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卷第月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  
+/.,/-;#)*##  
)*##  
#
+%,-./&%01234,/.(%-5/&6.278-92:;!1%32/&1328.389<=2:2%."  
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  
何 一 民  
! !  
!
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  
#成都>#**>B"  
摘要  
!
广义而言  
#
海外研究中国者在过去统称为  
不仅有研究群体而且有学科体系  
如果作为  
中国人要与世界对话也必须回答  
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  
汉学  
$
汉学%#现在则称为  
$
中国学%!目前  
#
鲜有中国人自谈中国学  
可授予学位因而中国人  
而是应有自己的研究对象  
如何研究中国学 本文将围绕以上  
#
!
!
而在美国则有美国学  
也不可不谈  
究体系  
#
#
#
并在著名大学开设有相关课程  
不可能包罗万象  
中国学研究什么  
#
#
$
中国学%!$中国学  
%
$
%#就与其他学一样  
中国学是什么  
#
#
"
!
-
0
0
0
!
!
&
中国学  
&
中国  
&
海外美国学  
&
中图分类号!P*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D*#*CD*>  
!
!
一 从汉学到中国学  
!
中国的崛起与海外中国 入社会科学领域了  
即在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领域中展开中国研究 因此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欧  
#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 洲与美国有比较大的区别 李学勤先生曾做如此概  
世界各国对中国的 括即对历史中国之研究称之为  
中国学转变并逐渐成 国之研究称之为  
尽管人们还在为其究竟应该定位为  
还是定位为中国学而争论不休但有一点  
却毋庸置疑即中国研究正在成为一门方兴未艾的 西方耶稣会传教士东来  
世界性学问 奠基了欧洲汉学研究的雏形  
一般认为 经历 命以后汉学研究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了确立期发展期 海 院式研究的时代摆脱了传教士汉学的框架  
外对中国问题的研究 汉 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都日趋专业化和学术化  
包括法 荷和北欧国家  
的定义是 在内的西欧各国一直是传统中国即所谓汉学研究  
历史 的中心 欧洲的汉学家大多精通汉语注重语文学  
汉学最初只是对中国古代文 和翻译研究项目多半是艺术中国文学和历史  
主要涉及中国古文哲学和文学直到二 们译介了中国大量的经典历史文化作品对传播中  
战后才逐渐扩展到现当代中国的研究 国知识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欧洲汉学是语文学的概念是版本学 欧洲汉学研究仍以古典研究  
文本学的范畴 美国的中国学 有部分学者  
#
'
'
!
!
!
学的兴盛  
&
#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研究正在从传统汉学  
为一门显学  
汉学  
#
&
#
#
#
*汉学+#对现当代中  
*
+
*
+
#
*中国学+&  
#'欧洲中国学  
&
*
+
*
+
#
欧洲的汉学传统源远流长  
他们不断加深对中国的了  
法国资产阶级革  
进入学  
在研  
&
#>世纪中叶始  
#
#
#
&
#
&
#
汉学发轫于#>世纪末的西方  
#
#
#
'
#
)*世纪逐步进入繁荣期  
&
#
*
+
#
#
最早起源于欧洲  
#
称之为  
*
&
+#英文即*12.%&% +&*12.%D+是希腊语  
#
表示 #C世纪直到二战前  
#
'
' '  
W;  
*
+
的意思$*D%&%  
+
是指学科&*汉学  
+
*
+
W;  
*
对中国历史  
中国为研究对象的  
化的研究  
'
语言  
'
文化的研究+#基本上是以  
*
&
#
+
&
#
'
#
#
'
#
#
&
&
*
+
#
'
考据  
)*世纪>*年代  
#
'
&
*
+
基本上已经进 占主导地位&#C>*年代至#C?*年代#  
收稿日期!)*#*D##D#>  
何一民!#C@!%"#  
作者简介  
!
#
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  
"
常务副主编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  
#
'
教授  
'
博导  
&
#*C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开始关注现当代中国研究  
革命和革命领袖的研究  
者多采取阶级斗争视角进行研究  
的夏尔  
#
特别是对中国的文化大 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等#)所大学甚至设置了有  
此一阶段欧洲的中国学 一定规模的中国研究中心 其间美国政府学术界  
& # '  
法国索邦大学 和民间的交互影响贯穿始终对美国中国学的发展  
美国学术界热衷  
积极参与学术政策  
中国学在  
'
&
#
*
+
#
#
4
贝特兰!L4/-&89K8::8&4825"'英国伦敦大 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C>*年代#  
学的沃克!X8..8:4\'M/&V8-"皆为有重要影响的 于确立研究领域和分析框架  
#
'
'
学者  
历史学家  
也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  
学方法既继承了考证派的某些传统  
了他们的研究框架在中国历史研究方面取得了巨  
大成绩开拓了法国汉学界的一代新风在汉学界享  
有盛誉  
&
谢和耐则是)*世纪下半叶法国著名的汉学 文化教育和美中关系的讨论$#C"*年代  
#
'
'
社会学家  
#
是法国汉学界的领军人物  
#
美国大学的机构化与学科化得以深化$#CC*年代#  
#
他以传统但不保守的治 美国的中国学进一步走向学科专业化和国际合  
又极大地突破 作))&  
(
#
#
#
!'日本等国的中国学  
#
#
由于日本与中国相邻  
从奈良时代到明治维新  
最为重要的学术机构之 的研究可以称为汉学时期主要是对中国文化的学  
习和吸收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学术界开始引进  
欧洲中国学研究日益社会科学 西方的科学方法对中国的研究开始突破哲学  
其研究主题和分析框架都发生了范式性变化新 学文学等领域纷纷追求自身学科的独立性于是  
他 出现了在方法论上持实证主义的  
日本的中国研究的政治化倾向异常明显  
欧洲的许多中国学研究者开始关注 世界大战之后汉学和支那学日渐衰微代之而起的  
中国内部的社会运动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 宣布成立  
欧洲的中国学研究主题有所变化他们开始研究 学的传统  
中国的政治机构和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日本新成立的  
中国的干部管理党的角色党与新社会阶层之间的 的关心为出发点  
关系腐败问题以及各级各部门政府机构的运作  
以及少数民族的民族性和认同中国的文化认识和 组成立了  
国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者们试图以日本的战  
败和中国的胜利的历史事实为依据探索中日两国  
其历史脉络 在西洋文明的冲击面前各自的反应并探讨其潜在  
美国汉学研究 的思想意义以中国的近代化来批判日本近代社会  
日本中国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  
即随着研究队伍和研究领域的壮大  
随着冷战不断 渐突破了过去那种以文史哲研究为重点的局面  
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社会  
环保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当代著名学  
推动了对中国的研 者沟口雄三的多元化研究视角让人耳目一新  
舆论界更加鼓励和强调对当代 除此之外俄国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  
以费正清在哈佛设立的中国 的中国学研究正方兴未艾  
美国的中国研究开始从基于欧洲 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  
研究转向当代中国的研究英文称之为 断升温  
亦称  
美国的部分重要大学陆续开设有关中国的课程  
#
渊源深远  
#
故日本对中国  
&
伦敦大学亚非研究院!1OA1"则是对当代 的研究甚早  
&
#
日本对中国  
中国进行研究的最有影响  
'
#
&
&
#
#
C?*年代开始  
#
#
'
#
#
'
#
#
一代学者开始质疑上一代学者的基本前提假设  
#
*支那学+&这一时  
&
二次  
们的研究思路突破了阶级斗争的范式&#C"C年苏 期  
#
联东欧剧变后  
#
#
#
#
特别是关注中国社会的离心 是新兴的中国学&#CBC  
#*  
#*日本中国学会  
+
&#CC*年代以来  
#
#
由于该学会主要继承了战前汉学和支那  
#
研究成果还是以古典研究为中心&#C@#  
*
现代中国学会+#则以对现代中国  
#
#
#
#
'
'
#
研究领域涉及中国的政治  
'
经济  
#*东大中国哲学文学会  
中国社会文化学会+&此一时期  
日本中  
'
'
'
#
思想和文学等&#C">  
+
'
*
#
(
#)  
海外华人的认同  
美国中国学  
美国对中国的研究最初也称汉学  
同欧洲汉学一样  
&
)'  
#
#
#
应追溯至#C世纪  
&
#
#
&
的开端与#C世纪传教士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
美 进入#C"*年代以来  
#
国自晚清介入中国事务  
开始增加对中国的研究  
加深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后  
出发加强了对中国的研究  
退休的军中情报人员进入大学  
同时美国学界  
或近现代中国的研究  
研究中心为起点  
汉学  
#
并提出  
*
门户开放  
+
政策之 发展的趋势  
#
#
#
&
二战后  
#
#
#
#
美国政府从实用主义 展到了中国的政治  
'
'
'
'
'
'
#
&
朝鲜战争结束后  
#
一批 交  
'
艺术  
'
军事  
'
#
(
!)  
#
&
&
#
'
#
#
#
特别是进入)#世纪随  
#
#
#
对中国的研究正在不  
*
+
*
+
#
&
*
L42.8981:,=289+#即中国研究  
#
*
中国学+&  
BE中国学界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关注与回应  
#
#
早在清朝末年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就  
# #  
##*  
何一民  
!
海外  
*
中国学  
+
与中国  
*
中国学  
+
开始关注与研究海外中国学 中国学的研究  
交往并翻译其汉学作品 但是目前学术界也有不同的声音  
国对海外中国学的热切关注 海外中国学本质上是  
*外国学+#  
代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以后作为对国外蓬勃发展的 因其问题意识研究思路乃至方法常常跟它本国的  
'
中国学的回应中国出现了 政治背景观察立场密切相关  
海外中国学在中国国内受到高度重 该国学术史政治史思想史的一个部分和我们研  
有关对海外研究中国论著的介绍和翻译作品十 究的不是一回事因此他反对对海外中国学表彰太  
分丰富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相继成立 多模仿太多提倡要建立  
了专门的海外中国学研究机构以刘东主编的海 此也引起我们思考该如何看待海外  
外中国学为代表的各种学术性丛书大量出版以 内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兴盛  
国际汉学为代表的学术性辑刊陆续推出其它相 海外  
关学术刊物也先后发行一大批对海外中国学研 国的学术传统和学术观念出发对中国进行的研究  
究颇有建树的学者不断涌现包括最早的推动者孙 而其最终目的是为适应各自国家的需要而提供的一  
越生严绍璗对日本中国学的研究张西平对德国中 种学术性产品有意无意地要受到本国的文化  
国学的研究朱政惠和侯且岸对美国中国学的研究 思想的影响并最终成为其各文化的一部分  
李明滨和阎国栋对俄国中国学的研究等以及耿升 欧洲的中国学就是欧洲精神和文化史的一个重要  
基于海外中 组成部分 海外学者的中国学研究理论和独特视  
当然对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大有裨  
但由于各国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学术文化传统的  
一个重要的 不同难免在观念预设和价值判断等方面有较大差  
原因在于它契合了当时中国学术界的反思需要有 异 因而中国人面对海外中国学的兴盛面对海  
着深刻的文化和学术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 外学者构建的种种不同的中国形象能否在对话与  
思想解放和对外交往的增多我国学术界开始深刻 理解的基础上构建起中国本土的  
反思和检讨以往革命语境下学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
与法国汉学家伯希和 强对海外  
*
+
#
是推动中国学术发展的  
#
迄今已经#**多年了  
&
中 一条重要路径  
&
#
#
*
+
#
出现在上世纪"*年 如葛兆光教授认为  
,
#
'
*
+
#
*
西学热+&尤其是进 当时的学术脉络  
'
'
#
#CC*年代  
#
'
'
#
#
$
#
(
@)  
&
'
'
#
*批评的中国学+ &  
中国学和国  
* +  
*
+
$
*
#
#
+
#
&
.
/
#
*中国学+#其实是各国的中国学家们从本  
#
$
*
+
#
'
#
#
'
#
#
'
#
&
#
*
+
翻译的法国汉学著作等&)#世纪以来  
#
&
国学的中西文化交流更趋活跃与频繁 野  
中国国内对海外中国学 益  
#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
#
)
*
世纪"*年代以后  
#
的研究出现了热潮  
#
#
#
#
&
#
*
+
#
&
#
#
#
*中国学+!L42.898  
#
1:,=289"#进而全面真实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  
试图跳出长期以来制约学术发展的教条主义体系和 成为亟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
方法  
兴盛  
框架  
#
寻求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  
尤其是二战后美国中国学  
适应了中国学人恢复和重建中国学术的需要  
#
而海外  
*
中国学  
+
!
时代的呼唤  
!
构建中国本土的  
中国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上海市政府开始主办第一届世界中国  
迄今先后举办了四届本文即是笔者提交  
在中国举办世  
可以说是在中国与世界之  
通过审视和吸收海外中国学的新理论和新 间搭建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为中国学者与各  
展开交流与对话以达到推动中国本土学术发 国学者进行深入而广泛的交流与对话提供的良好平  
展的目的 从最初的译介与编撰学术情报 这表明中国政府对世界各主要国家研究中国的  
年代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术门类进行深入研究 高度重视 同时也引发了笔者的一个思考即中国  
除了从学术史的层面对其进行梳理与分析外还特 学是否只是外国学者的  
别重视汲取海外中国学的研究成果将其纳入中 起中国本土的  
国思想和学术的视野  
正如李学勤先生所言,*国 从构建中国本土的中国学角度来思考  
际汉学研究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有着特殊的重要 国的研究  
我们认为  
的沟通与 也是可能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加 经验可资借鉴  
%中国学&  
#
*
+
构建的中国研究  
#'构建中国本土的  
*
+
#
#
)**B  
#
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学术发展的进程  
发展过程中  
&
学论坛  
#
#
在海外  
始终站在将其作为  
的角度  
方法  
*
中国学  
+
#
中国国内学术界 )*#*  
##月第四届论坛的发言稿  
&
*
他者以反思自己的文化和学术 界高层次的中国学论坛  
+
#
#
#
#
#
&
#
#CC*  
&
#
&
#
#
*外国学+#中国人可否建立  
中国学+&但是#  
目前鲜有中国学者  
来加强对中  
*
+
#
*
(
B)  
&
#
#
&
+#因而当代中国学术界还需要更进一步了解  
'
#
构建中国本土的  
构建中国本土的  
中国学+#也有世界  
即美国人构建  
*美国学+&  
*
中国学是必要的  
+
#
究并与其积极对话  
#
做好与海外  
*
中国学  
+
&
*
互动以促进中国学术的发展  
#
&
#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美国的  
世界地位的提升而逐渐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  
了适应美国人探索自己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地位的需  
要而产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最初的美国学  
上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  
一些学科的成分特别是社会学和人类学  
学科的视角和方法结合起来研究美国从而推动了 格局的影响  
美国学的形成 也还是一 以做到客观公允  
个新兴的不甚成熟的学科 主题和方法 价值评断对中国而言有不公正的地方  
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研究对象和内容尚未完全定型 是极其危险的 正因为如此中国本土的  
但它却得到美国学术界教育界的认同 美国的一 的构建才显得如此的迫切和重要  
些著名大学都开设有美国学学位课程最高可授予 中国学研究什么  
博士学位 目前 海外中国学实际上是一种统称并未构成一种  
而中国本土的中国学则应朝构建学科方向  
应当以探寻和提炼中国文化特质为主旨构建  
哥伦比亚大学等在历史文化研究方面实力雄 一种独立于西方理论影响的中国经验和理论加深  
厚的著名大学均开设有相关课程可以授予从学士 对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和独有特征的认识从而增  
到博士不等的学位 课程包括美国文明宗教教 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同时亦可直接对国家和政  
家庭社区土著居民以及城市化研究等各具特 府提供决策咨询和政策建议 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  
色而又呈现出多学科渗透的特点 尤为值得注意的 的探寻把握和提炼进而向世界展示一种新的中国  
为保证教学和研究质量在学生报考资格师资 视野中国形象总结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经验  
力量方面要求都颇为严格 如哈佛大学的美国文 构建一种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学理论体系使中  
明史博士专业是由研究美国文明不同阶段的相关 国学研究在真正意义上摆脱西方理论的价值评判和  
领域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共同指导学生学习而在耶 负面影响以开放的心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客观公  
鲁大学不仅相关课程众多 美国学 正的学术精神与西方学界展开平等的对话 正是在  
熟练掌握两 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本土的中国学要根植于中  
门外语+$而宾夕法尼亚大学明确要求博士报考者  
但其精神当超越中国之上 正如日本学者沟口  
高水平的学者和证明已具备独立研究能力的 雄三所言,*真正自由的中国学  
无论它是怎样的形  
美国人对美国历史文化的重 态其目的不在于中国或自己内心也就是说其目的  
当代美国学的核心主题是美国人的社会文化意 不能被化解在中国或自我的内部相反其目的应在  
其有三大主要表现形式即国民性格区域意识 于超越中国的中国学 换言之应是以中国为方法  
结合中国实际  
的初步了解我们认为构建中 来考察中国并且想要发现一个和欧洲原理相对应  
除了加强研究以外  
先在中国部分著名高校设置中国学专业  
开设中国学相关的课程培养中国学的本科生硕士 础上展开  
生和博士生  
中国本土的中国学应当以探索和总结中国人的 另有建树&*中国学  
社会文化意识为主旨 中国人不仅要从中国来研究 象主要研究中国文明形成  
中国而且也应当从世界来研究中国不仅要分门别 服务于当今中国和未来中国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类对中国进行深入研究而且还需要从整体上对中 首先应当凸显中国学  
国进行研究深入探讨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政 学不是中国历史研究和中国现实研究的简单叠加  
*
美国学  
+
#C!*年代以后随着美国在 治  
'
社会  
#
中国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
中国在世界上的  
#
是为 地位和作用  
#
从而给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形象  
&
长久以来  
#
无论海外汉学还是海外中国学研究  
其研究多从西方经验尤  
其结论也往往是验证欧洲原理  
这种情况时时受到全球经济发展与政治  
在观念预设和价值判断等方面往往难  
无疑这种建立在西方经验上的  
有时候甚至  
中国学  
#
&
*
+
实际 均是在西方视野下展开的  
#
#
后来慢慢吸收了其他 其是欧洲经验出发  
#
&
#
#
并把这些 不仅如此  
#
#
#
*
+
&
虽然在美国#*美国学  
+
&
#
#
其研究指向  
'
#
#
#
#
&
#
*
+
'
&
&
#
)'中国本土的  
*
+
&
#
美国共有?)所高等院校开设有  
#
*
美国学+!A58-23/.1:,=289"专业  
#
其中包括哈佛大 学科  
耶鲁大学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夕法尼亚 发展  
大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开设了#*  
*
+
&
课程"#而且要求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  
*
#
*
+
#
#
&
需是  
*
#
+&由此可以看出  
#
#
#
&
#
#
#
#
'
&
#
(
>)  
和群体意识  
&
的中国学&00我想从中国的内部#  
#
通过对  
国本土的中国学  
高校学习  
*
美国学  
+
#
(
?)C!FCB  
#
#
还应该向美国 的中国原理&+  
#
#
中国本土的  
在多学科的交叉中展示它的多重性格  
绝不应该是各学科的简单叠加应当  
是一门以中国为整体研究对  
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
中国学  
+
研究必须在跨文化研究基  
#
'
#
&
&
但是#*中国学  
+
#
+
&
#
'
#
#
#
&
#
#
*
+的核心与本质&*中国  
#
#
'
'
'
+
##)  
何一民  
!
海外  
*
中国学  
+
与中国  
*
中国学  
+
它与中国历史学  
'
文学  
'
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有着十分 以批判性的眼光对其进行选择性的吸收  
虽然也 通过对中国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一是要加强  
社会学等有关学科但也 相关研究二是要培养人才促进中国人把认识中  
热爱中国转变为一种理性自觉行为形成科学发  
的构建应当打破学科界限要综 展中国的理性思维并运用这种理性思维来指导中  
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做到融 国发展的实践  
只有不同学科进行有效的整合和互补 中国学研究的几点建议  
中国学的研究从一般的内容介绍转向真正有 海外中国学已在世界范围内取  
有力度的探讨 其内涵和外延显然被大大扩展了不再  
最后亦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中国 局限于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学和历史的研究也不再  
应当建立在中国国学和西方 中国学两 局限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将  
大基石之上充分利用两者的学术积累吸收两者的 思考的重点转向现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学术成果取两家之长而有所升华 语言社区社群社会婚姻家庭心理等问题  
国学为中国所固有之学术是指以儒学为主体 的观察与研究即便没有转向的学者也致力于开拓  
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广义上中国古代和近现 新的研究领域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跨学科的方法  
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 比较研究的方法社会科学的方法外后殖民主义  
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 后现代主义理论与方法也开始在中国学研究中大行  
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国内各地域文 其道 面对如此纷繁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本土的  
也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 国学在研究方法上亦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国学的发展史囊括着中国几千年来文明发展脉  
集中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成果蕴含着中国 海外中国学在本质上是国外学术脉络中的一部分  
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质的源泉和精粹 国外学者虽然把中国作为研究对象但他们的术语  
海外汉学 中国学在学术上的成就及其对中 与思路主要是受本国学术传统的影响因此简单的  
国学术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将海外汉学 拿来主义往往会对这些结论和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中国学的研究成果纳入中国本土的  
们不可缺少的一个视角 目前海外中国学虽然学科  
构成不同所属各异但均已建立了多样化的学科门 开放后  
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法 研究理论和方法  
医学等无所不包艺术史科学史  
其列民族宗教国际外交亦无所不在其中  
这些学科均是集中体现社会文化意识和民族文化 的社会科学研究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  
特质的学科可作为中国人构建中国学的参照系 中国学将产生于这种大形势之下其学科构建更  
关注海外汉学 中国学的成就对其加以评 应当根植于中国自己的社会科学研究体系之中  
介和研究应当是构建中国学的一项首要的基础 正如有专家学  
工作 弄清海外汉学 中国学的学术史将其置 者指出现在的海外中国学研究基本上局限于一个  
于各国学术传统中是我们汲取他们的结论和学习 个点上或者一条条线上所体现的仅仅是局部的  
中国本土的中国学构建  
应该 深刻+&如何在这些已描画出的点和线的基础上  
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从学科整体和专业 制出中国的整体形象形成对中国更全面完整的看  
分别对各国汉学 中国学学术传统进行梳 法应该是中国本土的中国学所应该努力的方向  
做好海外汉学 中国学史的研究 因而要构 这也是中国本土的中国学能否超越海外中国学  
建中国本土的 在深入了解 的关键所在  
海外汉学 中国学学术传统及其流变的基础上 目前国内对于海外  
&
密切的联系  
#
但也有所不同  
$
同时#*中国学  
+
*
+
#
涉及当代政治学  
不等同于这些学科  
其次#*中国学  
'
经济学  
'
#
#
#
&
'
#
+
#
#
合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
#
&
会贯通  
能使  
深度  
&
#
!'对开展中国本土的  
最近)*多年来  
*
+
*
+
#
'
&
得迅猛发展  
#
#
#
#
中国本土的  
*
#
+
*
汉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化和@>个民族的文化  
#
+
&
&
!#"避免对海外中国学理论和方法的机械照搬&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学+#是我 产生问题 &  
!)"构建中国自己的  
&
*
中国学  
+
研究体系 改革  
&
#
#
#
中国大批学者开始向西方学习社会科学的  
#
'
'
'
'
'
&
时至今日已经有一批中国学者  
#
'
#
'
'
建筑史等均在 对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相当熟  
纵观 悉 近年来要求重视本土知识系统建构中国自己  
& & # '  
中国本土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重中国学研究的整体性&  
,
&
*
%
+
#
#
#
#
*
(
")  
其方法的前提  
着眼于世界  
角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学+#当以此为重任  
#
&
*
%
+
#
!B"重视基础资料的建设&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中国学研究的基础资料建设虽然作了一些工作  
对一门学科而言还远远不够 众所周知  
对于世界各国的中国学家  
的成果等不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入的海外中国学研究将无从谈起  
日本学者即曾对国际中国学界的状况做过普查  
包括哪些大学或科研机构有汉学专业藏有多少书 论方面的专业基础课程外  
拥有哪些学者正在从事什么工作教授多少课 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  
中国 多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  
中国大陆对 中外联合培养为主与海外中国学的相关机构和专  
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至今仍未系统的开展过 现在已 家学者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学者互访互派教师  
关于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基础资料建设 作科研国际会议联合培养学生等多种方式展开  
理应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有关这方面的工作应广泛 学术交流与对话 同时鼓励学生在各个相关学科  
系统地开展起来 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形成诸如国 中流动鼓励科研人员在国内外不同院校进修访问  
#
鼓励各个中国学研究机构在不同  
国外中国学家数据库+'*国外中国学机构及团体数 领域展开交流与合作  
大力推进中国学学科建设  
等海外中国学研究 构建中国人自己的中国学理论体系  
并在互联网上建立网页  
那将极大地方便研究工作的 构建中国本土的  
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同时还要立足中国  
建立开放性的教学 从世界的视角来研究中国 海外的中国学研究如果  
实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齐头并进  
借鉴美国等国家的经验建议在中国部分重点大学 了  
设置中国学研究中心或中国学系增设中国学专业 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  
招收本科生和硕博士研究生 中国重点高等学校 们的先人和前辈对中国的研究可谓博大精深  
学科门类齐全专业学术积累深厚科研力量雄厚 天构建中国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而构建中国本  
管理经验丰富拥有中国最为优秀的学生生源且对 土的中国学既充满了挑战又充满了希望任重而  
外交流便利是中国最为活跃的文化学术中心这些 道远艰巨而光荣  
都为中国学的创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条  
#
但 件  
&
中国学当以高校为依托  
#
建立开放性的教学科  
&
#
如果我们 研体系  
&
可以仿照美国大学建设美国学的做法在  
#
'
中国学研究机构所发表 中国部分重点高校设立专门的中国学系或学院设  
那么所谓开展深 立本科和研究生专业 师资由中国学系专职教学  
二次大战后不 科研人员和相关院系兼职教研人员构成亦可聘请  
海内外知名专家授课 课程方面除开设中国学  
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政  
法律艺术民族宗教等  
在培养方式方面应当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形成专门的调查报告&)*世纪?*年代末  
然而  
#
&
#
台湾的学者也做过类似的调查  
&
#
#
&
#
'
'
进入)#世纪  
#
'
'
#
#
'
&
#
&
#
*
#
外中国学论文数据库+'*国外中国学著作数据库+' 成立中国学学会  
#
*
#
*
+
#
据库+'*国外中国学期刊数据库  
+
*
+
&
方面的系列文献信息产品  
供大家随时检索的话  
#
#
#
总之  
#
*中国学+#不仅要以中国  
胸怀四海  
# #  
(
B)  
开展  
&
#
!
@"以中国重点高校为依托  
#
&
科研体系  
#
&
#>世纪后期产生算起已经有B**多年的历史  
中国学尚未具雏形 但中国是  
+ &  
历史从未中断的泱泱大国  
为今  
#
#
#
而中国本土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
(
#)!丹麦  
"
柏思德!X8&=<-2VK-%=9//-="'欧洲中国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CD*?D*?'  
_
W
(
))王建平  
!)史艳玲  
B)吴原元  
@)葛兆光  
>)张涛  
#
曾华  
'
美国战后中国学(G)'沈阳  
,
东北大学出版社#)**!'  
(
'
日本汉学研究的三个时期及其特色(+)'山花#)**"#!C"'  
(
'
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中国学研究析略(<K3OZ)'智识学术网!)**>D*!D#)"'4::,33[[['U292'.8:'  
S
(
'
海外中国学本质上是  
美国学运动研究  
沟口雄三  
海外汉学  
*
外国学+(<K3OZ)'中国网!)**"D#*D#*"'342./'3%5'3.'  
(
'
,
第二章美国学的研究范畴(G)'北京,商务印书馆#)**B'  
'
龚颖徐滔译北京  
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G)'李甦平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CC>'  
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  
所想到的(()'中国社会科学报#)**CD  
(
?)!  
"
'
#
(
")张西平  
'
!
中国学  
"
研究方法论%%%  
.
,
'
'
/
#*D#!'  
"
责任编辑#凌兴珍$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