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4卷第1期  
2
017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4,No.1  
January,2017  
略论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批判  
1
2
何爱国,颜英  
(1.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上海200433;2.上海大学历史学系,上海200444)  
摘要:章太炎是近代中国批判疑古史学最为激烈的代表人物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批判基于其强烈的文化民  
族主义立场,谓疑古史学推倒经古史,起到推翻维系中华民族认同的国史的负面作用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  
批判既有其犀利深刻之处,如对其史观与方法论的批判,亦有一些失误,主要是苛责太深,如对其学术价值与时代  
意义的否定。  
关键词:疑古史学;章太炎;文化民族主义;民族认同;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7)01-0144-10  
其说遍于国中”:章太炎激烈批判疑古史  
学的历史背景  
晚清民国时期,随着以学习西方为主导的富强  
思潮的强劲兴起,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愈来愈猛烈,经  
理论与方法,民国时期的疑古思潮更加强劲,、  
史尤其是先秦以前三千年古史受到了普遍的怀疑,  
具体体现在煌煌七大册的古史辨之中19266  
,《古史辨第一册朴社初版,风靡一时,并相继于  
儒家诸子道教,乃至整个传统文化都受到越来 92113192714193010  
越大的怀疑,由此推动疑古思潮大兴据民国时期  
疑古思潮的代表人物顾颉刚回顾:“到了清代后期,  
经今文学派兴起,疑古的精神大炽”,“等到廖平康  
有为崔适等继起,更大举对古文经攻击,而且又联  
5,可谓盛况空前接着,19309,《古史  
第二册朴社初版;193111,《古史辨第三  
册朴社初版;19333,《古史辨第四册朴社初  
;19351,《古史辨第五册朴社初版;1938年  
带地怀疑到古史传说上,认为古史传说多出于诸子 9,《古史辨第六册开明书店初版;19416,  
的创造,用来达到他们托古改制的目的,这样一  
古史辨第七册开明书店初版同时,编辑出版辨  
伪丛刊》,囊括古今伪书考》、《诸子辨》、《四部正  
》、《左氏春秋考证》、《书序辨》、《诗辨妄》、《诗疑》、  
论语辨》、《穀梁真伪考》、《朱熹辨伪书语》、《子略》  
,古史辨上广为宣传19269,傅斯年  
在致顾颉刚的信札中高度评价了他发动的疑古运  
:“你在史学上称王你在这个学问中的地位,便  
[1]123  
,‘疑古的学风便一发而不可遏了”  
经今文  
学派的兴起,既是清代学术内部学理的一种嬗变,也  
是晚清以来经世致用思潮的一种体现,其强烈的现  
实指向至为明显,到了1895年以后更表现为强烈的  
欧化维新取向。  
乘着新文化运动欧化的春风,借着科学的  
收稿日期:2016-10-12  
基金项目: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16年度基金项目传统文化与近代社会的互动:论章太炎对先秦诸子的新解析之阶段性  
成果。  
作者简介:何爱国(1970—),,江西东乡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中国  
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颜英(1977—),,江西东乡人,上海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近现代转型。  
144  
何爱国  
略论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批判  
[
2]46  
恰如牛顿之在力学,达尔文之在生物学。” 1935  
110,冯振在为陈柱子二十六论所作”  
中言:“晚近诸子之学浸兴顾多竞相异以疑老疑  
术研究,但对当时的意识形态确实起了巨大的冲击  
作用梁启超誉新学伪经考飓风”,《孔子改制  
[6]79  
火山大喷发”、“大地震” 。虽然二书并非  
[3],2  
疑孟疑荀疑管疑晏疑孙疑吴。”  
学术著作,梁启超批评其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  
[
6]78  
对此勃兴的疑古思潮,章太炎深感忧虑:“其说  
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 ,但对现代疑古思潮  
的勃发却产生了重大作用,“《伪经考既以诸经中一  
大部分为刘歆所伪托,《改制考复以真经之全部分  
为孔子托古之作,则数千年来共认为神圣不可侵犯  
之经典,根本发生疑问,引起学者怀疑批评的态  
遍于国中,深恐淆惑听闻,抹杀历史,故不惮辞费辟  
[4]79  
,使人不为所愚。” 基于其深厚的中西学根底,  
特别是其精湛的小学经学子学与史学根底,章太  
炎对疑古思潮痛加针砭:“疑所不当疑,则所谓有疑  
疾者尔。”“今乃有空谈之哲学疑古之史学,皆魔道  
[6]80  
”  
[4]13,14  
。”  
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源流理论与方法,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公羊学派的历史观,显然对  
新学伪经说儒家托古改制说诸子托古改制说老  
子晚出说等,均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提出了六经皆  
”、“诸子亦史”、“诸子出于王官等看法这些批  
判和认识,对于当时科学派的疑古狂热无疑起了  
当头棒喝的作用,20世纪30年代以后抗日氛围  
下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无疑起了促进作用,对于今  
日我们重新反思当时的疑古文化运动的经验教训也  
民国时期的疑古史学的发作起了重要影响由于其  
采取的看上去是严格的考据形式,但表达的却是向  
西方学习的取向,并融入了来自西方的现代性观念,  
因此,晚清疑古史学并没有随着清王朝的结束而终  
,反而在民国时期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杨向奎指  
,民国疑古史学没有完全脱离今文学家框框,还  
[
徘徊于所谓托古改制今文家的圈子之中”  
7]100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反思章太炎对疑古思潮批判的 1923525,钱玄同写答顾颉刚先生书》,相  
原因得失与效果,还可以促使我们深入认识章太炎  
在近代学术史思想史与文化史上的地位。  
信康有为阐发的先秦诸子托古改制,认为:“秦  
汉以后的学者太无见识,胡里胡涂地相信这是真人  
真史,直到康有为作孔子改制考》,才把它弄明白  
灭学之祸”:对康有为公羊史学疑古的  
[8]21  
批判  
。” 吴泽袁英光指出,古史辨派承受康有为  
晚清公羊学派强调经世致用,认为传统的儒家  
公羊学派的学说,深入一步怀疑古史古书之真伪,进  
[9]  
而有推翻古史的计划” 。裘锡圭认为,顾颉刚深受  
古文经典所代表的意识形态阻碍了富国强兵维新  
变法,遂以学术研究的形式宣判古文经为刘歆帮助  
王莽改制所造的伪经;又认为儒家意识形态深入人  
,决定重新诠释具有非常异义可怪之论的儒家  
今文经,把西方传入的进化论与自由民主宪政学说  
融入儒家学说中,对儒家进行大规模的改造转化。  
于是,一股批判伪经的疑古与推崇诸子的托古”  
思潮喷发而来。“凡西汉末刘歆所力争而立学官之  
[10]278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的影响  
李学勤也认为,  
真正把顾先生引上考辨古史道路的则是康有  
[11]51  
”  
顾颉刚本人也认可这一点1926,他  
古史辨第一册序言中回顾:“不忍杂志上读  
孔子改制考》,第一篇论上古事茫昧无稽,说孔子  
时夏殷德文献已苦于不足,何况三皇五帝的史事,  
此说极惬心餍理下面汇集诸子托古改制的事实,  
很清楚地把战国时期的学风叙述出来,更是一部绝  
好的学术史”,“我对于长素先生这般的锐敏的观察  
古文经传’,至此皆变为可疑之书”,《新学伪经考》  
是为代表;诸子百家也全部成为伪造历史以表达改  
革理想的政治家,“老子之托于黄帝,墨子之托于大  
,许行之托于神农,皆各人拟一理想人物,托诸古  
[12]40  
,不禁表示十分的敬意”  
康有为阐发的诸子托古改制伪造历史的说法。  
可见,顾颉刚相信  
,以立其学说者也盖孔子亦沿古来之风习,托尧 1933,他在古史辨第四册序言中又指出:“康氏  
舜为名以行其改制之实者”,《孔子改制考是为代  
。“公羊学派诸子之目的,既利用此学为鼓吹社会  
革命之手段,故其学理,不甚充分,且多偏于主  
所发见的事实确已捉得了子学和经学的中  
[13]242  
。”  
章太炎也认同康有为的历史观对民国疑古史学  
的影响,认为:“民国以来,其学虽衰,而疑古之说代  
[
5]65,70,73  
”  
观性,完全是为维新变法服务的,而非严肃认真的学  
公羊学派的历史观显然富有极强的主  
[
14]37  
在此,章太炎  
45  
,谓尧汤皆儒家假托。”  
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点出了公羊史学与疑古史学之间的消长关系然  
,对于掀起近代疑古风暴的康有为,章太炎则不遗  
余力地予以批判:“康有为以为汉以前的书都是伪  
,都被王莽刘歆改窜过,这话也只有他一个人这  
样说我们如果相信他,便没有可读的古书  
事业”,“扫除邪孽,清算烂账”,“在那半生不熟的国  
[18]114,115  
故动物的喉咙里,杀进去的最后一刀”  
顾  
颉刚也反复强调,破坏古史否认六经,就是要推倒  
其神圣的地位,特别是三皇五帝周公孔子  
的神圣地位1931,他在古史辨第三册自序中  
:“则破坏其伏羲神农的圣经的地位而建  
设其卜筮的地位;则破坏其文周公的圣  
[15]8  
。” 章太炎反复强调孔子不是改革家而只是史  
学家,批判康有为的孔子托古改制说,指出:“孔氏之  
,本以历史为宗,宗孔子者,当沙汰其干禄致用之  
[19]224  
经的地位而建设其乐歌的地位。” 1933,他在  
古史辨第四册序中又说:“我们辟周官,只是  
辟去周官与周公的关系,要使后人不再沿传统之说  
而云周公作周官》”,“我们辟左传,也只要辟去  
左传与孔子的关系,使后人不再说左丘明与孔子  
俱乘传如周,观百二十国宝书’,以及孔子作春  
[16]179  
,惟取前王成迹可以感怀者,流连弗替。”  
于康有为历史观的先入之见,章太炎批判其疑古的  
方法,凡古书不合己说者,无一不可云伪造”,认  
为其大有问题,假定尧舜是孔子所伪造”,孔子  
是汉人所伪造,秦皇焚书之案,亦汉人所伪造”,那  
,推而广之,“迁固之流,皆后人所伪造,何所不  
”,继续推演下去,“充类至尽,则凡非目见而在百  
年以外者,皆不可信,凡引经典以古非今者,不必焚  
其书,而其书自废呜呼,孰料秦火之后,更有灭学  
[13]243  
》,左丘明为之传等话”  
但是,打破经典的  
神圣性,打破上古历史的神圣性,打破儒家道统的神  
圣性,打破民族一元化的神圣性,是否一定要以否定  
历史否定古书为代价,这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  
因为否定历史否定古书的结果,必然是历史虚  
无主义与民族文化认同的破坏1926,顾颉刚在  
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中的说法就不像研究历史的态  
,“我对于无论哪种高文典册,一例看它们的基础  
建筑在沙滩上,里面的漏洞和朽柱不知道有多少,只  
要我们何时去研究它就可以在何时发生问题,把它  
[17]11  
之祸什佰于秦火者耶”  
章太炎极为忧虑的是,  
康有为这种先入之见的疑古方法将导致什佰于秦  
灭学之祸”。  
打破历史”:对疑古史学的历史观的批判  
疑古史学渴望富国强兵,期待中国迅速发展,摆  
脱贫穷落后的地位,认同进化史观,认为中国传统的  
历史观中有一种退化史观或者说复古史观,这种史  
观在先秦发源,儒家经典与诸子经典中皆有,只有打  
破这种历史观,中国才能求得进步,而打破这种历史  
观的最好办法,就是宣布儒家与诸子经典为伪书,或  
者儒家与诸子在托古改制,这样国家进步的历史文  
化障碍就被消解于无形之中顾颉刚谓:“中国人向  
来有个历史退化观的缪见,以为愈古的时代愈好,  
愈到后世便愈不行,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地种在每个  
国人的脑海中,使大家对于当世的局面常抱悲观,而  
去幻想着古代的快乐目前我们民族文化的不易进  
[12]60  
攻倒”  
顺着这种研究思路,“高文典册的被怀  
被打倒被否定,乃至被摧毁,就是不可避免的,  
出现古史古书的大量冤假错案就是必然的因此,  
章太炎揭穿疑古史学的疑古真相:“疑古者流,其意  
[4]13  
但欲打破历史耳。” 顾颉刚很明白地表达了这种  
意图:“中国的历史,普通都知道有五千年,但把伪史  
和依据了伪书而成立的伪史除去,实在只有二千余  
,只算得打了一个对折’! 想到这里,不由得激起  
[12]55  
了我的推翻伪史的壮志。”  
早在1911,章太炎在致吴承仕的信中就坚决  
反对公羊学派的疑古,认为其是陵夷国性”,“残摧  
[
1]122  
,这也是一个大原因。”  
荣富强社会进步的障碍,疑古史学主要的任务就是  
打鬼”、“捉妖破坏”。192727,适  
为了消除民族国家繁  
[20]4  
国故”,“自摧汉族” 。章太炎认为,辛亥革命的  
发生,并非全是革命者的功劳,还有中国历史文化传  
统中民族主义生根开花的因素1922615  
,章太炎在致柳翼谋的信中,强烈批判胡适的疑古  
是故意抹杀历史,指出:“胡适所说周礼为伪作,本  
于汉世今文诸师;《尚书非信史,取于日本人;六籍  
皆儒家托古,则直窃康长素之唾余”,“长素之为是  
,本以成立孔教;胡适之为是说,则在抹杀历  
在致浩徐先生的通信中说:“我披肝沥胆地奉告人  
:只为了我十分相信烂纸堆里有无数无数的老  
,能吃人,能迷人,害人的厉害胜过柏斯德(今译巴  
斯德)发见的种种病菌只为了我自己自信,虽然不  
[18]113  
能杀菌,却颇能捉妖’‘打鬼’。”  
,疑古学家做的是破坏的功夫,‘捉妖’、‘打鬼的  
当时就有人指  
146  
何爱国  
略论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批判  
[21]740  
。”  
胡适疑古重在破坏中国文化的基础,以  
历史,“战国汉之间,这种东西不知出了多  
[
12]119  
西方文化为基础建设中国文化;而康有为的疑古”  
尽管也有破坏,但重在原有基础上建设中国新文化。  
因此,章太炎认为,胡适疑古的危害性有过于康有  
1933315,章太炎在江苏省立无锡师  
范学校的演讲中指出了古今史家疑古的差异性,他  
认可古代中国的疑古,批判民国时期的疑古,认为民  
国时期的疑古仅仅是想要打破历史”,不是实事求  
是的精神,有疑疾”,“昔蜀之谯周,宋之苏辙,并  
古史考》,以驳正太史公夫上下数千年之事,作  
史者一人之精力,容有不逮,后之人考而正之,不亦  
宜乎? 无如今之考古者,异于谯周苏辙,疑古者流,  
”  
这些批评,在今天看来,是严重缺乏事实  
依据的中国古代不仅很早就有历史观念,而且有  
专门的史官制度,不能说古人不善于保存史料六  
经皆史,也说明古人搜罗史料的范围其实是很宽的,  
古人是善于发现史料的秦代焚书禁书,是一次史  
书与史料的浩劫汉代是重新整理史料保存史料、  
发现史料扩大史料大规模撰写历史的时代,更不  
能说是缺乏历史观念,也不能说他们在大规模伪造  
历史汉晋末年,中国的史书与史料又一次遭到战  
争大规模破坏,因此六朝时期也是一次重整史料保  
存史料发掘史料大规模撰写历史的时期这两个  
历史时期,疑古史学都把它看作是大规模制造伪书  
伪史的时期,恰恰是缺乏历史观念的表现我们不  
能一味以现代历史观念去剪裁古人的历史观念李  
零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战国秦汉时期简帛  
古书的发现,其重大意义在于,不仅可以改写我们对  
于古代知识体系的认识,而且可以调整现代研究的  
[4]13  
其意但欲打破历史耳” 。章太炎是中国历史文  
化的坚定捍卫者,可以说中国历史文化已经内化为  
其生命的一部分,他严厉批判意欲打破中国历史文  
化传统的疑古史学是其应有之义当代学者也多指  
出了疑古史学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是一体的,这就是  
其强烈的反传统反封建反神圣色彩梁韦弦指  
,受反传统治史思想的影响”,导致对传统文  
[27]4  
心理定势” 。美国学者夏含夷也认为:“20世纪  
22]29  
70年代发现的汉写本总体上倾向于证明中国传统  
文献的真实性,疑古派史学不攻自破然而战  
国时期的郭店和上博简却又动摇了这些文献的稳定  
[
化社会历史意义的估价,只见其害,不见其利”  
李学勤认为,顾颉刚之所以产生疑古思想,首先一点  
[11]53  
就是不相信孔子的神权性  
沈颂今认为:“‘古  
[28]56  
史辨把矛头首先对准经,主要针对以尚书为中心  
。”  
也就是说,古书虽然是真实的,但由于不断  
的六经,经书在当时是很神圣的,这对传统思想是一  
地流失散佚以及时代的变化,古书的内容与形式会  
出现一定的变异李零反复指出:“作为书本的经  
,它的形成,主要是汉代经过魏晋隋唐,最后到  
宋代,很多经典被固定下来而汉代,如果你理解当  
时的气氛,也是一种文艺复兴,也是一种传统的断裂  
和重新接续它有一点像我们的考古发现,也是一  
[23]231  
个很大的冲击。”  
正是因为其极为鲜明的反封  
反传统反神圣立场,其先入之见与智子疑邻”  
的精神也就发挥得淋漓尽致王元化谓其胸中横  
[24]  
亘先入之见,所见莫非伪者” ,李锦全谓其实际上  
[25]  
起到了砍掉古史的效果” ,因此,饶宗颐呼吁:  
我们要避免使用某一套外来的不切实际的理论去  
堆砌主观架构,亦要避免使用像大胆假设之类的  
[27]469,485  
寻找回来的世界’。”  
裘锡圭深有心得体  
[29]286  
会地说:“说有易,说无难。”  
出土简帛古籍使  
[26]  
口号先入为主地作一些无的放矢的揣测功夫。”  
事实上,随着抗日战争的临近,文化民族主义思潮兴  
,疑古史学也就由原来的宁疑古而失之,不可信  
古而失之的原则,变为宁信古而失之,不可疑古而  
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在古书真伪问题上应该注意  
古书形成和流传等方面的特点,不能把问题看得太  
[30]316-317  
简单了。”  
疑古史学把古书的成书过程想象得很单纯,似  
[
9]  
失之的原则了” 。民国时期中国史学界对于西方  
理论的一味模仿滥用,的确应该成为我们今日必须  
吸取的严重教训。  
乎古书成书以后就一成不变,就不会由于各种客观  
(如战国末秦末汉末晋末的战争的破坏,保存  
或书写形式的变化)或人为(如秦始皇焚书禁书)的  
原因一再重编重写,重编重写的古书由于有了后人  
的言语与想法,有了后人的剪裁加工,那就变成了伪  
同理,对古史的想象也是如此,以为简单的最  
早的古史才是真史(极端者认为没有所谓古史,古史  
疑古史家批评古人伪造历史的原因是好古而又  
缺乏历史观念,“在这双重的捣乱之下,弄得中国的  
古书与古史触处成了问题”,古人不仅没有保存好史  
,而且也没有去发现史料甄别史料,只知道伪造  
14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35]91  
就是故事),随着古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日益充实  
丰富化多样化复杂化的古史就是伪史说古  
人没有历史观念,那也只能说古人没有现代历史观  
,如进化论唯物论的观念古人实际上有自己的  
历史观念,有自己的信史准则,有自己的史学规范,  
有自己的史家标准如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就  
是司马迁的历史观,“通古今之变就是司马迁的方  
法论,“成一家之言就是司马迁的认识论。  
推演方法”  
19254,《学衡40期刊载  
张荫麟评近人对于中国古史之讨论一文,大批顾  
颉刚几尽用默证的研究方法,认为其方法演绎的  
必然结论就是古史层累地造成”,“吾侪依顾氏之方  
,唐诗三百首》、《大唐创业起居注》、《唐文丛  
等书中推求唐以前之事实,则文景光武之事迹其  
[
36]43-44  
非后人层累地造成者几稀矣”  
! 裘锡圭也  
指出:“过分使用默证’,是古史辨派的一个重要缺  
[10]271  
吹毛索瘢”:对疑古史学的方法论的批判  
。”  
默证法其实就是顾颉刚自己所说的讲故  
章太炎在批评疑古史学打破历史的历史观的  
的方法许冠三指出:“胡以研究历史的眼光和  
同时,对疑古史学吹毛索瘢的方法也进行了检讨。  
方法去研究故事;顾则反其道而行,以研究故事的眼  
[37]524  
933315,  
章太炎在江苏省立无锡师范学  
1
光和方法去研究历史。”  
顾颉刚自己也承认:  
校的演讲中,大批有二十四史而不看,专在细微之  
,吹毛索瘢的所谓科学史学方法,认为一般的  
考证方法无可厚非,“夫上下数千年之事,作史者一  
人之精力,容有不逮,后之人考而正之,不亦宜乎”,  
中国古代史学亦不乏怀疑反思精神,“古人之治经  
研究古史也尽可以应用故事的方法。”对于古史,  
我们用了事实的眼光去看,实是无一处不谬;但若  
用了故事的眼光看时,便无一处不合了”;也就是说,  
所谓的历史不过是故事而已,故事越讲越详细,越讲  
越生动,也就越讲越离谱,越讲越夸诞,“我们只要用  
了角色的眼光去看古史中的人物,便可以明白尧舜  
们和桀纣们所以成了两极端的品性做出两极端的  
[4]13  
,于事理所必无者,辄不肯置信” 。实事求是  
为古今史学家通有的科学精神章太炎所批判的并  
非具有一般怀疑批判精神的疑古考证,而是针对中  
国历史文化普遍怀疑的所谓疑古太甚,为一部分学  
者所独有的史学研究现象19247月上旬,章  
太炎在金陵教育改进社演讲中指出,疑古史学的研  
究方法仅仅是因古籍之疏漏而疑为伪造”,不知古  
疏漏在所难免,不是一个特殊现象,而是一个普  
遍现象,这样的疑古实际上会导致无书可读,“著书  
若全无疏漏,本无此事,况古籍至今,抄写脱漏,在所  
难免。……古事致疑,本为学者态度,然若以一二疏  
漏而遽认为伪造,欲学者群束书不观,则未免太过  
[12]53,54  
行为的缘故”  
那么,既然古史仅仅是故事,  
后人研究古史不过是不停地在讲故事,研究得越深  
,材料越多,不过是故事越丰满,既然故事在不断  
变化详细化生动化,当然可以用历史演进的方  
去求得由于故事的素材总是越来越详细,但总  
是有疏漏,因此用默证法考察就会发现,历史确实是  
层累地造成的,傅斯年谓其可作为证订一切古籍的  
[2]46  
标准” 。但这样做的结果,其得出的结论,必然  
是所有的古书都是不可信的,所有的历史也是不可  
信的因为后来的历史,后来的研究,都是以前人的  
言说为基础累积起来的胡新生批判这种历史演  
进的方法重在揭示传说演变和史料作伪,它对古代  
传说基本上采取了一种完全推倒的处理方式,从而  
[31]283-284  
”  
提倡二重证据法”、实践古史新证”  
的王国维,亦认为,疑古史学疑古太过,乃并尧舜禹  
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  
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  
[38]  
变现出一种明显的疑古过甚的倾向 李零批评  
疑古史学的层累”、“伪书说实际上是不明古书的  
成书过程:“古人早就有辑佚工作,人们一直就在把  
古代的零章碎句,甚至是完整的书,重新加以改造。  
[32]247  
”  
章太炎的批评也得到许多当代学者的认同裘  
锡圭认为:“他们求之过深,有好多观点其实并不正  
,但他们却要用这种不正确的观点来评判古书的  
这样的书,如果套用真伪的概念,用这样的概念去衡  
[33]213  
[27]475  
时代,那就出问题了。”  
陈鼓应指出,他们方法  
,有时候是冤哉枉也。”  
章太炎并没有直接批  
论的根本错误在于抓住一些片言只字,或一些孤  
评疑古史学的故事研究法,只是批评其抓住古史  
古书的疏漏大肆攻击,进而全盘否定的吹毛求疵的  
方法。  
[34]68  
,便对整本书进行论断”  
从当时到当代,许  
多学者批评疑古史学过分使用默证方法所谓默  
”,就是因现存文献不见即以为其无的一种逻辑  
疑古史学虽然赞成求真,但其故事研究法已  
148  
何爱国  
略论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批判  
经基本上不相信历史文献是对客观历史的一种反映  
的历史观念,故只能相信考古发现了章太炎对疑  
古史学只相信考古发现作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对历  
史研究而言,考古学的适用性是很有限的一方面,  
考古学对没有历史文献或者缺少历史文献的地方是  
极为有益的,但对历史文献丰富的地方,只有辅助作  
;另一方面,考古发现仍然离不开历史学家的解  
,因为器物不能离史而自明”,何况器物亦有伪  
造品”,更根本的是出土的器物极为有限,以有限的  
器物如何去考证无限的历史章太炎的结论是,考  
古学对于有文献记载的历史研究而言,只有辅助作  
,更不能因为考古没有发现就认为其历史不存在,  
不过是描述过甚”,“此类之事,如其与大体无关,则  
存而不论可也”,史记·留侯传中记载的汉高祖  
见商山四皓事,《后汉书·严光传中记载的严光以  
足加帝腹事,章太炎主张对于此类在疑信之间的历  
史事件可以存而不论,“诸事在疑信之间者,皆应存  
[4]76  
而不论,不应悍然生疑” ,更不应该据此就轻易  
怀疑记载该事件的书籍为伪书。  
忌刻之心”:对日本疑古史学的批判  
近代日本也兴起了疑古史学,但日本疑古史学  
怀疑的却主要是中国之古,即中国的上古三代历史  
记忆的真实性1909,日本学者白鸟库吉在东洋  
协会评议委员会作了题为支那古传说的研究的演  
,后发表在19098月刊行的东洋时报131  
,提出了著名的尧舜禹抹杀论三皇五帝抹杀  
”,尧舜禹属于儒家托古,“三皇五帝为道家  
老庄派托古,均非历史事实这与康有为的孔子改  
制考中的观点极为相似此后,1911124  
,他在东洋时报2卷第12号上刊发关于支  
那革命的史的说明》,19124,他又在东亚研  
2卷第4号刊《<尚书>的高等批评———特关于  
尧舜禹》,反复重申其论点191219131914,其  
学生桥本增吉先后在东洋学报2卷第3第  
以史乘证器物则可,以器物疑史乘则不可以器物  
做读史之辅佐品则可,以器物作订史之主要物则不  
如据之而疑信史,乃最愚之事也”;西方考古学  
发达,有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那就是那些历史文献  
缺失文明断裂的国家只能通过考古发现来复原历  
,中国历史文献丰富详实,为什么反而不相信历史  
文献而一味求助于器物,“吾华明明有史,且记述详  
,反言史不足信,须恃器物作证,以为书篇易伪,器  
[4]76,77,79  
物难伪”  
器物,但所谓没有疏漏的文献与器物总是极为有限  
疑古史学对文献吹毛求疵而相信  
,造成了疑古永远有理古史无法重建的顾颉刚 3卷第34卷第14卷第3号连载《<书  
难题”。这就是张京华所批评的:“上古实物,特别是  
文字与文献的遗失,使得以全部之真证全部皆真’  
为不可能,使得古史重建拿证据来为不可能,使疑  
>的研究》,声援白鸟库吉的观点疑古史学在日  
本爆发,疑古与反疑古的较量由此拉开日本史学  
界也并非都相信疑古史学,林泰辅就反复发表批判  
文章。  
[39]144  
永远有理’,此可称之为顾颉刚难题’。”  
个难题早在1931年顾颉刚就已经体会到了,他在  
<古史辨>第三册自序中感叹道:“我们要打破旧说  
甚易,而要建立新的解释则大难”,因为史料太少,  
想一口气把中国古史弄个明白”,“现在看来真是太  
对于日本疑古史学,章太炎也是不遗余力地鞭  
发掘日本疑古史学背后的心理动因民族文化动  
因与政治文化动因章太炎批评日本疑古史学家由  
于自己开化晚,以至也不相信中国开化早,属于以己  
度人,故有尧舜禹抹杀19355,章太炎  
在章氏星期讲演会的演讲中指出:“日本人谓尧、  
禹皆是儒家理想中人物,彼自以为其开化之迟,而疑  
中国三千年前已有文化如此”;认为日本疑古史学的  
背后是文化上的自惭形秽”,并在这一民族文化心  
理基础上滋长了忌刻之心”,“日本开化在隋唐间,  
至今目睹邻近之国,开化甚早,未免自惭形秽,于是  
不惜造作谰言,谓尧禹为中国人伪造非但如  
此而已,即秦皇汉武之丰功伟烈,《》、《所载彰  
明较著者,亦不愿称说其所常言,多举唐太宗以后  
此其忌刻之心,不言可知,而国人信之,真可哂  
[19]225,227  
幼稚了,太汗漫了”  
在猛烈批判疑古史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的基础  
,章太炎针对疑古史学家常常使用的名词术语思  
想线索时代意识文体等方法,提出了考据辨伪的  
基本方法,那就是根据实事,如地理与天象,因为这  
些东西不是身处那个时代的人所能轻易伪造的章  
太炎以地理证禹贡不属于后人伪造,以天象证尧  
也不属于伪造,“要知凡后人伪造之书,只能伪造  
虚文,不能伪造实事关于天官地理,更难伪造”,  
“《尧典》、《禹贡既不能证其伪造,则尧禹之不得怀  
[4]74-75  
,无待繁言而解矣”  
所谓伪造历史”,有的  
14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4]73-74  
”  
廖名春指出,日本疑古史学家白鸟库吉  
灿烂文化的文明大国,中国应该有自己的现代性  
追求。  
第一,认为疑古史学会打倒国史,动摇中华民族  
鼓吹尧舜禹抹杀论’,不但反映了他个人轻视中国  
历史的倾向,更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的强烈的战胜  
国的优越感,是为扩张侵略政策服务的胡秋原说  
他参加了土肥原策划的满洲国运动,可见其鼓吹  
生存发展的根基犹如人要有人性一样,章太炎极  
为强调国家要有国性,这是国家认同与存在的前提  
与基础而国性的养成有赖于历史文化,“欲保存国  
[
40]268  
尧舜禹抹杀论的用心”  
[
31]281  
章太炎更认为日本史学界对大禹治水的怀疑  
纯属吹毛求疵,犯了极端怀疑的错误他说:“日本  
人复疑大禹治水之功,以为世间无此神圣之人不  
知治河之功,明清两代尚有之,本非一人之力所能  
大臣之下,固有官吏兵丁在,譬如汉高祖破灭项  
,又岂一身之力哉此而可疑,何事不可  
,则不能处处同化于外人”  
本国历史文化  
是养成本国国民爱国之心的基础,“不读史书,则无  
[4]10  
从爱其国家” 。爱国主义精神的养育,完全由本  
国历史文化造成,“引起爱国心,非历史不可”,“人不  
[41]207  
读历史,则无爱国心”  
爱惜本国历史文化,犹  
如爱惜自家的家谱一样,不可忘记历史记忆,这是本  
国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账簿,否则爱国主义无从  
谈起他说:“一国之历史正似一家之家谱,其中所  
载尽以往之事实,此事实即历史也若一国之历史  
[4]13-14  
?”  
章太炎批评日本疑古史家疑禹治水为无  
其事属于浅薄幼稚的一种借口,“夫禹之治水,合  
天下之力而己督率之耳”;日本疑古史家由怀疑大  
禹治水进而怀疑尧舜其人,吾国妄人居然信  
,章太炎感到深深的悲痛:“日人不愿居中国人后,  
不信尧,尚无足怪独怪神明之后,史籍昭彰,反  
弃置不信,自甘与开化落后之异族同侪,迷其本来,  
[
41]302  
,可占其民族之爱国心亦必衰。”  
一国历史文  
化是一国立国之基国性所涵章太炎对自己过去  
疏忽了对本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深感忏悔:“夫国于天  
,必有与立,所不与他国同者,历史也,语言文字  
二者,国之特性,不可失坠者也,昔余讲学,未斤  
斤及此;今则外患孔亟,非专力于此不可”;在日本侵  
华日益严重之际,“尊信国史,保全中国语言文字,此  
余之志也”,而疑古之说如此惑失本原,必将维系民  
族之国史全部推翻国亡而后,人人忘其本来,永无  
[4]74,75  
数典忘祖,信可哀已。”  
章太炎在治经史之  
,并非没有怀疑精神,但对疑古史家以先入之见大  
面积抹杀历史与古书的行为是深恶痛绝的。  
尊信国史”:对章氏疑古史学批判的反思  
[12]89  
整理国故的呼声倡始于太炎先生”  
,最终  
[
14]37  
却走向疑古,这出乎章太炎意料但章太炎对于疑  
古史学的发作确实有推动之功就历史时代需求而  
,在清末,为了实现推翻满清政府建设民族国家  
的现代性诉求,章太炎开始了对孔子与儒家经典的  
革命,把孔子由圣人还原为一个历史学家,儒家经典  
由圣经变成普遍的史学作品这与维新派的伪经伪  
史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就个人影响而言,顾颉刚的  
疑古就受到章太炎的直接刺激,“要是我没有亲见太  
炎先生对于今文家的痛恨,激动我寻求今文家著述  
的好奇心,我也不会搜读孔子改制考》,引起我对于  
复兴之望”  
疏忽历史文化,怀疑历史文化,后  
果是家国之事茫然不知,大大有利于列强侵略,而极  
不利于抵御外侮,“民国以来,国人对于史事亦甚疏  
忽矣或且鄙夷旧契,不屑观览,甚有怀疑旧契者,  
[
4]100  
于是日蹙百里,都在迷离恍惚之中”  
第二,认为疑古史学无独立创新之精神,专法古  
,专法外人,这是章太炎反复批评的19168  
5,章太炎在江苏省教育会附属小学教员暑期  
补习学校的演讲中呼吁:“学问须有自己意思,专法  
古人,专发外人,而自己无独立之精神,大为不  
[12]91  
[31]155  
古史的不信任的观念”  
民国时期的疑古思潮  
。”  
章太炎对日本疑古史家提出的尧舜禹抹  
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所有的儒家经典与诸子经  
典以及由此构造的先秦历史几乎都遭到怀疑,这就  
完全超出了章太炎的文化底线,引起了他的猛烈批  
。  
杀论深恶痛绝,予以严厉批判。  
章太炎虽然不疑古,但具有怀疑精神,并不完全  
信古,“以假为真,我们就要陷入迷途,所以不可不辨  
别清楚”;章太炎对古书也是将信将疑,对子书尤为  
怀疑,“子三部都包含着很多的伪书,而以子  
章太炎为什么要猛烈批判疑古史学? 主要是基  
于其文化民族主义立场,同时也强调中国自己要推  
陈出新,反对模仿外人,认为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  
[15]7,8  
部为尤多”  
》,章太炎也是严重怀疑的1924,他在致吴承  
譬如对疑古史学广为怀疑的尚  
150  
何爱国  
略论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批判  
仕的信中说:“《尚书今古,说文所引、《正始  
石经所书者,难信为古文真本即今文亦唯熹平  
石经稍有证据,其余则或在纬书耳。”不过,章太炎  
的怀疑极为慎重,“然如太史所述尧典》、《洪范》,恐  
晚年在苏州讲学时还是如此疑古史家批评:“他相  
信传统的三皇五帝的古史体系,但他不相信甲骨金  
[7]96  
。” 章太炎确实表示过:“研求历史,须论大体,  
[4]76  
岂暇逐琐屑之末务?” 鄙视史学界一味去搞考据  
[20]84  
文字与训说皆合古文”  
章太炎对老子其人其  
与考古,而漠视现存历史文献与历史经验教训本身,  
[
4]79  
书没有怀疑,反而对疑古史学所持老子晚出说老子  
非孔子师说进行了反复批评,但章太炎也严重怀疑  
道家经典文子》,“今本疑即张湛伪造,列子同  
出一手也。《隋书·经籍志文子十二卷,宜即  
欲以器物订史,亦多见其愚而已矣” 。但章太  
炎并非全然不相信古文字与器物,特别是甲骨文金  
王仲荦批评:“现在还有人说太炎先生死顽固,  
不相信甲骨文,其实不是这样我二十多岁时,一次  
到他家去,见他从抽屉里取出二三片甲骨片抚摸着  
:‘这大概不会是假的吧。’安阳出土的甲骨片,有  
些是没有字的,古董商人将无字的仿刻上文字,可以  
卖高价太炎先生怀疑的是这一类假的甲骨文,对  
[41]54  
此伪本”  
,列子》、《吴子》、《关尹子》、《孔丛  
》、《孔子家语》、《太公阴符经》、《黄石公三略,  
章太炎也不相信今日看来,章太炎的怀疑仍然有  
过当之处,但相对疑古史学而言,章太炎并不真正疑  
,只是具有一种怀疑的精神罢了。  
[42]134  
真正的甲骨文他并不怀疑。”  
最为有趣的一件  
对于章太炎的疑古史学批判的局限性,早在民  
国时期疑古史家就已经批评过他了顾颉刚指出:  
经学方面,“是一个纯粹的古文家,所以有许多在现  
在已经站不住的汉代古文家之说,也还要替他们弥  
”;史学方面,“宁可相信世本、《,  
却鄙薄彝器钱物诸谱为琐碎短书;更一笔抹杀殷墟  
甲骨文字,说全是刘鄂假造的他说汉唐的衣服车  
驾的制度都无可考了,不知道这些东西在图画与明  
器中还保存得不少”;文学方面,“他虽是标明修辞  
立诚’,但一定要把魏晋文作为文体的正宗”;语言文  
字学方面,“他虽是看言语重于文字,但声音却要把  
唐韵为主”;这各个方面,“都可证明他的信古之情比  
较求是的信念强烈得多”,因此看家派重于真理,看  
书本重于实物他只是一个从经师改装的学  
事是,章太炎要求与刘半农比赛写考据甲骨文的著  
,看谁写得快写得好,刘半农不敢应战陈存仁  
的记载言:“刘半农讷讷其词地说:‘我们正在考证甲  
骨文。’章师说:‘甲骨文没有多大的考证价值,我愿  
意同你个人做一本书,专门考据甲骨文,一言相约,  
二年之后,你在北方出版,我在上海出版,你用白话  
[42]213  
,我用我的文言文,看谁写得是活的。’”  
这一  
趣事也形象地表明,章太炎并非不重视王国维所说  
的二重证据,而是批判疑古史学怀疑历史文献过头。  
虽然疑古史学批判章太炎信古过头,不相信甲  
骨文与金文,有其过当之处,但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  
批判亦有过当之处疑古史学的发生要从近代中国  
历史大变局的脉络中去寻找,而不仅仅是公羊史学  
与中国传统辨伪思潮的影响富国强兵的渴望,使  
得我们对学习西方非常强烈,对自己贫穷落后被动  
挨打的根源想要刨根究柢,结果引发对中国历史文  
化的全面质疑与批判,疑古史学从而有了丰厚的土  
疑古史学对中国传统的经学子学史学作了一  
次全面的深入的检讨,是有其积极的学术与思想意  
义的其引发的疑古与信古的辩论发人深省,从而  
使得释古成为共识其随着时间推移而自觉的分化  
与转向,也说明疑古史学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与历  
史贡献,不能一概抹杀疑古史学全面怀疑经、  
古史,简单片面,史观与方法论均有一定问题,确属  
过当但其为富国强兵的目标,而主要着眼于学习  
西方的理论与经验,确实是当务之急其清理中国  
传统文化,扫除进步的思想障碍,解放思想,的确是  
为了中国更好的发展,也是具有民族主义立场的。  
[12]41-42  
”  
这个批评有其合理之处,章太炎的确有  
褒爱中国文化之癖好1922615,章太炎  
自己也曾经说过:“中年以后,古文经典笃信如故,至  
[21]741  
诋孔则绝口不谈。”  
但事实上并不完全如此。  
章太炎的怀疑精神始终存在他并不完全信古,其  
对本国历史文化的推崇主要还是基于其文化民族主  
义立场,其解说儒家经典与诸子学说往往石破天惊,  
就是因为其创新之处颇多,而并非如顾颉刚所批判  
只是一个从经师改装的学者”。早在诂经精舍学  
习时,章太炎说经就不拘一格,章师俞樾已经批评过  
不知守家法而重师说的风格,“曲园以其说经好  
为创解,不知守家法而重师说,颇不喜之常告诸生  
[42]130-131  
:‘章氏子非吾徒也’”  
的研究方法,始终为章太炎学术研究的基本特点,到  
这种好为创解”  
15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猛烈批判,也不是没有道  
理的因为近代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保护好  
民族历史记忆,增进民族认同与忧患意识,为建设一  
个完整的富有凝聚力的现代民族国家而努力,也属  
于迫切任务从短期来看,疑古史学主张的推倒传  
打破历史解放思想,以期更好更快地学习西方、  
赶超西方,是必要的但从长期来看,章太炎所主张  
:坚持文化自信,强化本土历史文化记忆,加强中  
华民族的凝聚认同,从事自己的文化创新,寻找自己  
的现代性道路,反对疑古史学打倒古史古书的行为,  
也属必要疑古史学的研究并非纯粹的学术研究,  
章太炎的研究亦非纯粹的学术研究,二者看似对立,  
而意图却都是为了建设一个富强的现代民族国家。  
参考文献:  
[
1]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傅斯年.傅斯年遗札:第一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陈柱.子二十六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章太炎.章太炎国学讲演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蒋维乔.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M].长沙:岳麓书社,2011.  
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杨向奎.古史辨派”[C]//陈其泰,张京华.古史辨学说评价讨论集.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8]钱玄同.答顾颉刚先生书[C]//杨庆中,廖娟.疑古出土文献与古史重建.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9]吴泽,袁英光.古史辨史学思想批判[J].历史教学问题,1958,(10).  
10]裘锡圭.新出土先秦文献与古史传说[C]//杨庆中,廖娟.疑古出土文献与古史重建.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11]李学勤.史记·五帝本纪讲稿[M].北京:三联书店,2012.  
12]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M]//古史辨自序: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3]顾颉刚.古史辨第四册序[G]//顾潮.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顾颉刚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4]诸祖耿.记本师章公自述治学之功夫及志向[M]//章太炎国学讲演录.北京:中华书局,2013.  
15]章太炎.国学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6]章太炎.答铁铮[M]//马勇.章太炎书信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17]章太炎.尚书略说[M]//太炎先生尚书说.北京:中华书局,2013.  
18]胡适.整理国故与打鬼”[M]//胡适文存:三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19]顾颉刚.古史辨第三册自序[G]//顾潮.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顾颉刚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0]章炳麟.章炳麟论学手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1]章太炎.与柳翼谋[M]//马勇.章太炎书信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22]梁韦弦.古史辨伪学者的古史观与史学方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  
23]沈颂今.论古史辨的评价及其相关问题———林甘泉先生访问记[C]//杨庆中,廖娟.疑古出土文献与古史重建.桂林:漓江  
出版社,2012.  
24]王元化.致邵东方君书[J].读书,1992,(7).  
25]李锦全.批判古史辨派的疑古论[J].中山大学学报,1956,(4).  
26]饶宗颐.古史重建和地域扩张问题[J].九州岛,1999,(2).  
27]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修订本)[M].北京:三联书店,2008.  
28]〔夏含夷.重写中国古代文献[M].周博群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9]裘锡圭.郭店老子简初探[C]//裘锡圭学术文集:第二卷简牍帛书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30]裘锡圭.中国出土简帛古籍在文献学上的重要意义[C]//裘锡圭学术文集:第二卷简牍帛书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015.  
31]章念驰.章太炎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2]王国维.古史新证[C]//杨庆中,廖娟.疑古出土文献与古史重建.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33]裘锡圭,曹峰.古史辨、“二重证据法及其相关问题[C]//杨庆中,廖娟.疑古出土文献与古史重建.桂林:漓江出版社,  
01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2
152  
何爱国  
略论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批判  
[
34]陈鼓应.老庄新论(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5]张富祥.走出疑古的困惑———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失误谈起[C]//文史哲编辑部.疑古走出疑古.北京:商务印  
书馆,2010.  
36]张荫麟.评近人对于中国古史之讨论[C]//杨庆中,廖娟.疑古出土文献与古史重建.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37]许冠三.顾颉刚:始于疑终于信[C]//陈其泰,张京华.古史辨学说评价讨论集.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38]胡新生.略论古史辨派的古史研究方法[J].史学月刊,1993,(6).  
39]张京华.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40]廖名春.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想来源[C]//陈其泰,张京华.古史辨学说评价讨论集.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41]章太炎.菿汉微言[M]//菿汉三言.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42]陈晨.章太炎轶事:1869ꢀ1936[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
[
[
[
[
[
[
[
APreliminaryStudyonZHANGTai-yans  
CriticismtotheYiGuSchool  
1
2
HEAi-guo,YANYing  
1.DepartmentofHistory,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  
(
2
.DepartmentofHistory,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444,China)  
Abstract:OncriticizingtheYiGuschool,ZHANGTai-yanwasregardedasthemostin-  
tenselyrepresentativefigure.HiscriticismtotheYiGuschoolwasbasedonhisstrongcultural  
nationalismbecauseitdeniedfromtraditionalSinologytothefunctionofnationalhistorybonded  
withChinesenationalidentity.ZHANGcriticizedtheYiGuschoolquitesharplyandincisively  
inhiscriticismtotheconceptionandmethodologyofit.Besides,therewerealsosomemistakes,  
suchashisexcessivelyseverecriticism,hisnegativeattitudetowardstheacademicvalueandtime  
significanceoftheYiGuschool.  
Keywords:theYiGuschool;ZHANGTai-yan;culturalnationalism;Chinesenationali-  
dentity;culturalself-confidence  
[责任编辑:凌兴珍]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