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 卷第3 期
2014 年5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1,No.3
May,2014
历史视角下“农村教育”含义辨析
曲铁华,樊ꢀ 涛
(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长春130024)
ꢀ
ꢀ 摘要:“农村”和“农村教育”都是历史概念,产生于近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历史背景下。 虽然当下已经成为
普遍使用的词语,但它却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之下,它的存在和使用都具有一定的前提,并且随社会条件
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农业、农民、农村三者的关系及其变化,导致“农村教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不同层面的
“
农村教育”含义也指代了农村教育的不同形式。
关键词:农村;农村教育;乡村教育;含义辨析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4)03⁃0094⁃06
ꢀ
ꢀ 随着教育科学领域研究的深入,很多方法、范式
确其意义的内涵和外延,清楚其不同语境下的具体
含义,把握其指代内容的嬗变历程,这样才能够围绕
研究对象的核心开展研究。
被引入这一领域,教育学研究视域大为扩展。 但是,
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的细化,以及研究对象及其文字
表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指代,也即一个
词在不同历史时代的语境下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
别,很多时候研究者在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历史
考察时,往往出现使用同一个词,前后含义不同的情
况。 而“农村教育”正是一个典型例子,它虽然成为
社会广泛使用的大众话语,但其含义的边界往往是
模糊的。
一ꢀ 关于“农村”
(一)以“农”来定义农村
定义“农村” 势必要涉及“农业” 和“农民”。
[
1]60
《说文解字》 中说:“农,耕也。”
也就是说,“农”
的本义就是耕种,作动词。 与这个本义最接近的应
当是“农业”,因此,以“农业” 为开端,以“农村” 为
归宿,按照“农业———农民———农村”的顺序进行含
义的梳理是比较合乎逻辑的。
作为“农村”和“教育”组合而成的偏正结构短
语,“农村教育”和“农村”、“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
会中经常涉及的高频词汇。 不仅专业领域,公共传
媒、大众话语中也经常使用到。 语言文字的表述与
其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在
现实生活中,往往最经常用到的、最习以为常的词也
是最难说清涵义的。 但是,在教育史研究中,必须明
关于“农业”的含义,笔者认为在比较广泛的程
度上已经达成了共识。 所谓农业,就是指以利用土
地资源,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和工业原料的生产部
门。 传统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副业和
渔业(水产业),现在又在此基础上派生出观光农
业、休闲农业等新兴农业类型。 这里的农业是广义
收稿日期:2013⁃10⁃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 年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农村教育百年历史考察与当代关照研究”(批准
号:2009JJD8800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曲铁华(1962—),女,辽宁铁岭人,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
中国教育史、教师教育;
樊涛(1985—),男,辽宁沈阳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
94
曲铁华ꢀ 樊ꢀ 涛ꢀ 历史视角下“农村教育”含义辨析
上的,而狭义上的农业仅指种植业,不包含其他产
人类社会本来没有城市,当城市孕育产生之后,
才有了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因此,农村只是一个历
史概念。 城市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确切的定论。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城市的产生与人类社会三次大
分工密切相关。 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种植业、畜
牧业和手工业等生产部门,而且促使了生产力的增
加,劳动产生了剩余。 以物易物的交换由此产生。
而交换的地点,由流动逐渐趋于固定。 这样就形成
了原始的“市”。 与此同时,随着私有产品的增加,
私有制代替公有制。 贫富差距的分化,进一步促使
有产者使用坚固的材料构筑城池,以保卫私有财产,
这样就形成了原始的“城”。 生产的发展和私有制
的产生,使得古代的城市从原先的蛮荒原野中独立
出来,成为一种新型的聚落形态。 我国古代的城市
有着不同的规模、不同的功能,因此也有着不同的称
谓,如都、国、郭、邑等。
业。 现代语境下,广义和狭义都在使用,本文使用广
义上的农业概念。
而“农民”就是长时间参加上述农业生产,以农
业劳动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 当然,这是一种基于
产业类型的职业划分方式。 也即这样定义的农民,
是一种职业,是一个个体概念。 如果脱离了农业生
产或不再以农业劳动为主要生活来源,则可以说其
不再是农民,而是其他职业者。
但这种情况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社会。 在中国近
现代以来,农民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相对固
定的个人身份。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
党将“人民”的范围确定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
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农民成为一个集体概念。
这个概念中分为几个层次:地主、富农、中农、贫农、
雇农,其中地主又分恶霸地主、开明地主、经营式农
场主等,中农也包括富裕中农、上中农、下中农等阶
级和类型。 这样的划分主要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期土地改革以前,个人和家庭的土地关系、雇佣关
系、生活状况、高利贷、生产工具数量、政治表现等,
而划分的标准则是因时因地而异的。 而且,这样一
种阶级成分一旦确定,即便日后条件发生变化,这一
身份也不会受到影响,甚至还会由后代继承,即所谓
家庭出身。 这样的状况,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便已存
在,一直持续到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
另外,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为地将居民划分为农
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而且这种户籍制度在长时间
内一直在比较严格地执行,并利用各种政策限制了
人口流动。 因此,长久以来,拥有农业户口的人久居
农村,因而也被称为农民,而不论其是否成年、是否
参加农业生产、是否以农业劳动为生。 可见,关于农
民的含义,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角度来看,已经存
在着比较大的差别。
城市只是一个点状的聚落形态,城外还有广阔
[
1]132
的空间。 《 说文解字》 云:“ 距国百里为郊”
。
《尔雅》云:“邑外谓之郊。 郊外谓之牧。 牧外谓之
[
2]257
城外分布的聚
野。 野外谓之林。 林外谓之坰。”
落一般称为乡村或农村。 当然,乡村或农村有时候
也泛指城市之外所有的地区,不仅包括有人居住的
村落,也包括无人居住的田野、山林等。 这很明显是
作为城市的对称出现,城市的含义较明确,农村的含
义则相对模糊一些。
古代“城”的概念和形态相对来讲比较明确,但
近代以来随着城墙的消失和城市范围的扩大,城市
和农村的交界日益模糊,加之生产和生活方式趋同,
城市和农村的划分失去了客观的标准。 世界各国逐
步采用居民点人口数量来划分城市和农村,即规定
一个具体数值作为界线,线上为城市或城镇,线下为
农村或乡村。 20 世纪70 年代中期,这一界线最低
为200 人,最高为10000 人,而采用2000 或2500 人
[
3]267
根据“三农”的顺序,梳理了“农业”与“农民”,
农村的含义便容易确定了。 农村就是农民长期聚居
的地方。 即长期从事或以利用土地资源,培养和培
育动植物,用以生产食品或工业原料为主要生活来
源的人们,为了这种生产而长期居住的地方。
但这只是一种定义方式,现在提到的“农村”,
多数都与“城市”这一概念相对。 因此,通过定义城
市再来定义农村也是一种方法。
的国家数量比较多
。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城镇行政建制,将城市与
农村较为明确地区分开来。 1955 年,国务院颁布的
《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中,将“城镇”限定为政
府、工矿基地、大专院校、交通要冲、商业中心等人口
达到一定数量, 且非农业人口占一半以上的区
[
4]38-39
域
。 此后,用以划分城镇的人口数量、非农业
人口比例标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又有所提
升,但人口因素作为区分城乡依据的状况,一直没有
(
二)以“城”来定义农村
9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改变。 因此,我国城市或城镇的划分标准可以归纳
定“三农”关系稳定、相互对应、互为充要条件,并相
对固定、统一。
为:人口相对聚集,且达到一定数量,总人口中非农
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居民点或区域范围。
二ꢀ 关于农村教育
根据人口的规模,还可以将城市分为大城市或
都市、中小城市、市镇或集镇等等。 在行政建制上一
般对应各级的市、镇。 但是一般来说,市辖县、县级
市所辖乡不包括在内,如果将这部分地区排除,则城
市的范围仅限于各级市辖区及街道、镇。 而相反,县
域之内除去镇以外的地区,都可视为农村。
(一)“农村教育”的含义
农村教育,概括地说就是农村的教育。 但是,由
于“农村”的定义方式不同,对于农村教育的内涵,
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这里也应作一定的分析。
一种观点认为,农村教育就是施于农民的教育,
如“农村教育主要是指在农村经济社区环境里,对
[
5]
但是事实上,在这样定义的农村中生活的并不
完全是农民或农业人口,农村中也有非农业人口,城
市中也有农业人口,农村人口不等于农业人口,城市
人口也不等于非农业人口。 这种情况古已有之,但
在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开始之后,尤其是20 世纪
农村居民(或农民)及其子女进行的教育” ;另一
种观点认为,县及县以下的教育,即“在”农村的教
育;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农村教育是服务于农村发展
的教育,即“为”农村的教育,如农村教育也曾被定
义为“由扫盲教育、基础教育、职业和技能教育、成
人继续教育所组成的,为农村发展服务的综合化教
70~80 年代以后更为明显,这也是“三农”关系分离
[
6]
的一种表现。
育体系”
。
(
三)“三农”关系的统一与分离
第一种观点偏重教育对象或受教育者,第二种
观点偏重地域特征,第三种观点则偏重功能或目的。
就现有的研究来看,多数倾向于前两者,而且尤以第
二种居多。 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因为不论从统计材
料的针对性,还是从研究对象的明确性,或者从大众
语境的普遍性上来说,第二种的含义范围都较为清
晰,易于理解,便于统计说明;第三种含义范围较广,
涵盖了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绝大多数教育,因此
属于广义的农村教育概念,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
但多数情况下,“农村教育”还是侧重前两种含义。
笔者认为,前两者的含义差别较小,它们是经由
前述两种“农村”的定义而得来,只是在表述上的侧
重点不同,在“三农”关系统一这样理想的状态下可
以等同,成为狭义的“农村教育”。 因此,可以认为,
狭义“农村教育”在不同的表述中侧重点不同,说明
这个含义具有指向地域和对象的双重属性。
所谓“‘三农’关系”,就是指“农业”、“农村”、
农民”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
农村往往和农民、农业一起构成一组密切相关
的概念群,它们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又相互指代
的关系。 在农村居住着的是农民,农民从事的工作
是农业,农业在农村里进行;农民居住在农村,农村
里的生产是农业,农业生产由农民承担。 每两个词
之间都形成一种互为充要条件的关系,三个词无论
依怎样的顺序,都能形成一个环状的链条。
长久以来,人们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意识。 传统
农村中的“三农”关系就是这样。 但是,由于农村生
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出现了一
定的变化。 加上人口流动的加剧,很多生于农村、长
于农村的人,并不再局限于从事农业劳动,或直接走
出农村,进入城市。 因此,当代农村呈现出“三农”
关系发生分离的状况。 如前文提到的农村人口不等
于农业人口;乡镇企业虽然仍然地处农村,但并不局
限于农产品的加工;农民工,主要在城市中从事各种
非农产业;一些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中,出现了来自于
农村以外的劳动者或管理者、技术人员等等。 因此,
当代农村不再是以农业为自身产业的全部,从事农
业生产的人,并非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而土生土长
的农民,也并非全部从事农业生产。 “三农”关系逐
渐分离。 历史上并不存在三者的完全统一,上面的
两种定义方式,均是采取了一种理论上的状态,即假
(二)“农村教育”与“乡村教育”
与“农村”一词含义极为相近的还有“乡村”,二
者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联系。 因此,“农村教育”与
“乡村教育”也成为一对近义词。
近代以来,尤其是20 世纪20 年代到30 年代,
中国教育史上兴起了一次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
“乡村教育运动”。 这一时期,乃至1949 年以前,
“乡村教育”一词使用得极为频繁。 但是,也有使用
“农村教育”的情况。 近些年,农村教育受到国家和
社会的高度重视。 因此,农村教育也在沉寂了近半
96
曲铁华ꢀ 樊ꢀ 涛ꢀ 历史视角下“农村教育”含义辨析
个世纪后,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和语境里。
别,可能与“农业”含义的发展有关。 前文从“农业”
来定义“农村”,是默认了广义的“农业”。 而民国时
期,部分学者则默认了狭义的“农业”,即特指种植
业。 下面就是一个例证:
表1 是在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 简称“ 大
成”)和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简称“知
网”)两个资源较为丰富的期刊数据库中,通过题名
的方式分别搜索“乡村”和“农村”,及其分别与“教
育”搭配、“乡村教育”和“农村教育”得出的使用频
次情况。
ꢀ ꢀ 或以为乡村教育即农村教育……。 由表面
上观之,似是一而二,二而一,其实此二名词所
包含之意义各不相同。 乡村非尽是农村,乡民
非尽是农民。 乡村的人民,除耕田的农夫而外,
尚有砍柴的樵子,打鱼的渔家,放牛羊的牧人,
捕野兽的猎者,至作小工小商者亦不少,或有一
村各种职业之人杂居一处;或有一村居民皆务
农或皆打鱼,或皆牧畜猎兽。 乡村人民职业之
不同,与地势及环境有密切之关系:如在平原者
多务农,近海者多业渔,山岭中之人多以樵猎为
生,居水草繁殖之地者多以游牧为事,盖地势与
表1.“乡村”、“农村”及相关词语频次表
搜索项
乡村
大成/ 次
3585
10605
551
知网/ 次
24687
319853
1003
农村
乡村、教育
农村、教育
乡村教育
农村教育
475
19608
372
307
275
3104
[7]
环境使之然也。
ꢀ
ꢀ ꢀ ꢀ 说明:1.搜索时限范围:均采用数据库默认时限范
围。 大成———清末至1949 年;知网———1949 年至今,部
分扩展至1949 年以前。 2.搜索日期截至2013 年9 月
因此,民国时期“农村”的含义小于现在,而“乡
村”的含义约与现在的“农村”相当。 所以,1949 年
以前的“乡村教育” 含义大于“农村教育”,与1949
年以后所说的“农村教育”的指代大致相同。 这样
便能够解释,为什么民国时期使用“乡村教育”的频
次高于“农村教育”了。
29 日。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乡村”与“农村”作为一对
近义词,其出现的频次有一定的差距。 不论1949 年
以前还是之后,“农村”的使用频率都较“乡村”高。
但当它们分别与“教育”搭配在一起的时候,其频次
多寡在1949 年前后两个时段则出现了不同的情况。
在以知网为代表的1949 年以后的语境中,“农
村教育”及相关搭配的使用,明显多于“乡村教育”
及相关搭配,这与“农村”与“乡村”的整体频次差别
一致。 而在以大成为代表的1949 年以前的语境中,
第三,产生使用上的区别,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大
众整体的使用偏好。 民国时期兴起的乡村教育思潮
和乡村教育运动,曾经广泛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各界,
不仅教育团体将设想中的教育形式带到田间地头,
与乡村民众打成一片,而且,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受邀
参与相关政策的研讨和制定,并受聘于政府直接负
责相关地区的乡村建设和教育改造事宜。 因此,乡
村教育思潮和乡村教育运动的影响,上至国家最高
决策层,次至省县政府,下至乡间民众,范围不谓不
广,力度不谓不小。 因此,社会各界受其影响多使用
“
乡村教育”及相关搭配则多于“农村教育”及相关
搭配。 这种差别可以概括成:总体上,百年来社会各
个领域多使用“农村”;但在教育领域,1949 年以前
多使用“乡村教育”,以后多使用“农村教育”。 至于
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出于以下几点。
“
乡村教育”是可能的。 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
国共产党关于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和所属产业部门进行的。 因此,有了“农民阶级”的
称谓。 由此,与农民阶级相对应的区位概念便是
“农村”。 “农民阶级”和“农村”强调的是生产关系
和经济形态,可以理解为是经济学名词。 中国共产
党出于阶级斗争的考虑,更多地使用了“农村包围
城市”这样的口号,在1949 年取得全国政权之后,其
在政治领域的使用偏好自然而然地影响了社会大
众。 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1949 年以后“农村教
第一,乡村与农村从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上来
看,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地域上都是城市以外的地
区。 因此,“乡村”和“农村”、“乡村教育” 与“农村
教育”在绝大多数语境下指代相同,是可以通用或
相互代替的,而不会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和偏差。 这
也是大成中“乡村”与“农村”、“乡村教育”与“农村
教育”的使用频次有差别但不大的原因。
第二,“乡村”和“农村”在不同时期使用上的差
9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表2.几种主要的教育类型的划分
育”的使用频率高于1949 年以前,同样也可以解释
为什么“乡村教育”与“农村教育”在1949 年前后使
用频次发生了相对变化。
划分标准
类别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远程
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对象
教育
第四,虽然“乡村” 与“农村”、“乡村教育” 与
儿童教育、成人教育、女子教育、特殊
教育、民族教育
“
农村教育”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含义相同,但其在使
用上,确实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 1949 年以前多以
都市”和“都市教育”作为“乡村”和“乡村教育”的
普通教育、职业(技术、劳动)教育、社
教育内容
“
会教化
对称。 如1931 年4 月29 日,南京政府教育部同时
颁布《繁盛都市推广小学教育办法》和《乡村小学充
实儿童学额办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里,都
市泛指南京、上海、北平、武汉等作为全国或区域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型城市,也包含经行政院核
准的建制市;除此之外的地区都视为乡村,因此乡村
的范围包括县域全境。 而1949 年以后,多以“城
市”或“城镇”作为“农村”的对称。 “城市”指各级
建制市的市区部分,有的包括郊区,一般不含所辖
县。 “城镇”则在“城市”的基础上,包括县城和其他
建制镇。 但这些细微的差别,只表现在统计数据中,
而一般情况下,它们的区别并不十分明显,使用上也
并不十分严格。 因此,“城乡”一词既可以视为都市
与乡村的合称,又可以视为城市(镇) 与农村的合
称。
全日制教育、半农半读教育、巡回教
育、短期(速成)教育、业余教育
教育时段
教育的历史形态
学历
私塾教育、新式学校教育
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
公立教育、私立教育;官办教育、民办
教育;教会教育
教育产权归属
教育层级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继续
教育、终身教育
ꢀ
ꢀ 根据某一项标准进行划分,各个类别之间有些
并非互斥的,有些也并不具有穷尽性。 因为各个历
史时期、不同的文献材料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因此,
其划分的农村教育类别也不一致。 而且,多数时候
出于需要,往往采用将数个标准进行综合的方法来
划分。 最常见的方法,是将农村教育分为农村基础
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这样的分法基
本上涵盖了近代以来农村地区的主要教育类型。
以上的划分基于农村教育的一般意义,即前提
是地处农村地区的教育。 而从广义的农村教育含义
来看,凡是“为农”或与“农”相关的教育,都可以视
为“农村教育”的一部分。 如李水山主编的《农村教
育史》(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年出版),就将高等农
业教育与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并列
作为一个重要部分。 如果依这样的逻辑思考,笔者
认为,可以按照农村、农业、农民(包括成人和儿童)
三个因素,每个因素含有是、非两种情况进行搭配,
来探讨农村教育的形式及样态(参见表3)。
第五,以知网为代表的现代话语中,“乡村教
育”依然存在,但使用的频率远小于“农村教育”。
从对使用“乡村教育”为题名一部分的论文的内容
分析中,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论文的研究对象,是
20 世纪20~30 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或乡村教育思
潮、流派等,或与其相关的领域。 由此,我们也可以
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乡村” 与“农村”、“乡村教
育”与“农村教育”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含义相同,但
是在现代语境中,“乡村教育”在某些条件下作为专
有名词,特指20 世纪20 ~ 30 年代的那场以改造乡
村、建设乡村为目的的社会运动的一部分,而非泛
指。 如苗春德著《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人民教育
出版社2004 年出版)中,所使用的“乡村教育”就是
这样的含义。
表3.“三农”要素的搭配方式与对应的教育形式
“
三农”要素的搭配
典型教育形式举例
农业技术下乡
农村—农业—农民
农村—农业—非农民
农村—非农业—农民
农村—非农业—非农民
非农村—农业—农民
非农村—农业—非农民
“知青”上山下乡
(
三)农村教育的类型
普通教育、扫盲教育
农村教育的类型,可以根据教育的种类和层级
进行划分,也可以根据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其他标
准来划分。
城市中提供的农业技术培训
高等农业教育
98
曲铁华ꢀ 樊ꢀ 涛ꢀ 历史视角下“农村教育”含义辨析
确定“农村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具体的样
态。 这样就从文字本身和具体指代两个方面厘清了
农村教育”,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农村教育”含
随父母来到城市的农民工子
女教育
非农村—非农业—农民
非农村—非农业—非农民
“
ꢀ
ꢀ 表3 中所举出的典型例子含有6 个类别,都是
义的产生与近代以来城乡关系的演进密不可分,其
在现代语境中包含广、狭两种含义,其使用和指代也
因研究视域与对象的不同而具有一定的区别。
与“农”有关的教育或培训。 所以,均可视为广义上
的农村教育,或“大农村教育”的一个类型。
综上,从对农村教育类别的分析中,也可以大致
参考文献:
[
[
[
[
[
[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工作重要文件汇编:第2 辑[G].北京:统计出版社,1957.
5]明庆华,程斯辉.发展我国农村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2004,(10):1⁃4.
6]翟海魂,孙志河.教育为农村发展服务的再思考———2003 年国际农村教育研讨会综述[EB/ OL].[2013⁃6⁃12].http:/ / 202.
206.100.3/ chu/ hbzjs/ study/ lt07.htm.
[
7]傅宝琛.乡村平民教育大意[J].教育杂志,1927,(9):13⁃14.
On the Meaning Discrimin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from Historical Perspective
QU Tie⁃hua, FAN Tao
(
Institute of Rural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Education, Changchun, Jilin 130024, China)
Abstract:The historical concepts of “rural areas” and “rural education” grow out of modern urban⁃
rural dual structure. Commonly used expressions as they are, their existence and usage need a premise,
and change with social condition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griculture, peasants and rural areas and its
changes caused the broad and narrow sense rural education.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rural education”
represent the different forms of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rural areas; rural education; education in countryside; meaning discrimination
[
责任编辑:罗银科]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