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4卷第5期  
2
0179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4,No.5  
September,201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  
儿童生活共同体的现实际遇及重构  
李旭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阳550001)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尤为关注人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情感依赖———对新的地域空间的认  
同感归属感和安全感对儿童而言,新的地域是其乡愁的起点,他们更需要这种情感依赖文章通过对滕尼  
韦伯鲍曼及费孝通等人共同体理论的梳理,揭示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重构儿童生活共同体对儿童发展的意  
义与价值,并强调重构儿童生活共同体既应该是必要的乌托邦坚守,又应该是立足于儿童现实生活的追求同  
时强调,在重构过程中要处理好时间与空间互动与关系活动与价值等三对关系。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儿童生活共同体;现实际遇;重构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7)05-0085-07  
01312: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  
鲍曼以及费孝通等人共同体理论的梳理,试图  
揭示儿童生活共同体的现实遭遇及引发的相应问题,  
并依据新型城镇化的精神实质尝试重构儿童生活共  
同体,为探索一条如何让儿童在变迁的社会中保持  
2
[1]  
得住乡愁。” 2014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台,首次  
提出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两个 (重获)一种共同体生活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必  
指标,极力扭转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局  
要的情感依赖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路径提供  
[
2]83  
与以往传统土地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  
更多注重人口城镇化”,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人  
的城镇化并不仅仅意味着人简单地从农村来到城市  
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理论回顾:西方现代语境中失去的共同体  
乐土”  
(
)或变农村户口为城市()户口,而是更为关注人  
探讨儿童生活共同体,必定在共同体的理论框架  
下进行论及共同体,首先不得不提及德国社会学家  
斐迪南·滕尼斯他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区分  
了人类群体生活中的两种基本类型:共同体(Gemein-  
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情感依赖———从外在身份到内在  
身份的获得———形成对新的地域空间(城镇)的认同  
归属感和安全感较之成人,新的地域空间(城  
)更是儿童乡愁的起点,他们在城镇化过程中更 schaft,英文为community)和社会(Gesellchaft,英文  
需要这种情感依赖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滕尼斯韦  
society)。“共同体在德文里的原意是共同生  
收稿日期:2017-02-0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儿童生活共同体研究———以贵州省为  
”(15XJC880007)。  
作者简介:李旭(1978—),,贵州遵义人,教育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原理儿童文化儿童生活世界。  
8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意思,滕尼斯用它来表示建立在自然情感的意  
处之后,鲍曼话锋一转:“令人遗憾的是,‘共同体意  
味着的并不是一种我们可以获得和享受的世界,而是  
一种我们将热切希望栖息希望重新拥有的世  
志基础上的联系紧密的排他的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  
方式,这种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产生关系亲密、  
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真正共同体。“社会则是一  
种目的联合体,一种人工制品”。共同体产生于众多  
的个人思想和行为的有计划的协调,其基础是个人的  
思想和意志用滕尼斯的话来说就是共同体本身应  
该被理解为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而社会应该被理  
[5],4  
。”  
并用坦塔罗斯的痛苦表达了对共同体  
的悖论性理解:想要而不能获取的痛苦。  
对于共同体失去的原因,鲍曼将其归结为流  
[6]  
动的现代性”。一方面,“共同体是属于传统的固  
态的,代表一种稳定的空间和相对永恒的时间;另一  
方面,“共同体又是与现代相对立的,作为固  
的共同体相对比,现代性是液态的流动的轻灵  
,其主要特性是侵犯”———“成为现代,意味着永远  
居于人先,意味着处于一种持续的侵犯(transgres-  
[3]54  
解为一种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 ,并将共同体分  
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宗教)共同体三种  
相互紧密联系的类型。“血缘共同体作为行为的统一  
体发展为和分离为地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直接表现  
[6]43  
为居住在一起,而地缘共同体又发展为精神共同体, sion)” 。“现代性因其在时间上居于优势,对作  
作为在相同方向上和相同意向上的纯粹的相互作用  
传统的固态的共同体保持着一种摧枯拉朽之  
,使得共同体的时间节律被打破空间的基础被掏  
于是,“作为承袭的社会归属的家庭出生’(es-  
[3]65  
和支配” 。  
在滕尼斯那里,“共同体总是好的”,这无疑深刻  
影响了其他人对共同体的理解与向往马克斯· tates)已经被虚构的成员资格的社会阶层的目标所  
韦伯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一书中对共同体作出如  
下界定:“在个别场合内,平均状态下或者在纯粹模式  
,如果而且只要社会行为取向的基础,是参与者主  
观感受到的共同属于一个整体的感觉,这时的社会关  
代替前者是一个归属的问题,而后者(成员资格)却  
[6]49  
包含了一个巨大的成就标准” 。“家庭出生代表  
共同体形成的血缘基础,是共同体的起点,并借此形  
成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自我认定(self-i-  
[4]65  
,就应当称为共同体’。” 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 dentification)”(鲍曼语,流动的现代性》)失去了  
·鲍曼则认为:“首先,共同体是一个温馨的地  
,一个温暖而又舒适的场所它就像是一个家  
自然而然的承袭(来自家庭出生”),变成了一种需要  
努力的任务”(达到成就标准”),共同体也就相应成  
为一方失去的乐土”,构成坦塔罗斯的痛苦”。  
(roof),在它的下面,可以遮风避雨;它又像是一个壁  
,在严寒的日子里,靠近它,可以暖和我们的手……  
其次,在共同体中,我们能够互相依靠对方如果我  
们跌倒了,其他人会帮助我们重新站起来  
现实际遇:中国城镇化背景下共同体的断裂  
从滕尼斯到鲍曼,共同体已然成为失去的乐  
”。与此相随,西方共同体失去的故事也正在中国  
()代上演。  
[
5],2-3  
…” 。  
然而,滕尼斯虽对共同体异常欣赏,但是就连他  
早在1948,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  
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就承袭了滕尼斯的两种不同  
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  
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  
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在大的文化发展中,两个时代相  
互对立:一个社会的时代紧随着一个共同体的时代而  
3]339  
[
” ,并在早期就表露出某种绝望,“既然整个文  
化已经变成了社会的和国家的文明,那么,在这种与  
之相似的形态下,文化本身也在走向没落,除非它的  
分散的胚胎仍然具有生命力,除非共同体本质和思想  
重新得到滋养,并且在行将灭亡的文化之内悄悄地发  
[7]9  
的社会 在中国乡土语境中,前者是礼俗社会,后  
者是法理社会礼俗社会就是滕尼斯共同体的典  
型代表:乡土本色差序格局维系私人的道德家族、  
礼制秩序无为政治与长老统治特别是差序格局,  
正是费孝通所发现的一把理解中国乡土共同体的钥  
比较西方的社会,费孝通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  
[3]339  
展着新的文化” 。而韦伯的共同体概念则更多是  
权宜之计”,其提到的个别场合内,平均状态下或者  
在纯粹模式里让共同体显得越来越抽象和难以捕 (共同体)的基本特征———为中心的差序格  
与滕尼斯和韦伯相比,鲍曼由于其所处的时代更  
靠后更具社会的特征,这种绝望要彻底得多,几乎  
摧毁了其对共同体的任何想象在谈完共同体的好  
”:“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  
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  
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  
86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儿童生活共同体的现实际遇及重构  
[7]29  
[9]  
本质上是人类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现代  
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在差序格局中,距  
离的远近决定了社会关系(血缘关系)的亲疏,颇有孔  
[10]  
性是理念,是范畴,现代化则是过程,是方法论” ,  
推己及人的意味(当然,差序格局概念首先反映 在现代化理念下,自然被深深地打上了人类的烙印,  
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在共同体形成中的深刻影响),  
为我们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明显也  
带上了滕尼斯共同体的烙印”———传统的中国乡土  
也表现为从血缘到地缘,再逐渐形成以祖宗崇拜为基  
础的家()族精神共同体……乡土社会成了人们生  
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是一个大家彼此熟悉”、没有陌  
生人的社会这种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  
凭借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现代人一直陶醉在对自然  
的征服中,把自己视为自然界的主人,破坏了人与自  
[10]  
然间的关系” 。在这种征服之下,城镇化现实将  
人们连为一体的乡愁存在的共同体根基也毁坏殆  
与西方的遭遇类似,这主要由于鲍曼提到的流  
动的现代性的冲击英国另一位社会学家安东尼·  
吉登斯论及现代性时提到的催生现代性的三大动力  
[11]22  
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 时空分离抽离化机制和制度反思性”  
,我们  
可以更深入理解这种冲击在城镇化背景下,“现代  
时空分离机制对共同体的摧毁更为彻底一方  
,这种时空分离造成了一种既成事实:传统共同体  
的时空一体性被摧毁,“现代性由于时间上居先使  
得其占据主导地位,可以利用手中的时间武器塑造空  
间形式———虚拟的或现实的,任何有悖于这一时间逻  
辑的都会被冠以前现代的残余而被抛弃掉另一方  
,在城镇化背景下,这种时空的分离更多表现为一  
种断裂:时间连续性的中断和空间广延性的破裂。  
对于儿童而言,这种中断和破裂更是致命的:既  
让儿童失去个人记忆而缺乏认同感,又会让儿童失去  
集体记忆而缺少归属感个人记忆集体记忆与认同  
归属感之间关系紧密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  
赫所言:“我们保存着对自己生活的各个时期的记忆,  
这些记忆不停地再现;通过它们,就像是通过一种连  
[
7]9  
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  
然而,正如西方现代语境中共同体的式微一般,  
在中国城镇化背景下,当前的农村也失却了费孝通眼  
中的礼俗社会的特征,成为一个无主体熟人社  
[8]  
”———主体性缺失;公共性缺失;归属感缺失村  
庄主体性的缺失,即农民丧失了村庄是我的村庄”、  
我是村庄里的人的主体体验和感受;村庄公共性的  
缺失,则是村庄已经失去了共同遵守的公共规则和农  
民主动经营村庄的意愿村庄归属感的缺失,则是以  
村庄主体性和公共性的缺失为前提:当村庄没有了主  
体性,农民不再对村庄有感情;当村庄失去了公共性  
而变得无序,农民想到的就是逃离村庄。“如果农民  
在农村的归属没有了,村庄无法承载农民的灵魂之  
,农民的身体和灵魂就都处于漂泊状态,就真成了  
[8]  
无根基的人了”。与中国乡村发生的剧变一致,  
中国农民在城市里的遭遇也经历着苦难的历程。  
农民工”、“城市流动儿童”、“农二代等词揭示了脱  
[12]82  
续的关系,我们的认同感得以终生长存。”  
并将集  
体记忆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  
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  
(或暂时脱离)农村进入城市的农民的尴尬处境。  
一方面,不论走到哪里,“农民的标签似乎永远都抹  
去不了,甚至带上了世袭的特征;另一方面,村庄的  
[12]335  
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  
在城镇  
化背景下,一方面,“现代性的流动让人们背井离乡,  
造成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无论哪  
一类儿童,在与亲代(父母)的关系中,都或多或少留  
下了难以磨灭的裂痕这影响了儿童自我的成长,极  
易在个人记忆中出现断裂,无法形成自我认同感另  
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现代  
社会钢筋水泥横陈道路交通分割错位”,少有考虑  
儿童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的应有空间随着空间的  
失去,加上时间的剥离,儿童相应失去了玩伴失去群  
体活动,从而失去集体记忆,无法形成必要的归属感。  
当儿童自我认同感与归属感缺失,也就失去必要的安  
全感,构成中国现代语境中的主体性危机:认同感归  
属感及安全感的缺失。“我是谁我属于哪里我可以  
空心化也让农村成了回不去的地方,特别是对于在  
城市中成长起来的农二代更是如此于是,农民徘  
徊于回不去的乡村融不进的城的缝隙之间,一直  
都在漂泊,一直都在望乡”。  
只有经历过此历程的人们才会理解个中滋味。  
正如余光中诗中所提及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  
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对乡土(大陆)的依恋  
让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思恋与此相比,  
中国城镇化现实中更残酷的一面却是那些让人”  
的物象竟已呈断裂的趋势,这才有了中央城镇化工作  
会议上震聋发聩的话语———“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  
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然而,城镇  
8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5]1  
相信谁等疑问就成了儿童建构其身份时难以解决的  
问题。  
各个社会的结构中出现的似乎非个人性的变化” 。  
这是一个去魅”(马克斯·韦伯语,意为现代化过程  
是一个去神秘化和神圣化的过程)的世界,我们认为  
一切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在我们的眼中,没有敬  
没有崇高,一切都是赤裸裸的算计与控制我们  
把这座全景式监狱移植到儿童生活世界之中,担当  
起这座监狱的狱卒,将沉重的枷锁套在儿童身上。  
全景式监狱的笼罩下,儿童眼前满是钢筋水泥  
横陈道路分割的景象,城镇化进程有意无意间剥夺  
了儿童生活的空间更有甚者,我们急于给予儿童一  
把开拓疆土的斧子”,过早()地迫使其与原本一体  
的世界分离,却不管他们是否拥有拿起这把斧子的  
力量在艾尔金德那里,这把斧子就成了儿童忙碌  
的理由:为了尽早拿到这把斧子”,父母学校媒体  
以及幼教软件大脑研究和互联网等共同催促着孩子  
不论如何,城镇化作为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是  
无可逃避的既然无法为儿童提供一片宽厚无垠的  
土地”,安放其生命之”,那么,至少要为漂泊的  
蒲公英种子找到一块适宜其生长的方寸土壤如  
何让儿童在变迁的社会中保持(重获)一种共同体生  
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必要的情感依赖以促进  
儿童健康发展,这一思考在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之下  
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意味深长同时,也必然深涉在不  
可避免的现代性进程中如何尽可能地保留传统社会  
的价值,以使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不至于发生断裂。  
回归一体: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儿童生活共同  
体的重构  
萨敦在如今,我终于变回我自己一诗中饱含深  
情地写到:“,曾经沧海桑田/戴着别人的面具/不断  
迷失,失去自己/……/如今,我终于变回我自  
[16]  
仓促前行 这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我们急于将儿  
童纳入一个大一体的世界,却忽略了儿童原本属于的  
那个共同体世界而将其生拉活扯出来(既在个体意义  
,也在群体意义上)。同时,也将原本属于儿童支配  
的时间从他()的生活中剥离出来,使儿童逐渐成为  
没有自己时间和空间的傀儡”。于是,儿童被困于各  
牢笼”,寄居于一个碎片化的世界。“儿童眼中  
的空间越来越小,小到仅有从教室家庭窗户看出去  
的空间;儿童生活中的时间越来越短,短得只有不停  
[13]156  
” ,揭示出个体生命分离与回归的历程儿童  
的成长过程中,同样经历了一场与共同体不断分离的  
历程当儿童在母体子宫时,与母亲构成世界上最  
为稳固的共同体样态:与母体同呼吸共命运,无忧无  
,恰如身处伊甸园的亚当与夏娃直到有一天,瓜  
熟蒂落,儿童经历了人生历程的第一次分离,也体会  
到了分离的阵痛随着儿童逐渐长大,蹒跚学步,挣  
脱成人的怀抱,离开家庭来到陌生的场所———幼儿  
,经历人生第二次分离,伴随他()的是分离带来  
的焦虑与不安随后,儿童离家越来越远,背上行囊,  
离开家庭,离开乡土,与原来的共同体世界渐行渐远。  
每一次分离,对于儿童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  
遇在于成长,挑战在于与原有共同体世界断裂的风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这一成长机制发展为  
[17]151  
地为了将来,而看不到儿童的过去和现在” 。在  
这个世界里,儿童没有完整的生命体验,只有支离破  
毫无意义的知识”。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为了让儿童获得一种完整  
的生命意义,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必要的认同感归属  
感和安全感,获得一种在新的地域中从外在身份向  
内在身份的转变,是该回到共同体的框架下来思考儿  
童生活的时候了。  
[14]  
同一性渐成说”,即个体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  
在分离与回归共同体之间,维持一定的张力是必要而  
有益的———分离将儿童推向更广阔的世界,实现成  
,让儿童披荆斩棘开拓疆土;共同体力量不时将儿  
童唤回原有一体世界,实现成长的承袭,让儿童觉得  
稳定踏实无所畏惧。  
首先,重构儿童生活共同体是对共同体乌托邦”  
的必要坚守和憧憬将儿童生活共同体置于令人眷  
念与缅怀的共同体的框架之下,意味着一种以儿童  
为中心的共同体生活样态一种乌托邦”。正如王  
海英指出,儿童共同体是消除儿童生态环境孤独化与  
孤立化,让儿童参与社会生活主宰自己的社会生活  
儿童在分离之路上,本应该走得从容沉稳而不  
失自信然而,现实之中,在成人宰制的世界中,这种  
分离的力量太过于强大了首先,整个社会(乃至整  
[18]  
必要而可能的乌托邦” 。而且,重构儿童生活  
共同体,对儿童的伦理关注(某种程度上就是乌托  
式热情)是必须的,这是其实现的基本前提同  
,这也是探讨儿童生活共同体的起点———一种不满  
足于现实存在方式的非现实的臆想”。“如果人类能  
个世界)正在成为一座全景式监狱”,在其中,人们  
无处逃遁。“人们经常觉得他们的私人生活充满了一  
系列陷阱……造成这种跌入陷阱的感觉的,是世界上  
88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儿童生活共同体的现实际遇及重构  
够发现和确立起伦理精神的话,如果人类能够实现伦  
理精神对法的精神的替代的话,如果人类能够切实地  
把伦理精神转化为基本的生活原则的话,如果人类能  
够把伦理精神贯穿到组织模式的设计之中去的话,那  
童获得必要的情感依赖,保持自我成长的同一性对  
于成人,一方面借助于成人间的互动,通过将儿童生  
活共同体作为一个日常生活领域而忘却其在私人领  
域和公共领域中产生的孤独苦闷和劳累(可能来自  
,就可以实现对一种高于族阈共同体形态的共同  
[19]5  
成人世界的困扰,也可能来自与儿童相处的困扰)而  
获益;另一方面,通过与儿童发生互动,成人还可以获  
窥见儿童心灵的契机,进而再次获得深刻认识自  
己的机会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儿童生活共同体通过  
一系列互动和关系的形成,逐渐建立一些较为稳定的  
价值规范,从而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必要的准则,又更  
进一步加强了儿童生活共同体内部的凝聚力,为共同  
体成员提供认同归属和安全。  
体的自觉建构” 。要实现这一乌托邦的前提是  
使儿童在公众心目中的中心地位得到确立,使让儿  
童享受幸福的童年成为一种重要的公众意识,让关  
[20]  
注儿童保障儿童优先成为重要的公众素质” 。  
其次,重构儿童生活共同体需要在坚守乌托邦”  
的基础上,扎根于儿童生活现实纵观国内外相关论  
,有过度沉浸于对共同体的过去的眷念与缅怀之  
,缺少一种对时代变迁的积极应对正如前面提到  
的太多的如果”,难免总是让人心里不踏实”,难逃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探讨儿  
童生活共同体,除了维持一种对乌托邦的追求与憧  
憬的激情外,尚需把握几点:一是儿童生活共同体具  
有鲜明的生活特征,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应是一种  
(成人与儿童)的现实存在方式;二是儿童生活共同  
体以儿童为核心,重视儿童的现实需求与发展需要;  
三是儿童生活共同体更注重儿童以外的影响儿童发  
展的教育因素。  
乌托邦之嫌不过,共同体作为一种逝去的意象,  
总是或多或少带上了乌托邦的印象为了使儿童  
生活共同体落根现实土壤,我们或许应该改变共同体  
自在的状态,更多一些积极的进取”,考虑一些自  
的因素,以帮助重构儿童生活共同体。“中国正在  
进程中的现代性(工业化城市化及其相应的社会物  
质的文化的观念的变化)使得城市中个体从传统  
或原生的社区共同体得以解放,只不过,解放了的个  
体又会重新纳入更大的现代社会共同体。……个体  
将具有越来越多的自主选择性,即预示着个体化的  
个体们可以自成其自致的共同体……个体化的个体  
乐于形成自致的共同体并非仅仅出于其主体性得到  
体现或增强,而是还因为自致性共同体可以形成新  
的公共规范,以便于其促成个体化的个体实现利  
第三,实践层面上,重构儿童生活共同体尚需把  
握几对关系。  
一是时间与空间时间与空间是具体形态意义  
上的时空,涉及到时间的给予和场所的提供时间方  
,对成人而言,意味着成人要分配一定的时间到儿  
童生活共同体的构建中;对儿童而言,则意味着儿童  
要有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从某种程度上讲,这  
也有赖于成人的支持提供空间方面,在城镇化建设  
,要为儿童生活留足必要的活动场地,在现实层面  
上实现时间与空间的意义交融(同时也是化解现代  
性时空分离机制的利器),构建出必要的较为稳定  
的儿童生活地域。  
[21]  
” 。重构儿童生活共同体,脱域后的再次  
入域”,实现重回一体:既是保持个体内部世界的时  
间连续性的自我认同(self-identity),也是保证个体与  
外部世界同属一体的自我认定(self-identification)。  
二者代表了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个体安全信任感的  
来源,也是消除个体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性焦虑”  
二是互动与关系在重构儿童生活共同体的过  
程中,互动是共同体活动在微观领域的发生,包括与  
儿童有关的所有互动形式,如亲子互动师生()互  
同伴互动等(也包括成人之间发生的各种互动)。  
通过各种互动,沉积下来的就是各种关系,相应表现  
为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也包括成人  
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换句话说,互动与关系分别  
代表了重构儿童生活共同体的过程与结果对儿童  
来说,早期时亲子互动(关系)尤为重要,这是儿童与  
世界发生互动(关系)的起点和基础随着儿童一步  
步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师生()互动(关系)、同伴  
(吉登斯语)的有力武器。  
因此,重构儿童生活共同体,缘起于成人儿童意  
的觉醒,即创造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共同体生  
(当然,也有成人对共同体生活的缅怀)。既要体现  
成人自致的努力,又要尽量保持共同体的自然特  
;既为儿童成为一体创造条件,又为成人重回一  
制造契机在儿童生活共同体中,儿童通过获得  
时间连续性的自我认同(self-identity)我  
认定(self-identification)”而获益在这一过程中,儿  
8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互动(关系)的意义和作用日益凸显库利提出首属  
群体”(primarygroup)的概念,并强调在获得和保持  
自我的意义上,参与到能看到自我的群体之中较之参  
内容选择与实施(包括参与者时间场所以及各种物  
财力条件的提供);同时,还需要着重思考如何在  
统一的共同体的价值体系中将各种活动进行整合,以  
保持共同体内在价值的一致性,增加其凝聚力,维持  
共同体的持久与稳定。  
[22]325  
与其他群体更为重要 无疑,同伴群体更具有库  
利所谓的儿童的首属群体的特征,随着儿童年龄的  
增长更是如此因此,在这些互动(关系),同伴互  
(关系)又有着特殊的意义甚至可以说,重构儿童  
生活共同体,就是利用各种互动(关系)来支持儿童同  
伴群体的发展,从而支持同伴互动促进同伴关系的  
良好发展。  
综上所述,儿童生活共同体既有乌托邦的品性  
和特征,也应扎根于儿童生活现实在重构儿童生活  
共同体的实践层面上,要把握时间与空间互动与关  
活动与价值三对关系,以保证儿童生活共同体的  
真正实现。  
三是活动与价值与前面提到的互动相比较,共  
同体活动是在更为宏观的层面上展开的,统摄了儿童  
生活共同体中发生的各种互动(也包括成人之间组  
织机构之间的互动)。价值则是共同体活动中各种关  
系冲突交流协调的结果与互动与关系的联系相  
一致,活动与价值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重构  
儿童生活共同体的过程与结果在儿童生活共同体  
的重构过程中,活动内容选择实施等,一方面体现了  
共同体的价值规范,另一方面通过活动的开展又为共  
同体价值体系添加必要的养分与互动不同的是,活  
动更关注内容选择和实施(互动则聚焦于作为活动实  
现的方式手段),在每一种活动中,都可以包括各种类  
型的互动(也相应包含各种关系的冲突交流与协  
)。在这些活动中,首先需要考虑各种活动形式的  
共同体理想是对现代性的反思,儿童生活共同体  
是在现代性进程中运用共同体框架思考儿童现实生  
活的理想诉求中国新型城镇化是对以往城市化实  
践继承与反思的结果———从关注人的外在身份向更  
加关注人的内在身份转变儿童生活世界原本有其  
自在样态及运行逻辑,但社会的变迁摧毁了其存在的  
基础这致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失去必要的情感依  
,明显与新型城镇化的理念与诉求不相一致因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为了让儿童回归一体”、让  
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整个社会必须做出自致的努  
”,开辟一块为了儿童属于儿童的土壤这或许既  
能让儿童实现自我生长,也能给予成人一个继续成长  
的机会,同时也是缝合传统性与现代性裂缝的机会。  
注释:  
坦塔罗斯是宙斯的儿子,因泄露天机,受到惩罚,站立在齐脖深的水中,头顶上有果树,口渴难耐时,水就流走了,肚子饥饿  
,果子就被风吹走了: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2,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2。  
在学前教育中,将教育对象界定为0ꢀ6、7岁的儿童,笔者认为此处的“0”恰如老子的”:隐于无形,潜藏无限所谓无中  
生有就是这个道理据此,笔者认为当受精卵在母体子宫一着床,意味着一个生命诞生了,“儿童的历程也就开始了。  
福柯语,隐喻技术宰制下的社会控制系统: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刘北成杨远婴译,2,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224。  
张康之张乾友将共同体分为家元共同体族阈共同体和合作共同体,家元共同体的特征是同质性,族阈共同体的特征是共  
,合作共同体即通过利益考量而形成的较之前二者更为松散的组织架构,并论断我国目前处于族阈共同体阶段:张  
康之张乾友共同体的进化》,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族阈共同体又包含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张康之张乾元共同体的进化》,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12年版。  
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3-12-1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14/  
c_125859827.htm.  
2]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胡景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
[
[
9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儿童生活共同体的现实际遇及重构  
[
5]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2.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6]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7]费孝通.乡土中国[M].2.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8]杨华.“无主体熟人社会与乡村巨变[J].读书,2015,(4):31-40.  
9]张鸿雁.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J].社会学研究,2013,(3):1-14.  
10]史明瑛.现代性与现代化[J].读书,2009,(8):102-105.  
11]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2]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3]MaySarton.MaySartonCollectedPoems1930ꢀ1973[M].NewYork:Norton,1974.  
14]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5]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陈强,等译.2.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6]艾尔金德.还孩子幸福童年———揠苗助长的危机[M].陈昌会,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17]李旭.儿童在园生活体验叙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18]王海英.儿童共同体的建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9]张康之,张乾友.共同体的进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0]张斌,虞永平.儿童意识融入公众意识[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9):16-17.  
21]陆丹.自致的共同体———城市社区发育的新路径[J].社会科学战线,2009,(2):201-206.  
22]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邱泽奇,等译.7.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
[
[
[
[
[
[
[
[
[
[
[
[
[
[
[
[
RealCircumstancesandReconstructionofChildrenꢀsLifeCommunity  
UndertheBackgroundofNew-typeUrbanization  
LIXu  
SchoolofEducationScience,GuizhouNormal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1,China)  
(
Abstract:Thecoreofnew-typeurbanizationishuman,whichwillmoreconcernabout  
peopleꢁsemotionaldependencywhichmeanssenseofidentity,senseofbelongingandsenseofse-  
curityintheprocessofurbanization.Forchildren,anewregionisabeginningoftheirhomesick-  
ness,andtheymoreneedtheemotionaldependency.Throughcardingthecommunitytheoriesof  
Tnnies,Weber,Bauman,FeiXiaotongandothers,thispaperrevealsthesignificanceandvalue  
ofreconstructingchildrenꢁslifecommunity,andemphasizeswhichshouldbeasticktoUtopia  
andshouldbeakindofpursuitestablishedinchildrenꢁsreallife.Meanwhile,wealsoneeddeal  
withthreepairsofrelationshipsincludingtimeandspace,interactionandrelationship,activity  
andvalue.  
Keywords:new-typeurbanization;childrenꢁslifecommunity;realcircumstances;recon-  
struction  
[责任编辑:罗银科]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