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3卷第3期  
2
0165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3,No.3  
May,2016  
春秋大义  
姜广辉,周家琛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长沙410082)  
摘要:春秋为六经之一,解释春秋的有公羊传》《糓梁传》《左氏传,各派学者公认春秋大义存于  
其间笔者汇总前人意见,归纳为四条:一是天下公平原则,主要表现在国家官吏要选用贤能,人们之间要讲究信  
,相互和睦;二是以天子为国家统一的象征,诸侯必须尊重天子;三是诸侯国之间要以仁爱之道相处,反对相互欺  
诈和侵伐;四是在文化认同上,站在自身所处的华夏文明的立场上,以之为内,以四裔文明为外,先内而后外。  
关键词:春秋》;《春秋三传;《春秋大义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6)03-0005-07  
春秋为六经之一,相传为孔子晚年所作,以鲁国  
其事”、并无微言”。虽然如此,各派学者仍公认春  
大义存于其间但学者所举之大义或有差异。  
笔者汇总前人意见,归纳四条,今述之如下。  
纪年(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为线索,记载春秋  
时期242年间列国之史孟子对此书最先给予崇高评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  
其父者有之孔子惧,春秋》。”“孔子成春秋》,而  
公天下以求治道  
朱子语类卷八十三载:“:‘《胡春秋如何?’  
[1]滕文公下,5903,5904  
[3]2845  
乱臣贼子惧。”  
自汉以后,历代统治者多  
:‘《胡春秋大义正,春秋自难理会。”  
这里  
依此书建立纲常秩序。  
春秋一书记事太过简略,若无传注说明,后人  
所说的胡春秋是指胡安国所撰的春秋传》,又称胡  
氏春秋传》。朱熹认为春秋一书很难理会,但胡安国  
春秋大义甚正这是对胡安国春秋传的肯定。  
南宋胡安国春秋传一直受到朝野的重视,元代以后  
被作为科举考试的官方定本此书甚至与春秋三传  
并列,被称为“《春秋四传”。  
读之,会感到一头雾水关于春秋最著名的传注分  
别是公羊传》《糓梁传》《左氏传》,《公羊传》《糓梁传》  
主要讲春秋的宏纲奥旨,《左氏传所记为春秋时期  
之史事春秋》,必结合三传一起读,方可找到门  
正如宋家铉翁春秋集传详说·纲领所说:“不观  
胡安国春秋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反复讲天  
下为公”。但他所讲的天下为公不是从社会制度意  
义上讲的,而是从社会正义的角度讲的,如儒家经典  
左传》,无以知当时之事,不读》《》,无以知圣人  
[
2]21  
垂法之意。”  
公羊传》《糓梁传所讲之春秋宏纲奥旨,礼记·礼运篇载孔子告子游之语:“大道之行也,天  
[
4]3062  
必学者皆能接受特别是公羊家声称春秋寄寓了孔  
子的微言大义”,朱熹等学者就认为春秋只是直书  
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贤与能,讲信修睦作为天下为公的具体内涵,认为  
云云胡安国把选  
收稿日期:2015-12-1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0年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经学史”(10&ZD05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姜广辉(1948—),,黑龙江安达人,湖南大学特聘教授岳麓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中国经学  
;  
周家琛(1990—),,河南项城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14届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经学史。  
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春秋一书在许多地方贬斥的是不能讲信修睦,不能  
与贤者,贵于得人;与子者,定于立適()。  
传子以適(),天下之达礼也。…… 经书子同  
”,所以明与子之法,正国家之本,防后世配適  
选贤与能在他看来,天下只有讲信修睦”、“选贤与  
”,才能走向治道。  
[
5]48  
胡安国指出,《春秋多有诸侯参与”、“的记  
,“”、“的目的是要在诸侯国之间建立一种相互  
的盟约和承诺,是要求守信的,但春秋时期频繁的  
()夺正之事垂训之义大矣。  
子同是鲁桓公之嫡长子,即后来的鲁庄公周代  
的宗法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一国未来的继承人出  
,是一件大事胡安国在解释春秋此一记载时,讲  
了唐尧虞舜二帝的禅让制向夏三王的世  
袭制变化,他不认为这种制度变化是不可逆转的,“《春  
兼帝王之道”,后世国家权力的转移可以视具体的  
历史情况有两种制度选择:“贤可禅,则以天下为公,而  
不拘于世及之礼;子可继,则以天下为家,而不必于让  
国之义。”胡安国认为这就是孔子所抱有的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的政治理想。  
”、“恰恰反映出此时诸侯之间缺乏应有的相互  
信任春秋·隐公八年》“,七月庚午,宋公齐  
卫侯盟于瓦屋”,胡安国解释说:  
大道隐而家天下,然后有诰誓;忠信薄而人心  
,然后有诅盟;盟诅烦而约剂乱,然后有交质子。  
至是倾危之俗成,民不立矣。《春秋革薄从忠,于  
参盟书日,谨其始也。……不由天子,口血未干而  
渝盟者有矣其末至于交质子,犹有不信者焉。  
春秋谨参盟,善胥命,美萧鱼之会,以信待人而  
尊王室而正僭窃  
不疑也盖有志于天下为公之世凡此类,亦变  
春秋被称为尊王之书周平王东迁以后,周  
王朝逐渐沦落为一个小国,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有其  
名而无其实当时诸侯纷争,天下日益走向分裂为  
使天下不致过快的分崩离析,尊重和维护周天子的权  
威是当时唯一可行的方法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出  
现了以齐桓公晋文公为代表的霸主”,他们以尊王”  
相号召,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反映在历  
史编纂学上,春秋时期这段历史到底应该怎么写,才能  
给后人一种正面的历史鉴戒,这是孔子作春秋所面  
对的实际问题。  
[5]34  
周制矣。  
春秋之世,常有诸侯会盟之事,司空见惯,见惯不  
诸侯会盟时,往往歃血发誓,宣称绝不背叛有时  
为了取得对方信任,诸侯之间还要交换儿子作为人质。  
春秋三传,特别是公羊传糓梁传》,认为孔子作  
春秋常事不书之例,合于礼者则以为常事而不  
,凡书者皆属失礼反常之事,而存讥弹警世之意。  
那么,为什么春秋会屡书诸侯会盟之事呢? 胡  
安国解释说,这是因为诸侯会盟对于天下为公的圣  
王之世而言,乃属反常之事因为会盟之举,从其诅咒  
发誓歃血载书,乃至交换质子等形式而言,皆反映了  
事实上,孔子所作春秋正是处处突显尊王这  
条主线的下面,我们举几个例证来加以说明。  
例一:“春王正月”。《春秋一书开篇于鲁隐公元  
”,即书春王正月四字这有什么意义呢?《春秋》  
原本是鲁国旧史书,孔子以此书作为底本,加以删修而  
春秋》。《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其时诸侯国各有  
本国纪年法,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为齐僖公九  
晋鄂豫侯二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孔子删修鲁春  
》,用的还是鲁国纪年法,但他在鲁隐公元年下特  
春王正月四字,郑重表明所禀承的乃是周王之正  
,即以子月(阴历11)为正月,而以子寅之三  
月为春这便显示出尊周一统的意思来孔子曾主张  
大道隐而家天下”、“忠信薄而人心疑的时代特征。  
并且,这种结盟也未必靠得住在春秋时代,常有口  
血未干而渝盟”、“交质子犹有不信的事件发生孔子  
春秋》,屡书诸侯会盟之事,即在警示其时代的信任  
危机,而有志于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圣王时代。  
胡安国还指出:“《春秋大义,在于天下为公,选贤  
[5]庄公六年,63  
与能,而不拘大人世及之礼。”  
这里的是  
指将君位传给世子,“是指兄终弟及”。就是说,国  
君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应本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的大原则,而不是一定要把君位传给儿子或兄弟。《春  
·桓公六年记载:“九月,丁卯子同生。”胡安国议论 行夏之时”,这是从农事自然的角度说的;而在春秋》  
:  
中则是尊周之时”,这是从大一统的政治角度说的。  
例二:“天王狩于河阳”。《春秋记载鲁僖公二十  
八年(公元前632),“,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  
郑伯陈子莒子邾人秦人于温天王狩于河  
()冡始生,即书于策,与子之法也唐虞  
,夏后周继。《春秋兼帝王之道贤可  
,则以天下为公,而不拘于世及之礼;子可继,  
则以天下为家,而不必于让国之义万世之通道  
[6]3958  
” 。这个背景是晋文公率领盟军,侵卫伐曹,在  
6
姜广辉周家琛春秋大义  
[
9]5355  
城濮与楚军作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回师与各盟国  
国君会合于晋国之温地,并想借此机会,号召诸侯尊  
”。晋国温地与东都洛阳相距百里晋文公欲”  
天子以令诸侯,又担心率领诸侯连同各路大军前往朝  
,会造成不便于是,召请周襄王来晋国温地相会。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之舞本  
是天子礼乐,鲁国大夫季桓子在其家庙之中竟然僭用  
天子礼乐如果这样的事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事不  
能容忍呢?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鲁自大夫以  
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  
[10]1914  
鲁国史书如实记载了晋侯召请周天子这件事孔子删 》。”  
当然,孔子不仅修》《》《》《》,他  
鲁春秋》,认为以臣召君,不可以训”,于是改写为  
[6]3965  
天王狩于河阳” 。当西周时,周天子有冬狩之礼,  
还特意作春秋》,其所作春秋》,发凡起例,专攻各种  
僭越行为。《春秋一书随处可见讥刺僭越的行为,今  
举二例。  
这样修改,就表示并非晋侯召请周天子,而是周天子主  
动来冬狩孔子之所以书河阳而不书,是因  
例一:鲁僭用天子郊礼。《春秋·襄公七年:  
[6]4206  
地是一个具体地点,河阳乃属一方,既然来冬 夏四月,四卜郊,不从。”  
郊礼是天子祭天礼郊  
,当然不会限制在一个小地方这是孔子的“《春秋》  
特笔”,备受后世学者推崇,如清人顾奎光春秋随笔》  
卷上说:“天王狩于河阳’,便是旋乾转坤之  
礼每以辛日举行,一月三旬,每旬有一个辛日,祭祀之  
前要进行卜日,如上辛不吉,则卜中辛,中辛不吉,再卜  
下辛卜三旬皆不吉,则不举行郊礼鲁君作为诸侯  
而行郊礼,已属僭越礼制行为更何况三卜不吉,还要  
进行四卜!不仅僭制,而且是亵渎神明这在当时已  
属荒唐之事所以,元儒吴澄说:“三卜不吉而至四卜,  
[7]663  
。”  
例三:天王崩葬诸侯对周天子是否尊重,可以从  
一件事上明显看出来那就是当周天子去世后,诸侯  
特别是鲁国国君所表现出的态度因为天下诸侯,周  
王朝对鲁国恩礼最重,鲁国对周王室理应表示特别的  
尊重诸侯对于周天子而言,诸侯是臣,周天子是君。  
臣之事君,犹子之事父父亲葬礼,儿子不参加为不  
同理,君之葬礼,臣子也必须参加所以,《春秋》  
天王崩之事记载甚详,周天子讣告来,则书天王  
”。按照当时礼仪规定,天子去世,七月而葬诸侯  
近者奔丧,远者会葬。《周礼·大行人:“若有大丧,  
[11]卷七,487  
四不吉而至五卜,渎甚矣!”  
清儒顾栋高春秋  
大事表也批评说:“呜呼!以诸侯而用天子之礼,是为  
上僭,上僭自鲁()公以后,世世行之,孔子身为鲁臣  
子而不忍言也以诸侯用天子之礼,而旋为大夫所窃,  
是为下陵下陵自宣成之世始之,孔子心忧其渐而不  
能以救也,不得已从其甚者书之。……郊自僖三十一  
年始,三桓之祸由僖基之也。……孔子立定哀之世,  
目击祸败,追原本始书之。……呜呼! 此孔子当日作  
[8]1929  
[12]卷十五,2  
则诏相诸侯之礼。”  
说的就是此事。《春秋常事不 春秋之发凡起例也。”  
如鲁公届时参加会葬,合于礼则不书周襄王之  
葬在鲁文公九年,鲁文公不参加葬礼,而派叔孙得臣参  
;周景王之葬在鲁昭公二十二年,鲁昭公不参加葬  
,而派叔鞅参加。《春秋书之,意在批评鲁公未能亲  
自参加周天子葬礼,不合于礼制孔子就是以这种春  
笔法来彰显其尊王立场的。  
例二:楚僭称王号古语说:“天无二日,国无二  
。”在春秋以前,天下定于一,那时天下只有一个王,  
就是周天子,或称为天王”。周武王始封熊绎为诸侯,  
爵位是子爵三百年后,楚国强大,楚君熊通妄自尊  
,目无天子,僭称王号孔子于春秋中削其僭号,  
凡记其后楚君去世,皆书楚子某卒”。:宣公十八年  
上面是讲孔子尊王室的立场,下面再讲孔子秋七月甲戌,楚子旅卒”;襄公十三年秋九月庚辰,楚  
僭窃的立场。  
子审卒”;襄公二十八年十二月乙未,楚子昭卒”;昭公  
元年冬十一月己酉,楚子麇卒”;昭公二十六年九月  
庚申,楚子居卒”;哀公六年秋七月庚寅,楚子轸  
孔子春秋》“尊王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反对诸侯  
僭天子之制所谓”,是指超越本分和制度,以等同  
于在上者的名位行事举例说,诸侯以天子的名位行  
,便是”;卿大夫以诸侯的名位行事,也是”。  
等级制乃是当时权力结构和社会秩序的基石,破坏了  
这个基石,就等于破坏了当时的权力结构和社会秩序。  
春秋时期可以说是天下大乱,这个的根源,总结起  
来就是一个孔子对当时的僭越行为极为反  
如我们熟知的论语·八佾所载:“孔子谓季氏,  
[6]4102,4242,4338,4384,4558,4694  
”  
其中的楚子,“即楚庄王  
熊侣;“即楚共王熊审;昭即楚康王熊昭;麇即楚王  
郏敖,无谥号;居即楚平王熊弃疾;轸即楚昭王熊轸。  
正像清人叶酉春秋究遗·春秋总说所言:“圣人于  
,所以深恶而痛绝之者,只为其僭王,而楚之僭王,与  
后世之称兵犯顺僭称大号者不同,不过妄自尊大耳。  
圣人却见得此事极重,使非义理精到极处,不能如  
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1]354  
。”  
这就是说,楚国君主当时僭称王号,只是妄自  
晋国,朝晋而暮楚,是其不得已的生存之道,很是无奈。  
在晋悼公时代,为了保护中原文化,使郑国长期宾服于  
晋国,以郑国为南北之界,是其最为明智的战略考量。  
晋悼公做到了这一点。  
尊大,并无意与周天子争天下;但是,孔子看到这样做  
的后果,只能使天下更趋于混乱,因此深恶而痛绝之。  
贵仁义而贱诈力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以诈力取天  
这一主张自然会在春秋笔法中体现出来。  
自晋悼公所主导的萧鱼(郑国地名)之会后,郑国  
依附晋国二十余年,再也没有背叛晋国这是什么原  
因呢?这主要是晋悼公本人的因素晋悼公虽然年  
,但他在即位之前曾在东都洛阳学习,懂得以礼待人  
之道他以扶持王室相互救灾患恤祸乱为号召,  
团结中原各诸侯国其次是晋国在郑邑虎牢设重兵戍  
,以防楚国,使得楚国不敢轻易来犯这一关键措  
,使得晋楚争郑的战争暂时得以止息,诸侯国之间  
的战争也少了许多此次萧鱼之会,郑伯显然是参与  
,春秋并没有写上,原因是这将突显郑伯突然又  
倒向晋国的难堪地位,圣人体谅郑伯的被动无奈而不  
予明载其事为此,北宋刘敞春秋意林卷下分析说:  
会于萧鱼,郑伯如会欤? 则宜以如会书乞  
1
.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论语·宪问:“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  
[9]5456  
,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管仲(723  
约前645)为齐桓公的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  
公进行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改革,使齐国形成了雄厚  
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保  
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华夏文明的存续做出  
了巨大贡献,所以为孔子所称许。《春秋一书所载齐  
桓公的霸业,基本是管仲所导演的在春秋时代的政  
治家中,管仲和子产可以说是两个最为出彩的人物,以  
致清代学者姜炳璋说:“《春秋上半部得一管仲,《春  
[
13]576  
下半部得一子产。”  
盟欤? 则宜以乞盟书今一皆没之,独称何  
? :《春秋》“嘉善矜不能”,而成人之美悼公  
之服郑也,有道其信义著于诸侯,非一日之积,此  
可嘉者也郑伯之欲从中国也,亦非一  
日之积,逼于楚之强而未果,不能可矜者  
。……至其会也,诸侯以小息,中国以小安,是  
乃有贵乎约信者也故以战伐为事者,残人民敝  
财用,未必能下敌也以盟誓为信者,繁牺牲费  
辞令,未必能合众也今示以救灾患恤祸乱,同  
好恶,奖王室”,而远人服矣为天下岂可以诈力  
春秋·庄公二十七年记载:“公会齐侯宋公陈  
郑伯,同盟于幽。”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卷三说:  
孔子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  
:桓公之会十有五……孔子止言其九者,盖  
十三年会北杏,桓始图伯,其功未见;十四年会鄄,  
又是伐宋诸侯……皆有兵车也,故止言其会之盛  
[
14]38  
者九焉此圣人之贵礼义贱武力之深旨也。  
实际的情况是,齐桓公之会诸侯共有十五次,其中  
四次以兵车相会,十一次不以兵车相会齐桓公管仲  
多次与诸侯会盟,意在团结诸侯同心为善,虽然霸业  
渐显,犹不敢以盟主自居并且,在会盟之时,齐桓公  
厚以信义,从不举行歃血为盟的仪式在他主盟期间,  
诸侯之间不曾有大战,说明他是贱视武力爱惜民命  
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赏。  
[16]卷下,524  
?  
南宋李琪对此事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春秋王霸列国  
世纪编卷一说:  
悼公之齿浅矣,更事变未多,阅义理未熟也。  
乃能忠信而不迫,坚忍而持重,……盖亦稍知以道  
养其心者欤? 八年九合诸侯,则勤于安夏也;三分  
四军,则谨于用民也;不登叛人,则识名义也;禀命  
王官,则知所尊也;……此其所以能服诸侯,得郑  
而驾楚哉? 使晋以智力相长,设诈术,任强力,未  
必能服诸侯也悼公先以谦德临之,鸡泽之召诸  
侯曰:“寡君愿与一二兄弟相见,以谋不协。”此岂  
有势要力劫之为哉? 故十三国相与周旋不令而  
2
.晋悼公萧鱼之会  
春秋·鲁襄公十一年记载:“,公会晋侯宋  
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  
[6]4231  
小邾子伐郑,会于萧鱼。”  
当时以晋国为代表的中原地区的各诸侯国,被称  
为中国,而处于江淮以南的楚吴两国,一由于所处为  
蛮夷地区,二由于僭称王号,而被春秋称为夷狄”。  
楚两强国争霸,郑国处在南西之中晋国  
与东方齐国相争,必先争郑晋国与南方楚国相争,也  
[17]194  
。  
晋悼公萧鱼之会可以说是春秋》“贵仁义而贱  
诈力的一个重要例子但这是否符合孔子本人的看  
法呢?孔子春秋记载此事文字太过简略,似乎并未  
[15]卷七,485  
必先争郑所谓欲匡天下,莫如服郑”  
郑国  
夹在强国中间,楚国攻来则依附楚国,晋国攻来又依附  
8
姜广辉周家琛春秋大义  
明确表达意见学者应是根据孔子贵仁义而贱诈力”  
的一贯思想对此事加以分析的。  
.“诈力有时而穷  
春秋·鲁定公十四年:“五月,于越败吴于檇  
内中国而外四裔  
史学家修史,对所记史事或褒或贬,必然会有自己  
的立场特别是对待本国与外国处于对立状态时,需  
要自己有一个明确的立场孔子并不隐晦自己的立  
,他的基本立场是内京师而外诸夏”。这是由孔子  
3
[
6]4670  
,吴子光卒。”  
:“”,音醉依贾逵注:“檇李”  
为越国地名。《春秋此条所记为吴越两国的檇李之 尊周的立场来决定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被视为  
”,这一战使得吴国国君阖闾受伤致死按照春秋》 “有道”;反之,被视为无道”。“内中国而外四裔”,或  
笔法,凡属诈战,而不书”。“于越就是越  
,这是越国人自己的读音华夏地区文字皆是单音  
,越国人读字拉长音,就读成了于越”。《春秋》  
故意书于越而不书单字”,有贬之之意为什么  
要贬越国?因为吴国开国之君是周族先祖太王之子泰  
,虽然吴国在春秋时期僭称王号,但后来与南方强楚  
争霸客观上缓解了中原诸侯的压力,而越国与吴国为  
敌则又在客观上帮助了楚国,“于越败吴就是说越军  
打败了吴军越军打败了吴军,而不书”,不书  
内中国而外夷狄”,当时所谓的中国基本是淮河  
以北的各诸侯国,而所谓夷狄并不专指华夏族之外  
的西戎北狄等族裔,更多的时候是指楚国与吴国楚  
国与吴国虽然都曾经是周王朝的封国,但因为春秋时  
期两国脱离中原礼乐文明,自封为王,构建独立王国,  
并且经常侵犯中原诸侯国,所以春秋通常将两国视  
夷狄”;但如果两国在某些方面与中原诸侯国作出  
仁爱友善的表现时,《春秋也会给予积极的评价,在那  
个时刻又不以夷狄视之。  
”,也是要突显越军以诈力取胜。  
中国之人是人,“夷狄之人也是人,作为圣人”  
的孔子为什么将两者加以明显区别? 这可以从两个角  
度来解释。  
先前,吴军与楚军曾有鸡父之战”(:鸡父,楚国  
地名)。在这一战中,吴国打败楚许  
联军当时吴军就采用了诈力之法:用三千罪人组  
成乌合之众,去冲击敌方胡陈三国盟军,这些乌合  
之众遇敌即溃逃,三国盟军尾随追击,结果进入吴军的  
埋伏圈中被歼灭,吴军乘胜大败楚军。  
1.体用关系胡安国春秋传解释说:“天无所不  
,地无所不载,何有于内外乎? 无不覆载者,王道之  
[19]卷一,40  
。‘内中国而外四裔,王道之用。”  
他用中  
国哲学的的关系来解释人类性与族群性的  
关系问题他的论点蕴含这样的意思,天无所不  
,地无所不载”。就是说,天下所有的人皆为此”  
”、此地所”,天地对人是一视同仁的;圣人是  
这次檇李之战”,吴军与越军对阵,吴军阵列十分  
严整,难以冲击越军遂命死囚犯排成三行到吴军阵  
,一批一批表演集体自杀吴军感到震惊而奇怪,看  
得目瞪口呆,阵脚为之大乱越军乘机出击,大败吴 与天地参,也应该对人一视同仁,不应区分内。  
,吴国国君阖闾大脚趾被越军砍掉,受伤致死。《春  
所记于越败吴于檇李,吴子光卒”,说的就是此事。  
宋洪咨夔洪氏春秋说卷二十八评论说:  
然而,在胡安国看来,对天下人皆一视同仁,这本是王  
的主张,所以说它是”。但怎么来将这个发  
用出来呢?因为这个王道一直是文王武王周公所  
代表的周王朝的主张,而周王朝的礼乐文明便是王  
的承载者,因而王道的发用推行,也必由周王朝  
向外发出,由此而有内京师而外诸夏”、“内中国而外  
四裔的逻辑命题。  
以诈遇诈,诈有时而穷;以力遇力,力有时而  
穷则我之施于人者,人得以反诸我矣楚之  
诈力,中国莫能制也,而穷于吴吴之诈力,楚人  
莫能当也,而穷于越越之败吴,即吴所以败顿、  
许之术,吴轻剽而越深阻,故越得以  
制其穷也况阖闾畜专诸以屠僚,用子胥以鞭郢,  
处心忍矣,而身死于兵,亦天理之穷必复  
2.”。既然以周王朝的王道为体,  
向外发用推行,那就应确保周王朝的王道的正当性、  
正义性如何确保王道的正当性正义性呢? 那就  
要对此一王道的本质加以界定王道的本质是  
什么呢?是仁义正如余允文尊孟辨卷中所说:“谓  
之王道者,即仁义也君行王道者,以仁义而安天下  
[18]卷二十八,699  
。  
当年,吴公子光(即阖闾)用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  
了吴王宝座,又用伍子胥率吴军攻进楚国郢都,掘楚平  
王墓鞭尸,并且多次发动侵伐战争,这些都表现出他的  
残忍凶狠性格他最后受伤死于战争中玩兵灭身,  
咎由自取。  
[20]540  
。”  
李樗黄櫄毛诗集解卷二十一中有一段话  
可以说是从的角度来为胡安国此说作注脚的:  
圣人之于夷狄,一视而同仁,岂有内外之别  
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罪也,中国失道故也是故吴楚因之交僭大号。  
? 惟先王之法内中国而外夷狄”,然夷狄之民,  
皆吾赤子也岂可若秦皇汉武,穷兵黩武,深入  
不毛之地,开疆拓境,以快一时之忿哉! 此非先王  
之仁心也先王之于夷狄,岂有意而征之,其所不  
得已而征之者,盖以吾民迫于祸患,不得不征之  
观其蛮夷之众,斥地数千里,驰驱宋蔡之  
,诸侯望风畏栗,唯其指顾奔走之不暇()  
非齐桓晋文继起,盟屈完于召陵,败得臣于城濮,  
驱之逐之,惩之艾之,则中国几何不胥而夷狄矣  
……召陵之盟,城濮之战,虽迭胜强楚,不能绝其  
僭号,以尊天子使平惠以降,有能以王道兴起  
[21]413  
。  
从客观的意义说,“中国夷狄毕竟有地域政  
文化的许多不同,区分中国夷狄至少有两方  
面的意义如孙觉春秋经解卷八所说:“《春秋之义  
以为,内中国不足以责治道之详,外夷狄不足  
[25]312  
如宣王者,则是时安有齐桓晋文之事哉?  
当然,《春秋夷狄有时也指通常意义的夷  
”,如赤狄白狄等蛮戎部落,这一类夷狄力量并不  
强大,对华夏各诸侯国并不构成大的威胁,最多只是在  
边境进行骚扰掠夺而已所以,《春秋主张对这类来  
犯之寇只须驱逐就可以了,不必赶尽杀绝。《春秋·宣  
公十五年记载:“六月癸卯,晋师灭赤狄潞氏,以潞子  
婴儿归。”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卷七提出:“《:‘薄  
[22]723  
以杜侵陵之渐。”  
这里,“侵陵一词似乎是专对夷  
说的实际上,要讲王道”,仁义”,对各方都有  
约束性,即你不侵陵,我也不侵陵,“各安其  
”,这才叫王道”,才叫仁义”。所以,吕本中春秋  
集解卷一即提出:“中国之有外裔,犹昼之有夜,阴之  
有阳昼短则夜长,阴盛则阳衰此自然之理,圣人于  
伐玁狁,至于太原’,侵轶疆圉,诸侯驱之逐之可也。  
[
23]15  
[14]75  
此加之区别,为之分制,所以使之各安其所也。”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比较完整地理解春秋》  
晋师灭赤狄潞氏,以潞子婴儿归,此则甚矣。”  
晋国军队做得太过分了。  
认为  
内中国而外四裔思想的意义这种思想之所以在那  
有人说,孔子当年提出内中国而外四裔的思想  
观点,具有狭隘的族群性这种批评是不恰当的我  
们理解历史,只能在历史过程中看,而不能外于历史  
,不能因为现代中国已经实现了各民族的大融合,便  
称两千年前的孔子有民族狭隘主义。  
个时代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华夏文化正面临周围敌  
对势力的严重威胁,首先是楚国和吴国,因而春秋所  
讲的夷狄在很多时候主要是指楚吴两国而言明  
唐顺之荆川集卷十二说:  
春秋之所夷者,吴与楚楚之先鬻熊为  
姬文师,国于江汉之间,而泰伯端委以临吴盖  
皆神明之胄矣荆人不道,间周之乱,革子以王,  
丛毒上国吴亦相效而王,是乱贼之尤也是以  
在我们看来,《春秋》“内中国而外四裔的思想,与  
今日通行的民族国家观念和国际关系准则是相通的。  
每一民族国家的公民都以本国为”,站在本国的立  
场上说话,这可以说是出于爱国主义的立场但从人  
类性的角度而言,各民族国家应该相互尊重与扶助,这  
可以说是国际主义的立场如果两国发生战争冲突,  
那还要看冲突双方谁是正义的,谁是非正义的判断  
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很简单,那就是看谁是侵略者,谁  
是反侵略者而当一个国家或社会共同体的主权和文  
化遭受外敌侵略威胁的时候,这个国家或社会共同体  
的人民是有权利和义务进行反抗的。  
春秋从而夷之春秋诸侯中,其显然为逆者,莫  
[24]474  
如楚。  
唐顺之又指出,夷狄之所以祸乱中国,究其原因,主要  
还是由于周室衰微,中国内部先发生了混乱他在荆  
川稗编卷十六中说:  
东迁之后,周室既微,四夷乘之,以乱中国,盗  
据先王之土地,戕艾先王之民人,凭陵寇虐,四海  
汹汹,礼乐衣冠盖扫地矣其所由来者,非四夷之  
注释:  
三国时张晏称春秋》18000,现实存16500余字。  
参考文献:  
1]赵岐(),孙奭().孟子注疏[G]//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家铉翁.春秋集传详说[G]//文渊阁四库全书:15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朱子语类[G]//朱人杰,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4]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G]//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  
[
[
[
[
10  
姜广辉周家琛春秋大义  
[
5]胡安国.胡氏春秋传[G]//文渊阁四库全书:15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杜预(),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G]//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  
7]顾奎光.春秋随笔[G]//文渊阁四库全书:18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G]//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  
9]何晏,(),邢昺().论语注疏[G]//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  
10]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叶酉.春秋究遗[G]//文渊阁四库全书:18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顾栋高.春秋大事表[G]//文渊阁四库全书:179ꢀ18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姜炳璋.读左补义[G]//续修四库全书:12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孙复.春秋尊王发微[G]//文渊阁四库全书:14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卓尔康.春秋辩义[G]//文渊阁四库全书:17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6]刘敞.春秋意林[G]//文渊阁四库全书:14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李琪.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G]//文渊阁四库全书:15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8]洪咨夔.洪氏春秋说[G]//文渊阁四库全书:15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9]汪克宽.春秋胡传附录纂疏[G]//文渊阁四库全书:16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余允文.尊孟辨[G]//文渊阁四库全书:19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1]李樗,黄櫄.毛诗李黄集解[G]//文渊阁四库全书:7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2]孙觉.孙氏春秋经解[G]//文渊阁四库全书:14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3]吕本中.吕氏春秋集解[G]//文渊阁四库全书:15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4]唐顺之.荆川集[G]//文渊阁四库全书:127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
[
[
[
[
[
[
[
[
[
[
[
[
[
[
[
[
[
[
[25]唐顺之.荆川稗编[G]//文渊阁四库全书:95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DeepMeaningsinChunqiu  
JIANGGuang-hui,ZHOUJia-chen  
YueluAcademy,Hunan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2,China)  
(
Abstract:ChunqiuisoneofthesixclassicsofConfuciusim.Therereexplanatorybooksfor  
ChunqiusuchasGongyang,Guliang andZuozhuan.Itisuniversallyacknowledgedbythe  
scholarsthatthereredeepmeaningsinChunqiu.Thispapersummarizesopinionsfromformer  
scholarsandcomestotheconclusionthat:firstly,theprincipleofbenefitingallcitizenstopur-  
suitbettergovernancemeansthatofficersneedtoselectvirtuousandtalentedpeopletoservethe  
government,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houldbeharmoniousandpeoplearehonesttoeachoth-  
er.Secondly,Emperorshouldbetakenastherepresentationoftheunityofacountryandshould  
berespectedbydukesandfeudalkings.Thirdly,feudatorystatesshouldgetalongwitheachoth-  
erundertheprincipleofbenevolence,whilefraudulenceandinvasionsshouldberefrained.Last-  
ly,astoculturalidentity,Chinesecivilizationshouldbetakenasthefundamentalandpriorn-  
ativeculture,whilecultureofothernationalitiesbetakenasexoticandbeputonthesecondary  
position.  
Keywords:Chunqiu;threeexplanatorybooksforChunqiu;deepmeaningsinChunqiu  
[责任编辑:凌兴珍]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