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卷第4期
2
012年7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39,No.4
July,2012
道教生命观的当代审视
毛暋丽暋娅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成都610068)
(
暋暋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审视道教生命观,不难发现,道教生命观中所蕴涵的生命智慧是留给人类的一份宝贵遗
产,具有当代价值: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升生命,注重伦理道德修养,特别是道教对人现世生命的热切关注和诠
释,可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善待生命、关爱生命提供智慧和启迪。
关键词:道教;生命观;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958暋文献标志码:A暋文章编号:1000灢5315(2012)04灢0018灢06
[1]124
也暠 ;“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长也,而尊且贵,与天
暋暋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丰
富的物质文明成果、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同时,对死
亡的焦虑,越来越成为现代人最大的人性压抑。加上
现代生活充满竞争,心理上的忧虑、紧张和不安伴之
而来,人的生命、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变得不尽和谐,对个人和他人生命的不尊重,对生命
价值的忽视,在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由此看来,
对现代人进行生命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340
地相似暠 。葛洪《抱朴子内篇》说:“有生最灵,莫
[2]14
[2]46
过乎人暠 ;“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暠 。《无上秘
[3]14
要》卷五引《妙真经》说:“一切万物,人最为贵。暠
人之所贵者生。道教认为,生命是宇宙中最为高
贵的,在天地万物中,“人命最重暠,一切善行中“寿最
为善暠。以生命为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高扬生命的
神圣,以生为人生第一要事。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
[1]613
今天,人们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由此引起的世
界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体化过程称为全球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审视道教的生命观,不难发现,道教
生命观中所蕴涵的生命智慧是留给人类的一份宝贵
遗产,具有当代价值。特别是道教对人现世生命的热
切关注和诠释,可为人们正确看待生命、珍视现世生
命的价值,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善待生命、关爱生命提
供智慧和启迪。
说:“是曹之事要当重生,生为第一暠 。“天地之
[1]34
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暠 。《老子想尔注》承袭了
《太平经》的“重生暠思想,并将“生暠提到“道暠的高度来
体认,把“生暠与道、天、地并列为“域中四大暠,认为
[4]33
“生,道之别体也暠 。葛洪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
[2]252
生之方也。暠
又说:“古人有言曰,生之于我,利亦
大焉。论其贵贱,虽爵为帝王,不足以此法比焉。论
一暋尊重生命
其轻重,虽富有天下,不足以此术易焉。故有死王乐
[
2]259
道教追求长生久视、得道成仙的理想,所彰显的
是道门中人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养护生命的思想。
道教贵人重生,“人乃天地之子,万物之长
为生鼠之喻也。暠
在葛洪看来,虽贵为帝王,死不
及生鼠,认为生命是最宝贵的。《度人经》强调:“仙道
[5]5
贵生,无量度人暠 ;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也说:
收稿日期:2012灢01灢08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终极关切与社会和谐:道教与基督宗教生命观比较研究暠(编号:20080431086)的
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毛丽娅(1965—),女,四川乐山人,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18
毛丽娅暋道教生命观的当代审视
[11]598
“夫人之所贵者生,生之所贵者道。人之有道,若鱼之
信也暠
。
[
6]892
有水暠 ;《养性延命录·序》也认为:“人所贵者,盖
道教尊重生命的思想,从本质上看,体现了复归
本真的生命意识,至今依然引人深思。首先,道教尊
重生命,已经超出了追求长生不死的原始意蕴。它引
导人们保持恬淡无欲,恢复清静淳朴的本性,这实际
上是一种生命的自我超越。其次,道教尊重生命,也
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生命关怀。因为对于万物之灵
的人类来说,道教的贵生也不仅是爱己身,而且扩展
为一种行为范式,一种处事原则,即凡是对生命有害
的事情都应制止。这种行为范式的内在思想依据即
是人只有尊重己生、善待己身,才能爱他与全他。在
道教看来,尊重和敬畏生命,进而善待生命,必须要从
个人的身心和谐开始,进而推及周围群体。《太平经》
就说:“夫人能深自养,乃能养人。夫人能深自爱,乃
能爱人。有身且自忽,不能自养,安能厚养人乎哉?
有身且不能自爱重而全形,谨守先人之祖统,安能爱
[7]474
贵为生暠 ;《悟真篇·石桥歌》唱道:“人生大事惟
[8]964
生死暠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道教“重生暠、“贵生暠
的思想,并由此形成了珍视现世生命价值的积极乐观
主义生命观。
道教还针对儒家纲常伦理所造成的忠孝之士轻
忽性命的状况,提出了“事阴不得过阳暠、“事死不得过
[
生暠
1]50-51
的伦理准则,强调对人现世生命的重视。道
教对于生命的珍视还体现在明确反对、谴责伤害生命
的行为。早期道经《太平经》就强烈谴责当时残害妇
女、女婴的行为,指出:“今天下失道以来,多贱女子,
而反贼杀之,令使女子少于男,故使阴气绝,不与天地
[1]34
法相应暠 ;又说:“今天下一家杀一女,天下几亿家
哉? 或有一家乃杀十数女者,或有妊之未生出,反就
[1]36
伤之者暠 。《太平经》认为,随便杀害女子的行为,
[1]56
不仅绝了地统,而且乱了社会秩序,造成“王治不得
人全人?暠 不仅如此,道教强调不杀乃至没有杀心,
然后才有自我生命的完善。《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
经》说:“子欲学吾道,慎勿怀杀想。一切诸众生,贪生
悉惧死。我命即他命,慎勿轻于彼。口腹乐甘肥,杀
戮充啖食。能怀恻隐心,想念彼惊怖。故当不忍啖,
[
1]34
[1]36
平暠 的危害,甚至会“灭人类暠 ,所以它大声疾
[1]34
呼:“救冤女之命!暠
道教不仅尊重人的生命,而且尊重宇宙间的其他
生命。在道教看来,自然界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大系
统,生命无处不在。道教在贵生恶死原则的指导下,
从“贵生暠进而“尊生暠,将道德关怀对象的范围从人和
社会领域扩展到了生命和自然界。《太平经》描述理
想的“太平暠状况,其中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凡物皆得
生养,“万物既生,皆能竟其寿而实者,是也;但能生,
[12]770
以证慈悲行。暠
在道教看来,只要人人怀有一颗敬畏生命的心,
人与人、人与自然就能和谐相处。法国著名生态伦理
学家施韦泽(A.Schweitzer1875-1965)就把“敬畏生
命暠作为判断一切善恶的道德标准,认为“善是保存和
[
1]278
[13]19
不而竟其寿,无有信实者,非也暠 ,形成了以一切
生命存在作为保护对象的伦理原则。道教把慈爱和
同、不伤生灵、保护动植物作为宗教修持的重要内容,
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暠
二暋关爱生命
。
生存是人类的第一需要,而生存又是以生命延续
为前提条件的,因此关爱和养护生命成为人类一切活
动的基础。
[9]38
“
当念登仙度世,利济群生暠 ,要求人们“慈心于
[2]126
物暠 ,爱及昆虫草木鸟兽,不要无辜伤害任何生
命,并把“慈心于物暠列为诸多善事之一。南朝时期的
道教“贵生恶死暠的生命观昭示人们爱惜生命。
《道德经》第五十章认为,生死事大,不可掉以轻心,人
们应该防患于未然;“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
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也十有三暠,人们只有善于
“摄生暠,才能“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
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 以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说:“一切含气,木
草壤灰,皆如己身,念之如子,不生轻慢意,不起伤彼
心。心恒念之,与己同存,有识愿其进道,无识愿其识
[10]474
生。暠
五代时期,谭峭的《化书》认为一切自然物都
有与人相同的情性、精魄,“虚无所不至,神无所不通,
气无所不同,形无所不类。孰为彼,孰为我? 孰为有
识,孰为无识? 万物,一物也;万神,一神也,斯道之至
[
14]284
其无死地暠
大道以摄养生命。
对于人生命的关爱和养护,道教强调“我命在我
。这里所谓“摄生暠,亦即养生,即善用
[11]590
矣暠
;并认为动物具有与人相同的本性,有感情,
[
2]287
有道德,“夫禽兽之于人也何异? 有巢穴之居,有夫妇
之配,有父子之性,有生死之情。鸟反哺,仁也。隼悯
胎,义也。蜂有君,礼也。羊跪乳,智也。雉不再接,
不在天暠 ,坚信人可以凭借智慧通达造化之理,盗
取阴阳之机,作自己生命的主人,逆转生命衰亡的趋
向。为此,道教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继承了中国古
1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代神仙家(方仙之士)及玄黄老道的大量方术,融摄了
在肉体养护的同时,注重心性修养。
民间的众多养生方术,并根据道教的宗教修持需要加
以改造和发展,从而建立起一套养生理论和实践体
系。张三丰认为:“生者不可不知养生也。养生之论,
与修真不同。修真可以逃劫数,道也;养生可以延年
从宋元直至明清,道教内丹术内容逐渐丰富,融
会贯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导引、吐纳和胎息等各种
方法。实践证明,道教的养生术中包含了大量行之有
效的科学健身方法,这些方法不但可以起到防病、治
病的作用,而且长期修炼可以使人保持身心健康,大
大延长人们的寿命。对此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
说:“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迷恋于这样一个观念,即认
为达到长生不老是可能的。我们不知道在世界上任
何其他一个地方有与此近似的观念。这对科学的重
[
15]522
命,术也。暠
法的原因所在。
在修炼方法上,道教强调“精暠、“气暠、“神暠相结
这也是道教为什么特别重炼养、重道
合。张湛《养生集叙》说:“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
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
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过此以往,义
[
要性是无法估量的。暠
18]154
南怀瑾在《禅宗与道家》一
[
7]477-478
可略焉。暠
道教认为,人生命的根本在于精、气、
书中也指出:“我们姑且不管‘长生不老暞的神仙,是否
真能做到? 至少对于因此目的出发,而形成养生学、
生理学、药物学、物理治疗学等的雏形,实在是生命科
神,因此,只要善加养护、保全,坚持修炼,做到全精、
全气、全神,不但可以健身强体,甚至可能长生成仙。
[19]155
《
老子想尔注》提出了保养自身精气而不浪费,辟谷食
学的先进。暠
道教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一系列具体的养生方法,
气、导引吐纳等方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称:
[
7]483
“
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暠
《太上
更重要的是道教生命观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积极主动
的人生态度。道教的生命哲学植根于人们对生命的
渴望以及对现世幸福生活的追求。这种对生命的肯
定与赞美,以及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
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为人类在面对天灾人祸、面对
困难和压力之时,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力量,增
强了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而对未来充满希望。
不仅如此,道教认为,修道生活不仅必须处理好
人与人之间的生命关系,而且还必须处理好人与物之
间的生命关系。一方面表现为积极地救助生命,解除
生命的痛苦;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不故意杀生、害生、伤
生,不使生命产生痛苦。《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说:“是
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
黄庭外景玉经》也说:“长生要妙房中急,弃捐淫欲专
[16]913
守精。暠
道教从养生角度提倡节欲保精。
道教不仅强调延生有术,而且主张博采众长,不
偏执一家,强调合修众术。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微
旨》中指出:“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
[2]124
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暠 ,主张“藉众术之共成
[2]124
长生暠 。他认真总结和研究老庄修养方法以及秦
汉以来神仙家的养生长寿方术,在其养生方术中既有
炼丹服食、导引行气、房中固精等服药炼形的方术,同
时还继承了道家抱神守一、清心寡欲的精神修养方
法。他说:“人能淡默恬愉,不染不移,养其心以无欲,
颐其神以粹素,扫涤诱慕,收之以正,除难求之思,遣
害真之累,薄喜怒之邪,灭爱恶之端,则不请福而福
[
14]278
物。暠
《太上感应篇图说》云:“慈者,万善之根本,
[2]170
来,不禳祸而祸去矣。暠
陶弘景《真诰》中的长生方
人欲积功累德,不独爱人,兼当爱物,物命虽微,亦系
[
20]101
术,比起《太平经》、《抱朴子》等道经来,更加理智。其
长生术在《抱朴子》金丹派之外,开辟了以存思为主,
以内功、药饵、按摩、针灸、保健卫生为辅助的比较可
生命。暠
修道者应该广施“仁德暠于天下。《太上洞
真智慧上品大诫》中《智慧度生上品大诫》第三条规
定:“含血之类,有急投人,能为开度,济其死厄,见世
康强,不遭横恶。暠道教不仅提倡救济动物于危难,而
且提倡省己之食,以喂养鸟兽,如第四条规定:“施惠
鸟兽有生之类,割口饴之,无所爱惜,世世饱满,常在
福地。暠道教对于宇宙之物的态度是:“常行慈心,愍济
[17]131
行的修炼体系
。《真诰》中的存思术主要有:守真
一、守玄白、守洞房、历视内脏、服日月法、存星法等。
唐末五代,道教内丹学兴起并发展,而且在修仙
操作理论上逐渐占了主流地位。到宋代,内丹术便成
了道教修炼的主要道术。内丹家认为,养生延命,达
到自主生命、超出生死之道,在于逆道或无极、太极顺
生天地人物之序,以先天精气为药物进行修炼,归元
返本,终归于道或无极、太极。而且道教内丹修炼,无
论是先命后性,还是先性后命,均强调性命双修,强调
[
21]393
一切,放生度厄。暠
道教还制定了各种戒律、功过
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如《老君五戒》、《升玄九戒》、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说十戒》、《思微定志经十戒》、
《受持八戒斋文》、《太上十戒》、《妙林经二十七戒》、
《警世功过格》、《十戒功过格》等,都有严禁杀生、保护
20
毛丽娅暋道教生命观的当代审视
动植物的若干具体规定。
“人能使形无事,神无体。以清静致无为之意,即与道
[
3]14
道门中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戒杀放生暠,实际上成
为了道门中人关爱生命的具体行动。《太上十二上品
飞天法轮劝戒妙经》说:“天尊言:弟子受真戒者,不得
屠业为杀,及以自杀、教他杀、方便杀、随喜杀,乃至因
缘杀、不得已杀、报杀、误杀,如是种杀,皆不可为之,
合。暠 因此,在道教看来,人生命的延续,切勿失道。
吴筠《元气论》说:“要常养神,勿失生道。长使道与生
[28]1227
相保,神与生相守,则形神俱久矣。暠
司马承祯
《坐忘论》并序引《妙真经》说:“人常失道,非道失人;
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
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
[
22]410
愍念有情,如己身命。暠
君阴骘文》,教人“或买物而放生,或持斋而戒
元代广为流行的《文昌帝
[28]2043-2044
后乃长久。暠
故司马承祯说:“言长久者,得道
[23]402
[28]2044
杀暠
。《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证》在论及《文昌帝君
之质也。暠 《太上老君内观经》说:“形所以生者,
阴骘文》“买物而放生暠时,引用吕祖的一段话说:“汝
欲延生听我语,凡事惺惺须恕己。汝欲延生须放生,
此是循环真道理。他若死时你救他,你若死时天救
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
[29]397
道,则长存不亡也。暠
如何合道? 道教提出了个人超越自身,复归生命
本源的问题。道教认为人的真实本性即清静虚寂的
道性,它是人得自道体的自然真性,是人的“本我暠或
“真我暠。这个先天固有的纯朴本性,受到后天肉体生
命贪欲的牵累,被世俗尘垢所污染。因此需要在自我
心性修炼中识心见性,消除情欲,觉悟自我的真实本
性,认识生命的本源,从而超越自身(肉身)的有限性,
恢复本我,复归于道。而且道教认为,人的生命之道
与宇宙大化之道是相通的。人只要能调和自身生命
中之阴阳,就可以返本复初,与道合一,从而生生不
已。
[24]623
你。延生生子别无方,戒杀放生而已矣。暠
他这里
把“戒杀放生暠与养生延年联系了起来。明代的《关圣
[25]772
帝君觉世真经》也劝人要“戒杀放生暠
。元明之际
的张三丰借安城老叟之口说:“能放生而戒杀,亦养性
[15]521
兮延年。暠
《道藏》收录的《水镜录》中,有《放生文》
[26]315-316
和《杀生七戒》两文,也劝人戒杀放生
。不仅
如此,从道教黄箓斋、自然斋等斋仪中体现出来的关
爱生命、济生度死的思想,以及通过各种祈禳仪式显
示出来的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都具
有生态伦理学的意蕴。
三暋提升生命
不过,道教认为,要修仙道,必先修人道。道教将
儒家的伦理规范大量地引入道教的生命伦理学说中。
为了长生成仙,道教除了强调对形体生命进行一定的
炼养之外,不可或缺的就是道德上的为善立功德。在
道教看来,合修众术让生命得以自然延续,忠孝仁信
等人伦修养则使人生命之精神境界得以升华。因此,
修道者既要虚静其心以自我修养,又要行现实的仁行
功德以济世利人。为善积德与去欲澄心,都是求道亲
道的必由之路。《道德经》中老子就主张养生,不仅要
炼气、养神,还要涵德,故第三十八章说:“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
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
生命的短暂使人企求生命的升华,从道教生命观
也不难看出,生命需要提升。道教生命观一方面从
“
贵生恶死暠观念出发,告诫人们应珍惜生命、炼养生
[
14]302
命,以尽“天年暠;另一方面又在“道法自然暠
的原
则下,提醒人们应该从“道暠的高度来审视生死,齐生
死于道。道教认为,人生的理想莫过于长生久视、得
道成仙,使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大道合一。于是,“生
道合一暠既是道教完美人生的具体体现,也是生命提
升的最高境界。
那么,如何提升生命? 在道教看来,体道、悟道、
得道、合道的过程,就是生命提升的过程。在道教看
来,个体生命终归是有限的,宇宙生命才是无限的。
如何解决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道教提出了以有契无、
以身合道的途径。它设定人生的终极关切是以自我
的有限生命合于无限的宇宙生命。正如《玄珠录》所
说:“明知道中有众生,众生中有道,所以众生非是道;
能修而得道,所以道非是众生。能应众生修,是故即
[14]281
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暠
道教特别强调行善积德是人生命提升的基础和
条件。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把儒家伦理与道教的
修道成仙联系起来,认为:“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
[2]126
功暠 ,“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
善暠;而且认为,“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
若不服仙药,并行好事,虽未便得仙,亦可无卒死之祸
[27]621
道是众生,即众生是道。暠
所以,道教非常强调修
[2]53-54
道、行道、守道、体道、悟道、得道、合道。《抱朴子内
矣暠
;“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
[2]17
[2]53
篇》说:“夫求长生,修至道。暠 《无上秘要》卷五说:
也暠 ;同时还认为,要想修炼成仙,只务方术而不修
2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德行是不可能成仙的。吴筠《玄纲论》中也说得很清
若不了此八个字,人道就不全了,如何讲得仙
[30]681
[36]751
楚,如果“济物之功未备暠,则“登仙之路犹远暠
。
道?暠 刘一明《修真九要》认为:“道者,为己之事;
唐末五代杜光庭对积善累功的多少与成仙位次之间
德者,为人之事。修道有尽而积德无穷暠,“不积德而
[31]166
[37]529-530
的联系作了更详尽的说明
。
欲修道,人事且不能,仙道怎得成暠
? 他所谓
全真道一方面倡导识心见性,另一方面又说修行
不能只在心地上作工夫,而要在传道济世的实践中体
道悟真。全真道士的修炼,包括个人内修的“真功暠与
传道济世的“真行暠两个方面。《重阳立教十五论》说:
“德暠,就是“恤老怜贫,惜孤悯寡,施药舍茶,修桥补
路,扶危救困,轻财重义,广行方便暠等济世利人的善
行。无济世利人之善行,则不能修成仙道。
总之,道教生命观强调在炼养生命的同时,注重
伦理道德修养,以德养生,从而提升生命的质量;而且
道教认为,要想长生成仙,仅有个人的道德完善仍是
不够的,还必须济世利人,广结善缘,建功立德。诚
然,随着时代的发展,道教道德修养的内容在不断适
应时势而改变,但是注重伦理道德修养直到今天依然
是重要的。
“入圣之道须是苦志多年,积功累行,高明之士,贤达
[32]154
之流,方可入圣之道也。暠
《晋真人语录》亦说:“若
人修行养命,先须积行累功。有功无行,道果难成;功
[33]697
行两全,是谓真人。暠
该书对“真功暠、“真行暠的含
义进行了解释:“若要真功者,须是澄心定意,打叠精
神,无动无作,真清真静,抱元守一,存神固炁,乃真功
也。若要真行,须要修行蕴德,济贫拔苦,见人患难,
常怀拯救之心,或化诱善人,入道修行。所为之事,先
通过对道教生命观的审视,祈望能帮助人们正确
对待自己的生命,践行积极的人生,能唤起人们对个
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尊重,思考生命的根本意义和价
值,从而升华生命,让生命在大道中得到永恒。道教
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恬然淡泊的思想,也有助于人们
逐步从名位、财富、权利等身外之物的束缚中解脱出
来,回归生命的本然状态。此外,道教生命观蕴含了
自然、生命、社会和谐的思想,这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的
社会和构建和谐的人生都是有益的。同时,道教的生
命观引导人们放眼于广袤无垠的天地自然和历史长
河,从一时一事的是非、得失、荣辱中超脱出来,淡泊
名利,从而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对于人生境界的提
升,道教非常强调人自身的努力。道教认为“天道万
[33]697
人后己,与万物无私,乃真行也。暠
显然,学道之人
必须功行两全,既要修心体道,又要入世有为,二者不
可偏废。
张三丰在《大道论》中也以“全人道暠为丹道的出
发点,所谓人道无非就是纲常名教、忠孝节义。元代
全真道士陈致虚说:“老子之道,即金丹之大道也。夫
金丹之道,先明三纲五常,次则因定生慧。纲常既明,
[34]9
则道自纲常而出,非出纲常之外而别求道也。暠
强
调了三纲五常对于炼金丹之道的重要性。净明道更
是强调以“忠孝立本暠,如是则“方寸净明,四美俱备,
[35]634
神渐通灵,不用修炼,自然道成暠
。
清初,全真龙门派宗师王常月为了重振教门,他
适应时势,调和出世与入世、道法与王法的关系。认
为出世之道须从世间人道上踏实做起,先尽人道,方
可论仙道。他对弟子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日用
寻常之理是也。你们若能了此八个字,才唤做个人。
[1]339
端,在人可为暠 ,强调后天努力的重要性和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道教这种“我命在我不在天暠的思想对
于人们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具有积极的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
1]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无上秘要[G]//道藏:第25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
4]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5]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G]//道藏:第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
6]司马承祯.坐忘论[G]//道藏:第22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
7]陶弘景.养性延命录[G]//道藏:第18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
8]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G].翁葆光注.戴起宗疏//道藏:第2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
9]中极洞真智慧观身大戒经[G]//藏外道书:第12册.成都:巴蜀书社,1994.
[
[
[
[
[
[
[
[
22
毛丽娅暋道教生命观的当代审视
[
10]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G]//道藏:第33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
11]谭峭.化书[G]//道藏:第23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
12]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G]//道藏:第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
13](法)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14]王弼.道德真经注[G]//道藏:第12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
15]张三丰先生全集[G]//藏外道书:第5册.成都:巴蜀书社,1994.
16]太上黄庭外景玉经[G]//道藏:第5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
17]钟来因.长生不死的探求———道经《真诰》之谜[M].北京:文汇出版社,1992.
18](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等,1990.
19]南怀瑾.禅宗与道家[M].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0]太上感应篇图说[G]//藏外道书:第12册.成都:巴蜀书社,1994.
21]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诫[G]//道藏:第3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
22]太上十二上品飞天法轮劝戒妙经[G]//道藏:第3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
23]文昌帝君阴骘文[G]//藏外道书:第12册.成都:巴蜀书社,1994.
24]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证[G]//藏外道书:第12册.成都:巴蜀书社,1994.
25]关圣帝君觉世真经[G]//藏外道书:第12册.成都:巴蜀书社,1994.
26]水镜录[G]//道藏:第36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
27]王玄览.玄珠录[G]//道藏:第23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
28]张君房.云笈七签[M].李永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
29]太上老君内观经[G]//道藏:第1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
30]吴筠.宗玄先生玄纲论[G]//道藏:第23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
31]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卷一[G]//道藏:第18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
32]重阳立教十五论[G]//道藏:第32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
33]晋真人语录[G]//道藏:第23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
34]上阳子金丹大要:卷二[G]//道藏:第24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
35]净明忠孝全书:卷二[G]//道藏:第24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
36]龙门心法[G]//藏外道书:第6册.成都:巴蜀书社,199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刘一明.修真九要[G]//藏外道书:第8册.成都:巴蜀书社,1994.
ContemporarySurveyOntheViewofLifeinTaoism
MAOLi灢ya
CollegeofHistoricalCultureandTourism,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8,China)
(
Abstract:OncewecarefullyexaminetheviewoflifeinTaoismunderglobalization,itisnot
difficulttofindthatthewisdomoflifeisapreciousheritageformankind.Itprovidesuswiththe
everlastingvaluessuchasrespectforlife,careforlife,enhancementoflifeaswellasself灢cultiva灢
tioninethicand morality.Thespecialemphasisonhumanlifeinspiresustorespectandlove
lives.
Keywords:Taoism;theviewoflife;contemporaryvalues
[责任编辑:凌兴珍]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