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卷第4期
2
018年7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5,No.4
July,2018
编者按:在这个自然科学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时代,哲学作为一门爱智慧的学问,对我们是
否还有用处呢? 本组论文对该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探讨与争论。邓曦泽教授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作为一
种全类命题的哲学—形而上学进行了分析,认为哲学-形而上学“无法为任意事物以及任意两个不同具体事
物的区分提供任何有效信息,因而没有具体而独特的公共功能,所以,它无法为生活中的任意具体事情提供
任何实际帮助”,因而哲学-形而上学无法逃避灭亡的命运。苏德超教授却认为邓教授等学者之所以提出哲
学无用论,是由于他们通常持一种“朴素的工具思维”,而这种“工具思维”自身却是很成问题的,因为从这种
“工具思维”的角度看,哲学根本不能满足人的本能欲望;但苏教授认为哲学尽管不能满足人的本能欲望,但
却可以满足人的高阶欲望,因而它就是有用的。帅巍博士重新对“哲学-形而上学”以及“用处”两个概念进
行了分析,认为哲学-形而上学并非只是一种对人类实际生活无用的“全类命题”,它还可能是一种能指导人
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行动,从而达到人生整体的幸福的有用的“实践智慧”。这三篇集中探讨“哲学有无用处”
的论文,将为我们打开一个探讨该问题的新维度,并激起我们对该问题的重新思考和探讨。
哲学-形而上学的功能与命运
邓曦泽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610207)
摘要:观念能描述集合,但不能区分元素,而方法既能描述集合,也能区分元素;以观念与方法的区分为理论基
础,可知哲学-形而上学只能提供关于全域的观念而不能作为方法,而对于一切全域观念,其重复使用的边际收益
(即边际信息)一次性下降为零。这意味着,哲学-形而上学无法为任意具体事物以及任意两个不同具体事物的区
分提供任何有效信息,因而没有具体而独特的公共功能,所以,它无法为生活中的任意具体事情提供任何实际帮
助。这意味着,哲学-形而上学无法逃避灭亡的命运。
关键词:哲学-形而上学;方法;区分;功能;命运
中图分类号:B0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8)04ꢀ0005ꢀ09
一
问题与界定
但是,这个故事只能证明星象学有用,而不能有
效证明哲学有用,因为古希腊的哲学所包括的内容
远大于今天的哲学。因此,有必要对哲学作一个限
定。本文所讨论的哲学特指形而上学(metaphysꢀ
哲学到底有没有用?这个问题早就有人质疑。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记载了泰勒斯凭星象学而赚
[1]34ꢀ35
钱的故事 。故事中,世人和泰勒斯都承认了从
有用即功能角度质疑哲学的合法性,而且这种功能 ics)(或哲学-形而上学,philosophyꢀmetaphysics),
跟当今的实用功能是相当甚至相同的,所以,从实用
角度质疑哲学的合法性,古已有之。
不包括逻辑学,也不包括分析哲学、伦理学等。本文
讨论的哲学,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第一哲
收稿日期:2018ꢀ03ꢀ0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冲突与协调———以春秋会盟为中心”(13FZZ006)及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
项“青年学术人才基金项目”(skqx201101)成果。
作者简介:邓曦泽(1973—),原名邓勇,男,四川泸州人,哲学博士,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学”;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则是那些关于存在者整
是第一层含义的逻辑后承。例如,说刀是有用的,其
必要条件是,刀能区分的具体事物(刀的功能,如能
切菜,即能区分菜)与其他事物能区分的具体事物不
同(如镜子能反光,即能区分不同事物的影像),这是
第一层的区分。由此区分可知第二层区分,即刀与
其他事物不同。但是,形而上学在第一层含义上就
不能区分任何具体事物,不满足有用性的必要条件。
一切实用价值都具有区分功能,但反之却不然。关
于这一点,下文有具体展开。
体的学术;更一般地讲,则是存在论(ontology)。出
于方便,下文有时使用“形而上学”,有时使用“哲学
-形而上学”来指称哲学-形而上学,而“哲学”则包
括但不限于形而上学。另外,先借用下文的讨论,本
文其实可以绕开哲学-形而上学,不直接以之为对
象,而把对它的讨论转化为对全域命题的讨论。
形而上学在20世纪遭到了猛烈的批判,逻辑实
证主义提出“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认为形而上学
是在说废话。虽然逻辑实证主义也有自身的问题,
本文持的是哲学-形而上学无用论,也是哲学
但这并不等于我们要退回形而上学。只要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灭亡论,而哲学-形而上学无用论是哲
无法表明其具体功能,它就无法获得存在合法性证
明。其实,休谟就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他批评神学或
经院哲学没有包含数和量方面的抽象推论,也无关
于实在事实和存在的任何经验推论,只有诡辩和幻
学-形而上学灭亡论的根据。本文的论证思路为:
在功能角度看,哲学-形而上学只能提供关于全域
的观念,而不能作为方法,所以它不具备区分功能,
即无法区分具体事物,也就不能为解决具体问题提
供任何有效帮助,所以,哲学-形而上学无用;所以,
它无法逃避灭亡的命运。
[2]145
想 。休谟的意思,也是认为形而上学只不过在
说废话。
但是,形而上学为什么是废话,并未得到彻底的
解释。相较于前人之论,本文的批判仍有独特性。
本文的进步之处在于:本文从更基础的层面,用更简
单、更可理解和更可辨明的方式证明了形而上学即
便正确,也是废话。亦即:本文的创新不在观点上,
而在论证方法上。(1)预设很低。本文不需要对形
而上学的具体内容进行批判,而假定其正确性不容
置疑。但是,运用归谬法,即便形而上学正确,它也
不具备区分具体事物的功能,因而无法逃避灭亡的
命运。(2)论证方式简单。本文在功能角度,基于观
念与方法的区分,通过证明形而上学只能提供关于
全域的观念来证明其功能(极其有限且日渐衰竭),
二
观念与方法的区分:判定哲学-形而上学
命运的理论根据
观念与方法的区分,乃是讨论哲学-形而上学
的功能与命运的理论根据。
从能否有效区分事物的角度分类,一切理论都
①
可以分为观念与方法。一个理论由一个或多个命
题构成。如果一个理论T针对一个问题Q,Q包括
了许多具体的对象Q1,Q2……Qn,这些对象构成Q
这个问题所针对的对象的集合,这些对象也就是元
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用Q表示,并且T认为Q具有
属性P。那么,观念与方法的区别是:如果T能给出
的信息是Q中所有元素Qi具有P属性(这里称为
进而断定其命运(无法逃避灭亡)。(3)批判彻底。 “能描述集合”),但不能把Q中的这个元素(Qh)与
本文采取的是归谬法,是在承认形而上学正确性的
那个元素(Qk)的属性作有效区分(这里称为“不能
区分元素”),那么,T就是观念;如果T既能描述集
合,又能区分元素,那么,T就是方法。这就是观念
与方法在功能上的区别。简言之,观念的充要条件
是能描述集合但不能区分元素,方法的充要条件是
既能描述集合又能区分元素。观念可能在集合层次
进行区分(即可能将一个集合与另一个集合进行区
分),但不一定能在集合层次进行有效区分,如“鸟是
动物”是对鸟这个集合的描述,但并不是对鸟与其他
动物的有效区分。把理论二分为观念与方法,这样
做的理由是:一个理论要么能区分元素,要么不能区
分元素,二者不能兼容,而对一个理论能否区分元
基础上论证其功能与命运,因此论证强度很强。此
[3]
外,本文不是文本研究,而是问题研究。
为避免误解,需要强调:本文所说的“功能”以及
“有用”与“无用”,其外延乃是对事物进行区分的功
能,而远远大于世俗意义的实用价值(即大于质疑泰
勒斯的人所认可的实用价值)。有用的必要条件是
区分。此有两层含义。第一,一物(A)能区分的具
体事物(即A的功能)不同于另一物(B)能区分的具
体事物。若A与B能区分的具体事物相同,则二者
实为同一物。第二,因为第一,所以,A与B本身即
是不同的,能被区分(为不同的事物)。第二层含义
6
邓曦泽哲学-形而上学的功能与命运
素,是可以明确有效地判定的,所以,对理论做观念 (即从不知道到知道)该观念到第二次重复使用该观
与方法的二分是成立的。如果一个复合理论中既有
观念也有方法,则将该复合理论视为方法。观念与
方法在形式上的区别是,当用观念来描述对象时,会
产生这种现象,对于不同的主词(被描述对象,即元
素),所有谓词都是一样的,这可以形式化为:P(Q1)
念,他的边际收益一次性骤减为零。也就是说,对于
一个观念,行为者只需要一次性地知道,而第二次重
复使用该观念就无法再帮助行为者区分具体事物而
获得收益,所以,第二次重复使用该观念所产生的边
际信息为零。既然重复使用的边际收益为零,那么,
即便边际成本再低,重复使用也没有价值可言。形
象地说,对于一个观念(假定它正确),第一次说出时
是真理,第二次说出便是废话。例如,“哺乳动物都
是脊椎动物”,“人都是要死的”,对于这些观念,第一
次知道,是知道了一个真理;而第二次重复,则是说
废话。但是,方法的重复使用,可以不断帮助行为者
区分具体事物,解决问题,所以,边际收益大于零。
这种边际收益不是别的什么价值,就是行为者重复
使用方法时,方法对具体事物进行了区分,从而帮助
行为者作出判定。由于方法的重复使用的边际收益
大于零,所以,对于行为者来说,方法对解决具体问
题有切实帮助。甚至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方法
在后面的使用解决了比先前更重要的问题,后面的
使用所产生的边际收益还可能大于先前的使用。同
时,由于重复使用,对方法的掌握与使用越来越熟
练,边际成本会越来越低。
) …… ( ),因此无法区分Q
h与Qk。
∧
P(Q
2
∧ ∧PQ
n
P(Q1)的含义是“Q1 是P”,其余类推。当用方法来
描述对象时,则会产生这种现象,对于不同的主词,
谓词一定在某些情况下有所不同;即便相同,那也是
因为主词本来就是相同的,这可以形式化为:P1
(
) ( ) …… ( ) (
∧P ∧ ∧P ∧ ∃P
(
k h
∃P P≠
Q
1
2
Q
2
n
Q
n
h
)
(( ) ( )))。例如,“人都是要
P
k
∨ P=P →Q=Q
h
k
h
k
死的”,这个理论就只是观念而不是方法,因为虽然
任何人都是要死的,但是这个命题并不能把张三的
死与李四的死有效区分开来。但是,“矩形的面积在
公式S=ab(a代表长,b代表宽)中都是可解的”,这
个理论就是方法。给出任意矩形,矩形面积公式都
可以对之给出确切回答。因此,矩形面积公式能够
区分Q中的这个元素(Qh)与那个元素(Qk)。
方法与观念还有一种重要不同:凡是方法,必定
是观念。因为一切方法都对对象集合作出了无区分
描述,再在此基础上对某些元素作出区分性描述。
譬如,“矩形的面积在公式S=ab中都是可解的”,本
身也是观念。因此,方法的内涵完全包含且大于观
念的内涵。
又由于观念与方法的使用价值不同,致使二者
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同。观念只有在不被知道的情况
下才表现出其价值(即便该观念正确),一旦知道该
观念对集合作出的描述后(从不知道到知道),该观
念对解决具体问题就没有帮助,因为观念不能区分
具体事物。但是,方法只有在被掌握的情况下才有
价值,因为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用之区分具体事
物。
由于观念与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致使二者具
有不同的使用价值。观念的重复使用,边际收益(即
边际信息)一次性下降为零;而方法的重复使用,边
际收益大于零。这里的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借用的
是经济学概念。解决一切问题都有方法对于目标的
有效性问题,所以都有成本与收益的问题。这对于
理论亦然。一个理论显然有目标,并需要寻找有效
方法,所以,任何理论都有成本与收益问题。对于理
论来说,成本是创造、学习与使用理论的所有付出,
而收益是获得的对事物的有效区分。理论对事物作
出的有效区分就是它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也就是
说,理论的收益就是它提供的有效信息,而理论的边
际收益则是它提供的边际信息(下文交替使用边际
收益与边际信息这两个概念)。对于一个不知道(或
忘记了)某个观念的行为者(假定该观念正确),知道
该观念显然是有用的,但是,行为者从第一次知道
但是,切不可把观念重复使用边际收益为零误
解为观念没有价值。许多观念都有价值,如“哺乳动
物都是脊椎动物”,“人都是要死的”。而对于一个有
效的观念,如果它越能将它所判定的对象集合与其
他集合相区分,即它提供的判定越具体、准确、针对,
则它的价值越大。或者这样说,对于一个有效的观
念,如果其谓词(即用来描述对象集合的语句)越是
只适用于其主词(即对象集合),那么,该观念越有价
值。例如,“鸟是能飞、有羽毛、有脊椎的动物”与“鸟
是动物”相比,虽然两个观念都是有效的,但是,前者
显然更具体、准确、针对,因为“能飞、有羽毛、有脊
椎”显然更能将“鸟”这个集合与其他集合相区分,即
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更能将鸟与非鸟区分,而“鸟是动物”将鸟与非鸟相
形而上学所获得的本质,是以万事万物为主词的命
题,在语法上表现为“万事万物是P”这个一般句式,
也即x是P。例如,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万事万物
都是绝对观念的自我演化等等,就是这样的全域命
题,而形而上学的核心命题都是这样的命题。这又
意味着,本文对哲学-形而上学的批判其实可以转
化为对全域命题的批判。全域命题的特征和功能也
是形而上学核心命题的特征和功能,只要否定了全
域命题的价值,也就否定了形而上学的价值。
因为形而上学的核心命题是全域命题,所以,即
便形而上学找到了本质P,P也只可能是观念而不
可能是方法,那么,P根本不能区分万物,也不能帮
助人们理解与控制万物。试证明如下。
区分的程度就要低很多,因此后者的区分功能更弱,
也就更少价值。正是因为观念越能将其所判定的对
象集合与其他集合相区分,其价值越大,所以才需要
学科分类,具体学科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针对特定
的对象集合(小于全域),寻找该对象集合尽可能准
确的类本质,再进一步寻找区分集合中具体元素的
方法。
关于观念与方法的区分的这个理论是一个二阶
理论,也是一种方法,具有方法论价值。因为它能够
有效判断一个理论究竟是观念还是方法,且有助于
判断一个理论的有效程度。
对于本文来说,关于观念与方法的区分这个理
论有两个直接帮助。(1)可以判定形而上学的功能
以及相应的命运。形而上学只能提供关于全域的观
既然P是万物的本质,这就意味着,万物皆有
属性P,用谓词逻辑表示,则为:∀xP(x)。显然,
念,而不能作为方法,所以,它无法逃避灭亡的命运。 ∀xP(x)不能区分任意x,P对任意x都是一样的。
(2)可以使上述判定达到无预设。因为完全可以承
认哲学-形而上学理论完全正确,而只要明确它只
能提供关于全域的观念,就可以判定其功能与命运。
反之,如果P对某些x不一样,那么,至少有两个特
指变项α与β的本质(分别用Pα 与Pβ 表示)不一
样,那么,Pα与Pβ相异的属性Δ为非空集(即:(Pα
三
哲学-形而上学只能提供观念而不能作为 ∪Pβ)-(Pα∩Pβ)=Δ,Δ∈P,Δ≠φ)。这就意味着,
方法
Δ或者不是α的本质,或者不是β的本质。进而,P
中有部分属性Δ不是任意x的本质,这与P是万物
的本质这个假设相矛盾。所以,万物的本质无差别
哲学-形而上学自称其任务是探求万物的普遍
本质。哲学-形而上学为什么要探求本质呢?按照
杜威的说法,人为了逃避危险,寻求安全,所以总是
要寻找确定性。形而上学就是寻求确定性的一种特
定的方法(杜威所言的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
学认为,如果找到了万物的本质,就能把握万物,获
得安全。所以,形而上学要寻找那个常住不变的本
质。但是,在方法上,形而上学拒绝数学分析,拒绝
实验,拒绝经验(经验主义认为知识源自经验,但这
个二阶命题本身并不是经验的),试图通过冥思苦想
②
地适用于万物,即∀xP(x)不能区分任意x。
根据上文关于观念与方法的区分,可以知道,即
便哲学-形而上学找到了万物的本质,这个本质也
只能是观念,只能对集合作出描述,而不能对集合中
的元素作出区分。用日常的话说,形而上学完全不
能说出具体的此物与彼物之不同。并且,由于形而
上学从来就没有打算提供具体知识,而希望找到万
物背后那个不变的本质,所以,形而上学只能提供观
念而不能作为方法。根据前面对观念与方法的区
分,形而上学所提供的本质,对人们来说,虽然并非
无价值,但是,该本质不具有重复使用的价值,即该
本质所产生的边际收益一次性递减为零。用日常语
言来表达,则是:形而上学完全不能给出具体事物的
区别或不同,也不能对具体事物作出预测。而就形
而上学史上的经典著作看,形而上学的确只是提供
了一些观念,而形而上学可能涉及的某些具体知识
或经验知识,都不是形而上学自己提供的。
[4]18ꢀ19
获得本质 。
不论杜威对形而上学要寻求确定性的解释是否
合理,可以肯定的是,形而上学的任务是探求本质。
并且,可以搁置形而上学找到那个本质的可能性,而
假定它能找到,然后考察:那个本质可以告诉我们什
么,它是观念还是方法?
假设本质为P,P可以是一个命题,也可以是命
题集;用x表示万物中的任意一个,x的论域为全
域。由于形而上学的对象是存在者整体,也即万事
万物,因而,形而上学所描述出来的本质是要适用于
万事万物,其论域为全域,即这里的x。这意味着,
因为哲学-形而上学只能提供观念,并且以全
域(或大全、万物)为对象,只能提供全域观念,如绝
8
邓曦泽哲学-形而上学的功能与命运
对观念(黑格尔)、纯粹先验意识(胡塞尔)、存在(海
德格尔),具体学科则以小域为对象。所以,哲学-
形而上学只能提供关于万事万物的全域观念———这
认为某两杯水的化学构成一样,那么,在化学中,这
两杯水就是一样的。但是,哲学-形而上学却完全
没有区分功能。
③
是一个重要的结论。根据这个结论,就可以断定
我们可以换一种方法来理解全域观念完全没有
区分功能,因而完全无效。假定从一些非全域观念
的信息A(A是任意的)能够得出B,即:A→B,A加
上全域观念(不管该全域观念是不是由哲学-形而
上学提供的,中国文化中也有全域观念),仍然能并
且只能得出B,不会增加或减少什么,此即:((A+
全域观念)→B)=(A→B)。(这里用“=”比用“↔”
更严格。)这意味着,加上或不加上全域观念,对于处
理任何具体信息都没有用,因而全域观念完全无效。
但是,A+小域观念,却可能得出多余或少于B的信
息。因此,这里的论证只适合全域观念。
哲学-形而上学的功能以及与其功能相应的命运。
由于哲学-形而上学只能提供关于全域的观
念,不能区分任何具体事物,即不具备有用性的必要
条件,所以,它无法为生活中的任意具体事情提供任
何实际帮助———这是很强的命题与结论。一切实际
帮助,即便不能对需要处理的事情与其他事情作出
完全准确的区分(或判定),也至少能作出一定程度
的具体的、针对的区分。也就是说,一切实际帮助对
于行为者来说,收益都必须大于零。虽然在描述集
合时,哲学-形而上学所提供的观念可能提供一次
性的新鲜信息,但除此而外,形而上学没有任何独特
功能与价值。当重复使用那些观念时,边际收益骤
减为零。也就是说,当要在元素层次上区分具体事
物时,形而上学(所提供的观念)完全无能为力,完全
不能区分具体事物。由此还可以引申,有效解释的
必要条件是对被解释对象与其他对象作出或多或少
的区分,所以,哲学-形而上学不可能对作为整体的
世界和具体事物作出任何有效解释。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形而上学号称解
决根本问题,但其实它根本不解决问题。
四
哲学-形而上学没有具体且独特的公共功
能
以上一小节为基础,本小节更有针对地讨论形
而上学没有具体而独特的公共功能。
其实,并非只有形而上学才提供观念,许多学科
都要规定其研究对象的类本质。许多时候,一个学
科的假设就是观念。差别在于:(1)具体学科不仅仅
提供观念,还可以提供某些方法,从而使具体学科具
有独特的区分功能而具有独特价值,但是,形而上学
只能提供关于全域的观念,不能区分任何具体事物
哲学-形而上学似乎可以谈论整个世界、大海、
森林,但对一粒尘埃、一滴水、一片树叶的具体性状
无法给出任何解释以及预测,也无法对这粒尘埃与
那粒尘埃、这滴水与那滴水、这片树叶与那片树叶作
出区分。如果解释者能作出一定区分,其区分也是 (不具备有用性的必要条件),这使它没有任何独特
来自经验或具体学科提供的知识,而非来自哲学-
形而上学(的训练)。例如,“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即便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它也不能对任意具体事物
的运动作出具体说明,更不能帮助人们预测与控制
具体事物的运动。而对于人们来说,重要的不是一
切事物是否都是运动的,而是人们所面对的某个具
体事物是如何运动的,并通过知道或预测该具体事
物的运动来控制该事物,以有利于人们的生活。黑
格尔的绝对观念、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如当下构成)
都不能对任意具体事物进行区分,因而都只是观念
而不是方法。但是,逻辑、数学、物理学、化学,乃至
很不精确的文学、艺术学等具体学科,都能够作为方
法,对对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区分。并且,如果这些学
科对两个对象的描述是相同的,那就意味着,在该学
科内,这两个对象本来就是相同的。例如,如果化学
价值。(2)具体学科既具有私人功能,也具有独特的
公共功能,但是,即便形而上学具有某种功能,也只
具有非独特的私人功能。(2)与(1)直接相关,是(1)
的逻辑后承。下面,对(2)展开讨论。
先对私人功能与公共功能作区分。私人功能是
指对某个行为者有效的功能,即让某个行为者感觉
到他获得某种收益的功能;公共功能是指针对不同
行为者(至少两个)有效的功能,即让不同行为者都
感觉到他们获得某种收益的功能,并且他们获得的
收益是可以相互理解与交流的。私人功能与公共功
能不是二元对立的,公共功能就是可以公共化的私
人功能。一种功能只有当它具有私人功能,才能成
为公共功能,所以,一种功能可以同时是私人功能与
公共功能。不过,当谈论私人功能时,不需要考虑公
共交往。只有在公共交往中,谈论公共功能才有意
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义。
验呢?凭什么不能说进行艺术欣赏与创作的行为者
具体学科所具有的独特的区分功能不仅针对研
的想法也是思想呢? 我们也经常听到“这件艺术品
很有思想(内涵)”这样的说法。如果一种思想不具
备区分功能,这种思想算是一种有效的思想吗? 甚
至,它还算是思想吗? 形而上学活动与其说给人带
来思想体验,不如说仅仅是无价值的胡思乱想。形
而上学可以给人带来精神满足,但这只是私人的满
足,而无法转化为公共的满足,即无法从私人功能转
化为公共功能。但是,文学、艺术等活动不但可以给
不同行为者带来具有公共性(即可以相互理解与交
流)的满足,即具有公共功能,并且其公共功能是独
究者有效,让他觉得他从具体学科中获得某种收益,
如果其他人经过一定的训练,则这种区分功能对他
人也有效。所以,具体学科的区分功能既是私人功
能,也是公共功能。同时,具体学科的公共功能都有
独特性。即便不精确的文学、艺术学(不是艺术活
动),不同行为者也可以利用它解决一些问题,其功
能也各具独特性,如美术可以通过视觉使人获得审
美体验,音乐可以通过听觉使人获得审美体验。至
于其他更有确定性的活动(如数学、物理学、经济学
等的活动),其公共功能更加独特而明确。但是,由
于哲学-形而上学只能提供关于全域的观念,在元
素层次上没有区分功能,所以,它不可能具有公共功
能。而只要形而上学不具备公共功能,它就不可能
改造现实,也就不可能具有海德格尔所期许的功
能———“我们讨论的一切问题,海德格尔补充说,将
④
特的。
具体学科具有公共功能,是从它可以作为方法
这一特征推论出来的,而哲学-形而上学不具有公
共功能,也是从它只能提供观念这一特征推论出来
的,所以,以上对(2)的讨论,不但证明了形而上学最
多具有私人功能,而具体学科兼具私人功能与独特
的公共功能,并且证明了(2)是(1)的逻辑后承。
形而上学家在表达其形而上学思想时,有时运
用了概念推理,如分析风格较浓的康德对概念推理
的运用较多(黑格尔的所谓“思辨”,根本不具有严格
性与预测性,其“逻辑学”根本算不上逻辑),这对于
读者来说,有助于训练概念推理能力。但是,其一,
概念推理不是形而上学的独特功能,许多学科都在
运用概念推理,并且现代数学、逻辑等推理方式日益
发达,以及结合数学与逻辑的概念推理也日益发达,
使得形而上学的概念推理能力在所有推理能力中所
占的权重越来越小。其二,由于哲学-形而上学主
要以全域为对象探求本质,越来越难找到新的问题
与对象,从而使它提供新的推理的能力越来越弱(参
见下文)。二者相结合,使概念推理并不构成形而上
学的独特优势,不但可替代品很多,并且许多替代品
优于形而上学。不过,尽管形而上学在概念推理上
没有独特优势,但将历史上的形而上学文本作为训
练概念推理能力的一种教材未尝没有价值,这也许
是形而上学唯一的价值了。可惜,许多哲学工作者
[5]
对当今现实产生作用” 。海德格尔的话说明了他
希望并相信他的哲学具有改变现实的功能。但是,
对现实的一切改变都必须以对现实进行有效区分为
前提,所以,实际上,他的哲学(以及所有形而上学)
没有这种功能。所以,海德格尔永远不能实现他的
理想。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不把哲学-形而上学视作
一个学科,而是作为个体活动,对于形而上学工作者
又有无私人功能呢?答曰:可能有,但这种私人功能
不是独特的,其可替代性很高。当然可以说,形而上
学家在形而上学研究中可以获得精神满足,但是,任
何人都可以在他所从事的活动中获得精神的满
足———只要他自得其乐。从一个活动中获得精神满
足,可以不考虑该活动是否能为他人提供有益的东
西,也可以不依赖于他人的评价,而仅仅依赖于自我
评价与自我感觉。一个人可以在数星星中获得精神
满足,而这样的行为,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显然是极
其枯燥无聊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具有私人功能,但
并非一切活动都具有公共功能。所以,虽然形而上
学能够给形而上学家带来精神满足,但这种满足并 (尤其是我所知的中国的哲学工作者)看重的却是形
不是它的独特功能,我们无法根据它的这一功能将
形而上学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
而上学的观点,而不是推理,使得形而上学的唯一价
值在很大程度上被抛弃了。
或许又有人会为形而上学的私人功能辩护,认
为形而上学带给人的是思想体验,是思想上的自我
满足,而艺术、宗教等不是。但是,什么算是思想体
五
几个加强讨论
(一)哲学-形而上学与智慧何干?
哲学-形而上学标榜爱智慧。如果在“爱”上
10
邓曦泽哲学-形而上学的功能与命运
讲,哪个学科不认为自己是爱智慧的呢? 但如果不
能进行有效区分,就没有智慧。
用讨论了。而另一些观念,根本无法验证,很难说是
对的还是错的,所以是无效观念。例如,“世界是绝
对观念的自我实现”(P)与“世界不是绝对观念的自
我实现”(P),这两个命题(或观念)就根本无法被
证实或证伪。无论根据哪个观念,人们都不可能对
其他事物(小域与元素)作出确定的区分(或判定),
也就不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确定的影响。所以,这
两个观念都无所谓真假,也就没有意义。
那么,形而上学有智慧吗?———近乎没有,并且
越来越不能产生智慧。
几千年来,形而上学提供了一些关于万物(全
域)的观念。对于全域,只能在内涵角度描述,形成
“
万物皆有y(属性)”这样的命题,如“万物皆动”,
万物皆有生有灭”,因为在外延角度描述“全域是
属于)X”,X只能等于全域,所以,这个命题要么是
“
(
还可以用更一般的方法来判定一个理论的有效
性。如果两个相反理论P与P都无法证实,也无
法证伪,那么,P与P都是无效观念。或者这样表
达:如果P为真,事物Q为真(P→Q),并且P为假,
事物Q也为真(P→Q),则P与P对于Q都是无
效理论。也就是说,如果P的任意改变对Q都没有
影响,则P对Q是无效的。如果Q可以是生活中的
任意事物(或问题),则P与P对于生活都无效,这
样的理论不具备任何具体的、独特的功能,也就不会
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任何具体的、独特的、实际的影
响,所以也就是无意义观念。这就意味着,对于关于
全域的观念,人无所作为。可把关于全域的观念表
述为“万物是x”,如果人的行为可以对x作出改变,
则x可以变为x,这就意味着万物可以不是x,这就
意味着“万物是x”这一命题是错误的。所以,要保
证“万物是x”是正确的,则x不能被改变,则人无所
作为。既然人对关于全域的观念无所作为,则我们
根本不用去理会这样的观念,所以,这样的观念是无
用的。
同义反复,要么是错的。并且,对全域的内涵的描
述,不能通过数学、逻辑、实验、调查、实践等方法获
得,而只能通过所谓的“直观”而获得。而验证关于
全域的直观命题的方法,就是举反例。如果举不出
反例,就可以说该直观命题是正确的(或有效的),如
“万物皆有生有灭”。
对全域属性的描述,不能使用具有区分功能的
副词、形容词等,一旦使用,就会产生自相矛盾的命
题。因为一旦对属性作了区分,这个属性就不能无
差别地适用于万物,就不是万物的本质。具体证明
如下。
把万物表示为x,把对万物进行描述的那个主
谓词(如“运动”)表示为P,对P进行限定的副词或
形容词表示为Δ。如果万物具有ΔP属性,用谓词
逻辑表示,则是∀x(ΔP)(x),那么,就一定有某物不
具有ΔP属性与之相对,用谓词逻辑表示,则是
)(),否则, ( )()中的“”就没有
∃ ∀xΔP x Δ
x(ΔP x
意义。既然∃x (ΔP)(x),则∀x(ΔP)(x)就不成
立。例如,如果“万物运动快”这个命题中,P表示
如果某理论P为真,事物S为真(或假),并且
当P变为假时,事物S也相应变为假(或真),则P
对于S有明确影响,则P对于S是一个有效的理
论,或简言之,P是具有有效性的理论。具有有效性
的理论不只有方法,许多观念也有有效性,只不过不
同观念的有效性不同,而关于小域的观念较容易具
有很明确的有效性。例如,如果矩形面积等于长乘
以宽,则长为20米、宽为10米的矩形的面积等于
200平方米;如果矩形面积不等于长乘以宽,则长为
“运动”,Δ表示“快”。如果并不存在某物运动得不
快,那么,万物就无所谓运动得快或慢;那么,说“万
物运动快”就毫无意义。因为快与慢相对,没有比较
对象,就无法知道某物是否运动得快。
上述证明意味着,只有没有被限定的谓词才可
以描述全域。迄今为止,形而上学对全域的有效描
述已经穷尽了。这个结论增加了“有效”这个限定,
其意义何在呢?
在关于全域的描述或观念中,有些观念对于人 20米、宽为10米的矩形的面积不一定等于200平
们来说,是有意义的,也就是有效观念,但有些并没
有意义,或者是错的,或者是无效的。“万物皆有生
有灭”这个观念是有意义的,因为它否定了长生不老
的可能性,那么,人们就不会在追求长生不老上面白
费精力。有些观念可以举出反例,是错的,这里就不
方米。这是方法有效性的例子。如果哺乳动物是脊
椎动物,并且狗是哺乳动物,则狗是脊椎动物;如果
哺乳动物不是脊椎动物,并且狗是哺乳动物,则狗不
是脊椎动物。这是观念有效性的例子。
除去错误与无效的观念,形而上学还能提供多
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少有效的观念(即未必证伪的观念)呢?———不能
了。若此,形而上学无法再产生智慧。
题(6)的主词是“人”,是小域,而不是全域,故此种命
题也有一定价值(前文已论)。
(
二)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
代入命题(7),可得出:长为20米、宽为10米的
矩形的面积等于200平方米。
关于形而上学没有区分功能,无法提供任何具
体有效的信息,还可以换一种很容易操作的方法,用
一个简要的公式来作强化证明。
代入命题(8),可得出:甲高180厘米,乙高170
厘米,那么,甲的财富比乙多。但是,可以发现,经常
出现甲比乙高,其财富却比乙少。这意味着,命题
公式:“如果p,那么q”。这是条件句的基本形
式。这一公式的含义是:如果一个命题是有效的,那 (8)是错误的。这意味着,命题(8)的有效性是可验
么,或者可以从它推出有效的命题(q),或者它可以
从其他命题(p)推出来。
证的,但(1)-(5)这样的形而上学命题根本不可验
证。
给出一组命题:
虽然以全域为对象的命题并非全无意义(如“万
物皆有生有灭”,但即便有,也很小,边际收益一次递
减为零),但(1)-(5)这样的命题,作为某些哲学理
论的基本命题,却根本不能为人们提供有效信息。
(三)对苏德超的简要批评
(
1)世界是绝对观念的自我演化。
2)世界是纯粹先验意识的产物。
3)世界是理念的产物。
(4)世界是精神的,其他一切都是从精神派生出
来的。
5)事物的呈现是非现成的。
6)人都是要死的。
7)矩形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
(
对于苏德超《哲学无用论为什么是错的?》一
[6]
(
文,我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第一,苏德超没有限定哲学的范围,致使讨论对
象模糊。哲学中的伦理学、语言哲学等是有用的。
准确说,凡是能构成区分的,都有或多或少的经验功
能。我的文章将讨论对象限定为哲学-形而上学。
由于讨论对象不同,所以,我和苏德超的观点的差异
完全不构成分歧或冲突。苏德超应该回答:哲学-
形而上学是否有用?
(
(8)一个人的财富与其身高成正相关关系。
若在“如果p,那么q”这一句式中分别代入上面
的命题,则有两种代入方式:(a)若这些命题放在p
位置,可以推出q该是什么?(b)若这些命题放在q
位置,可以反推出p该是什么?通过(a)(b)两种代
入,可以判断被代入命题是否有效。对于(a)(b)两
种代入,只要有一种代入可以得出有效命题,则被代
入命题就是有效命题。
第二,苏德超说哲学具有澄清观念这样的思维
训练功能,这没有问题。但是,学术、思想也有竞争。
根据竞争原理可知,“高级的东西(产品、知识、工具、
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等)可以让低级的东西衰落,甚
代入命题(1),那么q该是什么呢? 或许可以
说,任意x(如苹果、法律)是绝对观念的自我演化,
这种推论毫无意义,不能区分任何具体事物,即不具
备有用性的必要条件(前文已论)。或者反过来:如
果p,那么(1),试问p该是什么呢?命题(1)的主词
[7]
至报废” ,如果人类发展出了更高级的思维训练方
法,哲学-形而上学还有什么价值呢?所以,苏德超
只能证明哲学-形而上学在过去有思维训练价值,
而不能证明它今天和未来还有。
“
世界”乃是全域,这种命题不可能再从其他命题推
第三,苏德超认为哲学能够建构人生意义,其实
非也。人生意义必须来源于一些确定的信念,但哲
学的不断反思和探究总是要质疑甚至摧毁这些信
念。真正为人生意义提供信念支持的,是道德教育
出来,除了同义反复。所以,从“世界是绝对观念的
自我演化”这一命题得不出任何有效的命题,也无法
从其他任何有效的命题得出“世界是绝对观念的自
我演化”。因此,“世界是绝对观念的自我演化”这一 (宗教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一种形式)。
命题是无效命题,不能给我们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
息。
第四,苏德超认为哲学能捍卫自由,这并不可
靠。根据他的逻辑,哲学是通过澄清观念和建构意
义来捍卫自由的,但因哲学无法建构意义,所以很难
捍卫自由。从历史看,自由和反自由的政治制度和
社会观念,背后都有各自的哲学理论。这意味着,哲
命题(2)-(5)的主词和(1)一样,都是全域,都
是无效命题。
代入命题(6),可得出:苏格拉底是要死的。命
12
邓曦泽哲学-形而上学的功能与命运
学与自由没有必然关系。
着过去的哲学-形而上学文本毫无价值。过去所产
所以,苏德超的论文或许可以论证哲学的非形
而上学部分具有价值,但对于哲学-形而上学的价
值的论证,该文是失败的,或者说是阙失的。
生的哲学-形而上学永远是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
并且有些好的哲学-形而上学著作仍可作为训练概
念推理的教材。但是,由于哲学-形而上学只能提
供观念,无法为解决具体问题提供任何帮助,同时哲
学-形而上学几乎无法产生新的有效观念了,二者
相结合,就决定了哲学-形而上学的未来命运(灭
亡)。
六
结论:哲学-形而上学无法逃避的命运
对于有几千年历史的哲学-形而上学来说,证
明它的灭亡,的确是令人哀惋的事。但是,哲学-形
而上学既然宣称自己具有批判精神,那它就应该面
对问题本身,对自己也保持批判。不过,这并不意味
注释:
①
有人质疑我对“观念”与“方法”这两个概念的使用是否合乎常规,其实,这并不重要。虽然人们对“观念”与“方法”的使用并
无明确、固定的区分,但本文的区分大致是符合通常的使用习惯的。这里将之约定并明确化。
②
维也纳学派说“存在”不能作为谓词,正是因为“存在”不具有区分功能,无差别地适用于万物,根本不能向人们提供任何有
效的信息。所有表达全域的概念都不能作为谓词。其实,在使用而非提及的意义上,“存在”不但不能作为谓词,且不能作为
主词。因为,若说“存在是x”,我们无法给出一个恰当的x,使该命题是有效的。如果x等于存在,那么,该命题是同义反复;
如果x小于存在,那么,该命题是错的;如果x大于存在,该命题也是错的。由于“存在”既不能作为谓词也不能作为主词,还
可以得出有效理论的必要条件:面对有限的问题,从有限的前提出发,经过有限的论证,得出有限的结论。在四个环节的任
一环节使用了无限,该理论都是无效的。无限包括存在、理念、绝对观念、万事万物,以及中国的道,等等。此四个有限,犹如
“奥康的剃刀”,可以剔除许多无效理论,可让人们少走许多弯路,少做许多无用功。但是,满足四个有限的理论未必是有效
的。在此四个有限的基础上,一个好的理论还应尽可能追求论证过程与结论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若以提供全域观念为形而上学的标准,那么,中国古代也是有形而上学的。例如,老子的“道”,朱熹的“太极”,也是全域观
念。而这些观念也是无效和无用的。
③
④
对形而上学是否有独特功能,还有一种辩护是:形而上学提供的是整体感。但是,第一,宗教也可以提供整体感,甚至文学
也可以通过描述整体而提供整体感。第二,更重要的是,如果形而上学要提供整体感,只需要一种哲学(形而上学)就足够
了(如黑格尔的世界是绝对观念的自我演化),让人们形成一种稳定的整体感。如果形而上学不断自我批判,用一种整体理
论批判另一种整体理论,反而会打破人们的整体感,增加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2]休谟.人类理解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3]邓曦泽.问题研究与文本研究———基于知识生产视角的学术方法论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5).
4]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F·费迪耶,等(辑录).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J].哲学译丛,2001,(3).
6]苏德超.哲学无用论为什么是错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7]邓曦泽.劣向选择成本———论竞争原理及其解释力[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
[
[
[
[
[
[责任编辑:帅巍]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