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3卷第3期  
2
0165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3,No.3  
May,2016  
学衡派与新文化派的伦理信仰之争  
方旭红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南京211189)  
摘要:20世纪初期,学衡派与新文化派在建构伦理信仰方面进行了激烈的论争:其一,新文化派彻底否定宗教  
及其于伦理的终极依据和信仰支持,学衡派则坚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宗教及其与伦理的关系;其二,新文化派否  
定宗教,却无法否定伦理精神的信仰特质,学衡派亦特别强调伦理精神的宗教情怀;其三,新文化派的伦理信仰是  
自由,后又被科学所取代,但科学真理并不能安顿生命和实现精神超越,学衡派对此有深刻的批判,并提倡至善的  
伦理信仰,然而不正视科学真理及其自由精神,也难以建立合理的伦理信仰反思学衡派与新文化派关于伦理信  
仰的论争,对于重构当下的伦理信仰大有裨益。  
关键词:学衡派;新文化派;伦理信仰之争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6)03-0066-07  
伦理作为一种价值体系,从来都与信仰密不可  
价值体系的实现,必须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同和追  
认同和坚定追求价值的信念即是伦理信仰对  
信仰的需求使传统伦理往往和宗教联姻,并从宗教那  
里寻找终极依据和信仰支撑。“各民族的进化史上大  
都有一个很长的时期把道德置于宗教的基础之上,以  
对神的敬畏作为道德的根据西方传统主要在上  
那里找道德的根据,中国传统主要在’(‘天  
系却恰恰给当下的伦理生活造成了很大困境反观  
学衡派的观点,有很大的价值有待发掘研究两者关  
于伦理信仰的论争,对今天的伦理认同会有重要的启  
。  
两派对宗教信仰与伦理关系的不同反思  
传统的伦理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借助的是宗教的  
力量当理性启蒙思潮兴起后,在伦理体系重建方  
,无论是激进主义,还是保守主义,都必须首先反思  
宗教和伦理的关系。  
[1]  
’)那里找道德的根据”。近代西方启蒙运动对宗  
教进行了尖锐批判,尼采甚至宣布上帝死了”,宗教  
作为伦理合法性的根基动摇了受此影响,20世纪  
初的中国文化精英也开始重新审视宗教和伦理之间  
的关系,以图建构新的伦理信仰体系新文化派和学  
衡派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两派以不同的视角对传统伦  
理的终极价值和信仰根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进而主  
张不同的伦理信仰,新文化派信仰科学,学衡派信仰  
至善新文化派倡导的信仰体系在中国传统伦理的  
现代转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学衡派的信仰体系处于  
末流地位然而,从新文化派发展而来的伦理信仰体  
新文化派对宗教及其与伦理的关系进行了彻底  
的批判,认为要宣扬人的价值,争取人的解放,就必须  
推翻宗教因为宗教一方面宣传迷信,认为宇宙万物  
及其奥秘是由神创造的,这有悖于科学;另一方面,教  
主主宰众生,有碍个人主体性的获得和个人自由的实  
所以,新文化派反对宗教,否定宗教为伦理道德  
的合法性依据和信仰支撑如陈独秀说:“天地间鬼  
神的存在,倘不能确实证明,一切宗教都是一种骗人  
的偶像……一切宗教家所尊重的崇拜的神佛仙鬼,都  
[2]  
是无用的骗人的偶像,都应该破坏!” 这些宗教道  
收稿日期:2014-10-21  
作者简介:方旭红(1984—),,甘肃天水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伦理。  
66  
方旭红学衡派与新文化派的伦理信仰之争  
德所宣扬的信仰都是骗人的,不是世界的本质,更不  
是人们应该信仰和追求的普遍价值胡适也认为:  
宗教的本意,是为人而作的正如耶稣说的,‘礼拜  
是为人造的,不是人为礼拜造的’。不料后世的宗教  
地而变迁;而道德之原理则可由各种不同之具体者而  
[6]  
归纳以得之;而宗教家之演绎法,全不适用。” 中国  
传统的儒家伦理,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是  
它确实发挥着类似基督教在西方人生活中的作用。  
[3]  
处处与人类的天性相反,处处反乎人情。” 认为宗教 ”、“天道”、“天伦等概念系统主要是提供一种信  
[
9]  
已经不能感化人,只是毫无生气的教条那些牧师也  
多为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宣传的道义本质上并不道  
他主张用科学实证的方法怀疑和批判神道设教,  
仰精神和内在超越机制,而这正是一种宗教情怀。  
这种宗教情怀对传统伦理体系的认同和有效运行至  
关重要这正是新文化派批判宗教信仰的初衷,只有  
否定宗教这一传统伦理的根基和信仰支撑,才能彻底  
我们如果深信现有的科学证据只能叫我们否认上帝  
的存在和灵魂的不灭,那么,我们正不妨老实自居为 打倒孔家店”,实现思想解放。  
[
4]143  
无神论” 。新文化派初期对宗教的批判,可  
学衡派并不否定宗教,但也承认宗教有不合理的  
地方,故坚持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宗教其在总体  
上认为宗教有助于伦理道德,并对新文化派的观点给  
予了批判吴宓认为:“宗教实基于生人之天性,所以  
扶善屏恶,博施广济,使信之者得以笃信天命,心境乐  
谓此后非宗教运动的先导虽然非宗教运动的原因  
复杂,但理论层面的批判大致继承了新文化运动初期  
的观点。1922321,李石曾陈独秀李大钊、  
汪精卫朱执信蔡元培戴季陶吴稚晖等77人联署  
发表非宗教大同盟宣言公电》,反对的态度和理  
由在宣言中概括为:“宗教与人类,不能两立人类是  
进化的,宗教偏说人与万物,天造地设’。人类本是  
自由平等的,宗教偏要束缚思想,摧残个性,崇拜偶  
,主乎一尊人类本是酷好和平的,宗教偏要伐异  
党同,引起战争,反以博爱为假面具骗人人类本是  
好生乐善的,宗教偏要诱之以天堂,惧之以地狱,利用  
非人的权威道德宗教本是没有的,他们偏要无中生  
,人造迷信……好笑的宗教,与科学真理既不相容;  
[10]  
,精神安宁,此故极善之事也。” 这是宗教的本  
,是人生立身行事的最高境界这本质一定不变,  
各教各国皆同,需要继承发扬其他的仪式等等皆是  
末节,因时而宜且佛教耶教等各大宗教也反对迷  
,因为宗教也注重理智,今人把宗教等同于迷信希  
望铲除的观点是错误的但今日之势,宗教衰落,其  
力已不足恃,“且宗教必不脱迷信,如耶教之三位一  
,童女诞圣之类,实与科学事实不合,难以强人遵  
故今日救世之正道,莫如坚持第二级之道德,昌  
明人本主义……宗教之事,听其自然”,但他对宗教仍  
保持着较高的期待,“实则今日,无论何教,苟能得势,  
皆人群之福个人如能崇信一教,则比无宗教之人,  
[
5]193ꢀ195  
可恶的宗教,与人道主义,完全违背。”  
这个宣  
言嘲笑蔑视宗教及其道德,极端地反对宗教,把宗教  
和人类完全对立了。  
[
10]  
显而易见,在这个对宗教的集体控诉中,条条罪  
状都莫不与伦理相关这些控诉大致关乎蔡元培所  
说的如下问题:生自何来? 死将何往? 创造之者  
内心实较安乐” 。刘伯明旗帜鲜明地批判非宗教  
运动,认为其所持理由,谓宗教重信仰,故禁锢思想,  
[11]  
不使发展,而又与近代科学思想背道而驰云云” ,  
此为偏见和误解一则,得此论断者所援引之思想  
,18世纪重理性的启蒙思想家,而对后来的反理  
性主义视而不见,可见其引进欧化之偏颇二则,“宗  
教源于情感而非本于理智”。初民信仰宗教,出于希  
冀与恐怖之情”,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所崇拜之神的内  
涵也更加深刻比如宙斯,“原为雷霆,后为公义之  
”,“他如Apollo等神,皆附以优美中和之意”,这些  
神代表的是人对真善美的最高希求和理想所以,宗  
教既以情感想象为主,但又非不合理性今之非  
宗教者,以为有理性已足,无须情意,此直理性之专制  
”,“宗教不满意于现实,而思考所以超脱之,苟其所  
构造引人升入高洁之境界,绝非理性所能横加干  
[6]  
何人?管理之者何术?” 等等这些正是伦理关心  
核心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将为伦理信仰奠定合法  
性基础蔡元培认为,初民因为脑力不发达,对于这  
些重大问题,只能勉强为宗教家解答正如李大钊所  
,“善恶根源的不可解,就是宗教发生的一个原  
[7]130  
” 。这大致说明了宗教对传统伦理的终极解释  
和信仰支撑,从而使人不得不弃旧恶,就新善,涤秽  
,复光明此即儒家日新之德,耶教复活之义,佛门  
[8]169  
忏悔之功也” 。而实际上,道德只是人类适应生  
存环境的社会本能,而非超自然的神赐的蔡元培  
认为:“宗教家对于人群之规则,以为神之所定,可以  
永远不变。……近世学者据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  
之公例,应用于伦理,则知具体之道德不能不随时随  
[11]  
” 。景昌极也对非宗教运动进行了批判:“宗教  
6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非仅满足情意上之要求,抑亦理性上之要求使然,且  
,差异在于,对于不同的群体和个人来说,他们选择  
和承诺的信仰,包括其信仰对象或目标承诺信仰的  
必先有确切之宇宙论,而后有确切之人生观是宗教  
之所为宗教,长存天壤之间,而不可磨灭者,又在此而  
[14]  
具体方式……各有不同。” 在伦理型文化的传统中  
,这种理想追求和精神超越机制是由伦理供给的。  
[12]  
不在彼。” 即宗教既出于情意,又不乏理性支撑,这  
都由人的本性决定人能认识到生命的有限,便有追 20世纪初,新文化派和学衡派所进行的伦理转型,就  
求永恒的欲望面对生活的困苦,便有幻想极乐世界  
的冲动这是宗教的感性基础同时,人又有好奇心  
和求知欲,有认识世界追求真理的本能,此为宗教的  
理性基础学衡派诸君的论述虽有所差异,但总体上  
是维护宗教的。  
是要重建伦理信仰体系,他们的价值信仰对象或目  
信仰方式等等各有差异,但都强调伦理精神的信  
仰特质。  
新文化派否定宗教及其与伦理之间的关系,根本  
上乃是否定了由宗教和伦理结合所建构的价值信仰  
体系然而人总是生活在某种价值系统之中,否则人  
就是不可理解的,人生也是没有意义的新文化派否  
定传统的伦理信仰体系,但无法否定对价值信仰的需  
,并仍在伦理层面追求和提倡新的价值信仰这使  
得他们对宗教的态度也相当复杂,有的时候甚至前后  
矛盾究其原因,在彻底批判传统的价值体系时,宗  
教便是横亘在眼前的绊脚石,必须扫除干净而在宣  
扬新价值信仰时,那种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对永恒的  
渴望,又使他们难以割舍宗教在这方面可以给予他们  
的帮助所以,他们把自己提倡的价值称为新宗教或  
新信仰如陈独秀说:“基督教的创世说’‘三位一体  
和各种灵异,大半是古代的传说附会,已经被历  
史学和科学破坏了,我们应该抛弃旧信仰,另寻新信  
新信仰是什么? 就是耶稣崇高的,伟大的人格,  
在为宗教辩护的同时,学衡派也认为宗教有助于  
伦理信仰吴宓认为:“宗教之主旨为谦卑自牧,真能  
内心谦卑者,虽不焚香礼拜,或诵经祈祷,吾必谓之为  
[13]  
能信教者矣。” 吴宓所讲的谦卑,不是谦卑于教主,  
而是谦卑于人性中高上的部分,即理或者善他认  
,各种具体的宗教皆为浮象,浮象之后必有绝对之  
观念存在,也就是至善;在他看来,“惟内心谦卑之人,  
为能克己人不能克己,则道德必无所成谦卑为宗  
教之本,克己为道德之源此所以宗教实足辅助道  
[13]  
,而若宗教全然熄灭,则道德亦不能苟存也” 。  
刘伯明认为真正的基督精神是有助于道德的,因为  
惟基督之所言,及其为人,统而观之,则有不朽之价  
[11]  
” 。这主要表现在其平日为人慈祥温和,恫瘝  
在抱”,为众生而死的博爱精神,以及祈祷上帝,勿降  
罚于其敌的宽容精神这些精神与中国传统墨家、  
儒家论爱论仁之旨相同,且能扩而充之,使之见诸实  
”。中国传统的道德存在重私德自营的偏狭,缺乏  
同情众生关爱社会公益的博爱精神,基督强烈而悲  
[15]  
和热烈的深厚的情感。” 他认为中国文化源泉里  
缺少美的宗教的纯情感,而离开情感的伦理道义,是  
形式的不是内在的陈独秀这里所说的新信仰,和前  
面提到的刘伯明所要提倡的真正的基督精神是相同  
,这种伟大的人格和爱的精神分明属于伦理道德的  
范畴他指出:“支配中国人民心底最高文化,是唐虞  
三代以来伦理的道义支配西洋人心底最高文化,是  
希腊以来美的情感和基督教信与爱的情感这两种  
文化的源泉相同的地方,都是超物质的精神冲动;他  
们不同的地方,道义是当然的知识的理性的,情感  
[11]  
壮之爱正可补此缺点 景昌极甚至认为宗教的  
迷信也有利于伦理道德,迷信针对理性不发达的人,  
为引其入道,启发性善之方便而设总之,对于宗教  
与伦理的关系,也要坚持批判继承的态度。  
无论是新文化派尖锐批判,甚至彻底否定宗教,  
还是学衡派以批判继承的方式为宗教辩护,最终的落  
脚点均为是否有利于人生的完善和幸福,从而又都进  
入了伦理道德的层面与其说他们在批判宗教,不如  
说他们在重估价值信仰或伦理信仰宗教可以被否  
,但伦理信仰的宗教情怀却不可能否定。  
[15]  
是自然的盲目的超理性的。” 可见他对中西方传  
统文化超物质的精神冲动的本质有清楚的认识。  
但他认为中国传统的伦理偏重于理智,而缺乏情感的  
自然流露,从而趋于虚伪,合理的伦理道义应该是理  
智冲动和情感冲动的完美结合李大钊则认为:“宇  
宙无尽,即青春无尽,即自我无尽此之精神,即生死  
骨肉回天再造之精神也此之气魄,即慷慨悲壮拔  
山盖世之气魄也惟真知爱青春者,乃能具此精神与  
气魄惟真有此精神与气魄者,乃能永享宇宙无尽之  
两派对伦理精神之信仰特质的共同肯定  
万俊人认为:“作为灵性存在的人类,某种形式的  
精神崇拜或理想追求总是其灵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元素,人类文化和文化人类的超越意义(之于自然物  
类和动物),也恰恰体现在其理想追求的精神超越层  
68  
方旭红学衡派与新文化派的伦理信仰之争  
[
16]  
青春。” 青春所追求的即是人生价值,珍惜自己的  
青春时光,为社会奉献自己,就能与宇宙合一,从而不  
具体而言,人类有社会性的本能,比如为社会全  
体而牺牲自我,拥护共同利益,服从全体意志,顾及社  
会毁誉褒贬的名誉心等等本能,“这些社会的本能和  
那被称为至高无上灵妙不可思议的人类道德,全是一  
人的本质在于涵养“‘类特长灵贵之情性”。他认  
为西方近世文化,本质上就是发达科学知识,竭取宇  
宙所有,以争求满足人类之动物欲而已”。动物  
包括饮食男女嬉戏之三事”,除此之外,“更别无  
何种高尚之目的”。然而,动物欲而言,人与动物  
相同,但人生不应止于此,人类之所以与动物不同,就  
在于“‘类特具灵长之理’”,即人具有求善之本  
,人生的理想在于涵养此本性,希贤希圣希  
[7]132  
个东西” 。胡适的表述则更直接,“叫人知道为  
全种万世而生活就是宗教,就是最高的宗教;而那些  
替个人谋死后天堂净土的宗教乃是自私自利的宗  
[19]  
” 。胡稷咸认为,“人类之天性,有求真求善求美  
[
17]292  
” 。与其说这是他的宗教信仰,不如说是他的  
伦理信仰胡适反对宗教家宣扬的灵魂不朽论,也认  
为中国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存在局限:  
之精神要求”,“必达至善之境”,“其求全之心始  
[20]  
[21]  
” 。缪凤林也指出,“人道终极,在止于至善” 。  
总之,学衡派强调人生有高尚的目的,有终极之关怀,  
这是人之为人的本性,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这  
一终极价值就是至善,有价值的人生应当信仰它,追  
求它而这一价值体系是由伦理提供的,它是文化的  
核心精神当人们被这种精神所感化或教化,真诚地  
信仰并追求它时,它就是人的生命本身,为此不惜献  
出生命陈寅恪对王国维之死的伦理解释即是一典  
型例子:“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  
,必感痛苦,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  
痛亦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  
之心安而义尽也。”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是为信仰而  
,即为殉道,“其所殉之道,与所成之仁,均为抽象理  
想之通性,而非具体之一人一事”;也就是说,王国维  
的信仰正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精神,三纲六  
”,它所表达的是抽象的最高理想,犹如柏拉图所说  
(
1)只限于极少数人;(2)“没有消极的制裁”;(3)“所  
[18]  
三件,范围都很含糊” ,不能推广于  
社会而他主张社会的不朽”,认为小我”(个人)是  
会死的有限的,而由小我组成的大我”(社会)则  
是无限的不朽的个人的不朽便在于对他人和社会  
的影响,这影响作为客观存在,无论大小善恶,都随  
社会而永恒这就要求必须坚持健全的个人主义,  
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真实  
[
17]291  
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 。首先把自己铸造  
成一个有独立自由人格的人,才能对社会负责这  
便是胡适对终极价值的关怀对生命超越性的思考和  
设计总之,这些都体现了新文化派在解构传统伦理  
信仰体系后,对新伦理信仰的急切需求和思考。  
学衡派也认为,信仰是伦理精神不可或缺的特  
人生有追求绝对价值即至善的本性和需要,无论  
至善是否能被证实,都有必要承认或相信它的存在,  
并坚定地追求至善的境界学衡派诸君对新文化运  
动造成既有价值解体,新价值又没有确立,人们精神  
无处皈依的现实深表忧虑吴宓自己就受困于此:  
[22]  
“Idea” 。它是人们生命之所系,灵魂之所居与  
其说是殉道,毋宁说是因为所信仰的伦理价值解体,  
导致生命意义被完全否定对于灵性存在的人类而  
,这就等于终结他的生命,追求精神超越的至信至  
诚之士,又怎会留恋那没有灵魂的皮囊在学衡派的  
思想中,伦理信仰的重要性,以陈寅恪眼中的王国维  
之死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若论今世思想混乱,精神迷惘,信仰丧失,行事无所  
依据之苦,吾本身即为感受最深之一人常愿得明师  
高人,尽弃其所学而从之或归于一教,虔心一志,遵  
学衡派与新文化派都强调伦理信仰的重要性,但  
二者伦理信仰的倾向明显不同新文化派更强调自  
我的实现和对社会的贡献,在社会或整体的事业中实  
现超越和不朽,而学衡派的伦理信仰则更侧重于个人  
的至善,在个人的自我修养中实现超越而这本质上  
是因为他们伦理信仰的核心价值不同。  
[13]  
依崇奉,不用思想,而未卒未能。” 吴宓相信世间有  
绝对的观念存在,绝对观念依附于外物而为人所知。  
绝对之观念为一,千古长存外物实例,多流转变迁,  
各不相同故世间有绝对之是非美丑,道德礼教仍为  
东西文化中最可贵之精华虽然当今之世,百家争  
,但他相信必有一标准各家所同,必有一崇高之价  
值为众人所公求唯如此,人们才能在物欲横流的世  
界有一立足点,在抑郁懊丧之时,精神上仍有一线希  
望和寄托此即是对伦理道德的信仰太虚也指出,  
两派的不同伦理信仰:科学与至善  
新文化派的伦理信仰本是自由,后来却被科学喧  
宾夺主前面在论述新文化派对伦理信仰的重视时,  
强调了他们对于不朽无限的追求,而这些追求围绕  
6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5]319  
着一个核心的价值展开,即自由自从严复翻译群  
己权界论等西方近代思想名著后,自由价值便如春  
风般吹拂着中国大地,唤醒了沉睡的生命终于在  
我们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方法。”  
新文化派用科学  
一元论统一了事实和价值,从而用科学的工具理性统  
一人和自然,以实现类似传统伦理信仰的天人合一”  
的境界但这种天人合一是外在的形式的,而不  
是内在的本质的如高力克所言:“由于工具理性的  
民主和科学无以提供生命的终极意义,废儒拒耶不可  
避免地导致了信仰空区,从而进一步深化了转型时代  
中国文化的意义危机。‘五四的信仰空缺,最深刻地  
表征着自由主义现代性在中国启蒙运动中的限度,表  
明了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西方自由主义虽然解  
构了传统儒学,但其知识与价值分殊的二元论理性主  
义范式,则难以为一体化结构之中国文化提供替代性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与科学和民主一起,形成了强  
大的启蒙思潮,涤荡着传统的每个角落自由是个人  
的本质,也是实体性的普遍本质无论是个人的全面  
发展,还是社会国家的健康发展,都以自由为价值尺  
个人是社会的个人,社会也是个人的社会,最终  
目的都是实现个人的最大自由这种启蒙价值针对  
的主要是传统文化和封建专制,所以启蒙又被理解为  
解放,使人们在传统宗教形而上学和封建专制的奴  
役下解放出来,摆脱蒙昧教条依赖知道并有勇气  
公开使用自己的理性,从而实现独立之人格陈独秀  
认为人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  
以奴隶自处之义务”,自由就是解放,“解放云者,脱离  
[26]9  
的信仰资源。” 在新文化派这里,知识(真理)和价  
值其实是某种形式的一元,科学的工具理性同时也被  
当作价值理性。“科玄论战,这种科学主义的伦理  
信仰便主乎一尊。  
[23]  
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 。  
新文化派认为传统伦理和社会制度,处处压制人的自  
,践踏个人的人格,必须彻底推翻胡适认为,首先  
把自己铸造成一个有独立自由人格的人,而后才能  
为社会负责他说:“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  
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  
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 争你们自己的人  
,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  
学衡派的伦理信仰是至善他们主张人性二  
”,以为:“人之心性Soul常分二部,其上者曰理(又  
曰天理),其下者曰欲(又曰人欲),二者常相争持,无  
时或息欲为积极的,‘为消极的,‘常思行事,  
[13]  
则制止之,阻抑之。” 理欲之间相互冲突,理  
胜欲则为善,欲胜理则趋恶人生的目标就是追求高  
上的部分对低下部分的节制,以理制欲”。“以理  
制欲的完整的意思是给欲望一个合理的体系,以免  
人被欲望所奴役,并追求更高尚的理想,以实现自我  
超越。“以理制欲既不同于禁欲主义,也不同于纵欲  
主义,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道”。“中道即是至  
,是人生之终极价值人生立身行事必须以此为信  
,才能超越自然性和任性,实现社会性和普遍性。  
这样的至善无论是否能被证明,人们都应该相信吴  
宓即认为,“吾虽信仰绝对观念之存在,而吾未能见之  
;吾虽日求至理,而今朝所奉为至理者,固犹是浮  
,其去至理之远近如何,不可知也……于此则须虚  
,则须怀疑然徒虚心怀疑而无信仰,则终迷惘消  
[17]291  
才建造得起来的!’”  
个人自由和社会国家的自  
由根本上应该是一致的,能自由即能超越,也能不朽。  
然而,遗憾的是,自由的信仰却很快被科学的信  
仰替代在新文化派那里,自由主要通过个人主义和  
功利主义来架构,而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都可以通过  
科学实现个人主义,按照胡适的说法就是个性主  
,而要保持自己个性自由与人格独立,就必须懂得  
公开应运自己的理性,并为此理性负责任凡事必先  
抱怀疑之态度,再以科学的方法去求证,能被证实为  
真理,就应该信仰和追求同时,科学的成果总能以  
某种方式转化为福利,给人们带来切实的利益,而这  
又是自由不可或缺的所以,新文化派径直把科学”  
作为他们的宗教,其实就是信仰科学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陈独秀认为科学在宗教孔道以及一切  
哲学之上,“人类将来之进化,应随今日方始萌芽之科  
,日渐发达,然后宇宙人生,真正契合此非吾人最  
大最终之目的乎?故余主张以科学代宗教,开拓吾人  
[13]  
极而无所成就而已” ,可见他虽然不否定怀疑的必  
,但更肯定信仰的必须只有怀疑而无信仰,人生  
就是没有方向和终点的旅途,人在这样的旅途中,其  
迷惘恐惧之心可想而知,如何能安其心,又怎能超越  
有限刘伯明则认为:“理想境界,是否有客观的存  
?我不能证明然我以为却有历史上之客观读  
柏拉图,经中世纪,近世纪,以及于今,东西洋,莫不有  
此种思想此种思想,实在有普遍性,所以他也有根  
虽不根据于物质与自然,他所根据的是人的精  
[24]  
真实之信仰!” 胡适也信仰科学宇宙观和人生观,  
并明确指出科学的人生观有两层意思:“第一拿科  
学做人生观的基础;第二拿科学的态度精神方法做  
70  
方旭红学衡派与新文化派的伦理信仰之争  
[
27]92  
。”  
这种基于价值理性的人文精神的追求,就是学衡  
反而常常为精神的无所寄托而困惑迷茫科学理性  
虽然可以影响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本身并不能形  
成具有超越无限追求至善的价值信仰,不能给众生  
建构一个完整的安身立命的精神生态而传统伦理  
沉淀下来的那些可贵精神,并未与现代精神的核心观  
念整合成一个普遍有效的信仰体系学衡派的批判  
是深刻的,其努力有重大的意义,但却在科学理性与  
价值理性之间划了一条深深的鸿沟然而,不正视科  
学及其对价值世界的影响,不吸收隐藏在科学背后的  
自由精神,具有现代意义的伦理信仰就难以确立正  
如学者所言:“在当代,真理性与价值性的双重性的信  
仰重建表现为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双重性的信仰重  
。”“任何信仰都是真理价值的统一,或者严  
派强调的以理制欲的至善伦理信仰,它针对的正是  
新文化派科学理性的伦理信仰学衡派认为:“盖物  
质与人事,截然分途,各有其律科学家发明物质之  
,至极精确,故科学之盛如此然以物质之律施之  
人事,则理智不讲,道德全失,私欲横流,将成率兽食  
[28]  
人之局。” 学衡派所讲的理智是对人事之律的把  
,科学之律必须服从于人事之律人事之律的最高  
概括就是至善,正是这种对至善价值的信仰,使学衡  
派伦理信仰的宗教情怀更浓吴宓认为,宗教浮象背  
后的绝对观念正可对伦理的终极价值给予支持吴  
芳吉甚至认为:“凡事不带宗教性质,则罕有成功之  
宗教之有益于人者,在能养人专一的信仰,牺牲  
[30]23  
格地说,任何信仰都是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  
今天我们反思新文化派和学衡派的伦理信仰,就是要  
借鉴和整合他们各自的优长,以期在伦理的层面融合  
真理和价值,探索一套更圆融的伦理信仰体系。  
真正的自由应当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新  
文化派的科学理性更侧重于外在自由,而学衡派的追  
求至善的价值理性则更侧重于内在自由科学作为  
真理,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宇宙万物,摆脱愚昧发现  
并利用真理,可以使人们获得对于外物的自由价值  
理性使人获得对自身的自由,摆脱欲望和任性的驱  
使,实现单一物与普遍物个体与实体的统一只有  
真正融合这两者,自由才能作为合理的伦理信仰,才  
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超越。  
[29]913  
的精神,而使外物得超脱,身心得安顿。”  
衡派的伦理信仰可以看作是一种人文宗教。  
可见学  
新文化派和学衡派在各自的视野中,为其伦理认  
同进行信仰的建构新文化派的核心任务是启蒙,而  
启蒙的核心在于理性及其公开应用,故重视客观实证  
的科学,乃至于宣扬科学作为唯一真正的可靠的信  
,似乎是其目标的必然结果而学衡派则始终坚持  
真理和价值二分的观点,认为科学主要解决物质之  
,而伦理等主要解决人事之律但他们并不否定物  
质之律,而认为物质之律对于人事之律是有所帮助  
,但不能替代在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中国社会,信  
仰逐渐被科学主义所统治然而,随着社会物质生活  
的巨大进步,人们却并未获得期许中的幸福和安宁,  
参考文献:  
[
1]张世英.道德与宗教[J].江苏社会科学,2005,(2).  
2]陈独秀.偶像破坏论[J].新青年,1918,(2).  
3]胡适.易卜生主义[J].新青年,1918,(6).  
4]胡适文集:3[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北京非宗教大同盟宣言[G]//张钦士.国内近十年来之宗教思潮.北平:燕京华文学校,1927.  
6]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J].新青年,1917,(6).  
7]李大钊文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李大钊文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樊浩.伦理精神与宗教境界[J].孔子研究,1997,(4).  
10]吴宓.论新文化运动[J].学衡,1922,(4).  
11]刘伯明.非宗教运动平议[J].学衡,1922,(6).  
12]景昌极.论学生拥护宗教之必要[J].学衡,1922,(6).  
13]吴宓.我之人生观[J].学衡,1923,(16).  
14]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1,(1).  
15]陈独秀.基督教与中国人[J].新青年,1920,(3).  
[
[
[
[
[
[
[
[
[
[
[
[
[
[
7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6]李大钊.青春[J].新青年,1916,(1).  
17]胡适.胡适经典文存[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18]胡适.不朽[J].新青年,1919,(2).  
19]太虚.东洋文化与西洋文化[J].学衡,1924,(32).  
20]胡稷咸.敬告我国学术界[J].学衡,1923,(23).  
21]缪凤林.人道论发凡[J].学衡,1925,(46).  
22]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J].学衡,1928,(64).  
23]陈独秀.敬告青年[J].青年杂志,1915,(1).  
24]陈独秀.再论孔教问题[J].新青年,1917,(5).  
25]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26]高力克.科学主义与五四知识分子的人文宗教[J].学术月刊,2000,(12).  
27]刘伯明.宗教哲学[G]//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一集第十册):无神论和宗教问题的论战.沈阳:辽宁  
大学哲学系,1981.  
28]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说·吴宓按语[J].学衡,1922,(3).  
29]吴芳吉集[M].成都:巴蜀书社,1994.  
[
[
[
[
[
[
[
[
[
[
[
[
[
[30]黄慧珍.信仰及其危机和转机———从真理和价值的视角看[J].哲学动态,2002,(12).  
TheConflictsofEthicalBelief  
betweentheHseuh-hengSchoolandNewCultureSchool  
FANGXu-hong  
SchoolofHumanities,Southeast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1189,China)  
(
Abstract:Theearly20thcenturywitnessedtheconflictsofethicalbeliefbetweentheHseuh-  
hengSchoolandNewCultureSchool.Themaindifferencesare:first,NewCultureSchoolthor-  
oughlydeniedtheultimatebasisandfaithsupportofreligiontoethics,whiletheHseuh-heng  
Schoolinsistedonancriticalinheritingattitudetowardstherelationshipbetweenreligionandeth-  
ics;second,NewCultureSchooldeniedreligionbutcannotdenythereligiousqualityofethical  
spirit,whiletheHseuh-hengSchoolhighlightedthereligiouscharacteristicsofethicalspirit;  
third,freedom,astheoriginalethicalbeliefofNewCultureSchool,wasreplacedbyscience,  
whichcanhardlycomfortlifeandrealizespiritualenhancement.theHseuh-hengSchoolcriticized  
thatideaandputforwardtheethicalbeliefofperfectionism.However,reasonableethicalbelief  
cannotbebuiltupwithoutproperevaluationofscientifictruthandfreespirit.Theconflictsof  
ethicalbeliefbetweentheHseuh-hengSchoolandNewCultureSchoolisquitebeneficialtothe  
presentreconstructionofethicalbelief.  
Keywords:theHseuh-hengSchool;NewCultureSchool;theConflictsofethicalbelief  
[责任编辑:唐普]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