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卷第4期
2
020年7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7,No.4
July,2020
新时代旅游空间生产的日常生活转向
郭文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南京210095)
摘要:以往旅游空间生产研究主要聚焦于结构主义范式和政治经济学解析框架进行思辨。现代旅游开发中,
资本、权力等要素逐渐向日常生活实践领域渗透,旅游空间生产的研究范式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宏大视角,作为日
常的旅游空间视角被认为是空间生产理论发展的重要理论面向。进入新时代,需要从日常生活基础出发去思考和
回应旅游空间实践的时代性问题。旅游空间生产的日常生活转向需要消除日常生产中的排他性,寻找实现日常生
活空间协商的新策略。
关键词:旅游空间生产;日常生活转向;空间异化;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20)04-0078-07
收稿日期:2020-03-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流动性背景下传统村落神圣空间的地方性生产与不平衡地理研究”
(4197118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郭文(1978—),男,山西临汾人,理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
研究方向为旅游空间生产、社会文化地理。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全球资本在不同尺度空间的加速流动及其与不同“地方”现代化发展诉求之间的共
谋与协商,引发了一系列空间生产的新现象和新矛盾,从而使人们对空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和认知①,
空间也因此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中国旅游空间实践领域,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旅
游资源勘查、20世纪90年代后的旅游资源规划、21世纪以来旅游资源市场化导向与文化旅游深化发展等不
同阶段,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综合功能逐步显现,基本上完成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
大国的历史性跨越②。但是,中国旅游产业空间实践过程也同样嵌套在现代化的正当性危机之中,且发生了
旅游空间的尺度重组和旅游地日常生活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多维度的空间生产。这一深刻的空间过程
及其内在关系的变迁,表现出的最大特征之一是旅游空间生产的方向和逻辑越来越走进了微观层面的日常
生活领域,这也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寻找对旅游空间生产及其叙事的新的阐释范式。
以往学术界对旅游空间生产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结构主义范式和政治经济学解析框架进行思辨,认为旅
游空间生产是由资本、权力、利益等政治、经济、社会要素和力量对旅游空间重新塑造,并以其作为底板形成
空间的社会化结构和社会的空间性关系的过程③。
这一研究范式借鉴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念,为资本、
权力进入旅游空间实践,并带来空间生产问题的剖析提供了重要视角,但是这一视角更多聚焦于宏观领域,
淡化了对微观领域的学术关照。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持续深化,一些地方在旅游空间
①
②
③
李春敏《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6页。
郭文《空间的生产与分析:旅游空间实践和研究的新视角》,《旅游学刊》2016年第8期,第29ꢀ39页。
郭文《旅游空间生产:理论探索与古镇实践》,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52页。
78
郭
文
新时代旅游空间生产的日常生活转向
实践中过分强调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忽视了其社会事业的属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旅游开发中资本、权力
等要素开始不断跨越空间障碍,逐渐向日常生活领域渗透。与此同时,旅游地日常生活空间的社会化和社会
关系的再生产,又会对日常生活空间进行重构,进一步导致日常生活空间的资本化和日常生活空间的异化。
这一旅游空间实践的新特征,较好地阐释了“资本通过占有空间,以及将空间整合进生产逻辑而得以维持和
延展”①的论断。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
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日常追求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发展理念也因此需要考虑时代实践的新维度。
在旅游空间实践领域,旅游空间生产的理论旨趣也要求跨学科的视野和超越以往遵循宏观叙事分析的范式。
面向作为日常生活的旅游空间生产研究是新时代空间生产需要关注的学术前沿问题。
基于上述思考,本文从日常生活理论视角切入,对如下问题进行讨论:其一,作为新的学术分析视角,如
何重新认知日常生活的内涵及其理论特征? 其二,在旅游等流动性要素介入下,新时代旅游塑造的日常生活
空间生产的突出要点表现在哪里? 其三,旅游空间日常实践及其生产如何更好地进行优化? 借助空间生产
的日常生活视角,能拓展既往旅游空间生产的研究范式,并为新时代旅游空间生产管理提供理论借鉴。
一
日常生活认知及其理论解析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日常生活概念的理解更倾向为口语化层面的词汇表达,而没有将其作为理论视角
进行审视。日常生活总是与平淡、平凡、无聊、细碎、无尽的重复相联,而与理性、系统、必然、普通、秩序无
关②。因此,在一般人眼中,日常生活即“平常的生活”,或者指工作之外个人的活动和关系。这种生活形态
具有以下特征:其一,日常生活不具有宏大叙事的特质,总是与一个个“个人”相联系在一起,比较具体;其二,
日常生活就是日常中的生活,经常体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利益分配、日常消费以及日常交往产生的关系中;
其三,这种形态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围绕日常生活中穿衣、饮食、行走、娱乐、购物等要素展开,属于日常生
活所需资料的获取与消费活动,或者本质意义上生命的延续。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现代西方哲学的出现及其理论转向回归现实生活的倾向,“日常生活”作为理
论视角逐渐被人们所认知、接受和认可③。日常生活作为一个学术用语起源于西方,劳动领域的马克思主义
“异化”理论是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最直接的推动力量。按照马克思的诠释,人既是自然存在之物,也是社会存
在之物④,因此基于人的双重性是构成日常生活的现实基础。在此之后,卢卡奇、赫勒、列斐伏尔等在不同程
度上深化了日常生活“异化”理论,并将该理论扩展至日常生活领域。尤其是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理论进行
了深刻阐述。
在日常生活理论体系认知中,人们认为该理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解读:其一,日常生活资料的获取与行
为活动;其二,日常社会与经济等交往活动;其三,日常中的观念与精神活动。其中,日常生活资料的获取与
消费构成了日常生活的最基本层面,是人的生存不可或缺的前提;日常生活主体凭借天然情感、文化习惯、传
统习惯而自发地展开的缄默共存的交往关系,是日常生活交往活动的主要内容;日常生活还包含一个贯穿于
日常消费活动与日常交往活动之中的日常观念世界⑤。
事实上,经过众多实践证明,基于日常生活的旅游空间实践及其空间生产也是从上述层面展开的。因
此,对日常生活概念和理论层面的认知以及对应的旅游空间生产日常实践,可以界定在四个层面(见表1)。
在对四个层面的分类中,“日常生活理论层面”中的“日常生活资料的获取与行为活动”可以对应为日常
生活空间实践的“生计层面”,这一层面属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生计需要的层面,如生活方式、生计模式以
及旅游产业作为传统产业的替代等;“日常交往活动”可以对应为“制度层面”,其含义指反映日常生活中居民
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调节关系,如日常中的生活关系、旅游开发中的生产关系及旅游制度等。“日常观
①
②
③
④
⑤
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HenriLefebvre,TheProductionofSpace(Oxford:BasilBlackwell,1991),3ꢀ18.
韩德信《日常生活:背景、观点与意义》,《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第43ꢀ47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1ꢀ53页。
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透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7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念活动”可以对应为“精神层面”,这一层面属于人们在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
观、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宗教情感等,如旅游空间实践的价值理念、指导意识,以及形成的新的空
间意识等。上述三个层面共同依托的“自然层面”,属于所有活动产生的物质空间载体,是日常生活空间形态
得以存在的基底层面,这一层面也包括自然生活的社会建构。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层面、生计层面、制度层面
和精神层面是互为一体,且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同构成了日常生活理论的全部。日常生活四个层面所反映
的内涵,代表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模式,不仅是人们认识日常生活理论内涵的基础,也是人们认知日常生活空
间特征的基本渠道。
表1 日常生活理论层面与对应的旅游空间生产日常实践层面
层次解析
第三层
第二层
第一层
基底层
日常生活理论层面
日常观念活动
对应的旅游空间生产日常实践层面
精神层面
制度层面
生计层面
自然层面
日常交往活动
日常生活资料的获取与行为活动
自然层面
二
旅游介入日常生活空间的多维生产
从上述对日常生活理论的层次解析可以看出,日常生活空间形态具有多维性和复杂性。在当今增长全
球化和全球地方化时代,人们在理论或实践中已无数次证明,在资本的全球化过程中,占有空间并不断生产
空间始终是资本能够成功扩张的内在逻辑,而且资本扩张在成熟阶段也越来越表现出了灵活性①。从20世
纪末到21世纪,中国旅游空间实践逐步从宏观走向微观层面,旅游介入日常生活空间并带来日常空间的生
产得以推进的前提同样遵循上述逻辑。基于此,本文提出的旅游空间生产的日常生活转向,是指由流动性和
旅游为媒介的资本、权力和利益等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对日常生活空间的自然、生计、制度和精神层面的综
合塑造,并形成日常生活空间的社会化结构和社会的空间性关系的辩证过程。在旅游空间生产的日常生活
转向中,资本和权力参与空间生产如同其在全球大尺度空间生产的逻辑一样,也是决定旅游空间生产的最根
本的决定因素。根据资本与权力参与空间生产的内在逻辑及其对日常生活空间生产的塑造,日常生活中的
旅游空间生产基本遵循从自然层面到生计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尺度辩证以及逐步深化的过程②。
(一)日常生活空间中自然的社会建构
在旅游介入日常生活空间的实践过程中,日常生活中自然的社会建构是资本、权力等要素介入日常生活
空间进行生产的最显著层面。在日常生活理论中,“自然”作为日常生活空间的基础,在理论层面具有多重内
涵③,这些各具意义的“自然观”得到了学术界的讨论。早期的“自然”观念探求的是“自然”发展和运作的内
在规律与普适法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过程、生物过程与人类活动过程的相互作用受到关注④,
社
会的自然流派受到人们的重视。该理念主要关注“谁建构了什么样的自然”“赋予了自然什么意义”“造成了
什么样的自然后果”等话题,“自然”的内涵被指为“事物的本源”或“事物原来的存在状态”。
在旅游空间生产的日常生活转向过程中,自然层面作为生计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的基底被进行实践和建
构,在此方面具有较多案例可以进行证实。例如,在中国江南水乡乌镇西栅的旅游空间实践中,旅游开发之
前原住民居住于古镇社区,古镇社区天然的社会联结具有前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空间的特质,受到传统“天人
合一”哲学思想以及“风水理念”等观念的影响,日常生活依法自然、遵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旅游开
发后,空间实践的主导者要求居民全部搬迁出社区,这使得原本由古镇原住民占据的生活空间让渡于其他利
益主导者,并按主导者的空间理念重新规划和安置自然空间形态。在此背景下,古镇社区权能建设的主导角
色由“本地人”转向“外来者”,旅游开发的“增长主义模式”使得地方的经济权能与政治、社会、心理权能的协
①
②
③
④
HenriLefebvre,EverydayLifeintheModernWorld (NewYork:Harper&Row,1971),65ꢀ78.
周尚意、孔翔、朱竑编著《文化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诺埃尔·卡斯特利《自然》,相欣奕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15ꢀ17页。
HenriLefebvre,DialecticalMaterialism (London:JonathanCape,1968),96.
80
郭
文
新时代旅游空间生产的日常生活转向
调发展受到了极大阻碍,表现为旅游空间生产对自然空间的直接占有和利用。在另一则关于中国云南沧源
县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的翁丁佤寨旅游开发案例中①,
旅游介入村寨使村寨自然的社会建构出现了更深
刻的日常空间生产新问题。翁丁人的日常长期以来存在于人与自然紧密互动的人地关系中,自然空间被视
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物质载体和意识理念,人与自然相互合作,大地及万物被认为是神的意旨,生活中任何仪
式的神圣性建构主要来自自然与日常生活中人文生态的互存性,这意味着翁丁人一直以来不仅崇尚自然,也
具有充分利用自然的能动性,体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的敬畏和尊敬。在流动性及旅游发展背景下,
翁丁人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及其神圣性在旅游经济和相关主导者的操纵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建构,不仅
自然的神圣物理生活空间被规划为接待游客的线路,而且最具有神圣意识形态的神寨林,也在流动性要素裹
挟下成为“他者”观赏、休闲和消费的对象。翁丁案例是近年来关注度较高的空间生产争议之地,也是旅游空
间生产渗透进入日常生活空间自然层面的典型缩影,这一新的围绕日常生活空间中自然的社会建构,引发了
当地人的空间认同分异和心理恐慌,也促使地方居民不断思考新背景下人与自然新的实践关系。这说明,在
日常生活之下的社会文化意义中,原本属于地方性的纯“自然”形态,在流动性背景下表征着“我者”文化被
“他者”文化的空间双向凝视,以及地方性在此基础之上的解构,根本上反映了自然空间在现代化经济模式背
景下,日常生活中自然存在物和地方意义之间复杂而辩证的日常自然空间生产观。从中也可以看出,日常生
活空间中自然的社会建构,相比于传统空间生产关注的宏大领域,更强调社会因素对日常生活的生产与建
构,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在此背景下是动态的和不稳定的社会建构过程。
(二)旅游塑造的日常生计与制度的生产
在旅游空间生产的日常生活转向中,日常生活空间的生产常常会超越自然层面,发生空间的尺度转移,
影响并投射在日常的生计空间层面;生计层面空间的生产又会促使制度层面的变革,并以制度的固化进一步
影响生计层面的空间生产。例如,在中国西南摩梭人聚落竹地村的日常生活理念中,作为微观层面的身体参
与生计生产和制度的塑造就体现了上述观点。在通常情况下,竹地摩梭人传统日常生活中的身体具有鲜明
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节律性,在此背景下身体参与生计生产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传统农业生产的实
践过程中。因此,竹地摩梭人的身体在传统日常空间形态中具有自然性,身体的运作和节律也富有地方传统
意义上的日常性,摩梭人的身体也被解读为在日常运动中以等距离时空呈现的反复连续体。然而,在摩梭人
身体参与建构的旅游空间生产塑造的日常生计中,身体的生产如同其他社会空间的生产一样,存在交换支配
的可能,在身体本身及其意义的节日呈现方面,存在自然的身体和商品化之后的社会身体之间的张力。最典
型的例子表现在摩梭人身体参与的“甲搓舞”空间形态生产中。“甲搓舞”原本属于群众性的娱乐舞蹈,之前
身体的展演没有商品性,在时间上也具有随意性,属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实践。但是,近年来由于旅游业发
展的需要,摩梭人的身体逐步参与进了旅游塑造的空间流动图式中,“甲搓舞”成为竹地摩梭人用以发现和展
示自我及其身份认同的载体,也成为随时可以进行表演的商品化舞蹈和被外界凝视的客体化身体,旅游凝视
将身体客体化,并通过游客对此认同的进一步确认,使身体成为被动的客体。但是,在进一步的研究与话语
分析中发现,面对身体的空间展演节律的变迁和以此建构的生计模式中,很多摩梭人认为身体既熟悉又非常
陌生。因为在摩梭人的观念中,身体是“物”与“意义”的统一体,自身携带着它自己的“方向”和“意义”。“身
体为什么要向外界人不停地展示?”“为什么要改变身体的节律?”摩梭人在面对自身身体的节律建构时,常常
会有这样的发问与反思。这说明在此过程中,身体虽然是日常生活中的微观世界,但是它复制了宏观世界,
即社会体的焦虑,呈现出较强的“视觉政治”,反映了资本方式与传统日常之间的矛盾。
在旅游凝视背景下,摩梭人身心作为生计拓展的空间生产渠道,还在不断以制度化的方式加以固化。例
如,旅游开发后身体作为重要的生计模式,不但具有固定的时间,还有固定的地点,甚至产生了相应的身体规
范制度。正如“甲搓舞”的组织者GRT(FT01-GRT-C,男,文化精英)②说的那样:“跳舞需要制度规范,这是
①
②
郭文、杨桂华《民族旅游村寨仪式实践演变中神圣空间的生产———对翁丁佤寨村民日常生活的观察》,《旅游学刊》2018年第5期,第92ꢀ
1
03页。
访谈编号规则如下:FT表示访谈资料,01表示被访谈者序号,GRT表示被访谈者姓名代号,A/B/C表示访谈次数。下同。
8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融入现代化的过程,虽然也有很多人不情愿,不认同,但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生产,人们通过身体展演,对改善
自己的生活更容易了……,制度化也是为了具有保障,舞怎么跳,如何迎合游客,需要统一管理。”可以看出,
从日常生活中随意的身体到商品化和制度化的身体,这可以被解释为通过制度和仪式,企图在日常生活中创
造理想的身体意向,并通过框限身体,建立权力、知识和意义结构表征的身体。随着案例地传统农业产业的
衰微,催生了体现现代的规训化实践的身体参与的生计模式的拓展。身体可以被重构,也可以被制度化,从
而成为社会文化的概念,这在本质上体现了旅游经济发展对微观区域生计模式和制度观念的塑造和规训过
程。可以看出,在现代被旅游消费体制裹挟的日常生活中,生计和制度在不断被社会改变着原有的节律,并
不断产生社会空间的新生产。
(三)日常生活空间文化与精神观的生产
日常生活空间各个层面的生产,归根结底可以内化为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生产①,这总体上是一种以外在
的教化形式作用于人的生活世界的过程。事实上,在对“空间的生产”理论的认识方面,或者在日常生活理论
的批判层面,列斐伏尔及其后续研究者均倡导并认同社会研究的日常生活空间文化与精神的转向逻辑,他们
独特的视角和经典论述使我们对日常生活的“空间化”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即日常生活空间化不仅仅表
现于传统的自然空间、生计和制度等社会结构层面,同样会渗透内化为文化心理和精神的层面。这方面的案
例,可以以竹地摩梭村“家屋”火塘的空间生产为例进行说明。长期以来,因受特殊人地关系的影响和制约,
火塘文化所反映的社会观念表征着人们的身体、身份关系与认同理念,是家庭秩序的象征。在旅游影响下,
火塘文化的社会文化意义发生了重塑,以前不被允许的火塘空间行为逐渐被游客的好奇打破。例如,在火塘
前谈论如何“走婚”、火塘前随意走动与行走等,成为经常发生的日常活动新行为。神圣的火塘文化所反映的
日常生活空间的社会观变得更加世俗化。这一案例说明,通过具体的事务、交往、情感、心理,人们在日常生
活中孕育了日常生活世界。人们通过将日常生活中的地方性进行商品的图像化和符号化处理,建立新的消
费欲望。从日常生活的基础出发去思考微观空间社会意义的来源,凸显了新时代地方的发展理念、多元主体
间的包容性关系以及地方日常社会文化空间生产的价值观。再如,在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周庄古镇,沈厅被
认为是较早进行对外开放的景点。而在沈厅对面,近年来新设立的星巴克休闲场所,既保持了自身统一的外
观,同时又加入了地方性元素,建筑外观利用中西结合风格体现特色,内容创造了融合嗅觉、视觉、听觉、触觉
和味觉的浪漫与杂合的情调空间。受访者GTU(FT01-GTU-A,女,周庄居民)认为:“……让游客消费这种
文化,催醒了游客内心某种也许已经消失的怀旧情感。”在另一位受访的地方文化精英YIO(FT02-YIO-A,
男,周庄居民)看来:“这样的格调属于真实与想象、重复与差异,是两种文化的合体,并不是简单的外来文化
与传统文化的相加,或者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排斥。”这说明,周庄星巴克咖啡的消费意象,很大程度上
是旅游经济推动下的与传统地方有差异的一种文化的新消费,文化的沟通就是咖啡店所营造的环境能够感
染顾客,让顾客享受到新地方性的文化体验。但是,这与很多周庄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文化价值认同存在着差
异。受访对象KYI(FT03-KYI-B,女,周庄居民)认为:“这一过程是必然的,但又是复杂的,并不容易被接
受。”这又说明,在旅游介入日常空间的生产过程中,地方文化的主体性是受到挑战和质疑的。这则案例给人
的启示是,在现代性和流动性背景下,旅游带来的日常生活文化的生产,既具有不可避免性,也存在地方人日
常生活文化意义地图的重构,甚至认同分裂的可能。竹地火塘文化和周庄星巴克文化空间生产的案例说明,
在旅游背景下,一个地方的文化和意义不可能停留在同一个水平上,总是要靠自身的内在生命不断更新和自
我扩大才能生存下来,日常生活不仅是关于日常的,而且还是一个社会文化和日常空间精神的相互建构的过
程,这是新时代日常生活空间文化观生产的重要变化,也预示着日常与非日常需要在协商中重建协同性,并
从中找到日常生活调适的方案。
三
旅游空间生产日常转向塑造及其协商策略
上述案例展现的空间生产现象其实并非个案,对我们的启发是旅游对日常生活空间的塑造具有自我超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1版,第152ꢀ170页。
82
郭
文
新时代旅游空间生产的日常生活转向
越和自我生产性①,也具有空间复杂性和文化杂合性。在日常生活空间中,传统空间无论聚焦在自然、生计、
制度,还是精神领域,其空间的生产主要属于自然积累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存在于发展的流动性、循环性和
动态性之中。这种流动性、循环性和动态性又会指导日常生活空间中自然层面、社会交往层面,乃至制度层
面的进一步生产,从而使日常生活空间的“使用”越来越让步于“交换”,旅游经济等空间要素通过对领地的控
制②,进而控制人的文化与精神。可想而知,伴随流动性背景下中国旅游业对日常生活空间的渗透,以及一
些新理念、新信息和新技术的支撑,日常生活空间生产在更大层面上必然会继续打破原来“日常生活空间形
态”的限制,实行以“日常生活空间本身生产”为新方式的经济积累模式,这带来了人们对日常生活空间生产
的担忧。
日常生活的空间生产为什么需要深入反思? 不仅仅是因为旅游塑造的日常生活空间的世俗化,更是因
为任何在日常生活空间中具体的空间美学希望总是不能代替生活本身的希望。而且,在旅游空间生产带来
的世俗化背景下,作为被控制、被遗忘的日常生活本身需要反思,作为被规划和制造的经济积累渗透和控制
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反思,以恢复人们对地方的忠诚。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人们对日常生活意义的解释和剖
析,本质上就要求对旅游凝视下的日常生活空间形态进行反思和批判。在理论研究中,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作
为一种对日常生活进行反思和批判的理论,是一种植根于人类历史和生活世界的哲学立场,其所针对的是特
指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正如列斐伏尔认为的那样,日常生活虽然包含着被控制和不能自已的因素,但是也
包含着协商的希望③。对日常生活的重新占有与重塑,就是要对日常生活的空间生产进行调适,再生产一个
新的理想的日常生活空间形态。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后,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变化及其趋势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即与日
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相比,美好生活的需求变得更为急迫和广泛,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幸福感、获得感、权利
感和尊严感以及价值认同感与社会文化认同感等“软需求”变得更为重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日常生活其实
是各种社会活动与社会制度结构的最深层次的连接处,也是空间生产新的认知节点,在这个节点中蕴含着空
间再生产的可能性。这是新时代旅游空间实践致使日常生活世俗化和进行协商的关键和本质所在,更是新
时代社会矛盾转化后在日常生活空间彰显的时代诉求。列斐伏尔在谈到日常生活的新理想时,提出了“瞬
间”理念,在消费时代“瞬间”是实现整体的基础,空间的理想就是通过对日常空间“瞬间”理念的实践④。由
此受到启发,规避现代性、流动性以及旅游空间实践对日常生活空间的规制与规训,让日常空间成为节日般
的艺术想象,回归对日常生活的反思和超越是一种可能的尝试。事实上,人们也越来越体会到,对旅游导致
的日常生活世俗化的调适,不再在于整体性,而是要回归一个个日常生活的“瞬间”,还日常生活以“瞬间”,在
日常生活中的觉悟才是总体空间觉悟的起点。此外,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旅游日常生活空间实践中,日常生
活空间的生产确实会表现出或明或暗的排他性,而排他性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区隔,这种区隔导致了旅游背景
下日常空间占有的不平衡性,推动新时代旅游空间生产的实践,需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加以行动,进而弥合
空间的分歧。据此,列斐伏尔认为,除了“瞬间”理念之外⑤,
还需要尊重日常生活空间的地方性和个体的主
体性,因为没有日常生活空间的地方性和个体的主体性,也就不会生产出社会的整体性;而没有社会的再生
产,也不会生产出日常生活空间的地方性和个体的主体性,这两者之间具有依赖性和辩证性。列斐伏尔主张
日常生活的批判就是要通过对日常生活方式⑥以及日常生活的自然、生活习俗、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进行变
革,重建日常生活与个人解放的同一性,最终实现“为我们而存在”。这些重要的思想,在理论上为旅游背景
①
②
郭文《社区型文化遗产地的旅游空间生产与形态转向———基于惠山古镇案例的分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第
7
5ꢀ82页。
DavidHarvey,“SocialJustice,PostmodernismandtheCity,”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no.4(October
2
009):588ꢀ601.
③
④
⑤
⑥
亨利·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2卷《日常生活社会学基础》,叶齐茂、倪晓晖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53页。
亨利·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2卷《日常生活社会学基础》,第259ꢀ265页。
亨利·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1卷《概论》,叶文茂、倪晓晖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55ꢀ158页。
亨利·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1卷《概论》,第136ꢀ160页。
8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下的日常生活空间协商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也对新时代中国旅游地理空间生产实践寻找新的策略提供了可
能,同时为提升旅游地居民改变世俗化的日常空间生产提供了重要的调适方法。
四
结论与讨论
在传统认知中,日常生活总是与平淡、细碎、无尽的重复相联,并没有上升为理论视角。事实上,被人们
长期忽略的日常生活是最直接、未分化的经验现实,是人们的出发点、归宿和理解世界最根本的层面。在现
代性及旅游带来的流动性背景下,日常生活会因众多因素的介入显得非常复杂,在旅游地的日常生活空间生
产中,随着旅游经济等要素向日常生活的渗透以及现代消费体制的普遍确立,日常生活空间不仅能够成为被
符号化、抽象化和体制化的载体,也可能成为独立于传统空间生产关注度较高的经济、政治等“平台”之外的
另一个生产平台,这应该成为人们关注的新领域。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开始发生转化,尤其是被旅游凝视且成为被遗忘和被
规划的日常生活,更能清晰地观察到社会矛盾的变化。旅游空间生产的日常生活转向理念,本质上体现了人
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复杂的日常生活辩证关系。从日常生活的基础出发去思考旅游规划和旅游
凝视带来的空间形态的生产,是新时代旅游空间实践和生产需要关注的新内容。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既可以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也可以是对未来实践的指引。在新时代背景
下,消除日常生产中旅游空间实践的排他性、空间区隔导致的空间占有不平衡性,需要通过价值安置和空间
整理实现日常空间的平衡生产。日常生活空间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也是最深刻的空间生产,从日常生活维度
理解空间生产的协商策略,是最终达到“向总体人方向发展”的重要维度,这是新时代化解日常社会矛盾不可
忽视的新方向。
本研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启发。日常生活空间始终是值得人们为之沉思的课题,不仅是因为日常
生活空间问题的古老性和永恒性,更是因为它的日常性。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作为20世纪哲学的基本转向和
基本问题之一,是对人类社会结构作出的一种新划分,这一理论拓宽了哲学和其他社会历史理论的视野,它
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历史理论。日常生活批判的兴起①,
自觉地体现了现代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趋势。在全
球化、现代性和流动性等背景下,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空间实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深地牵连着日
常生活微观层面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和精神领域。相对于传统空间生产理论青睐于宏大结构主义的视
角,本研究提出基于日常生活空间视角的旅游空间生产研究范式及其研究内容,其本质更加重视空间的日常
生活体验,是对突破以往过于依赖宏大结构视角的一次新的探索。从这个角度讲,本文分析时所涉及到的案
例地以及中国众多类似案例地如何引导其传统日常生活走上内生化的现代性道路,也是需要及时关注的时
代命题。新时代中国旅游空间实践的更大作为,需要更多考量空间中的日常自然、社会与文化,以及这些要
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刻揭示旅游地由科学理性和现代消费构建起来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内在本质②,确立以
日常生活为新视野且富有建设性的日常社会批判理论,这对于正走向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文化建设和空间管
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钟秋波]
①
②
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透视》,第4页。
褚当阳、姜大云《日常生活的主体迷失与重新占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2期,第223ꢀ224
页。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