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卷第月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  
)*##  
#
+%,-./&%01234,/.(%-5/&6.278-92:;!1%32/&1328.389<=2:2%."  
唐代试赋的命题研究  
!
!!以试赋题目与九经的关系为中心  
赵 俊 波  
!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
#
成都>#**>""  
摘要  
!
唐代试赋有从前代文献特别是儒家经典中命题的习惯  
#
从现存文献看  
仪礼的题目  
由此也形成了试赋命题中的这种现象  
!
#
出自  
.
礼记的题目最多其次为  
/
#
!
!
.
尚书/".左传/".周易/".周礼/".诗经/#没有出自  
.
公羊传/".谷梁传  
/
.
/
!
由于科举制度的影响唐  
"
人对九经的认识不同等原因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R)*>E)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D*#)?D*@  
#
使得九经在唐代冷热不均  
#
!
唐代试赋九经  
&
&
&
科举命题  
&
!
!
本文所说的唐代  
*
试赋+#指科举考试中的赋作  
#
一 题源概况  
!
!
!
不包括私下的习作即所谓的  
加考试的不同级别而言  
目类型来说有进士科  
所以其命题便不能率意  
西掖瑞柳赋 为题  
乾符五年 崔澹以  
差点给自己招来不测  
绝非主司率意所拟而是其仔细斟酌的产  
这使得对命题的研究成为可能  
所谓  
见于  
*
私试  
+
之作  
&
试赋从参  
从科 府试制试类的题目  
#'省试题  
据孟二冬先生  
包括进士试  
现存的试赋题目中  
#
省试类的最多另外还有州  
#
#
包括省试和州府试等  
$
'
&
#
'
博学宏词科等  
&
由于是正式  
#
&
如贞元十三年吕渭  
#
.
登科记考补正  
/
所收  
#
省试题一  
仔细  
' ' '  
考试  
.
/
引起唐德宗的反  
共有"*  
#
'
博学宏词试等科目  
&
#
(
#)卷七六##!"B  
#
#
查阅文献笔者发现这"*个题目中出自经史子  
$
#
.
以至仁伐至不仁  
(
))卷一三##@!  
集等前代典籍者>*  
详见下表  
#
其中出自唐人所谓  
,
*
九经的  
+
/
为题  
#
&
所以试  
#
最多  
#
达到!!  
#
赋题目  
#
#
年代  
赋题  
出处  
#
&
开元十九年 仲冬时令赋  
开元二十二年梓材赋  
天宝十载 豹舄赋  
.
礼记  
尚书  
左传  
周易  
礼记  
4
4
4
4
4
月令  
梓材  
昭公十二年  
系辞下  
/
*
九经+#指唐代用于科举考试的九部儒家  
经典  
#
.
唐六典 尚书礼部  
4 / ,  
记载,*凡正经有九  
.
/
.
礼记/'.左氏春秋  
/
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  
/
.
/
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春秋/'.谷梁春秋  
/
大历二年 射隼高墉赋  
.
/
.
/
(
!)卷四##*C  
小经&+  
.
/
大历九年 蜡日祈天宗赋  
月令  
唐代试赋的命题  
#
多数取材于前代典籍尤其是  
它反映了各部  
本文探讨试赋的命题机制  
.
4
/
大历十四年 寅宾出日赋 尚书 尧典  
贞元五年 南风之薰赋 礼记 乐记  
贞元八年 明水赋 周礼 秋官司寇  
/
儒家经典  
典籍在唐代的地位  
#
但这种取材也不是随意的  
#
.
4
/
疏引  
.
孔子家语  
/
&
#
.
4
要关注题目与九经的关系  
&
收稿日期!)*#*D*@D)B  
基金项目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  
#
*唐代律赋研究+!编号,*>cbM**@"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
赵俊波!#C?!%"#  
山西夏县人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辞赋学  
# # #  
'
唐宋文学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礼记  
/
所言  
明水+#其义多取于此  
玄酒明水之尚  
贵五味之本也&+  
司烜以阴鉴所取于月之水也&+正义明确  
司烜以阴鉴所取于月之水也 者  
# 2 #  
*
#
.
郊特  
贞元九年 平权衡赋  
贞元十五年 乐理心赋  
贞元十七年 乐德教胄子赋  
元和五年 洪钟待撞赋  
.
礼记  
礼记  
周礼  
礼记  
4
4
4
4
月令  
乐记  
春官宗伯  
学记  
地官司徒  
礼运  
乐记  
春官宗伯  
宣公十二年  
说命上  
王制  
乐记  
系辞上  
乐记  
/
/,*酒醴之美  
,*明水  
#
'
#
.
/
#
.
/
指出,*  
1
明水  
秋官 司烜氏  
/文也&+.郊特牲/又说,*祭黍  
祭齐加明水 也是周  
#报阴也&+注解所据# .  
.
/
.
周礼  
稷加肺  
4
4
乡老献贤能书  
元和十年  
.
周礼  
礼记  
礼记  
周礼  
左传  
尚书  
礼记  
礼记  
周易  
礼记  
周易  
礼记  
礼记  
尚书  
左传  
周易  
4
/
#
(
B)#B@@##B@?  
/,*明水  
#
司烜所取于月之水也&+  
元和十三年 修礼耕情田赋  
元和十五年 大羹赋  
长庆元年 孤竹管赋  
长庆三年 丽龟赋  
.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
两相比较  
#
我们发现  
并为礼记  
源于 周礼  
在统计时均以形成较早  
由上表可以看出  
出自礼记的最多  
的有  
.
周礼 明水的记载较  
所转载所以认为贞元八  
而非  
记载详细的文献为准  
/
*
+
.
/
早且最为详细  
#
.
/
#
.
/
年的试题  
*
明水  
+
.
/
.礼记/&诸如此  
&
.
/
#
'
长庆四年 金用砺赋  
太和元年 观民风赋  
太和六年 君子之听音赋  
咸通二年 盛德日修赋  
咸通三年 倒载干戈赋  
咸通四年 谦光赋  
咸通七年 被衮以象天赋  
咸通九年 天下为家赋  
咸通十五年 禹拜昌言赋  
乾宁元年 止戈为武赋  
.
/
#
在这!!个出自九经的题目  
.
/
#
.
/
#
达到#!  
.
左传  
&
另外  
#
出自尚  
个 诗  
谷梁传的  
/
.
.
/
/
>
#.周易/'.周礼  
/
/
B
#.  
.
/
/)  
个没有出自  
#
.
仪礼/'.公羊传  
/
.
.
/
题目  
&
.
/
)
'
非省试题  
包括州府试  
等笔记以及文苑英华  
除高郢卫州府试  
.
幽兰赋  
.
郊特牲  
礼运  
/
'
制试等类别的题目 综合  
&
.
唐摭  
.
/
#>  
沙洲独鸟赋/'乔彝府试  
渥洼马赋/'吕镈与王起  
中书试黄人守日赋/'刘义方东府解试  
貂禅冠赋/'梅权衡府试  
/
.
/
等文集所载此类题目共  
#
&
.
大禹谟  
宣公十二年  
周易  
/
.
/
.
.
万年县试金马  
.青玉案赋/'王棨.  
三箭定  
C
天山赋 元和中华州试登山采珠赋等 篇外试  
. /  
题出自九经者一共 分别是刘子玄京兆试慎  
君陈 府试授  
宣州试射中正鹄赋  
.
/
式赋/'严维  
.
人文化天下赋  
.
/
.
4
离等  
/
乾宁二年  
曲直不相入赋  
.
礼记  
诗经  
尚书  
左传  
4
乐记  
4
4
4
/
.
礼记  
东方未明  
说命上  
宣公三年  
秦誓上  
4
经解等  
/
.
乾宁四年 未明求衣赋  
同光三年 君从谏则圣赋  
长兴二年 铸鼎象物赋  
.
/
/'  
#
.
/
所好赋/!.尚书 / "'李子卿与张何.  
衣赋/!.诗经 七月/"'白居易.  
射义/"'徐寅  
#
,
.
?
.
/
4
4
/
元后作民父母  
显德六年  
.
尚书  
4
/
!
.
礼记  
4
.京兆府试入国知教赋/!.  
&
!!同时出于多种典籍的  
#
以形  
/"'.  
/!. 4  
!
!
记 京兆府试火中寒暑退赋 左传 昭公三  
成较早或记载详细的为准  
见于  
司烜氏  
#
如贞元八年进士试  
但以周礼  
所记较早且最为详细并为他书所  
以鉴取明 代文献中  
.
明水 年/"'王棨  
.
玉不去身赋/!.礼记4曲礼下/'.礼记4  
/#*明水  
+
.
周礼/'.礼记  
/
#
.
4
秋 玉藻  
/
"'元稹  
.
奉制试乐为御赋/!.礼记4礼运/"&  
官司寇  
转载  
水于月  
解释明水的来历及其用途  
谓之方诸 取日之火月之水  
陈明水以为玄酒  
4
/
#
可见  
#
这和省试中的情况一样  
出自九经的题目最多达到 个  
出自 礼记 的又最多  
的各一个没有出自  
,
其一  
#
在所有前  
其二在  
共 个 此  
&
#
其云,*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  
#
#
#
$
#
?
#
以共祭祀之明齍  
'
明烛  
#
共明水&+以下详细 这 个题目中  
#
.
/
#
?
B
#
,*  
#
镜属  
#
取水者  
#
世 外  
#
出自  
/'.周礼  
.
尚书/'.左传/'.诗经  
/
#
&
#
#
欲得阴阳之洁气也  
&
.
/
的题目  
总起来看  
洁 数出自前代文献  
超过半数  
在这 个出自九经的题目中  
&
明烛以照馔  
#
&
郑司农云,1  
#
#
现存的试赋题目一共C>  
+
的最多  
#
其中多  
#
0
&
明齍  
日月水火为明水明火  
明水以为玄酒  
明水滫涤粢盛黍稷  
#
谓以明水滫涤粢盛黍稷&2+  
,*明者  
#
#
而出自唐代所谓  
*
九经  
#
#
是取日月阴阳之洁气也 到了B*  
#
&
0
先郑云  
1
2
#
郁鬯五齐  
滫谓滫瀡  
B)""@  
#
以明水配00  
#
出自  
#
出自  
.
礼记的最  
/
B*  
1
2
#
#
涤谓荡 多  
#
#
几乎占到一半  
&
另外  
.
尚书  
/
#?  
?
(
#
俱谓释米者也&+  
#.左传/@  
#.周易  
/
.
周礼  
/
B
#.诗经/!  
#)"  
赵俊波  
!
唐代试赋的命题研究%%%以试赋题目与九经的关系为中心  
#
没有出自  
.
公羊传/'.谷梁传  
/
.
仪礼  
/
的题目  
&
人所尤用心者也 数百年来人不复行 近有孙昌  
二 试赋命题与九经  
允者独发愤行之 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廷荐笏  
#与九经在唐代的冷热不 言于卿士曰,1某子冠毕&2应之者咸怃然&  
以上这种情况的出现 京兆尹郑  
叔则怫然曳笏却立 曰  
#
,1何预我耶-2廷中皆大  
&
#
&
#
&
#
#
#
!
均有关  
&
(
")卷三十四#"?)  
冠礼的具体程序  
的某些礼节在唐代已不实行  
关于这一点马端临  
中曾有过详细分析读者可以参考  
周礼  
#
'
对经典的认识,.礼记  
/
在命题中最受重视  
最为重视  
在诸种儒经中非常重要  
居于各种典籍的前列  
礼记  
更日命太学博士清河张公讲  
礼也者 御人之大  
&+  
#
见于  
.
仪礼 士冠  
4
九经之中  
#
唐人对  
.
礼记  
/
&
反映在教 礼/&可见  
.
仪礼  
/
#
&
育中  
#
他们认为  
.
礼记  
/
#
所以  
如 通考  
.
周礼  
/
同样不实用  
&
#
.
文献  
在学习的次序上#.礼记  
/
&
4
经籍七  
/
#
&
欧阳詹  
.
太学张博士讲  
<
=
/,*我国庠春享先师 其结论是,*  
.
/ #三代之法也00三代而后#  
介甫之执愎不可行而虽贤哲亦  
#
却是任何时候都实  
0
#
.
礼记/#成儒术也 则非直王莽之矫诈  
'
(
C)卷一八7##@@B  
0
#
#
故首于群籍而讲 不能行&+  
(
@)卷五九七#>*!C  
杜牧唐故淮南支使试大理评事兼  
记载墓主幼年多病所以仅读 用的  
礼记  
先夫人不令就学  
&+  
.
.
礼记  
皮锡瑞  
古今可以通行  
礼不可行于今  
不复执 之义  
篇虽圣人所定  
虽然内容庞 准今  
但涉及儒家的人生  
对国家和社会制度的设 很少  
不仅记叙了一些礼节仪式  
而且详细阐述了各种典礼的意义和制礼的思想透 敕  
彻地宣扬了儒家的礼治主义  
儒家的思想体系 正如孔颖达  
彰于帝轩  
/
叙述的礼治之义  
#
监察御史杜君墓志铭  
/
#
&
.
经学通论 三礼  
4
/
中有 礼记所  
作者引抱朴子说明古  
又引朱熹等人之言 礼记阐述礼  
而义理古今不易 十七  
后世不尽可行得其义而通之酌古  
期不失乎礼意则古礼犹可以稍复  
所以 礼记者非常多而习其余二  
以致从初唐开始就对  
*
.
/
过寥寥几种书  
#
.
/
赫然处于其中,*君幼孤多 说之意  
#
+
#
.
/
#
目视昏近  
#
&
年十七  
贾谊传  
的重视  
#
.
尚书  
/
$
#
.
/
十三篇#.礼记  
/
七篇#.汉书  
/
.
/
#
所以#*节文时有变通  
#
&
(
>)卷九##!"  
可见唐人对  
礼记  
&+  
.
礼记  
/
&
#
#
#
(
#*)?*  
这与  
不如  
教育理论  
各种具体的礼节等  
.
/
的内容有关&.礼记  
/
#
#
+
&
#
.
仪礼/'.周礼  
/
有系统  
#
#
.
/
#
.
周礼/'.仪礼/  
记载,*!贞观  
/
者却  
实行保  
九年五月二日  
仪礼 于本色  
可见习此二经者甚少  
这种现象反映在试赋的命题上便是出自  
的题目很多 周礼特别是仪礼的题目就少  
越来越被 得可怜了  
之中出自周礼的试赋  
要少得多但也有一些 不过  
周礼的人并不多所以虽然有  
但士子们不一定都能理解题意 如长  
诏书说  
不于异书之中  
哲学  
'
'
音乐理论  
'
#
#
.
'
#
#
护政策&.册府元龟  
/
"
#
,
自今已后  
#
明经兼习  
.
周礼  
/
.
/ #  
(
##)卷六三九#?>>C  
#
通过它可以全面理解 内量减一选&+  
&
&
.
春秋正义序  
/
中所  
#
.
,*若夫五始之目  
/&+ 所以在郑玄作注以后#.礼记  
#
$
六经之道光于  
#
.
礼 记  
/
#
.
/
.
/
(
B)#>C"  
/
&
重视  
考试的内容之一  
礼记的被重视  
量与之相关的题目而且一枝独秀  
书拉开了距离  
是否实用 在命题中的不同遭遇  
这主要表现在 的不同遭 求深僻题目  
遇方面 试赋中出自 而其余二 管是祭天之乐  
则很少 特别是  
仪礼的题目  
学习仪礼  
节单子包括礼仪程序  
曾为此苦恼 读仪礼  
又其行于今者盖寡沿袭不同  
#
到了唐代  
#
被尊为经典  
#
列为  
*
大经+#成为科举  
值得注意的是#*三礼  
+
#
.
/
&
题目  
#
虽然比  
.
礼记  
/
#
&
#
.
/
#
反映在试赋上  
#
便是出现了大 现实生活中  
#
研习  
.
/
#
#
#
#
远远地与其他经 时从中出题  
庆元年覆试  
郑朗等昨令重试  
贵令所试成就  
出于周礼  
#
&
&
.
孤竹管赋/#郑朗等十人落下  
#
,
)
'
,
.
/
*
#
意在精覆艺能  
#
#
.
礼记/'.周礼/'.仪礼  
/
#
#
以观学艺浅深&1孤竹  
&
#
.
礼记  
/
的题目最多  
#
2
#
.
/
正经  
#
阅其呈文都  
#B!"B  
#
(
#))  
.
/
&
.
仪礼/#从现存文献看  
#
没有出 不知其本事00郑朗等十人并落下&+  
.
/
&
朗落榜后  
记载了一大堆礼 至御史大夫  
枯燥难读 韩愈就 并非才疏学浅之人  
仪礼难读 题目出处 这说明  
考于今诚 视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科举制度的影响举子们习经时的趋易避难  
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 与九经在命题中的冷热不均  
#
即被赴任襄阳的柳公绰聘幕僚后来官  
#B!*@  
礼部尚书直至宰相  
#
但在这次覆试之中  
周礼的学习在当时并不被重  
#
(
#))  
.
/
者非常少&.仪礼  
/
'
说明他  
#
竟茫然不知  
#
'
礼器等  
#
&
#
#
.
/
中说,*余尝苦  
复之无由  
.
/
#
&
.
/
#
#
#
#
&
(
?))?)B  
无所用之00+ 柳宗元  
,*抑又闻之  
.
/
,
#
古者重冠礼  
#
#
#)C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指挥棒+#对举子的学 规定只实行了一年就废止了#B)#?@?$试诗赋并没  
(
科举制度是名副其实的  
习及各部典籍的地位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言其书虽然在唐代地位崇高但在宋代  
过不得不依靠国家政策予以照顾的经历&.宋史  
选举二 二十二年以士习  
恐其学浸废遂命州郡招延明 的  
俾立讲说以表学校 及令考官优加诱 的几率也就大一些  
礼记地位的沉浮可 中没有被格外重视  
*
&
.
礼记  
/
有停止  
总而言之  
短期内曾规定帖小经  
既然多数时间帖大经  
礼记就成为试官最青睐的试题薮泽  
当然同为大经的左传  
那是由于其他原因详见下文  
导致各经遭遇不同  
进士科考试除了试诗赋外还要帖经  
必须学习九经 但是九经有难有易加上科举中某  
些规定的影响使得大家在学习时趋易避难往往厚  
进士 此薄彼对九经用力不均 这在明经科中表现尤为  
进士科与 明显所以我们可以明经科的情况来说明进士科类  
似现象  
国子司业李元瓘的上奏  
#
帖大经依然照旧  
进士试中的  
或者大  
那么在试赋中  
&
#
#
#
也曾有  
#
*
帖经+#多指帖大经  
$
4
#
#
'
小经同帖  
作为大经  
从中命题  
在命题  
&
/
,*!建炎  
"
#
.
周礼/'.  
#
#
/#较他经十无一二  
#
#
.
/
#
于二礼者  
#
#
&
#
.
/
(
#!)卷一五六#!>!*  
&+  
从唐宋两代  
.
/
#
#
#
&
见科举制度的巨大影响  
&
!)"举子趋易避难#  
试赋题目所表现出的状况与科举制度有着密  
#
#
#
所以大家  
切的关系  
&
&
#
#
!
#"进士科中的帖经情况  
#
#
进士科试诗赋  
科也要试经即帖经  
各部经书的关系也有所不同  
唐初进士科仅试策而已  
贡举中  
#
但在唐代大部分的时间里  
#
#
&
#
#
&
不过在不同时期  
#
#
#
&
&
#
与经书无关&.唐会要  
,*贞观八年三月三日诏  
#)卷七十六##!?C  
#
概括了当时唐人对整  
进士试读一部 个九经的态度,*开元八年七月  
国子司业李元瓘上  
' .毛诗/'.尚书/'.周易/ #  
三礼 及 等并圣贤  
# # &  
非 微旨 生人教业必事资经远则斯道不坠 今明经  
所习 务在出身咸以礼记文少  
进士考试 礼  
4
/
,
#
(
经史&+  
但这并非帖经  
#
徐松认为,*按进 言  
仍试以策  
,
'
三传  
#
士初惟试时务策五道至是加读经史  
&
#
&
(
#B)  
##?  
帖经也&+  
&
#
.
/
#
人皆竞读&.  
因考功员外郎刘思立所请  
#
神龙三年  
#
/
经邦之轨则#.仪礼  
/
庄敬之楷模#.公羊/'.  
开始实行试帖经试杂文试策的三场试  
所说至神龙元年方行三场试  
帖经是帖一小经参下引通典开元二十五年的制 贡人参试之  
书及天宝十一载进士所试一大经及  
注解 所以从神龙元年开始进士试帖一小经  
帖小经的规定实行了二十余年 此后的开元二 中经的  
十五年因礼部侍郎姚奕的上奏朝廷规定进士改帖 这四部经书  
大经 通典 选举三记载  
'
'
#
))卷一#C  
&
此时的 绝  
.
唐摭 梁/#历代宗习  
&
今两监及州县以独学无友四经殆  
不可因循 其学生请各量配作业并  
#
日习  
许其入五  
#
#
(
/
*
+
&
事资训诱  
#
&
#
#
.
/
#
.周礼/'.仪礼/'.公羊/'.谷梁/#  
以此开劝即望四海均习  
# # # #  
九经之中作为  
和作为小经的  
几乎没有人去学习所以要出台特殊政  
因为大经 篇幅  
左传  
李元瓘没有提及  
研习者虽然不如  
所以尚不足以出台政策予  
*
.
尔雅/+条下的 并请帖十通五  
(
#@)  
#!@@  
&
#
#
&
九经该备  
&
从之&+  
可见  
#
#
&
.
周礼/'.仪礼  
/
. /  
公羊/'.谷梁  
#
#
#
#
&
.
4
/
#
姚上奏之后,*二十 策进行  
*
训诱+&同时  
#
*
+
之中#.礼记/  
五年二月  
#
,00其进士停小经  
#
准明经帖大经十 少于  
然后准例试杂文及策考通与及 则很少  
进士所试一大经及  
帖一小经并注 开元二十五年 多  
&
.
左传/#所以大家都学习  
.
礼记/#而习  
.
/
#
取通四以上  
#
#
$
.
/'.  
/'.  
/
三经  
#
#
&+又天宝十一载  
*
.
尔雅/00+ 说明这三经的情况比较正常  
#
.
句下注,*旧制  
#
&
#
改帖 记  
#@)卷十五#!@>  
从开元二十五 以照顾  
进士试的帖经都指帖  
/
#
但也不至于过少  
#
(
大经  
#
.
尔雅  
/
亦并帖注&+  
年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
时隔数年#.公羊传  
者较少的情况并没有改观  
/
*
四经殆绝  
+
以及习 左  
开元年间杨玚旧话  
乃取年头月尾  
者才十二恐诸  
其能通者稍加优宦  
.
大经  
&
/
&
#
太和七年  
小经&.唐会要  
#
进士的帖经变为同时帖一大经和一 重提,*有司帖试明经  
礼部奏 绝句且今习春秋  
取经义精通者次 家废无日请平文以存学家  
便与及第 及  
总之#*三传+ .周礼/'.仪礼/  
小经各十帖通五通六为及格 在士人中并不流行  
#
但据徐松的考察这条 几部经书加以扶持  
#
不质大义  
三家'.仪礼  
#
'
'
4
贡举中/,*太和七年八月  
#
,
'
#
.
/
/
#
进士举人先试帖经  
试议论各一首 文理高者  
并停者 伏请帖大  
#
并略问大义  
#
#
#
#
#
(
#>)  
O#BBC>  
&
#
&
其所试诗赋 奖孤学&+  
&
'
#
所以一些人呼吁出台政策对这  
&
(
#)卷七十六##!"#  
0
0
敕旨依奏&+  
#
#!*  
赵俊波  
!
唐代试赋的命题研究%%%以试赋题目与九经的关系为中心  
趋易避难  
与明经科一致  
试是帖大经的 这样  
礼记而避免  
因此出自  
同时由于大部分的时间是帖大经  
帖大经其内容同时覆盖了  
像明经科一样规定可以从中任选一部  
左传题较少但也有寥寥几篇  
没有  
唐代一度还规定进士试中的  
虽然实行时间较短但可以看出  
没有被进士科所忘怀所以应进士举者并没有放弃 中命题  
小经的学习 与现实政治 不同等原因  
关系紧密所以学者比较多出自这两部经书的题目 试赋命题中这种值得深思的现象  
也不少而学 二传者较少所以出自 多其次为  
这两类经书的题目甚至连一个都没有 而没有出自  
#
人同此心  
上文说过  
举子们在学习大经时  
也多从礼记  
的题目占了绝大多数  
而且进士的 进士及第  
韩文明水赋  
周礼  
#
进士科中举人对各经的态  
至于中经  
#
虽然没有被纳入考试范围但不等于  
中经含 和  
毛诗/'.周礼/ .仪礼/&  
枯燥难懂  
周礼 毛诗  
于举子们就精通这两部经书 例如韩愈以  
但郎瑛七修类稿却指出此赋有悖经典  
#
#
&
#
大部分时间里进士 放弃不学或不考  
#
&
.
&
#
#
就选择 相形之下#.仪礼  
/
#
所以没有出自仪礼的  
当然这并不等  
明水赋  
.
/
.
/
.
左传/#主司命题  
#
.
/
中选 题目  
#
而有出自  
.
/
.
/
&
#
.
礼记  
/
&
&
.
/
#
#
#
.
/
,
#
.
礼记/'.左传/#并没有  
*
.
/
,1明为君德  
#
因所以名焉&2予尝读  
!
#
所以虽然  
.
/
,1司烜氏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  
#
以鉴取明  
.
/
#
#
不至于一个题目都 水于月&2是因取日月  
#
故曰明  
&
非取义于君德  
(
#?)  
#!>B  
&
&+  
赋题出自  
.
周礼/#可见韩愈对  
.
如上所述  
为帖小经  
#
*
帖经  
+
/
并不熟悉  
综上所述  
由于科举制度的影响  
使得九经在唐代冷热不均  
#
出自  
&
#
#
#
小经并  
#
唐人试赋  
#
多从前代典籍特别是九经  
唐人对九经的认识  
由此形成了  
礼记者最  
#
&
'
&
小经中#.周易/'.尚书  
/
'
#
#
#
,
.
/
$
.
公羊/'.谷梁  
/
#
#
.
尚书/'.左传/'.周易/'.周礼/'.诗经/#  
&
.
公羊传/'.谷梁传  
/
.
仪礼  
/
的题目  
&
注释  
!
#
并不要求同时精通全部经典  
#
而是可以从中选择几部  
若两中经通三经者 中各一  
所以考生只需在大经类中选一部小经类中再选一部即可  
&
明经科目有  
通五经者  
其他  
*
通二经+'*通三经  
大经并通&+  
通三经+'*通五经  
+
#
.
唐六典卷四尚书  
为例规定只考一  
中的情况与此类似  
/
.
!
明经考试  
礼部  
大一小两部经典  
/
记载,*通二经者  
#
一大一小  
#
$
#
'
'
$
#
*
通二经  
+
#
#
#
&
*
+
&
参考文献  
!
(
#)王溥  
))王定保  
!)李林甫  
B)阮元十三经注疏(G)'北京  
@)董诰 全唐文(G)'北京  
>)杜牧樊川文集(G)'上海  
?)屈守元 韩愈全集校注(G)'成都  
")柳宗元柳宗元集(G)'北京  
C)马端临文献通考(G)'北京  
#*)皮锡瑞经学通论(G)'北京  
##)王钦若 册府元龟(G)'北京  
#))刘昫旧唐书(G)'北京  
#!)脱脱宋史(G)'北京  
#B)徐松  
#@)杜佑  
#>)宋祁  
#?)郎瑛  
'
唐会要(G)'北京  
唐摭言(G)'上海  
唐六典(G)'陈仲夫点校  
,
中华书局##C@@'  
(
'
,
上海古籍出版社##C?"'  
(
#
'
'
北京  
,
中华书局##CC)'  
中华书局##C"*'  
中华书局##C"!'  
(
'
,
(
#
'
,
(
'
,
上海古籍出版社##C?"'  
(
#
常思春  
'
,
四川大学出版社##CC>'  
(
'
,
中华书局##C?C'  
中华书局##C">'  
中华书局##C@B'  
中华书局##C>*'  
中华书局##C?@'  
中华书局##C??'  
(
'
,
(
'
,
(
#
'
,
(
'
,
(
'
,
(
'
登科记考(G)'赵守俨点校  
'
北京  
,
中华书局##C"B'  
(
'
通典(G)'北京  
新唐书(G)'北京  
七修类稿(G)'北京  
,
中华书局##C""'  
中华书局##C?@'  
中华书局##C@C'  
(
#
欧阳修  
'
,
(
'
,
"
责任编辑#唐 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