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1 卷第期  
2014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1,No.3  
May,2014  
谈论的兴盛与汉晋思想变迁  
田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  
摘要东汉谈论活动的兴起标志着士人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是导致汉晋思想持续变化的直接原因和助推器。  
谈论对思想转变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东汉儒学内部的论经活动注重对义理的阐发导致今文经学衰弱,  
开启思想变革的先声二是受汉末时局和对义理的深入探讨的影响谈论的话题由儒学范畴扩大到诸子百家从  
而在根本上动摇了儒家对思想界的控制三是谈论的发展导致博学风尚的流行使原本属于流俗闾里小事”  
重新进入士大夫的视野并促使其完成了化俗为雅的转变。  
关键词汉晋思想谈论古文经学思想变迁  
中图分类号B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403⁃0023⁃05  
汉晋之际的思想变迁是学界历来关注的热点但  
以经学为论题的谈论活动最初却不是士人自发举行  
而是由官方主持的我们姑且称这种谈论形式为  
论经”。 论经有两种形式分别对应今文经学发展中  
的两个问题一种是今文经学各派内部旨在争夺官学  
席位而展开的论经活动求立之争另一种则是  
为了弥合今文经学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逐渐繁富、  
忽略义理等弊端而展开的更为广泛的论经著名的石  
渠议经和白虎观议经都属于这种情况对于求立”  
的论经大家都很熟悉不需要解释对于为弥合今文  
经学弊端而产生的论经活动需先从今文经学的特点  
入手谈起。  
对思想转变原因这个问题的探讨却相对薄弱虽然出  
现了许多通过心理分析来解答这一问题的成果但相  
比于生产生活方式等物质基础的变化而言心理的变  
化只能算是第二位的上层建筑因此这些研究未能触  
及到问题的本质只有从分析生产生活方式所出现  
的变化入手才能在根本上解答思想变化的原因因  
本文拟通过对谈论活动这一新的士人生活方式变  
化所产生的影响入手来尝试解答这一问题。  
之所以将谈论视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因为谈  
论活动是东汉士人交游的纽带及主要内容从学术方  
法看来两汉今文经学主要是通过师生授业而完成的,  
但谈论兴起后士人之间自发的相互讨论逐渐成为新  
的学习方式从交友形态看来在谈论活动兴起之前,  
士人主要依托权势获得发展和晋升的机会士人与权  
势集团的交往是社会关系的主要方面但谈论兴起后,  
士大夫之间的交往遂成为社会关系的主流随着这些  
生活方式的改变士人的思想也随之急剧地发生改变。  
论经活动的兴盛与今文经学的衰弱  
今文经学最显著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依靠严格的  
师法和家法代代相传二是以章句之学为根本治学方  
严格的师法和家法的传承模式导致各学派间差异  
不断扩大章句之学是一种重在解释经文字句考证名  
物的方法它的不断发展既导致自身不断繁富又严重  
影响了对经书本义的阐释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各  
派章句日渐繁富学派间的差异性成为了各派无法调  
和的主要矛盾这严重掩盖了经书的义理”,致使今  
1]114  
[2]1599  
游谈起太学”  
太学是东汉谈论最初发轫的  
文经学成为破坏大体”  
之学范晔对今文经学  
地方这也意味着谈论初兴时的论题是经学问题 但  
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曾概括说:“守文之徒滞固所禀,  
收稿日期2013⁃11⁃20  
作者简介任子田(1987—),山东桓台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2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异端纷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  
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  
乎极盛于是游谈起太学而党祸遍天下 人之云亡,  
[1]114  
邦国殄瘁实自疏章句尚浮华者启之。”  
二人都认  
2]1212—1213  
。”  
今文经学在发展中遇到的这些问题仅凭  
游谈直接导致了今文经学的衰弱还需注意皮  
锡瑞还引出了浮华一词并认为尚浮华是诱发  
游谈兴起的直接动力。 “浮华一词又见于后汉书  
·儒林传》“然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  
借各家之间的讨论是无法解决的因此像石渠议经和  
白虎观议经这种综合各派的大讨论就势在必行了。  
关于论经活动本是具有一定的规范的鲁丕上  
疏论说经就对这种规范有详细的记载:“说经者传  
先师之言非从己出不得相让相让则道不明若规矩  
权衡之不可枉也难者必明其据说者务立其义浮华  
无用之言不陈于前故精思不劳而道术愈章法异者,  
2]2547  
盖衰矣”  
直接将浮华章句对立起来实  
际上,“游谈浮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都是古  
文经学引入而产生的后果。 “游谈 是指受古文经学  
的冲击学生摒弃今文经学师法家法相教授的治学方  
并将自发性的学理探讨作为新的学习方法;“浮  
指的是太学生游谈的内容不再依靠各家章句,  
而是重在用古文经学的方法探讨经学本身的义理汉  
晋时人对这一过程已有充分的认识王充曾概括今文  
2]884  
各令自说师法博观其义。”  
按鲁丕所说论经活动  
的主旨是为了明道”,即阐发经书义理并判别正误;  
其具体操作办法是各令自说师法”,即严格按照各自  
师法传承来阐释自身的观点鲁丕所处的时代今文  
经学的畸形发展已经很难做到阐发义理而且  
经学的教学方法为南面为师旦夕讲授章句滑习义  
3]1723  
[6]555  
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  
的繁琐章句显然也  
究备于五经可也”  
学生受利禄影响学习起  
仅能存在于书面状态却根本无法适应口头层面进行  
的辩论。  
来也只是不肯竟经明学深知古今急欲成一家章句,  
[6]538  
义理略具”  
博士倚席不讲儒者竟论浮丽”  
主讨论的方法取代了博士教授的方法。  
但到了安帝时期这种情况改变为  
[2]1126  
但古文经学却并不存在这种情况古文经学仍坚  
持着私人教授和训故的治学方法。 “训故又作训  
”,颜师古谓故者通其旨义也……今流俗毛诗》  
即学生之间自  
学习方法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其所学内容徐防在  
其疏奏中云:“伏见太学试博士弟子皆以意说不修家  
……今不依章句妄生穿凿以遵师为非义意说为  
3]1708  
改故训传为诂字失真耳”  
,《汉书·扬雄传:  
3]3514  
可见两者  
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  
2]1500—1501  
名异实同郜积意详细考证了这种治学方式认为训  
故为训解大义不及古言古字章句必然就落实到这些  
得理轻侮道术浸以成俗。”  
可见太学生在谈  
论潮流中已完全摆脱了章句之学而习惯于通过讨论  
来阐发经书义理从现存汉末延笃仁孝论》、刘梁  
辩和同之论等论作来看其论题都与古文经学重在  
阐发义理的旨意一脉相承皆针对某一哲学问题而非  
针对经典的字句比较东汉中期班固白虎通论 中  
关于古代礼法名物的讨论还可以看出在对义理的不  
断追求下论题有逐渐进化的趋势即当统治者将古  
文经学纳入论经范围时论题以解决今文经学弊端为  
出发点具有具体的针对性然汉末谈论盛行之时谈  
4]46  
古字古言的诠释上”  
因此古文经学既保存着简短  
的形式又针对经书义理而发是解决今文经学弊病的  
一剂良方这一点汉朝统治者也注意到了白虎观论  
经实际已经引入了古文经学的方法和观点与此同  
汉章帝也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倡古文经学建初八年  
83)冬十二月曾下诏云:“《五经剖判去圣弥远章  
句遗辞乖疑难正恐先师微言将遂废绝非所以重稽  
求道真也其令群儒选高才生受学左氏》、《穀  
梁春秋》、《 古文尚书》、《 毛诗》,以扶微学广异义  
论的话题已发展为蕴含更高义理的抽象性问题。  
2]145  
[7]247  
。”  
引入官学界的。  
将古文经学纳入太学生的学习范围为弥漫着章  
可见古文经学是为解决今文经学弊病而被  
所谓今文守家法古文尚兼通”  
谈论话题的变化  
既反映了东汉士人厌恶今文经章句之学逐步采纳古  
文经学阐发义理的治学旨要并在对义理的不断追求  
逐渐将谈论话题深化的过程也反映了今文经学地  
位不断受到冲击的过程。  
句之学繁冗枯燥气息的学界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从  
此士人开始逐步接受古文经学这个转变最初的表现  
就是治学方法发生改变钱穆先生说:“东汉之季士  
厌于经生章句之学四方学者荟萃京师渐开游谈之  
综上太学生在面临已然畸形的今文经学时并没  
有一味盲从他们本着求真的目的果断吸收了古文经  
学的旨要以自发性的谈论为手段来探讨义理问题这  
便从根本上打破了今文经学家法师法的传承模式也  
5]141—143  
。”  
经术不重而人才徒侈其众多实学已衰而外貌反似  
皮锡瑞说:“汉儒风之衰由于经术不重。  
24  
任子田谈论的兴盛与汉晋思想变迁  
冲垮了章句的传统谈论的盛行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  
不言而喻的。  
谈论对义理的不断追求与论题的愈发精妙是相互  
的一环因为它的出现标志着治学方法这一根本问题  
发生了变化可以说谈论对今文经学的打击是具有  
根本性质的而这也使两汉禁锢于儒学的思想开始松  
为后世思想的持续变革做好了铺垫。  
推动的越是讨论精妙之话题越能体现论者的谈论  
水平因此随着谈论对义理 的不断追求士人必  
将追寻到义理的根源”———三玄所蕴含的哲学  
道理此时儒家思想便不足以支持讨论的进行了这无  
疑推动思想界吸纳道家思想周易为例汤用彤  
:“《学关于天道辅之以太玄在汉末最为流行。  
……汉代旧偏于象数率以阴阳为家 魏晋新  
谈论对儒家思想控制的冲击  
谈论的兴起促使古文经学取代今文经学仅是汉末  
思想转变的第一步受谈论的发展和时局变化两方面  
的影响时人思想必然取得进一步发展在学理类讨  
论中逐渐出现一批诋毁圣人的反儒声音并且随着对  
9]61  
渐趋纯理遂常以》、《》。”  
在追  
义理探讨的深入思想界不可避免地引入老庄道家  
求义理的谈论之风下士人对周易的解读首先在方  
法上发生了从象数义理的转变进而便引入老  
庄思想来解读周易》,从而在思想上完成了由儒入道  
的巨大转变对这一过程荀粲的故事堪为典型:  
ꢀ ꢀ 粲诸兄并以儒术论议而粲独好言道,  
常以为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然则  
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粲兄俣难曰:“易亦云  
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言则微言胡为不可  
得而闻见哉?”粲答曰:“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  
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 系  
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  
思想面对纷乱的时局时人关于政治的讨论也无法囿  
于儒学范畴法家兵家等其他子学思想随之重新进入  
人们的视野两者的共同作用终于打破了两汉儒术独  
尊的格局有谈论就有胜负之分 为了取得胜利士  
人通常会采用两个办法一是注重谈论之时言语音声  
等形式二是标新立异使自己的论题惊世骇俗后者  
就是王充所说世人著作多欲立奇造异作惊目之论,  
6]167  
以骇世俗之人为谲诡之书以著殊异之名”  
是基于这种心态才会使仁孝之先后”、“圣人优劣”、  
圣人喜怒哀乐之情等类似先有鸡或先有蛋的问题  
正  
319-320  
在士人中产生并持续流行因此谈论一经流行其发  
展便不能被某个士人的思想掌控了。  
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  
这则故事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其一荀粲时代执  
道家思想进行谈论的并不多见六籍虽存固圣人  
之糠秕这句直接抨击儒家经典的话语说明儒学的思  
想控制力已经衰退其二荀粲是依靠儒家言性与天  
不可得闻之语而选择道家思想的既体现了思想  
由儒入道的过渡又暗示了谈论话题的进化是导致思  
想转变的直接原因其三荀粲解读的目的在于  
阐发所蕴含的宇宙哲理这种论题的产生是对  
义理不断追求的结果因此代表中国古代哲学最  
为精深的玄学思想在魏晋时期重新获得生命力并不是  
历史的偶然而是汉末浮华谈论之风逐渐发展的必然。  
除了在学理类的讨论中引入道家思想不断冲击儒  
学阵地外由于汉末局势混乱对时局的讨论也推动思  
想界引入其他子学思想魏晋时期是历史上又一个子  
曹操杀孔融为安抚人心下令云:“此州人说平原  
祢衡受传融论以为父母与人无亲譬若缸器寄盛其  
8]373  
又言若遭饥馑而父不肖宁赡活馀人。”  
便是  
站在传统儒家之立场批判孔融违背礼教仁孝言论。  
路粹枉状奏孔融亦云:“(孔融又前与白衣祢衡跌  
荡放言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  
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 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离  
2]2278  
。’”  
父母与人无亲”、“宁赡活馀人等论虽并不代表  
孔融的真实心意但曹氏用官方途径将其公之于世,  
便可说明这种言论在当时是有影响力的论圣人  
优劣我们也可以看出圣人在时人心目中的地位  
已不如往日士人可以对圣人评头论足这些讨论最终  
导致刘陶仲尼不圣何以知其然智者图国天下群  
学昌盛的时代葛洪云魏代以来群文滋长倍于往  
8]449  
[10]660  
如弄一丸于掌中而不能得天下”  
之论的产生。  
乃自知所未见之多也”  
可见其一斑汉代子  
孔融刘陶等人的论点虽然并不是当时的主流观点但  
都客观反映了儒学思想在汉魏时期的式微这些直指  
儒家圣人”、“孝顺等思想核心的讨论虽然亦在学  
理讨论范围之内但它的结果却会导致儒家思想的颠  
从这个角度看谈论的发展对儒家思想的突破是  
学是将其思想精髓寄托在儒家范围内而缓慢发展的,  
以法家为例其名称自罢黜百家后就消失了但其  
旨要却转化为儒治的工具因此才有王充法律之家,  
6]564  
亦为儒生”  
世不衰郭氏自弘后数世皆传法律子孙至公者一  
之语东汉有许多以法传家的世族累  
2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4]2773  
,《后汉书·王充传注引袁山松后汉  
廷尉七人侯者三人刺史二千石侍中中郎将者  
更远。”  
2]1546  
二十余人侍御史平者甚众”  
说明法家是  
:“充所作论衡》,中土未有传者蔡邕入吴始得  
恒秘玩以为谈助其后王朗为会稽太守又得其  
及还许下时人称其才进或曰:‘不见异人当得  
寄身在儒学之下悄然发展的但汉末政局混乱两汉  
子学的这一发展模式被打破了。  
[2]1629  
史载汝南范滂等非讦朝政自公卿以下皆折节下  
异书。’问之果以论衡之益由是遂见传写。”  
2]1752  
太学生争慕其风以为文学将兴处士复用”  
此两则故事有两个相同点一是蔡王得到论衡都  
用来助谈”,说明谈论在时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二是  
论衡此书对他们谈功的进步都有很大的帮助。 《论  
是一本疾虚妄之书其内容思想不同于其他儒  
学论作蔡邕王朗作为儒学名宿谈论的话题应不出  
经学范畴他们读论衡增长了谈功”,说明受论  
一书影响获得了新思路这也帮助他们从众多论者  
中脱颖而出。  
袁宏进一步解释非讦朝政上议执政下议卿  
11]624  
这些围绕时局政事的讨论是无法在儒学范  
”  
围内展开的儒家经典也无法为这些讨论提供足够的  
2]1506  
这些讨论需  
佐证所谓六奇之策不出经学”  
要打破儒家的范畴从刑名兵等其他子家吸收  
营养这就为其他子学浮出水面创造了契机实际上,  
东汉中期子书论衡有不少篇目针对时政而发后世  
10]423  
评其为乍出乍入或儒或墨”  
即批评其不能专  
需要注意的是谈论对于博学的要求是今文经学  
不能满足的今文经学的博学是关于章句的博学”,  
即徐干所谓鄙儒之博学也务于物名详于器械矜于  
守儒家一门而汉末局势已非王充时代可比其谈论  
话题更是涉及军事政治等方方面面确如战国一般。  
15]13  
三国志·刘晔传:“太祖征晔及蒋济胡质等五人  
内论国邑先贤御贼固守行军进退之宜外料敌  
之变化彼我虚实战争之术夙夜不解……及见太祖,  
训诂摘其章句”  
而谈论话题之博却远远超出这  
个范畴。 《后汉书·郑玄传:“大将军袁绍总兵  
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  
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  
8]444-445  
太祖果问扬州先贤贼之形势。”  
可见随着对时  
战争等问题讨论的深入思想界引入其他子学思想  
是必然的而这无疑打破了两汉儒术独尊的思想格局。  
博学风尚的流行与雅俗观念的重构  
2]1211  
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  
袁绍帐下宾客  
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的特点说明当时讨论之话题  
不囿于儒学颇有百家争鸣之象这场讨论是宾客  
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之后展开说明在时人心  
目中儒者是不能称为博知万物的通人这场辩  
论又因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使得宾客感到皆得  
所未闻莫不嗟服而结束说明博学对谈论胜负有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以博学见称的  
应劭也参与到了这场讨论中这场谈论的话题广度可  
想而知。  
12]308  
刘勰说魏晋子书带有璅语必录”  
的特点。  
这个特点实际标志着汉晋思想发生了由重道统轻流  
俗向道俗并重的巨大转变而推动这一变化的根源便  
是谈论。  
随着谈论的发展论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因不能满  
足谈论的需求而受到挑战论者积极寻求更为广泛的  
知识来源从而谈论界兴起了一股追求博学的风  
。  
博学对谈论有两个作用其一是充实论据。 《论  
这里还有一条有趣的材料。 《三国志 裴松之注  
搜神记:“昆仑之墟……有火浣布……汉世西  
域旧献此布中间久绝至魏初时人疑其无有文帝  
以为火性酷烈无含生之气著之典论》,明其不然之  
绝智者之听及明帝立诏三公曰:‘先帝昔著典  
不朽之格言其刊石于庙门之外及太学与石经并,  
以永示来世。’至是西域使至而献火浣布焉于是刊灭  
:“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  
6]1086  
葛洪云:“口笔  
不见信……事有证验以效实然”  
乏乎典据牵引错于事类剧谈则方战而已屈临疑则  
13]148  
说明例证或者论据对写作和谈论有  
未老而憔悴”  
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就无法获取  
足够的例证论点也就缺乏有力的支撑第二个作用  
是拓宽思路在辩论进行中思路的新颖也十分重要,  
这一点可以通过论衡的流传得到启示。 《抱朴子》  
佚文有一条记载论衡之流传:“王充所作论衡》,此  
方都未有得之者蔡伯喈尝到江东见之叹为高文。  
度越诸子恒爱玩而独秘之及还中国诸儒觉其谈论  
8]118  
此论而天下笑之。”  
曹丕典论认为不存在火浣  
因此当此物作为贡品引入时皇家立即刊灭此  
”。 很显然皇家刊灭此论的原因就是怕曹丕因孤  
陋寡闻而被天下笑。  
以上郑玄的例子并没有明确出现所讨论的事物,  
26  
任子田谈论的兴盛与汉晋思想变迁  
但火浣布的故事却生动反映了时人谈论的话题———俗间行语的内容属于小道”,并对此非常鄙视,《风  
2]1614  
种神奇到类似传说的事物这足以看出时人所追求的  
博学是包容古今一切知识之”。 这两个事例都表  
明一股追求博学的风尚在激烈的谈论中产生了这也  
促使一大批类似应劭风俗通义》、张华博物志等并  
无明确思想主旨旨在网罗轶闻的子书得以产生。  
应劭风俗通义序:“俗间行语众所共传积  
非习贯莫能原察……今俗语虽云浮浅然贤愚所共咨  
俗通义便被指文虽不典”  
鸿都门学陈俗闾里  
小事的作法也成为士人猛烈抨击宦官集团的口  
2]1992  
这都表明两书的内容在传统士大夫心目中属  
流俗的范畴与儒家道统思想有着强烈的抵触。  
然而随着博学风尚的流行士大夫这一自命清高的思  
想又被打破了从现存书目看来魏晋士人整理轶闻  
趣事这一俗务已然成为潮流。 《隋书·经籍志著  
录除了上列两书仅魏晋两代便出现了张华张公杂  
》、曹植列异传》、戴祚甄异传》、干宝搜神记》、王  
拾遗记》、葛洪西京杂记》、崔豹古今注》、陶潜  
搜神后记等书这说明随着谈论博学风尚的流  
原本受轻视的俗间行语成为时人的雅好”,标  
志着两汉士大夫原有的雅俗观念发生重构这个转变  
也推动了中国古代小说家的发展。  
16]16  
。”  
张华博物志序:“余视山海经》,禹  
》、《尔雅》、《说文》、《地志》,虽曰悉备各有所不载  
17]7  
可见两书作者的动机就在于搜集考  
作略说。”  
证古往今来各类事物和传说两书的内容也确实符合  
其创作动机。  
需要指出的是两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思想界发  
生了另一个重要的变化两汉士人膺服儒学思想上  
有一种天生的清高感他们站在道统的角度认为两书  
注释:  
冈村繁认为孔融是名副其实的士人领袖他之所以会做出反名教的言论是旨在借此讽刺抨击曹氏专权而并非其本意。  
参见冈村繁汉魏六朝的思想和文学第二章孝道与情欲———论孔融的儒教观》,陆晓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  
参考文献:  
1]皮锡瑞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郜积意刘歆与两汉今古文之争[D].上海复旦大学,2005.  
5]钱穆国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评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9]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10]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1](袁宏后汉纪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12](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注[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3]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4]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5]徐湘霖中论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0.  
16]应邵风俗通义校注[M].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17]张华博物志校证[M].范宁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  
责任编辑]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