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年卷第
"
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896?9.#())*
(
))* ++
月
,$-./0%$12345-0/'$.60%7/389.:3;<!2$430%2439/49:=>3;3$/"
论成都平原地理形态
对古蜀移民文化雏形的影响
范 仲 远
!
!
!
四川师范大学高校师资培训中心
#成都"+))"@"
!
!
!
!
摘要
成都平原的地理形态与古蜀人文化精神间形成具有极为丰富的人文联系
封闭的成都平原下蕴藏了大
#
古河道出口遗址成为原始文明的通
对古蜀先民的文化雏形产生了深刻
量砂夹卵石
!
其来源为龙门山西部
#
西北部青藏高原东缘深山峡谷的山石碎屑
道
!
盆地是黑土层的形成促成了早期的农牧业开发
!
成都平原最初的形成雏形
!
影响
"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e*(@`B!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DB!+B%())*&)"D)+!FD)B
!
成都平原
$
地理形态
$
氐羌
$
古蜀
$
移民文化雏形
$
!! !
一
成都盆地的自然形态 堆积 山洪的不断泛滥和古河道出水对山前成都凹
成都平原又称为 地的肆意冲击开阔的水面下深厚的充填物被不断
川西平原(#座落在龙门山前 #
远古成都平原属于凹陷盆地底部%'成都盆地位于 的搅动移位
由于受到东面龙泉山南面牧马山丘
青藏高原东缘夹于龙门山与龙泉山之间盆地中充 陵高地的阻挡大量的泥砂和卵石堆积在成都凹地
雅安砾石层和晚更新 这些充填层互相连接起来形成冲积性平原基础
其物源均来源于盆地西侧的龙 都平原土层的下面蕴藏了大量砂夹卵石来源
%
'
#
%
&
#
#
#
#
填了!&"I0以来的大邑砾岩
&
%
成
世 全新世砾石层
门山
#
具横向水系和单向充填的特征( %海拔约 川和水由青藏高原东缘搬运而至#'大量松散的固体
))
米低于四川盆地平均海拔高度的成都盆地位 物质在构造破碎
& #
地震活动风化剥蚀或冰川活动强
& &
于龙泉山以西龙门山以东
烈的沟谷流域内往往提供了大量砂砾等碎屑物质
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降%'盆地底部海拔多数 又经过崩塌
滑坡等块体运动进入沟槽为泥石流
由于 四川盆
还是内陆湖盆
盆地边缘山地迅速隆升长江中上游水系开
属内
H
#
#
是冰
)
+*
"
#
面积")))多平方公里
#
#
&
#
#
)
(*
)!*B"
在
(B)$E))
米
#
地势东南倾( %()))多年前构筑 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
%
另外
#
'
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平原 该地区为四川省境内最肥沃土壤和农业耕作 万年时
始沟通( %成都盆地属四川盆地的组成部分#
封闭的成都平原与砂夹卵石来源 陆湖盆区因此山石碎屑进入该地区后也不断受到
#
在成都平原地下存在大量的自然夹砂卵石这 洪水的冲刷
纪冰川时代从西部西北部深山峡谷里奔泻 今二三百万年的第
#
其自流灌溉范围几乎惠及整个 地在距今+&F亿年以前
#
%
"&"
至 千
%
#
#
)
(*
区
%
+`
#
&
搅动
&
碰撞
#
最终形成沙夹卵石
%
在距
&
西北面山地发育
流水等携带堆积
是第
F
&
F
纪盆地西面
&
出的冰川泥石流和其它大小河流带来的堆积物
%
出 的大量山石沉积物由冰川
&
泥石流
山后由于水面开阔
#
流速减缓
#
大量泥砂和卵石形成 在西部的成都凹陷区内
#
最终抬升了盆地底部 后
%
收稿日期!())*D)FD((
作者简介
!
范仲远!+*B($"#
男
#
四川资阳人
#
四川师范大学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副研究员
%
+!F
!
范仲远 论成都平原地理形态对古蜀移民文化雏形的影响
来由于长期的溯源侵蚀与江河袭夺与地壳运动形成 家口
盆地东部边岸再造地质相对疏松薄弱的地段出现 水河
豁口导致成都湖盆内水自然排泄盆地底部慢慢抬 地区地面都有大量砾岩存在
现陆地 在成都盆地凹陷区这个深厚的冲积层中 一个信息在若干年前成都凹陷地区被大量来自遥
砾石经过长时间的水 远深山峡谷的砾石所充填古岷江流域河道等正是
而形成大小不等的砂夹卵石 这些砾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输送带 在成都凹地形
流水等携带大量堆积 成平原的过程中当凹地某处被充填物填满后阻塞
仍是由于后来 或流域被地球内力作用的地壳隆起堵塞迫使古岷
才致使大量湖水退出盆 江流域河道河曲摆动改道 存留在古河道中的砾石
成都平原独特的地 由于经过长时期来自地球内部的常温或非常温的地
有的学者认为成都盆地 热作用和充填物自重压力与钙化物胶结加之扬子
其中成都盆地南部的都江堰街 准地台与印支地块间位置移动的挤压等作用最终
大邑白岩沟大邑氮肥厂彭州丁 板结成砾岩 原本沉淀在凹陷区内的砾岩被活跃的
彭州葛仙山等剖面中的砾石层在碎屑成分重 地壳运动升到地面形成了成都盆地西部边缘龙门
矿物和花岗岩砾石的地球化学成分等方面相似应 山脉中部由西南向东北绵延百余里间断续出现的砾
为古岷江的产物而其与现代岷江在砾岩成分和重 岩性山峦或沟槽它们的末端都伸向成都盆地
矿物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性则表明古岷江可能存在改 些砾岩是古岷江流域河道与存在的重要证据
&
蔡家山
白鹿河暂时没发现地面裸露面的砾岩
这也清晰地告诉我们
&
九龙砂坝
&
汉旺云雾寺
%
除了彭州白
#
&
#
在其它
#
#
%
%
#
,
主要是由二元相砾石层构成
%
#
与自然力的长途搬运
成都盆地虽说由冰川
充填层形成平原雏形
人类生产开发活动的参与
#
%
%
&
泥石流
&
#
#
但平原的出现
#
#
#
%
地
#
成都凹地最终形成了平原
%
下深厚砂夹卵石层的来源
主要有两个物源区
子场崇州白塔山
家湾
#
'
#
#
#
&
&
&
&
%
&
&
#
#
#
#
%
这
%
而这
后来又往往成为来
道的现象
+
成都盆地南部的庙坡剖面和熊坡东剖面 些不同时期的古河道出口遗址
#
中的砾石层在碎屑成分
&
重矿物和花岗岩砾石的地 自岷江上游的同一种文明
应为古青衣江的产物但其 期它们又是不同分支文明通向成都平原的移民通
表明熊坡背斜是 道出口是古蜀成都平原地区移民文化来源的重要
可见居住成都平原的古蜀族人是由远古氐
成都凹地充填物的来 羌民族不同支系顺着岷江流域河谷经历了长途迁
西北部青藏高原东缘深山峡谷的 徙翻越崇山峻岭到达龙门山脉盆地边缘后最终进
入山外的冲积平原 三大地理环境变迁世代迁徙
的历史在他们本民族的传说神话与宗教崇拜中自
西北部靠龙门山中部边缘一 然留下深刻的迁徙文化痕迹
有许多暴露在地面的砾岩 在实地调查中我们
看到从今都江堰市的蒲阳镇八角石槽沟往北经向 开发
俄乡的洗脚沟绵延到彭州的磁峰镇桂花镇丰乐等
其间长约十余公里长的距离间间断地呈梳状 的冲积成因类型
地分布着许多长度不等终端通向平原的砾岩地带 在冲积成因的过程中
如在隆起的石槽沟二峨眉梁子的山顶上和沟槽两旁 有利于土生成与农业生产的地质分层
的砾岩地带说明了这地方曾经是古岷江流域水道 下凹陷区内的土层应为充填物细砂与腐殖质熟化后
的一处小支流出口 由此推导散布在龙门山中段 形成的土层 在成都凹陷区内大量充填物长期的
地区的许多沟谷中的砾岩都曾和古岷江流域河道主 被水浸泡物质质重的部分下沉质量轻的部分向上
干与支流有关这些砾岩应该是古岷江流域不同时 飘浮经过水的长期作用与分离从而形成成都平原
期的古河道流域遗址 即粗砂夹卵石细砂悬浮层
%
由于道路的局限我们又有限地调查走访了龙门 由于长时期微生物和氮氧的作用以及人类生产活动
山中段部分地区的砾岩分布状况 崇州西山地 等因素的影响成都平原地表部分的填充物经人类
都江堰市青城后山浦阳镇花溪彭州礠峰桂 劳动熟化后成为黑色土 土的黑色深浅一般与腐殖
白水河白鹿河 什邡洛水两河口绵竹遵道张 质含量相关
!
古氐羌文明"%而不同时
球化学成分等方面相似
#
#
#
流向却与现代青衣江的流向不同
#
#
在大邑砾岩沉积之后隆起的
#
它的隆起迫使古青衣 通道
%
#
)
+*
江改道( %从种种迹象表明
#
源为龙门山西部
山石碎屑
古河道出口遗址与原始文明通道
在成都平原西部
&
#
#
%
%
#
(`
&
&
%
线
#
%
#
!`成都盆地的黑土层的形成与早期的农牧业
&
&
成都平原为冲积平原
具有二元结构的特征
由于体轻物质的上浮
成都盆地地
#
这里的沉积地层是典型
二元结构
形成了
地
#
#
&
#
%
%
#
#
%
#
%
#
%
#
#
#
#
#
#
%
四川'B6+(大地震(F个月 当前地质分层状态
#
&
&
后
#
#
%
如
,
#
区
花
&
&
#
&
%
&
&
#
#
#黑色一般是肥力高的标志%K&[&威廉
+!B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斯提出#'土壤形成过程是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条形黑色土
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成都平原
的对立统一过程 而生物因素和生物小循环起主导 有长期被水浸泡的历史事实 以上调查因条件的限
作用同时指出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土壤的肥力 但它毕竟是我们从第一手调
成都平原黑土层标志着成都平原具有巨大的农业 查资料并有位置选择的调查结果 它反映了成都
生产潜力 平原地质结构的基本状况即其上部为细腻的腐殖
在对成都平原部分地区的地质调查过程中我 质积淀层其下为细砂层再下为孔隙度大涵水效
们看到了这种二元结构堆积物的存在 新都弥 能好的砂夹卵石层数十米以下为板结的砾岩层
情况分两类 在成都市五块石北路云景豪庭
%
#
%
%
)
F*F
#
(
%
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
#
#
%
%
#
#
#
#
&
%
如
#
#
%
牟镇温家寨!)(钢厂炼钢车间基坑 在低于地表+E米的
#
,
#
!
+"
深
B
米 米
#黑土层!$F #
以下为砂夹卵石+!("深 基坑内冲积堆积物$$$板结的砂夹卵石块状物的取
B
米
#
从地面到底均为黑土夹卵石
%
又
#
成都五块石 样分析
上限不会超过
成 于一个大水坑状态
大程度上依靠了水和有机物的作用
米 搬运来能形成土的物质如成土细砂和有机物等
都江堰石马一组建桥基坑 水的冲刷搅动漂浮等作用把轻的物质留在了堆
黑土层 黄土 积层的上面重的物质留在了下层有机物改善了上
其下为砂夹石层 在成都平原的东南 层堆积物的质量下层形成了砂夹卵石层 砂夹卵
龙泉山脚下的西南坡面有土壤存在 这一地 石层和坚硬的砾岩与岩基一起构成的地下水涵养
区的土壤生成有着土自身发育生长特性而和广大 层从而形成了一套自然完美的农业土质结构后
的平原地区土层的形成是不一样的 我们在对龙泉 又经过巴蜀先民数千年的深耕细作和对水的治理
山脚下的成都沙河堡原三圣乡花果一组四川师范 使成都平原地表层形成了肥力很高肥效不亚于天
然黑钙土的腐殖质与细砂熟化后的积淀层这就是
米左右的基坑 今天号称
米左右的黑黄色的耕作扰乱
在生
长 提供了自然环境条件
条状黑色土不规则的倒楔在该层 民 远古移民的族属关系
由于色彩的差异使两者间的色差区分十分 目前发现的众多的地面地下历史资料证明
这多半是膨胀性粘土移位时形成缝隙后又 化雏形的来源应属古氐羌文明 在近年的考古中
长期被水浸泡的原因 几百米以外的东头则是属 人们在龙门山中段地区发现了古人类的活动遗址
褐红色砂岩的强风化层和中风化层 西两端的关 如在彭州五龙洞遗址中遗址内有一块平台平台
系是
土壤生成的时间进度不同%'土壤形成开始于 上有两个长方形大坑
有机体生长的陆地表面岩石风化物上这些有机体 图形小坑并在洞内发现了古人类用来取火的砾石
在生命活动中进一步分解了岩石并从中吸收和集 砸东西的花岗石及烧过的炭核 经专家推测那些
中必须的矿物养料同时使陆地表层富有植物营养 石头是新石器时期的石头而不是本地石头洞后的
元素和岩石所没有的含氮有机化合物所以土壤与 天坑与相邻的大崖窝遗址崖壁上还刻有神秘的古蜀
土壤的形成按照这一规 图语 在什邡转经楼发现远古人类头颅和几件比较
黄色土壤层中的不规则的 粗糙的石器可见在万年前古蜀人先民仍生活在盆
是由于该地地处龙泉山边缘 地边缘的高山上 他们祖先的文化类型我们是否
黑色土形成是膨胀性粘土的膨 能通过崖壁上神秘的古蜀图语找到答案 当他们数
由水把富有植物营养元素和含氮有机化合 千年后从边缘的山区下到平原后他们面临的一定
带到了黄色土壤层的裂隙中而形成不规则的长 是一大片湿地和不断发生的洪水 是古蜀人的
#
较为松散的状态决定了它板结形成的时间
万年这也证明几千年前这里还处
可见成都平原土层的生成
泥石流与水
北街云景豪庭公寓基坑
#
深
+E
米
#
黑土层F$B
米
#
+
#
以下为砂夹卵石+E米以下为坚硬砂砾岩层
%
又
#
%
#
很
都华阳领峰客户中心基坑
其下纯青细砂层
以下为坚硬的岩层
从上往下
层一米左右
边缘
#
深
*
米
#
黑土层($!
米
#
%
(
米
#
又
F
米左右砂夹卵石层
*
#
&
#
%
又
#
#
&
&
#
深
F
米
#
,
!
耕土"")$@)公分
#
#
#
#
%
#
%
#
%
#
#
&
#
%
#
#
&
#
大学北大门!))米处的原生土层进行调查时发现
#
#
在距一条东西走向
西头的土质上面
下层为生黄色土层
&
长
!))余米
&
深
F
'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黑色沃土%
二
!
中
#
+
&
成都平原古蜀的移民文化雏形及其影响
成都平原最初的形成雏形为后来古氐羌移民
古蜀文化的雏形
决定了古蜀的文化类型
古蜀文
层
#
#
层厚约(H!米间不等
黄色土层中可见一缕一缕的长约+&B$)&B米间
#
#
&
#
#
来自远古移
短不齐
土壤中
明显
&
大小不一
#
%
#
%
#
#
&
#
%
#
%
#
%
#
%
#
东
&
,
#
#
,
#
大坑下面排列着F)余个几何
#
#
&
#
%
#
#
#
#
#
)
F*+F
岩石有本质的区别
律生成后那些倒楔在红
长条形黑色土的形成
土质属膨胀性粘土
滑裂
(
%
%
#
&
#
#
#
%
#
#
1
胀
物
&
#
#
#
%
水
#
+!"
!
范仲远 论成都平原地理形态对古蜀移民文化雏形的影响
难题
与社会精神生活的反映主题
与出土文物中我们看到了这点
断搬迁中我们不仅看到水的破坏作用
堆与成都平原一带出土的玉石器青铜器中
看到水对古蜀先民的文化雏形产生的深刻影响
#
也是古蜀先民赖以生活的重要自然物质条件 出的古蜀先民的有关神话与图腾同现实链接起来的
从众多的被发掘遗址 这一地区文化现象也随之发生 古蜀氐羌人原始神
从古遗址被淹和不 话的来源应始于原始先民世代生活中的传说长时
从广汉三星 期的原始神话传说最终升华形成原始宗教崇拜
也可以 原始宗教崇拜进一步为原始宗教的精神从而奠定
了初期社会精神文化基础 在自然与社会的关系
很多文明遗迹表 上古蜀氐羌人希望通过对宗教崇拜祭祀物的虔诚
其源于岷江上游及青 祭祀达到惠己的目的如对大山大石大树对祖先
蚕丛氏立蜀为国自为蜀王史载 以及蚕鸟等的宗教崇拜无一例外是希望它们能显
帮助他们达到自己力所不能企及的目的
蚕丛氏祖先主要活动在成都西北的岷 者实现某种更大更遥远的目标 如先民对大山
兴起于蚕陵山今岷 山的崇拜莫不因诸山为鬼神灵气集聚与藏珍纳宝
江上游茂县北迭溪海边"#这蚕丛地名象刻石古碑
之处 在原始社会先民对自然的认识常常与社会
成为历史见证数千年来沿袭命称在岷江上游
至 联系在一起%'原始宗教起源于原始社会阶段
今叠溪地震湖畔还留下 等昔 于当时人类生产力低下对自然软弱无力因而产生
时城址的残碑//由此可见蜀族先民来自岷江上游 对超自然力的神秘感
并幻想借助于超自然力摆脱
这就形成最初的原始宗
古蜀人对大石的原始崇拜源于它们对大
在他们祖祖辈辈长期生活的莽莽大山中
藏大草原 对高山的仰望与崇拜早已融入先民们的精神世界
岷江大渡河 我们从山海经 中以
比较羌族居住之高原地方低暖宜于 大山
而交通不便 地理既异经济生活不同民俗 南山经
随之变化形成新的支派自武都之白马汶山之冉 多金
汉嘉之青衣沈黎之莋越巂之白狼皆称曰氐 食之不饥
蚕丛盖居岷江河谷之尤早者 蚕丛之族迁蜀尔后 名曰迷榖
冉駹承居其地是故蚕丛氏虽蜀之先王亦氐类 尾之山凡十山
后代名曰柏灌后者 龙首其祠之礼
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 米白营为席
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时蜀 多赤铜其阴多石涅
于湔水 其状如翟而五采文
从天堕 又西二百里曰龙首之山
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 苕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泾水
我们可以看到 山海经中也有记载人类先祖
鱼凫族和杜宇族等古蜀先 经 苍梧之渊
当时 山
尚处于人类发展的童 羌先祖
氐羌乞姓
从遥远苍茫的崇山峻 一部集传说神话
时间的 议最大的一部典籍
当这一地区移民最 但从它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远古华夏大地的文化
许多由远古传说与猜想演绎 因子 山海经中还有很多与古蜀相关的记叙
%
%
#
,
#
#
+
#
由
&
#
#
%
%
)
F*++!
'
蜀之为国
成都平原古蜀文明的主流
藏高原古羌地区
蚕丛氏人
#
肇于人皇
(
%
#
明
#
#
#
&
&
#
%
#
#
&
#
'
纵目(%-蜀王本记
.
载
#'蚕丛姓居岷山石 示神力
#
#
或
)
B*!*E
室中
江上游山区%'蜀地始称王者
(
%
&
%
&
神
#
!
#
#
%
#
#
%
%
由
2
蚕陵县3&2蚕丛重镇
"*+*
%'蚕丛重镇
3
#
#
#
)
是可信无疑的
茂县北叠溪海畔
先生在蚕丛考
族同源 为人类最先入居于康
(
(
古碑至今残留在 现实生活中的困境
#
)
**+B
%
关于蚕丛氏的民族属性
#
任乃强 教
(
%
-
.
一文中可肯定其为氐类
'
%
氐与羌 山的崇拜
#
#
&
青
&
#
)
E*(((
者
(
%
又
'
氐者
#
居于低地之羌也
%
&
-
.
记载中可窥见一斑%-山海经.
金砂江诸河谷
种植
#
#
&
神山为冢%-禹贡
.
云
'
嶓冢导漾(%-山海经
6
#
%
#
#
.
云
(+'有草焉
'
其首曰招摇之山
其状如韭而青华
其状如榖而黑理
#
临于西海之上
其名曰祝馀
其华四照
自招摇之山以至箕
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
毛用一璋玉痉糈用稌米一壁
曰女床之山其阳
有鸟
见则天下安宁
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
其中多美玉
#
多桂
#
#
#
#
&
玉
#
#
#
駹
#
#
#
%
%
有木焉
#
#
#
其
)
+)*+
#
%
#
#
佩之不迷
(
+
又
'
#
#
#
#
#
#
#
)
+(*(((
也
(
%'蜀王之先名蚕丛
#
#
#
#
#
#
#
稻
)
+)**
名鱼凫
王化去
#
此三代各数百年
#
#
&
(
+'西南三百里
#
#
%
鱼凫田于湔山
#
#
#
#
#
其獣多虎
%
豹
&
犀
& %
兕
民稀少%(自蚕丛到鱼凫有至少千年之间
#
&
焉
#
#
名曰鸾鸟
#
%
湔山进行鱼猎垦牧%'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
#
#
#
#
%
)
+)*F)
止朱提
自立为王曰望帝
传说中有关古蜀蚕丛族
#
有一女子名利
#
#
#
#
(
%
在
)
B*!*E
(
%
从古文献中
#
-
.
&
神灵的大山#-山海
&
6
海内经.'南方苍梧之丘
#
#
其中有九凝
也有记古氐
先龙是始生氐
是现成成书最早的
地理为一体的典籍也是争
无论它记载事物的真实性怎样
#
)
+)*B(+
民的移民痕迹%'远古社会的历史是漫长的
%
#
舜之所葬
#
在长砂零陵界中
(
%
甘青地区和岷江上游的人类
#
'
伯夷父生西岳
#
西岳生先龙
#
)
@*!"
)+)*B(B
年
(
%
羌
#
(
%-山海经
.
远古蜀氐羌人生活环境
#
&
&
历史
&
#
岭到庞大的蜀湖边缘最后进入湿地的变化
#
#
磨难与生活习性和心理的演变
#
终演变为平原居民后
#
%
在
-
.
#
+!E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从这些记叙的文化因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蜀先民 崇拜也顺理成章了
神化大山崇尚大山的基本缘由 古蜀人对大山的 留下的众多的鸟型器物中
崇拜就带有地域宗教的意义 华阳国志 古氐羌人最早成为这块土地上的居民
图括地相 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 期文化由雏形走向成熟 其后这一地区为核心的宗
纬书河图括地 教文化与生产技术向北扩展到陕西武都褒斜南
以神话江源 意谓天 到云南昭通大理后这标志着古蜀文明达到了高
以润梁 扬州为民建 峰 至于后来开明王朝对成都平原的统治又标志
忽 着古蜀文明的残存与另一支文明嫁接后形成一种
%
我们今天能从看到的古蜀时期
看到鸟图腾与宗教崇拜
此时
&
%
#
#
如
-
.
引
'-河 精神
%
#
.
曰
,2岷山之精
#
#
#
%
建福3(%-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
云
'
-
#
&
+
相
.
设为岷山为天上井络之说
#
%
&
#
井水随络汲取
福利帝运能会昌期也
得仙道
三星堆大青铜树
#
注于下地
#
&
荆
&
#
%
#
)
E*++!
#
(
#'鱼凫王田于湔山
至于古蜀人对大树的崇拜
# %
我们从 新型的文明$$$古巴蜀文明
金砂遗址中残存的巨大乌木树甚 成都平原的地理形态是封闭的
#
#
#
)
((*++@
(
%
&
#
它很大程度上
都可以看到 决定了成都地区远古居民移民文化的价值取向 但
从古到今都无不
可见成都平原古蜀移民文化
捕鱼业的发展自然使古蜀人和鱼与鱼凫 对后世的移民文化影响其意义是及其深远的
结下难了之缘洪水又使他们恐惧 由于鸟能躲避 然今天的成都平原文化并非是人们常言的盆地封
洪水与预报太阳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古蜀人对鸟的 闭文化反之是开放的包纳百川的移民文化
至从稍晚的商业街遗址的巨木船棺上
这些通天的
'生命之树(&'太 从成都平原整体的文化基础上看#
的宗教精神影子 古蜀先民从高山下到多 具有移民文化的特质
%
水的盆地
#
%
'
建木(&'扶桑(&'若木
(
阳之树
(
%
#
#
%
当
+
%
#
#
#
#
&
%
注释
!
)
+*李勇
#
#
& &
黎兵等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成都盆地物源分析与水系演化
沉积学报#())"#!!"&
(*四川盆地)=K0LM*&百度百科)())@D)@D!)*&5;;,00?03X9&?03>-&4$60839O0()*!+&5;6&
N
)
)
!*严钦尚
#
曾昭璇
何宜庚
扬雄
&
地貌学)I*&北京
土壤地理学)I*&北京
蜀王本记)J*00丛书集成续编,(E(
,
高等教育出版社#+*@B&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文丰出版公司#+*E@&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E&
)
F*朱鹤健
#
&
,
)
B*!东汉
"*冉光荣#!
E*常璩
@*李明主
**陈玉屏
"
&
辑
&
台北
,
)
日
"
工滕元男
!
主编"&四川岷江上游历史文化研究专著)I*&成都
,
)
&
华阳国志)I*00任乃强
羌族文学史)I*&成都
民族宗教研究)I*&成都
山海经校注)I*&成都
&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
上海
,
)
&
,
四川民族出版社#+**F&
)
&
,
四川民族出版社#())!&
)
+)*袁珂
&
,
巴蜀书社#+**"&
!
责任编辑
"
李大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