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 卷第3 期
2014 年5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1,No.3
May,2014
冷战初期美国对伊朗的心理战研究
史ꢀ 澎ꢀ 海
(
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安710064)
ꢀ
ꢀ 摘要:冷战初期,对伊朗的争夺是美苏冷战斗争的一个焦点。 为了让伊朗服务于美国的全球冷战战略,成为遏
制苏联南下的桥头堡,美国杜鲁门政府和艾森豪威尔政府除了采取军事、外交、经济策略外,还采用了“第四种选
择”,即以宣传为主的心理战来实现对伊朗的政策目标。 但是,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加之以僵化的冷战意识形态
应对复杂的伊朗局势,美国对伊朗心理战只取得了短期和局部的成效,无法取得美国冷战决策者们预期的终极效
果。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借助近年来解密的美国政府档案文件,对冷战初期美国对伊朗心理战进行探讨,有
助于了解美国对伊朗的心理战略、实施过程、特点、成效以及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原因。
关键词:冷战;美国;对伊政策;心理战
中图分类号:K1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4)03⁃0138⁃08
ꢀ
ꢀ 心理战是冷战初期美国用来遏制所谓苏联共产主义
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等三个加盟共和国(苏联解体后这
三个加盟共和国先后独立,成为了三个独立的国家),南濒
波斯湾、阿曼湾和阿拉伯海,东连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接
伊拉克,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伊朗石油资源非常丰富,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石油的国
家之一。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20 世纪50 年代初期,
伊朗一直是中东地区最大的产油国。 由于伊朗及其周边
地区石油资源丰富,产量逐年增加,更彰显了伊朗在国际
社会中的战略地位。 因此,在西方国家进入工业化时代
时,列强们就开始觊觎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英国、俄国等
帝国主义国家虎视眈眈,伺机瓜分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
美国与伊朗正式外交关系的发展较晚,直到19 世纪
50 年代,美伊双方才有了初次的正式官方接触,随后在
1856 年签定了《友好与商业条约》 (Treaty of Friendship
and Commerce), 美国因此获得了与欧洲列强同样的在伊
扩张和渗透、实现美国对外政策目标的一种战略,是杜鲁
门政府制定的遏制大战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子战略,它为
美国赢得冷战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
冷战当事国政府档案文件的不断解密,国内外学术界对国
际冷战史的研究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扩展,冷战初期美国对
外心理战略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研究
热点,并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 综观国内学术界对冷战
初期美国对外心理战研究取得的成果,不难发现这些学术
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冷战期间美国对“苏东国家”的宣传战
和隐蔽行动的研究,而对于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
特别是对地处中东心脏地带、石油资源十分丰富、战略地
位非常重要的伊朗进行的心理战尚缺乏专题研究。 本文
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借助美国政府最新解密的档
案文件,探究冷战初期美国对伊朗的政策、心理战略、实施
策略及成败得失,以推动冷战国际史的研究。
[
1]2-5
朗的治外法权和自由贸易权等优惠条件
。 但是,由于
一ꢀ 冷战初期美国对伊朗的政策
美国在19 世纪主要忙于美洲和远东地区的扩张,无暇顾
及其他地区的事务,美国与伊朗的关系发展缓慢,双方就
伊朗(Iran)位于中东的西部,北邻苏联的亚美尼亚、
收稿日期:2014⁃01⁃1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冷战期间美国对中东国家的心理战研究”(13YJA770029)。
作者简介:史澎海(1962—),男,陕西咸阳人,历史学博士,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和国际冷战史研
究。
138
史澎海ꢀ 冷战初期美国对伊朗的心理战研究
美国在德黑兰设立大使馆之事争论不休,直到1883 年6
前撤出在伊朗的盟国军队。 亨德森的主张得到了美国和
英国政府的积极响应,美、英两国军队按时撤出了各自在
伊朗的军队;苏联则以撤军将对苏联的安全造成威胁为
由,拒绝撤出在伊朗的苏联军队,并阻止伊朗军队镇压在
苏军占领区成立的“阿塞拜疆民族政府”。 对于苏联政府
的违反协定,美国联合英国,支持伊朗政府在联合国控告
苏联,并直接给苏联政府施加压力,多次照会苏联政府,强
烈要求其履行在德黑兰会议上的承诺,立即从伊朗撤出全
部军队。 在美英联合行动和国际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苏联
政府只好遵照德黑兰会议的承诺,于1946 年5 月将其驻
扎在伊朗北部的军队全部撤出,伊朗危机得以和平解决。
1948 年初,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了一系列对意
大利的政策文件,即NSC1 号系列文件。 在这一系列文件
中,美国政府决策者们开始将伊朗与意大利、希腊、土耳其
并列为对中东和东地中海地区安全至关重要的几个国家。
1949 年7 月21 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了第一份专
门针对伊朗的政策文件《 美国对伊朗的立场》, 编号
NSC54。 这份文件指出:“由于伊朗的石油资源和战略地
位非常重要,而且国力薄弱无法抵抗外来的军事进攻和政
治颠覆活动,因此地处苏联南翼的伊朗势必会被苏联选择
为向南扩张的第一个目标。 如果苏联控制了伊朗,那么中
东地区的其他国家的安全都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东地中
海和中东地区的安全对于美国的安全至关重要。 如果苏
联最终控制了伊朗,整个东地中海和中东地区的安全势必
受到影响。”根据这种局势,美国有义务帮助伊朗政府维护
其主权和政治独立,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包括政
治、经济和军事手段,来实现这一政策目标”;这份文件还
指出,美国对伊朗政策的首要目标是防止伊朗被苏联控
制,同时确保其亲西方的倾向,次要目标是鼓励伊朗与世
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以使其在联合国获得更多国家的支
持,确保伊朗国内政局的稳定,尊重伊朗的主权和领土完
整,防止苏联寻找各种借口直接或间接干涉伊朗的事务,
鼓励伊朗发展国民经济以缓解国内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
突,增强伊朗民众对伊朗政府的支持和拥护,支持并引导
伊朗进行民主制度改革,不断提升西方世界在伊朗民众心
目中的形象,消除伊朗民众对美国介入伊朗事务的疑虑,
不断引导伊朗民众认同并支持美国在伊朗、中东和联合国
月美国政府才任命本杰明(S.D.W.Benjamin)为美国驻德
黑兰大使,而伊朗任命驻华盛顿外交使节的时间则一直拖
到1888 年10 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伊朗立即对外宣布保持中
立,表示要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关系。 不
过,那时伊朗的中立却有一定的倾向性,统治伊朗的礼萨
王倾向于和德国交好。 为了防止德国法西斯军队占领伊
朗这一战略要地,确保盟军运送援助物资的安全,1942 年
1
月29 日,在美国的支持下,伊、英、苏三国签署了三国同
2]344-347
[
盟条约
。 按照该条约中的有关条款,苏、英、美三国
军队先后进入伊朗驻防,驻扎伊朗的美军最多时曾达到3
万余人,美国对伊朗的影响随之开始增强。 1943 年初期,
苏联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这场胜利不仅仅是
苏德战场的转折点,而且也是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点,从此盟军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不断胜利,盟国之间的矛盾日益
彰显,对于战争结束后的势力范围的划分成为了主要盟国
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在伊朗表现得尤为突出。 1943 年1
月,刚到近东事务处工作不久的约翰· 杰尼根( John
Jernegan),草拟了一份题为《美国对伊朗的政策》 文件。
杰尼根在这份文件中不仅分析了当时伊朗的国内形势,更
重要的是他试图把美国对伊朗的政策从战时转到战后和
平时期;在杰尼根看来,英苏竞争是伊朗战后保持独立稳
定的最大障碍,而且战后两国势必为各自的利益在伊朗展
开争夺,不仅苏联一直觊觎伊朗北部的阿塞拜疆省,是该
省长期不稳定的主要原因,而且英国与苏联由于社会制度
的差异和意识形态的对立而逐渐对对方产生怀疑,并都会
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寻求长期占领伊朗的理由,长期与英
国、苏联打交道的伊朗政府在情况紧迫时肯定会向美国寻
求援助;基于以上考虑,杰尼根建议美国政府加强与伊朗
的联系,向伊朗提供物资和技术援助,提升伊朗的国力,使
伊朗强大到既不需要英国也不需要苏联的援助就可以维
[
3]330-336
持国内的稳定
。 杰尼根在文件中提出的美国对伊
朗的政策建议得到了美国政府相关部门的广泛认同,罗斯
福总统指示国务院参照这份备忘录来制订美国对伊朗的
政策。
[
4]545-54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
对伊朗的政策也面临调整。 就伊朗而言,美国在这里不仅
拥有商业、航空运输利益,而且更有石油利益。 但是,伊朗
持续不断的动荡以及英、苏的反对都会影响到美国在伊朗
获取更大的利益,许多美国石油公司因担心风险太大而不
愿到伊朗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亨德森极力主张盟国(主
要是英国和苏联)停止对伊朗的干涉,按照1943 年英、美、
苏三国首脑召开的德黑兰会议精神,在1946 年3 月2 日
的利益,使伊朗最终成为美国在中东的亲密伙伴
。
综观这份文件不难发现,NSC54 号文件是当时美国国家安
全委员会出台的针对中东一个具体国家的最详尽的文件,
它不仅表明了伊朗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而且提出了
美国对伊朗政策的总体方针,同时明确指出了美国对伊朗
政策的首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以及实现这些政策目标需运
用的各种手段,确定了美国将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心理
等手段来干涉伊朗内政以防止其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
13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法。 由于曾经担任过盟军总司令的艾森豪威尔,熟知心理
主义阵营的原则。
1
950 年6 月25 日,朝鲜战争爆发,杜鲁门政府除了调
战在打败德国法西斯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美国
大使与摩萨台商讨如何解决英伊石油危机期间,美国中央
情报局已经开始考虑通过军事、经济和心理的手段推翻摩
整美军在全球的部署外,还对美国对外政策作了调整,将
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维护美国的全球利益、防止苏联共产
主义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冒险作为其政策的主要目标,中东
地区头号产油大国伊朗则成为了美国的主要保护对象之
一。 1951 年3 月21 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题为
[
9]168
萨台政府的问题
。
二ꢀ 美国对伊朗心理战略及实施策略
(一)美国对伊朗的心理战略
《
美国对伊朗的立场》的文件,编号NSC107;6 月6 日,美
“伊朗危机”以来,美国加强了对中东地区局势的掌
控,除了进一步巩固原有的军事同盟、增建军事基地外,杜
鲁门政府还针对中东局势抛出了“第四点计划”来援助包
括伊朗在内的中东的一些重要国家。 对于经济援助中东
国家的目的,杜鲁门公开宣称,是由于中东地区的持续动
荡壮大了不负责任的极端民族主义组织的力量,并为苏联
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又提出题为《 美国对伊朗立场》 的
NSC107/ 1 号文件,并于6 月27 日通过了这份文件,且以
NSC107/ 2 号文件下发执行;10 月18 日,通过了题为《美
国-伊朗问题》的文件,编号NSC117;1952 年11 月,先后
出台了题为《美国对伊朗目前形势的政策》的NSC136 和
NSC136/ 1 号文件。 这些政策文件根据国际和伊朗局势的
变化、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但是美国国
家安全委员会在NSC54 号文件中确立的对伊朗的总体政
策目标没有大的改变。 这些政策文件成为20 世纪50 年
代初期美国处理伊朗问题的指导性文件。
[
10]112
共产主义在这一地区的扩张和渗透提供了机会
。 杜
鲁门的这一观点,为美国制定中东心理战略定下了基调。
在冷战大背景下,苏联在中东地区的任何举动都被无限夸
大,而中东地区发生的任何事情都被贴上苏联共产主义扩
张和渗透的标签。 在美国冷战决策者看来,中东地区爆发
的反西方群众运动,似乎并不是由于英美的殖民主义政策
和大国政治所引起,而是由于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和渗透
的结果。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美国将其政策的重点放在了
如何反击苏联共产主义扩张和渗透以及如何培养中东国
家政府和民众亲西方倾向上,而不是放在如何改变自身的
霸权主义和解决中东国家面临的紧迫问题上。 从1947 年
开始,杜鲁门政府就确立了国家心理战略;12 月,美国国
家安全委员会通过的NSC4 号文件,首先提出了通过心理
战反击苏联的反美宣传攻势。 随着冷战的深化和扩展,杜
鲁门政府又先后出台了NSC10/ 2、NSC43 系列、NSC59/ 1
以及NSC74 号等文件,确立了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开展
心理战的目标、任务、策略等。 在NSC74 号文件中,美国
对伊朗的心理战略是“使伊朗民众意识到苏联共产主义的
危险性;改变伊朗民众心中根深蒂固的反对与西方结盟的
观念和态度;逐步培养伊朗民众的亲西方倾向,帮助他们
放弃对西方国家的敌对和怀疑情绪;使伊朗民众逐渐明
白,只有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站在一起来共同面对全
1953 年1 月20 日,共和党人德怀特·D·艾森豪威
尔宣誓就任美国新一届总统。 针对苏联通过倡导“和平共
处”原则而发动的“和平攻势”,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
“
新面貌”战略来加以对抗,即以“大平衡”战略思想为基
5]357-359
[
础的“以较小的代价得到较大的安全”
战略。 “新
面貌”战略在全面分析苏联的战略目标及其在政治和心理
方面发起的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核威胁、同盟关系、
心理战、隐蔽行动、谈判等手段来反击苏联的和平攻势,同
时通过各种手段把美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推向更加广
阔的地区,心理战被确定为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手段之
一。
艾森豪威尔上台之时,正值英伊石油争端激烈之时。
艾森豪威尔强调:“就领土的绝对价值来说,没有什么地区
[
6]51
美国安全委
比中东在战略上撒谎能够更重要的了。”
员会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建设性的政策,中东就会倒向中
[
7]81
。 20
立主义,甚至倒向共产主义,成为苏联扩张的工具
世纪50 年代初期,影响阿拉伯世界政治趋势的因素主要
有三个:一是阿拉伯民族主义;二是英国在中东的角色;三
是以色列问题。 为了平抑阿拉伯民族主义、逐步取代英国
成为中东的主宰以及平衡阿以之间的关系,艾森豪威尔签
署了其上任以来第一份重要的政策文件NSC155/ 1 号文
[
11]
球性的敌人,伊朗民众才能获得民主、自由和幸福”
。
艾森豪威尔上台后,针对冷战局势的变化,出台了
NSC5412 号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美国对外心理战的目
标、任务和策略,强调了隐蔽行动(包括隐蔽心理战)在实
现国家政策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鉴于苏联向中东地区扩
张、渗透以及开展的反美宣传,艾森豪威尔政府在采取政
治、经济措施的同时,强调了通过心理战来推动美国对伊
朗政策目标的实现。 这样,美国对伊朗的心理战略经过杜
鲁门、艾森豪威尔两届政府最终得以确立。
[
8]245
件
。 这份文件确定了美国在中东的基本目标和方针,
即促进地区稳定、阻止苏联的渗透、保证石油能够正常输
往欧洲,以确保“马歇尔计划”的顺利实施,与杜鲁门政府
的中东政策是基本一致的。 与此同时,艾森豪威尔指示美
国驻伊朗大使罗伊·亨德森与伊朗首相穆罕默德·摩萨
台(Mohannad Mosadegh)商讨和平解决英伊石油危机的方
(二)美国对伊朗心理战的实施策略
140
史澎海ꢀ 冷战初期美国对伊朗的心理战研究
在美国对伊朗心理战略的指导下,杜鲁门政府和艾森
得的心理战效果微不足道。 1950 年1 月18 日,爱德华·
韦尔斯通过秘密电报向美国国务院汇报了美国反共产主
义影片在伊朗巡回放映的问题,希望美国在生产影片时应
至少配上波斯语,同时建议美国国务院生产形式多样的影
片,努力将美国文化和电影技术体现在影片中,这样就会
吸引更多的伊朗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去观看这些影
豪威尔政府先后对伊朗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心理战行动。
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杜鲁门政府对伊朗开展的
公开心理战行动,其目标是引导伊朗民众保持亲西方倾
向,维护伊朗国内的稳定,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在伊朗的
影响和扩张;二是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伊朗开展的隐蔽心理
战行动,其目标是配合美英推翻摩萨台政府的政治、军事
和经济行动,以维护西方国家在伊朗的利益,避免伊朗倒
向苏联。
[
14]
片
。 4 月5 日,爱德华·韦尔斯在向美国国务院提交的
一份详细的电影宣传情况汇报中指出,美国在伊朗的电影
宣传虽然得到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及美国国内一些基
金会和私人团体的支持,但是其放映的规模和范围距离预
1
.杜鲁门政府对伊朗的公开心理战行动
[
15]
杜鲁门政府对伊朗开展的心理战主要是以“白色”宣
传为特色的公开心理战,广播、宣传资料、电影成为了开展
心理战的主要手段。
期的目标尚有较大的差距。 从1950 年初期到1951 年
初期的近一年时间里,美国对伊朗的以电影宣传为主要手
段的公开心理战行动处于实验和试探性阶段,其放映的影
片质量、配音文字、放映范围和场次均因经验不足和资金
匮乏而受到很大的限制,所取得的心理宣传效果也大打折
扣。 在第二阶段中,即从1951 年初开始,杜鲁门政府加强
了对伊朗的电影宣传力度,扩大了电影放映的范围和场
次,改进了电影生产的技术,将诸如迪斯尼的风格、技术和
米老鼠、唐老鸭、大笨狗等美国文化因素注入电影之中,使
美国电影在伊朗的受欢迎程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为
了反击苏联共产主义在伊朗的渗透,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
要求美国国务院加强美国在伊朗的宣传攻势,以消除伊朗
政府和民众的亲苏倾向。 为此,美国国务院向伊朗提供了
大批的波斯语影片、幻灯片、宣传画、图片以及最新的电影
和幻灯放映设备,帮助伊朗政府培训了大批的电影放映专
业人员。 同时,美国还与伊朗政府达成了以下协议:(1)所
有影片和放映设备都是美国政府的财产,伊朗政府可以租
借的方式使用,但是美国政府有权抽调使用任何放映设
备;(2)在伊朗全境放映的计划应由伊朗政府和美国驻德
美国对中东地区的广播宣传始于1950 年1 月,最早
的广播是针对阿拉伯国家的阿拉伯语“ 美国之音”
(
VOA)。 “美国之音”主要向伊朗及其他国家宣传美国的
中东政策、社会制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引导伊朗民众对
美国中东政策的理解以及对美国社会制度、价值观和生活
方式的认识和接受,逐步培养伊朗民众对美国的向心力;
美国驻伊朗的大使馆和新闻处(USIS)与伊朗政府合作,通
过“德黑兰电台”向伊朗民众展示美国维护伊朗独立和自
由的形象,同时向伊朗民众宣传苏联共产主义的欺骗性和
[
12]
危险性
。
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画片、张贴画以及图书、报纸、传单
等宣传资料,是美国向伊朗民众传播反苏反共信息的一条
重要途径,其目的是更加形象地宣扬美国社会制度、价值
观和生活方式,损毁共产主义和苏联在伊朗民众心目中的
形象。 为了更好地做好这一工作,1950 年7 月6 日,美国
驻伊朗大使馆向美国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心理宣传计划,同
时要求国务院增加对伊朗心理宣传活动的拨款,以便能够
黑兰大使馆共同拟订;(3)在伊朗放映电影等产生的一切
[
13]
[16]
实现这一计划提出的各项心理宣传活动。 从解密的相
关文件中不难发现,美国在伊朗的心理宣传范围不断扩
大、投入不断增多、形式不断翻新,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美
国为了控制伊朗来为其冷战服务不惜花费巨额资金的历
史事实。
费用均由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负责
。
为了全面落实美国在伊朗以及其他中东国家的电影
宣传计划,1951 年2 月14 日至21 日,美国国务院在土耳
其城市伊斯坦布尔秘密召开了“中东计划负责人会议”。
会议专题评估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信息宣传计划的实施
情况,并特别分析了美国在伊朗电影宣传难以展开的原
因:(1)伊朗民众的怀疑态度使伊朗政府开展电影宣传举
步艰难;(2)伊朗北部地区充斥着苏联共产主义的影片和
宣传;(3)伊朗交通和供电设备的简陋和严重不足限制了
美国对伊朗开展的心理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电影
视为开展心理战的一种有效工具。 美国对伊朗开展公开
心理战行动,是在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的领导下进行的,
具体由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的公共事务官员爱德华·韦
尔斯(Edward Wells)具体负责,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
段为试验阶段,第二阶段为全面展开的阶段。 在第一阶段
中,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资助放映的电影主要是对伊朗民
众进行反共产主义宣传。 这些反共产主义宣传的电影全
部使用英语配音,使普遍说波斯语的伊朗观众难以理解,
而且电影放映的场次和范围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取
[
17]
电影的放映工作。 “中东计划负责人会议”后,美国政
府增加了对伊朗宣传经费的拨款,确保了美国在伊朗电影
宣传的顺利进行。 从1951 年初到1953 年初的近两年时
间里,美国在伊朗的电影宣传取得了极大的进展:美国在
伊朗全国各地放映的配有英语、波斯语和汉语文字的影片
达13 部,放映的场次达658 次,观看的人数达2,331,512
14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8]
。
人
杰克斯行动”(Tpajax Operation)。
对于美国在伊朗的电影宣传,伊朗政府在原则上默许
根据美英联合策划制定的政变计划,“埃杰克斯行
动”包括六个步骤,其中第一步就是由美国中央情报局负
责实施对摩萨台政府的隐蔽心理战行动,即通过“黑色”
和“灰色”宣传,煽动伊朗民众的反摩萨台情绪达到狂热
程度,以极大程度地动摇摩萨台政府执政的根基。 中央情
报局开展的隐蔽心理战由两个方面展开。 一方面,由中央
情报局早在20 世纪40 年代在伊朗秘密建立的一个代号
为“诅咒” (Tpbedamn) 的反苏行动网收买一批伊朗代理
人,通过他们来将美国中央情报局制作的波斯语宣传品散
发给伊朗民众,以激起伊朗民众的反共反苏反政府情
的情况下也提出了一些要求:(1)伊朗政府应直接负责安
排和管理在伊朗境内的流动电影放映队,美国方面只可以
做一些协调工作;(2)只允许放映带有美国政府标记的影
片,美国电影放映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在伊朗政府监督员的
[
19]
指导下开展电影播放工作
。
杜鲁门政府对伊朗开展的以广播、宣传资料和电影为
主要手段的公开心理战,是美国冷战初期精心策划的一场
心灵和思想的争夺战,美国为其投入了大批的资金和设
备,但是由于伊朗绝大多数民众文化素质低且生活贫困,
美国的心理宣传无法解决他们面临的贫穷和饥饿问题。
另外,美国奉行的支持英国和以色列的政策,也是其心理
宣传无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为
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心理战略委员会在1953 年1 月15
日举行的最后一次会议上批准了名为《中东心理战计
划》 (A Psychological Strategy Program for the Middle East,
简称“PSB D-22”)的长期心理战计划,决定对伊朗及其他
中东国家开展长期的心理战。 该计划针对伊朗的内容包
括:(1)伊朗的战略地位和石油资源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和
[
21]52-59
绪
。 同时,通过这些代理人秘密资助、贿赂伊朗国
内的一些反共组织、政党领袖、神职人员、报刊编辑等,去
谴责苏联、诋毁伊朗人民党和支持人民党的左翼组织、进
步人士等,使伊朗民众对实行石油国有化的摩萨台政府产
生怀疑,从而动摇摩萨台政府执政的根基。 另一方面,美
国中央情报局通过收买一些伊朗私人团体、记者、反政府
人士等来编造假消息、假新闻、假报道以及制作、散发反共
反苏反政府的宣传品的方法,来制造伊朗民族阵线的分
裂,挑拨人民党与摩萨台的关系,败坏摩萨台的声誉,煽动
伊朗民众对摩萨台的不满情绪,其目的是为推翻摩萨台政
府制造舆论。
“
马歇尔计划”是不可或缺的;(2)美国应积极考虑填补英
国力量撤出后在伊朗出现的权力真空;(3)通过公开和隐
蔽的手段向伊朗民众大力宣扬美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和
生活方式以及共产主义和苏联对伊朗可能带来的危害
美英联合策划的旨在推翻摩萨台政府的计划,尽管在
初次尝试中被早有准备的摩萨台及其坚定的支持者挫败,
但是,不甘心失败的美国通过公开的干涉、隐蔽行动以及
精心策划实施的隐蔽心理战,把四分五裂的伊朗右翼势力
捏合成一股强大的反摩萨台力量,最终通过政变推翻了摩
萨台政府,而以“黑色”和“灰色”宣传为主要手段的隐蔽
心理战略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催化作用。
[
20]
性
。 但是,由于距杜鲁门总统离任只有几天时间,PSB
D-22 心理战计划无法得到落实。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伊朗的隐蔽心理战行动
2
艾森豪威尔上台后,英、伊石油争端愈演愈烈。 为了
维护美、英在伊朗的经济利益,确保伊朗的石油能够继续
支持“马歇尔计划”,避免伊朗落入共产党人之手,艾森豪
威尔指示国务院起草了“英伊石油妥协协议”,要求美国
驻伊朗大使罗伊·亨德森和摩萨台商讨解决英、伊石油危
机的具体方案。 但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局长艾伦·杜勒
斯(Allen Dulles)的领导下开始考虑发动政变推翻摩萨台
政府事宜。 1953 年5 月初期,摩萨台中断了最后一轮石油
谈判,艾森豪威尔认为摩萨台政府的这一举动严重影响了
美伊关系和美国在伊朗的利益,使伊朗国内局势更加动
荡,给苏联向伊朗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 根据情报部门的
评估,艾森豪威尔决定采取行动推翻摩萨台政府,并指示
中央情报局制定相关计划。 5 月30 日,美国心理战专家
唐纳德·维尔伯(Bonald Wilber)和英国秘密情报局伊朗
站站长诺曼·达比斯尔(Norman Darbyshire)将计划初稿
提交中央情报局和秘密情报处审定。 6 月25 日,国务卿
福斯特·杜勒斯(Foster Dulles)召集各方会议,对政变计
划进行了讨论和修改,并最终通过了这一计划,取名为“埃
三ꢀ 美国对伊朗心理战的特点和成效
冷战初期,杜鲁门政府和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伊朗开展
心理战行动,最大的特点是公开的心理战和隐蔽的心理战
行动相互结合。 在杜鲁门政府时期,由于伊朗巴列维国王
执行的是亲西方的对外政策,因而得到美国的支持和庇
护。 这一时期,美国对伊朗的心理战主要是向伊朗民众宣
扬西方的价值观和民主自由思想,为美国树立一个正面的
形象,因此以“白色”宣传为主要手段的公开心理战是实
现这一目标的最佳策略。 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摩萨台政
府实施的石油国有化运动,严重损害了美国及其他西方国
家在伊朗的利益,使伊朗国内的局势动荡不安,推翻摩萨
台政府、扶持一个亲西方的政府以维护美国的利益是美国
的政策目标,以“黑色”和“灰色”宣传为主要特色的隐蔽
心理战是实现这一政策目标的最有效手段,“埃杰克斯行
动”的成功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当然,如果心理战不与美
国公开的对外政策相配合,“埃杰克斯行动”也无法取得
142
史澎海ꢀ 冷战初期美国对伊朗的心理战研究
成功,心理战的威力也无从发挥。
朗的石油资源,美国开始不断在伊朗加强自己的影响力和
话语权。 美国的这些举动无疑引起了伊朗民众的反感和
不满。 伊朗民众认识到这是殖民主义的延续,是披着救世
主外衣的美国在推行一种新型的殖民主义,美国在心理宣
传中标榜的民主自由只是其介入伊朗的一种借口,是与其
鼓吹的自由平等的价值观相矛盾的。
从整体来看,冷战初期美国对伊朗开展的心理战行动
只取得了暂时、局部的成效。 从终极目标的实现来看,美
国对伊朗开展的心理战是失败的,并没有取得美国冷战决
策者们预期的效果。 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首先,美国对伊朗开展心理战的指导思想是错误的。
冷战初期,美国通过其战后取得的世界霸主地位主导了巴
勒斯坦问题,并与西方国家一起纵容以色列,从而导致阿
以冲突日趋激烈。 另外,美国联合英、法等西方国家肆意
干涉伊朗的内政,并不断攫取伊朗石油资源用于复兴欧洲
经济的“马歇尔计划”,这无疑伤害了伊朗的国家利益。
然而,美国政府对伊朗开展的心理宣传却忽视其自身的问
题,而将宣传的主题确定为反对所谓苏联共产主义在伊朗
的扩张和渗透、防止伊朗落入苏联或共产党之手,这种指
导思想是完全错误的。 从最新解密的美国政府档案文件
来看,美国政府对中东的局势早有评估,但是冷战的需要
迫使美国政府对伊朗乃至整个中东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
从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发给国务院的电报中,可以看出伊朗
及其他阿拉伯国家对西方国家心存疑虑的根源:其一是美
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对以色列建国的支持和庇护;其二是英
法等西方国家在阿拉伯世界殖民主义势力的延续以及对
第三,以僵化的冷战意识形态应对复杂的民族主义问
题必将遭到失败。 20 世纪50 年代,阿以冲突和西方殖民
主义与中东各国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中东的局势日趋
复杂化。 美国政府从其全球冷战战略出发,将遏制苏联共
产主义在伊朗的扩张和渗透、维护美国在伊朗的利益视为
首要政策目标,而对伊朗以及整个中东地区所面临的问题
熟视无睹,全然不考虑伊朗及其他中东国家人民最关注的
民族利益。 相反,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奉行亲以色列
的政策,对以色列进行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使以色列
成为了打入中东心脏地带的一个楔子。 对于中东各国民
众的诉求,美国置若罔闻,同时加大对中东国家的控制,这
极大地伤害了中东各国民众的感情,激起了中东各国民众
对美国心理宣传的反感和抵制,使得美国的心理战行动无
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最后,心理战本身无法解决伊朗面临的各种现实问
题。 伊朗是一个多山和沙漠的国家,民众大多过着游牧的
生活,石油资源的发现和开采并没有给广大的伊朗民众带
来多少利益和生活上的改变,大多数伊朗民众仍处于贫困
的状态下。 美国为维护其在伊朗的利益而开展的心理宣
传,对于这些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上没有受过多少教育、整
日为生活操劳而身心俱疲的伊朗民众来说,根本就无暇去
顾及,对于这些深受西方殖民主义奴役和盘剥、对西方殖
民主义国家掠夺其石油资源充满仇恨的伊朗民众来说,美
国的心理宣传只是隔靴搔痒、画饼充饥,这是美国形式多
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宣传始终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的深层原
因。 尽管美国冷战决策者们也意识到了帮助伊朗及其他
中东国家发展经济以赢得民众向心力的重要意义,而且
美、英等国也对伊朗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援助,但是美、英等
国的经济援助只是杯水车薪,而且往往带有苛刻的附加条
件,加之伊朗长期受到专制政权的统治,腐败现象十分严
重,美英等国的经济援助根本无法帮助伊朗民众摆脱贫
困、过上美国所宣扬的那种优越而舒适的美式生活。 况
且,心理战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必须与政治、经济策
略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条地运用心理战则只
能以失败告终。
[
22]
美国势力不断渗透的担忧。 在美国驻伊朗大使馆看
来,在美国政府没有解决伊朗民众对西方国家的信任问题
之前,美国驻伊朗新闻处及其他宣传机构所能做的就是引
导伊朗民众相信美国政府会找到和平解决阿以冲突的最
佳方案。 从美国大使馆的观点来看,美国要通过心理宣传
来解决这一问题似乎是遥遥无期。
其次,它是西方价值体系存在内在悖论的结果。 美国
对伊朗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心理宣传,一个重要目
标就是要使伊朗民众认可和接受美国社会制度、价值观和
生活方式,以便培养伊朗民众对美国的亲近感和向心力。
但是,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将遏制苏联、反击共产主义
扩张视为其冷战战略的核心,因此对于那些符合美国冷战
战略、亲美反共的政府,坚决扶持并给以军事、经济援助,
不论这些政府是君主专制政府还是军事独裁政府,不管其
对本国民众是善还是恶。 在伊朗,巴列维国王为了维护其
统治而投靠西方殖民主义国家,使得伊朗的石油财富绝大
部分被英伊石油公司攫取,极大地阻碍了伊朗经济的发
展,因而得不到伊朗民众的支持,但是却得到了美、英等西
方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庇护。 冷战爆发后,为了反击所谓苏
联共产主义扩张和渗透,美国与英、法等老牌殖民主义国
家结成反苏反共联盟。 另外,在二战期间,美、英、法三国
为了遏制法西斯占领伊朗,出兵伊朗南部,虽然后来撤走,
但是却给美国介入伊朗事务找到了借口。 战后,随着英、
法在中东势力的日渐衰落,加之“马歇尔计划”离不开伊
四ꢀ 结语
冷战初期,为了遏制所谓苏联共产主义在伊朗的扩张
和渗透、防止伊朗落入共产党之手、确保伊朗政权的亲西
方倾向以及伊朗石油资源能够源源不断的输往欧洲以推
14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动“马歇尔计划”的顺利实现,美国杜鲁门政府和艾森豪
坚持石油国有化改革的摩萨台政府提供贷款以及联合英
国推翻摩萨台政府的历史事实,则促使伊朗民众迅速觉
醒,日后发生的伊朗革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威尔政府在军事、经济援助的同时,还对伊朗开展了心理
战攻势。 虽然艾森豪威尔政府实施的以“黑色”和“灰色”
宣传为主要形式的隐蔽心理战在推翻摩萨台政府的军事
政变中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就整体而言,美国对伊
朗进行的心理战并未取得美国冷战决策者们预期的效果。
原因在于,美国对伊朗进行心理战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在错
误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美国对阿以争端所奉行的政策、对
中东地区的新殖民主义倾向及其与伊朗专制政权结盟的
政策以及对伊朗民众所面临的贫困问题的漠视等,都极大
地抵消了其心理宣传的效果。 美国通过军事政变、拒绝给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坚持其冷战思维,试图通过各
种公开的和隐蔽的心理战来颠覆伊朗现政权,恢复其对伊
朗的控制,美国国会甚至不惜拨款数亿美元用于颠覆伊朗
现政权的隐蔽行动等史实,以及近期发生在埃及、突尼斯、
利比亚、叙利亚等国的事件,充分说明美国政府继续通过
各种公开的和隐蔽的心理战来推动所谓的“颜色革命”,
以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这不能不引起世界上爱好和平
的人们的警惕和防范。
参考文献:
[
1]ALEXANDER Y, NANES A. The United States and Iran: A Documentary History [M]. Washington: University Publication of A⁃
merica, 1980.
[
[
2]国际条约集(1934-1944)[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
3]Memorandum from John Jernegan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FRUS, 1943, Vol. IV. The Near East, South Asia, and Africa [M].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7.
[
[
[
4]FRUS, 1949, Vol. IV. The Near East, South Asia, and Africa [M].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7.
5]DULLES J F. Policy for Security and Peace[J]. Foreign Affairs, 1954,(3).
6]SPIEGEL S L. The Other Arab⁃Israeli Conflict: Making America’s Middle East Policy from Truman to Reagan [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5.
[
[
7]Note by Executive Secretary to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with Respect to the Near and Middle East[R].July 15, 1953.
8]BRANDS H W. The Specter of Neutralism: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Third World, 1947⁃1960[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89.
[
[
9]白建才.“第三种选择”: 冷战期间美国隐蔽行动战略研究[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10]VAUGHAN J R. The Failure of American and British Propaganda in the Arab Middle East, 1945⁃1957[M]. Palgrave Macmil⁃
lan, 2005.
[
[
[
[
[
[
[
[
11]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Electronic Briefing Book No. 78, Document 62[EB/ OL].(2008⁃02⁃12)[2013⁃12⁃18]. http:/ / www.
gwu.edu/ ~nsarchiv/ NSA EBB/ NSA EBB78/ .
12]Air Pouch from Embassy, Tehran to Secretary of State[Z]. Telegraph Branch, Foreign Service of the United Sates of America.
5
11. 884/ 9-1950. BC/ R C, Central Files. September 19, 1950.
13]Air Pouch from Embassy, Tehran to Department of State[Z]. Telegraph Branch, Foreign Service of the United Sates of America.
11. 88/ 7-650. BC/ R C, Central Files. July 6, 1950.
5
14]Air Pouch 511.885/ 5-1650, Joyce Battled ed. U. S. Propaganda Activities in the Middle East,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Docu⁃
ment 4[EB/ OL]. (2008⁃02⁃12)[2013⁃12⁃18].http:/ / www.gwu.edu/ ~nsarchiv/ NSA EBB/ NSA EBB78/ .
15]Circular Airgram, 511.88/ 5-2850, Joyce Battle ed. U. S. Propaganda Activities in the Middle East,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Document 12[EB/ OL]. (2008⁃02⁃12)[2013⁃12⁃18].http:/ / www.gwu.edu/ ~nsarchiv/ NSA EBB/ NSA EBB78/ .
16]Memorandum, January 12, 1951, Joyce Battle ed. U. S. Propaganda Activities in the Middle East,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Document 16[EB/ OL]. (2008⁃02⁃12)[2013⁃12⁃18].http:/ / www.gwu.edu/ ~nsarchiv/ NSA EBB/ NSA EBB78/ .
17]Conference of the Middle East Chiefs of Mission. Joyce Battle ed. U. S. Propaganda Activities in the Middle East, National Securi⁃
ty Archive, Document 20[EB/ OL]. (2008⁃02⁃12)[2013⁃12⁃18]. http:/ / www.gwu.edu/ ~nsarchiv/ NSA EBB/ NSA EBB78/ .
18]Memorandum. Report on the Use of Anti⁃Soviet Material with Iran During Period Covered by Last Two Years. Joyce Battle ed. U.
S. Propaganda Activities in the Middle East,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Document 96[EB/ OL]. (2008⁃02⁃12)[2013⁃12⁃18].
http:/ / www.gwu.edu/ ~nsarchiv/ NSA EBB/ NSA EBB78/ .
[
19]Air Pouch. Motion Pictures: Iranian Governmental Document Proposing Mobile Unit Operation Charges. Joyce Battle ed. U. S.
144
史澎海ꢀ 冷战初期美国对伊朗的心理战研究
Propaganda Activities in the Middle East,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Document 87[EB/ OL]. (2008⁃02⁃12)[2013⁃12⁃18].ht⁃
tp:/ / www.gwu.edu/ ~nsarchiv/ NSA EBB/ NSA EBB78/ .
[
20]Report on a U.S. Psychological Warfare Strategy Program for the Middle East. Report[R]. White House. Top Secret. Issue Date:
Jan 8, 1953. Date Declassified: Apr 18, 2000. Unsanitized. Incomplete. 66 page(s). Reproduced in 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 Farmington Hills. Mich.: Gale, 2011.Document Number: CK3100474052⁃117.
[
[
21]史澎海. 冷战初期美国对中东的心理战行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2).
22]Telegraph Branch from U.S. Embassy, Tehran to Secretary of State[Z].511. 884/ 10-1950. Department of State, October 19,
1950.
On the U.S. Psychological Warfare to Iran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Cold War
SHI Peng⁃hai
(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4, China)
Abstract: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Cold War, Iran became a hot battlefield between the U.S. and
the USSR. In order to enable Iran to serve the American cold war strategy and became a stronghold to
contain the Soviet expansion southward, both the Truman Administration and the Eisenhower Administra⁃
tion adopted the fourth option, i.e., applying the propaganda⁃centered psychological warfare to implement
the target of the U.S. policy toward Iran. Nevertheless, due to the wrong guidelin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igid ideology to deal with the complicated Iranian situation, the U.S. psychological warfare only a⁃
chieved partial and periodical effect instead of the final success as the U.S. policymakers expected. Ap⁃
plying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t viewpoint and with the help of the declassified U.S. governmental docu⁃
ments,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U.S. psychological warfare toward Iran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Cold War to help the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U.S. psychological strategy toward Iran, the implementa⁃
tion process, effect and features as well as the reasons of the failure of the U.S. psychological warfare to⁃
ward Iran.
Key words:the Cold War; the USA; the U.S. policy to Iran; the psychological warfare to Iran
[
责任编辑:凌兴珍]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