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2 卷第期  
2015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2,No.2  
March,2015  
刑事过失责任与不作为犯论  
———以刑法上的制造物过失相关事例为中心  
1 2  
稻垣悠一著张光云译  
1.专修大学法科大学院东京101-8425;2.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成都610066)  
摘要由于受到了德国联邦普通法院的皮革喷雾器事件以及该国学说的强烈影响最近日本刑法学界也认为  
在过失犯的领域里存在有过失的不真正不作为犯这一形态把其作为产品流通阶段的不作为形态的过失之一来  
予以把握鉴于此对不作为形态的过失的问题类型进行整理分类并以日本判例实务中具有代表性的制造物过  
失事例为基础探讨不作为形态的过失的处理方法指出在与过失构造论的关系上把不作为形态的过失作为纯粹  
的过失犯来进行理论展开同时日本判例实务中至少最高裁判所所展开的也是纯粹的过失犯论。  
关键词刑事过失责任不作为犯过失犯制造物过失过失的不真正不作为犯  
中图分类号DF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502⁃0062⁃08  
研究的缘起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对象领域必须要予以纯  
粹化刑法解释论中的不真正不作为犯论主要是在  
故意不作为犯中展开日高义博教授以不真正不  
刑法上制造物责任是指起因于产品的缺陷  
而致使死伤结果的发生制造者或销售者的刑事责任、  
特别是刑事过失责任被追究的情形这样的现象在  
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开始的高度经济增长期所发生的  
各种食品公害的刑事过失事例中就已经可观察到不  
关于该领域中的刑法解释论的问题点存在着变迁。  
在初期的制造物过失事例中,“制造或销售阶段的过  
失被问责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应对人类至今未曾  
作为犯论的核心是将存在构造存有差异的作为与不作  
为进行等置的等置问题”(Gleichstellung sproblem)为  
提出了构成要件等价值性理论并认为逾越作为  
与不作为之间的因果构造上的隔阂寻求构成要件等  
价值性的基准在于出于故意或过失的先行行  
经历过的未知的危险的理论成为问题因此以过  
1]148[2]  
[3]240  
可以看出该见解认为关于对法益侵害的  
失犯的预见可能性论中的危惧感说”  
为代表应  
因果起源要求至少有不作为者自身的过失谋求以这  
样的因果干预来界定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范围。  
那么不作为形态的过失犯也应这样思考  
最近的日本刑法学界较为有力的主张认为在过  
未知的危险的理论构成被提了出来在此之中,  
判例实务及学说都是认为那是纯属过失犯的问题。  
对于此近年(2000 年以后成为问题的是在产  
品流通阶段的过失场面中被追查的危险性基本上是  
在一定的实际损害或者危险性显现之后已判明的已  
知的危险”,预见可能性的问题并没有那么重要实务  
中这一阶段的过失也被认为是纯粹的过失犯然而在  
有力的学说中这一阶段的过失作为不真正不作为  
失犯的领域里也存在有过失的不真正不作为犯” 。  
在此可以看到不作为犯的理论与过失犯的理论之间  
的混合现象作为其中之一的场面可以举出有关所谓  
的刑法上制造物责任的讨论。  
收稿日期2014⁃09⁃21  
作者简介稻垣悠一(1978—),日本长野人法学博士专修大学法科大学院专任讲师;  
张光云(1972—),福建福清人法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四川省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  
62  
稻垣悠一著张光云译刑事过失责任与不作为犯论———以刑法上的制造物过失相关事例为中心  
的现代性展开的场面被予以认识因为在这一场  
面中成为责任追究的对象的是生产者等对已经流通  
到市场的缺陷产品没有采取回收等安全措施的不作  
”。 学说上与故意犯的不真正不作为犯相并列以  
在过失犯中也存在有不真正不作为犯为由肯定了过  
失的不真正不作为犯这一概念且作为产品流通阶段  
的不作为形态的过失之一来予以把握此中论议主要  
集中于产品回收义务的产生根据此论议可以说是受  
到了德国联邦普通裁判所的皮革喷雾器事件以及该国  
然而实际上却是在扩大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范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因为原本在过失犯中不真正  
不作为犯就成为不了问题所以才展开纯粹的过失犯  
论的本来过失犯就是以没有尽到在社会生活中所应  
尽的必要注意义务而以漫不经心的行动致使结果的  
发生为本质的可以说作为过失犯的现实的行为形  
不作为的行动才是通常的形态 实际上在过  
失犯领域里行为形态为不作为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  
可以说特别是有关危险物管理等的管理监督过失”  
中更有这样的倾向后一种见解意味着故意的不真  
正不作为犯的对象领域与过失犯的对象领域是相异  
。  
学说的强烈影响依据此见解不作为形态的过失  
一般是以过失的不真正不作为犯来构成的。  
如上制造物过失事例的相关学说的问题意识从  
纯粹过失犯的预见可能性论转向到了不作为犯论的法  
律性作为义务或者保证义务的产生根据论而且在  
此的法律性作为义务的产生根据论被理解为与故意犯  
是共通的在这里可以观察到故意不作为犯理论与  
过失犯理论相混合的现象。  
笔者主要依据后一种的见解以制造物过失事例  
为对象在探讨了过失犯论与不作为犯论之间的理论  
交接点存在与否之后就不作为形态的过失展开纯粹  
3]  
过失犯论的理论性探寻而展开这一理论也就意  
味着其反作用则是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对象领域要纯  
粹化为故意不作为犯领域。  
对此,Armin Kaufmann 从目的行为论的立场  
出发对过失的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他  
认为虽然存在有实施被命令的行为意思但该行为的  
实施由于过失而失败的情形即在保证义务的实施过  
程中存在有违反注意义务的情形成立过失的不真正  
本文将提出把不作为形态的过失作为纯粹  
的过失犯来进行理论性展开的精要部分第一依据  
与法益侵害的原因因果起源关系对不作为形态的  
过失问题类型进行整理分类后述第二部分)。 这是  
为了让故意不作为犯与不作为形态的过失之间的因果  
体系上的不同显现出来第二以日本的判例实务中  
的代表性的制造物过失事例为基础探讨如何对不作  
为形态的过失进行处理后述第三部分)。 在此探讨  
第一个问题所提出的因果起源的各类型与不作为形态  
的过失的关联性指出不作为形态的过失的对象领域  
在判例里是非常广泛的第三以上述的分析为前提,  
在与过失构造论的关系上指出把不作为形态的过失  
作为纯粹的过失犯来进行理论性展开是否可行后述  
第四部分)。  
不作为犯(fahrlässiges unechtes Unterlassungsdelikt) 。  
依据该见解过失的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受到很大  
程度的限定。  
但是不是以该见解而是以上述的把不作为形态  
的过失一般作为过失的不真正不作为犯来构成的  
可以成为此对象的事态比起Armin Kaufmann 所设  
想情形来说要更为广泛得多是很明显的。 “不真正不  
作为犯原本应当仅是作为例外来处罚的但是以不  
作为形态的制造物过失事例为代表在结论上肯定过  
失责任的论者有很多因此其结果是肯定过失的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领域大有扩张之势而且这样的  
现象如果波及到故意犯的领域的话故意不真正不作  
为犯的扩张这一反逆现象也有可能产生对于此在  
日本的判例实务所处理的不作为形态的制造物过失事  
例里至少最高裁判所还没有从正面展开不作为犯论,  
所被展开的还是纯粹的过失犯论”。  
不作为形态的过失问题类型  
追究刑事过失责任的场合在与所发生的结  
果的关系上以什么时点的过失进行追究是关键通  
以法益侵害的结果发生为前提回溯因果的历程,  
对客观预见可能性及结果回避可能性的存在阶段的行  
为进行锁定再以在该阶段中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才可  
以避免结果发生为问题对过失行为者的责任追究,  
可以说是从因果历程的掌控开始的作为法益侵害的  
因果起源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自然现象或者被  
害人自身的行为类型Ⅰ);第二种第三者的行为类  
Ⅱ),这里有无过失的情形和出于故意或  
在如上的日本学说与判例实务之间作为制造物  
过失事例的一个场面可以看出在不作为形态的过失  
犯的理论构成方面二者存在着鸿沟对这样的学说  
与实务判例的鸿沟应当如何理解呢作为可能的评价  
之一判例实务虽然在表面上展开的是纯粹的过失犯  
6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过失的情形两种第三种出于行为者自身行为的情形  
类型Ⅲ),这里与类型Ⅱ)一样无过失的情  
后的不作为形态的过失为由来追究责任。  
总的说来因果流程被设定之后出于不作为的过  
失而参与其中的事例屡见不鲜而这些类型在理论上  
的处理方法争议颇多。  
形和出于故意或过失的情形两种。  
另一方面不作为犯成为问题的是在由于类型Ⅰ  
至类型的任何一种原因而设定了因果流程之后行  
为者在该流程的途中以不作为参与其中在该不作为  
之后发生了法益侵害结果的情形关于故意不作为  
”,日高理论认为不作为者的不作为只有在存在有  
由于不作为者自身的故意或过失的原因设定行为类  
的情形下才能逾越与作为的存在构造上的隔  
作为所预定的构成要件与不作为之间的等置才有  
可能成立根据该理论如果不作为者自身由于故意  
或过失而设定了因果起源同时处于可以介入该因果  
流程的状态负有应该介入的法律性作为义务却未予  
尽责的则成立杀人罪等的不真正不作为犯。  
制造物过失事例中的判例理论  
考察的视点  
制造物过失事例是由于产品缺陷而使消费者遭  
受健康被损害的情形中以生产者等的刑事过失责任  
为问题的事例法益侵害的原因虽然是企业生产销售  
了缺陷产品但因为与这种缺陷产品相关联的过失形  
态多种多样所以用其来探讨前述类型的理论处理方  
法是最适合的在探讨之际被问责的过失如果以  
制造销售阶段产品流通阶段为基准来区分的  
梳理起来较为容易因为以什么阶段的过失为问  
注意义务的内容也可能相应产生变迁。  
关于制造销售阶段的过失  
那么在类型至类型的原因设定之后,  
由于不作为形态的过失而介入的情形也展开同样  
的理论吗笔者认为过失犯的成立并不一定就要限  
定为类型的情形。  
作为制造物的制造销售过程的刑事过失的著名  
事例可以列出森永奶粉事件“Kanemi 油症事  
” 。 二者都是因为在食品的制造阶段被混入异物,  
首先由于自然现象或者被害人自身的原因而朝  
向法益侵害的因果被设定基于此发生了法益侵害结  
果的情形类型Ⅰ),通常被当作自然灾害或自损事故  
来理解并不追究自然人或第三者的刑事责任但是,  
例如由于自然现象的原因而因果被设定之后客观上  
违反应尽注意义务且疏忽结果回避的情形不可否认  
有成立过失的余地由于被害人自身行为的情形也是  
一样的。  
导致吃了这些食品的消费者发生死伤结果的事件刑  
事审判中对在制造阶段应当防止异物混入却没有发  
现而将混入了有害物质的食品进行销售的生产者的过  
失责任予以了追究。  
作为这些事件的特质行为者对具体产品的制造  
销售过程是否存在有参与事实成为关键也就是说,  
产品缺陷形成的实质参与是过失责任追究的前提。  
而且行为者的参与方式是既有作为的形式也包含有  
不作为的形成的复合形式通常可以发现其是对处于  
企业内的物理性支配之下的的现实性具体参与。  
这种情形由于行为者负有采取回避结果发生的具体  
措施的义务而疏忽这一措施所以过失的基础得以被  
赋予相反如果现实且具体的参与事实或监督权限  
未得到认定的话则否认过失责任以上可以概括如  
在与所发生的结果的关系上锁定事故原因在与该  
事故原因的关系上找出现实且具体的参与事实或者管  
理监督权限之后进而断定结果回避措施如果有疏忽  
这一措施的情形则肯定过失责任前述的事案在分  
类上虽然是属于原因由行为者自身所设定且行为者  
有过失的情形类型),但是原因设定后的不作为  
问题并没有得以表面化在此行为者参与了结果发  
生的因果起源这一事实本身的过失责任被追究反  
在制造销售阶段的过失中结果发生的预见可能性  
的有无成为问题的情况比较多。  
第二由于第三者的行为而因果被设定的情形类  
Ⅱ),因果的流程作为给予物可以科以阻止结果的  
实现的注意义务或者科以回避出于第三者的原因设  
定本身的注意义务被称之为所谓的管理监督过  
的领域就属于这种这通常是指以由于管理者等  
的物质设施或人员体制等的不完善本身为依据追究其  
过失责任管理责任的情形或者以从业人员等的直  
接的法益侵害行为为起因不仅是对直接行为者并对  
先行的危险搁置不理的监督者的过失责任也予  
以追究监督责任的情形但是以作为原因设定者  
的直接行为者的存在为前提关于监督者没有对此进  
行监督的状况也可以认为是监督过失的一种。  
第三存在有由于行为者自身的原因设定行为且  
该设定行为被认定为至少是过失的情形类型),  
以此为依据是可以追究其过失责任的但是先行  
行为并没有过失的情形类型),只能以先行行为  
64  
稻垣悠一著张光云译刑事过失责任与不作为犯论———以刑法上的制造物过失相关事例为中心  
4]44  
但  
关于产品流通阶段的过失 司负责人的原因设定行为这并不是没有问题  
相对于产品制造销售阶段的过失不作为过失被  
注目的是在产品流通之后的刑事过失事例中在该阶  
段中制造销售阶段中的过失因果起源的过失不容  
易被找出是前提情况其责任追究的对象是发生了  
已经进入流通的缺陷产品所造成的健康被害等却未  
实施产品回收或未发出警告而放任不管的情形该情  
形因为行为形式通常是不作为形态所以是否成立不  
作为犯成为问题上述的德国的皮革喷雾器事件中,  
在董事会议所作出的产品不回收决定之前不作为的  
过失伤害罪成为问题而在产品不回收决定之后故意  
不作为的伤害罪危险伤害罪的成立与否成为问题。  
而且任何一种情形都是依据以保证者地位的存在为  
媒介的不作为犯论来进行处理的但是在日本这种  
类型的制造物责任并不存在被追究伤害罪等的故意责  
任的例子裁判例都把其理解为是过失责任的有无的  
问题。  
是可以说这也属于出于行为者自身的原因设定的情  
形之一况且该事案中因为是否存在有先行行为  
原因设定行为的故意或过失成为问题所以在事案  
分类上可以评价为是属于类型然而虽然列出  
了作为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法律性作为义务的根据之一  
的先行行为但是大多数的学说则要求先行行为至少  
要有过失如上述在本案中先行行为的故意或过失  
的有无虽然并不成为问题但是假设在像本案这样的  
事案中故意不作为犯成为问题那么因为介入了作为  
与不作为的等置问题所以完全不涉及先行行为的故  
意和过失就能肯定不作为犯存有疑问不涉及先行行  
为的故意和过失就可肯定之后时点的注意义务违反,  
这难道不是过失犯所特有的性质吗?  
2.药害艾滋病  
药害艾滋病之祸是指使用了被艾滋病病毒污染  
的非加热制剂的患者感染艾滋病病毒而病发艾滋病  
由此造成多名患者死亡的一连串现象但是在日  
作为刑事事件的被害人被提起的仅有被害人X  
二人以下把被害人的死亡事件简称为“X 事  
”,把被害人的死亡事件简称为“Y 事案”)。  
关于这二个事案在三个渠道中刑事过失责任成  
为问题首先关于 事案实际投入非加热制剂的  
医师的过失责任被追究的是被称之为帝京大渠道事  
作为与此类问题相关的知名事案可以举出三菱  
自工制货车轮胎脱落事件”、“药害艾滋病·绿十字会  
渠道事件”、“药害艾滋病·厚生省渠道事件“Paro⁃  
ma 瓦斯烧水器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这些事件因为  
在不作为形态的过失的因果体系上的位置是相异的,  
所以对它们分别予以分析。  
三菱自工制货车轮胎脱落事件  
在本事案中由于装备于大型货车轮胎的中轴强  
度不足致使车辆行驶中轮胎脱落由此引发行人死伤  
的事故厂商的品质保证部门负责人被追究了过失责  
本案中此次事故之前因为有多起疑起因于中轴  
的缺陷而引发的事故被报告到了公司所以是否存在  
为防止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而采取召回等预防措施的  
注意义务成为问题结论上最高裁判所判定认可了  
这一注意义务作为其前提列出了中轴的强度不足  
” 。 其次关于 事案制药公司高管三人的过失  
责任被问责的是绿十字会渠道事件”。 再者关于X  
事案以及事案两案行政官员的过失责任被追究的  
被称之为厚生省渠道事件”。 帝京大渠道事件因  
为没有涉及不作为犯论问题所以在本论文中只对  
绿十字会渠道事件厚生省渠道事件进行探讨。  
(1)绿十字会渠道事件  
该事件成为问题的是出售了事案中的非加热  
制剂的制药公司高管的过失责任科以高管的注意义  
务的内容包含有非加热制剂的销售中止和已经出售  
的非加热制剂的回收这两个形态也就是说在销售  
有问题的非加热制剂的阶段中因为已经确定了艾滋  
病与非加热制剂是相关联的所以有作为注意义务的  
销售中止义务以及就已经流通的产品有回收的义务。  
前者在所被科以销售中止义务的限度内销售阶段的  
过失成为问题而从科以了流通之后的产品回收义务  
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产品流通后的过失成为问题。  
可以说该事案同时追究了参与结果发生的因果起源  
本身的作为过失和法益侵害的因果流程中未采取必要  
3]  
的危险之大所预测的事故的重大性和多发性公司  
把中轴破损事故的信息作为秘密信息来对待对事故  
1]  
相关的信息实施独占性控制这两点是关于由于缺  
3]  
陷产品的危险状态的判断相对于此的关于先  
行事故信息的控制是有关产品危险性的认识及安全  
对策的制定和执行的前提在断定结果回避义务上很  
重要。  
该事案中公司因为制造销售强度不足的中轴而  
设定了法益侵害的原因在事后产品的危险性被判明  
的阶段中公司负责人未采取必要措施成为了问题。  
事案里虽然将公司的缺陷产品的销售行为理解为公  
6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措施的不作为过失在事案分类上属于类型。  
这样不作为形态的过失犯是否成立成为问题的情形,  
与故意犯的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情形相同如果将其作  
过失不真正不作为犯来进行论述的话则作为与  
不作为的等置这一问题将会介入。  
但是判决中在科以复合的注意义务之际并未进行作  
为犯理论与不作为犯理论这样的区分只是以非加热  
制剂的危险性为前提从行为者被科以了什么样的结  
果回避措施这一视点进行了论述。  
但是现实的行为即使是不作为这也并不存在要  
立即展开不作为犯论的必然性这是与过失犯中的客  
观注意义务的设定方法相关的问题过失犯的客观注  
意义务是无法漠视行为者的社会地位而进行设定的。  
从其所处的社会生活地位如果可以导出作为行政管  
理机构的责任人所担负的对制药公司及医师的各种监  
督义务的话那么把这作为刑法上的注意义务来予以  
认定就是可行的。  
2)厚生省渠道事件  
该事件中成为问题的是事案及事案行  
政官员未采取通过制药公司让其回收已被污染了艾滋  
病病毒的非加热制剂以及通过医师让其控制非加热  
制剂的使用等措施的刑事过失其结果是只就 事  
案肯定了行政官员的过失责任关于这种类型的缺陷  
产品所引发的死伤事故现象性因为医师或  
制造销售公司的高管设定了被害的原因所以通常这  
些人的过失责任成为问题但是本事件的被告人尽  
管并未设定法益侵害的因果上的原因还是被判定过  
失责任该事件可以说是认定了虽然是由第三者在  
这里是制药公司设定的法益侵害的因果流程类型  
就本事案作为这些的行政官员在刑法上所应负  
注意义务的前提最高裁判所列举出如下三点一是可  
以预测到由于非加热制剂许多人在极高盖然性下至  
死其本身几乎是必然的二是由医师和患者来回避  
HIV 感染的结果是无法期待的三是如果就这样将非  
加热制剂交由制药公司等处置的话则很有可能仍然  
会继续进行不负责任的销售和使用其存在有现实的  
具体危险性。  
),但并未设定因果原因的人存在有应阻止法益侵  
ꢁꢃꢂ  
害发生的刑法上的结果回避义务的事案还有对  
被告人所要求的结果回避措施并不是要求其亲自介  
入因果流程来阻止被害发生而是要求其行使对医师  
和制药公司的各种监督权来间接地防止被害发生在  
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本案将其认定为是一种监督责  
在这里可以看到故意犯中所没有的过失犯特有的  
责任主体以及注意义务的扩大现象。  
首先上述第一点的情形是关于因非加热制剂所  
引发的危险状况的评价因为这是作为国家机关  
的监督权行使的前提所以其应当具有重大法益侵害  
的现实危险性以及大范围发生的可能性然而这一  
状况虽然是基于国家机关的监督权行使的前提情况,  
但仅以此作为公务员个人的介入义务根据还并不够充  
因此上述后面两点情况是关键因素 第二点是  
关于医药品的危险性相关信息的共享状况的有关医  
药品的副作用及被害的信息根据是充分渗透到实际  
上使用非加热制剂的医师及患者还是只集中在一部  
分人手中风险控制可能性将产生变化相关信息如  
果没有被使用者所共有的话则是将使用该医药品的  
人置于无保护的状态但是即使相关信息集中在  
一部分人手上也并不是说这些人就当然地负有应当  
保护无保护状态人的法定义务因为与监督权无关的  
信息是没有意义的相反如果医药品危险性的相关  
信息是与对医师及制药公司的监督权相关联的话那  
么监督权的不行使则会助长无保护状态的发生在这  
个意义上第二点的情形有必要与监督权联系起来考  
并且第三点是指出了存在有对应当负有首先防  
止被害发生的制药公司不可期待的状态即存在有应  
当监督被监督者的状态。  
本来管理过失和监督过失的情形特别是监督过  
失的情形),可谓是具有出于过失的间接性和互动性的  
结果惹起的性质并有从结果脱离开来而延伸至周边  
领域进行扩大处罚的特征对此本案的情形是超越  
了在企业内部或者相关企业间的分工体制中所产生的  
监督关系这一框架以及处于现实支配下的设施和人  
员体制管理这一框架对制药公司流通相关人员临  
床医生等的国家监督权的行使成为问题况且监督  
制药公司等的行政机关的药害防止责任是次要性辅  
佐性的若此那么行政责任人在刑法上之过失责任  
应当限定为通常的管理监督过失的场面上。  
火灾事件中的通常的管理过失和监督过失情形,  
是应当采用作为犯构成还是应当采用不作为犯构成被  
加以讨论从客观归属论出发存在有以系统过失为由  
5]395  
而采用作为犯构成的见解等  
但是对于本案中  
的被告人并没有发现存在有作为形态的东西该行  
为样式并不是像绿十字会渠道事件那样所显现的作  
为与不作为的混合形态而完全是纯粹的不作为像  
如果对以上加以整理的话第一是以相当程度的  
66  
稻垣悠一著张光云译刑事过失责任与不作为犯论———以刑法上的制造物过失相关事例为中心  
危险状态的存在为前提第二是掌握了与监督权相关  
联的重要信息第三是现实上处于应当监督被监督者  
的状态的情形下就可以认定刑法上的结果回避义务。  
从上述的探讨上看在实务中对于作为不作为的  
过失而追究刑事过失的情形因果起源是出于什么原  
因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法益侵害的因果体系上,  
以行为者所具有的可以介入的状况和权限为前提虽  
然可以预见到法益侵害的结果却没有行使介入因果  
体系的权限成为问题在此并不能见到像故意不作  
为的情形那样的作为与不作为的等置这一想法成为  
问题的是法益侵害的因果流动是人为的在什么时点  
什么样的客观注意义务被判定不过可以说比起  
类型对于类型所科以结果回避义务的前提要  
更为严格。  
ꢄꢂꢁ  
.Paroma 瓦斯烧水器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本事件公寓在安装了瓦斯烧水器之后烧水器被  
维修人员实施了不当改造以此为起因产生不完全燃  
造成居住人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伤的事案该事案,  
瓦斯烧水器制造销售公司的高管的过失责任被追究。  
本件事故并不是烧水器自身的缺陷而是由于维修人  
员的不当改造而引起的因此这与产品销售阶段中  
存在客观性缺陷而引发的死伤结果的状况是不相同  
本来法益侵害的直接原因如果能特定的话首先  
这一原因设定者的刑法上的责任应予以追究本件事  
故之外由于维修人员不当改造的原因而引发多起一  
氧化碳中毒事故这样的事故第一责任应归咎于实施  
从过失构造论出发的归结  
分析判例理论便知在不作为形态的过失成  
为问题的情形中其并没有展开不真正不作为犯论而  
只是作为纯粹的过失犯成立与否问题来看待。  
ꢅꢂꢁ  
了直接的原因设定不当改造的维修人员然而本  
如此看来则有必要以过失构造论的观点给予不  
作为形态的过失的地位在日本关于过失的构造应  
如何理解是论议已久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以结果预  
见义务的违反为中心来理解的旧过失论”,以旧过失  
论为基础对过失犯独自的实行行为性予以考察的修  
正旧过失论”,把以结果的预见可能性为前提所导出的  
结果回避义务违反看作是过失的中心的新过失论”,  
以及对作为结果回避义务前提的预见可能性的程度,  
认为有危惧感就足够的新新过失论”(危惧感说等  
立场根据理解方式不同与不作为犯论的交融点也  
判决中以并不是个别的维修人员而应当由更上面的  
组织来实施产品回收等事故防止措施为由判定制造  
销售公司的高管在结果上负有过失责任可以说该  
事案是虽然属于出于第三者的原因设定行为而设定了  
侵害法益的因果流程的情形但是对于与该原因设定  
本身无关的人以事后的情况为理由来认定不作为过  
失责任的事例类型Ⅱ)。 在这个意义上这与前述的  
药害艾滋病·厚生省渠道事件有相类似之处。  
本判决指出作为制造销售公司高管的过失责任  
的前提首先举出了被不当改造的机型处于全国随处  
都有的状况其所引发的危险状态是重大的但是因  
为这是由第三者所设定的危险状态所以如果一旦发  
生了这样的危险状态的情形制造销售公司的介入总  
被赋予刑法上的义务的话那么这就不能说是正当的。  
必须有应当阻止第三者的不当改造的特别情况的存  
本件的情形公司方面已经取得和汇集了起因于  
不当改造的事故相关信息以及对于实施了不当改造  
的经营者制造销售公司被认定为对其具有指挥监督  
这些情况很重要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本件属于  
对处于监督之下的人疏忽了恰当的监督为问题的监督  
过失的领域如此一来像本件这样的对于维修人员  
具有指挥监督权的情形毕竟是特殊的而对于不受这  
样的指挥监督权波及的第三者所实施的不当改造的情  
应当认为原则上制造销售公司不承担监督责任。  
有鉴于此可以看出作为判定刑法上的结果回避  
义务的前提其要求了与前述的厚生省渠道事件基本  
相同的第一点至第三点的状况。  
ꢆꢂꢁ  
会改变可以设想出各种形式的理论模式。  
从所谓新过失论出发私见认为关于不作为  
形态的过失也完全可以适用纯粹的过失犯论。  
在新过失论中作为注意义务的内容认为是以结  
果回避义务为中心的至于对此的违反是以从基准行  
为的逾越这一客观视点来加以理解的基准行为是  
以法益侵害为前提回溯因果体系在存在有客观预见  
可能性与结果回避义务的阶段以应当实施何种行为  
这一视点来进行判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过失犯  
是对客观行为要求的违反不过即使基准行为被判  
且与现实的行为样式比较对照之后的结果认定某  
行为逾越了基准行为但是仅依此还并不能就获得过  
6]95  
失犯的实行行为性从递进式结果反价值论  
的立  
场出发从基准行为的逾越到结果发生为止的因果过  
程中是在与法益侵害的现实危险性相结合的阶段取  
得实行行为性的现实的行为样式不管是作为也罢,  
还是不作为也罢其本质都是不变。  
如果以产品流通之后的过失情形进行说明的话,  
6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116  
像故意不作为犯那样构成要件上所预  
那么制造业者在与消费者的社会生活关系上就负有  
依照规定制造业者的制造物被使用的情形留意不产  
的犯罪  
定的原型的行为是作为的情形则会产生作为与不  
作为的等置问题这一情形为了解决等置问题对于  
因果体系的起点的原因设定行为则有必要把行为者  
的故意过失作为问题但是从过失犯的规定形式上  
由于过失……伤害他人的”(刑法第二百零九  
)、“由于过失……致人死亡的” (第二百一十条)、  
懈怠业务上必要的注意因而……致人死伤的”(第  
二百一十一条第一款前段这样法规的规定形式是二  
阶段构成也使用了这样的表述 依此来看过  
失犯情形与故意犯的规定形式相异行为样式并不被  
生任何危害的义务”。 以有这一义务为前提可以导  
:1.作为客观状况存在有出于制造物内在缺陷等原  
因的相当广泛的危险状况;2.对不特定多数的消费者  
的健康达到的确应予制止的危险程度的情形在  
刑法层面也不能对该危险予以搁置不理而且从法秩  
序的动态构造的观点上看也要求刑法层面的基准行  
为的履行;3.这是在与法益侵害的危险性相结合的阶  
段中被认定为过失实行行为性的。  
在过失犯的存在构造上并没有必要设定行  
7]152  
为者不作为者的法益侵害的起因。  
作为所限定  
如此一来在过失犯的规范构造上,  
如前所述过失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以法益侵害  
的结果发生为前提回溯因果体系判定客观的预见可  
能性和结果回避可能性阶段的行为在该阶段中行为  
如何实施才可以避免结果的发生因此存在有出于  
行为者的原因设定行为的情形类型Ⅲ),当然成立过  
失犯即使行为者没有设定法益侵害的直接原因但如  
果以可以介入法益侵害的因果体系为前提来断定有  
客观注意义务的话那么过失犯就是可能成立的即  
使是出于第三者的原因设定行为而使面向法益侵害的  
因果流动被形成的情形类型Ⅱ),那么如果一定的监  
督权限的存在被认可的话则存在有被判定为过失责  
前述的药害艾滋病·厚生省渠道事件和Paroma 瓦  
斯烧水器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过失犯的行为样式并不被限定为不作为反倒是因为  
基于不作为的实行被预定所以没有把不作为形态的  
过失犯当作过失的不作为犯” (fahrlässiges Unterlas⁃  
sungsdelikt) 或者过失的不真正不作为犯”  
(fahrlässiges unechtes Unterlassungsdelikt) 的问题来处  
理的必然性反而是把其当作不作为的过失犯”  
(unterlassende Fahrlässigkeitsdelikt) 来理解从正面对  
其是否违反了客观注意义务结果回避义务进行探  
讨即可决定过失犯的成立与否的是该行为是否违  
反了以客观预见可能性为问题的结果回避义务这一  
判断即便与不作为犯中成为问题的法律性作为义务或  
者保证义务有时会存在相一致的情况但这基本上应  
当区别开来进行理解以基准行为的逾越这一观点来  
进行过失认定的情形即便其存在有如何设定基准行  
为的问题但也并无导入保证者说来谋求筛选行为者  
的必要性。  
行为者自身的原因设定是不必要的这个从过失  
犯的规范构造上也可以导出依据通说不真正不作  
为犯是指用“……这一作为形式来规定的构成要  
件通过不作为予以实现的犯罪也就是说其是指对  
以法规的规定形式为基准被区别的作为犯的构成  
要件通过现实的存在构造是不作为的行为来实现  
综上在不作为的过失犯中以作为与不作为的等  
置为前提的不作为犯论构成是没有必要的。  
注释:  
关于过失的不真正不作为犯构造的代表性论文参见神山敏雄過失不真正不作為犯構造》,福田大塚博士古稀祝  
刑事法学総合的検討〉》,1993 年版45 页以下。  
在皮革喷雾器事件中不仅是过失犯过失伤害罪),故意犯危险伤害罪的成立与否也成为问题并且关于缺陷产品的  
不回收这一不作为展开了故意犯与过失犯共通的不作为犯论”。 因而从故意不作为犯的理论与过失犯论的混合现象这  
一角度上看可以说其是重要的判例该判决之后特别是以产品回收义务的产生根据论为中心在德国刑法学中引发了  
激烈的论议该论议对日本的不作为犯论及过失犯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详情参见稻垣悠一欠陥製品する刑事  
過失責任不作為犯論》,专修大学出版局2014 年版。  
Armin Kaufmann. Die Dogmatik der Unterlassungsdelikte. 2. Aufl., 1988. S. 109 ff., 148, 170 ff.  
存在有故意的原因设定行为的情形通常对该行为本身即可追究故意责任。  
德岛地裁昭和38 (1964)10 25 日下刑集9·10 977 页判时356 发回重审第一审)。  
福冈地小仓支判昭和53 (1978)3 24 日刑月10 313 页判时885 17 第一审),福冈高裁昭和57 (1982)1  
68  
稻垣悠一著张光云译刑事过失责任与不作为犯论———以刑法上的制造物过失相关事例为中心  
25 日刑月14 1·2 26 页判タ469 134 第二审)。  
最决平成24 (2012)2 日刑集66 200 。  
东京地裁东京地判平成13 28 日判时1763 17 ),对于身为原帝京大学第一内科科长的医师以不存在结果的  
预见可能性等为由作出无罪判决之后检察官提出了上诉然而因为被告人死亡上诉被驳回。  
大阪地判平成12 (2000)2 24 日判时1728 163 第一审),大阪高判平成14 (2002)8 21 日判时1804 146  
第二审),最决平成17 (2005)6 27 日判例集未刊载最高裁)。  
东京地裁平成13 (2001)9 28 日刑集62 791 第一审),东京高判平成17 (2005)3 日刑集62 号  
187 第二审),最决平成20 (2008)3 日刑集62 567 最高裁)。  
ꢃꢂ关于原因设定行为第三者的故意或过失一般并不被作为问题来看待但是假设原因设定行为是出于第三者的故意行为  
的话那么故意正犯的责任追究是原则的而周边的过失犯处罚则应当是限定的。  
ꢄꢂ东京地裁平成22 (2010)5 11 日判タ1328 241 已生效)。  
ꢅꢂ通常的话实施了不当改造的修理人员的过失责任也应当被追究然而在该事案中现实上实施了修理的人员已经死亡。  
ꢁꢆꢂ关于这一点的分析参见前引稻垣欠陥製品する刑事過失責任不作為犯論》,235 页以下。  
参考文献:  
1]日高义博不真正不作為犯理論[M].2 东京庆应通信,1983.  
2]〔日高义博刑法解释论与不真正不作为犯[J].张光云译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8⁃24.  
3]藤木英雄刑法講義総論[M].东京弘文堂,1975.  
4]稻垣悠一欠陥製品する刑事過失責任不作為犯論[M].东京专修大学出版局,2014.  
5]山中敬一刑法総論[M].东京成文堂,2008.  
6]日高义博刑法総論講義ト[M].东京勁草書房,2005.  
7]日高义博管理·監督過失不作為犯論[C] / / 神山敏雄先生古稀祝賀論文集).东京成文堂,2006.  
On the Criminal Negligence Liability and Unterlassungsdelikte:  
with Cases of Product Negligence of Criminal Law as Center  
Daoyuan Youyi(wr.) ZHANG Guang⁃yun(tr.)  
1.Omiya Law School, Senshu University, Tokyo 101-8425, Japan; 2.Law School,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6, China)  
Abstract:Influenced by the case of leather sprayer sentenced by Bundesgerichtshof in Germany and  
German law school, main thoughts among criminal law scholars in Japan are that negligent impure unter⁃  
lassungsdelikte does exist in the domain of unterlassungsdelikte and it should be taken as an omission  
negligence in product circulation process. Taking that into consideration, this paper first categorizes the  
issues of omission negligence, then discusses the solutions to omission crime based on the representative  
product negligence cases in Japan, and finally points out the theoretical possibility of taking negligent o⁃  
mission as pure unterlassungsdelikte. That is at least true to the sentence practice of Supreme Court of Ja⁃  
pan.  
Key words:criminal negligence liability; unterlassungsdelikte; negligence; product negligence;  
negligent impure unterlassungsdelikte  
责任编辑苏雪梅]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