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卷第1期
2
016年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3,No.1
January,2016
红色旅游社会效应研究
———基于认同视角的探讨
1
,2
2
2
赵志峰,孙国东,李志伟
(1.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成都610064;2.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旅游与服务管理系,重庆400067)
摘要:国家大力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并多次强调要把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放在首位,但学界缺乏对红色旅游
社会效应应有的关注。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可以分为历史认同、政党认同和国家认同。根据历史认同、政党认同
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建立红色旅游社会效应结构模型,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国家为什么要大力支持红色旅游
发展,并坚持把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放在首位,这也为后续量化研究红色旅游社会效应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红色旅游;社会效应;社会认同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6)01-0063-09
一
问题提出
省颁布了《河北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等。正是在这些
强有力的措施与政策的推动下,红色旅游才得以在全国
范围内推广普及。
近十年来,全国红色旅游持续增长,发展规模不断
扩大。据统计,2013年,全国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共接待
游客7.86亿人次,全国红色旅游直接就业122ꢀ4万人,
从政策来看,国家高度重视红色旅游的发展,其主
要原因可概括为三种。一是政治原因,增强爱国主义教
[1]
间接就业460万人,可谓规模庞大,数量惊人。红色
旅游如火如荼的发展与国家支持密不可分,国家先后出
台多项措施与政策来支持红色旅游的发展,诸如中共中
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的《2004ꢁ2010年全
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和《2011ꢁ2015全国红色旅
游发展规划纲要》,国家14个部委联合制定下发的《关
于进一步促进红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国家旅
游局确立的“红色旅游年”和成立的全国红色旅游工作
协调小组以及2015年制定的“515战略”等。此外,许多
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些鼓励红色旅游发展的措施,如江
西省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若干意见》、河北
[2ꢁ4]
育 。红色旅游寓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于一身,
既能增进旅游者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认识,也能
增强爱国意识。二是文化原因,保护和利用革命文化遗
[5]
产。由于资金短缺、利用途径单一等原因,许多珍贵
的革命文化遗产受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而红色旅游的
发展为革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6ꢁ7]
三是经济原因,带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 。一些著
名的红色旅游景点位于偏远革命地区,经济不发达是这
些地区的共同特征,发展红色旅游,可以带动这些贫困
地区的经济发展。从发展红色旅游的目的和历程来看,
收稿日期:2014-10-21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新型城镇化下重庆地区旅游城镇建设路径与发展对策研究”(KJ1401412);重庆第
二师范学院院级重点科研项目“两江新区成立对重庆都市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KY201138A)。
作者简介:赵志峰(1981—),男,内蒙古丰镇人,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旅游与服务管理系讲师,研
究方向为旅游营销与旅游规划研究;
孙国东(1977—),男,吉林榆树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旅游与服务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营销与旅游经济;
李志伟(1981—),女,内蒙古赤峰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旅游与服务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
6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国家一直重视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并不断强调要把红
色旅游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例如,全国红色旅游工作
协调小组办公室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红色旅游的社会效
认同也被纳入社会学的研究范畴。Tajfel把社会认同定
义为个体意识到属于特定群体,并认识到群体成员给其
[29]46
带来的情感和价值 。目前,认同也逐渐进入旅游学
科,认同理论在旅游研究中基本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
个研究方向是认同对旅游的影响。如Palmer等研究了
居民的社会认同对旅游支持的影响,发现认同的认知成
[8]
益放在首位;《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原则就
[9]
是要把红色旅游的社会效益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可见,获取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是国家推动红色旅游发
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30]
分对旅游支持有显著影响 ;Hallak等探讨了旅游企
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应该从何种角度去诠释红色
旅游的社会效应? 红色旅游社会效应包括哪些维度?
彼此有何关系?每一个维度又有哪些构件? 这些问题,
学界尚缺乏深入的思考。红色旅游具有较强的政治性,
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视角去分析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
才能理解国家为什么要大力支持红色旅游的发展,才能
理解红色旅游社会效应的内涵,从而把握红色旅游发展
的动力和规律。
业家的地方认同对社区支持、企业精神和企业表现的影
[31]
[32]
响 ,以及社区认同对遗产旅游的影响 。但更多研
究的关注点是旅游对认同的影响。从目前的研究成果
来看,旅游中的文化认同主要表现在对国家和民族的认
同。Palmer认为遗产旅游在构建国家认同中具有重要
作用,因为它依靠一个国家的历史标志物去吸引游
[33]
客 ,参观遗产旅游景观在形成国家认同方面具有重要
作用,同博物馆一样,它展现了民族精神和国家存在的
[34]
历史 。访问战场遗址不仅可以表达人们对死亡和灾
二
相关文献述评
[35]125ꢁ142
旅游社会效应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主要集中在当
难的兴趣,还可以建立国家认同
。个人去黑色
[10ꢁ12]
[13]174ꢁ177[14]110ꢁ115[15]
地社区态度的转变 、示范效应 、
旅游景点目的是获取国家认同感,或是出自于民族自豪
[16][17]2[18]
和社会结构
[19ꢁ20]
[36]29
文化变迁
等方面,主要强调旅
感 。Pezzullo以新奥尔良飓风为例,分析了灾难、旅
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缺少旅游对个人影响的关
游和认同的关系,灾难地的旅游实践提供了国家认同的
[21]
[37]
注 。后续研究逐渐意识到旅游对个人影响的重要性,
机会,也提供了教育和公民认同的机会 。正是因为这
[38]
部分学者开始关注这一话题。例如Noy分析了以色列
些遗产旅游能提供一种认同源 ,旅游者才开展长距离
[22]
[39]
背包客的叙述,发现了旅游对个人经验的改变 ;
旅游活动 。多数学者对旅游可以增强国家认同持有
Pearce检验了旅游体验对个人技能的影响,证实了旅游
肯定的意义态度,从这个角度看,政府发展遗产旅游的
目的之一是构建国家认同。
[23]
体验可以有效提高个人技能 ;Riley认为旅游者在完
成旅行后,个人会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信,生活态度也会
对多元文化国家而言,遗产种类多样,不同民族的
遗产千差万别,如何展示遗产,令人深思。如马来西亚
的遗产吸引物不是单一民族的代表,而是三个民族的体
现,因此,恰当地展现马来西亚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复杂
[24]
改变 ;公益旅游能够带来价值观和认同方面的变化,
[25]181ꢁ194
对人生的信仰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些都表明
旅游后人们会对事物的认识有所改变,态度也会产生变
[
26]
[40]
化 。换言之,旅游社会效应研究的关注点开始转向旅
游对个人的影响。
的问题 。而印度的遗产和宗教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
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是印
度六个主要的宗教,但印度政府在遗产旅游中努力建立
从红色旅游对个人影响的研究来看,学者们认为红
色旅游社会效应主要体现在政治教育上,诸如革命传统
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巩固执政党地位等。如王雪晶等
将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归纳为巩固上层建筑、爱国情感
[41]
的国家认同是以印度教为中心的国家认同 。政府之
所以会干预遗产展示的内容,目的是希望遗产旅游获得
的认同符合政府意愿。欧洲之所以发展共产主义遗产
旅游,一方面是因为共产主义遗产旅游提供了了解社会
主义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与新建国家认同紧密相
[6]
和民族自豪感等方面;雷召海认为红色旅游社会效应
[27]
体现在教育和宣传功能上 。然而,这些研究成果绝大
多数属于定性的描述,缺少实证研究的支撑。其次,缺
乏一个核心理念来统筹红色旅游社会效应,致使其研究
只停留在表层。因此,红色旅游社会效应的研究有待于
进一步深入。
[42]
关 。朝鲜的共产主义遗产旅游在维持公众对政府和
[43]
国家的忠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综上所述,国外的研究已经开始关注旅游对认同的
影响,遗产旅游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证实,这
种关系是否也适用于中国的红色旅游? 对于红色旅游
而言,除了国家认同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维度的认同?
尽管认同已经走入旅游学科,但国内相关研究才刚刚起
认同最初是一个哲学概念,后成为心理学研究的范
畴。Freud把认同看作是个人与他人、本团体与他团体
[28]41
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 。由于涉及到群体,
64
赵志峰孙国东李志伟红色旅游社会效应研究———基于认同视角的探讨
图1.扎根理论流程示意图
步,结合中国的案例不多,这部分研究文献还十分有限。
如Hu以歌乐山红色旅游景区为例,探索了红色旅游体
成后,再一次对资料进行编码,若没有发现新概念和新
范畴,则认为达到理论饱和。若出现新概念和新范畴,
则继续补充资料以进行编码分析,直到不再出现新的概
念和新范畴。其研究流程如下(见图1)。
[44]2
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 ;左冰以井冈山景区为例,
从政党认同的角度揭示了红色旅游与政党认同之间的
[45]
内部关系 。
旅游认同涉及到主体的意向性,是旅游活动对旅游
四
研究过程
(一)资料收集
者产生的一种影响,是评价旅游活动社会效应的重要变
量。在对旅游者进行访谈时,当旅游者谈到自己的感受
与体验时,都指向了认同这一范畴。由此,我们认为,
根据认同这一主题,结合文献知识,初步拟定了红
色旅游社会效应的访谈大纲,在与小组成员讨论后,进
一步修改访谈大纲。其后,对受访者进行预测,发现一
些受访者不能准确理解题目,于是再一次进行修改,确
保受访者能准确无误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同时,尽量不
限制被访谈者的思维,使其能够畅所欲言。本研究确立
了访谈的三个主问题:(1)你去过哪些红色旅游景点,参
观红色旅游景点的目的是什么?(2)请结合实际参观过
的红色旅游景点,谈谈你在参观游览时的感受及体验?
“认同”是红色旅游社会效应的核心范畴之一。基于学
界对红色旅游社会效应研究的薄弱,本文从认同理论出
发,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红色旅游访谈资料为分
析基础,试图回答红色旅游社会效应的内在结构与机
理。
三
研究方法
本文旨在从认同视角探索红色旅游社会效应的维 (3)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你认为发展红色旅游的社会
度与结构,这些问题更适合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质性
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
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
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
动,对其行为和意义构建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
意义在哪里?
本文采用深度访谈与焦点小组访谈来收集资料,主
要考虑的是一对一的访谈能够使受访者较为平静的回
答问题,有利于表达受访者的真实想法。在大家的相互
刺激与相互启发下,焦点小组访谈能够更加全面地回答
问题。一对一的访谈进行了28人次,每次访谈时间约
为1小时。焦点访谈进行了2组,每组3人,共计6人,
每次访谈约为1.5小时。访谈对象的选取根据以下原
则:(1)受访者性别比例大体保持一致;(2)受访者的年
龄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各个年龄段;(3)游览过红色旅游
景点。每次访谈结束后,整理访谈内容,完成访谈记录
和备忘录(访谈样本的基本信息见表1)。
[46]99ꢁ101
动
。而扎根理论被认为是质性研究最为科学的
[47]93
一种方法 ,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从资料中构
[48]19ꢁ40
建理论
。其核心是对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将搜
集到的资料加以分解、指认现象、将现象概念化,再以适
当方式将概念重新抽象、提升和综合为范畴以及核心范
[49]22ꢁ23
畴
。在界定研究问题后,本研究主要通过访谈法
来收集数据,同时辅以游记等网络资料进行补充和验
证,在理论抽样的数据基础上,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
编码和选择式编码来构建红色旅游社会效应的理论维
度。同时,为了保证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理论形
6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只
表1.受访者资料
历史感悟
历史教育
有国家强盛,人们才能安居乐业
项目
性别
属性
人数
18
16
5
百分比
52.90%
47.10%
14.70%
17.60%
20.60%
17.60%
11.80%
8.80%
我们要学习和发扬先辈的精神,
好好工作,实现中国梦
历史回味
男
女
参观(渣滓洞)时,心情蛮沉重的
共产党人意志坚定,永不放弃
历史体验
党员形象
企业人员
群众有困难,就找他们(共产党)
帮忙解决
事业单位人员 6
政党的价值观政党认知
公务员
学生
7
6
共产党做过那么多的事情,令人
感动
政党事迹
职业
他们都是无名英雄,崇敬这些英
雄
个体经营者 4
崇敬共产党
农民
其他
3
3
政党情感
政党归属
成为共产党的一员,感觉光荣
8.80%
人民群众支持(共产党),拥护它支持和拥护党
高中(中专)以下 7
20.60%
23.50%
38.20%
17.60%
17.60%
23.50%
20.60%
17.60%
11.80%
8.80%
建立了新中国
建国
大专
8
赶走侵略者,民族获得了独立,
人民当家作主
教育背景
民族独立
政党绩效
与评价
大学本科
13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他们
(共产党)开创的
硕士及以上 6
幸福生活
领土被占
受到侵略
2
1岁以下
1—30岁
1—40岁
1—50岁
1ꢁ60岁
1岁以上
二)资料分析
.开放式编码
6
8
7
6
4
3
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我们大片领
土
2
近代以来,(我国)受到列强的欺
辱
国家认知
国家情感
民族意识
3
年龄
4
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
国家制度
5
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
痛恨侵略国
6
很有历史沧桑感,庄严肃穆,爱
热爱祖国
建设国家
(
国情怀油然而生
要好好工作,为国家的强盛付出
1
自己的劳动
开放式编码是指对原始资料进行概念化的过程,将
原始资料揉碎打散,赋予概念,再以特定方式重新组合
起来的过程,其过程分为标签化、概念化和范畴化三个
阶段。对原始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将意义相近的语句合
并归纳为一类,并从中提炼出初始概念,本文对每个范
畴编码只用3条语句及相应的初始概念(见表2)。
表2.开放式编码
我们(中华民族)和他们(侵略
者)不一样
民族自我意识
激发我们中华儿女的上进心,为
中华民族崛起奉献力量
民族归属感
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前进
日本的入侵,给我们民族造成了
空前的危机
民族危机
民族团结
共同责任
开放性编码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儿女
团结起来,赶走侵略者
民族
凝聚力
访谈资料记录
概念化
范畴化
中华民族的强大,关系到我们每
一个人
真不敢想当年,他们(红军)的条
件是多么的艰苦,走那么远的路
历史想象
日本人对我们做了多少惨绝人
寰的事情
2
.主轴式编码
历史认知
历史传承
历史记忆
由开放式编码得出的概念和范畴之间的关系还有
待于进一步明确,主轴式编码的主要目的在于发现范畴
之间潜在的逻辑关系,寻找主范畴和副范畴。由于开放
式编码提取的概念和编码仅存在“资料→概念→范畴”
逻辑关系,不存在“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
这些雕塑和景点,就是让我们的
子孙后代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是
我们的责任
→
行动/互动策略→结果”的逻辑关系。借鉴典范模型
66
赵志峰孙国东李志伟红色旅游社会效应研究———基于认同视角的探讨
的思维方式,本文对9个范畴整理以后,形成了3个独
立类属,它们分别是历史认同、政党认同和国家认同。
历史认同由历史记忆与历史回味2个范畴构成;政党认
同涉及政党认知、政党情感和政党绩效与评价3个范
畴;国家认同则包含国家认知、国家情感、民族意识和民
族凝聚力4个范畴(见表3)。
在资料分析时,我们保留了5份随机样本数据,目
的是为了验证编码得出的范畴和维度的可信度。结论
显示,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的5个样本,均没有提取出
新的重要概念和范畴,可以认为核心范畴已达到饱和。
五
研究发现
通过前面分析发现,红色旅游社会效应可分为历史
认同、政党认同和国家认同三个维度,且彼此之间存在
关联。
表3.主轴编码
初始概念
对应范畴
历史记忆
历史回味
政党认知
主范畴
(
一)红色旅游社会效应维度
1.历史认同
集体记忆或历史记忆是历史认同的基础 ,历史认
历史事件、历史事实、历史认知、
历史想象、历史传承、怀旧
历史认同
[51]
历史感悟、历史教育、历史体验
[52]
党员形象、政党价值观、政党事
迹、领导人、执政理念、意识形态
同的前提是保留历史记忆 ,红色旅游所描绘的事迹是
近现代史中重要的一环,参观游览红色旅游景点,有助
于形成共同的历史认知与记忆。(受访者03:“馆内用实
物、图片、雕塑和影像资料等真实再现了那段不堪回首
的历史往事,使当年发生的灾难历历在目,令人触目惊
崇敬共产党、支持和拥护共产
党、政党归属
政党情感
政党绩效与评价
国家认知
政党认同
建立新中国、幸福生活、民族独
立、历史伟业、三座大山
国家近代史、国家制度、国家领土、
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国民身份
心
,
印象深刻。”)在访谈中,受访者表示通过参观红色旅
痛恨侵略者、热爱祖国、建设国
家、国家自豪、国家依恋
游景点,他们对过去的历史事实有了更为清楚的认知,共
享熟悉的记忆和过去对维持历史认同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访谈资料发现,旅游者从历史事件中产生了诸
多的回味,这些回味是受访者对历史记忆的一种感悟和
体验,属于提升历史认同的情感因素。(受访者28:“参
观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心情不能平静,那段不能忘却
的历史,不能忘却的纪念。历史虽然慢慢远去,但我们
要让孩子了解历史,尊重历史,传承历史,是我们的责
任。历史就是历史,日本不能否认侵略。”)
国家情感
国家认同
民族精神、民族自我意识、民族
觉醒、民族英雄、炎黄子孙
民族意识
民族危机、共同责任、民族交往、民
族团结、民族自强、民族归属感
民族凝聚力
3
.选择式编码
通过开放式编码和主轴式编码,概念与范畴越来越
浓缩,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开始显现,但仍需要选择一个
核心范畴,来统领其他范畴。选择式编码的实质是在所
有已经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分析以后选择一个
2
.政党认同
[50]
核心类属 。本研究主要考察红色旅游对个人价值观、
思想和看法的影响,属于旅游社会效应的研究范畴。从
主轴编码结果来看,认同是红色旅游社会效应的核心内
容。有鉴于此,在对所有概念、范畴概括、整合和提取的
基础上,归纳出认同视角下红色旅游社会效应维度这一
核心范畴,来联结历史认同、政党认同和国家认同三个
主范畴。
政党认同是对政党或执政党的内在认同和情感归
[53]
属 。在我国,红色旅游的政党认同指的是广大群众对
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知和归属感。如果执政党不能维
持群众对其认同,就会丧失执政地位。王庆兵认为回顾
性评价是形成政党认同的重要途径之一,回顾性评价是
[54]
指对政党历史业绩、政府业绩的总体评价 。(受访者
0
6 红色旅游让我对党的过去有了更深的了解,知道他
们过去的英勇事迹、历史功绩。他们救民于水火,担负
了民族复兴的责任,跟党走,建设富强民主的中国。”)旅
游者在参观红色旅游景点过程中,对政党事迹有了认知
和了解,进而积极评价其绩效,对其所取得的历史功绩
予以认可,从而产生认同感。
:“
围绕这一核心范畴的故事线可以描述为,红色旅游
景点和特定的历史事件有关,通过对特定历史事件的认
知和想象,会对历史事实产生感悟和体验,这些都是历
史认同的重要内容。在参观游览红色旅游景点的过程
中,旅游者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事迹、党员形象、执政理
念和绩效的了解,进而产生了积极的政党情感,从而形
成政党认同。通过对国家近代史的了解(特别是抗日类
遗址),唤醒自身的民族意识,强化民族凝聚力,产生了
强烈的国家情感,形成国家认同。
3.国家认同
Pretes认为共同的认同是一个由多种移民文化组
成的国家官方的重要目标,旅游对构建国家认同方面具
[34]
有积极意义 。愈演愈烈的全球化对多民族国家的国
家认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国家认同下降,就会质疑
4
.理论饱和度检验
6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图2.认同视角下红色旅游社会效应结构模型
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也就失去了动力
同,即中华民族认同,属于国家认同的范畴。
[
55]
和保障 ,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世界上一些国家的
动乱,很大程度上是由认同危机造成的。在全球化的过
程中,认同与政治越来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提升国家
的认同感,是多民族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利用
遗产旅游来维持国家认同成为一种常见的做法。例如
英国国家课程规定,数以万计的学生到“西方前线”去旅
(二)红色旅游社会效应内在结构
在对历史认同、政党认同和国家认同这三个范畴和
访谈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后,本研究发现,历史认同、政党
认同和国家认同三个范畴之间存在关联。受访者在谈
到历史认同时,总是会由此引发出政党认同与国家认
同,且三个范畴总是交织在一起。(受访者07:“参观这
个(重庆大轰炸)遗址,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抵抗异族侵略
的血泪历史,侵略者太残暴了,他们犯下的滔天罪行,不
可原谅,我们(中华民族)要团结,赶走他们(侵略者)
[
56]236
行 ;印度在殖民地遗产旅游中,重点强调暴行和英
[41]
勇抵抗的事迹 ,说明遗产旅游的基本作用就是维持国
[57]
家认同 。
红色旅游景点中蕴含着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特别是 ……,我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要居安思危。这次带孩
记载着近代以来发生在中国大地上众多的革命事件,再
现了新中国成立的过程。通过参观红色旅游景点,旅游
者对国家的近代历史、建国过程和国家制度等方面有了
深刻的认知,也增强了对国家的情感。在调查中发现,
抗日类型的红色旅游景点更容易唤起旅游者强烈的国
家认同。(受访者24:“勿忘国耻,作为中国人,做好每一
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这才是对国家的贡献,祝祖国永远
富强、永远强大。”)
子来看看,就是让他接受历史教育……战争时期离不开
党的领导,国家建设也离不开党,党要领导我们实现国
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红色旅游景点展现和记录的是历史事件,通过历史
事件来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增强了人们的历史
认同。历史认同对于维护国家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
作用,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正如Ashworth
认为的那样,作为遗产的过去在塑造国家认同方面是一
[59]13ꢁ30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
种强有力的市场营销策略
;历史标志物作为国家
[58]11
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
的形成对整合各民族力量,抵御来自外部挑战具有重要
意义。(受访者32:“日本侵略者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
史无前例的灾难,但也唤醒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意识,我
们要团结,把侵略者赶出去是我们的共同的目标和责
任。”)受访者表示外敌入侵使得民族意识觉醒,各民族
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共同书写了对敌斗争的
历史。红色旅游中形成的民族认同是广义上的民族认
的象征来吸引旅游者,它的目的在于向旅游者兜售认
[
33]
同 。而每一段历史事件都和中国共产党联系在一起,
也进一步增强政党认同。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
党,因此,政党认同与国家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党
认同的强化会提升国家认同。为此,根据范畴之间的关
联,构建了红色旅游社会效应模型(见图2)。
本研究从认同理论出发,运用深度访谈法收集质性
研究资料,并借助扎根理论分析了红色旅游社会效应的
68
赵志峰孙国东李志伟红色旅游社会效应研究———基于认同视角的探讨
维度和结构。结果表明:认同是红色旅游社会效应核心
为今后定量研究红色旅游社会效应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本研究的发现对红色旅游的实践也有一
定的启示。目前,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一些红色旅游
景点已经偏离了红色旅游发展的本质规律,出现了过度
商业化的现象。而获取社会效应是国家大力推动红色
旅游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地方政府不能单纯从经济
效应的角度去衡量红色旅游,更要重视其社会效应。
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本研究尚存在着一些不足之
处:质性研究要求研究者具有较高的素质,且扎根理论
在效度、信度和推广度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本研究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尚需进一步检
验。另外,本研究只是初步建立了认同视角下红色旅游
社会效应模型,历史认同、政党认同和国家认同彼此间
的具体关系,还需量化研究检验。后续研究可以将本研
究抽取的范畴和理论进行概念化的操作,形成具体的测
量量表,采用量化数据对理论框架进行验证。
理念,从认同视角来诠释红色旅游社会效应,有助于把
握红色旅游的本质规律,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国家为什么
大力支持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旅游社会效应可以分为
历史认同、政党认同和国家认同,历史认同增强会导致
政党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增强,政党认同的增强也会导致
国家认同的强化。
六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第一,以往的研究特别是
国外的研究着重探讨了遗产旅游对国家认同的影响,缺
乏对红色旅游社会效应内容的拓展,而本研究发现红色
旅游社会效应的维度可分为历史认同、政党认同和国家
认同,拓展了红色旅游效应的维度。第二,以往的研究
缺少对红色旅游社会效应内在结构的分析,本研究关注
了红色旅游社会效应的内在结构,检验了历史认同、政
党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第三,本研究采用质性
研究方法,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红色旅游社会效应理论,
参考文献:
[
1]新华网.2013年全国红色旅游接待游客7.86亿人次[EB/OL].(2014-02-21).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2/
1/c_119450788.htm.
2]冯凌.论红色旅游的多功能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J].求是,2012,(6):94-96.
3]冯淑华.红色旅游的价值与本体回归探讨[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01-104.
4]周萌.红色旅游: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创举[J].求是,2010,(1):50-51.
5]唐丽萍,冯淑华.红色旅游资源文化遗产价值及其评价———以南昌市八一起义纪念馆为例[J].旅游研究,2011,(2):11-16.
6]王雪晶,沈和江,等.红色旅游“效益最优”价值拓展及策略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60-266.
7]陈雄根.湖南长株潭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地理,2007,(6):1042-1045.
8]新华网.综述:踏上情思火红的旅途———红色旅游发展回眸[EB/OL].(2011-06-14).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
011-06/14/c_121535358_3.htm.
9]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EB/OL].(2005-02-13).http://www.
chinalaw.gov.cn/article/xwzx/szkx/200502/20050200011948.shtml.
10]PERDUEPR,LONGPT,ALLENL.ResidentSupportforTourismDevelopment[J].AnnalsofTourism Research,
990,(4):586-599.
11]GETZD.Residents’AttitudestowardsTourism:ALongitudinalStudyinSpeyValley,Scotland[J].Tourism
Management,1994,(4):247-258.
2
[
[
[
[
[
[
[
2
[
[
1
[
[12]KORÇAP.ResidentAttitudestowardTourismImpa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of Hospitality & Tourism
Administration,2002,(3):79-100.
[13]BARKERML,MATHIESONA,WALLG.Tourism:Economic,PhysicalandSocialImpacts[M].Harlow:Long-
man,1982.
[
14]MURPHYPE.Tourism:ACommunityApproach [M].London:Routledge,1985.
15]AMOAMOM.TourismandHybridity:Re-visitingBhabha’sThirdSpace[J].AnnalsofTourism Research,2011,(4):
254-1273.
16]JAMALTB,GETZD.CollaborationTheoryandCommunityTourismPlanning[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5,
1):186-204.
17]SMITHVL.HostandGuest:TheAnthroology f
[
1
[
(
[
o Tourism [M].Philadelphia: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ress,1989.
p
6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8]DYERP,ABERDEENL,SIGRIDS.TourismImpactsonanAustralianIndigenousCommunity:ADjabugayCaseStudy
J].Tourism Management,2003,(1):83-95.
19]TAOTCH,WALLG.TourismasaSustainableLivehoodStrategy[J].Tourism Management,2009,(1):90-98.
20]GENTRYKM.BelizeanWomenandTourismWork:OpportunityorImpediment?[J].AnnalsofTourism Research,
007,(2):477-496.
21]HOTTOLAP.CultureConfusion:InterculturalAdaptioninTourism[J].AnnalsofTourism Research,2004,(2):447-
66.
22]NOYC.ThisTripReallyChangedMe:Backpackers’NarrativesSelf-Changed[J].AnnalsofTourism Research,2004,
1):78-102.
23]PEARCEPL,FOSTERF.A“UniversityofTravel”:BackpackerLearning[J].Tourism Management,2007,(5):1285-
298.
24]RILEYPJ.RoadCultureofInternationalLong-TermBudgetTraveler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8,(3):313-
28.
25]SINGHS,SINGHTV.VolunteerTourism:NewPilgrimagestotheHimalays[C]//SINGHTV.New Horizonsin
Tourism:StrangeExperienceandStrangerPractices.Wallingford:CABInternational,2004.
26]余志远.旅游体验与个人变化:一个分析的框架[J].旅游科学,2012,(5):9-17.
27]雷召海.红色旅游理论梳理与实践建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5):101-105.
28]FREUDS.GroupPsychologyandAnalisisofEgo[M].NewYork:Norton,1975.
29]TAJFELH.SocialIdentityandIntergroupRelation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2.
[
[
[
2
[
4
[
(
[
1
[
3
[
[
[
[
[
[30]PALMERA,KOENING-LEWISN,JONESLEM.TheEffectsofResidentsSocialIdentityandInvolvementonTheir
AdvocacyofIncoming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13,(10):142-151.
[31]HALLAKR,BROWNG,LINDSYNJ.ThePlaceIdentity-PerformanceRelationshipamongTourismEntrepreneurs:A
StructuralEquationModellingAnalysis[J].Tourism Management,2012,(1):143-154.
[32]BALLESTEROSER,RAMIRESMH.IdentityandCommunity-ReflectionsontheDevelopmentofMiningHeritage
TourisminSouthernSpain[J].Tourism Management,2008,(3):677-687.
[33]PALMERC.TourismandtheSymbolsofIdentity[J].Tourism Management,1999,(3):313-321.
[34]PRETESM.TourismandNationalism[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3,(2):125-142.
[35]PANAKERAC.WorldWarIIandTourismDevelopmentinSolomonIslands[C]//RYANC.Battleeld Tourism:
History,PlaceandInterpretation.Oxford:Elsevier,2007.
[36]SHARPLEYR.Tourism,TouristsandSociety [M].3thed.Huntingdon:ElmPublications,2003.
[37]PEZZULLOPC.“ThisIstheOnlyTourThatSells”:Tourism,Disaster,andNationalIdentityinNewOrleans[J].
JournalofTourism & CulturalChange,2009,(2):99-114.
[
38]GONZÁLEZMV.IntangibleHeritageTourismandIdentity[J].Tourism Management,2008,(4):807-810.
39]WHITENR,WHITEPB.TravelasTransition:IdentityandPlace[J].AnnalsofTourism Researeh,2004,(1):200-
18.
40]BUTLERG,KHOO-LATTIMOREC,MURAP.HeritageTourisminMalaysia:FosteringaCollectiveNationalIdentity
inanEthnicallyDiverseCountry[J].AsianPacificJournalofTourismResearch,2014,(2):199-218.
[
2
[
[41]BANDYOPADHYAYR,MORAISDB,CHICKG.ReligionandIdentityinIndia’sHeritageTourism[J].Annalsof
TourismResearch,2008,(3):790-808.
[
42]LIGHTD,DUMBRAVEANUD.RomanianTourisminthePost-CommunistPeriod[J].AnnalsofTourismresearch,
999,(4):898-927.
43]KIMSS,TIMOTHYDJ,HANHC.TourismandPoliticalIdeologies:ACaseofTourisminNorthKorea[J].Tourism
Management,2007,(4):1031-1043.
1
[
[44]HUZ,LIY.AStudyofRedTourisminChina:ExploringtheInterfaceBetweenNationalIdentityConstructionandTour-
istExperience[D].Hongkong:UniversityofHongkong,2009.
[45]左冰.红色旅游与政党认同———基于井冈山景区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4,(9):60-71.
70
赵志峰孙国东李志伟红色旅游社会效应研究———基于认同视角的探讨
4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
[47]HAMMERSLEYM.TheDilemmaof Qualitative Method:HerbertBlumerandtheChicagoTradition [M].New
York:Routledge,1989.
[48]STRAUSSAL,CORBINJM.BasicsofQualitativeResearch:GroundedTheoryProceduresandTechniues[M].Cali-
fornia:Sage,1990.
[49]STRAUSSA,CORBINJ.GroundedTheoryMethodology:AnOverview[C]//DENZINNK,lincolnYS.Handbook
ofQualitativeResearch.ThousandOaks:SagePublications,1994.
[
50]李志刚,李兴旺.蒙牛公司快速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运用[J].管理科学,2006,(3):2-7.
51]王仲浮.历史认同与民族认同[J].中国文化研究,1999,(3):10-16.
52]宋进.关于提高青年学生历史认同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4,(3):22-26.
53]韩慧.政党认同视域下中国共产党软实力提升[J].湖北社会科学,2013,(5):40-42.
54]王庆兵.试析政党认同的功能与构建途径[J].江西社会科学,2004,(8):17-20.
55]陈驰,康宇杰.国家认同的宪法学解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3-41.
[
[
[
[
[
[56]ILESJ.Death,LeisureandLandscape:BritishTourismtotheWesternFront[C]//DORRIANM,ROSEG.
DeterritorialisationsRevisioningLandscapeandPolitics.LondonandNewYork:BalckDogPublishing,2003.
[57]PARKHY.HeritageTourism-EmotionalJourneysintoNationhood[J].AnnalsofTourismReseareh,2010,(1):116-135.
[58]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
59]ASHWORTHGJ,etal.FromHistorytoHeritage:FromHeritagetoIdentity:InSearchofConceptsandModels[C]//
ASHWORTHGJ,LARKHAMPJ.BuildingaNew Heritage:Tourism,CultureandIdentityintheNew Europe.
London:Routledge,1994.
SocialEffectsofRedTourism:Aperspectiveofidentity
1
,2
2
2
ZHAOZhi-feng ,SUNGuo-dong,LIZhi-wei
(
1.TourismCollege,Sichuan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4;
2
.SchoolofTourismandServiceManagement,ChongqingUniversityofEducation,Chongqing400067,China)
Abstract:Chinaisvigorously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redtourism,withitssocial
effectsasthefirstimportance.However,academiccirclehasn’tpaiddueattention.Socialeffects
ofredtourismcanbedividedintohistoricalidentity,partyidentity,andnationalidentity.Moreo-
ver,socialeffectstructuralmodelofredtourismshouldbeestablishedaccordingtorelationship
amonghistoricalidentity,partyidentity,andnationalidentity.Theconclusionofthisstudyhelps
tounderstandwhyChinais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redtourismsovigorouslyandputting
thesocialeffectsofredtourisminthefirstplace.Itgoesfurthertolayafoundationforfuture
quantitativestudiesofthesocialeffectsofredtourism.
Keywords:redtourism;socialeffect;socialidentity
[责任编辑:钟秋波]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