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四暋讨论
一)中学生生活事件的讨论
(
研究结果表明,在生活事件六因子中,汉族学生和藏族学生在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上差异显著,在
其他的四个(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因子上差异性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从生活事件的平均得
分来看,汉族中学生来自受惩罚、学习压力及人际关系的压力所占比例较高;藏族中学生虽然同样承受和汉
族学生一样的压力,但他们更注重身体健康,在藏族学生生活事件强度(平均分)排序中健康因子也占很大比
例。这与藏族学生远离父母亲人、来到内地求学的经历有关。他们比汉族学生要承担更多的自我照顾,因
此,他们来自健康因子的压力比汉族学生大得多。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学习压力均居于两类学生应激源前
位,这也反映了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带来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的现状。
(二)中学生心理控制源的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汉族学生和藏族学生在心理控制源的内控因子、机遇因子、有势力他人因子上差异显著。
从汉族中学生心理控制源和藏族中学生心理控制源得分上可以知道,汉族中学生更多的相信自己能够驾驭
他们自己的生活,也更多的相信机遇可以影响他/她的生活经历与事件结果;而藏族中学生则更多的相信有
势力的他人能够控制自己生活中的事件。
这与汉、藏传统文化差异息息相关。藏民族有着特有的民族心理特质和宗教信仰,这些藏族学生从小生
活在牧区,深受藏传佛教的熏陶。藏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由于长期以来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藏族
常常以出世、超俗的态度对待人生,他们重来生、淡现实,重宗教、轻凡人,重忍让、少抗争,听命意识强、个性
发展弱,因此我们不难理解来到内地学习的藏族学生仍然缺乏对自我的主宰感和控制感。而汉族学生深受
儒家传统思想影响,肯定自然和社会,对现实世界不采取回避态度,特别是对人类现实生活采取积极的立场,
主张伦理、自主自律,因此,在汉族传统文化氛围里成长的汉族中学生相信自己对生活或者问题的控制感和
驾驭感,同时更相信机遇对事件的影响,而不依赖他人。
(三)中学生应付方式讨论
从研究看出,汉族学生和藏族学生在应付方式六个因子中,在自责因子、幻想因子和合理化因子上达到
差异显著性水平,在其他解决问题、求助和退缩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其中,汉族中学生比藏族中学生更倾向
采取自责、合理化的应付方式,而藏族中学生更倾向幻想的消极的应付方式。这与汉、藏学生的生活学习经
历有关系。藏族学生生活的环境,自然哺育万物,阳光、淡水、空气、草木使雪域高原的藏人得以生息和繁衍,
在严酷的地理环境中,藏族人对大自然的厚泽更是感受深刻,并把这种感情深植内心。在长期的高原生活
中,藏人体察到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生活的直接利害关系,所以对大自然报恩的自觉意识很强。这种良性的
生态意识为其心理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背景和自然环境支持。来内地学习的藏族学生大多是在牧
区长大的,养成了豪放的性格,对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更直接。他们来到内地后,由于生活背景的大
大改变,他们与内地学生无论在风俗习惯还是个人兴趣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这就使得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和消
极的心理,在应付方式上就更多采用消极应付方式。另外,由于内地和藏区学校无论是办学硬件还是软件方
面相差甚远,刚来内地学习的学生一时很难适应,再加上学习上的挫折,这也导致他们更多采用消极应付方
式。
(四)生活事件与心理控制源对应付方式的回归分析
从藏族学生应付方式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健康适应和机遇是影响他们采取积极应付方式的两个因子。
在幻想、退缩以及合理化等消极应付策略中,机遇因子、丧失因子均多次进入回归等式中,机遇因子和丧失因
子基本上可以预测藏族学生消极应付方式的发生。汉族中学生应付方式回归等式中,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
极应付策略中,机遇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其他因子以及有势力他人因子进入回归方程,这表明机遇
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其他因子以及有势力他人因子对汉族学生积极的应付方式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机遇因子、丧失因子、人际关系因子等多次进入回归方程,表明它们对消极应付策略构成了显著的回归效应。
从进入回归方程的各个因子看,无论是藏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机遇因子和丧失因子对他们应付方式的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