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5卷第1期  
2
018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5,No.1  
January,2018  
从理念到技术:  
大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a
b
周序,栾泽  
(厦门大学a.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b.教育研究院,厦门361005)  
摘要:目前关于大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的研究主要是从教学哲学和教学方法论两个角度进行思辨分析,其研究  
过程和大学教学现状的结合并不紧密,其研究结论也缺乏实践支持从技术的角度切入是大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研  
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实现从理念到技术的研究范式转换,有利于生成性教学在大学课堂教学当中的实施和推广,也  
有利于广大教师对生成性教学理念的把握和认识。  
关键词:大学课堂;生成性教学;范式转换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8)01-0122-06  
如何提高大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一直是高等教育研  
究中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近年来,“生成性教学成  
为一种流行的教学主张,不少学者认为,一流的教学应  
该是生成性有学者主张大学教学工作应该从  
,认为生成性教学可以指导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有  
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现有研究主要从教学哲学和教  
学方法论两个视角展开。  
1.教学哲学视角  
[
1]  
知道转向体道”,让学生在体验中生成知识;也有  
在哲学层面上,生成性教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卢  
梭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和孔孟的儒家教育思想卢梭  
的自然教育关注儿童自然生长;孔子的教育思想重视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孟子的内展说强调善性,关注  
和信任儿童上述思想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生成性教  
学这一概念,但都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了生成性教学的  
学者明确指出,大学的课程与教学应该从本质主义走  
[2]  
向生成性思维,实现后现代转换” 。“生成性甚至  
[3]  
被看作是大学教学的本质特性近年来,随着双一  
建设的兴起,“生成性教学的思路和一流教学”  
一流课堂建设顺理成章地结合起来有人主张一流  
[5]  
的课堂上教师只需开个头,就可以让学生放开表演,  
思想郭元祥则是从现象学哲学出发,借用胡塞尔  
关于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来启示教学,提出了教学  
回归生活世界的命题,认为学生的发展过程就是一  
种生成过程,‘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意蕴就在于彰显  
[
4]  
往往越高明的教师,还越不像主角” ,表达出明显的  
生成性意蕴可见,在高校教学当中,“生成性的教  
学思想是很受推崇的。  
[
6]  
生成性教学研究的现有视角  
教学的生成性” 。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出现了从科学  
主义世界观向生活世界观从本质主义向生成性思维  
高等教育学界对生成性教学大多持一种褒奖的态  
收稿日期:2017-06-25  
基金项目:本文为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基金项目大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研究”(FJ2016C057)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周序(1983—),,四川泸州人,教育学博士,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  
与教学论教育社会学研究;  
栾泽(1992—),,满族,吉林吉林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122  
从理念到技术:大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
7]448  
[8]647  
的转向,恩格斯 尼采  
等人也都先后表达过强  
本或者以知识为本;也不能因为生成性教学目的是为  
了实现学习者成长和发展,就认定预设的教学乃至  
预成的教学是要阻碍学习者的成长和发展即便是  
最精确的教学设计最严密的环节安排最强有力的课  
堂控制,其目的都在于学生的发展———他们相信这样  
一种方式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即便生成论者们并不  
这么认为因此,“以人为本”“促进发展之类还不能  
作为生成性教学方法论的本质特征余宏亮将生成性  
教学方法论视作师生身心在场的合作探究与知识创  
调生成性思维的观念,而这些观念则成为生成性教学  
哲学的哲学基础。  
李雁冰程良宏从师生幸福教学目的和思维培养  
过程的角度论证了将生成性哲学具体化为生成性  
[9]  
教学哲学的必要性而孟凡丽程良宏的论证角度  
集中于教学理论本身,认为生成性教学哲学有助于明  
晰生成性教学理论,通过批判并超越技术理性下预成  
教学观,可以实现教学从本质主义思维向关系思维  
[
10]  
[19]  
的转变 张宏喜程良宏认为,生成性教学之所以  
是一种教学哲学,是因为教学实践具有复杂性动态  
情境性特征;而实践当中生成性教学具有技术主义  
倾向,需要在教学哲学层面进行理论构建,这也有助于  
对预成论思维和控制性教学文化进行理性批判与超  
” ,避免了上述解释中的逻辑漏洞,能带给教学以  
明确的指导性意义但也有人认为,“合作可能导致  
我们无法区分究竟是师生关系还是研究所里的同事关  
,“创造也无法在科学家对世界的探究认识学  
[20]  
生的教学认识之间做一个清晰的划分 。  
[
11]  
程良宏孟凡丽对上述论证的系统性严谨性  
进行了提升,提出了生成性教学作为教学哲学的内在  
理据,即教师和学生的生成性课程知识的相对确定性  
与境域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情  
境适切性,教学工作要有效应对上述复杂局面不能仅  
现有研究视角的反思  
上述研究成果丰富了人们对生成性教学的理解,  
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生成在教学中的价值但检视上  
述研究成果,有如下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纯思辨研究难以提供实践支持  
[
12]  
仅依靠经验,而必须依赖于哲学的指导 。  
无论是教学哲学视角,还是教学方法论视角,都是  
在纯粹思辨的层面上对生成性教学的可能价值进行  
逻辑演绎,但逻辑上成立的可能价值和实践中看重  
实际价值能否一一对应,并未进行说明现有文  
献当中几乎没有对某个具体的生成性教学案例的实际  
2
.教学方法论视角  
方法论视角在现有研究当中也颇盛行陈秀兰主  
,大学教学活动的生成机理脱生于社会建构方法  
[13]  
” 。靳玉乐等进一步将生成性教学明确界定为一  
种教学方法论,并认为这一方法论的目的在于为教学  
效果进行分析的文章王洪才等对生成性案例的讨  
[14]  
[21]  
提供一种底蕴一种内涵一种气质” ,从而澄清了  
这一方法论的价值但价值本身并不能代替方法论本  
,生成性教学强调什么能给教学工作以什么指导,  
需要进一步明确朱文辉认为,生成性教学带来了有  
效教学方法论的蜕变,这种方法论倡导的是不同于教  
算得上是为数不多的一篇较为接地气的文章,  
但严格地说,仅仅是运用了生成性案例”,还不能算是  
生成性教学,生成性教学还涉及到教学环节思路观  
点等各个方面的生成问题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生成性  
教学研究,大都表现出一种排斥实践案例分析的倾向,  
而是满足乃至沉醉于思辨研究本身即便是具体到大  
学英语这一有具体科目具体内容的研究,“生成论者  
们也仅仅是从生成是现代哲学的最强音这一现代哲  
学的转向出发,推演出生成性应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  
[15]  
师独白对话教学” 。刘艳侠持有类似观点,她  
认为大学教学需要让学生获得整全之知”,而这只有  
[16]  
通过对话才可能出现” 。不过,此后朱文辉略微修  
正了他的观点,将生成性教学方法论视为一种以人为  
[
17]  
[22]  
、“多种方法并用的方法论 但不管是对话  
法也好,还是多种方法也罢,都还不能说是方法论的  
特征,也可以说是方法的选择问题。“以人为本的思  
想倒是具有方法论的含义,这和朱江华将这一方法论  
解释为以生成性思维……促进学生生成,实现学习者  
强音的结论,并未能提供一个生成性的大学英语  
教学案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信条  
出发,缺乏了实证研究结论的支持,关于教学是否应该  
生成在多大程度上生成的思辨分析都可能陷入公说  
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境地。  
[
18]  
成长和发展的指导性理论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  
上述关于生成性教学方法论的阐述,逻辑上还存  
在一定的疏漏之处我们不能因为生成性教学主张  
2.结合高校教学现实背景的考查不足  
关于生成性教学的研究最初始于基础教育领域,  
后来被高等教育领域所借鉴但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  
无论是在教学目标内容形式上都存在极大的不同,  
以人为本”,就认为非生成的教学就一定是以教师为  
12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学习心理学的启示  
脱生于基础教育的生成性教学是否适用于高等教育,  
需要结合高校教学的现实进行谨慎论证但目前关于  
高校教学中生成性教学的研究,普遍缺乏一个耐心证  
明其适切性的过程将生成性教学视作一种教学哲  
学的结论一开始就是由基础教育领域的工作者得出,  
但后来却直接被高等教育领域的学者借用,理直气壮  
任何有意义的教学理论都不可能满足于给人以乌  
托邦般的幻想或者是纸上谈兵,而是意在取得实实在  
在的效果斯金纳对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等偏重思想  
层面的研究流派进行了批判他的操作性学习理论认  
,学习应该有技术性的策略斯金纳提出的塑造技  
[23]  
[27]  
地开始从哲学生成观的视角解读大学英语教学” 。  
大学课堂的教学和中小学课堂其实差异颇大在  
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业”,教师们必须认真揣  
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中小学教师在教  
学设计课堂组织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掌握较好,需要  
的是通过理念的指引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而在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管理和评价体制导致大  
学教师对教学工作难以引起足够重视,能够主动花费  
大量时间和精力反思自身教学的教师更是可遇而不可  
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甚至都不需要参加高校教师  
资格培训就能走上讲台即便是一些渴望提高教学水  
平的大学教师,对最基本的教学技术,例如讲授语言的  
技巧对话和问答的设计启发时机的把握等等,也往  
往掌握得不到位,他们在处理教学事件上所采取的策  
略或方法大多是直观性的,或是依赖于既有的经验,而  
术和渐退技术 ,不仅在动物的研究上取得了成绩,  
而且被广泛用于多种人群的教育上信息加工理论在  
探索信息加工模式的同时,也对什么样的学习技术有  
[
28]327-354  
助于信息加工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映像  
分类线  
等促进记忆的技术奥苏伯尔等人在阐释他们  
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时候,也对练习的频率分配材  
[
29]  
[30]377-484  
料的组织数量等技术性的问题进行了强调  
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在本质上已经非常接近今天  
我们所说的生成性教学,但布鲁纳非常强调什么时候  
怎样教等具体而微观的内容,布鲁纳甚至还研究了  
呈现知识的形式序列安排强化的形式与步调等问  
[31]448-449  
不同学习心理学流派对技术的研究还有很  
,无需一一列举但无论何种流派,对促进学习的技  
术都予以了充分的重视上述流派的研究,几乎都是  
在一定技术的干预下,对学习效果是否良好进行的检  
如果没有这些技术性手段的支撑,这些研究不要  
说得出一个稳定可靠的结论,甚至连研究都无法开展  
下去,自然也就无法形成有影响力的学习理论流派了。  
而上述理论的意义显然并不仅仅在于提出了一个理论  
或形成了一个流派,更在于教师可以借鉴这些技术来  
促进自身教学质量的提高。  
[24]98  
非探究或是反省思考的产物” 。因此,高校教师首  
先需要的是关于教学语言的运用板书的布局问答的  
设计进度的安排等细致入微的技术性内容缺乏这  
些技术作为铺垫,任何理念的宣传都会沦为空谈在  
最基本的教学技术都还难言乐观的情况下,非要让高  
校教师运用某种理念或者方法论对教学进行哲学反  
,就给人一种好高骛远的感觉。  
2.实现良好生成的需求  
从技术视角切入研究的必要性  
不少人认为,生成性教学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地发  
现式地进行学习,从而提倡小组讨论探究报告等学习  
方式但当大学教师尝试采用蕴含着新理念的讨论式  
教学小组课堂报告之类的学习方式的时候,却往往陷  
入讨论有形式而无实质,课堂报告甚至成为学生的负  
生成性教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提出这一理念本  
,而在于这一理念的实践效果任何理念都必须借  
助于一定的技术才能得到落实关于技术的价值,黄  
仁宇先生说得很清楚:“凡能先用法律及技术解决的问  
,不要先就扯上了一个道德问题……道德虽高于法  
律及技术,但是要提出作争论的根据时,则要在法律及  
技术之后提出,不能经常提出,也不能在细微末节内提  
[32]  
担之类的怪圈 。A.MetcalfeA.Game认为好的讲  
[33]  
授其实也是对话的一种形式; 杜威布鲁贝克等学  
[34]213[35]95  
者也都强调过讲授法的价值  
但当我们试图  
[
25]233  
。”  
而目前生成性教学面临的问题,并非这一理  
通过讲授来实现生成的时候,却始终不得其要,讲授  
往往被异化为满堂灌输填鸭式教学有调查表明,在  
大学课堂当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占据着支配地  
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过程单调死板,堂堂课都是教  
念在道德上不可取,而是在细微末节的技术层面  
上还不能令人满意一位倡导生成性教学观的学者  
坦诚地讲,很多教师对其操作是一头雾水,还有的老  
师由于对其本质理解不深刻导致伪生成’,得不偿  
[36]  
一讲到底’” 。其实,无论是讲授为主还是讨  
论优先”,都是一个理念问题,但在这一理念下面却包  
含了无数的技术要素例如讨论时机的把握讨论问  
[
26]  
” 。可见,从具体操作技术层面切入,对生成性教  
学的研究而言是一个重要而必要的补充。  
124  
从理念到技术:大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题的设计讨论兴趣的调动,什么样的讨论能够让学生  
脑洞大开,什么样的讨论能够刺激学生不走寻常路?  
再如讲授语言的节奏音色音量,什么样的讲授语言  
告知学生知识结论的同时还能启发学生进行思  
?什么样的讲授语言可以避免学生在听讲时昏昏欲  
睡而是可以听得津津有味?乃至探究发现对话等教  
学方法,都存在着理念到位但技术缺失的问题因此,  
当我们希望学生摆脱被动接受的怪圈而走向主动生成  
知识的时候,良好的生成性教学技术就成为必需。  
教学技术的落后可能让生成异化为预成,让主动变成  
被动从古至今,“知道但做不到不知已经对多少人  
时候,通过何种手段来实现这些附加价值,在多大程度  
上可以取代正规价值,就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具体而言,技术视角下的研究任务,一是要探索课  
前的预设应当精细化到什么程度,课堂上的生成可以  
在多大程度上打破课前的预设;二是生成的内容方  
时机把握,是否有规律可循,有特点可供模仿;三是  
如何实现生成,例如什么样的教学语言可以促进学生  
的自主思考而不是被动记忆,什么样的讨论可以让学  
生沉浸其中而不是表面喧闹,什么样的问答可以调动  
学生的兴趣而不仅仅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等。  
这些研究对大学教师改进自身的教学打破满堂灌”  
造成了困扰因此,当务之急不是继续对生成性教学 填鸭式教学的常态,具有积极的意义。  
这一理念进行宣传,也不是对其哲学上或方法论层面  
上的指导意义进行强调,而是对什么时候生成在多大  
程度上生成如何生成等具体的操作性的技术问题进  
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这样,生成性教学方不至于陷入曲  
高和寡的尴尬境地。  
2.研究思路与方法  
现有关于生成性教学的研究大都遵循逻辑思辨的  
方式思辨研究对教学技术的探索是必要的,但却不  
是完善的正如彭荣础所说,思辨研究的命题大多无  
从观测与证明,在当下的教育研究中,或落入宏大叙事  
[38]  
从理念到技术:任务与方法  
的窠臼,或成为苍白的语言游戏 对于生成性教学  
而言,我们可以通过思辨研究来假设”A、B、C、D等教  
学技术有利于良好生成的实现,但无论我们从理论上、  
逻辑上如何论证它们有利于生成的实现,都还需要通  
过实践的检验,让事实说话例如我们假设艺术性的  
讲授有利于生成而不会导致灌输”,这需要我们到实践  
当中去寻求验证当我们发现于丹的讲授虽然内容未  
必深刻甚至存在错误,但却因为其讲授语言富于艺术  
性从而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热情,让学生在老师的讲授  
内容之外生成出了自己的理解,这就验证了我们的  
假设,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提出讲授法是实现生成  
性教学的重要方法,但讲授必须具备艺术性”。当我们  
假设探究性学习有利于生成的实现的时候,同样需  
要到实践当中进行观察和体会,去看看是不是采用探  
究性学习的课堂都实现了有意义的生成。“教育研究  
只有成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活动,才能摆脱任何外在  
形式的约束,从而参与到真实的教育场景中去,而不是  
抽身于实践之外对其做旁观式的指导同时,教育研  
究终归要把自身应用到生活中去,才能从实践中获得  
既然加强技术层面的研究如此重要,那么关于生  
成性教学技术的研究显然就需要经历一个范式上的转  
。“范式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使用的一个术语,“意欲提示出某些实际科学  
实践的公认范例———它们包括定律理论应用和仪器  
在一起———为特定的连贯的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模  
[37]9  
” 。关于生成性教学研究的范式转换,意味着相  
关研究应从强调思辨和注重从建构主义人文主义后  
现代主义那里寻找理论支撑的思路上,转向注重操作  
技术,重视对方法本身进行技术化的思考并通过实证  
分析进行检验的路子上来这一研究范式的转换,或  
将为生成性教学的研究打开一扇不一样的窗户。  
1
.技术视角下的任务  
历史地看,大学教学技术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一  
种被虚假重视的局面当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无法而有法一直是很多人的共识但由于什么样的  
无法就做到了有法没有明确标准难以评判,因此  
对大学教师的教学工作通常都只能是以选课学生人数  
多少来进行评判,而对教学水平本身则难以衡量近  
几年来,随着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流行,技术问题得  
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这里所说的技术,确切地说  
叫做教学支持性技术”,即设备软件网络等是否支  
,而非内化在授课教师身上的教学技术当我们强  
调教学不能一味预成而是需要生成”,甚至生成所  
带来的附加价值可能比预先设定好的正规价值更大的  
[39]  
新生的动力,实现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我们在实  
践中获得的正面或者反面的案例越多,对这一假设的  
判断就越可靠这和社会科学研究当中强调的三角  
验证是一个道理因而,实证研究应该成为技术视角  
下的主要研究方向。  
对于生成性教学技术的实证研究,不大可能采取  
量化研究的思路,毕竟不同教师的生成方式技术程  
12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度各不相同,难以进行量化处理;课堂观察师生访谈  
和行动研究倒是更加恰当的选择。  
但仅仅通过课堂观察和师生访谈显然是不够的。  
未来的研究需要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出有  
利于实现有意义生成的新技术新方法,而这可以通过  
行动研究来实现在行动研究当中,生成性教学的实  
施主体同时也是研究的主体,研究的问题来自他们自  
己的日常工作中的经验及对经验的分析———如果我这  
样讲授,是否有利于生成的实现? 如果换个时机来对  
,是否有利于生成质量的提高?于是,研究者根据教  
学当中面临的真实问题,总结第一手的经验,通过对经  
验进行描述解释和分析,形成可操作的探究方案,进  
而将自己对技术创新的设想放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  
去尝试去实践,评估该技术创新的效果,在获得充分  
证据的基础上形成研究结论行动研究的目的是提高  
课堂生成的质量,同时也提高教师进行生成性教学的  
意识和能力。  
要研究已有的各种生成性教学方法的运用策略及  
其效果,需要进行课堂观察观察者应卷入教师以及  
学生的教学生活当中,以结合师生双方的观点,对教师  
采用某种生成性教学技术的考虑方向程度进行了  
,同时对该技术在学生身上的成效进行评判课堂  
观察需要观察者做到共情”,目的是为了体会教师运  
用以及学生感受各种生成性技术的实际状态,从而使  
研究者以局内人的视角去理解教师何以如此运用这种  
生成性技术,以及学生何以如此评判这一技术对我而  
的教学效果师生访谈是课堂观察的良好补充,访  
谈应遵循胡塞尔提出的悬置理念。“悬置要求我们  
不能带有先验的主观判断来研究任何一种生成性技  
,只有做到了悬置”,方能将技术的实际成效实事求  
是地展示出来对课堂观察和师生访谈结果的分析需  
要考虑情境性同一个生成性教学技术,A专业的  
效果可能优于B专业的效果,在甲教师的教学中可能  
不如在乙教师的课堂中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具体的  
情景来对该技术的成效进行评判课堂观察和师生访  
谈可以帮助我们对各种已经存在的生成性教学技术进  
行理解,例如应该如何运用这一方法使用的频率时  
机把握是否得当,其效果如何保证,乃至应该在什么时  
候生成多大程度上生成向何种方向生成,等等。  
总之,目前针对生成性教学的研究大都集中于教  
学哲学和方法论思辨的方向上,思辨研究重要但不全  
我们有必要加入技术的角度,从实际操作而不仅  
仅是逻辑推理的角度来理解生成性教学的意义和价  
生成性教学的研究从理念向技术的范式转换,有  
利于生成性教学在大学课堂教学当中的实施和推广,  
也有利于广大教师对生成性教学理念的把握和认识,  
从而让教学中的生成更加科学更加合理,进而促进课  
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
1]李薇.挑战与回应:后现代思潮与大学教育的当代重构[J].现代大学教育,2012,(6):21-25.  
2]郝德永.从本质主义到生成性思维———课程探究逻辑的后现代转换[J].高等教育研究,2005,(5):71-75.  
3]程广文,陈笃彬.论教学的生成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8,(1):81-83.  
4]孙惠柱.侈谈一流大学,不如先建一流课堂[N].文汇报,2011-05-25(5).  
5]刘万海,张明明.近五年来国内生成性教学研究评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3):70-73.  
6]郭元祥.“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05,(9):32-3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  
972.  
8]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张念东,凌素心,.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9]李雁冰,程良宏.生成性教学:教学哲学的分析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8):22-26.  
10]孟凡丽,程良宏.生成性教学:含义与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09,(1):22-27.  
11]张宏喜,程良宏.作为教学哲学的生成性教学:意蕴与原由[J].全球教育展望,2015,(10):24-33.  
12]程良宏,孟凡丽.生成性教学:作为教学哲学的机理结构与内在理据[J].课程·教材·教法,2016,(9):73-79.  
13]陈秀兰.走向师生自觉交往中的建构———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7,(4):51-57.  
14]靳玉乐,朱文辉.生成性教学:从方法的惑到方法论的澄清[J].教育科学,2013,(1):19-23.  
15]朱文辉.预设与生成:有效教学范式之嬗变[J].教育探索,2010,(10):16-17.  
16]刘艳侠.不同知识类型学习中的师生关系———大学师生关系三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8):82-86.  
17]朱文辉.生成性教学何以能够成为一种方法论———兼对周序博士的回应[J].课程·教材·教法,2016,(9):88-94.  
18]朱江华.生成性教学:实践落差下的方法论关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2):52-55.  
[
[
[
[
[
[
1
[
[
[
[
[
[
[
[
[
[
[
126  
从理念到技术:大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
19]余宏亮.生成性教学:知识观超越与方法论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6,(9):80-87.  
20]郭华.现代课程教学与教学认识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3):157-164.  
21]王洪才,李慧.运用生成性案例实现创新性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3,(19):44-46.  
22]窦坤.生成性:大学英语教学应有的意蕴[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54-157.  
23]桑元峰.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育[J].外语教学,2014,(6):55-59.  
24]JACKSONPW.Lifeinclassrooms[M].London:TeachersCollegePress,1968.  
25]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6]吕星宇.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策略[J].教育科学,2008,(3):37-41.  
27]SKINNERBF.Contingenciesofreinforcement:atheoreticalAnalysis[J].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1969,(7):  
949-4955.  
28]PAIVIOA.ImageryandVerbalProcesses[M].NewYork:Holt,RinehartandWinston,inc,1971.  
29]TULVINGE,PEARLSTONEZ.Availabilityversusaccessibilityofinformationinmemoryforwords[J].Journalof  
VerbalLearningandVerbalBehavior,1966,(4):381-391.  
30]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佘星南,宋钧,.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1]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邵瑞珍,张渭城,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2]周序.质疑与反思:大学教育应后现代转向”?———兼与李薇博士商榷[J].现代大学教育,2013,(3):16-21.  
33]METCALFEA,GAMEA.Significanceanddialogueinlearningandteaching[J].EducationalTheory,2008,(3):343-  
56.  
34]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5]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3.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6]刘智运.必须重视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教学研究,2010,(1):33-37  
37]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四版)[M].2.金吾伦,胡新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8]彭荣础.思辨研究方法:历史困境与前景[J].大学教育科学,2011,(5):86-88.  
39]吴原.教育研究的实践转向与教育创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75-81.  
[
[
[
[
[
[
[
[
4
[
[
[
[
[
[
3
[
[
[
[
[
[
FromConcepttoSkill:ParadigmShiftofResearch  
ontheGenerativeTeachinginCollege  
a
b
ZHOUXu,LUANZe  
(a.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ofQualityConstructioninHigherEducation,  
b.InstituteofEducation,XiamenUniversity,Xiamen,Fujian361005,China)  
Abstract:Currently,theresearchofthegenerativeteachingincollegeismainlyfromteach-  
ingphilosophyandmethodology,whichfocusontheoreticalanalysiswhilelackingofpractical  
supportandquiteweakincombiningwithpresentsituationincollege.Anothersignificantper-  
spectivetostudythisproblemisfromteachingskill.Itisgoodfortheoperationandpromotionof  
thegenerativeteachingandalsogoodforteachersꢀunderstandingoftheconceptofgenerative  
teachingtotransfertotheskillparadigmfromconceptparadigm.  
Keywords:collegeclass;generatingteaching;paradigmshift  
[责任编辑:罗银科]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