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2 卷第期  
2015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2,No.2  
March,2015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学术地图  
变化与边疆研究的复兴  
亮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成都610066)  
摘要边疆研究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复兴是政学两界应对边疆危机与国家危局的结果 国家大后方战略  
的调整国民政府和众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内迁促成了中国高校与学术地图的显著变化原先远离边疆或并不从  
事边疆研究的学者有了亲临边疆并研究边疆的机会推动了中国边疆研究的复兴促成了边疆研究格局的极大改  
使西南研究逐步取得了与西北研究可以等量齐观的地位这段历史为我们理解与认识民国时期的政学关系打  
开了一扇窗户。  
关键词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术地图边疆研究西南研究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502⁃0005⁃11  
ꢀ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中国边疆研究的复  
国家抗战大后方战略的调整与中国学术地  
图的变化  
兴及其格局变化与抗战严峻形势导致的国民政府  
迁都重庆和众多高校及科研机构内迁有很大关系。  
九一八事变后沈阳沦陷以东北大学为首的东北高  
校被迫迁往关内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内迁,  
大量国家机关重要工厂和众多高校纷纷迁至西部  
地区极大改变了抗战时期的中国教育和学术地图,  
原先远离边疆或并不从事边疆研究的学者有了亲近  
边疆并研究边疆的机会客观上推动了边疆研究的  
复兴并且改变了边疆研究的格局不少学者对高  
校内迁路线办学活动及其意义作了论述但迄今为  
止少有人探讨其与民国时期边疆研究复兴的密切关  
近代以来列国交相侵逼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  
瓜分豆剖边疆多事的局面可谓我国近百年  
来政治一种必然之演变”,不过九一八而愈显  
1]10  
”  
此前虽然中国边疆的土地失陷和民族纷  
扰的事件是数之不尽”,惟此尚属局部的危机无  
碍大局但以1931 年九一八事变为节点,“中国全部  
2]2  
边疆都到了多事之秋” ,中国朝野为之震动。  
1932 日军发动一二八事变突袭上海驻军致  
使国民政府首都南京陷于受敌威胁境地该年冬日  
军进攻热河直指华北平津一带受其威胁中原洛  
开封一带亦难安全在美英两国调停下日  
签订上海停战协定》,南京形势趋缓,12 国  
本文拟根据相关史料对此一时期中国学术地  
图变化与边疆研究复兴及其格局改变做一述论。  
收稿日期2014⁃05⁃19  
基金项目本文系参与罗玲副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难中的大学与社会抗战时期内迁重庆的中央大学研  
”(11XJCZH005)、凌兴珍编审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文化边疆建设与边疆教育转型———1935—1949  
年西部边疆师范教育研究”(11YJAZH05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汪洪亮(1976—),四川峨眉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与边疆学术  
史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民政府迁返南京。  
东北沦陷后日本加紧图谋中国大陆的步伐华  
西南的逐步转移。 1935 10蒋介石用8  
个月时间穿梭于重庆贵阳昆明成都等地先后发  
49 次讲演或训示反复强调西南地区在民族复兴  
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之关  
”。 不过此时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虽加紧建设西  
但对西北的经营并未止歇西北和西南在蒋介石  
和国民政府的抗战后方部署中处于并驾齐驱的态  
华东中原一带并非安全之地而西南又未纳入  
国民党势力统辖范围西北遂成为朝野最看重的抗  
敌后方根据地国民政府开始筹划在内陆地区另觅  
安全之地以为首都先是决定迁都洛阳以西安为陪  
初步计划以西北为长期抗战之后方根据地国  
民政府在洛阳召集国难会议中心议题就是以西  
北作最后的长期的抵抗根据地打破自建立民国以  
10]5-13  
七七事变后平津沦陷华东风雨飘摇更使边  
3]1748  
来最严重最危急的当前的困难”  
国民党中央  
疆危机达于顶点,“近来敌人侵占越南断绝我滇越  
国际路线复煽惑泰国乘我抗战紧张之时藉口民  
族自决诱骗我边民策动侵略为其张目更在西北  
煽动蒙回自主独立意图分化我之团结而我国人多  
及其政府积极酝酿打造西北根据地加紧对陪都西  
安和行都洛阳的筹划与建设通过开发西北案》,  
设立行政院直辖的西北拓殖委员会和全国经济委员  
会所辖的西北办事处提出建设西北边疆就是保卫  
注意内地各省之战事发展殊不知敌人窥伺边疆野  
4]  
[11]114  
国家生命线” ,从而引发西北开发的热潮 那  
心之险毒并不亚于侵凌内地”  
。 1937 11 月  
时政学两界对此亦多有议论戴季陶指出中国  
20 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  
:“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  
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  
已在日俄包围之下”,应将边疆建设重心放在西  
5]35-37  
经济学家周宪文认为,“东北业已版图变  
12]  
西北又已岌岌可危为免使西北为东北之续固  
更持久之战斗。”  
12 国民政府在重庆办公。  
6]5  
急从事开发巩固西防” 。 宋子文更说:“西北建设  
不是一个地方问题是整个国家问题现在沿海沿  
江各省着侵略者炮火之下我们应当在中华民族发  
1938 10 武汉失守国民政府全部机构迁驻重  
。 1939 重庆被确定为行政院直辖  
与此同时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亦随之西  
西南地区后来居上成了抗战建国大后方和  
民族复兴基地政治军事地位陡然提升政府与  
民间对西南地区均寄予厚望。 1939国民党五届  
五中全会通过的对于政治报告之决议案指出:  
今后长期抗战之坚持不懈必有赖西南西北各省  
之迅速开发以为支持抗战之后方……故开发建设  
西部各省者以巩固抗战之后方实与普通奖掖国民  
7]  
源地的西北赶快注重建设。” 邵元冲注意到当  
持长期奋斗之说者力主西北之建设以保持民  
8]  
族之生命线” 。 193317蒋介石在日记  
中写道大战未起之前应重点经营西北与四川;  
934 10 18 蒋介石在兰州表示:“极思经营  
西北以为复兴之基地。” 可见至少在1930 年代  
前半期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在西部建设方面偏向倚  
重西北地区。  
13]298  
经济之发展同其重要也。”  
国民政府以西北地区为抗战大后方着力建设  
西安以作陪都却因西北物产贫瘠人力匮乏而并非  
抗战根据地理想之选而当时的西南各省尤其是  
四川尚处于军阀混战中尚未为国民党势力所掌  
但是四川形势险要易守难攻人口众多物产  
丰富除了重庆有航线和公路通向西安还有国际交  
通线即使东部沿海被敌封锁仍可与国外联络能  
够支持长期抗战因而逐渐为国民政府所关注自  
国民政府从倡言西北建设”,而至西部建  
”,明确提出坚持抗战有赖西南西北之迅速开  
”,可见其边政重心从偏重西北向统筹西部转移,  
西南边疆地位明显上升地理学家胡焕庸指出僻  
处西南的川康两省,“在过去一向被视为边鄙之  
很少有人加以注意”,但抗战爆发以后随着国  
府西迁重庆定为行都而一变而为畿辅要  
14]26  
”  
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又说即以最大范围涵  
935 年蒋介石势力入川西南政局发生显著变化,  
义之西北西南而论,“省区虽多面积虽大若论其  
人口之众物力之富西北西南任何其他省区无有  
能及四川者即以全部西北西南其他省区合计亦不  
能超过于四川”,“盖天予中国以此复兴之根据地  
不仅四川防区制解体川政统一川军整编逐步推  
9]  
而且贵州云南也渐为国民政府所直接控制,  
这种政局变化促成了抗战后方战略根据地由西北向  
汪洪亮ꢀ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学术地图变化与边疆研究的复兴  
”;西康地位也极其重要,“非特足以拱卫四川抑  
亦巩固边藩所必须也”;“全国上下对于川康之期  
望甚殷川康对于全国之责任亦愈大川康建设完  
成之日亦即抗战建国完成之时愿全国人共勉  
科以上学校敌人轰炸破坏亦以高等教育机关为  
[17]  
主要目标。” 中国高等教育受到日军严重摧残对  
中国的抗战建国事业极为不利中国政府当务之急  
就是转移这些重要的工商业和高教机构以保存经  
济和文化实力。 1938国民政府成立战时教育协  
负责高校迁建同时对部分高校进行合并重组。  
据统计抗战时期全国累计100 余所高校内迁西  
迁高校多达80 余所迁入地主要有三个地区一是  
西南地区61 二是西北地区11 三是部  
分战区省份如广东广西江西等相对偏居的内地  
省份内迁高校在西部的分布依然不均衡西南地区  
独占鳌头青海西藏宁夏等地仍无高校就西南而  
四川名列榜首48 主要集中在重庆和成  
重庆成都成为战时中国的文化教育中心成都  
华西坝重庆沙坪坝江津白沙坝和北碚夏坝则因学  
15]35-36  
”  
边鄙之地变为畿辅要地”,最能  
体现西南边疆在国民政府的边政布局中地位的提  
此后一段时间抗战大后方的重心主要放在四  
川和西南地区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抗战胜利基础  
奠定后蒋介石提出西南是抗战的根据地”,“西北  
是建国的根据地”,西南与西北的战略地位又趋于  
平衡随着抗战的最终胜利西部地区的抗战后方  
地位随之结束。  
国民政府西迁促成了中国权势的一次重大转  
很多重要的政府部门工业设施和教育科研机  
构都向内地相对安全的地方迁移导致中国高等教  
育与学术地图的显著变化。  
18]71-73  
府毗邻学子如云而被誉为文化四坝”  
这  
抗战爆发前我国各项文教事业已初具规模但  
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性无论是国立私立  
还是教会高等院校大多集中在华北华东东南沿  
海沿江地区中西部地区则寥若晨星根据国立中  
央大学于1936 年编制的全国公私立大学独立学  
专科学校一览表记载北平有北大清华北师  
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6 天津有南开大学、  
北洋工学院等上海有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光  
华大学等27 南京有中央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  
大等广州有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杭州  
有浙江大学杭州艺专等福建有厦门大学福  
建协和大学等山东有山东大学齐鲁大学等3  
湖北武汉有武汉大学华中大学等湖南有  
湖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等江西有工专农专医  
专等四川有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重庆大  
学和西南美专等其余高校零星分布在若干省  
而贵州宁夏青海等省则没有一所高  
显然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内迁重庆重庆升格为  
陪都是分不开的。  
与高校内迁相伴随过去高校数量少得可怜的  
中西部地区汇聚了众多学者学科及学术出版机  
而且这些高校在抗战结束后复员原地时还为当  
地留下了不少师生学科及图书设备从而新建了不  
少高校国立昆明师范学院即源自西南联大师  
范学院,“川北农工学院即由留川的东北大学师生  
所继兴等据社会学家孙本文估计抗战期间,“高  
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九以上西迁中级知识分子十分  
之五以上西迁低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三以上西  
19]261  
”  
西迁高校极大地促进了当地高等教育的  
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如西北联大虽后世声名  
远不及西南联大但它却为西北繁衍了国立西北工  
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医  
学院及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五大院校将理医  
以及师范等整个教育体系留在了西北奠定了西北  
16]300-323  
[20]  
高等教育的基础西南联大系由北京大学清华  
西部省区高校总数尚不及北平之多亦  
不如上海一半且学术水平普遍低下这种东众西  
寡的高校畸形布局在抗战军兴后却因众多高校内  
迁而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高校与学术地图亦随之  
幡然改观。  
大学和南开大学南迁合办在昆明办学改变了  
云南此前仅有云南大学一所高校惨淡经营的局面。  
抗战期间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抓住西南联大中法  
大学同济大学迁徙来昆的机会广揽人才如原系  
联大教授的郑天挺刘文典费孝通严济慈华罗  
陈省身张奚若冯友兰潘光旦向达吴晗邵  
循正贺麟尚钺浦薛凤钱端升姜亮夫等都在云  
南大学兼课或专职工作据统计抗战爆发前云南  
高校云集的华东华北是中国经济和文化发达  
地区也是日本全面侵华之初侵略与轰炸的重点目  
。 1938教育部政务次长顾毓秀即言:“在此次  
战争中蒙受损失最大者为高等教育机关即所谓专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大学只有教师51 其中专兼职教授39 到西  
南联大北返后云南大学还有教师237 其中教授  
布局的一次重大调整这次迁移调整改变了战前高  
校和科研机构东多西少的格局学者分布较抗战前  
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学术地图,  
对中国边疆研究复兴起到了刺激和推进作用。  
中国边疆研究的复兴及其格局变化  
21]332  
02 师资力量相当雄厚  
最早迁至重庆的  
中央大学发展成为一个门类齐全院系众多规模  
最大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性大学学生人数由迁  
校前的1072 1946 年复员前达到近5000 ;  
课程数目一学年合计827 较迁渝前多一倍新增  
的科系多达20 余个到复员前达47 教职员人数  
中国边疆研究源远流长史记以列传记  
西南蛮夷事迹起历代史书中的蛮夷传乃至  
部分外国传”,均可视为边疆研究的成果。  
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两次边疆研究高潮分别  
以清季西北史地学和民国边政学的兴起为代  
19 世纪中叶起在列强胁迫下中国被迫多  
次割地赔款边疆研究受到众多学者关注徐松沈  
龚自珍俞正燮张穆何秋涛魏源徐继畲等就  
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大多讲求经世致用潜心研  
22]207  
复员前已逾千人较迁渝前增长了一倍  
迁至成都华西坝联合办学又相互独立的教会五大学  
齐鲁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大燕京大学与本处  
至于  
于成都的华西协合大学),同样极大地改善了当地  
的高等教育品质与结构毋庸赘言。  
从学术成果发布的载体即刊物和出版社的情况  
来看我们也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学术地图的显著  
变化先以云南为例1937 年前该省仅有云南  
国民日报》、《云南日报等数种报刊抗战期间该  
省出版事业空前繁荣出版各类报刊312 其中学  
术类期刊即有30 多种边疆人文》、《西南边  
》、《西南研究》、《建国学术》、《社会科学学报》  
27]34-89  
究西北边疆史地撰写了不少边疆史地著作  
进入20 世纪以后列强得寸进尺继续蚕食鲸吞中  
国边疆地区尤其是日本1931 年侵占东三省、1937  
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以中国为基地征服世界,  
使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与边疆危机伴随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西  
在政学两界的倡导和鼓励下国内兴起了关注  
边疆和边政的热潮有学者更提出了创立边政学”  
23]23-24  
再如重庆且不说移驻重庆的党政军系  
统各级机关复刊或创办的各类业务刊物单是各类  
全国性社会团体尤其是文化团体迁渝就导致数百  
种刊物创立或复刊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老牌大  
型出版社移驻重庆带动了大批出版机构应运而生,  
1942 年时重庆已有出版社114 杂志社193  
印刷所122 迅速确立了重庆作为全国出版中  
的构想。  
关于近代两次边疆研究尤其是抗战前后中国边  
疆研究趋向的变化顾颉刚徐益棠等学人已有较为  
精辟的论述。 1936 顾颉刚在禹贡学  
会研究边疆学之旨趣一文中指出清代道光以后,  
中国学术界曾激发边疆学之运动群以研究边事  
相号召甚至国家开科取士亦每以此等问题为策论。  
察此种运动之起因实由于外患之压迫”,因与俄国  
土毗邻,“当时学者之精神群集中于西北”,“及俄患  
稍纾”,“此轰轰烈烈之边疆学运动乃渐就消沉矣”,  
因此他呼吁我国研究边疆学之第二回发动”,深  
此第二回发动之收效必远胜于第一  
24]61-64  
心的地位  
战时中国出版业较之战前实际  
上有明显倒退但就西部地区而言却迎来了前所未  
有的黄金发展时期时人断言当时重庆图书销量比  
25]  
抗战以前的上海还要好得多在高校云集的川  
滇地区出版事业的空前繁荣显然是包含了大量学  
术著作出版在内的这也颇能体现那时中国学术地  
图的变迁。  
28]215-222  
除了大学不少研究机构也奉命迁移以中央  
研究院为例该院总办事处193711 月由南京迁  
到长沙,1938 月迁到重庆先后设址于曾家岩、  
上清寺牛角沱,1944 年春迁至国府路下辖研究所  
在迁到重庆前多辗转于长沙桂林贵阳1945  
中央研究院共有14 个研究所含筹备处),分置  
”  
边疆研究在1936 年还需要发动可见  
在顾颉刚看来边疆研究在那时还未形成运动”。  
顾颉刚此文是回顾百年来中国之边疆学”,颇能表  
明两次边疆研究高潮的内在联系相对于清末曾经  
激发而后消沉的第一次边疆研究民国时期边  
疆研究的兴起可谓是复兴”。 1942徐益棠在  
十年来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之回顾与前瞻一文中  
指出,1930 年前,“边疆问题已有相当严重”,中  
26]  
于重庆南溪李庄昆明等地  
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内迁是中国教育和学术资源  
汪洪亮ꢀ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学术地图变化与边疆研究的复兴  
央因谋内部之团结注全力于整齐军政以谋各方之  
协调心目专囿于一隅固未尝措意于边疆”,学界  
此时虽组织不少考察团但所注意者,“大多为纯粹  
之自然科学边疆上的实际问题常被视为外交或内  
政之问题”,“其时边疆学术之综合的研究尚无人  
注意而民族学者我国之幼稚在当时亦毋庸讳  
”;九一八后中国边疆形势更加恶化学术界过  
论边疆问题者每推其原因于帝国主义者之挑  
”,后逐步认识到民族的因子实居其重心文化  
的低落又为其根本之原因”,各边疆省份对边疆教  
育和民族研究逐渐重视,“中央对于各边区亦改变  
其昔日羁縻与放任之态度而以研究为施政之根本  
大计”,“一般普通学术机关及教育机关亦渐知边  
教之重要而力加推动”,此时的民族学也因很多学  
者投入边疆问题的学术研究和通俗撰述而奠定基  
抗战军兴国府西迁各学术机关亦相继迁至后  
,“一部分学术界得安心工作于边区并获得相  
当珍贵之边疆民族材料”,国民政府也积极谋求开  
发后方各省以为长期抗战之准备部分边省也感  
觉其地位对于抗战建国之重要纷遣代表向中央接  
”,其中以西康最为积极邀请多个考察团入康调  
此后边疆考察团风起云涌”,著作层出不穷边  
疆风物展览和博物馆建设逐渐盛行,“研究边疆之  
学术团体亦如春笋怒生互相竞长大都集中于陪  
都重庆或战前已有组织而随政府西迁者”,各种边  
疆研究期刊也相继创办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颁布  
了边疆施政纲要后政学两界在边疆研究和边疆建  
设方面的互动与配合趋于紧密全国边教会议举行,  
中国边政学会成立和边政公论的创刊亦聚拢了  
之后李安宅指出外国对中国边疆的研究都走在  
中国人的前面而国人向来对于边疆的注意太  
”,以前对边疆的认识多是误解偏见”,应趁  
着抗战建国的特殊局面在边疆研究方面迎头赶  
31]3-4  
”  
柯象峰注意到:“晚近我国人士注意边  
疆问题之研究者日众抗战以来政府注意尤亟学  
人亲涉边区作科学之探究者更众实为可喜之现  
32]47  
言心哲也认为:“自抗战军兴我国边疆的  
。”  
重要引起全国上下的注意政府对于边疆的建设与  
开发学者对于边疆的调查与研究渐加注意这是  
33]77  
一种从来未有的良好现象。”  
这种良好现象的产生显然与抗战时期中国  
学术地图的巨变有着密切关联由于高校及科研机  
构的内迁大量学者移驻西部省区边疆地区引起了  
不少学者关注和研究兴趣边疆研究的几个中心地  
带由此形成四川包括重庆堪称边疆研究第一  
中心从事边疆研究较有影响者有中央大学的丁  
戈定邦胡焕庸严德一复旦大学的沙学俊言  
心哲卫惠林中央政治学校的萨孟武肖铮蒙藏学  
校的胡耐安以上学校在重庆);燕京大学的林耀  
齐鲁大学的顾颉刚金陵大学的徐益棠柯象峰、  
马长寿华西大学的郑德坤李安宅以上学校在成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吴定良芮逸  
马学良等另有蒙藏委员会的周昆田楚明善孔  
庆宗教育部边疆教育司司长凌纯声国防委员会边  
疆问题参事吴文藻等对边疆研究也有相当热情。  
云南是边疆研究的又一中心大批学者云集在西南  
联大和云南大学倡导和从事边疆研究的先后有:  
在西南联大工作的陶云逵向达陈达潘光旦吴景  
李景汉李方桂在云南大学工作的吴文藻费孝  
杨荃李有义白寿彝此外还有地处陕西的西  
北联大李式金王均衡谢再善黄国璋地处贵州的  
浙江大学张其昀谭其骧及大夏大学吴泽霖陈国钧  
一度迁到云南的中山大学杨成志岑家梧王兴  
瑞等这些学者几乎构成了那一时期中国边疆民族  
研究的基本队伍。  
29]51-56  
大批学者  
随近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深重尤其是日本入  
国家存亡和民族兴衰的严峻问题摆在国人面前,  
加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边疆开发建设成为迫切需  
极端薄弱的中国边疆问题研究局面亟需改变。  
冯家昇指出中国边疆研究不能依靠或者停留在国  
外学者已有成果上应以自己的立场做自己的研究;  
他进而警告国人:“中日战前有朝鲜学’,朝鲜以  
日俄战前有满鲜学’,辽省以陷;‘九一八以前  
满蒙学’,四省以亡今之日人又高唱所谓东  
亚学呜呼剑及履及事至迫矣请看明日之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学者原本既不研究边疆历  
史文化亦不从事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研究更没有  
实地调查研究的习惯但是到了边地以后很多学者  
投入到了边疆研究中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学者就  
是顾颉刚他本来是个专注古史的书斋学者虽然  
在主持禹贡半月刊期间已对边疆研究有所关  
30]  
东亚将为谁家天下愿我国人醒醒吧!”  
者都强调中国学人在边疆研究方面不能落在外人  
不少学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但其重心仍在古代边疆地理沿革他在燕大尚  
能读书治学不暇常居边疆虽有边疆游历但其言  
论仍多本于文献所论者多为史地他真正深入边区  
和研究边疆还是在七七事变之后他由于办理通俗  
读物宣传抗日整理边疆历史揭露日本恶行领衔发  
表时局宣言而遭致日本嫉恨并在获悉其上了日本  
训练利赖之资”,第三,“抗战之顷各科人士皆谈边  
无论社会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其所学学科  
与边疆有密切之关系其谈也固无不宜然一般不  
相干的人士或劳驾远征或闭门坐谈亦往往以边  
事边情为集注之点”,“此殆把握现实揣摩时髦以  
自列于通达之流”;语其结果一是无论公私机关,  
或学术的与政治机关都先后成立研究边疆的机  
”,组织各类边疆研究的学会或考察团体二是出  
版物众多不少调查报告出版研究边疆的专门期刊  
34]42-49  
欲捕学者名单后被迫离开北平远走边疆  
罗常培原是语言学研究者在抗战时期他将语言学  
与民族学结合起来采用实地调查方法对西南民族  
语言进行研究先后发表了从语言上论云南民族  
的分类》、《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再论藏缅族  
的父子连名制》、《三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从  
客家迁徙的踪迹论客赣方言的关系等重要论著。  
即使是从事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一些学者如  
吴文藻李安宅等一开始对边疆研究也关注甚少。  
吴文藻虽然长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工作但  
其工作重心是倡导汉人社区研究引进西方学术理  
论及培养研究人才与边疆研究并无关涉他是到了  
云南大学后才鼓吹边疆研究为云南大学创立了社  
会学系后来更是直接进入政府部门从事边疆工作。  
李安宅1938 年前出版的若干论著多为人类学社  
会学理论的著译七七事变爆发后在陶孟和与顾颉  
刚的建议和支持下李安宅代表燕大与科学教育馆  
搞合作调查抛家别雏绕道香港越南至西北,1939  
年初抵达拉卜楞开始深入甘南藏区独立做调查研  
究工作并对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  
的拉卜楞寺作了长达三年之久的实地考察。  
35]1-4  
无论是在数量或品质上较战前进步多倍”  
学者关注边疆研究多是因时就势若无视此时  
学问就有不识时务之忧而各科学者都关注  
边疆,“不相干的人士也群集关注边事最可说明  
当时各科学者对边疆研究的共同参与。  
民国时期边疆研究的复兴既与中国政局及伴  
随的学术地图变化有着密切关联也是政学两界共  
同倡导和实践的必然结果其学术行为具有群体性  
和组织化特点如学者多来自高校研究机构和学会  
等学术社群而且在发表和传播研究成果的途径上  
充分利用了现代传媒如报纸期刊等这与清代中  
后期西北边疆研究是少数学者部分具有官员身  
的个体行为大不相同。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边疆  
研究的复兴可以说是那一时期学术界的一个亮点。  
国家抗战后方战略的调整不仅导致中国学术  
地图显著变化促成清季兴盛而后沉寂的中国边疆  
研究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复兴而且也改变了中国  
边疆研究的格局西北研究自清季以来是边疆研究  
中相对显要的领域1930 年代的边疆研究中仍然  
是重心但西南研究在抗战时期大有后来居上的趋  
并逐步取得了可以与西北研究等量齐观的地位。  
民国很长一段时期政府的边政重心主要在蒙、  
新等地对其他边疆地区少有提及或不将其与  
蒙藏等地作为边疆施政区域同等对待边政主持者  
往往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内域认为国家应尽  
量少有特殊化的人民与特殊化的地方西南苗夷区  
数百年来在政治的治理上既没有显著的特异形  
学术地图变化对边疆研究的积极影响当时不  
少学者就有体认马长寿注意到,“民国二十五年  
以前中国学术界曾一度呈现突飞猛晋的进步但自  
抗战军兴这种进步现象停滞了国家的财力人力  
都集中于抗战学术界人士虽然靠他们的修养有  
固守岗位不愿见异思迁但是因为生活的物资  
不足研究的设备不够所以影响研究心情与工作效  
使前后工作不能相接或者进行弛缓。” 他随即  
声明:“不过这种说法不能包括边疆研究在内尤  
其是西南边疆的研究它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恰然相  
呈现一种空前的热烈与紧张”,“至少由研究的  
人数上来说实有空前绝后之感”,“边疆研究似  
乎成为一种显学”;追其原因,“主要由于政府西迁,  
人文荟萃于西南一隅”,其次对于边疆,“朝野视听  
再不如以前之忽略羁縻而须周密考察以作怀柔  
36]11  
最好使其自然而逐渐地整个同化”  
抗战军  
兴后西北西南部分省区虽被国民党政要屡屡提  
其开发建设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但其边疆  
仍少有得到确认官方对边疆 没有固定见  
各自表达的空间很大反观学者们的认识同样  
多歧尽管对边疆的多种涵义已有初步认识但侧  
10  
汪洪亮ꢀ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学术地图变化与边疆研究的复兴  
重蒙兼顾其他重视陆疆忽视海疆应是国民  
1940 年代将学术兴趣逐步转移到西南顾颉  
37]  
党边疆观念的基本特征但已有很多学者认识  
在边疆研究中西南边疆研究尤显薄弱和值得重  
而且力图纠正其偏向陈玉科早在1933 年就注  
意到北伐成功后,“有识之士咸以建设边疆为急  
调查研究之团体鼓吹宣传之书刊所在多有然  
皆偏于东北西北其注意西南者盖鲜焉”,但西南  
在国防经济上之地位应与东北西北同等重要不  
能偏废而国人对西南边疆问题较为淡漠,“吾人生  
斯长斯对于西南边疆犹尚不从事考察研究则致著  
文讲演亦须取材于外国人士之著述则中原人士之  
漠视西南又何怪乎此不可不立起直追作有系统  
李安宅等人的边疆学术研究都有这样一个转变  
过程顾颉刚是先到西北后到西南在云南工作期  
发表了著名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引起政学两  
界广泛关注后又组织中国边疆学会成为边疆研究  
34]  
的重要领军人物。 1941 李安宅从西北受聘  
到成都的华西大学担任社会学系主任创办边疆研  
究所撰写了不少有关康藏社会宗教及文化等情况  
的论著还就如何加强和改进边疆文化经济及社会  
工作写了不少言近旨远的文论以李安宅为中心的  
华西大学边疆研究所的众多学者如冯汉骥蒋旨  
任乃强谢国安刘立千于式玉玉文华等都对  
康藏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发表了若干论  
38]1  
之调查研究以为全国倡导者也”  
。 1937江  
40]  
应樑注意到今日国人好谈民族复兴”,但对国内  
民族的认识极端隔膜”,尤其对西南民族有诸多  
大量边疆社团和边疆刊物在20 世纪三四十年  
谬误见解”,少有人到西南边地实地调查,“在欧美  
代相继出现成为边疆研究的主要推动者和研究成  
果发布平台如果对此20 年间中国边疆研究的学  
术团体和研究机构做一个统计参见表1),我们不  
难看出西南研究呈现增长态势边疆团体在1930  
年代多以西北为研究对象而在1940 年代则多以整  
边疆为研究对象表明那时学人对边疆研究对  
象的理解有了很大拓展从侧重西北到统筹西南西  
北转移。  
以至日本学术界中却有不少专门著述……今日国  
人欲求知晓自己国内的民族反不能不从外人著作  
39]9  
中寻取资料”,国人对此应该深觉内愧”  
在国府内迁后西南研究相应跟进逐步达到了  
与西北研究可以等量齐观的程度以期刊而论,  
新亚细亚边政公论作为1930 年代和1940  
年代的边疆研究代表期刊前者主要关注西北边疆,  
后者则更多关注西南边疆很多过去研究西北的学  
1.部分边疆研究与学术团体  
学术团体  
成立时间成立地点  
主要负责人 出版刊物  
备注宗旨)  
华西协合大学  
华西边疆研究  
1922  
成都  
吴史铭黄成序顾  
训忠等  
筹边协会  
1924  
1924  
北京  
北京  
边事》  
调查西北边境实况研究该地教育、  
实业交通经济之发达方法。  
中华西北协会  
薛笃弼  
西北》  
切实研究边地之地理形势社会状  
天产富源外人势力政治现象及  
其他与边地有关之各种重要问题期  
得确切之知识及妥善之解决方法。  
清华大学边疆  
研究会  
朱希祖张星烺翁  
文灏罗家伦  
928  
929  
北京  
西北文化促进  
研究西北问题发展西北实业促进  
西北文化。  
北京  
南京  
王平等人  
西北》  
信行三民主义发扬中国文化复兴  
亚细亚民族。  
新亚细亚学会  
1930  
1930  
戴季陶马鹤天等  
新亚细亚》  
金陵大学中国  
边疆问题研究  
调查边疆实况研究边疆建设提倡  
边疆生产研习边疆文字。  
南京  
边疆研究通讯》  
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后陈立夫戴任马鹤  
迁西安天等  
开发西北协会  
1932  
开发西北》  
1936 年更名为西北建设协会。  
挽救国家危亡发扬科学探讨唤醒  
政府及民众注意西南边疆问题与设  
。  
中山大学西南  
研究会  
932  
933  
广州  
杨成志等  
西北问题研究  
胡庶华林康侯郭  
维屏等  
研究西北史地供给开发西北材料,  
巩固国防。  
上海  
南京  
西北问题季刊》  
边疆通讯》  
蒙藏委员会边  
疆政教制度研  
究会  
1933  
西北论衡社  
西北春秋社  
禹贡学会  
1933  
1934  
1934  
北平  
北平  
北京  
白宝瑾靳仙舟等  
顾颉刚谭其骧等  
西北论衡》  
西北春秋》  
禹贡》  
研究中国地理沿革史。  
研究边疆问题唤起国人注意边事,  
促进政府开发边疆以期巩固国防,  
复兴中华民族。  
朱霁青赵丕廉白  
云梯唐柯三等  
边事研究会  
1934  
1934  
南京  
南京  
边事研究》  
联络全国民族学会提倡民族科学,  
调查研究边疆民族发表关于民族科  
学之刊物及丛书。  
黄文山凌纯声西南边疆》、《民族学  
益棠胡鉴民等  
中国民族学会  
中央政治学校  
》  
9351939  
南京、  
重庆  
丁惟芬戴季陶陈  
果夫何玉书等  
负计划指导边疆教育设施之责。  
边疆教育研究  
委员会  
边疆史地学会  
1937  
1937  
北平  
西安  
袁复礼  
清华大学历史系地学系联合创立。  
研究西北史地学术发扬民族文化。  
张鹏一徐炳昶梁  
午峰黄仲良  
西北史地学会  
从事西北问题研究以促进西北文  
开发西北富源改善西北人民生  
增加国家民族力量。  
梅贻宝熊德元朱  
允明等  
西北研究社  
1939  
兰州  
重庆  
重庆  
西北研究》  
中国边疆文化  
促进会  
马亮卞宗孟赵石  
许崇灏等  
促进边疆文化加强民族团结集中  
力量宣扬国策以完成抗建大业。  
939  
939  
边疆研究季刊》  
张西曼杨成志马  
鹤天常任侠陈纪边疆研究周刊  
黄文山  
中国边疆学术  
研究会  
宏扬边疆学术团结民族感情。  
研究边疆教育之办理原则及各项实  
教育部边疆教  
育委员会  
顾树森陈立夫边疆教育委员会会议际问题筹拨及审议推进边疆教育各  
939  
重庆  
重庆  
家骅等  
报告》  
种方案调整边疆教育机关及经费,  
指导边疆青年升学就业等项。  
研究中国边疆学术文化及政教经  
时候等问题拟具治边建边方案,  
贡献政府采择促进民族团结与建设  
边疆。  
中国边疆学会  
1940  
赵守钰黄奋生等  
中国边疆月刊  
中国边疆建设  
协会  
940  
重庆  
昆明  
于右任  
中国边疆建设集刊》  
边疆人文》  
侧重于西南边疆研究。  
南开大学文学  
院边疆人文研  
究室  
黄钰生冯文潜陶  
云逵  
以边疆人文为工作范围以实地调查  
为途径协助推进边疆教育。  
1942  
1941  
阐发边政原理备作边政实施之张  
并以研讨边疆政治文化及其实际  
问题供边疆建设之参考。  
中国边政学会  
重庆  
成都  
吴忠信  
边政公论》  
以实现民族团结建立国防力量开  
发富源为目的对边疆进行调查研  
设计。  
华西大学中国  
边疆学会  
1941  
张凌高李安宅等  
12  
汪洪亮ꢀ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学术地图变化与边疆研究的复兴  
》、《边疆月刊》、《华  
西边疆研究年刊》  
党军时报· 边疆周  
华西大学边疆  
研究所  
张凌高李安宅任  
乃强等  
促进边疆研究科研教学与实地考察  
等工作。  
942  
成都  
成都  
金陵大学文学  
院社会学系边  
疆研究室  
以中国边疆民族文化与边疆社会问  
题为研究范围。  
1942  
边疆研究通讯》  
边铎》  
东北大学东北  
问题研究社  
944 四川三台陈震李康等  
945 贵州  
研究东北收复东北。  
贵州省政府边  
胞文化研究会  
开发边疆改进边胞习俗提高生活、  
文化水准。  
说明:“备注栏所列宗旨大多参考其章程工作计划及相关工具书 因所涉甚繁表中从略。  
资料来源马大正刘逖20 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年  
韦清风近代中国边疆研究的第二次高潮与国防战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 年第房建昌简述民国年间有关  
中国边疆的机构与刊物》,《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 年第;《四川大学史稿第四卷华西协合大学1910-1949),四川大  
学出版社2006 年版118-119 页等。  
35]1-4  
所列边疆研究团体大多办有刊物 学术刊  
之顷各科人士皆谈边疆”  
物是研究成果发布和传播的重要平台学术论文因  
其问题意识和针对性强成为学者表达学术见解和  
研究成果的最重要形式正如边疆通讯发刊词  
所指出的边疆研究团体分布在边区或国内各地,  
东西南北相距遥远加以交通的阻隔彼此之间工  
作上的联系极感缺乏当然更谈不到消息与资料的  
交换”,而学术期刊的发展可作相互间的一个传导  
谈西北谈边疆”,显然抗战时期,“西  
北研究也不能涵盖边疆研究范围西南研究此时  
已受到学者普遍重视已取得了与西北研究等量齐  
观的地位伴随很多大学和研究机构迁移到西南地  
成都华西坝云南昆明逐渐成为抗战时期中国边  
疆民族研究的中心华西大学驰书基督教各友校  
迁蓉”,“既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陵齐鲁两大学  
均先后莅止而燕京大学亦于太平洋战起被迫解散,  
旋即复校成都于是有华西五大学之称”,五大学资  
源共享联合办学成为战时中国规模最大学科设  
置最完整的大学联合体可谓学界忽略了的西南  
41]  
工具”  
从表还可看出东北边疆沦陷最早也较早受  
到国人瞩目东北研究团体成立较多如东北青年学  
东北行健学会东北前锋社东北论坛社东北问  
题研究社东方快报社北强学社等但多昙花一现。  
东北沦陷后西北地位凸显西北研究蔚然成风但  
大多存在时间短影响亦小如汪昭声所言,“民二  
十年间研究边疆之团体风起云涌全国统计三十  
有七”,到后来却仅存一原因在于有志之士,  
互不相下各树一帜以相标榜力量既分成效斯  
”,所以没有形成规模较大的研究团体而且这些  
小团体徒事宣传不务实际竞出刊物不事生产,  
联合教会大学” 。 五大学建立了不少边疆民族研  
究机构集中了顾颉刚李安宅徐益棠任乃强林  
耀华柯象峰葛维汉郑象铣谢国安刘立千等众  
多边疆学者他们对川西北康藏及西藏地区研究着  
43]118-119  
力甚多产出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  
清华大  
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南开大学边疆人文研究室和经  
济研究所云南地质调查所西南联大学人参与的云  
南大学社会学研究室即魁阁),对云贵地区也进行  
42]2-3  
[44]66-70  
经济不充终于失败”  
西北研究的式微显然  
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吴文藻在云南大学主持  
与国家重心渐向西南转移有关后来学人之所以热  
衷于西南边疆研究据马长寿分析是因为中央播  
迁西南川康藏滇边区成为中央的要屏西南边区  
人民在战略上与政治上有举足轻重之势故朝野视  
听再不如以前之忽略羁縻而须周密考察以作怀  
柔训练利赖之资”,“抗战时期边疆研究似乎成为  
一种显学逊清末叶名公巨卿好谈西北问题一  
时风起云会莫不以谈西北为识时务之俊杰抗战  
社会学系期间利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建立了  
云南大学燕京大学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站张之  
田汝康史国衡胡庆钧林耀华李有义等先后  
在此工作形成了人类学界后来称道的学术共同体。  
陶云逵主持的边疆人文研究室对哈尼彝族苗族、  
傣族等民族聚居地开展调查搜集了大批口头和实  
物资料西南联大的罗常培闻一多邢公畹傅懋  
高华年马学良袁家骅等学者对西南民族语言  
1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调查研究陶云逵马学良吴泽霖李景汉陈序  
陈岱孙等一批著名学者对西南民族历史文化的  
调查研究陶云逵马学良吴泽霖傅懋勣等对西南  
民族宗教的调查研究在边疆学术史上占据了不可  
取代的地位这些史实也为我们考察民国时期的政  
学关系打开了一扇窗户。  
能改良边政以利国家国民政府西迁以后西部边  
疆地位陡然提升成为中国长期抗战大后方和中华  
民族复兴基地大批学人进驻边疆学术兴趣转移,  
促成了中国边疆研究的狂飙猛进朝野各方或出台  
政策或深入边疆奔走各地调研积极献计献策对  
实现边政改良和国族建构付出了相当的努力且因  
国家重心之转移及大后方战略之调整西南研究呈  
现后来居上的态势逐步取得了可以与西北研究等  
量齐观的地位从而改变了中国边疆研究的格局。  
可惜抗战结束以后国民政府及众多高校科研机  
构忙于复员返迁此后几年中国又陷入内战边疆研  
究因时局影响而再归沉寂。  
结语  
所谓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学术”,边疆研究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复兴从根本上讲是那个过渡  
时代政学两界应对边疆危机与国家危局的产物。  
在日本侵华加快步伐中国抗战呼声正高之时中国  
边政亟应改良边民务求团结已是政学两界人士的  
共识。 “为政由学始”,只有深入调查研究边疆才  
注释:  
最重要者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学校》,《抗战时期的大西南  
丛书之一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 年版侯德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校内迁史略》,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转引杨天石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401 。  
关于民国时期的边政学参见汪洪亮民国时期的边政与边政学》,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  
关于抗战时期华西教会五大学的办学情况可参见岱峻风过华西坝战时教会五大学纪》,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年版。  
参考文献:  
1]黄定初帝国主义侵略下我国边疆之危机[J].边事研究,1935,2(5).  
2]思慕中国边疆问题讲话[M].上海生活书店,1937.  
3]汪兆铭在洛举行国难会议之意义[G] / / 革命文献(38).台北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  
4]宋子文西北建设问题[J].中央周报,1934,(310).  
5]戴季陶西北[M].南京新亚细亚学会,1933.  
6]周宪文东北与两北[J].新中华,1933,1(11).  
7]宋子文建设西北[J].中央周报,1934,(309).  
8]邵元冲西北建设之前提[J].建国月刊,1936,(2).  
9]黄天华蒋介石与川政统一[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10]潘洵论抗战大后方战略地位的形成与演变———兼论抗战大后方的内涵和外延[J].西南大学学报,2012,(2).  
11]西尊边疆政治与教育问题———边疆开发与国防问题研究之一[J].地方行政,1941,2(2).  
12]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J].四川省政府公报,1937,(100).  
13]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G].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4.  
14]胡焕庸川康两省在抗战期间应负的使命[J].新四川月刊,1940,1(10-11).  
15]胡焕庸抗战建国与川康建设[J].中国青年,1939,1(5-6).  
16]全国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专科学校一览表[G] / /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南京江苏古藉出  
版社,1994.  
17]顾毓琇抗战以来我国教育文化之损失[J].时事月报,1938,19(5).  
18]侯德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校内迁史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19]孙本文现代中国社会问题第二册[M].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  
20]刘海峰历史需要诉说西北联大的命运与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2013,(9).  
21]孙代兴吴宝璋云南抗日战争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  
22]罗家伦国立中央大学回顾与前瞻[C] / / 文化教育与青年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  
14  
汪洪亮ꢀ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学术地图变化与边疆研究的复兴  
23]王勇李琰李杨抗战期间云南境内出版的报刊[J].云南档案,2013,(7).  
24]郝明工试论抗战时期的重庆出版事业[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4).  
25]钟宪民最近重庆市图书出版概况[J].出版界月刊,1943,(1).  
26]孙宅巍抗战中的中央研究院[J].抗日战争研究,1993,(2).  
27]胡逢祥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8]顾颉刚禹贡学会研究边疆学之旨趣[G] / / 顾颉刚全集宝树园文存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36.  
29]徐益棠十年来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之回顾与前瞻[J].边政公论,1942,1(5-6).  
30]冯家昇日人对于我国东北的研究近状[J].禹贡,1936,5(6).  
31]李安宅自序[C] / / 社会学论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32]柯象峰中国边疆研究计划与方法之商榷[J],边政公论,1941,1(1).  
33]言心哲边疆社会调查与边疆社会改造[J].边政公论,1942,1(5⁃6).  
34]汪洪亮顾颉刚与民国时期的边政研究[J].齐鲁学刊,2013,(1).  
35]马长寿十年来边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边疆通讯,1947,4(4).  
36]卫惠林论现阶段的边疆问题[J].边政公论,1947,6(3).  
37]汪洪亮民国时期国人对边疆”、“边政含义的认识[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1).  
38]陈玉科弁言[C] / / 云南边地问题研究昆明云南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1933.  
39]江应樑评鸟居龙藏之苗族调查报告》[J].现代史学,1937,(2).  
40]汪洪亮建设科学理论与寻求活的人生”———李安宅的人生轨迹与学术历程[J].民族学刊,2010,(3).  
41]边疆政教制度研究会发刊词[J].边疆通讯,1942,(1).  
42]汪昭声西北建设论[M].重庆青年出版社,1943.  
43]《四川大学史稿编审委员会四川大学史稿第四卷华西协合大学1910-1949)[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44]马玉华西南联大与西南边疆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3).  
The Changes of Chinas Academic Map and Revival of  
Borderland Research during the 1930 and the 1940s  
WANG Hong⁃liang  
College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6, China)  
Abstract:The revival of borderland research during the 1930s and the 1940s is born out of the re⁃  
sponse of political and academic circles to both border crisis and national crisis. The constant change in  
national strategy of home front, the inward movement of the KMT government and large numbers of colle⁃  
ges and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research institutions contributed to the significant change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nd academic map. The scholars who originally had lived away from the border or had never  
been engaged in border research happened to gain the opportunity of experiencing and studying the bor⁃  
ders, which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revival of the relevant research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esearch  
pattern. Consequently, southwest research gradually achieved the comparable place with its northwest  
counterpart. The history of this period opens window for us to delve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s  
and academics in the era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Key words:the 1930s and the 1940s; academic map; borderland research; southwest research  
责任编辑凌兴珍]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