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春暋亲子依恋关系对大学生抑郁易感人格的影响
暋暋从表4和表5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大学生抑郁易感人格各因素与两种依恋关系的相关情况大致相同:
敏感好胜、封闭防御、自我专注与依恋关系的所有维度相关显著(其中与信任、沟通呈负相关,而与疏离呈现
正相关),退让顺从则主要与依恋关系中的疏离维度显著正相关,严谨认真与两种依恋关系相关均不显著。
(三)回归分析
运用逐步回归分析,将个体对父母依恋关系的各维度同时代入回归方程,考察对抑郁易感人格各维度最
有预测效力的依恋因子,结果见表6。
表6.个体对父母依恋关系对抑郁易感人格各维度的回归
2
2
因变量
自变量进入顺序
R
R
R 变化
F
Beta
0.252
0.212
0.322
0.289
0.216
t
*
*
*
*
*
*
**
3.804
敏感好胜
1.与母疏离
0.364
0.405
0.322
0.289
0.216
0.132
0.165
0.104
0.084
0.047
40.751
*
**
3.199
2
.与父疏离
0.032
26.199
*
**
5.554
封闭防御
自我专注
退让顺从
1.与母疏离
1.与母疏离
1.与母疏离
30.850
*
**
4.937
24.375
*
**
3.609
13.022
暋暋结果表明,与父母的疏离,特别是与母亲的疏离,对于这四个易感人格维度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四暋讨论
本研究结果证实了抑郁易感人格与个体和父母依恋关系之间的密切联系,其中亲子之间的疏离,特别是
与母亲的疏离,对于抑郁易感人格的形成影响最大。如前所述,IPPA 中的疏离分量表测量生气和人际孤立
的感受。这与以往国内外研究结果比较一致。Gerlsma等人的研究在考察了瑞典、意大利、匈牙利和德国被
试后发现,所有国家的抑郁个体相对于健康个体,其对母亲的描述都包含了缺乏耐心和温情、更少的激励和
[10]
更多的拒绝等特征 。另外,本研究证实与父母都有安全依恋关系的个体,其抑郁易感人格得分显著较低。
研究没有发现显著的性别主效应或相关的交互作用,显示在各抑郁易感人格特征的形成中,与父亲或母亲的
依恋关系对男孩和女孩所发挥的影响程度都是大致相当的。
除此之外,本研究发现严谨认真因素与依恋关系没有相关,显示该特征的形成另有其重要原因,但没有
在本研究中得到体现。严谨认真反映个体在做事态度方面追求完美的特征,而关于完美主义的形成有许多
理论对之加以论述,如社会期望理论认为,父母对儿童的高期望是儿童完美主义产生的根源;而社会学习理
论认为,儿童的完美主义倾向是通过模仿父母而发展起来的;另有社会反应理论认为,儿童的完美主义是对
[11]
严酷环境条件或者逆境的社会反应 。由此,有严谨认真特征的个体,其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并不一定是不
安全的,可能是父母对其期望较高,或者父母从小在个体心目中过于完美,也有可能是因为从小窘迫的家庭
条件催生了个体认真负责的个性。
五暋结论
(一)完全安全依恋组在敏感好胜维度上得分都显著低于仅与母亲安全以及完全不安全依恋组,在封闭
防御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仅与母亲安全、仅与父亲安全以及完全不安全依恋组,在自我专注维度上得分显著
低于完全不安全依恋组,在退让顺从维度上显著低于仅与母亲安全组,在严谨认真维度上与不安全组无显著
差异。
(二)亲子之间的疏离,特别是与母亲的疏离,对于抑郁易感人格中的敏感好胜、封闭防御、自我专注、退
让顺从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亲子依恋关系对严谨认真维度的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
1]徐华春,黄希庭,陈传锋,等.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特点与结构初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4):427灢433.
2]徐华春,黄希庭,柳春香,等.抑郁的人格易感性:概念、理论与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9,(2):370灢376.
3]王争艳,刘迎泽,杨叶.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研究概述及探讨[J].心理科学进展,2005,(5):629灢639.
[
[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