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5卷第2期  
2
0183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5,No.2  
March,2018  
走向科学只是教育学的一种策略  
———兼及实证研究的有限合理  
刘庆昌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太原030006)  
摘要:在科学主义主导的时代,总会有研究者期望教育学走向科学并成为科学学科,实证研究自然就成为研究  
范式上的选择然而,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且不论具体的实证研究不可能舍弃非实证的方法,由于教育学所研  
究的教育并非自然物,教育学实际上无法成为真正的科学学科具体而言,教育是经验世界的文化现象,其可经验  
的部分可以借助实证方法研究,其精神的和信念的部分只能借助于思辨教育的特性决定了教育学兼具认知追求  
和实践情怀,不仅要回答教育是什么”,更要以改良教育的愿望构想好教育的蓝图整体地思考,可以说走向科  
学是教育学的一种策略,而实证研究之于教育学研究来说,仅具有有限合理性。  
关键词:教育;教育学;走向科学;实证研究;有限合理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8)02-0092-07  
对于还有教育学学科价值和尊严意识的学者来  
,回顾和审视既有的教育学研究,基本上属于一种下  
意识如果他们恰好在认识论上对经验实证在价值  
论上对实践应用钟爱有加,那么,科学化的教育学应是  
他们坚定的理想而有趣的是,教育学在中国,不论什  
么样的原因,客观上并不以科学化为其特征,甚至非科  
潜藏的把教育学定位为科学学科的观念是有可商榷  
之处的袁振国教授在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  
的必要途径一文中虽然认识到了科学并不是思考和  
解决人类问题的唯一方法,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对  
人类的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这并不影  
响他把教育学视为科学学科”。紧接着前文,他说到  
学的教育学研究仍占据绝对的优势,这便容易引发科 但作为科学学科的建设来说,科学化程度是衡量学科  
学主义者的批评这种批评有时候是比较激烈的,在  
其中,教育学研究的非实证方法则成为主要的批评对  
思辨虽然永远不可能缺席我们的认识,但它常常  
被人们与形而上学的武断联系起来;分析与解释虽然  
是一切研究者的必要手段,但很少在具体的研究中被  
提升到研究方法的层面;遭遇最差的是对理想事物的  
思想构造,它很自然地被人们冠之以主观的畅想自  
然也有较为理性的认识,比如把实证研究视为教育学  
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其理性主要表现在它只是把实  
证研究视为必要而非充分途径,这就意味着客观上存  
在教育学走向科学的非实证研究不过,这一认识中  
成熟的唯一标准,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  
[1]  
途径” 。教育学既然是科学学科,那在教育学研究中  
加强实证研究和促进研究范式的转型也就顺理成章。  
仅仅说加强实证研究,在任何时期都是教育学学科建  
设和发展的必要选择,但附加上促进研究范式的转型,  
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范式作为科学哲学的概念始于  
库恩,由于这一概念在库恩的著作中一则多义,二则变  
,因而,对于研究范式我们不做知识的考古就学  
术界对范式的理解看,主要集中在范例研究认识论和  
价值论共识之上,由此可推知通过加强实证研究而实  
现的研究范式转型,其目的地必然是让教育学可以跻  
收稿日期:2017-09-02  
作者简介:刘庆昌(1965—),,山西河津人,教育学博士,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和教育理论。  
92  
刘庆昌走向科学只是教育学的一种策略———兼及实证研究的有限合理  
,其一是研究者对值得研究的判断属于价值认识  
身于科学学科之列有了这样的终极追求,在教育学  
的研究上倡导实证的精神原则和方法,并同时贬抑一  
些非实证的方法,实属必然面对近来人们对教育实  
证研究的积极倡导和围绕它展开的相关讨论,我想表  
达的是,至少有两方面的问题又一次摆到了教育学者  
面前,一个是教育学研究的范式问题,另一个是教育学  
及其研究的性质和追求问题只有在这样的层面认识  
实证研究与教育学的方向,才能够获得更有意义的结  
。  
范畴,这样的判断不可能没有经验的基础,但显然不是  
纯粹的经验判断若考虑到牵涉事实与价值的休谟问  
,那么研究者对问题的价值判断虽是科学研究之必  
,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却非科学的判断其二是研  
究问题选择中的阅读讨论和构思以及对问题相关  
因素的考虑”,同样服务于未来要展开的研究过程,但  
就其性质而言,显然是在操作非实证的方法和过程。  
在类似调查实验等典型的实证研究中,研究假设  
的提出必不可少,否则,实证所要证实的对象空如,具  
体的研究便无从开始按照威廉·维尔斯曼的说法,  
一般意义上的假设是一种推测或对问题答案及情况状  
态的一种猜测在实证研究中,假设则是对问题的结  
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或某些现象的性质做  
实证研究无法舍弃非实证的方法  
此处不对实证研究及实证主义哲学的历史作习惯  
性的回顾,而是要从具体的实证研究过程切入,在较微  
观的意义上审视实证研究及与此相关的实证主义除  
非是专门介绍一种具体研究方法,一般主张实证研究  
的文献要么强调经验方法的操作优势,要么强调经验  
方法在知识的确证与增益上的独特价值有的主张者  
属于实证主义者,就会在强调实证研究的同时对非实  
证研究的价值做出误判,这就成为研究范式争论的缘  
有一种现象值得思考,即大多数非实证研究者不  
会否定实证研究的价值,但只有少数的实证研究者不  
会怀疑非实证研究的价值这种怪象或可借助对实证  
研究的微观分析得以在观念中消解。  
[2]47-49  
出推测或提议 现在的问题是,研究的假设是如  
何产生的对于这一问题,简略地说,既可以从研究问  
题的陈述中产生,也可以从对文献资料田野性事例的  
分析中产生,甚至可以像定性研究那样在研究的进程  
中产生但无论如何,问题陈述文献资料田野性事  
例自身无法自显出研究的假设正因此,研究假设提  
出的核心过程是一种推测或提议”。即使没有人会否  
定任何的推测或提议都会有研究者不同性质的经验的  
作用,但推测和提议本身在心理机制上都是非实证的。  
人类知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会与天才研究者的天  
才假设相联系,而那些天才假设提出的内在过程恐非  
实证的方法可以涵盖和解释这也就可以理解威廉·  
维尔斯曼所讲的假设具有理论的某些特征,它通常被  
()一次具体的实证研究的开始  
实证研究者一次次熟练地展开他们的研究,一定  
能形象而准确地陈述他们研究的基本流程,而那些陈  
述通常是可以从研究方法的工具书中得到的我们关  
注一次具体的实证研究如何开始,并不是要获得一种  
知识性的告知,而是要追问具体研究开始之前研究者  
先行工作的实质实证研究的方法多样,每一种方法  
类型的研究,其先行工作既会具有整个实证研究的共  
,也会具有自身的个性。  
[2]47  
认为是关于某一现象的一大堆概括” 。  
()一次完整的实证研究的终结  
一次具体的实证研究是有目的的,或者确证知识,  
或者解决问题,实证研究的各种方法就是服务于这些  
目的的笼统而言,一次具体的实证研究就是以知识  
的确证与否和问题的解决与否为终结的很显然,这  
样的言说对于实际的研究过程终结来说如同隔靴搔  
要真正说清楚这一问题,需要从实证研究的基本  
理解开始从科学实在论上看,实证研究者预设了一  
个既存的客观世界,在这一点上它与第一哲学即形而  
上学也无二致,区别在于形而上学家的客观世界不可  
感觉和经验,而实证研究者的客观世界在终极意义上  
是可感觉和经验的,进而认为实证研究就是不断逼近  
这个客观世界的过程在认识论上,由于实证研究者  
遵循客观性与普遍性的原则,并强调知识必须是基于  
观察实验得来的经验事实,且重视知识结论在相同条  
研究问题的确定无疑是实证研究甚而一切研究展  
开之前的共性工作那研究的问题又是如何确定的  
?客观的情形是可以作为研究的问题繁多,但每一  
个问题的研究价值相异,因而研究问题的确定即使没  
有程序性的显现,其背后必然隐藏着或明或暗的选择  
过程之所以要选择,是因为不是教育中所有的问题  
都值得研究,即使有的问题值得研究,也不意味着具体  
的研究过程必然展开,资源的条件伦理道德因素等都  
可能会阻碍研究的实现这样看来,研究问题的选择  
的确如威廉·维尔斯曼所说,“涉及到阅读讨论和构  
思等活动它是一个与问题相关的因素被考虑时不断  
[2]36  
迫近问题的过程” 。这里存在着两个有意义的因  
9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社会领域的学科推向科学学科坚定理想的认识论源  
件下的可重复证明,因而,在方法的意义上,所谓实证  
研究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实验和调查以获取直接  
经验,以便归纳出研究对象的真相顺此思路,一次完  
整的实证研究应以研究对象的真相获得为其终结。  
且不论是否任何研究对象真相的获得均可借助实  
证研究的方法实现,单说作为有效方法存在的实证研  
究方法,究竟如何完成从直接经验向事物真相的跨越,  
这恐怕是实证研究者较少思考的问题,而这恰恰是我  
们最为关注的我们的关注意图并不在于从技术上完  
善实证研究的方法,而是要提醒人们,有一个涉及到一  
次具体的实证研究能否完整目的能否实现的关键过  
程被实证研究者在方法论的意义上轻忽了这个过程  
就是常常被轻描淡写为归纳”“总结”“抽象”“概括的  
从经验世界走向知识世界的实证研究终结过程实  
际上,存在于实证研究终结阶段的一系列思维概念,在  
哲学及心理学中均有操作性的定义,也可以推知成熟  
的实证研究者不仅实践着那一系列思维概念,而且也  
能认知那些概念的内涵,但在他们的研究哲学中,那一  
系列概念是处于缄默状态的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存有  
轻忽的主观故意,完全是他们实证主义的思维导致的  
一种特殊现象,即实证研究者可以毫不费力地用一种  
合理性遮蔽另一种合理性,具体而言,就是用实证研究  
方法的合理性对非实证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实施了遮  
在我看来,获得经验材料和数据的过程或可视为  
实证研究方法的标识,归纳”“总结”“抽象”“概括”  
等内隐的研究终结方法,才是实证研究方法的实质。  
总结以上两个方面,关于研究问题的选择和研究  
假设提出的原理,对于研究者来说应是没有争议的共  
,而对基于经验材料和数据的归纳”“总结”“抽象”  
既然科学只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为什么能判定教育学只有走向科学才算是成熟呢? 客  
观而言,走向科学自然是有意义的教育学追求,但它只  
能是教育学整体发展的一种策略。  
教育是经验世界的文化现象  
走出实证研究,我们看教育,这是教育学的研究对  
,但这样的认识实在过于笼统,在学科研究的意义上  
并无实质的价值对作为教育研究对象的教育”,我  
们至少能够罗列出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教育问题”  
等具体的转换美国教育研究的主流传统是把关于教  
育的研究视为领域而非学科,进而教育问题成为教  
育研究的真正对象由此,在大学的教育学院中,专业  
人员的学科学术背景多元,他们的研究直指理论的或  
实践的教育问题”,实际上是把教育问题置入具体生  
动的社会结构之中,如此研究的成果对推动教育领域  
的进步和发展来说是具有直接功效的中国教育学研  
究在目前正处于研究价值上的分裂时期,适应教育变  
革的应对性研究势头猛劲,具有学科情结的纯学术研  
究正逐渐被新价值共同体置入边缘且承受着各种类型  
的揶揄与此相连的则是研究范式的结构性变化在  
应对变革聚焦问题的舆论中,教育学越来越走向教育  
科学或科学化的教育学,面向实践的实证研究地位提  
升几乎成为必然,基于传统认识论的教育现象和教育  
事实,教育学研究则越来越因声音微弱而在外相上表  
现为难有作为。  
应该说,在没有教育学学科存在的时代,对教育问  
题的研究也从未缺席;而在要抛弃教育学的时代,对教  
育问题的研究显然会被认为更能大显身手然而,这  
一切并不能成为消解教育学纯粹求知运思的前提如  
果没有学科架构内的教育知识逻辑整合和教育思想生  
成转换,在具体的教育问题研究中,研究者关于教育的  
认识是难以超越常识的所以,以更广的视野和更高  
的境界来统观教育系统,把教育学研究视为理性追索  
而非问题解决自有其独特的价值这样,反观教育事  
实和教育现象也就成为必要在以上的思考中,教育  
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区分已成为必要教育研究当然  
要以教育问题为对象,此种研究的性质是针对教育问  
题的跨学科研究,其逻辑的前提是,现实的教育问题并  
不纯粹,教育中人的社会背景和教育问题的权力资源  
关涉,决定了人的教育问题和人在其中的教育问题解  
决必然会使纯粹的教育学结论显得单纯但谁又能轻  
易否认来自教育学的单纯结论具有基础性的价值呢?  
概括”,则可说是用不同实证研究方法运用过程中的  
个性化问题我们搁置实证过程,对它之前和之后的  
不可或缺的成分的关注,意在说明一次具体而完整的  
实证研究过程从来就没有把非实证的研究方法排斥在  
然而,有趣的是,具有实证主义倾向的研究者往往  
会忽略其中存在的非实证方法的价值也许他们会认  
为实证研究的精髓在于突出经验强调可检验的实证  
过程,至于过程之前及之后的工作相对次要,可问题恰  
恰就出在这里如果能认识到实证过程的手段和工具  
性质,他们也许会重新审视实证过程之前之后工作的  
价值果真如此,他们的实证主义信念会不会发生动  
摇呢?实际上,成熟的实证研究者也不会否认理论思  
价值的作用,只是对理论思想价值的产生机制缺  
少兴趣,这可能是他们中间的一部分成员拥有把人文  
94  
刘庆昌走向科学只是教育学的一种策略———兼及实证研究的有限合理  
析和观察技术的,自然不能是教育内在秩序的简单外  
以获得纯粹教育知识为目标的教育学研究自然有必要  
把教育从情境性和历史性的存在中抽象出来,当然也  
有必要从现实的教育问题中发现教育学问题在此基  
础上,教育学者用非经验的方式审视教育,以非问题解  
决的过程研究教育,才能获得不同于经验信息和实用  
方案的教育知识和思想这里提到知识和思想”,无  
疑默认了教育学生产过程的复合特征,即客观的教育  
知识和内含主观的教育思想均为教育学生产的合理结  
,根本上是因为作为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教育与自然  
科学研究的诸多对象不完全相同。  
那么,实证研究首先不会到此为止,其次,紧接着  
的研究过程必然是以到此为止的实证研究为前件  
如果实证研究者觉得教育外在秩序的获得和基于  
这种获得的后续研究共同构成实证研究的整体,那就  
需要承认经验的方法只是实证研究的标识;如果他们  
觉得教育实证研究以教育外在秩序的获得为其终结,  
则需要承认实证研究对于教育学研究来说是必要的而  
非充分的把教育作为客观的外在物对待,教育呈现  
给我们的只是研究者可感觉的感觉刺激,而如果要追  
究我们感觉到的教育为什么不同于过去或不同于异  
,就会进一步意识到可以经验和感觉的教育大概只  
是在场的行为状态及其在感觉层面的组合,而我们意  
识中的教育实际上是在场的和不在场的统一对于不  
在场的那一部分,实证的方法可能会力不从心即使  
新实证研究并不执着于量化,越来越重视质性的研究,  
恐怕也难以从田野中获得不在场的全部。  
教育的确是一种事实和现象,它在具体的个体精  
神之外,却与群体的精神观念系统水乳交融,因而可以  
说教育是经验世界里的文化现象。  
教育事实和现象处于经验世界之中什么是经验  
世界呢?在哲学上,经验世界是与先验世界相对而言  
当然对于人来说,经验世界和先验世界都处在自  
身之外,从而有可能成为不以自我意志转移的客观存  
对于具体的个体而言,他对教育的意识历史展开  
,教育已经作为在先和在外的事实和现象存在,我相  
信这也是主张教育学可以走向科学的重要前提既然  
可以走向科学,教育学研究就可以遵循科学领域的统  
一规范,也就是实证研究的规范对此,任何人都很难  
提出异议,本文也认可这一研究逻辑但需要注意的  
,我们对于经验世界的研究,并不会满足于对可感觉  
的经验信息的获取且不说信息的传导速度使得感觉  
中的世界成为延迟性的事实,即便延迟的时间可以忽  
略不计,感觉中的世界也不是真实的世界,否则,透过  
现象发现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追求就是一种多余教育  
的历史过程发生在研究者对教育的审视之前,研究者  
审视到的教育是一种历史过程的暂停画面暂停之前  
和之后的教育永远是暂停此刻教育的构成,这就与自  
然的事物有了区别自然事物的本相不受人文的点滴  
影响,从而史前的水和今天的水都是H2O,但史前的  
教育和今天的教育就性质不同了教育显然不能说是  
一种自然事物,只是因为自然界是包括了人在内的自  
然界,才使我们可以说教育处于经验世界之中,但教育  
是经验世界的文化现象。  
因而,我们需要把教育作为经验世界的文化现象  
郑重对待文化是教育存在方式和个性品格的深层原  
,教育整体中不在场的那一部分,亦即有别于感觉存  
在的意义存在,正是文化的寓所,它具体包含了具有解  
释和启示功能的信念如果没有了信念,先不论这信  
念到底是什么,教育就完全变得子虚乌有今天我们  
理解教育,我以为过分受限于语言和词汇,很多时候局  
限在两个单字上,甚至执着于”  
的分别,无形中忽略了两个基本的事实其一,教育作  
为语言中的词语和作为思维中的概念不可等同作为  
语言中的词语,,就是以上所施下所效为基本含义  
的行为;作为思维中的概念,,只是许多帮助个体成  
发展的行为代表,在它的身后还有训化等等。  
其二,,并非与教相并列或相对应的行为,它只是一  
种表达价值倾向和生命关怀意识的意义后缀”。也就  
是说,没有价值倾向和生命关怀意识的教化也  
是存在的,但算不上教育而育所表达的价值倾向和  
生命关怀意识,恰恰就是让教化等基本行为蜕  
变为教育的文化依据。  
现在我关心的是,面对一种经验世界的文化现象,  
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够对它有全面和深入的  
把握由于教育处在经验世界,尽管它具有历史生成  
和价值关怀特征,毕竟会在人的感觉中显现,因而,属  
于实证研究范围的种种方法是可以派上用场的实证  
研究的方法能够对教育整体中在场的那一部分进行定  
量与定性描述,并依此分析和归纳出关于教育的有意  
作为经验世界的一种存在,教育是可以感觉的,研  
究者可以带着被观念理论塑造过的眼光去观察教育,  
在此意义上,实证研究的方法与技术应有用武之地。  
教育过程中的人的状态行为,都可以在理论分析和观  
察技术的作用下显现出自己感觉层面的秩序,不过这  
种秩序一方面是外在的,另一方面是基于先在理论分  
9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育学渴望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恰逢实证主义思  
义信息不过可以肯定,用实证研究方法得来的有意  
义教育信息,虽然更形象和真切,但之于教育整体则是  
次要的具体而言,形象而真切的现状,只是教育历史  
存在的暂时状态;基于大数据的相关关系,也许只是让  
一种常识底气更足;感觉上机巧的操作程序,离开了具  
体的条件,不过是蹩脚的教条教育之所以是教育,并  
不取决于在场的操作,而是取决于不在场的信念那  
,对于信念,实证研究的方法又能有什么发挥呢? 不  
用说,我们需要寻求实证研究以外的方法才可能真正  
地走进教育当然,实证研究的方法无疑不能舍弃,原  
因是教育的真谛固然不在场,我们却只能通过在场的  
现象接近真谛,因而,实证研究的方法不仅是必需的,  
而且在走进教育的道路上一定走在最前面哲学家对  
教育本体的思辨离不开对教育现象的审视,阐释者对  
经典文本的理解离不开来自教育现象的启迪,教育工  
程师对理想教育的建构也离不开对教育现象的批判。  
潮盛行,实验方法应用到了所有的自然科学之中更  
重要的是19世纪上半叶以来开始成为教育研究基础  
的心理学,到了19世纪末在冯特的推动下也开始运用  
实验的方法,这可以说是实验教育学兴起的直接诱因。  
梅伊曼和拉伊是德国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共  
同的兴趣是把实验方法引进到教育学中,在教育学科  
学化的进程中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实验教育学家的  
基本立场是要把教育学从哲学思辨和逻辑推理中解放  
出来,占据绝对优势的追求是要把教育学改造成物理  
化学生物学那样的科学学科,客观上参与了科学  
思维和方法的僭越行动作为一种思潮的教育学科学  
化运动,并没有实现教育学科学化的理想,其有意义的  
成果是改变了以往教育学思辨+例证的简单单调  
样式,为实证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合理运用开辟  
了道路,这才使得教育学的成果能够丰富多元使教  
育学完全科学化的理想未能实现的原因只有一个,即  
教育在实证研究者的眼光中被自然化和简单化了而  
教育学不会只是发现事实,比所发现的事实更重要的  
是主宰事实变化的意义流变除此之外,由于教育是  
文化现象,其中的人的行为需要一定文化背景下的规  
,教育学必然会履行为教育立法的职能实际上,梅  
伊曼就意识到实验教育学永远不能涵盖教育学的整个  
领域,实验教育学原则的观念和规范的教育学,与实验  
离不开”,说明教育现象的重要,那么,以教育现象为  
对象的实证研究自然也重要但重要不等于唯一,对  
于教育的真谛,透过现象的本体思辨,借助文本的主观  
阐释,以及指向未来的教育想象,都是有效的研究方  
实证研究不无合理,但在教育学的研究中,它的合  
理性是有范围的,是有限的。  
教育学兼有认识追求和实践情怀  
教育作为经验世界的文化现象,决定了教育学虽  
然不可能成为文学艺术却也不可能成为经验科学。  
加上教育事实和现象背后的历史连续性和价值依据,  
可经验的部分既不是教育的全部,也不是教育整体中  
最重要的其实,任何一种偏执都有必要放下既然  
科学只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为什么就  
不能抛掉科学主义中的主义? 对于主义”,我  
意识到它是人们把某种知识视为信仰的结果换言  
,当人们把一种知识做信仰看待时,该种知识就成为  
人们概念中的主义比如科学,作为结果是实证的知  
,作为过程是实证的方法,如果让科学在自己的合理  
范围内运动,就不会出现科学主义但由于科学,尤其  
是基于科学的技术威力巨大,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就有人错觉到科学无所不能,以至生出对科学功能的  
崇拜和夸大,最严重的结果是导致科学思维和方法的  
习惯性僭越,从而,科学不再仅仅是它自身,还成为其  
他认识领域的楷模这种现象在教育学的历史上和现  
实中从来就没有绝迹,有时候还会风起云涌。  
[
3]8  
教育学可以是两个分开的领域 这又一次有力地  
说明教育学不可能成为完全的科学学科,把实证研究  
方法引入教育学研究只是教育学发展的一种策略。  
如果我们对教育本体的思辨确有顾虑,也许可以  
把教育学描述为事实研究和人文畅想的统一。  
像其他任何学科一样,教育学有义务揭示其对  
———教育事实,给出教育是什么的答案具有文  
化内涵的教育,毕竟也是一种事实和现象,教育学家同  
样可以拒绝某种固定不变的教育本体,却不能拒绝对  
支配教育运动变化的教育精神和意义的陈述,其陈述  
的基础当然是作为历史过程暂停状态的迄今为止的  
教育事实面对教育事实,教育学会展开多维度的把  
其基本的维度有三一是经验的维度在这一维  
,教育学要表达观察到的非连续现象和连续现象个  
别现象和整体事实,还要表达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多类  
型关系,这就是科学取向的教育学二是思辨的维度。  
在这一维度,教育学要表达研究者借助现象及其联系  
对教育本体的思辨结果,类似教育的本质亦即对教育  
是什么的根本性回答,就属于这种结果,这就是哲学  
1
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实验教育学运动,可以说  
是一次典型的科学思维与方法僭越在那一时期,教  
96  
刘庆昌走向科学只是教育学的一种策略———兼及实证研究的有限合理  
的要素为存在方式,它不可能进入形而上学家的视野。  
取向的教育学三是实践的维度在这一维度,教育  
学要表达研究者在经验和思辨结果基础上对教育行动  
目的和手段的构想,在其中,价值规范会成为核心概  
,这就是实践取向的教育学三种取向的教育学很  
像是对教育事实整体的分工把握,很自然,把三种把握  
的结果综合起来才有望得到一个完整的教育观念。  
当教育学在经验和思辨的基础上对教育行动进行  
目的和手段的构想时,它实际上已经离开了对教育事  
实的把握此种构想关心的不是教育是什么”,而是  
至近代,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虽被后世誉为教育学  
的开端,客观而言,它更像是一个理想教育的蓝图康  
德被认为是第一个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人,但作  
为哲学家的康德并没有追寻教育本体,而是展开了他  
的教育实践理性其后的赫尔巴特杜威,虽然也都是  
哲学家,但其思想的精华却都在实践的范畴中从历  
史现象中,我们能否感悟到教育学的独特个性呢? 说  
到实践,就需要说明,它绝不仅是日常思维中的行动和  
操作从古希腊时代起,实践就是一个与善相联系的  
概念,只要称得上实践的行动,一定是道德的,并指向  
人的幸福教育学能够无视和摆脱道德幸福的观念  
?自然不能这就意味着教育学必然具有人文的底  
,并必然以理论的方式参与到人的文明化和幸福追  
求之中而当教育是什么的答案有了共识,基于此  
的教育人文构想岂非教育学的主题? 就教育人文构想  
来说,应有两种相互作用的成分,即关于教育事实的知  
识和基于教育知识的畅想,前者主要是科学的,后者则  
主要是人文的科学的部分有赖于经验的实证研究,  
人文的部分则有赖于基于科学的价值辨证教育学中  
的价值辨证并非在对立面中进行选择,其实质是在善  
的范围内对群体意志和个人意志进行权衡,这种权衡  
无疑是重要的,不仅会指向目的的确定,还会指向手段  
的构思这样的教育学研究当然是离不开科学思维和  
教育知识的,但仅有它们也不充分,否则教育的诗意与  
深刻必成虚妄科学思维与知识让教育学脚踏实地,  
人文畅想则让教育学永远保持面向美好和未来的张  
。  
什么样的教育符合人的需要”。也可以说,实践取向  
的教育学不只是一个教育行为的规范及其论证和例证  
体系,还包含着教育思想者对理想教育或好教育的人  
文畅想在这里,教育思想者显然是与教育研究者并  
列的,两者均为对教育的把握者,不同的是人文畅想者  
只把既存的教育视为思考的基础和批判的对象,其旨  
趣在于对未来更好教育的预先把握。  
人首先立足于当下,需要正视已成事实的教育历  
史整体,求知的欲望会催生教育是什么的发问,对于  
这一问题的释解,人的第一选择当然是借助经验人  
自然要使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当下视野中的教育,  
带着理性去观察去调查去实验,就是人对教育事实  
的直接经验;如果教育事实中存在着直接感知无法释  
解的疑惑,人就会把眼光投向教育历史,以理清当下教  
育的来路,为此,人会借助历史文献分析,对教育事实  
进行间接的经验总结历史思维能够帮助人联通古  
,在意识中形成迄今为止的教育整体表象依于这  
种表象,人才能在理论上求索教育是什么的答案,并  
最终完成对教育事实的研究任务假如教育学的研究  
到此为止,它虽然不像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那样科学,  
但一定不会招致多少诟病假如教育学再进一步把形  
而上学的思辨果断舍弃,它至少在人文社会科学中不  
会自惭形秽然而,这样的教育学虽然也有价值,却不  
可能满足相关群体对教育学的需要只回答教育是  
什么的教育学,无异于在人类知识考场上做了一份试  
只有面向现实和未来进行教育实践性思考的教育  
,才是实践者所需求的采取整体的思维,既求索  
由于教育学是事实研究和人文畅想的统一,因而  
可以说教育学是兼有认识追求和实践情怀的教育学  
首先不能不提供关于教育的知识,为此,需要面对迄今  
为止的教育事实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外在于研究者  
的教育事实,就其内涵来说,也是价值支持的事实,它  
是客观的,但又是历史上人们的主观转化而来的客观。  
其次,教育学不能不为理想的教育用理论的方式绘制  
蓝图,为此,需要运思出理想人的特征,比如和谐发  
”“全面发展”“爱智统一等等,而且要构想出使理  
想人成为现实的操作思路应该说,绘制理想教育蓝  
图的教育学具有自由的品格,正是自由的品格使得绘  
可以借助人文畅想教育学中的人文畅想绝非无  
拘无束,从教育事实中发现的本质与规律和来自公共  
生活世界的积极价值共识,共同构成了教育人文畅想  
的边界总之,教育学一方面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存  
教育是什么”,又充分考虑实践者关切的教育学,才是  
全面发展的教育学。  
实际的情况是,绝大多数的教育学研究是指向理  
想教育的,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折射出教育学无需努力  
便具有实践基因先搁置学科的思维,人类对教育的  
思考,从一开始就是以教育实践甚至是教育行为”  
为对象的与日常生活难以剥离的教育,自然以生活  
9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在着求知取向,要对教育的整体和细节进行探究,另一  
方面不会丢失历史形成的实践关怀,表达对教育世界  
和行为的改良愿望。  
,各司其职,各显其能有了整体的思维格局,争执  
就没了意义,对立不过是错觉而通过对教育和教育  
学的分析,我们意识到,教育本质和规律的发现需要基  
于迄今为止的教育事实,理想教育蓝图的绘制则必然  
朝向从今往后的教育改良教育学科的未来发展需求  
健康的学科理性和整体的学科思维,实证的和非实证  
的研究方法显然不可偏废有使命感的研究者针对我  
国教育学界实证研究不兴,低水平思辨和畅想泛滥,从  
而倡导和鼓励教育实证研究,一定有振聋发聩的功效,  
但须知任何单个的研究范式都有其应用的限度教育  
学的成熟需要实证研究,也需要非实证研究或有研  
究者认为只有实证研究才能让教育学走向科学,那么,  
另外一个判断就显得十分重要,此即走向科学也只是  
教育学的一种策略。  
对于教育学这个学科的存在和发展,教育学研究  
者的种种思考均有价值,但真正有利于学科健康发展  
的思考最好遵循整体思维的原则低水平的思辨和畅  
想的确需要纠正,实证研究也的确需要倡导,然而,更  
重要的是健康的学科理性和思维的确需要确立历史  
走到了今天,各种角度的有限合理性已经呈现出来,元  
教育理论层面的统整迫在眉睫通过对实证研究的微  
观分析,我们觉知到实证的和非实证的方法本非对立,  
所谓的对立最多是两个人群的各执己见在通向教育  
真理的道路上,从来就是,永远也是兵来将挡,水来土  
”,需要实证则实证,需要思辨则思辨,需要畅想则畅  
参考文献:  
[
1]袁振国.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4-17.  
2]威廉·维尔斯曼.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拉伊.实验教育学[M].沈剑平,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
[
BecomingaScienceisjustaStrategyofPedagogy  
WithLimitedRationalityofEmpiricalResearch  
LIUQing-chang  
SchoolofEducationScience,ShanxiUniversity,Taiyuan,Shanxi030006,China)  
(
Abstract:Intheageofscientism,therearealwaysresearcherswhoexpectpedagogytobea  
scienceandbecomeasciencesubject.Empiricalresearchnaturallybecomesthechoiceofresearch  
paradigm.Theproblem,however,isnotsosimple.Regardlessofthefactthatconcreteempirical  
researchcannotexistwithoutnon-empiricalmethod,education,theresearchsubjectofpedago-  
gy,isnotanaturalthing.Thus,pedagogyactuallycannotreallybeasciencesubject.Inparticu-  
lar,educationisaculturalphenomenonintheempiricalworld.Theempiricalpartcanbestudied  
byempiricalmethods,andthespiritualandbeliefpartscanonlyleanuponspeculation.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determinethatpedagogyincludesbothcognitivepursuitandpracticalfeelings.  
Pedagogyshouldnotonlyanswerwhatiseducation,butalsoconceivetheimageofgoodedu-  
cationtoimproveeducation.Asawhole,becomingascienceisjustastrategyofpedagogy,  
whileempiricalresearchhasonlylimitedrationality.  
Keywords:education;pedagogy;empiricalresearch;tobescience  
[责任编辑:罗银科]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