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0卷第2期  
2
0133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0,No.2  
March,2013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的经典化意义和偏至  
1
2
曹万生,徐玉兰  
(1.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2.上海松江区新桥中学,上海201612)  
暋暋摘要: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对1917年至1927年之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以外的作家社  
团和文学现象的评价,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鲁迅导言的经典化意义,  
首先在于对一些作家评价的经典化,其次是概念和文学社团的经典化同时,《导言也体现了鲁迅文学批评的个性  
和偏至之处。  
关键词: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国现代文学史;经典化  
中图分类号:I210.3暋文献标志码:A暋文章编号:1000灢5315(2013)02灢0096灢10  
1917年至1927年新文学成果  
导言,鲁迅首先评价了自己的呐喊》、《彷  
两部小说集:  
10卷本中国新文学大系》(以下简称大系》)于  
935达  
朱自清郑伯奇洪深阿英诸人对理论小说散  
新诗戏剧资料诸卷主编并导言,致成中国现代  
文学第一个十年不二选本。10卷编选因人轩轾,鲁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以下简称  
暋暋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  
》,《,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  
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  
的特别暠,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然而  
这激动,却是向来怠慢了绍介欧洲大陆文学的缘  
。……而且的收束,也分明的留着安特莱  
(L.Andreev)式的阴冷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暠  
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  
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此后虽然  
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微圆熟,刻划也  
稍加深切,肥皂暠,“离婚,但一面也减少了  
1
导言》)异军鼎立,成为近百年史家必引之论,然惜至  
今无人正面评骘。  
鲁迅导言中对1917年至1927年之文学研究  
创造社以外的作家社团和文学现象的评价,20  
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但也有个别论点至今为人所诟,本文乃以中  
国现代文学史建构之历史为参照,点论其对中国现代  
文学的经典化意义及偏至,以就教于方家。  
自评与他评之经典化  
[1]246-247  
热情,不为读者们所注意了。  
呐喊中的小说有明显的五四高潮期的特点,诚  
如鲁迅所言,受了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仍不免呐  
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  
()鲁迅小说自评———“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  
[2]441  
暠  
于前驱暠 。然而,1923,《新青年由北京迁往上  
收稿日期:2012灢09灢28  
作者简介:曹万生(1949—),,湖北黄冈人,四川师范大学诗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诗学;  
徐玉兰(1979—),,江苏常熟人,文学硕士,上海松江区新桥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96  
曹万生徐玉兰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的经典化意义和偏至  
,新文学的阵营开始分化,鲁迅体味着五四文学革  
命的激情褪去之后的伤感和寂寞,同时也在反思启蒙  
的意义彷徨暤》一诗中,他这样写道:“寂寞新  
主角,或夸耀其颓唐,或衒鬻其才绪,是截然两样  
[
1]252-253  
。  
冯沅君的小说,写出了五四之后觉醒的知识女性  
对封建家庭的批判和眷恋之间左右矛盾的情感体验。  
鲁迅用大胆两个字,道出了冯沅君作品的精神实  
,历来为众多的文学史所认可。  
[3]156  
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暠  
呐喊彷徨》,不仅体现了鲁迅在这段历史时期  
的情绪变化,也反映了新文学运动自开始到落潮整个  
时代思潮的变迁。  
王瑶在史稿中介绍了冯沅君,认为她的小说  
导言,鲁迅用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暠  
寥寥11个字,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角度,对自己的  
内容写女子挣脱旧礼教的束缚,大胆恋爱时的心理  
[4]119  
和钟情暠 。黄修己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以  
下简称发展史》)中评价冯沅君的小说以描写女性  
恋爱心理而引起注意她侧重于内心世界的表现,与  
创造社作家的表现手法相近暠,并认为冯沅君写的爱  
呐喊》、《彷徨两部小说创作进行了准确精辟的评  
,为后来的诸多文学史编撰者所认可,甚至可以说,  
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对鲁迅小说的评价,都未能  
突破鲁迅的这一自评王瑶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以  
下简称史稿》)中认为,鲁迅的小说不仅在思想深度  
上远远超过当时一般作家的成就,而且这些小说的形  
式和艺术构思也新颖多样,形成了成熟的独特的风  
[7]113  
,其特色是大胆真挚热烈暠  
自叙传的写法使得冯沅君的小说风格趋近于创  
造社的作家,但是鲁迅认为,冯沅君小说中的主人公  
“‘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中的主角,或夸耀其颓唐,  
[
4]104  
[1]253  
暠 。钱理群等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以下简称三十年》),分别从“‘表现的深切暞———  
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格式的特别暞———  
或衒鬻其才绪,是截然两样的暠 。对此,《三十年》  
(
中就认为,冯沅君与郁达夫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她  
笔下的性爱描写,纯洁而庄重,即使写男女私奔场  
[
5]38  
[5]78-79  
创造新形式的先锋暞暠 两个角度介绍了鲁迅的小  
,也绝不流于俗艳暠  
作家的本质差异。  
,道出了冯沅君和创造社  
,可见受鲁迅小说自评的影响曹万生的中国现  
代汉语文学史》(以下简称汉语文学史》)认为,“《呐  
彷徨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暞,从多  
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小说艺术的突破对晚清白话小说  
经验教训的继承和对西方小说艺术的融合,集大成地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现代小说新样式,并成为中国现代  
鲁迅对冯沅君小说的评价,借鉴了我国魏晋人物  
品鉴的品评方法,也就是将作者生平际遇和她们的创  
作风格结合起来,不仅形象地描述出其作品的风格,  
而且追溯了其风格形成的原因冯沅君出身于封建  
士大夫家庭,书香门第的教育使她恪守着诗书礼家的  
封建习俗,但是,她所出生的这个封建家庭,又是得五  
四思想启蒙精神解放的风气之先,有着颇为开明的  
教育的家庭她的哥哥冯友兰就是著名的哲学家,对  
冯沅君的思想产生不小的影响所以,一方面,五四  
时期所倡导的西方式民主思想深深地感染并吸引着  
这位年轻的知识女性,迫使她向传统抗争;另一方面,  
封建家庭温暖的亲情包围着她,欲挣脱而不得正是  
这种真切的情感体验,使冯沅君笔下的女性在以爱情  
为突破口挣脱封建家庭束缚之时,表现出特别真实、  
强烈的情感矛盾。  
[6]93  
各体小说发展的重要源头暠 。可见,鲁迅从现代小  
说思想的深刻性和技巧的创新性角度对呐喊》、《彷  
两部小说集的评价获得了文学史编撰者的普遍认  
,由此成为对鲁迅小说的经典评价鉴于鲁迅小说  
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在此不再进行具体的论述。  
(
)他评之一:冯沅君———“大胆暠  
导言,鲁迅这样评价冯沅君:  
卷葹》———拔  
心不死的草名,也是一九二三年起,身在北京,  
而以淦女士的笔名,发表于上海创造社的刊物  
上的作品其中的旅行是提炼了隔绝隔  
绝之后》(并在卷葹)的精粹的名文,虽嫌过  
于说理,却还未伤其自然;……实在是五四运动  
直后,将毅然和传统战斗,而又怕敢毅然和传统  
战斗,遂不得不复活其缠绵悱恻之情的青年们  
的真实的写照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中的  
1926,鲁迅将冯沅君的卷葹编入乌合丛  
》,可见对其创作的肯定但是,欣赏她早期在小说  
创作中显露的才华,就更为她后期创作力的衰竭而惋  
导言,鲁迅再次借匈牙利诗人彼兑斐题  
B.S.夫人照相的诗表达了他的这一情绪:“‘听说你使  
你的男人很幸福,我希望不至于此,因为他是苦恼的  
9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7]207  
夜莺,而今沉默在幸福里了苛待他罢,使他因此常  
常唱出甜美的歌来。暞我并不是说:苦恼是艺术的渊  
,为了艺术,应该使作家们永久陷在苦恼里不过  
在彼兑斐的时候,这话是有些真实的;在十年前的中  
一点闺气暠  
凌叔华出身官宦,家中兄弟姐妹较多,但由于其  
出色的才华,受到父亲的偏爱家庭的背景决定着她  
的小说创作题材和描写对象,所以鲁迅说她写的多为  
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这样世态的一角暠,无论是  
绣枕中的小姐,还是中秋夜中的少妇,凌叔华所  
展现的,都是那个年代中产阶级女性的生活。  
[1]253  
,这话也有些真实的。暠  
鲁迅曾翻译日本文学批评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  
象征》,并向他的学生们极力推荐这本书厨川白村  
认为:“‘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  
根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暞。但是所谓  
象征主义者,决非单是前世纪末法兰西诗坛的一派所  
曾经标榜的主义,凡有一切文艺,古往今来,是无不在  
我们以为,凌叔华的谨慎,与她作为官宦之家的  
儿女自小看惯了世事无常的现实有关在她的自传  
体小说古韵,可以看见一个在大家庭中出生的女  
,从母亲和父亲的其他妻子的命运中读出的人世之  
无奈与凄凉但是相较贫困人家女性为生存而忧虑,  
她们的凄苦又多少有点有产者富贵闲愁的意味正  
如沈从文所说,凌叔华的小说里没有眼泪,没有血,  
[8]257  
这样的意义上,用着象征主义的表现法的。暞暠  
迅在引言中对此观点表示了认同在鲁迅看来,这  
是对冯沅君后期创作力减退的一个很好注解在追  
求爱情而不得的时代,因为有着深切的情感体验,冯  
沅君创作出了卷葹集中的优秀作品后来,冯沅君  
和陆侃如结婚,过上了举案齐眉的家庭生活,于是麻  
醉在自己的甜蜜中,对苦闷的感受也就不再了冯沅  
陆侃如夫妇此后一同致力于文学史的研究,写出  
中国文学史等有分量的学术著作文坛少了一  
个女作家,世上多了一个幸福的女子,学术界多了一  
位颇有成就的学者是得是失,恐怕很难权衡。  
[9]212  
也没有失业或饥饿暠 。她们也不会如冯沅君笔下  
的知识女性那样,断然离开富足的生活而将幸福寄托  
在一个男人身上,她们的眼中,多少有点看透人生的  
世故爱情的滋味只能在偶尔的微醺之时放纵遐想,  
不是不想要,只是无法舍弃那尊贵的身份和固若金汤  
的优质生活所以鲁迅说,她们即使间有出轨之  
暠,也终于还要回复她们的故道暠。  
由于独特的生活经验,凌叔华对于中产阶级家庭  
中旧式女子的生活和心态有着尤为真切的体验对  
于她们的固守封建伦理而导致的生活悲剧,凌叔华表  
现出不同于同时期的女性作家那样犀利的批判,而给  
予了较多的同情和宽容她的小说,在五四时期以民  
平等为知识分子主流价值观念的背景下,展现了  
一个社会阶层女性的真实心态,也写出了历史转折时  
期人性的复杂。  
()他评之二:凌叔华———“谨慎暠  
相对于冯沅君的大胆暠,鲁迅用谨慎一词来形  
容凌叔华他认为凌叔华恰和冯沅君的大胆,敢言  
不同,大抵很谨慎,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  
顺的女性即使间有出轨之作,那是为了偶受着文酒  
之风的吹拂,终于也回复了她的故道来了这是好  
,———使我们看见和冯沅君,黎锦明,川岛,汪静之  
所描写的绝不相同的人物,也就是世态的一角,高门  
概念与社团之经典化  
[1]258  
巨族的精魂暠  
()文学史概念的提出———“乡土文学暠  
在此,鲁迅再次运用知人论世的评鉴方法,从  
凌叔华本人的气质和其气质的成因出发去把握她作  
品的整体风格,为后来的文学史所采用第一个将凌  
叔华写进文学史的是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夏志清给予凌叔华很高的评价黄修己的中国  
现代文学简史》(以下简称简史》)发展史都介绍  
了凌叔华的小说并引用鲁迅的评价,认为她的小说  
鲁迅是第一个为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部分  
作品用乡土文学命名的人导言,鲁迅这  
样写道:  
暋暋蹇先艾叙述过贵州,斐文中关心着榆中,凡  
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  
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  
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但这又非如勃  
兰兑斯(G.Brandes)所说的侨民文学暠,侨寓的  
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  
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  
即使对旧事物有所批判,也不带愤恨激烈之情写  
的女性性情婉顺,小说风格也可说是婉顺的,接近于  
丁西林的那种优雅的喜剧暞。的确从中可以让人看  
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暞,以及在文风上的  
[1]255  
的心胸,或者炫耀他的眼界。  
98  
曹万生徐玉兰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的经典化意义和偏至  
鲁迅在这里所定义的乡土文学暠,是特指那些在  
五四之后离开家乡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生活的作者  
,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参照之下来反观自己的家乡,  
由此所产生的对家乡种种成规陋习进行国民性批判  
的作品导言,鲁迅介绍了王鲁彦许钦文台  
静农蹇先艾等作家的乡土小说,并大量地将他们的  
作品编入小说二集》,显示了他对于这一出现在1923  
年以后的文学现象的重视。  
暠“在鲁迅描写农民的小说与三十年代农村题材作  
[11]95  
品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暠 。《简史之后,《三十  
发展史都介绍了乡土文学暠。应该说,80年  
代中后期出版的这三本文学史,沿用了鲁迅在导言》  
中对乡土文学的定义,并在鲁迅所设定的框架下,  
乡土文学的题材主题意义进行了全面的阐释,  
并进一步肯定乡土文学20年代初期为人生的  
文学向现实主义突进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并肯定其对  
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新文学发展中的主流地位的  
巩固作用此后,“乡土文学基本成为每一本文学史  
必然会书写的一个文学史概念。  
鲁迅用乡土文学这一概念,基本上整合了中国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的农村题材小说在茅盾所写  
小说一集·导言,也以一节的篇幅介绍了徐玉  
潘讯彭家煌和许杰等作家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社团的经典化———新潮社浅草社沉钟社  
[10]72  
不过,茅盾所用的是描写农村生活暠  
这一说法,  
仅仅触及到了这批小说在内容题材上所具有的共  
,未能从更为系统的角度突出这批小说的精神实  
乡土小说的创作者多为文学研究会的成员,而编  
评价文学研究会的小说本是茅盾的职责,然而,鲁  
迅的越俎代庖之举却意义深远。  
导言,鲁迅这样评价新潮上的小说:  
暋暋技术是幼稚的,往往留存着旧小说上的写法  
和情调;而且平铺直叙,一泻无余;或者过于巧  
,在一刹那时中,在一个人上,会聚集了一切难  
堪的不幸然而有一种共同前进的趋向,是那时  
的作者们,没有一个以为小说是脱俗的文学,除  
了为艺术之外,一无所为的他们每作一篇,都  
有所为而发,是在用改革社会的器械,———  
得益于鲁迅乡土题材小说的示范,王鲁彦许钦  
台静农等的乡土小说继续着鲁迅国民性批判的主  
他们写农村的典妻冥婚械斗,展现农民思想的  
愚昧;写采石工人冒着生命的危险维持生存,展现农  
民一代一代轮回式的苦难这些都与鲁迅农村题材  
小说所取的是一致的视角,即有批判有同情。  
[1]247  
虽然也没有设定终极的目标。  
从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而言,《新潮上的小说无  
论从主题还是从技巧上都体现了中国现代小说草创  
期的特色,也就是鲁迅所说的技术是幼稚的暠,但往  
有所为暠。这些小说有着五四这一时代特征,也就  
是狂热激进冲动盲目,仿佛是一种文学的发烧暠。  
鲁迅在导言,基本完成了对新潮小说的文学史定  
,新潮上的小说创作显示了问题小说的端  
鲁迅对乡土文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无论是从题  
内容,还是精神实质上,都对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  
十年的农村题材小说进行了宏观的概括,获得了文学  
史写作者的普遍认可。1984年出版的黄修己的简  
第一个将乡土文学写入文学史简史,  
黄修己认为乡土文学的作家师承鲁迅的传统,主要  
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去表现农村题材鲁迅农村  
题材作品的精神实质其实就是国民性批判对农民的  
启蒙,在此,《简史揭示了乡土文学的精神实质。  
通过对王鲁彦许钦文台静农蹇先艾彭家煌废名  
等乡土作家作品的分析,《简史总结乡土文学在内  
[
5]61  
暠 。后来的文学史基本上都沿用了鲁迅的这一  
评价。  
中国的小说从历来被称为小道暠,到开始进入文  
学正宗的行列,始于梁启超在20世纪初期所发起的  
小说界革命暠。梁启超认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  
[12]50  
先新一国之小说暠 ,“今日欲改革群治,必自小说  
[11]90  
[12]52-53  
容上主要表现农民的种种痛苦暠 、“妇女所受到  
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暠  
中国现代  
[
11]91  
更为深重的压迫暠 、“农村中的封建性陋俗和农民  
小说从草创之时,就背负起了沉重的社会改革的使  
,这也为中国现代小说在整个发展史上的命运埋下  
了伏笔。  
[11]92  
思想的麻木暠  
以及地主阶级和农村小有产者的  
[11]93  
败落暠 。值得注意的是,简史,黄修己已经  
将茅盾在小说一集·导言中所介绍的描写农村生  
负载着社会使命的现代小说自社会问题切入,与  
的小说作家彭家煌许杰等一起纳入乡土文学暠 1918新青年上所刊载的易卜生专号有关挪  
的范畴,可见对鲁迅所提概念的认可,并认为乡土文 威作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在当时风行一时,鲁迅也  
9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对娜拉走了以后会怎样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父亲等  
问题进行过一系列的思考由此,关于婚姻自由的问  
妇女贞洁的问题,礼教问题劳工问题等出现在当  
时的小说创作中然而,也正是因为涉猎的这些题材  
仅仅局限于知识分子的生活圈,而且往往从浮泛的社  
会问题出发而缺少个人生活的体验,这些小说在题材  
的开掘不够深刻,理念化的毛病比较突出比较而  
,汪敬熙是其中有所突破的一个在被鲁迅选入  
自我抒情小说暠,提出了他们在吸收德国浪漫主义  
的同时,更多地受到西方现代派的影响暠,并认为鲁迅  
对他们的评价概括了他们抒发感情的形式,在挖掘  
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心灵的刻画上,有哪些新  
[5]79-80  
,是可视为定评的暠  
可以看出,《三十年不  
仅肯定鲁迅对浅草社沉钟社的评价,而且突出他们  
小说是属于浪漫主义的自我抒情小说,明确提出西  
方现代派对他们小说创作的影响这基本上成为文  
学史对浅草社沉钟社的定评。  
小说二集一个勤学的学生,汪敬熙通过对一  
个平常一丝不苟勤劳苦读的学生某天去国务院看发  
榜前后的心理过程的描写,揭示了新一代青年谨严苦  
读背后的期望,依然是延续了数千年封建士大夫式的  
封官纳妾在小说中,汪敬熙治心理学的功力使得  
这个学生那种虚荣谨小慎微浮夸侥幸的心理被挖  
掘的相当巧妙对此,司马长风认为:“这是一篇写实  
的讽刺小说,与当时一般人专揭社会病苦的风格不  
鲁迅所说的这个热烈暠、“悲凉的情绪应是那个  
时代赋予文学青年的时代病相比新潮作家们的  
激进,浅草社沉钟社的成员们彷徨;前者狂放,后者  
往往悲凉;前者充满希望大刀阔斧地要改造社会,而  
后者感到绝望无处倾诉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过  
,北京的文坛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显着寂寞荒凉  
[
1]250-251  
的古战场的情景暠  
鲁迅不止一次形容过他  
[
13]113  
大相同,实际上要深刻得多。暠  
假如说新潮上的  
对这一段历史的真切体验这个硝烟过后的古战场,  
剩下的只是几个散兵,散兵游勇,却布不成阵了这  
些在北大学习外文的青年,熟悉并深深感染西方现代  
主义思潮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精神上的,  
也就是西方世纪末的情绪:王尔德波德莱尔的颓废、  
尼采的虚无安特莱夫式的阴冷这些西方世纪末的  
情绪结合着中国当时的现状,使浅草社沉钟社成员  
的作品展现出真挚然而悲观沉郁的风格也就是鲁  
迅所形容的,他们玄发朱颜暠,却流露着与年龄不相  
衬的沧桑表情另一方面是指写作技巧,也就是对西  
方现代主义小说技巧的借鉴,这主要体现在被鲁迅编  
大系的林如稷陈翔鹤等人的小说当中鉴于篇  
,在此不作具体论述。  
小说体现了五四激越的时代风貌的话,那么浅草社、  
沉钟社的小说则体现着五四狂潮褪去之后感伤的时  
代情绪小说二集,鲁迅收入的浅草社沉钟  
社的作品达15篇之多导言,鲁迅评价浅草  
社的成员们向外,在摄取异域的营养,向内,在挖掘  
自己的魂灵,在发见心灵的眼睛和喉舌,来凝视这世  
[1]250-251  
,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暠  
对于沉钟  
社成员的心情,鲁迅认为是大抵热烈,然而悲凉的。  
即使寻到一点光明,‘径一周三暞,却分明的看见了周  
围的无涯际的黑暗。……往往春非我春,秋非我  
暞,玄发朱颜,低唱着饱经忧患的不欲明言的断肠之  
[
1]250-251  
暠  
但是,鲁迅还是肯定沉钟社成员们在文  
学上执着的努力,肯定沉钟社却确是中国的最坚韧,  
当然,除以上论及的新潮社浅草社沉钟社,鲁  
迅在导言中还介绍了弥洒社狂飙社莽原社未名  
社等,它们也成为后来的文学史必然会提及的文学社  
鉴于弥洒社狂飙社在小说创作方面的成就较为  
一般,而莽原社未名社的小说基本被列入乡土文  
当中,在此不作赘述。  
[1]252  
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暠  
鲁迅对浅草社沉钟社的评价,不仅体现了他们  
小说的精神气质,而且道及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从情  
技巧上对他们的创作产生的影响,为诸多文学史  
编撰者所认可唐弢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下简称  
唐弢本暠)给予浅草社沉钟社的小说以不少的篇幅,  
独立个性批评与偏至  
认为沉钟社成员多倾向以知识分子的生活为题材,  
直抒对现实的不满,热烈而又悲凉,虽然极力要将真  
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暞,而又往往成为鲁迅所说的  
()废名———“有意低徊,顾影自怜暠?  
虽然在鲁迅的农村题材小说中,民间文化构成了  
其小说人物的精神意蕴,但是民间文化始终被鲁迅视  
为与现代性相对立的负面形式而存在(《社戏是一个  
例外)。相反的,废名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创作面对  
乡土取的却是和鲁迅完全不同的视角在废名和沈  
饱经忧患的不欲明言的断肠之曲。暞初时技巧不免幼  
[14]207  
,但逐渐有着进展暠  
沉钟社的小说是以抒发个人苦闷和感伤情绪为主的  
。《三十年认为,浅草社、  
100  
曹万生徐玉兰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的经典化意义和偏至  
从文的笔下,乡土世界中处处洋溢着和谐的气氛,闪  
的推崇,周作人更倾向于陶渊明平淡静穆渐进自然  
的生活旨趣,这种精神气质很好地体现在他的散文创  
作中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废名是用周作人的散文  
笔法在写着小说鲁迅和周作人,虽然在1923年兄  
弟失和之后再无直接对垒,但是,当废名在骆驼草》  
上向鲁迅公开叫板的时候,鲁迅还是写出了势所必  
,理有固然中那几句颇为激愤的话而在30年  
,他们在彼此的杂文创作中没有停止过互相的隐  
,一方面体现了这两位决裂的兄弟依然无法忘情于  
对方,一方面也体现了此时他们再难调和的人生取  
。  
耀着人性的光辉,他们着力挖掘农村中古朴的民风、  
自然人性中的美质中国现代文学中悖论式地出现  
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乡村世界,对于那个愚昧落后的  
农村,鲁迅在导言中是倾注了大量的笔墨的;而对  
于后者,鲁迅只介绍了一个废名。  
导言,鲁迅这样评价废名:“后来以废名暞  
出名冯文炳,也是在浅草中略见一斑的作者,但并  
未显出他的特长来在一九二五年出版的竹林的故  
,才见以冲淡为衣,而如著者所说,仍能从他们  
当中理出我的哀愁的作品可惜的是大约作者过于  
珍惜他有限的哀愁暞,不久就更加不欲像先前一般的  
闪露,于是从率直的读者看了,就只见其有意低徊,顾  
对于周作人及诸位京派文人在文学立场上对  
现实的步步隐退,鲁迅显然颇为不满所以,在他们  
对其精神领袖陶渊明的平和静穆暠、“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进行片面的追求的时候,鲁迅义正言辞地  
指出,即使是陶渊明也还有着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  
金刚怒目的一面,由此指向的,是这些京派暠  
文人们以片面地曲解古人的方式为他们自己的退隐  
寻源。  
[1]252  
影自怜之态了。暠  
鲁迅对废名的这一评价,一方面奠定了他在文学  
史上地位,一方面也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史对他的评  
王瑶的史稿中就认为,废名的小说写的是湖  
北的小乡村,地方性很强,有鲜明的地方口语,但在冲  
淡的外衣下,浸满了作者的哀愁。‘于是从率直的读  
[
4]121  
者看来,就只见其有意低徊,顾影自怜之态了暞。暠  
应该说,鲁迅在导言中对废名小说的评价是不充分  
三十年,鲁迅在导言所设立的立足于  
作品社会意义的评价开始被突破,取而代之的是从审  
美的视角挖掘废名小说中的田园牧歌情调对后来的  
鲁迅以为,中国几千年的隐文化,只是向庙堂文  
化归顺的另一途径;登仕或是归隐,都不过是中国知  
识分子不同的谋生之道鲁迅极其痛恨这种借隐逸  
之名为自己谋利的行为所以,鲁迅在导言中对废  
名小说社会意义贫乏的批评,一方面体现着他对废  
周作人等京派文人在文学取向上的分歧,另一  
方面也是他对中国几千年以来隐逸文化的批判然  
,强大的批判力量也带来了鲁迅在文学评价上的局  
,这使得20年代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创作中异于国  
民性批判的一脉未能在鲁迅的导言中凸显出来,那  
就是在废名的早期乡土小说中所隐现的对于乡土世  
界的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书写,这在沈从文20世纪30  
年代的小说创作中趋于成熟并到达巅峰,并至今被视  
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奇葩。  
京派小说所产生的影响到了90年代初期,文学  
史注重开掘废名小说中的文化意蕴,并将废名具有独  
特思想内涵的乡土抒情小说与鲁迅等开创的国民性  
批判的乡土写实小说视为20年代乡土文学两大重  
,这无疑将废名早期乡土小说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  
到了21世纪的几部文学史当中,对废名小说的  
思想意义的挖掘趋于淡化,注重的是废名小说在文体  
上的实验意义和语言上的创新对京派小说作家的  
影响正如有研究者所认为的,“如果客观地全局地  
进行观察,应当承认,废名沈从文一派的田园小说在  
()《玉君》———“降生也就是死亡暠?  
[
15]130  
艺术上的成就高于思想价值暠  
鲁迅对新潮小说的总体创作的评价取得了文  
学史的普遍认可,但是,他对新潮社作家杨振声的小  
玉君》“降生也就是死亡的评价却引起了不小的  
争议。  
我们以为,鲁迅对于废名早期乡土小说不够到位  
的阐释,一方面与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这个中国特  
定历史时期对文学作品社会作用的强化有关,另一方  
,也与废名的精神导师周作人有关。  
纵观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没有一本文学史引用  
鲁迅对于玉君的这一评价王瑶在史稿中认为,  
0京派盟主,在北方的文  
3
[4]105  
坛拥有相当的声望,而废名不仅是他的高徒,也是他  
的盟友相对于鲁迅对于思想通达个性独特的嵇康  
玉君》“旧小说的语调仍然很浓暠 。“唐弢本认  
,《玉君》“情节曲折,文笔洗练,在人物创造和生活  
10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6]202  
描绘上,体现了作者要忠实于主观的创作主张,存  
在着过分把天然艺术化的缺点,不过构思精巧意  
趣盎然,从许多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艺术手段的成就和  
……暠  
可以看出,陈西滢在肯定玉君中塑造了  
菱君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了林一存这个中  
国小说中不曾有过的人物的同时,还是客观地提出了  
玉君主人公人物形象不够鲜明旧小说的气息过  
整体结构有毛病等问题杨振声在玉君自  
中这样写道:“先谢谢邓叔存先生,为了他的批评,  
我改了第一遍再谢谢陈通伯先生,为了他的批评,  
我改了第二遍最后再谢谢胡适之先生,为了他的批  
[14]167  
进展,使作品在当时获得了较大的影响暠  
三  
十年认为,杨振声的长篇小说(玉君》)“并不成  
,在揭露封建家族丑恶的同时流露感伤的意绪,写  
实笔调照样地不够纯正,几个人物组成的单线条结构  
也显得简单,但他控制小说气氛的笔力是充足的,展  
[5]64  
[17]2  
露现代小说长篇草创期的一般特色暠 。有褒有贬,  
均未采用鲁迅对玉君》“降生也就是死亡的评价。  
那么,为何鲁迅要用降生即是死亡这样极端的  
文字来评价玉君》? 我认为,这一方面是来自于玉  
这部小说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来自于鲁迅对  
现代评论派的门户之见。  
,我改了第三遍。暠 于是鲁迅讽刺杨振声是博采  
众长暠,塑造出了这么一个过于理想化概念化的玉  
的形象,这个众长博采的又是鲁迅所憎恶  
的一群,自然引起他的反感于是,鲁迅夸大了玉  
的这些缺点,说它不过是一个傀儡暠,其实也影射  
着杨振声就是现代评论派的傀儡,玉君也是傀  
儡之作,宣判了它降生也就是死亡暠,是没有生命力  
。  
玉君这部小说本身而言,的确存在着说理的  
意味过重,主人公形象过于理想化概念化的问题。  
主人公玉君面对人生的任何一种选择,都指向了人格  
的完美在情人和军阀之子之间,玉君选择情人,这  
是合乎逻辑的而在日夜思念的情人杜平夫和朋友  
兼恩人林一存之间,玉君却没有选择前者,原因是得  
知杜平夫爱的只是她的肉体并非她的灵魂,这就有着  
理念化的意味了这里,没有刻画玉君在爱情信仰崩  
塌时焦灼的痛苦,也没有刻画玉君对昔日情感的留  
,在过分着力刻画玉君灵魂的高洁的同时,歪曲了  
生活本身的逻辑,将人物的心理变化作了简单化处  
最后一次,面对以后的生活道路的选择,玉君毅  
然决定离开自己的家庭创造新生活,又一次展现了一  
个女性的果敢和勇气可是,这种果敢和勇气在小说  
前面对玉君性格的刻画中根本没有可追溯的线索。  
玉君是完美的,就是太过完美,失去了她的真实感。  
这的确是杨振声实践了用理想与意志去补天然之缺  
的创作理念而美化出来的理念化的人物,这可能  
是鲁迅对玉君反感的原因之一。  
玉君的确算不上20世纪20年代的一部杰作,  
但是降生也就是死亡也只能是鲁迅的一家之言。  
()冯至———“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暠?  
导言,鲁迅称冯至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  
情诗人一语奠定了冯至在诗坛的地位截止到1935  
32,冯至一共出过两本诗集,1927年出版  
昨日之歌以及1929年出版的北游及其它》。虽  
然如此,冯至在当时的文坛并未引起注意对此,我  
们不禁要产生疑问,鲁迅为何要在编选一个小说集的  
导言中去评价一个诗人,而且是这么高的评价? 冯  
至能称得上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暠?  
我们以为,鲁迅对冯至的评价是有争议的,他在  
导言中如此突兀地去评价冯至,所针对的是新月派  
诗人徐志摩鲁迅这句话的触发点,1927年徐志  
梁实秋胡适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时,开幕纪念  
第一批出版新书预告中称徐志摩一只手奠  
定了一个文坛的基础这句话在钟楼上———  
其实,降生也就是死亡一句,鲁迅对新潮》  
作家小说的总体评价用在玉君还属恰当对于玉  
》,陈西滢说:“你尽可以说它的结构有毛病,情节有  
时像电影你尽可以说,他的文字虽然流丽,总脱不  
了旧词章旧小说的气味甚至于你尽可以说,它的名  
字的主人,玉君,始终没有清清楚楚的露出她的面目  
可是只要有了可爱的小女孩菱君,《玉君已经不  
愧为一本有价值的创作了,何况它的真正的主人,林  
一存,是中国小说中从来不曾有过的人物。  
夜记之二一文中,鲁迅就讽刺徐志摩“‘花呀月呀暞,  
不出于啼饥号寒者之口,一手奠定中国的文坛暞,  
[18]35  
亦为苦工猪仔所不敢望也暠 。显然对新月派同人  
对徐志摩的吹捧颇为不满,于是在1935年编选大  
》,撰写导言的时候,他突兀地称冯至为中国最  
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给予还击。  
关于鲁迅为何要这么排斥徐志摩,周作人说得很  
:“我相信这所以招致如此怨恨者也只是志摩的阶  
[19]216  
级之故,而决不是他的个人。暠  
102  
曹万生徐玉兰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的经典化意义和偏至  
[
5]127  
假如说在语丝之初,鲁迅对徐志摩只是因为其  
英美留学生的优越感的炫耀而看不惯他,不自觉地要  
去刺他一下的话,那么经过与陈西滢的论战,在鲁迅  
看来,徐志摩以调停的姿态声援同伴,已公然站在陈  
西滢的一边,成为与他对立的论敌了鲁迅是个记仇  
的人,所以在八年以后所撰写的导言,还不忘借  
称冯至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来暗驳新月派  
诗人们推徐志摩一只手奠定了一个文坛的基础暠。  
沉思的调子暠 。朱栋霖等的中国现代文学  
(1917-1997)》中认为:“冯至的抒情诗,感情深沉  
含蓄,不似徐志摩闻一多的瑰丽多彩;在手法上,平  
淡中见奇巧,哀婉清丽,不似徐志摩闻一多的瑰丽多  
[
22]79  
,也不若郭沫若的直诉狂呼。暠 曹万生也认为冯  
[
6]143  
至的诗笔致冷隽,思绪幽婉暠 ,而严家炎也提到  
[
23]186  
了冯至诗风的含蓄内敛暠  
可见,鲁迅对于诗歌  
的幽婉含蓄的要求在冯至的诗中是得到了践行的。  
20世纪20年代初的诗坛,冯至的抒情诗显得  
与众不同假如说郭沫若的诗一定要在情感正烈暠  
的时候才能写出,那么冯至的诗显然收敛了郭沫若似  
的喷涌不惜的激情,呈现出了含蓄沉郁的基调同  
样是情诗,相较于湖畔诗人的青春跳跃,冯至的情诗  
有着少年老成的中年气息;同样真挚的情感,冯至的  
诗仿佛浸透了自己的深刻体验,显得更加厚重真醇。  
正如袁可嘉所说,冯至抒的情不是那么暞,却是十  
导言写于193532,离徐志摩空难去世已  
经有三年半左右的时间,对于一个已经死去的人,鲁  
迅还是不能将他们之间的恩怨放下,正如他自己在去  
世之前所说的,对于过去的仇人,他一个也不原谅。  
假如鲁迅不是这么执着,也许会活得轻松很多吧,在  
我们看来也会更可爱些可是,那又不是鲁迅了。  
细细思之,鲁迅对徐志摩这种英美派的优越感有  
着潜在的不屑之外,这中间是不是也有着些许嫉妒的  
成分在里面呢? 由于家庭时代的原因,传统文化在  
鲁迅身上显示出了沉重的压力比如在婚姻上,鲁迅  
这个决绝的封建文化的批判者,却只能说:“自己背着  
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  
[24]3  
暞暠  
南方的夜,诗人仿佛是一个温柔贴心的  
情人,借一只燕子,带来南方温热的气息,以温暖北方  
的情人寒冷的心他让那只燕子将南方静夜芦苇的  
气息湖面上的星空棕榈林中的歌声衔了来,并写  
:“燕子说,南方有一种珍奇的花朵,经过二十年的  
寂寞才开一次。———这时我胸中忽觉得有一朵花儿  
[20]135  
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暠  
鲁迅  
只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这样的选择也体现在  
他的婚姻当中但是徐志摩却不一样,他披荆斩棘、  
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其叛逆的行为所产生的  
力量在当时可能比鲁迅言辞犀利的文章要来得更具  
震撼力面对传统,鲁迅显得要比徐志摩他们沉重得  
。  
[25]69  
隐藏,它要在这静夜里火一样地开放!暠  
在诗中,  
冷与热的对比本身就提升着情感的浓度,而这结尾处  
表明,这情爱是经过了二十年寂寞的沉淀才在这静夜  
如火喷发,这迟滞和压抑又使得这浓烈的情感增加了  
力度,由此产生强大的感染力而且,冯至的诗讲究  
格律又并不死板,有着内在的音韵和古典的气息,这  
与鲁迅对诗歌音乐美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实属鲁迅对冯至的  
偏爱,究其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鲁迅对冯至诗风的喜  
鲁迅虽然自谦自己对诗歌并不研究,只是看着文  
坛寂寞就来敲敲边鼓,但是,鲁迅对诗歌显然是有着  
自己的独特观点的鲁迅说:“我以为感情正烈的时  
另一方面,鲁迅对冯至的偏爱,还与他对于比亚  
兹莱画风的激赏有关。  
[
21]99  
,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暠  
冯至曾坦言他的一诗是在比亚兹莱一幅画  
的启发下创作而成,对于此诗,何其芳在50年代就曾  
评价它写得不落俗套暠、“有色采暠,其长处不仅在于  
构思的巧妙暠,“而是由于作者青年时期对于寂寞暞  
925,广,迅  
1
[21]99  
说诗的造语还须曲折暠 。可见,鲁迅欣赏的诗在  
情感上应该是节制的,在表现上是含蓄的内敛的。  
而冯至诗歌正好体现出情感的节制和表现的含蓄幽  
。  
[26]91-92  
有深切的感受暠  
而比亚兹莱那种善于把世上一切不一致的事物  
对此,《三十年中就认为,鲁迅之所以把冯至誉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暠,就是与鲁迅以上对诗  
歌的观点紧密联系的,并认为冯至抒情诗的最大特  
色正是处处表现出艺术的节制暠,“他的抒情诗具有一  
聚在一起,以他自己的模型来使他们织成一  
[
27]356-357  
暠  
的画风颇得鲁迅的赞赏鲁迅曾将比亚  
兹莱的十六幅作品编成比亚兹莱画选19294  
月出版,他说:“这九十年代就是世人所称的世纪末  
10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findesicle)暠,而比亚兹莱是这年代底唯一的表现  
九十年代底不安定,好考究的,傲慢的情调呼他  
的文学史定位。  
导言的经典化意义,首先在于对一些作家评价  
[
27]356  
出来的暠  
程光炜等的文学史中认为,》  
的经典化鲁迅从思想和艺术的角度,完成了呐  
》、《彷徨两部小说集的自我评价,这成为20世纪  
中国现代文学史对鲁迅这两部白话小说集的定评。  
另外,鲁迅借鉴我国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评方法,分别  
大胆暠、“谨慎两个词准确地评价了冯沅君和凌叔  
华的小说创作,成为文学史公认的评价。  
,“‘热烈的乡思却以冰冷的的形象外化出来,  
也正是把热烈悲凉的双重情调统一在一起,在  
反差中给人以极其难忘的印象。……这或许是诗人  
[
28]126  
被鲁迅给予了过高的赞誉的内在原因暠  
。《汉语  
文学史中也认同冯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将不和  
谐的事物聚集在一起的比亚兹莱画风或许是鲁迅对  
鲁迅导言的又一重大贡献,是概念和社团的经  
典化。《导言提出了乡土文学概念,由此从内容、  
题材主题等方面基本整合了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  
年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导言准确评价了新潮社、  
浅草社沉钟社弥洒社莽原社未名社和狂飙社等  
文学社团,基本完成了他们的文学史定位。  
[6]114  
冯至特别偏爱的原因暠  
除了以上原因,我认为鲁迅对冯至的偏爱还来自  
于在某些文学趣味上与冯至的相近除了抒情诗,冯  
至还创作了不俗的叙事诗,朱自清就认为冯至的叙事  
[29]165  
堪称独步暠  
冯至的叙事诗在很大程度上受  
到德国谣曲的影响,冯至年轻时就喜爱德国诗人海涅  
的诗歌,而据周作人的回忆,年轻时的鲁迅对海涅的  
诗歌也尤其钟爱,在经济异常紧张的情况下买了不少  
海涅的诗集另外,不仅在早期的摩罗诗力说,  
而且在后来的文章中,鲁迅多次表示对于匈牙利诗人  
彼兑斐的喜爱,而冯至对此诗人也是颇有研究,写过  
一篇关于彼兑斐的论文,并且曾在鲁迅与沉钟社一  
文中表示,看过鲁迅翻译的彼兑斐的诗集,与鲁迅也  
就此进行过讨论这些细小的因素促成了鲁迅与这  
个年轻的诗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共同的爱好和审美趣  
味无疑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心而且,冯至低调内敛、  
谦逊的性格更让鲁迅产生好感。  
当然,《导言也体现了鲁迅文学批评的个性和偏  
至之处鉴于鲁迅对乡土文学一以贯之的国民性  
批判视角,致使他对于废名的乡土题材小说在思想内  
涵和文体创新等方面的挖掘不够由于鲁迅与现代  
评论派无法调和的矛盾,导致他对杨振声的小说玉  
的极端之词由于执着于个人的旨趣和各种人事  
纷争,他对于冯至的评价也存在着诸多争议。  
1933发表的文床秋梦,鲁迅这样写道:  
五四时候,曾经在出版界上发现了文丐暞,接着又发  
现了文氓暞,但这种威风凛凛的人物,却是我今年秋  
天在上海新发现的,无以名之,姑且称为文官。  
看文学史,文坛是常会有完整而干净的时候的,但谁  
曾见过这文坛的澄清,会和这类的文官们有丝毫关  
鲁迅对冯至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评价  
不可避免地带有些个人情绪,不能算是史笔暠,它内  
在地体现鲁迅对冯至偏爱和期待,外在地表现着鲁迅  
对中国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徐志摩的排斥。  
结论  
[30]307  
系的呢。暠  
两年后,鲁迅应邀编选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  
说二集》,并撰写导言》,是否也算是充当了一回文  
的角色? 鲁迅早就看清了文坛的澄清是来自于  
文官的过滤,那么,鲁迅评得好不好,几十年来的文  
学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鲁迅在导言,基本完成了对中国现代文学第  
一个十年除了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之外的小说创作  
注释:  
在鲁迅之前,周作人提倡过乡土文艺暠,但只是理论上的倡导,并非将其作为一个文学史概念而提出详见周作人《暣在希腊诸  
附记》、《地方与文艺《暣旧梦等文章。  
转引自鲁迅在钟楼上———夜记之二》,《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38。  
参考文献:  
[
1]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M]//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鲁迅.呐喊·自序[M]//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鲁迅.彷徨》[M]//鲁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
[
104  
曹万生徐玉兰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的经典化意义和偏至  
[
4]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5]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曹万生.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8]鲁迅.《苦闷的象征引言[M]//鲁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9]沈从文.论中国创作小说[M]//沈从文全集:第十六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  
10]茅盾.《小说一集导言[G]//《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1917—1927).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11]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12]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G]//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3]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M].香港:昭明出版社,1975.  
14]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5]许志英,邹恬.中国现代文学主潮[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6]陈西滢.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M]//西滢闲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7]杨振声.《玉君自序[M]//玉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8]鲁迅.在钟楼上———夜记之二[M]//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9]周作人.志摩纪念[M]//周作人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20]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M]//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1]鲁迅.两地书[M]//鲁迅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2]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3]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4]袁可嘉.“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暠———冯至诗文选序[M]//昨日之歌.珠海:珠海出版社,1997.  
25]冯至.南方的夜[M]//昨日之歌.珠海:珠海出版社,1997.  
26]何其芳.诗歌欣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7]鲁迅.《比亚兹莱画选小引[M]//鲁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8]程光炜,刘勇,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9]朱自清.《诗集导言[G]//《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1917—1927).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30]鲁迅.文床秋梦[M]//鲁迅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