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9卷第4期  
2
0127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39,No.4  
July,2012  
暠:诗性感知的生命基础  
若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
暋暋摘要:周易神秘文化影响,在中国哲学与诗学中,处处体现着阴阳交感生成思想。“阴阳之气的氤氲化  
生被用以说明文学创作的生命意识心物感应构成和以为主的诗性思维特征。“可以说是古代诗学诗性感  
知的生命基础,这一概念入手研究中国诗学之生命意识与心物感应构成思想,对准确把握中国诗学核心内  
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暠;诗性感知;中国诗学的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B83灢0暋文献标志码:A暋文章编号:1000灢5315(2012)04灢0047灢05  
周易神秘文化的气化思想之暠,  
原是涉及中国神秘文化精神本源的范畴,其影响自  
然贯穿生成于中国神秘文化精神土壤的中国哲学史  
与诗学史始终周易神秘文化气化思  
想看来,作为神秘文化因子的是宇宙万物得以  
存在的依据。“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生生不已  
,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天地世界的原  
,符指着具有时空间性能变易流转的存在与存在  
作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原初构成  
,“的内涵既包括了客观存在的实体,又包括了  
主观的道德精神作为神秘文化因子的暠,既是  
哲学范畴也是诗学范畴。《周易神秘文化所谓的  
以重生为诗性化追求的物质精神一体与生命意  
生命现象一体的结晶。  
气化说给予中国诗学的影响是深远  
,乃至于以言文形成了中国诗学批评的一个  
传统一条主脉从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  
[1]卷五二,720  
为主暠  
,到刘勰文心雕龙·养气》“是故吐  
[2]卷九,647  
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暠  
,集  
古代诗学文气说之大成之后,历代评论家又有  
所增补如韩愈答李翊书:“,水也;,浮物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于言犹是也,气  
[3]1455  
,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暠  
这里就提  
气盛言宜方东树昭昧詹言:“观于人身  
气化,应该是中华神秘文化精神在本源  
以万物动植,皆全是气所鼓荡气才绝,即腐败臭恶  
[
4]38  
意义上的生动呈现:从价值形态上看,“通天下一气暠  
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从诗学形态上看,“是  
不可近诗文亦然。暠 诗性创作与人体生命相  
,必须鼓荡暠。叶燮原诗:“曰理,曰  
,曰情……然具是三者,又有总而持之条而贯之  
暠、形上与形下的有机体,表现为一种诗意  
[
5]435  
的终极关怀,强调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从历史性形态  
上看,“气化境域表征为一种归真返璞的诗性生存  
态势,体现为一种天人合一物我同一主客归一的  
浑融境域因此,概括说来,“就是以阴阳为基  
本内核混沌为外在形态超越为诗意特  
,曰气。……三者藉气而行者也。暠  
强调暠  
对于创作者智能结构的重要在中国诗学史上,以  
评论诗文的观点俯拾即是可以说,“气  
说是中国诗学评诗论文的基本诗性思维方式,而  
也是中国诗学的元范畴,体现着中国诗学生命  
收稿日期:2012灢03灢10  
作者简介:蔺若(1980—),,四川阆中人,成都师范学院讲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4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本体论的价值取向,一切以生命的诗化为依归,从整  
体上表现为充满激情与神秘色彩的朦胧境界在  
,曹丕将引入诗学,指出:作为宇宙生命本源  
既然决定着人的生命,在诗性创作中决定着  
创作者的气质个性和精神特性,当然也决定着这种  
精神特性和生命意蕴在作品中的表现之后,刘勰  
文心雕龙中进一步提出气有阴阳阴阳刚  
之说,并以之评论文风文心雕龙·体性提  
阳刚美阴柔美之说,从而蔚成大宗值得  
重视的是,“的这种呈现于自然万物之中并致使  
其对立共通的性质,动与静虚与实阳刚与阴柔之  
间相对相应相互衬托相互消长相辅相成,动中有  
,单一与丰富并存以共同演绎着中国诗学的意境。  
后人主张文气,论文,一般都  
包含有这两层意思:“既是艺术家性情个性的生  
动呈现,又表现为艺术文本的内在精神和深层生命  
意识钱钟书就曾经指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把文  
气化说看来,有与无虚与实意与象神话  
与历史情感与想象等都是浑然一体的,诗性创造活  
动的意义只在于从大化流行之中体验生命的诗意。  
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说,“气所鼓荡应该是一种自我  
神圣化的发生机制中华神秘文化没有创造出宙  
上帝那样的神话或宗教主神,并不等于中华初民  
没有神话思维能力,而是在气化暠,不可测识的  
奇气激荡下使神话原型历史化世俗化了周  
为代表的上古巫术智慧,说到底是对外界神圣的  
一种借鉴,在此光环下运用人的智慧力量以促使创  
作者自身创作活动的圆满进行;从语言学的意义上  
,它是一种符号象征式的艺术意指,周易所说  
圣人立象以见意暠。中国古代诗学家非常早地懂  
得了表情达意的艺术技巧,懂得采用出这一有  
意味的样态来表达不便于明显或不须要明显说出  
来的,主张文以气为主暠,这一  
符号化的意象表达的符指关系中达成天人合一的境  
这种极富想象力表现力与张力的语言方式,内  
在地契合了诗性创作的审美本质,并在诗文生成原  
[9]  
章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这个特点中国古代艺  
[2]《物色》,693  
术创造的一个根本,就是写气图貌暠  
所  
写气图貌可解释为描写暠、“刻  
暠,“则指自然万物的精神意态暠,“指  
自然万物的状貌暠、“形貌暠,可见写气图貌就是力  
图呈现宇宙自然鲜活的生命精神,“这恰好体现了中  
国人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和气蕴生动的  
[6]  
初的意义上造就了艺术  
[10]  
在中国古代诗学史上,最早明确提出文气,  
作为诗学思想范畴提出来的,应该是曹丕。  
他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文气暠  
,突出指向的就是创作者的精神个性和生命活力。  
典论·论文,曹丕首先论述文章风格各异成  
就不同的根本原因,强调文章之所以各有特色是由  
于创作者各有不同的气质个性,故称文以气为  
暠。而曰气之清浊有体暠,则是说人的气质个性  
有清浊的不同,由此影响诗性创作,从而决定着作  
品的风格与风貌特色。《老子四十二章云:“万物负  
空间意识暠 。《淮南子·原道训:“气者,生之  
[
充也。暠  
11]39  
淮南子认为,整个人体生命系统由三  
大要素组成:一是暠,所谓,“生之舍也暠,即  
是人体生命的房子暠;二是暠,所谓,  
生之制也暠,是人体生命的自组织自康复能  
,是生命的主宰;三则是暠,所谓,“生之  
充也暠,“是沟通暠,即整个人体生命内  
外关系的中介在整个人体生命中,内在的是暠,  
外在的是暠,核心是暠,“一失位,三者俱伤也暠。  
气化说凸显了迥别于西方诗学思维的方  
,这决定了中西方诗学的根本分野在西方,海德  
格尔存在主义认为,人认知世界有两种基本的方式:  
一是把事物看成现成的在手的东西(das  
Vorhadene),实际把事物当作外在的认识对象或客  
,也就是主客二分的方式,所以海德格尔把西方旧  
形而上学称为现成在手的东西的存在论暞。二是把  
事物看成使用着的上手的东西(dasZuhandene),  
这是比认识更为切近事物的方式,它是一种使用中  
的繁忙,是深入事物,与事物打交道,在这种使用着  
的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与事物不是主客二分的关系,  
[7]174  
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暠  
所谓冲气暠,正是负  
阴抱阳的对立相通,从而使成为一种生命力的  
呈现,以致使自然万物相通相应即如董仲舒在春  
秋繁露·五行相生中指出的:“天地之气,合而为  
[8]362  
,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暠  
正由于同  
声相应,同气相求暠,“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  
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暠,分为阴阳暠,  
阴阳感应的缘故,所以阴阳二气又成为人喜怒  
哀乐的原因,进而又成为造成个体之间的人气质个  
性的千差万别之根本,并影响诗性创作在此基础  
48  
暋“暠:诗性感知的生命基础  
而是融为一体的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事物才真  
在中国诗学看来,诗性境域的精髓为暠(),  
它既是人的生命本原,也是自然万物与诗性境域的  
生命本原从这个意义出发,中国诗学极为重视创  
作者的心理结构的建构,对于创作者诗性心理结构  
的生成要素基本内容形成原因创构条件等进行  
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描述和探讨应该说,正是通过  
,从而才突出地显示出中国诗学重视人生体验人  
落实于人生的鲜明特点。  
[12]2  
正是其所是,才有整体的意义联系。暠 与  
气化说可以看出,在这种关系中,事物才真正是其  
所是,才有整体的意义联系;人不仅是认识的主体,  
而且是知意的统一体,并与万物一体相通中  
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极大地影响了各自的诗  
学特征,而有缘情暠、“情言说和摹仿暠、“镜子说  
的分野由于通天下一气耳的诗学思维,“物感暠  
不是单纯的物质世界决定感情,而是情与天地通,  
就诗性思维与诗性境域的构成来看,“是作  
为创作者的人和作为诗性对象的宇宙自然的共通的  
生命因子,观之,“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  
,即天地之的感应,“暠“的谐  
合互生,共振同构。  
[11]249  
气化思想的作用,中国诗学把人与  
自然视为一个生命整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合之内,一人之制也暠  
这也就是说,天地是个  
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小宇宙是大宇宙的一部  
,天人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创作者在诗性构思之  
,使自己的心灵律动与宇宙自然的生命节奏和谐  
统一我们不难看出,这种身与物化物我两忘的诗  
性心态,正是中国诗学诗性体验论中的目想、  
神游、“妙语、“兴会说的诗学观念的表现。  
并且,正是由于生命之气的作用,诗性活动中要  
进入上下与天地同流暠,“浑然与万物同体的诗性  
境域,中国诗学还要求创作者必须保持内心的和谐  
平静,忘物忘我,以促成生命之暠。故中国  
诗学强调静思暠、“澄怀暠、“空静暠,主张创作者忘知、  
忘世遗意,听之以气暠。创作者保持心灵虚静,  
就会表现出神明般的直观感受力应该说,以生命  
为创作者与活动对象共通的基本元素建构起  
来的中国诗学诗性境域论,其所追求的在诗性体验  
中要求达成浑然与万物同体的境域是诗性感受的最  
高层次西方现代哲人柏格森称此为知的同情暠。  
一旦进入这一心境,创作者就会物我两忘暠,而与宇  
宙合而为一在我们看来,作为-种高级的精神活  
,诗性体验是创作者和诗性对象之间发生关系,相  
互交流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也即物我交  
物我一体和物我两忘的过程,是生命意义的瞬间  
感悟故而,中国诗学以生命之气为核心而形成以  
天合天暠、“听之以气的思想实际上是诗性境域论的  
表现特点。  
[
13]  
重要内容和主要特色之一暠 。《庄子通天下  
[14]《知北游》,733  
一气耳暠  
,人与自然的生成都源自于  
暠,人与自然相本同气影响至诗学思维方式,则  
形成一种主客一体物我两忘的普遍自然的诗性体  
验性特征,总是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为一有机的生  
命整体而作为宇宙自然生命本原的暠()则为  
这一有机体的生命之本诗性思维与诗性境域的生  
成与演化都基于暠(),植根于暠(),都是  
暠()之花,“暠()之枝叶这种作为诗性思  
维与诗性境域生成的生命之本的暠(),在中国  
诗学看来,又体现在为原初生命力的感性形态  
,并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生机勃勃和生生不息的生  
命体如所周知,在中国诗学,“是万物生命生存  
的原初本源,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结为  
一种气积气化暠。正如张载在正蒙中所指出  
:“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  
[15]89  
。暠  
张载气论同性理命题的结合最终是在气  
化流行中实现和统一的暠,“深入探讨了气运动变化  
[16]  
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复杂性暠 。即使提倡以文为  
的辛弃疾,其理论内涵也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  
[17]  
的以论文相契合暠 。“体现着宇宙自然的  
生命活力与生机,主宰着艺术构思中的诗性思维与  
诗性境域的生成与演化可以说,正是由于与  
气化观渗透着整个中国诗学思想,从而才使其包  
蕴着勃勃的生机与无穷的活力所以殷璠在论及诗  
性创作活动时,气来情来神来之说这里的  
在对创作者诗性心理结构的分析和探索中,中  
国诗学从古代文化哲学中引进了才气暠、“才力暠、  
天人合一暠、“和实生物等范畴和命题。“从儒家那  
里抽取了以道德为根本内容的人格理想论,认为审  
美主体所要做到的一切,就是涵养内化仁义道德思  
即为其诗性思维的生命之本,“为其诗性思  
维的生命灵魂,“则为其生命韵律,并由此而形成  
其诗性境域生成的内在生命及其丰富性和完满性特  
4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并使这种深植于心理结构的仁义道德表现外化  
为服从的审美实践,以实现审美心理结构的不  
断调节和逐步完整从道家那里则抽取了自然无为  
的人生境界论,认为主体应顺应自然,归于自然,抛  
弃一切世俗的物质追求和功利打算,突破外在于人  
的道德规范,以使精神获得自由,通过自然万物的陶  
作品,又是以气合气,以虚而待物的创作者之气与诗  
性对象生命之气的浑然合一,是生命与生命的契合,  
故必然于诗学语言及其创构的诗性意象中体现出生  
命的本质和显示出创作者对生命精神的最深刻的体  
,包蕴着勃勃生机。  
[19]66  
周易·系辞传:“生生之为易。暠  
生生暠  
[
18]62  
,以健全其审美心理结构暠  
由此构成一整套  
即生生相续,一个生命滋生出另一个生命每个生  
命都是一个实体,生命术身可以滋生新的生命,在新  
生命中又可滋生出新新生命暠,以至无穷应该说,  
以宇宙自然生命本质为内容,并使其贯穿整个  
中国诗学体系,既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性思维与诗性  
境域生成为一个生命整体的特点,同时,又呈现出了  
中国古代诗性思维与诗性境域生成在中求新的  
特点在我们看来,中国古代诗学思想的每一个范  
,每一个命题都是一种特有的生命形式,需要后来  
的诗学家去作诗学的沉思,发现生命,并通过对  
它们的阐释和融通,注入新的生命,以突破前修,自  
臻独创,故而可以说,生生相续,新新不停,这才是中  
国诗学体系整体化应变化有机化创新化的根本  
特点。  
中国诗学以气为核心的从心理生理到诗性活动自  
然诗性观同构互补的理论体系使历代艺术家形成  
向内追求人格完善与自然适意清净淡泊的心理境  
;向外则力求积累知识,增强阅历,以提高养气修  
身的诗性创作情趣渴慕超功利超物质的精神生  
,要求在人的精神生命上加强修养,从而能够通过  
诗性体验以把握宇宙人生的生命意蕴。  
蕴藉于天地之中的气,弥漫宇宙,无所不在,无  
所不有由此形成的美也并非远离人生,而是蕴含、  
存在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中,所以,  
中国诗学强调诗性创作活动的发生是气有所郁,是  
自怨生暠、“物感心动暠,是人体郁结不平之气需宣  
言志暠、“缘情暠,需要凭借诗性创作活动以获  
得心理平衡气机通畅和自我实现,并使自己的情感  
得到一种净化和陶冶同时,在中国诗学思想看来,  
所谓美,总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的,因而,诗性境域  
就是一种精神境域与人生境域创作者只要通过澄  
心静虑心游目想,通过直现感悟与直观体悟,则能  
达成一种兴到神会,顿悟人生真谛的诗性境域。  
作品是创作心理与鉴赏心理的中介,其深层结  
构所包容的诗性意蕴中既有创作者对自然生命和社  
会生活的认知和理解,又有创作者对生命意蕴与生  
活意旨的感受与体验,还有接受者情感和生命的渗  
入与补充就诗学作品而言,语言是诗性创作构思  
中所产生的意象与情感的物质载体,因而,在诗学语  
言中总是潜隐并流动着一种心流;同时,优秀的艺术  
要之,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的民族特色,这种传统待色通过不断的生成积淀、  
遣合,最终渗入与浓缩到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性格  
趋向思维程序心态特征之中,并影响传统的诗性  
观念诗性心理结构诗性情趣与诗性理想,从而形  
成中国诗学的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气化思  
因而,应特别注意从中国古代人生哲学和心态  
学的角度,对中国诗学所描述的气化现象  
和诗性境域营构现象,如神气态气意气词气意  
体气气格气势气韵情韵等境域营构,尤其要  
对其中涉及到生命的独创生命的常新等内在生命  
力的创构特质进行深入分析和审视,以显示其民族  
特色。  
参考文献:  
[
1]萧统.文选[M].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4]方东树.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5]霍松林.古代文论名篇详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王进.气感文化与生存智慧———文艺起源新探[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1).  
7]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春秋繁露义证[M].董仲舒著.苏舆撰.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  
[
[
[
[
[
[
[
50  
暋“暠:诗性感知的生命基础  
[
9]钱钟书.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J].文学杂志,1937,1(4).  
10]陈丹.试论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气范畴的意义结构[J].天府新论,2009,(6).  
11]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冯逸,乔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  
12]张世英.[M]//严平.走向解释学的真理:伽达黙尔哲学述评.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3]潘殊闲,谭钟琪.在中国诗学中的流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  
14]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61.  
15]张载.张子正蒙[M].王夫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6]李景建.张载气论之性理命题探微[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17]吴华峰,周燕玲.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理论内涵[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8]皮朝纲.中国古典美学的人生底蕴[C]//皮朝纲.中国美学沉思录.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  
19]周易正义[M].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
[
[
[
[
[
[
[
[
[
Qi:theLivingFoundationofPoeticPerception  
LINRuo  
CollegeofLiberalArts,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8,China)  
(
Abstract:Chinesephilosophyad poeticsaregreatlyinfluenced byZhouyiand havethe  
thoughtsofinteractionbetweenYinandYangineveryaspects.ThemetaplasiaofYinandYang  
isappliedtoexplainthelifeconsciousness,heartrespondingthingsandthepoeticthinkingmode  
ofQiinliterarycreation.QiisthefoundationofancientChinesepoeticperception.Therefore,  
itsquitesignificanttostudythoughtsofthelivingconsciousnessandheartrespondingthingsin  
ChinesepoeticfromtheconceptofQi.  
Keywords:Qi;poeticperception;livingconsciousnessofChinesepoetics  
[责任编辑:]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