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 卷第1 期
2015 年1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2,No.1
January,2015
农村实施田园教育的若干设想
刘ꢀ 秀ꢀ 峰
(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成都610066)
ꢀ
ꢀ 摘要:随着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进入“后布局调整时代”,特色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农村教育的主题,农村实施
田园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其基础在于农村自身的田园化,农村的田园化将消解以往农村教育“为农”与“离
农”价值选择的悖论,核心在于认清和重估农村教育的独特优势,结合农村学校实际,开发农村特色课程。 农村田
园教育的实施应理性对待学校的升学压力,重视学校美育,走教育与自然共融、社区与学校同步的特色化之路。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学校;田园教育;农村田园化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5)01⁃0094⁃06
ꢀ
ꢀ 当前我国的农村教育已基本进入“后布局调整
了一批青年才俊,虽远离都市却办出了特色。 时在
春晖中学任教的俞平伯先生曾这样描绘白马湖畔的
春晖中学,“春晖校址殊佳,四山拥翠,曲水环之。
菜花弥望皆黄,间有红墙隐约。 村居绝少,只十数
家。 校舍不砌垣墙,而亦无盗贼,大有盛世之风。 学
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农村教育如何办出特色就成
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 在学术界对农村
教育走向普遍担忧的总体基调下,一些农村地区结
合当地实际,开展了农村教育特色化的探索,并将这
种特色化的教育称之为“田园教育”,其中最典型的
当属成都市蒲江县的探索。 这样的探索也引起了学
术界的关注,2014 年9 月由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
心、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等主办的“首届
现代田园教育研讨会” 在蒲江举行,会上学术界对
农村田园教育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田园教
育的探索为思考我国农村教育的走向提供了很好范
例。 那么田园教育是什么? 农村实施田园教育的基
础、核心、难点等是什么? 本文试图对农村实施田园
教育的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
1]203
生朴实,理解力亦好”
。 在经历了浙江一师风潮
后,教育家经亨颐选择了风景优美的白马湖畔,办起
了这所后世闻名的乡村中学,春晖中学将教育与自
然融为一体,以美育为纽带进行人格教育,办出了特
色。 当代学者刘铁芳这样评论春晖中学:“它既是
当时教育的一个理想国,也是现代教育的一个乌托
邦。 山水间的生活,宽松的办学环境,先进的教育理
念,给予教师的自由闲适的环境,个体精神空间的敞
开与自我的成长也得以实现。 这种创造性的文化氛
围能给学生以美的教化并唤起学生对于心灵自由与
美的追求,体味到求知的乐趣,学生在这种审美的趣
一ꢀ 农村实施田园教育的历史探寻与内涵
[
2]138
农村田园教育的探索始自上世纪20 年代的春
晖中学,这所乡村中学汇聚了一批名师硕儒,也培养
味里改变了生命的质态。”
此外陶行知战时在重
庆合川办的育才学校也是乡村实施田园教育的一个
收稿日期:2014⁃09⁃2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成都教育改革研究基地“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4 年度课题“新型城镇
化、教育均衡化背景下深化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研究”(TCCXJY⁃2014⁃B0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秀峰(1985— ),男,山西岚县人,教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村教
育和中国教育史。
94
刘秀峰ꢀ 农村实施田园教育的若干设想
典范。 育才学校以合川草街镇古圣寺为校址,毗邻
嘉陵江,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学校相当重视美育。
据育才学校学生赵义熙的回忆:“当时整个学校校
园环境相当整洁、优美,每棵树上挂着个牌牌,像进
入一个植物园,这是自然组的同学查《植物学大辞
典》,在老师的带领下标上去的。 走到那个环境里
面,使人振奋人心。 虽然自己是自然组的,但是耳朵
里面一天到晚,听到的就是音乐组的同学,早上打起
床钟第一声响开始,就充满了音乐的钢琴的美妙的
声音,一直到打熄灯钟的最后一声,那个音乐才停
依托农村特有的自然、人文等资源,实现教育与自然
共融、学校与社区同步的各式特色化发展道路的总
称。 农村田园教育是对农村教育特色化发展的一种
高度概括,它以农村的田园化为基础,以农村学校的
特色化发展为核心,以特色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抓
手。
二ꢀ 农村实施田园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分析
(一)农村教育发展的主题由普及转向提高
农村教育的发展与农村的整体发展有着密切的
关系。 清末开始的社会变革,尤其是传统士绅阶层
的分化与瓦解,使得整个乡村社会走向失序,城乡差
距也日渐拉大,乡村走向凋敝,由此兴起了“救济”
乡村的乡村建设运动。 当时“救济”乡村的一个重
要途径就是教农民识字,也即扫盲。 如晏阳初提出
的“除文盲,作新民”;陶行知编《平民千字课》,运用
“小先生制”来扫除文盲;梁漱溟开办乡农学校来扫
除文盲。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教育的重心逐渐由扫
盲转向普及,由成人教育转向普通教育。 新中国成
立伊始,提出“学校为工农开门” 的教育方针,1951
年10 月,政务院公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在新
的学制体系中,设置专门的工农速成学校和业余学
校系列作为扫盲的机构,试图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
来扫除农村文盲。 直到1986 年《义务教育法》 颁
布,我国才正式拉开了普及教育的序幕,经过25 年
的不懈推进,2012 年,我国实现了全面的“普九”。
2012 年9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
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
主题开始由普及转向均衡提高。 农村教育的特色化
发展就成为农村教育走向城乡均衡与质量提升的一
个重要途径。
①
止。” 可以说,这样的乡村学校,将田园风光与人格
教育融为一体,成为我国农村教育史上绝美的一笔。
但是总体而言,民国时期对田园教育的探索是
一些零散的自主探索,并未形成农村教育的思潮。
这与我国社会的整体变迁有着极大的关系,当时的
农村还很凋敝,不足以滋养田园教育思想的生长。
同时,当时我国农村教育的重心在扫盲与识字,连普
及教育都很困难,更何谈农村教育的特色化发展。
时过境迁,随着我国农村环境的改善和农村教
育重心的转移,一些地方自主地开展了田园教育的
探索。 如2013 年由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发起的“美
丽乡村教育” 评选活动中,所列入的一些候选农村
学校就很具有代表性。 这些学校都不约而同地打破
了农村学校“城市化”的模式,因地制宜地与农村实
际相结合,将学校办成了田园式的学校。 如成都市
蒲江县在发展农村教育的过程中,就尤为注重利用
农村的特色与优势,结合农村社区的发展来发展农
村教育。 该县成佳中学,立足成佳乡茶产业发展的
优势,创造性地将“学校+家庭+企业+社区”结合起
来,将茶文化引入学校课堂,以“茶人同道,自然成
佳”为办学理念,开设“茶·人”礼仪校本教育课程,
让学生在浓郁的茶文化环境中受到浸润,知茶情、懂
茶礼,传承茶艺茶道,激发学生热爱茶乡、建设茶乡
的感情;同时拓展学校的社区教育功能,成功地探索
出了农村教育反哺农村,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
(二)农村的发展由粗放转向精细化
十六大以来,我国政府对农村给予了倾斜性的
支持。 从2004 年起,中央一号文件都集中在农村发
展的问题上,2005 年开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2006 年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 经过十
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农
村发展的地域性差距依然很大,农村的整体环境仍
不容乐观。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调查,
各地农村对公共服务设施,如图书馆、道路、医疗网
点、垃圾收集、饮水、污水处理、用电等,仍有很大的
需求;调查显示农村的自然环境状况也并不理想,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经达到一个不容忽视的水
[
3]
模式。 其实,在蒲江探索田园教育之路前,教育
学者李庆明就已经在江苏海门市海永乡开展过“田
[
4]
园教育”的实验,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学
术界对田园教育的认识尚不够清晰,对其理论探讨
也尚付阙如。
结合农村田园教育的实践,本文认为农村田园
教育是在农村田园化的基础上,农村学校立足本土,
9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平。 调查地区约41%的村庄有环境污染问题,50%
定的田园劳作等活动。 成都市一些学校也在农村开
展了乡村游学体验活动,让学生走进农村、亲近自
然。 可见,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在回归生活世
界、走进自然方面更具独特的优势,农村学生直接面
对着丰富的自然资源、风土民情。 农村教育的发展,
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教学资源,让学
生在一定程度上亲近自然,回归生活世界。
的村有污水和垃圾污染问题。 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的
村庄的比例没有明显的地区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特
征,东、中、西部各地区的农村都有比较严重的情
[
5]
况” 。 这里所说的还仅是农村在物的方面的欠
缺,在过去十多年城镇化的高速推进下,中国农村人
口也在不断萎缩,以致造成一些地方出现农村“空
心化”的衰败景象。 可以说,过去我们虽然对农村
给予各种政策性倾斜,但是所走的路尚是一条粗放、
片面的城镇化发展之路。 十八大以来,以人为本的
新型城镇化思路受到重视,2014 年颁布的《国家新
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对我国城镇化的道
路做出了新的部署,在《规划》中对我国新型城镇化
的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即“以人为本、四化同步、
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在《规划》第二十
二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对新农村建设提出
了新的要求,指出要“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
化的新形势,科学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镇、乡、
村庄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按照发展中
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在尊重农民
意愿的基础上,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方
便农民生产生活。 在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基础上,保
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有历
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三ꢀ 农村实施田园教育的基础在于农村自身的
田园化
造成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
农村之于城市不具有人口吸引的“拉力”,以致农村
学生和教师在城市的“引力”下向城市转移。 人的
流失是造成农村教育衰败的直接原因。 我们的调研
也发现,当前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最为棘手的问
题就是学生的均衡和教师的均衡两大问题。 如一些
受访谈的教师讲道:“当前乡镇学校与县城学校最
大的区别在于生源和师资队伍,大部分优秀的生源
流向县城,剩下的生源均为后1/ 3 的学生;教师方
面,农村教师年龄偏大,教学几无热情。” 还有一些
教师认为:“当前农村学校的师资弱,人员紧,优秀
名师被挖走,有关系的教师被调走,优秀学生被拖
走。”
因此,农村教育的振兴之道不在农村教育自身,
而在于农村整体的发展,在于农村之于城市更具有
人口吸引优势。 农村面貌的改善,农村田园化发展
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但农村本身并非是田
园的,“田园”更多地指经过美化的农村自然风光,
是由城市人复归自然、怀乡情结中建构的一种生存
样态,田园农村是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建设的一种理
想状态。 农村教育要走向田园化道路,最根本的是
农村实现田园化的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
6]
和民居” 。 可见,建设美丽乡村越来越成为农村
发展的主题,农村面貌的田园化将对农村教育的发
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
三)农村实施田园教育也是“教育回归生活世
界”的需要
教育的制度化必然将教育世界隔绝于生活世
界,加之应试教育的驱使,使得学校教育更不融于学
生的生活世界,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严重脱节,学生
的学校生活越来越枯燥乏味。 由此,教育界开始思
考“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需要和可能。 现在的教
育,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大多把孩子关在
楼房里,周围充斥着钢筋水泥、现代化的电子设备、
人工草坪、塑胶跑道等,这样的教育生活缺乏与自然
的亲近感。 为此,一些城市学校为了满足学生感悟
自然和体验农事的需求,专门开辟了所谓的“开心
农场”,让学生体验其中的乐趣。 如上海市教委为
了让学生体验农业生活,专门制定了《上海市学生
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规定让学生参加一
第一,应规划好村落的布局,建设好农村集中居
住区。 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各异,应分类做好城乡建
设规划。 其一,对于地质灾害频发、农民流失严重的
地区,应该进行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农村迁建。 其
二,对于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区村落,应选择相对平坦
的地区,指导农民集中居住,建设好“新型农村集中
居住区”。 如四川省当前正在推进的“新农村综合
体”建设,要求“新农村综合体”,一方面注重保持乡
村特色风貌,传承农耕文化,另一方面也要留得住
人,避免出现“空心化”,这样的探索对全国具有很
好的示范效应。 其三,积极做好县城新区和特色小
96
刘秀峰ꢀ 农村实施田园教育的若干设想
城镇建设,以分流农村人口,缓解大城市压力。 总体
来看,上世纪80 年代的小城镇发展战略在东部发达
地区是奏效的,但于区位优势并不明显的中西部地
区,这一思路并没有多大效果。 随着大城市的扩展
和环境承载力的饱和,城市病逐渐凸显,产业布局和
人口布局由大城市向小城镇转移的时机已经到来,
因此发展好小城镇应是今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
趋向。
学习和活动。 但长期以来,这些优势在单一的城市
教育的膜拜中被掩盖了。 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
基本完成和农村学校环境的改善,农村学校应以一
种自信的态度去分析所处的农村境遇,立足本土,发
掘农村学校的优势,开发校本课程,让农村教育更具
特色。 结合全国各地的经验,农村特色课程主要有
以下几类。
第一,历史型校本课程。 我国的很多农村学校
具有悠久的历史,很多中小学是由古代书院改制而
成,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时候,可以结合这些学
校历史开发校本课程。 如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的聚
奎中学,其前身就是一所书院,创办于清同治九年
(1870),一直赓续至今,弦歌不绝,整个校园既是国
家AAA 级景区———黑石山,又完整地保留了古代书
院的建筑和格局,书院内各种楹联、题刻比比皆是,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绝佳。 在中国这样一个教育史
悠久的国度,像聚奎中学这种有上百年校史的中小
学应该不止一家,对于此类学校,我们完全可以立足
本校,开发历史型的校本课程。
第二,农村的田园化需要以农村产业的发展为
支撑。 以往农村由于无产业的支撑,农民长期进行
着低效的农业生产,由此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
入城市。 今后,一方面要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适度规
模经营,拓展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尽量让农村留
得住人;另一方面,农村也应因地制宜地发展二、三
产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向二、三产业转移。 通
过农村产业化发展,至少可以使农村“有人”而不至
于“空心化”。
第三,农村基础设施应不断城市化。 由于我国
城乡投入的不均衡性和农村改造成本相对较大,农
村成为我国建设的薄弱环节,最基本的道路、卫生等
基础设施都很稀缺,更谈不上各种文化设施,如博物
馆、图书馆、娱乐场所等。 以往农村留不住人的原因
之一就是农村基础设施较差,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是农村能够留得住人的另一举措。
第二,自然型校本课程。 农村学校有着丰富的
自然资源可以利用,一些学校完全可以将自然资源
纳入到校本课程中,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
发现自然之美,将课程内容与优美的自然有机结合
起来。 如吉林省蛟河市拉法镇中心小学利用其周边
优美的自然风光,将风景区作为校本课程的实验基
地,组织学生深入到村屯农户调查、访问、查阅资料,
拍摄家乡的自然风光,组织学习导游知识。 学生掌
握了文明用语,学会了礼貌待客,体会到了为家乡服
务、为社会服务的意义,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人生价
第四,农村风貌的田园化。 农村较城市而言,有
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若将这种天然的环境加以
改造,使农村风貌田园化,那么农村将具有更大的吸
引力,不但能够留得住土生土长的农民,就是对置身
雾霾中的城市人也是一种很大的吸引。
[
7]
随着农村田园化的实现,农村对人才同样具有
一定的吸引力,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是一
种职业。 一直以来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争论,即
值
。
第三,产业型校本课程。 受大城市辐射的一些
农村,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对于这些农村学校就可
以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学校特色。 如四川省青神县的
竹编产业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当地的学校就可以将
竹文化引入学校,将竹编技艺与学校的艺术课联系
起来形成课程。 成都市的蒲江县成佳镇因盛产“雀
舌”茶著名,茶产业发达,由此成佳学校与企业合作
在学校培育茶文化,开发茶文化校本课程,逐渐形成
了学校—企业—社区—家庭四位一体的农村教育模
式,实现了农村教育的特色发展。
“
离农”与“为农”之争将逐渐消解。 随着农村走向
田园化,城乡经济社会将趋于一体化,农村教育“离
农”的价值取向将去魅,“离农”还是“为农”将不再
是一个价值选择的命题,而是个人依照自己的性情,
选择何种生活的一个个性化命题。
四ꢀ 农村实施田园教育的核心在立足本土,开
发特色课程
农村教育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如农村学校规
模较小,适合小班化教学,更易于进行个性化教育;
农村自然环境较城市更加多样化,适合儿童的户外
第四,名人型校本课程。 一些农村地区人杰地
灵,我们可以这些名人为核心,拓展为校本课程。 如
9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浙江上虞市的一些农村学校,就充分利用其名人众
源。 而这样的苗圃在当地的初高中也存在着,但却
很少与学生的生活发生交集,形同虚设。 成佳中学
是一所镇中学,因茶文化课程而著名,但因教学质量
和升学率无法与县城学校相比,因此,生源也存在下
降的趋势,县教育局正想方设法提高该校的教学质
量,保障其生源。
多的优势,开发校本课程。 以竺可桢、夏丏尊、陈鹤
琴、杜亚泉、金近等名人乡贤的名字命名学校,在校
园内悬挂乡贤画像、乡贤题词,组织学生制作乡贤书
签;校园内建有乡贤大厅、乡贤走廊、乡贤亭,建立徐
懋庸、竺可桢、经叔平等事迹陈列馆或纪念室,不少
[
8]
学校被命名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如何正确处理好田园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
对农村实施田园教育意义重大。 田园教育实施的受
挫,看似是升学压力在作梗,其实是没认清农村实施
田园教育的价值所在。 农村实施田园教育不是农村
教育的目标,而是农村教育发展的一种手段和途径。
在教育实践中应避免为特色而特色,应将学校特色
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中,使之成为育人的一种手段,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质量。 因此,升学
压力并不必然阻滞农村田园教育的实施,如果农村
教育真正办出特色,田园教育真正融入了农村学校
的教育教学中,那么,田园教育的实施应有利于教育
质量的提高和升学率,这才是田园教育实施的应有
之义和价值所在。
第五,民俗型校本课程。 随着“离土时代”的到
来,农村的乡土文化面临着瓦解的危机,一些传统的
民俗活动也逐渐遗弃。 农村学校作为农村文化的渊
薮,理应承担起传承乡土文化的重任。 尤其是在少
数民族聚居的农村,民族风情、风俗活动更具特色,
当地学校应以这些民情、民俗活动为校本课程的资
源,摒弃其中迷信的成分,开发特色化的校本课程。
上面仅就认识到的一些课程类型进行了说明,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类型远远不止这些。 我国农村
地域广阔、地理多样、文化殊异,蕴藏着丰富的课程
资源,在实施田园教育的时候,思维不应囿于自然环
境的优越,而应立足本土,发现农村之美和农村之
异,形成特色化的课程和校园文化。
其次,农村实施田园教育对农村教师的素质也
具有很大的挑战。 田园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善于
发掘本土的课程资源,将乡村的田园美与学校的教
书育人结合起来,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
资源开发能力。 而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老龄
化”相当严重,这些教师仍多持传统的课程观,将课
程视为教学科目和教材,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相当
淡薄,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表现出茫然和漠视。 因此,
农村教师的质量也是农村实施田园教育的一大难
题。
五ꢀ 农村实施田园教育的几大难点
农村实施田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农村
自身要实现田园化外,农村教育本身作为教育的一
部分,也必然受到整个教育环境的影响。 在当前形
势下,农村实施田园教育主要应克服以下几大难点
问题。
首先,农村实施田园教育的第一大问题就是理
性看待田园教育与升学压力的关系,正确认识田园
教育的价值。 虽然学校的升学压力并不必然阻滞农
村田园教育的实施,但是与中国教育的其他改革一
样,升学率始终是悬在改革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
剑,升学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改革的进程。
作为田园教育实践者的蒲江县,其改革也面临着同
样的问题。 我们在蒲江县的调研中发现,随着年级
的增高,农村田园教育实施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在
幼儿园、小学等受考试评价影响较小的学龄阶段,农
村教育可以较好地结合当地优势,形成特色。 如位
于蒲江县西来镇的西来幼儿园原本生源呈下降趋
势,但随着幼儿园充分利用其位于农村的优势,在园
区内开发出各种“田园式”的游戏场地和玩具,并留
有儿童种植的苗圃,使幼儿能够更好地茁壮成长时,
幼儿园的生源不但不再下降,反而吸引了更多的生
再次,田园教育的实施,对学校美育有着很大的
要求,不论是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还是古圣寺里的
育才学校,都相当重视美育。 以美学的眼光去发现
和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将自然环境变为美好的育
人环境,这都需要发挥美育的作用。 而我国农村学
校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的开设尚显困难,更遑论整
体美育的开展了。
封闭、落后、乡气、庸俗,不该是农村教育的代名
词,农村教育有着自身独具特色的优势,在新型城镇
化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农村正发生着前所未有
的变化,美丽乡村、田园乡村势必成为未来乡村的样
态,我国农村教育也将随之发生转变。 本文仅对农
村教育田园化的走向做了一些粗略的设想和探讨。
98
刘秀峰ꢀ 农村实施田园教育的若干设想
注释:
①
此段文字根据2012 年8 月由深圳市越众影视有限公司出品的纪录片《先生·陶行知》中原育才学校学生赵义熙关于育才
学校学生生活的讲述(第20 分钟到第23 分钟)整理而成。
参考文献:
[
[
[
[
[
[
1]俞平伯.忆白马湖宁波旧游———朱佩弦兄遗念[C]∥朱惠民.白马湖散文十三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2]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刘磊.让农村教育反哺农村发展———四川省蒲江县推进现代田园教育采访纪行[N].中国教育报,2013⁃10⁃28(01).
4]刘丽.教育“狂人”的“田园梦想”[N].南方日报,2005⁃09⁃21(08).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749 个村庄调查[J].农村金融研究,2007,(8):10⁃23.
6]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EB/ OL].(2014⁃03⁃16)[2014⁃06⁃06]. http:/ / www.gov.cn/ zhengce/ 2014⁃03/ 16/ con⁃
tent_2640075.htm.
[
[
7]李建平.校本课程带动农村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5⁃04⁃22(02).
8]章兆钧.借力乡土文化ꢀ 强壮农村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2⁃07⁃19(05).
The Formulation of Implementing Pastoral Education in Rural Area
LIU Xiu⁃feng
(
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6, China)
Abstract:As China’s rural education has developed into a post⁃layout adjustment era, development
with characteristics is now the theme of rural education. Therefore, carrying out pastoral education in ru⁃
ral areas is necessary and possible. Pastoral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pastor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The
pastor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would dispel the paradox of “for the famers” and “against the farmers”. The
key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storal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lies in the clarification and re⁃evaluation of
rural education’s advantages, as well a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rural schools. It
should calmly face academic pressure, put more emphasis on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find a way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nature, and the synchronization of community and schools.
Key words:rural education; rural school; pastoral education; the pastor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
责任编辑:罗银科]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