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3卷第1期  
2
016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3,No.1  
January,2016  
旅游推动城镇化建设  
的典型模式与问题研究  
张新生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210046)  
摘要:在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传统路径以外,旅游城镇化也是后工业时代实现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大  
力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探究旅游城镇化的典型模式,对于丰富城镇化理论和指导旅游城镇化的实践具有重  
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中西方旅游城镇化模式的文献梳理和比较,本文系统分析旅游介入城镇化的过程机  
,并根据驱动旅游城镇化的核心要素提出当代中国旅游城镇化的五大典型模式:资源驱动模式创意驱动模式、  
市场驱动模式消费驱动模式和资本驱动模式,进而分析上述模式的特征和存在的典型问题结合国家层面新型  
城镇化和十三五规划的顶层设计,对旅游城镇化中存在的认识误区进行论述,以期为旅游城镇化的地方实践提供  
参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旅游;旅游城镇化;城镇旅游化;旅游城镇化模式;驱动因素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6)01-0072-09  
中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成长期和城  
镇产业结构的转型期,旅游作为促进城镇空间扩张完  
善城镇功能彰显城镇特色的关键驱动力量,已经成为  
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家层面国家新  
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纲  
领性文件陆续出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  
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  
道路,愈来愈成为政府和相关学术界的共识旅游城  
镇化将旅游开发与区域城镇化过程紧密结合,在产业  
上形成融合和支撑,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方  
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实践中少走弯路前者需要结合当  
代城市社会转型发展的历史过程,从地理学经济学、  
城市学等多学科的角度来进行整合研究;后者需要从  
城镇化的具体实践出发,对已经出现或潜在的问题进  
行归纳和总结。  
旅游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能够对经济、  
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产生综合性的作用,从而  
影响城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全世界范围来看,  
旅游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始于高工资和大众消费的福特  
主义时期,20世纪70年代的后福特主义时期逐渐  
[2]  
趋于成熟,并在新加坡意大利威尼斯法国尼斯美  
国达斯维加斯澳大利亚阳光海岸等地产生大量实践  
案例国内对旅游城镇化的探究从不同的学科展开,  
葛敬炳陆林等从人口学社会学角度提出旅游城镇化  
是旅游经济增长作为城镇化的因素,推动人口向城市  
[1]1ꢀ3  
大规模的旅游城镇化面临两个重要问题:一  
方面是迫切需要旅游城镇化理论的指导,特别是符合  
当代中国国情的路径和模式建构;另一方面是总结和  
归纳旅游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今后大  
收稿日期:2015-03-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特色文化城市研究”(12&ZD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新生(1984—),,江苏扬州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和旅游社会学。  
72  
张新生旅游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典型模式与问题研究  
[
3]  
[10]  
集中的过程黄震方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旅游城镇  
下发生的变化称为旅游化 ,王宁认为旅游化是全球  
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及其环境被改变成宏伟景象、  
吸引物运动场及消费场地的经济和社会文化过  
化是旅游资源富集,人口经济的集聚和扩散旅游供  
[4]  
需关系影响的结果邱云志从民族学的角度提出旅  
游城镇化表面上表现为景观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地域  
城镇化,而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则是更深层  
[
11]197ꢀ199  
”  
此外,城镇旅游化也被作为推动社会经  
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和策略刘睿在对中西方旅游化的  
比较研究中发现国内学术界对旅游化的研究并非始于  
对旅游化现象的关注,而是将旅游化看作新的发展策  
[5]  
次的城镇化对旅游城镇化的研究作为新型城镇化  
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价值上可以进一步丰富城  
市化理论和现代化旅游理论,应用价值上可以为区域  
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研究价值日益凸显,成为各相关  
领域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本文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  
学者对旅游城镇化模式的研究进展基础上,结合旅游  
城镇化的地方实践,系统地归纳了当代中国旅游城镇  
化的概念驱动因素典型模式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旅游城镇化的发展进行反思,  
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
12]  
从这个划分来看,可以将旅游化分为现象意义  
和发展策略意义两个维度城镇旅游化作为现象意义  
上来说,与旅游城镇化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范畴,而作为  
发展策略的意义来说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本文对旅  
游城镇化的探究,不仅仅停留在现象意义上的认知和  
解读,而是从旅游推动城镇化的要素类型建构出发,提  
出旅游城镇化的具体模式以及这些模式中潜在的问  
。  
旅游城镇化:后工业时代城镇化多元发展的  
()旅游城镇化模式研究文献与中西方比较  
重要路径  
旅游城镇化的模式研究较为丰富,笔者在CNKI  
中以旅游”“城镇化”(城市化)模式进行主题检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07(时间截止到20159  
),主要集中在2010年以后(共计165,占  
()旅游城镇化与城镇旅游化的概念辨析  
旅游城镇化(TourismUrbanization)在全世界范  
围内普遍存在,是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和后工业社  
会背景下一种有别于传统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全新范 79ꢁ7%)。在外文数据库(包括Elsevier/Wiley/EB-  
在对旅游城镇化展开具体研究之前,有必要厘清 SCO/GoogleScholar)联合检索关键词tourism、ur-  
旅游城镇化和城镇旅游化两个概念,二者之间既有显 banization(citification、metropolitanization)model  
著的差别,又有内在的关联旅游城镇化偏向于类型 (pattern、mode、type),共检索到与旅游城镇化模式相  
的归纳,是旅游作为要素驱动的特殊城市化模式,主要  
表现为就业机会的增加促进人口城市化城郊范围扩  
关的文献75相比之下,国外对旅游城镇化模式的  
研究更偏向于管理保护和转型等方面,如古德斯通  
大推动城市地域空间扩张要素配置调整优化城市经 (Gladstone)将美国旅游城市分为旅游大都市和休闲城  
[6]  
济结构等方面旅游城镇化的概念源于姆林斯  
,根据投入方式的差异分为退休度假海滨度假和资  
[13]  
(PartrickMullins)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和阳光海岸两  
金密集型旅游吸引物类 杰德(Judd)根据城市类型  
个城市的研究,他认为旅游城镇化是基于后现代主义  
消费观和城市观的一种城市形态,是一种建立在享乐  
分为旅游城市化历史型城市和转型城市3大类  
[
14]532ꢀ546  
国内对旅游城镇化的模式研究更偏向于  
[
7]  
(
Pleasure)的销售与消费基础上的城镇化模式林  
城镇的发展策略,往往结合地方旅游的实践,从城乡区  
资源特征适用对象产业特征等方面归纳出各种  
类型的发展模式(见表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  
是学术偏好的差异制度因素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  
等等,笔者倾向于认为这种差异更多缘于发展阶段的  
不同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阶段,发展的诉  
求更加强烈,对旅游城镇化的研究不仅仅是学术意义  
上对规律的探寻,更迫切需要结合具体实践的应用性  
研究。  
峰认为旅游城镇化是以旅游为引导,泛旅游产业推进  
城市产业聚集经济协调,文化表现向文化体验转变,  
城市服务使旅游商务及居民生活服务更加完善,从而  
引起城市性质经济结构城市风貌城市品牌调整的  
[8]  
过程而城镇旅游化是现象的表达,是城市功能中  
彰显出旅游特色的现象,城镇旅游化表现为城镇环境  
建设功能化城镇建筑景观化城镇旅游服务体系化等  
加拿大学者杨(Young)1983年首次使用旅游化  
(
Touristizaiton)这一概念就是为了表达旅游发展的  
[9]  
影响” ,杰森·弗贝克(JansenVerbeke)在研究旅游  
活动对文化资源影响时,将各类事物在旅游活动影响  
7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国内旅游推动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根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  
实际,提出以大城市为中心  
的城郊环城游憩带发展模  
时间研究者  
分类依据  
发展模式  
结合旅游发展的地方实践提  
地方特色出黄山模式曲阜模式武陵  
源模式等  
根据驱动因素分为资源驱动  
集  
014赖晓华等  
2
区位特征  
2004  
李鹏  
群模式远离城镇的农村社  
[15]  
区非建制镇旅游综合体模式  
[26]  
3大模式  
2
007 葛敬炳  
驱动要素  
经济驱动型和综合驱动  
[16]18ꢀ22  
()后工业时代的城镇化转型与旅游要素的介入  
机制  
结合井冈山旅游实践提出城  
市外延扩张乡村导入城市  
和乡村经济城市化3种模  
近代工业社会以来,城市既作为新资源的创新地  
[27]8ꢀ9  
2
009黄郁成等城乡区位  
,也成为社会整体消耗资源的集中地 ,  
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空气污染贫民窟失业垃圾围  
城等一系列发展困境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对城  
镇化过程的介入,为解决旧型城镇化出现的问题提供  
了全新的框架,能够促进餐饮住宿娱乐地产商业  
以及其他服务行业的繁荣和发展,从而推动城镇化进  
[17]  
从影响旅游城镇化的3大要  
素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文  
化资源)、资本(经济)、市场  
出发,根据维度高低得出8  
个有差别的旅游城镇化发展  
2
012 李柏文  
驱动因素  
[18]  
空间选择  
[
28]  
根据城市规模空间结构等  
方面的差异,分为旅游城市  
的旅游城镇化转型城市的  
旅游城镇化综合性城市的  
,其过程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城镇化 。  
旅游要素介入城镇化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  
是旅游行为传播城市思维,引入城市的生活方式旅  
游对城镇化的贡献不仅是经济方面的,更重要的是促  
进了人的城镇化,使乡村地区的居民体会到城市的生  
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使他们像城里人一样生活旅游  
的发展建立了乡村与外部广阔地界的联系,使传统村  
民的目光不再局限于封闭的乡村,推动了传统村民向  
城市发  
展类型  
2
013  
孙莉  
[19]  
旅游城镇化3种模式  
结合北京边缘区旅游提出了  
城市延伸型模式农村嵌入  
型模式和农村内生型模式3  
2
013李亚娟等城乡区位  
[20]  
种类型  
结合国内旅游大量案例提出  
城市旅游化模式旅游城镇  
建设模式式  
和旅游新型农村社区模式4  
[29]  
现代公民的身份转变 旅游活动带来的城市思维  
能够促进乡村社会观念思想意识的城镇化转变,这种  
观念上的改变会潜移默化地嵌入到当地居民的思维方  
式和日常行为之中二是旅游活动创造新的就业机  
,带动人口的集聚和城镇景观建设旅游活动的开  
展使得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快速增加,旅游需求的多样  
性促进农业种植的多样化工业产品的个性化和精细  
,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岗位,不仅仅吸引外来从业人  
,更能够吸纳当地劳动力实现就地城镇化充分就  
业是城镇化的核心,能够有效统筹城乡结构,实现城镇  
的集约发展和本地居民的财富增收以乡村旅游为  
,唐代剑在浙江安吉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在乡村旅游  
发展时期,可以促进农民增收12ꢁ17%,提高农村就业  
2013  
林峰  
案例归纳  
[8]  
种模式  
提出旅游集散中心模式专  
产业特征式  
014舒伯阳等  
2
发展阶段  
和旅游新农村社区5种模  
[21]  
结合海南旅游提出旅游休闲  
特色城镇旅游大中型城市  
和旅游新农村社区3种模  
2
014韦仕川等城乡区位  
[22]  
根据适用对象的不同,划分  
为城市旅游化旅游小城镇、  
旅游综合体旅游新农村社  
2
014 王蕾等  
适用对象  
资源类型  
旅游特征  
[23]  
4种模式  
[30]  
依据资源特质的不同,分为  
红色风情小镇红色旅游新  
村和红色旅游综合体3种模  
13ꢁ26% 。与乡村地区人口的流失和空心化形  
成鲜明的对比,旅游带来的就业吸引了围绕旅游的城  
镇人口的集聚和城镇化率的提升,并有效减缓了人口  
过度向大城市集中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压力三是旅游  
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崛起,促进城镇产业的转型升级。  
旅游城镇化最凸出的影响就是能够有效促进地方经济  
的迅速发展,旅游城镇化的发展带来的相关产业繁荣  
2
014 林莉等  
[24]  
结合桂西旅游,提出风景园  
林型生态环保型历史文化  
民俗风情型和边关商贸  
2
014 刘又堂  
[25]  
5种模式  
[31]2ꢀ3  
使城镇规模迅速扩张 根据《2015年中国旅游业  
74  
张新生旅游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典型模式与问题研究  
发展报告》,2014,中国旅游总收入达到3ꢁ38万亿  
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对旅游资源的依赖程度过高,  
过分依赖门票经济特别是对于相对偏远的旅游景区  
而言,小城镇的发展完全嵌入到大型旅游景区的产业  
和空间体系之中,使得城镇与景区的关系由关联性转  
,GDP比重的5ꢁ3%,而早在1996年全球旅游业  
总产出就达到36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  
[32]3ꢀ10  
1
0ꢁ7% ,国内旅游的发展潜力仍然十分巨大这  
些统计数据中还不包括旅游业发展带动的其他生产性  
行业的增长旅游经济的崛起对于处在城镇化起步阶  
段的地区,依托旅游经济可以迅速吸引旅游服务业建  
筑业批发零售业介入,借力泛旅游的产业延伸,可以  
打造全新的运动城镇休闲农业城镇等,促使现代服务  
业实现从无到有的巨大转变在传统工业城镇地区,  
旅游城镇化通过与优势产业的结合,实现了对传统产  
业的改造和提升,引发需求结构的改善,推动城镇的经  
济转型和城镇功能的多元化。  
变为依附性,降低了城镇发展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  
而对很多旅游资源非优区来说,依附式旅游开发往往  
35]  
不能久远 ,特别是当这种依附关系并不具有唯一性  
,城镇的发展将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不少地方的  
企业和政府部门对门票经济的依赖现象十分严重,旅  
[
[36]  
游经济已经蜕化为门票经济 二是面临资源的过  
度开发,保护措施不足对于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  
,如何处理和平衡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始终  
是一个难题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和文化层次的制约,  
很多地方在开发旅游中野蛮发展涸泽而渔,造成旅游  
资源的极大破坏,丧失了发展的持续动力在旅游资  
源开发的过程中,发展主体需要树立资源的保护意识,  
科学规划精细管理,通过旅游的发展使那些宝贵的文  
旅游要素整合驱动的典型模式与问题分析  
)资源驱动模式:基于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旅游  
城镇化  
资源驱动模式是旅游城镇化中最基础也是最常见  
(
[
37]  
的模式,即依托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和推动城镇化  
进程资源驱动模式分为两种子模式:依托自身旅游  
资源进行开发的资源内生模式和围绕大型旅游景区提  
供服务的景区配套模式前者指那些拥有丰富旅游资  
源的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可以依托自身的旅游资源  
实现特色化的城镇发展;后者主要指那些为大型旅游  
景区提供配套服务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城镇化地区,这  
类城镇化地区本身并不拥有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而是通过为附近的大型旅游景区提供餐饮住宿购  
交通等服务而繁荣,是一种搭旅游景区的便车的  
发展方式依托景区发展的小城镇是旅游小城镇中发  
展最早的一种类型,也是旅游小城镇的主要组成部  
化资源不至于受到低级的开发性破坏” 。三是城  
镇建设的自发性和无序化危机对于部分城镇而言,  
缺乏科学的系统性规划,过度的粗放的城市建设,简  
陋的设施,将严重损害城镇形象,难以吸引游客驻留和  
消费,使得城镇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分享旅游经济带来  
的各项利益四是过度人工化商业化的趋势日益严  
许多城镇的发展往往忽略自然环境和地方文化的  
衔接性,过度追求城市尺度和商业繁荣,破坏了城镇的  
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超前于  
[38]  
游客需求也会导致过度城市化” 。五是资源同质  
化导致的旅游产品的同质化许多资源丰富地区的旅  
游面临发展瓶颈,旅游品牌不突出,其中旅游产品的同  
质化是重要的原因以长三角地区的古镇旅游为例,  
江南水乡的古镇在该区域内比比皆是,资源的同质化  
导致产品的同质化,进而导致旅游模式的同质化如  
果不能有效地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构建差异化的旅游  
要素,往往难以在区域的旅游竞争中胜出从更宏观  
的层面来看,区域内同类型资源旅游的同质化恶性竞  
,也导致区域整体的竞争力下降。  
[33]28ꢀ29  
与景区配套模式的城镇化相比,资源内生  
模式的城镇化由于自身拥有丰富旅游资源和旅游景  
,其发生和发展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大大增加景区  
配套的小城镇与景区联动开发,实质上是一种小尺度  
范围内的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功能相关的关联式发展,  
两者共同组成的旅游地系统是一种互动型动力系统,  
[34]  
存在着唇齿相依的密切关联性 小城镇充分发挥  
利用旅游景区的资源优势以及空间的邻近性和旅游产  
业的关联性发展自身;旅游景区利用周边城镇提供的  
各类较为完善的旅游设施,分散旅游服务的压力,使得  
旅游空间进一步外延。  
()创意驱动模式:以概念和主题创新为核心的  
旅游城镇化  
对于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强劲的旅游吸引物,  
同时又缺乏特色资源产业市场等要素的地区,在旅  
游概念上进行创新,以一种无中生有的方式创造旅  
游主题和产品,同样可以发展旅游推进城镇化建设,  
这里概括为创意驱动模式的旅游城镇化与其他旅游  
资源驱动模式是旅游城镇化中最为传统的模式,  
受益于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的内在驱动,但在具体实  
践中由于认识规划统筹和管理方面的原因,往往容  
7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吸引力的降低,这就要求发展创意旅游的主体必须拥  
城镇化不同,这种类型旅游城镇化侧重于将创意理念  
融入到旅游资源的整合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产业  
链的组合之中,其核心就是概念的创新产品设计的创  
新和运作模式的创新,在学术界往往被归纳为创意旅  
(CreativeTourism)的研究范畴创意旅游概念的  
提出源于对创意产业的研究,最早由格雷·理查德  
有创新性极强的策划运营团队,能够始终保持持续性  
的创新能力。  
()市场驱动模式:大中型城市休闲需求推动的  
旅游城镇化  
市场驱动模式下的旅游城镇化通常发生在紧邻城  
(GreyRichards)和克里斯宾·雷蒙德(CrispinRay-  
市的边缘区,这里的市场主要指旅游活动所面向的  
[
39]  
mond)提出 ,并在创意旅游新西兰(Creative  
TourismNewZealand,CTNZ)等项目中加以实践创  
意旅游从运作实践的角度可以解构为两个方面一方  
,强调产业模式的创新,即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  
发展模式来系统性地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  
集聚了大量旅游度假需求个体的大中型城市伴随着  
城市化进程演变市民休闲度假活动的普及和旅游市  
场的逐步成熟,旅游早已从供给稀缺的卖方市场转为  
供给过剩的买方市场,游客本身成为发展旅游经济最  
重要的因素市场驱动模式下的旅游城镇化主要表现  
为近郊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依托大中型城市的需求  
辐射,利用农业生产农家生活乡土文化等差异性情  
景要素,为游客提供特色土菜农事体验休闲度假等  
[40]  
造旅游产业链 以常州的创意旅游为典型代表,通  
过创意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开拓,实现了工业城  
的转型升级,形成了以无中生有的常州中华恐龙  
、“由小变大的春秋淹城乐园、“化虚为实的环球动  
漫嬉戏谷三大主题公园为代表的创意旅游产  
[42]13ꢀ16  
旅游服务  
近郊旅游和乡村旅游对城市边缘区  
的城镇化进程贡献巨大,不仅带来了大量的配套设施  
建设和就业机会,改善了原居住地人们的收入结构,更  
带来了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特别对于近  
郊地区那些面临空心化的乡村,乡村旅游为其注入  
了新的发展动力,使乡村在经过一个让人认为已死去  
的休克时期后,重新获得了社会的文化的和政治的生  
[41]10ꢀ12  
另一方面,强调旅游概念的创新,旅游的吸  
引物不再是具体的旅游产品,而是旅游的概念本身。  
以高淳桠溪国际慢城为例,最吸引游客的并不是高淳  
桠溪的山水资源和乡村风情,而是慢城”(Cittaslow)  
这个舶来的概念,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文化氛围  
,通过快与慢的差异性文化氛围的营造,对游客形成  
了某种新的文化认同。  
[43]281  
命力” 。许多大中城市的近郊地区通过发展特色  
传统手工制造业低成本和高劳动力投入的加工业,取  
[
44]170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和发展创意  
旅游,新的问题和困扰也不断显现一是发展模式走  
,借创意旅游之名实施大规模的圈地开发在具体  
旅游开发的实践中,各类旅游地产开发往往容易利用  
概念的包装,背离了创意旅游的初衷二是创意旅游  
的文化和符号与地方文化的融合问题创意旅游中标  
志性的符号建筑和理念被当地人们接受,需要一个文  
化融合的过程当创意文化与地方文化发生冲突或不  
被接纳时,创意旅游的开展将面临巨大危机对城镇  
发展的地方主体而言,与发展传统工业相比,发展创意  
旅游无疑是一次高风险的赌博三是对原创性概念保  
护不足,知识产权和运作模式容易被复制创意旅游  
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模  
仿,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技术发达时代,信息保密的成  
本越来越高,而模仿和复制的成本越来越低传统知  
识产权的保护往往只针对技术手段,很少涵盖特定的  
概念和运作模式成功的概念创意和运作模式很快会  
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其他城镇竞相模仿的  
对象,同类别旅游产品大规模涌现将使得原创地旅游  
得超值的经济回报 这使得城镇化的过程不再是  
城市扩展对近郊的侵占和吞噬,而是以一种更加具有  
成长性的方式与城市实现对接。  
与经过完整工业化历程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  
镇的近郊旅游乡村旅游还处于起步和摸索的阶段,在  
推动城镇化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  
乏整体规划意识,局部地区更是盲目开发作为边缘  
地带的近郊地区,对于自身是城市还是乡村的概念模  
,或者还是站在乡村的认识层次和角度看待本区域  
的发展,对旅游和城镇化的长远发展往往缺乏系统性  
的考虑加上区域的特殊性,各项规划土地规范和指  
标不明确,城镇空间往往更多地呈现出自发性生长  
的特征当城市的边界扩张时,边缘地带的特性消失,  
这些地区往往转变成空间错杂问题丛生的城中村”。  
二是产业层次相对较低,结构单一且同质化现象严重。  
许多近郊地区旅游定位较低,缺乏特色旅游项目和产  
业类型,开展的都是一些相对传统几乎千篇一律的旅  
游项目,无外乎农家乐果蔬采摘休闲垂钓等等,甚至  
有些地方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就是发展农家乐,就是吃  
76  
张新生旅游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典型模式与问题研究  
的陈列中找到心仪的商品,加上城镇低水平的餐饮娱  
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而类似疗养购物体验、  
度假等带动性相对较强的项目开展较少三是城郊景  
观的严重都市化,地方性文化面临边缘化和丧失的危  
发展近郊旅游的过程也是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碰  
撞的过程,近郊旅游在项目开发上过分迎合城市消费  
的需要,在城镇景观和空间上追求大马路大广场和各  
洋气的西式建筑这些都使得原本相对弱势的地  
方性文化向城市文化靠拢,导致地方特色文化原真性  
的丧失,最终导致形成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  
乐配套设施,难以为游客提供愉悦的旅游体验,这将使  
得游客对购物消费场所和所在城镇的向往程度降低。  
三是互联网时代电商对传统购物消费规则的冲击,使  
得传统商贸市场和城镇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购物市  
场的经营具有特定的传统特征,其存在离不开固定的  
实体交易空间,而当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来  
临时,商品的生产流通仓储销售等环节完全可以纳  
入到电子商务一体化的网络结构中由于交易成本的  
降低,面对面的实体交易正越来越被虚拟交易所替代,  
线下实体购物旅游受到的影响将越来越凸显,以商贸  
市场为核心载体的城镇化地区应该考虑这种可能的风  
险和危机,在城镇的产业构成上尽可能地多元化发展,  
避免交易方式变革带来的巨大影响。  
(
)消费驱动模式:以购物消费为载体推动的旅  
游城镇化  
消费驱动模式的主要形态是购物旅游,是一种以  
[45]  
到异地购买各种实物商品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形式 。  
作为购物旅游发生的空间载体,购物场所的建立往往  
也成为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力量购物消费行为的发生  
和市场繁荣的过程本身就是城镇化的过程,商品的交  
换吸引人们定居,逐步形成集镇,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  
发展而逐渐壮大,发展成为新的城镇和城市购物旅  
游的发生无处不在,从国际化大都市的购物广场品牌  
旗舰店到乡村旅游的纪念品小铺,前者是城市化的后  
期相对成熟和高度繁荣的表现,而后者则是相对简单、  
原初的形态,那些发展过程介乎两者之间的特色商贸  
市场正是推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例如浙江义乌  
()资本驱动模式:以地产运作为主要形式的旅  
游城镇化  
资本驱动模式狭义上主要指旅游房地产,包括以  
[48]20ꢀ25  
旅游休闲度假为主题的置业  
,广义上还包括对  
旅游区及周边土地的开发,即所有与旅游相结合的物  
,例如海尔原乡墅曲江新城等旅游地产开发在特  
定区域的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巨大,主要体现在  
[1]  
四个方面:一是城镇化的土地开发(包括各类休闲项  
目及城镇化项目的土地一级开发);二是城镇公共设施  
的建设(包括交通景观环境整治资源保护等等);三  
是旅游休闲项目的建设(形成旅游休闲度假环境的产  
);四是地产产品的开发(包括城镇商业区和居住区  
的物业产品)。区域运营理念下的旅游地产正在逐步  
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成功的旅游地  
产开发有利于带动地方建设,引领城镇的美化和发展,  
促进社会的和谐,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推动区域的  
经济社会综合发展。  
[46]  
[47]  
(
小商品购物) 、浙江海宁(皮革购物) 、江苏丹阳  
(眼镜购物)、江苏常熟(服装购物)、河北保定(箱包购  
),他们依托专业市场发展购物旅游,又通过旅游  
推动城镇的发展和繁荣消费驱动的城镇化过程是相  
对基础和传统的,旅游作为新的要素给城镇化的过程  
锦上添花在一些传统商贸型城镇中,旅游的发展为  
城镇带来了新的活力,来到市场的不仅仅是那些传统  
的老板和商贩,普通游客也成为了新兴的客流,他们以  
购物为目的的活动发展出完整的旅游要素,形成以商  
带旅以商促旅商旅共荣的良性城镇化发展格局。  
消费驱动模式的旅游城镇化,对其他产业的带动  
效应最为显性化,与成熟阶段的购物旅游区(如香港、  
东京巴黎上海)等相比,中国内地购物旅游市场建设  
还存在以下典型问题和危机一是购物场所的旅游化  
建设程度不高,市场运营与消费需求面临冲突那些  
习惯了大宗批发惯性思维的经营者,常常存在店大欺  
的思维,对散客的接待意愿不强烈,或以信息不对  
由于受到旅游地产的开发主体的制约以及市场、  
政策环境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资本驱动模式的旅  
游城镇化建设往往容易产生以下典型问题一是整体  
开发的盈利模式相对比较单一,难以形成持续的发展  
推动力目前中国的旅游地产开发还处于粗放的高  
速增长的阶段,绝大部分旅游地产项目只是单一的住  
宅产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地产,经营模式还停留  
地方旅游资源+住宅开发的原始状态从产业上  
来看,许多旅游地产开发配套不健全,仅仅是出售资源  
称欺骗游客,以次充好,导致游客重游意愿降低二是 (旅游资源土地资源房地产资源),产业增值的部分  
旅游接待设施不足,购物旅游环境有待提高商品的  
不科学不规范陈列,往往导致旅游者难以从眼花缭乱  
几乎很少,更谈不上吃娱的旅游系统产  
业链建构二是城镇化缺乏有效就业机制,不利于资  
7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源和人口的集聚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是要  
动城镇化建设未必真的要有惊世骇俗的自然资源和人  
文资源,旅游资源并不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先决条件,拥  
有特色市场特色产业特殊区位特色产品都可以发  
展旅游经济,甚至只是一个创意的概念也可以化腐朽  
为神奇,创造旅游经济的奇迹以高淳国际慢城为例,  
其所在的南京高淳桠溪镇大山村只是苏南地区最普通  
的丘陵村落,几乎没有重量级的旅游资源,但在短短几  
年内凭借慢城的创新概念迅速成为知名度极高的省  
级旅游度假区反过来说,拥有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也  
未必能够保证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例如大量  
产品老化基础设施陈旧面临衰落危机的传统旅游景  
,导致这种现象往往不是资源禀赋不足,而是在发展  
过程中主题性差异性和创新性不足,最终淹没在茫茫  
的市场竞争中。  
促进人口的本地化和本地人口的非农业化,有效的就  
业机制是其中的关键性要素旅游的发展应该创造更  
多的就业机会,不仅吸引游客的旅游消费,更要吸引外  
来从业人员,同时让原来生活在当地的从事农业生产  
的人口逐步向旅游衍生出来的服务行业转化,实现旅  
游经济的繁荣和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低层次的旅游  
地产最缺少的恰恰就是有效的就业机制,使得城镇化  
缺乏有效的支撑体系,出现城镇发展的结构性空洞。  
三是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现象严重部分地产开发  
商打着旅游地产的旗号,以圈地为目的,大面积占用优  
质土地却没能充分利用,造成对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旅游地产的开发本身依赖于旅游地有限的土地资源,  
而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大量占用土地进行单一的  
住宅开发不能够形成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推动力,这  
样使得城镇化的过程也陷入繁荣的陷阱”,在大开发、  
大发展的背后隐含着衰退的危机。  
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要素驱动的组合优势,以旅  
游产业为核心,以泛旅游产业为主体,在壮大旅游产业  
的同时,促进与其他产业的整合,实现旅游产业集群、  
消费和就业的集聚旅游城镇化往往不是单一要素驱  
动的,而是一个复合性多元化的过程,即使对于同一种  
类型的旅游城镇化,因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影响所表  
现出来的路径也可能千差万别旅游城镇化往往包含  
了资源市场消费等复合性的驱动要素,这种复合性  
的涵义不仅限于旅游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旅游也只  
是城镇化发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发展维度对城镇  
化的理解需要旅游的视角,更需要跳出旅游看旅游。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传统工业城镇化和旅游城镇  
化从来都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完全可以相互促进繁  
荣共生在某些旅游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往往认为  
要发展旅游保护环境就必须完全摒弃工业,或是在工  
业企业集中的地区,认为缺乏旅游资源,旅游经济跟自  
己没有关系,这都是对旅游和工业的狭义理解以旅  
游推动城镇化发展,并不是要求所有城镇都实施旅游  
发展战略,更不是要求城镇不发展工业,而是在不同程  
度上通过不同类型的旅游化手法运用,可以使城镇化  
朝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世界上著名的旅游城市往  
往都是城镇建设比较好的城市,即便是乡村小镇小  
城市,通过旅游化的改造和带动,也更容易形成鲜明的  
地域特色,有利于城镇的整体提升和地方品牌的塑造。  
对旅游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家层  
面对城镇化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集约智能绿  
低碳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已经逐渐成为社会  
发展的主流形态旅游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  
构成部分,在产业就业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等多方  
面发挥重要作用,具有极强的带动性和融合性,必将在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201510月发布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  
五年规划的建议重点在于改革和创新,比如互联  
+、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等都对旅游城镇化的发展提  
供了新机遇,新形势下旅游城镇化就是找准模式直面  
问题,突破传统城镇土地城市化摊大饼发展滥用资  
的机械城镇化思维。  
一方面,要打破旧型城镇化过度依赖资源的认识  
误区,树立多元发展思维旅游城镇化是多要素驱动  
的发展过程,是否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并不构  
成发展旅游的先决条件,资源创意市场消费和资本  
都是驱动旅游城镇化的重要因素以往人们对发展旅  
游的认识往往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甚至更  
狭义地局限于特定的旅游景点,认为只有拥有旅游资  
源和旅游景点才可以发展旅游事实上,发展旅游推  
注释:  
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在英文中对应的英文单词都是urbanizaiton,英文中urban既包括城市(city、ubran)的含义,也包括  
城镇town的含义。2001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首次提出要不失时机地  
78  
张新生旅游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典型模式与问题研究  
实施城镇化战略”,此后相关政府文件和学术界普遍采用城镇化的提法,本文的后续论述中对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不再  
进行具体区分。  
从相关文献来看,旅游化的英文表达方式主要有touristization、touristified、touristification、tourismification等形式,这些表  
达方式总体上都表示旅游的影响,但也存在细微的差别。touristified所指的旅游化通常是被动的,tourismification偏向于  
旅游系统扩张的影响,touristification更多指旅游者活动造成的影响,杰森·弗贝克认为tourismificationtouristifica-  
tion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根据相关文献进行整理,选取了相关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根据依附式开发的规律,在大型资源旅游景区形成以后,将促进周边一部分资源非优区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机会并不是均  
匀分布的,具有自身内在的规律。  
城市边缘区也通常被描述为城乡结合部城市边缘带城市阴影区城乡交错带城市蔓延区等,涉及的范围通常从城市建  
成区的内边缘到距离城市较近的农村地带。  
参考文献:  
1]林峰.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2]郑鹏.2000年以来中国旅游城镇化研究进展[J].旅游论坛,2014,(11):1-6.  
3]葛敬炳,陆林,凌善金.丽江市旅游城市化特征及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9,(1):134-140.  
4]黄震方.发达地区旅游城市化现象与旅游资源环境保护问题探析———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J].人文地理,2001,  
6):53-57.  
5]邱云志.少数民族区域旅游城镇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0):26-28.  
6]熊亚丹.旅游城市化与城市旅游化关系探讨———兼论城市与旅游互动发展的保障路径构建[J].商业时代,2013,(18):127-  
29.  
7]MULLINSP.Tourismurbaniz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1991,(3):326-342.  
8]林峰.城市旅游化助力新型城镇化[J].中国建设信息,2013,(5):18-20.  
9]YOUNGB.TouristizationofTraditionalMalteseFishing-farmingVillage:AGeneralModel[J].Tourism Management,  
983,(1):35-41.  
10]JANSEN-VERBEKEM.TourismificationofHistoricalCitie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8,(4):739-742.  
11]WANGN.TourismandModernity:ASociologyAnalysis[M].Oxford:PergamonPress,2000.  
12]刘睿.国内外旅游化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15,(2):110-117.  
13]GLADSTONEDL.TourismurbanizationintheUnitedStates[J].UrbanAffairsReview,1998,(1):3-27.  
14]JUDDDR,FAINSTEINSS.TheTouristCity [M].NewHaven,CT:YaleUniversityPress,1999.  
15]李鹏.旅游城市化的模式及其规制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4):97-100.  
16]葛敬炳.资源驱动型旅游城市化实证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7.  
17]黄郁成,金茨萍.旅游开发与农村城市化的实现模式研究———以江西井冈山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3):76-79.  
18]李柏文.中国旅游城镇化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2,(1):14-19.  
19]孙莉.旅游城镇化理论内涵及其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13,(4):74-75.  
20]李亚娟,陈田,王婧,.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旅游城市化进程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013,(4):162-168.  
21]舒伯阳,罗锦屏.旅游产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典型模式探究[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4,(3):23-27.  
22]韦仕川,杨杨,林肇宏,.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省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4,(1):15-18.  
23]王蕾,刘兴双.旅游城镇化研究综述与展望[J].旅游市场,2014,(9):83-85.  
24]林莉,梅燕.革命老区旅游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4,(3):98-101.  
25]刘又堂.桂西资源富集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J].经营与管理,2014,(11):91-94.  
26]赖晓华,聂华,滕汉书.西部民族农村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2014,(7):134-137.  
27]张鸿雁.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城市可持续创新战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8]蔡建明.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及发展战略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7,(2):9-14.  
29]郭凌.重构与互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治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6-22.  
[
[
[
[
(
[
[
1
[
[
[
1
[
[
[
[
[
[
[
[
[
[
[
2
[
[
[
[
[
[
[
[
[
7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30]唐代剑,黎彦.乡村旅游对农民增收就业实证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12):122-125.  
31]李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2]谢双玉,冯娟.2015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  
33]曾博伟.旅游小城镇:城镇化新选择———旅游小城镇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34]毛长义,艾南山,胡国林.旅游依托型小城镇与景区联动开发初探———以汉水源头景区与汉源镇为例[J].乡村经济,2007,  
8):31-35.  
35]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J].旅游学刊,2005,(1):76-79.  
36]宋丁.突破中国旅游市场的门票经济瓶颈[J].旅游学刊,2008,(5):11-12.  
37]仇保兴.发展旅游村镇的基本原则和步骤[J].小城镇建设,2006,(9):10-13.  
38]徐红罡.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动态模式探讨[J].人文地理,2005,(1):6-9.  
39]DRAKEG.“Thisplacegivesmespace”:placeandcreativityinthecreativeindustries[J].Geoforum,2003,(4):511-524.  
40]厉无畏,王慧敏,孙洁.创意旅游: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革新[J].旅游科学,2007,(12):1-5.  
41]黄春宇.创意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构建———基于常州创意旅游资源成功开发的启示[D].扬州:扬州大学,2012.  
42]王林.中国城郊旅游发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  
43]〔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4]叶齐茂.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8.  
45]尚凤标,周武忠.基于游客感知的购物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101-  
28.  
46]张建融.购物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例[J].旅游学刊,2007,(10):49-54.  
47]罗峰.发展购物旅游典型城市经验及其对海宁市的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1):114-116.  
48]陈劲松.城界消失·旅游地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
[
[
[
(
[
[
[
[
[
[
[
[
[
[
[
1
[
[
[
TypicalPatternsandProblemsof  
UrbanizationPromotedbyTourism  
ZHANGXin-sheng  
(
Schoolof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Nanjing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46,China)  
Abstract:Besidesthetraditionalurbanizationdrivenbyindustrialization,tourismurbaniza-  
tionisalsoanimportantpathtorealizeurbanizationinthepost-industrialera.Inthebackground  
ofdevelopingnew-typeurbanizationinChina,thestudyonthetypicalpatternsoftourismurban-  
izationhasits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ofenrichingthetheoryofurbanizationand  
guidingthepractice.Throughliteraturereviewandcomparisonbetweentourismurbanization  
modeofChinaandthatofwesterncountries,thepaperanalyzestheprocessmechanismof  
tourismurbanizationandfivetypicalpatternsofitscoredrivingfactors,namelyresource,crea-  
tivity,market,consumptionandcapital.Thecharacteristicsandmainproblemsofthosepatterns  
arethenanalyzed.Combinedwiththenationaltop-leveldesignofnewurbanizationandthe13th  
five-year-plan,thispaperdiscussesthemisunderstandingoftourismurbanization,inorderto  
provideareferenceforthepracticeoftourismurbanizationoflocalgovernment.  
Keywords:new-typeurbanization;tourism;tourismurbanization;urbanizationtourism;  
typicalpattern;drivingfactors  
[责任编辑:钟秋波]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