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卷第月
#
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
29?;96@9.#)**+
)**+
年
+
,%-./0&%12345-0/(%.60&7/389.:3;<!2%430&2439/49:=>3;3%/"
高校学生反贫困策略的理性选择
0
0
@
刘恒新
!
朱建军 张 华
!
四川师范大学0J学生工作部#@J文学院#成都"A**"B"
!
!
!
"
"
"
!
!
摘要
在现有经济扶贫成果基础上 打破大学生贫困循环是当前高校学生反贫困的一
政府
高校和大学生反贫困策略的有机统一高校学生反贫困策略的理性选择'''国家主要构建高校
政策和思路投入或调动有效的扶贫资源为高校学生反贫困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学校
主要实施国家反贫困战略为贫困生提供技术人力和条件保障大学生具体实施反贫困行动通过提高自身的反
贫困能力打破自身的贫困循环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关键词高校学生反贫困策略理性选择
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
次战略转移
!
&
学生反贫困策略的方针
&
"
"
#
"
&
#
"
"
"
!
!
#
#
中图分类号!D"C#!文献标志码!E!文章编号!A***F#!A#$)**+%*#F**A!F*"
!!
贫困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和焦点
#
#
一直是各 有效的策略 缓解
#
扭转
在经济困难不再是贫困学生首当其
如何推动高校贫困学生工作从救济
开发式扶贫如何引导高校贫困学
而且是一个贫困循环) &近几年 生从贫困恶性循环采取反贫困行动
这无疑是当前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整体增长
人均居民收入的 高校贫困生管理体制和教育工作的一次战略转移
&
普遍提高贫困学生的经济状况也得到了逐步改善 高校学生贫困的现状分析
但不能忽视的是由于我国高校学生反贫困工作还
贫困是一个历史区域变化和比较的复杂概
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行动层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等教
都还存在认识经验方法和制度等方面的 高校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
贫困学生问题及其对社会
对学校以及个人成长的 引起了思想心理上的变化以致直接影响到他们正
影响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增长和政策的丰富而消失 常的学习生活及发展成为 多困
贫困的核心是贫困要素 生)&这种状况不仅危害到贫困生自身的成长
反而凸显出来 研究表明 也给
和程度量的积累导致贫困主体陷入贫困恶性循环 高等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高校学生贫
困主要表现为贫困的群体性和复杂性贫困的结构
选择和探寻一种 性和循环性和贫困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
'
打破贫困循环
#
并促进向反
国政府和学界关注的重要领域
成了高校学生贫困问题的复杂性
生贫困不仅仅是经济贫困还包括学习
等多元化贫困
&
国情的特殊性又形 贫困循环运动
&
&
在高校看来#(学 冲问题的当前
#
(
#
'
心理
'
技能 式
)
扶贫提升到
(
)
#
*
A+
#
#
来
#
#
#
&
一
!
#
'
'
#
#
念
( #
空白)& 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
#
'
'
'
#
#
'
#
(双困生)#甚至(
#
&
#
#
&
反贫困的核心就是阻止贫困循环陷入更深的程度
&
'
根据其循环的合理性
'
必然性关系
#
&
收稿日期!)**+F*#FAB
基金项目
!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西部高校的学生贫困与反贫困策略研究)5XGY2O*!A6的阶段性成果
#
项目主要研
冉晓东
&
究成员
.
刘恒新
'
黄钢威
重庆酉阳人
重庆忠县人
四川宜宾人讲师
'
马元方
'
朱建军严树文 孙希红张华
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
'
杨雪梅
'
唐尚朴
'
'
'
杨朝波
'
李孝武
'
作者简介
!
刘恒新!A+""%"#
朱建军!A+G)%"#
张华!A+GB%"#
男
#
#
#
男
#
#
#
$
男
#
#
#
&
A!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A'贫困的群体性和复杂性
数学生重考试训练轻其它素质培养
我国高校在校生人 质参差不齐导致发展能力的后劲不足
贫困家庭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 学生不能表达自身的需求和缺乏参与机会
高校贫困学生只是数量的增加 间以及资源不足 在灌输教育模式以及教育资源的
这也是社会贫困在高校中的反映和延 限制下学生的自主性难以发挥他们不能按照自己
从深层次看是经济学习心理以及技能等要素 的需求选择学习也很少有表达自身需求的机会
的结构性贫困 高校学生的贫困问题越来越表现出 息不对称参与机会较少高校提供的参与空间不
群体的共同特征如经济困难心理压力大以及学习 足资源有限 难以
困难等共同特征 同时
个更为普遍的问题甚至所有大学生几乎都存在某
一或某几方面的贫困问题 随着贫困生人数增加
形成了贫困生群体在这些群体中个体与他人发生 问题
相互作用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刺激这个刺激必然要 间相互关系的问题
做出反应表现出个人独处时不同的行为方式 每 同生活和学习发生障碍的问题
一个体都与群体发生激荡振荡和融合形成一个具 的而非个体是全局性而非局部
行为方式和生活秩序的集合即贫 象对社会运行和人们的生活产生破坏性作用
该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成员有共同面 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结构社会政策的内在缺陷或
群体内有 偏差对社会影响深远只有依靠社会力量而非个人
而贫困群体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 力量才能解决) &一是普通高校的许多学生来自
责任 农村以及偏远的山区牧区少数民族地区或其它自
从个体与群 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学生家庭收入普遍偏低来自城
贫困生问题是贫困群体共同 镇的一些学生其家庭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企事业人
但贫困群体的问题不是贫困生问题的 员下岗分流等原因致使父母一方或双方不能就业
另具有贫困生问题归类整合甚至问题异 降低了家庭收入相当数量的学生不能按时足额交
化以后贫困群体的特性 所以高校贫困生问题就 纳学费拖欠学费现象普遍 二是由于学生家庭经
不是单个贫困生问题而是整个贫困生群体问题 济困难学生个体普遍存在生活费用拮据学习基础
学生贫困的复杂性表现在物质教育脆弱性以 较差自卑心理严重和技能较低的问题导致部分贫
及参与等方面 第一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等物质基 困学生在校生活困难学习困难成绩较差 三是受
础的欠缺 为了保证在校的正常学习而放弃工作 学习成绩差的影响这些学生的就业一般也比较困
以至放弃了经济收入显现出经济困难家庭对学生 难家庭投入的高额学费不能得到理想的回报带来
供给的多少决定了高校学生可支付货币的多少
由 了新的贫困问题&(高校贫困生问题就成为一个涉
此看来高校学生的物质匮乏主要是指他们必须支 及社会
付的货币比较短缺 第二高校学生低水平的教育 见学生贫困问题属于社会问题的范畴
与健康是指教育教学环境较差学习欠账多以至 根据有关贫困循环理论可知贫困往往具有循
差距大以及身体素质较差 在读高校以至中小学教 环往复的特征某一方面的贫困往往是另一方面贫
育教学环境较差包括家庭教育背景学校教育条件 困的原因而其贫困的结果又常常成为另一方面贫
以及所处区域教育发展等方面学习上存在困难以 困的原因 照此分析学生贫困的循环性表现为学
至力不从心营养不足身体素质较差生活无规律 生经济学习心理和技能贫困导致就业困难就业
缺少锻炼 第三心理生活以及发展等能力比较脆 困难又导致经济困难的恶性循环 相对来说不排
部分学生长期依赖家庭成员遇到社会人际 除经济困难促进其学习好的个体和群体但普遍的
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时心理难以承受无法应 是经济困难容易导致学习差由于学生家庭经济困
对在重 急等问题或面对社会变革环境变化多 难接受教育的环境条件和质量较差其学习基础
#
学生的基础素
第四高校
参与空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
数不断增长的同时
增加 从表面上看
从根源上看
#
#
&
#
#
#
&
#
$
&
#
#
#
伸
$
#
'
'
#
$
信
&
#
$
#
'
#
#
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相对较少
#
&
#
高校学生贫困的问题是一 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
#
)'贫困的结构性和循环性
从社会层面看高校学生贫困是一个结构性的
学校社会和政府之
' '
&
#
#
#
#
&
学生贫困是涉及到家庭
是高校学生全体或一部分人共
学生贫困是公共
是社会失调的现
发生
#
#
#
#
&
&
(
'
#
#
#
$
有多种思想意识
'
#
#
$
困生群体
&
.
'
对的困难
#
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
$
#
*
)+
共同的价值观等
&
响主要体现在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
'
'
'
分散
体的关系中可以看出
面临的问题
简单组合
'
去个性化
'
决策的极端化等方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庭 可
'学校以及个人的综合性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弱
&
#
'
'
#
学习
'
#
#
#
'
大
'
'
$
#
'
#
AC
! ! ! !
刘恒新 朱建军 张 华 高校学生反贫困策略的理性选择
素质普遍偏低
体普遍存在生活费用拮据
寻求经济补偿在学习上的投入就相对较少
易被打乱目标逐渐缩短或变低学习质量大打折 或个体的贫困程度存在差异性
据中国贫困大学生研究报告反映贫困已经严 别和年级的学生由于家庭背景或基础素质等条件
有三分之一的经 不同其贫困的程度也不同 例如就地域而言
济困难学生靠勤工俭学补贴生活费经常奔波打工 西部高校决定了高校学生贫困的差异性 与东部高
挣钱对正常的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 有相当一部分 校相比由于外省生源宁可复读也不去西部高校
贫困生在缺乏基本的学习
生活条件和身心严重受 高招志愿补报意外遇冷) #西部省会和一般二级城
损的情况下学业上感到困难和吃力他们或者因四 市的生源少数走出西部多数留在本地跨省区就读
处奔波打工造成学习时间不能保障或者因身心压 相对较少
力和生活困顿而造成学习时精神不能集中由此学 西部高校的学生主要来自于西部地区
业受损而影响其长远发展将导致高校中的 多困 言高校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差异
形成自我加强的贫困循环 市到山区农村社会阶层和城乡二元结构存在较大
贫困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差别决定了高校学生的贫困内容和程度的差异性较
学生贫困的多元性表现在 特别是来自边远地区农村的生源他们基础教
还包括学习心理和技能等多个层面 不同的 育的环境条件和质量远远比省会城市和一般二级
群体或个体还存在多重贫困 在学生贫困的经济 其学习经济心理和技能的基础素质相对
学习心理和技能领域有的存在一元贫困即分别 较差
存在经济学习心理或技能贫困有的存在两种或 高校学生反贫困现实的反思
以上的贫困即多元贫困 如张文芝认为学生接受 高校学生反贫困策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
高等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学费给贫困家庭带来了 面 即我国已经基本建
沉重的经济负担不仅使这部分学生难以维持正常 立起以奖学金 勤工助学特殊困
的学习和生活而且也造成了一些严重的心理障碍 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
出现了社会十分关注的 二是经济资助体系方面即高校
章等认为#(家庭供给的不足和贫困生获助资源的有 也逐步建立健全了
限使得高校贫困生在巨大的经济开支压力面前非常 贫困生经济资助内容体系
脆弱他们对待贫困的态度及其构成的心理上的压 给予经济资助是不够的不能完全扭转高校学生存
力是导致部分贫困生学业困难的直接原因) &姚 在的贫困循环
即使高校通过组织贫困生参加勤工
是高校贫困生特殊群体中的又 助学活动广大贫困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特别是
双困生0#是指高校中不仅生活上 相关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可持续性难以保障所以
同时学习上也相对困难的大学生) &方黛春 仍不能从根本上打破高校的贫困循环
认为#(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突出
交际能力比较弱 A'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政策缺失
&
同时学生存在经济困难时
要花费很多精力和代价 的存在某一项贫困
计划容 多项贫困 二是贫困程度不同
#
学生个 同的贫困内容
#
在经济
有的存在两项贫困
即不同的学生群体
即使是同一生源
'
学习
'
心理或技能贫困中
#
有
#
#
#
还有的存在
#
#
&
#
#
#
#
'
性
扣
重影响了贫困学生正常的学业
&
#
#
*
C+
#
#
&
#
#
东
#
&
&
#
(
#
*
++
'
#
#
#
#
*
A*+
#
#
总体上#(西部院校普遍遇冷
)
#
这表明
就地区而
从省会城
#
&
#
(
#
&
生
)
&
#
!'
.
学生贫困除了经济
#
大
&
#
'
#
而且
#
'
&
'
城市差
#
'
'
'
#
#
&
'
'
#
二
!
#
&
#
当前
#
(
.
一是政策资助政策体系方面
#
#
'
助学金学生贷款
'
'
'
#
#
'
*
#+
/
高校贫困生现象0) &乐 庭学生的政策体系
$
#
(
奖
'
勤
'
助
'
贷
'
补
'
减
'
免
对贫困学生仅仅
'
缓等
)
&
但是
#
#
#
*
"+
&
春序认为#(/双困生
0
#
#
一特殊群体
贫困
#
所谓
/
#
#
#
*
G+
#
&
'
'
学
*
B+
习压力大 总体看来目前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缺失
*AA+
困与反贫困战略 注重经济资助而忽视贫困循环重
#
和技能贫困问题上 强调政策硬度而软
即呈现出多元性特征 对贫困循环关注不
学生贫困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
间和区域有着不同的贫困问题即使是相同的贫困 助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问题其内容和表现形式等也具有差异性 具体表现 策参与性不够 第一
在两个方面一是贫困的内容不同在经济学习心 困的策略少 研究表明
理和技能贫困方面不同的学生群体或个体存在不 的资助力度很大但资助资源的流失与浪费也很大
#
学习成绩不理想) &(西部高校学生贫
#
)
的调查也表明
#
在经济
'
学习
'
心理 主要表现为
视利益保障而淡化了责任约束
化了操作强度 导致的结果是
时 足资助体系内容和形式单一并导致了新的矛盾资
资助机制不健全制定资助政
被动接受资助性强自我反贫
国家学校和社会对贫困生
.
#
学生普遍存在两种以上的贫困
#
#
&
&
#
.
不同的主体
'
#
#
#
#
#
&
&
#
#
.
#
'
'
&
#
'
#
#
#
A#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同时资助的方式与途径还比较单一
助政策较多但因经济问题引起的其它问题则关注 括两个涵义
较少 现有的反贫困策略过分依赖政府的资源投 要以正常的生理功能
还没有建立起从市场和社会调动资源的必要制 的精神基础即健全的人格
调研也发现大学生因经济贫困带来的学习困 维智力健全 学生贫困制度性是指制度约束造
社会技能低心理自卑等问题特别突出在经 成贫困的现实制度的安排影响拥有资源的多寡
济资助的同时还需要构建健康有效的能力扶助机 学生贫困资源性是指学生拥有资源的多少是学生
第三资助策略比较单一 对贫困学生仅仅给 借以反贫困的条件 就其根源来说学生贫困的第
予经济资助是不够的往往被资助的学生又背负沉 一位的原因是自身的这是内因而制度和资源是外
重的心理压力应从单纯注重物质资本注入进而转 因是第二位的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就贫困自身
换到以人为本的反贫困策略即构建在经济学 性制度性和资源性的作用看贫困的自身性起决定
心理以及技能等多维层次上提高大学生能力的 作用 大学生的生理和精神基础是决定贫困的决定
也是自身反贫困的本钱制度和外在的资源环
次 境都只不过是条件需要大学生自身利用这些条件
对低收入的勤工 才能发挥作用 如果大学生自身素质低下没有把
的风气今 握和利用制度和资源的能力
形同虚设再良好的资源也只能是白白浪费
&
第二
#
经济资 性和资源性
&
我们认为
一是自身的物质基础
生理健康为基础
成熟的思想和敏捷的思
#
学生贫困根源的自身性包
即生存和发展需
二是自身
#
.
#
&
!
"
$
入
#
#
'
度
&
#
!
" &
等
难大
'
'
#
#
&
#
#
制
&
#
&
&
#
#
#
#
#
#
&
#
(
)
#
'
'
#
习
'
&
反贫困策略
操作难度大
生成本增加
助学越来越
&
第四
导致资助形式简单
学生受助面扩大以后
#
制度鸿沟难以逾越
#
制度明确但 因素
#
#
#
'
效益低
&
第五
#
#
#
#
&
#
(
冷淡)#容易形成
(
等
'
靠
'
要
)
#
#
再好的制度也只能是
后需要耗费更大的成本来扭转这种局面
&
#
&
)
'
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的机制缺位
社会救助强调给予经济资助忽视资助的育人
也容易次生新的矛盾 当前社会公益组织的 需要制定目标
资助资源是单项流动的即资助者向受助者流动这 育长效机制
#
里暴露出了资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缺陷资助资源 尤其需要结合贫困生的特点和实际
有付出却没有回报容易伤害资助者的热情 同时 困的效果以形成反贫困的长期效应
这一缺陷也容易促使受助者滋长 社会高校教育者和非教育者的共同努
从外部构建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尤其是要
信任度 发挥高等院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
最终导致教育次生成本 优势以形成教育的合力 反贫困的行动需要进行
这种资助解决了一时之需但也消减学生的 两个转变一是从单一的反经济贫困拓宽到经济
进取精神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资源互动涉及 学习心理和技能领域的反贫困从单纯的物质援
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国家投入有限因此社会 助拓展到社会机会等各种资源二是从政府学校
参与应是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现实中却没 和社会积极资助贫困生转向积极调动和充分发挥
有可靠的机制保证资助者与受助者形成资源互动 贫困生在反贫困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政府学校和
在高校资助应是以育人为目标社会公益资助虽然 社会反贫困与学生自身反贫困行动形成良性互动
强调资助的落实保障了贫困生的利益但却没有机
制约束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感 高校还没有健全有效
的资源整合与信息沟通的机制同时缺乏与社会公 维度和多方参与的问题
益组织匹配的具体措施难以促进社会资源与个体 利益相关者参与是关键
利益学校管理和贫困生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循环 体很多但最密切相关的是政府
学生贫困学生的利益影响政府的决策
而高校的资助策略又
这是一个利益循环关系 同时
调动他
三
!
高校学生反贫困的理性选择
解决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长远规划
#
&
一方面它
#
功能
#
&
#
'
#
从内部建立一个系统的教
#
#
#
掌握一套科学的反贫困的措施和方法
不断强化反贫
另一方面它
#
#
#
&
#
#
&
#
(
等
'
靠
'
要
)#(不断 需要政府
'
'
'
伸手要)#(我贫困我该得)#(只有权利没有义务
)
等 力
#
#
不良风气
降低自我反贫困能力脆弱
增加
#
从而导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制度创新
健全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一个多层面
因此制度创新整合资源
高校学生资助利益相关主
高校银行和贫困
政府的决策
&
'
多
#
#
#
#
#
#
&
'
&
#
'
'
!'
贫困生自身反贫困的定位缺席
贫困的根源是使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
#
#
#
即造成 影响高校和银行的资助策略
#
贫困结果或者引发贫困的条件
身约束制度约束和资源约束
&
学生贫困主要受自 影响学生的利益
即具有自身性
#
&
#
在
'
#
'
制度 投入
'
执行和管理中也存在不同的利益主体
#
A"
刘恒新
!
朱建军
!
张
!
华
!
高校学生反贫困策略的理性选择
们的资源来参与其中是资助政策体系的核心
健全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资助政策体
构建政府高校银行贫困学生以及其它利益相 门
关者的利益关系充分发挥相关主体作用 的社会机构和个人充分发挥各自职能
一方面不断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机制 政府和 机会空间和资源在资源利用上相互补充
学校不但要建立需求分析参与机制工作问题解决 消除校园贫困努力 因此要切实提高高校贫困生
机制信息反馈沟通机制利益互补激励机制还要 综合能力一是需要克服制度障碍整合并有效使用
通过这些有效的机制以调节各方的利益或需求 国 现有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投
家通过建立利益相关者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以制度 入相关的政策研究成果以及制度资源如市场机
的形式将学生的教育成本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到这些 制 二是需要具有对社会资源的认知和评价能
利益相关者身上促进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互动 同 力以及将这些社会资源转化为社会资本的能力
科学构建资助政策的运行机制建立政府资助动 而达到有效地支持和服务贫困大学生的目的 三是
态信息平台和高校资助动态信息平台调动利益相 需要部门和个人参与决策计划和实施从而有效地
关方共同参与拓展资助资金募集机制放宽资助资 设计管理实施监测实现反贫困目标
金的免税政策鼓励高校建立教育发展基金发行的 一方面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形成多层
建立社会力量广泛参 纬全时参与氛围 研究表明高校贫困生存在或面
实现多渠道募集资助资金与利益分享的 临的不仅是经济窘迫还包括学习困难心理困惑以
建立单项资助政策研讨制度在政策出台之 及技能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他们的资源
前组织相关方参与完善具体操作措施需要建立政 非常匮乏而学生资源的匮乏实际是家庭资源的匮
策出台前的咨询机制广泛接受利益相关者的质疑 要解决贫困生的资源匮乏问题需要政府高校
需要建立政策修订机制结合地方的实际允许地方 和学生整合相关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有针对性
政府修订和完善资助政策 地帮助贫困生克服经济困难弥补学习欠账加强能
另一方面建立重视责任情感和行动引导机 力训练缓解心理压力 贫困生也要根据自己的需
高校贫困生的要害是资源匮乏需要政府家庭 求积极的利用相关资源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和社会等提供现有的资源以弥补其资源的不足 提高贫困生综合能力关键在于发挥参与的力量
贫困生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保证资助资源可持 这种参与包括了四个方面第一多层参与即纵向
续发展的前提而情感是利益联系的重要桥梁利益 各级部门群体或个体的参与第二多方参与即横
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一旦缺 向其它领域人士的关注和参与第三多纬度参与
容易削弱政府提供资助资源的热情和信心 所 即在同一层中又有多方的参与第四全时段参与
需要建立受助 特别强调从最初决策到结束都让不同的人团体
一方面扩大激 与进来
鼓励贡献式 另一方面 同时教育学
激励诚信式 生有效使用资源 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保障体
建立学生社会 系切实维护社会资源拥有方在参与反贫困活动中
社会服务本身是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 的利益 理顺社会资源拥有方在资助过程前
弱化资助的社 三期的权责关系 积极推动政府出台鼓励和激励社
链条更加脆 会资源拥有方特别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工厂等
社会投入的热情 所以建 单位进行资助的优惠政策如免税减税或抵税等政
通过社会服务获得资助既可 策 调动社会资源拥有方参与积极资助从而有效
又能促进学生在心理交往技术 调动社会资助资源 建立资源的调动整合使用三
和方法等方面得到锻炼增强他们的反贫困循环 方关系联动机制 资源拥有者资源调动者和资源
能力 使用者在联动机制中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学校作
&
所
)'资源整合
以
系
#
高校学生反贫困需要鼓励和激励各级教育部
学校领导者教育管理者和学生以及所有相关
# ' #
提供有效的
为共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等
#
&
#
#
从
时
#
#
&
#
'
#
$
#
'
'
'
#
&
#
#
#
#
'
多方多
'
(
教育券)$打通资金募集瓶颈
#
'
&
#
与的机制
格局
#
#
'
&
#
#
#
$
#
#
$
乏
&
#
'
#
#
#
#
&
#
#
#
'
#
&
制
&
#
'
#
#
&
此
&
#
&
外
#
#
.
#
#
#
#
'
$
#
#
是资源互动的核心
#
$
#
#
失
#
&
$
#
#
以
#
政府在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同时
#
!
"
参
学生承担为社会服务的约束机制
#
#
(
&
励式
获得
获得
)
缩小
约束
约束
(
救助式
懈怠式
虚伪式
)
资助
索取
侥幸行为
$
另一方面
再一方面
同时
#
(
)
#
有效调动社会资助资源
#
#
(
)
$
#
(
)
&
#
(
)
&
#
#
服务机制
&
#
&
'
中后
'
而在资助领域却容易被淡化或忽视
会服务机制容易导致利益相关方的
特别容易消磨政府
立学生社会服务机制
以促进社会公平
&
&
#
(
)
'
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G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为助困育人的实施者与资源的拥有者和调动者
该培养学生树立自救意识摒弃 的消 济
极思想同时对学生使用资源进行监督 引导 到帮助
和教育 同时学校将学生在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情 恶性循环
定期及时地反馈给资源拥有者让资源拥有者清 位缓解学生在校期间经济上的困难外
楚资助经费的使用情况
能力提高
邢红军提出
学方法形成能力
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不同决定了能力发展需求的不同能力越强的学生 力即个人综合能力
对能力发展的需求越大 其次教育在能力发展中 人地能力即社会实践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 蓄能量增长能力发展才干的重要时期
再次能力是个人在活动中形 的能力种类和程度差异也导致能力贫困成为高校学
一个人的能力水平与他从事活动 生贫困的一个重要内容 高校学生反贫困的核心之
所以参与活动是能力培养的重要 一就是要切实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只有当
实践活动有利于促 学生的能力水平基本甚至超额满足社会需求时
特别对能力训练有 生才可以在激励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得
通过学生在活动中做事在参与中 成功和满足感从而摆脱自身贫困奠定坚实的发展
对打破原本不断加强的贫困循环有明 基础 因而通过实践帮助高校学生掌握各种能力
提升能力综合水平就成为反贫困的重要任务 贫困
心理和 学生作为单一个体一方面其能力提高和个人发展
学校和社会的帮助要培养学生树立自强
它只是一种 自立的精神感恩图报的情怀以及树立社会责任
的不良风气 认同感和归属感 另一方面贫困学生承担社会
需要在培养学生自强 责任是保证资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学生在个
整合资源创造条件搭 人自救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
应 建平台
#
帮助学生在
技能心理和实践等重要领域获得资源
并且使其能力提高这样才能有效打破贫困
除了拓展和延伸校内学生勤工助学岗
还应通过建
等模式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培训
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服务
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咨询和求
职面试培训
另一方面 人地能力 个人能
人人能力即人与人交往的能力
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积
学生之间
(
自救
)
过程中
#
使贫困生在经
(
)
#
(
等
'
靠
'
要
)
'
学习
4
'
'
得
#
#
'
管理
'
#
#
&
#
&
况
#
#
#
#
&
立
(
校县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
)
#
整
!'
合政府
科 交流实践锻炼机会
影响一个人能力提高的因 机构
即基本素质教育活动和实践
基本素质
'
企业和学校的资源
#
#
智力
Z
技能
Z
认知结构
!
知识
Z
'
&
同时
#
"
&
可见
#
#
'
.
'
'
&
&
#
#
#
提高个人
'
人人
'
&
#
#
#
&
#
&
起主导作用
#
'
'
'
#
时
#
也就发展着能力
&
#
成和发展起来的
的积极性成正比
#
&
#
#
途径
&
同时
#
能力发展需要实践
情感和意志力的培养
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和锻炼
显的作用
一方面
#
#
学
进其认知
'
#
#
&
'
#
#
&
#
#
&
&
#
高校要拓宽学生在经济
'
学习
'
#
#
技能等领域的能力&(授人以鱼
#
不如授人以渔)& 需要政府
'
#
授人以鱼
手段不可持续
高校作为育人成才的实施者
自立的自救精神的同时
#
仅是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
#
'
#
#
#
且易滋生
(
等
'
靠
'
要
)
&
感
'
&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
*
#
黄钢威
#
严树文
'
A+刘恒新 对西部高校学生贫困内涵的理解*,+'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B#!#"'
版
)+易益典社会学教程!) "*K+'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G'
!+张鹏论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问题及应对策略*,+'陕西教育#)**"#!A)"'
C+张殊
#+张文芝
"+乐章
G+姚春序
B+方黛春
++董碧水
*
'
*
'
*
'
中国贫困大学生研究报告*=Y4X[+'世纪中国#)**#F*CF*C'
'
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及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B"'
*
*
#
等
'
高校贫困生
高校双困生
)现象分析和解困对策研究*,+'浙江工程学院学报#A+++#!!"'
高校勤工助学在实践育人中的功能及实现探索*,+'新西部#)**G#!))"'
.
他们的生活
'学业与心理*,+'湖北社会科学#)**G#!!"'
*
'
(
*
'
*
'
!
宁可复读也不去西部高校 高招志愿补报意外遇冷*(+'中国青年报#)**"F*BFAG'
'
A*+齐榕本二批招生昨进行首轮投档*(+'东南快报#)**#F*GF)!'
AA+严树文
*
*
#
朱建军
#
黄钢威
#
张华
'
提高贫困生综合能力
#破解大学生贫困循环*(+'四川教育导报#)**+F*AFAG!C"'
"
责任编辑
#
李大明
$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