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卷第月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  
29?;96@9.#)**+  
)**+  
+
,%-./0&%12345-0/(%.60&7/389.:3;<!2%430&2439/49:=>3;3%/"  
"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  
#
看大乘道教的人生观  
李 刚  
!
!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成都"A**"C"  
摘要  
!
立功济人  
&
无量度人并最终使自己的生命得救圆满完成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  
(升天之道)"这就是*  
这样的人生观对后世道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人生观无量度人  
"
!
!
+
宣讲的大乘道教人生观  
!
关键词大乘道教  
!
#
#
中图分类号!Y+#B!文献标志码!E!文章编号!A***F#!A#$)**+%*#F**B#F*B  
!!  
任继愈先生主编的道藏提要  
,
太上洞玄灵宝仙人请问本 林间  
灵宝经 之一  
,
-
指出.,太上洞玄 题是  
#
我等学道至今"**年了  
的地仙而仙公始学道却早被封为太极左仙  
#
只不过是散迹于山  
(
灵宝本行因缘经-(原名  
)
#
#
(
行因缘众圣难经-#乃六朝古  
,
-
&
敦煌 公)#能够登入天上最高仙境%%%(玉京'金阙)#不知  
天职)2 想请仙公为我  
"
*A+#)G  
R)C#C为此经古抄本&) 文本以太极左仙公向  
作了什么样的功德而受封此  
为 等揭示其中宿命因缘根本所在 于是  
仙道士!!人之请求缘  
(
本行)&  
(
地仙道士!!人宣讲大乘道教的人生  
(
本行因缘  
)
(
)
&
#
仙公应地  
#
揭示人生  
#
主旨劝导其放弃  
(志大乘行)#从而  
#
(
小乘地仙之道)#改而修行大乘  
#
(
仰赡太上玉京  
'
金阙)#实现人生  
'
人生的来源以及分化  
清者为天浊者  
初无凡圣  
*
而道违矣&)  
.
的终极价值目标  
意义进行解读  
&
本文试对该经的内容思想及其  
'
仙公首先指点出天地  
二仪由一气而分  
#
人受中气而生与天地参为三才  
寿夭之殊混混沌沌不假修为而道自居  
大朴既散人事错错  
生出一气一气化分天地清气为天  
人是由中气产生而来的与天地合称为  
(
一气由虚无而生  
#
#
&
为地  
之异  
&
#
#
&
#
#
#
#
&
)+"GA  
而混沌既凿  
#
#
#
事情的缘起  
吴赤乌三年岁在庚申  
静斋念道 是日中时  
座烧香礼经旋行甫毕仙公命坐  
避席请问曰下官等学道弥龄积稔  
而尚散迹于山林间 师尊始学道  
极左仙公登玉京入金阙礼无上虚皇  
作何功德爰受天职致此巍巍三界北酆所仰  
#
,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  
- .  
(
虚无  
)
#
#
#
浊气为  
(
#
#
正月一日壬子  
有地仙道士三十三人  
良久  
#
仙公登劳盛  
&
(
)
#
(
#
&
#
#
)&  
(
)
#
(
)
才 人起初并无凡圣的差异也无寿夭 的分  
#
#
&
#
道士于是 别  
#
#
#
(
)
&
混沌一团  
用不着修道  
而自然有 在身  
也散失了人事与  
人就需要经过修道才  
.
#
于今六百甲子 至后来#(混沌  
)
凿开了#(大朴  
)
#
#
&
#
幸早被锡为太  
(
)
便相违背了  
合为一体  
修道有大小乘之分 仙公告诉地仙道士们为  
为启说宿命所由因缘根本也&) 地仙道士们的问 何只得到地仙.(子辈前世学道受经  
少作善功唯欲  
# #  
&
从此以后  
#
#
#
#
#
&
不审夙因 能与  
(
)
&
#
#
#
2
'
&
*
)+"GA  
收稿日期!)**+F*CFA"  
作者简介  
!
李刚!A+#!%"#  
#
山西汾阳人  
#
所长  
'
教授  
#国家(+B#)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  
B#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度身  
远之辞  
仙之道  
得超凌三界  
#
不念度人  
不务斋戒  
然亦出处由意  
游乎十方  
你等上一辈子虽然学道  
善功作得太少只想到如何救度自己 己来世亦作下人  
未念及怎样去救度他人只顾盼自身求道 甜的又几个轮回  
不关心帮助他人得道而且不相信大乘道教经典的 害众生渔猎为事  
弘远之辞不履行斋戒不尊重 五苦备至 罪竟后生为猪羊  
道教却十分乐意喜好因此只能获得 臭恶可憎之极欺取人财而不还  
尽管地仙也能够去来自在长生不死然而毕竟做不 狱 后生为牛以力偿人以肉饴人 后受形作中  
珍宝近足是时乃念作功德常供养道士奉经承  
谦谦下人布施厄困每事从道闻善欲从年八  
皆坐其前世学法 十乃死径升福舍 好了  
乃有万余岁在山河中犹未升天子 疮疤忘了痛打猎残害生命 死五  
该受的罪终结后 生为  
然后转世为下贱人 供人使  
供人吃肉 苦尽甘来生到中等富足人家想作  
你们这些地 功德供养道士闻善而动 死后径升  
是如何使道的 福舍 这是甜 甜的再几个轮回 接下来发生  
太上 乃习好武勇杀伐为事 然故敬  
死入地狱当经考毒时太上有教  
救度国土民人灾 此人虽犯杀伐而已经入地狱在世信法敬道布施厄  
#
唯自求道  
不尊三洞法师  
去来自在  
仰赡太上玉京  
接受经典 死后又升福堂  
#
不念人得道  
好乐小乘  
长生不死  
#
不信大经弘 衣食自然&)生到富家  
#
生活富足  
罪与罚完结后便转生为下人  
于是发念上一辈子作了什么  
接济穷人礼敬道士  
如此残酷虐待下人一报还一报  
改正错误后再升福堂是甜  
乃复杀  
汤煮吞  
后受形  
死入地  
#
虐待奴婢  
#
死入地  
受人使  
今生  
结果  
#
#
#
#
故得地 狱为三官考问  
但未 唤遭受鞭打  
金阙 为  
#
#
&
#
#
&
#
#
(
)
#
#
#
'
(
下使)#决定改恶从善  
#
#
#
*
)+"GA  
<) 就是说  
#
#
&
#
#
的教育  
的身体  
#
但是  
(
)
#
#
#
#
I
#
#
#
I
&接下来.(后生为贵人#  
死入地狱经履刀山剑树  
# # #  
以报昔怨  
#
#
#
#
(
三洞法师)#对小乘 火  
#
&
#
&
#
(
地仙之道)& 为下贱人  
#
#
#
#
#
&
#
#
&
(
超凌三界)#进入神仙境界的至高无上层次%%%  
#
#
#
#
(
玉京  
生千年  
功德薄故也  
#*)+GBC  
但数百岁  
这些人虽长寿  
他们前生学的是小乘之法  
活了万余岁都还在山河大地中游荡  
仙才几百岁何足挂齿 急需解决的  
法轮加快上升速度飞到上清天  
迎接你们 怎么办呢  
速升飞行上清诸天者  
厄疾苦大功德满  
是更立新功拯救人民于灾难疾苦之中  
自然就很隆重地迎接你们来了  
为了证明这一点仙公把自己先世修道经历 忠  
而 堂  
'
金阙)#所以是不圆满的&(彭祖八百岁  
#
安期 戒  
#
#
#
#
#
#
白石生三千龄  
#
故游民间  
#
#
#衣食天厨&)及至生为贵人#  
死入地狱受尽  
# (  
又是一报还一报  
以后又生为牛  
'
&
#
#
*
)+"GA  
#
何足为久耶<) 彭祖  
'
安期生  
'
白石生 苦  
)
&
#
#
#
却只限于  
(
游民间)#其间差错就在于 猪羊  
&
#
#
#
所立功德稀薄  
&
有些人 唤  
#
&
#
#
(
)
#
#
#
#
活到B*高寿  
#
#
&
#
&
I
I
&
(
)
#
#
(
)
亲自来 的故事.(后生贵家  
#
#
&
&
2
仙公面授机宜.(子欲使法轮 顺道士  
#
信向正法  
今原其考罚可令升福堂  
#给以天$&后生为贵  
怨对将至是时发愿念道敬受经教施行阴德  
# # #  
拯济危急政事以道慈心于物供养道士奉君以  
使臣以礼恒念辞荣弃禄乃免怨家寿终升天  
生复为贵人敬信尤精而少之时乃发念烧香  
智慧精明玄解妙义  
番又一番轮回越来越  
#
#
#
#
#
当更立功  
#
#
#
*
)+"GA  
#
#
太上锡迎子矣&) 唯一可行的 困  
#
#
#
#
等到大功德 人  
#
#
圆满完成#(太上  
)
&
#
#
#
#
#
(
)
#
#
#
#
(
一隅  
凌贫贱  
孤寒茕然  
彼宿命何德  
忧毒难言  
死后进入地狱  
于是反省自己的  
宿命  
但心中还有结解不开  
由苦再到甜的几个轮回  
珍宝内足无有所乏  
徒考三官 罪竟后生为下使  
动得鞭笞勤苦涂炭靡所不履  
先世何辜当作此下使耶 而以私产供给 读经  
敬仰道士上香奉油惟愿生贵家死升福堂 而愿为国王  
)
讲述给大家  
&
他说.(吾昔尝生为贵人  
#
&
#
#
#
#
#
扶强抑弱  
#
死入地狱  
&
后生为小人  
我宿命何行而致此辛苦  
思念作善然心不自解  
欺负贫弱  
贫穷孤独  
中什么行为招惹如此 辛 阴德  
中何德何能享受幸福 开始思念 人敬信道教尤精  
即便如此死后仍升福 这是甜 甜的几个轮回  
仙公 家遂为道士被服法衣而行道时  
而苦 师众人所推檀越所敬 时乃发念  
视 得道而不如女人愔寂无事可致闲乐  
为女人姿容端正才思玄拔发言成章  
于是发念为男子才略宏落通玄彻虚  
与道士周旋在意所愿游看山水  
#
贫穷陋 愿我后生  
#
#
#
死升福堂&)经过一  
智慧精明)#尽管犯有恶行  
敬顺道士)#信仰向往正法)#功大于过  
#
&
时乃发念  
#
#
2
#
(
#
#
而享其富贵  
2
#
#
#
#
(
(
#
所以死  
升登福堂  
敬受道经之教  
再后来又生为贵  
几乎不再犯过错死后升福堂  
#
死升福堂&)从前生为贵人时  
#
后入地狱  
来生在富贵人家  
免去怨对之家报复  
#
罪过得到原谅  
而且念道烧香  
升天堂  
&
#
免除考罚  
#
&
&
转世投胎后即生为小人  
宿命  
#
#
#
#
(
)
(
#
#
)#别人的  
(
)
2
#
#
#
&
行善  
#
#
#
(
I
I
#
没有苦吃&(后生中士  
)&这是由甜到苦  
'
&
#
#
#
经讲聪明  
云此一生  
命终即生  
时乃修斋  
洞解希  
#
动为法  
接着回忆道.(后生富家  
#
#
#
#
&
#
#
不能  
酷奴婢  
人气息  
时乃发念  
贫人  
#
死入地狱  
伏事自效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B"  
!
!
,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看大乘道教的人生观  
-
妓乐内足  
道士发念不得道即转世为女人  
端正的女人又发念为男子愿为国王  
从容储宫承统王业  
行礼讲道修斋寂静  
肃然无事 是时三侍臣同发愿  
我为隐士释道微竺法兰愿为沙门  
张泰为道士普志升仙度世绝王务死径升天 真人之号矣  
微为沙门 郑 行大乘道教  
吾后为诸人作师志大乘 所以得此大位  
并赍珍宝诣大法师受三洞大经  
斋诫行道服食吐纳 因缘未尽命过太阴  
即生贤家复为道士沙门复得同学相为师徒  
受大经斋戒行道是故上圣盻目觑真降教于我也  
尔时兰 郑尽侍座今日相随是宿世之缘愿 而忘之  
引道士等行礼讲道国安民 使其修善行  
(
#
常有经讲  
&
命过升天堂  
来生果成为  
结果如愿 龙驾曜虚  
时 功德故是得道  
#
衣食自然&)做了 本行.(近登昆仑玄圃宫侍座  
#
见正一真人三天法师  
稽首诸天礼问动静  
身生天光文章焕烂 先世何  
其独如是乎  
亦弥劫勤苦  
躭味希微转轮求道  
大经行大道故得三天法师之任  
#
#
(
姿容 张道陵  
#
降座酆都  
#
伺迎三界  
#
#
#
)
#
#
&
#
顶负圆明  
#
#
&
以偿.(寻生国王家为太子  
#
#
#
#
#
2
愿闻之&)仙公回答  
快引道士  
国安民丰  
作道士  
'
贤儒  
'
学人  
#
#
#
肆意所 曰.(天师本行所历  
#
#
斋戒读经  
尤过于吾  
太上正一  
#
弘道大  
不可  
#
#
&
#
后生 度  
#
高范玄真  
#
#
#
#
#
#
'
#
郑思 具其志  
&
#
#
*
)+"G!  
'
#
#
#
<
岂不大乎2) 张道陵以三洞大经实  
弥劫勤苦)#超过仙公#  
仙公的结论是.(行玄教  
供 克也&) 只要有实行大乘之道的坚定愿望  
#
衣食天$&我后生为隐士  
#
'
#
'
#
其本行经历亦  
(
为道士  
常斋诫读经  
养礼愿  
#
俱入学道求仙  
&
#
&
#
有愿无不  
脚踏  
*
)+"G!  
#
#
#
#
#
#
#
&
#
#
实地修行  
同为六朝古  
行宿缘经  
#
最终必将满足自己的意愿  
&
#
'
#
#
&
,
灵宝经之一的  
-
,
太上洞玄灵宝本  
皆忆宿命之事既生顿  
自然知之所以语世人者欲  
为来世作津梁耳&) 人在娘胎里尚  
后来又为诸人作师#(志大乘 能回忆往世的宿命之事)#一出娘胎便忘得干干净  
轮转化形)#经历无 净  
对 事)#所以把自己得道的经历讲述给世人  
修善行)#替来生的幸福预先作好打算  
#
#
#
&
-
揭示.(人在胎中  
惟得道洞真  
#
#
'
'
'
#
#
&
#
#
#
*
)+"G)  
*)+""+  
故尔&) 做了国王  
#
#
#
#
发愿后生作道士  
复受大经  
数劫的苦行苦修终于行满愿成  
非笔札所载  
&
)#复为道士  
#
#
不断  
(
&
只有那些  
(
得道洞真  
)
者才知道自己的宿命之  
#
为的是劝  
由此来  
才有能力回忆自己  
(
#
#
得任仙公之位  
&
#
仙公总结说.(我无所不履  
#
#
勤苦难 人  
(
&
*
)+"G!  
说矣  
#
始蒙今报也<) 仙公之位的回报#(勤苦难 看  
#
只有仙公这样的  
先世经历  
其讲述出来  
世弟子纪法成的故事  
我等今尽见宿世所行 姓纪字法成  
于此当念更受大洞 见宿命之根耳  
慈心度诸困厄 以冀升天之道  
地仙们从中得到启示明白了在宿世  
的行动中建立功德不厚实接受的经典少就求不到 随我入嵩高山学  
高仙 在榜样的感召下他们发誓要接受 所行难行 复笑许由  
勤行大乘道教慈心救度他人的种种困厄 交奢之诲亦所未安  
升天之道的愿景 虽饮海不得满腹徒叩石不获玉  
众妙元理 度诸苦 太极宫吾今又方登左仙公之任汝独为地仙  
如是之志何忧不速升天乎 但便欲登太上金 死而己 其德交几阶子岂不悒悒乎 于今乃知我  
犹当未有日耳&) 榜样的力量的确非常鼓舞 言之有征  
忆此未久心中  
愿见拔度侍给云车  
故是弟子宿缘之会矣  
裁可升天而已那得随我之太极宫  
激发 玉京金阙乎  
信而 自己的  
入嵩高山学道的  
三天法师张道陵得道 小望速)#即有志于小乘之道而且希望快速修成  
(
天尊上人  
)
*
)+"G)  
)#真是来之不易啊  
&
(
#
施行罪福)#(宿世本行  
)
#
而仙公将  
听了仙公得道的本行因缘  
四座咨嗟乃叹曰天尊上人求道积久  
故以得仙公之位谅有由矣  
功薄受经少那责求高仙乎  
慕道勤行  
#
地仙们  
(
莫不释然  
弥劫历稔  
#
#
目的是劝人修行大乘  
&
仙公点化其前  
#
.
#
#
#
#
最能证明这一点&(时仙人有  
仙公相之曰./彼即我前世弟子也  
吾能令汝见前世时事也&0法成曰  
唯唯天尊&0须臾乃悟又手作礼./弟子暗塞  
#
&
#
#
其未  
#
#
2
<
.
#
#
#
/
#
#
未识  
所期辽  
能辞尧  
其于  
*
)+"G)I"G!  
&)  
#
(
)
本行  
#
愿垂愍矣&0)于是#(仙公曰./昔帝尧之世  
#
#
#
#
汝志小望速  
巢父  
常劝法成学上清道  
许早升  
但不  
#
每讥吾虚诞  
绝尚箕山  
#
&
#
(
大洞经)#  
从而实现 禅  
#
&
'
#
#
#
#
&
#
&
#
(
)
&
仙公趁机鼓励地仙们说.(子不 不从  
#
#
&
'
尊上道洞经  
#
#
各自念勤  
#
大作功德  
#
#
#
#
#
#
2
&
#
2
*
)+"G!  
#
#
信而不欺矣&0法成惭悦  
#
#
&
据称.(时东华青童子众仙  
#
尽嵩高洞中  
莫不思念大法  
辞远事要信而可尊者 卓高举  
#
静斋咏 了然  
&
昔不奉教  
#
此难可得  
#
#
#
#
如学之者  
#
闻仙公说诸本行  
#
#
以自 御亲封天颜  
#
&
仙公曰./汝超  
笃励  
&
青童曰./仙公妙唱  
#
#
#
#
#
朝太上  
*)+"GAI"G)  
纪法成看不见  
*
)+"G!  
&0) 仙公妙唱  
#
亦即其得道的本行因缘  
#
#吾无所惜矣&0)  
了众仙对大乘道教所讲  
(
大法  
像仙公一样去践行  
地仙们又问起正一真人  
)
的思念  
#
认定其  
(
(
宿命之根)#仙公帮助他知道了自己随仙公  
可尊)#并且以此笃励自己  
#
&
(
前世时事)#使其看到前世学道  
(
'
#
BG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讥笑仙公所修大乘之道虚诞  
其所选择的修行道路非常难行  
法成 结果  
纪法成表示忏悔  
仙公追忆 悟派  
佛教渐悟派占主导地位有关  
从利己与利他角度审视  
主张首先利他  
得道等利他的行为圆满成功后  
利己的  
小乘道教只顾自己  
中西伦理文化都存在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  
利己主义来说  
主义或者叫理性利己主义  
极端利己主义  
霍布士认为  
自然状态  
每个人只顾自己的利益  
#
要想修成时间十分辽 众生理念  
仙公时常劝纪 精神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独为地仙  
但 德积累而成正如上面所引仙公在其自述  
愿 表白的那样 从这一点上说大乘道教属于所谓渐  
主张通过渐修从而悟道得道这大约与当时  
当是受其影响的结果  
&
仙公描绘的大乘道教  
)
&
要具备大乘道教济物利人  
而是要经过宿世所行功  
本行  
'
度人为仙的  
#
&
#
#
(
学上清道)#但都遭到拒绝  
不死而己)&经仙公一番指点  
拔度)&这样一来  
#
(
#
#
#
(
)
#
#
&
#
意改修大乘之道  
#
以得  
(
#
#
'
#
纪法成宿命之事  
(
)
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
#
#
#
(
救度国土民人灾厄疾苦)'(念人  
)
#
自然而然就实现了  
细细品味仙公的自述以及讲述别人的  
主题在于演说大乘道教  
所谓大乘道教与小乘道教的分别  
仿照佛教区分大小乘的作法其界限在于是只解脱  
个人一己的生命还是拯救众生的生命 道教传统上  
讲个体的修仙了道以证个人生命之不死没有普救  
众生的思想 东晋著名道教学者葛洪虽然反对道士  
躲入深山老林独自修道主张救世但那是要调和儒  
道矛盾使道教的个体修仙不悖于儒家的家族主义  
伦理观不脱离宗法社会顾及群体的现实需要以便  
更顺当地完成个体修仙了道的追求并非是要修道  
者发扬大乘佛教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  
拯救众生的生命为己任 当然葛洪这种入世救世  
的主张无疑对道教中的隐修道士产生了很大冲击  
而以葛洪在道教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来说也足以影  
响后世道教的发展趋向使之具有一种较强的入世  
精神关心社会人生关怀他人 葛洪之后道教灵  
宝派借鉴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精神继承葛洪主  
宣传济世度人的思想其代表作即取名为  
(
宿世本  
破斥小  
当然是  
(
升天之道)&从利他开始  
#
最终是利己  
&
)#其中大有文章  
乘道教  
#
#
#
最终成就较低  
#
说到底并不利  
&
#
&
&
#
#
又有极端的利己主义与合理的利己  
&
!
"
之分  
&
在西方伦理文化  
#
#
#
#
以英国哲学家霍布士!A#BBI  
&
A"G+"为例  
&
#
支配人的行动的根本力量  
中的人由自保原则  
而不惜侵犯别  
于是#(人对人象狼一样)#彼此间进行着  
& #  
与此不同#AG世纪  
#
#
(
自我保存)$处于  
(
)
#
#
起决定作用  
人的利益  
#
#
#
#
&
#
*!+"A  
残酷的斗争  
荷兰思想家斯  
按照  
是人的各种炽情的根  
人的基本情感比如痛苦快乐欲望全都是  
当自私的本性得到满足后便产生快乐  
则就会产生痛苦 与霍布士不同的是他把群己统  
人我一致视为达到个人幸福的必要途径 他认  
个人利益虽说是人们行为的最终目的但要达到  
这一目的就应在理性指导下恰当处理个人与他人  
(
)
#
宾诺莎!A"!)IA"GG"坚持理性利己主义态度  
&
&
#
斯宾诺莎的意见#(自我保全  
)
#
&
本动机  
自私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宝度人经-#称有  
(
度人不死之神)#(无量度人)&  
的关系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结合起来 理性告  
#
&
(
无量度人)#也就是  
,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  
-
诉人们为了自保必须利他利群 这就是斯宾诺莎  
&
.
#
*
C++G*#+  
中仙公所讲的  
(
救度国土民人)'(度诸苦厄)'(拯济  
&
的理性利己主义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强调  
危急)&这种首先解度他人生命  
#
然后再度救一己生  
就是大乘道教的宗旨所在 而小乘 理  
道教则是仙公所批评的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 说  
亦即只顾自家生命的成仙 面  
没有想到要解救全人类乃至宇宙间所有的生 德法律  
大乘道教把解救人类生命乃至一切生命放在第 他心  
这是一而二  
自己也获得了最高级别的拯救飞升为 天 群  
在利己与利他的关系问题上  
结果反而只能得到 为解决问题的基础  
爱己之心  
中国伦理文化中所发出的微弱的  
基本上是属于合理利己主义范围的  
#
普度 即把利他与利己的统一作为获得个人幸福的手段  
(
利群的同时也并不排斥人们的私利主张妥善处  
利己 利他的关系 梁启超一方面在新民  
论公德  
又在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  
)
#
#
命的高风亮节  
#
&
(
)
(
)
&
,
(
#
$
1
-
中讲.(道德之立  
#
所以利群也&)另一方  
中提出.(天下之道  
未有不自利己而立&)在他看来  
*
)+"GA  
求道不念人得道  
#
)
#
#
,
-
了道  
#
#
#
利己心与爱  
善能利己者必先利其  
梁启超以利己作  
推导出爱他之  
&
#
'
二而一的  
#
#
一位  
#
#
(
&
#
)$小乘道教只顾自己了生死  
#
#
(
)
(
*
"+CA#  
较低层次的拯救  
本行因缘经不遗余力弘扬的  
教的品格而这种品格显然吸收了大乘佛教的  
#
仅仅成为  
(
地仙)&,太上洞玄灵宝 义  
)
&
可以说  
#
-
#
就是这样一种大乘道 利己主义声音  
#
#
(
&
BB  
!
!
,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看大乘道教的人生观  
-
与上述中西伦理文化传统对利己与利他关系的 诱善人入道修行  
$
所为之事  
#
先人后己  
真正的品行 或者说神仙的品  
就在于常常怀揣着一颗拯救他人的热心肠  
说相接 贫扶危劝人修道然后再回过头来了却自家成仙得  
道的事此即先人后己的内涵 那是不是意谓着  
求取神仙长生 道教最终还是以否定个体自己为至善呢 决不是  
更斥责那种为了保全自 道教所讲的成仙延长寿命等等说到底都要落实到  
我而不惜杀生害命的劣行&,元始天尊说药王救八 具体的某个人头上  
或张三或李四这样一来长生  
十一难真经 上古之人体性淳朴形质固守遵崇 成仙离不开 假如否定了  
大道所以少染疾病寿延千岁 而近世之人心邪作 个体生命长生成仙岂不成了一句空话 故即便是  
心身恍 淳朴守道的上品之人也并没有  
由此说来上 们只是超越了人与我的对立将利己与利他统一起  
结果自己反而得到保全健康 来与道同体证成生命的圆满具足 因此道教劝  
后世之人极端利己作恶多端杀生害命企图 人为善度人成仙并不否定个人利益更不会否认  
通过损人来保全自己结果反而不能保全疾病缠 个人的生命价值而是充分肯定了个人在社会和宇  
短命夭亡这叫损人不利己 修炼神仙之道也是 宙中的地位个人生命的不朽价值 只不过道教劝  
决不可留存损人利己之心否则必有魔障 人把自己置于他人之后只有无量度人才能最后拯  
不积行功损他利 救自己的生命先人后己才是求仙的正确途径  
修炼内丹之道 说得很  
即使已经懂 一点#,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  
但若未积累道德上的 度人为先非功不赏非德不迁  
丹道也不能炼成 因此 非行不仙也 夫建功德者一为天地一为  
以本以仁方便利益援溺救焚 一为帝主一为兆民一为祖世一为家门  
利益他人方便众生拯救危困在 为众生一为己身 经云夫欲度身当先度人众人  
自己也就得救了 吕祖又告诉人们汉 不得度  
或以原价出售或救济贫 先故修仙者建功立德首先就是考虑他人他物  
许真君合药治病救死扶伤建立大 才是自己即按照天地三光帝王百姓祖世家门的  
葛仙翁行祭炼法拔度幽冥一切有情皆度超 次序 己身摆在这一切之后 道理很简单只有  
这几位后来都得道成仙  
修仙之人只要博施普济于他人  
#
与万物无私  
#
$
*A*+"+G  
论述相比较#,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  
-
在这一问 乃真行也  
与斯宾诺莎的 行  
利己必先利群  
)
&
#
题上的见解当属于合理的利己主义  
#
#
(
)
#
理性利己主义以及梁启超的  
(
)
#
#
&
#
(
)
&
众所周知  
#
道教反对在生命自保  
'
2
&
的过程中做损人利己的事  
#
'
#
#
#
#
#
-
.
#
#
( )&个体是神仙的载体#  
# 2  
#
#
&
#(杀生害命  
#
利己损人)#所以多生疾患  
#
#
(忘己)'(无我)#  
*
G+GCA  
#
形体不宁  
古之人不为己而损人  
长寿  
#
以致于多病早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此  
#
#
&
#
#
,
吕祖全书  
-
卷九说.(虽明丹理  
#
#
#
&
#
魔来堑灵&)就是说  
#
#
-
得其中妙理  
#
(
行功)#尽干  
(
损 清楚.(大慈之道  
#
#
#
#
他利己  
博施普济  
)
的事  
#
&
#
吕祖劝人要  
.
信不度  
#
&
#
#
(
#
#
#
#
扶危拯 三光  
#
#
#
#
#
)&这就是说  
#
#
#
#
#
&
.
#
$
*
AA+BBC  
拯救他人中  
#
&
.
#
终不度我身&) 神仙之道既以度人为  
天师张道陵在米价高涨时  
#
#
#
#
最后  
#
分毫不取  
$
#
#
#
'
'
$
#
#
#
#
(
)
&
#
*
B+)A#  
&
#
可见仙道是利他 首先济度他人生命#(我身  
就能达到自己 度)#我的生命就进入不了神仙国度  
这就是道教所  
也告诫人们 谓先人后己的含义  
应该说#,太上洞玄灵宝本行  
皆当省身寡过 因缘经倡导的  
都不许 德度诸苦厄等精神  
道教反 实行  
损伤他人拯  
)
方可得度#(众人不得  
#
(
)
#
&
的目的&,太上大圣朗灵上将护国妙经  
-
(
)
&
.(无论纲常伦理  
#
无论日用细微  
#
#
-
(念人得道)#(志大乘行)#(大作功  
强烈反对损人利己坚定不移  
) # #  
*
G+GC"  
不可利己损人&) 生活中不论大小之事  
#
#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损害他人  
对损人利己的行为认为损人并不利己  
救不了自己的生命  
道教提倡什么呢  
修己利他  
己进人唯仲正  
&
这表明  
#
(先人后己)&  
#
#
从解决生死问题的角度审视#,太上洞玄灵宝本  
行因缘经把道教传统的肉体不死成仙贬低为小乘  
-
&
2
它提倡的是先人后己退己  
#
(
地仙之道)#指责其立的是  
王重阳的诗歌高唱这一精神.(退 修的是  
休心积善胜看经&)(先人后己唯长  
(
小志)#行的是(小行)#  
小经)#成的是小仙)#虽然  
犹未升天)#不能超凌三界)#(飞行  
进人  
#
&
(
小法)#念的是  
(
(
#
(
长生不死)#  
(
(
#
伫看归来唱凯歌&)(退己进人功行著  
#
自然脱壳 上清诸天)&而只有象仙公和三天法师张道陵那样  
必须首先做到退己 升天之  
高仙  
) -  
之位&,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  
或化 为何要贬斥道教传统的肉体不死成仙信仰 自从道  
2
*
++AC"IACG#)!#  
做神仙&)  
要做神仙  
#
(
(
受三洞大经)'(大经行大道)#才能够获得(  
进人)&,晋真人语录  
修行蕴德济贫拔苦  
-
教诲修道者.(若要真行  
常怀拯救之心  
#
须要 道)#获任  
(
#
#
见人患难  
#
#
B+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教开始追求肉体不死成仙  
冷言冷语谩骂攻击 怀疑和否定人能长生不死  
的观点自秦汉以来便一直存在 扬雄 法言 君 只有  
在回答世无仙则焉得斯语 神 才是  
等问题时指出.(有 就必须积德行善)#修炼神真#(  
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  
桓 身)&由此可见#,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  
新论 祛蔽 以趋 神不灭论的 照此推论大乘道教的  
批评.(今不思勉广日学自通# ( ) & # (  
立身扬名如但贪利长生 则惑之不 是指道体真身亦即 的升天  
好奇者为 仙之道的肉体不死区别巨大  
物也  
#
便不断遭遇各种耻笑讥 身  
#
只是暂时的  
(
假借)#虚幻不实  
炁散人死)#就变成蛆虫#(殊于生时)#悲哀之极  
致成真身)#  
#
并不安全  
#
一旦  
#
#
&
(
<
#
&
,
1
(
道体真身  
)
才是永恒安全的  
#
要想  
(
-
(
#
)
(
)
(
道体真  
A)+!*I!A  
是主张  
升天之道  
这当然与小乘  
更为玄虚不需要经  
虽贵 过世俗经验的验证而获得社会大众认可在理论形  
*
#
#
自然之道也&)  
,
1
-
)
#
#
多求延寿益年  
#
(
)
(
)
#
(
解者也&),新论  
1
辨惑  
论衡  
性不异于物  
牟子理惑论  
-
指出.(无仙道  
#
)
#
#
*
A!+#C####*  
&)  
王充  
,
1
道虚-.(夫人  
#
#
#
*
AC+A*"  
为王侯  
#
&
物无不死  
#
人安能仙2)  
态上与大乘佛教相差无几了  
从修习大乘道教用的所谓  
玄灵宝本行因缘经提到的所谓  
当指上清派的首要经典  
飞行上清诸天  
%*)*+#!B  
道教包含灵宝派与上清派的经书和道法  
&
,
-
.(虽读神仙不死之书  
#
抑而不信  
听之则洋洋盈耳  
虞翻传  
#
(
大经  
)
审视#,太上洞  
大洞经)'(上道洞  
上清大洞真经-#  
而学  
经文所谓大  
(
为虚诞)#并讥讽嘲笑  
(
神仙之书  
#
#
-
(
*
A#+A#"  
求其效  
#
犹握风而捕影  
)
&,三国志  
1
-
)
,
(
.(权与张昭论及神仙  
#
翻指昭曰./彼皆死人  
#
而语 上清道)#最终  
(
)
则表明  
#
*
A"+A!)A  
神仙  
仙书  
#
世岂有仙人邪<0) 曹植  
辩道论  
虚妄)#仙人之说是 虚妄之词)'(眩惑之 经文所谓(大法)'(正法)#非常注重(斋戒)#文本中  
记载杨朱回答孟孙 反复提及斋戒 与葛洪炼丹服药以求  
# #  
,
-
认为  
#
神 乘  
)
&
(
(
*
AG+A)!#A)C  
)
&
,
列子  
1
杨朱  
-
#
却不涉及服药  
具体是何种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  
斋者莫过灵宝其法高妙不可宣于世  
常传诸有宿世功德之子自无前生重缘  
遇见亦不好皆有本愿而然也故不可强  
汉武以国家之力大规模兴师动众 训矣&) 学道首先是学斋法  
而斋法最高妙者莫  
企求不死都未获成功肉体不死成仙 过于 灵宝斋的传授是有条件的  
在信仰的市场上所占份额逐渐萎缩等 只传给那些有宿世功德者和有本愿  
寻求一种在他 重缘 凡流之人则不予传授见都不让他见到  
从而争取更多 又称修道本行  
经文主要宣讲  
的作者就是晋代道教中较早思考信仰怎样转向的 明二者不得饮酒食肉  
其所采用的方法是袭取大乘佛教的三世轮回本 妻女好贪细滑四者不得弃薄老病穷贱之人  
行因缘学说又摹仿大乘佛教的判教将传统的肉体 不得诽谤善人毁攻同学六者不得贪积财宝  
不死成仙信仰判决为小乘宣布其品位低下而另立 施散七者不得杀生祠祀六天鬼神八者不得臆论经  
一种新式的可受封天职的高等级大乘道教面貌 典以为虚诞九者不得背师恩爱欺诈新学十者平  
一新地展现给世人 等一心 奉此十诫分明  
那么大乘道教的升天之道具体来说究竟如 立愿无不必报也  
何解决人的生死问题2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  
玄灵宝本行因缘经  
中找不到答案 而与其差不多同时的另一经典太 文本中主张大乘道教拜师应拜  
认为肉体之身只不过是 大法师受三洞大经  
炁散人死 神真各去身亦 玄洞神概念在东晋末已出现  
为一切鬼受苦毒殊于生时 的所谓三洞法师在传授  
惟得道体真身常安全 得道之由积德 总之立功济人无量度人并最终使自己的生命  
人的肉体之 得救圆满完成 太上洞玄灵宝  
*
AB+#!  
阳之问说.(理无不死)#(理无久生  
)
&,抱朴子 神仙之道的法门相差悬殊  
本中未讲  
莫先乎斋  
&
(
斋戒)#  
内篇  
比如其  
死者  
-
也记载了当时社会上否认神仙不死的观点  
论仙 有存者必有亡  
人理之常然  
加上肉体不死成仙在实践中不断遭 不令见之  
&
&
,
-
.(学道  
,
-
.(夫有始者必有卒  
#
&
&
#
#
#
*
A++A)  
3
3
#
#
必至之大端也&) 面对如 凡流之人  
#
#
#
此众多的批评  
#
#
#
#
*
)+""G  
遇失败  
#
包括秦皇  
'
#
寻找神仙药  
得不到验证  
#
#
#
(
灵宝斋)&  
(
)
#
#
(
)
(
)
#(无前生  
因素  
#
道教中人不得不思考如何转向  
#
)
(
)
#
&
们看来更具竞争力与说服力的信仰  
#
(
)
(
太上智慧上诫)'(百八十诫  
)
#
的信教群众  
&
很显然#,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  
-
(
十诫)#(一者不得嫉妒胜己  
#
抑绝贤  
$
三者不得淫犯他  
五者  
不肯  
$
#
秽乱三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仁孝一切)&假如能够诚心  
&
由此可以推出#,太上洞  
所说斋戒指 由  
( ) (  
灵宝斋戒)&  
三洞法师)#应当  
的情况来看#(三洞)!洞真  
(
#
&
*)+"""  
#
(
)
#
)
-
-
&
,
(
(
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  
-
#
#
#
)
'
(
假借暂会耳  
#
因炁而生  
#
&
#
'
"
#
已有一些学通 三  
(三洞大经)&  
(
分离  
#
变虫而食之灰土  
#
#
#
)
(
)
岂不哀哉  
<
&
#
#
'
*
)+""B  
行善  
#
轮身炼神  
#
故致成真身焉  
)
&
#
(升天之道)#这就是,  
+*  
!
!
,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看大乘道教的人生观  
-
本行因缘经  
观对后世道教产生了深远影响  
冀公醮天罗词  
田崇谦卢昭乂受六甲箓词  
-
宣讲的大乘道教人生观  
杜光庭  
垂法济人  
&
这样的人生 急  
东院司徒 普  
有感斯 人为先  
#
即应广加功德  
#
开度天人也  
&
其功无上功成德  
自得道矣&) 修道者以救世为急#  
以开度天  
得道登仙&,南统大君  
点化学仙者.(汝欲学仙乎  
#
*
)!+"G"  
&
,
#
-
.(大道好生  
#
#
#
功圆果满  
后序  
从尘入真如炼矿而熔金也  
始于一 以延其生后修阴德登其渐阶乎  
为臣尽忠为上 上天诏授锡命  
与道合真也 若止一身 子章历 天旱章  
逃避上下不营忠孝不存兼 一切  
自是失德 纵能弃吾我之欢忘色味 章第三十二  
同枯木死灰复何足贵 夫修道者  
和而常通永劫无穷济度一切 此之长生  
为重 长生难得由忠孝仁义 忠孝仁义立者  
于物生自可延 无此德者独守山林木石为偶  
丧一生后方堕苦 先罪未释今又无功遂失人道  
生处边夷或生飞沉群丑异类永与道隔  
是丝毫不  
#
水到渠成  
#
&)  
,
-
又云.(寿年增 内丹九章经  
1
-
2
*
)A+C!CB  
#
济人佐国  
#
宏道宣经&)  
,
墉城集仙录  
-
A
仙者  
#
#
&
何不先求命术  
天仙也者功感  
#
,
圣母元君  
-
#
圣母元君教诲.(夫重长生者  
#
#
#
2
#
*
A*+"BC  
#
次及家乡  
#
至于天下  
为下尽顺色味调和  
久住无为  
偏善乖道  
之适  
&
为子尽孝  
#
#
#
#
乃遂轻举而为仙人也&)  
,
赤松  
拯拔  
明取舍  
登仙之路犹  
尽爱  
#
#
#
&
#
1
-
发誓.(布散道德  
#
助国扶命  
#
*
)!+A+)  
独愿长生  
#
#
#
#
#
救物为先&)  
,
宗玄先生玄纲论  
1
#
#
&
#
-
指出.(济物之功未备  
#
*
A*+"BA  
#
#
&
#
在适而无 远&)  
,
道法心传  
功行要为先  
)C+CA"  
1
功行为先  
济民并救苦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  
大乘以溥济为  
守一存三行五无懈  
碧霞元君护国庇民普济保生妙  
声明道教对罪恶行径的惩罚用意仍是救度人  
虽曰罚恶意在度人 但能自新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  
不仅说不上救 道教所崇奉的人生观 这样的人生观直到现在  
似乎仍然值得去发扬光大  
-
以诗歌言志.(  
#
#
#
&
#
乃可 法做神仙  
#
&
#
白日可升  
*
<
#
&
#
功及 天&)  
,
-
称大  
#
&
#
#
徒 乘溥济以教化众生为急.(欲成大乘  
#
#
&
#
#
#
#
溥济以开化为急  
#
急教众生  
#
#
*
)#+CGC  
#
#
#
深可悲 必究大乘&)  
,
*
))+A""  
<) 只修一己身体的长生不死  
#
(
足 经  
-
#
#
*
G+GC#  
)
#
只有  
样的长生  
的小乘道教  
连自己生命都拯救不了  
上三元镇宅灵箓  
(
济度一切)#(功及于物)#使之不死  
#
(
#
&
#
无不救度  
以后大乘  
#
)
&
#
才是最可宝贵的#(乃可为重)&独守山林 这些都是自  
,
-
#
#
毫无忠孝仁义之功德  
#
&
#
#
#
终于  
(
永与道隔)&,无 道教信徒来说  
#
&
-
指点.(欲为真者  
#
先当以救世为  
注释  
!
&
"
学界多认定古灵宝经完成问世于东晋末年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上所说的入地狱的  
衣不充形食不满腹  
#
,
-
(
死五苦  
吞火食炭  
)
.(一者履刀山剑树  
#
四男抱铜柱女卧铁床剑树冲心  
#
手脚烂断  
#
$
二入镬汤沸涌之中  
#
#
骨肉俱烂生死  
#
轮回  
任人鞭打  
王重阳  
$
三身游饿鬼道中  
#
#
#
$
刃锋刺背五纵得受生  
$
#
还为六畜  
#
#
破领穿蹄&)!,道藏  
-
)C册第GBC  
"
这段话  
#
,
三州五会化缘榜  
-
曾引用  
#
文字略有不同  
又有人把它和灵宝相糅  
即是上清经和灵宝相糅造出的灵宝经  
大乘佛教的菩萨行以止恶行善作为持戒的目的  
!
,
王重阳集-#  
)#"  
"&  
$
%
自杨羲去世  
#
即有不少人假造杨  
'
许上清真经  
#
#
造出灵宝经  
!
参见卿希泰主编  
,
中国道教史  
-
第一卷  
结合了上清派和灵宝派的道法  
&
#
#!B  
"&可以说#,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  
-
#
(
持戒  
即受持一切禁戒  
太上十诫)#前面九戒都是禁止作的恶行  
)
为佛教  
(
六度  
)
之一  
#
&
所持戒律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A"摄律仪  
&
#
#
不作恶行$!)"摄善法戒  
#
即由身语意积集的各种善行$!!"饶益有情戒 &  
#
以利乐一切有情为行为准则  
'
类似佛教摄善法戒饶益有情  
(
#
类似佛教摄律仪戒  
$
最后一戒是必须作的善行  
#
&
参考文献  
!
*
A+任继愈  
)+道藏  
!+汪子嵩  
C+罗素  
#+黄伟合  
"+沈善洪  
G+道藏  
'
道藏提要*K+'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A++A'  
*
.
)C  
*D+'上海  
.
上海书店等#A++"'  
人民出版社#A+G)'  
.下卷*K+'北京.商务印书馆#A+G"'  
.
!
第 章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A++A'  
下卷*K+'北京  
上海书店等#A++"'  
*
#
'
欧州哲学史简编*K+'北京  
.
*
'
西方哲学史  
欧洲传统伦理思想史  
王凤贤中国伦理学思想史  
*
'
*K+'上海  
.
*
#
'
.
.人民出版社#)**#'  
*
.
!C  
*D+'上海  
.
+A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B+藏外道书  
.
G
++王重阳集*K+'济南.  
A*+道藏  
AA+道藏  
A)+扬雄  
'
成都  
.
巴蜀书社#A++C'  
齐鲁书社#)**#'  
*D+'上海上海书店等#A++"'  
第 册  
*D+'上海上海书店等#A++"'  
'
法言*D+'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A+B+'  
*
*
.
)!  
.
*
.
"
.
*
*
A!+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
A
*D+'北京  
.
中华书局#A+#B'  
*
AC+论衡*K+'上海  
A#+弘明集*K+'上海  
A"+三国志 *K+'北京  
AG+广弘明集 #*K+'上海  
杨朱*K+'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A+GC'  
上海古籍出版社#A++A'  
中华书局标点本#A+#+'  
上海古籍出版社#A++A'  
上海古籍出版社#A+B+'  
论仙*K+'北京  
第一卷*K+'成都  
上海古籍出版社#A++*'  
上海书店等#A++"'  
上海书店等#A++"'  
上海书店等#A++"'  
上海书店等#A++"'  
*
.
*
.
#
.
*
.
.
*
AB+列子  
A++王明  
)*+卿希泰  
)A+全唐文  
))+道藏  
)!+道藏  
)C+道藏  
)#+道藏  
1
.
*
'
抱朴子内篇校释  
1
.中华书局#A+B#'  
.
*
'
中国道教史  
.
四川人民出版社#A++"'  
*
.
+CC*D+'上海  
.
*
.
AB  
AA  
!)  
!!  
*D+'上海  
*D+'上海  
*D+'上海  
*D+'上海  
.
*
.
.
*
.
.
*
.
.
=
%4%;%.%J%+5'/E8/*++LI+.I*50$5./4$M564/+0?-&?#%&B-&(  
[
QD0/M  
!
S0%3:60/>e9&33%-:N-&;-.9e9:90.45Q/:;3;-;9#2345-0/7/389.:3;#N59/>-#2345-0/"A**"C#N53/0"  
M < M  
?
@'/&%A/.K050<0/0S0%3:;%-;&%%W%/&319#0:?.90459>3/=%-C5%&(=,&(>#%&'-&(D%,  
D"&>-&(?-&?#%&B-&(!?-&?#%&B-&("#3:69.3;F>%3/M#/99>F.9&3983/M#36690:-.0@&9?9.:%/F  
:;360;3/M0/>989/;-0&:9&1F:083/M#1%.0?9.194;045398969/;%1M%3/M;%;5959089/#U534550:  
0.F.90453/M3/1&-9/49%/S0%3:6'  
B$;2+&9'.K050<0/0S0%3:6$%-;&%%WF%/F&319$36690:-.0@&9?9.:%/F9:;360;3/M  
9
1
"
责任编辑  
#
凌兴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