧城市实验成为最流行的城市实验形式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日益应用于  
解决城市问题,但许多相关技术干预措施具有实验性,需要在推广前进行测试因此,智慧城市建设中逐渐  
形成了一种实验文化,以推动城市生态系统的协作创新,积极应对城市面临的挑战面对新一轮城市实验浪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发改数据〔2024〕66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24520日发布,202462日访问,httpsꢆꢅꢅwwwndrcgovcnꢅxxgkꢅzcfbꢅtzꢅ  
2
02405ꢅt20240520_1386326html。  
5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学者们对智慧城市实验展开了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不同类型的智慧城市实验进行了案例研究,主要包括城市生活实验室实景测试场和具体  
智慧应用的实验城市生活实验室是在城市环境中创建一个学习区域,供研究机构公共机构私营部门和  
社区主体等进行合作实验和创新活动国外学者对该类型智慧城市实验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尽管目前  
我国城市管理和相关政策制定中较少涉及城市生活实验室这种城市实验类型,仍有少数学者识别出我国存  
在类似的实践实景测试场是将整个城市或部分地区作为智慧技术(服务)的测试场,对该类型智慧城市实  
验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国外学者将园区作为实景测试场进行了案例研究,Engels等人通过研究  
德国EUREF园区的实景微型智能能源系统测试场,总结了实景测试场面临的三种典型矛盾具体智慧  
应用的实验是针对某一类智慧城市应用的实验国外学者对自动驾驶汽车和智慧电网等实验进行了研  
,国内学者则与国外学者合作对阿里巴巴城市大脑在杭州的实验进行了案例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搭建分析框架研究智慧城市实验,其中,可持续转型研究的相关理  
论是最常使用的理论因为智慧城市实验常被认为能带来社会技术转型,所以许多研究者用该理论研究智  
慧城市实验如何驱动城市转型在使用可持续转型研究相关理论的过程中,一些学者注意到,大多数智慧城  
市实验尚处于愿景阶段,而愿景和期望又是转型的关键,于是,这些学者在可持续转型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  
上引入了期望社会学(SociologyofExpectations),探究期望在实验和转型中的作用Yin综合运用期望  
社会学中的关键概念,探究期望在智慧城市项目OPHC三种实验中的不同作用ꢐManders等则使用期望  
社会学中的期望的表演性和期望的层次等概念对自动驾驶汽车的实验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城市生活实验室实景测试场和具体智慧应用的实验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  
,一些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合作,对我国城市生活实验室和具体智慧应用的实验进行了少量案例研究然  
,国内外学者都忽视了对这种在我国智慧城市实践中出现的新型实验类型即应用场景实验室的研究应  
用场景实验室并非像城市生活实验室和实景测试场一样在真实城市环境中实验,也不是关于某一具体智慧  
城市应用的实验,而是基于真实数据在封闭实验空间内对智慧城市应用场景进行孵化验证,并促进智慧城  
市应用场景供需双方的对接和推广复用尽管应用场景实验室具有触发我国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潜力,但大  
多数应用场景实验室尚处于愿景和探索阶段因此,在探索应用场景实验室的转型潜力前,对其期望和实践  
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意味着需要在微观层面上理解一个应用场景实验室的期望是  
什么,不同行动者在应用场景实验室实践中对期望的回应以及实践结果如何基于此,本研究以期望社会学  
为视角,选取国内应用场景实验室的先行者———M应用场景实验室为案例,对其期望和实践进行深入的案  
例研究,为该实验类型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概念分析框架  
期望社会学研究科学和技术中的期望是如何被构建增长获得重视或悄然消失的,以及这些期望如何  
影响工程师企业和政府的决策当愿景被赋予特定可能性时,就可被视作一种特定的期望本文采用期  
一词来表示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实验室对未来的想象期望表演性是期望社会学的核心观点,指的是期望  
不仅是对未来情况的描述,还具有表演性,这种表演性体现在期望会在实践中会产生影响。Harrovan  
①FranziskaEngelsꢁAlexanderWentlandꢁSebastianM PfotenhauerꢁꢍTestingFutureSocietiesꢑDevelopingaFrameworkforTestBedsand  
ꢀ ꢀ ꢀ  
LivingLabsasInstrumentsofInnovationGovernanceꢁꢎResearchPolicy48ꢁno9ꢂ2019ꢃꢆ8-9  
RobynDowlingꢁPaulineMcGuirkꢁꢍAutonomousVehicleExperimentsandtheCityꢁꢎUrbanGeography43ꢁno3ꢂ2022ꢃꢆ409-426ꢐ  
AnthonyMcLeanꢁHarrietBulkeleyꢁMikeCrangꢁꢍNegotiatingtheUrbanSmartGridꢆSocio-technicalExperimentationintheCityof  
AustinꢁꢎUrbanStudies53ꢁno15ꢂ2016ꢃꢆ3246-3263  
FedericoCaprottiꢁDongLiuꢁꢍPlatformUrbanismandtheChineseSmartCityꢆTheCo-productionandTerritorialisationofHangzhouCity  
BrainꢁꢎGeoJournal87ꢂ2022ꢃꢆ1559-1573  
JingwenYinꢁꢍUnderstandingtheRolesofExpectationinMakingtheOpenProgrammableHarbourCityꢂOPHCꢃꢁꢎTechnologyAnalysis&  
StrategicManagement36ꢁno5ꢂ2022ꢃꢆ946-959  
TN MandersꢁAJWieczorekꢁGPJVerbongꢁꢍUnderstandingSmartMobilityExperimentsintheDutchAutomobilitySystemꢆWho  
ꢀ ꢀ ꢀ  
isInvolvedandWhatdoTheyPromiseꢑꢎFutures96ꢁꢂ2018ꢃꢆ90-103  
56  
尹婧文曾维希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实验室的期望与实践———M应用场景实验室为例  
Lente,而其中之一则是协调作用通过对期望社会学的关键概念和  
收集的经验数据的迭代归纳,我们发现期望社会学中期望表演性的协调作用与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最契合。  
与期望表演性的协调作用相关的两个概念是前瞻性结构(prospectivestructure)与承诺和要求循环(promise  
andrequirementcycle),。  
前瞻性结构是指虽尚未在现实世界中实现,但已具备类似于实际实现后产生影响力的结构,通常通过故  
事情节场景和声明来呈现。HarrovanLenteArieRip指出,前瞻性结构包含一个剧本,为创新者自身、  
他人以及未来的人工制品(artifacts)分配角色这个剧本不仅是对未来的描述性陈述,还具有表演性,会对  
读者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并非源于故事的真伪,而在于为人们的行动提供协调模式,引导人们实现故事中的  
在前瞻性结构中被分配角色的行动者需要回应,一些行动者可能拒绝分配角色,而一些行动者则可  
能接受并积极采取行动塑造前瞻性结构,从而形成新的社会秩序。  
承诺和要求循环是HarrovanLente提出的用于描述前瞻性结构如何协调行动者行动的机制。Geels  
Smit将承诺和要求循环的机制总结为七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个有前景的技术通常会被描述为一个机会;  
第二阶段,该技术的支持者会制定承诺和模糊的未来场景展示发展潜力,以说服相关行动者参与;第三阶段,  
如果人们接受了分配的角色,他们将共享期望并着手建立议程,即一个有关行动优先事项的清单;第四阶段,  
期望被转化成更为具体的要求,如目标技术规格和任务分工;第五阶段,行动者展开满足要求的活动,在未  
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有前景的技术将处于生态位的保护空间中;第六阶段,经过一段时间后,结果被评估,新  
更具体的承诺和要求被制定,这一循环可能会重复;第七阶段,特定技术结果和用途被达成③  
案例选择和资料来源  
()案例选择  
本文选择M应用场景实验室作为案例研究对象。M应用场景实验室由M市政府部门H主导国企R  
建设,旨在对智慧城市应用场景进行孵化验证供需对接和推广复用选择M应用场景实验室作为案例研  
究对象是根据案例的典型性和数据的易得性首先,M应用场景实验室是国内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实验室的  
先行者,在业界获得好评,其成功经验对其他城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多个城市购买了它的整体解决  
方案,一些城市受其启发建立了类似的应用场景实验室因此,选择M应用场景实验室作为案例研究对象  
符合案例典型性原则其次,笔者在M应用场景实验室创办之初就与之建立了联系,能获得丰富且高质量  
的数据,符合数据的易得性。  
()资料来源  
20226月起,笔者持续追踪M应用场景实验室的实践,并采用了非随机抽样中的理论抽样判断  
抽样和滚雪球抽样,选取了12名访谈对象这些对象包括M应用场景实验室的主管人员和工作人员,参与  
笔者先后于20233月和1120241月和5月对12名访  
谈对象进行了10次正式访谈和4次非正式访谈,每次正式访谈大约持续1-2小时,非正式访谈的时间控制  
0.5小时内此外,笔者还结合M应用场景实验室的线上线下档案资料,以及4次实地调研的田野笔记,  
对研究数据进行相互补充和情境化验证这不仅满足了数据丰富性原则,还通过资料的三角验证提高了研  
究结果的有效性考虑到本研究涉及真实的机构项目和人员,本文对相关信息进行了匿名处理。  
ꢄM应用场景实验室的期望与实践  
HarrovanLenteꢁꢍNavigatingForesightinaSeaofExpectationsꢆLessonsfromtheSociologyofExpectationsꢁꢎTechnologyAnalysis&  
ꢀ ꢀ ꢀ  
StrategicManagement24ꢁno8ꢂ2012ꢃꢆ772  
HarrovanLenteꢁArieRipꢁꢍExpectationsinTechnologicalDevelopmentsꢆAnExampleofProspectiveStructurestobeFilledinby  
ꢀ ꢀ ꢀ ꢀ ꢀ ꢀ ꢀ  
AgencyꢁꢎinGettingNewTechnologiesTogetherStudiesinMakingSociotechnicalOrderꢁed CornelisDiscoꢁBarendvanderMeulen  
ꢂWalterdeGruyterꢁ1998ꢃꢁ203-230  
FrankW GeelsꢁWimASmitꢁꢍFailedTechnologyFuturesꢆPitfallsandLessonsfromaHistoricalSurveyꢁꢎFutures32ꢁno9-10ꢂ2000ꢃꢆ  
81  
8
访谈编号:E-M代表场景实验室的主管人员、E-R代表场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E-E代表场景实验室的展示人员、E-S代表场景实验室的工  
作人员、U代表M市的高校研究人员、G代表M市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B-M代表企业主管、B-S代表企业工作人员。  
5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M应用场景实验室的前瞻性结构  
M应用场景实验室的期望是一个尚未在现实中实现的结构,M应用场景实验室的期望看作是  
一个前瞻性结构。M应用场景实验室前瞻性结构的内容可通过官方网站宣传资料和对外声明获取通过  
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M应用场景实验室的前瞻性结构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设想在国企R内部建立一个封闭的实验空间,并在此基础上为企业和研究机构分配角色,期望这  
两类行动者围绕政府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真实需求,利用实验空间提供的环境和真实公共数据,对应用场景进  
行孵化验证,并实现有效的供需对接。  
二是设想在实验空间旁建立一个展示空间,该空间包括企业展示厅和应用场景厅,并为企业和政府行动  
者分别分配角色具体而言,在企业展示厅,企业负责展示其解决方案,而政府(采购)行动者则从展厅中采  
购解决方案,以实现供需对接在应用场景厅,本地政府(展示)行动者负责展示优秀应用场景,而本地政府  
(
采购)行动者则负责学习和采纳这些优秀应用场景,以推动推广复用。  
)实验空间的实践  
.释放机会信号和承诺模糊的未来场景  
为了实现前瞻性结构对实验空间的设想,需要协调相关行动者采取行动,于是M应用场景实验室启动  
(
1
承诺和要求循环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即释放有关实验空间的机会信号和承诺模糊的未来场景来吸引企业和  
研究机构行动者。  
在实验空间的实践中,M应用场景实验室主要通过发放机会清单和举办对接会的方式向企业和研究机  
构行动者释放机会信号和承诺模糊的未来场景机会清单展现了M市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管理的需求,发  
布机会清单可以视为向企业行动者释放参与实验的机会信号,其承诺的模糊未来场景是行动者利用实验空  
间的真实数据围绕政府需求开发应用场景对接会是另外一种释放机会信号和承诺模糊未来场景的方式。  
M企业和研究机构的行动者,承诺模糊的未来场景是这些行动者  
相互对接需求,在实验空间中孵化出契合需求的应用场景。M应用场景实验室累计发布了300多项需求机  
,组织了50余次对接会(访谈编号:E-S2)。  
2
.行动者对实验空间分配角色的回应  
在承诺和要求循环中,一旦完成了释放机会信号和承诺了模糊的未来场景后,被分配角色的行动者须作  
出回应一些行动者可能会拒绝分配的角色,阻碍承诺和要求循环的推进一些行动者则积极响应并接受  
分配的角色,进入承诺和要求循环的第三阶段,开始共享期望并建立议程随后,他们将期望转化为具体要  
求以完成第四阶段如果实验不顺利,这些产品可能会滞留在第五阶段的保护空间内一段时间如果行动  
者能在第六阶段通过一系列活动产出完成供需对接目的的产品,则进入第七阶段完成承诺和要求循环。  
(1)企业行动者对分配角色的回应  
在实验空间的实践中,M应用场景实验室释放的机会信号和承诺的模糊未来场景最初吸引了许多企业  
来使用实验空间一位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说:“一开始每天都有许多企业来找我们。”(访谈编号:E-S1)这些  
企业愿意接受分配的角色的原因包括希望承接政府项目推广其解决方案以及实现宣传目标然而,真正推  
进承诺和要求循环的只有M应用场景实验室的合作伙伴———大型企业X。大型企业X接受了分配的角色,  
在实验空间内测试应用场景,但最终仅孵化出一个雏形产品,只将承诺和要求循环推进到第五阶段。  
导致许多企业行动者最终拒绝承担分配角色,无法推进承诺和要求循环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  
法定采购程序的不确定性使企业投资回报不明企业原本希望通过在实验空间孵化验证解决方案来获得政  
府采购,然而,政府采购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这个法定程序又具有不确定性,即在实验空间孵化成功的解  
决方案也不一定能按法定程序中标(访谈编号:G-1)。这种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了企业参与孵化验证的积极  
(访谈编号:B-S1)。其次,数据质量问题。M应用场景实验室接入的公共数据存在数据质量不高和缺乏  
针对行业场景的专题数据库等问题(访谈编号:E-R1)。一位M实验室工作人员谈道:“在观察实验者使用  
实验空间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数据质量不佳是一个主要阻碍我们仍在不断学习如何有效利用公共数据。”  
(访谈编号:E-S2)第三,研发成本问题对中小企业而言,他们尤其担心投入研发成本后不能获得相应回  
58  
尹婧文曾维希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实验室的期望与实践———M应用场景实验室为例  
,如一位中小企业主管所言:“我们没有时间和成本用于长期研发,因此,更青睐于项目制的方式。”(访谈编  
:B-M1)  
(2)研究机构行动者对分配角色的回应  
为了吸引研究机构参与,M应用场景实验室建立了一个专家库,汇集了许多研究机构行动者。M应用  
场景实验室释放的机会信号和承诺的模糊未来场景最初吸引了一批具有自己科研技术产出的研究机构行动  
这些行动者希望通过M应用场景实验室实现技术转化和产品推广然而,实际上只有A研究机构和B  
研究机构接受了M应用场景实验室的前瞻性结构分配给他们的角色,推进了承诺和要求循环这两个研究  
机构共享了M应用场景实验室的期望,制定了议程,在实验空间内孵化验证城市水患预警和房屋抗灾性能  
的应用(访谈编号:E-S1)。尽管如此,由于这两个应用与政府的实际需求不符,它们只能作为雏形产品滞留  
在保护空间内,因此,两个研究机构也只能将承诺和要求循环推进到第五阶段在问及其他研究机构行动者  
为什么拒绝承担分配角色时,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再次被提及(访谈编号:E-R1)。  
()展示空间的实践  
1
.释放机会信号和承诺模糊的未来场景  
为了实现前瞻性结构对展示空间的设想,M应用场景实验室启动承诺和要求循环的第一和第二阶段,  
即释放有关展示空间的机会信号和承诺模糊的未来场景来吸引企业和政府行动者的注意在展示空间的实  
践中,M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实验室在展示空间内接待(本地和外地)政府行动者和企业行动者,向他们释放  
机会信号和承诺模糊的未来场景。M智慧城市场景实验室的展示人员表示:“我们每年有两三百场的接待,  
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和企业代表。”(访谈编号:E-E1)模糊的未来场景描绘的图景是:企业行动者在企  
业展示厅展示其解决方案,以便政府(采购)行动者采购这些方案,从而实现供需对接;同时,本地政府(展示)  
行动者在应用场景厅展示优秀应用场景,以促进本地政府(采购)行动者对这些场景的推广复用。  
2
.行动者对展示空间分配角色的回应  
(1)行动者对企业展示厅分配角色的回应  
在展示空间的实践中,企业展示厅的行动者包括企业行动者和政府(采购)行动者,他们对企业展示厅分  
配角色的回应不同许多企业行动者接受了M应用场景实验室的前瞻性结构分配给他们的角色,在企业展  
示厅中展示解决方案(如智慧交通系统等),完成了承诺和要求循环然而,一些企业不愿展示解决方案,因  
拒绝分配的角色导致未能推进承诺和要求循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许多企业,特别是大型  
企业,已经设立了自己的宣传展示厅;另一方面,企业也考虑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访谈编号:E-S1)。  
对于政府(采购)行动者,无论是外地还是本地的政府(采购)行动者,都较少接受M应用场景实验室为  
他们分配的角色对于外地政府(采购)行动者,他们很难仅通过一次参观就能直接作出采购决定(访谈编  
:E-S2)。对于本地政府(采购)行动者,只有M市的政府部门V完成了承诺和要求循环,通过企业展示厅  
发现并采购了企业K的智慧交通系统导致本地政府(采购)行动者较少推进承诺和要求循环的主要原因  
是法定采购程序的不确定性,即使看中展厅中的解决方案,也无法保证在法定采购程序中采购到该产品(访  
谈编号:G-1)。  
(2)行动者对应用场景厅分配角色的回应  
在展示空间的实践中,应用场景厅的行动者包括本地政府(展示)行动者和本地政府(采购)行动者,他们  
对应用场景厅分配角色的回应也不同政府部门H选出了M市十多个本地政府(展示)行动者的优秀应用  
场景,计划在应用场景厅展示一些被选中的本地政府(展示)行动者接受了分配给他们的角色,完成了承诺  
和要求循环,ME区政府展示了一款基层数据采集应用然而,另外一些被选中的本地政府(展示)行  
动者由于不愿展示其应用场景,而未能推进承诺和要求循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包括:一是知识产权问  
,特别是一些解决方案的知识产权并不属于采购方(政府);二是数据保密需求,一些数据并不适合公开展  
(访谈编号:G-2);三是当地政府内部的层级结构(hierarchy)未能发挥有效的协调作用有受访者指出:  
虽然智慧城市建设很重要,但各政府部门重要事务很多,我们也没有很高的领导级别来有效协调。”(访谈编  
:E-S1)  
5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对于本地政府(采购)行动者,他们中的一些完成了承诺和要求循环,实现了推广复用的目的例如,M  
市领导层积极推动E区政府的基层数据采集应用,结果M市几乎所有政府(采购)行动者都采购了该应用或  
开发了类似的应用(访谈编号:E-E1)。而其他应用场景如果没有获得领导层的强力支持,推广复用的目标  
难以实现。  
1ꢄ行动者对实验空间和展示空间分配角色的回应  
所属空间  
行动者类型  
接受角色  
承诺和循环完成进度  
拒绝角色  
拒绝原因  
法定采购程序的不确定性  
数据质量问题  
企业行动者  
大型企业X  
第五阶段  
许多企业行动者  
研发成本问题  
实验空间  
A研究机构和  
B研究机构  
许多研究机构  
行动者  
研究机构行动者  
第五阶段  
第七阶段  
数据质量问题  
有自己的展厅  
知识产权问题  
企业行动者  
外地政府  
许多企业行动者  
许多企业行动者  
展示空间  
所有外地政府  
较难仅通过参观就采购  
(
企业展示厅) (采购)行动者  
(采购)行动者  
本地政府  
M市的政府  
部门V  
大多本地政府  
第七阶段  
法定采购程序的不确定性  
(
采购)行动者  
(采购)行动者  
知识产权问题  
数据保密需求  
层级结构未起到有效的协  
调作用  
本地政府  
一些本地政府  
一些本地政府  
第七阶段  
第七阶段  
(
展示)行动者 (展示)行动者  
(展示)行动者  
展示空间  
应用场景厅)  
(
本地政府  
一些本地政府  
一些本地政府  
层级结构未起到有效的协  
调作用  
(
采购)行动者 (采购)行动者  
(采购)行动者  
(
) 应用场景实验室的实践结果  
ꢄꢄ M  
M应用场景实验室的实践结果是指在期望表演性协调作用下,不同行动者对前瞻性结构的回应所产生  
的结果从实验空间的实践结果来看,该空间尚未实现孵化验证和供需对接的目标尽管M应用场景实验  
室做了大量供需对接工作,但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行动者在实验空间里进行了应用场景的孵化验  
,且孵化出的应用场景仍处于雏形阶段,无法走出实验空间实现供需落地。  
导致实验空间未能实现孵化验证目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数据资源不够完善应用场景孵化  
验证依赖于数据资源的支持,这是应用场景实验室区别于其他城市实验类型的主要特点然而,M应用场  
景实验室接入的实时公共数据还存在数据不完善缺乏行业场景专题数据库等问题,使得企业和高校在利用  
数据孵化应用场景时缺乏必要的基础条件二是中小企业因顾虑研发成本,对参与验证孵化的意愿较低。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更担心无法收回研发成本,因而难以投入精力进行短期内无法见效的探索性研发。  
这一问题在其他智慧城市案例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英国的OPHC案例中,中小企业由于关注短期收益,  
难以支持长期且回报缓慢的实验性活动,缺乏使用OPHC可编程测试平台进行实验的动力。  
导致实验空间未能实现供需对接的主要原因在于实验主体的盈利模式不明确企业在实验空间内进行  
孵化验证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产品销售M应用场景实验室设想中,实验空间内孵化的产品主要由政府采  
然而,由于法定采购程序的限制,政府行动者无法直接采购这些孵化产品,这导致企业孵化验证的产品  
无法有效对接需求方,从而使企业对参与实验的态度从积极转为消极。  
尹婧文国外智慧城市建设中市民参与实践及启示———以英国智慧城市项目OPHC为例》,《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  
,116。  
60  
尹婧文曾维希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实验室的期望与实践———M应用场景实验室为例  
从展示空间的实践结果来看,企业展示厅较难实现供需对接的目标,而应用场景展厅则初步实现了推广  
复用的目标在企业展示厅的实践中,尽管企业行动者积极展示解决方案,但是外地和本地的政府(采购)行  
动者往往难以仅通过参观就作出采购决定,从而未能实现有效的供需对接在应用场景展厅的实践中,一些  
本地政府(展示)行动者展示了优秀的应用场景,在行政命令的推动下,E区政府的基层数据采集应用被M  
市所有政府(采购)行动者采纳,初步实现了推广复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层级结构协  
,该展厅的推广复用的效果可能难以维持。  
从实验空间和展示空间的实践结果来看,M应用场景实验室的期望仅协调了部分企业研究机构和政  
府行动者的行动,缺乏其他协调机制的有力支持在实验空间的实践中,除了期望的协调机制外,M应用场  
景实验室仅通过网络协调了大型企业X参与孵化验证活动,缺乏使用市场机制对企业行动者的协调在展  
示空间的实践中,层级结构在协调政府行动者方面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期望的协调作用。Yin的研究指出,  
单靠期望来协调智慧城市的创新是有限的,除了依赖期望,还需要探索其他协调方式因此,本研究进一  
步指出,在智慧城市创新中,应根据不同的行动主体采取不同的协调方式,以更好地调动和协调多元行动者  
的行动。  
除了产生与前瞻性结构相关的结果外,M应用场景实验室的实践还带来其他积极成果首先,M应用  
场景实验室通过汇聚多个应用场景总结未能完全实现期望的原因,并搭建了供需双方的学习平台,促进了  
多维度的学习其次,通过建立企业库和专家库,增强了实验室创新网络的广度和深度最后,提升了M市  
在国内智慧城市领域的知名度,并对其他城市产生了实质性影响例如,多个外地政府行动者购买了M应  
用场景实验室的整体解决方案;还有几个外地政府借鉴了M应用场景实验室的经验,建立了类似的应用场  
景实验室。  
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  
()结论及建议  
M应用场景实验室的期望是通过建立实验空间和展示空间,协调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行动者的行动,  
实现应用场景的孵化验证供需对接和推广复用实践结果显示,实验空间在孵化验证和供需对接方面尚未  
达到预期;展示空间中的企业展示厅无法实现供需对接,而应用场景厅的推广复用目标得以初步实现通过  
深入分析造成M应用场景实验室实践结果与期望差距的原因,可以发现以下几点首先,展示空间中的企  
业展示厅难以实现供需对接,因此,M应用场景实验室未来应调整期望,将该展示空间专门用于宣传展示,  
而不是作为实现供需对接的场所其次,实验空间在实现孵化验证和供需对接目标时面临法定采购程序的  
不确定性数据质量问题以及研发成本等三大障碍最后,展示空间的应用场景厅若要实现推广复用目标,  
需要强有力的层级结构协调,期望在M应用场景实验室的实践中起到有限的协调作用。  
因此,针对实验空间面临的三大障碍及应用场景实验室建设的整体协调机制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四点建  
,以启发未来应用场景实验室的建设。  
第一,对数据资源进行迭代和完善数据资源是阻碍实验空间实现孵化验证目标的一大障碍,因此,应  
提升实时公共数据的质量,建立针对行业场景的专题数据库,建立健全公共数据供需对接机制此外,还需  
汇聚更多城市的历史样本数据和社会数据,从而丰富实验空间的数据资源这将为企业和研究机构的行动  
者参与应用场景孵化验证提供更坚实的实验基础。  
第二,采用多种激励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应用场景研发应用场景实验室的关键目标之一是孵化应  
用场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只有大量中小企业积极使用实验空间进行研发,才能为数字经济注入新动力。  
研发成本的顾虑是中小企业参与实验空间孵化验证的一大障碍因此,政府除了发放机会清单以外,还应探  
索其他激励措施,以鼓励中小企业积极投身应用场景研发例如,可以通过举办黑客马拉松(hackathon)这  
种低成本竞赛的形式,快速召集中小企业利用公共数据在实验空间内开发和验证原型产品,从而降低中小企  
JingwenYinꢁꢍUnderstandingtheRolesofExpectationinMakingtheOpenProgrammableHarbourCityꢂOPHCꢃꢁꢎTechnologyAnalysis&  
StrategicManagement36ꢁno5ꢂ2022ꢃꢆ946-959  
6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业的准入门槛和风险。  
第三,探索兼顾公共服务与营利的双元发展模式目前M应用场景实验室的实验空间主要面向政府采  
购方,以遴选适用于公共服务和管理的应用场景然而,由于政府行动者受到法定采购程序的限制,无法直  
接采购孵化的产品,导致企业无法从实验中获利,也使实验空间的供需对接目标难以实现这不仅影响政府  
的采购决策,也关系到企业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为实现供需对接目标,未来应用场景实验室的建设应关注法  
定采购程序对政府需求方和企业供应方的影响此外,应用场景实验室还应探索能够让企业在实验空间内  
进行孵化验证并实现盈利的模式例如,将企业纳入实验空间的采购者行列,充分运用市场协调机制,提升  
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使孵化验证的应用场景既满足政府采购者的需求,又符合企业采购者的需求,从而实现  
更高效的供需对接。  
第四,采取多元且有针对性的协调机制在未来应用场景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市场层级结  
网络和期望等协调机制首先,为了使期望在实践中更有效地协调各方行动,在实验室建设初期,应广泛  
邀请利益相关者共同制定期望,最大限度整合多方利益,使期望分配的角色在实践中更广泛地被接受其  
,针对不同行动主体,应采取不同的协调策略对于政府行动者,应强化层级结构的协调作用,以更好地推  
动各政府主体之间的推广和复用工作,从而节约创新成本;对于企业和研究机构行动者,应探索利用市场和  
网络机制来协调他们的行动,促进应用场景的孵化验证和供需对接。  
()研究展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  
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分级分类推进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在此背景下,推动智慧城市  
建设已成为城市重塑发展新优势的战略选择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实验室在贯彻落实国家场景牵引数据驱  
技术融合等政策部署,以及深化智慧城市发展和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然而,当前的  
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实验室仍处于期望与探索阶段。  
本文是对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实验室的一次尝试性研究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从期望社会学的视角出  
,揭示了尚未实现的具体应用场景实验室的期望如何作为前瞻性结构,在实践中协调不同行动者进行应用  
场景的孵化验证供需对接及推广复用等相关活动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分析实践结果与期望之间的  
差距及其原因,为未来应用场景实验室的发展提供指导建议。  
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采用多案例对比研究方法对比国内不同应用场景实验室的创新活  
,以及对比应用场景实验室与其他实验类型在实验概念创新模式和参与主体方面的异同二是对数据资  
源和兼顾公共服务与营利的双重发展模式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研究三是随着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实验室建设  
的深入,可以从可持续转型研究的角度,深入探讨应用场景实验室在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中的机制例如孵  
化机制规模扩展机制和创新生态圈治理机制等,使应用场景实验室更好赋能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和城市数字  
化转型。  
[责任编辑:钟秋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4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  
ꢀ ꢀ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  
,32。  
62  
51卷第6期  
024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Vol51ꢁNo6  
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Novemberꢁ2024  
的可能性与的极限性:  
论人工智能的”  
江海全  
ꢄꢄ摘要:智能包含智力能力两个方面。“智力意指理论意义上的认知力,“能力意指实践意义上的能动  
真正的智能行为必须做到的兼备人工智能能否拥有人的心智不仅仅在于它能否拥有其”,即  
它能够做什么;而且更在于它能否拥有其”。对人工智能之的分析仅仅是一个先验性的理论分析,因此对  
它能否拥有其的回答也只是一个先验性论断而人类设计出人工之物的目的就在于它能够做出智能的行为,  
并且它能否拥有其却是一个经验性的和实践操作的问题未来人工智能的研究既要考虑理论上的先验可能  
,同时也要考虑实践上的经验可行性。  
关键词:人工智能;泛心论;突现论;现象学  
DOI1013734ꢅjcnki1000-531520240215  
收稿日期:2023-12-1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历史演进理论意蕴及其启示研究”(24ZXB005)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江海全,,河南汝南人,哲学博士,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现象学心灵哲学与马克  
思哲学,E-mailꢆgxjy2000@126com。  
国内有学者将智能看作智力能力的结合以理解其内涵:“智力指理论意义上的认知力,即逻辑  
思维能力情感联想能力,其中包含感觉经验主观性感受性和感知等;“能力指实践意义上的能动力,即  
实践中可操作的技能因此,只有智与行兼备才可算得上真正的人工智能而且在智与行的关系上,他们还  
认为,智较行具有优先性,因为行始发自智,智来触发行;智更具有困难性,因为智还涉及精神层面的事物,更  
笔者认为,智能与意识比较起来,意识比智能更重要,因为:(1)意义才是意识之所在,人工智  
能只有获得真正的语义理解能力,才能说具有了人类意识或心智;(2)意识常用来指称人的心理特征,而智能  
更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智能可以适用于人工之物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是设计出具有人类心智的人工  
之物人工智能能否拥有人的心智不仅仅在于人工智能能否拥有其”,即它能够做什么;而且更在于人工  
智能否拥有其”———其中最重要的是,它能否拥有意识的主观体验的问题后者被澳大利亚哲学家查默  
(DavidJohnChalmers)称为心智的困难问题”;前者由美国德雷福斯兄弟基于现象学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提出的技能获得模型给予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因此,为了完整理解人工智能,本文首先从查默斯心智问题的  
区分谈起,接着分析心智是从何而来的理论可能性,最后结合德雷福斯兄弟的技能获得模型分析人工智能能  
做什么以及它不能做什么。  
查默斯对心智问题的区分  
()“容易问题困难问题”  
陈凡吴怡人工能的智慧机智与明智》,《自然辩证法通讯》2021年第12,95ꢇ100。  
6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995年  
,查默斯将心智问题区分为容易问题困难问题”。所谓的容易问题就是大脑对信息的处  
理问题具体来讲,即大脑如何记忆计算和学习,大脑如何处理环境刺激,大脑如何整合信息,大脑如何编  
制内部状态的报告,等等这类问题可以通过直接接受认知科学的标准方法来解释,或者通过模拟实验来验  
人工智能研究者已经开始用机器来解决许多简单问题”,并取得了重大进展,比如从下围棋到驾驶汽  
,再到图像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等。  
查默斯所说的困难问题就是意识的主观体验问题他写道:“如果有某东西可能处在一种心理状态之  
,那么就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经验或简单地说经验’,则更加自然……意识一词来表示经验的  
现象……谈论意识的人常常相互谈论过去的经历。”美国物理学家迈克斯·泰格马克(MaxTegmark)也  
坚持类似的观点,将意识定义为主观体验例如,当我们看物体时,我们就经历到一种视感觉:红色的被感  
觉到质,关于黑暗和光亮的经验,视域的深度的质这些体验的感觉被称为感质感质是意识的基本构成要  
人类的每一种感觉器官都对应着一种不同的感质不同的经验也伴随着不同的感质,比如,玫瑰的绯  
铜钹的声响牛排的香味橘子的口感,或者躯体被针刺的疼痛感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体验到痛苦或  
者快乐的系统都是有意识的,即使它不能移动。  
查默斯的意识困难问题可以简单理解为:物理材料或者物理基础为何以及如何产生感知体验换言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物理还原的方式解释很多人脑或者感官处理外界时所发生的过程(比如人眼看到红  
),但却无法解释我们人类在看到红色的时候为何会产生某种感知体验意识主观体验的奇怪的不可触摸  
性和无法言喻性使意识变得神秘和不可理解意识的困难问题是任何意识理论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因  
此查默斯宣称:“经验是我们心理生活的最核心最明显的方面,也许是心灵科学中关键的有待解释的东西  
毋宁说,它是关于意识的任何理论必须解释的核心事实。”③  
)查默斯关于心智困难问题的解析  
查默斯认为,当代认知科学心灵哲学以及人工智能等研究所涉及的只是意识的相对容易的问题,并  
(
未触及意识那些困难问题容易的问题为什么是容易的,困难的问题为什么是困难的?查默斯认为,“容  
易的问题之所以容易,显然是因为它们涉及的是对认知能力和功能的解释……困难问题之所以困难,主要是  
因为它不是关于功能执行的问题要解释认知功能,只需具体说明能够实现功能的机制就够了认知科  
学和神经科学的方法最适合这类解释,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解释方法能够解释意识的认知功能的执行以  
及那些功能的完成,因此它们也适合意识的容易问题但当涉及意识的主观经验时,这些解释就无能为力  
意识的困难问题超出了功能执行问题,对功能的解释不能自动地解释经验也就是说,即使解释了与经  
验毗邻的所有认知和行为功能的执行,但仍然没有回答这些功能的执行为什么被经验所伴随查默斯认为,  
在功能和经验之间存在着一解释鸿沟(从莱文那里借来的术语, ),我们需要通向它的解释桥梁纯粹  
1983  
的功能说明仍停留在那鸿沟的一边,因此那桥梁的材料必须在别的地方去寻找。  
查默斯认为,根据更基本的物理过程解释高层次现象的还原方法在大多数领域中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功,  
是因为在那些领域中需要解释的东西是结构与功能,而这些是物理说明所能蕴涵的那类东西例如人们可  
以轻易地解释大多数生物和认知现象,因为这些现象都可被看作是更基本的过程的自动结果而一旦面对  
处于结构与功能的解释之上的问题时,物理说明就不管用了有意识的经验恰恰不是关于物理结构和功能  
的问题,因此它不是还原说明所能成功解释的纯物理解释非常适合解释物理结构,因为它根据微观构成成  
分解释宏观结构;而且它根据其执行功能的物理机制对那些功能作出说明,从而能够成功解释功能是如何完  
成的这是一种令人满意的解释,原因在于,一种物理说明可能蕴涵着关于结构和功能的如下事实:一旦物  
理结构的细节得以说明,那么结构与功能属性作为自动的结果便得以解释但经验的事实不可能是任何纯  
大卫·J.查默斯勇敢地面对意识难题》,高新民储昭华主编心灵哲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363ꢇ364。  
迈克斯·泰格马克生命3.0: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进化与重生》,汪婕舒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376。  
大卫·J.查默斯勇敢地面对意识难题》,高新民储昭华主编心灵哲学》,372。  
大卫·J.查默斯勇敢地面对意识难题》,高新民储昭华主编心灵哲学》,364。  
大卫·J.查默斯勇敢地面对意识难题》,高新民储昭华主编心灵哲学》,367。  
64  
江海全ꢄ“的可能性与的极限性:论人工智能的”  
物理说明的自动的结论,任何给定过程都能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保持其存在。  
查默斯的结论是:经验也许来自于物理的东西,但它并不是物理的东西所蕴涵的意识是一种最基本的  
属性,或者说是一种原初属性,就像物质的质量时空电磁电荷电磁力等一样是物质的原始的根本的属  
因此查默斯说:“我们更有可能把经验本身当作世界的根本特征,就像质量电荷时间空间一样。”所  
谓原初属性,是一种无法用任何基础的属性还原或分析的属性原初属性不可能还原为物理的或功能的属  
,或者说,它不能根据任何更简单的东西来解释,相反可用它来解释它之上的属性和实在。“就像我们根据  
与质量和别的实在有关的更基本原则去解释与质量有关的熟悉的高层次的现象一样,我们也可以根据与  
经验和别的实在有关的更基本原则去解释熟悉的与经验有关的现象查默斯有时称意识为根本的实  
”,“根本的实在不能根据任何更简单的东西去解释,  
因此意识不是派生的属性,不是功能属性,是不  
可还原的。  
查默斯的意识理论是自然主义二元论他的理论之所以是自然主义的,是因为他认为整个自然界是自  
然的,意识经验是自然的一部分之所以是二元论的,是因为他假定世界不是一元的而是二元的在物理学  
所肯定的基本属性之外还存在着世界的非物理属性(意识)。物理事实和意识经验都是世界的根本实在但  
这并不是说意识是一种类似笛卡尔意义上的独立的精神实体”,可以对物理过程施加影响相反,意识的产  
生仍然是建立在物理基础之上的,“意识依据某些自然的偶然法则,从物理的基质中产生,但它们自身并不被  
物理法则所蕴涵因此,查默斯的意识理论不是传统的实体二元论,而是传统二元论的一种变体,是一种  
性质二元论他主张的性质二元论包含着世界的根本方面的新特征,具有本体论的新意查默斯提出和论  
证了一种新的本体论图景就像在19世纪,麦克斯韦等人引入电磁电荷和电磁力作为物理理论中新的组成  
部分,从而发展了物理学的本体论一样,查默斯由于发现了意识经验也是世界的根本实在,因此他也对这个  
世界的本体论作了相应的修改,提出了他的自然主义二元论他自己称之为一种良性的二元论他在  
承认意识是基本属性的同时,又承认意识依赖于物理实在,而且意识甚至不是逻辑地随附于微观物理性质  
,在本体论上是独立于物理性质的它在一种更强意义上是非物理的,以区别于弱式性质二元论将意识看  
作随附于微观物理性质。  
心智来源的理论可能性  
根据前文所述,如果心灵属性是原初的,因而是不可还原的,那么自然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它是从哪里  
来的?人类为什么会拥有主观体验?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有驾驶的主观体验吗? 他能够像人一样体验到色  
声音情绪和自我感吗?如果可能的话,是什么让物质具备了主观体验?换句话说,在什么情况下,人工  
智能能做到记忆计算学习和体验?前三项属于查默斯所说的心智的容易问题”,当下计算机存储技术突  
飞猛进,超级计算机的发明以及卷积神经网络等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研究者用机器来解决简单问题的成功  
应用典范但关于心灵从哪里来的理论问题一直存在巨大争论,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泛心论  
(
panpsychism)和突现论(emergentism)直  
接的理论支持。  
)泛心论  
(
泛心论(panpsychism)一词最早是由意大利哲学家帕特里奇(francescopatrizi)提出的从构词角度看,  
panpsychism来源于两个古希腊词汇panpsyche。作为构词前缀的pan”表达的含义有全部”、“完全”、  
一切”、“,psychepanpsychism表达的意思是,心灵是  
世界的基本属性而且普遍存在它包含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心灵是世界的基本特性,也就是说,心灵这种特  
大卫·J.查默斯勇敢地面对意识难题》,高新民储昭华主编心灵哲学》,375ꢇ376。  
大卫·J.查默斯勇敢地面对意识难题》,高新民储昭华主编心灵哲学》,378ꢇ379。  
大卫·J.查默斯勇敢地面对意识难题》,高新民储昭华主编心灵哲学》,379。  
大卫·J.查默斯勇敢地面对意识难题》,高新民储昭华主编心灵哲学》,378。  
大卫·J·查默斯有意识的心灵———一种基础理论研究》,朱建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155。  
大卫·J.查默斯勇敢地面对意识难题》,高新民储昭华主编心灵哲学》,380。  
6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性是一种原初属性,既不能依据任何更简单的属性予以解释,也不能还原为物理的或功能的属性;第二,心灵  
是普遍存在的,即世界上所有事物即使最小的亚原子微粒都以某种方式或多或少地拥有心灵的属性由此  
看出,泛心论所讲的应该对应前文所讲智能的内涵,尤其反映了心灵的感觉经验主观感受性  
和感知等这一普遍存在的基本属性,这一点与查默斯的意识主观性理论存在契合。  
泛心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希腊时期,大多数前苏格拉底哲学家都是泛心论者,例如泰勒斯阿那克  
近代哲学史上也不乏一些著名的哲学家也坚持泛心论,例如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支持了心灵的存在。“单子具有知觉和主动性,精神性是单子的唯一的本质每一个单子  
,现代哲学在最初的几十年中,泛心论的发  
展表现出式微之势,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认知科学与心灵哲学研究的深入,泛心论突然成为  
争论的热点。  
有很多当代心灵哲学家表现出泛心论理论倾向,例如查默斯内格尔(ThomasNagel)、西格尔(William  
Seager)麦克道威尔(JohnMcDowell),属  
性必定不会是人类特有的,而是普遍的,因为它们会成为意识的一切可能形式的基础即使当代理学家  
中也不乏泛心论的捍卫者,例如马基瑙(HenryMargenau)、彭罗斯(RogerPenrose)、威特莫(EnosWitmer)  
当代泛心论者在承认感受性的前提下,试图利用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如神经科学量子力学与信息学说  
等以证明泛心论学说的合理性。  
如果泛心论应用于有生命的现象时,我们还比较容易接受,但泛心论者说,这一理论也适用于无生命的  
对象,比如石头,这似乎让一般人难以接受事实上,泛心论者倒不至于说石头是有意识的,而是认为石头拥  
有意识最初的微弱迹象,即是原意识的或具有原经验”(protoexperience)。因此,需要指出的是,泛心论  
认为所有事物都有心灵属性,但并不是说所有事物都有像人的心灵一样的心灵,而是说它们都具有与心灵相  
关的一些特性,比如感知欲望记忆等为了给自己的观点辩护,泛心论者一般区分了有意识心理和无意识  
心理,他们只承认无意识心理的普遍存在,而有意识心理只存在于人的身上。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泛心论在当代心灵哲学中的复兴存在紧密的联系人工智能讨论最热烈的时期恰恰  
也是泛心论复兴的这个时期,显然这一现象并不完全是一种巧合二者的发展呈现出相互促进和支持的态  
一方面,泛心论为人工智能具备人的心智功能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尽管机器只是堆积的一堆物质材  
,但根据泛心论的理论框架,心灵属性在创世之初以类似于物质微粒的形式就存在于宇宙的基本成分里,  
感受性质只不过就是物理世界的一种基本属性,因此不需要解释人工智能的心灵属性从哪里来的难题另  
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泛心论也起到了一定的辩护作用例如,查默斯以泛计算主义为基础的泛心论不  
仅明确表达了对强人工智能的支持,而且乐观地预测强人工智能最终会走向某种形式的泛心论查默斯认  
,计算产生意识,计算对于心智具有自然的必然性:“存在着一个非空的计算类,以使得在那个类中所实施  
的任何计算,对心智都是充分的,特别是对意识经验的存在是充分的,  
因此查尔默斯认为,计算对于心  
智的充分性对强人工智能已经起到足够的辩护作用,强人工智能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会蕴涵一种泛心论的强  
版本。  
()突现论  
突现”(emergentism)这一概念最早见于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例如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  
领域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经历了长时间的低迷之后,突现论最近几十年又重新回到了争论的漩涡尤  
其在当代心灵哲学中,突现论已经成为谈论的中心话题,并将心灵哲学的核心问题———物理主义还原论本  
体论物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引向新的维度。  
亚里士多德灵魂及其他》,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49ꢇ55。  
在此,笔者采用高新民吴胜锋的相关概括参见:高新民吴胜锋泛心论及其在当代心灵哲学中的复兴》,《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4,  
52。  
ThomasNagelꢁMortalQuestionsꢂ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9ꢃꢁ194  
大卫·J.查默斯有意识的心灵———一种基础理论研究》,379。  
66  
江海全ꢄ“的可能性与的极限性:论人工智能的”  
突现论声称,心灵是一种突现现象心灵状态兼有物理属性和非物理属性,心灵属性从物理属性中突  
,因此心灵是一种突现属性突现属性是被一个事物整体所拥有却不为它的任何部分所拥有的属性突  
现属性是由原本没有这种属性的事物以适当的方式相互联接后突现产生的突现论是一种属性二元论,确  
切地说,是突现论的二元论突现论在本体论上坚持物理主义突现论认为物质基本粒子是突现得以产生  
,众所周知,物理主义在当代西方  
心灵哲学中发展迅猛硕果累累,尤其在突现论提出之后,物理主义得到辩护,又呈上升之势因此,我们坚  
持从物理学的角度理解意识,物理学中的突现理论最有可能帮助我们预测机器能不能拥有意识现象在物  
理学上,当大量的物理粒子集聚在一起组成某些东西时,就会突现出一些拥有可观测性质的新现象,我们称  
这种现象为突现”。换言之,如果粒子的排列遵循一定的原则,就会产生独立于粒子层面的突现现象,并产  
生完全不同的感觉比如,固体液体和气体均是突现的现象,当粒子组合在一起之后,它们就拥有了一些单  
个分子所不具备的性质,它们都拥有一些高于和超越其组成粒子性质的性质。  
如果我们坚持从物理学的角度理解意识的话,那么我们需要从NCC理论推广到PCC理论。NCC理论  
是关于大脑相关神经区(NeuralCorrelatesofConsciousness)的研究,简称NCC研究。PCC是意识相关物  
理性(PhysicalCorrelatesofConsciousness)的简称,指拥有意识的运动粒子的模式。NCC以神经心理学和  
神经科学为基础,试图用大脑中发生的神经事件来解释和预测意识现象在关于意识的诸多理论中,虽然有  
一些理论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大多数现代理论都属于NCC研究如今,技术驱动的测量方法已经让NCC  
的研究跻身于神经科学的主流尽管NCC理论已经可以准确地预测意识相关神经区的一些现象,但它们  
还不能预测机器意识的现象为了实现从大脑到机器的跨越,我们需要从NCC研究转到PCC研究因为,  
假如一个理论仅从物体的基本物理构成,比如基本粒子和力场,就能预测出它有没有意识,那么,这个理论就  
不仅具备了预测大脑意识的能力,还能预测任何物质组合(包括未来的人工智能系统)的意识。  
根据突现论的观点,组成我们大脑的单个神经元是无意识的,但一旦他们以正确的方式相互联接,意识  
就突现了尽管意识是一种物理现象,但它感觉起来像是独立于物质层面而存在的非物质的物理现象。  
它一定是独立于物质层面的,而且拥有一些高于和超越物质粒子性质的性质物质自身的结构并不重要,重  
要的是信息处理过程的结构意识是对信息以某些复杂的方式进行处理时产生的感觉信息处理本身产生  
一个更高层次的突现现象,我们称之为意识的现象计算与信息一样是独立于物质层面而存在的,计算过  
程可以在任意一台通用计算机上运行,就像拥有自己的生命一样,与采取什么样的物质形态无关物质层面  
的独立性并不是说物质层面是不必要的,而是说物质层面的大部分细节都是无关紧要的如果没有物质,当  
然没法完成任何计算,但是无论是什么物质,只要它可以排列成能实现通用计算的基本单元,比如与非门互  
相连接的神经元等就都能完成计算突现属性之物质层面的独立性暗示我们,人工智能是可能实现的:智能  
的出现并不一定需要血肉或碳原子智能之所以没有物质形态,是因为它独立于物质层面而存在既然突  
现属性如意识和自我意识也能从神经细胞以外的事物中产生,那么,我们自然也可以联想,如果计算机芯片  
以正确的方式相互联接,意识和自我意识也许可能从中产生。  
()泛心论和突现论的同异  
尽管泛心论和突现论都认为心灵属性是原初的,因而是不可还原的属性,但是二者在对待心灵属性是从  
哪儿来的这个问题上存在差别泛心论认为心灵并不来自于任何地方,因为心灵属性无处不在,一切事物,  
即使最小的亚原子粒子都具有心灵属性而突现论认为,心灵属性是一种突现现象,当那些缺乏心灵属性的  
事物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时,心灵属性就突然产生了二者从不同的角度为查默斯的意识主观感受性难题  
提供了直接的理论解释。  
泛心论和突现论对心灵的解释可以起到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的作用尽管泛心论不需要解释心灵属性  
从哪里来的难题,因为它认为,心灵属性在创世之初就存在于宇宙的基本成分里但是,泛心论却面临着解  
释非心灵属性或原意识的属性如何组合成有意识的个体这样一个难题,而且它无法产生任何可验证的预测。  
吴畏突现论的三种理论类型》,《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9ꢇ13。  
6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与泛心论不同的是,突现论声称不需要通过假定无生命的对象有原意识或原心灵来解释为什么事物有心灵  
现象,只要事物以适当的方式相互联接后意识就突现了而且按照突现论的逻辑,如果一个理论能够做到通  
过物体的基本物理构成就能预测出它有没有意识,那么,这个理论就不仅具备了预测大脑意识的能力,而且  
具备预测任何物质组合(包括未来的人工智能系统)的意识。  
现象学对智能的启示  
泛心论和突现论仅仅为人工智能之的理论可能性提供了支持,而真正的智能之物不仅要具备人  
类之”,还要在的触发之下能够作出智能行为从现象学的角度分析,即使我们设计的人工之物具备  
了人类之”,而且在的触发之下能够作出智能行为,但这并不能意味着,可以简单地将人工智能与人  
类智能划等号,因为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获得技能的方式和模型截然不同美国教授德雷福斯兄弟设计  
的技能获得模型在分析人工智能与人类技能行为方面将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  
()现象学视野中的技能行为  
休伯特·德雷福斯一直关注和研究现象学并运用现象学的理论与方法批判传统的以符号表征为基础的  
人工智能他区分了两种现象学:一种称为朴素的现象学,例如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另一种称为存在主义  
的现象学,例如海德格尔的存在现象学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朴素的现象学仍然是笛卡尔式的,它坚持  
认为,心灵是独立存在的,心灵通过图像表征与世界相符合休伯特·德雷福斯认为,存在主义的现象学比  
朴素的现象学高出甚远,并借海德格尔的观点以反对笛卡尔的观点笛卡尔认为,人是独立思考的个体而  
海德格尔却认为,人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沉浸在世界之中的;人是活动和工具的整个语境的一部分;尤其当  
我们是专家和表现出最佳状态时,我们并不是独立的人;我们被完全吸引到整个情境当中;我们的生存方式  
基本上是被卷入的(tobeinvolved)。休伯特·德雷福斯意思是,意识是一种具身化现象,意识来自神经与身  
体及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他在访谈中以哲学家波兰尼书中的盲人拄拐杖为例来说明:当你在全神贯注  
地做某事时,你的心灵好像不是分离出来看这根木头的属性,然后,为它提供一种解释;而是你已经与这根拐  
杖融为一体,你在感觉着拐杖末端的世界。  
按照被世界吸引或者卷入世界的程度,德雷福斯兄弟提出了七阶段技能获得模型,“(1)初学者阶段;  
(2)高级初学者阶段;(3)胜任阶段;(4)精通阶段;(5)专长阶段;(6)驾驭阶段;(7)实践智慧阶段根据这  
种理论,前三个阶段,人与情境是分离的比如初学开车的人将自己看作是在操作一台机器的某个零部件。  
第四阶段(精通阶段)较第三阶段有一个大的突变人们有了对情境的卷入感,而不是与所处的情境分离开  
来作决定到了第五个阶段,需要做什么和如何去做都是被卷入世界的结果比如,当一个人成为一名专家  
司机时,他就完全融入情境当中,全身心地投入技能的世界中他感受到自己是要到达某个地方,而并不是  
将自己看作操作机器的主体。  
休伯特·德雷福斯认为,“初学者的方式接受了笛卡尔看问题的分离方式,即与他所处的环境分离的立  
他把心灵看作独立存在的实体,把人看作用心灵表征世界的主体,心灵拥有所有外部世界的图像心灵  
通过图像表征与世界相符合。“初学者把一切都看成是理性的遵守规则的。“专家阶段采用了海德格尔  
在世存在”(being-in-the-world)的方式,即专家处于最佳状态时,完全被世界所吸引,被卷入他所处的那  
个世界他还认为,分析哲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接受的是笛卡尔看问题的分离方式那种运用规则,即以符  
号表征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正在逐渐衰退,运用规则不可能获得智能,因为分离的遵守规则的思维方式并不  
通过学习规则不可能获得技能,但可以  
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技能比如,即使你不去学习规则,只要你通过大量的实践掌握了骑自行车的窍门,你也  
能学会骑自行车一旦一个人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就会转变为一种无意识的信息处  
休伯特·德雷福斯(HubertDreyfus)是美国现象学和人工智能哲学家斯图亚特·德雷福斯(StuartDreyfus)是美国计算机专家和神经科  
学家德雷福斯兄弟提出的技能获得模型又被称为德雷福斯模型(Dreyfusmodel)。  
成素梅姚艳勤哲学与人工智能的交汇———访休伯特·德雷福斯和斯图亚特·德雷福斯》,《哲学动态》2013年第11,105。  
成素梅姚艳勤哲学与人工智能的交汇———访休伯特·德雷福斯和斯图亚特·德雷福斯》,《哲学动态》2013年第11,103。  
成素梅姚艳勤哲学与人工智能的交汇———访休伯特·德雷福斯和斯图亚特·德雷福斯》,《哲学动态》2013年第11,104。  
68  
江海全ꢄ“的可能性与的极限性:论人工智能的”  
理过程而且这种无意识的信息处理是大脑的一种常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各种各样的技能和行  
为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执行和完成的人们通过大量的练习,将各种日常技能或者例行公事转化为无意识  
的行为,例如步行游泳骑自行车开车打字刮胡子绑鞋带玩电脑游戏和弹钢琴等,而有意识的信息处  
理过程只是大脑的冰山一角。  
根据以上现象学关于人的技能获得模型的分析,至少可以得到两点启示:(1)成熟的人类技能行为是与  
世界融合在一起的,不需要遵守行为规则,并且是在无意识状态下执行和完成的;(2)智能行为的完全形式化  
是不可能的,至少以符号表征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不能获得人的某些智能行为。  
()未来人工智能的范围和极限  
休伯特·德雷福斯在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的极限中将人工智能领域分成两个子领域:认  
知模拟与人工智能他还提出,未来人工智能能否达到甚至超过人的智能,至少要回答两个相互独立而又  
相互关联的问题:(1)人在信息加工中是否真的象数字计算机那样遵循形式化规则?(2)人类行为,无论是  
如何生成的,能否描述为一种可由数字机实现的形式化系统?”①  
有些人工智能研究者基于世界可以分解成独立的逻辑元素这一本体论假想而坚信智能行为的形式化肯  
定是可能的他们认为,世界由独立的逻辑元素组成,而且可以当作独立的信息被扫描摄入计算机这些元  
素在同其他元素联系在一起之前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每一个输入为了当作构造模式和最终的构造体被识别  
出来,就必须用规则同其他输入联系起来但是,这些元素根据不同的规则有好几种解释,至于使用哪条规  
则要取决于上下文环境然而,对于计算机来说,上下文环境本身只能靠规则识别出来德雷福斯对此则  
持批判的立场,他认为,“所有形式的智能行为中都包含着不可程序化的人类能力逻辑原子论的本体论  
并不包含逻辑原子论的认识论即使世界可以当作独立的信息被扫描摄入计算机,也并不意味着世界能被  
仿制下来并能用形式化规则加以解释计算机只能处理事实,而人不是具有固定意义的事实,而是不断创造  
自身和事实世界的一种存在过程,没有可望编成程序的固定的人类生活形式。  
人工智能哲学家塞尔的论断与德雷福斯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一致塞尔(JohnSearle)曾经悲观  
地预计:当前以及未来可能的人工智能都只是弱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仅仅对人类智能进行某种程度的模  
,无法具有人类意识或心智塞尔断言:“程序本身不能够构成心灵程序的形式句法本身不能确保心智  
内容的出现。”塞尔从是否拥有真正的语义理解能力的角度得出了一种悲观论断在塞尔看来,当前以及  
未来的人工智能都是以程序为基础的计算机,都只能遵循语法规则的操作,永远无法具有真正的语义理解能  
,从而无法深入到内部语义理解的层面德雷福斯则从现象学的技能获得模型的角度对未来人工智能能  
做什么进行了详细分析他认为,智能行为的完全形式化是不可能的,未来人工智能能够做的事情必定受到  
一定限制。  
由此,德雷福斯区分了四个领域的智能活动:(Ⅰ)S-R领域(S-Rstimulusresponse的缩写,意思是刺  
反应);(Ⅱ)数学思维领域,或简单形式化领域;(Ⅲ)复杂形式化系统领域;(Ⅳ)非形式化行为领域,  
或感知思维领域德雷福斯根据这些领域可能程序化的程度对未来人工智能在相应领域的智能行为进行了  
预测分析:  
领域涵盖的人工智能活动包括各种形式的初级联想行为任何形式的条件反射无意义音节  
的机械学习语言翻译中的机器词典等领域适合于计算机模拟,而且已经取得成功。  
领域完全由概念构成,所有问题完全形式化,形式语言取代了自然语言,完全可以计算这  
一领域的形式化系统很简单,可以用根本不需要搜索程序的算法来操作这一领域的游戏,比如三  
子棋有精确的规则并完全可以计算出来领域是最适合人工智能的领域,是人工智能能取得唯  
一名副其实成功的领域。  
休伯特·德雷福斯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的极限》,宁春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293。  
休伯特·德雷福斯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的极限》,宁春岩译,296。  
休伯特·德雷福斯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的极限》,宁春岩译,293。  
约翰·R·塞尔心灵的再发现》(中文修订版),王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160。  
6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领域包括原则上可形式化而实际上无法驾驭的行为,例如象棋围棋等不能用穷举算法处  
,因而需要启发程序的系统领域最难定义,只是部分可程序化,人工智能领域的误解和困难  
多数是由此领域造成的。  
领域包括有规律的但无规则支配的我们人类世界中所有的日常活动这个领域最明显的  
例子是,我们对自然语言中的歧义的识别,还包括规则不确定的游戏,如猜谜游戏领域完全不  
可形式化①  
前两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也激励着研究者把这些成就想当然地推而广之,期待在另外两个领域中也获得  
成功,结果导致了混乱和危险的后果第一,适用于领域和领域的简单形式的信息加工根本不可能硬性  
用到领域,因为领域信息加工具有独特的形式,即该领域数据根本不能被加工企图将前两个  
领域的技巧扩展到领域,类似的麻烦问题也呈现指数级增长第二,领域目前正处于停滞阶段首  
,没人知道如何把作为感知和躯体化技能特征的全局性组织以及不确定性编成程序,“给人工智能招致麻  
烦最多的,正是智能行为的躯体方面其次,人有其目的和需要,并以含混的方式引导人的活动没人知  
道怎样把需要编进机器程序,而且计算机也不能表现出人在解答结构开放问题时所具有的应变性再次,人  
的智能行为是世界的因为人在世界中生存,人的世界模型是这个世界本身人对周围世界环境的表达具  
有无限的丰富性,对周围世界环境具有高度的适应性没人了解如何着手为机器编制程序使其拥有一个世  
,以及如何把对环境的表达编成程序并把所有有关环境的事实存入计算机第三,德雷福斯指出,“领域Ⅳ  
正是为数字计算机编上程序以使它具有完整成人智能企图注定要失败的人工智能领域因为人类信息  
加工的特殊方式取决于人类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企图从人类行为的任何孤立的方面通向完整的人的智能  
行为注定是要失败的。  
结论  
在关于人工智能之的关系中,尽管具有优先性,“发自”,“来触发”,  
但对的分析仅仅是一个先验性的理论分析,对人工智能是否拥有其的回答也只是一个先验性论断。  
相反,人工智能能否拥有其”,即它能够做什么却是一个经验性的和实践操作的问题,人类设计出人工之  
物的目的就在于它能够在现实中作出智能行为,但是,机器或许能做人能做的一切并不等于机器能体验到人  
能体验的一切人工智能的实践经验证明,根据人工智能之的理论可能性所作出的先验性论断,现实结  
果所表明的往往是它的反面从理论上讲,比如泛心论和突现论告诉我们,未来人工智能研究可以创造出一  
台像人一样拥有心灵的计算机,但通过现象学的分析,我们知道未来人工智能并不能获得人的某些智能行  
,未来人工智能的行为有其范围和极限智能包含智力能力两个方面,如果仅仅看到的可能  
,大多数哲学家对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会持过于乐观的态度;相反,如果仅仅看到的极限性,大多数哲  
学家对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会持过于悲观的态度因此,未来人工智能的研究不能将两个方面  
分隔开,它既要考虑理论上的先验可能性,也要考虑实践上的经验可行性。  
[责任编辑:]  
休伯特·德雷福斯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的极限》,宁春岩译,299ꢇ301。  
休伯特·德雷福斯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的极限》,宁春岩译,244。  
休伯特·德雷福斯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的极限》,宁春岩译,302。  
70  
51卷第6期  
024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Vol51ꢁNo6  
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Novemberꢁ2024  
机器与人类的不可区分性问题研究  
——回到图灵测试  
尹孟杰  
ꢄꢄ摘要:图灵测试聚焦探索机器与人类之间的不可区分性,并引发智能问题的广泛争论由于其后续的变体测  
试多着眼于通过技术实现机器迷惑人类的目的而逐渐脱离了智能问题的核心,并且智能问题本身也涉及诸多难以  
明确定义的概念,因此学界尚未就机器是否能够思考达成共识人工智能的新发展,揭示出许多先前被视为正  
确的理论在面对现实时的不足和缺陷为此,需要考虑一种新的智能观其一,智能具有多种功能形式和结果,  
人类中心主义的智能观忽视了存在其他非人类智能方式的可能性其二,关于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如人类般思考,  
或者是否产生了意识的争论可以使智能问题由此走出意识的僵局。  
关键词:图灵测试;人工智能;不可区分性;理解;意识;因果推理能力  
DOI1013734ꢅjcnki1000-531520240216  
收稿日期:2024-01-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相容论与无意志的道德责任研究”(22YJA720008)的阶  
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尹孟杰,,湖北襄阳人,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分析哲学形而  
上学自由意志问题以及科学技术哲学,E-mailꢆyinmengjie@cuhkeducn。  
智能(intelligence)对于人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不同领域对智能问题的研究侧重不一:或者关注智能主  
体的思维过程,或者关注智能主体的行为表现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的相关研究不  
仅试图理解和解释智能问题,还试图构建智能主体经过一定的历史周期,人工智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  
的领域,而不仅仅是在控制论运筹学或决策理论的框架下进行图灵测试(TuringTest)1950年首次提  
出以来,引发关于机器是否能够思考的深入讨论,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随着大  
语言模型(LargeLanguageModels)的兴起,我们仍然致力于探寻智能的本质,并开始思考一些新的问题:人  
工智能是否能够真正理解自然语言?我们能否信任人工智能可以参与到传统的人类工作中?等等。  
不论是图灵测试最初关注的问题,还是我们如今思考的一系列新问题,都聚焦于机器与人类之间的不可  
区分性(indistinguishability)。探讨智能问题不仅触及到意识(consciousness)等复杂概念,同时也依赖于具  
体的科学研究作为基础在此背景下,对于意识等概念,既缺乏一套确切的哲学定义,也未能在科学领域内  
达成标准的共识因此,人工智能的概念具有微妙的割裂感:我们如何在没有完全理解意识心智的情况下,  
创造出能模拟这些复杂特性的智能机器。  
围绕上述的种种智能问题,本文第一部分将简要复述图灵测试的具体设定,并厘清其核心要点,即机器  
与人类的不可区分性第二部分将提出明确的理论模型,以意识和因果能力作为核心要素,分析不可区分性  
问题第三四部分将重新审视图灵测试的初衷,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智能观,揭示存在其他非人类智能方  
式的可能性;智能研究应当致力于创造出更为优秀的智能工具,而非简单地复制人类智能的模式。  
图灵测试:不可区分性问题  
0世纪40年代末,(Atanasoff-BerryComputer,算  
2
7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出现,公众对现代科学奇迹的潜力展开了广泛讨论随后,维纳(NorbertWiener)控制论,将  
机器与动物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进行比较,认为解释动物记忆的性质和种类的问题与为机器构建人工记忆的  
,在公众辩论的背景下,图灵(AlanM.Tur-  
)
开始思考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并从现代数字计算机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由于不太认可某些偏见,特  
ing  
别是那些断言机器永远无法思考推理或创造的言论,图灵为此提出了现在被我们熟知的图灵测试,旨在  
探讨机器是否能展示出无法区别于人类智能的能力。  
图灵测试的初衷之一是为了避免科学与哲学之间无休止的争论然而,测试本身却引发了更为激烈的  
辩论据统计,1950年至1964年间,学界围绕机器是否能够思考的问题发表了一千多篇论文③  
,彭  
齐亚斯(ArnoPenzias)对图灵测试提出了批评,“对于一台愚蠢的机器来说,与人类对话比图灵想象的要容  
而有学者赞誉图灵的论文至今仍是对人工智  
能哲学最清晰的简短描述,而图灵测试……仍然是识别机器智能的最佳标准。  
如果我们回到图灵测试本身,或许能够厘清后续争议的分歧所在图灵在计算机器与智能中提出问  
:机器能够思考吗?他设计了模仿游戏(ImitationGame)来评估机器智能,即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图灵测  
模仿游戏包含三名参与者:一名男性(A)一名女性(B)和一名询问者(C)询问者待在某个看不见其  
他两人的房间里对于询问者来说,这个游戏的目的是确定另外两人的性别询问者通过给AB贴上X  
或者Y的标签来区分二者在游戏结束时,询问者需要得出判断:“XA,YB”或者“XB,YA”。  
为了避免受到声音或视觉线索的干扰,询问者和被询问者可以通过电传打字机交流,或者借助中间人传话的  
形式进行对于被询问者B来说,她的目标是帮助C得出正确判断,因此她会尽可能地提供真实答案例  
,B可以在回答中提示C“我是女性,别听信另一个人的回答!”但是,A也可以采取同样的表达策略来迷惑  
C,:A的角色,因此询问者的任务变成了通过提问来  
判断哪个是人类,哪个是机器通过游戏机制的转变,图灵将关注点从机器能够思考吗?”这一哲学问题转  
移到另一个更为具体的问题上,:“机器能否在特定条件下模仿人类,并且达到让人类无法区分的程度?”对  
,图灵并没有给出绝对的结论来直接回答问题,而是给出了一种解释:如果机器在图灵测试中,能够表现得  
足以让人类无法区分其回答是来自人类还是机器,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机器具有智能,或者至少它  
能在某种程度上模仿人类的思考过程。  
不可区分性是图灵测试的核心图灵预见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数字计算机能够拥有足够  
的存储空间速度和适当的编程,能够在图灵测试中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逐渐模糊人类与机器之间在智能  
表现上的界限。“最初的问题是机器能够思考吗?’我认为这太无意义了,不值得讨论然而,我相信,到本  
世纪末,词汇的使用和大部分受教育的人的观点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将能够谈论机器思维而不会被反  
不可区分性分为两种形式:结构的不可区分性功能的不可区分性显然,图灵测试以功能的不可区  
分性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后续的研究者们在解释图灵测试时,大多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类观点认为,数字计算机无法理解对话,但可以模拟人类的理解能力不可区分性显示出人工智能  
无法真正地思考这类观点预设了人类的物理能力(physicalcapacities)和心智能力(intellectualcapacities)  
之间存在着明确界限因此,我们在直觉上天然地认为机器虽然有可能模仿人类的物理能力,却无法拥有人  
类的心智能力有学者认为,“计算机有句法(syntax),但没有语义(semantics)”,人工智能虽然熟悉各种  
阿塔纳索夫贝瑞计算机不可编程,只能进行线性方程组的计算。ENIAC(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omputer,电子数字积分计  
算机),通常被认为是第一台通用计算机;它可以被编程,因此被称为图灵完备(TuringComplete)。  
NorbertWienerꢁCyberneticsꢀorControlandCommunicationintheAnimalandtheMachineꢁ2ndedꢂMITPressꢁ1965ꢃꢁ14  
ꢀ ꢀ ꢀ  
AlanRossAndersonꢁedꢁMindsandMachinesꢂPrentice-Hallꢁ1964ꢃꢁ1  
ArnoPenziasꢁIdeasandInformation ManaginginaHigh-TechWorldꢂW W Norton&Companyꢁ1989ꢃꢁ143  
RichardL GregoryꢁedꢁTheOxfordCompaniontotheMindꢂOxfordUniversityPressꢁ1987ꢃꢁ784  
A M TuringꢁꢍComputingMachineryandIntelligenceꢁꢎMind59ꢁno236ꢂ1950ꢃꢆ433-434  
A M TuringꢁꢍComputingMachineryandIntelligenceꢁꢎMind59ꢁno236ꢂ1950ꢃꢆ442  
⑧JohnRSearleꢁꢍMindsꢁBrainsꢁandProgramsꢁꢎBehavioralandBrainSciences3ꢁno3ꢂ1980ꢃꢆ422  
72  
尹孟杰机器与人类的不可区分性问题研究———回到图灵测试  
符号的操作规则,但无法理解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对象例如,本德(EmilyM.Bender)等人使用随机  
鹦鹉(stochasticparrots)来比喻大型语言模型虽然能够生成看似合理的语言,但却无法理解它们处理的语  
言含义,而只是鹦鹉学舌地重复它们从大型数据集中学到的统计模式。  
第二类观点认为,数字计算机实际上能够理解对话,拥有人类的理解能力这类论点大多沿袭图灵的做  
,将智能问题建立在思维的功能性的基础上,探寻意识是否能够由自组织过程产生,并希望通过将思考概  
念黑箱化来处理智能问题机器需要具备一种普遍的应答能力,才能与人类展开对话,而这种能力不同于下  
棋这样的单一能力图灵测试中的问题范围广泛,以至于程序员无法通过预设回答随机猜测或查询数据库  
等常规编程技术解决问题因此,有学者认为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具备普遍的语言应答能力,因此它们拥有  
某种程度的理解能力和智能例如,有研究认为,大语言模型似乎展现出了人类智能,“在对话中,大型语言  
模型常常反映出对谈者的信仰和期望,这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然而如前文所述,由于意识心智等概念  
的复杂性,相关研究很容易陷入术语混乱。  
综合两方面的意见,人工智能似乎展现出了一种既理解又不理解人类世界的模糊状态时至今日,人  
工智能的新发展揭示了许多先前被视为正确的理论在面对现实时的不足和缺陷因此,本文尝试在第一类  
解释立场的基础上,考虑一种新的智能观,提出明确的理论模型,选取意识与因果能力为核心因素,作为判断  
不可区分性的标准。  
双因素模型:意识和因果能力  
如前文所述,“通过图灵测试的数字计算机是否能够理解与人类的对话构成了图灵测试的两种不同解  
释立场对于人类来说,理解语言以及非语言信息意味着将知识和经验抽象化,以便进行归纳推理,预测、  
干预,验证假说并向他人解释自己的理解而这些正是我们致力于让人工智能拥有的能力因此,人工智能  
面临的首要挑战之一是如何理解人类世界有学者认为,意识是理解的必要条件意识应该是理解的一  
,在此基础上,本文接下来将意识作为理解的第  
一个核心因素,选取因果能力作为理解的第二个核心因素,即理解和掌握因果关系(causality)的能力。  
其一,意识概念的相关争议很多部分观点认为自然科学能够解释意识,人脑中的每一项活动都可以找  
到充分的物理原因而另一些观点则认为意识的神秘性无法被科学充分解释总体来看,意识可以分为两  
大类形式:以人或动物为主体的意识形式和以精神状态为属性的意识形式。  
第一类形式通常是指人或者动物的内在属性,与生理或心理过程密切相关,是主体对特定事物或者情境  
的连续的流动的感知能力在此基础上,拥有较强意识的主体能够反思,能够理解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能  
够对行为进行自主掌控语言无法完全传达这种内在属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意识无法完全被数字化或形  
式化这也正是泛心论(panpsychism)为何不支持强人工智能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数字人工智能将认  
知能力抽象为由二进制代码表示的离散状态,而不是连续的状态。“如果泛心论是正确的,那么数字人工智  
因此,尽管当前的人工智能在某些特定任务  
上表现出高度智能,但它们并未拥有第一类形式的意识。  
第二类形式通常指人类心理状态的主观体验,即感质(qualia)。内格尔(ThomasNagel)提出的作为某  
物是什么感觉的测试揭示了意识的两个特征:(1)意识并不是全有或全无的状态;(2)不同实体的意识是不  
①EmilyM BenderꢁTimnitGebruꢁAngelinaMcMillan-MajoretalꢁꢍOntheDangersofStochasticParrotsꢆCanLanguageModelsBeToo  
ꢀ ꢀ ꢀ ꢀ ꢀ ꢀ ꢀ  
BigꢑꢁꢎinFAccTꢁ21Proceedingsofthe2021ACMConferenceonFairnessꢀAccountabilityꢀandTransparencyꢂAssociationforComputing  
Machineryꢁ2021ꢃꢁ616-617  
TerrenceJSejnowskiꢁꢍLargeLanguageModelsandtheReverseTuringTestꢁꢎNeuralComputation35ꢁno3ꢂ2023ꢃꢆ316  
SamSRakoverꢁꢍTheTwoFactorTheoryofUnderstandingꢂTFTUꢃꢆConsciousnessandProceduresꢁꢎJournalofMindandBehavior42ꢁ  
no3ꢅ4ꢂ2021ꢃꢆ349  
RogerPenroseꢁShadowsoftheMind ASearchfortheMissingScienceofConsciousnessꢂOxfordUniversityPressꢁ1994ꢃꢁ40  
⑤PeterCarruthersꢁPhenomenalConsciousnessANaturalisticTheoryꢂ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ꢃꢆ9-22  
泛心论认为,所有的物理事件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精神事件,例如电子也以某种形式拥有精神属性。  
MarcusArvanꢁCoreyJ MaleyꢁꢍPanpsychismandAIConsciousnessꢁꢎSynthese200ꢂ2022ꢃꢆ3  
7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合理设想:作为人工智能是什么  
感觉?”显然,意识的主观性不仅使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其他实体的意识状态,并且也很容易产生被其他实体理  
解的错觉例如,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早期,伊莉莎效应(ELIZAeffect)揭示了人类与机器交互时认知的复杂  
伊莉莎是魏岑鲍姆(JosephWeizenbaum)20世纪60年代编写的早期自然语言处理程序,最著名的实  
例是DOCTOR脚本:它扮演精神病医生的角色与病人谈话,分析出家庭朋友孤独悲伤等关键词,然后提  
出后续的开放式问题即便是非常简单的模拟对话也可能给用户一种错觉,使他们觉得机器背后存在一个  
有理解力的实体类似的现象,在面向消费者的虚拟助手聊天机器人普及后更为明显机器学习领域中  
常常出现捷径学习(shortcutlearning)或聪明汉斯效应(cleverHanseffect)。在完成某个特定任务时,某个  
学习系统是因为数据中的虚假相关性才表现良好,而非拥有类似于人类的理解力在大语言模型的规模  
,有可能任何评估都包含着复杂的统计相关性,从而在不需要人类水平理解力的情况下也能近乎完美地完  
成任务。“我们很难想象,技术和相应的技术产品,比如人工智能,会在乎人类的根本关切人工智能由  
此可能会生成虚假信息,造成欺骗人类的假象近日,AI幻觉(AIHallucination)引起了广泛关注由于大  
语言模型常常在对话中输出虚假信息,对话者感受到了一种被人工智能故意欺骗的感觉,进而认为人工智能  
产生了人类化特征。AI幻觉似乎预设了人工智能拥有了意识,甚至能够对人类的意图欲望进行因果推断。  
对此,有学者指出,幻觉一词带有明显的人类意图性实际上,大语言模型的输出错误仅仅是法兰克福所说  
的胡扯,即无意图地提供虚假信息这是技术层面的原因所致:大型语言模型的目标是复制人类的语言或  
写作提供回应而非表达真理,并非人工智能具有了意向性因此,如果使用幻觉一词来描述这种现象,那么  
如果随意地将人工智能拟人化,那么可能会导致创造者将责任  
都归因于模型的错误输出,由此回避作为有意识的人类创造者本应该承担的责任,进一步会引发众多道德责  
任难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对待人类和非人类的道德责任判定是有差异的。“与人打交道时,我们会要  
求他人的行动讲道理’……面对物时,就只关乎物理,不涉及道理,  
例如律师使用大语言模型生成的虚  
假案例形成了诉讼文件,金融分析师使用人工智能助手审查交易而产生误判,等等由于人类行为具有可解  
释性与可理解性,以及人类拥有意识自由意志等原因,后续的道德责任以及法律责任往往会由人类行动者  
承担而让人工智能承担责任会导致人类行动者回避责任,并且对现有的社会秩序以及政策制定产生冲击。  
对比两种意识形式,如果在人类智能的视角中,那么人工智能无法真正思考,也没有产生意识但另一  
方面,智能问题可以由此走出意识的僵局,避免复杂概念的模糊。  
综上,从意识这一核心要素来看,机器与人类之间存在着较弱的不可区分性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往往  
:中文屋(Chineseroom)的  
思想实验也很好地佐证了这一点。  
其二,如果从意识的角度无法得到较强的不可区分性,那么我们接着尝试从因果能力的角度探讨。  
图灵在提出模仿游戏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种通过该测试的策略与其尝试编写一个模拟成人思维的程  
ThomasNagelꢁꢍWhatIsItLiketoBeaBatꢑꢎPhilosophicalReview83ꢁno4ꢂ1974ꢃꢆ435-450  
ꢀ ꢀ ꢀ ꢀ ꢀ  
JosephWeizenbaumꢁꢍELIZA-AComputerProgramfortheStudyofNaturalLanguageCommunicationbetweenManandMachineꢁꢎ  
CommunicationsoftheACM9ꢁno1ꢂ1966ꢃꢆ36-37  
RobertGeirhosꢁJörn-HenrikJacobsenꢁClaudioMichaelisetalꢁꢍShortcutLearninginDeepNeuralNetworksꢁꢎNatureMachine  
Intelligence2ꢁꢂ2020ꢃꢆ665  
苏德超技术冲击与人文底线———兼论新人文教育的迫切性》,《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9。  
法兰克福将胡扯这一术语引入哲学领域胡扯并非有意欺骗,而是出于对真相的无知与漠视参见:HarryG FrankfurtꢁOnBullshit  
ꢀ ꢀ ꢀ  
ꢂ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5ꢃꢁ55-56。  
MichaelTownsenHicksꢁJamesHumphriesꢁJoeSlaterꢁꢍChatGPTisBullshitꢁꢎEthicsandInformationTechnology26ꢂ2024ꢃꢆ1-10  
田昶奇理由响应机制因果机制与道德责任———兼评刘清平与苏德超的争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114  
。  
HubertL DreyfusꢁSkillfulCopingEssaysonthePhenomenologyofEverydayPerceptionandActionꢁed MarkA WrathallꢂOxford  
ꢀ ꢀ ꢀ  
UniversityPressꢁ2014ꢃꢁ123  
⑨JohnRSearleꢁꢍMindsꢁBrainsꢁandProgramsꢁꢎBehavioralandBrainSciences3ꢁno3ꢂ1980ꢃꢆ417-418  
74  
尹孟杰机器与人类的不可区分性问题研究———回到图灵测试  
,不如先试着编写一个模拟儿童思维的程序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点,就可以通过类似于教育小孩的方式来  
训练它对此,珀尔(JudeaPearl)认为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理解和掌握因果关系人类在进化早期就意  
识到世界并非由孤立的事实堆砌而成,而是通过复杂的因果关系网络融合在一起的。“因果解释而非枯燥的  
,人类的因果能力分为观察能力行动能力  
和想象能力三个层次,分别对应复杂程度不等的因果问题绝大多数动物以及目前的人工智能都居于第一  
层级,主要通过关联来学习早期人类位于第二层级,他们的行动基于计划位于结构顶端的是反事实  
(counterfactual)学习者,他们能够想象一个不存在的世界,并推断现象背后的原因。  
具体来说,拥有反事实因果能力的行动者,能够对人类意图进行合理判定这也是人工智能面临的重大  
挑战之一,准确推断人类的需求是解决人工智能价值一致性问题的先决条件,解决问题的工具之一是逆强化  
学习逆强化学习是将强化学习的方法倒置:通过观察已经学习了有效策略的智能体行为,从而推断出导  
致这些策略的奖励意图是行动者决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行动者能够理解自己的意图并将其作  
为因果推理的依据,那么这意味着智能实体达到了自我认知的层次我们试图推断出激励人类行为的奖励、  
推断他人行为背后隐藏的原因,其实是在寻找某种人类行为模型如果这个模型是准确的,我们就能作出有  
效的推论,反之则会出错例如,当教授没有立即回复学生的电子邮件时,学生可能会推断出教授对他漠不  
关心;但与此同时,学生没有考虑到教授或许正在度假从历史上看,寻找人类行为模型与人工智能的发展  
密切相关第一个人工智能系统,逻辑理论家能够通过模拟人类数学家使用的策略自动生成数学证明。  
此外,错误信念任务被认为是测试人类能否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可靠实验,旨在测试儿童对他人信念的理  
解能力,尤其是那些与自己认知不同的信念这类任务通常涉及某个故事或情景,其中一个角色根据不正确  
的信息作出了决定或行动,而测试的目标是关注被试儿童是否能认识到这种信念的错误性并预测角色的行  
小男孩马克西将一块巧克力放在红色橱柜里,然后出门玩耍在他外出的时候,妈妈将巧克力从红色  
橱柜移到了绿色橱柜随后,马克西回到家中在这种情景下,研究者向被试儿童提问:“马克西会去哪里找  
巧克力呢?”正确答案应该是红色橱柜”,因为马克西并未目睹妈妈转移巧克力位置的过程根据韦尔曼对  
78项错误信念任务的分析显示:,50%44(38);44个  
月增长到45个月,随之正确率从50%增加到52%45类  
错误信念任务,显示出他们开始理解他人的信念可能与事实不符。  
1
新近的相关研究显示,人类独有的这种心智能力,可能自发地出现在大语言模型中研究者设计了40  
个错误信念任务,“GPT-3-davinci-001(20205月起)GPT-3-davinci-002(20221月起)解决了  
0%的任务;GPT-3-davinci-003(202211)ChatGPT-35-turbo(20233)了  
1
5%的任务,仿3ChatGPT-4(20236)90%,7表  
3
现相当另一个案例也显示了人工智能在处理反事实问题上的进步大型语言模型的基石是指令微调  
(instructiontuning),有效地使模型的训练目标与人类意图相符合,从而确保模型能够解释和执行人类的指  
现有的众多英文指令微调数据集已显示出较好的流畅性和准确性,然而中文指令微调的可用数据集要  
么规模有限,要么不符合自然的中文交流模式因此,有研究团队尝试建立一个更高质量的中文指令微调数  
据集,以更好地将模型行为与人类互动结合起来;并从多渠道收集了中文互联网的高质量人工写作语料库,  
朱迪亚·珀尔达纳·麦肯齐为什么:关于因果关系的新科学》,江生于华译,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版,4。  
强化学习是训练智能机器的标准方法,通过将特定的结果与奖励联系起来,机器学习系统可以被训练成遵循产生这些结果的策略。  
由西蒙(HerbertSimon)和纽维尔(AllenNewell)1955年编写的计算机程序,被认为是第一个用来执行自动推理的程序参见:Pamela  
McCorduckꢁMachinesWhoThinkAPersonalInquiryintotheHistoryandProspectsofArtificalIntelligenceꢂAKPetersꢁ2004ꢃꢁ161。  
HeinzWimmerꢁJosefPernerꢁꢍBeliefsaboutBeliefsꢆRepresentationandConstrainingFunctionofWrongBeliefsinYoungChildrenꢒs  
ꢀ ꢀ ꢀ  
UnderstandingofDeceptionꢁꢎCognition13ꢁno1ꢂ1983ꢃꢆ106-107.  
HenryM WellmanꢁDavidCrossꢁJulanneWatsonꢁꢍMeta-analysisofTheory-of-MindDevelopmentꢆTheTruthAboutFalseBeliefꢁꢎChild  
Development72ꢁno3ꢂ2001ꢃꢆ675  
MichalKosinskiꢁꢍTheoryofMindMayHaveSpontaneouslyEmergedinLargeLanguageModelsꢁꢎarXivꢁlastmodifiedFebruary17ꢁ2024ꢁ  
accessedDecember23ꢁ2023ꢁhttpsꢆꢅꢅdoiorgꢅ1048550ꢅarXiv230202083  
7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个来源包括社区问答论坛百科网站内容创作平台考试以及现有的中文自然语言处理数据集;最终  
经过严格的人工过滤处理收集到的语料库,形成COIG(ChineseOpenInstructionGeneralist,即中文开源指  
令数据集)研究团队在CQIA的不同子集上训练了不同规模的模型,进行了深入的评估和分析从结果  
,使用GPT4BELLE-EVAL上评估了Yi-6B在不同数据集上训练的性能,考试子集在所有子集中实现  
了最佳性能,在提取数学任务以及逻辑推理中表现出色。  
综上,相较于意识层面的对比,因果能力这一层面似乎得到了程度较高的不可区分性,但在高层级的因  
果能力上仍然存在提升空间至此,意识与因果能力两方面都未展现出强意义上的不可区分性。  
我们需要智能工具,而非人类意识行动者  
图灵测试的初衷及其后续引发的争论表明,智能没有一个绝对的定义,它取决于不同的研究视角通过  
图灵测试的机器具有一定的智能,但图灵测试并未断言没有通过测试的机器一定不具有其他方面的智能。  
因此,需要考虑一种新的智能观:智能具有多种功能形式和结果。  
正如不同的物种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智能系统也能够更好地处理不同的问题对比人  
工智能采取的两种主要路径:早期的符号人工智能(SymbolicAI)使用符号来代表系统正在推理的内容,拥  
有程度很高的透明度,我们可以凭借指令完全确定机器的行为与此相对,神经网络(NeuralNetworks)将  
人脑结构作为智能系统的组成部分进行建模,拥有更强的泛化能力,但知识不透明和系统不稳健也由此成为  
了其弊端例如,在与李世石的对局中,AlphaGo在第二局下出了令人迷惑的第37从历史上看,人工  
智能系统日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泛化能力和良好的判断力,有时甚至展现了认知灵活性和创造力。  
尽管人类大脑和数字计算机可能在结构和运作方式上仍然存在差异,但如果数字计算机能够很好地处  
理任务,我们似乎不能否认它展现出了智能对此,可以借助一种特殊的本体论进行分析:“事实证明,将术  
本体论扩展到其基本含义之外……或者将其用于表示更近代的计算机程序必须处理的事物集合,都  
是非常实用的。”在人类的本体论中,存在着对具体事物的喜爱或者厌恶等情感,但这些都不存在于数字计  
算机的本体论中没有任何机器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在自己的零部件被熔断时感到悲伤,被众人奉承时  
感到自豪,因程序出错而痛苦,对其他的机器产生爱慕同时,“我们不希望因某台机器在选美比赛中无法脱  
颖而出而惩罚它,也不希望因某个人在与飞机的比赛中输掉而对他进行惩罚图灵指出,这种极端的唯  
我论(Solipsist)意味着:如果我们要确认机器会思考,唯一的方法就是成为机器,感受机器的思维面对智  
能问题,我们往往天然地持有唯我论立场,而忽视了存在其他非人类智能方式的可能性有学者认为,由于  
动物无法使用语言与人类交谈,因此我们常常带有偏见地低估其他动物的智力那么,当大语言模型已经  
能够使用自然语言交谈时,以往的旧观念似乎不再足够有效对此,我们不妨采取一种较弱的立场:同时承  
认人类本体论与非人类本体论的合理性,尝试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智能观,正视人工智能日益展现出的新智  
当大众对不断出现的人工智能系统的热潮逐渐放缓时,多视角的意见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虽然从人类智能的视角来看,机器与人类之间的不可区分性仍然较弱,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已逐渐  
转变为相互促进;人工智能不仅会在许多智能活动中模仿人类,还会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人类而传统的人类  
中心主义智能观,似乎无法全面解释这些新的现实问题近日,有开发者在测试场景中同时集结了四种人工  
智能(GPT-4TꢁClaude3OpusꢁLlama3ꢁGeminiPro)以及一个真实的人类,用以测试这些模型能否判断  
,有学者指出,在与人类对话时,大语言模型实  
YuelinBaietalꢁꢍCOIG-CQIAꢆQualityisAllYouNeedforChineseInstructionFine-tuningꢁꢎarXivꢁlastmodifiedMarch26ꢁ2024ꢁ  
ꢀ ꢀ ꢀ  
accessedJuly23ꢁ2024ꢁhttpsꢆꢅꢅdoiorgꢅ1048550ꢅarXiv240318058  
AlphaGo2016年与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进行对决,并以4︰1的成绩获胜。  
丹尼尔·丹尼特从细菌到巴赫再回来》,冯文婧郭瑞东译,中国纺织出版社2024年版,64ꢇ65。  
AlanM TuringꢁꢍComputingMachineryandIntelligenceꢁꢎMind59ꢁno236ꢂ1950ꢃꢆ435  
FransdeWaalꢁAreWeSmartEnoughtoKnowHowSmartAnimalsAreꢂꢂW W Norton&Companyꢁ2016ꢃꢁ1-6  
ToreKnabeꢂ@tamulurꢃꢁꢍReverseTuringTestExperimentwithAIsꢁꢎYouTubeꢁMay28ꢁ2024ꢁaccessedJuly23ꢁ2024ꢁhttpsꢆꢅꢅyoutu  
beꢅMxTWLm9vT_oꢑsi=kRVYklziUdWSgC4x  
76  
尹孟杰机器与人类的不可区分性问题研究———回到图灵测试  
际上在执行一个更复杂的反向图灵测试:“你越聪明,提示越聪明,大语言模型看起来就越聪明。”①  
其次,人类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以及如何处理人类与技术之间关系的实践,产生了新的变化。  
研究分析,“对于强AI议题的态度,均经历了一个转换过程:AI界从支持者逐渐转变为质疑者;而哲学社会  
科学界则从悲观论者转化为乐观论者例如,在科幻电影银翼杀手中有着具象化的情节设定:已退役  
的银翼杀手日复一日地进行测试,目的是确定一个看似美丽的年轻女子是否真的是机器人从最开始我  
们对新技术的未知而衍生出担忧与抵触,到现在各类智能工具和我们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现实逐渐表明不可  
区分性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最初的目的———寻找机器与人类的不可区分性,智能问题需要面对更多新的  
议题。  
最后,我们还需要警惕认知退步的风险信息时代也是信息缺失时代,智能问题的研究目标是创造出更  
为优秀的智能工具,而非简单地复制人类智能的模式即使人工智能根据已有的数据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各  
种模式,但仍然有更多的可能性从未被数据化或者无法被数据化如丹尼特所言,“我们不需要人工意识行  
动者(ArtificialConsciousAgents)。有过多的自然意识行动者(NaturalConsciousAgents),足以处理任何  
应该留给这些特权实体的任务我们需要的是智能工具(IntelligentTools)”人工智能与人类各司其职,  
那些需要大量数据分析才能达到最优解的问题,依旧是大规模统计模型擅长的工作;而那些涉及到因果机制  
的问题以及其他无法被数据化的问题则更需要人类智能。  
结语  
综上所述,图灵测试及其关注的不可区分性问题,核心在于探寻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二者之间的关系。  
现实表明,人工智能已从最初的模仿人类智能逐渐转变为开始影响人类智能在人类中心主义智能观的视  
角下,以意识以及因果能力作为核心要素,机器与人类之间的不可区分性程度较弱,并且人类中心主义智能  
观已无法有效地解释新的现实问题更为可取的态度是,既不低估当前人工智能的优秀表现,又不过早地将  
其拟人化;在努力创建更优秀的人工智能的同时,也应该对已有的人工智能秉持更加谨慎的态度。  
[责任编辑:]  
TerrenceJSejnowskiꢁꢍLargeLanguageModelsandtheReverseTuringTestꢁꢎNeuralComputation35ꢁno3ꢂ2023ꢃꢆ317  
需要指出的是,“人工智能不等同于实现人工智能的技术和方法”。许多描述人工智能的方式似乎都存在着类似的混淆,即根据所使用的  
技术或方法来定义人工智能。  
王彦雨《“强人工智能争论过程中的态度转换现象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0年第6,27。  
银翼杀手》(BladeRunner)是斯科特(RidleyScott)1982年拍摄的经典科幻电影,改编自迪克(PhilipK.Dick)所著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  
子羊吗?》。  
DanielC DennettꢁꢍWhatCanWeDoꢑꢁꢎinPossibleMindsTwenty-FiveWaysofLookingatAIꢁedJohnBrockmanꢂPenguinPressꢁ  
2019ꢃꢁ51  
77  
51卷第6期  
024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Vol51ꢁNo6  
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Novemberꢁ2024  
论伊格尔顿身体话语的四个维度  
郁欣潘斌斌  
ꢄꢄ摘要:身体话语贯穿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的整个研究历程,成为其新世纪伦理政治思想转向  
的核心线索伊格尔顿的身体概念具有物质性互动性同一性身心一致性以及非个人性等特征,其身体话语概  
念包括自然和文化语言和符号感觉和艺术以及伦理和政治四个重要维度伊格尔力图借助身体来构建文学美  
学和伦理政治之间的一致性,身体也成为其唯物主义伦理学的基石。  
关键词:身体;自然和文化;语言和符号;感觉和艺术;伦理和政治  
DOI1013734ꢅjcnki1000-531520240217  
收稿日期:2024-02-25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财经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研究”(2021KYQN05)的研究  
成果。  
作者简介:郁欣,,江苏南京人,哲学博士,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  
主义哲学,E-mailꢆyuxincn@hotmailcom;  
潘斌斌,,贵州贵阳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贵州财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国外马  
克思主义哲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身体成为备受瞩目的话题,在各领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  
思想家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指出,“人们可以预料一种新身体学的崛起,在这个学说中,身体现  
在是首要的理论主角在新世纪,各种试图将身体重新纳入讨论的尝试与不同的理想化和风格化思维模  
式交织在一起,产生了复杂的关系伊格尔顿面对这一复杂挑战,决定重新考虑身体问题伊格尔顿的身体  
话语论既受到西方哲学传统中身体理论的影响,尤其是亚里士多德阿奎那以及马克思尼采和弗洛伊德等  
人的身体观的影响,也具有其独特的文学神学和精神分析学理论背景。  
伊格尔顿的身体概念  
伊格尔顿的身体概念根植于西方身体哲学的理论基础,他将身体肉体与尸体区分开来,并反对身心二  
元论,强调身体与灵魂的一致性。  
第一,伊格尔顿对身体肉体尸体概念的辨析我们知道,基督教传统是强调灵肉分离,蔑视肉体的。  
在使徒保罗(Paul)那里,身体(soma)是受祝福的,因为它是上帝的创造,是完整生动的生命有机体,它既包  
括生物性的身体(physicalbody),也包含心灵的身体(mindbody)。而肉体(sarx)则是变得反常和病态的方  
式的隐喻,肉体的生活方式使欲望失去控制,变得僵硬和专制,是有罪的伊格尔顿认为这一看法预示了弗  
洛伊德的一些观点弗洛伊德指出,在婴儿与其看护者频繁的身体接触中,欲望开始滋生,无意识被唤起,这  
种无意识的涌现源于我们作为物质动物的根本属性,而无意识的幻想则源自最基本的情境———婴儿需要持  
续的照料和看护,否则他将无法生存伊格尔顿认为,这是出于物质需求的结果,也可以将其称之为一种身  
体唯物主义观点基于神学和精神分析学的身体观点,伊格尔顿提出,“身体(bodyies)是物质的对象,而肉  
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22ꢇ23。  
78  
郁欣潘斌斌论伊格尔顿身体话语的四个维度  
(flesh)通过死亡最终被对象化,从而变成尸体(corse)。也就是说,身体的首要性是物质性同时身体  
,
p
也需要个体彼此之间的互动才能形成情感和道德他指出,“使徒圣保罗关于肉体与精神(fleshandspirit)  
的区分不同于身体与灵魂(bodyandsoul)的区分,这是两种生命形式的对比,前者是暴力和欲望的问题,后  
者是正义和同情的问题前者受法律约束,而后者根植于爱。  
伊格尔顿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他对身体的认识想象一下,有人打电话问:“乔治在吗?”  
回答是的,但他在睡觉”,这是正常的,但如果回答是的,但他已经死了”,听起来就很奇怪说乔治死了就  
是说他不在那里”,对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来说,他不在那里的原因是他的身体不在那里,即使它的尸体在  
那里乔治的尸体可能在客厅的地板上,或者被塞进餐具柜里,但那个活跃的有表现力的有交流的能自  
我实现的乔治的身体已经不在了在伊格尔顿看来,乔治的尸体不是不同模式的乔治,而根本不是乔治。  
另一种情况是在知道乔治还活着的情况下打电话问:“乔治的身体在吗?”这也十分奇怪,“乔治的身体的表  
述好像乔治除了身体之外还有别的东西,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象,是因为乔治是主动  
有联系的能交流的身体,所有这些都是作为人类身体的意义的一部分,而不是附加在它身上的属性,超  
越自身也是属于身体的所以,伊格尔顿认为身体与灵魂是合一的,并不存在没有灵魂的乔治的身体,或者  
乔治的肉体,当提到乔治,就是乔治本身,包括他的身体灵魂和思想。  
第二,伊格尔顿对身体和灵魂关系的解读他指出,人自始至终都是动物,这种动物性决定身体的物理  
存在包括共享相同的物质空间,哪怕对语言的使用也并没有清除这种状态就像你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联  
系我时,我的身体不在身边,但是是存在的,我的身体也是存在的,如果一项活动不涉及我的身体,那它  
就不涉及我。“在这个意义上,从身体转移到灵魂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动物的意义上说身体已经是在说灵  
魂了阿奎那认为,灵魂是一种生物组织的特定方式,是一种生命形式与另一种生命形式的不同之处。  
而马克思的这段话———“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  
恰就是人的类特性,其实和阿奎那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在此基础上,伊格尔顿认为,灵魂是一种描述某种  
动物是如何构成的方式,是独特的生存方式从这个角度说,“獾确实有灵魂”,因为哪怕是獾也享受着一  
种特殊的物质存在形式。  
第三,伊格尔顿提到身体的非个人性(impersonality),即存在一种与自我格格不入的奇怪感觉,外在于  
基于这种感觉,他指出二元论是可以被理解的,只是其重心不对我们有时感到自己的分裂不是因  
为身体和灵魂的差异,身体与灵魂之间如果有裂缝,也并不在于被分割在块状的肉体和灵魂的虚无实体之  
,而是因为我们是时间性的创造性的和开放性的动物灵魂能够赋予身体以符号化的能力,符号化是无  
止境的,于是我们也是未完成的生物(unfinishedcreatures),永远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成为历史性的存  
灵魂是一种描述我们与自己永远不完全相同的方式,它领先于肉体,或者说领先于我们自己因此,我  
们在本质上能够超越自我,只有在跳舞做爱打世界级的网球以及死亡和一些审美艺术品等状态中,我  
们才能真正地合二为一,成为完整的自己同时,作为有欲望的创造者,我们不断地在我们拥有的东西和我  
们渴望的东西之间,以及在我们有意识地想象我们渴望的东西和我们无意识地实际拥有的东西之间撕裂。  
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是分裂的主体,但不是物质和精神直接的混合体。  
综上所述,伊格尔顿的身体具有物质性互动性同一性以及非个人性等特点,他强调身体是人类生存的  
TerryEagletonꢁMaterialismꢂYaleUniversityPressꢁ2016ꢃꢁ37  
ꢀ ꢀ ꢀ  
TerryEagletonꢁHolyTerrorꢂOxfordUniversityPressꢁ2005ꢃꢁ98-99  
TerryEagletonꢁMaterialismꢁ38  
TerryEagletonꢁMaterialismꢁ4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162。  
TerryEagletonꢁMaterialismꢁ47  
TerryEagletonꢁMaterialismꢁ23  
TerryEagletonꢁMaterialismꢁ23.  
TerryEagletonꢁMaterialismꢁ24  
7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基础以及身体与灵魂的一致性,这带有明显的唯物主义特征在此基础上,他从自然和文化语言和符号感  
觉和艺术以及伦理和政治四个维度深入地阐释了身体话语。  
自然和文化维度的身体  
自然(nature)和文化(culture)以及自然的身体和文化的身体关系密切从词源上来说,自然和文化有  
着相同的词根———“ture”,它表示物质的状态并且,文化一词的来源也和自然息息相关,culturecoulter  
(犁锋)同源,表示自然耕作居住敬神和保护等含义,伊格尔顿评价我们从劳动与农业生产活动中派生出  
这些表达人类最优雅活动的字眼确实再合适不过了他指出,自然与文化被看作是人化与天化,以及我  
与世界交往互动的辩证法我们通过文化手段来改造自然,而这些文化手段本身也来源于自然,它们是社会  
的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自然的身体和文化的身体同样存在辩证关系伊格尔顿举了一个生动的  
例子,“穷人的肾上腺往往比富人的肥大,因为前者要忍受更多的压力,但是贫穷不能产生其中什么也没有的  
肾上腺这就是自然与文化的辩证法身体是自然的造物,不论你是富人穷人,肾上腺器官都是与生俱  
来的身体器官,但是压力更大的需要憋尿的穷人的肾上腺器官往往更大,这便是文化的身体我们需要吃  
喝拉撒休息,以保证自然的身体的正常运转同时,身体的反应和变化也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同的意  
义可以成为身体的不同反应,但也受到它们的制约。  
伊格尔顿从辩证法的视角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和文化的身体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伊格尔顿提出,文化的身体并非自然的身体的替代品,而是插入我们自然本性的空隙中,作为既  
必需又多余填补物文化的身体虽然由文化所铸造,但自然本性对其也有一定的抵抗力为了解释  
二者之间的关系,伊格尔顿指出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李尔王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范例在剧中,三个女儿  
借助语言的力量来获取李尔王的信任,这种力量被伊格尔顿称为超出纯身体存在的最明显的剩余。  
女儿戈奈丽尔和二女儿芮艮用夸张的花言巧语来迎合父王,而小女儿考黛丽亚则以真诚的由衷之言表达自  
由于当时的李尔王沉溺于虚荣奢靡,他被前两位女儿的甜言蜜语所蒙蔽,而将考黛丽亚驱逐出境他因  
然而,当他被两位女儿抛弃,沦为无法满足基本身  
体需求的乞丐时,他感受到了身体的痛苦,获得新的身体体验,从而找到与他人共有的人性纽带,学会通过自  
身来理解他人。  
伊格尔顿在此剧中发现了这一超出身体的剩余概念”(theconceptofsurplus)的普遍存在,它在作品中  
表现出深刻和矛盾的特性伊格尔顿指出,这一概念是作品中人性的光辉,同时也是违背人性的根源人性  
在这里被看作是公共的以肉体为基础并且在文化上起中介作用的,当李尔王受到女儿  
们的冷遇时,他说:“最穷的叫化子穷里也总有点富裕不让有什么超出天然的需要,人生就贱如狗命了。”⑦  
这种剩余意味着超出基本生存需求的东西随后,李尔王成为一个乞丐,在茅舍前喊出:“袒胸去体验穷苦  
人怎样感受吧,好叫你给他们抖下多余的东西,表明天道还有点公平。”这里的剩余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  
多余文化过于丰富也可能削弱对他人情感的感知能力,李尔王因其疯狂的欲望而与现实疏离,要治愈他,  
就要将他粗暴地剥离到自然状态中伊格尔顿评价本剧将事实与价值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系作为  
反思的中心,并认为其中对自然与文化沉思的政治含义是彻底平等主义的。  
其二,伊格尔顿认为身体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文化的构想,可以被塑造和打造例如,不同国别的文化  
就可以塑造出不同的身体伊格尔顿批判了关于美国人的文化的身体,认为美国人对身体的迷信是享乐主  
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  
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72。  
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81。  
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83。  
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83。  
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86。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卞之琳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416。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悲剧四种》,429。  
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86、85。  
80  
郁欣潘斌斌论伊格尔顿身体话语的四个维度  
义与清教主义的奇特混合物,并把他们视为一种后现代文化主义身体观的代表,即自然在任何情况下都  
是文化的,自然的身体就是文化的身体当然,这一主张可能带有一定的偏见此外,抛开国别因素不谈,文  
化身体的塑造超越与语言符号密切相关与其他动物的身体不同,人类的身体通过文化和技术等途径获  
得超越身体感官限制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实现与语言符号的创造和使用密不可分通过语言符号,人类从事  
复杂的劳动,进行精神思考,改造环境,以及创造历史而人的创造性首先基于身体的物质性,否则人类的发  
明和进步将毫无意义因为人们同时具备自然和文化的身体特征,人既是肉体的,又是符号的动物,既是物  
质性的,又是意义的综合体并且,两方面并非完全对立,身体存在于这两者之间的中间地带。  
其三,伊格尔顿进一步从身体的角度探讨了共同文化的形成伊格尔顿通过身体来阐释他对文化的看  
:每个人的身体具有个性化的准则,有时脆弱有限,但同时身体赋予我们与同类相连的权利,使我们能够团  
聚集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族群,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伊格尔顿的老师雷蒙·威廉斯(RaymondHenry  
Williams)和他最喜爱引用的文学家之一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ThomasStearnsEliot)都提倡共同  
文化理念威廉斯认为共同文化是由整个群体成员通过共同实践创造和定义的文化,反对将由少数人制定、  
但被多数人遵循的文化称为共同文化艾略特则主张共同文化是与等级制度并存的,它是由精英阶层的少  
数人制定,被所有社会阶层分享的文化伊格尔顿认为,艾略特主张的共同文化更具可预测性和确定性,能  
够明确地规定文化的内容相比之下,威廉斯的观点充满无意识,更加强调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伊格尔顿虽然也受到这两位学者的影响,但是他的关注点并不在于文化是否由集体通力合作或全程参  
与塑造,而是更着重于共同文化本身他探讨了在后现代文化失衡的情况下,共同文化如何在其中找到正确  
的位置伊格尔顿认为,类似贫富差距生态环境等是人类一直以来都面对的物质问题,而非文化的问题。  
相比之下,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感情关系记忆亲情地位共同体情感满足智力享乐一种终极意义  
等道德文化问题,因为文化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为之生活的一切,  
同时在伊格尔顿看  
,构建共同文化的前提和条件在于身体,因为他主张的共同文化是通向共产主义的一种文化一方面,拥  
有相同的物种身体使得人们在类特性上紧密相连,人们能够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欲望,才能形成共同的文化,  
进而推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愿景另一方面,在发生思想的伦理政治转向后,伊格尔顿构想实现充满爱  
与互惠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社会建立在极高的伦理和道德标准之上伦理和道德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  
身体经验的共通感,它源自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互惠。  
语言和符号维度的身体  
身体与语言是伊格尔顿早在天主教左派时期就已经深入探讨的话题,他将文学政治学思考与神学思考  
通过符号符号学联接起来,这种符号在伊格尔顿这里能指所指转到了身体语言’”。  
人是族类存在动物,身体是人的族类生命,拥有一个人的身体能享受与同类生物团结的形式,而人相互交往  
的可能性和局限性的前提就在于人是同时作为身体和语言存在的同时,语言是有种差的,正如维特根斯坦  
即使狮子会说话,我们也理解不了它一样,不同类型的身体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类型的世界,并以不同  
的方式来组织世界人的推理形式是根植于动物性中的,但是人与动物的差别仍是一目了然的,极为重要的  
一点是后者没有将感官和情感生活与它的思想相连,而前者最早的财富是物质的和情感的:温暖睡眠干  
母乳人际接触远离不适等等,他们通过思想创造出能够保留财富的方式和条件  
唯物主义,伊格尔顿归纳了这种以物质性为核心的语义唯物主义(semanticmaterialism):主  
张符号(能指)是物质的(标记声音等),意义或所指是符号(能指)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意义(所指)相应地  
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73。  
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108。  
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108。  
耿幼壮伊格尔顿的神学文学符号学》,《文艺研究》2020年第5,5ꢇ14。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陈嘉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69。  
TerryEagletonꢁMaterialismꢁ55  
8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具有物质基础维特根斯坦在蓝皮书和褐皮书中也指出,我们试图把语言活动看做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个是无机的部分,即对符号的操作;另一个是有机的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对符号的理解意指译释和思  
显然,二者的观点有相似之处,他们都从符号本身和符号意义两个层面来理解语言,维特根斯坦强调  
符号的实践性,伊格尔顿则更强调语言的物质性符号理解和意义是对技术的掌握,是我们如何使用符号,  
如何在公共的世界中为特定目的部署它们的问题,这是实践的形式伊格尔顿则否定了处理符号时有无机  
或物质部分以及与之对应的有机或精神的部分,因为如果符号以及符号用途是物质的话,那么意义本身也是  
蕴藏其中和显而易见的。  
伊格尔顿认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也能找到这种语义唯物主义比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  
克思指出,“思维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即语言,具有感性的性质自然界的社会的现实和人  
,语言同样属于感性的自然界,它是形成意义的物质基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说道,“‘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  
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  
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  
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他们指出,物质与精神都源自与他人互动的需求和必然性,而语言是一种实践意  
,它可以消解物质和精神之间差异的特性如果说维特根斯坦是坚持语言的公共性,坚持语言与我们物质  
存在的其他部分联系的话,那么马克思则一早预见到了他的洞见,尽管是以较为粗略的形式。  
伊格尔顿基于语义唯物主义,提出身体语言和符号以及身体语言和符号的意义都是物质的观点。“身体  
是世界上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一个世界被暂时组织起来的点它是一个符号的媒介,一个项目或实践的形  
,一个与我们周围环境的持续交通,一个代理模式,一个与他人沟通的形式。……正是这些适当的普遍  
,使身体是物质的,这是生命实践的前提,人的存在  
依赖物质,物质性决定人不能孤立地生存于世,必须与他人进行交往和互动身体还是有意义的物质,实用  
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身体的智慧正如一个尚未学会说话的婴儿会伸手去抓玩具,尽管婴儿还没有习得自  
我解释的语言资源,但是伸手的动作本身就已经具有意义,“意义隐含在行为动作中,就像袖子里的衬里一  
。  
在物质性的基础上,伊格尔顿进一步说明了身体和语言既互相联系,又相互独立一方面,伊格尔顿敏  
锐地认识到语言能使我们彼此之间单调的身体联系更加亲密比如,聊到深夜的恋人比只有性关系的伴侣  
更亲密,有语言的动物比没有语言的动物能造成更大的破坏另一方面,身体永远不可能完全掌控语言,他  
,“身体被书写,被能指符号描摹;……二者之间的持续战斗正是欲望不可抑止喷涌而出的泉眼当婴  
儿还处于需要被看护的阶段,婴儿和看护者之间有一套默契的身体式理解,语言建立在此基础上,往往比较  
一致,但随着语言交流的丰富,交往摆脱了单一的肉体感官和本能依赖,却也容易回到不稳定的理性资源中,  
发生语言和欲望的堕落,使身体和语言产生矛盾,发生理解的错误身体和语言不能脱离彼此,却也不能完  
全占领对方。  
感觉和艺术维度的身体  
伊格尔顿将身体视为人最具代理性和依赖性(agency-cum-dependency)的标志,它是我们活力的源  
,但它也是必死的脆弱的易受痛苦影响的人作为理性的动物,具有智慧,能享受资源,从而可以克服其  
TerryEagletonꢁMaterialismꢁ18括号内容是笔者所加。  
维特根斯坦蓝皮书和褐皮书》,涂纪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194。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  
会主义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533。  
TerryEagletonꢁꢍTheBodyasLanguageꢁꢎCanadianReviewofComparativeLiterature41ꢁno1ꢂ2014ꢃꢆ12  
ꢀ ꢀ ꢀ  
TerryEagletonꢁꢍTheBodyasLanguageꢁꢎCanadianReviewofComparativeLiterature41ꢁno1ꢂ2014ꢃꢆ14  
TerryEagletonꢁTheEventofLiteratureꢂYaleUniversityPressꢁ2012ꢃꢁ214  
TerryEagletonꢁMaterialismꢁ21  
82  
郁欣潘斌斌论伊格尔顿身体话语的四个维度  
中部分的(但不是全部的)脆弱和痛苦然而,过于强调理性的行事方式,可能会以达到某种目标的名义忽略  
了事物的感性和情感的品质,社会主义者期待的时代是一个工具性的理性,虽然对人类事务仍然是不可或缺  
,但在对我们的生活所施加的专制将减少的社会,激进的政治思想的确是为政治实践服务的,这种实践是  
为了创造一种条件,使我们能够更自由地平等地受到尊重地享受理性本身因此,人类为了实现这一事  
,除了理性,“还需要耐心坚持机智诚实谦逊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愿意信任他人拒绝无病呻吟和自  
私自利的幻想接受可能与我们自己的利益相悖的东西等等,用伊格尔顿的观点来说就是要有。  
马克思为伊格尔顿提供了思想启发,他开始重视感性的身体问题在马克思看来,身体是劳动的身体,  
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  
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工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随着人变成抽象  
的活动和胃,工人越来越无法逃离资本的束缚,逐渐异化,使自己的身体和本质与人相异化一切肉体  
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人的本质只能被归结为这种绝对的贫  
,然而,成为真正的人需要追求真正的人类活动,即个体  
的感官和精神力量的自由实现,且这种实现本身就是令人愉快的目标对马克思来说,这种追求不仅是对精  
神状态的追求,而且是一种不受生理必要性驱动的,只为本身而执行的活动。  
伊格尔顿强调的正是关于马克思劳动身体观所关注的感觉问题马克思认为,“全部历史是为了使’  
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发展的历史)”感觉能力既是自  
然的,也是历史的感觉的身体同样如此,它同时归属于自然和历史两个领域感觉的身体让人直面作为人  
的需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是幻觉性的身体……资本家与资本都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一方面有生命  
,西伊格尔顿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目标便是要恢复被剥夺的  
身体力量,回到感觉自身,这需要通过废弃私有财产,需要颠倒资产阶级社会关系中严酷的工具主义实践,如  
此才会有审美化的生活。  
伊格尔顿认为马克思的身体概念也存在一些局限一方面,马克思对包括性问题在内的构成直接人类  
关系和实践的情感条件有所忽视,性的身体研究正在兴起,性问题涉及自然和文化身体的边界,值得深入探  
;另一方面,身体技术延伸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马克思并未加以考虑实际上,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  
,但随着科技的迅速进步,身体的延伸已经超越了原本的界限,技术逐  
渐融入身体,预示着身体的未来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使得自然的身体向着文化的身体发展伊格尔顿  
在对文化一词的派生意义进行解读时,提出文化不仅是反资本主义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体生活方式的复数  
,还专门涉及到艺术领域他认为,部分艺术作品符合感官和精神愉悦的实践活动,艺术的身体是感觉的  
身体的高级表现并且,身体与艺术之间是相似的,“身体和词语都是指称物身体所要表达的就是它自己,  
在这一点上和艺术相似二者都会为了实现目标而组织自我,是物质和实践的基于这一特性,伊格尔  
顿指出,通过身体可以阐明艺术美学伦理与政治的紧密关系。  
伦理和政治维度的身体  
如前所述,伊格尔顿的身体观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受到文化影响,并且后者以前者为前提,体现唯物主义  
的身体文化观他认为,身体的文化属性首先体现在人类使用语言和符号的能力上他谈道,“身体和语言  
TerryEagletonꢁMaterialismꢁ5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16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12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19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194。  
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修订版),王杰付德根麦永雄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181ꢇ182。  
·马克思资本论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  
2
08ꢇ210。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事件》,阴志科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233。  
8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正是通过语言和符号,人们获得了反  
思能力,能够传承智慧人类的文化以及文化的身体都是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但也在克服和超越自  
然的基础上得以发展,这一进程需要劳动的参与这一观点显示出伊格尔顿对马克思的劳动身体理论的拥  
同时,伊格尔顿认为身体作为一个带有符号意义的存在,与艺术品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被看作是物  
质性的客体,都可以被视为策略性的实践,都是通过表达自我来实现其目的等因此,伊格尔顿也对艺术  
中身体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将其与马克思的劳动身体观中关于感觉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他从自然和  
文化的关系入手来理解身体,随后观察到语言和符号对身体的作用,并通过马克思劳动的身体观,将这些身  
体观点与艺术和感觉的身体勾连起来随着他逐渐开始关注伦理政治的理论主题,他期望借助身体这  
个最常见也最多误读的范畴来讨论艺术审美与政治伦理社会之间的根本一致性。  
首先,伊格尔顿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探讨了艺术的身体在价值和美德方面的意义他认为,“大多数最珍  
贵的活动———包括亲子游戏做爱跳舞享受节日吹单簧管栽培菊花等———都是非工具性的它们在自  
身中包含了善目的依据和原因,这类似于艺术品它们是实践(praxis)的形式,而不是功利性的实践  
(
practice)。它们涉及到对身体有目的性的组织安排,且此目的不是外在的身体和艺术品在目的上的  
一致性,与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使用价值与亚里士多德所倡导的美德相契合我们对事物的利用并非任意的,  
而是要尊重事物的本质,在其客观限度内进行,人的肉身就是人的限度,这符合马克思的使用价值观念同  
,我们利用事物的目的是为实现自我服务他人以及回报社会,这可以被视为一种美德在亚里士多德看  
,美德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源自本性得以满足以及美德得以付诸实践。  
其次,伊格尔顿从身体出发探讨道德基础及与他人的实践正如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德性不仅产生、  
养成与毁灭于同样的活动,而且实现于同样的活动。”道德需要经过实践才能萌芽和显现,实践不仅是个体  
行动,更是与他人互动的成果尽管身体具有使用价值,但它并非随意之物,将身体部分物化并非将其彻底  
物化,否则我的身体将与他人的身体无异在此意义上,伊格尔顿才说正义爱和尊重不仅仅是关乎他人的  
美德,这是从身体的角度出发的他补充道:正是因为身体我们才表明道德是普遍的存在人类  
的身体使我们从物种和物质上获得共通,共享时间和空间,理解彼此的欲望需求和痛苦,从而在物质相互依  
赖和精神共情的基础上共同建构道德这一进程既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  
最后,在伊格尔顿构想的伦理的共产主义社会中,身体的交换价值和美德实践能实现一致伊格尔顿将  
哲学的三大问题———“我们能认识什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感到什么有吸引力?”———归结为认识、  
伦理政治和力比多审美三个重大领域的问题,并且认为三者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具体来说,伊格  
尔顿认为,认识受到道德律令的限制,伦理政治需要社会生活结构的知识,而艺术则是社会知识的一种形  
,也是伦理政治的一种媒介,它有助于减少身体被边缘化的混乱现象伊格尔顿认为美学和艺术试图通  
过身体的作用,将这三个领域结合起来因为身体和艺术作品一样都具有自发性,为了维持生存,它必须与  
物质基础相联系,并将其转化为自身决定性的来源他说,“当身体在诸如跳舞或者性爱之类的实践当中肉  
身化时,它呈现出最高的物质性(materially)。在更古老的美学语言当中,所行(doing)与所是(being)是一回  
因此,身体并非将自由仅视为对必然性的认知,它更将必然性转化为自由它将世界那些平凡而庸  
俗的元素改造成自我交流的媒介,从而将内容转变为形式。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事件》,163。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事件》,231ꢇ232。  
阴志科身体伦理学还是身体美学?———对伊格尔顿近期身体观的细节考察》,《文艺理论研究》2020年第1,211ꢇ218。  
TerryEagletonꢁꢍBodiesꢁArtworksꢁandUseValuesꢁꢎNewLiteraryHistory44ꢁno4ꢂ2013ꢃꢆ564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40。  
TerryEagletonꢁꢍBodiesꢁArtworksꢁandUseValuesꢁꢎNewLiteraryHistory44ꢁno4ꢂ2013ꢃꢆ562  
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商正译,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194。  
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修订版),349。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事件》,232。  
84  
郁欣潘斌斌论伊格尔顿身体话语的四个维度  
伊格尔顿进一步指出,通过自我决定社会化(self-determinationhadtobesocialized)过程,人们便能  
够摆脱工具理性的桎梏人们将能够以满足需求享受自我实现的愉悦为主要动机,包括能够通过身体自  
我实现的实践直接体验感官上的快乐,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目标一致。“在最广泛的意义上,马克思的政  
治目标是一个审美主义或自洽的目标:构建物质条件,使男人和女人的自我实现不再主要是工具性的,而是  
为了他们自己的繁荣和自我的快乐通过共产主义,历史将首次成为自在的基础。……自为目的主义(au-  
totelism)的火炬,首先由神学挥舞,然后在某种程度上偷偷地滑向美学,最终传递到了政治上当生产摆  
脱了必然性的枷锁,人的身体就能够自由地实践美德,人类的力量成为进步的基石,历史将会自发展开换  
句话说,“一旦交换价值(不可避免地具有工具性)让位于使用价值的感性特殊性,产品本身就能因其特殊属  
,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中,马克思的交换价值理  
论与亚里士多德的美德观是一致的。  
结语  
到了21世纪,伊格尔顿宣称,“《理论之后几乎以一种宣传性纲领性的方式传达出这样一个事实,即我  
变得愈发自觉地想要维护伦理政治的地位左派发生的事情实际上是回到伦理之后他的研究逐渐  
发生了伦理政治的转向其中,身体成为转向后其伦理政治思想的核心线索伊格尔顿的身体概念经  
由语义学美学视角转到唯物主义的辩证研究他指出,身体是物质的对象,物质性是身体的首要特性,并在  
此基础上说明身体所具有的互动性同一性非个人性以及身心一致性同时,他借助自然和文化语言和符  
感觉和艺术以及伦理和政治四个维度的身体来讨论伦理政治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期望在身体基础上  
重建一切———伦理政治理性等,构建以身体为的唯物主义伦理学唯物主义伦理学的目标是实现  
伦理的政治形式,使身体在具有政治化的爱或全面的互惠精神的伦理的共产主义社会得到真正恢复。  
这是伊格尔顿身体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 ,  
[责任编辑:]  
TerryEagletonꢁꢍGodꢁtheUniverseꢁArtꢁandCommunismꢁꢎNewLiteraryHistory32ꢁno1ꢂ2001ꢃꢆ29  
ꢀ ꢀ ꢀ ꢀ ꢀ  
TerryEagletonꢁꢍGodꢁtheUniverseꢁArtꢁandCommunismꢁꢎNewLiteraryHistory32ꢁno1ꢂ2001ꢃꢆ30  
TerryEagletonꢁꢍGodꢁtheUniverseꢁArtꢁandCommunismꢁꢎNewLiteraryHistory32ꢁno1ꢂ2001ꢃꢆ30  
特里·伊格尔顿马修·博蒙特批评家的任务———与特里·伊格尔顿的对话》,王杰贾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248。  
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修订版),178。  
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154。  
85  
51卷第6期  
024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Vol51ꢁNo6  
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Novemberꢁ2024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党的纪检监察制度的历史演进  
王建芹陈思羽  
ꢄꢄ摘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党的纪检监察制度的奠基时期,历经初创适应性调整和党政并轨三个阶段这一  
时期的纪检监察制度以党章决定等规范性文本为依托,反映出纪检监察制度演进的基本逻辑,为研究该时期纪检  
监察制度的演进提供了新的视角党的纪检监察制度是在吸收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基于中国实践的教训和革  
命形势的实际而逐步探索建立起来的其制度形态的转变折射出了党在共产国际指导权与自主权之间寻求平衡  
的方式,以及纪检监察制度服务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中心工作的核心逻辑。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纪检监察制度;党章;共产国际  
DOI1013734ꢅjcnki1000-531520240318  
收稿日期:2024-07-12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提高一体化推进三不腐能力和水平研究”(22JZD022)、四川省哲学社会  
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纪检监察研究中心重点课题中国纪检监察制度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建芹,,山东昌邑人,内蒙古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党规研究中心教授,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  
重点研究基地纪检监察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E-mailꢆjanewangcn@126com;  
陈思羽,,河南郑州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纪检监察制度是党和国家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推进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重要力量但  
党对纪检监察制度的探索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步  
演进建立起来自党成立之始,纪检监察制度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探索解放战争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奠  
,在整个历史演进进程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探索至  
关重要,这一阶段是党将管党治党与治国理政相结合的首次实践,同时也确立了党和国家纪检监察法规制度  
的基本雏形,是纪检监察法规制度的起步时期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其他历史时期相比,土地革命战争  
时期纪检监察制度的原初设计展现了从模仿苏联到本土化调适的最初转变不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  
,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纪检监察法规制度,都是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制度设计为基础和框架的其间  
蕴含着中国本土纪检监察制度存续的基本逻辑和重要得失,对今天的纪检监察领域的法规制度建设具有重  
要的经验启发意义历史的连续性和影响力都预示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党的纪检监察制度的研究价值  
不容忽视。  
当前,学界已有不少关于纪检监察制度的历史研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制度变迁层面考察民主革命  
时期或建党百年以来纪检监察制度运行的具体实践,并基于实践追索其中蕴含的内在规律这些研究主要  
是基于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文献,从宏观维度重构出相应的纪检监察制度形态如刘硕认为,“一百  
年来,纪检监察机关在党的领导下,根据形势发展任务,把握管党治党和纪检监察工作内在规律要求,形成了  
唐皇凤杨洁中国共产党百年纪检监察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与基本经验》,《治理研究》2021年第4,31ꢇ35。  
86  
王建芹陈思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纪检监察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系列重大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唐皇凤杨洁认为,纪检监察制度在党的历史上的历次重  
大改革,主要伴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以及管党治党方略等方面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党在不  
同时期面临的外部环境中心工作和历史任务的差异而产生的;  
汤涛认为,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内监督模  
(文中主要指纪检监察机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深受共产国际的影响,当时特殊的国情和党在不同历史  
; ,  
阶段的任务实践也决定了纪检监察制度的演进类似地姜芦洋也认为,党内监察是否能够得到长足发  
,关键在于其政党能否根据不同时期客观实际的变化,不断赋予党内监察制度以新的内涵和要求汤  
任志江进一步指出,中央苏区时期开展纪检监察工作是因为在国民党反动派经济全面封锁政治军事残  
围剿背景下,“党和政权机关内仍出现了违反纪律贪污腐化现象,严重威胁新生政权,使其在成立之初  
便陷入内外交困局面这些立足于实践本身的研究十分必要,且已经颇为详尽,但基于法规制度的历  
史性考察仍有待补足,即从制度背景出发,考察党内法规和党内规范性文件本身的规定,厘清纪检监察制度  
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逻辑原则和具体机制的历史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党内纪检监察制度  
实践源于规范本身,规范文本直接表征着制度实践;另一方面,规范的演变直接反映着规范背后若干考量与  
制度用意,从而得出制度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
从规范文本中把握党的纪检监察制度脉络,是探索纪检监察制度建设价值依托和基本规律的重要途径,  
对于新时代明确纪检监察制度建设方向提升纪检监察制度建设效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关于土地  
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纪检监察制度的研究成果较为有限,且多聚焦于制度叙事上的宏观描述因此,本文通过  
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纪检监察制度法规的历史考察,探讨这一时期纪检监察制度建设形态与其演进的  
核心逻辑。  
纪检监察规范的界定及其现实背景  
实际上,党的纪检监察制度是党内为数不多的以明确法规形式写入党章的制度规范,这种情况的出现  
并非偶然,而是在诸多现实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历史必然。  
()纪检监察制度的界定  
不同历史时期关于纪检监察制度的认识和理解均有所不同,“纪检监察制度语词本身即是1993年中央  
在民主革命时期,尤其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并不存在  
相对应的概念这就导致了在寻找相应的历史依据时,由于年湮世远和制度变迁而存在概念上的错误归因。  
譬如,一大党纲中规定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对地方的监督权,二大进一步延续并完善了这一制度据此,一些  
研究认为,中央执行委员会是党内纪律检查或纪检监察制度的最初形态不论是一大党纲还是二大党章,抑  
或是1923年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都在表明中央执行委员会是当时党内的中  
枢机构,而非纪律检查的专职机关,实质上类似于今天的中央委员会作为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最高  
指导机关,其基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所授予的权限,当然具有监督下级党组织的权力而事实上,党的纪  
检监察机构正是从全国代表大会所授予的这一权限中分立出来的专门机构,其必然会具有权力上的相似性。  
但笔者认为,不能仅以权限或功能的相似性作为纪检监察制度的归因,而更应当从既往制度的设立意旨与现  
有制度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中界定纪检监察制度,进而找出相应的制度规范。  
考察历史是为了从过往规范演进的内在逻辑中寻求当前纪检监察制度规范中可供借鉴的经验和规律。  
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所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  
刘硕党的纪检监察工作的百年发展历程》,《人民论坛》2021年第36,31。  
唐皇凤杨洁中国共产党百年纪检监察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与基本经验》,《治理研究》2021年第4,31。  
汤涛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党内监督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6,88。  
姜芦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监察机构建设发展历程》,《理论界》2015年第1,105。  
汤希任志江中央苏区时期的纪检监察工作:缘起开展与启示》,《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年第10,135。  
中央纪委监察部合署办公后,学界逐步实现了从纪律检查的称呼向纪检监察称呼的转变,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央纪委在1994年合署  
办公后创办了中国纪检监察报》,在此之前党内的纪律检查机关和国家的行政监察部是分立的,故没有形成纪检监察这一专有概念参  
:王小光纪检监察研究学术史(1978ꢇ2021)》,《地方立法研究》2022年第1,9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ꢇ1949)》1,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268。  
8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  
的目的的但是,不管这个差别对历史研究,尤其是对各个时代和各个事变的历史研究如何重要,它丝毫不  
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因此,将彼时的自觉意图与此时的目的追求  
相比对,是界定纪检监察制度开展历史性研究的重要依据十八大以来,党对纪检监察体制进行了一系列  
创造性改革,建立党统一领导的反腐败工作机构,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为目标中华  
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三条规定,“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察,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开展  
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第三条规定,“党  
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中  
央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这个规  
定直接界定了纪检监察机构的性质和任务,明确了监察委员会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党的纪律检  
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专责机关,为我们考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乃至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的纪检监察法规提供  
了直接依据,即党的纪检监察法规需要满足内容功能和性质上的三重需要:在内容上,明确了相关主体的党  
纪国法监督权,规定了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的重要目的;在性质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规定了  
相关主体专职机关的性质;在属性上,是党内的专门监督机构或政权的专门监督机构以此为考察依据,五  
大之前党内实际上并没有专门设置此类纪检监察机构,虽然当时党内设立了相当的监督机制,如中央执行委  
员会对下级党组织的监督特派员制度报告制度和巡视制度等,但这些制度或不具有监督的目的和功能,或  
并非独立的专职机关它们仅仅具有一些监察要素鉴于此,本文所要探讨的纪检监察制度规范,仅指那  
些规定了具有上述三重内容的制度规范。  
()纪检监察制度的现实背景  
党的纪检监察法规制度最早出现在五大召开后根据组织问题决议案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其  
中明确规定在党内设立纪律检查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并以专章的形式规定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的组织  
和职权,标志着党的纪检监察制度的正式确立但早在党章修订前,五大就已经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  
的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只是由于当时的情况紧急,未能来得及修订党章这种实践先于规范的行为本身就  
已经说明当时在党内建立纪检监察制度的迫切性具体来说,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
一是源于党员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192610,全国党员数量已约18526,相较于四大召开时  
增长了十几倍但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尚未完全适应党员人数的激增,导致许多社会上的投机分子”、  
小商人大商人,甚至许多拥有重兵的高级军人加入了党内,而党内幼稚分子或者机会主义分子也忘记本  
党的责任,也跑在上层政治上的活动去了19267,中共中央局向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的政治  
报告指出,“党员数量虽然增加而质量确是退化了”,同志们缺乏理论及确定的革命人生观”,“缺少从前那  
样刻苦奋斗的精神和自发的革命情绪”,“一部分,发生贪官污吏化这严重损害了党的思想和行动的统  
,破坏了党的权威,故而亟须成立监察机构,监督党员的行为,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潮。“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以后,许多意志薄弱者和投机分子纷纷退党,甚至叛变投敌,给党造成了巨大伤害,这又进一步启示党必须建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文集4,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302。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345。  
关于党内监察要素的论述,参见:吴珏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监察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83ꢇ105。  
党的纪检监察制度是对党内具有监督执纪性质的机构和政权意义上具有监察监督性质机构的统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内的监督执  
纪机构与政权监督机构在不断地变化,相关制度也在不断地调整,甚至有关档案文献记录的名称本身就存在不一致,具体可参见下文鉴于  
,本文将符合上述三重需要的制度统称为纪检监察制度。  
五大党章是党内唯一一部非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修订的党章,而由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61日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  
》。《组织问题决议案提出:“根据本党自第四次大会以来党员数量激增这一事实,并根据本党目前的任务,第五次大会认定必须改正并补  
充旧时党章”。具体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ꢇ1949)》4,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208。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9,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465。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9,47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ꢇ1949)》3,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272。  
88  
王建芹陈思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纪检监察制度的历史演进  
立专门的监督机构,以纯洁党员队伍,保障党的先进性和斗争精神。  
二是受到了苏联监察体制和共产国际的实际影响,五大成立的监察委员会基本上是仿照苏共监察委员  
会而设立的一方面,党自成立以来即以俄为师,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普遍都借鉴了苏联的经验,监察体  
制也不例外;另一方面,五大本身就是在共产国际的直接指导下召开的,深受共产国际的影响五大召开前  
三个月,“共产国际政治书记处就已为中共五大确定了议程,要求大会政治决议案必须以共产国际第七次扩  
大会议决议为依据罗易(共产国际代表———引者注)到汉口之后,直接组织和指导大会的筹备和议程。  
共产国际也曾发出指示,要求五大的一切政治决议都完全应以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全会关于中国问  
题的决议为依据”。可以说,共产国际第七次扩大会议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整个五大的议程,共产国际的指  
示基本被党的五大所采纳故五届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与当时苏共党章相  
,在结构和内容上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同时在党的组织制度上,共产国际也专门提出了党应当在其机  
关中设有巡视员和指导员,他们要与地方组织保持和建立联系,并帮助它们正确开展工作共产国际提  
出的巡视员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纪检监察制度,从现有资料来推断,苏共的监察体制模式直接影响了五大监察  
委员会的产生组织和工作机制。  
三是党的纪检监察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与党的活动经费多依靠共产国际的援助有关,这也是容易  
被忽视的一点党成立之初,共产国际就经常性地予以经费支持,“中共一大后,特别是获释的陈独秀开始真  
,便在中共三大上,陈独秀在报告党的经  
费收支情况时就提到:“党的经费,几乎完全是我们从共产国际得到的,党员缴纳的党费很少。”但在接受援  
助后,也要定期汇报经费的使用情况五大召开前,由于向共产国际的报账工作一直做得不好,因此斯大林  
建议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并确定通过专门的检查委员会来审查中国委员会活动的开支账目请求中  
斯大林提到的检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虽然是苏  
共的党内机构,但可以推测苏共的这一监督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的自我监督行为,即  
经费审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党的监察委员会成立的导引”。  
筚路蓝缕:纪检监察法规制度的起步与调适  
中共五大之前,党章并未对纪检监察制度作出规定虽然自二大起,党章专章规定了党的纪律”,但一  
直未能明确党内的执纪机构这期间,如前所述,虽也存在一些具备监察要素的规定,但它们只是党的权力  
自上而下运行过程中相关职权的衍生,因此,本文未将之纳入考察范畴我们认为,党的五大选举产生的第  
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及五大党章专章规定的党内专责监督执纪机构,开创了党内专责监督的制度先河,标志  
着党的纪检监察法规制度的正式产生。  
()不算起步的起步:“白色恐怖下党内监察制度的初设  
五大党章对党内监察委员会的产生组织和工作机制作了较为原则但全面的规定五大党章规定党的  
监察委员会设立的目的,在于巩固党的一致及权威”,由全国代表大会及省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且实行专任  
制度,中央与省委员不得兼任中央或省委员会不得取消监察委员会的决议,但前者之决议需经后者之同  
,二者意见不同时,由上级监察委员会或同级联席会议解决,仍然无法解决的,由全国代表大会或移交于高  
级监察委员会解决这样的制度设计具有非常浓厚的苏联意味,最明显的就是直接复制了当时苏共()党  
章所确立的监察委员专任制以及监察委员会与党委会之间的制衡机制。  
事实上,五大所设立的党的监察委员会并没有真正发挥其监督作用,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党所面临的斗争  
王铁仙主编瞿秋白传》,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210。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4,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92、83。  
徐元宫中共建党初期活动经费来源的历史考察》,《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3年第1,6。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2,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486。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4,53。  
这一点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方的立场是一致的,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方网站的历史沿革中鲜明指出:“19274,中国共产党第五次  
全国代表大会设立中央监察委员会,并选举了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这是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前身。”参见:《历史沿革》,中央纪委国家监  
委网站,2024930日发布,httpsꢆꢅꢅwwwccdigovcnꢅxxgkꢅlsygꢅ201712ꢅt20240930-379020html。:此条文献在本文修改时更新。  
8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党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斗争形势,监察委员无法正常开展工  
当时选举出的各位委员分别奔赴全国各地领导工作,如时任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的王荷波在八七会议  
上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这实际上就与五大党章中所规定的监察委员专任制发生了冲突但鉴于  
当时的紧迫形势,党中央与各地的联系被阻断,为了保证党内工作的正常开展,这样的做法属于无奈之举。  
与此同时,杨匏安也在八七会议后被派往上海工作,并前往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开展革命活动,其余委员  
也分别前往郑州浙江湖北湖南广东等地开展工作,“根本无法集中办公,加上当时中共从中央到地方的  
,尤其是在汪精卫反革命政变后,王荷  
许伯昊张佐臣蔡以忱杨培森萧石月等人英勇就义在严峻的革命形势下,党的监察委员会很难开展  
工作,许多地方监察委员会甚至无法成立有鉴于此,19271231日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央通告第二  
十六号———关于监察委员会的问题中指出,“党的第五次全国大会因为当时党已处于半公开的半政府党地  
……五次大会后因为国民党在各地背叛革命,我们整个的党转入地底秘密工作的地位,监察委员会似已成  
为不必要的组织,同时各地党部因为种种关系有监察委员会组织者极少,中央监察委员会则因为委员散在各  
”,因此要重新讨论监察委员会之存废问题”,但在六大之前仍应当履行党章的规定。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五大党章中关于监察委员会制度的建立实质上是对苏共()党章中监察委员  
会内容的复制和移植,特别是其中的专任制和监委会与党委会之间的制衡机制都是由苏共()党章所设定  
的监督原则,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尤其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地位组织结构与党员队伍现状不符如  
监察委员专任制,只有在党员达到一定数量且素质较高党的后备干部队伍储备充足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发挥  
作用关于这一点,列宁在反对双重领导时就提到过:“恐怕谁都不会否认,我们党要找十个受过充分的法  
学教育能够抵制一切纯地方影响的可靠的共产党员还容易,可是要找几百个这样的人就困难了。”苏共尚  
且如此,遑论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基础依然十分薄弱的现实情况同样,制衡原则意  
味着监察委员会的相对独立,但这需要在保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在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过  
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特别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危难中调整:六大党章对纪检监察机构的调整  
鉴于五大以来党的监察委员会事实上的名存实亡”,六大党章取消了五大党章中关于监察委员会的规  
,代之以设立新的党的审查委员会”,与原监察委员会最大的区别在于,审查委员会分为中央县三级,  
各级审查委员会均由本级党的代表大会产生,并向本级代表大会作报告,其职权仅限于监督各级党部之财  
会计及各机关之工作”。这一规定对党的纪检监察机构职权作出了重大调整,主要是为了适应八七会议  
以来党所确立的新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应对严峻的革命形势和斗争形势同时,也是受到联共()、共产  
国际及我们党内路线斗争影响的结果。  
首先,赋予党的纪检监察机关财会监督权,并将监督各级党部之财政会计……之工作作为审查委员  
会的首要职能,这与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战略方针后,武装斗争对资金经费保障的客观需要  
有关现实情况是,自党成立特别是南昌起义以来,党内经费尤其欠缺,甚至一时无着而要进行广泛  
的武装斗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资金和经费的保障,因此,为更好地筹集资金并保障党费交纳的同时维护  
各级党组织的正常运转,财政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六大重点赋予审查委员  
会财会监督职权具有特殊意义。  
其次,“监督……各级机关之工作主要承继了原监察委员会的监察职权五大党章中,设立监察委员会  
的初衷被明确为巩固党的一致及权威”,进而开启了中国共产党有组织有依据有制度地开展执纪监督的  
新阶段六大党章中关于审查委员会的设置目的虽未直接明示这一要求,而是代之以监督……各级机关之  
工作”,但绝不意味着党的监察机关不再承担监督职能这一职责。“各级机关之工作属于一种概括性规定,  
王谦浅析中共五大产生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党的文献》2010年第6,6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12,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60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选集4,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70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12,336。  
90  
王建芹陈思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纪检监察制度的历史演进  
其外延涵盖了同级以下所有党的机关工作,在规范层面上,党的机关的所有工作均应接受审查委员会的监  
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之所以采用概括性规定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吸收以往会议决议和文件中对审  
查委员会职能的规定,如在八七会议通过的党的组织问题议决案中提出的,“每一党部委员会之下,现时须  
即组织审查委员会(各省委就是监查委员会),以审查各该党部之党员有否不可靠的分子19278月  
19中央通告第二号———党的组织问题中提出的严格党的纪律,党部机关一切决定,无  
论任何党员,应绝对服从,自县委以下之机关,应组织审查委员会,审查党员之忠实与否上述会议决议  
和文件均赋予了审查委员会审查党员忠诚性的职责而对党员忠诚性的要求,本质上就是巩固党的一致及  
权威的最基本内涵,也体现在各级机关之工作的概括性规定之中另一方面,采用概括性规定的方式规  
定审查委员会的职权职责,目的在于赋予该条款一定的扩张解释空间,为其提供合法性(legitimacy而非  
legality)依据,以此来避免八七会议所面临的合法性顾虑此外,立规者的意图不能仅从规范本身的表述  
;
中考察,还应当从规范的结构中发现六大党章关于审查委员会的规定,除了具体职能和目的的表述上与五  
大党章有所不同外,不论是其产生还是报告工作的方式,均与五大党章中的监察委员会相差无几,可见其地  
位在规范中并无变化,因此相应的权限也难以有实质上的变更。  
第三,六大党章改变了五大党章仅以专章方式规定党的纪检监察机构的形式,而是采用了总分结构,  
即除了以专章方式进行集中规定之外,还在其他章节中进行了分散式规定六大党章专设了审查委员会”  
一章,但其中仅设置了为监督各级党部之财政会计及各机关之工作起见,党的全国大会,省县市代表大会,  
选举中央或省县市审查委员会一条该条以高度的概括性,规定了设立审查委员会的目的与工作职能设  
立层级及其产生,而关于五大监察委员会的其他规定则没有继续沿用,以此来表明审查委员会与监察委员会  
的主要区别就分的方面来说,六大党章在县或市的组织”、“省之组织党的全国大会三个章节中又分  
别规定了审查委员会的产生与报告职责,且这两方面的内容统一列于同级别代表大会职权职责的规定当中。  
我们认为,这一结构变化反映出的意图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党充分认识到,在当时的革命形势下,不应过  
分强调纪检监察机构的独立性纪检监察机构的主要职责应着力于提高党的领导力,增强党的组织力和战  
斗力,因此,党的各级审查委员会由同级党代会产生并向其报告,这一规定反映出强化党的领导这一主题。  
二是党充分认识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加强对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审查,是党从大革命失败中汲取的深刻教训之一因此,六大党章在关于党的组织的规  
定中,将五大党章按照中央市县的顺序结构调整为县市中央的顺序结构,这一调整的重大  
意义在于充分体现出党对基层组织建设的高度重视,汲取了一段时期以来过于重视中央与省级组织的建设  
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基层组织建设,进而导致社会投机分子意志薄弱分子入党对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造成  
极大破坏的教训。  
第四,六大党章取消了审查委员会的专任制度前已述及,在当时党所面临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旧的干  
部本来不多,新的干部尚未养成,党的纪检监察组织成员实行专任制并不符合国情党情,故六大党章将其  
取消是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体现同时,六大党章也取消了五大党章关于监察委员得参加中央及省委  
员会议,但只有发言权无表决权的规定,因这一规定是与监察委员专任制相对应的,目的是兼顾与平衡监察  
委员会的独立性和党委的独立性之间的关系,故赋予了监察委员可以参会监督但不参与表决的权利而监  
察委员专任制取消后,监察委员本身可能是由党委委员兼任,故赋予其表决权是正当的上述规定从表面看  
是弱化了党的纪检监察机构的地位,但其更加符合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时代需要。  
也有分析认为,党的六大以中央审查委员会代替中央监察委员会,一方面是从革命客观实际出发,是对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11,249。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11,287。  
当时国际代表首先提出八七会议是否有权改组中央机关的权力,其言外之意是,五大党章并未赋予临时会议以改变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依  
,因而是否具有合法性需要讨论参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11,178ꢇ179。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4,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87。  
9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党的组织结构的一次调整,同时也是受到联共()、共产国际及我们党内路线斗争影响的结果原因在  
,共产国际对于监察委员会制度的态度暧昧不清,认为在共产党尚未执政前无须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以免  
影响党组织的主要任务和工作在这个意义上,六大取消党的监察委员会制度而代之以职权范围明显缩  
小的审查委员会制度,有着更为复杂的历史背景。  
党政并轨:红色政权内纪检监察合署工作制初设  
由党的六大所确立的党的纪检监察制度,受制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持续不断的会剿围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没有作出调整直至中央革命根据地逐渐稳固,党对纪检监察制度的思考与完  
善才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党的纪检”、“监察法规制度才在实质意义上具有了前身政权治  
理与党的建设并重公职人员与党员并重的情况进一步助推了党内纪律检查与政权权力监察并行的纪检监  
察法规的诞生。  
(
)中央苏区的政权监督机构:工农检察部③  
在建立监察委员会之前,中央苏区首先建立了政权监察机构———工农检察部,它是各级执行委员会下设  
设置工农检察部既是当时党内建设和斗争的需要,也是共产国际的要求19312,共产  
国际就要求在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下面成立工农检察院机构和在党委会(直至区党委)下面成立由工人雇农  
和贫农组成的检察委员会”,同混入的异己分子怠工现象官僚主义和分化党与苏维埃工作人员的行为  
作斗争”。同年3,共产国际又强调,“为了同苏区滥用职权的现象作斗争,在党的系统内建立监察委员会,  
借鉴苏联的经验,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  
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地方苏维埃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以专门条款的形式规定了工农检察部的特别任  
”,即通过设立控告局,“委托忠实可靠的工农干部”、“在各地方须挂控告箱等方式接受工农群众的控告,  
还可以组织工农群众突击队,突然地去检查某机关的工作,“以揭破官僚主义者与腐化分子的假面具组  
织群众法庭,以审判未涉及犯法行为的官僚腐化分子。  
这一时期,苏联建立了工农检查院,且工农检查院接受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的领导因此,中央苏区成  
立的工农检察部借鉴了苏联工农检查院体制,具体的工作内容与工农检查院有很大的相似性苏联的工农  
检查院属于苏维埃政权的机构,按照列宁的设计,工农检查院的任务是研究并掌握各机关企业部门等等  
处理工作的情况”,对其中需要纠正的地方及时地作一些必要的切实的改变其主要工作方式就是视察  
和检查工作纠正工作并汇报工作同样,193111,“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  
首部关于政权监察机构的决议案———《工农检查处问题的决议案》(以下简称“《决议案》”),其中明确:工农检  
查处是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一部分,代表工农和城市贫民的利益,有权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检  
查和监督。1932年颁布的工农检察部组织条例则规定:工农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应该由坚决的有阶级  
觉悟的在革命斗争中有经验的工人雇农贫农,及其他最革命分子组织而成,并随时可以吸收积极的工农分子  
帮助工农检察的工作虽然工农检察部与苏联的工农检查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具体设计和实际执行过  
程中,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决议案规定工农检查处建立省乡五级监察体系,下设控告局突  
蔡志强等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23年版,111。  
共产国际组织局认为,在尚未取得政权前,党内的反党行为违纪行为可以在一般的党的机构内解决,无须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参见:中共  
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416。  
党内当时对工农检察部的称呼也不统一,有的文件称作检察处,有的称作检察部,有的称为检察委员部但按照苏维埃宪法大纲和组织条例  
将之称为检察部,它是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所以用检察部称呼本文统一用工农检察部称之。  
工农检察部的性质是监察机构,并非现在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只是当时冠以检察之名除了工农检察部外,当时苏维埃政权确  
实设立了类似于今天检察机构的职务,即法院中的检察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草案第四十八条规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任命最  
高法院检察官及其助理检察官第四十九条规定:“检察官的权限如下:预先检查案件的证据,以备提到最高法院去审判在最高法  
院开庭审判时,代表国家出庭,助告发事宜对于最高法院全体委员会议的决议不同意时,得向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抗议。”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2,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1443、1480。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政权系统6,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92ꢇ9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42,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版增订版,161。  
92  
王建芹陈思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纪检监察制度的历史演进  
击队轻骑队等工作机构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来,工农检察部还要负责检察参战工作督促修理交通充筹  
战争经费(如检查销售公债保护秋收加种杂粮游击队筹款等工作的成绩)、督促发展经济督促各级政府  
执行法律和党中央的决议督促税收检察贪污滥费等工作尤其是,工农检察部具有政务处分的职权,如  
933这样看来,工农检察部实际上成为了  
专职监督机关,不仅具有监督苏维埃政权的工作人员监督法律执行和监督苏维埃政府日常工作的职能,还  
承担着对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决定情况等的监督职能服务中心任务打击官僚主义是其重要任务上述  
制度设计与实践使得工农检察部不再简单模仿苏联的工农检查院的职能,成为党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同时,不  
断根据国情自我探索积极创新党的纪检监察制度的重要内容。  
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党政关系本质上是一元化的,即党全面领导苏维埃工作但一元化并不等于党政  
合一,也绝不是以党代替苏维埃”,而是建立苏维埃政权机关,引进广大群众参加政事”,同时,党通过党团  
在这种党政关系模式下,工农检察部虽然是政权机构,但由  
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权组织与人事构成均由党员兼任,因此在实然意义上,工农检察部依然具有相当的  
党内监察意义至于六大规定的审查委员会,从现有文献资料的记载看,自从工农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察部  
成立后就没有再次出现过,取而代之的是政府成立的各类审查委员会按照一元化的党政关系,这也可以认  
为是对党章中审查委员会组织的落实。  
工农检察部虽然可以通过监督公务人员的方式实现对党员的监督,但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第一,作  
为政权机构,工农检察部只具有法律监督以及检察审判和惩戒公务人员的职能,虽然可以通过身份上的双  
重性实现对党员的监督,但并没有党内审查处理的权限第二,工农检察部承担着法律监督经济监督军事  
监督以及其他各种日常性和临时性的监督任务,很难再有专门的人力与精力顾及党内监察第三,进入苏维  
埃政权中的党员只是全体党员的一部分,仅靠工农检察部很难实现监察工作的全覆盖第四,工农检察部主  
要面向社会关系,尤其是工农阶级和政权治理范畴内的各类关系,而党内关系仅仅是其中的延伸部分,如果  
不专门对党内关系进行监督,就会产生灯下黑的制度缺位因此,单独的工农检察部虽然具有党内监察之  
意义,但不能完全满足党内监督的需要,必须在党内建立专门的监察机构。  
()红色政权内的党内监督执纪机构:监察委员会再建立  
早在1931年筹备建立苏维埃政权时,共产国际就曾给出指示,要求建立党的监察委员会共产国际认  
,李立三的倾机会主义路线反映出党内建设存在严重问题,党的领导机关与党的组织尚不巩固,党组  
织的社会成分还不彻底,党与群众的联系不够密切,党内混入了许多机会主义分子和异己分子要解决上述  
,同年4,由于负责中央保卫工作的中央特科实际负责  
人顾顺章被捕并叛变革命,使得党内监察机构的设立再次被提上日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于  
1931。  
但在中央监察委员会成立以前,党先行成立了中央党务委员  
,暂行中央监察委员会的职能。193388,党中央颁布了关于成立中央党务委员会及中央苏区省  
县监察委员会的决议》(下文简称“《决议》”),正式成立中央党务委员会与地方监察委员会但从现有可查的  
文献来看,此后党内似乎没有再专门就监察委员会制定过专门规范,也并未再选举过专门的监察委员会委  
因此,《决议在实质上充当了监察委员会组织法的角色。  
决议规定,中央党务委员会及省县监察委员会的任务是维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铁的纪律,正确的执行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政权系统6,中央文献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397ꢇ  
3
98。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政权系统8,1180。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政权系统7,799。  
苏维埃政权的组织问题决议案中规定:“苏维埃各机关的党团须执行党的指示这些机关的党团,都须绝对执行党的指示,且一切最主要  
的政策,都该由该地党委员会批准。”1934年颁布的苏区党团组织与工作条例更进一步将通过党团领导苏维埃的方式进一步规范化,在条  
例的制定目的中就明确表示:“党委要保证自己在苏维埃工会及其他群众团体中的领导,使其绝对执行党的策略与决议,必须在上述组织中  
组织党团。”参见: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1,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399。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3,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1690。  
9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铁的纪律”,“检查违反党的总路线的各种不正确的倾向(官僚)主义及腐化现象等,并与之作无情的斗争”,以  
保证党内思想和行动的一致,监视党章和党决议的实行但对于具体的执纪程序和执纪方式,则需要按  
照六大党章第四十五条的规定进行从其规定来看,新的党内纪检监察制度与五大和六大党章的规定相比  
更加成熟,强化了与党章条款的衔接协调,并开始注重与政权机关之间的分工配合同时,《决议第三至八  
条还详细规定了具体的审查处分和救济等程序,奠定了党内纪检监察机构的制度雏形。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前,一些地方苏维埃政权已率先建立了工农监察委员会与工农检察部相同,工  
农监察委员会是政权机构而非党的机构,依据相关政府组织大纲设立19317,鄂豫皖苏区第二次  
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其通过的苏维埃临时组织大纲要求设立工农监察委员会,并在会议上通过了  
地方性监察法规———《鄂豫皖区苏维埃政府工农监察委员会条例》,并据此设立了工农监察院工农监察委  
员会的职责与工农检察部的职责相差无几,但中央苏区监察委员会是党内专司纪检监察的专责监督执纪机  
,而工农检察部和地方苏维埃政权的工农监察委员会是负责监督的政权机构,它们在性质上具有根本  
不同。  
性质虽然有所不同,但二者的工作方式却是纪检监察合署办公,是真正意义上的纪检监察机关这主  
要是为了加强党对纪检监察工作的领导,协调党内监督执纪机构与政府监督执纪机构之间的工作。1933年  
630,,88  
日的决议也特别规定,“任  
职中央政府工农检察委员会主席的党员为党务委员会的当然委员”。这就表明监察委员会与工农检察部之  
间在人事和组织上具有相当的同一性和合署办公的性质。1212日审议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  
埃暂行组织法(草案)》第一百六十八条则更为明确地规定,“省县区市各级工农检察委员会,应与中国共产党  
省县区市各级监察委员会,合在一个机关内办公,取得密切的联系,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党内监察  
机构与政权机构合署办公,开创了纪检监察机构合署办公的先河监察委员会的建立,以及合署办公制度的  
确立,反映出党内纪检监察机构逐渐在萌芽中长出雏形,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内纪检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  
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纪检监察制度的演进逻辑  
总体来看,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革命形势的客观需要,相对于其他各类制度,纪检监察方面的法规  
不论是在数量还是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都不算突出纪检监察机构也呈现出应然职能与实际效能之间的  
反差”,即纪检监察法规对纪检监察机构的具体职能作出了规定,但这些规定与纪检监察机构所具有的实际  
职权之间不尽一致这种反差折射出当时党在设立纪检监察机构时所面临的多重张力,这些张力构成了  
纪检监察机构不断演进的制度逻辑。  
()指导权自主权的张力间保持平衡  
前已述及,纪检监察机构的设立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俄国与共产国际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说,纪检监察  
制度即起步于俄国和共产国际的影响,实质上是他国经验的舶来品”。纪检监察制度背后所折射的是共产  
国际的指导权与党基于中国实际的自主权之间的张力换言之,“移植的背后是对俄国和共产国际依赖的  
一种体现,而不断调适改变则是党自主权的彰显纪检监察法规的变化和制度演进,就是此种张力之间此  
消彼长的结果。  
俄国的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查院有其自身的生存逻辑列宁在提出设立监察委员会时强调,“苏维埃共  
和国在成立之初的几年里处境极为困难,破坏极其严重,军事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危险,所以必然要确定若干  
重点的’(因而实际上是拥有特权的)部门和工作人员,否则就无法打破帝国主义的扼杀并开展经济建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4,2823。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政权系统7,122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39,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322。  
94  
王建芹陈思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纪检监察制度的历史演进  
后续的文稿虽然因丢失没有收入,但结合当时俄国的时代背景和列宁对工农检查院的论述,能够推断  
出列宁意在强调过去的特权导致了一些党员不能受到有效监督而产生了很多问题,而在又弱又落后的国家  
竟战胜了世界上几个最强大的国家之后,在需要开展经济建设时,需要着手解决特权所导致的问题,故而  
成立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查院由此可见,俄国的此种设计只适用于政权相对稳定的阶段,但如果长时间处  
于紧迫形势,监察委员会或有可能损害党内的集中统一,或者为适应紧迫形势而无法发挥作用此外,俄国  
的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查院对干部本身也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而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本就没有充  
足的干部储备,加上革命形势的恶化又导致许多党员英勇就义,进一步加剧了党内干部的短缺。  
很显然,在当时俄国和共产国际的要求下,年纪尚幼的党并不能认识到这种特殊制度设计所需要的社会  
环境,即便认识到,也尚无实质上的自主权,并不能直接否定共产国际的要求,而只能将之写入党章在此种  
情况下,即使将相关制度写入党章也事实上无法发挥监督职能,更遑论维护党内一致和权威的目的因此六  
大前夕,党和共产国际逐渐意识到党成立还不久,对组织工作的许多方面我们觉得现在还不可能有完全明  
确的看法”。因为中国共产党根据现有的力量还根本不能按上述模式来建立党组织”,根据当时党的力量,  
共产国际认为只能采用最简单的模式来建立党组织对于监察委员会,共产国际则更是明确表示反对,认为  
各种反党行为问题可以在一般的党的机构内顺利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在党的干部力量薄弱情况下,要建  
立有威望的监察委员会是很难的事”。彼时共产国际已经设想将六大党章中的组织设置当作一种尝试,在党  
的七大上根据在第六次党代会和第七次党代会期间党的工作经验得出的结论来对它进行修改这实际  
上开启了有限度地认可党的自主权正是在此种自主权之下,六大党章才得以将审查委员会这一极具中  
国语境特色的机构替代监察委员会。  
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共产国际再次收紧了党所具有的自主权”,通过建议的方式指令党建立监察委员  
会和工农检察部但此时经过几年的武装斗争,党渐趋成熟,尤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部分中国共产党人已  
经开始尝试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此时虽然依然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设  
立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察部,但在机构的职权实际的处理上则依然保持着党的自主权也正是基于实质上  
自主权”,规范与现实之间才呈现出差异譬如,《中华苏维埃宪法草案,关于工农检察部的规定与苏  
联宪法几乎没有差距,《地方苏维埃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工农检察部组织条例所规定的任务职权也与  
苏联工农检查院等同;但在实际的职权上,却还承载着各种战争动员工作(如扩大红军发展地方武装,交纳  
各种税收及公债之类),及检察执行土地法劳动法经济政策婚姻条例优待红军条例城乡选举春耕运动  
的具体职能这些职能既可以视为苏式监察部门应有的要义,即法规所规定内涵的合理延伸,也可以  
认为是党基于中国实际的创新规范的空缺性成为党自主权的应有得以实现的重要路径,这种基于规范  
本身特性而形成的春秋笔法”,是导致这类反差情形的重要原因,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纪检监察法  
规制度演进的重要逻辑。  
()服务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中心工作的需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纪检监察制度经历了三个较为明显的阶段性转向第一阶段,由于忽视中国革  
命的实际而照搬照抄苏联经验,加之革命形势的变化,使得党的纪检监察制度形同虚设,但就其历史意义而  
,开创了党内专责监督的制度先河,对于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具有肇始之功;  
第二阶段,在纠正第一阶段错  
误的基础上,党开始结合革命的具体实际对纪检监察制度作出适应性调整,特别是不再强调纪检监察机构的  
列宁在俄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工人检查问题的指示》、《<工农检查院条例>草案的意见和补充等著作中提到,随着大规模建设的开展,  
吸引广大群众参加管理的任务正在提到首位,应当吸收更多的工人和劳动农民来管理工业管理整个国民经济,为此必须建立起国家监督,  
把反对投机倒把拖拉作风和官僚主义的斗争摆在首位参见:《列宁全集38,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78ꢇ8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38,276。  
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7,409、410、416、410。  
在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设置了许多审查委员会,这一名称充满了当时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  
周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行政监察法制的探索与实践》,《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5,87。  
蔡志强等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研究》,110。  
9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独立性以及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第三阶段,随着革命根据地的逐渐稳固以及政权  
组织的建立,纪检监察制度开始进入兼顾党的自身建设与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并重的新阶段在借鉴苏联  
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革命根据地实际发展出了纪检监察制度的雏形这三个阶段的转型调整和创新,纵然  
不断变化,但始终服务于党中央的领导需要和党的革命大局,这也是纪检监察机构演进的核心逻辑”。  
一方面,从五大党章巩固党的一致及权威到中央苏区监察委员会保证党内思想和行动的一致”,党的  
纪检监察制度自成立之初就是为了维护党内统一解决党的领导弱化的问题五大前后,党员投机的,逃避  
斗争的,怠工的,对党不忠实的,革命观念根本动摇的思想皆如量表现,暴露无余一些党员甚至叛党投  
,为革命事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彼时党的纪检监察机构尤其重视党员的思想动态和遵纪守法  
情况,重心是将不好的分子洗刷出去”,“从思想上集聚党员于党的路线上其实质是统一思想维护党  
中央的权威中华苏维埃时期对党员和公务人员机会主义思想动机不纯等思想的监督,也是服务于党中央  
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尤其是,审查党员忠诚与否,“维持无产阶级政党铁的纪律”,“监视党章和党决议的实  
和工农检察部对政权机关贯彻法律法规执行党的决定的监督等职能,其核心意旨都在于确保党中央的  
路线方针和政策全面贯彻落实,保证党中央权威,强化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只是基于不同形势,面对具体  
不同情形所赋予的具体职权有所不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证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  
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常抓不懈。”这一历史规律启示着,纪检监察机关要始终坚守维  
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一重大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要求,矢志不渝毫不动摇,确保全党在思想上、  
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形成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强大合力,共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稳步前进。  
另一方面,纪检监察机构在上述三个阶段的转变,也均随着党的中心工作因时因势而变土地革命初  
,因革命形势的恶化,党内亟须加强组织建设保证党员质量,此时纪检监察机构主要负责审查党员忠诚度  
和监督党员言行以巩固党的一致和权威由于认识到五大党章中关于监察委员会的规定不符合中国革命的  
具体实际,且认识到党在当时的组织力量薄弱,因此在六大前后取消了监察委员会当时正处于武装斗争初  
,党内资金欠缺严重,为保证党内经费的合理使用,党的纪检监察机构承担了财会监督职能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成立以后,党步入了政权建设与公务人员监督武装斗争和党内建设三者并重的阶段,纪检监察机构  
便进一步获得了监督法律法令的执行,监察参战备战经济发展工作和监督执纪等职能每一阶段职能的  
转变都伴随着党内工作重点的变化这里所说的工作重点,不仅指向某一较长时间阶段或某一次会议所确  
定的工作重点,还包括了对某一具体政策文件法律的贯彻和执行例如,193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  
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作出了关于优待红军家属的决定》,并颁布了优待红军家属条例》,要求各级党委、  
苏维埃政府,要普遍地经常地做好优待红军家属的工作”,而为了督促这两份文件的落实,当时就要求各级  
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察机构经常考察各地贯彻的情况,推动优待军属工作的落实。  
,
在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形势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作为一种监督和约束机制,  
纪检监察制度确保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督促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高效全面地完成重点工作,为党和国家的  
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等核心职能不会改变。  
[责任编辑:苏雪梅]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11,438。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12,160。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220》,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21。  
王辅一项英传》,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159。  
96  
51卷第6期  
024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Vol51ꢁNo6  
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Novemberꢁ2024  
监察留置场所的提讯制度构建  
卫  
ꢄꢄ摘要:监察留置讯问具有高度强制性,应有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予以约束在国家尚未制定监察留置场所法  
规的前提下,各地留置场所可探索建构提讯制度,以达到短期内提高留置场所监督制约水平进而有效约束留置讯  
问的目的留置场所是一种特殊的办案场所”,服务办案职能与看守所的服务诉讼职能具有较大的差异,  
但留置场所在履行服务办案职能时,可以且应该兼顾留置讯问效率与权利保障价值的平衡我国的看守所有一  
套成熟的提讯制度,在防范非法讯问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可资借鉴当前留置场所可积极推进监室和讯问室的  
分区管理模式,全面实施提讯证管理办法,科学制订讯问室的标准化建设规范,为今后国家制定留置场所法规提  
供实践经验。  
关键词:监察留置场所;留置讯问;提讯制度;提讯证;内部监督  
DOI1013734ꢅjcnki1000-531520240317  
收稿日期:2024-07-2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基地纠纷解决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资助课题(2024DJKTb6)的阶段性  
成果。  
作者简介:夏卫,,四川荣县人,法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助理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  
地纪检监察研究中心研究员,E-mailꢆ402339252@qqcom。  
构建监察留置场所的提讯制度是约束留置讯问的一种技术路径  
习近平多次强调纪检监察机关自我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  
学习会上指出,规范和正确行使国家监察权”,“推进反腐败工作法治化规范化2018年颁布实施的  
监察法设计了留置调查措施,留置代替两规”,无疑是反腐败法治化规范化的体现但由于留置措  
施是一种严厉的强制调查措施,留置对象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可以长达3ꢇ6个月,且留置期间不允许家  
属探视及律师介入,因此,在长时间羁押状态下的留置讯问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强制性,这种高度强制性的留  
置讯问固然有利于获取口供,提高反腐效率,但同时也可能产生负面效果,  
因此我们必须对留置讯问予  
以约束监督,防止其失控,甚至滑向刑讯逼供的极端情况如不对留置讯问加以强有力的监督,那么失控的  
强制性讯问侵害的不仅是个人权利,更可能损害公众对监察机关的信任及对监察体制改革的信心。  
从立法层面看,党和国家并非不重视留置讯问的规范约束问题,《监察法颁布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陆  
续颁布了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监察机关监督执法工作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持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推进反腐败工作法治化规范化》,《中国纪检监察》2018年  
24,2。  
英国司法心理学教授古德琼森的研究表明,强制性讯问可能引发六种负面效果:一是导致虚假供述”,二是强迫取得的供述不被法院采  
”,三是导致怨恨”,四是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五是削弱公众的信心”,六是反弹效应”。参见:古德琼森审讯和供述心理学手册》,乐  
国安李安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32ꢇ33。  
如南昌大学原校长周文斌被控受贿挪用公款案,被告人周文斌在庭审中翻供并激烈控诉办案机关有疲劳审讯刑讯逼供以及威胁恐吓等  
行为,该案的庭审情况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对办案机关的公信力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尽管该案发生在监察体制改革之前,  
但前车之鉴不可不察参见:易延友从周文斌案看中国的辩诉交易与辩审协商》,《中国案例法评论》2017年第2,169。  
9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监察法实施条例,其中不乏规范约束留置讯问的规定,包括应合理安排讯问时间,控制讯问时长,保证饮  
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严禁侮辱打骂体罚或变相体罚被调查人;严禁以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手段获取口  
;讯问过程应全程录音录像等。  
近年来,我国学者针对规范约束留置调查措施的问题,提出过不少建设性意见,大体上讲,这些意见包  
括三种路径:第一种是扩大权利的路径,如赋予被留置人律师帮助权,赋予被留置人家属控告权申诉权  
;第二种是缩小权力的路径,如区分严重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两种情形,对留置规则进行两分重塑,  
照比例原则对留置调查措施进行梯度化设计,对留置时间进行层级化划分等;  
第三种是监督权力路径,如  
这些意见都很中肯,但大多涉及立法修改,非短期内能够实  
为约束留置讯问,实务部门也在行动,目前的做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加强办案部门(人员)的自律  
教育,即纪检监察机关通过常态化的安全教育法规培训,不断强化办案部门(人员)安全办案文明办案的意  
,进而依靠办案部门(人员)的自觉自律来达到防止非法讯问的目的;另一方面,是依靠案件监督管理部门  
(
以下简称案管部门”)的内部监督,即通过案管部门对办案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以达到防止非法讯问的  
目的但是,这两方面措施的实施效果都不甚理想就第一方面措施而言,由于讯问本身具有权力表达属  
,与侦讯失范(也即非法讯问)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  
因此仅依靠办案部门(人员)的自觉自律来防止非  
法讯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就第二方面措施而言,由于案管部门的独立性较弱,且无足够的监督职权和手  
,这种内部监督的刚性不足柔性有余,也难以有效防止非法讯问。  
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将目光转向了留置场所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建设的问题上由于留置场所是讯问  
被留置人员的唯一合法场所,留置场所管理方对留置讯问的监督制约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目前我国尚  
未制定统一的留置场所法规,留置场所的属性职能尚不够清晰从实践层面上看,当前我国各地的留置  
场所多从以前的两规”、“两指场所转化而来,在管理制度上仍然沿袭两规场所管理的老办法,仅将留  
置场所视为纪检监察机关内设的办案场所,未彰显留置场所同时也具有羁押场所的性质这种将留置场所  
仅视为办案场所并实行监察羁押一体的管理模式,与留置措施强制调查功能相契合,有利于提高办案效率,  
但其弊端也很明显,表现为留置场所的独立性中立性不强,对留置场所的监督力量监督手段有限,难以有  
效发挥监督制约办案部门的职能,被留置人的权利保障机制弱化等应该看到,留置措施虽然与两规有承  
继关系,但经过监察法的法治化改造后,它已不再是单纯的一种强制调查措施,同时也具有了审前羁押措  
(我国称为强制措施)的功能,因此,留置场所不再是单纯的办案场所,也具有审前羁押场所的性质未来,  
我国的留置场所法规能否重新界定留置场所的性质职能,明确留置场所同时也具有审前羁押场所的性质并  
赋予其对办案部门(人员)的监督制约职能,进而改变两规场所式的管理模式,是留置场所能否充分发挥监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四十条四十一条四十四条,《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第四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  
监察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六条第七十七条等。  
卞建林配合与制约:监察调查与刑事诉讼的衔接》,《法商研究》2019年第1,22;左卫民莫皓政治机关如何打造法治产品———以  
监察证据为切入口》,《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47;董邦俊张扬监察留置措施之法治化进路研究》,《中国人  
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75。  
刘艳红程序自然法作为规则自洽的必要条件———<监察法>留置权运作的法治化路径》,《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8年第3,14ꢇ16。  
汪海燕比例原则在监察调查制度中的适用》,《行政法学研究》2022年第5,75ꢇ77。  
童之伟对监察委员会自身的监督制约何以强化》,《法学评论》2017年第1,4ꢇ8;秦前红人大监督监察委员会的主要方式与途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0年第2,44。  
参见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三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实施条例第  
二百二十五条等。  
牟军权力表达与刑事侦讯的失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197。  
有学者指出,内部监督机构的效能发挥主要和以下两方面因素有关:“(1)内部监督机构能否足够独立;(2)内部监督机构是否有足够的权限  
与手段。”参见:刘素梅国家监察权的监督制约体制研究》,《学术界》2019年第1,113。  
2021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二条明确规定:“讯问被留置的被调查人,应当在留置场所进行。”  
ꢈꢉꢊ《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留置场所的设置管理和监督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但目前我国尚未制定统一的留置  
场所法规。  
ꢈꢉꢋ程威颜新文来自浙江改革试点一线的报道:监察权是如何行使的》,《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1125,3。  
98  
夏卫监察留置场所的提讯制度构建  
督制约效能的关键。  
笔者认为,目前各地留置场所可以考虑探索性地建立适合留置场所自身特点的提讯制度,以加强留置场  
所对留置讯问的监督制约机制提讯制度是一种羁押场所内部的讯问管理制度,它以监室和讯问室的分区  
管理制度为基础,提审还押程序为核心,以讯问室的标准化建设为保障,客观上起到了监督制约规范  
讯问行为的作用留置场所建构提讯制度,可以在短期内提高留置场所的监督效能进而达到有效约束留置  
讯问的目的目前,我国的看守所已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提讯制度,在防范非法讯问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可  
为留置场所的提讯制度建构提供借鉴,这种技术性进路的探索,也许能为今后国家制定留置场所法规提供一  
些实践经验。  
提讯制度的基本内容与价值取向  
()提讯制度的基本内容  
所谓提讯,是指把犯罪嫌疑人或罪犯从关押的地方提出来审讯而提讯制度,即是围绕提讯这一行  
为所建立起来的管理制度它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行监室()和讯问室()的分区管理制  
监室()和讯问室()分属不同功能区,两者因承载不同功能而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办案人员讯问在  
押人员,须由监室()管理人员将其提押至讯问室(),交由办案人员讯问在分区管理基础上,讯问室是  
讯问在押人员的唯一场所,严禁在讯问室以外的任何地方进行讯问二是围绕提讯证的核发查验收发、  
登记,建立起一套严密完整的提审还押程序办案人员提讯在押人员,须持监区核发的提讯证为凭据,监  
区以提讯证的查验收还登记作为管理手段,确保整个提审还押流程有序规范进行三是对讯问室进行  
标准化建设———安装分隔式防护网和电子监控设备,这样能够以硬件设施保障讯问过程安全可控以上三  
方面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监室()和讯问室()分区管理是提讯制度的基础,围绕提讯证管理而  
建立起的提审还押程序是提讯制度的核心,讯问室的标准化建设是提讯制度的物质保障目前,我国看守所  
的提讯制度已相对成熟规范,看守所作为我国关押未决人犯的主要场所,经过20多年的探索发展,建立起  
了以提讯制度监督制约侦讯行为的机制,实践效果良好,可以为监察留置场所构建提讯制度提供借鉴。  
,
()提讯制度的价值取向  
与讯问有关的管理制度通常包含着两种价值,一种是侦讯效率价值,一种是权利保障价值不同的讯问  
总体上讲,提讯制度更倾向于权利保障价值取向,这种  
权利保障价值取向以监督制约侦讯权力的形式表现出来以看守所实行的提讯制度为例,提讯制度对侦讯  
行为的监督是全方位的一是对讯问主体资格合法性的监督看守所通过查验提讯证及讯问人员的工作  
,二是对讯问时间时长的监督由于监室()与讯问室()  
分区管理,监区的作息就餐时间制约了讯问时间时长,  
实际上起到了防止熬夜审讯疲劳审讯的效果。  
三是对讯问地点的监督由于刑讯逼供等非法讯问行为多发生于看守所讯问室之外的场域,因此看守所  
此种探索仍然属于监督权力的范畴,是一种内部监督机制建设,但因此问题相对微观,是一个技术性的小问题”,尚未引起学术界实务部  
门的重视笔者在知网上以留置场所管理”、“留置场所安全”、“留置场所监督等主题词进行检索,仅发现一篇硕士论文与此主题相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大词典》(7),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1286:这是我国权威词典对提讯”  
的定义,本文所说的提讯”,是指对被留置人的提讯,被留置人多数是涉嫌职务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但也有可能只是涉嫌重大职务违法的职  
务违法嫌疑人(非犯罪嫌疑人),为行文方便,本文之后所说的提讯”,均是指对被留置人的提讯,不再作严格区分。  
李建明汤茂定侦讯程序对权利保障与讯问效率的兼顾》,《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5,75ꢇ80。  
这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虽然看守所规定应有两名讯问人员在场才办理提讯手续,但存在着提讯手续办妥后,后续的讯问  
过程中却只有一名侦查人员讯问的情况参见:陈卫东程雷看守所实施新刑事诉讼法实证研究报告》,《政法论丛》2014年第4,6  
。  
有的看守所一度规定周末休息日不得提讯,引起讯问人员一方的反弹参见:邹云翔看守所管理要适应提审需求》,《检察日报》20131  
2,3。  
公安部监所管理局看守所执法细则》2ꢇ03()条第5款规定:“看守所安排提讯,不得影响被讯问人的正常休息以及就餐疾病治疗  
。”  
有实证研究表明,非法讯问主要发生在刑拘前的控制阶段和侦查人员的办公室内”。参见:马静华彭美非法审讯:一个实证角度的研  
———S省为主要样板的分析》,《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27。  
9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严格限制外提,将在押人员的讯问地点严格控制在看守所讯问室,本身就有防范刑讯的意义四是对讯问方  
式的监督看守所在讯问室设置隔离防护网,是一种强有力的预防刑讯的手段,至少以殴打等暴力手段逼供  
的方式在看守所讯问室已无可能此外,看守所讯问室全部配备电子监控录音录像设备,讯问行为被置于  
监控镜头之下,对非法讯问也有明显抑制作用。  
应当看到,提讯制度所具有的权利保障价值以及权力监督效能,是以羁押场所相对独立中立的法律地  
位为基石的看守所对侦讯权力的监督虽然仍属于内部监督,但是这种内部监督是刚性监督而非柔性监督。  
这是因为,看守所与侦查部门虽然都隶属于公安机关,但看守所有较强的独立性中立性,它有自己的专属职  
能和相对独立的财务核算人员编制,在公安机关内部形成了侦押分离的管理体制基于其相对独立、  
中立的法律地位,看守所因此可以对侦讯方采取相对刚性的监督手段和措施,比如限制提讯时间并控制讯问  
时长,在讯问室设置分隔式防护网等,这些刚性手段对侦讯权力形成有力制衡,从而大大提高了防止非法讯  
这反映在刑事审判中,法官倾向于认可在看守所内形成的讯问笔录的合法性和可信性。  
监察留置场所的属性与职能  
提讯制度彰显了权利保障的价值取向,客观上起到了监督制约侦讯权力防止非法讯问的作用正是从  
这个意义讲,留置场所建构提讯制度对于完善监察机关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防止非法讯问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留置场所的职能定位与看守所的职能定位并不完全相同,这决定了留置场所不能完全照搬看守所的提  
讯制度。  
()留置场所与看守所职能的相同点  
看守所因审前羁押制度而设立,其职能主要与审前羁押措施的功能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讲,看守所的职  
能就是实现审前羁押措施的功能留置场所因留置措施而设立,因此,留置场所的职能也与留置措施的功能  
有关,由于留置措施本身具有一定的审前羁押措施的功能,故而留置场所也就具有一定的审前羁押场所的职  
从这一点出发,留置场所与看守所的职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都具有安全监管的职能。  
之所以说留置场所具有一定的审前羁押场所的性质,须从留置措施的性质功能说起留置措施从两  
转化而来,主要被定义为一种强制调查措施从这一点看,留置措施与拘留逮捕措施有本质不同同  
,经过法治化改造的留置措施与两规措施不同,《监察法对留置措施的适用设定了较严格的程序条件和  
实体条件,使之与两规措施区别开来,成为一种具有一定审前羁押性质的强制调查措施审前羁押措施  
通常具有三种功能:一是诉讼保障功能,如防止逃跑自杀等;二是预防危险功能,如防止再犯罪或继续犯罪;  
三是证据保全功能,如防止串供翻供隐匿毁灭证据等监察法的相关规定看,留置措施至少具有  
第一项和第三项功能。《监察法第二十二条将被调查人可能逃跑自杀的可能串供或者伪造隐匿毁  
灭证据的作为留置条件之一,显然是赋予了留置诉讼保障功能和证据保全功能从实现留置措施功能的角  
度出发,留置场所因此具有了一定的审前羁押场所的职能。  
基于属性的相似性,留置场所与看守所一样,都具有安全监管的职能留置场所安全监管职能的首要内  
容当然是监管看守被留置人员,防止其脱逃自杀自伤自残等;其次,这种安全监管职能本身还蕴含有权  
马静华非法讯问与监控式讯问机制———以公安机关侦查讯问为中心的考察》,《法学家》2015年第6,120ꢇ122。  
1998,公安部明确监所管理局为公安部领导下的与国保刑侦经侦等部门并列的但不具有侦查职能专司监所管理的职能部门”,在公  
安机关内部形成了侦押分离的管理体制”。参见:赵春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守所管理体制机制综述》,《公安研究》2013年第12,6  
。  
马静华供述自愿性的权力保障模式》,《法学研究》2013年第3,163ꢇ165。  
比如法官在审查证据时,如果有罪供述的笔录是在看守所形成的,他通常会驳回被告方的非法证据排除申请参见:马静华非法讯问与监  
控式讯问机制———以公安机关侦查讯问为中心的考察》,《法学家》2015年第6,120。  
这种本质不同决定了留置场所和看守所性质职能的差异,在下文再进行详述,此处不赘。  
关于留置措施的性质与功能问题,我国学界尚有争论,主流意见认为它是一种调查措施”,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留置措施与逮捕措施相似,  
因此具有羁押措施的性质与功能参见:何静监察留置措施的功能定位与规范续造》,《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  
,124ꢇ126。  
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192ꢇ197。  
100  
夏卫监察留置场所的提讯制度构建  
利保障的内容,如保障被留置人的饮食休息医疗卫生等权益;其三,安全监管职能还包括监督制约办案部  
(人员)的内容,如合理安排讯问时间控制讯问时长,防范侮辱打骂体罚或变相体罚被留置人员的情形  
发生等上述安全监管职能,监察法中亦有体现,监察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监察机关应当保障被留  
置人员的饮食休息和安全,提供医疗服务”,只不过监察法并没有将上述安全监管职能明确赋予留置场  
,而只是笼统地规定为监察机关的职责。  
()留置场所与看守所职能的差异  
留置场所与看守所不同的是,它不仅仅是审前羁押场所,更是一种特殊的办案场所,因而,留置场所还具  
有与办案场所相关的职能这种与办案场所相关的职能,本文姑且称之为服务办案职能,这一职能与看守  
所的服务诉讼职能有较大区别。  
之所以说留置场所是一种特殊的办案场所,这仍然与留置措施的性质功能有关留置措施虽具有一定  
,准确地讲,它是以审前羁押为手段,保障监  
察调查部门(人员)对被留置人实施讯问,从而获得案件信息(主要是口供)的一种强制性调查措施,故而,留  
置措施除了具有审前羁押措施的一些常态功能以外,它还具有一种强制取证功能(更确切地说是口供突破的  
),将留置措施定义为一种强制调查措施,监察  
的规定我国监察法第四十一条规定:“调查人员采取讯问询问留置搜查调取查封扣押勘验、  
检查等调查措施,均应当依照规定出示证件,出具书面通知,由二人以上进行,形成笔录报告等书面材料,并  
由相关人员签名盖章。”可见  
监察法将留置与搜查调取查封扣押勘验检查等调查措施并列,  
,《 》 、 、 、 、 、 ”  
将它定义为多种监察调查措施中的一种与其他监察调查措施相比,留置是唯一的一种以限制人身自由为  
手段的强制调查措施从手段上看,它具有审前羁押的特征,然而从其目的看,它与我国刑事诉讼法所规  
定的拘留逮捕措施有较大区别虽然,侦讯机关在拘留逮捕阶段也需要到看守所讯问犯罪嫌疑人,但由于  
被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在被送进看守所前大多已认罪,  
看守所中的讯问多是程序性的或者印证性核  
,,反观监察调查,由于职务犯罪案件具有取证  
难的特点,被调查人在被采取留置措施前,很少主动认罪,因此留置场所中的讯问往往以口供突破为主要目  
,故而,强制调查取证(口供突破)就成为了留置措施的主要功能这一点,监察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  
中得到了体现,该法条规定,“监察机关已经掌握部分违法犯罪事实及证据,仍有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查”  
,可采取留置措施可见,采取留置措施的主要目的,就是对还未查清的重要问题进行进一步调查,因此,  
留置措施的强制调查(取证)功能也就不言而喻了留置措施的主要功能是调查取证,为适用留置措施而  
设立的留置场所就不仅仅是审前羁押场所,而是具有了办案场所的性质这进而决定了留置场所的职能不  
仅仅是与审前羁押场所相关的职能,同时还具有了与办案场所相关的服务办案的职能。  
对服务办案职能的含义需要进一步加以说明留置场所的服务办案职能与看守所的服务诉讼职能既有  
区别又有联系服务办案是指羁押场所基于侦押一体的立场为办案部门提供服务,其目的是提高办案效率,  
二者目标趋同,重配合而轻制约;而服务诉讼是指羁押场所基于中立立场为各诉讼主体(包括公法机关  
及辩护律师等)合法的诉讼行为提供平等的服务,其目的是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开展,两者既配合又制  
有学者认为,留置措施兼具强制措施和调查取证措施功能参见:姜明安国家监察法立法的若干问题探讨》,《法学杂志》2017年第3,第  
8
但也有学者认为,留置只应具有强制措施的功能,而不能同时具有调查措施的功能参见:谢小剑功能与程序双重维度下监察留置  
制度的完善》,《法学论坛》2022年第5,57ꢇ58。  
我国刑诉法所规定的拘留逮捕措施虽也有一定的查证保障功能”,但这种查证保障功能较弱,尤其在逮捕阶段更是如此参见:左卫民、  
马静华侦查羁押制度:问题与出路———从查证保障功能角度分析》,《清华法学》2007年第2,81。  
202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实施条例也有类似规定,如第五十五条规定,监察机关立案后可以采取讯问留置冻结搜查查  
扣押通缉措施”,实际也是将留置视为与冻结搜查查封扣押通缉性质相同的调查措施。  
有实证研究表明,大概有90%的犯罪嫌疑人是在被送进看守所之前就已经作出了有罪供述,而在看守所内才首次作出有罪供述的比率极  
参见:刘方权认真对待侦查讯问———基于实证的考察》,《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5,97。  
左卫民马静华侦查羁押制度:问题与出路———从查证保障功能角度分析》,《清华法学》2007年第2,75。  
10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较早时期,看守所还奉行侦押一体理念,有较浓厚的服务办案倾向,2009年以后,随着权利保障意识  
的强化,特别是2012刑事诉讼法将人权保障写入总则后,看守所的职能从服务办案向服务诉讼转型,看  
守所为侦讯部门服务,并不以提高侦讯效率为目的,相反,看守所基于安全监管的职责,它实际上还会采取一  
些监督制约侦讯方的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侦讯效率但留置场所的职能定位与看守所有较大差异,  
这是由留置制度的特点所决定的,留置措施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调查措施,决定了留置场所主要是一种办案场  
,因此其职能主要是服务办案一方面,在整个留置期间,并不存在对被留置人员换押的情形,留置场所并  
不向公法机关和辩护律师提供诉讼服务,它所服务的对象实际只有监察调查部门一家另一方面,留置  
场所与监察调查部门同属于监察机关管辖,在监察机关内部没有实现监察调查与羁押的分离,也就是说,留  
置场所的独立性中立性不强,留置场所的服务具有协助调查部门提高办案效率的性质,因此,留置场所的职  
能主要是服务办案而不是服务诉讼具体讲,留置场所服务办案的职能,就是在留置对象监管讯问时间安  
讯问时长控制讯问环境设置等方面尽量照顾调查部门的需求,进而协助调查部门提高办案效率在留  
置对象监管方面,留置场所与办案部门形成紧密的配合关系,留置场所管理方应密切关注被留置人的心理波  
情绪变化等情况,并及时与调查部门沟通,根据调查部门的办案进展情况对监管的宽严程度进行适当调  
整等;在讯问时间安排讯问时长控制等方面,在防止疲劳审讯的前提下,留置场所应尽量满足调查部门高强  
高密度的讯问需求,如一天之内可以安排多次讯问,讯问时长只要在合理范围内即不予过多限制等;在讯  
问环境设置方面,在保障讯问安全性的前提下,应为调查人员的感化性说服性讯问提供便利当然,“服务  
办案并不是一味迁就调查部门,而是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留置场所应尽可能地满足办案需求。  
留置场所构建提讯制度的内容  
在明确了留置场所的属性与职能之后,留置场所如何构建提讯制度的框架就比较清晰了,即留置场所构  
建的提讯制度,一方面要体现审前羁押场所的属性及安全保障职能,另一方面也要体现办案场所的属性及服  
务办案职能,实现权利保障价值与侦讯效率价值的平衡。  
()积极推进监室和讯问室分区管理的制度  
提讯制度的基础是实现监室和讯问室的分区管理,即监室和讯问室分属不同功能区,不同功能区之间有  
物理区隔,不同功能区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调查人员不能直接进入监室讯问被留置人,而是必须经过提  
程序,由监区看守人员将被留置人从监室提押至讯问室,交由调查人员讯问(以下简称为分区管理模  
”)。  
就笔者所了解的情况看,目前大多数留置场所没有实行分区管理模式,仍延续以前的两规场所的管理  
模式,即将监室(通常是单人监室)和讯问室混同,监室同时也是讯问室(以下简称混同管理模式”)混同  
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办案效率,调查人员直接进入监室讯问被留置人,不受提讯程序的监督制约在混同  
管理模式下,看守人员很大程度上服从听命于调查人员,两者之间不是监督关系而是配合关系,看守人员会  
按照调查人员的要求,对被留置人员的监管严格程度进行调整:在被留置人员未作出认罪供述前,看守人员  
的监管相对严厉,而当被留置人员作出认罪供述后,看守人员的监管就会相对宽松,比如可以更多地满足其  
阅读散步等需求这样,对监管严格程度的调整就成为一种获取口供的手段但混同管理模式会导致三个  
突出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监室区域的安全监管责任不清晰在分区管理模式下,监室区域的安全监管职责  
属于看守一方,调查部门(人员)一方并不承担安全监管的责任;但留置场所的混同管理模式则有所不同,由  
李亮看守所改革:服务诉讼如何中立》,《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9,154。  
加强对监察委员会自身的监督,防止监察委员会演变为不受控制的超级机构本身也是监察法的立法思路理念参见:马怀德《<国家监  
察法>的立法思路与立法重点》,《环球法律评论》2017年第2,8。  
笔者曾于2022年前后实地观察过S省的1个省级监察机关所属的留置场所和4个市级监察机关所属的留置场所,5个留置场所都实行  
混同管理模式”;另外,在本文成文之前,笔者又以电话访谈的方式,对这种混同管理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是否具有普遍性进行了调研,据数  
位省级纪委监委案件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留置场所管理)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国各地留置场所普遍实行混同管理模式”,这不仅是一种  
惯例,而且是监察机关内部的一项硬性要求,但最近国家监委的态度有所变化,允许各地留置场所可因地制宜自行决定是否将讯问室和监  
(被留置人员起居室)分设管理。  
102  
夏卫监察留置场所的提讯制度构建  
于调查人员时常出入监室()办案,所以调查部门(人员)也要承担监室区域的安全责任,这样就形成了看守  
方与办案方共同承担监室安全监管责任的模式,调查组须设专职的安全员,调查组组长负安全调查的首责,  
这实际上分散了调查组的办案精力,而且,如果发生了安全事故,也存在着责任界定不清的可能第二个问  
题是不利于讯问录音录像资料的制作保管和使用在混同管理模式下,讯问时间段的录音录像数据与监室  
区域不间断的24小时生活视频数据是混合在一起的,由于监室的生活视频数据因过于庞大,不会保留太长  
时间(一般在二三个月内会被后续的生活视频数据覆盖),而调查部门须在讯问结束后一定时间内,将讯问时  
间段的音像资料截取保存,但是,从监室生活视频数据中截取保存的讯问视频数据是否准确完整,可能存  
在疑问,当司法机关或监察机关的案管部门要调取检查使用某一时间段的讯问录音录像资料时,有可能就  
根本找不到第三个问题是监室和讯问室的设置规范难以协调监室和讯问室基于不同的功能,应该有不  
同的标准化设置规范,但在混同管理模式下,同一房间要同时承载两种不同功能,这可能造成房间设置规范  
的冲突,进而影响羁押功能和讯问功能的实现。  
鉴于存在以上这些问题,留置场所推行分区管理模式是有必要的但是,留置场所的分区管理模式与看  
守所的分区管理模式应有所区别,尤其是不能如看守所一样断绝监室监管与审讯的联系看守所分区管理  
模式的特点是监室管理与审讯的完全脱钩,而监室管理与审讯完全脱钩的前提条件是看守所有相对独立中  
立的法律地位并配备有专职的看守队伍目前来看,留置场所还没有相对独立中立的法律地位,它从属于  
监察机关并由监察机关的案管部门负责管理,留置场所也没有配备专职的看守队伍,看守人员多是从当地公  
安民警中临时抽调并接受监察机关的管理指挥在这种条件下,实现监室管理与审讯完全脱钩是不现实  
更为重要的是,留置场所本身有服务办案的职能,如果将监室管理与审讯完全脱钩,可能会对办案效率  
造成实质性阻碍已有实证研究表明,看守人员的监管行为对口供突破有很大影响,虽然看守人员不直接参  
与审讯,但是,看守人员对监管权力的运用会对被留置人员的生理心理产生深刻影响,并进而对讯问效果产  
当监室管理与审讯完全脱钩时,这种影响力会减弱,但是如果二者产生强关联,这种影响力  
就会剧增显然,在现阶段,无论是在制度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留置讯问与监室管理还无法做到完全脱钩。  
但是,本文认为,在保持留置讯问与监室管理不完全脱钩的前提下,仍然可以实现物理条件意义上分区管理  
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上文所说的混同管理模式所带来的三个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只有实行  
了分区管理模式,留置场所建构提讯制度才有基础,才有意义。  
留置场所要实现分区管理模式,首要条件当然是尽快明确留置场所的内部建设标准,留置场所内部一般  
分为监区办案区办公区等3个功能区,不同的功能区应有物理区隔,讯问室应设在办案区目前我国的留  
置场所多是从之前的两规场所转换而来,内部并无功能分区,但在以后对留置场所进行改扩建或新建时,  
应明确分区建设标准,将讯问室和监室分离另外,留置场所要实现分区管理模式,还应赋予留置场所相对  
独立的法人地位和相对独立的财务核算人员编制目前,多数留置场所并非独立的法人单位,因此也无单  
独的财务核算和人员编制,这导致多数留置场所并无专职的管理与看护队伍,在无人力物力保障前提下,分  
区管理模式显然难以有效实现。  
()全面实施提讯证管理办法  
提讯证管理办法是提讯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整个提讯制度的精华部分留置场所建构提讯制度,就是  
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提讯证管理办法。  
就笔者所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一些留置场所已有提讯证管理办法的雏形,中央纪委在纪检监察机  
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措施使用规定中附录的标准化文书模板里就有提讯证提解证这种文书,该文书在  
形式和内容上都和看守所的提讯证相似,主要在看守所内设置的留置专区使用但是,监察机关自设的留  
置场所由于将监室和讯问室混同,并没有提人这个环节,所以多数留置场所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提讯管  
只有在留置场所实现了监室和讯问室的分区管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以留置场所管理方为中心的提  
看守人员专横的控制会给羁押人员带来个人尊严的丧失以及被动性依赖沮丧无助和自我否定等心理现象,而这些心理现象更容  
易误导其供述参见:古德琼森审讯和供述心理学手册》,28。  
10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讯证管理办法,从而实现留置场所管理方对留置讯问的有效监督。  
提讯证管理办法包括提讯证核发查验收发登记等多个环节一是在提讯证的核发环节,应明  
提讯证的核发主体是留置场所管理方,在案件调查部门办理送押手续时,留置场所管理方应核实留置  
决定书提讯证上记录的被留置人员身份留置起始时间是否一致,并对被留置人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检  
查等,经核实检查无误后,将上述内容同步录入留置场所的信息管理系统,然后在提讯证上加盖留置场所  
提讯专用章”,发放给调查组,提讯证成为调查人员每次提讯的唯一合法文书二是在收证提人环  
,应明确留置场所管理方的查验权限,调查人员办理提讯手续,应在提讯证记载每次讯问的起始时间和  
讯问人名字(两人以上),并将提讯证和工作证件交由留置场所管理人员查验,经查验无误后,留置场所将  
提讯证和工作证件暂时留存,然后由看守人员将被留置人提押至指定的讯问室交由调查人员讯问三是  
还证收人环节,应明确留置场所管理方的检查权限,每次讯问结束后,看守人员应对被讯问人进行安全  
检查,经检查无异常后在提讯证上签字确认并将提讯证发还给调查人员(如有异常则应在提讯证上注  
),然后由看守人员将被讯问人收押至原监室四是在提讯信息的登记环节,应明确留置场所管理方的登  
记义务,每次讯问的信息(包括讯问起止时间讯问人姓名讯问室房间号讯问过程有无异常等)除了记载在  
提讯证,还应同步录入留置场所的信息管理系统。  
以上这一套完整的提讯证管理办法,强调了留置场所的监督管理权限与责任,实现了提讯过程的全  
程留痕由于每次讯问的详细信息都有据可查,便于与讯问录音录像进行对照查证,从而对留置讯问形成了  
有效的监督制约效果。  
()科学制订讯问室的标准化建设规范  
讯问室的标准化建设规范是提讯制度的物质保障目前,因为留置场所的监室与讯问室混同,留置场所  
还没有专门的讯问室的标准化建设规范在实行分区管理后,应制订符合监察调查特点的讯问室标准化建  
设规范从看守所的情况看,看守所的讯问室在2010年以后已全部安装了分隔式金属防护网,并安装了电  
子监控和录音录像设备,这种标准化建设规范的确起到了保障讯问安全防范刑讯逼供的效果。  
但留置场所讯问室的标准化建设规范不能完全照抄看守所的做法,尤其是留置场所的讯问室是否也安  
装分隔式防护网,须仔细斟酌与看守所讯问不同的是,留置场所内的讯问以口供突破为主,在讯问室安装  
分隔式防护网可能损害口供突破的效率国外的一些研究已揭示出这一规律:“讯问人员远离犯罪嫌疑人坐  
着或站着,或者双方之间放置任何种类的障碍物,都会形成一种严重的心理交流障碍,同时也会给予有罪的  
犯罪嫌疑人一定程度的宽慰和信心。”在讯问室安装分隔式防护网不但会减少被留置人的精神压力,增强  
其对抗审讯的信心,而且会严重妨碍调查人员讯问策略的使用发挥讯问策略的使用和发挥都以近距离  
讯问为基础,近距离讯问便于调查人及时捕捉到被留置人在回答特定问题时的生理心理的应激反应,调查  
人因此可以根据被留置人的应激反应及时调整问题以及语气语速等,调查人一旦发现有退出迹象,调查人  
可以移动身体更接近,或弓身俯视,或轻推其身体等,进而促使其作出认罪供述正是因为近距离讯问具  
有以上优势,所以职务犯罪案件的办案人员尤其反对在讯问室安装分隔式防护网早在监察体制改革之前  
(那时职务犯罪案件还属于检察院管辖),检察院就曾向看守所提出请求,希望看守所能够提供没有安装分隔  
式金属防护网的专用讯问室,2012年以后设置的检察院专用讯问室就没有安装分隔式防护网,这反映出  
分隔式防护网确实给职务犯罪案件的讯问工作带来了困扰。  
有鉴于此,留置场所的讯问室可能并不适宜安装分隔式防护网,在留置讯问效率和权利保障这两种价值  
之间可能要更多地照顾前者但照顾前者并不意味着放弃后者,留置场所讯问室虽然并不适宜安装分隔式  
佛瑞德·E.英鲍等刑事审讯和供述(5)》,刘涛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56。  
这里所说的讯问策略主要是指心理操纵一类的方法,具有强制性,但并非刑讯逼供尽管关于心理操纵的正当性合法性问题仍然有很多争  
,但总体上讲,各国司法实践实际都容许这类审讯策略的存在参见:理查德·A.利奥警察审讯与美国刑事司法》,刘方权朱奎彬译,中  
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92ꢇ96。  
古德琼森审讯和供述心理学手册》,17。  
参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在看守所设置同步录音录像讯问室的通知》(高检会〔2012〕7)。  
104  
夏卫监察留置场所的提讯制度构建  
防护网,但必须安装电子监控和录音录像设备,这一标准化建设规范同样可以起到保障讯问安全防范刑讯  
逼供的效果。  
目前,留置场所的监室(也是讯问室)已经安装了电子监控和录音录像设备,但是,由于讯问室和监室混  
,监室的生活监控录像和讯问时的录音录像容易混同,并进而导致讯问录音录像的性质功能不明严格  
来讲,监室的生活录像是监控性质,而讯问录音录像是证据性质,所以讯问录音录像应完整准确并长期保  
这一点,看守所的硬件设施保障做得较好,看守所讯问室的电子监控和录音录像实际有两套系统,一  
套用于讯问动态监控,一套用于刻制讯问录音录像,二者并不混同;而且,由于提讯制度保证了每次讯问的起  
止时间都有据可查,所以也起到了保证讯问录音录像完整性的效果留置场所建构提讯制度,虽然不用完全  
照抄看守所讯问室的设置规范,但在保障讯问录音录像的完整性准确性这一点是可以借鉴的。  
结语  
在现阶段,留置场所构建提讯制度是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我监督约束规范留置讯问的一种探索,可以  
为我国未来制定留置场所法规提供实践经验由于留置场所是讯问被留置人员的唯一场所,因此,在留置场  
所内部构建科学规范的提讯制度,无疑是监督约束留置讯问最有力的措施,也是短期内提高留置场所法治  
规范化水平的便捷路径鉴于留置场所属性和职能的特殊性,留置场所的提讯制度构建应与看守所有所  
区别,在实现监区和讯问区的分区管理制度方面,监区管理能否与讯问效果脱钩值得探讨,另外,在讯问室的  
标准化设置规范方面,留置场所的讯问室是否设置分离式防护网也值得探讨同时,还要看到,提讯制度内  
蕴的权利保障价值是以羁押场所相对独立中立的法律地位为基石的,留置场所建构提讯制度,从一定意义  
上讲,还须以留置场所具有相对独立中立的法律地位作保障但目前来看,留置场所仍被视为隶属于监察  
机关的办案场所,其独立性中立性较弱,这必然会限制提讯制度价值的实现本文所提出的改进措施,是一  
相对合理主义的权宜之计,它至少在技术层面上可以提高留置场所内部监督的有效性,有助于渐进式地  
推动留置场所管理制度的变迁,并进而逐步推动留置场所向独立化中立化转型未来随着监察调查技术的  
进步,包括大数据时代对口供的依赖程度降低,客观性证据比重增加,调查技术手段更加科学化多样化,以  
及留置场所法律地位职能定位的演变,我们还可以对留置场所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讯问管理制度进行更进  
一步的改进。  
[责任编辑:苏雪梅]  
马静华纵博讯问录音录像:功能定位与司法适用———以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为背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0  
,92ꢇ94。  
105  
51卷第6期  
024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Vol51ꢁNo6  
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Novemberꢁ2024  
市县派驻监督的独特性挑战及完善路径  
良  
ꢄꢄ摘要:相较中央省级纪检监察机关派驻监督而言,市县派驻监督具有易受熟人社会影响人员力量与职权受  
局限密切联系群众利益的特质市县派驻监督有利于预防违纪违法行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并增强群众获得感。  
当前市县派驻监督面临监督的独立性较弱监督目标失焦监督执行存在偏差专门考核虚化以及派驻监督人员能  
力不足等挑战,因此,提升派驻机构的独立性地位,强化对关键人和事的监督,厘清派驻机构派出机关及驻在单  
位之间的配合制约关系,制定适合派驻机构功能定位的考核标准且提升派驻人员的监督能力是完善市县派驻监督  
制度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市县派驻监督;纪检监察;熟人社会;监督质效  
DOI1013734ꢅjcnki1000-531520240319  
收稿日期:2024-08-12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项目监察案件非法证据排除规范体系研究”  
(21YJC820049)、最高人民检察院2021年度重点课题检察机关服务保障平安中国建设研究”  
(GJ2021B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乔良,,陕西延安人,法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为纪检监察学,E-mailꢆ635697729@qqcom。  
纪检监察机关派驻监督(以下简称派驻监督”)涉及派出机关派驻机构和驻在单位三个主体关系,包括  
中央()、(市辖区)四级纪检监察机关派驻监督王岐山曾将派驻机构比喻为党中央设在各个部  
门的监督探头’”,意指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处于不同利益共同体的分离关系,体现出驻的优势派的权威”  
的探头监督作用,具有亲历性独立性等优势,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笔者调研,A  
YZ区为例,共有9个派驻纪检监察组,每个纪检监察组设置组长副组长副科级纪检监察员科员共  
4,共有36名行政编制,而派出机关的行政编制为54,占派出机关行政编制的67%。同时,派驻机  
构人员均为监督办案人员,其工作职责与派出机关其他的内设机构如办公室组织部信访室信息中心等非  
办案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同,派驻机构办案人员达到了派出机关办案人数的80%以上任建明认为,中央或  
总而言之,派驻监督是一支重要的监督办案力量,其办案  
实践和监督数据表明,经过新时代十年的系统改革,派驻监督探头越擦越亮。  
党中央文件及中央纪委历年的工作报告表明,现阶段我国纪检监察工作更加注重监督的有效性。2019  
,党的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四次全会强调,“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  
中央纪委举办派驻纪检组组长培训班》,《人民日报》2016425,1。  
修晓波关于异体监督的几点思考》,《理论前沿》2001年第2,23。  
任建明派驻制度改革:回顾反思与前瞻》,《河南社会科学》2022年第8,6。  
何旗新时代十年派驻监督改革的成就经验与瞻望》,《理论探索》2023年第3,43。  
106  
乔良市县派驻监督的独特性挑战及完善路径  
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突出了监督有效性的改革目标,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改革指明了方向党的二  
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基层监督体制机制改革2023,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提出深化地  
方派驻机构改革2024,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要求深化派驻机构改革,加强直接领导统一管  
为强化基层派驻监督作用的发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纪检监察监督的若干意  
》,进一步完善了基层派驻监督的制度机制总的来说,随着中央层面派驻机构改革的完成,纪检监察工  
作更加注重对省市县(包括市辖区,以下把市辖区统一简称为”)纪检监察机关派驻监督的规划实施。  
在实践中,由于受年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考核指挥棒的影响,市县派驻机构的工作侧重于对  
派出机关分配的简单案件的核查和处分,呈现出案件中心主义的特点,监督质效不理想派驻机构真正发现  
驻在单位具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较少,信访率初核率与成案率不成比例,日常监督融入高质量发展不  
虽然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工作规则》(以下简称“《工作规则》”)为派驻监督提供了规范化指引,但是  
工作规则本身的规定相对宏观,监督方式又缺少配套措施,因此,市县派驻监督存在功能定位不明确独立  
性较弱监督目标失焦监督执行存在偏差专门考核虚化等不足当前的理论研究主要聚焦于派驻机构  
的历史沿革成效及趋势展望以及改革方向等问题,相较中央和省级派驻机构而言,对市县派驻监督的质效  
改革及实现路径的研究聚焦不够,尚未根据党的二十大以来的新要求新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从  
市县派驻监督的独特性出发,针对前述问题进行重点研究,以期对市县派驻监督的改革完善有所助益。  
市县派驻监督的独特性及其意义  
()市县派驻监督的独特性  
1
.市县派驻监督易受熟人社会环境的影响  
熟人社会仍是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重要性质和行动逻辑环境市县派驻机构相对中央或省级派驻机  
构而言,监督对象的数量大且本地人居多,乡土社会属性与市县地域相结合构成复杂的熟人社会关系环  
基于熟人社会关系,派驻监督人员难以脱离传统文化形成的社会人际网,陌生要素可能被熟人社会所消  
,对于复杂敏感的一定范围案件,派驻人员可能因熟人社会关系而行使自由裁量权,从而损害法治权威和  
政府公信力实践表明,在纪检监察进行统一管理改革后依然存在着非正式的熟人关系问题,时间一长难免  
造成非正式熟人社会关系影响监督的情况因此基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区域地理等因素,市县派驻  
监督相对中央或省级派驻监督而言,受到熟人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大,甚至出现不愿监督不敢监督跑风漏气  
的情况,这也是中央机关特别是巡视监督发现问题线索成案率高于基层派驻监督的部分原因。  
。 ,  
.市县派驻监督人力不足限  
2
市县派驻机构人员数量少,又难以再向下抽调办案人员,但监督对象基数大任务重,人力严重不足例  
,AYZ区派驻教育体育局纪检监察组根据工作需要业务关联性和监督对象的数量,设置编制人员  
4  
监督个单位,涉及监督对象6000余人,相当于1名监察人员监督1500余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派  
,
4
驻机构代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具有较为全面的监察调查权,既能够对中央所属部委正局级以下干部独立行  
使部分监察权,又可以协商地方监委进行联合调查省级派驻机构在抽调办案人员以及协调监察调查工作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116  
,1。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72ꢇ73。  
李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征程上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  
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国纪检监察》2023年第5,14。  
李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纵深推进新征程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4226  
,2。  
陈宏彩地方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制度创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113ꢇ114、213。  
张紧跟中国乡土熟人社会的治理困局》,《人民论坛》2023年第19,100。  
截至202112,全国共有地级市293,县级区划(包括市辖区县级市自治县)共有2843,乡镇38558参见:国家统计局编  
中国统计年鉴2022》,国家统计局官网,2024112日访问,httpsꢆꢅꢅwwwstatsgovcnꢅsjꢅndsjꢅ2022ꢅindexchhtm。  
李辉从机制设计到能力提升:基于地方纪检监察协同监督的案例研究》,《政治学研究》2023年第3,138。  
10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上的权限也要明显高于市县派驻机构,市县派驻机构对案件协调权限以及对具体干部的监督权限均受较大  
限制例如,县区派驻机构对于同级党委管理的科级干部,只能监督,并不具有审查调查权,且审查调查权的  
行使仅限于普通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可见,相对于中央省级派驻机构而言,市县派驻机构在人员力量与  
权限层面均具有局限性。  
3
.市县派驻监督密切联系群众利益  
中央与省级派驻监督关注更多的是全国或全省的全局性问题,而市县派驻监督关注的则是中央和省级  
政策传递到市县区乡村末梢的执行性问题,符合工作规则第三条第二款强化政治监督的要求事实上,  
派驻监督履行双重职责,对于驻在机构领导班子成员等特定人员,派驻监督履行监督报告职责;对于干部管  
理权限内的对象则履行监督执纪问责以及监督调查处置的职责因此,派驻监督要发挥的独特优  
,即与驻在部门“‘在一个楼里办公一口锅里吃饭’,跟干部天天有接触时时打交道,  
同时市县派驻  
机构监督的对象的公权力涉及基层群众的教育医疗养老低保住房等民生事项,与群众的日常生活事务  
紧密相关,监督的事项密切联系群众的日常利益,具有密切联系群众的特质,是回答站稳人民立场的重要实  
践路径。  
(
)市县派驻监督的独特性意义  
.有利于预防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工作规则并没有明确派驻监督的功能定位,但从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责来看,市县派驻监督的首要职责  
是监督这种监督是预防性的,具有纠偏功能,以增强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力重点监督驻在  
1
单位一把手及其领导班子成员,落实两个维护”,预防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推进清廉中国建设从中  
央纪委全会的工作报告内容可以发现,监督对象是被监督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监督内容为重大决策重  
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重点内容,  
通过对重点人和重点事的监督,实现监督的预  
防功能,符合探头性监督的本质对于市县派驻监督而言,由于其人员和权限的局限性,更应将其功能定  
位为强化政治监督,预防违纪违法问题的产生以及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市县派驻监  
督也符合预防职务犯罪也出生产力的论断。2013,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省  
,,我们国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比培养一个飞行员  
,职务犯罪属于职务违法的下一阶段,而违纪属于  
与职务违法并行的阶段或者上一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预防违纪违法行为也出生产力市县派驻监督对象  
处分人数较中央或省级派驻监督处分基数大是不争的事实,可见,市县派驻监督更能预防违纪违法行为的  
发生。  
2
.有利于促进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并不仅仅是指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包括各行各业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报评论员发挥好的权威和的优势———四论中央纪委派驻监督全覆盖》,《人民日报》201619,4。  
陈松友以党内派驻监督增强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人民论坛》2021年第33,70。  
张利生派驻监督实践略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20年版,28。  
2004年十六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报告指出,“派驻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对派驻监督的重点任  
务进行了充分说明。2008年十七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完善对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健全对驻在部门领导班  
子和主要领导干部监督的措施和制度,进一步完善有关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派驻机构的监督作用派驻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协助党组(党  
)建立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自我约束机制,加强对驻在部门的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情况的监督,  
进一步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和主动性。”而重大问题的决策都是一把手或领导班子成员作出的。2011年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报告指  
:“认真总结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履行职责开展工作的情况,积极探索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加强监督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支持和指  
导派驻机构加强办案工作。”201211月十七届中央纪委向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指出:“加强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  
成员的监督。”2014年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报告进一步提出:“发挥纪检监察派驻机构职能作用,加强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  
监督。”均在强化对班子及成员的重点监督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工作报告,以及十八届中央纪委向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均强调,“强化  
对被监督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  
郑赫南林志梅讲述向总书记汇报预防工作详情》,《检察日报》2013310日第2。  
葛阿刚充分发挥预防杠杆作用,实现预防生产力最大化》,《中国检察官》2013年第11,20。  
108  
乔良市县派驻监督的独特性挑战及完善路径  
是中心工作,而市域县域的高质量发展又是重要环节一方面,市县派驻监督要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应  
与其独特性相联系,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地在体制机制制度队伍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精准运用四  
种形态处分问责,着力发现和解决影响反腐败工作的深层次问题;另一方面,市县派驻监督的全覆盖成果使  
得市县所有机构均被纳入监督范畴,不仅监督各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融入市域县域经济的  
高质量发展之中但实践中纪检监察工作与业务不同程度地存在两张皮的现象,由于派驻干部不太懂专  
业性强的业务,因此,对业务的痛点难点监督不到位如对国有企业在谋划项目或对在建项目提速降成  
风险防控等方面进行监督时,由于对项目相关的专业知识不够熟悉,不能有效识别关键环节的机制制度  
的廉洁风险,因此,对项目在大小数量项目资产底数和产权关系及背后深层次的问题方面监督的力度不  
,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237月笔者调研的647(其中一把手与领导班子成员3企业中层领导  
5
1人  
,普通职工593,非党员占比70.27%)国有企业问卷调查数据显示:96.75%干部认为清廉国企建设  
能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绩效的提高,多选项中83.46%干部认为企业生产绩效提升的关键是完善有效的内部  
监督机制可见,市县派驻监督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将有更大作为。  
3
.有利于增强群众获得感  
派驻监督始终着力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从实践维度看,包括保障人民的切近利益和长远利益。  
这是由党的宗旨所决定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派驻监督领域的具体应用市县派驻监督具有密  
切联系群众利益监督全覆盖的特点,也就是说派驻监督的成效价值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特别是切近利益,  
如涉及行政审批城管市场监督管理信访教育人力资源文旅街道等机构履职的民生事项,是中央政策  
红利到达和改善群众生活水平的最后一环,监督就是助力这些政策能够正确地落实因此,市县派驻监督的  
质效直接关涉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更能接地气显红利增民意,是党中央的各项决策政策落实到田间  
地头的重要助力。  
市县派驻监督面临的挑战  
(
)派驻监督的独立性较弱  
政治学关于权力监督的理论与实践表明,如果监督者完全受制于被监督者,那么监督是低效甚至是无  
效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派驻监督体制改革强化了监督的相对独立性, 《  
如工作规则明确了派驻机  
构是派出机关的组成部分,与驻在单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派驻机构人员的工资工作场所均由驻在  
单位提供,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组长是否为驻在单位的党委或党组成员也没有统一规定,这些都在事实上  
削弱了派驻机构的独立性在笔者的调研实践中,市级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检察院纪检监察组人员,可以享受  
市级检察院司法行政人员的工资待遇,而部分县区派驻人员则不能享受同级司法行政人员的待遇同时,在  
综合派驻下(综合派驻就是由一个派驻机构监督相近的若干单位),派驻纪检监察组长作为哪个单位的党委  
(党组)成员不明确学界对采取综合派驻或单独派驻模式有争议,认为派驻改革的方向应往回收而非往出  
,即并非派出去的人员越多越好,而是往回收的派驻,因此倡导综合派驻模式实质上这种往回派模  
式可能弱化监督的独立性,减弱驻的优势的功能,强化了派驻机构等于内设机构的非预期改革效果如  
AYZ,监督法院和检察院两个单位,但是该组组长并不是驻在单位的党组成  
,监督工作的开展受制于派出机关,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也有诸多不便工作规则第三十二条虽然规定  
了参加会议的监督方式,但问题是对如何参加会议并未进行细化性的规定,那么对于三重一大的监督往往  
需要主动找驻在单位负责人列席党组会,否则很难监督到位,也会弱化派驻监督的独立性。  
()监督目标失焦  
工作规则要求强化政治监督”。“派驻监督本质上是政治监督,重点是检查一把手和领导班子  
陈松友张蕾中国共产党党内派驻监督的三重逻辑》,《甘肃社会科学》2022年第3,26。  
钟稳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管理改革:演化困境展望———写在派驻机构管理制度走过10周年之际》,《求实》2014年第8,37。  
曾明组织型腐败视角下派驻监督履职的完善策略》,《湖湘论坛》2021年第2,49。  
任建明派驻制度改革:回顾反思与前瞻》,《河南社会科学》2022年第8,7。  
刑建毅聚焦职责定位提升派驻监督质效》,《中国纪检监察》2023年第3,45。  
10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成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聚焦于纪检监察领域即围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第四十九条至第七十六条的内容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二十八条开展政治监督,团  
结党员干部,落实两个维护”。因此派驻机构在日常工作中需要贯通政治监督与日常监督两个方面。2021  
3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为监督关键人关键事提供了基本遵  
党的二十大工作报告提出:“增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实效。”但在实践中,派驻监督的日常监  
督重点并没有聚焦在驻在单位的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上,侧重在对派出机关分配案件的办理上,对关键  
单位关键人员关键岗位的常态化监督存在短板日常监督发现线索查处干部少,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  
常态化不够,影响三不战略目标的实现和监督治理效能的提升这是因为市县派驻监督焦点随着每年  
工作的重点不同而发生移转所导致笔者调研发现,2021年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时,派驻检察机关监督收  
到较多有关检察机关人员的问题线索,工作重点聚焦在强化对检察机关人员的监督上;2022年派出机关未  
有专项活动,派驻监督聚焦于日常监督,并未聚焦于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的监督,发现问题数和查办案  
件数均较少;2023年在全国开展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教育整顿时,派驻检察机关纪检监察组聚焦于派出机  
关分配的纪检监察人员问题线索的办理,对检察机关日常事项监督较少,平时监督缺位另外,平时监督缺  
位的原因也可能与程序设置不足不细有关,工作规则虽为进一步强化对关键人关键事的监督提供了  
包括监督检查的重点监督方式等内容,同时在第五十二条规定了审批权限的适用规则,但是对于市县部门  
的关键人如何进行审批尚未有更为详细的程序性设计,程序性缺漏以及监督理念和配套性监督措施不够,影  
响了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的监督效果。  
()监督执行存在偏差  
从考核的具体情况来看,每年地级市年终考核组要对县区纪检监察机关开展考核,考核的重点是案件查  
办数量(包括一定职务范围的案件)、留置人数处分人数等,其中,副科级以上干部的处分人数占重要分值。  
而部分派驻机构接收的信访量大,但成案率低,通过日常监督而成案的也相对较少,基于对派驻机构定位的  
不明确,派出机关往往将有利于自身考核的案件指定给派驻机构查办,致使派驻机构很难集中精力做好日常  
监督工作,派驻机构等同于派出机关的监督检查室,主动监督的动力不足,监督执行存在偏差同时,派驻机  
构与驻在单位的内部监督部门也存在执行偏差Y市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部门设置有监督检察业务的  
检务督查部监督党组织或党员违纪行为的机关党委纪委以及监督选人用人的政治部,各部的监督职责不  
而派驻机构则监督全局,但监督方式有限,与内部分散监督职能有所交叉内部监督有部门化倾向,内  
外监督体系合力运行动力不足出现上述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派驻监督制度不完善,虽然出台了工作规  
》,但对如何开展日常监督贯通政治监督并没有更为细致的执行细则,导致派驻监督的监督依据不足;另  
一方面,综合派驻下内部分散监督容易出现缺位,如县区一级派驻法院检察院为综合派驻”,监督法院检察  
院等机构,但一般情况下,派驻机构在法院办公,这就导致检察机关由于几次通知派驻人员而未到会后,不再  
通知派驻人员参加会议有的驻在单位为避免产生监督建议,开会时甚至不告知派驻监督人员,加之内部监  
督分散,内外监督合力不足,导致监督执行存在偏差。  
()专门考核虚化  
0001,  
十五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派驻机构向上级纪委定期报告工作制度重  
2
要事项及时报告制度和纪委对派驻机构工作考核制度。”2014年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报告进一步提  
:“派出机关要加强管理,完善考核激励和责任追究机制。”中央层面一直强调派出机关对派驻机构的考  
,但目前省级纪检监察机关对派出机构进行了考核尝试,如某省纪委对派驻机构的考核总分为100,其  
中工作实绩占60%、对口联系的执纪督查室评价得分占10%、派驻机构负责人述职述廉会议测评得分以及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55。  
ꢀ ꢀ  
尉健行坚定信心加大力度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求是》2000年第5,14。  
王岐山聚焦中心任务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人民日报》2014128,2。  
110  
乔良市县派驻监督的独特性挑战及完善路径  
25%5%市级考核也进行了探索,如银川市纪委出台了银川市派驻  
(
)纪检监察机构干部工作业绩考核评价办法但县区并未有专门的考核标准,而是在整体大框架中创  
设标准,考核制度的虚化导致监督过度和监督缺位并存,此种结果可能导致派驻机构=内设机构”,违背了  
改革初衷正如有学者指出:“总体而言,当前对于派驻机构的考核还缺乏一定的客观依据,而且也存在考核  
使? 答案是肯定的,并且应有对考核结果应用的  
规定,问题的核心是如何进行考核县区纪检监察部门只有内部形成的与市级考核指标相一致的标准,主要  
以案件查办的立案数量处分的纪检监察对象的等级召开党风廉政和反腐败会议的次数等内容对派驻机构  
干部进行考核,民主商议程度低,有较大随意性因而应建立适合以预防功能定位为职责的县区专门考核  
体系。  
()派驻监督人员的能力存在不足  
监督能力是影响监督质效的重要因素有些行业的监督对专业性要求高,而当前市县派驻监督人员专  
业化程度不高,监督能力有限部分派驻人员对业务口运行规律较为陌生,加之市县纪检监察机关的专业授  
课教师匮乏,往往需要更高的培训成本纪检监察学科体系又尚未系统建立,培训强调政治性宣教,对财务、  
审计法律等业务的培训较少由于现阶段纪检监察学科刚刚起步,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脱节,在专业培  
训中过多强调理论,应用操作性不强,不能结合派驻纪检监察监督的特点规律展开有操作性针对性系统  
性的业务培训另外,虽然早在2000年的十五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即提出派驻纪检监察组长原则上五年要  
进行轮岗,但是该项制度执行并不严格,人员被长期抽调借调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造成实际人员严重  
不足,且部分派驻机构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能力素质偏弱的情况仍然较为突出。  
市县派驻监督的完善路径  
()提升派驻机构的独立性地位  
首先,提高派驻机构的权威性建议逐步将派驻机构彻底与驻在单位脱离开来,派驻机构人员的薪酬待  
遇不受驻在单位影响,包括养老保险薪资正常晋升等,从而降低利益依赖同时,在人员提拔与任用上不需  
要听取驻在单位的意见,细化党章规定的驻在单位工作场所的保障规定对此问题,有学者建议由上级纪委  
,笔者并不赞同,因为在成本与体量上会分解上级纪委监委的力量,建议由派出机关负责管理,进  
一步明确市县派驻机构相关工作人员的编制身份和待遇标准,避免陷入人情债的情况,影响严格执纪执  
同时,可探索扩大市级派驻机构的调查权限,加大数字技术赋能监督力度。  
其次,进一步细化工作规则中的九种监督方式,明确监督内容和程序综合派驻是解决派驻监督全  
覆盖问题的重要性制度创设,而这种派驻模式较多地存在于县区一级,为进一步体现其独立性特点,应完善  
工作规则的配套制度,规定中央市和县级派驻机构强制监督制度的差异化,强调建立对三重一大重  
要事项的决策会议应当要求派驻纪检监察组长参会的制度,从制度层面确保派驻监督的优势。  
最后,实行职务交流任职和回避制度,健全派驻工作人员内部提拔轮岗外部交流和职级晋升制度,让派  
驻机构人员有平台有信心有前程。  
()强化对关键人和事的监督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讲话中指出:“健全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配套制度。”市  
县派驻机构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及关键事的监督上呈现出疲软状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改善。  
辽宁:出台派驻机构考核办法》,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0413日发布,202436日访问ꢁhttpsꢆꢅꢅwwwccdigovcnꢅyao  
wennꢅ202004ꢅt20200413_78583html。  
中共银川市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银川市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干部工作业绩考核评价办法>的通知》,银川市人民政府官网,2019123  
日发布,2024511日访问,httpsꢆꢅꢅwwwyinchuangovcnꢅxxgkꢅqtbmgkmlꢅswbgtꢅswbwj_8747ꢅ201901ꢅt20190129_1268967html。  
周磊陈洪治新时代派驻监督体制改革:内容成效与展望》,《河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6,15。  
蒋来用有关派驻监督的几点探讨》,《理论探索》2018年第5,45。  
王尘子地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履行政治监督的长效机制》,《新视野》2022年第3,100。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人民日报》2024年  
1
9,1。  
1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首先,构建驻在单位的风险识别机制,特别要构建针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的廉洁风险识别机制,  
通过派出机关与派驻机构通力协作制定风险防控预案,并结合项目和发展情况调整约束制度和廉洁风险,在  
秩序与活力价值判断下建立监督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工作指引,通过制定风险预防预案明确监督的难点  
内容。  
其次,树立全过程监督的理念,制定各个环节的风险防控预案,通过对重点事项关键环节的监督提升  
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的监督质效,成为真正的不走的巡视组”。如江苏省开展嵌入式监督,一方面  
聚焦关键环节,制定核心业务运行权力清单,明确责任处室工作流程主要风险和监督措施等,同时,紧盯滥  
用权力失职渎职决策失误等问题,通过专项督查现场检查等方式,将监督嵌入到事前酝酿决策事中执行  
落实和事后评价问效的全过程,实施精准化近距离的过程监督,实现权力有效管控;另一方面,坚持抓早抓  
,开展预防监督”,量身定制个人谈心谈话方案,结合对象所在单位具体岗位和性格进行谈话,对党员领  
导干部的思想工作作风生活等状况进行深入把脉,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作及时提醒。  
最后,牢固树立派驻监督的功能定位是预防,重点是强化政治监督,监督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派  
驻监督不能被简单地定位为办案机构”,派驻人员不能成为结案了事的队伍,应督促主体责任的履行,  
实现领头雁的先锋作用,提升驻在单位履职尽责的整体效能。  
()厘清派驻机构派出机关以及驻在单位之间的配合制约关系  
鉴于当前纪委监委派出机关派驻机构以及各驻在单位的内部监督部门存在职能交叉权责界限不明  
确等问题,有必要理顺各方监督主体在监督检查执纪审查信访举报纪律处分等方面的职能定位,以便形  
成工作合力,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  
从上下级关系来看,要厘清派驻机构与派出机关的关系派出机关的内设机构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协作  
机制,强化对派驻机构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的指导市县派出机关对派驻机构的领导主要是归入分管常  
委或委员以上的领导干部,并明确其协管分管主要领导审批权限的范围,增强问题线索报告或查办效率。  
同时,应明确派出机关内部的监督检查或者审查调查部门与派驻机构系平行机构,是配合性业务关系,因而  
需构建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强化对派驻监督的业务指导,特别是对政治监督的指导在派驻机构内部,应  
完善专人定向监督机制,明确综合派驻模式下派驻人员的责任分工,固定专人参加或列席监督单位的重要会  
,并定期向机构成员汇报相关情况发现问题线索后,派驻机构应作出初步研判,对于一般性问题可指导  
驻在单位负责人或单位纪委干部核查处理,使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成为大多数;对于重要问题线索,应及  
时上报纪委监委,并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核查处理工作;针对典型案件,要指导相关单位做好警示教育工  
,及时将案件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另外,应建立派出机关与驻在单位的沟通机制,为派驻机构监督提供  
优质的工作保障。  
从内外部来看,派驻机构要密切衔接驻在单位的内部监督部门一是理念衔接,确立共同目标,将驻在  
机构的内部监督和派驻监督两者的思维汇聚到同一目标,即推进驻在单位全面从严治党,共同聚焦党风廉政  
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紧盯驻在单位的重要部门核心岗位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盯住各自监督范围内的领导  
班子领导干部和普通干部,加强监督检查和问题反馈,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实现监督层面共赢,推进驻在单  
位政治生态清明注重对公权力运行内在规律的判断,深刻把握权力运行的风险因素,紧盯制约监督的现实  
需要,通过专题会商等方式,解决公权力运行的堵点难题二是争取优势互补,驻在单位的内部监督具有较  
强的法律思维和理性共识,而派驻工作则带有明显政治思维和执纪方法,派驻监督应加强程序和证据意识,  
注重对法律原则的把握,将无罪推定罪刑法定等思维运用到调查处置全过程而内部监督则应进一步强  
四个意识”,坚持纪严于法”,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坚持管住大多数”,以零容忍态度抓纪律执行,坚持  
标本兼治”,实现监督对象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是形成监督合力,党委(党组)书记党委(党组)其他  
成员与派驻纪检监察组长分别牵头推进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形成领导层面的监督合力,驻在机构的内部监  
蒋卓庆切实履行监督首要职责助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党建》2019年第3,8;晨曦监督业务两张皮怎么破?———江苏省  
国资委:“嵌入式监督让权力运行更规范》,《中国纪检监察》2018年第20,50ꢇ51。  
112  
乔良市县派驻监督的独特性挑战及完善路径  
督部门与派驻机构共同形成分工合作的部门监督合力,探索将内部监督信息化手段与纪委监委大数据监  
督平台相结合,加强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履责记实平台信息的比对,并协力通过信息化手段做好廉政档  
案信息完善,驻在单位各部门可选择党性修养好业务能力强的干警作为兼职纪检监察员参与外部监督,派  
驻机构也可派员兼职机关党委机关纪委和巡察组,进行深层次嵌入式监督,最终形成人员与思维的监督合  
四是全面对接四种形态”。第一种形态运用应以内部监督为主,在此前提下,结合各自职责,及时掌握  
驻在单位或个人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分工协作开展警示教育谈话提醒,促进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  
第二第三种形态(尤其是第三种形态)的运用应侧重外部监督,驻在单位应协助派驻机构,共同推进党纪政  
务处分与违纪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相匹配,确保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对涉及第四种形态的,由派  
驻机构转送纪委监委进行处置,外部监督共同做好协助配合,并推进处分决定的落实。  
()制定适合派驻机构功能定位的考核标准  
结合派驻机构的功能定位,制定专门的考核标准当前市县派出机关与派驻机构的关系困境在于考核  
指标的设定上如前所述,派驻机构的考核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对下级派出机关的考核  
处分数”、“干部级别数为重点考核指标这面临两种后果,一方面,将派驻机构定位为监督”,可能出现  
没有案件的情况,监督效果不容易衡量;另一方面,派出机关由于人员紧张,向派驻机构分配案件线索,致使  
案件办理挤压了监督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需要派出机关制定适合派驻机构功能定位并兼顾派出机关考核压  
力的考核标准。《工作规则并未对考核作出明确可操作的规定县区一级对派驻机构的考核实践探索也较  
,而地市这一级进行了一定的探索2021年合肥市出台了市纪委监委派驻机构考核办法(试行)》,通  
过政治监督日常监督审查调查问责处置督促协调深化三转”、自身建设和其他方面情况八个要素设置  
但笔者认为,应当以预防功能为核心,以监督重点设定考核标准,并赋予不同要素的权重组  
织部门应研究制定基层派驻机构的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派驻机构绩效评估体系,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和评价作  
一方面,考核指标的设计要充分体现纪委监委的工作目标,建立正确的工作导向;另一方面,通过绩效评  
估确立正确的干部评价标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具体而言,首先,制定围绕监督的考核指标,包括  
政治监督日常监督预防性监督等内容,所谓预防性监督就是指围绕风险点而进行的监督工作其次,制定  
派驻监督的案件查办指标,包括因自行监督发现或者查办反映驻在单位问题线索而立案初核处分的人数  
和级别的考核,将此类案件的查办赋予更高的分值,而对于派出机关分配的其他案件赋予较低的分值再  
,制定派驻监督的监督治理指标,监督治理效能是衡量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甚至是衡量  
纪检机关工作的关键性指标,群众满意不满意的关键在于监督成效的高低,要始终将强化监督治理效能贯  
穿于案件的始终,不能局限于就案件办理而办理”,跳出监督思维”,监督+治理思维嵌入监督全过程,  
实现监督+治理有形有效转变,而且要主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一大局之中,将派驻监督的  
制度成果实践效果等作为监督治理的考核标准最后,要合理使用考核结果,使派驻监督实效与干部个人  
发展有效结合目前派驻纪检监察组的组长副组长的提拔任用由派出机关会同组织部门提名考察,要解决  
干部任用中的信息差,应合理地使用考核结果对于派驻监督成效显著政绩突出的干部应该做到能者上、  
庸者下,以工作实绩与贡献为主要考察标准提拔使用干部对于派驻机构的其他干部的交流与培养,也应该  
坚持德才兼备,才能与贡献并重的使用原则,以工作实绩为重点考察标准,充分调动纪检监察干部干事的积  
极性与活力。  
()精准提升派驻机构人员的监督能力  
当前市县派驻机构人员特别需要加强制度执行能力提升,包括规则执行能力规范建构能力和价值塑造  
能力三个部分规则执行能力强调对规则的执行力度,规范建构能力是指将制度承载的规范性要素内化为  
社会行动的能力或者力量,价值塑造能力是指将制度的价值规范因素嵌入自我意识中以维护制度尊严。  
首先,把握纪检监察学学科的设置机遇,加快布局全国范围内的培训基地。2022913,国务  
许帮跃刘颂明确派驻监督职责,有效发挥探头作用》,《合肥日报》2021223,A01。  
李荣亮制度设计与执行: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径探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83ꢇ89。  
11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纪检监察学(0308)”作为法学门类  
下的一级学科,允许招收纪检监察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可见,培养纪检监察方面的储备人才已  
是中央的重大需求为此,省级以上纪检监察机关可仿效检法两院的检察官和法官培训学院的设置模式或  
者与地方高校合作办学的模式,专门针对市县两级纪检监察机构工作人员展开培训,解决县级培训师资力  
量不足课程体系不周延的问题,同时也能进一步提升现有派驻机构人员的学历教育。  
其次,重视培训的精准性”,在注重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如香港廉政公署  
培训内容丰富,包括反贪教育预防法律条文谈判与调查技巧电脑技能对抗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因而  
要针对新型腐败隐匿腐败快速查处的新要求,针对性地培养统筹科技社会群众的能力体系,特别是系  
统性的反腐败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制度的思想史制度史具体操作流程的讲解与运用,提升派驻监督干部  
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能力。  
最后,加大派驻机构人员的交流招聘的力度自古以来监察官员普遍实行短任期回避任职交叉任  
一任一派等预防性制度安排派驻纪检监察组长等主要派驻干部,在同一派驻机构达到一定年限应实行  
刚性干部交流市县组织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派驻机构之间派驻机构与派出机关之间的干部交流力度,形成  
规范化常态化的干部交流机制调整充实派驻机构的一把手”,选强配优人员结构,将派驻机构打造成干  
事创业的新舞台,让派驻人员有更多的归属感和获得感随着纪检监察学学科在全国的招生,通过空置编  
制招收具有纪检监察学专业背景的新鲜血液充实到派驻监督中来,同时也要加强派驻监督人员干中学和学  
中干的干部培养机制,强化实战练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推荐派驻监督人员参与派出机关或上级纪  
委监委办理的重大案件,以干代训,不断提升派驻人员的监督能力与水平。  
结语  
派驻机构改革是党中央部署的建立中国特色纪检监察体系的创新之举,没有可供照搬照抄的理论体系  
和知识体系要从中央的政治要求和大局出发,不断推进中央()和县(市辖区)派驻机构的共性和  
个性的差异化改革市县派驻监督作为异体监督模式的基层一环,要保证其相对的独立性市县派驻监  
督质效提升是我国纪检监察派驻监督体系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探索影响监督质效的因素始终是研究党内监  
督者无法回避的问题从认识论角度看,派驻监督的功能定位从历史视角考察,应定位为强化政治监督预  
防违纪违法行为发生,而这种功能定位必须通过监督作为主要而非首要职责予以实现,也应强化办理  
驻在单位工作人员案件是最有力监督的理念市县派驻监督还面临着现实困境”,随着中央和省级派驻监  
督改革的成熟,市县一级的派驻改革如何更好地符合市县实际,特别是市县派驻监督的考核标准派驻监督  
干部能力的提升派驻监督与纪律监督巡视巡察监督的衔接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破解这些问题能较大  
程度助力市县派驻监督改革的完善,提升我国市县派驻监督的治理效能,用高质量的监督来保障和服务中国  
式现代化的实现。  
[责任编辑:苏雪梅]  
周磊陈洪治新时代派驻监督体制改革:内容成效与展望》,《河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6,15。  
114  
51卷第6期  
024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Vol51ꢁNo6  
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Novemberꢁ2024  
两个结合视域下践行教育家精神的  
时代意蕴  
刘海燕  
ꢄꢄ摘要: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源于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传承发展,根植于马克思  
主义实践论的守正创新,是对破解教育现实问题的时代回应就其基本向度而言,教育家精神的意蕴反映了马克  
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自我生命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内在修养与外在表征的统一理论学识  
与躬耕实践的统一就其践行理路而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筑牢教师信念之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夯实教师从教之本;增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彰显教师执教之信,培育时代大  
先生”。这就为新时代教师群体指明了奋斗的标准和追求的目标,为实现教育强国提供了精神引擎。  
关键词:两个结合”;教育家精神;教师队伍;教育强国  
DOI1013734ꢅjcnki1000-531520240517  
收稿日期:2024-09-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扬斗争精神的实践机制研究”  
(23ZDA02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海燕,,山西忻州人,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党史中国教育  
,E-mailꢆ1016044473@qqcom。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命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的方向指引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是新时代中国特有的精神结晶,也是两个结合的重要产物这一精神深  
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  
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一时代精神蕴含着鲜明的国家情怀道德品质育人实践终身发展、  
奉献精神和弘道担当,是教育强国目标建设下对教师队伍提出的高标准与高要求,也是新时代建设高素质专  
业化教师队伍的精神动能这一精神既强调政治性又强调道德性,既强调理论性又强调实践性,既强调对学  
生的仁爱又强调对天下的情怀,为新时代教师群体指明了奋斗的标准和追求的目标越是在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刻,越要充分发挥教育家精神的作用,越要培育时代的大先生”。已有研究从理论  
逻辑形成机理价值意蕴时代特征及弘扬路径等不同角度对教育家精神进行阐释,或是从教育家精神引领  
教师队伍建设展开论述,探索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本文注重从两个结合的角度探索教育家精神的生  
成逻辑基本向度及践行理路,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文化及学理支撑。  
两个结合视域下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  
,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71),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13。  
习近平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光明日报》2023910,1。  
11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习近平对教育家精神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同中国教育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守正创新以及对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弘扬,为新时代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  
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又一理论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时代结晶,既符合时代特征又具有中国特性。  
()教育家精神源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传承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提出以作为社会道德的核心,作为社会道德原则的总体框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常”,是指儒家提出的作为社会中的人为了自身完善和社会文明,而  
应该具有的五种基本德性及道德实践准则。“五常作为道德伦理观念有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高度凝练了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内在意蕴与基本精神,而传统师德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观念与行  
为准则的总括教育家精神系统阐释了优秀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和专业素养,是对中国传  
统五常伦理道德的传承发展。  
”,是儒家所倡导做人的五种基本美德,其作为儒家伦理道德,成为社会的伦理原则和  
行为规范,同时也是传统教师应坚守的精神动能其中,“体现多方面的伦理价值,核心即爱人”。“樊迟  
,“是  
问仁,子曰爱人孔子也指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  
这种情感的外在表现。“是师德之核心,体现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以及对学生无私的关怀,达至敬  
业爱生的崇高精神,印证了教育家要拥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作为规范人们行为调节人  
际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孔子对义给予特别重视,提出君子义以为上孟子更是将  
作为评判是非对错的重要标准,提出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  
职是之故,天下可为大利其内涵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迁,对人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起到  
了重要的指引作用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主体,有着坚定的信念此外,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  
,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自身社会人的身份,这就引导优秀教育家要有心有大我至  
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儒家文化的突出精神,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在  
个人修身成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  
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不学礼,无以立孔子提出礼是实现仁的条件,希望人们不断践行  
道德规范,逐步达到仁的境界荀子也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可见,是  
一种道德行为的准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模范,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表现这  
就要求教师要注重自己的道德行为与准则,做到言为士行行为世范。“既是实现的重要条件,又是  
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价值标  
准和基本美德,是做人最基本的规范,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因而,优秀教师应崇尚之风和之念,  
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形成言为士行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基本含义为智慧聪明孟轲认  
:“,譬则巧也,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将智慧比作技巧,  
圣德比作力量,强调兼顾智慧与德行在传统伦理中,“作为实现最高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可以分  
为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作为教师,更要有”,“应具有勤学笃行求是创新潜心治学  
可以说,教育家精神正是对中国传统五常伦理道  
德的传承赓续与发展创新。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2504。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457。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526。  
赵岐注孙奭疏孟子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711。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458。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522。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12年版,24。  
赵岐注孙奭疏孟子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741。  
刘海燕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与践行理路》,《教育研究》2023年第12,125。  
116  
刘海燕ꢄ“两个结合视域下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  
()教育家精神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守正创新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发展,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阐发当代中国  
教育事业和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新理念,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奠定了教育工作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  
使命,更是将其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行动自觉与理论自信各级教育工作者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坚定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彰显独特的育人智慧,追求学养的不断提升与创新,发  
扬仁爱之心,引导学生守正道求真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最终达成向善的教育目标。  
马克思认为,精神是社会的产物,他把自我意识作为劳动实践的一个环节,更加强调客观世界的决定性  
作用,认为精神的生成并非一个单纯的理性客观化的抽象思辨过程,人在客观世界通过具体劳动实践而获得  
的生命体悟也不可或缺教育家精神即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建立起的主观精神世界马克思指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与社会关系发展的决定力量正如马克  
思所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在教育事业中,可以  
理解为,教育工作者通过提高自身的认知,扎根于教育实践活动中,进而提升人对客观世界的体悟正如雅  
斯贝尔斯所言,“教育即生成,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因而,教育家是有学识有思想,拥有勤学笃行求是  
创新的躬耕态度,且是高尚师德品格的集大成者,有着言为士行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能够对学生进行人格  
上的积极引导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家精神要求教育家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锤炼思想认识,要有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表现出一种集体的理想人格这种精神特质体现在教育家的精神本体与对  
象客体的契合,道德规范与行为规约的统一,理论知识与实践行为的互动中。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发展创新,基于教育家对教育事业充分认识的基础  
,形成的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无私的仁爱之心积极的躬耕态度,并致力于教育实践,改变教  
育世界,凝练卓越的育人智慧和执着的弘道追求。  
()教育家精神回应破解教育现实问题的时代呼唤  
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教育家精神作为中国  
特有的时代产物,应适应我国特有的社会发展实际与新时代教育转型的时代呼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还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共同造就教育家的光辉  
典范。  
其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需要教育家精神的驱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要着力践行以人  
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不断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期许,使其对教育获得满足感他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  
,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一重要理念反映了人  
民对教育的高需求,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价值旨归,需要教育家精神的驱动面对崇高的时代使命,广  
大教育工作者应自觉将自身追求与国家命运人民福祉和教育发展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动教育家精神的  
生成。  
其二,优化师德师风需要教育家精神的滋养。“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操守的评价标准,也是划定教师行  
为边界的基本依据教育家精神作为优秀教师的精神标识,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精神指引和基本遵循。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  
,501。  
马克思论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504。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14。  
·马克思集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第  
2
03。  
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11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70。  
岳潇卢黎歌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与弘扬路径》,《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11,41。  
马怀德教师的职业操守与行为边界》,《教育研究》2022年第10,44。  
11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其三,教育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教育家精神的深层引领与价值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  
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之中,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大精神动能,为新时代迈向中国式  
现代化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其四,丰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离不开教育家精神这一财富以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构筑的多元  
精神谱系,呈现出动态化持续化与开放化的特质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伟大  
精神财富,是支撑教育家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精神动力教育家在时代发展中发掘优秀文化  
基因,凝聚精神内核,服务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形成独特的中国精神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有助  
于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而保证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顺利推进。  
两个结合视域下教育家精神的基本向度  
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形成了习近平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完整体系要求,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高度  
重视对教师群体的特殊厚爱,充分彰显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使命教育家精神阐释了优秀  
教师应具备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  
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奋斗标准和追寻目标。  
()自我生命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天地还是教人事”,最终都要落脚在生命自觉的培育上,这就要求教  
育遵循内在的逻辑和规律,”。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实施者,要不断追求自我生命的成长,以自  
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来适应社会对自身提出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要具备自身发展的自觉,进而实现社会  
价值,做到自我生命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  
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作为时代新人的主要培育  
塑造者,教师应有胸怀天下的大我精神,这一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集体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的  
结合。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  
考验的精神支柱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  
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这就高度地概括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  
一致性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理论上对工人阶级为了本阶级的整体利益  
而表现出来的英勇献身精神的概括和提炼,是一种强调个人应当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从属于民族阶  
国家利益的理论和精神,也是无产阶级的政治规范和道德准绳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主义集体观帮助  
人民树立了共产主义的人生观而教育作为社会事业,要服务于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在教育中就要求教  
师要坚定国家理想信念,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他们要有个体与国家理性  
相统一的爱国精神,始终坚持爱党爱国,将服务党国家和人民作为自身的职业追求,以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和民族振兴,进而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贯穿几千年的爱国主义传统,有一脉相承的爱国主义思想中华民族由于家族  
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传统,熏陶出群体主义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个体服务于家族群体的和  
谐相处的价值取向,进而发展到个体家庭群体要兼顾整个国家的利益的价值观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  
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习近平曾借用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20221016),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3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1016),21。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20121117),《求是》2012年第23,8。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  
2
012年第3,199。  
赵岐注孙奭疏孟子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718。  
118  
刘海燕ꢄ“两个结合视域下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家与国经常相提并论,所谓修身齐家治  
平天下”,警示教育者时刻牢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到了近代,陶行知张伯苓林砺儒马  
相伯张焕纶舒新城梁漱溟晏阳初等一大批教育家饱含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以改造社会救亡图存为根  
,积极投入教育救国的事业中进入新时代,教师更应该突出家国情怀民族情怀,不断发展成为一个具备  
时代精神国际格局世界视野的大我之人尽管随着历史的演进,天下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但教育  
者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得到了赓续传承虽然界定教育家精神的标准不同,“但制度历史民族文化甚至  
家庭都是对教育家精神具体化和现象化,共同的家国范畴民族范围制度形式以及文化民俗家庭社会结构  
中必然会孕育出相对共有的教育家精神因而,新时代教师要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将自身的职  
业追求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以心有大我胸怀天下的爱国情怀投入教育,强化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  
责任梁启超说:“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马克思主义集体观与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家国情怀相结合,共同铸就教育家追求自我生命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精神,以筑牢心有大我至诚  
报国的理想信念以及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教育家精神,凸显了教育家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  
厚的家国情怀。  
()内在修养与外在表征的统一  
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播知识与真理的本职任务,还肩负着塑造灵魂与生命的特殊使命这一神圣的使命  
和重任,就决定了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内在修养道德情操,是教育家践行教育使命的重要品质此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爱护学生,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真实内  
心面对学生,以自身行动展现自己的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与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  
爱之心,正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传统师道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正体现了教师的仁爱之心,其主要内容包括尊重人关心人和注重人的自由而全面  
发展,其中人是现实的与具体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不拥有任何惊人的  
丰富性’,没有进行任何战斗’!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就意味着只有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人的主体  
地位才得以彰显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是多样化的,是多方面的只有多样化多方面的需要才不会压  
抑人的合理欲望,才不会扭曲人的本性,才能将人提高到更高的境界,才能推动人成为全面自由的人马克  
思主义人本思想体现了把人作为社会发展最高目的的价值追求,为教育工作确立了明确的价值理念定位。  
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现实性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的地位上此外,马克思恩格斯提  
:“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这就体现出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的重要理念,同时也要  
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关心与爱护学生。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德跟仁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也就是常说的仁德之心,德是内在的修养,所以大学里  
说明明德以修身;仁是外在的表现,体现出对他人的仁爱之心言为士行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以及乐教爱  
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这一教育家精神,彰显了教育家高尚的内在修养和真诚的仁爱之心教育家的这  
一内德与外仁相统一的至善精神,引领教师既要注重个人内在涵养的提升,也要表现为对学生的关心仁爱。  
我国古代教育从理论到实践均是一种道德教育,教育家以教人如何做人和如何成人为本,重视以身垂范孔  
子主张教师应做到身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扬雄法言中云:“师者,人之模范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3。  
游旭群教育家精神的阐释与培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8,7。  
任公呵旁观者文》,《清议报》1900年第36,1。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295。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53。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507。  
11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这些都强调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引者,要有高尚的品行同时,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是践行教师道德规  
范的具体表现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博爱之心均是教育家内在的规定性孔子提出理想的统治者应克己复  
,对天下人民给予仁爱,兼济苍生,对于教育也该如此他提出了仁爱的思想,注重仁者爱人,指出君子  
学道则爱人,同时将是否博施于民是否爱民作为评判历史人物的根本准则陶行知曾亲笔书写爱满天  
的格言,并终生践履习近平指出:“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  
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职是之故,教育家精神蕴含着内在修养与  
外在表征相统一的至善精神。  
()理论学识与躬耕实践的统一  
教师的发展需要形而上的理论学识,也需要躬耕实践的操作,更需要将理论知识与扎根实践的双向互  
践行教育家精神,教师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教学实践的躬耕态度,实现知行合一,做理论  
学识与躬耕实践相统一的智者之师这一精神内涵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传统文化知行  
合一相结合的典范。  
马克思提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④  
他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对客观事物进行深入了解实践也是验证理论真实性和正确  
性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马克思主义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认为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与提高,而实践则是检验  
理论的有效性与正确性的标准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在中国传  
统文化中,从先秦到明清,“学以致用被历代圣贤所推崇孔子提出:“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  
。”墨子也强调践行,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他们均把实践看作是根本,注重言行一致,  
学行统一朱熹王阳明王夫之还就的关系提出系统的理论,这些均看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视  
践行,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教育中要求教师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实践能  
力的培养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这一精神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学识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所需的人才标准也在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需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并勇于创新,成为智  
者之师其一,教育家要有学而不厌与孜孜不倦的问道精神教师的专业身份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学  
,掌握专业的知识,做启智增慧的传道者。2014年教师节前一天,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指  
,“做好老师,要有扎实的学识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社会需要具备灵活性自主性创新性合作能力  
的高素质人才,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具有终身学习理念,以持续更新教育教学观  
知识与技能,要积极主动学习数字技术,创新教育方式,深耕专业领域,自如应对不断出现的教育新问题  
和新挑战,把握社会发展所赋予的教育新机遇,促进自身与学生的成长其二,教育家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  
创新精神是现代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优秀教师提出的重要要求陶行知曾对现代第一流教育家的两大  
特点进行论述: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推动力  
,要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贡献力量。“启  
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则彰显了教育家精神的传承性与实践性教师在拥有丰富扎实的理论学识  
扬雄扬子法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696,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276。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524。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  
育服务体系》,《人民日报》202137,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  
2
,306。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506。  
墨翟墨子》,《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48,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24。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99),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8。  
陶知行第一流的教育家》,《世界教育新思潮》1919年第9,1。  
120  
刘海燕ꢄ“两个结合视域下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  
的基础上,应注重知识的传承。“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教育家精神的真正弘扬,需要落实在每一位教师的  
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既要培根铸魂,也要启智润心,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给予精心的培养两千多年前的  
孔子在教学中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例如在其众多弟子中,在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个方面都有出众  
之才,“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正如  
程颐所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在注重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教师在实践中注重全体学生水平的提高。  
,
教育家刘佛年提出:“一个教师,如果接受了一个成绩差的班级的教学任务,不是埋怨学生不争气,自己运气  
不好,而是准备尽最大努力去提高全体学生的水平,实现大面积丰收,只要他有这样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态度,  
他就有了胜利的把握。”因而,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应坚定内心的自觉”,  
自觉加强理论专  
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学识水平,并将其践行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兴趣及潜力,凸显  
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两个结合视域下教育家精神的践行理路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教师队伍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指向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全体  
教师在未来教师队伍建设中,两个结合的理念指引下,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抓教师队伍工作的高位认  
政策举措务实行动,使每一位教师在各自领域素其位而行”,并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信与行动自  
,使其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  
()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筑牢教师信念的思想基石  
思想作为行动的基础,传承与弘扬教育家精神必须加强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筑牢思想根基教育家精  
神的践行不仅仅是国家层面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度阐释和全面宣传,更重要的是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每个教  
师的内心准绳。“两个结合体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坚定性与文化道路的自信心,要求教师要坚持马克思主  
义的指导地位,坚定理想信念。  
教师作为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路者,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教学的根本导向,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增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筑牢其信念之基在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世  
,教师应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杜绝发表反马克思主义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违反  
宪法和法律的言论为此,践行教育家精神首先要加强对教育家精神的阐释与宣讲。20242,教育部  
举行教育家精神巡回宣讲活动启动仪式,组成宣讲团,对教育家精神进行巡回报告,加强各级教师对教育家  
精神的深刻理解,并在实践中不断践行教育家精神首先,各级各类学校或结合教育家精神进行主题学习,  
阐述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或邀请专家进校阐释教育家精神,使其精神理念入心入脑,包括师德修养学科知  
专业知识教师发展能力提升和实践运用等模块,采取专家报告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实践研修和交流  
研讨等形式其次,各培养单位要在历史感悟中增强理想信念,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理论意蕴,坚持马克  
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而保证两个结合始终发挥正确的导向性再次,各级单位应有针对  
性地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其中形成典  
,引领教师筑牢思想根基,聚力铸魂育人。  
()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教师从教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不断转化和创新的过程。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文化的发展都是不变的统一其中,“不变的是传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518。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498。  
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252。  
刘佛年突破教学上的一个难题———谈如何夺取大面积丰收”》,《文汇报》1978105,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10月  
1
8),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23。  
12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统文化的根本特质与内在精神,及其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它们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根与魂。  
同时,“是传统文化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一定社会的文化作为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必然随着社会  
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践行教育家精神应坚持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的思想理论和真理之光,激活  
了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是我国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践行教育家精神应不断促进传统师  
道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而夯实教师的从教之本其一,将党史学习教育、“四史教育和师德专题  
教育一体推进贯通融合,通过对历史上典型教育家故事的宣传,如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等古代  
”、“为主的根本师道精神;近代陶行知张伯苓林砺儒马相伯张焕纶舒新城梁漱溟晏阳初等  
大家饱含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当代于漪吕型伟李吉林顾泠沅魏书生李保国黄大年张桂梅等为代表  
的优秀楷模所展现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高尚品格实践智慧爱生之心和弘道追求其二,在具体的教育  
教学活动中,要对传统优秀教育理念进行继承与创新优秀的教师除具有高尚道德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外,还  
要有精湛的专业学识和智慧的育人方式传统文化中有诸多值得我们传承弘扬的育人智慧,如传统儒家提  
倡的因材施教和道家主张的自然无为理念,重视以人的本性为教育逻辑起点,凸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印证了教育家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新时代践行教育家精神,要以马克思教  
育观为理论指导,着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增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彰显教师理念的时代精神  
传承和弘扬教育家精神,应坚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创新之路。“以中国式现代  
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重大的时代课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  
,,在此基础上,要注重文化的交流互鉴。  
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教育实验探索,是教育家们引以自豪的价值共识有创造性的教育家往往是融  
通中西,将中国的智慧与西方的理念相结合,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教育领域的互动,竞争与合作并存在世  
界文化交流互鉴中,教育家精神拓展了教育的发展空间,既可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也有利于实现世界文  
明间的和谐共生未来践行教育家精神,应将其纳入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中,搭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对话与交  
流平台,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在推进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本国文化的深入挖掘,也要与世界各国文化进行交流互  
,吸收各国的优秀成果一方面优化内容供给,凝练教育家精神蕴含的优秀价值,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出台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意见,有的省份已出台相关意见,如陕西省印发弘扬教育家精神  
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意见》。国家层面和其他各省份也应出台相应意见,弘扬教育家精神,不仅要让世  
界知道中华传统师道文化,也要让世界体会到中华传统师道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要用中国特有的话语向  
国人世界说明中国特有教育家精神的内在意蕴,展示中国优秀教育家所体现出的思想力量与精神动能另  
一方面,拓宽传播平台渠道,增强教育家精神的国际传播实效通过电视广播期刊报纸各大官方网站等  
媒体宣传平台,充分凸显优秀教师道德高尚爱岗敬业求是创新甘于奉献的光辉形象如此讲好中国教育  
家精神的故事,强化榜样示范效应,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外传播此外,还要利用数字技术如视频音频、  
ARVR3D展示教育家身上的伟力,或采取文学音乐美术或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各种多媒体载体弘扬  
教育家精神,推动合作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并积极向世界借鉴优秀成果,进而增强教师的从教自觉与自信。  
[责任编辑:罗银科]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1016),22。  
黄书光教育家精神传扬与教育现代化变革的内生动力》,《教育发展研究》2024年第2,36。  
(
122  
51卷第6期  
024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Vol51ꢁNo6  
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Novemberꢁ2024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测度:  
内涵结构与量表开发  
张姝朱艳  
ꢄꢄ摘要:激发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对于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教育事业,提升民族地区乡村公共服  
务质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明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测度,本研究综合运用了定  
性与定量的方法,聚焦于我国民族地区独特的制度和文化情境,通过扎根理论和因素分析,构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  
公共服务动机的内涵结构和测度量表具体而言,首先借助扎根理论,通过深入剖析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教  
育故事,以揭示其公共服务动机的概念结构及其维度;其次,通过编制量表和进行因素分析,以探索验证并明晰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具体测度研究发现:第一,我国民族地区多元的民族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  
和地理经济环境是导致教师公共服务动机复杂多元的首要因素;第二,西方常用量表的四个维度在中国情境下依  
然存在,但是表现形式有一定差异;“使命担当与师德操守”、“自我实现成为与中国制度文化情境和教师职业公共  
性紧密关联的两个新维度。  
关键词:公共服务动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量表开发  
DOI1013734ꢅjcnki1000-531520240518  
收稿日期:2024-07-07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测度与培育研究”(23BSH116)  
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姝,,重庆巫溪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  
,E-mailꢆ272046234@qqcom;  
朱艳,,贵州毕节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  
问题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  
进共同富裕公共服务作为建设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支撑,不仅对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至关重要,更  
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在我国民族乡村地区,这些地区融合了革命老区边疆地区以及贫困地  
,往往面临资源匮乏教育落后等挑战,提升其公共服务水平对于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  
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直接影响民族地区乡村教育乡村人才  
储备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此,激发乡村教师公共服务的动机,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对于提  
升乡村公共服务质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015,(20152020)》就致力于打造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③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1016),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46。  
冯江英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5ꢇ6。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ꢇ2020)》,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5。  
12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乡村教师队伍,后来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快  
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的相继出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公共服务属性得到了进一步强调,其承担的国  
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职责被赋予了更高的期待但由于在整个社会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教师的物质压力  
和精神压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且在制度上缺少一种有效的乡村教师稳定供给渠道当前民族地区  
仍面临教师乡村从教意愿低向城流动性强教师专业性亟待提升等现实困境,部分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  
处于低迷状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地区教育公共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
为破解这一难题,部分学者立足于教师职业的利他性”,从坚定教育信念、  
重塑新乡贤角色等出发;  
抑或是立足经济人假设,从提升薪酬与福利待遇等方面出发,激发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  
而由于现有研究缺乏相应测量工具,以致难以评估教师公共服务动机水平并且在完全利他或完全利己的  
人性假设下,虽能在理论上提升民族地区教师公共服务的水平,但现实中教师的人性本质更为复杂,包含了  
利己与利他的多重特征因此,本研究聚焦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旨在通过探索其公共服务动机的内容与测  
,在特定情境下开发科学合理的测量量表,以期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为激励教师积极投身乡村教育振兴  
和共同富裕的伟大事业提供依循。  
文献回溯  
本文主要从公共服务动机的概念结构维度和测量方法,以及教师公共服务动机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
)公共服务动机的概念辨析  
.西二元对立的公共服务动机之辨  
1
李蔚认为西方的公共性理论根植于欧洲启蒙运动后的个人主义和契约精神,是以二元对立关  
,作为公共性理论下属概念的公共服务动机,在西方语境中,也同样存在着自利性利他  
二元对立的情况。  
Rainey最早用公共服务动机(publicservicemotivation)直  
1990,PerryWise才在Rainey研究的基础上正式将公共服务动机定义为个体对主要或仅仅根植于  
公共机构和组织的动机做出反应的一种倾向,并从理性动机规范动机以及情感动机阐释其构成  
,  
该定义广受学者认可与采纳,但也有学者质疑其理性动机中的自利性是否应纳入公共服务动机中在早期,  
西方公共服务动机研究基本是完全的利他主义取向BrewerSelden就将公共服务动机描述为促  
使个人进行有意义的公共服务的动机力量KimVandenabeele更是提出应从自我牺牲出发,将公共  
服务动机划分为工具性价值性和认同性动机然而,2016Ritz等人提出公共服务动机很大可能是由  
利他主义和自利主义共同推动,自利性利他性二分法观念来看待公共服务动机是错误的。  
.融于的公共服务动机之析  
2
容中逵杜薇乡村教师难以稳定供给的系统辨症与诊断施疗———兼论以师范生分配为主体的乡村教师供给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023年  
6,55ꢇ57。  
严秀英黄雪花周红伟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生成与发展———基于终极责任视角的教育叙事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24年第3  
,111。  
闫闯走向新乡贤”:乡村教师公共身份的困境突破与角色重塑》,《教育科学》2019年第4,77ꢇ80。  
赵鑫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提升的理念与路径》,《教育研究》2019年第1,137ꢇ138。  
李蔚公共性:概念辨析理论演进与研究进展》,《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2,77。  
SangmookKimꢁWouterVandenabeeleꢁꢍAStrategyforBuildingPublicServiceMotivationResearchInternationallyꢁꢎPublic  
AdministrationReview70ꢁno5ꢂ2010ꢃꢆ701  
JamesLPerryꢁLoisRecascinoWiseꢁꢍTheMotivationalBasesofPublicServiceꢁꢎ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50ꢁno3ꢂ1990ꢃꢆ368  
GeneA BrewerꢁSallyColemanSeldenꢁꢍWhistleBlowersintheFederalCivilServiceꢆNewEvidenceofthePublicServiceEthicꢁꢎJournal  
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8ꢁno3ꢂ1998ꢃꢆ416-417  
SangmookKimꢁWouterVandenabeeleꢁꢍAStrategyforBuildingPublicServiceMotivationResearchInternationallyꢁꢎPublic  
AdministrationReview70ꢁno5ꢂ2010ꢃꢆ701  
ꢈꢉꢊAdrianRitzꢁGeneA BrewerꢁOliverNeumannꢁꢍPublicServiceMotivationꢆASystematicLiteratureReviewandOutlookꢁꢎPublic  
AdministrationReview76ꢁno3ꢂ2016ꢃꢆ423  
124  
张姝朱艳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测度:内涵结构与量表开发  
在我国,公共服务动机研究是概念先于事实的研究,2007年才开始有中文论文发表,且大多遵循西方  
利他主义原则,少有学者对公共服务动机概念进行本土建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众多学者纷纷呼吁从中  
国独特的情境与价值体系出发,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动机概念2015年之前,部分学者基本沿  
袭西方单一的利他主义,将其界定为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利他动机2015年之后,开始有学者从混合动机  
角度出发界定其概念如有学者认为公共服务动机是通过社会化的形式,个体对其自身公共身份产生认  
,陈重安许成委就主张从公共服务行为出发,重新界  
定公共服务动机概念,认为学界将其界定为利他动机亲社会动机或内在动机,同时注入价值信念及态度等  
,使苗青更是直接呼吁回归中国现实场景和制度以及具体对象的  
公共服务动机研究。  
中西方公共服务动机概念研究的分歧在于,其文化制度下社会对”、“二者关系的看待不同在中  
,“一直以来都没有明确的边界划分,“往往与善相联系,“常与恶相关联,两者间常呈现一  
种垂直的隶属关系,服从于”,社会也一直倡导竭私尽公”、“公大于私”、“小我融入大我等公共伦  
理观念正是在这种从于”,“融于的社会背景下,公利与私利并不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  
关系,公共服务行为本身也不完全是毫无个体私欲的彻底的完全利他”。因此,在引进公共服务动机这一  
舶来概念时,不能简单地移植借用,而必须结合中国的文化制度场景,要从历史文化的视野来观照中国社会  
运行的底蕴和既有民情,也需观照中国特有的制度情境,即从政党高度嵌入社会引领社会组织社会形塑  
社会的基本逻辑出发,来探析中国情境下公共服务行为本身背后所蕴含的动机。  
(
)公共服务动机的结构维度  
.公共服务动机的具体结构:”  
990,PerryWiseKnokeWright-Isak/,动  
后续研究都主要呈现为对该结构的继承和批判  
1
1
规范动机与情感动机构成⑦  
AbanePhinaitrup  
就直接借鉴该结构刘华兴和王铮基于中国的特殊情境证实了该结构,只是其具体意涵表述与Perry和  
Wise的观点略有差异KimVandenabeele则认为理性动机中包含利己成分,不符合完全利他原  
,并且指出规范动机和情感动机有相当大的重叠,因此将公共服务动机重新解构为工具动机价值动机和  
认同动机文博和陶磊则结合PerryKim等人的研究提出公共服务动机由工具性制度性和情感性构  
,并认为工具性动机是中国公共服务动机的核心。  
.公共服务动机的测量维度:野  
2
最初,Perry基于美国历史背景,将公共服务动机的初设维度简化为公共政策吸引力”、“公共利益承  
”、“同情心自我牺牲四维模型并开发了相应量表此量表随后被多国学者广泛使用,但因文化和  
叶先宝李纾公共服务动机:内涵检验途径与展望》,《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1,57。  
文博陶磊中国情境下公共服务动机的理论构建与绩效转换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22年第2,248。  
陈重安许成委公共服务动机:回顾,反思与未来方向》,《公共行政学报》2016年第51,69。  
苗青公共服务动机理论的中国场景:新框架和新议程》,《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9年第5,18ꢇ19。  
李蔚公共性:概念辨析理论演进与研究进展》,《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2,84。  
DavidKnokeꢁChristineWright-IsakꢁꢍIndividualMotivesandOrganizationalIncentiveSystemsꢁꢎResearchintheSociologyof  
Organizations1ꢁno2ꢂ1982ꢃꢆ209-254  
JamesLPerryꢁLoisRecascinoWiseꢁꢍTheMotivationalBasesofPublicServiceꢁꢎ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50ꢁno3ꢂ1990ꢃꢆ368  
⑧JulianaAbagsonemaAbaneꢁBoon-AnanPhinaitrupꢁꢍPerformanceManagementPracticesandMotivationinDevelopingCountriesꢆA  
ꢀ ꢀ ꢀ  
FurtherValidationofthePublicServiceMotivationConstructinGhanaꢁꢎManagement&EconomicsResearchJournal4ꢁno1ꢂ2022ꢃꢆ58  
刘华兴王铮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测量》,《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116。  
ꢈꢉꢊSangmookKimꢁWouterVandenabeeleꢁꢍAStrategyforBuildingPublicServiceMotivationResearchInternationallyꢁꢎPublic  
AdministrationReview70ꢁno5ꢂ2010ꢃꢆ703-704  
ꢈꢉꢋ文博陶磊中国情境下公共服务动机的理论构建与绩效转换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22年第2,245ꢇ248。  
ꢈꢉꢌJamesL PerryꢁꢍMeasuringPublicServiceMotivationꢆAnAssessmentofConstructReliabilityandValidityꢁꢎJournalofPublic  
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6ꢁno1ꢂ1996ꢃꢆ5-22  
12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故不少学者对Perry量表进行修订,出现了多种维度  
的测量模型如在亚洲国家,Kim发现公共政策吸引力维度在韩国不适用刘帮成等人的研究则显示  
同情心维度在中国未得到证实殷强认为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公共服务动机还应在Perry基础上增  
爱国主义伦理道德两个维度此外,在文化背景相近的欧洲国家,Perry的四维模型同样受到质  
BallartRiba针对西班牙行政传统提出了政治忠诚这一新维度,并发现五维度模型在西班牙更  
为适用。  
尽管当前关于公共服务动机的结构维度基本是对Perry研究的批判继承,且在其测量上存在较大争议,  
但仍可得出以下共识:其一,公共服务动机的结构组成较为稳定,目前学界集中在两种组成结构讨论上,一种  
认为由理性动机规范动机情感动机构成,少部分学者则认为其由工具性动机规范动机和情感动机构  
,区别在于,后者认为前者理性动机包含了自利性动机成分;其二,公共服务动机的测量维度是争议集中的  
地方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不同文化制度下,各国对公务员”、“公共服务意涵的认知与理解不同;二是由于  
语言习惯不同,量表的翻译使用可能使研究者难以得到准确测量。  
()公共服务动机的测量方法  
既有公共服务动机测量方法可分为间接测量和直接测量两种其中,量表是测量的主要工具,测量题  
目选项设置通常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级量表。  
1.:回应动机的内在需求与外显行为  
间接测量是通过测量与动机相关的其他变量来间接反映动机的强弱根据所替代测量变量与动机的关  
,可归结为内在需求测量和外显行为测量其一,内在需求测量是从引发动机的因素出发,假设动机的产  
生源于需要,动机强弱与需要程度及其满足情况相关,由此折射动机的强弱起初大多数公共服务动机测量  
均是采用该方法,公共服务动机一词就是Rainey对比公私部门员工的报酬偏好提出的其二,外显行为  
测量则关注动机所引发的行为,假设动机的强弱与其引发的行为相关,认为个体的动机越强,则由动机引发  
的行为就越持久,出现的频率也越高如可通过测量个体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等来映射其公共服务动  
机的强弱。BrewerSelden就以举报行为作为一种有效行为指标,预测个体公共服务动机水平。  
2.:横纵数据导向的多维度测量取向  
直接测量是从公共服务动机内涵及其外延入手,并依此建立测量工具的一种测量方式首先,从测量工  
具来看,典型直接测量工具是Perry的四维度量表,而常用的跨文化直接测量工具是Kim等人开发的国际  
化公共服务动机量表其次从测量数据来看,可分为横截面数据和纵向数据前者通常用来开发验证  
。 ,  
或修订量表,或用以了解某个体或群体在某时间点上的公共服务动机水平及在此基础上作对比研究等如  
杨开峰杨慧珊公共服务动机量表的中国化》,《治理研究》20216,64。  
ꢀ ꢀ ꢀ  
SangmookKimꢁꢍTestingtheStructureofPublicServiceMotivationinKoreaꢆAResearchNoteꢁꢎ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  
ResearchandTheory19ꢁno4ꢂ2009ꢃꢆ848-849  
BangchengLiuꢁNingyuTangꢁXiaomeiZhuꢁꢍPublicServiceMotivationandJobSatisfactioninChinaꢆAnInvestigationofGeneralisability  
andInstrumentalityꢁꢎ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power29ꢁno8ꢂ2008ꢃꢆ684  
殷强公共服务动机理论的评价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45、52。  
XavierBallartꢁClaraRibaꢁꢍContextualizedMeasuresofPublicServiceMotivationꢆTheCaseofSpainꢁꢎInternationalReviewof  
AdministrativeSciences83ꢁno1ꢂ2015ꢃꢆ1-16  
李小华公共服务动机的结构及测量》,《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797。  
HalG RaineyꢁꢍRewardPreferencesamongPublicandPrivateManagersꢆInSearchoftheServiceEthicꢁꢎAmericanReviewofPublic  
ꢀ ꢀ ꢀ ꢀ  
Administration16ꢁno4ꢂ1982ꢃꢆ288-300  
GeneA BrewerꢁSallyColemanSeldenꢁꢍWhistleBlowersintheFederalCivilServiceꢆNewEvidenceofthePublicServiceEthicꢁꢎJournal  
ꢀ ꢀ ꢀ  
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8ꢁno3ꢂ1998ꢃꢆ414  
SangmookKimetalꢁꢍInvestigatingtheStructureandMeaningofPublicServiceMotivationAcrossPopulationsꢆDevelopingan  
InternationalInstrumentandAddressingIssuesofMeasurementInvarianceꢁꢎ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23ꢁ  
no1ꢂ2012ꢃꢆ79-102  
126  
张姝朱艳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测度:内涵结构与量表开发  
AbanePhinaitrup使,直接测量地方政府员工的公共服务动机水平与之不同的是,纵  
向数据测量关注的是动机随时间推移的发展和变化,能够揭示预测动机的动态性和趋势,或是通过纵向数  
据追踪以探究影响公共服务动机的前因后效及中介等因素Holt就通过追踪纵向数据,探究高中公民  
课程与校本社区服务对高中生公共服务动机发展的影响。  
总之,直接测量已是当前研究的主流,而多维度的量表取向成为主导公共服务动机测量的主要工具。  
在对公共服务动机量表进行开发时可借鉴以下经验:其一,间接测量优点在于,通过测量动机产生的需求和  
外在行为表现,能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公共服务动机的强弱,同时避免人们对其隐瞒和夸大;其二,直接测  
量是公共服务动机量表开发的主流方法,而当中的横截面数据则是测量工具开发的主要数据源值得注意  
的是,2016,Ritz等人就指出,尽管实证研究中横截面数据研究占比高达81.3%,少有纵向数据的测量收  
,但随着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的深入,纵向数据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
)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相关研究  
.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研究:植  
1
既有研究多是直接移植沿用公共服务动机的概念体系和测量框架,少有针对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开展教  
师公共服务的动机研究首先,从概念来看,目前关于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界定,多是将教师作为众多公职  
人员中的一类群体,通过迁移公共服务动机的一般性概念进行再界定其次,从前因后效及中介因素来看,  
研究仍集中在公共服务动机的共性因素研究鲜有学者从教育的独有因素出发,探究教师公共服务动机与  
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成就之间的作用关系,教师公共服务动机因果机制的黑箱尚未有研究触及最后,从  
测量工具来看,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量表基本是对Perry量表的使用或再开发如李明军和刘亚编制的教  
师公共服务动机量表,虽是依据KimVandenabeele等的四维度理论,但实际也还是对Perry四维度模  
型的继承发展。  
然而,从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来看,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其工作天然蕴含着崇高的公共使命尤  
其在中国,教师自古就被尊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典范,有着较高的奉献精神故将教师的公共服务动机简  
单地等同于一般的公共服务动机,并直接移植公共服务动机概念和测量工具,一方面,这会使得教师公共服  
务动机概念的内容效度变低,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其独特性和复杂性以及动机构成要素间的内在作用机理;  
另一方面,也将导致测量结果不明,无法真实准确反映教师在公共服务中的实际动机和行为。  
2.:具有文化底色的混合动机  
虽然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我们仍可从相近的从业动机研究中窥见一二既有关于教  
师从业动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其一,研究多从经济人视角,关注教师个体层面上的择业从教、  
专业发展等动机,并探究这些动机与离职意向职业认同及职业倦怠等间的关系如赵飞等人就从教师择业  
动机出发,探究其对教师职业认同和职业倦怠的影响,  
其二少数学者从利他主义的视角,研究教师从  
业动机如唐燕就从道义动机出发,认为教师道义动机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必须履行的职业要求,是教师  
其三在动机的理论基础上,学者从教师个  
的法定义务,。 ,  
体出发,从心理学角度关注动机”,指出自我决定理论期望价值理论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是教师动机研究的  
主流理论,可用以解析教师动机的内在机理此外,也有学者从动机的文化底色出发,指出文化与动机是  
JulianaAbagsonemaAbaneꢁBoon-AnanPhinaitrupꢁꢍPerformanceManagementPracticesandMotivationinDevelopingCountriesꢆA  
FurtherValidationofthePublicServiceMotivationConstructinGhanaꢁꢎManagement&EconomicsResearchJournal4ꢁno1ꢂ2022ꢃꢆ72  
StephenB HoltꢁꢍTheInfluenceofHighSchoolsonDevelopingPublicServiceMotivationꢁꢎInternationalPublicManagementJournal22ꢁ  
no1ꢂ2018ꢃꢆ1-39  
AdrianRitzꢁGeneA BrewerꢁOliverNeumannꢁꢍPublicServiceMotivationꢆASystematicLiteratureReviewandOutlookꢁꢎPublic  
ꢀ ꢀ ꢀ ꢀ ꢀ  
AdministrationReview76ꢁno3ꢂ2016ꢃꢆ417-418  
李明军刘亚中小学教师公共服务动机量表的编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第1,367。  
赵飞等中学教师择业动机职业认同和职业倦怠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121。  
唐燕为什么从事德育?———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道义动机及其建构》,《中国教育学刊》2020年第6,9。  
芦咏莉栾子童乔淼国外教师动机理论及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第6,67。  
12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不可分割的,动机形成于特定的文化情境,并与由文化而社会化的情感密切相关。  
随着国际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的趋势向更加情景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我们有必要加强对不同情境不  
同特殊人群的研究,以充实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的理论体系,并增加其概念的内涵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作为公  
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工作环境和文化背景都具有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职  
业认同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公共服务动机因此,聚焦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对他  
们的公共服务动机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在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  
务动机进行研究时,我们可借鉴已有教师从业动机的研究经验:一是兼顾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利己与利他,  
突出强调教师公共服务动机是私融于公的混合动机;二是回应动机的文化底色,凸显公共服务动机的本质  
也是动机”,回应文化的社会化动机。  
综上可见,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公共服务动机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交织的复杂问题与我国提高公  
共服务水平的时代命题相关联,需要基于我国民族地区特殊的文化情境,探究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  
动机的内涵实质和测量维度因此,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如图1所示)。首先,通过扎根理论自下而上  
建构中国情境下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概念结构维度,以此作为测量量表的编制依据;然后,编  
制量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对量表进行因素分析,基于客观数据对量表进行调整,并对量表进行信度  
检验,以澄清中国情境下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结构测度,从而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组织管  
激励等理论研究及实践运用提供科学的测量工具。  
1ꢄ研究框架图  
定性研究阶段: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公共服务动机理论构建  
()研究方法及思路  
扎根理论缘起于科学的逻辑实用主义符号互动论和工作社会学,主张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透过一系  
搜集分析比较;再搜集再分析再比较的交替过程中,不断地以归纳的方式做比较分析,以建立反映  
社会现象的理论”,因而,该方法常被认为是定性研究中较为科学的方法在此,我们除参照Corbin和  
Strauss质性研究的基础:发展扎根理论的技术和程序中所介绍的扎根理论路径外,还主要借鉴了陈向明  
MargeryB GinsbergꢁTransformativeProfessionalLearningASystemtoEnhanceTeacherandStudentMotivationꢂCorwinꢁ2011ꢃꢁ16  
毛菊玛杰里·金斯伯格教师学习动机论及评价》,《外国教育研究》2016年第9,27。  
钮文英质性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双叶书廊有限公司2014年修订版,398。  
JulietCorbinꢁAnselmStraussꢁBasicsofQualitativeResearch TechniquesandProceduresforDevelopingGroundedTheoryꢂSAGE  
Publicationsꢁ2014ꢃꢁ180-192  
128  
张姝朱艳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测度:内涵结构与量表开发  
,以提炼中国情境下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公共服务动机概念结构及  
其测量维度指标。  
()理论取样及资料收集  
本研究采用理论取样,其核心在于选择能为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注重概念的代表性而非个  
体的代表性调研团队在20233月至202311月期间进行了三轮访谈资料收集第一轮是开放式访  
,以了解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对其公共服务动机的认识及其现状,并以此编制访谈提纲第二轮是抽取目标  
学校进行结构式访谈,调研团队根据第一轮访谈教师培训情况及其所在学校的民族文化环境分析,最终选取  
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的J乡村小学作为访谈学校,以确保受访者在公共服务动机方面的代表性第三轮  
是对已有访谈资料的进一步补充。  
在正式访谈前,研究者对受访者所在的乡村学校进行了背景调查,并与受访者进行初步沟通以确保后续  
访谈的顺利进行正式访谈采用一对一方式,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前提下录音并整理笔录在访谈结束后及  
时整理文稿并编码,根据编码情况决定是否重启访谈,不断反复,直至没有新概念产生最终,团队共访谈了  
2
3人  
(详见表1)。所有访谈均录音,且均在24小时内完成文字转换与整理,形成丰富的访谈资料库。  
1ꢄ访谈情况表  
访谈对象  
编号民族是否会少数民族语言访谈次数 访谈时长(分钟) 转录字数()  
T1  
T2  
T3  
T4  
T5  
T6  
T7  
T8  
T9  
彝族  
彝族  
彝族  
藏族  
藏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彝族  
(彝语)  
1
2
1
2
1
1
1
1
2
1
1
1
1
2
2
1
1
1
1
1
1
1
1
32  
132  
16  
45  
63  
25  
25  
26  
190  
45  
37  
47  
25  
73  
163  
30  
25  
27  
25  
31  
24  
25  
28  
0.7  
3.1  
0.3  
0.9  
1.8  
0.6  
0.5  
0.6  
4.9  
1.2  
1.0  
1.4  
0.5  
2.0  
4.9  
0.9  
0.4  
0.7  
0.5  
0.7  
0.4  
0.5  
0.6  
(彝语)  
(彝语)  
国培计划(2022)”、“Q省一轮  
(藏语)  
2
023年民族地区教师转型访谈  
(藏语)  
提升的培训教师  
对象  
(彝语)  
T10 彝族  
T11 彝族  
T12 彝族  
T13 彝族  
T14 彝族  
T15 汉族  
T16 汉族  
T17 汉族  
T18 汉族  
T19 汉族  
T20 苗族  
T21 汉族  
(彝语)  
(彝语)  
(彝语)  
(彝语)  
二轮  
访谈  
对象  
(彝语)  
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J  
乡村小学教师  
三轮  
访谈T22 汉族  
对象  
T23 回族  
陈向明王富伟高等学校辅导员双线晋升悖论———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教育研究》2021年第2,81ꢇ83。  
12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本研究团队在对J乡村小学教师进行访谈的同时,也对该校进行了全面的深入调查广泛搜集了  
关于J小学所在区域的历史经济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的资料,力求对该地区的教育环境有更为全面和深入  
的了解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了诸如阿力甫夏格桑德吉等获得感动中国荣誉的民族地区乡村教师  
的相关采访和典型事迹,以从数据上确保了研究的效度与可靠性。  
()访谈提纲编制  
访谈作为扎根理论中重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对于研究者深入理解特定情境捕捉细微差异以及提炼核心  
概念具有重要作用,而多种资料结合使用有利于就同样问题进行三角检验,以增强研究过程与结论的可信度  
和说服力故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收集资料,同时辅以观察法,并利用网络素材作为资料的补充来源。  
为确保受访者能清晰准确地理解访谈内容,正式访谈前研究团队通过讨论编制预访谈提纲,并广泛收  
集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且从一轮访谈对象中选取2名受访者参与预访谈,根据访谈情况和受访者的建议对  
预访谈提纲进行修改,形成正式访谈提纲具体内容如下:“您认为什么是公共服务?”“您心中的公共服务有  
哪些特征?”“在您看来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工作算不算是公共服务的范畴?为什么?请列举具体的事例。”  
您作出这些公共服务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等等此外,这一过程中受访者不会被告知公共服务动机的  
具体定义,而是根据个人理解及经历自由回答。  
(
)数据编码与公共服务动机概念及结构维度构建  
1.:归纳丰富类属  
2ꢄT9教师访谈资料的一级编码示例  
一级编码  
属性  
原始资料(节选)  
类属化  
维度  
概念化  
类属  
职业充满使  
教师的工作就是公共服务,就是我心里面是这样想 [1]  
我的理解是因为,不只要教书,我还要育人,我  
感觉育人比教书更重要。[1]……他们是以老师为  
命感  
有义务给学生  
树立榜样  
[2]  
使命担  
当与师  
德操守  
榜样的,老师做了什么他们就学习什么,我就想到  
的是不只要抓学习,我还要抓他们的行为习惯,包  
括他们的那个三观。[2]……回来这里教书是因为  
我家在这里,再加上它也是我母校,我想为我的家  
乡做一点点奉献,2019年毕业当时是考到邻县  
的一所小学,待遇要比现在这里好一些,但是我还  
是一直关注这边的招考信息,一有机会我就考回来  
。[3]……我待会还要护学,送学生回寝室,等学  
生睡觉得到10点半,之后再去备教材备教案,这  
个弄过来,还要去弄我们学校的那些事,然后就得  
弄一些杂事,我现在都感觉这个人都憔悴了,我都  
感觉有时候我能不能分成两个人。[4]我想好好教  
书嘛,又想做好学校的行政工作,有时候都想把学  
校行政工作辞职了,然后我想我一个男人,如果我  
做这个都没有完成的话,我会感觉没有什么前途,  
而且我一直的目标就是先上位到副校长,然后我就  
一直坚持[5]……(36个语义片段)  
使
被动担当主  
动担当……  
……  
有责任感为学  
生提供服务  
[
6]  
[
3] 对自己民族有  
[
36] 很强的依恋感  
愿意为学生利  
[4]  
表面行为内  
益牺牲自己利主动付出  
…  
[11]  
心感受  
看到学生遭遇  
不幸感到难关怀同情  
……  
奉献  
[19]  
有  
重  
[24]  
良心  
期望获得更高  
[5]  
[27]  
……  
精神  
实现  
……  
公共项目参政策号召主  
…… ……  
……  
动发起  
参与  
合计  
23个标签  
ꢄꢄ一级编码是对原始资料逐步进行概念化和类属化的过程,旨在用概念和类属来正确反映资料内容在  
这一过程中,研究者应秉持客观开放的态度,尽可能减少主观偏见和思维定式的影响在本研究中,开放性  
130  
张姝朱艳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测度:内涵结构与量表开发  
编码遵循了以下步骤:一是标记原始语句,即逐词逐事件标记原始资料中反映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  
动机内涵及结构维度的原始语句;二是概念化,即对标记的原始语句逐句命名(贴标签)的过程;三是类属化,  
即是将零散概念进一步比较整合,将相同和类似的标签合为同一类属,并归纳识别类属的属性和维度(示例  
见表2)。  
具体而言,首先,研究团队共同阅读一轮二轮访谈的所有文本资料,逐份逐句逐行标记与公共服务动  
机相关的语义片段,并进行编号筛选标准为有清晰描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意涵或内容”。  
其次,为确保初始编码过程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我们采用了两名研究者独立编码的方式,逐份对受访者的访  
谈资料的原始语进行编码,直至概念达到理论饱和,再无新的概念标签产生独立逐份编码结束后,研究团  
队共同逐份对编码结果进行比较讨论归类,将相同或类似的概念整合最后,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团队  
开展第三轮访谈收集原始资料,并结合观察和网络素材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再次确证无新概念产生最终,  
经过多次讨论形成3个主类属、4个类属和10个类属属性(见表3)。  
3ꢄ一级编码结果  
主类属  
类属  
公共参与  
类属属性  
公共政策吸引公共项目参与  
自我认知自我发展  
理性动机  
自我实现  
规范动机  
情感动机  
使命担当与师德操守  
无私奉献  
使命担当职业道德职业操守  
主动付出关怀同情奉献精神  
ꢄꢄ2.二级编码:属  
二级编码是对一级编码得到的各类属加以聚类的过程,旨在发现和建立类属间的各种联系本研究  
在进一步编码之后,参照陈向明的做法,使用清理故事线的技术直接找寻核心类属,具体如下。  
民族地区的乡村教师都认同自己工作的使命,即是为国家教育事业作贡献帮助孩子成长发展,认为自  
己的工作就是公共服务然而,从事及坚守这一公共服务背后的动机构成颇为复杂例如,最初选择就读师  
范专业以及毕业后回到民族地区当教师,是基于对自身综合资本(教育资本家庭资本社会资本等),和毕业  
时国家相关就业政策以及对自身和家庭发展等因素综合考量(主要是理性情感)的最优选择在入职以后,  
真正感受体验一名民族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并且面临与当地民族文化的融合或再融合(冲突适应及融  
),与当地建立更加深厚的地缘情感(与地方与学生与同事),重新审视自己作为一名民族地区乡村教师  
的职责与使命等等,共同(有情感的规范的理性的)构成了民族教师做好教育公共服务的动机此外,在面  
临繁琐的日常教学任务无休止的与教学无关的任务安排抑或是难以融入当地民族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  
等困难下,结合自己对自身职业发展生涯的再审视(理性情感规范),最后将教师职业转化为终身发展的  
志业”。概言之,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是激发维持调节稳定乡村教师投身民族地区教育公共  
事业,并坚守教师道德和伦理准则的内在心理过程和推动力量,其动机的目标指向亲社会促进社会良善,由  
理性动机规范动机情感动机构成,在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公共服务动机组成的具体模式不同,且动机  
间存在挤出增强及协同效应。  
由此,研究团队对以上故事进行概念化,以形成定性研究阶段的核心类属———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  
务动机整个故事均围绕教师公共服务动机展开,尽管在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公共服务行为背后的动机  
构成模式不同而其中,理性动机由公共参与自我实现两维度组成,规范动机由使命担当与师德操守组成,  
情感动机由无私奉献组成。  
.三级编码:属  
3
确定核心类属后,进一步将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公共服务动机的构成与维度整个关联起来,形成民族地  
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结构模型(见图2),其具体关联过程及具体动机构成模式不在此进行赘述。  
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年第4,61。  
13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ꢄ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结构模型图  
定量研究阶段: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公共服务动机测度探究  
()量表编制  
量表编制经历了初始量表编制量表修订形成正式量表三个阶段其中,初始量表编制过程如下。  
一是依循概念及结构,基于本研究得出的4大维度(类属)和对应的10个类属属性,参考国内外已有公共服  
务动机量表的相关表述,回溯原始访谈资料编制测度问题二是为保证初始量表的内容效度,邀请5位民族  
教育学领域专家对初步形成的量表进行讨论通过2次讨论后,综合专家意见考量内容效度文字表述  
的准确性以及与中国实际情况的契合度后,调整题项,并采用Likert五点量表(包含完全不符合”、“较不符  
”、“一般”、“较符合”、“完全符合五种选项)来制定量表初稿随后,邀请3位民族地区的乡村教师进行填  
,并根据反馈意见调整量表,最终形成共32题的中国情境下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初始量表(见  
4)。  
4ꢄ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测量的初始量表问题  
测量维度  
属性  
量表问题  
PSM4:我特别在乎我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的一般规范。  
使命PSM18:我感到有责任通过教育服务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  
担当PSM20:我认为乡村教育是一项充满使命感的事业。  
PSM28:我会自愿做一些利于中华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的事情。  
使命担当与 职业PSM26:我认为身为一名民族地区的乡村教师,在面对不良风气时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试着改变。  
师德操守  
道德PSM27:我认为师德对引导学生成长发展和民族地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很重要。  
PSM3:对于职责范围外,但可能会促进学生成长的工作,我会积极参与并认真对待。  
职业PSM11:我对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业发展非常关注。  
操守PSM16:我会经常思考,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挥我作为教师的价值。  
PSM21:我认为我们肩负着民族团结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PSM5:我感到我有责任为乡村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主动  
PSM23:我愿意为公共利益牺牲个人利益。  
付出  
PSM32:我愿意付出额外的努力,以确保每个乡村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关照。  
PSM10:我真心喜欢学生并关心尊重学生。  
关怀  
无私奉献  
PSM22:我很关注学生群体的利益。  
同情  
PSM31:我认为我的工作对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很重要。  
PSM13:我觉得我的工作能体现我的价值。  
奉献  
PSM19:我特别在乎我的行为是否符合一名乡村教师的要求。  
精神  
PSM29:我作为一名民族地区的乡村教师,这让我很自豪。  
132  
张姝朱艳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测度:内涵结构与量表开发  
公共PSM1:我很希望参与到教育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  
政策PSM2:我很愿意与他人分享我对公共政策的看法。  
吸引PSM30:我认为积极参与公共服务是自己应尽的公民义务。  
公共参与  
公共PSM12:我经常积极参与民族地区社区的活动,增进民族凝聚力。  
项目PSM15:我乐于与民族地区社区合作,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  
参与PSM25:我对有益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公共项目很感兴趣。  
PSM6:我对于提升自己在教育领域的职业地位和声望感兴趣。  
自我  
PSM8:我特别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  
认知  
PSM14:对我而言,工资和福利是选择教育职业的主要动机之一。  
自我实现  
PSM7:我选择目前的职业是因为它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工作。  
自我PSM9:我关注工作中提供的额外福利和奖励。  
发展PSM17:我关心别人如何看待教师职业。  
PSM24:大家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认可,对我非常重要。  
()统计处理  
ꢄꢄ  
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FactorAnalysis,EFA)主要采用组成成分分析,因素旋转采用最大方差  
法旋转和最优斜交法旋转,计算工具为SPSS27.0,并根据因素分析结果进行理论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  
(ConfirmatoryFactorAnalysisCFA  
, )采用最大似然(  
MaximumLikelihood,ML)估计对模型进行拟合,计  
算工具为AMOS23.0。  
(
)结果与分析  
1
.初始量表的量化分析  
初始量表涉及32,主要通过问卷星发放,由研究人员邀请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填写,最终共收回问卷  
49份  
,删除填写时间过短规律填写乱填(如量表中设置了标记题,要求被试直接选择一般选项,没有按  
3
要求填写,则视为没有认真阅题)的无效问卷,最终获得210份有效问卷,符合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数的要  
,即样本量,在题项数的510倍之间。  
2
首先,探索性因素分析的适合度检测结果显示本研究收集数据的KMO值为0.94,Bartlett球形检验χ  
=
8971.69pꢓ0.001,,。  
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最大方差法旋转方法按照以下标准对初始题项进行删减:一是因素载荷  
小于0.40的题,剔除0;二是在两个及以上因素上的载荷均大于0.40的题,剔除13;三是题目不符合  
因素内涵的题,剔除0最终,共剔除13项不符合要求的题项同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比最大方差法  
和最优斜交法两种旋转方法,对剩余19个题项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两种转  
轴法均抽取了4个因素,累计方差解释率为82.71%,最优斜交转轴法抽取的因素结构与理论构思一致,且  
不存在交叉负荷的题项,故本研究采纳主成分最优斜交法的结果。  
最后,检查是否存在题目冗余的情况对删减后剩余的19个题项进行项目分析,根据总分排序对高分  
(27%)和低分组(27%)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低分组所有题项的平均数差异值均达到显著(t介  
12.23ꢇ23.05之间,pꢓ0.001);各题项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63ꢇ0.82之间,符合同质性检验相关系  
数大于0.4的标准此外因素无私奉献公共参与使命担当与师德操守自我实现Cron-  
。 , “  
bachꢒsα系数分别为0.9640.9230.957 0.897  
(均大于0.8),各因素内部一致性好,依次删除各题项,观  
察各因素内部一致性系数变化,除删除PSM12、PSM6后其对应因素的Cronbach值略有升高,删除  
PSM16Cronbachꢒsα值不变,  
,PSM12和  
PSM6两个题项 PSM16  
我经常会思考,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挥我作为教师的价值与定性研究阶段与民  
,
族地区乡村教师职业操守联系紧密,且删除后内部一致性不变可继续保留,故不删除最终,题项构成分  
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07。  
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181。  
13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别为无私奉献(5)、公共参与(4)、使命担当与师德操守(5)、自我实现(3),基于扎根理论开发的民  
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量表得到初步验证(见表5)。  
5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N=210)  
使命担当  
删除该项后  
题项  
无私奉献  
公共参与  
自我实现  
与师德操守  
Cronbachꢒsα  
PSM13  
PSM19  
PSM23  
PSM29  
PSM31  
PSM1  
0.93  
0.81  
0.91  
0.96  
0.92  
0.955  
0.957  
0.959  
0.955  
0.952  
0.903  
0.904  
0.924  
0.894  
0.904  
0.946  
0.957  
0.944  
0.945  
0.944  
0.933  
0.858  
0.837  
0.89  
0.87  
0.84  
0.92  
0.75  
PSM2  
PSM12  
PSM15  
PSM25  
PSM11  
PSM16  
PSM18  
PSM21  
PSM26  
PSM6  
0.87  
0.76  
0.90  
0.91  
0.90  
0.57  
0.92  
0.97  
0.95  
0.897  
PSM7  
PSM9  
PSM14  
信度系数  
0.821  
0.964  
0.923  
10.855  
2.063  
0.957  
9.181  
1.744  
———  
方差解释率(%)  
57.253  
5.423  
1.030  
———  
———  
(
82.71%)  
特征值(未旋转)  
10.878  
ꢄꢄ2.正式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正式量表共涉及17个题项,也主要通过问卷星发放,由研究人员邀请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填写,共收回问  
499,删除无效问卷后,最终获得300。  
首先,依循前述理论研究与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利用AMOS23.0,绘制初始模型(一阶四因素模型),  
2
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始模型的3ꢓχ/dƒꢓ5RMSEAꢏ0.8,模型拟合不  
因此,可对模型进行修正,具体结合参数间修正指数(MI)和参数间因果性的理论支撑进行修正通过  
释放e13ꢇe14MI值为52.340,该值很大,两项之间存在紧密关系),PSM1“我很希望参与到教育公共政策  
的制定过程中PSM2“我很愿意与他人分享我对公共政策的看法都是测量公共政策吸引,两者高度关  
2
,释放后模型拟合较佳,释放后χ/dƒꢓ3、RMSEASRMR均小于0.08、CFITLI都大于0.9,此时模  
型拟合较佳(具体见表6)。  
134  
张姝朱艳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测度:内涵结构与量表开发  
6ꢄ初始模型修正的各步骤的总体拟合情况(N=300)  
2
χ
2
dƒ χ/ RMSEA CFI  
TLI SRMR  
模型评估  
*
**  
初始模型  
356.644  
113 3.154 0.085 0.921 0.905 0.051  
112 2.616 0.074 0.941 0.929 0.045  
模型拟合不佳  
模型拟合较佳  
*
**  
释放e13ꢇe14 292.959  
* * ***  
:pꢓ0.05pꢓ0.01pꢓ0.001,下同  
ꢄꢄ  
其次,进一步综合评价模型的拟合优度在修正后的初始模型基础上,尝试缩减因素,通过对比(见表  
2
)
,可见二阶四因素模型与一阶四因素模型均符合要求(χ/ 、  
dƒꢓ3RMSEASRMR0.08CFI和  
7
TLI0.9),四因素模型的拟合值明显优于其他模型,故认为一阶四因素模型结构更佳此外,从一阶  
模型的拟合数据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维度间相关系数在0.45ꢇ0.72之间,pꢓ0.001)及前文的理论研究  
来看,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公共服务动机可能存在高一阶的因素从二阶四因素模型看,模型中各测量条目  
在相应因素上的标准化载荷量在0.69ꢇ0.88之间(pꢓ0.001,见图3),能较好解释观测变量,说明本研究开  
发的量表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同时,一阶因素和二阶因素的关系较强(除自我实现外其余因素在0.79ꢇ  
0.94,0.390.4,使地  
区乡村教育事业的重要动因之一),由此确证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测量维度由使命担当与师德  
操守无私奉献公共参与自我实现构成。  
7ꢄ民族地区乡村教师PSM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对比结果(N=300)  
2
χ
2
模型  
dƒ  
χ/dƒ RMSEA CFI  
TLI SRMR  
*
**  
**  
**  
**  
**  
二阶四因素  
301.533  
114 2.645 0.074 0.939 0.928 0.049  
112 2.616 0.074 0.941 0.929 0.045  
115 3.213 0.086 0.918 0.903 0.054  
117 4.134 0.102 0.881 0.862 0.066  
118 5.909 0.128 0.813 0.784 0.091  
*
292.959  
四因素模型  
*
369.453  
三因素模型(A+B,C,D)  
二因素模型(A+B+C,D)  
单因素模型  
*
483.730  
*
697.239  
ꢄꢄ:A=使命担当与师德操守,B=无私奉献,C=公共参与,D=自我实现  
3
.正式量表的信度检验  
基于验证性因素分析收集的300份有效问卷数据,本研究进一步考察了正式量表(17个题项)及各因  
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整个量表的Cronbachα0.918,其中无私奉献使命担当与师德操守公共参与自  
我实现的Cronbachα分别为0.878、0.887、0.859、0.778,均在0.7以上,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本研究聚焦我国民族地区文化情境,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本土构建中国化的民族地  
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测度。  
其一,针对中国独特性的文化情境和教师职业的特殊,扎根构建了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概  
研究认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是激发维持调节稳定乡村教师投身民族地区教育公共事  
,并坚守教师道德和伦理准则的内在心理过程和推动力量,其动机的目标指向亲社会促进社会良善与  
一般公共服务动机概念相较而言,一方面,其共性在于两者都是激发和调控个体进行公共服务行为的一种稳  
定的内在心理因素,都同时指向亲社会促进社会良善发展,都能通过公共服务行为的强度表征其动机的水  
,同时两者都具有个体差异性,受个人特征经验价值观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其个性在于民族  
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范围对象内容目标指向组成更聚焦,更具文化张力首先,从范围对象而  
,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的乡村教师群体,表明了该动机是为了满足特定地域和人群对教育公共服务的需  
,突出了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关注和支持;其次,从内容与目标指向而言,更加凸显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躬  
耕教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使命,更加指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民族地区群众的获得感与  
幸福感,为实现共同富裕作出贡献;再次,从动机组成来看,民族地区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组成更为复杂和多  
13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ꢄ民族地区乡村教师PSM二阶因素模型标准化路径  
,其中多元民族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及地理经济环境是造成动机组成繁杂多元的首要因素。  
其二,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验证公共服务动机普遍构成结构和通用测度首先,与一般  
公共服务动机相似,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也由理性动机规范动机情感动机构成,但具体意涵不  
,说明基于理性的规范的情感的公共服务动机构成具有跨群体一致性与特异性如理性动机是指基于  
个体的理性思考产生的动机,其目标指向亲社会及促进社会良善,包含自利动机与利他动机,但自利动机一  
定是融合在利他动机当中;规范动机是指受到社会规范教师职业准则和伦理规范的影响而产生的动机;情  
感动机是指个体情感体验和情感连接驱动的动机其次,测量维度则包括使命担当与师德操守无私奉献、  
公共参与及自我实现四个方面其中,“公共参与”、“无私奉献与一般公共服务动机测量维度相似,说明中  
西方情境下公共服务普遍存在无私奉献”、“公共参与两个维度,但这两个维度的具体行为表现及语言表达  
存在一定差异最后,从结构与测量维度对应关系来看:公共参与和自我实现对应着理性动机;使命担当与  
师德操守对应着规范动机;无私奉献对应着情感动机。  
其三,研究创新发现两个新维度,分别是具有中国独特伦理价值观念的自我实现”,以及针对教师这一  
公共职业的特殊维度使命担当与师德操守”。前者与我国高度的政党嵌入社会治理和集体主义文化传统相  
,后者与民族地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我国儒家传统德治思想,以及目前中国公共组织的制度和环境相  
自我实现而言,在中国文化中,个人与集体社会和国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自我实现  
不仅是个体层面的追求,更是个体将个人梦想融入民族梦想,最后汇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故对于  
民族地区的教师而言,通过教育工作实现自我价值促进当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既是理性选择,更是自我实  
现的追求,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此外,使命担当与师德操守而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地位  
崇高,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社会责任,是道德典范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  
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特别是在民族地区,教师还承载着维系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传承与发展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9年专刊,78。  
136  
张姝朱艳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测度:内涵结构与量表开发  
重要使命,是民族振兴的纽带因此,教师职业不仅是公共利益的承诺,更是道德化责任化的师道传承,相  
较传统公共利益承诺”,使命担当与师德操守更适宜作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测量维度。  
其四,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共同确证在中国情境下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没有单独同情心”  
这一维度,而是以无私奉献的形式呈现原因在于同情心在美国情境下具体为当我看到人们处于困境  
,我很难控制自己的感情”,“爱国主义包括关心他人的福祉,这是一种爱国主义与关心他人福祉的无私  
行为;而在中国文化情境中,同情心不仅被视为一种情感品质,更是一种道德要求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体  
现了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是人性本善的体现,同时蕴含了道德要求和修身养性的重要价值结合民族  
地区乡村教师的职业使命,本研究更多地从无私奉献的行为出发,来概括教师对学生的同情心,传达教师对  
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理论贡献  
本研究为中国情境中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内涵界定结构维度划分开发出一套更全面科  
学的测量指标体系,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测量提供科学有效的工具基础,能有助于控制已有研  
究中的外部环境偏差与内部测量偏差,中国民族地区的教育故事与国内外公共服务研究领域形成学术  
对话,并实现研究结论更加有效地推广和应用。  
其一,本研究以扎根理论的方法聚焦中国情境,突出对民族地区文化场景本土化的解释与建构,归纳民  
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概念结构及维度一是把中国问题作为研究的问题之源提高公共  
服务水平的时代命题出发,基于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的特殊性以明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  
机内涵本质,提出教师公共服务动机是亲社会的促进社会良善的,指向维护民族团结传承发展民族文化、  
实现乡村振兴二是把中国文化作为研究的概念之源在对比回溯中西方语境中二者关系,  
明晰了中国语境中公共服务动机中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竭私尽公私从于公私融于公的  
关系,从文化本源直面了公共服务动机所谓的阴暗面”,即利己与利他之间并非只有零和关系”,也可以是  
私融于公的正和关系”。为从公共服务行为本身来把握公共服务动机的内涵扫除了利他主义的桎梏。  
三是把中国意义作为研究的概念构建之基扎根于中国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访谈资料,遵循中国问题ꢇ  
中国文化中国情境”,建构情境行为动机的归纳路径,从真实事件中总结意义归纳概念。  
其二,开发了中国情境下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测量工具过往鲜有研究结合国内外理论  
实证开发建构并验证针对中国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公共服务动机量表本研究弥补了这一  
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公共服务动机测量量表的跨文化研究,同时也为中国公共服务动机相关研究提供  
了更符合情境的测量工具此外,研究还发现与西方量表相似的公共参与”、“无私奉献两个维度,提炼出  
中国制度文化情境的自我实现和教师职业的使命担当与师德操守两个创新维度,并从传统文化组织情  
境等方面探讨了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维度的差异与新维度出现的原因另外,研究通过定量分析验证得出,  
使命担当与师德操守是教师公共服务动机最显著的组成维度,该维度的题项表现出良好的可靠性和有效  
这充分说明了在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测量中,“使命担当与师德操守维度具有极其重要  
的地位。  
(
)研究局限与展望  
1
.研究局限  
虽然本文秉承严谨的扎根理论范式搜集整理和分析编码数据,得出了较为科学的研究结论,并遵循规  
范的量表开发步骤编制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量表,对量表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但仍具有以下  
局限。  
首先,扎根分析样本选择较为单一,可能会限制研究结论的使用范围虽然在定性研究阶段,我们主要  
采用了理论抽样方法,确保了样本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但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且各民族文化丰富多样,  
JamesL PerryꢁꢍMeasuringPublicServiceMotivationꢆAnAssessmentofConstructReliabilityandValidityꢁꢎJournalofPublic  
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6ꢁno1ꢂ1996ꢃꢆ10  
13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地理经济环境差异巨大,而这些都是影响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重要因素因此,尽管本研究在特定样本中得  
出了有意义的结论,但其适用范围和普适性仍需要在更广泛多元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下进一步确证,以更全  
面地理解和反映中国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尚未有纵向数据的追踪测量,量表的结构效度仍需进一步验证本研究在量化分析阶段主要依赖  
于横截面的数据,来验证针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开发的公共服务动机量表的信效度虽然这一方法为我们  
提供了对当前状态下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初步理解,但它并未涵盖时间维度的变化因此,要更全面地评估  
量表的信度与结构效度,未来研究还需通过纵向数据的追踪,观察量表在不同时间点上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提升量表的结构效度,从而更准确地反映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动态变化。  
2
.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至少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继续展开一是开展跨样本验证分析可以扩大调查研究数据来源,  
涵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验证本研究理论模型的普适性和稳定性二是继续深化民族  
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机理研究本研究已初步构建了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组成结构,  
未来可深入探究不同类型教师及教师不同发展阶段下,理性动机情感动机及规范动机的具体构成差异,及  
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动机挤出效应”、“动机增强效应动机协同效应三是深化公共服  
务动机的因果机制研究可通过纵向数据追踪研究实验研究等,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  
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既可验证本研究量表的信效度,又可更深入地了解其公共服务动机的内在因果机制四  
是拓展公共服务动机的效应研究可进一步考察公共服务动机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自我  
效能感及学生学业成就等因素间的作用,特别是这些效应可能存在的边界条件,以更全面地理解公共服务动  
机的作用机制。  
[责任编辑:罗银科]  
138  
51卷第6期  
024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Vol51ꢁNo6  
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Novemberꢁ2024  
职前中文教师整合技术的  
学科教学知识发展实证研究  
———基于线上实习总结的认知网络分析  
刘玉屏武晓琴  
ꢄꢄ摘要:职前教师的知识结构决定着其未来的教学胜任力和专业发展潜力通过认知网络分析法,20名职前  
中文教师的实习总结进行编码并构建认知网络模型,以探究其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轨迹及特  
,发现:职前中文教师在实习中,教学法相关知识发展突出,学科内容知识有所拓展,技术知识发展不足;实习各  
阶段的知识呈现渐进式发展特征比较不同专业背景组和有无教学经验组的认知网络结构发现,不同组别职前中  
文教师在知识发展的类型和数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本专业组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发展,跨专业组在技术知识整合  
上更有优势;有教学经验组比无经验组掌握了更多复合知识国际中文教育转型发展期的职前教师培养,可从如  
下方面着手:引入TPACK理论,变革职前中文教师培养理念;完善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奠定TPACK发  
展基础;加强实习实践,促进职前中文教师TPACK知识形成。  
关键词:职前中文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实习;认知网络分析  
DOI1013734ꢅjcnki1000-531520240618  
收稿日期:2024-03-2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创新项目国际中文教师自主实践AI磨课  
系统构建研究”(21YH029CX1)、中央民族大学2022年研究生科研实践项目职前汉语教师整合技术的  
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研究”(BZKY202208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玉屏,,河北三河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  
中文教师研究,E-mailꢆliuyuping1121@sinacom;  
武晓琴,,内蒙古包头人,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言  
在教育和技术双重变革的相互作用之下,国际中文教育迎来了数字化转型时期,科学技术推动国际中  
,,这对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教育信息化  
背景下,教师如何有效整合技术开展教学,是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及教师专业发展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③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y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TPACK)是数字时代教师必  
郑艳群在教育变革和技术变革中思考国际中文教育的前景》,《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15。  
惠天罡国际中文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必要条件现实基础与实践路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3年第2,第  
1
2。  
刘婷婷李洪修郭梦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师TPACK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变革之路》,《民族教育研究》2022年第6,164ꢇ172。  
最初缩写为TPCK,2007Mishra在第九届全美技术领导峰会上将“TPCK”更改为“TPACK”,意指组成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的三个  
基本要素紧密联系本文区分两种写法,TPCK指三维复合知识元素,TPACK指整体的知识框架。  
13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备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也为职前教师培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关于职前教师  
TPACK,虽然围绕职前中文教师TPACK现状已开展了一定研究,但关于职前中  
文教师TPACK是如何发展的,其发展过程具有什么特征,学界尚缺乏深刻认识只有充分了解职前中文教  
TPACK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采取切实有效的培养措施,培养出能够适应  
转型期国际中文教育发展需要的合格师资。  
认知网络分析法(EpistemicNetworkAnalysis,ENA)对于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一定优  
,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探索复杂系统中的认知结构和知识发展本研究以线上实习总结为数据来源,  
采用认知网络分析法,研究职前中文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探究其TPACK发展特  
征以及不同类型职前教师TPACK发展差异,不仅可以为深入阐释职前中文教师知识建构机制提供证据,还  
可以为思考技术如何赋能国际中文教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此外,在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领域采  
用认知网络分析法开展实证探讨具有一定开创性,拓展了认知网络分析法的应用研究领域。  
相关研究概述  
()TPACK的提出及其要素  
Shulman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基础上,Koehler&Mishra将技术融入教师学科教学知识  
,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并描述了TPACK框架中的七个知识元素及其关系,指出  
这是一种整合技术的教师知识框架”(见图1)。  
1ꢄTPACK框架韦恩图⑧  
TPACK框架包含三个基本知识要素和四个复合知识要素。  
:(Con-  
段元美闫志明俞树煜大四师范生TPACK构成机制研究》,《教师教育研究》2016年第6,50。  
聂晓颖黄秦安魏金宝数学专业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现状调查与分析》,《当代教师教育》2015年第4,84ꢇ89。  
王琦国际汉语职前教师的TPACK、技术态度技术整合自我效能关系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127ꢇ135  
。  
张思邓露邓伟夏丹上超望网络研修社区中教师对话反思的认知网络分析———以语文齐心协力教师工作坊为例》,《电化教育研究》  
2
0207,42ꢇ47。  
邓路遥石长地林金锡孙众基于ENA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分析———以移动社交环境中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为例》,《现代教育技术》2021年  
4,65ꢇ72。  
⑥LeeSShulmanꢁꢍThoseWhoUnderstandꢆKnowledgeGrowthinTeachingꢁꢎEducationalResearcher15ꢁno2ꢂ1986ꢃꢆ4-14  
ꢀ ꢀ ꢀ ꢀ ꢀ  
MatthewJKoehlerꢁPunyaMishraꢁꢍWhatHappensWhenTeachersDesignEducationalTechnologyꢑTheDevelopmentof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ꢎJournalofEducationalComputingResearch32ꢁno2ꢂ2005ꢃꢆ131-152  
此图片来自TPACK.ORG,原图为英文,本文在利用时采用学界普遍使用的翻译形式,加入整合二字参见:https://tpack.org/tpack-  
image/。  
140  
刘玉屏武晓琴职前中文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发展实证研究———基于线上实习总结的认知网络分析  
tentKnowledge,CK)(PedagogicalKnowledgePK  
, )、技术知识(  
TechnologicalKnowledge,  
)
四个复合知识要素为: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  
TK  
知识(TechnologicalContentKnowledge,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Pedagogical  
Knowledge,TPK)(Technology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TPCK)学  
科教学知识(PCK)是学科内容和教学法知识的融合,关注具体教学内容的呈现和阐释,包括用什么样的教  
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配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促进教与学等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  
指对技术和学科内容互相影响互相限制的理解,教师需要了解哪些具体的技术工具和资源更适合用来讲解  
自身领域的学科知识,以及学科内容如何制约甚至改变技术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指对技术应用  
如何改变教与学的理解,包括对技术用于教学中的功能可供性(Affordance)和限制性的认识与了解,以及根  
据具体教学情境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技术的能力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是同时整合了技术、  
教学法和学科内容,并超越了三个要素的新型的知识形式,体现教师对三种基本知识要素之间相互促进及制  
约关系的深刻理解他们后来又在这一框架内增加了情境(Contexts)要素,情境中的各因素会以直接或间  
接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  
总之,TPACK概念框架强调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之间的多重联系,以及各知识要素的复杂性互动  
目前TPACK已经成为教师将技术有效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必须具备的一种知识框架,也  
为职前教师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职前教师TPACK相关研究  
TPACK,受到教师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已有研究主要涉及职前教  
TPACK的测量和培养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测量和鉴定职前教师TPACK水平是促进其TPACK发展  
的重要依据。  
关于职前教师TPACK的测量,已有研究提出的方法主要有:自我报告开放性问卷表现评价访谈以  
及观察等自我报告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Schmidt等编制的职前教师TPACK量表,表现评价中应用  
广Harris鉴于各种评价手段都有一定局限性,越来越多的研究结合质性  
与量化的方法对职前教师的TPACK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TPACK,已有研究提出的方法和策略主要有任务导向法行动法ꢈꢊꢉ循环微格教学法ꢈꢉꢋ及设  
计学习方法这些策略都强调职前教师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基于技术的设计任务,通过完成任务,加深  
对教学法学科内容以及技术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解,在异质的小组协作中发展TPACK。此外,也有学  
PunyaMishraꢁMatthewJ Koehlerꢁꢍ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ꢆAFrameworkforTeacherKnowledgeꢁꢎTeachers  
CollegeRecord108ꢁno6ꢂ2006ꢃꢆ1017-1054  
徐鹏张海王以宁刘艳华《TPACK国外研究现状及启示》,《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第9,113。  
董艳桑国元蔡敬新师范生TPACK知识的实证研究》,《教师教育研究》2014年第3,37。  
詹艺任友群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简述》,《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第4,81。  
顾艳霞钱旭鸯国内外TPACK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及思考》,《远程教育杂志》2016年第5,97。  
DeniseA Schmidtetalꢁꢍ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ꢂTPACKꢃꢆThe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anAssessment  
InstrumentforPreserviceTeachersꢁꢎJournalofResearchonTechnologyinEducation42ꢁno2ꢂ2009ꢃꢆ123-149  
JudithB HarrisetalꢁꢍꢔGroundedꢒTechnologyIntegrationꢆInstructionalPlanningUsingCurriculum-BasedActivityTypeTaxonomiesꢁꢎ  
JournalofTechnology&TeacherEducation18ꢁno4ꢂ2010ꢃꢆ573-605  
马建军刘要悟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之发展———基于微课开发案例的分析》,《中国远程教育》2018年第3,21ꢇ26。  
KalpanaKharadeꢁHemaPeeseꢁꢍProblem-basedLearningꢆAPromisingPathwayforEmpoweringPre-serviceTeachersforICT-mediated  
ꢀ ꢀ ꢀ ꢀ ꢀ  
LanguageTeachingꢁꢎPolicyFuturesinEducation12ꢁno2ꢂ2014ꢃꢆ262-272  
ꢈꢉꢊShu-JuDianaTaiꢁꢍFromTPACK-in-actionWorkshopstoClassroomsꢆCALLCompetencyDevelopedandIntegratedꢁꢎLanguageLearning  
&
Technology19ꢁno1ꢂ2015ꢃꢆ139-164  
ꢀ ꢀ ꢀ  
ꢈꢉꢋRoseM CavinꢁꢍDeveloping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inPreserviceTeachersThroughMicroteachingLessonStudyꢎ  
ꢂPhDdissꢁTheFloridaStateUniversityꢁ2007ꢃꢁ128ꢁProQuestDissertation&Theses  
ꢈꢉꢌMatthewJKoehleretalꢁꢍThe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FrameworkꢁꢎinHandbookofResearchon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ꢃFourthEditionꢄꢁedJ MichaelSpectoretalꢂSpringerꢁ2014ꢃꢁ101-111  
14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者提出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以促进职前教师TPACK的发展,如整合以往单独教授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法等课  
,培养职前教师技术整合的意识和知识。  
()职前教师实习相关研究  
教育实习是职前教师初步尝试教师职责实现从学生向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环节教育部2011年发布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实践取向作为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的核心理念,实践被视为教师成长的基  
国内职前教师实习研究主要聚焦于实习目标实习模式实习评价和实习管理等方面,近年来相关研究  
越来越关注职前教师本身,包括他们在实习过程中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其中实践性知识学科教  
学知识(PCK)以及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等研究尤为突出研究发现,教育实习个人建构  
和教师指导对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起关键作用PCKTPACK本质上是实践性知识,相关研究也强调实  
习学校课堂教学机会对实习生PCK至关重要,TPACK。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习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主要关注实习模式的探讨多渠道教育实习、  
海外顶岗实习的实施策略实习质量保障尽管研究者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习中的知识能力发展  
也有一定关注,但仅限于现状调查,缺乏深度研究,特别是对职前中文教师在实习过程中TPACK内在发展  
机制的研究还很不足。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看出,随着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成为当今时  
代教师必备的知识基础。TPACK知识作为一种指标,对于预测职前教师能否胜任未来即将走上的教师职  
业岗位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价值教育实习能够有效促进TPACK的发展,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实习教师的  
TPACK鉴于此,本研究引入认知网络分析法,收集和分析职前教师在线上实习过  
程中的表现性证据(实习总结),探究线上实习中职前中文教师TPACK的发展过程,评价技术环境下职前教  
师实习的增值效果,助力职前教师专业成长本文主要研究问题如下:(1)职前中文教师在线上实习过程中  
TPACK发展有何特征?(2)TPACK??()教  
3
学经验与无教学经验的职前中文教师TPACK发展是否有差异?有何差异?  
研究设计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认知网络分析法,探究职前中文教师线上实习过程中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
TPACK)的发展该方法作为一种量化民族志的数据分析方法,融合了质性和量化研究ꢉꢈꢋ,以认知框架理  
论为基础,通过建构动态网络模型对学习者个体或群体认知元素间的网络关系进行可视化表征研究者可  
自由比较任何个体或群体在不同时期的认知网络结构图,分析和解释其认知差异认知网络分析法在具体  
操作中主要分为基于节进行编码建立动态网络模型两个阶段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估工具,认知网络  
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学习分析领域有研究基于认知网络分析法探究2名导师的引导风格对19名研究生的  
AnnMcGrathꢁDonnaMorrowꢁꢍDidtheImpactofImposedCourseStructureChangeLeadtoPositiveOutcomesforLecturersand  
ꢀ ꢀ ꢀ  
StudentsꢁꢎinSamePlacesꢀDifferentSpacesꢀProceedingsofasciliteAuckland2009ꢁedRogerAtkinsonandClareMcBeathꢕTheUniver-  
sityofAucklandꢁAucklandUniversityofTechnologyꢁandtheAustralasianSocietyforComputersinLearninginTertiaryEducationꢂas-  
ciliteꢃꢁ2009ꢖꢁ635-638ꢁhttpꢆꢅꢅwwwasciliteorgauꢅconferencesꢅauckland09ꢅprocsꢅmcgrath-posterpdf  
张锐毛耀忠杨敏等数学师范生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研究》,《数学教育学报》2016年第1,80。  
陈爽教育实习过程中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初始阶段特征探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年第4,34。  
李小红秦晋教育实习中实习生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及其改进》,《教育研究》2015年第12,144。  
王辞晓吴峰职前教师TPACK水平的绩效分析与改进路径》,《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年第2,69。  
林秀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能力培养问题探讨》,《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12,109ꢇ111。  
高育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对外传播》2015年第10,57。  
李宝贵李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的热点前沿与特征》,《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83。  
解晓楠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实习管理与质量监控》,《艺术百家》2012年第7,450。  
ꢈꢉꢊ董艳桑国元蔡敬新师范生TPACK知识的实证研究》,《教师教育研究》2014年第3,37。  
ꢈꢉꢋ吴忭王戈盛海曦认知网络分析法:STEM教育中的学习评价新思路》,《远程教育杂志》2018年第6,3。  
142  
刘玉屏武晓琴职前中文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发展实证研究———基于线上实习总结的认知网络分析  
;23职前教师学习教学过程  
中知识与能力的发展也适用认知网络分析法,如有研究分析了30名职前教师的写作反思日记,通过认知网  
络分析探究其反思能力的发展。  
本文以20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线上实习总结为数据源,首先基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  
框架对实习总结进行编码,提到的知识要素记为“1”,未提到的知识要素记为“0”;然后将二进制的编码数据  
导入ENAWeskit建模平台,生成职前中文教师的动态网络认知模型,作为分析职前中文教师TPACK发展  
的基础。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国内Z大学的20名一年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包括本专业背景10跨专业背  
10;有教学经验10无教学经验10(1)。为更好地控制变量,在考察本专业和跨专业职前中文  
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差异时,10名全无教学经验的职前教师为研究对象,其中5名本专  
业背景(ST6ꢇ10),5名跨专业背景(ST16ꢇ20)。在考察有教学经验和无教学经验职前教师整合技术的学  
科教学知识发展的差异时,10名本专业背景的职前教师为研究对象,其中5名有教学经验(ST1ꢇ10),5  
名无教学经验(ST6ꢇ10)。  
1ꢄ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名称  
ST1  
ST2  
ST3  
ST4  
ST5  
ST6  
ST7  
ST8  
ST9  
ST10  
本科专业  
教学经验  
1年  
名称  
本科专业  
英语  
教学经验  
1年  
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  
ST11  
ST12  
ST13  
ST14  
ST15  
ST16  
ST17  
ST18  
ST19  
ST20  
1年  
英语  
1个学期  
3个月  
3个月  
3个月  
1个学期  
1个学期  
5个月  
英语  
汉语言文学  
新闻  
英语  
英语  
新闻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  
()线上实习情况  
ꢄꢄ  
在本研究中,20名职前中文教师参与的是一个短期线上中文项目(沙特项目)。该项目采用明德教学模  
,教学时间为4教学组织形式为大班主讲+小班操练”,每个教学小组由一名在职教师和几名职前中  
文教师组成大班的班容量为80ꢇ100,由在职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大班再被分为4ꢇ5个小班,由职前中  
文教师负责每个小班的操练教学开始前,职前教师接受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在线上实习过程中,职前教师  
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集体备课,包括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试讲磨课等,并且观摩主讲教师授课,之后独  
立开展小班操练,课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教学复盘和反思。  
()编码框架  
吴忭杜丰丰教师引导风格对非良构问题领域的PBL学习影响研究———基于认知网络分析方法》,《中国远程教育》2019年第9,65ꢇ  
7
1。  
许玮祝思璇同伴互评对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的实证研究———基于时间序列的认知网络分析》,《现代教育技术》2022年第1,44ꢇ53  
。  
冷静易玉何路晓旭职前教师协作写作中反思能力发展轨迹研究———基于认知网络分析法》,《中国电化教育》2020年第3,93ꢇ99  
。  
14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本研究按照Mishra&Koehler提出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概念框架,制定出职前中  
文教师TPACK内容分析框架(见表2)。  
2ꢄ职前中文教师线上实习总结编码框架  
编码  
CK  
定义  
学科内容知识  
示例  
第二课和第三课中出现的生词语言点以及课文。  
对如何备课,如何推进课堂教学有了初步了解。  
在技术应用方面能够熟练地应用PowerPoint以及视频剪辑技术。  
声调方面的问题,采用手势画调号来辅助学习。  
我能独自设计一个具备趣味性的互动游戏等练习活动。  
知道了一些中文教学资源网站。  
PK  
教学法知识  
TK  
技术知识  
PCK  
TPK  
TCK  
学科教学知识  
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  
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  
带学生操练日期时,讲到了生日,在课件中制作了专门的生日页来庆  
,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TPCK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数据收集与分析  
ꢄꢄ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名职前中文教师在实习培训及每周教学实习后的总结,每人5,共计100,转  
码后的文本总字数近7万字在数据收集完毕后,由两位受过训练的编码员对实习总结中表明有知识收获  
的文本进行编码在具体操作中,以句号问号感叹号等表示一句话结束的符号并作为意义单元的间隔点,  
相邻两个符号之间的内容作为一个分析的基本单元在正式编码开始前,编码人员针对编码框架内容进行  
进一步协商确认,以保证二者对其理解趋于一致此外,从原始语料中随机抽取30%的内容进行预编码,利  
SPSS27对两位编码员的编码结果进行分析分析显示,Kappa系数大于0.7(Kappa=0.78),表明二者  
编码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编码结果具有良好的信度在编码完成后,使用在线建模平台ENAWeskit  
(http://www.epistemicnetwork.org/)( )模  
TPACK  
建模完成之后,基于职前中文教师的认知网络模型对其TPACK发展情况进行两个层面的分析:(1)观  
察质心的位置,从宏观上描述职前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特征;(2)统计各知识要素之间联系的  
强弱,即共线系数,从微观层面考察职前教师TPACK知识要素之间整合的情况。  
结果与讨论  
(
)职前中文教师TPACK发展整体特征  
.,学科内容知识有所拓展,技术知识发展不足  
1
编码结果显示,在为期一个月的线上实习中,职前中文教师各类知识发展按高低排序如下:教学法知识  
(PK:433 41%  
PCK229 22%  
, )( :, )(TPK:131 12%  
, )、学科  
内容知识(CK:115,11%)、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87,8%)、技术知识(TK:41,4%)、整  
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24,2%)。可以看出,职前中文教师各类知识的发展不均衡:在教学实践  
,发展了相对较多的教学法相关知识;学科内容知识有所拓展;在线上教学环境下,职前教师也关注技术在  
教学中的应用,注重利用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在整合技术和学科内容知识方面还略显不足。  
本研究中,职前中文教师与教学法相关的知识发展较为突出,单一知识中的教学法知识(PK)和复合知  
识中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分别居前两位这一研究结论与张哲等对师范生的相关调查结果一致,也与  
PunyaMishraꢁMatthewJ Koehlerꢁꢍ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ꢆAFrameworkforTeacherKnowledgeꢁꢎTeachers  
CollegeRecord108ꢁno6ꢂ2006ꢃꢆ1017-1054  
张哲张海王以宁职前教师的TPACK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6年第1,46ꢇ52。  
144  
刘玉屏武晓琴职前中文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发展实证研究———基于线上实习总结的认知网络分析  
张思等对网络研修中教师TPACK的认知网络分析结论基本一致但在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发  
展多于教学法知识(PK),这可能是因为在职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网络研修中对PCK的关注更多。  
此外,本研究中职前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CK)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居第四位职前教师虽然不是主  
讲教师,但在协助主讲教师准备教学材料观摩主讲教师授课课后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的过程中,逐渐对汉  
语本体知识文化知识阿拉伯语知识针对阿拉伯国家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以及阿拉伯学习者偏误知识等有  
了更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体会,发展出在特定教学情境中才能学到的学科内容知识这与董艳等研究中  
得出的结论一致,即教学实践经验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水平。  
相对于教学法相关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职前中文教师与技术相关的知识发展显示出一定的不足,呈现  
出不均衡的特点在实习过程中,职前中文教师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发展较好,居第三位,说明教  
学实践经历使职前教师更深刻地认识到技术在呈现学科知识激发学习者兴趣以及增强互动性等方面的作  
这一研究结果可与Liu等对中国外语教师TPACK的调查结论相互印证沉浸式的技术环境促使教  
师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进而实现中文教学与技术的有机融合然而,职前中文教师的技术知识  
(T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职前教师在  
技术方面的培训不足。Schmidt对职前教师的调查显示,经过系统的教育技术课程培训后,职前教师在  
TKTCK方面的知识水平显著提升,,TCK  
强调教师选择和利用技术工具及数字资源改善教学的能力,而国际中文教育数字资源的实用性尚存一定局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前中文教师TCK的发展在访谈中,职前中文教师普遍认为国际中文教学数  
字资源尤其是免费的资源较为匮乏,且大部分中文教育数字资源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教学情境进行二次加工,  
这导致他们在实习过程中对于整合技术的中文知识收获感不强比如,在实习总结中,有职前教师提及无  
法直接将网上下载的课件应用于实际教学”。  
.从一维到多维,,TPACK展  
2
认知网络结构分析和共线系数分析均显示,职前中文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呈  
现出从一维到多维单一到复合的渐进发展特征。  
2展示了20名职前中文教师在实习不同阶段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认知网络结构图,  
包括培训期实习初期和实习中后期各阶段的认知网络结构图均由20位被试的平均值生成从培训期到  
实习中后期,呈现出认知网络结构在时间序列上的变迁,体现了职前中文教师线上实习中TPACK的发展  
过程。  
2的中心部分为职前教师线上实习三个阶段的质心分布,其中的三个实心方形,代表职前教师在三个  
阶段TPACK认知的平均网络质心质心用来表征专业能力发展水平,通过分析质心在投影空间中所处的  
位置,可以看出职前中文教师在不同实习阶段认知网络结构的变化图中三个阶段的质心位置没有重合,而  
是相互分离,说明职前教师不同实习阶段TPACK发展存在一定差异此外,不同阶段的认知网络结构图形  
态各异,也表明职前中文教师的TPACK的发展在实习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培训期的质心位于坐标右侧,  
显示此阶段职前教师的知识发展偏向于学科内容知识(CK)和技术知识(TK);实习初期的质心位于坐标左  
下角,显示此阶段职前教师的知识发展偏向于学科教学知识(PCK);而实习中后期的质心位于坐标左上角,  
显示此阶段职前教师的知识发展偏向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  
张思邓露邓伟夏丹上超望网络研修社区中教师对话反思的认知网络分析———以语文齐心协力教师工作坊为例》,《电化教育研究》  
2
0207,42ꢇ47。  
董艳陈丽竹胡秋萍等职前教师TPCLK调查与多元化培养策略》,《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4,70。  
HaixiaLiuꢁLinaWangꢁMatthewJ KoehlerꢁꢍExploringtheIntention-behaviorGapinthe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ꢆAMixed-  
methodsStudyintheContextofForeignLanguage-teachinginChinaꢁꢎ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alTechnology50ꢁno5ꢂ2019ꢃꢆ  
536-2556  
2
DeniseA Schmidtetalꢁꢍ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ꢂTPACKꢃꢆThe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anAssessment  
InstrumentforPreserviceTeachersꢁꢎJournalofResearchonTechnologyinEducation42ꢁno2ꢂ2009ꢃꢆ123-149  
14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ꢄ线上实习各阶段的平均认知网络结构及质心分布  
每个认知网络结构图中的7个节点对应TPACK结构中的7个知识要素,节点的大小反映出知识要素  
出现的频次;节点间的连线代表节点(即知识要素)共现的相对频次,连线越粗代表共线系数越高,反之亦然。  
结合认知网络结构中节点之间的网络密度节点之间连线的强弱关系以及质心分布来看,职前中文教师不同  
阶段的认知网络重心整体上从坐标右下角向左上角迁移,表明职前中文教师的TPACK知识发展从单一元  
素学科内容知识(CK)、技术知识(TK)逐步向复合元素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TPCK)过渡。  
职前中文教师不同实习阶段的TPACK认知网络共线系数分析(见表3)显示,培训阶段职前教师主要  
CK-PKPK-TK的知识要素之间建立了联系,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其认知网络结构中与PCK、TPK  
TPCK相关的连线系数逐渐增加基于时间序列的职前中文教师的TPACK发展呈现出从单一知识要  
素向复合知识发展的特征,在知识发展层次上体现为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渐进过程。  
3ꢄ不同实习阶段职前中文教师TPACK认知网络共线系数值  
连线  
培训期  
0.40  
0.13  
0.09  
0.08  
0.03  
0.03  
0.35  
0.34  
0.28  
0.05  
实习初期  
0.27  
0.04  
0.16  
0.12  
0
实习中后期  
0.23  
0.02  
0.12  
0.09  
0.01  
0.10  
0.07  
0.48  
0.39  
0.08  
连线  
培训期  
0.12  
0.07  
0.08  
0.01  
0.04  
0.06  
0
实习初期  
0.16  
0.05  
0.05  
0.01  
0.03  
0.24  
0.03  
0.12  
0.02  
0.09  
实习中后期  
0.26  
0.02  
0.01  
0
CK-PK  
PK-TPCK  
TK-PCK  
TK-TPK  
TK-TCK  
TK-TPCK  
PCK-TPK  
PCK-TCK  
CK-TK  
CK-PCK  
CK-TPK  
CK-TCK  
CK-TPCK  
PK-TK  
0.01  
0.21  
0.05  
0.17  
0.06  
0.17  
0.06  
0.07  
0.55  
0.25  
0.05  
PK-PCK  
PK-TPK  
PK-TCK  
PCK-TPCK 0.07  
TPK-TCK 0.03  
TPK-TPCK 0.02  
ꢄꢄ这一发现与Koehler基于设计学习的教师TPACK发展研究结论一致Koehler等观察了一个  
MatthewJKoehlerꢁPunyaMishraꢁKurniaYahyaꢁꢍTracingtheDevelopmentofTeacherKnowledgeinaDesignSeminarꢆIntegratingCon-  
ꢀ ꢀ ꢀ ꢀ ꢀ  
tentꢁPedagogyandTechnologyꢁꢎComputers&Education49ꢁno3ꢂ2007ꢃꢆ740-762  
146  
刘玉屏武晓琴职前中文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发展实证研究———基于线上实习总结的认知网络分析  
学期教师TPACK的历时发展轨迹,发现无论是职前还是在职教师,一开始都把TK、PKCK视为相互独  
立的三种知识,在项目完成后,才逐渐形成更为丰富的认知结构,更多地思考三种基础知识彼此之间的联系。  
()本专业组与跨专业组TPACK发展差异  
从本专业组与跨专业组职前中文教师认知网络结构对比(3)来看,两组(深色代表本专业组,浅色代  
表跨专业组)的质心分别位于坐标轴的右侧和左侧,说明本专业组的知识发展偏向于教学法知识(PK)和学  
科内容知识(CK),而跨专业组的知识发展更偏向于技术知识(TK)和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可见,  
本专业组与教学法和学科内容相关的知识发展更为突出,跨专业组与技术相关的知识发展更为突出。  
ꢄꢄ(a为本专业组职前中文教师的平均认知网络图;b为跨专业组职前中文教师的平均认知网络图;c为两组职前  
中文教师的认知网络叠减图及质心分布图)  
3ꢄ不同专业背景职前中文教师认知网络结构对比  
为进一步探究不同专业背景职前中文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的差异,我们计算  
了两组认知网络的共线系数(4)。结果显示,不同专业背景的两组职前中文教师认知网络结构中共有21  
处连线:本专业组超过共线系数平均值(0.14)的连线有7,最高分的两条连线(PK-PCK0.63,CK-PK  
为本专业领域内部知识连线,且均高于跨专业组,表明本专业组职前教师的内部专业知识发展更为突  
)
0
.39  
,专业性更强跨专业组高于平均值的连线有9,7处与技术相关,最高分连线是PK-TPK(0.48),且与  
技术相关的7处高分连线中有6处高于本专业组,表明跨专业职前中文教师具备更强的技术整合能力。  
4ꢄ不同专业背景职前中文教师TPACK认知网络共线系数值  
连线  
A1本专业  
0.39  
0.06  
0.22  
0
A2跨专业  
0.34  
0.06  
0.10  
0.02  
0.15  
0.06  
0.20  
0.45  
0.14  
0.48  
0.17  
连线  
A1本专业  
0.03  
0.01  
0.02  
0.04  
0.02  
0.14  
0.09  
0.03  
0.02  
0.06  
A2跨专业  
0.08  
0.03  
0.09  
0.03  
0.08  
0.29  
0.12  
0.08  
0.10  
0.15  
CK-PK  
TK-PCK  
CK-TK  
TK-TCK  
CK-PCK  
CK-TCK  
CK-TPK  
CK-TPCK  
PK-TK  
TK-TPK  
TK-TPCK  
PCK-TCK  
PCK-TPK  
PCK-TPCK  
TCK-TPCK  
TPK-TCK  
TPK-TPCK  
0.07  
0.10  
0.14  
0.63  
0.07  
0.34  
0.35  
PK-PCK  
PK-TCK  
PK-TPK  
PK-TPCK  
14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ꢄꢄ该发现与熊西蓓等的研究结果相吻合,即学科内容知识对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具有负  
在接触新知识时,人们更倾向于强化已有的思维模式,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在教师实践性知  
在本研究中,本专业背景的职前中文教师由于已具备扎实的专业基  
础知识,在线上实习过程中更专注于已掌握的知识体系,更多地思考如何整合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少从  
技术角度进行整合相比之下,跨专业组的职前中文教师由于专业知识存在一定局限,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  
力从互联网上寻找教学资源,并借助技术手段来丰富课堂内容改进教学效果此外,跨专业组职前教师在  
技术整合能力方面的表现更优,可能是因为其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到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更加  
具备跨学科思维和意识,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学习经验,这使得他们具有更强的融合不同学科领域  
知识的能力,因而可以更灵活地应用技术工具来支持学科教学。  
()有教学经验组与无教学经验组TPACK发展差异  
4ꢄ有无教学经验职前中文教师认知网络结构对比  
从图4可以看出,有经验组和无经验组在认知网络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有经验组的平均认知网络质心  
位于坐标左侧,无经验组则位于右侧图中各元素的分布位置显示,有经验组的职前中文教师在线上实习中  
知识发展偏向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而无经验组则偏向教学  
法知识(PK)和学科内容知识(CK)。说明有经验组的职前中文教师知识发展更趋向于复合知识,而无经验  
组的知识发展则以单一维度的知识为主,有教学经验组比无教学经验组发展出了更多的复合知识。  
两组职前中文教师认知网络的共线系数统计结果(见表5)进一步证实了有经验组在复合知识方面的认  
知优势研究显示,无经验组更关注学科内容知识(CK)和教学法知识(PK)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而有经验组  
则更注重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统计结果,共  
线系数高于平均值(0.17)的连线共有11,除共同的高分连线(PK-PCK,PK-TPK,CK-PK,PK-TPCK)  
,有经验组的高分连线还包括PCK-TPK,PCK-TPCK;无经验组的高分连线还包括CK-PCK。这些较高  
的共线系数突显出有经验组在TPACK认知网络中各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特别是复合知识之间  
的联系更为丰富这表明有经验组在复合知识领域的发展更为显著,具备较高水平的知识整合能力。  
熊西蓓郑格李燕华少数民族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调查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20年第3,125。  
曲铁华李虹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机制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改革策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112。  
148  
刘玉屏武晓琴职前中文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发展实证研究———基于线上实习总结的认知网络分析  
5ꢄ有无教学经验职前中文教师TPACK认知网络共线系数对比  
连线  
有经验组  
0.28  
0.05  
0.13  
0.11  
0.07  
0.07  
0.03  
0.02  
无经验组  
0.39  
0.06  
0.22  
0.07  
0.10  
0.03  
0.02  
0.04  
连线  
有经验组  
0.16  
0.62  
0.33  
0.04  
0.26  
0.19  
0.26  
0.13  
无经验组  
0.14  
0.63  
0.32  
0.07  
0.35  
0.09  
0.14  
0.06  
CK-PK  
PK-TK  
CK-TK  
PK-PCK  
PK-TPK  
PK-TCK  
PK-TPCK  
PCK-TPCK  
PCK-TPK  
TPK-TPCK  
CK-PCK  
CK-TPK  
CK-TPCK  
TK-PCK  
TK-TPK  
TK-TPCK  
,这一方面是由于教学经历能够促进职前教师对教学法知识  
(PK)的理解和反思,促进其将教学法知识(PK)与技术知识(TK)和学科内容知识(CK)进行整合,最终使其  
(PCK)(TPK);另一方面,这也归因于两组职前教师在知  
识起点上的差异相较于没有教学经验的职前教师,有经验的职前教师具备一定的PCK,因此他们的知识  
起点是二维的复合知识对比两组职前教师认知网络中的共现系数,可以看出与TPCK知识要素相连的连  
线中,PK-TPCK的共线系数在无经验组中更高,PCK-TPCK的共线系数在有经验组中更高,证明两组职  
前教师的知识起点确实存在差异。  
对职前中文教师培养的启示  
()引入TPACK理论,变革职前中文教师培养理念  
随着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培养职前教师融合技术的教学能力已成为学界共识智慧教育时代,教育  
技术不仅是教学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保障,更是推动教育创新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力量国际中文教  
师专业能力标准》(2022)已对教育技术二级指标进行了扩展,详细规定了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技术基础知  
,然而国际中文教师教育领域对中文教育技术的重视程度仍明显不足王帅等的研究发现,在国内10所  
高校的汉教硕士课程设置中,仅有一所学校将中文教育技术设为必修课,其余均为选修课整合技术  
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框架是衡量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时  
期教师必备的知识基础高校应转变职前中文教师培养理念,TPACK理论框架系统地融入中文教学人  
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教育实施以及评价等各个方面,倡导基于设计学习TPACK培养模式,帮助职前  
中文教师由技术的消费者逐渐转变为基于学习需求的技术设计师。  
()完善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奠定TPACK发展基础  
优化教师教育课程是促进职前教师TPACK提升的重要途径鉴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源复杂多样,  
且不同专业背景有无教学经历对TPACK发展有一定影响,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实  
首先,更新与优化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比如,融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新  
一代信息技术,帮助职前教师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的应用方法;增加使用技术工具进行听写等技能  
教学的内容,使职前中文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灵活应用技术工具其次,开发和利用整合技术的教学资源由  
张哲张海王以宁职前教师的TPACK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6年第1,50。  
丁安琪《<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价值路径与策略》,《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65。  
王帅赵润泽孙朝阳国际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框架现状与提升路径》,《语言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6,12。  
PunyaMishraꢁMatthewJ Koehlerꢁꢍ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ꢆAFrameworkforTeacherKnowledgeꢁꢎTeachers  
CollegeRecord108ꢁno6ꢂ2006ꢃꢆ1017-1054  
张静杨文正面向TPACK发展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例析与重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5,43。  
14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国际中文教育和技术领域的专家团队共同开发不同主题的技术整合课程,如整合技术的语音词汇语法教  
学课程;积极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和在线平台,以及优质课件慕课获奖微课等,作为技术整合的教学案例,使  
职前教师形成关于技术整合的感知最后,注重合作学习,促进不同背景职前教师的跨专业交流与合作。  
Koehler,在异质的小组协作中教师可以有效发展TPACK,景  
组的职前教师TPACK知识发展存在差异教师教育者可以通过异质小组的方式创造更多合作学习的机  
,促进跨学科的学习和经验分享,以促进职前教师更全面的知识发展。  
()加强实习实践,促进职前中文教师TPACK知识的形成  
鉴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具有复杂性和劣构性(ill-structured),最好通过解决教学实践  
中的问题来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线上实习,20位职前教师的TPACK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且有教学经验组的TPACK发展优于无教学经验组,表明实习实践对职前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国际中文教学人才培养应格外重视实习实践环节,通过教学实践培养职前教师的  
TPACK首先,创设整合技术的教学实践环境,为职前教师提供丰富的技术接触机会比如,  
组织职前教师参加线上教学虚拟模拟教学等,使其在技术环境中亲身体验技术与教学内容的互动关系;或  
创设微课制作等任务导向的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TPACK的理解与应用。  
其次,建立多元协同的实习指导团队有效的实习指导是保障实习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教育者个人关于  
TPACK的实践性知识对职前教师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构建由高校教师一线中文教师及教育技  
术指导人员组成的实习指导团队,共同促进职前教师TPACK的发展最后,构建基于TPACK框架的实习  
实践评价体系通过实习日志教学反思报告等追踪和评估职前教师在实习过程中TPACK的发展情况,引  
导其深入反思教学中的技术应用问题,反思实践中促进其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  
结语  
TPACK框架为培养职前中文教师应用技术进行有效教学的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持,线教  
师创设了TPACK发展的情境,实习总结呈现了线上实习的效果,将职前中文教师的知识建构过程外显化。  
本研究以职前中文教师线上实习评价的表现性证据(实习总结)作为数据源,结合内容分析和认知网络分析,  
探究线上实习中职前中文教师TPACK发展的特征,比较不同专业背景有无教学经历的职前教师TPACK  
发展的差异,验证了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对职前中文教师TPACK发展的影响,并得出对国际中文教学人才  
培养的启示未来的研究可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扩展,如对线上教学线下教学或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情境  
中职前教师的TPACK发展进行研究,也可对实习中影响职前教师TPACK发展的其他影响因素(教师指  
师生互动等)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以更全面地了解国际中文教师的知识发展情况。  
[责任编辑:]  
MatthewJKoehleretalꢁꢍThe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FrameworkꢁꢎinHandbookofResearchonEducational  
ꢀ ꢀ ꢀ ꢀ ꢀ ꢀ ꢀ ꢀ  
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4thedꢁedJ MichaelSpectoretalꢂSpringerꢁ2014ꢃꢁ101-111  
CharoulaAngeliꢁNicosValanidesꢁꢍEpistemologicalandMethodologicalIssuesfortheConceptualizationDevelopmentandAssessmentof  
ICTTPCKꢆAdvancesin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ꢂTPCKꢃꢁꢎComputers&Education52ꢁno1ꢂJanuary2009ꢃꢆ  
154-168  
150  
51卷第6期  
024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Vol51ꢁNo6  
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Novemberꢁ2024  
金城公主和亲吐蕃与中宗朝的皇权重构  
谢元鲁  
ꢄꢄ摘要:金城公主和亲吐蕃是唐代历史上筹备时间最长送行仪礼规格最高对当时政局影响最大的公主和亲,  
是中宗力图提升自己政治权威重构皇权的重要活动之一中宗虽然是当时政治权力之争中的失败者,但由他主  
导的金城公主和亲,在玄宗开元年间的唐蕃关系中仍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唐中宗;皇权重构  
DOI1013734ꢅjcnki1000-531520240715  
收稿日期:2024-08-30  
作者简介:谢元鲁,,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E-mailꢆylx6603@163com。  
唐中宗朝是武则天退位之后的过渡期,虽然唐祚已复,但中枢权力结构还未稳定,家族两性新旧朝之  
间权力冲突不断,主导着这一时期的政治局势唐中宗被史家评为昏庸懦弱的君主,但他在位期间采取了  
培育李氏皇族势力拉拢诸武势力任用东宫旧臣贬斥政变功臣建立修文馆文学侍从集团等措施,可见他  
并不甘于完全丧失朝政控制权,仍然在政治基础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抗争,意图重构皇权而唐蕃关系史上  
引人注目的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就是由唐中宗本人全力推动的,是中宗朝政局特点的集中反映,也是后武  
则天时代中宗力图提升自己政治权威的重要活动之一。  
中宗为何选择金城公主与吐蕃和亲  
唐与吐蕃在中宗时期的和亲,是由吐蕃主动提出,也是武则天在位时遗留的政治承诺旧唐书·吐  
蕃传记载:  
长安二年,赞普率众万余人寇悉州,都督陈大慈与贼凡四战,皆破之,斩首千余级于是吐蕃遣  
参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3编第1,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114;孙英刚唐代前期宫廷革命研究》,《唐研究7,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63ꢇ287;何静苗李军盖棺论未定:中兴观念与唐中宗历史定位之嬗变》,《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23年第2,98ꢇ110。  
研究金城公主的论文,1980年以来至2023年共30余篇,主要从三个方面作了讨论第一,对金城公主入蕃史实的探讨,包括出嫁对象、  
送行官员同行人员吐蕃方使者在藏事迹等,代表作有:杨铭吐蕃迎金城公主遣使考》,《西藏研究》1987年第4,19ꢇ21;石硕关  
于金城公主入藏及出嫁对象等相关史实的考订》,《民族研究》2000年第4,70ꢇ75;石硕金城公主事迹中一个疑案的研究———关于  
金城公主在吐蕃是否生子问题的考证》,《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104ꢇ109;胡晓兵护送金城公主入蕃和亲  
使杨矩考略》,《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138ꢇ143;陈明迪陆离唐入蕃使者补遗四则———以出土墓志  
为中心》,《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34ꢇ42;严寅春金城公主入蕃同行人员考》,《中国藏学》2023年第3  
,65ꢇ72第二,对公主和蕃作用的研究,包括汉藏关系唐蕃关系文化交流佛教贡献医学贡献等,代表作有:郭卫平唐蕃关系中  
的又一盛事———浅谈金城公主入藏》,《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3,32ꢇ38;吴逢箴金城公主对发展唐蕃关系的贡献———读汉  
籍吐蕃文献札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3,74ꢇ78;张云侠汉藏文化交流的使者———文成金城公主》,《中国藏学》1988  
年第1,93ꢇ107;崔明德金城公主与汉藏关系》,《历史教学》1990年第8,2ꢇ5;张云唐蕃之间的书函往来对话与沟通》,  
中国藏学》2011年第S1,12ꢇ23;喜饶尼玛韩敬山与之共存和为治先———基于唐金城公主入藏史实的考量》,《西藏民族大学学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17ꢇ23第三,对和亲诗歌的研究,包括金城公主送行诗中对和亲看法公主形象吐蕃形象等,  
代表作有:余恕诚王树森论唐代和亲诗歌的诗史意义》,《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1ꢇ6;戴金波送金  
城公主入蕃和亲应制诗略论》,《名作欣赏》2012年第29,134ꢇ137但是,以上诸文对金城公主与中宗睿宗朝政变迁关系极少涉  
,因此本文所论为新的研究领域。  
15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使论弥萨等入朝请求和……明年,又遣使献马千匹金二千两以求婚,则天许之。  
时吐蕃南境属国泥婆罗门等皆叛,赞普自往讨之,卒于军中诸子争立,久之,国人立器弩悉弄  
之子弃隶蹜赞为赞普,时年七岁中宗神龙元年,吐蕃使来告丧,中宗为之举哀,废朝一日俄而赞  
普之祖母遣其大臣悉薫热来献方物,为其孙请婚,中宗以所养雍王守礼女为金城公主许嫁之自是  
频岁贡献①  
长安三年(703),即在中宗复唐前两年,吐蕃侵唐失利,派使者入唐求和并求婚,得到武则天的应许但  
当时武则天仅同意许婚,并未确定和亲人选中宗复位时,吐蕃内乱不止,先后发生器弩悉弄赞普诛杀权臣  
论钦陵家族和赞普死于平定属国叛乱军中等事变,国内政局动荡不安新立的赞普弃隶蹜赞当时年仅七岁,  
由其祖母执政,并派使者向唐为其孙请婚,在唐蕃关系中处于弱势在唐占据有利态势的情况下,中宗仍然  
答应和亲可见,这次和亲是中宗欲完成武则天对吐蕃的承诺,并着眼于提升自己权威的政治选择。  
中宗选择与吐蕃和亲的对象是金城公主资治通鉴记载:  
(景龙元年三月)庚子,吐蕃遣其大臣悉薫热入贡,四月,辛巳,以上所养雍王守礼女金城公  
主妻吐蕃赞普②  
为什么中宗要选择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呢?从血缘关系上来看,金城公主是中宗的二兄李贤的孙女,也是  
中宗的侄孙女。  
中宗之所以选择自己哥哥李贤的孙女金城公主作为和亲对象,是因为在自己的直系后裔中,女儿一辈年  
龄已大,即使是最小的女儿安乐公主也已结婚,并且活跃在中枢的政治舞台上,不可能远嫁给吐蕃的赞普。  
中宗自己有无孙女可供和亲选择呢?中宗有四个儿子:长子李重润为祖母武则天杖杀,年仅十八岁,死  
后方冥婚,自无子女;二子李重福为中宗和韦皇后不喜,贬为外官,不准回归京都;三子李重俊在中宗复位后  
立为皇太子,但因不是韦后亲生而颇受猜忌,并在神龙三年(707)因发动宫廷政变失败而被杀;四子李重茂在  
中宗复位时年仅七八岁显然,李重润和李重茂无子女,而李重福和李重俊的子女情况失载,但即便有女儿,  
也不可能被选作和亲的对象可见,中宗四子均无女儿可供和亲。  
由于武则天时期对李唐皇族的清洗,远支宗室早已凋零,而中宗的长兄李弘和二兄李贤都为母亲武则天  
所杀,长兄无子,二兄在中宗复位时仅存守礼一子,四弟李旦这时处于中宗的政治对立面,中宗复位后在宗室  
子女中和亲对象的选择面很小。  
金城公主不仅是中宗二兄李贤的孙女,而且是唐中宗的养女。《旧唐书,“中宗以所养雍王守礼女为  
金城公主中宗在吐蕃和亲制书中亦称,金城公主为朕之少女,长自宫闱,言适远方,岂不钟念苏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诗云帝女出天津,和戎转罽轮”,也以帝女身份称呼金城公主  
,  
中宗在为金城公主送行时才会在吐蕃使者面前失态流泪,“命吐蕃使进前,谕以公主孩幼,割慈远嫁之旨,上  
悲泣歔欷久之显然,中宗对自己的养女十分宠爱。  
中宗有八个女儿,最宠爱也最著名的是幼女安乐公主。《旧唐书:  
安乐最幼,生于房州,帝自脱衣裹之,遂名曰裹儿,特宠异焉。……安乐恃宠骄恣,卖官鬻狱,势  
倾朝廷,常自草制敕,掩其文而请帝书焉,帝笑而从之,竟不省视又请自立为皇太女,帝虽不从,亦  
不加谴⑧  
既然有这样一个宠溺的幼女,为什么还要收养一个更年幼的女儿呢?中宗于武后光宅元年(684)被废为  
刘昫等旧唐书196《吐蕃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5226。  
司马光资治通鉴208,中华书局1956年版,6610。  
刘昫等旧唐书196《吐蕃上》,5226。  
唐中宗金城公主降吐蕃制》,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42《公主和蕃》,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184。  
陶敏辑校景龙文馆记3,中华书局2015年版,119。  
刘昫等旧唐书196《吐蕃上》,5228。  
吴逢箴认为,金城公主非唐中宗养女参见:吴逢箴金城公主对发展唐蕃关系的贡献———读汉籍吐蕃文献札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  
年第3,74ꢇ78。  
刘昫等旧唐书51《后妃上·中宗韦庶人传》,2171ꢇ2172。  
152  
谢元鲁金城公主和亲吐蕃与中宗朝的皇权重构  
庐陵王,先后迁居于均州房州等地圣历元年(698)召还洛阳,复立为皇太子所以,金城公主应该是在圣  
历元年回到洛阳以后被中宗收养的如果景龙四年(710)金城公主出嫁吐蕃时为15,那么她被收养时可  
能还不到5中宗把二兄李贤的孙女作为自己的养女,应是对二兄李贤的感情寄托,但金城公主本人的条  
件也是中宗收养她的重要原因按沈佺期册金城公主文,金城公主幼而敏惠,性实柔明,徽艺日新,令  
容天假,即既聪明伶俐,又容貌美丽,富有才能,性格亦让人喜爱这一描述或有溢美之处,但能让中宗流  
涕不舍,实际情况应不会相差太多。  
旧唐书资治通鉴均载,中宗确定以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是在景龙元年( )四月但按唐  
07  
7
会要,在神龙二年(706)闰正月为金城公主开府时,即因她将与吐蕃和亲而在府中特置司马官职,可见  
以金城公主和亲吐蕃的确定时间应在神龙二年(706)。  
以金城公主和亲,还因为在近亲中,中宗只能在其二兄的后代中选择和亲对象中宗的胞弟李旦,由于  
在中宗被幽囚房州期间曾做过皇帝和皇嗣,五王政变中又起过很大作用,实际上成为对中宗皇位的潜在  
威胁者,故中宗对他顾忌很深与吐蕃的和亲成败,与中宗的政治权威紧密关联,因此中宗不可能选择李旦  
的后代女性作为和亲对象但由于中宗二兄李贤仅存一子守礼,而守礼的子女虽有60多人,是李氏皇族中  
适宜和亲的仅存血脉,但家风不好,尤其是女负贞称”,不符合承担和亲使命的要求,所以中宗未在李守礼的  
其他孙女中选择和亲对象旧唐书:  
守礼以外枝为王,才识猥下,尤不逮岐多宠嬖,不修风教,男女六十余人,男无中才,女负  
贞称,守礼居之自若……④  
金城公主开府与宫廷权力竞争  
但中宗选择自己宠爱的养女金城公主和亲吐蕃,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金城公主卷入了与中宗自己亲  
女安乐等公主相关的宫廷权力竞争之中,最终成为以远嫁吐蕃为归宿的出局者。  
神龙二年(706)正月,中宗同时为七位公主开府设置官属在同时开府的七位公主中,太平公主,武则天  
之女;新都公主,中宗长女;宜城公主,中宗第二女;定安公主,中宗第三女;长宁公主,中宗第四女;安乐公主,  
中宗第七女长宁和安乐均为韦皇后所生金城公主以中宗养女身份,也在此开府之列。《唐会要:  
神龙二年闰正月一日,敕置公主()设官属,镇国太平公主仪比亲王,长宁安乐唯不置长史,  
余并同亲王宜城新都安定(定安)、金城等公主非皇后生,官员减半其金城公主以出降吐蕃,  
特宜置司马至景龙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停公主府,依旧置邑司⑤  
这一次公主开府分为四个等级:太平公主为第一等,韦后所生的长宁安乐公主为第二等,非韦后所生的  
新都定安公主为第三等,金城公主单独一等金城公主府的官属配置,比照亲王府减半,但又设置司马。  
唐六典,亲王府的侍从官吏,自从三品的傅以下,到从七品的祭酒,7;主管官吏自从四品上  
的长史从四品下的司马以下,到六七品的主簿参军,再到从八品下的典笺和从九品下的录事以及吏员,共  
设置官吏52,即使减半,也应有二十五六人之多金城公主府虽无长史,但特设司马,仅比亲王府低  
半级。  
在金城公主之前,和亲西突厥的南阳公主和亲吐谷浑的弘化公主以及和亲吐蕃的文成公主,均未在出  
嫁前开府;在金城公主之后,也仅有肃宗女宁国公主德宗女咸安公主和宪宗女太和公主,先后在出嫁回纥可  
汗前曾经开府唐代的开府公主,除金城外,均为皇帝亲女而神龙二年(706)安乐等公主开府,主要是韦  
沈佺期册金城公主文》,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42,186。  
刘昫等旧唐书7《中宗本纪》,144;司马光资治通鉴208,6610。  
王溥唐会要6《杂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79。  
刘昫等旧唐书86《高宗中宗诸子传》,2833。  
王溥唐会要6《杂录》,79:“置公主下缺,现据杜佑通典31《职官十三》(中华书局1984年版)182页增补又  
:“安定公主,唐会要6《公主》“中宗八女条下(74)新唐书83《诸帝公主传》“中宗八女条下(653)皆记名为定  
公主,故似应以定安公主为定名。  
李林甫等唐六典29《诸王府公主邑司》,中华书局1992年版,726ꢇ732。  
王溥唐会要6《和蕃公主杂录》,86ꢇ89。  
15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皇后之意。《旧唐书:  
)后方优宠亲属,内外封拜,遍列清要又欲宠树安乐公主,乃制公主开府,置官属①  
(
但中宗却在公主开府的敕书中增加了金城公主的名字,虽然宣称金城公主开府是为了与吐蕃和亲,实际  
上也公开表示了自己对她的宠爱此时离金城公主离开长安去吐蕃还有整整四年时间,这为金城公主通过  
开府在宫廷中建立一定的势力提供了时间与机会金城公主有中宗的宠爱和自己的公主府,不可避免地  
会与依靠韦皇后宠爱骄横于朝堂的安乐公主和长宁公主等人出现竞争局面金城公主年龄虽在中宗诸女  
中最小,但政治智慧颇高,性格坚强她在开元年间多次与唐玄宗书信往来,向唐廷请求给予儒家经典,以提  
升吐蕃汉文化水平;参与唐蕃赤岭定界,减少边境冲突;甚至在吐蕃进攻唐属国小勃律时,欲出走他国以表示  
反对;等等事例,就可见一斑所以,中宗让金城公主与安乐公主长宁公主等同时开府,不可避免地增加  
了养女与亲女之间的矛盾。  
金城公主是中宗养女,韦皇后即是其养母金城公主与宜城长宁安乐公主名义上也应是姐妹关系,但  
在她离开长安远嫁时,不仅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而且与她同时开府的诸公主,均未有所表示,更未参加送行,  
可见她们之间关系冷漠所以,中宗让自己钟爱的养女远嫁吐蕃并亲自送行,可能也是为了缓解后宫矛盾的  
不得已选择。  
为何需要长时间筹备和亲  
金城公主和亲的对象吐蕃赞普弃隶蹜赞在长安三年(703)年龄为七岁,那么到神龙二年(706)确定金城  
公主与他和亲时,年龄约为十岁。《资治通鉴:  
(长安三年)十一月……吐蕃南境诸部皆叛,赞普器弩悉弄自将击之,卒于军中诸子争立,久  
,国人立其子弃隶蹜赞为赞普,生七年矣④  
金城公主和亲吐蕃筹备时间很长从长安三年(703)武则天许婚吐蕃,到神龙二年(706)确定以金城公  
主许嫁,再到景龙三年(709)吐蕃遣使迎亲,景龙四年(710)金城公主离开长安赴吐蕃,准备时间前后达七年  
之久即使从景龙元年正式订婚算起,到最后出嫁也有三年多时间与此比较,金城公主之前的文成公主和  
,;金城公主之后和亲的宁国咸安和太和诸公主,从确定人选到  
正式出嫁也仅两三个月,最短的还不到一个月所以,金城公主和亲的筹备时间是唐代和亲公主中最长的。  
中宗选择金城公主与吐蕃和亲,应该会考虑到公主的年龄不能比赞普相差太多中宗为金城公主送行  
,当面对王公大臣及吐蕃使者时说公主孩幼”;《新唐书·吐蕃传亦说帝念主幼·:  
人生十年曰幼学。”金城公主既被称孩幼”,应就是当时她还未到规定的婚嫁年龄之故唐代女子婚龄,  
在贞观元年(627)规定为满十五岁就必须结婚(734),,  
规定:“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所以,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时,年龄可能还达不到十五岁的  
婚龄要求按此推算,在神龙二年(706)金城公主被确定为和亲对象时,可能为十一二岁左右而到景龙四  
(710),吐蕃弃隶蹜赞赞普不过十三岁订婚时,公主与赞普的年龄均太小,应是这次和亲双方筹备时间很  
刘昫等旧唐书51《后妃上·中宗韦庶人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2172。  
如授金城公主府典签的贾令琬颇有谋略,其父及本人的墓志铭中说他文学泉深,形神高迈,礼能周物,义必在公”,“谋能专对,策可抚和”,其  
父为正议大夫,行石州别驾贾嘉宾金城公主入蕃时,贾令琬曾奉使随同送嫁:陈明迪陆离唐入蕃使者补遗四则———以出土墓志为中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36ꢇ42;严寅春金城公主入蕃同行人员考》,《中国藏学》2023年第3,  
65ꢇ72。  
据记载,唐玄宗开元十年八月,“吐蕃围小勃律王没谨忙,谨忙求救于北庭节度使张嵩曰:‘勃律,唐之西门,勃律亡则西域皆为吐蕃矣。’”开元  
十二年十月丁酉,“谢王特勒遣使入奏称:‘去年五月,金城公主遣使诣个失密国,云欲走归汝个失密王从臣国王借兵,共拒吐蕃王遣臣  
入取进止。’”参见:司马光资治通鉴212,6752ꢇ6762。  
司马光资治通鉴207,6569。  
司马光资治通鉴195ꢇ196,6157、6164。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216《吐蕃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6081。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1232。  
唐太宗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110,521ꢇ522。  
王溥唐会要83《嫁娶》,1811:“男年十五之后的句号应更正为逗号。  
154  
谢元鲁金城公主和亲吐蕃与中宗朝的皇权重构  
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宗以超规格礼仪送亲原因何在  
景龙四年(710),中宗送别金城公主和亲吐蕃的礼仪,是超规格的该年正月,公主临行前颁发的制  
书云:  
眷彼吐蕃,僻在西服,皇运之始,早申朝贡太宗文武圣皇帝,德侔覆载,情深亿兆,思偃兵甲,  
遂通姻好,数十年间,一方清静自文成公主往嫁其国,因多变革,我之边隅,亟兴师旅,彼之蕃落,  
颇闻凋弊顷者赞普及祖母可敦酋长等,屡披诚款,积有岁时,思托旧亲,请崇姻好金城公主,朕  
之少女,长自宫闱,言适远方,岂不钟念但朕为人父母,志恤黎元,若允诚祈,更敦和好,则边方宁  
,兵役休息遂割深慈,为国大计,宜筑外馆,聿膺嘉礼,降彼吐蕃赞普即以今月二十七日,朕亲  
自送于郊外①  
中宗在制书中阐明为何以金城公主和亲吐蕃的缘由,是因文成公主去世之后,两国在边境上经常发生战  
,为继承太宗皇帝思偃兵甲,遂通姻好的国策,“遂割深慈,为国大计”,割舍自己钟念的养女金城公主出  
嫁吐蕃赞普,以使边方宁晏,兵役休息”,由此将亲自率领群臣远出长安送别。  
旧唐书:  
(景龙四年正月)帝幸始平县以送公主,设帐殿于百顷泊侧,引王公宰相及吐蕃使入宴中坐酒  
,命吐蕃使进前,谕以公主孩幼,割慈远嫁之旨,上悲泣歔欷久之因命从臣赋诗饯别,曲赦始平  
县大辟罪已下,百姓给复一年,改始平县为金城县,又改其地为凤池乡怆别里②  
新唐书:  
帝为幸始平,帐饮,引群臣及虏使者宴,酒所,帝悲涕歔欷,为赦始平县,罪死皆免,赐民徭赋一  
,改县为金城,乡曰凤池,里曰怆别③  
元和郡县图志:  
兴平县……景龙二年,金城公主出降吐蕃,中宗送至此县,改始平县为金城县至德二年改名  
兴平。……百顷泽,在县西二十五里周回十六里,多蒲鱼之利④  
中宗送别金城公主时,亲自率群臣送到长安以西110多里的始平县,在县西的百顷泊侧设帐宴请群臣及  
吐蕃使臣,而且还把始平县改名为金城县,设帐所在的乡改为凤池乡里改为怆别里,并施恩赦免全县除大辟  
罪以下的囚犯,又免除全县徭赋一年这个送亲礼仪在唐代的和亲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不仅远远超越唐太宗  
时和亲吐蕃的文成公主,也超越了此后和亲回纥的肃宗女儿宁国公主德宗女儿咸安公主和宪宗女儿太和  
公主。  
在送行宴会上,中宗对吐蕃使者强调自己对公主的慈爱和不舍之情,并在使者和群臣面前悲泣歔欷久  
”。从中可以看出,中宗对金城公主这个养女确实非常钟爱,中宗的当众失态应是对她不得不远嫁吐蕃的  
歉疚但中宗采用超规格的送亲礼仪,似乎主要应是出于政治的目的中宗当时面临的朝堂局面,是自己的  
妻女对于朝政的掌控以及对皇权的侵蚀已日益明显。《旧唐书:  
安乐恃宠骄恣,卖官鬻狱,势倾朝廷,常自草制敕,掩其文而请帝书焉,帝笑而从之,竟不省视。  
又请自立为皇太女,帝虽不从,亦不加谴所署府僚,皆猥滥非才又广营第宅,侈靡过甚长宁及  
诸公主迭相仿效,天下咸嗟怨之⑤  
虽然这个局面为中宗自己亲手造成,但作为皇帝,应是想通过为金城公主举行高规格的和亲礼仪,对内  
宣示自己的政治主导力,对外提升自己大唐君主的形象。  
唐中宗金城公主降吐蕃制》,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42,184。  
刘昫等旧唐书196《吐蕃上》,5227ꢇ5228。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216《吐蕃上》,6081。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2《关内道二·京兆下·兴平县》,中华书局1983年版,25ꢇ26:原文中的景龙二年当误,应为景龙四  
”。  
刘昫等旧唐书51《后妃上·中宗韦庶人传》,2172。  
15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送亲使臣的反覆与朝堂权力斗争  
金城公主送亲使臣的确定,也有许多波折旧唐书·吐蕃传的记载,中宗最初召见侍中纪处讷,让  
其担任送亲使,出使吐蕃,被其以不练边事为由推辞再令中书侍郎赵彦昭任使,赵彦昭却通过司农卿赵  
履温请托安乐公主而留下,中宗只好让左骁卫大将军杨矩出使。《旧唐书:  
中宗召侍中纪处讷谓曰:“昔文成公主出降,则江夏王送之卿雅识蕃情,有安边之略,可为朕  
充吐蕃使也。”处讷拜谢,既而以不练边事固辞上又令中书侍郎赵彦昭充使彦昭以既充外使,恐  
失其权宠,殊不悦,司农卿赵履温私谓之曰:“公国之宰辅,而为一介之使,不亦鄙乎?”彦昭曰:“然计  
将安出?”履温因阴托安乐公主密奏留之于是以左卫大将军杨矩使焉①  
四年春正月……丁丑,命左骁卫大将军河源军使杨矩为送金城公主入吐蕃使②  
中宗为金城公主任命送亲使,却相继为纪处讷和赵彦昭两位大臣所拒绝,显示中宗对臣下的掌控力已经  
十分低下纪处讷和赵彦昭不愿任送亲使,主要原因可能并非不练边事恐失权宠”,而是因他们乃韦后  
和安乐公主的重要党羽,在朝堂权力争夺即将进入关键的时刻,不能长时间离开京城去遥远的吐蕃出使中  
宗精心准备并高调举行送别金城公主的仪式,是借此宣示自己仍能主导朝政的应对。  
在金城公主离开长安仅四个月后,中宗即为妻子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死中宗到始平县送金城公  
主出嫁吐蕃,是在景龙四年正月二十七日,即公元71032;金城公主于送行活动结束后的二月一日,  
71035日正式出发前往吐蕃但在四个月后的六月初二,71073,中宗就被妻女毒死。  
金城公主入吐蕃大体沿文成公主旧道,如按文成公主从长安到吐蕃都城逻些用时一年左右的路途时间,当唐  
廷发生巨变时,金城公主可能仍在路途中,尚未到达逻些。  
中宗超规格送行金城公主和亲吐蕃,是他去世前最后一次恢复自己的朝政主动权的努力按武平一景  
龙文馆记所载,中宗从景龙四年正月到六月,直到去世前没有再去过安乐公主的宅第,与景龙三年屡次到安  
乐公主庄宅饮宴形成鲜明对比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迫不及待地要毒死中宗,应是已经感觉到中宗有可能  
会脱离自己掌控之故。  
在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死中宗韦后企图临朝称制的过程中,纪处讷赵履温和赵彦昭三人正是韦皇后  
和安乐公主集团的重要成员。《旧唐书:  
(
景龙四年)六月,中宗暴崩,韦后临朝称制韦温宗楚客纪处讷等谋倾宗社……④  
时安乐公主与驸马武延秀侍中纪处讷中书令宗楚客司农卿赵履温互相猜贰,迭为朋党⑤  
四年,中宗崩,秘不发丧,韦庶人召诸宰相韦安石韦巨源萧至忠宗楚客纪处讷韦温李峤、  
韦嗣立唐休璟赵彦昭及瑰等十九人入禁中会议⑥  
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为对抗相王李旦和临淄王李隆基父子,需要发动宫廷政变,直接掌握最高权力在韦  
皇后和安乐公主即将动手之际,作为党羽的纪处讷赵彦昭与赵履温三人自然不愿离开京城,去遥远的吐蕃  
为金城公主送亲在李隆基发动第二次宫廷政变,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扶持其父李旦登上皇位  
为睿宗后,纪处讷与赵履温皆被处死赵彦昭虽然逃死,并在睿宗朝仍担任凉州都督和宋州刺史等重要官  
,但终因在中宗时朋党比周”、支持韦后临朝称制,被玄宗于开元二年贬为袁州别驾。《旧唐书:  
(景龙四年,临淄王李隆基)分遣万骑诛其党与韦温温从子捷及族弟婴,宗楚客弟晋卿,纪处  
,马秦客,叶静能,杨均,赵履温,卫尉卿王哲,太常卿李,将作少匠李守质及韦氏武氏宗族,无少  
长皆斩之枭后及安乐公主首于东市⑦  
刘昫等旧唐书196《吐蕃上》,5227。  
刘昫等旧唐书7《中宗本纪》,149。  
陶敏辑校景龙文馆记3,105ꢇ147、67、81ꢇ82、103。  
刘昫等旧唐书8《玄宗本纪》,166。  
刘昫等旧唐书51《后妃上·中宗韦庶人传》,2174。  
刘昫等旧唐书88《苏瑰传》,2879。  
刘昫等旧唐书51《后妃上·中宗韦庶人传》,2174ꢇ2175。  
156  
谢元鲁金城公主和亲吐蕃与中宗朝的皇权重构  
开元二年……下诏曰:“……刑部尚书赵彦昭等,往在先朝,曲蒙厚赏,因缘幸会,久在庙堂,朋  
党比周,闻于行路景龙之末,长蛇纵祸,仓卒之间,人神愤怨,未闻舍生取义,直道昌言,遂削太上  
皇辅政之辞,用韦氏临朝之策。……彦昭可袁州别驾,并员外置。”①  
金城公主对唐蕃关系的重大影响  
金城公主到吐蕃还不到一年,唐睿宗景云二年(711)闰六月,唐廷又派司宾少卿甘昭和太子赞善大夫沈  
皓仙出使吐蕃,册立金城公主为睿宗长女,并再次册封她为金城公主,这在唐代和亲历史上又是空前绝后的  
举动甘昭与沈皓仙除册文中提及任命为出使吐蕃的正副使臣之外,其余事迹无考睿宗册金城公主文》  
为沈佺期所撰写,文曰:  
维景云二年,岁次辛亥,(闰六月)二十日癸亥,皇帝若曰:“咨尔金城公主,幼而敏惠,性实柔明,  
徽艺日新,令容天假先帝承皇祖之宝训,继文成之旧姻,割天性之慈,徇安人之业何苍生不幸,  
紫宸厌代朕勉及丕基,兢守大烈,永怀同气,注心道体靖言河湟,无忘鉴寐,汤沐之数,信命之  
,追平昔而载深,于骨肉而加等于戏!礼之隆杀,大系乎情;情之厚薄,抑亦在我今犹子属爱,  
何异所生;然叔父继恩,更思敦睦是用命朝散大夫试司宾少卿护军曹国公甘昭充使,试詹事  
摄太子赞善大夫沈皓仙为副,持节往册尔为朕长女,依旧封金城公主。……”②  
睿宗自己有十一个女儿,金城公主的年龄不可能超过睿宗的长女寿昌公主,大致与在景云二年(711)出  
睿宗派遣使臣再次出使吐蕃,应与景龙四  
(710)六月连续发生的两次宫廷政变有关睿宗即位,首先必须安定内部虽然册文中说靖言河湟,无忘  
鉴寐”,但对吐蕃更思敦睦”。为确立和巩固金城公主在吐蕃的地位,维护唐蕃关系,唐廷也不得不派使臣入  
吐蕃;“犹子属爱,何异所生,然叔父继恩,更思敦睦”,睿宗以继位叔父名义,把金城公主册封为自己的长女,  
金城公主的皇族身份于是由中宗的养女转为睿宗的女儿,并以金城公主之号再次加封,实为通过虚拟血缘关  
系的转移与金城封号的再次确认,提升金城公主在皇族中的地位,以安抚金城公主,缓和因唐廷连续动荡而  
可能受到影响的唐蕃关系。  
当时唐朝宫廷的剧烈动荡,实际已经对唐蕃关系造成了重大影响睿宗即位后,吐蕃趁机通过鄯州都督  
杨矩向朝廷上奏,以金城公主汤沐之所的名义向唐索要河西九曲。《旧唐书:  
睿宗即位……时杨矩为鄯州都督,吐蕃遣使厚遗之,因请河西九曲之地以为金城公主汤沐之  
,矩遂奏与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顿兵畜牧,又与唐境接近,自是复叛,始率兵入寇。  
开元二年秋,吐蕃大将蚠达焉乞力徐等率众十余万寇临洮军,又进寇兰渭等州,掠监牧羊马  
而去杨矩悔惧,饮药而死④  
杨矩为何要充当吐蕃的代言人呢? 睿宗在继位后对中宗的亲信大臣进行过大清洗,对杨矩也不例外。  
杨矩作为金城公主送亲使入吐蕃,不辞辛劳,应有功勋,但使命完成后却未能返京,由左卫大将军转任鄯州都  
,官品也由正三品降为从三品。《唐六典:  
右卫,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二人,从三品右卫大将军·将军之职,掌统领宫  
廷警卫之法令,以督其属之队仗,而总诸曹之职务……⑤  
下都督府:都督一人,从三品户不满二万为下都督⑥  
鄯州,即今青海西宁市,人口稀少,实为地处唐蕃边境军务繁剧的边州。《旧唐书·地理志:  
鄯州下都督府……旧领县二,户一千八百七十五,口九千五百八十二天宝领县三,户五千三  
刘昫等旧唐书92《韦安石传》,2957ꢇ2958。  
沈佺期册金城公主文》,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42,186:《唐大诏令集中的册金城公主文颁布时间原阙月份,仅载颁布之月  
第二十日的干支为癸亥:《二十史朔闰表》,景云二年闰六月二十日恰为癸亥,与诏令之文相合,故确定册文颁布的时间为景云二年闰六  
月二十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83《诸帝公主传》,3656ꢇ3657。  
刘昫等旧唐书196《吐蕃上》,5228。  
李林甫等唐六典24《诸卫》,615ꢇ616。  
李林甫等唐六典30《三府督护州县官吏》,744。  
15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百八十九,口二万七千一十九在京师西一千九百一十三里,至东都二千五百四十里①  
杨矩的贬黜,可能与他是中宗的亲信有关中宗先后任命两位送亲使未果,最后任命的杨矩慨然从命,  
应是中宗信重之人但他从吐蕃送亲返回时朝局已大变,中宗已亡,睿宗登位,睿宗和李隆基既已诛杀韦后  
和安乐公主党羽,也要清除中宗在军中的亲信,所以杨矩未能返回长安而转任荒域边城唐代前期,官吏皆  
以在朝任职为荣,以外任为卑,形成内重外轻的风气显然,杨矩由京都的左卫大将军转任鄯州都督实为  
贬谪。  
为何吐蕃想要获得河西九曲地?胡三省注云:“九曲者,去积石军三百里,水甘草良,宜畜牧,盖即汉大、  
小榆谷之地,吐蕃置洪济大漠门等城以守之。”册府元龟·外臣部·:睿宗即位,乃以河西九曲  
地赐吐蕃,以其地肥饶,堪顿兵,于是复畔。”河西九曲,位于今青海贵南至贵德的黄河上游一带,水草肥饶,  
可以作为畜牧屯兵地,加上接近唐境,在唐蕃军事态势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杨矩出使过吐蕃,后又驻鄯州,  
对唐蕃边境山川地理形势应有较多认识,却为吐蕃奏请给予河西九曲地,虽有接受吐蕃贿赂的原因,很可能  
也有借此对自己有功而受贬表达不满之意;睿宗因初登帝位,朝中政局不稳,为维持因金城公主和亲而形成  
的良好唐蕃关系,不得不答应杨矩的奏请。  
因获得河西九曲,吐蕃拥有了优越的对唐进攻基地,唐朝则因失去河西九曲之地而在战略上处于被动地  
玄宗开元二年(714),吐蕃即依托此地向唐境大举进攻,造成严重后果,杨矩为此悔惧自杀当时宰相卢  
怀慎姚崇奏说:“顷者吐蕃以河为界,神龙年中降公主,吐蕃遂过河筑城,置独山九曲两军,去积石三百里,  
又于河上造桥吐蕃今既叛我,此桥即因毁折桥既见毁,城自然拔。”可见,河西九曲已成为唐蕃争夺的  
焦点,直到天宝十二载(753),河西九曲才由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暂时收复。  
中宗主导朝政的企图受到挫折  
中宗以金城公主与吐蕃和亲,维持唐蕃的和好关系,并企图通过这个行动增加自己对朝政的主导能力。  
那么当时朝野群臣对中宗的这一决策是否理解和认同呢?从中宗最为重视的修文馆学士的态度分析中,大  
致可以管中窥豹金城公主送别仪式中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是中宗率修文馆学士为她和亲吐蕃赋诗送行。  
据武平一景龙文馆记记载,除中宗外,当时应制赋诗的共有17:李峤崔湜刘宪张说薛稷阎朝隐苏  
韦元旦徐坚崔日用郑愔李适马怀素武平一徐彦伯唐远悊沈佺期其中,16人史载均为修  
文馆学士,唯唐远悊身份不明但唐远悊能参与送行金城公主活动,并能撰写应制和诗,很可能是景龙二年  
后增选的修文馆学士修文馆学士共24,这次参与送行并撰写送行诗的即有17,比例是非常高的。  
修文馆学士为唐中宗所设立,是唐中宗亲自设立的文学侍从机构。《新唐书·李适传:  
,中宗景龙二年,始于修文馆置大学士四员学士八员直学士十二员,象四时八节十二月。  
于是李峤宗楚客赵彦昭韦嗣立为大学士,刘宪崔湜郑愔卢藏用李乂岑羲刘子玄为学  
,薛稷马怀素宋之问武平一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为直学士,又召徐坚韦元旦徐彦伯刘  
允济等满员其后被选者不一⑦  
景龙文馆记所载为金城公主送行诗的诗题统一用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均为五言诗也就  
刘昫等旧唐书40《地理志三·陇右道》,1633。  
司马光资治通鉴210,6661。  
王钦若辑册府元龟956《外臣部·总序》,明刻本,8。  
关于河西九曲的地域所在,诸家说法不一参见:刘满唐九曲及其相关军城镇戍考》,《敦煌学辑刊》2010年第2,8ꢇ28;郑红翔张  
蕃战争中的九曲之地与石堡城》,《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106ꢇ114;杨长玉唐蕃接触中的河西九曲》,  
中国史研究》2020年第3,111ꢇ127今仍按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5五代十国时期·陇右道东部图》(中国地  
图出版社1982年版,61ꢇ62)中所标注的九曲地域杨长玉认为,吐蕃取得河西九曲的时间是在玄宗先天二年(713),所依据的是册  
府元龟·外臣部·奸诈记载的时间,但这与该书外臣部·总序记载的时间相矛盾,资治通鉴亦系此事于睿宗即位之初的景云元年  
(710)十二月,故不取杨说。  
王钦若辑册府元龟992《外臣部·备御第五》,5。  
陶敏辑校景龙文馆记3,117ꢇ121。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202《李适传》,5748。  
158  
谢元鲁金城公主和亲吐蕃与中宗朝的皇权重构  
是说,唐中宗首先赋诗,众学士奉命和诗景龙文馆记》、《文苑英华唐诗纪事等均未载中宗的送行  
中宗送行之诗虽佚,但以和亲促进唐蕃两国和好应是其主旨。  
陪同中宗赋诗的17位修文馆学士中,有一部分人对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可以带来两国安宁明确表示肯  
如李适诗:“主歌悲顾鹤,帝策重安人。”武平一诗:“广化三边静,通姻四海安。”薛稷:“怀荒寄赤子,忍爱  
鞠苍生。”但诸学士中也有部分人在诗中反对这次和亲,如阎朝隐诗:“还将贵公主,嫁与傉檀王。”唐远悊诗:  
那堪桃李色,移向虏庭春。”沈佺期诗:“西戎非我匹,明主至公存。”李峤诗:“还将弄机女,远嫁织皮人。”一  
些学士的态度则较为模糊,诗中着重描述金城公主送行情景,并不正面评价和亲行为,如刘宪诗:“和亲悲远  
,忍爱泣将离。”马怀素诗:“离情怆宸掖,别路绕关梁。”还有一些人在诗中有婉转批评之意,如徐坚诗匣中  
词易切,马上曲虚繁”,认为和亲交好的言辞不能代表双方实际的行为;崔日用诗圣后经纶远,谋臣计画多”,  
则把唐蕃和亲归结为武则天的功绩;崔湜诗顾乏谋臣用,仍劳圣主忧”,认为中宗对吐蕃和亲缺乏臣下支  
,皆暗含讽喻。  
中宗在金城公主和亲诏令中说强汉乘时,建和亲之义认为以汉之强,也要和亲一些学士也在诗  
中引用汉代和亲典故比附唐蕃和亲如张说诗:“戎王子婿宠,汉国旧家慈。”苏颋诗:“旋知偃兵革,长是汉家  
。”韦元旦诗:“柔远安夷俗,和亲重汉年。”郑愔诗:“下嫁戎庭远,和亲汉礼优。”徐彦伯诗:“虏庭遥作馆,汉  
策重和亲。”但是,学士们引用汉代和亲典故,并非都是对金城公主和亲持肯定态度如在为金城公主送行  
的应制诗中引用汉代和亲典故的张说,在其南中送北使二首,就认为和亲不能消除两国征战,是汉朝之  
:“闻有胡兵急,深怀汉国羞和亲先是诈,款塞果为信念仇另一位学士李峤对和亲的真实态度在他  
倡妇行中也有表露,“胡兵屡攻战,汉使绝和亲,对和亲表示否定宋之问也是修文馆学士,虽未参加  
,
送行金城公主的活动,但他的赠严侍御诗云当闻汉雪耻,羞共虏和亲”,亦明确表示汉代和亲是耻辱。  
可见,在应制诗中引用汉代典故的学士,也并非都赞同和亲。  
中宗对修文馆学士非常重视,予以极高的待遇,为当时人所钦慕:  
凡天子飨会游豫,唯宰相及学士得从春幸梨园,并渭水祓除,则赐细柳圏辟疠;夏宴蒲萄园,  
赐朱樱;秋登慈恩浮图,献菊花酒称寿;冬幸新丰,历白鹿观,上骊山,赐浴汤池,给香粉兰泽,从行给  
翔麟马,品官黄衣各一帝有所感即赋诗,学士皆属和,当时人所歆慕,然皆狎猥佻佞,忘君臣礼法,  
惟以文华取幸⑦  
但就是这样一批被中宗看重的亲信文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应制诗中不赞同中宗的和亲政策,说明  
当时朝野对金城公主和亲吐蕃之举意见分歧。  
臣下对和亲的不同议论,并未影响唐代君主对和亲的重视与肯定唐太宗评价和亲北狄有云:“北狄世  
为寇乱……若遂其来请,与之为婚媾……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断可知矣以  
此而言,边境足得三十年来无事。”中宗承继太宗国策,以和亲吐蕃促进双方和好,减少战争,保持边境安  
中宗送金城公主出嫁吐蕃仅一年以后,睿宗又欲以宋王成器女为金山公主,许嫁突厥默啜”,虽然随着  
睿宗的退位,和亲并未实现玄宗时,又以永乐燕郡固安交河东光和义静乐宜芳等公主相继和  
可见睿宗和玄宗都继承了中宗的和亲政策。  
ꢈꢉꢊ。 ,  
虽然唐代君主都把和亲作为与唐廷与周边各族交好的重要方式,但从中宗时朝臣对金城公主和亲吐蕃  
以上诸学士应制诗,皆参见:陶敏辑校景龙文馆记3,117ꢇ121。  
唐中宗金城公主降吐蕃制》,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42,184。  
陶敏辑校景龙文馆记3,117ꢇ121。  
张说南中送北使二首》,《全唐诗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229。  
李峤倡妇行》,《全唐诗上册,175。  
宋之问赠严侍御》,《全唐诗上册,162。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202《李适传》,5748。  
吴兢贞观政要9《征伐》,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262ꢇ263。  
司马光资治通鉴210,6664、6671。  
ꢈꢉꢊ王溥唐会要6《和蕃公主》,86ꢇ87。  
15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态度分歧中,可以看出中宗的和亲政策并未得到臣下的一致响应,就连他悉心提拔并寄予厚望的修文馆学  
,在参加金城公主送行时,也有许多人在应制诗中明确或含蓄地反对和亲这表明唐中宗想通过与吐蕃和  
,超规格送行金城公主,以达到凝聚人心增加自己对朝政的主导力的企图并未完全实现当时实际控制  
朝政的韦皇后安乐公主和武三思等人,对金城公主和亲过程并未参与,其实也表明武韦诸人并不愿意中宗  
通过和亲一事来提高其对朝政的影响力。  
金城公主卓越地实现了和亲使命  
从金城公主到吐蕃后的卓越表现来看,中宗对她的期望应是基本达到了金城公主对自己和亲的使命  
有清楚的认识:“奴奴降番,事缘和好。”金城公主在吐蕃期间,请赐文史经典,输入唐文化;参与唐蕃定界,  
减少边境战争;因被睿宗封为长女后,以妹妹身份与玄宗皇帝保持密切书信来往,“比者通好,信使数来,知彼  
所宣,善足为慰,在化解唐蕃之间的冲突方面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  
(开元)十七年……因令惟明及内侍张元方充使往问吐蕃惟明元方等至吐蕃,既见赞普及公  
,具宣上意赞普等欣然请和……令其重臣名悉猎随惟明等入朝……  
时吐蕃使奏云:“公主请毛诗》、《礼记》、《左传》、《文选各一部。”制令秘书省写与之③  
资治通鉴:  
(
开元二十一年)二月,丁酉,金城公主请立碑于赤岭以分唐与吐蕃之境,许之④  
在玄宗开元年间,尽管唐和吐蕃屡生战事,但金城公主仍然起到了双方关系纽带的作用,正如后来任陇  
右节度使的皇甫惟明对唐玄宗所说,兵连不解,日费千金,河西陇右由兹困敝陛下诚命一使往视公  
,因与赞普面相约结,使之稽颡称臣,永息边患,岂非御夷狄之长策乎唐玄宗对金城公主有高度的评  
:“金城公主,远降殊方,底宁蕃落,载怀贞顺之道,深明去就之宜,能知其人,而献其款,忠节克著,叹美良  
。”唐欲与吐蕃通和,玄宗就会致书金城公主或派遣使者去逻些看望;吐蕃如遇战事不利,也会通过金城  
,使唐蕃双方以金城公主为纽带,保持了一种斗而不破的关系。  
开元二十九年(741),金城公主去世,联结唐蕃两国的最重要纽带中断,致使从天宝年间开始唐蕃关系恶  
,战争升级从这一方面来说,中宗虽然作为承接武则天强人政治之后的君主,在当时的政治权力之争中  
无疑是失败者,为妻女所毒杀之命运亦很悲惨,但他主导的金城公主和亲,在玄宗开元年间的唐蕃关系中仍  
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深远影响。  
中宗睿宗时期是唐代历史上从武则天时代转向开元之治的过渡时期由于不同利益集团对皇权的争  
,使得因武则天的强力压制而缺乏权力基础才能平庸的中宗和睿宗对皇权的掌控力度十分薄弱,而且唐  
蕃双方此时均处于内部动荡之中,需要对方的支持以度过困局金城公主的和亲吐蕃,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  
景下出现的,所以无论是筹备的经过送亲的过程和后续的影响,都成为唐代和亲史上的特例但金城公主  
和亲吐蕃后,由于时代的需要与卓越的努力,使她成为这一时期唐蕃关系中的关键人物,为玄宗开元之治的  
成功提供了自己的助力。  
[责任编辑:凌兴珍]  
金城公主乞许赞普请和表》,董浩等编全唐文100,中华书局1983年版,1030。  
张九龄敕金城公主书》,董浩等编全唐文287,2907。  
刘昫等旧唐书196《吐蕃上》,5230ꢇ5232。  
司马光资治通鉴213,6800。  
司马光资治通鉴213,6791。  
玄宗赐金城公主书》,董浩等编全唐文40,441。  
金城公主与玄宗往来书信,参见:刘昫等旧唐书196《吐蕃上》,5227ꢇ5233;王钦若辑册府元龟979《外臣部二十四》,先天二年  
七月开元四年八月开元五年三月开元十二年八月开元十八年十月开元二十一年二月开元二十一年七月开元二十八年七月条,第  
4
ꢇ13;金城公主乞许赞普请和表》、《谢恩赐锦帛器物表》、《请置府表以及张九龄敕金城公主书》,董浩等编全唐文100、287,第  
1
030、2907。  
160  
51卷第6期  
024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Vol51ꢁNo6  
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Novemberꢁ2024  
愚民抑或开民智”?  
——民国首任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增新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  
凌兴珍  
ꢄꢄ摘要:对于民国首任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增新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学界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且前后割裂相悖,即  
对其清末为官甘新时期多持肯定评价,而对其民初主政新疆时期多以愚民政策加以贬责但是,这一前后割裂  
而相悖的评价并非切实事实上,作为一位庭训所成学优而仕的科举正途出身官员,他在仕宦甘新时期亦可谓  
仕学相资”,不仅在公余之暇通过日日读书”、“日日见客来增广学识见闻积累与天理人情觉悟,而且明确反对老  
子的愚民思想,并在汲取先秦诸子乃至宋明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读书”、“勤学”、“开民智”,“养  
蒙以正”、“养民在学校”,“欲教民先教官”、“欲教兵先教将等教育主张,还致力于兴书院办学堂建学校以及教官  
教将的教育教学实践,推动了清末甘肃河州书院教育的复兴甘肃省城新式学堂教育的兴办新疆法政武备学堂  
的教育变革以及民初新疆各级各类教育的恢复与重建,从文教思想与政策实践上为多民族杂居共处的甘新社会和  
平稳定发展提供了基础与保障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举措,反映出清末民初西北民族区域省级地方军政长官在办  
学与教学实践上的积极探索经验积淀以及睿智洞见,一定程度揭示了晚清民初西北边疆民族地区从传统书院寺  
院经堂教育向近代化学堂学校教育转型发展的困难与多歧以及以教育之力统合各边疆民族以铸牢中华民族国家  
意识的困境局限与艰难曲折,显然并非愚民政策这一带有贬责意涵的概念所能概括论定的。  
关键词:民国首任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增新;教育思想与实践;“愚民抑或开民智”  
DOI1013734ꢅjcnki1000-531520240716  
收稿日期:2024-09-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民政府时期边疆教育委员会研究(1939ꢇ1946)”(19BMZ03)、四川师范大  
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024揭榜挂帅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体系研  
”(CSD24-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凌兴珍,,重庆渝北人,历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编审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近代教育史,E-mailꢆwkxbling@sinacom。  
作为出生于云南蒙自庭训所成历宦甘新主政新疆17年的民国首任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增新不仅对  
多民族省区边疆社会的治理堪称成功,而且对多民族省区文化教育发展也颇多实践心得,其仕途升迁与兴学  
育才业绩关系密切,他亦自称仕学相资”。学界对其教育思想及举措虽有一些关注与评价,并且对其主政新  
疆前的教育实践多予以肯定,对其主政新疆后的教育思想举措则多贬责为愚民政策,并将其归咎于受老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治道思想影响而形成的民智日开,有碍其独裁政治作乱犯上,源出才智,人之  
智愚,来自教育,教育发达,适足酿成危险等思想观念,而查禁民间私聘外人讲授回教经典和开办学校以及  
主要参见:李信成杨增新在新疆(民国元年~民国十七年)》,台北国史馆”1993年版,19ꢇ21;封华杨增新与河州三大书院》,《档案》  
008年第3,35ꢇ36;黄祥深杨增新与甘肃教育述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75ꢇ79。  
2
16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回族留学返新知识分子创办学校则被视为其实行愚民政策的典型案例尽管这一前后割裂且相悖的评价  
并非切实,并且学界已有一些质疑与辩驳的声音,但迄今为止尚无人对其教育思想实践面相及其与老子愚  
故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已整理出版的杨增新资  
,结合时代背景,对其教育思想内涵来源实践等面相作一贯通辨析性专题讨论,以说明民国首任新疆省  
长兼督军杨增新对多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认知理念措置及其局限,进而管窥晚清民初西北边疆民族地区  
从传统书院经堂教育向近代化学堂学校教育转型发展的困难与多歧以及以教育之力统合各边疆民族以铸  
牢中华民族国家意识之艰难曲折与局限困境。  
教育思想内涵:“愚民抑或开民智”?  
从杨增新日记的阅读中,笔者发现,杨增新对教育的认识,与学界既有看法存在明显差异:他不仅对老子  
愚民思想持批判与反对态度,而且对先秦诸子及宋明理学家的教育思想有所汲取与阐发,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了开民智”、“养蒙以正”、“养民在学校等教育主张。  
)反对老子愚民思想,提出了读书”、“勤学”、“开民智的主张  
(
这集中表现在他生前于1926年刊行的补过斋读老子日记,主要有八个方面。  
第一,对于老子十八章智慧出,有大伪的说法,杨增新以陈荣昌老易通》“人为谓之伪,有大伪,谓人  
有大作为也的界说为导引,指出昔人以伪为奸伪,失之远矣”,因为礼乐刑政衣服饮食宫室以及一切  
制造工艺之类以及今日汽船汽车飞艇潜艇快枪快炮与夫一切法制这些非天然之物皆系由人所  
作为而成”,非所谓大伪者乎。  
第二,对于老子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无为而天下治之说法,杨增  
新断然指出,“此亦徒劳梦想,未易见之实事……施之于五帝三王之世,已不相宜,而况群雄竞争时乎。  
第三,对于老子二十章绝学无忧之言,杨增新不仅认为不善读之,便有流弊”,因为人而不学,不如  
禽兽矣虽无忧,亦奚以为”,而且指出老子“‘绝学无忧之说,不能无弊”,因为不学则无礼,禽兽而已;不学  
则无知,草木而已虽无忧,奚益哉他继而对绝学无忧的内涵作了多重解析:一是在尊德性上做工  
,不亟亟于道问学之事,所谓乐天知命,故不忧;二是不依傍他人门户,自成一家之学,可谓有独立性  
;三是要人在良知良能上做工夫,不必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四是要人鞭辟近里,恭默思道,关键在于守约  
知要”;五是要斩尽枝叶,灌溉本根,便是心学”;六是“‘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之意,近于愚民政策,  
他还把老子的绝学无忧与孔子学之不讲,是吾忧这一看似相反的说法作了对比与解释,认为孔子欲人  
讲学,是为初学者言不讲学,则无以为徙义改过之地,而德不能修,故以不讲学为忧”,而老子欲人绝学,是  
20世纪30年代以来,学界普遍认为杨增新在新疆教育上实行愚民政策参见:高长柱新疆之近况(续一)》,《边铎》1934年第1卷第2  
,54;吴绍璘新疆概观》,仁声印书局1933年版,288;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637ꢇ638;江东  
杨增新》,《逸经》1937年第26,37;安文惠近百年来新疆政制沿革()》,《天山月刊》1948年第1卷第3,9;冯志文新  
疆教育事业的历史回顾()》,《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2,101ꢇ102;陈慧生试论杨增新闭关自守和愚民政策的实质》,《新  
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51ꢇ54;尚红娟论杨增新在新疆的文化教育思想》,《新疆地方志》2005年第1,55  
ꢇ57;杨圣敏杨增新治理新疆的思想与措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8年第4,9ꢇ10;等等。  
关于杨增新在新疆实行愚民政策的论断,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已有学者发出质疑的声音,也有学人对杨增新在新疆的教育施政作了  
研究,甚至有学人对其创办的各专门学校作细致考述与钩沉主要参见:李信成杨增新在新疆(民国元年~民国十七年)》,20ꢇ21、228、  
2
32ꢇ233;马文华民国时期新疆省政府教育政策述略》,《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79ꢇ80;盖金伟孙钰华  
杨增新时期的新疆近代教育简论》,《昌吉师专学报》1999年第3,60ꢇ62;段金生调适与冲突:杨增新思想与治新实践研究》,云南  
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63ꢇ69、79ꢇ88;黄祥深杨增新与甘肃教育述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第  
7
5ꢇ79;黄祥深杨增新时期新疆新式教育研究》,兰州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摘要第1第五章第51;朱江民民国时期新疆地  
方政府教育施政研究(1912ꢇ1944)》第一章,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55ꢇ116;陈慧生杨增新与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  
校的创立》,《西域研究》2002年第4,51ꢇ54;黄祥深杨增新创立新疆医学政治维文研究所考述》,《昌吉学院学报》2014年第2  
,22ꢇ28;何永明杨增新时期新疆政治研究所钩沉》,《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68ꢇ73;等等。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2,丙寅年(1926)12月刊行,27ꢇ28。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2,30ꢇ31。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中华书局2018年版,645、647又见: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2,48。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22,42ꢇ47又见: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645ꢇ649。  
162  
凌兴珍ꢄ“愚民抑或开民智”?———民国首任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增新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  
为学成者言由博文而返于约礼,多学而识以几于一贯’,道问学而归于尊德性’,不为末学之支  
,而性分之真乐见焉,外缘之纷扰绝焉所谓乐天知命,故不忧”,因此,孔子所好者有益于身心  
,总之,老子云绝学无忧,是云为学者要有独立性质,  
不可扶墙抹壁依傍他人”,也即是性之所有者能学,性之所无者不能学也;力之所能者可学,力所不能者不必  
学也。  
既然俗学已无用,况异学之惑世诬民者乎”,杨增新认为,那么绝之也亦宜他指出,老子所谓的  
绝学无忧”,绝所当绝尔”,因为有万万不可读之书”,不得已而出于绝之之一法”,非谓同人道于牛  
,可蠢蠢无知而无待于学也鉴于忧有生于学之外者,亦有生于学之中者,他对老子为学日益,  
与之俱益矣;‘为道日损’,忧与之俱损矣所学者增益一分,所忧者亦增益一分说法加以解说,认为这并非  
学之可忧”,而是学非所学之可忧也”,是世人以学为学,不以道为学,与学日近,即与道日远,不如无学之  
为愈也”,犹如学陆军者多,而可忧者在军人;学法政者多,而可忧者在政客”,因此,“天下有以兴学而强国  
,亦有以兴学而亡国者所学者足以正人心,厚风俗,利民生,则国以之强反是,则国以之亡夫学至于  
足以亡国,则绝之也亦宜他还指出:不择书而读,必生心疾善读书者,无书可读;不善读书者,无书不  
人生精力几何,而钻研故纸,侪此身于蠧鱼,所谓以有涯逐无涯,殆已’。故不可不读之书,原不可绝;而  
不可以读可以不读之书,则在所当绝。”他还认为,,,何其相反若是是不知  
孔子所好者有益于身心家国之学也,老子所绝者有害于身心家国之学也,  
因此他特别指出,老子绝学  
无忧’,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之意,近于愚民政策”,当此人群进化之世,‘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  
,我独闷闷’,恐难逃天演之淘汰”,因此,“无用之学所当绝,有用之学不可绝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  
第四,对于老子二十七章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孟子曰中养不中,才养不才之说法,杨增新作  
了阐释,指出:“善教民者将坏人教成好人,故国无可弃之人而国以兴不善教民者,将好人教成坏人,故国多  
可弃之人而国以亡。”如今用新人,当使之兼通旧学以培其根柢;用旧人,当使之博览新书以启其见闻此  
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之一端。”能救一家之人则家齐,能救一国之人则国治,须要教者善于教,学者善  
于学人必先能自救,然后能受人之救若不能自救,而徒望救于人,便是依赖性质,何能成才!善救人者,  
不徒有救人之心,尤当有救人之术非钝根人而后可以受教,非钝根人而后可以教人。”ꢉ  
第五,对于老子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说法,杨增新解释道:“为学,中庸所云,道问学  
;为道,中庸所云,尊德性是为学,要知识开通,故曰益;为道,要私欲净尽,故曰损事万变,学亦万  
后圣所学,有先圣所不及;学者今日所学,有昔日不及学者试观科学发明月异而岁不同,学者当日知所  
亡月无忘所能,故曰为学日益为仁,必先于克己,养心莫善于寡欲。……老子所谓为道日损者,非有损于  
为道在于寡欲,由有而之无  
,谓损其害道者尔。”他又说:为学,在于多闻,由无而之有也,日益’。 ,  
,日损’。‘损之又损’,则好色好货好勇之私以及急功近名之念一丝不挂,乃能担负天下之事而应用不  
:“,;,;,;,;学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2,43ꢇ44、47又见: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645、647。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2,45ꢇ46又见: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649、645。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2,44。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2,44又见: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648。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2,44、46又见: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646、647。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2,47又见: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650ꢇ651:后者最后两句话略有不同:“故不可以读可  
以不读之书,则在所当绝,而不可不读者,则不可绝老子绝学无忧之说,意盖如此。”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2,47又见: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647。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2,47ꢇ48。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3,12。  
ꢈꢉꢊ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3,12又见: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250ꢇ251。  
ꢈꢉꢋ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3,14。  
ꢈꢉꢌ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4,49ꢇ50。  
ꢈꢉꢗ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4,50又见: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270。  
16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道问学,为道是尊德性所学日多而无道,以一之学反为病矣,谓损其私欲,即惩忿窒欲之谓。……损  
之又损,以至损无可损,则无为而无不为矣。”①  
第六,对于老子五十七章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之说法以及王弼民多智慧则巧伪生,巧伪生则邪事  
之解说,杨增新认为,虽然立国于列强争竞之世,岂能人皆巧而我独拙,一切工艺制造之学,万难视为缓  
”,但是若民智开通,而不能用之于正”,那么多一伎巧之人,即多一祸国之人……是以奇事滋起,而天下  
乃大乱而不可救止也”,“伎巧之人多,必创为新奇之物,以争售其伎故奇物滋起,有快枪快炮……汽船汽车  
人知奇物之可以利民用,不知奇物之可以肇兵争。  
第七,针对老子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的说法,杨增新明确指出:“今之  
为国者,无不欲竞尚文明;今之治民者,无不欲开通民智崇道德,修礼教,明政刑,此国之文明也。……重农  
,守礼法,敦诗书,此民智之开通也。”③  
第八,对于老子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愚民思想,杨增新明确表示不赞  
他说:“所谓愚之者,非使民蠢然无知也。‘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  
而民自朴。’”他又说: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此在闭关时代则可,今五洲大通,人巧我拙,人强我弱,民智  
不开,势必民为奴国为墟而后可故愚民政策在今日为亡国政策众人皆智,而我独愚,则不足以立身;万  
国皆智,而我独愚,则不足以立国。”是以老子所云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在今日已不可行他进而指  
:“民智,则坏官少;民愚,则坏官多泰西少坏官,以民智也;中国多坏官,以民愚也愚则多虐,智则难欺。  
老子云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予则曰民之易虐,以其智少’。欲整顿中国之吏治,不能不开通中国之民  
智矣。”⑥  
此外,1926年刊行的补过斋读阴符经日记下篇中,杨增新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开智愚民的  
关系首先,他认为开智聪明比斗力为用大”:“一人之力不能敌十人,一人之智足以敌万人故曰吾能斗  
,不能斗力。’‘用师十倍’,是一人之智足以敌十人也;‘用师万倍’,是一人之智足以敌万人也盖聪明之为  
用大矣其次,他认为老子关于开智愚民的见解在中庸》、《》、《 》  
阴符经中有不同说法:中  
:‘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必先能明,而后能强一身如此,一国亦然。’《老子:‘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是以愚民为政策也。’《阴符经:‘我以不愚虞圣,是以开通民智为政策也。’黄老之所见,固各别矣。  
,他认为”、“是陷民于沉水入火,自取灭亡有害境地的人生大病,不读书,不悦学”,“舍正路,好  
异说之人便不免”、“之病,就当时中国来说,西北之人病在愚东南之人病在奇,只有去除”、“”  
之病方可言守旧”、“维新。  
()基于对先秦诸子及宋明理学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吸纳与阐释,杨增新提出了养蒙以正”、“养民在学  
以及欲教民先教官”、“欲教兵先教将等教育主张  
1921年刊行的补过斋日记,除了已有前述论说外,杨增新还反复强调读书学习勤学的重要性,  
认为人的智愚贵贱跟读书与不读书学与不学勤学与不勤学密切相关如他说:“智愚可以由己,在读书与  
不读书;一日不食则饥,一日不学则愚人不可一日废食,士不可一日废书;少不养生,老必衰也;少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4,50ꢇ51。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5,23ꢇ24又见: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276。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5,32ꢇ33又见: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462。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5,75又见: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286ꢇ287。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5,75、77又见: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467、287。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5,76。  
杨增新补过斋读阴符经日记下篇,丙寅年(1926)2月上浣开雕本,24又见: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922。  
杨增新补过斋读阴符经日记下篇,37。  
杨增新补过斋读阴符经日记下篇,38ꢇ39又见: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935ꢇ936。  
ꢈꢉꢊ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888。  
ꢈꢉꢋ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847。  
164  
凌兴珍ꢄ“愚民抑或开民智”?———民国首任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增新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  
,;,;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贵贱由人也。  
并且,他还通过对先秦诸子及宋明理学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吸纳与阐释,零散而精要地提出了养蒙以正”、“养  
民在学校以及欲教民先教官”、“欲教兵先教将的教育主张。  
首先,是对先秦诸子及宋明理学中的学而时习”、“学不厌”、“学贵求师等传统教育思想的吸纳和阐释。  
对于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学而时习”,杨增新明确指出为学之要在此”,并且认为论语时习”,  
中庸所谓道不可须臾离之意对于学而时习时习内涵,他解释为无往而非学”、“无往而非习”  
以及无时非学”、“无时非习”,就是时为子习于孝,时为父习于慈,时为君习于仁,时为臣习于敬。‘非礼勿  
’,视时习也;‘非礼勿言’,言时习也时可仕则仕,时可止则止,时当进则进,时当退则退”,以及时而家  
,即就家居上时习;时而居官,即就居官上时习;时而读书,即就读书上时习;时而应事,即就应事上时  
对于学而时习之,他亦作了专门解读,认为自始至终只是学一,因为人能学以  
求仁,便能孝弟,便不犯上作乱,而学适以济其美”,反之,“便不孝不弟,便犯上作乱,而学适以济其恶”;尽管  
自古犯上作乱之人多出于学之外”,但今日犯上作乱之人乃出于学之中”,原因在于所学者多口是心非,全  
是巧令他还认为,学而时习澈上澈下语,始于有恒,终于无息,自古有学知之圣人而无生知之圣  
,即便孔子也是自十五志学以至于七十而从心所欲”,念终始,典于学而已强调人的精神“  
日日进化”,而且人的德性事功生计亦要日日进化”,盖因不日进,则日退矣。  
对于庄子·大宗师撄宁者,撄而后成也”,杨增新认为,“为学须放宽一分,不可把捉太紧,否则有揠  
苗助长之害,因为读书者有读十数遍而熟者,有读数十遍而熟者,有读数百遍而熟者他指出,凡人  
;
为学,须要在事物上磨炼经一番磨炼,长一番见识,而是非由此明,趋舍由此定,甘苦由此识,德性由此  
;今之人终日言学,而不知从心上用功夫,求其心之不死者,盖千百中无一二焉,其可哀孰大于是;  
为学之道,第一要变化气质’。此处得一分消息,便是学问长进若平日刚暴,不能化为和平;平日轻浮,不  
九二爻辞见龙在田,他的解释是大  
,,ꢈꢉꢋ·》“ ” “  
凡古今大学问大德业之人,多不能及早而见用于时若及早而见用于时,即不易造成如此之学问与如此之德  
此亦不独孔孟为然也。  
对先秦诸子关于学不厌”,“教不倦”,“教亦多术,各因其材以及学贵求师,事半功倍之传统教育观,  
杨增新亦作了阐释他说:“非聪明人不肯读书,非读书人不能聪明愈聪明愈读书,愈读书愈聪明故曰:  
学不厌,知也。’”ꢉꢈꢗ他又说:“‘学不厌则学,愈讲而愈精,故曰’;‘教不倦则教,弥推而弥广,故曰’。  
知而不仁,不能成己;仁而不知,不能成物故曰:‘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教不倦,仁也。’如父兄之于子  
,爱之然后教之,教之而倦,是爱之之心有未至也养而不教,如养马养牛,非爱之,实害之矣。”他还说:  
“‘学不厌’,好学近知’,故曰’。然知不过成己之一事若要完全成一个人,须是仁故又曰:‘成  
,仁也。’‘教不倦’,是至诚恻怛,以爱人为心,要将那人教成,故曰’。然教亦多术,各因其材如教子路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856。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867。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102。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363。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841。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844。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458。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569。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114。  
ꢈꢉꢊ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119。  
ꢈꢉꢋ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123。  
ꢈꢉꢌ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41ꢇ42。  
ꢈꢉꢗ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330。  
ꢈꢉꢘ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331。  
16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者不能以教冉求,教子夏者不能以教子张,其中便有等差,不能浑然无别故又曰:‘成物,知也。’”针对不  
同才质的学生,他主张借鉴孔孟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地或包之击之”。一方面,对于蒙而为  
蒙之微而尚可发者包之”,此乃孔子于互乡与其洁也’,孟子于杨墨归斯受之’,教之所以贵乎  
宽也”,“‘中养不中,才养不才’,此事理之当然者也,常也”;另一方面,对于蒙而为寇蒙之极而不可诲  
击之”,这与鸣鼓以攻冉求,取瑟而辞孺悲辟以止辟,刑期无刑一样,皆系教之所以尚乎严也”,  
事势之不得已者也,变也之显例他还主张:学贵求师,有师以教之,则事半而功倍‘  
书曰为敩学  
’,言学问之道,资于师之敩者半,得于己之学者亦半。”③  
其次,基于对周易·蒙卦彖辞蒙以养正概念的辨析,杨增新提出了养蒙以正开民智之正路的  
教育本质观。  
杨增新从概念辨析入手,对家庭学校政府在蒙以养正中应负责任以及开民智之正路作了专门阐  
他认为,谓养蒙以正,非养正以蒙也”,而王弼养正以明,失其道也之说是祖龙焚书坑儒之故智”,  
与老子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之旨同,此等谬说是导致中国数千年来民智难开的根源他继  
而指出,“造物能限人以天资,不能限人以学力,教之有道,学之有恒,‘虽愚必明’”,因此又有之理,  
故曰蒙亨”,也即以亨行时中”,即九二以己之亨,施时中之教以导人于亨”,亦所谓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  
觉后觉”,并将其解释为教者于学问之途无所不通,能以己之亨导人之不亨而使亨也”,而今设学多而成才  
之原因就在于教者自处于蒙而望人以亨,所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基于教子婴孩”、“蒙以养正以及教子宜豫于幼之启蒙教育论,杨增新认为,对家庭或家族来说,  
最重要的是对子弟要量其才质自植其生”,宜量其才质,可士者士,可农者农,下隶工商亦可为之,使  
足以自植其生而已他进而特别强调自家有子,须要自家教养,因为教养失道,必致生心外向,谓他人  
,,,,少之时学坏,将终身为坏人矣;少之时学好,将终身为好  
人矣”,故曰:“教子婴孩。”又曰:“蒙以养正。”所以,“子弟肯为善读书,肯做好人,虽贫贱亦是祯祥;子弟不为  
善读书,不做好人,虽富贵亦是妖孽鉴于子弟未就外傅以前,与母相依者为久,即赖于母教为多的世  
,他指出家中妇人要不以有子为贵,而以教子为贤”,并以九二纳妇之吉谓能教子以克家也作辅证,说  
朱子小学首垂胎教之文,固不独有贤父兄之为乐也并因此提出女子应受教育和娶妇须择读书识  
字者的主张,“女子于纺织刺绣烹饪书算之事,亦须习之,于归以后然后能相夫教子以谋生活,不识字则  
不能治家,不能写算,吃亏必多上不能相夫,下不能教子,更不待言故女子必入学堂以立他日为人妻为  
人母之基础,非细事也”,以纠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陋说和偏见。  
ꢊꢉꢈ,  
就学校与政府而言,杨增新认为,设学校是蒙以养正”、“君师之道备的要途他说,“‘之九二所以  
不求童蒙而必俟童蒙之求欤”,盖遵循人求己则己贵,己求人则己贱这一古今通义,“‘童蒙求我’,则告之也  
顺而易;‘我求童蒙’,则告之也逆而难是故闻来学,不闻往教,礼所以尊师道也。‘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所以伤学校也”;他继而指出,“养蒙以正,则日趋于正,虽未遽至于圣,而作圣之功实基于此”,君子欲  
成德,必自讲求蒙学始朱子小学》、陈榕门养正遗规》,不可不亟读也朝廷欲造士,必自整顿蒙学始,然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332。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22ꢇ23。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36。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17、19。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868。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122。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1。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341。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868。  
ꢈꢉꢊ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20。  
ꢈꢉꢋ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230、210。  
ꢈꢉꢌ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230。  
166  
凌兴珍ꢄ“愚民抑或开民智”?———民国首任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增新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  
后小学中学大学乃植基于不坏”,譬之种树培根筑室固基,未可速成而躐等以进,否则,“自少时已习于不正,  
及其长也,未有不放僻邪侈者鉴于童蒙天性未漓,视听专一,其教易入或曰顺以巽之常情,他再次  
强调指出,“方今建设学堂,严年岁合格之选,又必先振兴蒙学,以立大学中学小学之基。  
就开民智之正路而言,杨增新指出,“民智固要开通,然在正路上开通,愈开通愈好,不在正路上开通,愈  
开通愈坏,徒执开通民智之说,而不知民智之所由开,既不修道德仁义之实,又不兴农工商贾之业,逞  
邪说,尚诐行,率天下之人如不羁之马无舵之舟,攘攘纷纷以至于大乱,则真如老子所谓以智治国,国之贼’  
,舍尧舜周孔程朱之书不读,而读非圣之书,舍尧舜周孔程朱之教不从,而从异端之教此学者之大  
患也,推之于为学,世衰道微,新奇诡诞,机械变诈之说起,而与吾道为敌尧舜孔周之传,不绝如缕,迁  
流所极,不至胥天下而禽兽夷狄不止;当今有人醉心欧化,而于祖国之诗书礼乐典章文物冥然罔觉”,又  
有人富于世界之知识,而于一己之身心不加检束”,此皆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因此,杨增新不仅就读什么书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且指出读圣贤之书以及在全国遍设敬天尊  
孔会敬天尊孔立教来转移世道人心的重要性他说,“道理书多读,时务书宜读,词章书少读读道理  
书可益德行,读时务书可知政事,读词章书可通文学此外诐淫邪遁之词,坏人心术,不必寓目可也孔子烂  
熟天理,老子洞悉人情。《论语二十篇,字字从天理中发出;《道德五千言,字字从人情中发出故二书皆不  
可不读,认为对于烂熟天理的孔子论语和洞悉人情的老子道德不可不多读对于康节戒子吟“  
孔不足法,轲雄不足师还同弃常膳,除是适蛮夷之诗性拟喻,杨增新虽略表赞同,但亦嫌其有厌故喜新之  
”:“我生之初,未闻有读书而不师周孔者,今则有主张废六经黜四子而读他书者矣譬如弃菽粟而饵金石,  
必生奇疾,此亦厌故喜新之过也。”他进而指出:与道亲者,其于非道必疏;与端人近者,其于宵人必远故  
读圣贤之书,则异端曲说不能夺矣。”他甚至提出在中国遍设敬天尊孔会,敬天尊孔立教,以期通过  
全国性通礼式的以改过迁善为宗旨的祀天祀孔祀先但不烧香不献牲的每星期日礼拜仪式来转移世道人心风  
,并与其他宗教并行而不悖,“如此,则孔子之教……非徒为口耳之学而已”,“敬天尊孔,其为说易入,其为  
教易行……人心以此正,风俗以此醇,世道以此转移,浩劫以此潜消矣。  
第三,基于对周易·颐卦》“观颐,自求口实以及后人解析的阐释,杨增新提出了养民在学校自求  
口实的职业教育论。  
鉴于今人依赖成性,不士不农,不商不工,由自养之无其道,遂至害于家而蠹于国之危害,杨增新从  
周易·颐卦》“观颐,自求口实说法以及程子云“‘自求口实’,谓其自求养身之道的解释谈起,指出自求口  
ꢌꢉꢈ,“ ” “  
养道之最要治生为人生最重要之事对于许鲁斋学者以治生为急的说法,杨增新认为  
后儒非之因噎废食”,不知无恒产者而有恒心者’,虽士不能”,进而指出,一家之中,“男子十四岁以  
上便当各执一业,以为自求口实之计”,至于女子,“于纺织刺绣烹饪书算之事,亦须习之”,“不可拘于女子  
无才便是德之陋说他继而在孔子论政,富先于教基础上,提出了今则当教先于富的主张,他说:一  
家一国之人并非人人皆能自求口实”,全赖父兄”、“君相有以教之,财政学经济学农商路矿等学之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18、19。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20。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310。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287ꢇ288。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21。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30。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960。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848。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399。  
ꢈꢉꢊ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402。  
ꢈꢉꢋ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894ꢇ895。  
ꢈꢉꢌ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207ꢇ208。  
ꢈꢉꢗ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210。  
ꢈꢉꢘ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210。  
16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自求口实之事,“当因其性之所近,各择一艺以习之,衣食之源即出于此”,“孔子论政富先于教,今则当教  
先于富,未有学之不讲,而能富国富民者也,强调现今论政当以办教育先于求致富。  
针对后儒高谈心性,而谓百家众技之学皆不足为而导致为农为商为工者,多下流无学之人,而农日  
商日惫工日拙而国家乃日贫日弱而不可振的历史积弊,杨增新指出,“居今日而欲救国,非使人人能通  
,,针对梁章钜楹联丛话世间惟有读书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之世情感慨,杨增新指出,“人必能读书而后能吃饭,不独士人宜读书,即为农为商为工者,亦宜读书,而后能  
精其所执之业非讲习农学,不能为良农;非讲习商学,不能为良商;非讲习工学,不能为良工中国教育未  
能普及,故实业不能发达,惟不知读书之好,故不免吃饭之难”,明白揭示了世人惟不知读书之好,故不免  
吃饭之难之因果关联。  
缘于学堂之设重在养民的近代学校教育原则,杨增新明确提出了古之养民也在井田,今之养民也在  
学校的教育主张他解释说,所谓古之养民也在井田”,意即古时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可以无  
”;所谓今之养民也在学校”,意即在工商业与农业并重时代,“宜多设实业学堂,使农科毕业者则为农,商  
科毕业者则为商,工科毕业者则为工,所学有成,皆可为终身衣食之计”,“实业之教育普及,即养民之政策普  
,教在此,养即在此”,但因今人不知学堂之设重在养民”,出现了铸造官吏之学堂多,铸造国民之学堂少,  
间有田农工商科毕业者,又往往学非所用,驱而纳之官吏之一途等教育用人乱象以至民志不定天下大乱  
之社会危机,所以,他主张中国今日人民,自小学毕业后应令入实业学堂,上之所以养民者在此,下之所以自  
养者亦在此天下皆知实业之有用而不慕官吏之尊荣,如是,则民为富强之民,国为富强之国,故曰今之养民  
在学校也。  
杨增新提倡实业教育,反对铸造官僚与军人之学校教育针对外国不论何项学堂,都含有实业性质。  
一言以蔽之,要穿衣吃饭’。中国不论何项学堂,都含有流氓性质一言以蔽之,要升官发财’”以及  
天下之乱,生于游官游兵游民之多,国之所以穷,民之所以乱也。……学校不良,尤为致乱之根源以不良  
之学说,传不良之种子,无论其为官为兵为民,无不同归于为乱之一途之中国教育弊端,他认为,“非罢弃一  
切制造官僚制造军人之学堂,而广设农工商一切实业之学堂,使天下之人皆足以自存,而不汲汲焉置身于政  
界军界以谋生活,则天下之乱终无宁息之一日,使,,不  
独愚也;使人民习普通之实业,则富者不独富,而贫者不独贫也他继而指出:百日习一经,不如百日习  
一艺;三年通一经,不如三年通一艺人苟有一艺之长,便可利人利物,谁谓小道可观而不可为哉?”他再进而  
指出:“’,此三民者,国之所赖以立也以农而学,则农而士也;以工而学,则工而士也;以  
商而学,则商而士也士与农工商合,则种强国强;士与农工商离,则种弱国弱今之所谓士者,问其所学何  
,则曰:‘欲为官也。’此之谓民贼,乌足以为士?”⑧  
杨增新还从家族和为士为官者角度论述职业教育在自养与养人中的重要作用就家庭而言,他说,“子  
弟虽有祖业可守,亦须各执一业以求自养”,“知人贵自养,便当及时勤学及时修业以谋衣食之计”,“为父兄  
者为子孙谋恒产,盖欲其免衣食之累,可以为善读书”,“娶妇须择读书识字者……故女子必入学堂以立他日  
为人妻为人母之基础,非细事也”,“以养身言,力田为本,而不废工商,读书为急,而更多才艺,此贞也”。就  
为士者与为官者而言,他认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虽士不能,无恒产因无恒心。”他进而认为在上位者的  
自养与在下位者的自养虽各有不同,但皆先养之于学校养之于童蒙,归根结底,“庙堂之贤,先养之于草野;  
俊髦之贤,先养之于童蒙”,“谨庠序之教,养其德养其才其艺,而不宜驱之利欲之途……如是则所成者大,而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211。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212。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212。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212ꢇ213。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879。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889。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998。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879、892。  
168  
凌兴珍ꢄ“愚民抑或开民智”?———民国首任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增新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  
贤不可胜用矣”,不然,“将天下人才自入塾就学时先已教坏,而欲造就真才,以收养贤养民之效,岂可  
得乎?”①  
第四,基于对中国士人普遍存在的读书求官求利与为士者不武思想及其危害的洞察,杨增新提出了  
欲开民智,先开官智”,“欲教民先教官”、“欲教兵先教将造吏才育将才主张。  
一方面,基于对中国士人普遍的读书求官求利思想及其危害的洞察,杨增新提出了欲开民智,先开官  
的教育主张以及欲教民先教官造吏才主张。  
杨增新指出,“无论昔日之科举,今日之学堂,无非借此以为求官求利之捷径”,“子张学干禄,是为学之初  
先已有之一字萦绕胸中圣门高弟尚且如此,何况他人?今问人以读书何为?:‘将以求官也。’又问:  
人以为官何为?’:‘将以求利也’”,“念头一差,而人心坏,风俗坏,世道亦因之而坏矣,尚何吏治之可  
?他又指出,古之学者千万人,入学得为官者,不过一二人苟无为官之资格,即不希冀以求官,而今  
之学者不仅人人入学欲为官”,而且虽无为官之资格,亦必行险侥倖以求官”,而为士者则不论官之当得与  
不当得,无人不想为官,且无人不想为非分之官”,“皆欲于政界中求生活皆趋于官与兵之两途,是欲以官  
立国以兵立国,而自绝衣食之源”,天下势必陷入士乱于校”、“欲不乱亡,不可得以及大乱必由于此且  
必不可救止之危局。  
基于以上认识,杨增新一方面主张须使学校中人,人人皆求学之人,不必人人皆为官之人;有求学之心,  
不必人人有为官之心使为官者知国家设官,是要官替百姓办事,不是要官向百姓敛钱先将好利之病根渐  
渐拔除,然后能视国事如家事,视民事如己事,然后能为百姓谋乐利,为一世臻太平并且认为成人之美,  
是成就他要为好人,不是成就他要为贵人譬如设书院,只是要人读书明理;设学堂,只是要人有普通知  
另一方面,又借用孔子家语·入官篇中教不能勿怠说法,主张用人者当因材而教之教而后  
,进而提出了欲开民智,先开官智,教民者官之职,不能教民,非官也是故欲教民先教官,官能  
自教其民,而教育普及矣,学优则仕,仕优则学以及内地多才,须将才之已成者择而用之;边地乏才,须  
将才之未成者教而用之等官员教育与选用主张,并描绘出俟中国教育实能普及,人人有道德之思想,有实  
业之知识,使为官者父族母族妻族之人,人人足以自谋衣食,而不赖为官之一人以存活,为官者亦不受父族母  
族妻族之人之累,而后可以安心一志而为好官的一幅非二三百年所能办到甚至千数百年后可耳的官治  
理想图景。  
,
另一方面,基于对老子善为士者不武和孔子军旅之事,未之学者的阐释以及今日败坏人才,莫大于  
为兵为官之两途社会弊端的认识,杨增新提出了为武士者不可不修文,为文士者不可不讲武文武相  
普及教育主张以及欲教兵先教将育将才主张。  
鉴于今日败坏人才,莫大于为兵为官之两途”,杨增新提出了普及教育,扩张武备,一人强其骨’,则一  
人强;人人强其骨’,则一国强的主张 》  
阐释,他提出了文士无文”、“武士不武”、“文武兼资通儒”、“全才”、“儒将概念,“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有武备者,必有文事为士”、“为将教育培养目标,“武将”、“刑官必出于学校,“虽军民可以分治,而文  
武实出一途以及人人能知书识字”、“能通战术阅战图”、“能各自为战的未来教育普及目标。  
基于对老子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这一说法的多重理解与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225、226、229、230、231、215、221。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618。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614、572、817、814。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618ꢇ619。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775。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349、350。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879。  
杨增新戊申日记(续完)》,《瀚海潮》1947年第12,16:清末戊申年,即光绪三十四年(1908)。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872、601、635。  
ꢈꢉꢊ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214、280。  
ꢈꢉꢋ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720ꢇ722;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6,12ꢇ14。  
16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基于文武分治之弊端,和后世动辄言军民分治,为文官者不能治兵,为武官者不知爱民这一有失孔门  
家法之做法,以及自改练陆军以来,军人别有知识,混沌之窍已凿,带兵之难,如朽索之驭六马的问题,杨增  
新不仅指出孔子云军旅之事,未之学,非不学也,谓无文事以立其本,则不足以学军旅也”,而且提出了  
为文官者可不带兵,不可不通武备;为武官者可不治民,不可不通文事的主张,因为文武相资,犹左右手之  
不能相离否则,成偏枯之疾矣”,进而提出了士大夫才兼文武,在治世可为文官,在乱世可为武官,“  
裁兵之费以兴学,则足以育人才的观点,以及教兵者将之职,不能教兵,非将也欲教兵先教将,将能  
自教其兵,而训练有方矣育将才主张。  
综上所述,杨增新通过对中国传统经典的阅读与现实社会的观察,不仅对老子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  
,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愚民思想表示明确反对,对先秦诸子乃至宋明理学家学而时习”、  
学不厌”、“教不诲”、“蒙以养正等教育思想有所吸纳与阐发,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读书”、“勤学”、“开民  
”,“养蒙以正”、“养民在学校以及欲教民先教官”、“欲教兵先教将等教育主张正如曹文亮所言,“受时  
代风气所染,杨氏提倡新式教育和实业救国,反对以仕宦为目的而读书,提倡妇女接受教育这些主张,在当  
时来说,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教育思想来源:由庭训学优而仕到为官甘新仕学相资”  
杨增新出生于教职之家,自幼即接受父兄庭训,并得以学优而仕”;其入仕后历宦甘新,更自诩仕学相  
”。  
()庭训所成,学优而仕  
据吴绍璘新疆概观描述,杨增新,系云南蒙自县莫别村人,“幼而歧嶷,天资高朗,卓荦有大志。  
又据宣统续修蒙自县志记载,杨增新之父杨纪元,“字晓亭,世居莫别,力学制行,深于文理”,道光丙午  
举人,同治甲戌年间夷乱被获逃脱后,“乃于城中设馆教授,及门多得其传弟纪鑫子增龄同治癸酉举人,增  
新光绪己丑进士,庭训所成又举人杜子材侯渭珍受业弟子,公颂教思无穷”,额任楚雄府教授,卒于官,著  
题类文法合编行世。  
再据1916年王树楠楚雄府教授杨晓亭府君墓表记述,杨纪元祖籍江南上元,有先祖名杨达者知云南  
临安建水县,因家其地,再迁蒙自,遂世为蒙自人数传至杨重乔,“绩学植行,以岁贡生终”。杨重乔育二子,  
长子杨纪元次子杨纪鑫,皆举人出身杨纪元,即杨增新父亲,字瑞应,别号晓亭,“幼濡家训,读书负异质,  
以文行蜚声黉序间”,道光二十六年高中丙午科举人,同治十年选授陆凉州学正,后升楚雄府教授,以不乐吏  
事而辞不就知县职;孝友笃行,蕴学蓄德……以冷官终其身”;其教士必先品行,推本伦常,奖贤诫不良,  
谆谆然若父兄之诲其子弟,受之者至以府君一言为终身宠辱,虽其人甚薄鄙不赖亦爱畏之,为易心悔行”;其  
善为诗辞,尤工制举之文,“捷春秋两试者,半出门下,当道争相礼致主讲席”;“独究心宋五子书,教子弟为  
经世有用之学”。杨增新兄弟三人,其兄增龄同治癸酉举人,任宣威州学正,可惜先于其父而卒;其弟增炳,字  
石村,已官至四川候补道,充参议院议员,并得观政京都,与议国家大计”;增新本人,字鼎臣,光绪十四年己  
丑进士,历官至新疆将军兼巡按使,由此可知杨氏兄弟皆非科举之学所能限者”,亦可观府君之教矣。  
可见,杨增新的父辈兄弟皆科举正途出身官员,而且其父兄皆系教职,兼具经世有用之学;他本人亦是  
由其父庭训所成的科举正途官员其父兄庭训及教学生活的耳濡目染,个人学优而仕的读书科举经历,无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641ꢇ642。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744。  
杨增新戊申日记(续完)》,《瀚海潮》1947年第12,16。  
曹文亮整理说明》,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2页  
吴绍璘新疆概观》,109、110。  
佚名纂续蒙自县志7《人物上·文学》、6《选举·文举》,清宣统年间纂修未刊稿本,39、41、42、43、44、48。  
:“儒林典要中提及的宋五子书”,计收录周敦颐周濂溪先生全集》,张载张横渠先生全集》,程颐程颢二程全书》,朱熹朱子大全集》、  
朱子语类》、《朱子遗书等五子文献共6。  
王树楠楚雄府教授杨晓亭府君墓表(丙辰)》,王树楠陶庐文集5,乙卯(1915)冬月开雕本,8ꢇ9:民初丙辰年,即民国五年  
1916)。  
(
170  
凌兴珍ꢄ“愚民抑或开民智”?———民国首任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增新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  
疑是杨增新教育思想与行为举措生发的根基。  
)历宦甘新,“仕学相资”  
(
作为一名科举出身官员,杨增新不仅重视读书学习,而且身体力行,还致力于书院义学与学堂学校之兴  
,其仕途升迁与其学识见闻的日积月累兴学育才的业绩显著密切相关。  
仕学相资之一道:“日日读书日日见客”  
1.  
杨增新学识与才干的增长,首先源于他公余之暇读书”,此乃他自谓仕学相资之一道他曾宣  
:“余无著书之才,而于公余之暇则必偷闲读书,是亦仕学相资之一道也。”尽管杨增新自谦为无著书之  
”,并自认受时地所限,一生吃了无师友之启迪的大亏,或谓为素无师友之指授(不聋如聋)“  
学无偶”(“不聋之聋”)、“深居简出(不瞽之瞽”)的缺憾,以致字功夫实多欠阙故终身埋没于故  
纸堆中”,但亦正如他自述,“余自少至老,行年六十,无日不读书,字功夫似有领悟”,好读书,有  
所得,辄记之,并力图以日日读书日日见客来增广学识见闻以及对天理人情的觉晤”,善  
”、“聋而不瞽以及瞽而不聋的为学与实践效果,其结果亦如他自谦所言,“学无师承,故博而寡要,苦而  
难入。  
杨增新的为学,时人评价甚高,称其雅似温公,而所遇则异,因象立教,志在救时,矩矱宋贤,及其为  
,亦老亦韩,宗马郑而不浮守程朱,而不腐撷汉宋之菁华,而一以致用于世为主,故能实惠及民,“  
平好学不倦,公余之暇,手不释卷学宗宋五子,尤酷好象山阳明,晚乃致力玄学,喜周易老庄……惟不乐汉  
儒训诂考据之学,以为饾饤繁碎,徒耗目力盖公之所志,务在经世有用之学为文不拘绳墨……未尝以文  
章自居据笔者所见,杨增新在世时已刊行杨增新在临文集(清末河州官书局铅印)补过斋文牍》  
(
921)及其续编》(1926)以及后人整理出版的补过斋文牍三编》(1934)ꢉꢈꢋ,另有补过斋日记》(1907、  
)
ꢈꢉꢌ、《戊申日记》(1908)ꢈꢗꢉ、《补过斋读老子日记》(1926)ꢈꢉꢘ、《补过斋读阴符经日记》(1926)、《补过斋读易  
921  
1
1
笔记》、《补过斋读<西铭>日记等读书笔记类日记几种以及学治要言续编》(1934)等刊行于世,此外尚有一  
些零星的文稿刊发于晚清民初报刊上这些著述呈现了他的吏治军政民族理念以及他对文化教育宗教  
的思索与认识。  
仕学相资之另一道:兴学育才与教官教将  
2.  
杨增新为官甘新时期的兴学育才与教官教将实践业绩,是其仕学相资的另一道这既是助推其仕途  
登进的重要抓手,亦是其教育思想的实验场与积累地概略而言,杨增新于光绪十五年(1889)九月二十日到  
甘就职,先后任署薪饷所委员藩署文案,次年(1890)八月丁父忧,光绪十九年(1893)二月服满返甘,旋署中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891。  
:杨增新自26岁起历仕内陆偏僻的关陇甘新两省。  
:杨增新为官甘新之前,曾赴京师参加会试殿试一次,之后仅有丁父忧回云南蒙自老家一次赴京部考殿见两次,共四五次外出往返旅程经  
。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847。  
金树仁》,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3。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921。  
王式通补过斋日记序》,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6。  
王树楠阗威将军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公神道碑(庚午)》,《雅言》(北京)1942年第1,28:庚午年,即民国十九年(1930)。  
王学曾邑侯杨公鼎德承(鼎臣)德政碑记》,徐兆藩黄陶庵等纂修续修导河县志7《艺文门·碑志》,民国20(1931)抄本,15。  
ꢈꢉꢊ吴绍璘新疆概观》,112。  
ꢈꢉꢋ杨增新补过斋文牍》,计有1921年成书刻版的首编32卷共10、1926年刊行的续编4卷以及1934年刊行的三编6本文所用的补过  
斋文牍首编系台湾文海出版社1965年影印的中国边疆丛书1补过斋文牍,而所用的补过斋文牍续编三编则系黑龙江教育  
出版社2016年出版于逢春等人主编点校的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初编:西北边疆卷一中的补过斋文牍4、5册本,特此说明。  
ꢈꢉꢌ杨增新生前曾出版有清光绪丙午年(1906)金树仁和民国十年(1921)金树仁王学曾王式通补过斋日记序补过斋日记两个版本,  
本文参考的是曹文亮以民国十年(1921)版本为底本点校中华书局2018年出版的补过斋日记上下两册本。  
ꢈꢉꢗ杨增新戊申日记》,《翰海潮》1947年第10ꢇ12。  
ꢈꢉꢘ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全六卷),封面署名翰墉,丙寅年(1926)12月刊行,线装6据直隶新城王树楠为该书所撰1页所言:  
丙寅之春,新疆杨增新鼎臣将军以所著老子日记邮寄京师,托为斠刊,且以弁首之辞相属。”  
17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卫县知县河湟回乱后,光绪二十一年(1895)七月调任宁夏将军钟泰新募振盛军十营全军营务处总理并兼  
领一营,此乃管带兵将涉足军事之始因总理营务有功,光绪二十二年(1896),陕甘总督魏光焘以明干有  
,胆识兼优列保候补;秋九月,河湟事变平定,新疆巡抚署陕甘总督陶模以年强才裕,任事实心奏保杨  
增新补渭源县知县遗缺;十月十三日,又以文武兼资,才堪治剧标准选用人地相宜的杨增新署理河州知  
,从而开启其慎重寺院经堂教育兴办书院义学之实践端绪,并受到上司陶模及继任者崧蕃赏识重  
光绪二十七年(1901),杨增新捐升知府并归留省城候补此时正值朝廷诏令实行新政并颁行壬  
新学制之际,总督崧蕃遂委其为甘肃文武大学堂提调,甘肃省城新式学堂教育遂在崧蕃的推动杨增新的  
提调与总办下得以起步,他亦因办学得力而屡受上级好评,并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捐升道员因与新  
任总督升允不睦,光绪三十三年七月,杨增新管解协饷出关到新疆,被巡抚联魁奏留候补并委以法政武备两  
学堂监督兼督练公所参议官光绪三十四年正月,联魁以规画一切,深资臂助,精详审慎,体用兼赅,办  
理各学堂要差均能不惮烦累,于时务边情无不留心体察,虚衷谘访,到新数月,声望允孚的褒评,保荐杨增  
新补阿克苏兵备道道员要缺,宣统元年八月到阿克苏任,宣统三年(1911)三月署任镇迪道道员兼提法使。  
912年任新疆都督兼民政长,1914使,  
1 1916督  
在主政新疆期间,他曾致力于恢复与重建新疆教育,直至192877日在其创办的新疆省立俄文法  
政专门学校首届毕业生庆祝晚宴上被射杀身亡关于杨增新兴学育才与教官教将实践,后面将展开讨论,此  
处不予赘述。  
纵观杨增新的一生,可谓学优而仕”、“仕学相资”,其兴亡皆在于教育其教育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个方  
:一是父兄教职生活的耳濡目染与家庭环境熏陶;二是入仕后读书勤学善问而致的见闻阅历积累与天理人  
情觉晤;三是入仕后带兵教将和兴学育才的经验积累与思想沉淀。  
教育实践进程:从晚清开书院兴学堂到民初办学校  
杨增新教育实践经历不仅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并大致可以主政新疆为界划分为晚清与民初两个时期,  
其中晚清时期又可分为甘肃河州开书院兴义学(1895ꢇ1901)、甘肃新疆省城兴办与整顿新式学堂(1902ꢇ  
)
两段,民初时期亦可以1916年为界划分为1912191519161927年恢复与重建新疆教育两个阶  
1
911  
,而且其中蕴含了因时因地制宜的务实思想因子。  
)甘肃河州时期(18951901):开书院,办义学  
河州汉回人数各占一半,藏番只存少量且已汉化,民性质悫而劲悍,习劳耐苦,迷信鬼神,颇畏法令,  
汉尚文,故科名多,回尚武,故军功盛对于番回杂处,礼让不明”,“习尚浇漓,号称难治的河州,杨增  
新到任后,从办理善后着手,教之方筹之宜急,  
专崇旧教,以清其源”,“专重天经,俾之诵习,以正其本”,“其余邪说,一概禁绝”,并为陕甘总督陶模和甘肃  
(
,
提督董福祥采纳施行,并请如杨牧所禀,檄令马分统安良选择教中深明经典之人,将所传天经(可兰经)三十  
部校对无讹,就省城刊板印刷成书,呈由各府县盖印,散给各礼拜寺,俾令专意诵习,此外邪经一律销毁……  
陕甘总督崧蕃又杨增新服满请起服由片(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廿九日)》、《署陕甘总督陶模奏陈请补知县员缺缘由折(光绪二十二年四月廿  
)》、《新疆巡抚陶模附陈拣员调署兰州府由片(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十三日)》,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宫中档光绪朝奏  
》,台北故宫博物院1975、1974年版,21辑第3049辑第87310辑第296。  
新疆图志记载:晚清新疆军制中有督练处教练处两机构,督练处为全省军事总汇之区,督练省内所有军队及陆军各学堂并辅佐督抚以  
图教育训练改良划一”,而教练处总办已经归并于兵备参谋两处,仍以藩法两司兼充,禀承督办考查训练兵队暨审定学堂课程等事”。  
参见:王树楠等纂新疆图志51《军制三》,癸亥年(1923)东方学会据志局本重校正增补天津博爱印书局印行,14。  
甘肃新疆巡抚联魁奏请以杨增新补阿克苏道折》,《政治官报》1908年第219,折奏类,12ꢇ13。  
徐兆藩黄陶庵纂修续修导河县志2《民族门·种姓》,民国20(1931)抄本,19。  
张庭武修杨清等纂河州采访事迹1《舆地·风俗》,清宣统元年抄本,漆子杨主编甘肃府县旧志全编·临夏甘南陇南卷3,天津  
古籍出版社2021年影印版,201、202。  
杨增新禀请将宁河堡外回民地亩归入书院》(戊戌四月一日),马凯祥修王诏纂和政县志9《艺文门》,民国十九年(1930)手抄本,《中国  
方志丛书·华北地方550,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版,266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护督李廷萧密陈甘省事宜一文亦指  
,“河湟甘凉各属者曰甘回”,“与汉民积不相能,桀骜难制”,“鸷性未化,易乱难治”。参见:慕少堂甘宁青史略正编25,兰州俊华印书  
1936年版,49。  
172  
凌兴珍ꢄ“愚民抑或开民智”?———民国首任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增新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  
违者提究,以正其本……补偏救弊,销弭隐患开启了西北回教门宦治理与寺院经堂教育改良之先声;一  
面抚辑流民清厘叛产修筑城垣,整理吏治改革税赋革除苛捐杂税恢复水磨旧观分设牛痘局,以安定社  
复苏经济保障民生;然后,再重振与推广教育,河州教育因之振兴对这一以利民生的河州治理进程,  
慕寿祺曾有一段颇耐人寻味的评论:“论者徒见增新在河州时陈导忠贤,褒延庠校,日进凤城莲城书院诸生而  
讲解之,庚子补行辛丑乡试,河州一邑登贤书者九人,二百年来所未有文化方面,非极力振兴,其孰能与于  
!岂知此皆衣食足后之所为也。”这就是说,在解决河湟事变后的民生问题,即衣食足问题之后,杨增新  
才将重葺河州凤林书院筹建龙泉爱莲两书院以及建真武阁开孝廉堂日课办义学等教化事宜提上议事  
日程。  
,
对于杨增新筹建三大书院以振兴河州士气之举措,光绪二十七年冬(1901),山西解元王学曾给予了大力  
表彰:  
邑之凤林书院,仅有草创基耳公就地充拓,鸠工庀材,以大兴筑又捐廉措款,以为生童膏  
恐其计不久也,为置一典肆以固之每课试,躬自披览,如训子弟,城中之弦诵翕然矣于是,  
大营南鄙宁河之城而设龙泉书院,其规模宏远,几与凤林相埒北之莲花渡,水陆扼要之区也公  
又大营其堡城,商诸陈兰亭军门,达制军设拨泛兵,永与河城犄角公念有武备者,必有文事,为设  
爱莲书院,以广教化其规制虽亚于龙泉,而较诸他县城治之书院已有过之者已文治大备,公乃  
相度城势,建真武阁于北墉,以迎巽离文明之气,于今年四月落成而今年秋闱,登贤书者九人,榜  
首解元得为甘肃全省之冠公喜甚,特开孝廉堂月课,以为应试南宫者砥砺法吾河之士气,于是  
乎振兴矣③  
从中可知,在河湟变乱之后,河州凤林书院仅有草创基耳”,经杨增新捐廉筹款扩建,规模始宏;而新建  
之龙泉爱莲两书院,皆坐落于河州水陆要冲之地,规模略小于凤林书院,但超过其他县城书院规模;又建真  
武阁,设孝廉堂,以移风易俗;并特开孝廉堂月课,为应试举子开讲座作辅导。  
凤林书院,位于现临夏市文庙街东口该书院之创设,最早可追溯到康熙四十五年(1706)河州士民公建  
的两座同名王公书院之一的大书院之后,屡废屡建,并于河湟事变爆发后停办,仅有草创基耳。  
续修导河县志记载,光绪二十四年( ),杨增新捐廉措款,就地鸠工庀材重修,计建成内大厅五间,讲堂  
1898  
三间,斋房三十间,客厅三间,仓房五间,厨房三间,二门三间,大门三间”,山长一员由知州聘杨清担任,“额设  
生员正课十名,()月给膏火壹两贰钱,副课十名,月给膏火捌钱;童生正课十名,每名月给膏火陆钱,副课  
二拾名,月给膏火肆钱,每岁课试十次,每月初八日为课期”,杨增新又捐廉五百两发商生息,增设孝廉课,课  
期同上并添设生童课两次,以每月十六二十六日为课期,额同前,正课奖麦陆升,副课奖稞叁升”,该书院  
光绪三十一年一月改为学堂该书院山长每月主讲六次,杨增新则每月到书院主讲一次,开设纲鉴、  
御批通鉴论文笔算数学地理格致等课程;每逢课试,杨增新躬自披览,如训子弟另据核查,河州  
凤林书院本有银一千两”,“更由回民抵交捐款及捐款平余项下筹增银五千七百余两,置产生息,以为束修膏  
奖之用这就是说,除自捐廉俸银500两开设孝廉堂课外,杨增新还从董福祥办理善后所拨的白银田  
房产中拨银5700两作为书院基金发商生息此外,另置有南关吴家台铺面8内有楼平各房32间半  
及相连后院庄窠等,南关下街有铺面2,城内大什字有楼房铺面6间及相连店院1所内楼平各房40,城  
内文庙街口铺面2间又相连院内瓦房2,置为典肆店房租房,以其收益供书院用度;又拨东川一会各社  
署河州知州杨增新呈请裁革回教门宦(光绪二十三年三月)》,慕少堂甘宁青史略正编25,37ꢇ39;《陕甘总督陶模奏陈续办逸回  
禁革拱拜折(光绪二十三年五月十六日)》,《宫中档光绪朝奏折10,914ꢇ915。  
慕少堂甘宁青史略正编25,41。  
王学曾杨邑侯去思碑记》,马凯祥修王诏纂和政县志9《艺文门》,321ꢇ322。  
王全臣纂修刘电能等校注河州志校注2《学校志》,康熙四十六年刻本,甘肃文化出版社2017年版,90。  
徐兆藩黄陶庵纂修续修导河县志3《教育门·书院》,15。  
王学曾邑侯杨公鼎德承(鼎臣)德政碑记》,徐兆藩黄陶庵纂修续修导河县志7《艺文门·碑志》,15。  
杨增新详报收获磨捐创建宁河龙泉书院动用银报销》,马凯祥修王诏纂和政县志9《艺文门·公牍》,277。  
17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民屯水地27853合和二社民旱地34水地325升以及北原一会一社民旱地62斗  
(
每石约20)作为学田,每年收取租粮以助学生膏火,书院办学资金与办学条件由此得到保障光绪二  
十五年,杨增新又捐足钱陆百串文,发商生息,创设广文月课,每月十五日为课期,正课五名,每名月奖钱陆  
百文,副课五名,奖钱肆百文”,“另拨高材生入署,躬亲讲解,后来多至贵显。  
宁河龙泉书院,位于今和政县城东,由杨增新创设,规模略小于河州凤林书院其筹建,肇端于光绪二十  
四年(1898)杨增新接受王仲甲等人的建议据杨增新奏报,该年,宁河汉绅王仲甲等人向其建议,“以该处回  
民堡外所遗地亩甚多,公恳设法归公,拟于宁河新建书院,俾作岁修膏火”;经过实地调查,遂向总督陶模呈  
,“拟将堡外回民地亩筹款发价归入宁河新建书院,俾作岁修膏火之资”,办法是拟于奉发宁河当商等垫款  
城防经费银一千两内提用湘平银五百七十一两五钱八分作为众商民公捐,将此项田地置归书院管业,以成义  
举而垂久远其不足者,再借用地方发商生息之款,仍由宁河书院从轻认息归还如有不敷,再由卑职捐廉,  
以集其事经总督陶模布政使岑春煊核准,杨增新造具花名册,请河州驻军统领马安良照册开地亩数按  
等级转发地价除义学地269升拨归书院毋庸发价外,实共计上中下地13196,发价市  
平银881.6,其中奉宪批发宁河当商等垫款城防经费银两内提用湘平银571.5834,折合市平银  
54.4159,作为众商公捐,其不敷地价,计市平银327.1641,此  
项归公地亩,“自光绪二十四年为始招佃开种,岁得市斗租粮四十余石”,该年春延聘山长,按月堂课两次,认  
真训迪,南乡及太子寺一带生童均听赴宁河书院应课”,因近堡有地曰龙泉,故名为龙泉书院”,“生员膏火定  
为十分,童生膏火定为十二分,皆于地租粮内支给”。鉴于数十石之租粮,备诸生之膏火则有余,供山长之束  
修则不足”,光绪二十五年(1899)七月十二日,杨增新又向总督陶模呈请征收磨捐,“拟饬各户遵札换领新  
”,“拟令领帖磨户,每帖一张捐银一两四钱,归入宁河龙泉书院,发商生息,以作延师经费”,“通计约可集款  
5
千金之谱”,“除每磨捐银一两四钱外,所有衙门规费名目悉予裁革,不许书差人等再有需索”;八月廿日获  
,饬令照办遵缴据详报,截至光绪二十六年八月三十日止,共查获渠水磨94川水磨727山水磨  
22轮  
,每户捐银一两四钱,共收磨捐银1460.2,加上杨增新自捐廉俸银120.0172,共实收银  
580.2172;,326,310头  
2
1
1,此项建修工程由绅士王仲甲陈光德等经理,而驻防宁河之旗官曾永国亦拨勇帮工,自光绪二十六年  
三月一日动工起至八月三十日竣工止,共动用木料砖瓦工匠各款银580.2172,实存市平银1000两发商生  
,作为每岁延师讲学之用,从此山长之束修有资,诸生亦肄业得地,又有岁入租粮以助膏火,学校当渐有起  
色也此外,杨增新还捐湘平银1000两发商生息作教员修金,捐置旱地17石零,岁收租粮43石零,作学  
书院建成后,设置山长一员,每月十一二十一为课期,生童课额各十名,均有奖粮,于光绪三  
十一年改为学堂。  
爱莲书院,位于现永靖县莲花堡内西北角,杨增新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创建,规模略小于龙泉书院。  
据杨增新向陶模提交的禀报捐筹款项创修北乡爱莲书院及添设牛痘局呈文,该书院于堡内创建,创办资金  
来源于堡内地基变价银1000杨增新自捐廉俸银2000,计修正厅5内院左右厢房6斋舍8、  
讲堂3,外院左右厢房6大门3,共用工料等项建修银500,下存银2500,共换足钱2900串文,  
徐兆藩黄陶庵纂修续修导河县志3《教育门·学田学款附》,25ꢇ26。  
徐兆藩黄陶庵纂修续修导河县志3《教育门·学制》,13;4《职官门》,32。  
杨增新禀请将宁河堡外回民地亩归入书院(戊戌四月一日)》,马凯祥修王诏纂和政县志9《艺文门·公牍》,266ꢇ268。  
杨增新移请马统领转发宁河回民地价(光绪二十四年)》、《申报给发宁河堡外回民地价银两数目》,马凯祥修王诏纂和政县志9《艺文  
·公牍》,268ꢇ270、270ꢇ272。  
杨增新禀请由磨户捐资以作宁河书院经费(己亥七月十二日)》,马凯祥修王诏纂和政县志9《艺文门·公牍》,272ꢇ275。  
杨增新详报收获磨捐创建宁河龙泉书院动用银两报销》,马凯祥修王诏纂和政县志9《艺文门·公牍》,277ꢇ279。  
张庭武修杨清等纂河州采访事迹·河州续志(残卷)》3《学校·学堂附经费》,3。  
徐兆藩黄陶庵纂修续修导河县志3《教育门·书院》,15。  
174  
凌兴珍ꢄ“愚民抑或开民智”?———民国首任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增新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  
以作每岁聘用山长修金斋长和牛痘局医生薪水以及诸生赏奖之用杨增新除捐足钱1100缗发商生息作  
教员修金以堡城内地基变价得足钱1200缗发商生息作学生膏火外,还购置宋家城旱地12318升作  
为学田,岁收租银123.18两作书院用度,山长一员,每月十六二十六日为课期,生童课额各八名,均有奖  
。  
此外,杨增新还在河州城乡各处兴办义学28,其中24所由州署每岁捐发修金仓斗青稞12,其余4  
所经费就地筹集,光绪三十一年后均改为城乡各地新式学堂这不仅增加了河州生童识字读书的机会,  
而且促进了当地汉回番民教育的发展。  
杨增新在河州大力兴办教育,原因不外两点第一,作为科举正途出身的地方官,他深知教化在时局变  
迁与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河州作为甘肃回番与汉民杂居区,历来是战乱频发之地,汉民之教化  
程度关乎地方治乱民心邪正以及人才培养,故他在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宁河龙泉书院光绪二十七年莲花堡  
爱莲书院的创办呈禀中指出,“世运之治乱,始乎人心,人心之邪正,视乎教化,时局变迁,当以培养人才  
为当今急务,天下如此,一邑亦然第二,作为肩负职责的地方官,杨增新在着力完成”  
两项基本任务后,需要顺应陕甘总督陶模重视教育,绩  
来提升其为官声望。  
就其思路与方法来说,杨增新办学大致有几个特点第一,书院义学皆是衣食足后之所为”,即是在地  
方社会安定和民众生产生活秩序得以恢复之后举办的,此即王树楠所说的养与教相为表里的表现。  
,对书院的创建,不仅计虑周详,而且顾及长远,从书院的建修资金筹措,到山长斋长讲席聘用和修金保  
,生员员额和膏火核定,再到课业内容堂课时间以及岁科考课乃至科举应试等,杨增新均作了精心安排与  
长远规划第三,教学与课程设置上注意经世有用之学,反对唯试帖八股是务的书院讲习与教学风气他  
:“自余有生以来所见,主书院讲席者皆亟亟焉惟试帖八股之是务,师以是教,弟以是学,其肆力于诗古文辞  
者已傲然自命为根柢之学,而于孔门所谓德行政事者则殊未有闻名为尊孔,其实无异于侮圣人之言,宜天  
下之大乱而不止也。”第四,他不仅为三所书院捐出自己的廉俸银,而且亲到书院督导课业讲授课程批阅  
课考试卷辅导士子科举应试,可见其对书院建设与士子科举教育倾注了极大心血,是一位热心办学且有良  
好方法的地方官第五,对当地既有的寺院经堂教育已有初步改良想法,并开启了西北寺院经文教育返归原  
典之改良先声他的这些办学思路与方法,被沿用到之后在甘新省城和主政新疆后的办学实践中。  
就其成效及影响来说,亦十分显著其中,最为世人所乐道的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庚子辛酉恩正并  
科乡试,河州考中举人者计有祁酉源马文炜李光斌梁珍李霞康新民陈继善金世清祁育英九人,轰动  
杨增新禀报捐筹款项创修北乡爱莲书院及添设牛痘局》,《杨增新在临文集》,河州官书局排印,甘肃临夏州档案馆收藏,7转引自:封  
杨增新与河州三大书院》,《档案》2008年第3,36页正文及图片。  
徐兆藩黄陶庵纂修续修导河县志3《教育门》,15ꢇ16、25;张庭武杨清等纂河州采访事迹:河州续志(残卷)》3《学校·学堂附  
经费》,2。  
徐兆藩黄陶庵纂修续修导河县志3《教育门·义学附》,16ꢇ17。  
张庭武修杨清等纂河州采访事迹·河州续志(残卷)》3《学校·学堂附经费》,3ꢇ5。  
杨增新禀请将宁河堡外回民地亩归入书院》(戊戌四月一日),马凯祥修王诏纂和政县志9《艺文门·公牍》,266。  
杨增新禀报捐筹款项创修北乡爱莲书院及添设牛痘局》,《杨增新在临文集》,7转引自:封华杨增新与河州三大书院》,《档案》2008  
年第3,36页书影图片。  
甘肃教育的整顿与趋新,开始于陶模任陕甘总督期间据慕少堂甘宁青史略正编25所载,陶模为治也,严而有恩,敦风化,劝教养,惩  
奸匿,劾贪虐,伺察明,吏民不敢欺,民于今称之”;光绪二十三年二月,陕甘总督陶模之子葆廉议请于兰山求古两书院加算学一科,以应时  
机而开风气模深以为然……时新城王树楠襄办文牍,喜闻此议,复怂恿之”,以图改变合一省之英才,并加减乘除而亦不知之士子学风,  
后七年甘肃开办各类学校,数学始为普通学科矣”;五月,陶模又奏请停甘肃科举,仍合闱于陕西”,并提出科举纵不能废而无用之诗赋宜  
,科学纵不能精而固有之算数宜习之主张,以求变革兰山书院考超等者喜为奇僻之文章以及求古书院习专门但工华丽之诗赋之士  
;秋七月,总督陶模又令兵勇习新操,组织100人洋枪队,每月洋枪打靶一次,以练习洋枪射击技能参见:慕少堂甘宁青史略正编卷  
2
5,32ꢇ33、37、41、42。  
王树楠阗威将军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公神道碑(庚午)》,《雅言》(北京)1942年第1,25。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892。  
17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一时;杨增新在衙署亲自教授的邓隆则在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考中进士,这是光绪朝河州唯一的文进  
这些兴学业绩不仅为其赢得了良好官声和口碑,如邑人有重兴义庠,教民子弟,创设书院,惠我士  
,河州一邑,人材蔚起,称陇上最,实公力也,王公食我,杨公教我,非公作人育才之功,曷克臻  
等赞语,并为其立去思碑  
“ ”、“”, “ ”,  
以表彰其功绩,而且为其回省城候补知府期  
建生祠杨公祠  
间出任甘肃文武大学堂提调与总办提供了机会积累了经验。  
()甘新省城时期(19021911):兴办与整顿新式学堂  
1.甘肃省城期间(1902ꢇ1907):,堂  
据王树楠记载,杨增新归留甘肃省城候补知府后,“奉檄建高等学堂及陆军师范巡警工业各校手订  
章条,以一身总九局,事丛而核,案无宿留,新政皆粲然大备吴纪麟更称,甘肃新教育之兴,实自公  
因史料难觅,甘肃工业巡警两校之筹建已不可考,下面仅就甘肃大学堂暨文武两学堂及师范馆筹办  
思路与进程略作考述。  
面对强邻环伺,外患方殷,款绌时艰,人才难得的国情,甘肃省边瘠苦区,岁受邻协,办事易而筹款维  
的省情,以及直隶山陕各省均已开办学堂……办法,大致相同,惟情形互异的全国兴学形势,杨增新在  
出任大学堂提调之初,即与总督崧蕃藩署司道反复筹商,确立了借鉴他省因地制宜中西并用文武相资的  
甘肃大学堂办学理念与筹备策略概略而言,就是在省城南关选择地基一处,俟学堂修理工竣,分设东西两  
,东考文学,西讲武备,俾肄业文武生童彼此观摩砥砺,功效可以兼收,即在事经理员役亦可互相照料”,“一  
则因边省款绌,可以撙节经费,一则文武兼收并蓄,声气相通,无偏轻偏重之弊,取材较为核实,似可一举而两  
。  
光绪二十八年(1902)三月,陕甘总督崧蕃向朝廷奏陈甘肃筹办大学堂情形,“得旨,着即逐渐筹办,切实  
考核,期收实效留省候补并委办大学堂提调的杨增新,创立规模,布置一切,具有条理,堪膺重  
”,深得崧蕃赞赏,并于该年七月二十八日奏保甘肃应举文武各员五名中列名第一,“已请咨引见”;八月  
二十三日上谕均着送部引见”,“业经启程赴京”,饬委使查直隶湖北各省大学堂章程,延访中西教习。  
十月十六日,奏报筹办武备学堂情形折,崧蕃再次重申了筹建武备学堂,俾文武并课大概缘由,以及  
饬委杨增新于引见之便,亲历直隶陕航海至苏鄂各省,察看各处学堂规模办法,绘具图说,考核实在,  
访延兼通中西各学教习数人,采购时务各种书籍,携回甘肃”,“再与司道妥议章程,择期开办”,并在赴京之前  
分派各员采料定工”,“俟明春天暖兴工……次第举办等细节安排,同时说明在文武学堂创办之初不能不  
因时因地略事变通”,除蒙养学堂另选幼童课习外,其大学堂文武学生已咨商甘肃学臣叶昌炽随棚考选:年  
20,粗通中学,体质秀弱,只可兼习算学测绘者,为一等;其气质壮实,可兼习体操兵家杂技及测绘诸  
学者,为一等;20岁以上、35岁以下,中学清通,可兼习西学者,为一等;凡在籍武举生童,30岁以下身  
徐兆藩黄陶庵纂修续修导河县志4《选举门·科目表》,40;升允等监修安维峻等纂甘肃新通志39《选举上》,清宣统元年刻  
,甘肃省图书馆藏,80ꢇ81、24。  
王仲甲杨邑侯德政碑记》,马凯祥修王诏纂和政县志9《艺文门·杂记》,318。  
吴纪璘新疆概观》,110。  
邓隆导河县杨公鼎臣生祠记》,徐兆藩黄陶庵纂修续修导河县志7《艺文门·碑志》,16:王公指王全臣,杨公指杨增新。  
徐兆藩黄陶庵纂修续修导河县志4《职官门·官宦传》,32。  
王学曾邑侯杨公鼎德承(鼎臣)德政碑记》、邓隆导河县杨公鼎臣生祠记》,徐兆藩黄陶庵纂修续修导河县志7《艺文门·碑志》,14  
ꢇ15、16;王仲甲杨邑侯德政碑记》、王学曾杨邑侯去思碑记》,马凯祥修王诏纂和政县志9《艺文门·杂记》,317ꢇ319、319ꢇ  
3
23。  
王树楠阗威将军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公神道碑(庚午)》,《雅言》(北京)1942年第1,25。  
吴纪璘新疆概观》,110。  
陕甘总督崧蕃奏报筹办武备学堂情形折(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十六日)》,《宫中档光绪朝奏折16,207ꢇ208。  
ꢈꢉꢊ《陕甘总督菘蕃奏筹办大学堂情形折(光绪二十八年三月)》,《清实录58德宗景皇帝实录()》497,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570  
。  
ꢈꢉꢋ《陕甘总督崧蕃奏陈举劾甘肃文武各员折(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廿八日)》,《宫中档光绪朝奏折15,767ꢇ768;《谕内阁崧蕃奏举劾  
文武各员折(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己酉)》,《清实录58德宗景皇帝实录()》504,660。  
176  
凌兴珍ꢄ“愚民抑或开民智”?———民国首任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增新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  
躯壮伟技艺可观犹可练习中西各种学问者,一并考收,“盖武科已停,以免有志向上者自甘废弃……以毖后  
惩前之计,为强兵御侮之方;十一月上旬,得旨,着即次第认真举办,并将详细章程具奏。  
据慕寿祺考述,杨增新在学务考察中,“调查各省所设之高等学校所有建筑法教授法管理法,一一笔诸  
日记,归而仿照办理又在北京聘俄文法文日本文各教习”;经考察得知,武备学堂之设,以湖北为最,  
安徽则经理有法,故学员较无习气,第局面尚待扩充江南则兴办有年,故气象颇具大观,而教法难言尽善。  
湖南则程度尚浅,苏州则规画未宜,河南甫经开办,尚无优劣之可言”,以致他对甘肃武备学堂的筹办充满期  
,“甘肃自古为用武之区,青年有天然军人之特性,加之以学与识,及锋而试,安见今必异于古所云耶?”可  
见其学务考察内容,包括高等武备等学堂的建筑法管理法教授法。  
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初七日,杨增新考察学务完竣回省,继续留省城候补知府并委充甘肃文高等学堂提  
调兼管武学堂事务光绪三十年二月初二日,其生母尹氏病故于甘肃省城寓所时,甘肃文高等学堂规模粗  
”,“凡学堂工程器具及采办书籍,厘定各项章程,督率教习功课等事务,均系杨增新一手办理”;而在文学  
堂之西接修的武备学堂,“甫经开工,头绪纷繁”,故崧蕃于三月二十八日以杨增新才大心细,洁己奉公,不避  
劳怨,逐日在工督修,有条不紊,实难遽易生手为由奏咨吏部,准将丁忧知府杨增新留办学堂事宜,俟届  
,至次年二月服满之日,崧蕃再附片奏咨吏部,一面表彰杨增新在丁忧  
期间充当文武学堂提调,督率委员教习,讲求学务,诸事核实,颇著成效”,一面咨请吏部准其就近起复。  
在杨增新的主持下,甘肃大学堂之文学堂武学堂先后修竣开办。  
甘肃大学堂暨文高等学堂:据史料记载,在筹办之初,陕西知名学者刘光蕡(古愚)曾受聘为总教习并参  
与学堂各项章程规则及功课提要等的草拟,并建议先设一延宾馆”,课程设置上主张温经”、“阅史”,开设  
外语数理化各学科,“温习华文,当专重经史”,“不能不略重西文”,还亲自为学生辅导数学,并在兰州刻印各  
,另据历史教习慕寿祺(少堂)及毕业生赵元贞等回忆,光绪  
二十八年,陕甘总督崧蕃一面聘请陕西知名学者刘光蕡担任总教习,并于次年二月到达兰州,旋假萃英门内  
举院外供给所及官庭两小院暂行开办,学生不过20,五月部令添设俄文学生一班,派双茀为教习”,荐  
卷未中者,悉送甘肃文高等学堂”;一面由提调杨增新负责在兰州通远门外畅家巷附近旧兵营地址建筑校舍,  
新校舍于该年秋初落成,包括图书楼1斋舍3教室6理化教室1,学生旋迁新校址上课,分住东  
南北三院,学堂亦遵部章更名为文高等学堂”,“所延教习,大抵皆师范卒业者”;学堂总负责人为提调杨增  
,改任总办后兼管师范馆和武备学堂筹建事宜,其离职后由知府明堃接充并改总办为监督,总办下设副办、  
监堂文案庶务管书听事斋夫等职,总教习先为刘光蕡后由在籍翰林刘尔忻继任;学生100多人,大多  
为儒生(如廪附等生),“分甲乙丙三班,视其性之所近,兼习洋文,月支五千余两”,除所用书籍及笔墨  
纸张悉由学堂供给外,还发给每人每月津贴银2.4,月考优秀者再奖一二两至几百制钱不等;开设的课程  
(授课教习)分别为修身(刘光蕡刘尔忻),经学(刘光蕡刘尔忻),史学[分中史(孙尚仁慕寿祺)、外史(史廷  
)二种],地理(易抱一),外文[分日(阎澍恩)、(阎澍恩)、(钟世瑞)、(双茀)四种],理化(高桥吉造讲、  
范恒译),博物(梅村次修),教育心理(岗岛诱),数学(刘光蕡刘尔忻),体操,法制,兵学,图画,万国公法等  
;“三十一年渐次改良,三十四年改分高等本科预科中学各一班,宣统二年又添中学俄文一班,民国初  
改为省立第一中学校光绪三十二年,派地理教员易抱一赴日本考察学务,聘请数理化等科教员,选购仪  
陕甘总督崧蕃奏报筹办甘肃武备学堂大概情形折(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十六日)》,《宫中档光绪朝奏折16,207ꢇ208。  
陕甘总督菘蕃奏筹建甘肃武备学堂情形折(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清实录58德宗景皇帝实录()》507,700。  
慕少堂甘宁青史略正编26,10。  
慕少堂甘宁青史略正编27,3。  
陕甘总督崧蕃又请准丁忧知府杨增新留甘由片(光绪三十年三月廿八日)》,《宫中档光绪朝奏折19,349。  
陕甘总督崧蕃又杨增新服满请起复由片(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廿九日)》,《宫中档光绪朝奏折21,304。  
张令瑄刘古愚先生与甘肃大学堂》,王家珞张西原编兰州文史资料选辑19,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68ꢇ171。  
慕少堂甘宁青史略正编26,9、10;赵元贞水梓谈凤仪清末甘肃文高等学堂的片断回忆》,政协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  
会编甘肃文史资料选辑4,甘肃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97ꢇ99。  
17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高等学堂毕业生前后有四批被保送北京深造或  
出国留学,除一部分留甘肃工作外,一部分随杨增新到新疆,如学生鲁祖效金树仁等人先后到新疆任要职,  
而杨增新曾经的下属易抱一则于19137月被延聘至新疆行政公署任职,后历官至政务厅长兼教育厅长  
等职。  
师范馆:光绪三十年春开办,光绪三十一年冬季结束,由甘肃文高等学堂附设,杨增新兼任总办开办之  
,“令各府厅州选送进士举人优拔来畅家巷师范馆习算学并研究教授法”,学制一年,或谓速成科”,每年由  
各属选送学生60,每生每月给伙食银8,岁需银96,由该地方官批解藩库,由该学堂领给”,此  
项摊款遂成各属例摊之款”;同时,“拟派学有根柢之卒业生赴日本留学师范据刘用回忆,该师范馆修习  
期一年,首期开设有人伦道德经史国文算术教育体操六门课程,首重经史,由总教习刘尔忻主讲,算术  
一科亦由刘尔忻兼讲,其他西学课程因教习缺乏而形同虚设,该馆办理两年后结束,计毕业学生2,135  
,该堂办学规程为光绪三十一年五月开办的师范学堂所继承。  
甘肃武备学堂(后更名陆军学堂”):光绪二十八年春开始筹备光绪三十年三月开始建修光绪三十二  
年秋九月正式开办,由杨增新筹建据慕寿祺考述,该学堂取法湖北而稍变通之,形式精神皆有可观盖  
学堂之初设备也,总办杨增新亲往东南各省调查一切,故能取其所长由候补知府杨增新所建筑,规模宏  
,与文高学堂邻,中夹织呢局”,“其宗旨专为培养将才”,“一切法置,自当与军营为表里凡战阵攻守之策,  
切实讲求,合中西为兼用,即合文武为一途”;他还亲为学堂订定各项堂规,仅学生选验格式就多达12,分  
别对年岁品格出身志趣学业以及身长胸围体重肺量手力目力五官四肢体质气宇言语喉音、  
耳力等各项作了明细规定,不仅要求年龄限18岁以上、25岁以内,品格须性情端朴素无过犯,出身须有切  
实保结除举贡生监外确系良家子弟,志趣须诚心向学别无嗜好,学业须国文清通能作浅近论说,而且要求  
身长胸围体重肺量手力视力均须达标,同时要求五官须端正四肢须灵活体质须强健气宇须轩昂言  
语须清楚喉音须宏亮耳力须灵捷,方算合格学堂功课,分内堂功课外场功课两类,外加平日品格考评,  
其中内堂功课分修身国文历史地理算学图画外国文医学(分军医兽医两等)八门,并特别阐述各科  
价值及讲授重点,如强调修身科之重要,“为尽人力身之桢干,亦为全国立国之精神”,在堂诸生必使知有国  
乃能有家,有家乃能有身,必能修身乃能卫国,卫国即以卫家”,以养成其忠孝之心”,“军纪军秩及军人之职  
志趣皆得其本原而言之易入”,此外还特别指出国文科的重要以及与伦理历史地理各科均有关系”,  
;“  
盖汉文不通则各科无从指授,仅通外国文而不能通译国文,亦属无用,且非爱戴本国之心”,故国文教员尤宜  
注重,“教授捷诀则莫如选读之一法”;外场功课,由马队步队炮队工程及各种林操野操体操一切围攻  
狙击之法构成;考试计分为月考暑期考年终考毕业考四等;功课等级评定分数共分功课技术品格三种,  
每届期考年考毕业考必合临场及平日各项分数一并核算以定高下,惟平日分数不得多于临场分数,并以酌  
度适宜为要甘肃新通志记载,甘肃武备学堂,在省城兰州东关外,设总办监督提调文案收支各1  
,学长9,正副教习共20,教习国文外国文历史算学地理图画格致兵学八门功课,学生定额  
00,,,,到  
3
新疆巡按使杨增新呈保荐人才易抱一等请以县知事免试注册留新任用文并批令(民国四年四月十六日)》,《政府公报》1915年第1058,  
呈第30。  
参见:慕少堂甘宁青史略正编26,15;《新疆巡按使杨增新呈保荐人才易抱一等请以县知事免试注册留新任用文并批令(民国四年  
四月十六日)》,《政府公报》1915年第1058,呈第30ꢇ31;《大总统令(七年六月二十九日)》,《教育公报》1918年第5卷第10,命令第  
1
;《呈明新疆教育困难请以教育厅长仍兼政务厅长文(七年一月十五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中国边疆丛书1,台湾文海出版  
1965年影印,218。  
慕少堂甘宁青史略正编26,16。  
刘用清末甘肃师范教育概况》,政协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甘肃文史资料选辑8,甘肃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91ꢇ  
9
2。  
总办甘肃全省师范学堂编总办甘肃全省师范学堂章程》,清光绪三十二年二月甘肃官报局选印,活字线装1,1、1ꢇ8。  
慕少堂甘宁青史略正编27,3。  
慕少堂甘宁青史略正编26,13ꢇ14。  
升允等修安维峻等纂甘肃新通志38《学校志·学堂》,1页下。  
178  
凌兴珍ꢄ“愚民抑或开民智”?———民国首任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增新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  
913年停办时 5  
共办期,毕业学生4005批毕业生,既对辛亥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参与了  
,
1
杨增新治理新疆的军政活动。  
.新疆省城期间(1907ꢇ1911):官  
2
自光绪三十三年被新疆巡抚联魁任命为新疆法政武备两学堂监督及省督练公所参议官后,杨增新对两  
学堂进行了整顿改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教官教将思想主张,且获得长官的认可与采纳。  
新疆官立法政学堂,位于省城内东隅,系光绪三十二年新疆巡抚联魁就前课吏馆奏请改设,旨在造就吏  
该学堂最初不专隶学司管,“初新省随营授职者,多不通文理,稍习公牍,则委局差因而,招收四十员,  
多不中程式不尽按定章上堂授课,现行法律之主课亦未讲授惟延日本人林初贤次郎讲法学通论,日上堂  
一小时及毕业考试,则中程度者不过六人而已”。光绪三十三年九月杨增新任监督后,对该堂有所整顿与  
改革;到宣统元年归学司管辖后,提学使杜彤续增,计有教习五员学员六十名,岁需经费领官款银一万二千  
三百六十三两,由寒员津贴项下提用银八千六百四十两,资产约值银一万零九百三十九两。  
新疆武备(陆军)小学堂,设于南关,归督练公所管辖早在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十六日,新疆巡抚饶应祺  
奏遵设武备学堂,“得旨,着即督饬认真训练,务除积习,期收实效据省志记载,光绪三十三年,新疆巡抚  
联魁奏请于省城南门外之南梁机器局旧址添筑堂舍,即行开办,名为阖省官立陆军小学堂”(又名武备小学  
”),“以资造就将才”,管理员额设11,计总办2(以布政使提法使兼摄)、提调2收支1文案1  
队官2排长3;教习10,分任国文物理算学修身代数历史测绘几何地理英文图画卫  
操法各门功课;每年经费预算额支3.04万两活支约1.57万两,后经费减为额支1.7万余两活支0.2  
万余两;学生额数每班70,计招甲乙丙3,合计270;每班均以三年毕业,升送陕西陆军中学堂以资深  
在杨增新任该学堂监督后,除学生额数不变外,管理员教员经费以及训练管理皆有所改变:管理员增  
加了监督1,减少了文案1(由收支员兼任)、队官1,教员由10员增加到11,“设修身兼国文一英  
文一兵学一兵学兼图画一兵学兼格致修身一历史一地理一算学一算学助教员兼学长事一医官兼卫  
生学一器械体操一”,其学科有修身国文外国文历史地理算学格致图画兵学操练十门,分年讲  
阶级以及一切管理诸务,悉遵奏定章程办理”,唯经费极力撙节,较之原章稍形减少”,实为造就初级军  
官之基础。  
根据对中国吏治兵学以及官员教育军事教育的了解与研究,基于造吏才育将才对国家民智之开,  
兵气之扬所具有的揣本齐末价值的认知,杨增新在光绪三十三四年至宣统元年新疆法政武备学堂整顿改  
良与军政督练参议中,不仅提出了教民者官之职,不能教民,非官也教兵者将之职,不能教兵,非将也是  
故欲教民先教官,官能自教其民,而教育普及矣欲教兵先教将,将能自教其兵,而训练有方矣有国家者,  
不先造吏才育将才,而欲民智之开,兵气之扬,岂非不揣其本而齐其末乎的主张,而且提出了改新疆武备  
学堂为陆军小学堂的整顿计划设立将弁速成学堂的建议以及中西兼用本末兼赅融会贯通的军事教育教  
学改良主张针对中国重文轻武,带兵之官多半目不识丁,未尝一日从事于学问以致覆军杀将,割地赔  
,相形见绌的积弊以及统领营官不谙操练之法的现状,他提出了居今日而言自强,当自练兵始,练兵当自  
练将始,练将当自研究兵学始,研究兵学当自内外大臣始的主张并且,他还以日本造就将才之法为例阐发  
教将之方与教兵异,教兵一二年可以速成,教将非由数年以至十数年不为功之造将之法和强国之道,指  
出当今朝廷锐意变法致力于中国之强长远打算的转机在于设立学堂,以为教将之基础,先由陆军小学堂  
毕业,而后入中学堂,更由陆军中学堂毕业而后入大学堂,十年学成,然后用之军政”,而当前权宜救弊之法则  
在于设立将弁速成学堂”,具体办法是今宜于通省武职中,不论实缺候补,选年在四十以内,知书识字者数  
千百人,如不足额,则文职之有志兵学者,亦可变通收录,设立将弁速成学堂,授以简易科,两年毕业,分别等  
刘郁芬纂甘肃通志稿·教育三·学校》,《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8,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248。  
王树楠等纂新疆图志38《学校一》,7;39《学校二》,1。  
甘肃新疆巡抚饶应祺奏遵设武备学堂折(光绪二十八年四月丙午)》,《清实录58德宗景皇帝实录()》498,591。  
王树楠等纂新疆图志38《学校一》,7;39《学校二》,1;51《军制三》,16。  
杨增新戊申日记(续完)》,《瀚海潮》1947年第12,16。  
17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以为统领管带队长各官,俾带兵者皆能练兵,不专仰教练官之鼻息,而后兵事乃日有起色”。他进而从中  
西兵学对比角度,提出了中西兼用融会贯通之陆军学堂或将弁速成学堂教学原则:“中国兵书,多发精理。  
外国兵书,多言实用。……中国兵书,详于教将,而略于教兵西人兵书,详于教兵,而略于教将若夫彻上  
彻下,本末兼赅,则中人之理,西人之法,又当融会而观其通也。”针对各省武备学堂昔日皆习德操今日皆  
习日操,昔日之武备学生无论已未毕业悉在一笔勾销之列虽年岁体格合格者亦概令出堂不许留学以及谓德  
操为无用夙娴德操之人亦尽归于无力之情形,杨增新认为这是知二五而不知一十的表现,进而指出:“无  
论习德操习日操,第当精益求精,以期适于实用斯已耳谓日操果优于德,而德操果劣于日,则拘执而鲜通  
德操亦整严,亦便利,可称美善矣日操则由形式而进于精神,由精神而进于道德,其国民平日皆爱国而  
忠君,临敌皆轻生而乐死,故能以小国而战胜大国若纪律之严,训练之精,固未必迥超于德国也今中国兵  
,第知学日本之学,而不知心日本之心,未见其能操胜算也。”杨增新的上述见解与主张,既源于他光绪二  
十一年在宁夏将军召募的振盛军十营全军营务处任总管并兼领一营时的带兵练将经验,也源于光绪二十八  
年间至宣统元年春间的学务考察甘肃武备学堂筹办和新疆武备学堂改良等办学实践经验,还源于他本人深  
研兵学精通军事的学养才识;而宣统元年创立归督练公所管辖的新疆阖省官立将弁学堂”,则缘起于杨  
增新光绪三十四年设立将弁速成学堂的主张与建议。  
对杨增新在清末甘新省城这一段从兴办旧式教育到筹办新式教育的转换经历,黄祥深认为,虽说只  
是一个任命引起的”,他本人只是奉命行事,主动性较在河州时小”,所以很难真正了解他在这个转换过程中  
兴学态度的转变”,不过他利用兴办教育来教化地方百姓,这种举措并没有从他的治政思想中消失笔  
者认为,作为地方候补官员,杨增新清末在甘肃新疆省城筹办与整顿新式学堂教育的七年,不仅使其深知  
创办教育之方法,并明了教育之重要,而且使其继续发扬优遇与宽待师生的尊师重教理念,还形成了借鉴  
他省因地制宜中西并用文武相资之教育发展思路,提出了欲教民先教官”、“欲教兵先教将造吏才、  
育将才的主张以及增设将弁速成学堂改良军队将领培养体制等近远期军政与军事教育改良建议,对甘肃、  
新疆新式学堂教育发展与新式人才培养不无裨益,是甘肃新疆新式教育的开创者或推动者,并为其主政新疆  
后恢复与重建新疆教育积累了实践经验与思想资源不容否认,在晚清新式学堂办理过程中,随激进与保守  
派的冲突日益加剧,学生争取自身权益的举动与学堂管理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如甘肃文高等学堂学生河  
州人鲁祖效等人曾上书言政,被总督升允视为干政的案例而要求杨增新开黜,以及甘肃优级师范学堂学生为  
争膏火而奔向总办杨增新门前大闹而被杨责骂为有失体统之事例,就是显例杨增新虽开黜了鲁祖效,亦大  
骂师范学堂学生有失体统,但这并不表示他就是愚昧保守或落后的代表人物,他对学生实存有宽宥之心,后  
来鲁祖效获任新疆阿尔泰道尹之职优级师范学生膏火由二两升至二两四钱皆是其包容心态的表现。  
()主政新疆时期(19121928):恢复与重建新疆教育  
学者动辄以愚民政策来评价杨增新在新疆的文教举措,这实际上是对杨增新主政新疆时期的文教政  
策及其实践的片面认识,“实在有欠公允”,原因在于大多数学者的评说在立论的出发点上有不切实际的  
因素事实上,杨增新民初主政新疆17年的教育,呈现出由初等教育恢复与重建(1912ꢇ1915)为主渐进  
杨增新戊申日记(续完)》,《瀚海潮》1947年第12,15ꢇ16。  
杨增新戊申日记()》,《瀚海潮》1947年第11,14。  
宣统元年,新疆布政使王树楠按察使荣霈候补道陈璋在省城督练公所附设阖省官立将弁学堂”,教习4,学生100参见:王树楠等  
新疆图志38《学校一》,7;39《学校二》,1。  
黄祥深杨增新与甘肃教育述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78。  
李信成杨增新在新疆(民国元年~民国十七年)》,220。  
黄祥深杨增新与甘肃教育述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78;刘用清末甘肃师范教育概况》,政协甘  
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甘肃文史资料选辑8,95。  
李信成杨增新在新疆(民国元年~民国十七年)》,233。  
盖金伟孙钰华杨增新时期的新疆近代教育简论》,《昌吉师专学报》1999年第3,61。  
180  
凌兴珍ꢄ“愚民抑或开民智”?———民国首任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增新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  
到高小中等专门职业高等教育陆续创设(1916ꢇ1928)两个阶段,这与其实施的外防内抚文教政策  
循序渐进,徐图扩充兴学策略密切相关,也是新疆内外部环境兴学之困境和历史教训以及地方财力人  
民程度之所能及等因素所决定的,同时也体现了其养防合一”、“民汉分立”、“安全与发展兼顾”、“坚持自主  
原则的施教理念与发展思路,并不是真正实行愚民政策。  
1
.教育的恢复与重建 1916年为界分为前后两阶段  
:
民初17年新疆教育的恢复与重建,表现为多个方面,既有教育行政机构的恢复与重建,又有公私立学校  
教育的恢复与重建。  
就教育行政机构的恢复与重建而言,新疆进展缓慢新疆在晚清光绪三十三年设提学使司一缺,各属教  
育多由义塾改组,而以学务公所为办理教育之枢纽民国成立后,事务清简”,亦为了节糜费”,1913年  
,杨增新按官制在新疆设内务财政两司,而教育实业则分设两局;19143、4月底,财政益绌而  
中等以上学校暨农工商矿局所全未回复旧观”,他又裁并实业教育两局,“一切事务均归内务司分科办理”,  
以力行减政主义191811,既奉教育部令,新疆省教育厅成立,但此时所辖学校不及百所,  
全省岁用学款不过十万圆”,教育经费尚乏的款,薪公均无从出,故杨增新又建议请以教育厅长易抱一仍兼  
理政务厅长职务”,“照旧仍支政务厅长薪俸,并暂由省长公署每月支给教育津贴银一百两藉资办公……暂设  
总务一科,其科长科员即将政务厅之教育科科长科员拨充,省视学仍以科长安澜暂行兼理,应支薪水等项,  
暂以政务厅原支经费拨给,所有教育应支一切杂费,暂归政务厅经费项下开支一面责成该兼厅长统筹教育  
全局,一俟宽筹的款,再谋积极进行1920,教育厅办公处仍附设于省公署内,因事务日繁,不敷展布,  
方就旧日参将署改建教育厅”,192211已告工竣,并呈准于其傍添建省立图书馆,以立社会教育模  
。  
就公私立学校教育地方劝学所讲演所的恢复与重建而言,大致以1916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晚  
清新疆在省城迪化设有中学师范法政实业巡警等各项学堂10,各府厅州县设有两等半日汉语简  
易识字学塾并艺徒等各项学堂591,加上伊犁驻防满营两等小学堂1古城驻防满营学堂3,合计  
05但是,自辛亥军兴,新疆巡抚袁大化提学费专款(按宣统三年预算,新疆省立学校教育费专款为库  
平银5.3195824万两)作军费,全省学堂一律停办1916作  
的新疆教育情况报告可知,1912,杨增新收拾军费残余之学款,饬每县先设一校,渐次恢复,二年三年四  
年逐渐增加”;又据其调查统计,1912,全省初等小学60(公立59私立1)、在校学生1802年  
支经费51810(新疆纸币,下同),1913,全省初等小学72(公立71私立1)、在校学生2205、  
年支经费55893,1914,全省初等小学75在校学生2451,1915,全省初等小学76在校学生  
6
5096168319141915,,清  
2
马文华亦将杨增新主政新疆17年间的教育划分为1912ꢇ19161916ꢇ1928年两个发展阶段参见:马文华民国时期新疆省政府教育政  
策述略》,《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79。  
朱江民民国时期新疆地方政府教育施政研究(1911ꢇ1944)》第一章,55ꢇ116。  
黄祥深杨增新时期新疆新式教育研究》,51。  
新疆都督兼巡按使杨增新呈明裁并教育实业两局改归内务司分科办理请鉴核备案文并批令(民国三年六月二十二日)》,《政府公报》1914  
年第768,呈第22ꢇ23。  
呈明新疆教育困难请以教育厅长仍兼政务厅长文(七年一月十五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218ꢇ219。  
新疆教育厅新疆教育之新设施(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新教育》1923年第1,69ꢇ70。  
王树楠等纂新疆图志39《学校二·学堂》,1ꢇ35。  
吴廷燮纂新疆大记补编6,民国丙子年(1936)冬月印,27。  
全国教育行政会议记录全国教育行政会议各省区报告汇录(民国五年十一月)》,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10,台湾文海出  
版社1986年版,169ꢇ170、178。  
18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末宣统三年水平,这为新疆教育事业发展迎来了转机,高等小学中等教育职业与专门以及高等教育渐次  
被提上重建日程,教育经费亦呈现逐年增长态势19161月起,杨增新饬令,“先于省城设立师范学校,  
以培全疆小学教员之人才;饬各县地方较富庶者设立高等小学;并饬现有学校只准扩充,不准借口困难停办,  
以宏全疆教育;又饬各县组织视学所,以立管理地方教育之机关;又饬各县设立讲演团,讲演稿由省巡按使署  
教育科编订校阅颁发,以兴地方社会教育”,该年除省城裁去模范高小1校改办师校并于31日开学外,又  
于迪化县添设高等小学2,又于孚远县增设三台镇国民学校1疏附增设汉语学校2伽师增设汉语  
学校1,11,全省计有师范学校1初等小学47汉语学校30初高等小学校9,87,  
岁支经费827061917422日报告,全疆学校达95,计省城有省立师范学校1,办理讲习  
,学生初有60现在40余名,并附设国民学校以便实地练习;省城外各属有县立高等小学校6,国民  
学校52私立国民学校3县立女子国民学校1,汉语学校32,“计全省每年应需教育经费,不过十  
万圆之谱”,并于南疆缠民汉语学校加派毛拉一名,教授缠民”;至于社会教育,“拟先从讲演入手”,迭经令  
,“所有讲稿均由科审定……并将各地方人民种种风俗习惯注意调查,徐图改良1918,全疆初等  
教育计有国民学校89(公立81私立8)、高等小学校16半日学校36(公立33私立3),  
合计141另据统计,1918ꢇ1919年度,全疆国民学校77高等小学6中等学校(师范)1其他  
学校30,外人设立学校2,合计116,在校学生4062,教员154,岁入经费84793实际岁出  
4927;1922,84  
9
,18,1,103,3619,154  
,岁出经费101195;1928,全疆小学95,中等学校2(中学1师范1),高等学校(俄文法政  
)1,98,4400,368612此外,新疆北路的汉民私塾南路回民的阿  
(亦作阿訇阿洪)学塾以及民间私立世俗文化学校皆获得了较快发展据刘章楹报告,1916年初,新疆  
北路汉民私塾52,改良者4;南路回教礼拜寺由阿衡教授经文之学塾数量不下数千处,生徒不下十数  
万名”,“教经阿衡持之尤谨,劝以改良教授加课儒书,则以为违反宗教另据黄祥深统计,杨增新主政新  
疆时期,由地方各少数民族人士创办的私立世俗文化学校66,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喀什等西部靠近边境  
地区。  
由上可知,杨增新主政的民初17年间,新疆教育行政机构与公私立普通学校教育均呈现逐渐恢复与重  
建的发展态势,师范学校高等小学专门与职业教育中学以及高等教育渐次建立,北路汉民私塾改良进展  
缓慢,南路缠回礼拜寺阿衡经文学塾盛行,民间私立世俗文化学校数量增长较快但是,毋庸讳言,民初17  
年间新疆公立学校数量的增长始终未能达到清末的水平新疆公立学校数量之所以呈现出如此缓慢发展的  
态势,既与新疆办学师资经费教材缺乏,交通不便以及宗教文化语言习俗不同而带来的掣肘与困扰脱  
不了关系,又与杨增新确立的文教政策与兴学策略密切相关。  
.:外防内抚循序渐进,徐图扩充”  
2
其一,基于对新疆内外部环境的清醒认识,杨增新确立并实施了外防内抚文教政策。  
杨增新主政新疆的17,他对新疆面临的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有清醒的认识他指出,新疆孤悬塞  
:宣统三年(1911),新疆经临两项预算岁入共库平银116.6020938万两经临两项岁出共库平银281.6681728万两;1914,新疆预算  
收入共计国家岁入149.3849万元地方岁入53.9821万元,合计203.3670万元;1915年下半年收入已达到300.9185万元,支出共计  
2
57.0629万元;192212,杨增新通令南疆各属柴草征收折色,每百斤草价及草捐共征银一两,新省收草144.25万余斤,又可征收捐银  
1
.4425万元;19209月电呈与俄订定通商条约,所收税款作为新疆军费,19213月又电呈废止英商在新疆免税之例,19231月电  
修改中阿通商条款,由此中俄中英中阿交易均需完税,新疆关税收入又有大幅增长参见:吴廷燮纂新疆大记补编6,26ꢇ30。  
全国教育行政会议记录全国教育行政会议各省区报告汇录(民国五年十一月)》,170、171、173ꢇ177。  
呈报办理教育情形并拟实行扩充各办法文(六年四月二十二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204。  
全国初等教育总表(民国七年)》,《教育公报》1922年第9卷第3,附录第4。  
冯志文新疆教育事业的历史回顾()》,《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2,103ꢇ104。  
全国教育行政会议记录全国教育行政会议各省区报告汇录(民国五年十一月)》,184。  
黄祥深杨增新时期新疆新式教育研究》,29ꢇ30、63ꢇ68。  
182  
凌兴珍ꢄ“愚民抑或开民智”?———民国首任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增新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  
,就内部来说,汉族人不及1%,凡内地出关之游民,大都无赖之徒,绝少善良”;、  
,,,;最占多数回教礼拜寺,不仅遍布于各属城镇乡村,而  
且远胜于寥寥无几的僧道寺院,且在内容和规模上有新教旧教之分”、“大坊小坊之别”,其礼拜寺附设之  
学校向以教授经典为主课”,任讲席者名曰阿洪,“  
回教之有阿洪,犹汉民之有师长为教化回民之  
,并且新疆回民有到天方朝圣的习惯,对土耳其来新人士更是倒屣争迎,以为来自土国必得天方真  
,其服从之心不啻亲炙谟罕默特以外部而言,新疆西北边境毗连俄属,西南边境,紧接英印,全疆四  
十县中无一县无外国之商民,无一县无外国之乡约……彼邦人士纷至沓来,应付稍乖,立成交涉”,而且来  
自其西部的欧亚回教势力以组织一横贯欧亚的回教大同盟国为追求,来自其北部的蒙古王公贵族独  
”、“自治势力则以联合阿尔泰乌梁海与伊犁塔城新疆之蒙古,组织一大蒙古国为目的”,对新疆社会  
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基于种界省界不除,而曰五族共和’,吾未之敢信的时代认知,杨增新意识到,以全国论,、  
藏五族一家,以新疆论,缠亦五族一家”,“欲实行共和,以求地方之太平,不敢视蒙、  
缠为异族,为异教也,新疆汉人不过百分之一,若不取得九十九分蒙缠之人心,而欲以一分之  
因此他主张将各族人民揉成一团,对于缠民加意抚绥,  
,ꢈꢉꢋ。 , “  
ꢌꢉꢈ,  
旨在不使心生外向并提出了一面妥为抚驭,坚其内向,一面防止外潮,杜其输入外防内抚文  
教政策。  
杨增新在文教政策上的外防内抚”,主要是指革除强迫各族子弟入学的稗政,对新疆各族既有的寺院经  
堂教育与民间文化教育予以尊重与维护,并在寺院经堂教习与阿洪选用上慎重其事,尤其是对外人特别是土  
耳其人鞑靼人来新疆充任寺院经堂教习和开办学堂严格禁止。  
一方面,尊重和维护新疆寺院教育与民间文化教育秩序,“痛革从前压迫回民之稗政对新疆各属地  
方官卖放所属乡庄阿洪以饱私壑以及蔑视回教”、“无故革换阿洪,借端刑责阿洪之弊政,杨增新不仅指出  
各县所属乡庄阿洪宜由百姓自择品望素孚者充当,不宜由官派充”,通令嗣后各县所属各乡各庄其传教之  
阿洪概由地方百姓自行公举,并举土著品学兼优之人,不准地方官委派”,“惟该阿洪有不法行为,确实被控有  
案者,亦准由县知事呈明,令其更换而且密令各地方所属知事县佐毋蔑视缠回宗教,并对缠民阿洪  
不得无故更换,亦不得故为凌虐ꢈꢉꢚ他对新疆各属城乡存在的既有寺院教育与民间世俗文化教育的尊重  
与维护,实出于他广义的教化见地”,亦缘于他对缠民……启牖之难正在有教有学,外来者不易入”,布  
ꢙꢉꢈ,  
呈覆新疆缓设审检两厅理由文(六年三月三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195、198。  
呈报设立政治研究所文(五年六月九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172。  
呈明修改管理寺庙条例意见文(六年十二月十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4,于逢春阿地力·艾尼主编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初编:西北  
边疆卷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1378ꢇ1379。  
通令各县所属乡庄阿洪不准地方官派充文(六年三月二十二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2622。  
呈明修改管理寺庙条例意见文(六年十二月十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4,1378。  
呈报设立政治研究所文(五年六月九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172ꢇ173。  
电呈政府阻止土耳其教士来新文(十二年三月五日)》、《电覆政府论大一回教问题文(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电呈政府请阻止土耳其教  
士约翰沙马尔来新文(十年三月)》、《电覆叶城王知事论俄新党联络回缠情形文(十三年十一月)》、《电覆喀什鄂道尹据报旅俄华缠聚众演说  
情形文(十三年九月)》,杨增新补过斋文牍4、5,1427ꢇ1428、1430ꢇ1431、1924、1953、1959。  
电参谋部钱桐君向政府密陈科蒙组织革命机关情形文(十四年十二月)》,杨增新补过斋文牍5,2027。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603。  
ꢈꢉꢊ《电呈陆军学生不宜遣派来新并请痛裁军队以遏乱源文(八年九月十三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258ꢇ259。  
ꢈꢉꢋ《电覆喀什鄂道尹据报旅俄华缠聚众演说情形文(十三年九月)》,杨增新补过斋文牍5,1959。  
ꢈꢉꢌ《咨覆财政部新疆向未征收杂税文(十六年九月)》、《电覆叶城王知事论俄新党联络回缠情形文(十三年十一月)》,杨增新补过斋文牍5  
,1946、1953。  
ꢈꢉꢗ《电阿山张道尹论俄国提倡联邦自治情形文(十三年十月)》,杨增新补过斋文牍5,1960。  
ꢈꢉꢘ江东山杨增新》,《逸经》1937年第26,137。  
ꢈꢉꢙ《通令各县所属乡庄阿洪不准地方官派充文(六年三月二十二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2626ꢇ2627。  
ꢈꢉꢚ《密令各属毋蔑视缠回宗教文(十二年一月四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4,1910ꢇ1911。  
18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鲁特哈萨克与缠回皆同教异族”,而蒙部既不向学识字者亦稀的事实或论断的认同与接受,以致汉回的  
情感方才一天天见好,而各地寺院经文学校教育也遍及乡村市镇,民间私立世俗文化学校教育亦获得较  
快增长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严禁聘用外国人尤其是土耳其人充当经堂教习和开办学堂,严禁传播过激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思想如他1915年曾向中央政府呈报疏附县小阿图什庄延聘土耳其人充当教习的情况,请中央训示处理办  
;之后,又相继发布系列文告,通令各属不得私自聘用土耳其人充当回经教习并不准其设立学堂当  
内务部向新疆征询对现行管理寺庙条例之修改意见时,他提供了教务争议,须禀由地方官各按其习惯调处”  
他还电呈政府请阻止土耳其教士约翰沙马尔等人来新  
,电覆院部取缔传播无政府主义之各种印刷品,电覆内务部查禁传播过激主义,  
因此当得知新  
疆回商聘请鞑靼人陆希尔宛尔在库车开办学校聘请土耳其人阿合马提长马耳在阿图什庄讲学并创设师范  
学校聘请鞑靼人哈桑法米海乙得尔等在吐鲁番秘密创办学校时,甚至在得知从土耳其留学归来的伊犁富商  
之子麦斯武德创办图冉学校、“德尔乃克学校四所以及伊犁学校后,先后予以封校拘人的处罚这既与  
养蒙以正的教育思想相契合,又与其仕宦河州时形成的回教门宦治理与专崇旧教”、专重天经的经堂  
教育改良理念一脉相承,在当时虽有保境安民避免因回教门宦纷争和泛突厥泛伊斯兰思想泛滥引起社会  
动乱发生之考虑,但亦难免守旧拒新文化保守主义之嫌,因而被新疆回族中的留学返新知识分子以及后世  
学者视为实行愚民政策之显例。  
其二,基于对前清兴学教训及新疆省情的认识,杨增新确立了循序渐进,徐图扩充的兴学策略。  
针对新疆办学历十年之久,至今日而尤形困难”,“较之内地实觉事倍而功半的兴学困境,19156月  
,杨增新向教育部陈述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除了风气晚开,种类庞杂等因素外,主要原因有四点第  
2
,限于财力而兴学之困难:前清时办理学堂每岁开支之款为数甚巨,而自宣统三年经巡抚袁大化将学费专  
款提归军费,虽经1912年整理归还,但全省开支学费每岁不过四五万两,不足以资挹注,且人民负担已重各  
省协款无着,难于现额之外另为筹措办学经费;第二,限于人才而兴学困难:前清时省立中学附设简易师范  
,毕业后派往各属充当教习,程度虽有不齐,教师尚或无缺,而自军兴后,教师或早已回籍,或别图生业,非  
惟实能胜任之教习不可多得,即求一品行端方心术正大者亦寥寥无几,加上民国成立时新疆乱党开山立堂,  
甚至以学堂之教习为会匪之头目,谬种流传,大为世道人心之忧,是以一省之大不仅缺少合格的学生,而且缺  
少合格的教员;第三,碍于交通,书本无着宿膳不便,而兴学困难:前清时办理学务所需图书均由公家置备,  
现因经费困难而书本无着,即便用前清学部编纂各书修改应用,教科亦不完全,加上各属地方多系戈壁,每隔  
百数十里而后有一村庄,即便于本城或适中村庄内设立学堂,令相距学堂甚远之学生入校肄业,宿膳均多不  
便,百姓视学堂如桎梏,相率逃避;第四,因宗教言语习惯不同而兴学困难:新疆各县地方凡有回缠之处,  
不论大小村庄均有一回教阿洪教授回经,至于回缠之读儒书者则以为与宗教相违反”,强迫其入学,甚或向乡  
约纳贿,或雇人以读,或投入外籍以求免(甚而出现肄业者……一经充当学生,年年岁岁均入小学之怪  
),主要原因在于通回文者无往不利易谋衣食,而通汉文之回民则直同废人永无进身之阶,因此,为今  
江东山杨增新》,《逸经》1937年第26,137;王树楠等纂新疆图志38《学校一》,4ꢇ5。  
呈报疏附县知事呈称小阿图什庄延聘土尔其人充当教习文(四年九月八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3686ꢇ3690。  
指令喀什道尹将私聘土尔其人充当教习之缠民绅约分别罚办文(四年九月二十一日)》、《通令各属不准聘请土耳其人充当教习亦不准土人  
设立学堂文(五年八月十四日)》、《指令附疏(疏附)县知事马绍武呈报调查土尔其人寄居该县人数清册文(六年四月十日)》、《训令各县准部  
覆禁止缠回延聘土人教经文(七年七月十七日)》、《训令各属查禁外人充当回缠阿洪文(八年一月六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3690ꢇ  
3
692、2607ꢇ2609、3701ꢇ3702、3724ꢇ3726、2711ꢇ2713。  
呈明修改管理寺庙条例意见文(六年十二月十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4,1378ꢇ1379。  
电呈政府请阻止土耳其教士约翰沙马尔来新文(十年三月)》、《电呈政府阻止土耳其教士来新文(十二年三月五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  
5、4,1924、1427ꢇ1428。  
电覆院部取缔传播无政府主义印刷品文(八年九月四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256。  
电覆内务部查禁传播过激主义文(十二年二月)》,杨增新补过斋文牍5,1925。  
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643;周泓民国新疆社会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307ꢇ308。  
呈报添设喀什道属高等小学文(十四年四月)》,杨增新补过斋文牍5,1928。  
184  
凌兴珍ꢄ“愚民抑或开民智”?———民国首任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增新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  
之计唯有已设立之学校认真教授”,“只就地方财力人民程度之所能及,循序渐进,徐图扩充”,而为回缠各  
生宽筹出路实乃劝学之一大关键”,否则读书种子一绝,新疆土著人民毫无智识国家之思想”,仅恃远  
少数游官游民必难支撑边局。  
鉴于前清中小学校同时并举,急遽无序,而缠民以宗教不同之故,不愿送子弟入学,操之过急,甚至逃入  
外籍以避之之历史教训以及新疆筹办教育种种困难,而财政艰窘,尤百倍于腹地的省情,1912,杨增  
新提出了先从小学及汉语学校入手,每县设立一校以至三校不等,拟定陆续推广的兴学策略1916  
,他又将兴学策略调整为拟先从师范学校并高等初等国民汉语各学校为入手始基,已办之初等普  
通学校,仍应极力扩充”,并按循万化渐而无顿的公例,按年扩充十分之二三”,逐渐由城镇以至乡村,由  
缠回以至蒙哈,未办之高等专门学校,自当暂行从缓,需  
,循序渐进,实事求是,推动新疆教育持续向前发展同年,他又呈请将新疆列为特别省治”,实  
,不事虚文”,“尤以保卫民生收拾民心为主旨;他还通过新疆代表向教育部全国教育行政会议提出新  
疆教育行政不便与内地一律施行普通部章案”,审查,拟定办法七则,复经大会通过之决议案,新疆教  
育暂行特别办法共计七条:()教育行政机关之组织,宜斟酌地方情形,参用会长及教长联络进行;()宜  
由部订缠哈等人民师范学校规程,并特别编订此项教科书;()各回部礼拜寺附近宜多设师范讲习科,但其  
校制及所用教科书亦宜特定;()缠哈等民子弟入国民学校义务年限宜延长为五年;()缠哈等民子弟所用  
的高等国民小学教科书,宜参酌本地习惯特别编订;()各回部地方宜多设演讲所,演讲教育与宗教两不相  
背的原理并现在社会上的一切妨害教育不良之习惯;()新疆地方极宜多设甲乙种实业学校,然宜偏重实  
,不宜苛求形式。  
基于以上兴学策略与教育行政思路,杨增新首重地方学务,视小学为义务教育和化民之基,并视汉语学  
校为回民教育之始基早在1912119,他就指出,“现在国体变更,人民有参政之权,地方学务关系  
最为重要”,对于尉犁县这样回多汉少之区,主张初等小学无合格学生,可以从缓设立汉语学校,不妨于定  
章之外多设一二处”,指出在回多汉少的各县地方多设小学堂不如多设汉语学堂”,并且可多设学堂,以就  
学生;不可远调学生,以就学堂”,“汉语学堂之内,仍应增加认字读书功课,不宜拘守部章,毫无变通。  
19151224,他又指出,小学为义务教育,汉语学校为缠民教育之始基”、“较初等小学程度为低”,  
倘汉文汉语毫无门径,而骤授以俄文俄语,不惟与章程不合,且恐好博而不能精”,因此他指令喀什道尹转  
饬疏附县民立汉语学校应将俄文俄语功课删除”,而将其钟点加入汉文汉语内1917313,  
他主张对外属知事率以己意擅调教员这一视学校如传舍,等教师于幕僚弊政严加取缔”,并训令各官署  
各属对各小学校校长教员等不得率以私函调遣,亦不得任情更换针对各属地方学务监督于学生毕业  
一项,竟有任性延宕这一有违定章的情形,1917926,他又发文通令各属地方学务监督应即查照  
定章举行毕业试验,以资奖励针对南疆各属因汉文学校招生困难而致地方官向乡约摊派,乡约向民间  
摊派,贫者出学生,富者帮学费这一学差积弊,他不仅指令尉犁县呈报革除摊派学生学费与杂费事宜,规定  
呈明新疆办理教育极形困难情形文(四年六月二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126ꢇ133。  
呈报办理教育情形并拟实行扩充各办法文(六年四月二十二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203、206。  
全国教育行政会议记录全国教育行政会议各省区报告汇录(民国五年十一月)》,170页表格附说。  
呈报办理教育情形并拟实行扩充各办法文(六年四月二十二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204。  
新疆全省教育进行计划书(由省署咨送到部)》,《教育公报》1917年第8,报告第3ꢇ4。  
呈报办理教育情形并拟实行扩充各办法文(六年四月二十二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206。  
呈明新疆情形特别请量予变通列为特别省治文(五年十一月三十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190。  
全国教育行政会议议决案:九新疆教育暂行特别办法案》,邰爽秋等合选历届教育会议议决案汇编》,上海教育编译馆1936年再版,15  
。  
指令学务公所呈转尉犁县汉语学校员生清册文(元年十一月九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2429ꢇ2430。  
ꢈꢉꢊ《指令喀什道尹转饬疏附县民立汉语学校删除俄文功课文(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2584ꢇ2586。  
ꢈꢉꢋ《训令各属不得任情更换教员文(六年三月十三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2620ꢇ2622。  
ꢈꢉꢌ《通令各道县小学校修业期满应照章毕业文(六年九月二十六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2666ꢇ2667。  
18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以后学校购置开支经费不得向户民捐款”,并要求南疆各县均应一律遵照办理,而且出台了各学校所  
有一切经费,除私立外余均由公家担任,并不就地筹款,以防摊派而滋流弊之公费政策。  
其次,是省立师范省立中学和省立俄文法政专门学校的创建。19163,杨增新将迪化北梁的模范  
高小改办为省立师范学校讲习班,学生公费待遇,除每月每人发给津贴二两外,宿膳灯油笔墨冬炭车旅  
等费均由学校供给,学制两年,培养初等两等小学师资,1924年共举办了4,毕业学生达200人左右;自  
1924年起改招正科生,,19329,5,2501920,迪  
化北梁创办新疆省立中学,招收各县高小毕业生,学制四年,学生待遇与师范生相同,第一班录取学生77,  
设有国文数学理化俄语法制经济等课程,其中俄文是重点课程,旨在为即将创设的俄文法政专门学校  
输送学生,第一班毕业时,他奖给成绩前十名新疆游记》、《道德经各一册以资鼓励鉴于新疆与俄接壤数  
千里而急需造就深通俄文并娴习法政国际法诸学之人才的特殊省情,19241,杨增新仿照外交部在京  
设立俄文法政专门学校之意,除以全部官费保送常膺禄常膺祥(常永庆之子)、广禄到北京俄文法政专门学  
校深造外,一面呈报北洋政府教育部审批,一面指令刘文龙进行筹备,但教育部借口新疆师资缺乏设备不全  
而不予批准,杨增新依然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冠以新疆省立字样,于该年秋季在迪化北梁宣告正式开办,  
经费以三道坝官田地租为主要来源,学生则择优考录省立中学第一届毕业生33,另招收预科生11,第  
一期招生共44,学制四年,每生每月津贴12两省票,并免交膳宿书籍冬炭费,设有俄文国文宪法国  
际法世界语等课程,其中俄文法律为必修课,延聘俄旧党逃难来新之大学教才及内地分发来新之法政专才  
为法政教员,杨增新时常抽验学员成绩,亲自调阅国文试卷,并对成绩优异的前十名毕业生赠送补过斋日  
以资奖励,并在督署二堂传见这一届毕业生,以预选新疆外交人才不幸的是,杨增新在192877  
日参加该校第一期学生毕业典礼后的庆祝酒宴时被不满他的下属所杀金树仁主政新疆后对该校第一届毕  
业生予以量才录用,学校继续招生,1931年初升格为新疆俄文法政学院,1933年共招收6期约250毕  
3期约100③  
第三,开办制纸传习所,主张国民学校加授职业教育农业教育课程,选派学生到甘肃吉林学习毛  
制糖工艺,培养专门与职业技术人才基于前述的养民在学校自求口实重要性的认识,鉴于青年  
学子以力作为耻辱,视农圃为贱役的社会现实,除了1916年呈报并调派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农业完全科  
毕业生徐正本马步云二员到新供职,分别充任水利委员会职员兼办农业委员政务厅实业科科员兼试办农  
,并在同年5月于省公署实业科招考学徒开办制纸传习所,学习制纸,并由该科科长何耀燊为主任  
教习,191755,杨增新呈文赞同民初学制关于各学校增加职业教育的规定,认为此种职业教育  
主义不惟施诸中小学校相宜,即施诸国民学校亦无不宜”,进而从审察民情因地制宜审察学生年龄三方面  
论证了新疆国民学校宜加授职业教育农业教育之理由,“拟即参照部定国民学校图画缝纫等科课程  
成规,自第三学年或第四学年开始加授农业一科,提倡实利,如系商业繁盛之区仍应改授商业,以期供求相  
,所在咸宜”,并且本年开始又于省立师范学校讲习科加授农业一门,一俟年终毕业,即委充各小学教员,  
令各就土地之宜酌授农业此外,为提倡毛织制糖工艺,191981,杨增新以省长名义训令教育、  
实业两厅招选学生分赴甘肃吉林学习织毛制糖,拟选派学生10名赴甘肃实业学堂学习制造毛货,并派学  
4名赴吉林阿什河糖厂学习制糖工艺,要求此项学生以土著子弟,年在二十二岁以内十九岁以上,稍通  
文理者为合格应由教育实业两厅如数挑选,呈送本署,以凭分别派送”;10月初,杨增新函咨甘肃吉林  
指令尉犁县呈报革除摊派学生学费文(八年十一月十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2749ꢇ2751。  
呈报办理教育情形并拟实行扩充各办法文(六年四月二十二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204。  
参见:祁美琴民国时期的新疆学校教育概述》,《民族教育研究》2002年第3,46ꢇ47;袁澍近代新疆教育事业的三次盛衰》,《西域  
研究》2001年第3,38ꢇ39;马文华民国时期新疆省政府教育政策述略》,《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79ꢇ  
8
0;《咨外交部请寄俄文法政专门学校章程文(十三年一月)》,杨增新补过斋文牍5,1927。  
呈报调派农业学生来新助理农业文(五年五月三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170。  
呈报创办新省制纸传习所暨开支经费文(五年八月十九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184ꢇ185。  
呈请新疆于国民学校加授农业一科文(六年五月五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4,1373ꢇ1374。  
训令教育实业两厅招选学生分赴甘肃吉林学习织毛制糖文(八年八月一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2740ꢇ2741。  
186  
凌兴珍ꢄ“愚民抑或开民智”?———民国首任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增新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  
两省省长,派送学生10名赴兰学习毛织、4名学生赴阿什河外商糖厂学习制糖1922,新疆先前资赴  
东洋及甘肃学习毛织之学生,“均于本年先后毕业回省,即先将省城各国民学校三四年级学生,并高小中  
师范各校手工,一律改授毛编,以为职业教育之提倡。  
第四,创办医学研究所医学传习所鉴于新疆各地时疫流行,19176,杨增新拟于省城设医学研  
究所一处,附设于政治研究所内,其经费亦拟在政治研究所节存项下开支,“招集省中医生,考选文理清通,  
稍知医学门径者入所研究,先从时疫入手,渐次推及于各科,庶求切于时用,仍不致为一隅所囿1918年  
127,杨增新呈报拟在省垣创设医学传习所一处,招考文理粗通学生40,遴选深通医理教员,分门  
教授,其经费即在新疆办理实业如坎井洋磨等项红利项下开支,学制三年,卒业后发给文凭,得挟术行医,自  
谋衣食。  
第五,开办政治研究所缠文研究所,造吏才”。因辛亥军兴之际,新疆各学堂教习各属巡官各营  
军官多有被特别人物引诱入会者”,而民国元年新疆南路到处戕官,省城巡警学堂毕业生派充之各属巡官,不  
难期得力,且有与匪党联为一气,加上新疆隔绝内地,仕宦视为畏途,既乏人才又吏治多窳,而由内  
务部考验委任到新疆任职的县知事又不谙边情,“不通回缠语文,往往视问案为畏途,一切词讼,多有批交阿  
洪乡约处理者,民冤难伸,弊端百出,早在19154,杨增新就一方面电咨内务部请免送警察传习所学  
员来新疆,之后又拒绝陆军部遣派陆军学生来新疆,认为凡不习边情之人即为人地不宜,不论军界政界皆  
不宜使为新疆之官;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开办仕学馆的想法,唯因遽无的款可筹而作罢  
清  
吏治,先在造就吏才”,191671,杨增新援用陕西直隶等省设吏治研究所之成例,在新疆巡按使  
公署内开设政治研究所一处,作为吏治研究地点,入所资格限于中央分发到省的知事曾任县缺的非分发  
人员以及县佐三类,拟定员额24,并按成绩高下分别三个等次各给40、30、20两的津贴银,其余在差人员  
入所研究者不另给津贴,由杨增新督饬自行研究,功课有外交财政警察实业法律算学六门,皆取现时通  
行成本分类排印讲义发交各员,俾每日到所研究,并颁发宣统三年修新疆图志一部,以使其考求本省历史、  
地理风土人情,并以余暇试办文牍随时帮同迪化县知事审讯上控批发各案,以为实地练习之资,月考成绩  
优异资格较优者遇有相当差缺亦随时委署,“总期养成吏才,切实有用到二年期满时毕业学生仅8,  
,
该所随即停办  
鉴于行政以需才为急,储才以学校为先,新疆欲期吏治宏通,端赖通晓缠回语文,为  
ꢈꢉꢊ。 “  
地方官者……非预先学习缠文缠语不可”,19221223,杨增新训令军政两厅拟定挑选科员学习缠文  
缠语办法,规定政两厅科员,凡年在三十五岁以下者,均令学习缠文缠语,以资造就其三十五岁以上之  
科员,口舌不灵,是否愿学应听其便”,并拟于每日办公之暇,限两点钟为学习时期,即以公署花园内课屯轩  
为教授地点”,至于所有教员如何择聘,学员如何挑选,应由政务厅长核定,开单呈核次年21,  
缠文研究所在省公署正式开办,择取军政两厅科员中年龄合宜者年富力强者”,原定员额30,教  
授缠回语文,学制两年,曾经学过缠文足资应用……随时委令出省赴差者因年龄过当,记忆力弱,中  
途退学者,计有毕业学员6,成绩均在甲等以上”,一律奖以委任职存记”;19253月续招第二期,  
41日开学,已毕业之谭家桢等6,“仍令每日入所随班听讲,以资深造。  
咨甘肃省长派送学生赴兰学习毛织文(八年十月二日)》、《咨吉林省长派送学生赴阿什糖厂学习文(八年十月六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  
4,1386ꢇ1387、1387ꢇ1388。  
新疆教育厅新疆教育之新设施(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新教育》1923年第1,69。  
呈报选派医生分赴南疆医病并拟在省城组设医学研究所文(六年六月十八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211。  
呈为新疆设立医学传习所文(七年十二月七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233ꢇ235。  
电咨内务部请免送警察传习所学员文(四年四月十四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4,1362。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629。  
电呈陆军学生不宜遣派来新并请痛裁军队以遏乱源文(八年九月十三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262。  
电呈政府整顿新疆内政情形文(四年四月二十五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4,1364。  
呈报设立政治研究所文(五年六月九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171ꢇ176。  
ꢈꢉꢊ何永明杨增新时期新疆政治研究所钩沉》,《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68ꢇ73。  
ꢈꢉꢋ《训令政务厅拟定挑选科员学习缠文缠语办法文(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4,1910。  
ꢈꢉꢌ《呈请将缠文研究所毕业员以委任职存记文(十四年三月)》,杨增新补过斋文牍5,1929ꢇ1930。  
18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之,在主政新疆后,杨增新遵循五族共和的为政原则和循万化渐而无顿之公例,在历史反思与实  
践探索的基础上,采取了外防内抚的文教政策与循序渐进,徐图扩充的兴学策略,一定程度革除了强迫  
回民子弟入学摊派学额与学费责罚阿洪等稗政,拟定并实施了教育普及方针与实施方案,渐次开办了师范  
学校高等小学中学以及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并相继在造就官吏医药与实业人才上有所作为,且在回  
民礼拜寺经堂教育及其经典教习附设经文学校阿洪聘用上慎重其事并严禁选用外人,从而因时因地制宜、  
循序渐进地推动了新疆普通初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中等职业专门教育的创办,高等教育的奠基,民间私  
立世俗学校教育与寺院经堂教育较大规模的扩张,为之后金树仁主政新疆时期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不仅  
新政时期教育的延续和发展,并且为盛世才时期教育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私立民族学校的贡献更  
是不可磨灭,亦是新疆近代教育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结论  
杨增新不仅是一位庭训所成学优而仕的科举正途出身官员,而且在仕宦甘新时期亦可谓是仕学相  
”,他不仅在公余之暇日日读书”、“日日见客以增广学识见闻与天理人情觉晤”,而且明确反对老子古  
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愚民思想,并在汲取先秦诸子乃至宋明儒家蒙  
以养正”、“学而时习”、“学不厌”、“教不诲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读书”、“勤学”、“开智”,“养蒙以  
”、“养民在学校以及欲教民先教官”、“欲教兵先教将等教育主张,还在甘肃新疆地方社会基本稳定后  
致力于开书院兴学堂建学校以及教官教将等教育教学实践,从而推动了清末甘肃河州书院教育的复兴甘  
肃省城新式学堂教育的兴办新疆法政武备两学堂的改良以及民初新疆各级各类教育的恢复重建与发展。  
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举措,既是教与养相为表里社会治理思路以及五族共和基本国策省策、“外防内抚”  
的文教政策、“循序渐进,徐图扩充兴学策略的体现,又为多民族杂居共处的甘肃河州社会稳定以及新疆社  
会持续稳定和平发展奠立了基础与保障,既体现出清末民初一名民族地区地方军政长官在办学与教学实践  
上的积极探索经验积淀以及睿智洞见,又揭示了清末民初西北边疆民族地区从传统书院寺院经堂教育向  
近代化学堂学校教育转型发展的困难与多歧以及以教育之力统合各边疆民族以铸牢中华民族国家意识之艰  
难曲折与困境局限,显然并非愚民政策这一带有贬责意涵的概念所能概括论定的。  
[责任编辑:罗银科]  
黄祥深杨增新时期新疆新式教育研究》,51。  
188  
51卷第6期  
024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Vol51ꢁNo6  
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Novemberꢁ2024  
民族地区现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露蒋昊谕  
2024824,由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四川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四  
川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四川省社科研究基地中国近现代西南区域政治与社会研究中心、  
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资料整理与研究课题组四川省虚拟教研室中国边疆民族  
共同体历史课程群”、《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共同承办的民族地区现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  
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成都隆重举行,来自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四川大学中央民族  
大学云南大学四川省民族研究所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中  
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副院长严庆教授作了主题讲座,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丁  
赛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孙勇教授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姚宇研究员四川大学李锦研究员湖北大  
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黄柏权教授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董建辉教授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执行会长那  
金华教授发表主旨演讲本次会议遴选出60余篇学术论文,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了讨论。  
铸牢有痕:对多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符号的研究  
回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有助于深化各族群众对华夏文明  
和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长江师范学院彭福荣多民族共有共享中华文化符号与形象的构成累进与影响因素一  
,基于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以及座谈会调研,认为历史时期多民族通过交往交融和文化汇融互鉴,形成中华文化  
并积淀形塑中华文化符号与形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意义中国西南民族研  
究学会执行会长那金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符号:非遗文化的多样存续与破茧一文,通过云南少数民族村落所保  
留的建筑技艺服饰等非遗技术的梳理与考察,说明其所折射出的文化共性与现代文明相契合之处,是中华民族  
现代文明的重要符号四川大学李锦蒋欣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文,聚焦  
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与文化逻辑,茶文化为例,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  
统一性包容性湖北大学孙玉琳黄柏权巴塘关帝庙三次营造与汉藏文化交流互动一文,梳理了清代关帝庙的  
兴建扩建重建过程及其背后汉藏民族的文化互动历史,认为关帝庙不仅成为外来汉族人交流的平台,也象征着  
汉藏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与认同的过程三峡大学林清财厦门大学董建辉昭君信仰在台湾地区的生成及其与大  
陆的传播互动一文,追溯了王昭君作为一种文化信仰符号在台湾苗栗落地生根的过程,认为昭君信仰可增强台湾  
同胞的中华文化认同,助力海峡两岸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为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的通道,亦属于中华民族地理文化符号的范畴贵州民族大学吴秋林、  
贵州中医药大学吴晓梅何以西南:九条古道与西南地方格局一文,论述了西南古道形成的背景及其历史演变,指  
出历史上的西南道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塑具有重要意义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与国际(地区)问题  
研究学部赵明龙试论邕州道对促进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作用一文,阐释了唐代邕州道的开通背景起始  
地点沿途榷场,指出邕州道是唐宋时期西南边疆区域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沟通南岭走廊和藏彝走廊,促  
作者简介:张露,,四川雅安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E-mailꢆ360869450@qqcom;  
蒋昊谕,,浙江温州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  
18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进各族人口迁徙融合以及刺激国际贸易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从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历史细节中,也能找到许多反映各民族三交历史的线索西南民族大学丹阳民族交  
融视阈下清代穆坪土司定西碑阴面释考一文,通过分析清代穆坪土司定西碑阴阳面的内容异同,指出穆坪土司以  
自身为桥梁,在石碑刻录各民族共同参与的历史记忆,增强了嘉绒藏区民众对于中央政府与文化的认同四川师  
范大学何文华驻藏大臣联豫与第一份藏文官报———<西藏白话报>》一文,通过分析西藏白话报的发行量内容  
撰稿者等信息,揭示了清末清政府在西藏推行文教改革时,始终坚持巩固主权的思想凯里学院吴才茂交往交  
流交融何以发生:清代以来清水江上游宝贡屯的人群更替与景观型铸一文,讨论了清水江上游宝贡屯地区汉苗聚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民族地理景观,揭示了汉苗文化长期交融的历史三峡大学曹大明吴嫦清至民  
国浙南民间契约文书中的畲汉互动量化研究一文,指出浙南畲汉契约关系的演变具有时间差异性显著横纵联系  
深化交往地位日趋平衡等特点,认为其不仅能反映浙南地区畲汉人民交流互动的动态过程,还折射出畲民的中  
华民族认同。  
治边有方:历史时期国家边疆治理的案例研究及其经验借鉴  
重回历史现场,站在历史的语境中,总结批判借鉴历朝历代治边经验,有助于逐步形成更加有效的具有中国  
特色的边疆治理体系四川大学李志强以道和夷:汉中张鲁政教合一统治下的族群融合一文,聚焦以往学界  
甚少关注的三国时期张鲁政权对于民族关系的影响,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认为其政教合一的统治模式使得氐、  
賨等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以道教为纽带与中原文化展开交融,对于促进中古时期民族融合推动国家统一作出了  
贡献四川大学何广平晚清新疆善后局与新疆省治”》一文,关注新疆建省这一晚清史研究中的重要议题,重点  
围绕善后局的设置及南北差异种类全称裁撤过程等问题重新探讨晚清新疆善后局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馆胡  
开全论明代四川行都司的地方治理及其社会成效一文,对明代中央对西南边疆民族聚居区的开发措施作出探  
,指出四川行都司作为军民卫所和实土卫所,它的设置及其治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建昌地区各民族在交往交  
流中实现了交融,体现出中华文明共同体的统一性与包容性昭通学院刘建超清代国家基层治理中的地方乡  
———以昭通碑刻为中心一文,则聚焦于古代传统社会的乡绅之治”,以昭通地方志中辑录的清代昭通府乡贤碑  
刻史料,探讨了清代昭通府对乡贤群体的刻碑传记活动及其中蕴含的基层社会治理逻辑,认为这是地方官府更好  
地维持昭通府的地域社会秩序的重要形式。  
发展有道:当代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涵盖五大文明建设的现代化,以及民族地区各族民众思想的现代化和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姚宇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下民  
族学的新使命———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几点体会一文,系统解读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的民族工作与  
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内容,认为此次大会为理解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新的钥匙,为新时代民族研究工作提供了  
新的启发,为新时代民族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  
经济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既有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共性,也有其差异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丁赛中国式现代化在民族地区的经济表现一文,通过对少数民族聚居的  
八省区和85个地市州在1981ꢇ2021年间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分析,认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中央政  
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同时指出未来民族地区仍需在外生因素和内生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实现下一轮的经济状态  
跃迁四川师范大学孙勇西部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途径探讨———以总体供给模式的制度形成机制为视  
一文,再次深入探讨了西部省区的中国式现代化途径,指出当前加强对总体供给模式机制运行机理的解析,有  
助于推动全国高质量发展融汇于中国式现代化之中西昌学院杨梅三线建设与民族地区现代化———以成昆铁路  
为中心的考察一文,聚焦三线建设时期成昆铁路对攀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强调成昆铁路从改善  
交通运输条件促进沿线城市的城镇化与现代化开启攀西旅游新格局等多重层面助力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  
乡村振兴是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  
孙宏年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的回顾展望与思考(代主持人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27ꢇ29。  
宁亚芳中国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成效与基本经验》,《民族研究》2021年第6,16。  
190  
张露蒋昊谕ꢄ“民族地区现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综述  
究所王造兰广西边境民族地区农民现代化素质提升对策研究一文,以人的现代化为主线,以广西边境民族地区  
农民现代化素质提升的路径为视角,对建设现代农民队伍提出对策建议铜仁学院黄厅厅西南民族地区乡村公  
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文,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总结归纳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案例的示范经验,为共同富  
裕目标下西南民族地区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现代化也是观念文化与知识体系变革的过程中央民族大学严庆在作为哪块儿?呈现哪种炫?———兼谈  
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定位主题讲座中,强调共同体与文明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他同时基于文化与  
文明的关系,指出民族地区的文化之炫文明之炫需要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集成之中四川师范大学苏杰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并置与互构一文,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坚持我国宗  
教中国化方向,二者在核心内涵与精神要求方面的一致性推动其共同助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服务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西南民族大学孙倩万物有灵与自然主义:凉山彝族麻风病观念及实践的调适———以美姑县  
瓦吉吉村为例一文,基于美姑县瓦吉吉村的田野考察,探讨了万物有灵与现代自然主义两种本体论在凉山彝族地  
区的交织重叠与纠葛的过程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席玉婷耿静若尔盖藏兽医传承发展调查研究一文,梳理了若  
尔盖藏兽医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党的领导和个人的努力下,若尔盖藏兽医逐渐形成藏兽医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为兽疫防治贡献了本土智慧,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藏兽医的措施与路径。  
近人之思今人之鉴:多元视角多种学科下的近代边疆学人学会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朱玉婷民国时期的民歌采集和研究活动一文,对民国时期民歌运动的阶段性发展进行了讨  
,认为其反映了民歌研究者从中原看边疆从边疆看中原的视角转变四川师范大学尹婕彝族地区现代  
化与国民身份———以凉山三杰为中心一文,则探讨了民国时期曲木藏尧岭光电李仕安等彝族知识分子在彝族  
地区进行的现代化改革,以及对增强彝族人民国家认同的历史贡献中南民族大学任馨从格桑泽仁看西南民族  
研究的边疆视角一文,认为格桑泽仁从内部观察者视角以及外部视角出发提出的一系列主张,为新时代构建  
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处理少数民族管理问题提供了启示。  
海外学者作为现代意义上近代中国边疆研究的先行者,其成果也值得关注云南大学敬川西方人在川西北  
调查研究中构建的学术谱系(1877ꢇ1945)》一文,立足近代以来西方在川西北从事博物学研究和族群研究的学人及  
其学术活动,认为西方人博物研究和族群研究的方法观点后来被经过西方学术训练的中国学者引用借鉴和批  
,属于正常学术批评的范畴,不能完全归结于学术民族主义理念的驱使。  
学术共同体是推动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四川师范大学钟荣帆全面抗战时期华西边疆研究共同体的形成》  
一文,对从事华西边疆研究学者在研究与教学中形成的良性互动进行了梳理,并观照了中国文化研究汇刊以及  
中国边疆学会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指出抗战时期成都形成了一个华西边疆研究的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  
第二次中国边疆研究高潮的到来,华西学派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论据四川师范大学王翰林《20世纪20年代  
蒙藏教育议题的专门化与共识形成———以中华教育改进社为中心一文,认为在多民族教育人士的参与下,中华教  
育改进社形成了基于五族共和的教育平等与教育普及共识,开启了近代蒙藏教育议题集中性讨论与学术组织专  
业化的进程。  
总之,本次会议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新质生产力特征,聚焦中国民族地区现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  
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建构,也不乏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个案讨论,对推动民族近代化发展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  
明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以及相关学术研究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正如四川师范大学汪洪亮在会议总结时所指出的,本  
次会议提交的论文具有两个特征:一是顶天立地,心怀国之大者”,从理论阐释文本解读田野调查路径分析等  
多个维度,就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讨;二是  
形散神聚,聚焦多元一体,基于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等多个学科,力求回到历史语  
境或现实的场景,把握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中的差异性和共同性的辩证关系,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建设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学术探索。  
[责任编辑:罗银科]  
191  
51卷第6期  
024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Vol51ꢁNo6  
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Novemberꢁ2024  
CONTENTS&ABSTRACTS  
ConstructingtheDiscourseSystemof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intheNewEra  
FengLiujian  
InstituteofCPCHistoryandPartyBuildingꢁSchoolofMarxismꢁ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China  
Eꢛmailꢆflj2188@163com  
Abstract  
Acceleratingthedevelopmentof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isasignificantstrategicdecisionmadebythecentral  
governmentThusꢁconstructingadiscoursesystemforthedevelopmentof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isof  
greatimportancefordeepeningtheoreticalresearchandguidingpracticaldevelopmentThetheoreticalcontextof  
Marxistproductivitytheoryꢁtheeracontextofthenewtechnologicalrevolutionandindustrialtransformationꢁand  
thepracticalcontextofpromotinghighꢛqualitydevelopmentinChinaformthebasiccontextsforconstructingthis  
discoursesystemTobuildapoliticaldiscoursesystemꢁacademicdiscoursesystemꢁpublicdiscoursesystemꢁand  
internationaldiscoursesystemforthedevelopmentof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itisnecessarytocontinuously  
expandcorediscoursecontentꢁinnovatenarrativeexpressionsꢁoptimizeexternaldiscoursecommunicationꢁand  
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discoursesubjects  
KeyWords  
NewEraꢐ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ꢐconstructingthediscoursesystem  
ThePracticalSignificanceꢀProfoundConnotationꢀandImplementationPathwaysof  
theꢁThreeConcentrationsꢂinOptimizingtheLayoutandStructureAdjustmentof  
StateOwnedEconomy  
1
2
HeJianꢀGuoLijuan  
1
ResearchCenterfortheTheoreticalSystem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inSichuanProvinceꢐSchoolofMarxismꢁ  
ꢀ ꢀ ꢀ  
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ChengduꢁSichuanꢁChina  
Eꢛmailꢆhejian@swjtueducn  
2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ChengduꢁSichuanꢁChina  
Abstract  
TheꢍThreeConcentrationsꢎisacriticaldirectionforadvancingtheoptimizationofthestateꢛownedeconomyꢒs  
layoutandstructuraladjustmentIteffectivelyenhancesstateꢛownedenterprisesꢒsupportformajornational  
strategiesꢁtheirleadershipinstrategicemergingindustriesꢁandtheir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dvaluecreation  
capabilitiesTheꢍThreeConcentrationsꢎbearsdistinctcharacteristicsoftheeraandindustriesꢁwithits  
fundamentalgoalbeingthestrengtheningꢁoptimizationꢁandexpansionofstateꢛownedcapitalandenterprisesIn  
theneweraandonanewjourneyꢁadvancingtheꢍThreeConcentrationsꢎmustbeunderthestrongleadershipof  
192  
Contents&Abstracts  
thePartyItinvolvesstrengtheningtopꢛleveldesignꢁhighlightingtherequirementsforfunctionalandmissionꢛ  
orientedreformsꢁadheringtoclassifiedguidancetoenhanceoverallcouplingeffectsꢁmaintainingdynamic  
coordinationtoimprovetherobustnessandflexibilityofstateꢛownedeconomicdevelopmentꢁandensuring  
coordinateddevelopmenttopromotemutualbenefitandwinꢛwinoutcomesbetweenthestateꢛownedeconomyand  
theprivateeconomy  
KeyWords  
stateꢛownedeconomyꢐstateꢛownedenterpriseꢐlayoutoptimizationꢐstructuraladjustmentꢐꢍThree  
Concentrationsꢎ  
ComprehensiveReformin HigherEducationandtheTransformation of  
NormalUniversities  
1
2
WangMingyiꢀWuHanfei  
1
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SichuanꢁChina  
Eꢛmailꢆymwang@sicnueducn  
2
FacultyofEducationScienceꢁ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SichuanꢁChina  
Abstract  
Theconstructionofnewqualitynormaluniversitiesisthechoiceforcomprehensivereforminhighereducationby  
normaluniversitiesThesenewꢛtypenormaluniversitiesꢁcenteredonteachingandresearchandservingthehighꢛ  
qualitydevelopmentofsocietyꢁexhibitseveralnewattributesꢆneweducationaltracksꢁneweducationalmodelsꢁ  
newtalentcultivationcapabilitiesꢁnewstructuralelementsꢁneweducationalmissionsꢁandnewscienceꢛeducation  
integrationBuildingthesenewqualitynormaluniversitiesinvolvesseveralkeypathwaysꢆtalentenhancementꢁi  
eꢁmaintainingtalentcultivationfunctionsandperfectingmechanismsformoraleducationandtalentnurturingꢐ  
innovationEnhancementꢁieꢁstrengtheningscientificresearchfunctionsandperfectingthealignment  
mechanismsbetweenuniversitydisciplinesandindustryꢐreformenhancementꢁieꢁenhancingsocialservice  
functionsandoptimizinguniversityinnovationmechanismsꢐteacherqualityenhancementꢁieꢁsolidifyingcultural  
heritageandinnovationfunctionsandperfectingtheteachereducationsystemꢐandopenenhancementꢁieꢁ  
deepeninginternationalexchangeandcooperationfunctionsandperfectinghighꢛlevelopensystemsand  
mechanisms  
KeyWords  
comprehensivereforminhighereducationꢐnewꢛqualitynormaluniversitiesꢐnewꢛqualityteachersꢐnewquality  
productiveforce  
193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ImpactoftheꢁDualcarbonꢂDevelopmentStrategyontheRealizationofChinese  
PathtoModernization  
ZhuXiaolanꢀJiangWansheng  
SchoolofMarxismꢁ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ꢒanꢁShaanxiꢁChina  
Eꢛmailꢆ2675754961@qqcom  
Abstract  
TheꢍdualꢛcarbonꢎdevelopmentstrategyꢁanationalstrategicdecisionputforwardbyChinatoactivelyrespondto  
globalclimateissuesꢁhasasupportiveandfundamentalroleintherealizationofChinesemodernizationꢁamong  
whichcarbonneutralityisanimportantlinkintherealizationofChinesemodernizationTheimpactoftheꢍdual  
ꢛcarbonꢎdevelopmentstrategyontherealizationofChinaꢒsecologicalmodernizationismanifestedinpromoting  
theconstructionofBeautifulChinaꢁformingalowꢛcarbonproductionandlifestyleꢁandpromotingthe  
improvementoftheecologicalenvironmentTheꢍdualꢛcarbonꢎdevelopmentstrategyplaysaroleinpromotingthe  
realizationofecologicalmodernizationinChinaInordertomaximizethisroleꢁthegovernmentneedstomaketop  
ꢛleveldesignandexpandcarbonsinkspacetohelprealizeecologicalmodernization Theꢍdualꢛcarbonꢎ  
developmentstrategyhasbroughtbothopportunitiesandconstraintstothehighꢛqualitydevelopmentofChinaꢒs  
economyInviewoftheseconstraintsꢁallindustriesshouldsystematicallylayoutandidentifythefocusofthe  
ꢍdualꢛcarbonꢎactionplanꢐEnterprisesshouldachievetechnologicalbreakthroughsandinnovatetodrivethe  
implementationoftheꢍdualꢛcarbonꢎactionplan  
KeyWords  
ꢍdualꢛcarbonꢎdevelopmentstrategyꢐtherealizationofChinesemodernizationꢐtherealizationofChinaꢒs  
ecologicalmodernizationꢐhighꢛqualitydevelopmentofChinaꢒseconomyꢐBeautifulChina  
TheFormationLogicandOptimizationPathofEmbeddedCooperativeGovernance  
AirPollutionPreventionandControlinthe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  
HuYifan  
SchoolofHumanitiesandManagementꢁShaanxi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XianyangꢁShaanxiꢁChina  
Eꢛmailꢆ603240830@qqcom  
Abstract  
InthepreventionandcontrolofairpollutionintheBeijingꢛTianjinꢛHebeiregionꢁembeddedcooperationhas  
promotedtheimprovementofgovernancestructureandefficiencythroughadministrativeembeddingguidedby  
theallocationofcooperativerightsandresponsibilitiesꢁpoliticalembeddingguidedbycooperativebehavior  
normsꢁinstitutionalembeddingguidedbythereductionofcooperativecostsꢁandruleembeddingguidedby  
cooperativecapacitysupport Howeverꢁthereisstillaproblemofinsufficiententhusiasmfromlocal  
governmentsinthepreventionandcontrolofairpollutionintheBeijingꢛTianjinꢛHebeiregion  
ꢄTheembeddedcooperativegovernanceofairpollutionintheBeijingꢛTianjinꢛHebeiregionhasitsinherent  
formationlogicꢁwhichisreflectedinthefollowingaspectsꢆfirstlyꢁunderthegapbetweentheidealair  
pollutionsystemandtheactualdesignandoperationofthesystemꢁitisnecessarytoconnecttheroleofthe  
centralgovernmentandtherelationshipwithlocalgovernmentsinareasonablewayꢁandformanorganic  
194  
Contents&Abstracts  
interactionSecondlyꢁthedifferenceingoalsbetweenlocalandnationallevelsdeterminesthatthegoalof  
preventingandcontrollingairpollutionintheBeijingꢛTianjinꢛHebeiregionneedstobeachievedthrough  
embeddedcooperativegovernanceFromaverticalperspectiveꢁthecentralgovernmenthasboththenecessity  
andrationalityofverticalinterventionandinfluenceoverlocalgovernmentsꢁaswellasstrongresourcesand  
capabilitiesatthemacroleveltoachievethisroleFromahorizontalperspectiveꢁlocalgovernmentsstill  
prioritizelocaldevelopmentastheirprimarygoalꢁlackingapositivewillingnessandpracticalabilityto  
participateincooperationꢁandneedtorelyonexternalforcestopromotecooperation Thirdlyꢁregional  
environmentalcooperationgovernancereliesonlocalgovernmentsprovidingmoreequitableenvironmental  
publicgoods Atthesametimeꢁthecrossregionalꢁcomplexꢁriskyꢁanduncertainnatureofregional  
environmentalpollutionissuesoftenleadstopollutioncontroltasksthatexceedthegovernancecapabilitiesof  
localgovernmentsThereforeꢁitisnecessaryforthecentralgovernmenttopromotetheefficiencyofair  
pollutioncontrol  
ꢄFromtheperspectiveofembeddedcooperationꢁtheairpollutioncontrolintheBeijingꢛTianjinꢛHebeiregion  
canbefurtheroptimizedinthefollowingaspectsꢆThefirstisꢁtobuildamoreindependentandequal  
governancestructureforparticipatingincooperationꢁandtoallocatemoreequalopportunitiesforparticipation  
andbenefitstoallpartiesonthebasisofstrengtheningtheauthorityofcooperationorganizationsThesecond  
istopromotetheparticipationofmultipleentitiesandresourcesharingꢁstrengthenthehorizontalconnections  
betweenlocalgovernmentsꢁenhancetheenthusiasmofmarketandsocialentitiestoparticipateincooperative  
governanceꢁclarifytherelationshipsandresponsibilitiesoflocalgovernmentsanddifferentlevelsof  
departmentsincooperationꢁbetterplaytheroleofenterprisesandthepublicinenvironmentalgovernanceꢁand  
formacooperativegovernancesystemthatcombinesverticalembeddingandhorizontalcooperationThethird  
istoreturntopublicvaluesꢁrealizethepeopleꢛcentereddevelopmentconceptꢁrespondtopublicneedsand  
enhancepublicinterestsꢁwhilestrengtheninginformationtechnologysupportforcooperativegovernanceꢁ  
enhancingthelinkagebetweenverticalandhorizontalentitiesꢁdeepeningthedegreeofcooperationꢁand  
promotingtheachievementofregionalairpollutioncontrolgoals  
KeyWords  
cooperativegovernanceacrossregionsꢐairpollutionꢐembeddedcooperationꢐ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ꢐgovernanceeffectiveness  
TheoreticalLogicꢀResponsibilityBoundariesꢀandValueEthicsofPublic  
InterventionintheUrbanizationofAgriculturalMigrants  
XiongJingwei  
CenterforRuralSocial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ResearchꢁRuralPovertyReductionandDevelopmentResearchCenterꢁ  
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WuhanꢁHubeiꢁChina  
Eꢛmailꢆjwxiong@whueducn  
Abstract  
Theurbanizationofagriculturalmigrantsinvolvesbothaneconomicprocessofnonꢛagriculturaltransfer  
oftheindustrialpopulationandamovementofalargesocialgroupThesubstantialsocialbenefitsand  
publicaffairsattributesofurbanizationꢁthefairdemandforvaluecompensationbasedontheprinciple  
oflaborvaluedistributionꢁandthesignificantfailuresofthemarketinregulatingtheurbanization  
195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processarethemainlogicalreasonsforgovernmentinterventioninurbanizationanditsresponsibility  
forurbanizationgovernance Theresponsibilityboundariesofgovernmentpublicinterventionliein  
providingasoundurbanizationpolicyframeworkandensuringequalaccesstourbanpublicservicesfor  
migrantworkersThevaluechoicesforpublicinterventionintheurbanizationofagriculturalmigrants  
shouldfollowtheconceptofconstructingapeopleꢒscityꢁpromotinganinclusiveratherthan  
assimilativeorientationfortheintegrationoftheurbanizedgroupꢁestablishinganinclusive  
urbanizationvalueorientationthatintegratesurbanandruralareasꢁandnurturingthespiritualand  
culturalqualitiesneededforconstructingnewurbanꢛruralrelationshipsandpromotingChineseꢛstyle  
modernization  
KeyWords  
agriculturalmigrantsꢐurbanizationꢐpublicinterventionꢐurbangovernanceꢐgovernmentaccountability  
ExpectationsandPracticesofSmartCityApplicationScenariosLaboratory  
fromaSociologicalPerspectiveTakingMApplicationScenariosLaboratory  
asanExample  
YinJingwenꢀZengWeixi  
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University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ChengduꢁSichuanꢁChina  
Eꢛmailꢆjwyin@uestceducn  
Abstract  
Usingtheprospectivestructuresꢁpromiseandrequirementcyclefromtheperspectiveofthesociology  
ofexpectationsasaconceptualframeworkꢁthispaperexaminestheexpectationsandpracticesoftheM  
ApplicationScenarioLaboratory ItwasfoundthatalthoughtheprospectivestructureoftheM  
ApplicationScenarioLaboratoryallocatesrolestoenterprisesꢁresearchinstitutionsꢁandgovernment  
actorsꢁvariousfactorshaveledmanyactorstonotaccepttheirassignedrolesorinitiatethepromise  
andrequirementcycleThisultimatelyresultsinacertaingapbetweentheexpectationsandpractices  
oftheMApplicationScenarioLaboratory Tobetterservetheconstructionofsmartcitiesand  
comprehensivedigitaltransformationinourcountryꢁdataresourcesshouldbeiteratedandimprovedꢐ  
variousincentivesshouldbeimplementedtoencouragesmallandmediumꢛsizedenterprisesto  
participateinapplicationscenariodevelopmentꢐadualdevelopmentmodelthatbalancespublicservice  
andprofitabilityshouldbeexploredꢐdiverseandtargetedcoordinationmechanismsshouldbeadopted  
KeyWords  
smartcityꢐurbanexperimentꢐapplicationscenariolaboratory  
196  
Contents&Abstracts  
PotentialofꢁIntelligenceꢂandtheBoundariesofꢁCapabilityꢂ An  
ExplorationofIntelligenceandAbilityinArtificialIntelligence  
JiangHaiquan  
SchoolofMarxismꢁNantongUniversityꢁNantongꢁJiangsuꢁChina  
Eꢛmailꢆgxjy2000@126com  
Abstract  
IntelligenceincludesboththementalityandactivityMentalitymeanscognitivepowerinthetheoretical  
senseꢁieꢁtheabilitytothinklogicallyꢁtheabilitytomakeemotionalassociationsꢁwhichincludes  
sensationꢁexperienceꢁsubjectivityꢁqualiaandperceptions Activityreferstotheabilitytoactina  
practicalsenseꢁnamelyꢁtheskillsthatcanbeappliedintopractice Thusꢁtrueintelligentbehavior  
requiresacombinationofmentalityandactivity WhetherAIꢂArtificialIntelligenceꢃcanhaveahuman  
minddoesnotdependonlyonwhetheritcanhaveitsꢍactivityꢎꢁieꢁwhatitcandoꢁandmore  
importantlyꢁitdependsonwhetheritcanhaveitsꢍmentalityꢎꢁthemostimportantofwhichiswhether  
itcanhaveasubjectiveexperienceofconsciousness  
ꢄDavidChalmerscallstheproblemofthesubjectiveexperienceofconsciousnessastheꢍhard  
problemꢎofthemindPanpsychismandEmergentismprovidedirecttheoreticalsupportfortheꢍhard  
problemꢎofconsciousnessfromdifferentperspectivesBothPanpsychismandEmergentismholdthat  
thepropertiesofmindareprimordialandthusirreducibleonesꢁbuttheydifferintheirtreatmentofthe  
questionofwherethepropertiesofmindcomefrom Panpsychismholdsthatminddoesnotcomefrom  
anywhereꢁbecausethepropertiesofmindareeverywhereꢁandeverythingꢁeventhesmallest  
subatomicparticleꢁhasthepropertiesofmind Emergentismontheotherhandꢁholdsthatmental  
propertiesareemergentphenomenathatarisesuddenly whenthingsthatlackpsychicpropertiesare  
organizedinsomewayꢁmentalattributessuddenlyemerge  
ꢄFromaphenomenologicalpointofviewꢁevenifAIwedesigncanhavehumanintelligenceandcan  
performintelligentbehaviorstriggeredbymentalityꢁitdoesnotmeanthatAIcansimplyequalhuman  
intelligenceas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humanintelligenceacquireskillsinverydifferentwaysand  
modelsTheanalysisoftheskillacquisitionmodelbyAmericanprofessorsꢁtheDreyfusbrothersꢁ  
showsthatꢂ1ꢃmaturehumanskillfulbehaviorisintegratedwiththeworldꢁdoesnotrequireadherence  
torulesofconductꢁandisperformedandaccomplishedinanunconsciousstateꢂ2ꢃAcomplete  
formalizationofintelligentbehaviorisimpossibleꢁandatleastartificialintelligencebasedonsymbolic  
representationscannotacquiresomehumanintelligentbehavior  
ꢄTheoreticallyꢁPanpsychismandEmergentismtellusthatfutureAIresearchcancreateacomputer  
withamindlikeahumanbeingꢁbutphenomenologicallyꢁweknowthatfutureAIdoesnothaveaccess  
tocertainintelligentbehaviorsofhumanbeingsꢁandthatthebehavioroffutureAIhasitsownscope  
andlimits ThereforeꢁfutureresearchonAIcannotseparatementalityfromactivityꢁandshould  
considerboththetheoreticalpriorpossibilitiesandpracticalempiricalfeasibility  
KeyWords  
artificialintelligenceꢐpanpsychismꢐemergentismꢐphenomenology  
197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TheIndistinguishabilityProblemBetweenMachinesandHumansRevisiting  
theTuringTest  
YinMengjie  
School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The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ShenzhenꢁShenzhenꢁGuangdongꢁChina  
Eꢛmailꢆyinmengjie@cuhkeducn  
Abstract  
TheTuringTestfocusesonexploringtheindistinguishabilitybetweenmachinesandhumanbeingsꢁ  
andhassparkedwidespreaddebateontheissueofintelligenceSubsequentvariationsofthetesthave  
divergedfromthecoreissueofintelligencebyfocusingonachievingthegoalofdeceivinghumanbeings  
throughtechnology Additionallyꢁtheissueofintelligenceinvolvesmanyambiguouslydefined  
conceptsꢁleadingtoalackofconsensusinacademiaonwhethermachinescanthink New  
developmentsinartificialintelligencehaverevealedmanyshortcomingsandflawsinpreviously  
acceptedtheorieswhenconfrontedwithreality Thisrequiresconsideringanewperspectiveon  
intelligenceFirstlyꢁintelligencehasmultiplefunctionsꢁformsꢁandoutcomes Ananthropocentric  
viewofintelligenceoverlooksthepossibilityofothernonꢛhumanformsofintelligence Secondlyꢁ  
whetherartificialintelligencecanthinklikehumansordevelopconsciousnessarenotobstaclesinthe  
developmentprocessofartificialintelligenceꢐratherꢁthesecontroversiescanhelpmovetheissueof  
intelligencebeyondthedeadlockofconsciousness  
KeyWords  
Turingtestꢐartificialintelligenceꢐindistinguishabilityꢐunderstandingꢐconsciousnessꢐcausal  
reasoningability  
FourDimensionsofEagletonꢃsBodyDiscourse  
YuXinꢀPanBinbin  
SchoolofMarxismꢁSunYatꢛsen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China  
Eꢛmailꢆyuxincn@hotmailcom  
Abstract  
Bodydiscourseasacentralthreadinhisturntoethicoꢛpoliticalthoughtinthenewcenturyꢁruns  
throughMarxistliterarytheoristTerryEagletonꢒsentireresearchhistoryThispapersummarizesthe  
materialityꢁinteractivityꢁsamenessꢁmindꢛbodycoherenceꢁandimpersonalitythatcharacterize  
EagletonꢒsconceptofthebodyItalsoclarifieshisbodydiscourseinfourdimensionsꢆnatureand  
cultureꢁlanguageandsymbolsꢁsensationandartꢁandethicsandpoliticsEagleseekstoconstruct  
coherencebetweenliteratureꢁaestheticsꢁandethicsꢁpoliticsꢁandsocietywiththehelpofthebodyꢁ  
andthebodybecomesthecornerstoneofhismaterialistethics  
KeyWords  
bodyꢐnatureandcultureꢐlanguageandsymbolsꢐsensationandartꢐethicsandpolitics  
198  
Contents&Abstracts  
HistoricalInvestigationoftheCPCꢃsDisciplineInspectionandSupervision  
SystemduringtheAgrarianRevolution  
1
2
WangJianqinꢀChenSiyu  
1
InnerMongoliaUniversityꢁhohhotꢁInnerMongoliaꢐResearchCenterforPartyRegulationsꢁChinaUniversityofPolitical  
ꢀ ꢀ ꢀ ꢀ ꢀ ꢀ ꢀ ꢀ ꢀ  
ScienceandLawꢁBeijingꢐSichuanProvincial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KeyResearchBaseonDisciplineInspectionand  
SupervisionResearchCenterꢁChengduꢁSichuanꢁChina  
Eꢛmailꢆjanewangcn@126com  
2
SchoolofMarxismꢁPekingUniversityꢁBeijingꢁChina  
Abstract  
TheperiodoftheAgrarianRevolutionaryWarwasthefoundationperiodoftheCPCꢒsdiscipline  
inspectionandsupervisionsystemꢁwhichwentthroughthreestagesꢆinitialestablishmentꢁadaptive  
adjustmentꢁandintegrationofthePartyandtheGovernment Thedisciplineinspectionand  
supervisionsysteminthisperiodwasbasedonthepartyconstitutionꢁdecisionsandotherlegaltextsꢁ  
whichreflectedthebasiclogicoftheevolutionofthedisciplineinspectionandsupervisionsystemꢁand  
providedanewperspectiveforthestudyoftheevolutionofthedisciplineinspectionandsupervision  
systeminthisperiod LearningfromtheexperienceoftheSovietUnionꢁtheCPCꢒsdiscipline  
inspectionandsupervisionsystemwasgraduallyexploredandestablishedonthebasisofChinaꢒs  
practiceandtherealityoftherevolutionarysituation Thetransformationofitsinstitutionalform  
reflectsthewayinwhichtheCPCseeksabalancebetweentheguidanceandautonomyofthe  
Cominternꢁaswellasthecorelogicofthedisciplineinspectionandsupervisionsystemservingthe  
centralizedandunifiedleadershipandcentralworkoftheCPC  
KeyWords  
periodoftheAgrarianRevolutionwarꢐdisciplineinspectionandsupervisionsystemꢐconstitutionofthe  
CPCꢐtheCommunist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oftheArraignmentSystemoftheSupervisionLienPlace  
XiaWei  
SchoolofDisciplineInspectionandSupervisionꢁSichuanNormalUniversityꢐSichuanProvincial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  
KeyResearchBaseonDisciplineInspectionandSupervisionResearchCenterꢁChengduꢁSichuanꢁChina  
Eꢛmailꢆ402339252@qqcom  
Abstract  
Supervisionlieninterrogationishighlymandatoryꢁandshouldbeconstrainedbythecorresponding  
supervisionandrestrictionmechanism Onthepremisethatthegovernmenthasnotyetformulatedthe  
lawsandregulationsonthesupervisionlienplacesꢁthelienplacescanexploretheconstructionofthe  
arraignmentsystemꢁsoastoimprovethesupervisionandrestrictionleveloflienplacesintheshort  
termandtheneffectivelyrestrainthelieninterrogationThelienplaceisaspecialꢍplaceforhandling  
casesꢎꢁanditsfunctionofꢍservicecasehandlingꢎisquitedifferentfromthatofꢍservicelitigationꢎof  
thedetentionhouseHoweverꢁwhenthelienplaceperformsthefunctionofꢍservicecasehandlingꢎꢁit  
shouldtakeintoaccountthebalanceofinvestigationefficiencyandthevalueofrightprotection  
199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Chinaꢒsdetentioncentershaveasetofmaturearraignmentsystemꢁwhichhasplayedasignificantrole  
inpreventingillegalinterrogationꢁwhichcanbeusedforreference Atpresentꢁthelienplacecan  
activelypromotethezoningmanagementmodeofsupervisionroomandinterrogationroomꢁfully  
implementthemanagementmethodofꢍreferenceCertificateꢎꢁandsetupthestandardizedconstruction  
normsofinterrogationroomscientificallyꢁsoastoprovidepracticalexperienceforthenational  
formulationoflawsandregulationsoflienplaceinthefuture  
KeyWords  
supervisionlienplaceꢐsupervisionlieninterrogationꢐarraignmentsystemꢐreferenceCertificateꢐ  
internalsupervision  
UniquenessꢀChallengesꢀandImprovementPathwaysofMunicipaland  
CountyLevelAccreditedSupervision  
QiaoLiang  
SchoolofAdministrativeLawꢂDisciplineInspectionandSupervisionꢃꢁNorthwest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  
XiꢒanꢁShaanxiꢁChina  
Eꢛmailꢆ635697729@qqcom  
Abstract  
Comparedwiththecentralandprovincialꢛleveldisciplinaryinspectionandsupervisionagenciesꢁ  
municipalandcountyꢛlevelaccreditedsupervisionischaracterizedbyitssusceptibilitytotheinfluenceof  
familiarsocialrelationshipsꢁlimitedpersonnelandauthorityꢁandcloseconnectiontotheinterestsof  
thepublic Municipalandcountyꢛlevelaccreditedsupervisionisconducivetopreventingdisciplinary  
violationsandillegalactivitiesꢁpromotinghighꢛqualitydevelopmentꢁandenhancingpublicsatisfaction  
Currentlyꢁmunicipalandcountyꢛlevelaccreditedsupervisionfaceschallengessuchasweak  
independenceofsupervisionꢁblurredsupervisiongoalsꢁdeviationsinsupervisionimplementationꢁlack  
ofspecializedassessmentꢁandinsufficientcapabilitiesofaccreditedsupervisionpersonnelThereforeꢁ  
enhancingtheindependenceofaccreditedagenciesꢁstrengtheningsupervisionofkeyindividualsand  
mattersꢁclarifyingthecoordinationandconstraintrelationshipsbetweenaccreditedagenciesꢁ  
dispatchingorgansꢁandstationedunitsꢁformulatingassessmentstandardsthatalignwiththe  
functionalpositioningofaccreditedagenciesꢁandimprovingthesupervisioncapabilitiesofaccredited  
personnelareimportantpathwaystoperfectingtheaccreditedsupervisionsystem  
KeyWords  
municipalandcountyꢛlevelaccreditedsupervisionꢐdisciplinaryinspectionandsupervisionꢐfamiliar  
socialrelationshipsꢐsupervisionqualityandeffectiveness  
200  
Contents&Abstracts  
ContemporaryImplicationsofPracticingEducatorSpiritunderthe  
PerspectiveofꢁTwoIntegrationsꢂ  
LiuHaiyan  
SchoolofMarxismꢁ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China  
Eꢛmailꢆ1016044473@qqcom  
Abstract  
TheuniqueeducatorspiritofChinaisashiningexampleoftheꢍTwoIntegrationsꢎꢁoriginatingfrom  
the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oftraditionalChineseethicsandmoralityꢁandrootedinupholding  
fundamentalprinciplesandbreakingnewgroundofMarxistpraxis Thisspiritrespondstothe  
contemporarychallengesineducation Thebasicdimensionslieintheconnotationsoftheeducator  
spiritreflectthesoulofMarxismandtherootsofChinaꢒs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Itembodiesthe  
unityofindividuallifeandsocialvalueꢁtheunityofinternalcultivationandexternalexpressionꢁand  
theunityoftheoreticalknowledgeandpracticalapplication Astothepracticepathꢁtheguiding  
positionofMarxismshouldbeadheredsoastosolidifythefoundationofteachersꢒbeliefs The  
innovativetransformationoftraditionalcultureshouldbepromotedtostrengthenthefoundationof  
teachingTheexchangeandmutuallearningbetweenChineseandforeignculturesshouldbeenhanced  
tohighlightteachersꢒcommitmenttoteachingandcultivateexemplaryꢍgreatteachersꢎoftheera  
Thissetsthestandardsandgoalsforteachersintheneweraandprovidesthespiritualenginefor  
realizingastrongnationineducation  
KeyWords  
TwoIntegrationsꢐeducatorspiritꢐteachingstaffꢐbecomealeadingcountryineducation  
MeasuringPublicServiceMotivationofRuralTeachersinEthnicAreas  
ConnotationStructureandScaleDevelopment  
ZhangShuꢀZhuYan  
FacultyofEducationScienceꢁ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SichuanꢁChina  
Eꢛmailꢆ272046234@qqcom  
Abstract  
Asthekeyforceinthedevelopmentofpubliceducationꢁruralteachersinethnicminorityareasdirectly  
affectthelevelofruraleducationꢁruraltalentreservesꢁand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inethnic  
minorityareasThereforeꢁenhancingthepublicservicemotivationofruralteachersinethnicminority  
areasisofgreatsignificanceforencouragingthemtoactivelyparticipateinruraleducationꢁimproving  
thequalityofpublicservicesinruralareasꢁandpromotingthecomprehensiverevitalizationofrural  
areasBasedonasystematicreviewofresearchonteachersꢒpublicservicemotivationꢁitisconcluded  
thatthepublicservicemotivationofruralteachersinethnicminorityareasisacomplexissuewith  
multifacetedlevelsandfactorsintertwinedItisnotonlyrelatedtotheerapropositionofꢍimproving  
thelevelofpublicservicesꢎinChinaꢁbutalsorequiresexploringitsconnotationandmeasurement  
dimensionsbasedontheuniqueculturalcontextofethnicminorityareasinChinaThereforeꢁinorder  
201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toclarifythemeasurementofruralteachersꢒpublicservicemotivationinethnicminorityareasꢁthis  
papercomprehensivelyused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methodsꢁfocusingontheuniqueinstitutional  
andculturalcontextofChinaꢒsethnicminorityareasThroughgroundedtheoryandfactoranalysisꢁ  
theconnotationstructureandmeasurementscaleofruralteachersꢒpublicservicemotivationinethnic  
minorityareaswereconstructedFirstlyꢁwiththehelpofgroundedtheoryꢁthroughinꢛdepthanalysis  
oftheeducationalstoriesofruralteachersinethnicminorityareasinChinaꢁtheconnotationofrural  
teachersꢒpublicservicemotivationinethnicminorityareashasbeenclarifiedInotherwordsꢁrural  
teachersꢒpublicservicemotivationisaninternalpsychologicalprocessanddrivingforcethat  
stimulatesꢁmaintainsꢁregulatesꢁandstabilizesruralteachersꢒcommitmenttopubliceducationin  
ethnicminorityareasꢁaswellastheiradherencetoteacherethicsandethicalstandardsThegoalof  
ruralteachersꢒpublicservicemotivationinethnicminorityareasisdirectlydirectedtowardsthe  
revitalizationofruraleducationꢁandtowardsproꢛsocialandpromotingsocialgoodnessItisspecifically  
composedofrationalmotivationꢁnormativemotivationꢁandemotionalmotivation Amongthemꢁ  
rationalmotivationconsistsoftwodimensionsꢆpublicparticipationandselfꢛrealizationꢐNormative  
motivationconsistsofmissionresponsibilityandteacherethicsꢐEmotionalmotivationconsistsof  
selflessdedication Andindifferentstagesofteacherdevelopmentꢁtherearedifferencesinthe  
compositionofpublicservicemotivationꢁaswellascrowdingꢛoutꢁreinforcementꢁandsynergistic  
effectsamongmotivationsSecondlyꢁthispaperfollowsthestandardizedscaledevelopmentprocessꢁ  
anddevelopsandtestsameasurementscaleforruralteachersꢒpublicservicemotivationinethnic  
minorityareasꢁwhichincludesfourdimensionsꢆpublicparticipationꢁselfꢛrealizationꢁmission  
responsibilityandethicsꢁandselflessdedicationꢁbasedontheresultsofgroundedtheoryresearch  
Thepurposeistoexploreꢁvalidateꢁandclarifythespecificmeasurementofruralteachersꢒpublic  
servicemotivationinethnicminorityareasTheempiricalresearchresultsshowthatthemeasurement  
ofruralteachersꢒpublicservicemotivationinethnicminorityareasdevelopedbytheresearchhasgood  
reliabilityandvalidityInadditionꢁthispaperfindsthatꢁfirstlyꢁthediverseethnicculturesand  
geographicalandeconomicenvironmentsinethnicminorityareasinChinaaretheprimaryfactorsthat  
leadtothecomplexanddiversepublicservicemotivationofteachersꢐSecondlyꢁthefourdimensionsof  
theWesterncommonscalestillexistintheChinesecontextꢁbuttherearesomedifferencesintheir  
manifestation Atthesametimeꢁthispaperalsofindstwonewdimensionscloselyrelatedtothe  
Chineseinstitutionalandculturalcontextandthepublicnatureoftheteachingprofessionꢆꢍmission  
responsibilityandethicsꢎandꢍselfꢛrealizationꢎInsummaryꢁthispaperprovidesatheoreticalbasisfor  
accuratelyevaluatingthepublicservicemotivationofruralteachersinethnicminorityareasandfor  
formulatingeffectiveteacherincentivepoliciesItalsooffersvaluableinsightsfortheacademic  
communityonhowtoapplypublicservicemotivationmeasurementinspecificculturalcontexts  
KeyWords  
publicservicemotivationꢐethnicareasꢐruralteachersꢐscaledevelopment  
202  
Contents&Abstracts  
EmpiricalStudyontheDevelopmentofPreserviceChineseTeachersꢃ  
TPACK  
BasedonEpistemicNetworkAnalysisonSummariesofOnlineInternship  
LiuYupingꢀWuXiaoqin  
CollegeofInternationalEducationꢁMinzuUniversityofChinaꢁBeijingꢁChina  
Eꢛmailꢆliuyuping1121@sinacom  
Abstract  
ThisstudyintroducestheEpistemicNetworkAnalysismethodtocodeandconstructepistemicnetworkmodels  
basedontheinternshipsummariesof20pre-serviceChineseteachersTheaimistoexplorethedevelopment  
trajectoryandcharacteristicsoftheir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ꢂTPACKꢃdevelopment  
TheresearchfindingsindicatethatPSICTsshowprominentdevelopmentinpedagogicalrelatedknowledge  
duringtheirinternshipsꢁsomeexpansionincontentknowledgeꢁbutinsufficientdevelopmentintechnological  
knowledgeKnowledgedevelopmentthroughoutdifferentstagesoftheonlineteachingpracticumexhibita  
progressivepatternBycomparingtheepistemicnetworkstructuresofdifferentgroupsbasedontheiracademic  
backgroundsandteachingexperiencesꢁsignificantdifferencesareobservedinthetypesandquantitiesof  
knowledgedevelopmentamongpre-serviceChineselanguageteachersꢆthosefromthesameprofessional  
backgroundfocusmoreonthedevelopmentofprofessionalknowledgeꢁwhilethosefromdifferentprofessional  
backgroundshaveanadvantageinintegratingtechnologicalknowledgeꢐthosewithteachingexperiencepossess  
morecompoundknowledgecomparedtothosewithoutForthefuturetrans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  
internationalChineseeducationꢁthetrainingofpre-serviceChineselanguageteacherscanbeapproachedfrom  
thefollowingaspectsꢆintroducingtheTPACKtheorytoreformpre-serviceChineselanguageteachereducation  
conceptsꢐimprovingthesetupandimplementationofteachereducationcoursestolaythefoundationfor  
TPACKdevelopmentꢐandstrengtheninginternshippracticestopromotetheformationofTPACKknowledge  
amongpre-serviceChineselanguageteachers  
KeyWords  
preꢛserviceChineseteacherꢐtechnology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ꢂTPACKꢃꢐteachinginternshipꢐ  
epistemicnetworkanalysisꢂENAꢃ  
PeacemakingMarriageofPrincessJinchengtoTuboandtheReconstruction  
oftheImperialPowerduringtheReignofEmperorZhongzongofthe  
TangDynasty  
XieYuanlu  
SchoolofHistoryCultureandTourismꢁ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SichuanꢁChina  
Eꢛmailꢆylx6603@163com  
Abstract  
ThepeaceꢛmakingmarriageofPrincessJinchengtoTuborepresentsthelongestꢛplannedꢁmostceremonially  
elaborateꢁandmostpoliticallyconsequentialmarriageofitskindduringtheTangDynastyItwasacritical  
componentofEmperorZhongzongꢒseffortstobolsterhispoliticalauthorityandrealizeimperialpower  
reconstructionAlthoughZhongzongwasultimatelyunsuccessfulinthepoliticalpowerstrugglesofhistimeꢁ  
203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themarriageheorchestratedforPrincessJinchengcontinuedtoexertasignificantinfluenceonTangꢛTubo  
relationsduringEmperorXuanzongꢒsKaiyuanreign  
KeyWords  
princessJinchengꢐpeaceꢛmakingmarriagetoTuboꢐemperorZhongzongoftheTangdynastyꢐreconstruction  
oftheimperialpower  
KeepingthePeopleIgnorantꢂorꢁEnlighteningthePeopleꢂ ACritical  
ReviewoftheEducationalThoughtsandPracticesofYangZengxinꢀthe  
FirstGovernorGeneralofXinjiangintheRepublicofChina  
LingXingzhen  
EditorialOfficeof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ꢃSocialSciencesEditionꢄꢁSchoolofHistoryCultureandTourismꢁ  
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SichuanꢁChina  
Eꢛmailꢆwkxbling@sinacom  
Abstract  
ScholarlyevaluationsofYangZengxinꢁthefirstGovernorꢛGeneralofXinjiangintheRepublicofChinaꢁhave  
beenbothdiverseandcontradictory WhilehistenureinGansuandXinjiangduringthelateQingDynastyis  
oftenviewedpositivelyꢁhisruleoverXinjiangintheearlyRepublicisfrequentlycharacterizedasapolicyof  
ꢍfoolingthepeopleꢎHoweverꢁthisdichotomousassessmentisnotentirelyaccurateInfactꢁYangZengxin  
wasascholarꢛofficialwhorosethroughtheranksthroughthetraditionalcivilserviceexaminationsystem His  
careerinGansuandXinjiangwasmarkedbyacommitmenttobothscholarshipandpublicserviceHenotonly  
dedicatedhimselftodailyreadingandsocialengagementtobroadenhisknowledgeandunderstandingꢁbutalso  
explicitlyrejectedLaoziꢒsnotionofꢍfoolingthepeopleꢎDrawingontheeducationalphilosophiesofpreꢛQin  
thinkersandSongꢛMingConfucianismꢁYangZengxinadvocatedforꢍcultivatingtheinnategoodnessꢎꢁ  
ꢍlearningandpracticingregularlyꢎꢁandꢍlifelonglearningꢎ Healsoproposededucationalprinciplessuchas  
ꢍencouragingreadingꢎꢁꢍpromotingdiligentstudyꢎꢁꢍopeningthemindsofthepeopleꢎꢁꢍcultivatingtheinnate  
goodnessꢎꢁandꢍprioritizingeducationinschoolsꢎ Toimplementtheseideasꢁheactivelypromotedthe  
establishmentofacademiesꢁschoolsꢁandmilitarytraininginstitutionsinGansuandXinjiang Hisefforts  
revitalizededucationinHezhouꢁGansuꢁandestablishedmodernschoolsintheprovincialcapitalMoreoverꢁ  
hereformededucationinXinjiangꢒslegalandmilitaryacademiesYangZengxinꢒseducationalthoughtand  
practiceslaidthefoundationforthestabilityanddevelopmentofGansuandXinjiangꢁregionscharacterizedby  
theirdiverseethnicpopulationsHisapproachtogovernanceꢁwhichemphasizedbotheducationandnurturingꢁ  
wasgroundedintheprinciplesofꢍfiveꢛracerepublicꢎꢁꢍinternalpacificationandexternaldefenseꢎꢁanda  
gradualistapproachtoeducationalexpansion YangZengxinꢒsexperiencesoffervaluableinsightsintothe  
challengesandcomplexitiesoftransitioningfromtraditionaltomoderneducationinChinaꢒsnorthwestern  
borderlandsHiseffortstounitediverseethnicgroupsthrougheducationalsohighlightthedifficultiesof  
forgingasharedsenseofnationalidentity Clearlyꢁhispoliciescannotbeaccuratelycharacterizedasa  
simplisticꢍfoolingthepeopleꢎstrategy  
KeyWords  
firstGovernorꢛGeneralofXinjiangintheRepublicofChinaꢐYangZengxinꢐeducationalthoughtsand  
practicesꢐꢍKeepingthePeopleIgnorantꢎorꢍEnlighteningthePeopleꢎ  
204  
51卷第6期  
024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Vol51ꢁNo6  
(SocialSciencesEdition)  
Novemberꢁ2024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24年总目  
(括号内圆点前为期号,圆点后为起始页码)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习近平关于大党独有难题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原创性贡献……………… 阚道远邱友亮(1·5)  
论习近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理论与实践创新中的系统观念……………………………… 李新芝钟联国(1·15)  
马克思恩格斯用典的特征效用价值及其当代启示  
———基于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009年版)的文本考察………………………………………… 王珂(1·25)  
自觉的分殊与会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 (2·5)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着力点及其理论创新…………………………………………………… 张伟(2·12)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建构及运用………………………………………… 孙威白利鹏(2·23)  
现代化的两种方案及其得失…………………………………………………………………………… 任剑涛(3·5)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论析…………………………………… 李飞虎齐卫平(3·16)  
中国式现代化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析……………………………………………………… 孔泽鸣(3·24)  
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界对列宁学说的宣传和阐释  
———基于对1949ꢇ1956年中国主要理论报刊的研究…………………………………………… 吴文珑(4·5)  
论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批判逻辑………………………………………………………………… 雷栋良杨楹(4·14)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理论研究  
初创与调适:中共五大至六大期间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制度………………………………………… 梁君思(5·16)  
中国共青团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百年历程经验与启示…………………………………… 王瑕莉朱逸(5·25)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阐释  
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语体系建构……………………………………………………………… 冯留建(6·5)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三个集中的  
现实意义深刻内涵与实践进路………………………………………………………… 贺剑郭丽娟(6·15)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师范大学转型发展…………………………………………………… 汪明义伍汗飞(6·22)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  
邓小平关于农业两个飞跃思想的内涵实践与意义……………………………………… 赵凌云何延雕(5·5)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双碳发展战略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耦合性审视…………………………………………… 朱晓兰蒋万胜(6·30)  
嵌入型合作治理的形成逻辑与优化路径———基于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的研究…………………… 胡一凡(6·38)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干预的理论逻辑责任边界和价值伦理………………………………… 熊景维(6·47)  
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实验室的期望与实践———M应用场景实验室为例……………… 尹婧文曾维希(6·55)  
哲学研究  
荀子诗性伦理思想研究………………………………………………………………………………… 王堃(1·32)  
法家政治思想中的道家哲学:渊源与异变…………………………………………………………… 费君箫(1·44)  
王夫之的哲学是唯物论吗?———为中心的考察………………………………………… 刘荣(1·51)  
空间性非定域因果性与科学的根基:康德的空间性思想的启示…………………………………… 袁建新(2·33)  
布兰顿与黑格尔论概念及其规范性……………………………………………………………………… 王鹏(2·40)  
情绪在决策范式中的角色分析及运行机制…………………………………………………………… 吴瑶瑶(2·52)  
20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世界的祛魅与虚无主义的危机———论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哲学的总问题………………… 罗久姜维端(3·39)  
实证主义论争的起因———波普尔阿多诺之争的反思……………………………… 谢地坤高继鑫(3·50)  
至善目的王国与永久和平———康德共同体理论可实现性的三重维度……………………………… 黄各(3·57)  
孔子关于生存之知的思想和方法……………………………………………………………………… 唐代兴(4·22)  
契嵩佛学化的中庸诠释………………………………………………………………………………… 张卉(4·31)  
论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的关系……………………………………………………………… 帅巍(4·39)  
命题之真与灵魂成真:亚里士多德的双重真理观……………………………………………………… 李涛(5·35)  
维柯的论题法对古典修辞学传统复兴与哲学解释学的意义…………………………………………… 徐鹏(5·44)  
维特根斯坦中期的元哲学是治疗型的吗?———对李国山立场的回应……………………………… 徐强(5·51)  
的可能性与的极限性:论人工智能的………………………………………… 江海全(6·63)  
机器与人类的不可区分性问题研究———回到图灵测试……………………………………………… 尹孟杰(6·71)  
论伊格尔顿身体话语的四个维度……………………………………………………………… 郁欣潘斌斌(6·78)  
法学研究  
论大语言模型材料的证据属性———ChatGPT和文心一言为例……………………… 徐继敏严若冰(1·60)  
区块链证据规则体系化的三重逻辑及其制度展开…………………………………………………… 段陆平(1·74)  
区块链证据真实性保障的全流程困境与破解路径………………………………………… 张洪亮许世强(1·84)  
数据共享与数据财产化………………………………………………………………………… 梅傲柯晨亮(2·59)  
智能裁判系统的法律推理逻辑………………………………………………………………………… 陈子君(2·68)  
兼容与迭代:数字诉讼的三种形态………………………………………………………… 左卫民沈思竹(3·64)  
法治化营商环境视域下行政检察监督的实践检视与规范构建…………………………… 秦前红李天雨(3·71)  
政府主导原则的规范阐释与制度展开———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依归………………………… 王建学高强(3·82)  
刑法修正文本与刑法文本统一———基于法律修改技术的分析……………………………………… 孔德王(4·48)  
全国人大纵向立法授权的规范构造…………………………………………………………… 谭嘉玲林彦(4·55)  
宪法原则的理论澄清识别方式和运用模式………………………………………………………… 钱宁峰(4·63)  
外国数据法效力的域外扩张与中国范式研究………………………………………………………… 林福辰(5·59)  
去中心化背景下数字身份识别的法律风险及其应对………………………………………………… 靳梦戈(5·69)  
Sora使用者的著作权侵权风险与治理因应路径……………………………………………………… 刘祖兵(5·80)  
纪检监察研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纪检监察制度的历史演进………………………………………… 王建芹陈思羽(6·86)  
监察留置场所的提讯制度构建…………………………………………………………………………… 夏卫(6·97)  
市县派驻监督的独特性挑战及完善路径……………………………………………………………… 乔良(6·106)  
新时代乡村振兴研究  
传统村落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模式探讨………………………………………………………………… 祁润钊(1·96)  
民族旅游村寨公共休闲空间非正义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赵春艳夏银环成娅(1·104)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中的居民诉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恩施州二官寨村为例……………………………………………… 谢双玉聂黎莎金昳欣(1·113)  
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内在逻辑现实状况与扩展路径………………………………………… 孙涛(2·77)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社区共生关系分析及重构  
———基于贵州天龙屯堡旅游社区的个案研究………………………………………… 左文超胡北明(2·83)  
新时代以来的农村改革:成效经验理论创新与深化方向…………………………………… 高强曾恒源(3·92)  
坚守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底线:风险问题与优化思路………………………………………… 黄敏杜伟(3·103)  
206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总目  
交邮融合何以成为国家行动?———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 张贵群张旭(4·91)  
如何有效治理公地悲剧”?———基于湘东QR村农田灌溉水资源争夺的个案分析…………… 罗敏(4·99)  
进城落户人员宅基地有偿转让的逻辑转换与制度优化……………………………………………… 王艳西(5·89)  
脱贫地区紧密型农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与运行———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 甘宇王璐(5·99)  
经济学  
新发展格局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价值指向与路径方向………………………………… 徐政张姣玉(4·72)  
新质生产力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机理困境与路径………………………………………… 项松林孙悦(4·81)  
旅游论坛  
非遗旅游体验共创:维度测量及实证研究…………………………………………………… 宋晓王淑华(2·93)  
滑雪运动酷感知及其对消费者滑雪运动忠诚度的影响……………………………………… 刘涛刘悦(2·102)  
三代同游谁说了算?———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中国三代直系家庭的深度访谈……… 丁娟杨慧方荣(2·111)  
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诉求与内涵诠释…………………………………………………… 郭文(3·31)  
教育学  
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逻辑基础理论意涵与实践路向………………………………… 曲铁华龚旭凌(1·122)  
我国融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核心意蕴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谢钰涵林倩雪(1·130)  
扩散的矛盾涟漪:“双减短视频话语实践研究……………………………………………… 葛楠石君齐(2·121)  
继续教育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 冯琳(2·130)  
社区老年教育养教结合:意涵问题与策略………………………………………………………… 李盛聪(2·136)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论意义………………………………………………………………………… 郭华(3·112)  
通幽之道创世之图抑或显现之镜———教育研究方法的哲学反思…………………………………… 雷云(3·120)  
城乡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演进:问题审思与优化路向……………………………………… 杨卫安(3·128)  
教学如何成为教育…………………………………………………………………………………… 刘庆昌(4·107)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历史溯源与时代内涵………………………………… 王光明张永健吴立宝(4·116)  
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审美支持———来自我国古代教育的智慧…………………………………… 王艺桥(4·122)  
新时代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与实践进路………………………………………… 曹曦颖(4·129)  
先学后教论可以休矣……………………………………………………………………… 周序高睿婧(5·109)  
成仿吾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观探析……………………………………………………………… 黄书光(5·115)  
论社会学视域中的道德内化……………………………………………………………… 罗银科郑方菊(5·124)  
儿童阅读App的互动性叙事与儿童主体性建构……………………………………………………… 彭雨(5·133)  
两个结合视域下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 刘海燕(6·115)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测度:内涵结构与量表开发……………………………… 张姝朱艳(6·123)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  
国际中文教育类型体系构建……………………………………………………………… 刘帅奇吴应辉(2·145)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遴选机制优化及建设成效评估思考———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 龚漫(2·154)  
国际中文教材文本改编:基本原则与实现路径…………………………………… 高雪松周小兵洪炜(4·138)  
国际中文传播新路径探索:构建汉语+民航空中丝绸之路………………………… 杨锐刘海燕(4·145)  
基于LDA模型的近十年东盟华文媒体国际中文教育主题挖掘研究…………………… 刘华闫慧颖(4·152)  
职前中文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发展实证研究  
———基于线上实习总结的认知网络分析…………………………………………… 刘玉屏武晓琴(6·139)  
文学研究  
一倡三叹新诠———兼论诗经仪式乐歌的组诗性质及其文学史意义…………………………… 牟歆(1·138)  
20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选收录毛诗序探论———兼论文选》“文的收录标准……………………………… 力之阳欣(1·147)  
由读者回归作者:“凌云说的文学史意义……………………………………………………………… 许结(3·135)  
经典重构:文献学视阈下的宋代楚辞学转型及影响………………………………………………… 管仁杰(3·146)  
成为文学盟主:李东阳的制度优势身份转换和文学运作………………………………… 冯小禄张欢(3·159)  
历史学  
上海外国资本家与中日冲突之演变(1931ꢇ1932)………………………………………………… 马建凯(1·157)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中印公路的筹修与交涉…………………………………………………… 王占西(1·173)  
无名有名”: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范式转移…………………………………… 刘渟(2·161)  
聂崇岐的宋史研究…………………………………………………………………………………… 邓智中(2·169)  
为新中国出版事业奠基: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委员会研究………………………………………… 黄天华(3·168)  
科举停废后童生生员的多种出路和选择———以四川南部县为例的考察…………………………… 张亮(3·185)  
镜像·想象·真相: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 张利娟(4·162)  
米开朗基罗传记形象的塑造与历史真实  
———以朱利乌斯二世陵墓雕塑传记书写为中心的考察……………………………………… 任光启(4·171)  
德川幕府锁国时期荷日贸易的盛衰及其原因……………………………………………………… 张兰星(4·181)  
中国史学话语权与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尤学工刘明慧(5·142)  
春秋经传对世卿阶层史事的历史书写与解释…………………………………………………… 唐明亮(5·149)  
汉晋服妖叙事中的社会风俗变迁…………………………………………………………………… 胡祥琴(5·157)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本位史学理论的形与神………………………………………………………… 刘开军(5·165)  
金城公主和亲吐蕃与中宗朝的皇权重构…………………………………………………………… 谢元鲁(6·151)  
愚民抑或开民智”?———民国首任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增新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 凌兴珍(6·161)  
巴蜀论丛  
借石他山:司马相如文学史地位再思考………………………………………………………………… 卢婕(5·173)  
纤足淑女与慧婢:明清戏曲对卓文君形象的品貌与人格呈现……………………………………… 汪泽(5·184)  
出版与传播  
三大核心期刊评价项目比较与应对:以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评价结果为例……………………… 苏雪梅(1·190)  
中国高校人文类学术集刊现状分析———以四川高校为例………………………………………… 武丽霞(2·179)  
书评  
一部有新见的李白研究著作———评王红霞刘铠齐孤本品诗仙:<瑶台风露>整理与研究…… 张瑞君(5·192)  
中国司法数字化建设的深描与沉思———《数字司法的中国图景介评……………………… 郭松刘璐(5·195)  
会议综述  
第二届巴蜀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综述……………………………………… 郭晨思房锐(2·190)  
中国逻辑学会批判性思维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综述………………… 林胜强罗磊(2·193)  
再思中国西南区域历史与社会研究的视角与范式  
——首届文本与田野:中国西南区域历史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钟荣帆(3·195)  
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学术研讨会综述………………………………………………… 钟秋波(4·192)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高端论坛综述……… 蒋丹王恬(4·194)  
民族地区现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露蒋昊谕(6·189)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