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9卷第4期  
2
0127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39,No.4  
July,2012  
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通讯的变革  
萍  
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都610068)  
(
暋暋摘要:Web2.0时代微博的锐不可挡强化了媒介融合的发展态势在此语境下,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及其新闻  
文体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碎片化浅表化情绪化,既赋予传统媒体上以深度与理  
性见长的通讯文体大显身手的机会,新媒体的互动性开放性及个性化等传播优势又暴露出当代通讯的发展短板,  
变革势在必行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是当代通讯变革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媒介融合;微博;传播环境;新闻通讯;变革  
中图分类号:G206暋文献标志码:A暋文章编号:1000灢5315(2012)04灢0170灢05  
暋暋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  
趋势与其说媒介融合是新媒体向传统媒体的靠拢,  
倒毋宁说是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借鉴与吸纳尤其  
Web2.0时代,伴随着微博的勃兴,一场深刻的媒  
介变革正如火如荼地推进。  
重主题宣传的倾向依然存在如此倾向虽早已存  
,传统的正面报道为主的喜鹊文化在新媒体环  
[2]  
境下显得不合时宜暠 。  
网络的开放性赋予一些现实问题背后的信息以  
呈现机会,传统媒体不再是信息垄断者,其议程设置  
功能正被淡化受众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触者,而  
成为主动的信息选择者讨论者乃至生产者发布者。  
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公民新闻蓬勃发  
,普通人也介入到新闻报道与公共事务中,受众的  
参与精神与公民意识被大大激发当代通讯重宣传  
报道而对现实问题回应乏力的倾向,显然已无法适应  
受众的变化。  
通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  
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或曰深度型)新闻  
[1]316  
体裁的总称暠 。媒介融合语境对通讯而言机遇与  
挑战并存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碎片化浅表化  
传播,在满足受众快餐式浅阅读的同时,也赋予了长  
于完整详细深入报道新闻事实的通讯以广阔发展  
空间,比如国内一些报纸纷纷设立深度报道部,美国  
华尔街日报压缩印刷版上的常规资讯而放大深度  
事实上,当下通讯并非不触及现实问题,比如食  
品安全问题等,只是着力点不对简单化思维及对轰  
动效应的追求,使报道多着墨于渲染负面事实本身及  
情绪化的道德批判,却并未进入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因  
果链条框架理论认为,新闻框架是对新闻的选择、  
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暠,对受众认识理解  
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  
新闻,都是很好例证而另一方面,传统通讯的报道  
样态已无法适应融媒时代要求,变革迫在眉睫。  
当代通讯的发展短板  
()直击现实问题力度不够  
当代通讯历经报道深度报道大特  
稿新新闻报道等发展形态后,报道理念手法均有较  
大改进但就整体而言,对现实问题的回应力度不  
[
3]209-210  
暠  
媒体对问题表象的渲染,放大了公众的  
收稿日期:2012灢04灢0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1年面上项目当代通讯的变革与文化环境的变迁暠(编号:11SB0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萍(1973—),,四川阆中人,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170  
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通讯的变革  
担忧,看似直面矛盾,却并未直击问题核心。  
)详细有余而深入生动不足  
现在不少地方媒体的深度报道,篇幅够大,版面  
也够突出,但多是事件的叙述和数字材料的罗列,缺  
当代通讯变革的依据  
(
新闻文体并非一成不变,社会环境的演变传播  
媒介的变革受众心理的变化都会对新闻文体产生深  
刻影响,使之不断发展演进这一系列关联性如下:  
社会变动新闻报道媒介受众  
[4]  
乏提炼和观点,缺乏富有见地的分析暠 。不仅如此,  
[
5]  
迄今新闻报道都侧重硬事实,软事实经常缺席暠 。  
作为常见的新闻文体,通讯的变革方向也同样取  
决于上述关联性因素:社会媒介受众。  
所谓硬事实是指时空概念及事实要素,软事实常表现  
为场景细节现场气氛等一篇新闻不可缺少硬事  
,但纯粹由硬事实构成的新闻,又难免单调呆  
()社会因素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改革  
攻坚期,各方面均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各项  
改革均进入临界状态,在新旧观念体制碰撞的过程  
,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比如贫富分化通货膨胀房  
价问题等,社会焦虑现象较为普遍二是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建设得以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高涨,社  
会系统向公民社会转化三是伴随着社会由现代向  
后现代从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当代文化呈现出  
向视觉文化的转向通讯是真实详细生动深入地  
反映社会变动的报道形式,上述社会特征为当代通讯  
的变革提示了方向。  
[6]69-71  
对通讯这种讲求感染力的文体而言,单调  
呆板是极可怕的,新媒体环境下则更是如此受众快  
餐式阅读习惯衍生出其对可读性的高要求,“信息消  
费轻松化已成为受众信息消费方式变化的特征之  
此趋向不仅体现在年轻受众群体,也体现在其  
他年龄段群体暠,“哪怕是非常严肃的信息,如果不是  
轻松化提供的,那么他们可能不愿接近接受接  
[7]44  
暠 。倘若通讯堆砌原材料暠,精加工不足,受众  
必然会采取选择性接触策略。  
()缺乏个性化风格  
数字化生存时代是一个沙皇退位,个人抬头暠、  
()媒介因素  
[
8]25  
消解中心主义的时代  
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赋  
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深刻影响了传统媒体及其新  
闻文体的发展方向新媒体的非线性交互性个性  
化传播一方面界定了新的新闻叙事方式,即去中心  
互动性个性化的话语形式,另一方面新媒体尤其  
是微博催生了我们的公共生活,但在某种程度上是  
予受众去中心化的思维意识。“探索与创新精神成  
[
9]8  
了重要的互联网精神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鄙弃雷  
,要求记者有个人风格。  
风格是文章在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等方面特点  
的总和我国名记者的通讯并不乏个人风格,比如范  
长江的历史厚度穆青的散文色彩在新媒介环境  
,报道对速度的拼抢,导致新闻写作精耕细作意识  
被淡化,于是一些通讯风格尽失。“大量的新闻作品,  
很难说有什么风格现在的许多新闻作品,不仅写法  
[11]  
以牺牲我们的思想深度为代价的暠 ,这就为以深度  
见长的通讯提供了大展拳脚的舞台正如有学者所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绝不是两个载体的结  
,真正的重点应该是:运用你的独特去战胜对手的  
[12]  
不具有。暠 因此通讯在吸纳新媒体优势的同时,也  
要保持并强化自身特色。  
[10]  
雷同,而且取材语言内容,都是雷同的暠 。少了  
风格,通讯就失去辨识度与审美性,注定会快速湮没  
于新媒体时代浩瀚的信息海洋。  
()受众因素  
媒介融合语境下,受众的角色向两个方向转化:  
一是公众,二是用户公众的基本权利是参与国家政  
治生活与社会公共事务公众围绕公共话题展开自  
开放理性的讨论,通过公共领域的合理交往形成  
公共舆论在当代,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媒体已成为  
推动受众向公民转化的重要力量受众相比,  
用户一词不仅经济色彩更重,主动性也更强,媒体  
及其产品被用户自主使用,传者与用户的地位完  
全平等,“用户也更细分化,有着小众化甚至个人化  
(
)多囿于静态封闭的传统形态  
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的不同在于其开放性。  
新媒介语境下,当代通讯对传统报道观念手法及样  
态虽有突破,但总体而言突破还较有限大部分通讯  
还保持着传统样貌,封闭有余而开放不足它们更多  
表现为完成式报道,往往事件尘埃落定或告一段落  
,相关通讯才会问世,而问世的通讯多为单一媒介  
上的单篇形态虽然在传统意义上通讯被视为一种  
体裁,但在媒介融合语境下,当代通讯并不能被简单  
理解成一种凝固僵死的文体。  
[12]  
的需求 受众角色的转型呼唤着当代通讯的嬗  
。  
17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当代通讯的变革方向  
)理性关注社会问题  
题的态度事实上监管不力正是无良行为得以延续  
(
多年的根源在报道监管缺位时,记者的目的在于对  
症下药,而非激发群众对政府部门的不满正因如  
,新华日报记者在调查监管链条断裂处后,会追踪  
问题的解决情况,全程了解当地无公害处理垃圾猪暠  
的进展,对政府部门面对舆论监督的积极态度也会如  
当代中国已基本具备公民社会的条件,公民积极  
参与政治及社会生活已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发展  
潮流,这就为公共话语的形成提供了丰腴土壤,而大  
众传媒正是公民得以关注公共话题,并形成公共话语  
的主要渠道。  
[14]  
实反映  
1.,淡化宣教味  
唯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挖掘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  
,探寻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才能有效化解社会矛  
,推动公民社会的形成事实上,公民社会中的公  
民并不是极端的民粹主义者,而是宽容理性的民主  
主义者引导公众关注问题的核心,而非问题的枝  
表象,提升公众的思考能力与批判能力,是通讯积  
极直面社会问题之要义。  
所谓公共话题是涉及公民利益的话题,比如食品  
安全环境保护教育公平医疗改革等公共话题包  
括有中性信息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中性信息主要  
是不涉及是非评判的动态信息,与正面信息相关的是  
典型报道,而负面信息就涉及问题报道。  
媒介融合语境下,舆论生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舆论环境更加开放淡化宣教色彩,成为通讯一大改  
革方向高明的引导一定不是高高在上的灌输,而是  
平等交流的姿态,因此即使是有关公共话题的典型报  
,比如典型人物报道成就性报道经验性报道等,  
也要由张扬的宏大叙事转向突出(平  
()强化通讯的视觉传播力  
当代文化的各个层面越来越倾向于高度的视觉  
可视性和视觉理解及其解释已成为当代文化生  
[15]5  
传播和接受活动的重要维度暠 。媒介融合语境  
下新媒体的强力扩张加剧了这一文化趋向,“视觉文  
[
13]  
[15]9  
)、(朴素)、(实在)暞的微观刻画暠 ,由可暠  
变为可暠。  
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暠 。面  
对难以抗拒的视觉化趋势,通讯在坚守理性内核同  
,也要赋予报道以视觉化的感性外壳。  
与其大张旗鼓地进行主题宣传暠,倒不如多开展  
主题报道暠,淡化自上而下的宣传味,强化对社会问  
1.发挥文字的视觉传播力  
题的关注在转型期回避问题只会让民怨沸腾,更为  
谣言的滋生埋下隐患记者要通过日常观察及多渠  
道了解民意形成问题单,但不是有必录,而是选  
择普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报道。  
南方周末肉感写作报道理念就在努力实  
现感性与理性的平衡。“肉感写作的特点是信息充  
盈和趣味性十足暠,“大尺度观察与细节化表述肉  
感写作的关键记者一方面要置新闻事实于深广背  
2
.建设性引导问题解决  
景中  
,另一方面要多采集细节,善用逻辑链连缀细节,  
随着舆论环境的开放,民众观点也日趋多元,其  
中不乏一些偏激情绪化的表达,这在网络上表现得  
比较突出而传统媒体要超越新媒体之处也在于此,  
如何强化自身的思考深度与引导能力,既不回避社会  
问题,又善于对众声喧哗的舆论进行理性引导。  
对社会问题的积极回应,既强调第一解释权暠,  
也强调建设性换言之,应速度与深度并举,力求及  
时提供深度阐释,又不渲染,不煽动,引导问题解决。  
要获得第一解释权暠,就要快速抓准问题核心,不断  
追问,并善用团队作战,合作采访,达成速度与深度的  
平衡而建设性的实现,是绝不能为追求眼球效应而  
极尽渲染之能事,更不能诱导受众的偏激情绪。  
以南京江宁区垃圾猪报道为例,连篇累牍地铺  
垃圾猪养殖之乱及垃圾猪危害之大,却对监管  
失职这一问题核心视而不见,这并非积极回应社会问  
吸纳电影戏剧小说技法,以镜头感极强的描写和富  
有张力的故事化叙述,给人以情感震撼和美学体  
[16]  
简言之,既要深入地传达事实,又要精彩地表  
达事实。  
肉感写作悦读性的推崇,与学者主张的在  
新媒体时代要在报道中注入温度有着异曲同工之  
所谓温度新闻报道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  
[5]  
情感体验等暠 ,比如注重软事实对软事实的描绘  
提升了通讯的温度暠,对事实意义的建构则延展了通  
讯的深度既不能没有温度暠,温度就无关注  
,深度的传达也就成为奢谈;也不能片面助长视觉  
的通胀和意义的衰竭,毕竟深度始终是核心深度与  
温度共同决定了文章的传播能量。  
2.发掘图片的视觉传播力  
通讯的视觉传播力不仅来自于蒙太奇式的文字  
172  
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通讯的变革  
描述,也源于图片表达可在通讯中加入照片图表、  
地形图等来演绎复杂的新闻事件,比如重大案件过程  
示意图,甚至可将图示发展为三维模拟图。  
的记者和写通讯的记者提出了不同要求:前者以新闻  
型记者为主攻方向,后者则应致力于文学型记者与学  
者型记者。  
过去仅作为新闻配角的图示如今甚至可变身  
为报道主角以组照形式提供图片深度报道成了当  
下报刊一大动向,《南方周末几乎每期都有图片深度  
报道,用一组图片来讲述一个背后蕴藏内涵的故事。  
故事选题要有很强辐射性,能由点到面以小见大地  
映射宏观的社会背景体制环境等与文字说明相得  
益彰的组照,经由精心设计的照片组合及结构线索,  
带给人的不仅有形象的震撼,更有画面之外的思考。  
()呈现开放性形态特征  
普利策新闻奖自201012月改变规则,允许数  
字媒体及其报道参赛,12个奖项,定义在原有评判  
标准上增加了采取任何可使用的新闻手段,包括文  
字报道视频数据库多媒体互动演示或结合上述  
手段的任何形式的表述新评判标准体现了调查  
型报道方式的多元化以及采用视觉化交互式多媒体  
[17]  
呈现形态日趋重要暠 。因调查性报道属通讯范畴,  
故普利策新闻奖评奖标准的变化从一个侧面映射出  
通讯的变革方向:从传统的封闭形态转变为媒介融合  
语境下的开放形态,新闻信息呈现出时间上的可持续  
内容上的集成性生产的交互性及形式的多媒体  
。  
()我的方式展现事实  
我的方式即记者的写作风格,可表现在选题、  
语言手法等方面记者的写作风格虽存在着变化的  
可能性,但应保持某一稳定的主导风格。“我的方式暠  
的形成有着特定路径。  
1
.形成的前提是记者的笔外功夫  
1.动态性:道  
通讯新闻性思想性可读性兼备的特征要求记  
者既有笔内功夫,更有笔外功夫笔外功夫是一种厚  
积薄发的综合性储备,包括记者思想理论阅历知  
识等方面积累,尤其强调文学语言美学素养,否则  
通讯很难有表现力,也难以形成我的方式暠。  
一些传统媒体及其深度报道部创建了官方微博,  
不少记者编辑也把个人微博用于工作微博的简洁  
使之成为记者报道通讯最新进展的上佳选择对微  
博粉丝的评论提问,记者可在后续报道中继续跟踪。  
除利用微博,传统媒体还可设立公共主页平台,在展  
示通讯作品的同时也积极搜集网民留言,并精选留言  
将其延伸为后续报道的方向,推动报道的深入对新  
媒体的利用使通讯文本不再是完成式的,而是进行式  
,有着无限延展的可能性。  
2
.形成的基础是记者对自身特点的分析  
记者对自身优劣势应有清醒认识,包括对思维方  
专业特长审美趣味文学素养文字水平等做精  
准分析,扬长避短,构建独特性。“我的方式既源于  
内容,比如题材选择人物类型等,又来自形式,包括  
体裁语言修辞结构等记者需要统筹考虑自身条  
,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定位风格。  
2.多维性:变单篇特稿式报道为多篇组合式报道  
通讯有时空跨度大背景关联复杂等特点网络  
的超文本传播微博的碎片化暠,培育了受众新的阅  
读口味:对长篇的不耐烦对新闻事实的多维关注。  
单篇线性结构的传统通讯文本已很难胜任如此复杂  
的叙述语境,舍弃大篇幅特稿式写作,采用团队合作、  
操作便捷的组合式报道方式,已成为通讯形态变革的  
一大方向组合式模式早在20世纪80年代深度报  
道在我国勃兴之际就有,但被推崇备至并形成超链  
之势却是在当下。《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  
等报道重大题材时常用此方式,的  
稿件及隐匿于文稿相互联系中的编辑意图来诠释一  
个主题,为受众提供易于接受的全息式报道通讯文  
本的传统叙事方式正被逐步消解。  
3
.形成的条件是记者对受众需求的把握  
风格不是记者一厢情愿的产物,不为受众认可的  
独创性无法演化为风格这里的受众并非抽象概念,  
指媒体的目标受众,而受众需求也非僵化的,总与时  
代同步因此通讯风格的构建一定要结合对媒体定  
时代特征的分析此外,通讯风格能否与新闻事  
实基调协调,也是它能否为受众接受的重要因素。  
4
.通讯风格的形成要有所侧重  
有学者把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文学型记者和  
[10]  
学者型记者暠 。新闻型记者新闻敏感强,注重表述  
的准确客观与简明,却不太讲究文采文学型记者  
善用文学手法,作品感染力强学者型记者富有学  
,思想深邃,作品鞭辟入里在当下传播语境中,受  
众对报道速度深度与温度的共同推崇,对写消息  
3.互动性:与受众共同生产报道内容  
传者不仅可通过与网民的互动深化对新闻事实  
的认识,还能利用网络与网民共同生产报道内容。  
17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晚报深度报道部在微博上公布了一系列调查  
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佛罗里达州保险危机的线  
上报道为例,该报道设计了九大专题板块,对事实展  
开纵向横向延展,鼠标移至相关板框条目,板块内图  
文视频等内容就以视觉化交互式的多媒体形态呈现  
题目,例如:“最近医保骗保的情况很突出您知道有  
哪些骗保的招数? 存在哪些漏洞? 欢迎私信我  
[18]  
。暠 网民的积极参与丰富了报道内容,生成了新  
[17]  
意义暠。  
出来 不难看出,报纸的内容暠、“暠,网站的内  
暠、“暠。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彼此嵌入并非相  
互重复,而是各有特色,分工合作。  
传统媒体还可把与网民的互动转化为传播内容。  
比如提前从上版的稿件中选出最可能引发受众热议  
的话题,发布于传统媒体的公共主页或微博,再从中  
挑选最精彩的受众评论,与新闻稿一同发表如此信  
息生产流程既创新了与受众互动的方式,也深化了报  
道内容事实上,与受众共同生产报道内容,已成为  
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重要特征。  
随着传媒业电信业网络业的统合,社会已进入  
大媒体业时代。“所有传统媒体的融合之路都是从  
只做一种媒体向同时做多种媒体的大媒体业转变  
[12]  
的过程暠 。传统媒体的通讯也不可避免要经历这  
样一次转型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握好不  
暠,处理好与新媒体与传播环境的关系回望过  
,当代通讯始终在变革中行进,每次变革都折射出  
社会的变迁媒介的演进受众的改变毋庸置疑,这  
条变革之路还将一直延伸下去,毕竟历史的车轮不可  
能在原地打转,传播环境也无法凝固不变不过无论  
怎么变,通讯始终要坚守不变的是自己的特色与内  
———理性与深度,这或许也是传统媒体最后一道防  
线。  
4.: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嵌入  
传统媒体的通讯不仅可平移上网,还可改写成新  
媒体格式,制作成网络稿博客微博等多种形态再传  
,形成整合传播效应通讯的报纸版和网络版还可  
彼此嵌入。《华尔街日报在导读栏中提示了每个栏  
目的网络版链接,报纸上是精简体报道,而在网络  
[19]  
版上则为更详尽的完整版 报纸网站的通讯还可  
采用交互式多媒体呈现形态以第95届普利策新闻  
参考文献:  
[
1]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彪.网络事件传播空间结构及其特征研究———以近年来40个网络热点事件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3).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2.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肖遥.提升深度报道量与质适应传媒格局新变化[J].新闻与写作,2010,(6).  
5]张立伟.新媒体环境下的四度新闻暠[J].新闻记者,2011,(4).  
6]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8]()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9]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M].4.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10]艾丰.新闻写作的风格[J].新闻与写作,2010,(9).  
11]张涛甫.微博的功能限度[J].新闻记者,2010,(3).  
12]蔡雯.从面向受众到面对用户暠———试论传媒业态变化对新闻编辑的影响[J].国际新闻界,2011,(5).  
13]童兵.典型报道:功能不足和改革[J].新闻记者,2011,(10).  
14]李先昭,孙巡.一篇报道何以消灭四千垃圾猪暠———从新华日报垃圾猪调查看党报舆论监督[J].传媒观察,2011,(7).  
15]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6]李芳,张超.论深度报道的理念创新———南方周末》“肉感写作为例[J].当代传播,2010,(1).  
17]黄超.从多媒体呈现形体看调查性报道的变与不变———95届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奖作品为例[J].新闻记者,2011,(10).  
18]张鹏.融合运用新媒体———传统报业采编改革新方向[J].新闻与写作,2011,(6).  
19]秦新安.网络时代的财经报纸———华尔街日报的启示[J].新闻大学,2010,(3).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