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卷第4期
2
018年7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5,No.4
July,2018
当代人工智能哲学的问题、启发与共识
———“全国人工智能哲学与跨学科思维论坛”评论
陶锋
(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350)
摘要:当前国内人工智能哲学的重要议题有三个:合法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合法性是对人工智能哲学这一研
究方向是否成立的思考,主体性则是机器走向真正智能的标志,而当人工智能真正拥有主体性,才可以说它有创造
性。“全国人工智能哲学与跨学科思维论坛”的参会专家不仅围绕以上三个论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他们还提出三
个重要的启发,如人工智能技术特点的转变,人工智能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碰撞以及人工智能美学问题。最后,学者
们共同认为,人工智能对哲学思维范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拓展了哲学研究的视野,或将产生哲学的“人工智能转
向”,而人工智能哲学,也将承担起跨学科思维基础研究的重任。
关键词:人工智能哲学问题;人工智能哲学的启发;人工智能哲学的共识
中图分类号:B-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8)04ꢀ0029ꢀ05
随着第三波人工智能浪潮的兴起,对人工智能进行
哲学反思和研究成了迫在眉睫的要务。如果说塞尔(J.
Searle)、德雷福斯(H.Dreyfus)等哲学家对人工智能的
批判从某种程度上终结了人工智能的前两次热潮,那么
人工智能这次的技术变革,又重新激发了广大哲学学者
的兴趣,有可能会改变哲学的研究范式,从而产生“人工
一
问题:合法性、主体性和创造性
1.合法性
人工智能哲学这一研究的确立,首先要像康德那样
拷问其合法性(何以可能),而人工智能作为限定概念,
其合法性则首当其冲。科学家们一直试图为这一概念
的合法性做辩护。如图灵认为从理论上说,机器不仅
[1]433
智能转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18年4月,南开大学 “可以思考” ,还可以极近似地“模仿人类心灵的行
[
2]257
召开了“首届人工智能哲学与跨学科思维论坛”。这次
论坛的目的,不仅仅是延续国际上已有的人工智能哲学
研究,还希望能发掘出国内学者的新思路新观点,并且
为” ,正是在此意义上,麦卡锡等人提出了“人工智
能”概念。然而,“人工”这一限定词意味着这一概念本
身就一定是非先天的。张绍欣在其论文中考察了“Artiꢀ
以跨学科思维作为人工智能哲学应承担的责任,为人工 ficial”这一概念的历史演变,从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技
智能哲学找到一个新的方向。数十位国内学者在人工
智能与认识论、人工智能伦理学与法律、人工智能美学
与艺术、人工智能与逻辑等议题上展开了论辩。经过对
各位专家的论文和论辩的梳理,笔者认为,此次会议成
艺)制作的动物”发展到马克思的“人是会劳动的动物”;
按照阿基米德-伽利略的机械论传统推到极致,“技艺
就被视为人类的终极正义”,但是与图灵重视机器在智
能上的优越性不同的是,张绍欣从现代法学概念“法人”
果可以总结评述为:三大问题、三点启发并最终达成了 (Artificialperson)的“位格加等”这一法理依据获得启
一个共识。
发,认为人造对象在权利和行为能力上的低人一等,意
收稿日期:2018ꢀ05ꢀ2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阿多诺哲学中的语言思想研究”(16BZX11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陶锋(1978—),男,湖北人,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德国波恩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研究方
向为语言美学与人工智能美学。
2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3]63ꢀ69
味着其在道德意义上必然低于人类 。李国山则从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出发,认为,“机器”能“思
考”其实是我们错误地使用了语言,而且“人工”作为限
定词,表明任何机器的连续行为都有赖于人类的介入,
著名人工智能哲学家德雷福斯从海德格尔的存在
学说和梅洛庞蒂的身体理论出发,认为“智能是与处境
相连的;它由处境共同决定,在处境中人们发现自己”,
[10]7ꢀ8
因此,“智能是置入的,也即是需要人类的身体” 。
由此,我们得以窥见,人工智能化背后隐藏的核心
问题仍然是哲学中的身心关系问题,而要解决身心关
系,首先要说明心灵是什么,主体性意识就属于心灵中
最为重要的一个议题。
[4]52ꢀ62
这其实也就取消了机器有独立思考的可能和价值 。
而“智能”一词的争论,是中外学者讨论的焦点。黄
欣荣提出了“智慧”与“智能”有别,智慧不仅包括理性能
[5]71ꢀ83
力,还包括“情感和意志等非理性能力” 。笔者在论
文“人工智能视觉艺术研究”中提出了人工智能还应该
包括审美和感性能力。钱捷则从其所建立的“超绝发生
学”出发,将“感觉直观”视作“认知的构成活动的根据”,
而情感、意愿以及审美意识是比直观还要基础的活动,
2.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工智能哲学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多诺(T.Adorno)认为,人的主
体意识的诞生经过了漫长的劳动和实践过程,是劳动分
工的产物。而这之后,经历了古希腊哲学的曙光、笛卡
尔为代表的认识论转向以及康德为代表的启蒙理性,人
类的主体性才最终确立。这种丰富的主体性含义既蕴
含了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又意味着主体必须具有自
主性、意向性、道德主体等意蕴。因此,当我们将人类的
主体性类推到机器上时,也同时得考虑这几方面的含
义。
[6]39ꢀ41
因此根本无法为机器所具有 。但是,笔者认为,随
着“感情计算”等算法的兴起,机器似乎正在慢慢地拥有
情感、审美这些能力(至少是行为上的),笔者认为,所谓
“
智慧”,不仅仅比智能要多一些非理性的能力,还需要
有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需要有基于肉体有限性的精神
超越性,而这或许才是无身体的机器最难以实现的。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仅仅从“人工智能”概念的语
言合法性来探究其存在合理性肯定是不够的,因为“人
工智能”并不是唯一可行的概念,图灵使用的是“机器”
最近甚嚣尘上的“人工智能威胁论”,其前提就在于
人们设想这种非人的“主体性”的产生。李恒威、王昊晟
认为,只有当人工智能能够拥有了独立自主的动机和情
感系统时,才可能拥有主体意识,而那时才会对人类产
(
数字计算机)“思考”,而计算机学家纽厄尔(A.Newell)
和司马贺(H.Simon)则使用“复杂信息处理”一词。因
此,我们既要从语言分析和历史规范的角度来考察词
[11]20ꢀ24
生“生存性威胁” 。田文利、刘帆认为,生命特征
语,又不能限于词语考察,以免落入“解释学循环”和“语 (包括呼吸)是人与机器(物)的最重要的区分,应该通过
言中心主义”之中。
“族谱定位”等方式来确定人工智能对于人的附属地
[
12]111ꢀ118
除了“人工智能”这一概念的合法性,还有一种可能
性需要探讨,即“人工智能化”的合法性和可能性,这也
位
。
在认识的“主体”意识上,蔡恒进提出了“认知坎陷”
是计算主义和还原主义者所秉持的立场,即一切人类行 (cognitiveattractor)的新概念。他认为,认知坎陷是人
为都可以还原为物理行为,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进行逻
辑推理和计算。
的所有意识单元,也是人类自由意志的体现;而这种意
识和认知的基础在于人类主体具有“认知膜”———某种
类似于细胞膜的东西,它能够保持主体的相对独立性,
任晓明在论文中提到了勃克斯(A.Burks)的“逻辑
机器哲学”。该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有穷自动机
[13]1ꢀ7
同时又能与外界产生互动 ;这种主体的独立性和自
我生成,来源于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与环境互动的
结果。而主体意识,笔者认为,不仅仅是一种生物学意
义上的认知反应,同时还含有文化的意义。人类学家则
通过调查发现,文化、生物和环境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7]8ꢀ19
可以实现人的一切自然功能” ,这种思想曾遭到心
灵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的强烈批判。塞尔认为,应该从
“生物自然主义”出发看待身心问题,因此,认识等心灵
[8]
行为的基础是身体。而逻辑学家则依据“哥德尔不完
[14]273
备定律”,认为心灵无法为数学所全部描述。贾向桐介 “这意味着文化与人类生物互相影响” 。
绍了反计算主义的几种思路,他认为,计算主义充分考
虑到“大脑”和“心灵”的区分,真正的认识是交互性的,
涉及到大脑和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并非简单的机械运
算或者形式逻辑的运算,认识的主动性和建构性没有显
现出来,认知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过程,更是社会实践活
如果说我们现在对于认知意义上的主体性还无法
解释清楚,我们不妨转向道德意义上的主体性。如前所
述,不仅只有人类是道德主体,一些非人的实体如公司、
社团等都可以成为道德主体。那么,人工智能体是否也
能成为道德主体呢? 张正清、黄晓伟认为,如果我们从
“他者”视角,也即是从道德责任的角度出发,即使人工
[9]51
动的产物 。
30
陶
锋
当代人工智能哲学的问题、启发与共识———“全国人工智能哲学与跨学科思维论坛”评论
智能体没有主体性和意向性,我们也必须将之视作道德
主体,并追索其责任;他们还认为,机器在行为偏差上的
概率就体现了其自主性,而且责任关系意味着即使机器
没有道德上的能动性,却也必须承担道德责任,这种责
任伦理意味着机器的道德主体地位事实上是人类赋予
确实如此,我们无法想象一种彻底意义上的“从无
到有”,即使是康德所说的“典范意义上的原创性”也是
要运用认识诸能力的。因此,机器接受人类所设置的程
序,并不能成为其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绊脚石,正如
人类也是从其他生物进化而来的。
[
15]172ꢀ183
它们的
。我们知道,主体性意味着主体自身是自
人工智能想要在艺术上实现创造性,不仅需要人们
在创造性程序上的设置,还需要主体性、意向性等方面
的发展,同时,创造性也能反向证明人工智能主体意识
的发展,如果真的有一天,机器能够独立创造出新的事
物,这同时说明人类创造性出现了质的飞跃。
律的、自为的,这种主体性应该是从自身中生长出来、自
我意识到的,显然这种自生的主体性在机器没有诞生意
识的情况之下是不可能的。另外,更麻烦的事在于,道
德主体性的自律性意味着,主体应该以自身为目的,所
以机器应该以自己的生命为终极目的,那么这就根本与
机器伦理如阿西莫夫三定律所要求的机器“不得伤害
人”相矛盾。
二
启发:技术、伦理和美学
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有何缺陷,中国传统思想对人
工智能是否有所助益,以及人工智能与情感、艺术如何
跨学科结合起来,这也是人工智能哲学研究的热点问
题。
因此,从人的角度出发,机器的“主体性”必须低于
人的“主体性”才行,这种伦理上的降格,是因为人是机
器的创造者,这也将引出第三个重要问题:创造性。
(1)大任务、小数据的技术转换
3
.创造性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如深度学习,最大的问题在于
其“大数据、小任务”的方式。也就是说,人工智能需要
大量的数据输入、大量的能量消耗,但是解决的问题却
相当狭窄。而人类却相反,仅仅需要少量的数据和经
验,就能迅速地掌握规律,想出具有通用性的解决办法。
这说明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从根本上是不同的。
张玉宏解释到,这是因为深度学习本身带有的“技
因”缺陷:暴力技因明显,暴食数据巨多,智能密度低,因
此,人工智能只有首先具备自我学习能力,也即是模拟
人类基因中的学习形态,其次发明节能芯片,以及在深
度学习的基础上拓展其广度(联想)这几种方法,才能有
创造性也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讨论热点,人工智能
是否能像人一样的拥有创造性呢?
著名人工智能哲学家博登(M.Boden)区分了两种创
造性:“非可能性”(Improbabilist)的创造性与“非现实
[16]269
性”(Impossibilist)的创造性两种 。前者是各种观
念的重新组合,而后者则是创造出之前未曾出现过的新
观念。也就是说,前者是“从有到有”(创新性),后者则
是某种程度上的“从无到有”(原创性)。之所以说是某
种程度上,是因为完全的“从无到有”只存在于宗教的上
帝创世之中。博登认为,人工智能体,例如科恩(H.Coꢀ
hen)设计的AARON程序,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这
种创新性。事实上,一些人工智能专家,如微软小冰的
设计者,也宣称其智能体能够成为创造的主体了。根据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艺术“原创性”解释,模仿和执
行规则不能称作创造性,真正的天才是能够制定规则的
[19]26ꢀ38
机会像人类那样实现“小数据、大任务” 。那顺乌
力吉也同样注意到了这种技术范式转变的重要性,他认
[20]86ꢀ92
为,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进行学习 。杨树峰、伍
梦秋对当代记忆理论的梳理,也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可
能解决方法。他们认为,人工智能的记忆储存机制与人
类完全不同,这意味着对于人类而言,遗忘并不需要抹
除先前的记忆,而对于机器,遗忘就等于是抹除所有的
先前信息,从零开始,这也就阻碍机器的学习和认识能
力。因此,人工智能需要搭建不同的、多元的记忆神经
元回路,从而使机器真正具有记忆,而记忆是观念的连
[17]242
能力,这种能力是无法规则化的,因此也无法学习 。
因此笔者认为,目前的智能体并不具备“原创性”,其所
谓的创造性不过是对人类已有的艺术品的学习的基础
上的延伸。吴维忆在其文章中引用科恩的观点指出,创
造是一个“受导向的形成过程”,也即是个体“在建构一
次次连续的趋近状态的同时,其内在的世界模型也被重
新组织了”,因此,人工智能的创造不取决于其自主性的
强弱,而在于规则的导向以及程序对规则的处
[21]248ꢀ256
接,是意识的基础
。
(2)儒家伦理的嵌入
我们常说技术是无国界的,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中国
传统思想对于现代人工智能技术是毫无意义的呢?
苏令银提出将儒家伦理规范嵌入机器之中,为中国
传统思想在技术上的指导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他
指出,如果机器遵守康德的伦理学,会产生自律和他律
[
18]192ꢀ196
理
。图灵也曾经提出过类似的意见,在反驳拉芙
蕾丝(Lovelace)夫人说机器不能创造新东西时,他说,人
类所谓的原创也是建立在以前的教育或者一般规则的
[1]450
基础之上的 。
3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之间的矛盾。人工智能若要成为道德主体,则必须具有
机器人面孔能够完全摹仿人类表情,但是这些表面的情
感无法与真正的生命感、经验和关怀结合起来,恐怕也
是会让人失望的。
自律性,即其行动需以自身为目的。而机器伦理要求,
人工智能必须以人为最终目的,即一定要维护人类的利
益。这两者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功利主义的机器伦
理,将计算利益视作唯一标准,而这种计算可能最终会
让机器做出伤害人类的行为。苏令银进一步考察了儒
家伦理中的“忠”“恕”“仁”,并总结了三条机器伦理:忠
是从正面意义上要求机器完成其被指定的角色的任务,
恕则要求机器不要伤害人类,而仁则要求机器需要通过
从几位学者对于人工智能与艺术、美学的跨学科研
究来看,人工智能美学有着丰富的研究材料和对象,是
值得深挖的研究题目,它必将成为人工智能哲学的重要
研究方向。
三
共识:跨学科的思维范式
毫不夸张地说,当代哲学正面临着危机,最大的问
题就在于旧有的哲学方法和思维范式是否能跟得上人
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哲学在认识论转向、语言论转
向之后会进行“人工智能转向”,这并非夸大其词。人工
智能的出现,拓展了人类的认识边界,对“人类中心主
义”产生了挑战。人工智能等于是在整个人类主体面前
树立了一个“他者”,这个他者不是低于人类主体、被人
类所主宰的客体,而是与人平等的、能让人类审视自己
的他者。人工智能也引发了伦理的讨论,甚至动摇了人
类伦理的一些基础。如林建武提出的“区块链”的去中
心化、规范化特征,使得人们或许可以不再需要道德作
为约束。
[22]139ꢀ160
学习人类来提升道德,同时拒绝做不道德的事
。
当然,不仅是在伦理上,中国传统思想对人工智能
起到规范指导作用,在其他更为宏观的层面,传统思想
也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庄子对“机械”与“机心”的探讨,
就涉及到了技术与人的关系,以及中国思想中所重视的
直观和经验,正是人工智能如今难以解决的难题。
(3)人工智能美学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艺术和情感方面的技术突破有
目共睹,自动写作技术、人工智能绘画、写书法和创作音
乐的技术日益发达,但是人工智能与艺术、情感等的跨
学科研究却乏人问津。
[
23]
笔者曾经提出过“人工智能美学”概念 ,并进一步
论述了人工智能视觉艺术发展历程,以及以创造性和艺
术标准为例,探讨了人工智能美学的研究方法。王志敏
提出了“美商”这一概念,认为如同智商、情商一样,应该
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对于哲学思维范式的挑战。
传统哲学一直是以概念(理念)之间的推演、演绎为其基
本方法。但是这些概念,有多少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是
属于语言的误用呢? 如灵魂之于“金山”,上帝之于“当
今的法国国王”。人工智能是否有可能成为哲学的“奥
卡姆剃刀”,剃去那些不可能被逻辑和计算所描述的概
念呢?当然,我们也不可迷信人工智能,将其树立为新
的偶像、新的上帝。人工智能所用的逻辑和计算方法,
最终只能描述具有真值的命题。而艺术这类命题,它本
身并不以真假为终极标准,它的真或许正来自于其幻象
的假。人类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就在于除了真假之外,善
与爱可能更为重要。另外,直观、语义以及常识都是目
前人工智能难以跨越的沟壑。这种思维范式的挑战,还
在于哲学不可能再孤军奋战,正如古希腊时期的哲学是
一切“智慧学”的统称,现代的哲学也要充分利用已有的
其他科学方法和论据去丰富自己的武器库。例如从下
而上的实验方法未必不能成为判断的佐证,计算机科学
中的算法和经济学中的建模应该也可以运用于哲学的
思想实验之中。
[
24]25
建立一种美的具体评分标准 。实际上,早在一百多
年前,实验美学的开创者们就探索了定量分析“美”的方
式,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为人工智能专家皮卡德(R.
[25]
Picard)的“感情计算”方法所继承 。但是,经验归纳法
虽然行之有效,却无法保证结论的必然正确。
卢文超论述了人工智能对艺术传统理论的挑战,他
认为,由于人工智能艺术中人类主体被取代,所以传统
的模仿说、表现说和接受说都会失效,形式说也只能满
足形式部分,并且他批评人工智能艺术无法提供丰富的
[26]184ꢀ191
艺术关联,这是其最大的缺陷
。
另外,关于对人的外形进行模仿的仿人机器人,也
是最近讨论的热点。朱体正提醒我们注意仿人机器人
[
27]119ꢀ127
对肖像权保护法的冲击
。程林则以19世纪初德
语浪漫主义文学中的“早期机器人”形象,来探讨日本学
者森政弘的恐怖谷理论,他认为,该现象的出现与人在
高仿真机器人面前所遇到的替代威胁、异化风险和认知
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以哲学为基础,构建跨学
科的思想基础,沟通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打破学科之
间的壁垒。这次会议也表明,哲学与人工智能、法律、社
会学、心理学的交叉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哲学的基本
思维方式可以为跨学科思维的基础。
[28]128
困惑等有关 。
笔者认为,除了认知心理学上的解释之外,仿真机
器人虽然有表情但是由于表情的错误运用,导致人们无
法或者错误实现共情,这会加深人们的恐惧感;即使是
32
陶
锋
当代人工智能哲学的问题、启发与共识———“全国人工智能哲学与跨学科思维论坛”评论
参考文献:
1]TURINGA.ComputingMachineryandIntelligence[J].Mind,1950,59:433ꢀ460.
2]TURINGA.IntelligentMachinery,AHereticalTheory[J].PhilosophiaMathematica ,1996,4(3):105ꢀ109.
3]张绍欣.人工智能概念的历史规范主义[C]//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哲学与跨学科思维论坛.天津:南开大学哲学院,2018.
4]李国山.维特根斯坦之锤:敲敲打打为哪般?———试论维特根斯坦与人工智能哲学[C]//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哲学与跨学科
思维论坛.天津:南开大学哲学院,2018.
5]黄欣荣.人工智能热潮的哲学反思[C]//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哲学与跨学科思维论坛,天津:南开大学哲学院,2018.
6]钱捷.驳斥心灵哲学中的还原论[C]//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哲学与跨学科思维论坛.天津:南开大学哲学院,2018.
[
[
[
[
[
[
[7]任晓明.人工智能哲学的多视角考察和跨学科研究[C]//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哲学与跨学科思维论坛.天津:南开大学哲学
院,2018.
[
8]SEARLEJ.Mind:ABriefIntroduction [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4.
9]贾向桐.当代反计算主义的进路与问题[C]//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哲学与跨学科思维论坛.天津:南开大学哲学院,2018.
10]BREYP.HubertDreyfusꢀHumanversusMachine[C]//Achterhuis.American Philoso h o
[
[
p y f Technolo :The
gy
EmpiricalTurn.Bollmington:IndianaUniversityPress,2001.
11]李恒威,王昊晟.人工智能威胁论"辨析———分类与驳斥[C]//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哲学与跨学科思维论坛.天津:南开大学
哲学院,2018.
[
[12]田文利,刘帆.人工智能的主体定位与关系模式探讨[C]//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哲学与跨学科思维论坛.天津:南开大学哲学
院,2018.
[13]蔡恒进.认知膜:意识单元涌现之所[C]//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哲学与跨学科思维论坛.天津:南开大学哲学院,2018.
[
14]MARKSJ.TenFactsaboutHumanVariation[C]//MichaelMuehlenbein.HumanEvolutionar Bi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0.
15]张正清,黄晓伟.作为"他者"而承担道德责任的智能机器———一种人工智能成为道德能动者的可能性[C]//首届全国人工
智能哲学与跨学科思维论坛.天津:南开大学哲学院,2018.
16]BODENM.Artificialintelligence[M].SanDiego:AcademicPress,1996.
17]KANTI.KritikderUrteilskraft[M].Frankfurt:Suhrkamp,1974.
18]吴维忆.人工智能艺术与现代艺术的遗产[C]//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哲学与跨学科思维论坛.天津:南开大学哲学院,2018.
y
[
[
[
[
[19]张玉宏.从深度学习'技因'缺陷看数据主义的进化方向[C]//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哲学与跨学科思维论坛.天津:南开大学哲
学院,2018.
[20]那顺乌力吉.在‘大任务、小数据’范式下人工智能的一种可能路径———浅谈类比与人工智能[C]//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哲学
与跨学科思维论坛.天津:南开大学哲学院,2018.
[21]杨庆峰,伍梦秋.当代记忆理论与人工智能发展的哲学反思[C]//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哲学与跨学科思维论坛.天津:南开大
学哲学院,2018.
[22]苏令银.我们能把儒家伦理规范嵌入智能机器吗?[C]//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哲学与跨学科思维论坛.天津:南开大学哲学
院,2018.
[
23]陶锋.人工智能美学如何可能[J].文艺争鸣,2018,(5):80ꢀ85.
24]王志敏.试论人工智能和美学的关系[C]//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哲学与跨学科思维论坛.天津:南开大学哲学院,2018.
25]PICARDR.AffectiveComputing [M].Cambridge:MITPress,1997.
[
[
[26]卢文超.迈向艺术事件论———人工智能的挑战与艺术理论的未来[C]//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哲学与跨学科思维论坛.天津:
南开大学哲学院,2018.
[
27]朱体正.仿人机器人的法律与伦理风险及其防范[C]//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哲学与跨学科思维论坛.天津:南开大学哲学院,
018.
28]程林.德语文学中的早期机器人与“恐惑”美学[C]//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哲学与跨学科思维论坛.天津:南开大学哲学院,
018.
2
[
2
[责任编辑:帅巍]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