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卷第2期
2
016年3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3,No.2
March,2016
“
要人命”的教科书
—
——小论黄晦闻的“广东乡土教科书”
石鸥,李彦群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037)
摘要:中国漫长的教育历史里,谁都无法轻视小小的课本。教科书的每一次“出格”都会立即引来高度的社会
关注甚至焦虑。即便离各种高厉害考试很远的、相对边缘化的乡土教科书,一旦它跨界乡土,触及敏感问题,就可
能会惹出不小的麻烦。黄晦闻编著的《广东乡土教科书》即为一例,它不但掀起了一场关联一大族群的身份认同的
风波,甚至还因它出了人命,最终逃不脱被禁止的命运。该教科书事件表明,薄薄的乡土教科书竟然有足够的力度
穿透乡土社会沉寂的外壳,激荡起乡村民众炽热的民族情感,建设有厚重底蕴的乡土教科书对于修补已破坏殆尽
的乡土社会具有难以替代的价值。该教科书事件的发生,或因为无知(不了解教科书这一文本的独特性),或因为
轻视(以为学术自由、文责自负,怎么写都不会有什么关系),或因为权力(包括学术的霸权),警醒我们教科书文本
的编撰必须慎重对待。
关键词:乡土教科书;广东乡土教科书;黄晦闻(黄节);教科书风波;族群认同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6)02-0069-06
中国漫长的教育历史里,谁都无法轻视小小的课
本。教科书占据了教育文化的中心地位。教科书的
人选修,有时候一人请假,课堂上就只剩下萧氏一人,
[1]5
黄照讲不误,依然声如洪钟,隔壁教室也能听见 。
每一次“出格”都会立即引来高度的社会关注甚至焦 1935年1月病逝于北京寓所,其哀悼会以“国师”的规
虑。即便离各种高厉害考试关系很远的、相对边缘化
的乡土教科书,一旦它跨界乡土,触及乡民的敏感问
题,比如身份认同问题,就会惹出不小的麻烦。黄晦
闻编著的《广东乡土教科书》即为一例。
格在南京召开,追悼会由蔡元培等发起,行政院长汪
精卫亲临主祭,章太炎、胡适等撰写挽联,南京国民政
府明令褒扬,将逝者生平言行著述宣付国史馆立传。
胡适在追悼会上说:“我同晦闻先生前后共事二十多
年,虽则没有个人交谊,今天我参加追悼会,是我心中
一
大学者和小课本:黄晦闻的“广东乡土教科
[2]282
书”
有其人,敬仰他学问和品格。”
事实上,黄、胡二人
①
黄晦闻(后改名黄节),清末民初大名鼎鼎的学
的学术观点和思想倾向冲突颇大。可就是这个名头
响亮、严谨而极富个性的大学者,却也有在阴沟里翻
船的隐痛,尤其令人难堪甚至想不通的是,起因竟是
在毫不起眼的乡土教科书上,对他来说,也许会认为
实在是牛刀小试的事情。
者,既有严重的反清情绪,也对新文化运动不屑,既淡
泊名利,又有多房妻妾,更以嘲讽梁启超、漠视胡适等
新派学者著称。身为北大教授,他一向教学认真。据
弟子萧涤非回忆,黄晦闻开过一门选修课,只有两个
收稿日期:2015-12-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课题全国教育规划项目“百年中国教科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基础作用”(BAA120011)。
作者简介:石鸥(1956—),男,湖南新宁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科书;
李彦群(1977—),男,河北隆尧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科书。
6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乡土教科书也称乡土教材。一般是以学校所在
时,坏消息接踵而至。先是他编的《广东乡土地理教
科书》、《广东乡土历史教科书》遭到地方士绅的反对
和上诉,结果是他的这两本书均没有被学部审定通
过。不能通过审定,就意味着不能进学校、不能进课
堂,而教科书不能进学校进课堂简直就是教科书命运
的终结。不但他的教科书没获审定通过,而且还被禁
了,不能进图书市场零售。该书还频频引出纠纷,越
闹越大,最终竟然要了一个人的命。这都是因为他的
教科书中出现了敏感内容,即:客家人不是汉种。
黄晦闻在《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第12课)中介
绍了广东的“人种”。就是这一课,他把客家人说成是
非“汉种”,这一下等于捅了马蜂窝,一片哗然。书中
写道:
地的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民俗等
为内容编写的补充教材。多由学校或者地方教育行
政部门或个人编写。1904年,晚清政府推行癸卯学
制,仿照西方与日本,尝试在初等小学校开展乡土历
史、地理、格致教育,以培养忠君爱国思想,由此掀起
了推行乡土教育、编撰乡土教科书的热潮。
就全国而言,其时推动乡土教科书最力者为颇有
反满倾向的国学保存会。该学会是黄晦闻与章太炎、
邓实、马叙伦、陈去病、刘师培等在上海创立的,以“保
种、爱国、存学”为宗旨,阐发学术传统,宣传反清思
想。而国学保存会的乡土教科书建设中,又数刘师
培、黄晦闻等最为努力。有研究指出,20世纪初年的
乡土历史教科书约有16种,其中由国学保存会编印、
乡土教科书发行所发行的有7种,刘师培编著了其中
的三种(《江苏乡土历史教科书》、《安徽乡土历史教科
书》和《江宁乡土历史教科书》),都系1907年出
粤中有单纯之汉种,则始自秦谪徒民处粤,
自秦以前,百粤自为种族,旧有君长臣服于越,越
为夏少康庶子无余之苗裔,故少康种族有分徒岭
南者是为汉种,于百粤种混合之族名之曰獞。今
犹有獞、猺、獠、黎、蜑族、客家、福狫诸种,散处各
[
3]129
版 。其实,刘师培不但编撰了乡土历史教科书,
还编撰了若干种乡土地理教科书以及其它教科书。
除了刘师培,在乡土教科书中成绩显著者就算黄晦
闻、陈去病(陈庆林)等人了。
[4]6ꢀ7
方。
课文最后用图表形式把“汉种”与“百粤诸种”、
“外来诸种”并列开来。这等于将客家人划出“汉种”
以外,属于与“汉种”并列之“外来诸种”范围里(还有
福狫、蜑族),也与其他带“犬”字旁的各少数民族并列
1907年始,推崇旧学的黄晦闻,先后出版了新式
教育倡导的多种乡土教材,包括《广东乡土地理教科
书》、《广东乡土历史教科书》、《广东乡土格致教科书》 (属于“百粤诸种”),如“獠”、“猺”等(显然这些都是对
等,均由国学保存会编辑印行。其编辑形式和体例,
与刘师培所撰《安徽乡土教科书》相似,线装竖排,内
容组织也颇为接近。《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含沿革、
总论、区划、海岸、山脉、河流、潮汐、人种、丁口、田赋、
通商港、铁路、航路、驿路、电线、邮政、电话等内容。
该教科书的绘图者是他的好友、画家潘铁苍。
少数民族的藐视,但这也不能责诸黄晦闻,这些字并
②
不是他创造的)。
黄晦闻这篇课文,涉及一个由族群到民族的身份
认同的大事,必然引起极大关注,掀起了一场不小的
风波,特别是引起了客家士子的极度愤慨,部分客家
士子对黄晦闻乡土教科书反应之强烈前所未有,甚至
有客家士子因此一度气绝身亡。
黄晦闻的《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似乎只出了第
一册,“专备广东省初等小学第一二年级第三年上一
学期地理教科之用”,“初等小学第一二年,讲乡土之
道里建置,附近之山水,以及本地先贤之祠庙遗迹等
类。第三年上一学期,讲本县本府本省之地理山
当时的《兴宁县乡土志》述及当地一位客家士子
胡曦时说:胡曦(字晓岑,1844—1907),岁丁未(1907)
卒,先卒前数日,见广州某编乡土史,诋客族非汉种,
群起与争,尚考证客族源流,洋洋万言,后与友人纵谈
[
4]1
[6]
水” 。该书还类似于广告一样宣称该书的后几册
即将出版发行,但一直没有发现乡土地理其他几册的
实物(“乡土历史教科书”续出了后两册),我们推断其
实并未完成出版。国学保存会的其它乡土教科书也
多有这种情况,如刘师培的乡土教科书也说后几册马
至夜半,旋瞑目,年六十四。这里“广州某编乡土
史”应该就是指黄晦闻编著的乡土教科书。
历史学家罗香林为胡曦撰写的年谱上亦提到此
事:“上海国学保存会顺德黄节晦闻,撰地理教科书,
于客族源流,多所误解。粤中客属人士,闻之大哗,多
为文与辩。并呈大吏,禁止刊行。经广东提学使,牌
示更正。兴宁兴民学校诸教习,乞先生为粤民考,以
示信将来。先生为文数千言,详实称最。未几即婴疾
[
5]215
上出版,但事实上并没有出版 。
二
因“人种”而出“人命”的“乡土教科书”
正当黄晦闻信心满满地推出自己的乡土教科书
70
石
鸥
李彦群“要人命”的教科书———小论黄晦闻的“广东乡土教科书”
[
7]163
不起,盖绝笔矣。”
理》,里面竟有客家和福佬都非汉族的言论。我
认为他抹煞史实,有伤同胞感情,便挺身出来作
文辩斥,同时请客家和福佬的知识分子注意。结
果所有客家和福佬主持的劝学所,都一致附从,
竟得到了全省的大半数。于是共同推举我领衔
交涉,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直到把那错误的言
黄晦闻自己恐怕也没有想到,自己一辈子著书讲
学,思想广布,未料想因为他的一本毫不起眼的薄薄
的乡土教材的一种特定说法,在一定程度上竟然让人
激愤而死,活活送了一条性命。
而当时的客家士人,真的有那种如果不为客家人
就是正宗中原汉人(进而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正
[
论修正了才罢。
9]18
名就死不瞑目的气概。当然,也许落在任何一个族 1910年,邹鲁与张煊更是出版《汉族客福史》一书,申
群,都会这样。因为这涉及“我是谁”、“我从何而来”、
明客家人和福建人汉族源流的纯粹性,该书有丘逢甲
的序,力陈以黄晦闻为主的乡土教科书作者将客家人
和福建人划为非汉种的荒谬。此书后来在1932年邹
鲁任职中山大学校长期间,由中山大学再次出版,邹
“我向何处去”等系列根本问题的回答,即身份认同的
问题,本质上也是民族认同的问题。这种认同给人一
种存在感、安全感,涉及的是个体的社会关系,关注的
是个人或特定群体心理层面的归属感,其本质是心灵
意义上的归属,强调情感依附与心理安全的保障。
客家人的身份认同危机是受到以学者黄晦闻的
教科书为代表的系列冲击而产生的。黄晦闻的教科
书显然是要打破或分解这些所谓“客家人”的“汉族身
份”的认同,通过外在的某种形式,不承认他们是汉
种,消解其属于汉种的合法性存在,而汉人(族、种)是
能够为他们提供一种家园和根基感的共同体,他们对
汉人、对中华民族也有着高度的民族忠诚和自我认
同。这种主动的自觉的由族群向民族的身份认同的
努力,与西方的情况大不一样。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
极大包容性的体现,是中国人最宝贵的民族精神和民
族情结。黄晦闻这样做,也许并非有意为之,也许仅
仅是当时一种认识的反映。客家学研究权威罗香林
先生二十多年后,也相信“黄先生著乡土史时,当不至
[10]
鲁作序时又重提黄晦闻一事 。可见此事的意义。
此外,张资平、古直、罗霭其等人分别从语言、起源等
多角度申明客家人来自中原,论证客家人与中原汉人
同祖同宗同源。
三
结局:审查不予通过,逐出学堂,禁止发行
由于黄晦闻在《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中将汉人
和獞、猺、獠、黎等少数民族做了划界,把这些少数民
族排除到“纯种”的汉人之外,对于当时身为客家人的
各路学者、官僚而言,简直就是挖祖坟的事情,群起而
攻之势所必然。
当时的轩然大波先在学校闹,再到地方闹,一级
一级闹,最后一直闹到清政府学部。由于问题敏感,
有关各级教育当局不能不介入,都对此事给予了极大
关注。因为此书是上海国学保存会出版的,所以苏省
学务公所图书课在审查时就认为部分内容“因种族之
别致启争竞之风”,“甚非和平之福”,因此案呈提学
司,要求“书肆更正,方准售卖采用”,并得到了提学司
[8]27
存有若何不良目的” 。但后果却是一样的,甚至更
严重。因为这种冲击或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是以教
科书的形式出现,即出现在学堂,在师生手上,这在中
国文化传统中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学堂之书,圣贤之
书,一言九鼎,只可背记,不可置疑,意义非一般书籍
可比。罗香林对此是认同的,他认为,因为“其书为普
[11]
的同意,当即牌示更正 。接着,两书呈报学部,学
部“批令改正后再呈部校阅”,处理相对较轻。然而,
时任广东潮州府大埔县劝学所总董饶熙向广东提学
使提出申诉,由广东提学使将此事汇报给学部,而且
把问题性质说得很严重:用该书教学,“几酿事端”,于
是学部查禁了该书。令称:
[8]27
通教科所用,故深为当时客家人士所不满” 。于
是,以死抗争就在所难免。
因了这本薄薄的乡土教科书,除了生命抗争的极
学部为咨行事。兹据广东大埔县劝学所总
端情形,其他形式的抗议更可谓一波接一波。当时广
董廪生饶熙等禀称:上海国学保存会所编广东乡
土历史、地理教科书,书中以客家、福老为非汉
族,拟为周官职方七闽之族,荒谬无稽,该省法政
③
东法政学堂的客家读书子弟邹鲁是抗议队伍中的主
要代表。邹鲁联合其他客家士人包括丘逢甲等,成立
了“客族源流调查会”,以证明客家人确属“汉种”无
疑。邹鲁在回忆录中写到:
④
学堂曾本是书宣讲,几酿事端,请将原书版权撤
销等。因查是书,前经呈部已将书中谬误之处逐
条籖出,批令改正。今据所禀各节与原籖出者略
同,亟应改正。相应咨照贵督请即札饬上海道,
入学不久,看到黄晦闻先生所著的两本书:
一本是《广东乡土历史》,一本是《广东乡土地
7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2]
饬令亟行改正,其原书应即禁止发行可也。
两江总督接到申诉,处理结果经由学部向广东方
面做了传达,处理结论的核心是“停止原书发行”,并
转各地实现,理由是该书“以客家、福老为非汉种”,
起反抗;由于对当时执政不满,他还曾参与实施对当
时的执政者的暗杀行动,后来在安徽避难于中学,授
学之余编撰乡土教科书,不久又逃亡日本,受到日本
社会思潮的洗礼;辛亥革命之后思想转向保守,反对
革命,这是后话。至少从清末的历史节点上来看,国
学保存会及刘师培等人的民粹主义是有历史渊源的,
他们将这种种族对立的思想带进了乡土教科书。了
解了国学保存会这一段历史,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
们的教科书在族群问题的处理上是这样的态度,以及
他们的教科书为什么无法通过清廷审定之缘由。
旗帜鲜明的国学保存会和黄晦闻本人后来也不
得不修改《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避开了这个敏感的
内容,将图表上有关客家部分全部删去。只是它再难
全面进入广东学堂了,因为清政权的崩溃迅即到来,
蔡元培主掌的民国教育部废除了一切清教科书。
[13]
“
荒谬无稽,恐启妄分种族之祸” 。最后,黄晦闻所
编撰的乡土教材,因无法通过审定,而被逐出了学校。
尽管《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广东乡土历史教
科书》是由国学保存会出版和知名学者亲自编撰的,
确实有独特价值,但事关族群团结,故不仅没有被学
部审定通过,而且还被禁了。光绪三十三年(1907)颁
行的《第一次审定初等小学、高等小学暂用书目表及
暂用教科书》,在“凡例”中公布了光绪三十三年国学
保存会出版的“广东乡土教科书”未能审核通过的理
由是:“考证固疏,且因种族之别致启争竞之风,甚非
[14]
和平之福” 。引起民族纠纷,“启争竞之风”,“甚非
和平之福”,事关重大,是很严重的错误,焉能通过。
学部审查不予通过,完全可以理解。这与百年后今日
教科书审定标准之一的强调民族团结是高度一致的。
这一乡土教科书风波的发生,是有其深刻历史背
景的。广东地区广府人和客家人长期在经济和政治
上存在冲突,有关客家人族群身份的讨论,历来都十
分突出。不少社会人士在口头或书面上称客家人为
四
结论:慎对教科书
清末社会,强弩之末,山雨欲来风满楼,知识分子
可以痛快谩骂,指点江山的文字俯拾即是,然而黄晦
闻万万不会想到,他的很边缘的、学者们不屑一顾的
乡土教科书为什么就会惹出这么大的麻烦与风波?
社会上不是一直有这些说法吗? 是的,社会上可以
说,著书立说可以说,就是教科书不能说。黄晦闻忽
略了教科书这一特殊的文本,和他一样低估了教科书
引起的震荡、一定程度栽在教科书上的学者还有不少
人,比如吕思勉,比如顾颉刚等等。
“
客贼”,认为其“非汉种,亦非粤种”,是“退化、野蛮部
落之民”等等;在一些地方志中,客家人经常被称为
匪”、“贼”。例如,明崇祯《东莞县志》称客家人为
獠”;《新会县志》甚至在客字旁加个“犭”;宣统元年
1909)出版的《新宁乡土地理》,作者站在广府人立
“
“
黄晦闻的乡土教科书事件令我们惊讶的是,该书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首版,出版地是上海国学保存会,
三月底就已经沸沸扬扬闹到广东地方教育行政主管
部门,且要求其“改正”,四月初一已经见报,七月更是
被学部批判和查禁了。这么短的时间里发生着这么
多、这么复杂的事件,竟然都得到了有效解决,晚清教
育行政当局的办事效率还是很高的。同时,我们也可
以从中获得系列认知。首先,它表明当时教科书出版
印行后能够在最快的时间进入学堂(正月印,估计二
月就到了粤地学堂,开学就使用上新教材了,只有使
用了新教材,才会发现问题,惹起纠纷),教科书供应
渠道非常畅通。其次,说明当时的学生对教科书有很
大的发言权。该教科书是被学生掀开其抗议帷幕的,
而且这种抗议的表达一路升级,言路至少是畅通的。
第三,表明晚清教科书审定制度并不严格。教科书可
以先用后审或边用边审,这一缺陷导致清末教科书一
度混乱,一本一本的新式教科书,甚至有民主、革命思
想的教科书进入学堂,进入大众层面,为清政权埋下
(
场,每论及客家人士时,多以“匪”字称之:“……大隆
山:谨案:……客匪常据此山为乱,图新宁之治安者,
[15]12
不可不预防也。”
直至192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
出版乌尔葛德(R.D.WOLCOTT)版的《英文世界地
理》,其中“广东”辞条下还赫然写着:“其山地多野蛮
[16]132
的部落,如客家等等便是” 。这一切引起了各地
各领域的广大客家人的强烈不满与反对,也促使客家
人从文化方面来阐明自身族群的渊源。一批客籍贤
达纷纷撰文著书,以笔为刀枪,撰述客家历史和文化,
为客家人正名立论。
这一乡土教科书风波的发生,也许还与国学保存
会这一机构的定性和组成这一机构的人员有一定关
系。国学保存会的定位与目的就是保存国学精粹,其
代表人物刘师培等人在清末是力主排满兴汉的,他通
过自己的历史研究想方设法证明满人和汉人不是一
家,满人非中国之臣民,满清是外族夺权,汉人应该奋
72
石
鸥
李彦群“要人命”的教科书———小论黄晦闻的“广东乡土教科书”
了一颗一颗的炸弹,只等谁来点燃它们了。当然,这
一缺陷逐渐被各执政者注意到;进入20世纪后半叶,
这种对教科书审定的松疏现象完全被杜绝。制度的
完善本质上是对教科书控制的加强。
这一文本的独特性。这恰如二十年后戴季陶批评顾
颉刚的教科书一样,“民族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学者们
随意讨论是许可的,至于书店出版教科书,大量发行,
[17]45
那就是犯罪” 。这实际就是教科书的学术性(科
学的求真标准)和意识形态性(在正面程度上包括道
德的求善标准)冲突的标志或表现。2.或因为轻视,
即以为没有什么关系,学术自由,文责自负。黄晦闻
忽略了一点:几乎所有教科书,包括乡土教科书本质
上都是政治教科书,都是德性教科书。这导致教科书
比任何文本都更能够引起社会关注,教科书作者比任
何作者承担的风险都大。这一特性被阿普尔等人总
结为:“教材的出版商承受着巨大而持久的压力,他们
黄晦闻的乡土教科书事件让我们欣喜的是,薄薄
的乡土教科书竟然有足够的力度穿透乡土社会沉寂
的外壳,激荡起乡村民众炽热的民族情感,检验着乡
土文化的核心内涵。这是多么值得期待和欣喜的社
会现象。中国长时间里是个乡土社会。乡土,从古至
今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主要载体。中国传
统社会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所有文化都
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乡土教科书正是这一
社会本质的体现和弘扬。有乡土教科书读响的地方,
不管政治如何、政局如何、物质生活如何,一定是人们
心灵安宁、乡村平和、故乡温馨、文化厚重的地方。乡
土教科书犹如一支风向标和体温计,插在乡土社会的
肌体,测定乡土社会的健康和走向。乡土教科书只能
氤氲在浓浓的乡土气息当中。而乡土教科书的枯萎
或缺失,只能因为乡土社会的衰落,并加速乡土社会
的衰落。如此,仅仅依靠金钱的投入以及这也祭孔那
也祭孔的花哨仪式,并不能真正振兴失落的乡土社会
和故乡情怀,必须借助文化的力量,要有乡土教科书
的书写和阅读,使乡土就在课本中,故乡就在课本中。
失去乡土教科书,就意味着失去了乡土,失去了故乡。
建设有厚重底蕴的乡土教科书,对于修补已破坏殆尽
的乡土社会,具有难以替代的价值。这也许是今天寻
找故乡、重振乡村的出发点,如果能够寻找和重振的
话。
[18]12
需要在教科书中加入更多的内容” 。如果不这样
做,他们只能失败。从古至今,谁都无法轻视教科书。
教科书的书写变更,会引起社会神经的痛,从百姓到
官方。3.或因为权力(包括学术的霸权)。作者自己
以及他的团队———国学保存会及章太炎、刘师培这样
的人物———以为他们的如椽大笔既然可以指点江山,
可以横扫千年,荡涤一切,怎么就不能够任由自己在
教科书中尽情挥洒展示呢?这是一种“致命的自负”。
以如此响亮的名头,黄晦闻和国学保存会恐怕从来就
没有预计到小小的乡土课本,竟然引起如此大的骚
⑤
动,并让自己栽倒于此。事实上,教科书绝不等同于
作者的学术著作。作为学者的黄晦闻,一方面坚持自
己的学术观点,另一方面还要介入学堂教育,这本身
就是悖论,很难达成“和谐”的。我们的研究发现,教
科书文本的教诲性或意识形态性使得某些思想、某些
[19]92ꢀ97
内容必须让路 。知识分子有时想利用教科书,
到头来会发现他们被教科书利用了。在各方的对峙
中,学者往往是弱者,他们的学术追求根本无法有效
挑战教科书的意识形态本质以及政治化运作的模式。
我们怀念并铭记此类教科书及其作者,不是因为
它是多么的不朽,也不是因为其作者有多么巨大的成
就,而是为了提醒我们,薄薄的教科书确是一种烫手
的文本,必须慎对。原因在于:它们形塑一代代年轻
人!由此,它们形塑国家的未来!
黄晦闻的乡土教科书事件给我们的启迪是,教科
书的作者身份不同,会发生对教科书话语的掌控问
题。本为学童而设的乡土教材,往往会从政府推行爱
国主义的阵地以及传承乡土文化的载体变成地方上
掌握话语资源的群体捍卫自己利益的角斗场。黄晦
闻如此写作乡土教材,如此对待所谓少数族裔,和不
准《背影》进入课本一样表现出傲慢与偏见,一般只能
出自如下三个因素。1.或因为无知,即不了解教科书
注释:
①
黄晦闻(黄节,1873—1935),广东顺德人。1911年秋,广东光复,黄晦闻出任广东高等学堂监督。1923年,孙中山由沪返粤,
被推举为大元帅,讨伐北洋军阀,任命黄晦闻为大元帅府秘书长。不久,黄辞职而去,仍回北京大学任教。1928年,应广东
省长李济深之聘,回粤担任教育厅厅长。后辞职复任北大教授和清华研究院导师。黄晦闻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
业,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授书终生。
②
关于本课的文字内容和图表,令人纳闷的是出现了两种不同版本,表述有显著不同,特别是在客家人等敏感表述以及图表
7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上,两个版本不一样,但版权页显示均为1907年正月首版,且均为第12课“人种”,均为国学保存会出版发行。这是一个未
解的谜。难道是为了逃避追责,而专门付印了若干“修订本”,只把敏感字眼和图表抽出,以应付审查? 或者仅仅是印刷错
误?怎么可能错得那么巧呢?这也许是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有误的重要原因。关于此书的出版时间、册数、课文内容,尤其
是“人种”一课等的叙述,一直以来多有失误。
③
④
⑤
邹鲁(1885—1954),广东大埔县客家人。19岁赴潮州韩山书院读书。历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委
员、中央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总统府资政、监察院监察委员。孙中山
去世后,任国民党中央三常委之一。1925年11月,参与发起西山会议,后在国民党二大上被开除。
很有意思的是,该乡土教材本是为小学一、二年级和三年级上的学生使用的,却被广东法政学堂采用。这意味着:首先,乡
土教材很重要;其次,乡土教材奇缺;第三,该乡土教材的编著并没有完全实现其适合小学一、二年级用的意图,而是有较大
的弹性空间,以至于更高年级学生也可以使用。
学部审定不予通过,禁止发行,要求国学保存会和黄晦闻进行修改。但乡土教科书市场需求已经搅动起来了,它不会等待,
不能等待。还等不及黄晦闻修订的教科书面世,新的《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至少有黄培堃和蔡铸两个版本,最早的黄培堃
的版本就在1907年黄晦闻教科书被禁当年面世)迅速推出,抢占性地填补了这一市场,而且多次重印再版,满足了兴学的需
要。教科书的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在这里淋漓尽致的展露出来。黄晦闻和国学保存会失去了一个重大机会。
参考文献:
[
1]萧涤非.萧涤非文选[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2]邓圻同.诗人黄节在北京[C]//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顺德市政府文体局.岭峤春秋:黄节研究论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
社,2003.
3]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黄晦闻.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第1册[M].上海:国学保存会,1907.
5]石鸥.百年中国教科书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6]罗献修.耆旧录[C]//兴宁县乡土志.1908.
7]罗香林.胡晓岑先生年谱[C]//兴宁文史:第17辑胡曦晓岑专辑.1993.
8]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M].兴宁希山书藏,1933.
9]邹鲁.回顾录[M].长沙:岳麓书社,2000.
10]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J].历史研究,2003,(4):68-84.
11]牌示更正乡土历史教科书[N].申报,1907-04-01(11)。
12]咨江督请札上海道饬国学保存会改正广东乡土教科书文[J].学部官报,1907,(31):45.
13]札广东提学使广东乡土教科书己令改正,转饬大埔县劝学所总董等遵照文[J].学部官报,1907,(31):44.
14]第一次审定初等小学、高等小学暂用书目表及暂用教科书[J].学部官报,1907,(31):凡例.
15]雷泽普.新宁乡土地理[M].1909.
16]〔美〕乌尔葛德.英文世界地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
17]张京华.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18]〔美〕阿普尔,等.教科书政治学[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9]石鸥,等.论教科书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2,(6):92-97.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罗银科]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