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2 卷第期  
2015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2,No.1  
January,2015  
论学生发展在班级生活中的实现  
———基于中国学生与班级同学关系的视角  
成  
华东师范大学a.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b.教育学系上海200062)  
摘要人的发展在关系中实现 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创生着丰富的关系同班同学关系是其中最基本的关系之  
这一同学关系对学生具有重要的生命意义和教育价值它孕育着学生间兄弟姐妹般的关系平等共存的关系、  
共同创造的关系和相互学习的关系。  
关键词学生发展同学关系班级生活育人价值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501⁃0089⁃05  
1]283  
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关系”,“个人的正常  
依赖外部评价转而仰赖自我评价”  
生命活动不仅要求与环境交流信息而且要求同环  
关系具有孕育学生发展的意义本文集中关注  
学生与同班同学之间的交往关系这一关系是中国  
学生班级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关系形态之一且相  
对于师生关系而言无论就时间的持续性交往的密  
切性还是就内容的丰富性来说都达到了最高  
”;即便教师不在场这一关系都保持在场状态。  
这一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生成学生的生存  
形态与发展内涵的可能性。  
1]367  
而且人的生  
境建立某种有情感意义的关系”  
命活动是人与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一定会生成多  
样的关系关系本身的建立发展变化也就意味着  
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变化与发展。  
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建立着与物理环境社  
会组织与文化等多层次的关系建立着与物与事、  
与人的多类型关系关系的质量就体现着学生发  
展的状态关系的发展就意味着学生的发展即便  
是从自我意识发展的意义上说,“儿童活动领域的  
分化,‘关系人’(父母幼儿园保育员学校教师同  
龄人数量的增加必然使别人观察他的角度侧面  
也随之增多从而必然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这些矛  
盾和冲突促进着儿童的自主意识发展并且使他由  
在当下的实践中同样可能存在同学之间的精  
神欺侮与行为暴力存在不同学生群体间的相互排  
也有着班级内部等级制的存在任何一种关系  
的存在都具有多样性而正是对关系的自觉促成  
着关系的生成性与生命力的激发。  
本文论述的就是基于中国学生班级生活的特  
收稿日期2014⁃09⁃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重大项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班级日  
常生活重建与学生发展研究”(11JJD880013);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课题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是如何学  
习的基于中国班级建设实践与学习科学发展”(A1306);上海市2013 年度曙光计划项目中小学生领导力发展  
与学生组织建设研究”(13SG27)。  
作者简介李家成(1973—),安徽六安人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教育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学生发展学校变革家校合作等。  
8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殊性而呈现出来的发展可能性。  
对于群体生活的关注对于班级作为学生成长之  
同班同学关系成就学生间兄弟姐妹般的情  
的理解尤其是教师的教育介入促成着这一  
同学关系的真正建立发展与深化中国的班主任  
非常熟悉于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关系例如同桌之间  
的摩擦好朋友之间的闹别扭同伴之间的嫉妒等  
中国教师无论是从传统文化还是从教育视角  
出发都会努力促成同学之间的相关关爱更何况这  
一关心友爱互助感恩的教育一直是班级主题教  
育的重要构成。  
在复杂性极度增强的社会随着社会的碎片化,  
人际关系的冷漠就意味着一种消耗力杀伤力有  
思想家从所有人共同存在于地球母亲的意义  
倡导一种兄弟情义”,以维护人的存在尊严。  
在他们看来,“学生必须获得一种人性的欣赏以建  
立起同伴关系和兄弟情义领悟我们共有的同一性  
和相互之间的差异性理解上述同一性和差异性的  
同学之间的兄弟姐妹关系虽不是血缘关系但  
确是真实的精神存在它不仅直接彰显着学生当下  
的生活质量而且将延续到个体生命的历程之中与  
个体生命融为一体。  
3]51  
复杂性而非将之简化为单一而消极的图景”  
这在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中国背景下尤具现  
实意义班级生活的群体性或同辈群体的共同生  
极不同于家庭生活状态无论是对于学生社会  
性的培养还是个性的发展同辈群体的共同生活本  
身就充满意义在这一意义上,“班级 就是一个  
延续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充满着相互间的关爱与  
支持长达五年或六年的共同生活经历形成的兄  
弟姐妹之情谊将是个体学生生活于这个世界上的  
重要精神力量。  
同班同学关系成就学生间的平等共存  
同学关系不仅仅存在于情感层面而且存在于  
具体的生活内容之中班级日常生活有着丰富的内  
容维度需要每一个个体独立自主地投入其中承担  
个体的责任与其他独立个体平等相待。  
每个人的能力态度综合素养肯定是有差异  
班级生活中的同学关系可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  
关系而不是功利主义驱使下的个人主义有学者  
指出:“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是一种主观上的  
平等我们对双方不同但平等人性的相互承认使得  
人之间无条件的宽容和把丰富自己人性的他人’  
上述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从第一天学生进  
入班级开始或转入新的班级开始学生之间的交往  
就建立起来尤其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几乎  
所有的在校时间都生活在共同空间中与共同的师  
生交往从事共同的学习与活动自初中开始同辈  
群体间的相互影响力更加凸显无论从心理发展还  
是社会性发育的意义上都到了非常关键的交往时  
这一类似于家庭生活的时空结构为兄弟姐妹  
关系的建立直接提供了前提。  
4]  
视为内在馈赠并加以赞赏成为可能。” 因此这一  
关系的建立就是丰富人性发展学生的过程班级  
生活中需要更多的尊重乃至于敬畏需要更多的平  
等和接纳需要更多的共同存在。  
这一关系的形成既可以从对人的善良平等之  
心的唤醒与培养开始也可以从因本性之蒙蔽而产  
生的偏差与迷误的矫正开始民主的教育渗透在班  
级日常生活中并进而影响学生之后的行为有学  
者就曾强调公民素养是在儿童年轻人和成人每天  
日常生活的过程与实践中并通过这一过程和实践  
这一群体由同一年龄段的不同学生构成这又  
具有了不同于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关系的意义这样  
的同辈群体交往关系在家庭生活中几乎不存在同  
年龄群体的学生有着更相似的发展水平和类似的  
生活经验这为共同的存在创造和学习提供了直接  
的资源。  
5]1  
而学习到的  
这一交往关系的建立渗透于班级日常生活的  
所有内容领域从物理性班级空间中的接触到合  
作参与班级生活的策划实施与反思重建都充满着  
同伴交往的可能这一关系形态也就与学生的自主  
实践实现了沟通相互生成着。  
就积极力量的开发而言要珍视欣赏源自学生  
的朴素的平等观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  
教育学生视他人与自我为平等的一员要进一步帮  
助每个同学发现他人的独特与丰富尊重他人的人  
格与权利在交往中建立的意识。  
如果说共同生活在一个空间中为同学关系的  
建立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前提那么中国传统文化  
就矫正的角度看困难与障碍往往从不能平  
等相待开始其一是成绩的差异 鉴于中国学校  
90  
李家成论学生发展在班级生活中的实现———基于中国学生与班级同学关系的视角  
教育中依旧存在着的学业竞争因各种原因获得好  
成绩的同学往往会更容易获得积极的反馈和更多  
的发展资源不良的教育很可能会加剧新的竞争。  
其二是能力的差异在领导力策划力表达力问题  
解决力等方面学生间也会存在发展水平的差异不  
良的教育往往会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加剧了这一差  
尤其是使得弱势学生获得更少的发展资源其  
三是各类自然与社会条件的差异包括个子的高矮、  
容貌的差异甚至到青春期阶段变声的出现都会形  
成学生间的差异进而形成各类心理和群体歧视等。  
尽管差异永远存在但学生之间不应存在歧视甚至  
欺压每一个体都是人性与人权意义上平等的个  
都是班级生活中权利与责任的拥有者因此从  
组建班级的第一天起就有必要形成学生的平等意  
在义务教育阶段奠定民主的基础。  
形成就能形成多元丰富的局面由策划和创意出  
再通过所有学生的共同努力完全可能创造出班  
级生活中的新物质新制度新组织新文化这一  
共同创造的关系内涵着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创造性的体悟与培养生活可以充满着动  
表现为不断的新奇性相对于稳定与重复而言,  
学生的班级生活往往充满着各类偶然意外新奇。  
试想当任何一个孩子带着一个新的信息新的创  
新的行动介入到班级日常生活中时对于群体而  
就是打破重复与稳定的新的可能性就意味着创  
造空间的打开在相关专家看来,“什么是创造性?  
它可以指人过程空间或产物无论是天才还是  
6]xiii  
孩童你都能在他们身上发现创造性”  
无限丰  
富的班级日常生活为创造性的显现与发展提供了  
丰饶的基础在教育立场下班级日常生活本身就  
是学生创造而出的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能体悟到  
因相互的合作而形成的创造性并珍惜培养着这一  
创造性。  
具体到平等共存关系的建立也至少需要从两  
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在基本生活内容的享用方面,  
更需要保持底线的公平以小干部制度为例作为  
班级生活中的发展资源每一个体都有权利体验这  
一岗位并在这一岗位上得到锻炼这不存在教育  
施舍问题而是每个个体的发展权利问题另  
一方面是在班级文化的倡导上要弘扬积极健康的  
交往关系让平等的意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尊重每  
个个体的存在敬畏每个个体的权利与责任通过  
典型案例的开发通过日常的语言系统通过精神文  
化的凝聚都可以促成学生这一关系的形成。  
在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乃至终身发展的意义上  
义务教育阶段的班级日常生活是提前的准备更  
是真实的生活无论从哪一角度来理解这都具有  
不可扭转的奠基性因此形成平等相处的同学关  
具有直接的个体发展价值终身发展的价值和社  
会意义。  
二是共同利益的存在与创生新生的事物不一  
定就是学生群体所需要的更非为所有学生所能接  
受的群体形成的创造是一种基于学生共同利益的  
创造这其中既有普遍意义上对于所有个体都有  
意义的利益生成也可能会有不同利益之间的取舍、  
协调与妥协但不管怎样学生群体的合作将使得  
学生学会尊重体验和不断创生学生间的共同利益,  
由此而体验到民主生活的真正内涵。  
三是共同创造之能力的发展学生之间的共同  
合作不断创生新的基础平台资源和利益需要这  
一过程对学生是有能力要求的也同时提供了发展  
的资源共同合作的能力涉及高质量地表达与交  
问题解决践行反思等多种能力同学间共同  
创造的关系是建立在相关能力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反之这一关系的建立过程也就是学生能力发展的  
过程。  
同班同学关系成就学生间的共同创造  
班级生活本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系统有着天  
然的创造空间学生就是班级生活的需要者创造者  
和享用者从平等的共存走向共同的创造是第三  
类需要发展的同学关系。  
四是共同创造之新习惯的养成学生每一天都  
共同生活在一起创生着属于自己的班级生活这  
极其有利于新习惯的养成杜威曾指出:“习惯有  
两种形式一是习以为常的形式就是有机体的活动  
和环境取得全面的持久的平衡另一种形式是主动  
地调整自己的活动借以应付新的情况的能力前  
一种习惯提供生长的背景后一种习惯构成继续不  
断的生成主动的习惯包含思维发明和使自己的  
前文中提到的个体差异有可能会妨碍平等相  
处关系的建立形成新的立场后学生的差异每个  
学生的独特性或学生群体的丰富性就成为了财  
个体的原有基础兴趣爱好能力倾向都可能有  
差异由此而形成多元的交互作用一旦相关机制  
9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2]58  
影响人们对这一观点已经达成共识。”  
能力应用于新的目的的首创精神这种主动的习惯  
7]61  
和以阻碍生长为标志的墨守成规相反。”  
通过共  
就我们的研究而言学生的学习还不仅仅止于  
同地创造经验而不断形成的习惯建立起了稳定性、  
日常性基础上的生长发展创造的力量将进一步  
保障学生当下与终身的发展。  
学业和社会适应性而是与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有  
13]  
其机制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学习  
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先于学校课  
程中的学习这既是时间意义上的先后之分也是性  
质意义上的本末之分而且就各类课程学科学习  
而言其最终目的依旧是服务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其  
价值实现必须回归日常生活因此没必要割裂这  
两类学习的关系从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建设的  
意义看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最大挑战还不在学科学  
习中而恰恰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  
够充分地发展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是否能够随时、  
随地自主地开展学习而在共同的生活过程中学  
生首先要实现的就是向同班同学学习。  
五是民主的生活方式的形成杜威曾有对民  
的经典表达:“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  
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  
经验的方式人们参与一种有共同利益的事每个  
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必须考虑别  
人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有方向这样的人  
在空间上大量地扩大范围就等于打破阶级种族和  
国家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过去使人们看不到他们  
7]97  
活动的全部意义。”  
这已经点明民主作为一种生  
活方式对于个体与群体的普遍价值在后期杜威  
进一步阐述民主的内涵为:“相互的尊重相互的  
容忍给与取经验的累积是最终唯一的方法借助  
这一方法人类才能够成功开展这个所有人都参与  
这一学习关系建立的基础依然是每个人的独  
特性丰富性发展性———每位个体所富有的生命气  
包含其全部的知识储备能力发展气质与性格、  
情感与道德为人处事之方式生活方式与思维方  
更有其所联系着的全部世界学习的条件存在  
于班级日常生活之中。  
8]370  
其中的人类最伟大的实验。”  
学生在班级生活  
每一天都在体验创生更新着相互的尊重相  
互的容忍给与取经验的累积”。 从这一视角出  
学生共同创造班级日常生活的过程就是形成一  
种民主的生活方式的过程。  
这一学习关系具体表现在日常的交往中随时  
随地发生着的个体间或群体间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互  
表现在各类正式组织的活动中学生在合作中、  
在问题解决中相互学习在专题的教育中由教师与  
学生领袖引导聚焦相互学习主题形成榜样学习的  
具体形态更在终身发展中中小学阶段的生活积淀  
在生命之中随时随地会被反刍提炼再形成因  
学生间的学习关系直接促成学生作为整体的人  
的发展且没有激烈的竞争压力和严苛的考核制度,  
因此更能渗入到生命之中融为生命的一部分。  
仅以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可能形成的各类正式学  
生组织为例进行研究下表是本文作者所参与的  
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由学生创生而出的各类学生  
组织形态它们源自学生往往是学生实践的具体  
产物形成之后又转化为学生发展的新平台这些  
组织充满着动能与创造为学生的体验学习合作学  
榜样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同班同学关系成就学生间的相互学习  
当群体的关系建立与发展起来对于个体而言  
最重要的学习关系就可能建立起来前述关系中的  
情谊平等创造将使每一个体呈现其个性的内在  
丰富性和在群体中的不可缺失性此时每一个体  
都需要并可能向他人学习。  
学校教育的本意在于更高质量有意识地促进  
人的发展而发展的实现最为核心也是最高贵的力  
只能是人的学习有学者指出:“学生的学业成  
绩和社会适应性是相互交织的而同伴以重要的方  
9]2  
式影响着这二者。” 就其实现机制而言会通过诸  
交流目标与预期表现”,“提供具体帮助”,“提供  
10]86-87  
这  
精神支持提供安全的环境等实现  
一类型的合作学习是众多学者和教师意识到的特  
如有学者强调:“学习环境就是建立在学习的  
社会性基础之上并事实上在鼓励着良性组织起来  
总之对于学生而言同班同学的关系充满着生  
命的内涵和教育的价值中国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  
有责任让每一个中国学生享受这份生命的礼物。  
11]15  
的合作学习。”  
甚至脑科学的研究也承认:“社  
会因素能够影响人的脑直接影响其最佳的学习能  
积极的社会因素对人的生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  
92  
李家成论学生发展在班级生活中的实现———基于中国学生与班级同学关系的视角  
1.同班同学组建和共同参与的学生组织类型  
名称  
岗位组  
人数  
组建方式  
活动方式  
工作内容  
岗位工作  
人以上  
因年级差异人数从4  
10 人乃至学生自主选择教师适当协调主开展活动自主评价相互动学校活动校  
教师推动学生自主形成  
自主建设自主评价  
自主组建形成小队标志自学科学习班级活  
小组小队  
更多  
评价  
外活动等全领域  
专项活动随活动  
多人因不同项目而人数教师组建或学生自主组建或因专项活动而存在自主活内容而变如编辑  
项目组  
不同  
班委会等统筹组建  
自主评价  
体育专项训练  
随班级组织的差异而不  
往往人以上如班教师领导全班学生参与自内部协调组织自主评价并班级生活的全部  
学习委员生活委员主竞选民主选举自主协调接受全部学生教师的监督与领域  
全面自主地领导班级生活,  
班委会中队  
团支部部  
劳动委员宣传委员等  
评价  
竞争与合作相结合自主活  
自主评价并接受全部学班级生活的全部  
相关班委教师的监督与领域  
评价  
教师领导全班学生参与自  
主竞选民主选举自主协调、  
教师统筹  
为上述班委组织的两到  
四倍  
双班委多班委  
社团基金会等  
相关协作组织  
学生依兴趣志向等自主组  
教师支持  
班级生活的某类  
领域  
多人  
高度自主策划组织评价  
教师支持下的自主活动与班  
班级年级全部生  
委会项目组小队活动等可  
友谊班  
大手牵小手/  
班委会教师领导支持以班  
级为单位形成协作关系  
全班同学  
以高度整合  
在学校年级平台上自主参与  
校园值周年级  
自主管理组织  
学校领导支持全班或部分  
同学自主参与  
学校全部或部分  
全班至少是多人  
管理服务接受全校全年级  
生活  
学生的监督与评价  
自主参与自我评价交往关  
系丰富向学校大队部学生  
少代会等提出本组织的要  
行使权力履行责任  
在学校统一组织下自主参与,  
所有学生参与部分学生领  
袖进入到校级学生组织中  
大队部学生  
少代会  
全班或部分学生  
全部生活  
参考文献:  
1]〔科恩自我论[M].佟景韩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2]LI Jia⁃cheng. Locker vs. Classroom: Everyday Life Based Leadership and Policy in the US and China[J].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B 2014,(6):368⁃380.  
3]HESSEL S, MORIN E. The Path to Hope [M]. New York: Other Press, 2012.  
4]迈克·翁耶布奇·埃泽有你故有我[J].信使,2011,(4):10⁃13.  
5]BIESTA G. Learning Democracy in School and Society EducationLifelong Learning and the Politics of Citizenship [M]. Rot⁃  
terdam: Sense Publishers, 2011.  
6]KAUFMAN J C, STERNBERG R J.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Creativity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7]〔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DEWEY J. Education Today [M]. 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 1940.  
9]RYAN A. An Introduction[C] / RYAN A, LADD G. Peer Relationships and Adjustment at School. Charlotte: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2012.  
10]WENTZEL K, DONLAN A, MORRISON D. Peer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Motivational Processes[C] RYAN A, LADD G.  
Peer Relationships and Adjustment at School. Charlotte: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2012.  
11]DUMONT H, ISTANCE D, BENAVIDES F. The Nature of Learning Using Research to Inspire Practice [M]. Paris: OECD  
Publishing, 2010.  
1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理解脑新的学习科学的诞生[M].周加仙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13]李家成陈静在班级日常生活中学会学习[J].中国德育,2013,(22):14⁃18.  
责任编辑罗银科]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