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竹麻号子》研究的赋学意义
2014/5/6 9:06:58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巴蜀论丛
作者: 王小盾
英文标题:
中文副标题:
英文副标题:
中文关键词:《竹麻号子》;民歌的生存条件;从“风”到“赋”的转变
英文关键词:
基金名称:
基金类别:
中文摘要:
《竹麻号子》是一种造纸劳动号子,保存在四川省邛崃、夹江两县。为协调劳动,采用一领众和的歌唱方式。从其性质来看,可分为三种:一为夹江《竹麻号子》,保持了同造纸劳动的紧密联系,因而表现出腔调丰富、节奏规整、和部词生动活泼的特点;二为邛崃《竹麻号子》,因手工造纸工艺的消失而呈衰变状态,较具舞台化、歌唱化特点;三为由《竹麻号子》艺术团表演、展现在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舞台的艺术化的《竹麻号子》。若用古代的文体名来作类比,这一现象可反映出从“风”到“赋”的跨越。周代乐官传述民歌有“风”、“赋”、“诵”三种方式,由“瞽”、“瞍”、“矇”等具有不同辨音能力的乐官承担。“风”为按民歌曲调原样进行传达,“赋”为用雅言诵的方式来转述民歌,“诵”为离开原来曲调的仪式性诵读。从“风”到“赋”、“诵”的转变有其必然性。这不仅因为古代人所采之风要用于仪式和王者听政,故须按仪式规范加以改制,须以雅言传述以达上听;而且因为,真正的民歌是同民众的劳动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旦脱离所生存的土壤便不免变质。这一点,是邛崃《竹麻号子》研究对于赋史研究的重要启示。
英文摘要:
下一条: 陈寿编辑《诸葛亮集》述考
其他文章
- 底层叙事:一个未完成的命题(2014/5/6 9:15:49)
- 陈寿编辑《诸葛亮集》述考(2014/5/6 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