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3卷第4期  
2
0167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3,No.4  
July,2016  
道德教育对学生的职责:  
自我独立与公共关怀  
牛长海  
(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道德教育对学生的职责有两个方面,一是使个体能够具备独立精神,二是培养个体的公共情怀,实现对  
学生个体人性与社会的双重改造与提升自我独立精神的发展是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定位与重要职责,而公  
共情怀的发展则是现代道德教育必要的价值升华,可以说,这两点的结合,才是完善的道德教育但是,在现代教  
育场域里,道德教育的这两方面职责的实现却面临困境,自我独立与公共关怀处于严重压制与缺乏状态,这种情况  
必须加以改变。  
关键词:道德教育;学生;独立精神;公共情怀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6)04-0103-06  
现代道德教育模式多种多样,有拉斯思的价值澄  
清模式,有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模式,有杜威的民主主  
义德育模式和麦金泰尔的社群主义德育模式教育模  
式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变化的德育模式表明对道德  
教育目标的不断更正或手段的不断更新总体说来,  
随着个体的解放,对个体独立精神的培育是现代道德  
教育一个基本的任务同时,随着哲学政治学对”  
这一形象认识的丰富与完善,个体成长的目标与机制  
也不断得到深入挖掘理论界认识到,个体不是一个  
原子式的存在,个体独立自主的生活与个体的公共生  
活是相辅相成无法分离的,个体的独立生活与公共生  
活之间不可能存在一条界限分明的划线个体的生活  
是不断从一种场景切换到另一种场景的,独立与公共  
只是一种学理上的划分,真实生活中两者是交织在一  
起的简言之,个体是具备公共精神的独立自主的存  
。  
现代社会,随着极端个人主义的兴起,社会公共生  
活遭受极大的破坏道德教育不断被人诟病过于专注  
于个体独立,缺少关怀个体公共精神的发展个体公  
共精神被认为是维护社会团结促进社会公正的重要  
因素在此背景下,人们需要重新思考道德教育的价  
值旨趣及其培养目标冯建军认为,现代社会的”  
的概念逐渐向公民靠拢,公民首先是具有独立自主  
精神的个体,依附性人格的个体不属于公民,这是公民  
偏向于私的一面;同时,“公民在的意义上,是身份  
平等的,具有公共理性公共精神,参与公共生活和公  
[1]  
共事务,为了公共利益和公共善的人” 。这为我们全  
面理解道德教育的职责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培育独立精神是现代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  
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以往教育中泯灭  
主体性的沉痛反思的基础之上的,伴随其中的是对以  
往的人性观来一个彻底的清盘,这是一场追寻失落的  
收稿日期:2016-03-20  
基金项目:2016年河南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师范教育中外合资办学的实践研究———以新乡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2016ꢀJSJYLXꢀ057)。  
作者简介:牛长海(1970—),,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
10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人性高扬个性与世俗生活的个体觉醒之路随着人  
能力个体权利张扬使学校道德教育越来越人性化,  
培育的学生越来越具备独立自主的个性良好的行动  
素养与能力自我独立的道德教育设计出这样一幅图  
:在学生的生活世界里,他们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与声  
,有说的权利与意识,有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要  
求与行动保障可以说,关注与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是  
现代道德教育的合法性前提。  
类社会的不断演进,社会发展到人对物的依赖阶段,个  
人独立自主的生活模式不断地得以强化,解除了人身  
依附关系的个体能凭借自己的判断去过自己的生活,  
他能够独自思考自我选择自我实践自我负责,即康  
德说的道德自律自我的独立,首先是人格的独立,自  
我不再是附属于某一个人或集体,自我有权利去经营  
自己的生活,追求自己的内心,做自己的主人自我的  
独立,也意味着个体必须学会担当,对自己的行动生  
活负责,在法律规则范围内,个体在享受权利保障的同  
,也需要承担必要的义务,这是一个充盈着理性的自  
。  
培育公共情怀是现代道德教育价值升华  
对个体独立精神的关注是道德教育发展的一个里  
程碑个体精神的独立,对于是不可或缺  
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有两个基本特征:独立性与  
利益性独立性指的是个体努力使自己的事情按照自  
己的意愿来进行,做行动的主人利益性是经济理性  
人的特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使自己的利  
益最大化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首先肯定是自爱的人。  
自爱是个体主体意识觉醒后才有的,是个体进步的一  
种表现就本意上来讲,自爱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  
贬义的自爱或自爱者,这种自爱者是只考虑自己的人。  
此贬义层面的含义是亚里士多德说的把那些多占钱  
自我的独立是人类解放的一个必要阶段,对于社  
会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力作用同样,对于个体来说,自  
我的独立是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基础自我的发展  
必将带来创造性与活力,使社会在经济文化方面展现  
新的面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独立自主的个体,摆脱了外界的压制,解放了内心的情  
,敢于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理智与情感的发展必将  
大大提升。  
[2]275  
荣誉和肉体快乐的人称为自爱者” 。这种自爱  
是封闭的排他的和狭隘利己主义的其二,是真正的  
自爱或自爱者,真正的自爱者总做公正节制或任何  
合乎德性的事情”,“钟爱并尽力满足自身的主宰部分,  
自我独立与内心觉醒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是  
一个文化浸润下的后天习得过程心与身的发展机制  
是不同的,自我独立的意识的发展需要外在的正向力  
量去推动,反之,会导致自我精神的萎缩,导致个体无  
起来。  
[2]276  
并处处听从于它” 。这种自爱是开放的包容的和  
广义利他主义的,是与我群关系构造相契合的真  
正的自爱不是不顾他人的自私,而是自己与自己的一  
,没有内在的冲突可以看出,自爱既不是自私,也  
不是友爱自爱有可能走向自私,也有可能走向个体  
与外界的融合但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由于公共生活  
空间的不够成熟,导致个体更多地选择在个人生活世  
界中精致地打拼,无暇去关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正义  
价值取向决定目标选择文艺复兴后现代精神对  
张扬个性的呐喊,反映在现代道德教育领域中,即是:  
自我独立既是道德教育的内在价值与目标,同时也是  
道德教育的重要职责教育作为促进个体福祉与社会  
发展的领域,对于自我的独立肯定不会置之不理,现代  
教育就是依托教育的良性土壤,有目的有意识有计  
划地对学生的成人起到一个良性助推的作用因  
,没有人的解放,就没有社会的解放当代道德教育  
反对以往封建社会的臣民道德,同样鞭笞以社会本  
为旗帜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我道德现代道  
德教育培育个体独立自主精神的机制如下:珍视个体  
的自由选择与自由行动;培育学生选择的能力及其权  
利与责任意识;建构自己的合理价值观,从而建构自我  
的生活道德教育始终是将个体独立摆放在首位在  
一定程度上说,没有个体的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现代  
道德教育就失去合法性遵循这一理论分析,当代道  
德教育理论与实践关注的是如何培养个体的权利意识  
以及对自我利益的保护,自由的道德选择能力与解释  
[3]  
与秩序” 。  
没有他者思维的个体是眼光浅陋情感缺乏的。  
从个体利益的保障上来说,每个人与他人及其群体共  
同生活在一个文化政治场域中,是利益攸关的共同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个体的生活永远是他者在  
场的,他人是我的一面镜子,是第二自我,与他者的交  
往构成了个体发展的源泉个体与外界交往越频繁,  
个体精神发展越丰富从人的类本质上看,“自由人的  
联合体昭示着公共性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相关,公共  
性的不断扩大化,保障和促进着人的潜能和个性的充  
分发挥公民共和主义认为,公共善应优先于个人的  
私利,个人必须以公共善为其行为的最终考量,足以看  
104  
牛长海道德教育对学生的职责:自我独立与公共关怀  
出公共生活与公共关怀的重要意义总体说来,独立  
活的不关心与不参与,很容易导致个体成为一个精致  
的利己主义者,成为一个表面遵守道德规则实则冷漠  
的非道德人社会生活中的共同参与,是一个人成熟  
的标志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不管个体愿不愿意承  
不承认,个体都是与其他个体共同生活的,面临需要共  
同协作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道德教育在培养个  
体时,突破原子式个体的视角,注入公共情怀,积极参  
与公共生活,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个体生命与道  
德教育的升华。  
起来的个体,需要有更高的情怀也就是说,个体需要  
具备公共意识与情怀。  
值得注意的是,公共性并不消解自我独立性,它们  
同为主体性的价值内涵,是人的主体性的不同维度。  
就将理性看做主体性的重要构成要素的角度来看,个  
体独立伴随着私人理性的发展,而公共情怀伴随着公  
共理性的发展独立的个体基于私人理性去衡量自身  
行动的利益的,是利己主义;公共理性基于公共利益的  
判断,是诉诸公共而超越私人利益的理性罗尔斯指  
出了公共理性之公共的三个方面:(1)作为自身的理  
,它是公共的理性;(2)它的目标是公共的善和根本  
独立自主与公共关怀的个体特征  
独立自主与公共关怀是道德教育的两大职责在  
现代教育的实践中,独立自主的个体不一定是有公共  
情怀的个体,但是,具备公共精神的个体,一定是独立、  
理性拥有极强自我价值感的个体自我独立与公共  
关怀是相互依存的,独立自主的个体可以努力上升到  
公共情怀的境界,公共情怀需要个体独立性作为前提,  
否则就会失去根基一定意义上,本文是在公民的意  
义上理解独立自主与公共情怀的,自我独立与公共情  
怀共同融合并体现于公民这一人格中那么,自我独  
立与公共情怀的个体有哪些特征呢? 回答这个问题,  
能够更好地诊断教育中关于学生的培养问题。  
[4]226  
性的正义;(3)它的本性和内容是公共的 公共理  
性是对个体私人理性的一个必要补充,个体素质发展  
如果指向的只是个人私己性生活的精致,那么这样的  
素质发展不可能给社会带来福祉,最终的结果也将导  
致私己性个人精致生活的破灭有论者在将个体理性  
解释为私人理性的基础上,指出:“一旦涉及到公共的  
伦理问题,个体理性的局限性就明显地暴露了出来。  
除了个人的理性能力有所差异道德心也不相同并非  
人人先天就会为自己的道德行为立法之外,在公共伦  
理领域中,诸如人的权利社会正义等问题也不是个人  
1.自由的状态康德认为的自由,指理性的个体  
能够达到道德自律的状态,能自己为自己立法,个体处  
于一种自由的状态柏林认为的消极自由,是指有对  
一切决定说的权利(“否定是人活动的核心),而  
人就是在这种否定之中奠定自身的存在,创造自身的  
价值,发现自我的本质获得自由的初衷,不是个体欲  
望的满足,是防御性而非进取性的,他能够确证自己的  
独立存在,摆脱他人限制自由一开始是否定性与消  
极的,是个体自我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诉求当个体不  
能够自己做主时,他的独立性个性肯定会消失自由  
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自由即自觉自为,即明确自己  
的目标且努力采取手段达成目标自由的个体是想象  
力和创造力丰富,能够自己为自己的生活做主勇于担  
充满进取心敢于突破现有教条而去行动的人,拥  
有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
5]  
的自律所能解决的” 。  
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民众公共生活参与度低公  
共情怀消退的现象,致使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  
不和谐的景象,这与民众公共情怀的缺乏是有着密不  
可分的关系的现实的情景使道德教育不得不接受时  
代的拷问道德教育有两大使命,一是培养学生的独  
立精神,二是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两个方面是道  
德教育需要兼顾的,不能相互脱离一个仅仅唤醒个  
体独立精神的道德教育,是一半的教育没有公共情  
怀的个体,缺少对公共生活与公共利益的关注,道德教  
育就是不合格的古希腊城邦中,每个公民都能够积  
极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来,每个人在公共生活中  
展现自己对公共事务的投入是一个良好公民的基本  
意义,也是人之为人的前提条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阿伦特认为,只有在公共领域中行动着,才体现出人  
2.契约精神自我独立离不开自由,自由离不开  
限度,绝对的自由导致绝对的不自由个体的自由选  
自由行动是有界限的,即必须在大家一致同意的规  
则范围内行动个体的独立需要契约和法则的指引,  
否则就会突破自我的限度正如太弱的自我感导致无  
我一样,过分的自我就会导致自私,两者都会偏离正常  
的人性发展轨道契约精神从守法守则的角度讲是不  
存在的最高意义———自由,这是一种似乎在地球上  
[6]  
所有生物中,只有人类才被赋予了的最高天赋” 。  
个体在道德生活中,将自我的利益与权利摆放在  
首要位置,个体注重规则,注重理性,这是个体行动的  
一个重要前提但是,主观意愿上不去考虑与外界信  
息交流,不去追问个体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对公共生  
10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首先,在教育内容方面,以知识优先特别是科学  
要讲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其他人之上,从人性的角度上  
讲就是对自私自利的防御自私自利不是自我独立的  
一种表现,真正的独立性是在理性浇灌下培养起来的。  
概言之,对规则的敬畏与遵守是自立的一个标志。  
知识优先而情感价值观被边缘化教育家斯宾塞曾经  
问过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对于这个问题,他也给出了  
明确的回答科学知识的教育对于提高科学技术提  
高社会生产率,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曾经而且将  
来还将是至关重要的,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还得通过  
科学技术的进步来解决正是执着于这样的信念,我  
们的教育对于科学知识的传授几乎到了迷信与疯狂的  
程度我们的教育中,也出现了重科学知识学习的困  
,学校的一切活动设计均以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科  
学知识来开展,包括课程安排教室布局教学方式和  
评价方式,甚至培养价值观的德育也出现了严重的知  
识化倾向高德胜教授在研究学校德育时发现,我们  
现在进行的是知性德育,知性德育模式是按照科学教  
育的模式传递一些有关道德的知识,学生的个性情感  
3
.团结与友爱的他者思维与情感自我的成  
,必然是他者参与的过程,个体与外界交往的数量和  
质量决定着个体的发展质量我们不可能脱离他人而  
生活,我们需要关心别人,也需要被别人关心拥有公  
共情怀的个体,与人交往是善意的,在公共生活上是积  
极的,在处理共同的问题时,他需要别人的支持,也支  
持别人的行动他将自己与共同体融合在一起,他有  
一种向善的情怀,憎恨社会的不公与各种恶,并采取一  
定的措施去打击,他将消除他人的疾苦和社会中的恶  
看做是每个人的义务这一切,建立在个体积极履行  
公共义务的基础上对公共良知的唤醒,人是目  
的理解,是个体敞开心扉与他人交往的基础人际  
间真情实意的交往,不仅被视为民众生活的情感纽带,  
而且被珍视为建构共同体秩序与维系团结的有效机  
与人交往,参与社会生活,是维系社会稳定促进  
社会公平正义的一个重要渠道随着社会的发展,个  
人生活独立性的提升,我们与他人的连结点越来越少,  
但是团结与友爱的他者思维能够让我们敬畏他人、  
敬畏公共生活。  
[8]  
淹没在这种客体化碎片化的德育教育模式中这  
必然导致无效与无意义的虚假德育他鞭笞这种德育  
模式,认为这是教育的异化,切断了教育与生活的联  
,学生的情感缺乏价值观得不到指引,这样的教育  
培养的不是一个独立性的个体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  
,离不开自我觉醒与内在精神的提升,没有资本主义  
文化精神所宣扬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  
观的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不会发生,社会进步无法  
实现,文  
明必须共同进步,才能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4
.民主的生活能力杜威说:“民主主义不仅指的  
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  
[
7]97  
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 具有民主精神的人,更  
能够正视自己观点的局限性,更易理解个体与他人的  
关系以及个体生活与社会的关系,更具有宽广的视野  
与情怀公共生活的参与,需要自由平等的条件,需  
要拥有对公共事务中他者的移情思维,这些是公共  
情怀的软指标在真实生活中,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  
处理公共事务参与公共事务的硬实力民主的生活  
能力包括平等交流与沟通真诚讨论与协商一致利益  
上的对话与妥协的能力。  
其次,在教育方式上,大量地充斥着急于求成式的  
灌输现象,灌输必然导致专制,从而使自由的探索交  
流无从谈起教育缺乏耐性,缺少呵护与守候在当  
今知识爆炸式增长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正确教育理念  
的缺失导致教育灌输教育理念的表面化,使教育缺  
乏内在的依据外界的知识越丰富,学校教育中需要  
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就应该更多遵循这一逻辑,每所  
学校的课程安排课程计划都是紧锣密鼓地被执行着,  
教师没有时间没有耐心去与学生交流,更谈不上对学  
生的启发教室里,一个科目一个科目的教师匆匆到  
,又匆匆离开,学生从一门课转换到另一门课,老师  
与学生之间没有过多的交流,大量的知识内容需要在  
短暂的课堂时间里传递给学生,结果灌输是必然的也  
是唯一的教育方式。《教育———财富蕴含其中指出,  
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关心学会共同生  
学会生存这才是教育需要承担的责任保持学  
生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拥有一颗善良的  
,或许仅靠灌输是完不成的,相反,还会南辕北辙,在  
现实困境:独立精神与公共情怀的压抑与缺  
没有人否认,孩子需要接受教育才能形成自己的  
能力与合理的价值观念,为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可是,学校与家庭在针对孩子的教育这一重要事情上,  
存在着重点偏差简单化片面化的现象自我独立与  
公共情怀的培养处于空白,教育中的人既没有起  
,公共情怀也没有得到展现,人的自立与情感的升华  
在当代教育实践领域遭受着严重的漠视与阻碍。  
106  
牛长海道德教育对学生的职责:自我独立与公共关怀  
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育方式上实际上,“发生在场域中的对话,不是通常  
意义上的作为方法技巧的对话,而是作为对话意识和  
对话精神渗透于教育场域并能够始终保证教育的开放  
丰富性的对话,是创造意义生成意义的一种特殊  
教育科学化的努力,使教育迷失了自己科学化  
讲究的是模式化规律性可重复操作化教师按照课  
前准备的教案,一步一步地精心准备好粮食,学生只需  
要毫无疑义的接受即可,教学过程简单明了,操作性  
课后经过大量的题海战术,强化学生的记忆,考试  
时就能顺利回忆出来现代教育世界里,教育者认为,  
好的教育就是这样简单的程序性的机械性的操作但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自主的,拥有着独特个性与思维,僵  
化的模式生产的是工厂的产品,教育世界里鲜活的生  
命个体显然不是科学世界的任意改造的客体一种不  
顾生命个体感受的教育模式必然是专制的,必然导致  
强迫与灌输个性独立的教育模式,是苏格拉底式的  
启发,是杜威式的经验的生长教育是急不来的,是教  
师与学生内心的呵护,是情感的交流,是灵魂的陪伴。  
教育需要等待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学生无法形成持续性的专注,对一个问题的关注  
只停留在课本学习的那一刻,无法激发创造性与创新  
性的心理源泉。  
[9]  
的实践活动” 。交流与对话是公共领域的基本存在  
方式,公共领域形成的意见,可以形成舆论”,甚至影  
响公共生活的政策导向学校教育与公共领域的背  
,致使完满的理性与公共精神无法得以正常生长。  
困境应对  
现代教育实践中的灌输专制作风压制学生主体  
性的成长,学生就像一个被任意摆布和玩弄的玩偶,被  
驯化得没有自我,只得听命于外界的命令与压力自  
我的成长除了原理性操作性的探究事物的科学知识,  
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有关价值观情感依存方面的人  
际知识与原则的滋养,否则人是不起来的现代  
教育世界里,以竞争为基本价值取向,人与人之间丧失  
温情的关系,对自我利益的过分关注使人局限在自我  
狭隘的世界中人不仅要独立,还要胸怀大志放眼周  
,去关注自身生活的文化政治经济场域,关注社会  
的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对自我与  
他人自我与公共生活的一种科学的辩证式的理解后  
的自觉行动教育世界中公共情感的缺失,公共生活  
的缺乏,培养的人是不会丰满的,本质上是干瘪的学  
生是在所过的生活中成长的,何种素养与情怀的生成  
是与生活传递的信息紧密联系的本着对自我独立与  
公共情怀的敬畏和职责追求,笔者认为,教育世界需要  
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需要将教育生活中看似不起影  
响的做法来一次新的审视。  
最后,在学校教育场域中,缺乏公共领域的特性。  
公共领域对于一个人人格的提升在于它能够使人摆脱  
私人利益的局限,而走向公共利益的开阔教育的本  
来意义在于提升个体的精神,实现个体与外界的灵魂  
交融,使个体在精神发展中提升自己的意境与品格。  
教育的公共性批判性开放性平等性,使学校教育本  
身就是天然的公共领域但在现实中,由于教育场域  
中充满着竞争排他封闭的价值倾向,致使公共领域  
在中国的学校教育中还处于空白状态有学者指出:  
如果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问题是公共领域的萎缩  
[8]  
教育内容上,重视人文学科对情感价值观的启蒙  
作用自然科学教会我们认识自然,人文学科教会人  
认识自我在功用主义的影响下,人们逐渐被自然科  
学的强大力量所征服,人文知识日渐式微,个人不关注  
自己的内在,不关注别人的情感,教师不关注学生的心  
但是,对于人文学科的漠视,也就是对人自身的不  
关注试想一下,在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应该  
过一种怎样的生活的情况下,空有一身关于外界的知  
,也肯定不能阻止自己的迷失与茫然德尔菲神庙  
上镌刻的认识你自己”,指的是人应该关注自己内在  
拥有清晰的自我价值感,是自立的前提。  
与结构转型,中国则是公共领域的未诞生’。”  
公共领域的形成需要理性的个体,他们饱含对公  
共生活的热情,在轻松场所里平等地交流但在我们  
的教育中,学生的理性精神受到压抑,理性需要自由的  
表达批判,而过度灌输的教育方式使个体的精神干  
教育内容里充斥着远离学生生活世界的客观知  
,教育评价的方式一方面致使学生无暇顾及所谓与  
己无关的信息,另一方面致使个体与个体之间时时感  
受到一种强烈的竞争感缺乏公共生活的知识以及个  
体间紧张的状态,导致学生个体感受到一种孤立无援  
的状态,感觉不到自己与外界的关系以及自己与他人  
的共在,公共精神及其丰满的个性无法形成教育场  
所的对话,由于教师过度地使用权威,平等始终只是停  
留在口号上,对话内涵的领悟始终停留在作为一种教  
教育过程中,自由平等的教育过程有助于学生自  
立人格的达成当前的教育过程中,处处充满着灌输、  
专制,没有将学生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与教师  
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人生依附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  
10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终封闭在狭小的空间里自娱自乐,教育不能脱离社会  
不是交流与合作的关系,而是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学生  
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形塑的对象与客体自由  
的成长,平等的对话严重缺乏,在一个被压抑的生活  
,学生养成了一种被动服从的奴役性人格自我  
的发展需要身心自由的状态,需要敞开心扉的平等对  
,去发现自己,探索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实践和社会问题而单独存在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  
,不可能不关注社会的公共问题,忽视社会实际教  
育培养的人,终究会走向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到  
改造社会的实践过程中,这是教育不能回避的现实存  
对公共问题关心的公共情怀,是一个国家的宝贵  
情怀,也是教育的职责所在。  
创建公共领域,加大参与公共问题讨论的力度,培  
养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提升公共情怀教育不能始  
参考文献:  
[
1]冯建军.教育转型·人的转型·公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2,(4):9-15.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刘铁芳,刘艳侠.精致的利己主义症候及其超越:当代教育向着公共生活的复归[J].高等教育研究,2012,(12):1-8.  
4]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陈嘉明.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J].哲学研究,2008,(6).  
6]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M].王寅丽,张立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7]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97.  
8]高德胜.“解放的剥夺———论教育如何面对个体人的膨胀与公共人的衰落[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1):14-19.  
9]冯茁,曲铁华.教育对话的本体论解读———哲学解释学的视角[J].教育科学,2008,(1):1-5.  
[
[
[
[
[
[
[
[
MoralEducationResponsibilitytoStudents:  
Self-independenceandPublicCare  
NIUChang-hai  
(
SchoolofEducationScience,XinxiangUniversity,Xinxiang,Henan453003,China)  
Abstract:Tworesponsibilitiesofmoraleducationtostudentsarethegrowthofself-inde-  
pendenceandthecultivationofpubliccaresoastorealizethedual-reproductionandenhancement  
ofhumanityandsociety.Thegrowthofself-independenceistheoriginofmodernmoraleduca-  
tion,whiletheevolutionofpublicconscienceisthesublimationofmoraleducation.Onlythe  
combinationofthesetwodutiesisall-roundmoraleducation;however,inmoderneducation,  
thesetworesponsibilitiesarefarfromperfectionsincebothofthemhavealwaysbeenneglected.  
Theauthormadeananalysisonthefeaturesofthesetworesponsibilities,andputforwardsug-  
gestionsinordertoachieveharmoniousdevelopmentofthesetworesponsibilitiesinpractice.  
Keywords:moraleducation;student;self-independence;publicconsciousness  
[责任编辑:罗银科]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