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0卷第1期  
2
013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0,No.1  
January,2013  
甲午再乱:  
北宋中期的蜀地流言与朝野应对  
博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成都610064)  
(
暋暋摘要:皇祐四年末到至和二年初,“岁在甲午,蜀且有变的传闻在四川地区流行,最初朝廷担心有新的内乱发  
,于是精择大臣,预为之防,仁宗委派程戡主政成都,并颁布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但朝廷和民间都弥漫着恐慌的气  
甲午年下半年,侬智高欲寇蜀的传闻与甲午岁凶之说结合,引起成都官民的集体性大恐慌,地方当局最初处置  
失当,形势一度恶化,但最后在张方平以静镇之的一系列措施下得以平息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力量参与其中,  
呈现出地方政治运作的多种样态。  
关键词:北宋中期;蜀地流言;“甲午再乱暠;朝野应对  
中图分类号:K244暋文献标志码:A暋文章编号:1000灢5315(2013)01灢0169灢06  
(1052)十二月六日,宋仁宗与宰相庞籍  
为联再行,即召公为执政的话。《续资治通鉴长编》  
也记载了仁宗对宰相庞籍说的戡还当置之二府,可  
预告之的话,只是庞籍深感此举不妥而未予转  
经过议论后做出了一个任命程戡担任益州知州的决  
[1]4182  
多种文献在描述时表现出君臣之间的忧虑,  
[
1]4182  
后来接替程戡出知益州的张方平在程氏故后所撰的  
神道碑中写道:  
与其说仁宗此时是在运筹帷幄,还不如说是  
有些举止失当,其表现并不从容暠。史籍上散见的这  
一关于蜀地在甲午年将有乱事发生的传闻,背景可能  
并不简单,它或许可以成为一个突破口,揭开正常状  
态下不易看到的民间舆论与朝野互动的详情皇祐  
年间蜀地变乱的传闻可以说也是一种民间舆论,故本  
:昔孟知祥以后唐甲  
午岁得蜀,至本朝咸平中,岁在甲午,盗发益州,  
西土大扰,故蜀父老识之来岁复在甲午,蜀人  
以为恐,其精择可镇静者。暠即而曰:“无易程某  
。暠召对便殿,亲谕此指且曰:“为朕再行,即  
召公为执政。暠公顿首曰:“事君者有命无避,安敢  
以宠利居成功?暠帝属意良厚,优除端明殿学士、  
文试图以此为话头暠,重构皇祐年间蜀地甲午再乱  
传闻及其演进的全过程,借以探讨北宋中期朝廷与民  
间的互动关系,及其背后的各种力量在地方政治运作  
[2]604  
知益州。  
中的情况。  
从这段君臣对话中可以看到,这次益州知州的任  
命颇为特别,仁宗在听到了甲午年蜀地将有变乱的传  
闻后,对当地的局势发展深为忧心,在选定了程戡后  
怕他因蜀地已是传说的险地而不愿前往,特意说出了  
传闻其事:岁在甲午,蜀且有变  
皇祐年间所谓的甲午再乱传闻,其核心内容是散  
布甲午年蜀地将会再次出现动乱的预言,其具体内  
,《宋史·程戡传:  
收稿日期:2012灢06灢28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大学985工程区域历史与民族研究创新平台基地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博(1982—),,重庆人,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讲师,主要研究中国文化史(宋史与藏族史)。  
16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岁在甲午,蜀且有变。暠孟知祥之割  
之时,人心惶惶在所难免值得注意的是,北宋前期  
[
3]9756  
,李顺之起而为盗,皆此时也。  
流言在蜀地经常出现,太宗末年张咏治蜀时就因白头  
翁午后吃小孩的流言而造成一郡嚣然,至暮,路无行  
类似的记载,《续资治通鉴长编也有归结起  
,流言的内容指向的是动乱即将发生的预期,而这  
种预测又不是毫无根据的:朝野上下之所以对此感到  
不安,即在于流言的依据与某些逻辑若合符节这  
个预测并非像一般传闻那样无中生有,相反,它却基  
于一些已经发生过的客观事实,预测本身所依据的乃  
是过往历史为基础的鉴往知来。  
[3]9801  
的恐慌  
有时面对流言,蜀地官府也自乱阵  
,跟着民众作鸟兽散司马池为郫县尉时,“蜀人妄  
言戍兵叛,蛮将入寇,富人争瘗金银逃山谷间令闾  
[3]9903  
丘梦松假他事上府,主簿称疾不出暠  
,可见流言在  
蜀地的威力。  
诡异的是,尽管蜀地流言频生,仁宗时期社会局  
势却一向安定,似乎颇为可怪自王均乱后,蜀地再  
无动乱出现到仁宗初年,四川社会朝野上下已开始  
营造太平气象暠。天圣三年(1025),汉州德阳县发现  
一块写有天下太平的木头,朝廷特意下诏将该地改  
孟知祥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开国之君,本为后  
唐西川节度使,在明宗时通过武力及其它手段逐渐控  
制了整个东西两川,长兴四年(933)二月被授予东、  
西川节度使,封蜀王,十二月明宗驾崩闵帝即位;第  
二年,即闵帝应顺元年(934)正月,孟知祥在成都称帝  
建国,是为后蜀,此年正好是干支纪年的甲午  
[1]2379  
名太平乡  
天圣六年(1028),益州又献异花,取  
[1]2485  
名为太平瑞圣花暠  
不过,由于宋初蜀中变乱频  
[
4]126-136  
这就是所谓的孟知祥之割据暠,可谓甲午  
生的不良记录,朝廷对蜀地的疑心并未消除这一时  
,朝廷对蜀地采取高压管治政策,一方面用严刑峻  
法镇慑蜀民,“蜀自王均李顺再乱,遂号为易动,往者  
得便宜决事,而多擅杀以为威,至虽小罪犹并妻子迁  
首乱接着是淳化四年(993)二月,王小波率众起兵,  
攻掠州县,引发宋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次民变,也  
即通常所说的王小波李顺起义暠;十二月,王小波伤  
重死,由李顺代领其众,淳化五年(994)正月攻入成  
[7]699  
出蜀,流离颠顿,有以故死者暠 ;另一方面又严格  
限制民间活动,甚至不惜制造冤案,滥杀无辜,天圣八  
(1030)程琳知益州时,“蜀民岁为社祠灌口神,有妖  
人自名李冰神子,置官属吏卒,聚徒百余,琳捕其首斩  
[
5]11-18  
,此年正好也是干支纪年的甲午年  
这就是  
所谓的李顺之起而为盗暠,可谓甲午二乱至于张方  
平在程戡神道碑中引述仁宗所说咸平中,岁在甲  
,盗发益州的话,则指的是咸平三年(1000)的王均  
兵变,不过却是误记,事实上该年的干支为庚子而非  
甲午。  
[1]2547  
,而配其社人于内地,道路或以为冤暠  
成都地  
方官将祭神表演当作谋反予以镇压,可见朝廷对蜀人  
的疑心之重朝廷派来的官员大多有此疑忌心理。  
宝元二年(1039),“益州言火焚民庐舍三千余区时  
火起南市,知州张逸心疑有变,与转运使明镐夜领往,  
甲午只是标记时间的符号,但在每次重复这个记  
号时都有变乱发生的这一历史巧合被人发现后,这个  
时间记号对于四川的意义便从偶然变成必然了按  
照这一逻辑,所谓的甲午再乱,就当发生在淳化甲午  
年的六十年后,这一传言在蜀地民间肯定经过长期的  
酝酿和散布,到了传到朝堂引起仁宗君臣注意的时  
,已是皇祐四年(1052),离所谓新的甲午年  
[1]2913  
而实不救火,故所焚甚众暠  
由此可见,蜀地的安  
,是在严峻刑法加上严密监控下实现的,蜀人的不  
满自然也与日俱增,对此连蜀地士大夫也颇有微词,  
成都人何郯就曾赋诗就朝廷对蜀地特殊化政策表示  
[8]3454  
不满  
流言四起,便是蜀地民众不满情绪的宣  
(1054)到来还有一年多点的时间此前流言早已在  
,既然不能造反,也就只好造谣了在这种氛围下,  
[6]565  
时人大多认为蜀人奸讹易动暠 ———“俗悍巧劲,  
[6]452  
民间弥漫,“岁在甲午,蜀且有变出自人言暠,既啷啷  
上口,又触目惊心,而且当时还按照上述逻辑编有口  
程戡到益州后就发现当地民间盛传六十甲子  
机发文诋,窥变怙动,湍涌焱驰暠 。这样的地方特  
殊性又自然强化了外界对四川的不安暠,面对流言,  
中央和地方朝廷与民间都心存忧虑,不得不谨慎对  
。  
[1]4384  
之类的与甲午蜀地再乱相关的歌谣  
在这样  
的情况下,蜀地的普通民众成为传播流言的主体当  
时成都隐士张俞就描述说,面对流言,“无知民传闻其  
预为之防:甲午前夕朝廷的举措与民间反应  
甲午再乱之说,随着蜀地民众的传闻其事而上  
达天听,朝廷也开始忧心忡忡既然蜀地的相对安  
,是在严峻刑法加上严密监控下实现的,蜀地太平  
[6]459  
,鼓为讹语,喧譊震惊,万口一舌暠 。尽管有些  
恐惧和焦虑,但从民众传闻其事,鼓为讹语的表现  
来看,老百姓对宣传流言有相当的热情在流言四起  
170  
甲午再乱:北宋中期的蜀地流言与朝野应对  
表象背后的社会紧张,朝廷也心照不宣,时刻保持警  
大加强了官府在四川的统治力量,为此仁宗特下诏奖  
[
9]45,321  
庆历末年,两川多年丰收,社会安定,朝廷反而担  
心官吏在繁荣的表象面前有所懈怠,竟然害怕借机有  
谕程戡筑城之举备虞暇豫暠  
由此可见,对于甲午再乱的流言,朝廷也是相当  
重视尽管朝廷和民众都对此说又信又怕,不过面对  
甲午年必有蜀乱的说法,四川本地士人却心情复杂。  
事实上,由于朝廷长期疑心蜀人为乱,已在蜀地形成  
一套高压政策,而甲午再乱之说如果成真,无疑会使  
四川的特殊性更为严重,必然强化朝廷的这种疑忌心  
理和严厉政策,这是出身蜀中的士大夫所不愿看到  
当时苏洵就已经认识到外界对蜀人的观感与蜀  
地高压政策之间的关系,他曾反省说:“人皆曰蜀人多  
,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  
[1]3964  
奸民起而为盗暠  
此外,每当听到不利于蜀地安  
定的言论,朝廷都会特别留心针对蜀地流言频发的  
风气,早在真宗时就制定了严厉的规定,对于造谣者,  
地方官可以先斩后奏,“诏西川诸州长吏,严察细民,  
[1]1089  
敢有讹言动众情理切害者,斩讫以闻暠  
天圣末  
,韩亿知益州,“时知星者言,益部当灾,非仍饥,且  
有兵变上心忧之,推选才堪镇抚者,而以公行且谕  
[2]677  
之意暠 。结合皇祐四年末甲午再乱时的仁宗与  
程戡的君臣对话,仁宗对蜀地再乱的疑心,其表现可  
谓前后一致不过,这次更为重视,除了精择大臣镇  
抚益州之外,随后还出台了一系列的防患措施。  
皇祐五年(1053)正月,即委任程戡知益州后不到  
一个月,朝廷下诏整顿蜀地吏治,贪滥苛刻庸懦  
[10]354  
。暠  
张俞则极力否认历史上的蜀乱与甲午之间  
的神秘关系,认为:“甲午之乱非蜀之罪也,非岁之罪  
,乃官政欺懦而经制败坏之罪也。暠特别是上一次甲  
午之乱(王小波李顺起义),是因为淳化之际,经制  
烬矣,赋税不均,刑法不明,吏暴于上,民怨于下暠,跟  
甲午之年没有关系而目前的形势与淳化年间大不  
相同,“今观于时则大异,验于时则甚和,审于民则自  
,度于兵则无状暠,因此,“验之以人事明也,甲午之  
说诚诞矣暠,且语带讥讽地说:“今则好怪者必曰岁当  
[1]4191  
疾病害民妨务者加以处理  
四月,又因益、  
[1]4205  
利三路蚕事薄收,下诏免去先增上供绢三年  
八  
,考虑到甲午再乱的可能,命盐铁判官燕度亲赴蜀  
中考察盐井利害,“时言者谓前后甲午蜀再乱,忧明年  
[1]4228  
复有变,故遣度往治盐荚,因预为之防暠  
诏臣僚毋得以子孙恩请弟姪任四川职田处  
九月,  
[6]459  
,无乃溺于用术而昧于知几乎?暠  
张俞虽为隐  
[
1]4232  
暠  
这一系列的举措一个接一个,表明流言引  
,却热衷政治,他的态度颇能代表蜀地部分士大夫  
的观点蜀中知识精英在流言面前,既不像民众那样  
传闻其事暠,也不像朝廷那样预为之防暠,而是用理  
性的分析为本地政治争取较好的前景在流言面前,  
各方呈现出不同的面相,恰与各自的身份和地位息息  
相关。  
起的紧张持续了大半年,不过从诏令内容来看,都是  
些临时性的惠民政策,旨在安抚蜀地民众,看来朝廷  
对甲午再乱的忧虑主要集中在下层民怨而引发的内  
程戡入蜀后,基本上也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  
措置的。  
程戡刚刚到任时,流言试图煽动蜀地的驻军,“至  
彭州,民妄言有兵变,捕斩之暠。程戡的果断处理,安  
定了军心同时面对可能出现的内乱,程戡在蜀倡议  
并主持了大规模的筑城工程入宋以来,“守益州者  
以静镇之:甲午大恐慌的突发与平息  
尽管皇祐五年的朝廷在紧张布置各种预防蜀乱  
的措施,不过事实上当年四川局势依然平稳,甚至因  
担心甲午再乱而被派去视察蜀中盐井的燕度,在入蜀  
后经过自己的观察,自信地向仁宗保证今甲午必无  
[
以嫌,多不治城堞暠  
3]9756  
,致使蜀中城防水平相当落  
[1]4228  
,程戡勇于任事,力主完缮城防,“城以保民者也,故  
暠  
事实上,四川是在平静中迎来了传说中蜀  
萃以除戎器,戒不虞,聚而莫保,民何依焉暠,议版  
且有变的甲午年(1054)。甲午年上半年,局势依然  
平静,如张俞所说自春抵夏,未尝有毫发惊暠,不过因  
甲午岁凶而形成的紧张和焦虑气氛仍未消除,“无知  
民传闻其事,鼓为讹语,喧譊震惊,万口一舌,咸曰岁  
[2]604  
,浚池隍暠 。八月,朝廷从甲午再乱的角度,  
同意了在四川修筑城池的建议,“诏益梓路转运司渐  
修筑诸州军城池,毋至动民言者谓蜀之城池,久废  
[1]4230  
[6]459  
不治,甲午再乱,不可不豫为备也暠  
程戡首先完  
次于某,则方隅有不幸暠 。尽管气氛紧张,然而上  
善了益州的城池接着要求四川各州城修葺城池,如  
蜀州(治今崇州)自唐代立州三百多年,“无城,岁伐木  
剡而编为之塞暠,在接到程戡的指示后,在皇祐六年  
半年四川却仍然维持着安定局面,朝野担心的内乱暠  
并未发生七月,朝廷发布调程戡回朝为参知政事的  
[1]4264  
命令,程勘因此得以入了二府,作了执政  
仁宗  
[9]43,357  
(1054)正月,完成了筑城之役  
集中筑城,大  
兑现了当初给程戡的许愿,看来朝廷认为他的任务顺  
17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利完成了。  
然而,就在程戡离任前后,四川的局势突然发生  
此时,不但是一般民众,连蜀中精英(缙绅)也开  
始害怕起来苏洵对当时的局势就颇为忧心,他上书  
益州通判,指出蜀有三患,其二将形,其一既萌暠,将  
形之二患即类似李顺一样的民变和类似王均一样的  
兵变都属内乱,而既萌的一患则是侬智高残部欲寇蜀  
的传闻,对此苏洵担心外患将会成为内乱的契机,“三  
戏剧性的变化大约在七月间,边关传来侬智高欲借  
大理兵寇蜀的消息,在突如其来的外患威胁面前,蜀  
人特别是成都民众情绪急剧失控甲午再乱说与侬  
智高入寇说结合起来,甲午再乱的阴影由先前对内乱  
的焦虑变成了对外患的恐惧,迅速形成类似大众歇  
患幸而不发则已,不幸而有一起,二者必从而兴暠,后  
[11]603  
[6]439  
斯底里的大恐慌  
侬智高去向模糊,而且极具  
果将不堪设想  
攻击性如果传闻属实,危险就迫在眉捷,民众的恐  
惧就会失控对此,张俞以亲历者述说道:  
看到蜀地完全陷入恐慌引起的混乱,朝廷对成都  
地方当局的措置失当并未予以纠正,反而发陕西步  
[
1]4306  
,蛮中酋长以智高事闻于黎,转而闻  
之益,云南疑若少动,岁凶之说又从而沸焉缙  
骑戍蜀,兵仗络绎,相望于道暠  
为此朝廷还下诏  
奖励搬运兵器入蜀的陕西递铺卒,“诏陕西转运司:自  
永兴军至益州递铺卒,方冬苦寒,挽运军器不息,其各  
[
绅从而信之焉,西南一隅,朝庭重忧之矣。  
6]459  
[
1]4292  
其实,程戡入蜀前,侬智高事件就已经开始了。  
皇祐四年(1052)四月,割据广源州的侬智高起兵反  
,五月攻占邕州(治今南宁),并迅速攻下广西八州,  
东围广州,其后宋廷派狄青率军南下平乱,于皇祐五  
(1053)正月击溃侬智高主力,收复邕州,侬智高率  
赐缗钱有差暠  
,致使事态继续恶化十一月初,朝  
廷发现局势不妙,御史中丞孙抃上奏要求朝廷给新到  
成都上任的张方平打招呼,让他先事经制,以安蜀  
[1]4290  
暠  
因此,张方平在入蜀途中就初步确定了平  
息流言的方针,经过思虑,他采用了与先前仓促备战  
完全相反的作法,以静镇之暠。他对仁宗说:“南诏  
去蜀二千余里,道险不通,其间皆杂种,不相役属,安  
能举大兵以为智高寇我哉! 此必妄也臣当以静镇  
[
3]14217  
残部西逃  
一年多后宋廷才得到他进入大理的消息至和元年  
1054)六月,黎州(治今汉源)上报侬智高自广源州  
遁入云南暠,此时朝庭已隐约感到威胁,于是开始在边  
侬智高西逃后,一度销声匿迹,直到  
(
[1]4306  
。暠  
镇静对待各类谣言,处变不惊,临危不惧,是  
[1]4263  
境作一些预备工作  
然后这一消息很快从边关  
平息恐慌的良方之一,这类处理方式在宋代被普遍采  
[
13]  
传到内地,侬智高欲入蜀似乎正好印证了甲午再乱的  
预言,蜀地特别是成都居民立即陷入焦虑与恐慌之  
,苏洵说当时,“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  
张方平的态度,与蜀中部分士人的观察颇为一  
,很可能受到了他们影响张俞在张方平赴任成都  
期间,曾致书讨论这一问题:  
[
10]354  
师震惊暠  
而此时,程戡正好被召还朝升任参知政事,随后  
仁宗任命知开封府吕公弼出知益州,但吕氏固辞,仁  
宗只好收回成命,重新以知滑州张方平知益州张氏  
起初也不愿意,在仁宗安慰下才同意赴任,但这样一  
来二去,就耽误了时间,张方平直到十一月才抵达益  
暋暋大理至南诏,南诏至益,其地相去数千里,山  
川险阻从而可知然二虏虽大,皆顺服之国也,  
朝廷亦尝有恩以縻之,今乃舍部族之常居,附遁  
贼之余党,历险隘之远道,以谋入寇,彼虽蛮夷,  
亦知其迂而不为也窃谓蛮狄之性,好诈而贪  
,邛部诸蛮,平时以马贷我,朝廷务于怀远,所  
赏必倍,彼类亦谕其意,得非仗寇之衅,矜己之  
[1]4267  
而正是这段时间,恐慌迅速达到高潮由于  
益州知州不在,朝廷暂时下令益州路转运使高良夫  
摄守事暠,但高良夫面对流言表现得相当惊恐,且高  
调地仓促备战,“良夫闻之大惊,移兵屯边郡,益调额  
[6]460  
,而徼我以惠欤?  
张俞的态度很明确,不相信大理会帮助侬智高寇  
,并分析消息很可能是邛部诸蛮为了自抬身价、  
趁乱渔利而编造出来的邛部诸蛮,以邛部川蛮为最  
,是居于今西昌一带的乌蛮集团(今彝族的先民)的  
一支,由于宋朝采取疏远大理的政策,双方直接交流  
较少,邛部川蛮经常代表大理与宋朝交涉通好,是大  
[1]4306  
外弓手,发民筑城,日夜不得休息暠  
作为地方当  
局的代表,高良夫的举动不排除其借机引起朝廷重  
,从而在中央争取更多资源的意图,然而这一处置  
加剧了局势的紧张,“蜀人久不见兵革,惧甚,汹汹待  
[12]97  
暠 ,最终导致整个社会情绪完全失控,“民大惊  
[14]385-386  
,争迁居城中男女婚会,不复以年,贱鬻谷帛市金  
理与宋朝双方沟通的主要中介  
因此,邛部  
[1]4306  
,埋之地中暠  
在恐慌期间,民间遭受重大损  
川蛮在这一过程中上下其手趁机谋利是很可能的,  
172  
甲午再乱:北宋中期的蜀地流言与朝野应对  
张俞的说法不无道理从张方平后来的行事看,张俞  
俱焚暠,他们在大理生活下来,白和原的医术高超,子  
[15]47  
的这一分析是大体为张方平所接受的。  
孙后代一直在大理繁衍生息  
看来侬智高确实  
本着以静镇之的方针,张方平主要采取了两个措  
,首先停止各种高调地仓促备战准备活动,缓和民  
间的紧张情绪,入蜀途中,道遇戍卒兵仗,辄遣  
暠,到成都后,悉归屯边兵,散遣弓手,罢筑城之  
暠,接着公开辟谣,宣布侬智高寇蜀不可信,“下令邛  
部川曰:寇来吾自当之,妄言者斩暠;同时,张方平并非  
一味盲目自信,而是在辟谣的同时积极追查事情的原  
,迅速切断消息的来源,“已而得邛部川译人始为此  
谋者斩之,枭首境上,而配流其馀党于湖南,西南夷大  
已死。  
掌握了侬智高已死于大理这一重要信息,张方平  
以静镇之的处理方式就有了底气于是,他在第二年  
新年期间安排了一场充满自信的表演,至和二年  
(1055)正月,“会上元观灯,城门皆通夕不闭,蜀人遂  
[1]4306  
暠  
上元观灯释放出来的充分自信,最终稳定  
了成都民众的紧张情绪随后由甲午再乱之说与侬  
智高寇蜀之说引起的恐慌就迅速平息了由于本次  
甲午年未曾出现真正的内乱和外患,蜀地甲午岁凶的  
观念便渐渐淡出世人的记忆,到了下一个甲午年  
(1114),其时虽然已是北宋的末世,却再无甲午再乱  
之类的传闻在蜀中流行了。  
[1]4306  
暠  
这一做法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对于平  
息恐慌稳定局势起到显著的效果关于揭穿邛部川  
译人散布的谣言以及弄清侬智高到大理后的结局,苏  
辙有更详细的记述:  
,本雅州蕃牙郎号任  
判官者所为,遂呼至成都,诘其敢虚声动摇两蜀  
情状,将斩之以徇任震恐伏罪,乞以举家数十  
口系雅州狱,身自入蕃穷问智高虚实,逾月不至,  
请举家为戮公久之乃许任如期至,得晓云南  
,言智高至南诏复谋为乱,为南诏所杀公乃  
从皇祐四年底到至和元年初两年多的时间内,  
甲午再乱之说从传闻其事喧譊震惊暠,蜀地特  
别是成都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上至皇帝下至民众都  
被卷入到这一地方政治事件中朝廷在甲午前夕精  
择大臣,预为之防;本地士人心态复杂,积极献策虽  
然预期中的内乱并未发生,但外患却不期而遇,危机  
迅速出现后,局势一度失控最后恐慌得以平息,朝  
廷大员张方平与本地士人张俞的计策结合起了重要  
作用流言之中,各种力量交织,朝廷本地士人民  
众甚至缘边蛮部在这一过程中都试图实现各自的利  
益诉求,并随着事态的演进一一展开活动流言的兴  
起和变化,调动了各方力量,使朝廷调整了部分酷政,  
改善了蜀地的政治环境,朝廷通过事件的圆满解决,  
终于消除了长期以来甲午蜀地再乱的心理大患,而地  
方士人借此机会得以表达意见,对地方政治发挥影  
然而,单个的民众却是此次事件中的受害者,他  
们在流言高潮面前惊慌失措,损失惨重,尽管流言来  
自民间以宣泄不满,但民众始终还是各种政治博弈中  
的弱者。  
[
12]97  
释任而奏其事。  
通过精心的安排,张方平打探出侬智高已死,其  
借兵寇蜀的传言当然不攻自破不过,由于当时信息  
不畅,事实上宋朝长期以来都没搞清楚侬智高的结  
,《宋史对此记载互异,一会儿说侬智高其存亡莫  
可知也暠,一会又说知邕州萧注募死士使入大理取智  
,至则已为其国所杀,函首归献暠,李焘在考辨时对  
[
1]4355  
此也发出未知孰是的感叹  
到的消息,萧注传颇符。1972 ,大理出土的  
白氏墓碑也印证了上述说法,碑主白长善的祖先白  
但是,张方平所得  
和原是当年跟随侬智高入大理的亲信之一,“乃大宋  
皇祐四年壬辰,……降于大理……不得不诛……函其  
首送于知邕州事萧曱暠,至于其随从,不可使玉石  
注释:  
栙“甲午再乱为当时习语。《续资治通鉴长编175皇祐五年八月戊午条载:“言者谓蜀之城池,久废不治,甲午再乱,不可不  
豫为备也。暠流言,在古代主要是指言论的公开散布及传播的过程孔颖达解释说:“流言者,宣布其言,使人闻之,若水流  
。暠见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黄怀信整理的尚书正义卷十二金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500。  
关于甲午再乱,目前尚无专题的研究据笔者所知,吴天墀先生曾在讨论王小波李顺起义的民间心理影响时点到这一事  
,此外黄焕光有一篇讨论侬智高复出四川的问题的文章,其中也谈到甲午岁凶的事情,不过都未就这一问题展开具体的  
论述参见:吴天墀水神崇奉与王小波李顺起义》,宋史学会1984年年会论文,收入吴天墀文史存稿》,四川大学出版社  
1
998年版,78灢79;黄焕光关于侬智高复出四川问题考辨》,《学术论坛》1985年第7。  
17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张俞为当时有名的隐逸诗人,同时又有热烈的政治抱负,积极参与地方政治议论参见:祝尚书北宋西蜀隐逸诗人张俞考  
》,《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官性根论张俞的治国思想》,《求索》2005年第1。  
参考文献:  
[
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张平.张方平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3]()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杨伟立.前蜀后蜀史[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5]胡昭曦.王小波李顺起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6]()袁说友,.成都文类[M].赵晓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1.  
7]()王安石.王安石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8]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9]曾枣庄,刘琳.全宋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0]()苏洵.嘉祐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2]()苏辙.龙川别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3]方燕.宋代讹言的传播与控制[J].甘肃社会科学,2011,(1).  
14]方铁.西南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15]段金录.大理历代名碑[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
[
[
[
[
[
[
[
[
[
[
[
[
[
TurmoilofJiawu:TheGossipsinSichuanDistrictintheMiddle  
oftheNorthernSongDynastyandtheGovernmentsReply  
HUANGBo  
TibetResearchInstitute,Sichuan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4,China)  
(
Abstract:Fromtheyear1052to1055,thegossipthatwhenJiawuyearcomes,therewould  
beaturmoilinSichuanDistrictwasquitepopularinSichuan.Atfirst,thegovernmentchose  
somecapableofficialsuchasChenKantoChengdutopreventthecivildisorder.Nevertheless,  
panicstillcoveredthewholegovernment.Laterinthesameyear,itwasrumoredthatNongZhi灢  
gaowouldattackSichuanwhichcausedevengreaterpanicthaneverbeforeamongtheofficials  
andfolksofSichuan.The mismanagementofthelocalgovernment madethesituationeven  
worse.Finally,ZhangFangpingadoptedthemeasureofcopingwithshiftingeventsbysticking  
toaunvaryingprincipleandthetumultthensubsided.Duringthisprocess,variouspowerswere  
involvedandthelocalgoverningvariedinform.  
Keywords:themiddleoftheNorthernSongDynasty;gossipinSichuandistrict;turmoilin  
Jiawuyear;thegovernmentsreply  
[责任编辑:凌兴珍]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