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3卷第2期  
2
0163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3,No.2  
March,2016  
GOSP看汉语语气的突显性  
王飞华  
(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成都610066)  
摘要:汉语中,时是不突显的范畴,而语气范畴比体范畴更突显从语法化来看,汉语语气表达手段语气词的  
语法化既早于体标记,程度也高于体标记从系统性来看,汉语中既存在系统的体范畴,也存在系统的语气范畴。  
从遍布性来看,语气标记也比体标记使用得要广从强制性来看,汉语语气标记的使用也不亚于体标记。  
关键词:GOSP;汉语语气;语气范畴;体范畴;突显理论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6)02-0101-06  
突显性理论,有多位国外的研究者谈到。New-  
man1954《  
遍布性(pervasiveness)(以下合称GOSP)四个因素  
上远远超过其他范畴,而其他范畴的概念倾向于在  
此范畴内部得到隐含同时,这四个因素很可能在  
语法系统和词汇单位中的语义  
问题:方法探讨中指出,一种语言系统中,有某些标  
准可以用于确定其不同范畴中相对突显者他着重  
提到了强制性与选择性的对立,凡强制性表达的范  
[3]1ꢀ8,91ꢀ95  
某种程度上是相互独立的。  
GOSP的意义,可简要说明如下语法化(G)  
指语法单位的语法化程度,它可以有不同的梯度,如  
实词<功能词迂回形式(如英语中的will+V,be  
[1]83  
,是突显性的范畴 。Lehmann也指出,一种标  
记的完整性使其区别于其他标记,保证了其在标记  
[2]112  
中的突显性 。Bhat语气的突显+V-ing)<派生词缀派生词缀<屈折词缀,最高程  
书中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时语气的突显理论他  
认为,在动词性范畴中,一种语言通常侧重于时、  
语气这三者之中的某一范畴,而不是给三个范畴相  
同地位被选中突显的范畴就成为基本范畴,与这  
个基本范畴相关的概念差别就呈现得相当精细没  
度是实现屈折化”。强制性(O)指语法化的概念具  
有强制性组成范式,范式中的不同子成分各代表其  
语法化概念的一部分,其形式或标记的使用是强制  
系统性(S)指某一语法范畴中,由标记或形式  
组成的范式通常构成得较其他范畴更完整遍布性  
有被选中的另外两个范畴,各语言会使用一些边缘 (P)是另一个确立突显范畴可运用的标准,凡语法  
系统(peripheralsystem),比如助词或其他间接手  
段来体现这种对动词性范畴进行选择性突显的倾  
,形成了语言类型学分类的一个基础范畴的突  
,体现了该范畴在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  
强制性(obligatoriness)、系统性(systematicity)和  
中局限于较小领域的概念均不如扩展占据较大领域  
者来得突显这种遍布性,Bhat指出:在有些语言  
中甚至可以表现为,一个动词性的范畴竟从动词性  
系统扩展到名词性系统中来表现,如语气系统,在克  
亚帝尔德语(Kayardild),就不仅由动词的词尾表  
收稿日期:2015-04-2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及其对外汉语教学应用”(10YJC740095)及  
四川师范大学校级项目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汉英情态对比研究”(15YB02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飞华(1971—),,江西安福人,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英对比汉语语法及  
对外汉语教学。  
10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96ꢀ97  
,还可以用名词的格来表示 。Bhat特意列 (情态),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学特征,如命令,有的  
举了多种语言,如芬兰语等,用以说明遍布性与非突  
显范畴的降级”(relegate)是不同的综观其陈述,  
可以看出,遍布性是指:突显的范畴,其表达手段可  
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主要的和次要的;而非突显  
的范畴,往往可能会被限制于用不太主要的手段来  
表达或较少范围内的手段来表达如芬兰语是时突  
显的语言,其体范畴是不突显的,于是它本来应该由  
动词形态表达的完成体和非完成体,却被降格为用  
宾格与与格的区分来体现。  
语言可能将其标记为非现实性,有的则可能标记为  
现实性,还有的可能根本不会把它当作情态系统的  
一部分,也就不会进行这种二分;他在书中某处谈到  
条件从句时,就明确指出不是所有语言的条件从句  
都能进行现实非现实的语气二分;他结合他人的研  
究认为,汉语日语朝鲜语蒙古语泰语等很多远  
[5]214  
东的语言都是这样 这足以说明,汉语语气的  
现实非现实性对立二分的确不明显,但这并不能否  
认汉语中有语气范畴或据此认为汉语语气范畴必然  
不突显现实非现实的区分只是有些语言(尤其是  
印欧语系语言)的显著语气特点或者说语气分析的  
一个主要方面,但这不是语气范畴定义的必有内容。  
汉语并非没有语气系统,突显性的比较,直接排除语  
,显然是不合理的。  
Bhat,英语同德语等印欧语及芬兰语等乌  
拉尔语一样,是时突显的语言这些语言的时范畴  
比体和语气的范畴语法化程度更高英语中,体现  
于动词系统的形态屈折,其区别在现在时和过去时  
之间动词的派生形式的复杂情况也大多出现在这  
些时态形式中,尤其是过去时而体与语气则没有  
语法化到时的程度,他们只是以附于现在分词和过  
当然,当我们试图利用Bhat的理论来考察汉语  
语气范畴的突显性时,Bhat考察西方语言会略有  
不同他考察的三个语法范畴(verbalcategories),  
本来都与动词有关,主要考察动词的屈折形态但  
进行语言类型学研究时,语法范畴及其表现形式是  
一种相对广义的分类,虚词等的语法表达手段也考  
虑在内不同语言在语法化的梯度中可能会只选择  
某一方向发展,即在Bhat所述的实词<功能词,迂  
回形式<派生词缀,派生词缀<屈折词  
[3]120  
去分词的助动词形式出现 英语是时突显的语  
,Bhat观点一致的学者很多。  
但对于汉语的时体与语气突显程度的研究并  
不多而且,由于多数汉语语法研究者对于时体范  
畴的研究兴趣远高于语气,因此语气的突显性,更是  
鲜有考察本文将试图探讨:汉语中时语气三  
者中,是否以语气最为突显?  
[
3]1ꢀ8,91ꢀ95  
尚新运用Bhat的突显理论,认为:英语是时突  
显的语言,而汉语是体突显的语言他从GOSP几  
个方面论证了汉语中体的突显性但尚新得出汉语  
是体突显的语言,只是将时体二者比较得出的,而  
没有将语气考虑在内他认为:“‘将来与非将来的  
”  
中选择其中某一梯度,如汉语只朝实  
功能词(虚词)”这一方向语法化如果一种语  
言并不朝屈折词缀方向语法化,比如只是使虚词这  
种语法标记更”,也应该算是语法化程度比较高  
的表现实际上,Bhat在考察有些非印欧语系的语  
言时,也考察了虚词,如他指出克亚帝尔德语(Ka-  
对立二分是建立在某种语言是情态范畴突出的基  
础之上的,侧重表达现实与非现实的关系(realisvs. yardild)用一些格标记来表达语气,这些格标记在句  
[4]42  
irrealis),但汉语很明显不是情态突显的语言。”  
Bhat在论述任何一种语言的范畴突显性时,都是  
将时语气三个范畴进行比较得出的,如果不经  
比较就将其中一项排除在外,也许不太合适不过,  
Bhat,的确是以现实性和非现实性作  
为主要的分析方面来做的这种对立二分,也确是  
很多西方语言的语气或情态特征但是,一种语言  
的语气没有这种对立二分特点,并不能认为这种语  
言没有语气范畴或语气范畴不突显。Bhat的语气  
Palmer而  
Palmer,语言在涉及语气  
,与动词之间有宾语或时间词等其它成分,他也默  
[
3]138  
认其与动词有关 因此,我们考察汉语语气的  
突显性时,与考察体范畴一样主要看虚词,主要是语  
气词。  
我们认为,汉语体比时显著,但语气比体更为显  
,汉语是语气突显的语言参照BhatGOSP,  
比较体与语气,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一些证据。  
()汉语中时是相对不突显的范畴很多汉语  
语法学者有相对较为一致的看法,认为汉语中有体  
[
6]  
[7]  
[8]  
Comrie  
[9]  
无时,如高名凯王力、  
戴耀晶尚  
4]  
这一点,前人的论述很多,不再赘述由此  
[
102  
王飞华从GOSP看汉语语气的突显性  
可见,汉语中时不是突显的。  
)从语法化的角度来看,语气表达手段———  
语气词的语法化既早于体标记,程度也高于体标记。  
.上古汉语语气词的发展不仅可以说明语气范  
经音变产生等形式并发展至现代汉语,近代  
(
发展为现代的”。又如现代汉语的”,  
虽不是从上古发展而来,但功能上却继承了  
表示新情况出现的意义,现代汉语的功能  
1
畴语法化早于体范畴,程度高于体范畴,甚至也可以  
说明在当时语气范畴的强制性遍布性系统性方面  
都高于后者。  
就相当于上古的”。  
2.从现代汉语来看,语气范畴的语法化程度也  
高于体范畴。  
汉语语气词在先秦古汉语中就已经广泛而普遍  
的使用了向熹谈到上古汉语语气词的发展时指  
:西周时期语气词已使用较多,尤其是尚  
汉语体范畴的语法化始于中古汉语,逐渐完备  
于近代汉语汉语”、“”、“等体助词最初都  
是实体动词。“在中古汉语开始虚化,到南北朝,  
》,“”、“”、“偶然出现,没有其他语气词,作为表示完成的助词,才逐渐明显,经常紧接在  
[10]112  
秋以后语气词就已成为个很活跃的词类 ;同  
时他指出,“跟甲骨文一样,上古汉语动词的基本句  
法功能是作谓语,没有时体的区别,动作发生的时间  
动词的后面:“禾秋收了,先耕荞麦地,次耕余  
[
11]19  
。”  
近代汉语才普遍用来表示动作的完  
。“在唐代开始虚化为表示动作持续或进行的  
[10]30  
由副词时间词语气词和上下文来表示” 。此  
时表示时体意义的虚词标记还根本没有产生另一  
方面,Bhat的看法,一种语言中突显的范畴会把  
不突显的范畴通过自身反映出来向熹所说的动作  
发生的时间,也即时体的意义由语气词来表示,正体  
现了这一点论语·先进中孔子的话由也升  
堂矣,未入于室也”,前半句用”,后半句用”,  
原因在于,“表示事态的变化或完成,“升堂是已  
经完成的行为,“表示判断,表静态的情况,“未入  
于室是未完成的情况。“用于表达这种事态完  
成的意义,就是时体的内容这正说明当时突显的  
语气范畴表达了不突显的时体范畴的意义。  
助词,如敦煌变文中的句子:“有黑狗出来,捉汝袈  
[
12]717  
,衔着作人语,即是汝阿娘也。” “虚化为  
体助词,始于唐代,完成于宋代宋代作为体助  
词的例证其实也并不多,主要见于朱子语类》。因  
,石毓智等人甚至认为“‘在元明时期才真正成  
[
13]143  
为一个体标记” 。这些都说明汉语体范畴的语  
法化主要完成于近代汉语时期但是实际上直到现  
代汉语,体标记还是在虚化的过程之中戴耀晶就  
指出汉语的形态是逐渐演化发展出来的,这个过程  
目前仍在继续例如这个体标记,20世纪40  
年代几部重要的语法论著都不提及,这说明当时  
还没有成为体标记看现代汉语中的”,其  
意义也构成了一条演化链,由实到虚,经过”(时  
而当时语气词的系统性遍布性和强制性也很  
明显春秋以后,语气词已非常完备,并且有较明确  
的功能分工,分布也很广泛,几乎遍布于所有的句  
如主要用于陈述句判断句的(如  
上所述,“还有更细的功能分工),多用于疑问  
句的”,多用于感叹句的”。这  
足以看出语气词在当时的遍布性和系统性语气词  
的出现对于区别句子是陈述疑问还是感叹起了很  
大的作用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强制性尤其从  
古汉语书面形式来看,由于没有标点,语气词很大程  
度上起了断句的作用,强制性更明显。  
[9]57ꢀ58  
空间)义至完毕义再至经历:  
(1)我们过了这座桥就到旅店了。  
(2)我们在老家过春节。  
(3)我上车就睡着了,不小心坐过了站了。  
(4)我们只要扛过了这个月,就可以营利了。  
(5)小张想过了,过了年就回老家去创业。  
(6)这个演员也红过几年,现在没几个人知道她  
。  
(1)(2)是实体动词,指经过空间和时间;(3)和  
(4)中的不是作为主要动词出现,而是附在其他  
动词之后,但也是其实在意义,分别表示经过时间和  
空间;(5)是半虚化的完毕;(6)才是虚化了的抽  
经历由这些例证可以看出,现代汉语中  
另外,汉语语气词的发展从古至今一脉相承,始  
终是一个重要的语法范畴,并没有出现衰减的现象。  
语气词虽形式多有变化而功能却稳定延续有的语  
气词从上古至现代一脉相承,有的虽是近代新产生 的实词义与虚化的语法义共同存在,“的语  
但功能上也承前延续如上古的在近代汉语中 法化并没有完全完成这种情况与现代汉语表示语  
10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气的语气词基本上没有实词义与之相混的情况很不  
相同。  
此外,“起来下去也是现代汉语中的体标  
的分工是一个典型的疑问语气词,主要用  
于是非问句句末。“可以用于疑问句和陈述句,  
用于疑问句主要用于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一般  
不用于是非问。“主要用于陈述句,二者  
也有分工。“主要用以加强对事实的确定和未来  
的推断,表示对已然事实的确定和推断,与  
,但它们的虚化程度比还低,保留了一  
定的词汇意义:  
(
)他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跑步去了。  
ꢁꢁ  
7
(
8
)一按开关,衣服就在洗衣机里转动起不同,它重在报告一个新的情况主要  
)七点多,集市上开始热闹起来了表示说话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很肯定,可用于陈述疑  
祈使句句末这些功能上的分工反映的也是系  
统性语气词在表义功能上也呈现出系统性,如传  
信功能与传疑功能之间可以建立一个连续统,六个  
典型语气词由此端到彼端呈离散状态分布在连续统  
(
9
三例中前一例的实词义很强,后两例才是较典型的  
起始体用法另外,汉语的短时体是由动词的重叠  
形式表达的,看看说说,显然实词性也是比  
较强的。  
[
14]191  
可以看出,现代汉语中体标记的语法化过程还  
在进行之中与此不同,现代汉语语气词是极易辨  
认的一种虚词,意义基本上与实词无相混之处,功能  
也很明确,语法化也已完成而且,汉语有些语气词  
是由体助词进一步语法化产生的,二者有密切联系。  
”,依据语法化研究,是由实体动词语法化  
为时体助词”,再语法化为语气词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汉语语气范畴的语法化既早于体范  
,完成程度也高于体范畴。  
的不同位置 :  
了呢2  
传信功能  
此外,语气词可以连用,但连用顺序也是有规定  
:  
1  
传疑功能  
I:了  
II:()、吧  
III:啊  
这三个层次的语气词,可以III、IIII、IIIII  
()从系统性来看,汉语中存在系统的体范畴,  
I IIIII,  
、、 一起连用但连用时,在  
IIIIII  
但也存在系统的语气范畴。  
II也要在III之前,不能颠倒:  
尚新认为,汉语中的体现了说话者  
的视点对情状的内在结尾阶段进行观察,它们之间  
的接续(continuativity)与非接续(non-continuativi-  
真的吗? /真的呢。/事情就这样嘛(+  
)! /我做好啦(+)/你吃过的哪(++  
)。  
ty);  
从这种顺序性也可以看出这些语气词使用时的系统  
作为非完整体的标记,体现了视点对情  
。  
状的内部阶段作局部的观察,它们对所附着的动词  
语义有统一的要求,即持续性非完整体和完整体  
在表达情状特征上有着齐整的有序对立性:  
()从遍布性来看,语气表达也比体的表达要  
广。  
如前所述,遍布性主要是指突显的范畴,其表达  
VS.”:接续VS.非接续;“VS. 手段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而非突显的范畴,往往可  
[
4]43  
”:动态VS.非动态。  
能会被限制于用不太主要的手段或较少范围内的手  
段来表达语气范畴,指语气是通过语法形式表达  
的说话人针对句子命题的一种主观意识语气表达  
手段大致包括这样一些方面:语调,语序或某些句式  
结构,情态动词,助动词,语气词,部分副词形容词、  
动词代词,叹词和时体成分及人称等其中,有些  
是汉语独有的手段,如语气词;有些是英语独有的,  
如基本助动词(do、be、have)、时体成分等。  
汉语中语气范畴的遍布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  
一方面,从语气表达手段来看,汉语语气的表达  
现代汉语中语气词的使用也很有系统性齐沪扬对  
六个典型语气词从书面语进行分析,处于句号前面  
的主要是”,处于问号感叹号前面的主要  
”,是游移于句号和非句号之间,  
[14]142  
但主要是用在非陈述形式的句子中 标点符  
号显示不同的停顿和语气,不同标点前对应不同的  
语气词,正可以看出语气词的系统性分布从口语  
来看,虽然有的语气词出现于不同的句类,可  
用于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等,但大多数还是有一定  
104  
王飞华从GOSP看汉语语气的突显性  
所用的表达手段体现在较多的方面,也就是使用的  
能加上体助词,他不会说汉语的”、“这个苹果很  
红的”、“可能很多了遍布性,Bhat所阐明  
,并不是指语言中所有的句子必然要有该范畴的  
表达手段才叫遍布性,而是通过时语气三大范  
畴比较,在表达上比例占据首位的,就可以认为这一  
范畴更具遍布性前文早已指出,汉语中有体无时,  
这是共识,因此比较时体与语气,可以认为语气范  
畴所体现的遍布性是强于体的。  
范围较广赵元任早在1926年就指出实词副词或  
连词单呼词(感叹词)、语调的变化及语气词等都可  
[15]  
以表示语气 齐沪扬更明确指出,语调语气词、  
句式变化助动词语气副词和叹词都是语气表达手  
[14]24  
语调是一种语法手段,这一点有大量的学  
[16]  
[17]  
者专门阐述过,Lyons 、LeoHoye 以及上述  
的赵元任齐沪扬等,无庸赘述重要的是,语调作  
为一种表达语气的手段,这是强制性要使用的,任何  
一个句子都需要使用,因此也有很强的遍布性此  
,语气词的使用范围也是比较广的,加上表达语气  
的语气副词情态动词等的使用,足以看出汉语语气  
()从强制性来看,汉语语气标记的使用也不  
亚于体标记。  
尚新对汉语体标记的强制性的解释是:”  
表达完整体意义(一个有界事件)原型用法,  
的表达手段体现在较多的方面,使用的范围较广。 “确有强制性。“的强制使用是由的完整  
相比而言,汉语的体,主要体现在体助词上,还有就 意义即体意义与有界(完整)情状互动关系决定的。  
是使用副词辅助表达体的意义,使用的手段较少;表达完整意义,使用的语言环境是有界情状。  
且从下文可以看出,汉语中不使用体助词的句子大  
量存在,从遍布性来看,体明显弱于语气。  
而有界情状的最高程度是宾语得到严格限制,即有  
定性。“在原型用法中具有强制性,我打死了  
那只蚊子中的”。此外,他以述补短语在谓语位  
置很少带为例说明的强制性(强制不用):  
述补短语的完整意义与表非完整的语法体意义  
另一方面,从汉语所有的句子类型出发,我们可  
以看到,在汉语所有的句子中,使用体标记助词的其  
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语气表达明显广于体由  
于汉语不同于英语(英语的谓语基本上必须是动  
),体标记在汉语句子中出现的总量只占所有汉语  
句子的一部分,也许还不到一半这与英语作为时  
突显的语言,几乎任何一个句子都要体现时范畴(过  
去或非过去)完全不同体助词和动词有密切关系,  
但汉语中除了动词性谓语句,还有大量的名词性谓  
语句或形容词性谓语句甚至非主谓句,这些句子往  
往不用体标记:  
[4]41ꢀ42  
不兼容造成它的不用 。  
这种解释应该说不太充分。“原型用法之说本  
身就说明有很多不用的例外了而对的说明,  
也是语焉不详只用述补短语一种情况来说明这个  
问题,相当于只有一种他说的强制不用情况,而这  
一种情况还是引述李铁根的话,例证也没有出现。  
对于,则没有说明。  
如前所述,汉语中语调作为语法手段的使用是  
强制性的,这一点不多陈述我们试图进一步考察  
语气词使用的强制性汉语中语气词的使用是比较  
灵活的,很多情况可以用也可以不用,产生这种情况  
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语气的羡余”,即表达一种语气  
,有多种手段,如果多种手段同时使用,就会产生  
语气表达的羡余”。语气词可用可不用,有时是因  
为它是羡余成分,不用也不影响语气的表达,其功  
能被其他语气表达手段如语调承担了但在有些句  
子中必须使用语气词,强制性还是存在的。  
今天春节吗? /老王一脸麻子。/里面干干净净  
。/好美的花呀。  
汉语中还有一类特殊的主谓谓语句,也多没有体标  
,:“这首歌调子很好。”叙述句或描写句中有很  
多不是动作句,也不出现体标记:  
可能很多。/他不会说汉语。/这个苹果很红。  
第二句虽然有动词,但不是动作句又如动词谓语  
句中的判断句字句,也不用体标记,:“他是个  
学生。”此外,感叹句总体来说一般是不能出现体标  
记的,少数带的往往要语气词的帮助,:“!终于  
找到油啦!”这些句子,除了上述必有的语调外,语气  
词等的使用也是很明显的有很多句子本身已经带  
上了表达语气的成分,可能等等而  
且有一些句子,可以加上语气词而不改变句意,但不  
汉语中的语气词有成句作用如说我吃饭不  
,一定要在句末加上才行即便加上体标记  
”、“”、“”,我吃了饭”、“我吃着饭”、“我  
吃过饭”,没有句末语气词,句子还是不能成立又  
如某些含有次序义的名词句,也需要利用语气词才  
10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能成立,大姑娘了/三月了”。最重要的是,当说  
。  
话人要精确表达其语气时,语气词的使用或者不用  
就成了重要乃至唯一的手段,这时语气词就是强制  
性的了如表达命令语气时主要以不用语气词为常  
,:“回去!”但如果要表达委婉的要求,就要加上  
语气词”。有的感叹句,如果没有语气词就会成  
为陈述语气,:“你真好啊!”没有就可以是陈  
述句这些情况,都可以看成是语气词使用的强制  
从以上GOSP对比汉语时范畴与语气范畴,我  
们大致可以认为:汉语的时语气三者中,时是不  
突显的,体比时突显,但语气也许比体更为突显尤  
其从语法化的角度来看,它比体范畴的突显度要高  
得多但是,如前所述,我们运用Bhat理论分析汉  
语语气范畴可能存在问题,因此我们以上的分析也  
许还需进一步检验。  
注释:  
尚新将Bhat“mood”称为情态,本文称为语气Bhat的原意,mood是与动词尤其是与屈折形态相关的一个范畴,是西  
方传统上定义的语气同时,任何语言的语气范畴都不仅限于动词,如副词语气词等都可与语气有关,这一点Palmer等语  
气研究专家早已指出。  
同一个语气词,有时会有几种意义,呢  
的位置。  
疑问”,“夸张”,二者在近代汉语中就有不同的来源,因此可占据不同  
2
1
参考文献:  
[1]NEWMANS.SemanticProblemsinGrammaticalSystemsandLexemes:aSearchforMethod[C]//HOIJERH.Language  
inCulture.Chicago:ChicagoUniversity,1954.  
[2]LEHMANNC.ThoughtsonGrammaticalization [M].Erfurt:ArbeitspapieredesSeminarsfürSprachwissenschaftder  
UniversitätErfurt,2002.  
[
3]BHATDNS.TheProminenceofTense,AspectandMood [M].Amsterdam:JohnBenjaminsB.V.,1999.  
4]尚新.语法体的内部对立与中立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5]PALMERFR.MoodandModality [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  
6]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7]王力.王力文集:第二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
[
[
[
[8]COMRIEB.Aspect: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VerbalAspectandRelatedProblem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76.  
[
9]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10]向熹.简明汉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1]贾思勰.齐民要术译注[M].缪启愉,缪桂龙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2]项楚.敦煌变文选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9.  
13]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4]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M].张斌,范开泰主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5]赵元任.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C]//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赵元任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6]LYONSJ.LinguisticSemantics:AnIntroduction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7]HOYEL.AdverbsandModalityinEnglish [M].NewYork:AddisonWesleyLongmanLimited,1997.  
[
[
[
[
[
[
[
[
[责任编辑:唐普]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