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卷第3期
2
011年5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38,No.3
May,2011
基于灾后旅游重建的“汶川模式”研究
1-2
1
郑柳青,邱云志
(1ꢀ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四川乐山614000)
摘要:汶川经过近三年的地震灾后恢复建设,其旅游业复兴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课题组总
结出汶川灾后旅游振兴发展的“三高一统”模式,即高目标引导、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统筹整体推进旅游重建
工作,实现以旅游为主导,整体推进交通条件和接待设施升级、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旅游产业关联效应、旅游资源整
合和路线打造、民族文化保护和新文化注入、标准规范和品牌树立等重建路径,进而实现了旅游支撑系统改善、特
色旅游村寨集镇、旅游带动产业升级、旅游布局科学合理、旅游文化彰显、旅游形象提升等六大突出绩效,最终全面
实现灾后旅游产业振兴。“汶川模式”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与借鉴。
关键词:汶川模式;灾后重建;旅游振兴
中图分类号:F592ꢀ7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1)03ꢁ0107ꢁ06
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依赖性较强而又比较脆弱和
敏感的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乘数效应明显等特
点,极易受到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利环境的影响。自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旅游
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
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整个地震灾区
的恢复重建工作举世瞩目,其中受灾最为惨重的汶
川县更是倍受瞩目,经过三年的恢复重建,汶川旅游
业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旨在总结汶川灾后旅
游恢复建设的模式与经验,以期为今后重大自然灾
害后的旅游业恢复重建提供思路。
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
2008年
初中国冰雪冻雨灾害和5·12汶川特大地震、2010
年海地地震、2011年新西兰地震和日本地震都给当
地旅游业造成重创。面对如此严峻的自然灾害形
势,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建立旅游地安全
机制、旅游危机管理机制、旅游预警系统等方面,而
对灾后旅游重建尚未形成有系统、有层次的研究,对
旅游目的地的灾后重建及发展模式尚未形成完整的
理论体系,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日趋频繁的灾后旅
一
汶川旅游灾后重建的成就及其模式
汶川是地质灾害多发区,生态条件非常脆弱,地
震造成全县1.62万亩耕地灭失,生态条件进一步恶
[2]
化,生态修复成了灾后重建工作的重点。因此,以
灾后重建为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汶川的现实
之选。汶川县围绕“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
震中汶川”四大旅游品牌,坚持以“都市民族风情后
花园、羌禹文化风情走廊”为目标,以生态文化、民族
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门户文化五大文化为特
[1]
游业恢复重建工作。
收稿日期:2011ꢁ03ꢁ05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编号:SC10E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柳青(1980—),女,四川夹江人,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
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邱云志(1964—),男,四川丹棱人,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与旅游
规划研究。
10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色,经过近三年的恢复、重建与打造,旅游业得以高
目标、高起点、高质量、高速度地复兴起来。
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笔者总结出汶川灾后旅
游振兴建设模式,即:高目标引导—高起点规划—高
质量建设—统筹整体推进,概括为“三高一统”汶川
模式(以下简称为“汶川模式”)。所谓汶川模式,就
是指以建设世界大灾(大地震)灾后振兴建设成功示
范中心、世界熊猫生态旅游中心、中国禹羌文化体验
旅游中心以及中国最东藏乡文化体验中心“四个中
心”为目标,由国家总体规划、援建区和受灾区政府
合作制定详细规划、援建区和受灾区政府严格依据
规划建设,在建设中做到财力(包括各类援建资金)、
人力、技术统筹,基础设施重建、住房重建、产业重
建、文化重建、资源重建、形象重建等六大灾后重建
工作与旅游业统筹,实现以旅游为主导,整体推进交
通条件和接待设施升级、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旅游产
业关联效应、旅游资源整合和路线打造、民族文化保
护和新文化注入、标准规范和品牌树立等六大重建
路径创新,从而实现了旅游支撑系统改善、特色旅游
村寨集镇、旅游带动产业升级、旅游布局科学合理、
旅游文化彰显、旅游形象提升等六大突出绩效,最终
全面实现灾后旅游产业振兴。旅游业的全面振兴又
反过来促进灾后各项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各项重
建工作相互分工、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旅游目的地的
发展,整个模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参见图1)。
目前,汶川旅游经济远远超过震前水平,旅游接
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都在稳步上升,旅游业正以
良好的状态发展。据汶川旅游局统计,2010年,全
县国内旅游接待人数1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
8
1600万元 2005
,
与
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55ꢀ6%
和
和
350ꢀ8%,
与震前2007年相比分别增长了70ꢀ8%
,远远超过震前水平;2011年春节黄金周期
249ꢀ2%
间,汶川县水磨古镇、映秀新城更是旅游亮点,吸引
了大量游客,全县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旅游总收入
1320万元,与2010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
689ꢀ27%、1636ꢀ84%(参见表1)。可见,汶川旅游
业恢复重建取得了巨大成功。
表1.汶川县2005-2010年度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次
年度
005
006
007
008
009
010
旅游接待人次(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万元)
2
54.78
65.58
81.92
11.26
85.84
140.00
18100
19500
23365
5124
2
2
2
2
20302
81600
2
资料来源:汶川县旅游局。
图1.“三高一统”汶川模式图
108
郑柳青邱云志基于灾后旅游重建的“汶川模式”研究
灾后重建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以相对比较特殊
[3]
寨各具特色,定位鲜明。映秀镇枫香树、中滩堡、渔
子溪定位为“观地震遗址、赏藏羌风情”;漩口镇集中
村定位为“感恩集中、幸福农庄”;三江乡照壁村、草
坪村定位为“生态农庄、休闲观光”;三江乡河坝村定
位为“藏羌风情、水上农园”;水磨镇老人村定位为
的手段和方法展开的。常态下的旅游发展模式不
能适应大灾后超常态发展情况下旅游复兴的需要。
实践证明,“汶川模式”是汶川县灾后重建中实现旅
游振兴目标的理想选择,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了成
功样本,其模式运行的路径、绩效、经验均可供借鉴 “禅寿古街、西羌名村”;绵虒镇三官庙村定位为“羌
和思考。
餐文化、魅力田园”;雁门乡萝卜寨定位为“云朵上的
街市、古羌王遗都”;威州镇布瓦村定位为“云上布
瓦、羌碉王国”。
二
灾后旅游重建“汶川模式”的路径和绩效
(一)基础设施重建,实现旅游支持系统改善
震前,国内外游客仅能从213、317国道进入汶
川,重点旅游景区间无常规交通工具联系,旅游接待
能力不能满足大规模团队需求。《汶川县“5·12”地
震灾后恢复重建基础设施规划》要求在基础设施重
建方面,恢复和改善汶川区域的交通条件,解决游客
的可进入性,增加旅游接待设施,促进和改善旅游支
持系统。经过三年的恢复重建,汶川的旅游交通设
施条件与震前相比得以明显改善,映秀大桥和百花
大桥改线工程、粤汶路(又称都汶路,汶川至都江堰
界)、漩三公路(漩口至三江)、三江潘达尔景区公路、
漩三环线公路即将建成通车,震中地带的卧日路、川
汶路、汶马路、映卧路四条公路已形成通车能力,全
面完成农村公路和客运站恢复重建任务。灾后恢复
重建农村公路75条,共426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旅
游接待设施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新建宾馆主要分布
于汶川县城、水磨古镇景区和三江景区,有各类宾馆
和农家乐100余家,床位11000张,其中三星级宾馆
(三)产业重建,实现旅游带动产业全面升级换
代
汶川县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工业基地。震
前,全县经济总量占到全州经济总量的1/4以上,工
业总产值占到全州的70%,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比
重仅为7%,第三产业处于欠发达状态。震后,汶川
工业企业全面受灾,产业恢复难度极大。在产业重
建的大背景下,旅游业在县域产业经济中的地位大
幅提升,成为了汶川县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了旅游
产业关联效应,突出表现为旅游业带动全县特色餐
饮业、特色农业、乡村度假业、综合旅游集散和服务
业等全面实现升级换代,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
发展的模式。目前,汶川旅游业的文化、民族和生态
特色得以突显,实现了旅游休闲度假功能,构成了以
卧龙和三江为主的世界自然遗产度假景区、以各民
族风情小镇和特色村落为主的乡村度假景区、以及
以大禹文化节和樱桃节等为主的节事旅游景区,旅
游业由灾前以自然观光为主步入了以禹羌文化、藏
乡文化、抗灾精神与亲情文化以及熊猫生态文化体
验为主的文化旅游新时代。
家
、五星级农家乐2家、四星级农家乐4家,实现
1
了旅游通讯、旅游网络、供水供电全覆盖,保障能力
大大高于震前水平。
(二)住房重建,实现特色旅游村寨集镇
(四)资源重建,实现旅游布局科学合理
震前,汶川县共有农村居民18377户,地震造成
全县农房倒塌13700余户,3800多户遭到严重损
毁,住房重建是汶川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汶川县
利用住房重建机会,推进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运用了
单户自建、联户联建、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四种方式,
在援建省市的帮助下,突出了村镇布局和风貌特色,
注入了城市建设新理念。各村镇按照藏羌风格统一
打造,并完善相关配套生活设施,大力发展新农村旅
游经济,在解决居民住房的同时,也解决了未来的生
计问题。汶川县在住房重建路径上也实现了创新,
大力推进精品旅游村寨建设、体现民族风格,成为住
地震使汶川旅游资源遭受沉重损失,但同时也
催生了新的旅游资源。震后,汶川旅游资源结构发
生了很大改变,全县旅游资源呈现为北部的羌文化
旅游资源和南部的映秀、水磨、三江自然旅游资源,
同时新增了以映秀为中心的地震遗址旅游资源。因
此,汶川的旅游资源恢复重建不是简单的恢复原状,
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路调整和旅游空间重新布局将是
资源恢复重建的关键所在,汶川采取了加快恢复特
色旅游资源、高度重视旅游资源整合、积极推进黄金
线路打造等举措。经过三年恢复重建,汶川旅游形
成了一个核心、两个旅游圈、三条环线所构成的
房重建的一大亮点。目前,汶川县11个精品旅游村 “123”空间布局。一个核心即震中映秀,将其建成全
10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国首座数字化“5.12”抗震救灾纪念馆,打造世界地
灾区同心共力
国家(政府)统筹就是坚持在国家整体统筹指
震遗址名镇;两个旅游圈即汶川北威绵羌文化旅游
圈和汶川南漩映生态景观旅游圈;三条旅游黄金线
即以映秀为节点的九寨大环线、汶川县域内中环线、
南部以映秀为游客集散中心的映秀、水磨、三江小环
线。
导,由国家主管部委、受灾省、市、州政府和援建区
省、市政府的统筹指导下,由援建区与受灾区政府和
人民同心共力,精心建设。广东省在援建汶川的过
程中,不仅仅注重援建安置房、学校、医院、公共基础
设施等一批“输血”工程,同时更加注重“造血”工程,
以便为汶川地区长期的经济发展提供腾飞引擎。如
佛山市借鉴珠三角产业升级的经验,针对水磨镇运
用佛山环境再造的做法,改造禅寿老街,打造寿溪
湖,把灾后重建与生态环境保护和优化结合起来,使
水磨镇实现了从高污染工业园区向生态新城的跨
越;珠海市结合援建工作的“开支票”和“交钥匙”的
两种方式,将绵虒镇基础设施重建和产业重建相结
合,锁定旅游业,打造出大禹特色旅游文化;映秀镇
在东莞市的援助下,将打造防震减灾示范区与建设
(五)文化重建,彰显旅游文化
地震给汶川羌族文化带来了毁灭性灾难。在文
化重建方面,抢救和保护千百年形成的羌文化成为
汶川灾后旅游恢复重建的重点和难点。文化部《羌
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把汶川列入羌族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范围;汶川县先后出台《汶川
县建立羌族文化保护体系的意见》和《汶川县建设羌
禹文化生态区实施意见》,制定了羌文化遗产保护体
系和实验区发展各项措施;汶川县财政局则从2009
年起将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从
资金方面支持羌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汶川县通过 5·12大地震纪念馆、5A级温情小镇等特色旅游结
加大民族文化和生态保护,羌族文化、大禹文化、藏
族文化等特色文化均得以保护、发掘和弘扬;通过国
家、援建区新文化的注入,又融入抗震救灾文化、感
恩文化、亲情文化元素等多种文化。目前,汶川旅游
业整体彰显了抗震救灾文化、感恩和亲情文化、禹羌
文化和藏文化以及生态旅游特色。
合起来。
(二)在政策上,强调以旅游产业为主导,最大化
旅游产业关联效应
震后,国务院和四川省明确指出,地震灾区应将
旅游业作为灾后重建的主导产业,汶川县在政策上
确定了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以最大化旅游产业关
联效应为宗旨,通过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融合、
带动发展、延伸产业链,实现以镇村固居兴业、以产
业稳居致富、以园区产业调整布局来改善人居生态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增强灾区恢复重建后的自
我造血发展能力。如特色乡镇上,构成了藏族风貌
特色的三江水乡藏寨,以此为中心,结合三江风景名
胜区和卧龙自然保护区,共同构成了中国最东、离国
内主力客源市场最近、最易进入的藏文化体验旅游
中心,有以羌文化为核心的水磨休闲度假小镇,有以
黄土泥碉、黄土泥屋羌族风情村落为特色的萝卜寨、
布瓦寨;农业上,形成了三江、水磨猕猴桃为主的南
部特色农业与乡村度假业,以及绵虒、雁门、克枯、龙
溪乡片区的大樱桃与时令蔬菜构成为主的北部特色
农业与民俗观光旅游业;全州和全县工业向漩口以
及成都市的阿坝州飞地工业园区调整集中,水磨工
业园区则彻底调整改造为旅游休闲集镇。
(六)形象重构,提升旅游形象
随着震后汶川知名度迅速提升,汶川旅游形象
重构的目标是摆脱九环西线上的过境地阴影,一跃
成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在形象重构过程中,汶
川把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和不断提升品位、提高档
次作为突破口,通过创建A级规范和打造景区品
牌,以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和旅游服务质量,汶川旅游
形象得以大幅度提升。目前,三江AAAA生态旅
游区、水磨古镇AAAA级旅游景区已创建成功,将
全面带动汶川旅游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10年,三
江旅游景区在博鳌第三届旅游论坛上获得“国家精
品旅游区”称号,在上海国际旅游品牌发展论坛上荣
获“国际最具魅力特色旅游景区”美誉,水磨镇获得
了由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全
球最佳范例》杂志(亚太版)授予的“全球灾后重建最
佳范例”的荣誉,誉称:“水磨重建奇迹,为世界贡献
了快速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灾后重建创新经验。”
(三)在技术上,强调规划先行,严格实施,突出
特色
三
灾后旅游重建“汶川模式”之经验
(一)在体制上,强调国家统筹主导,援建区和受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四川汶川地震
110
郑柳青邱云志基于灾后旅游重建的“汶川模式”研究
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
建总体规划》,并制定了《三江生态旅游区旅游总体
高,重点在调整提升旅游资源质量、旅游产品质量与
服务接待能力方面。汶川全面启动创建6个国家
规划》、《汶川县精品旅游村寨建设规划》、《汶川县 AAAA级景区即三江景区、水磨古镇、震中映秀镇、
“
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汶川县乡村旅游策划》等
龙溪羌人谷、大禹故里、卧龙景区战略,并计划整合
映秀、水磨、三江、卧龙旅游资源,整体打造国家
系列具体规划,通过总规引导、详规控制,以规划为
依据,在整体和细节上严格监督实施以实现规划目 AAAAA级国际精品旅游区,通过创建国家级景
标,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景观、旅游产品乃至
旅游产业。大格局上,汶川形成了北部禹羌文化旅
游区、南部生态风情民族小镇,重要节点区包括威州
镇综合旅游集散和服务区,绵虒大禹文化和特色餐
饮产业旅游区,以萝卜寨、布瓦等为主的羌族民族特
色旅游区,以震源震中为标志的映秀风情旅游区,以
羌寨休闲风情为主的水磨旅游区,以水乡藏寨为特
色的三江旅游区,以卧龙和三江自然保护区构成的
熊猫生态旅游区(详见表2)。
区,提升汶川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形成旅游核心吸
引力。通过禹羌文化、水乡藏寨、节事旅游等树立汶
川和各旅游区点品牌,促进汶川整体旅游形象升级。
(五)在精神上,强调文化亲情,塑造旅游业之魂
国家恢复重建条例和总体规划明确要求把精神
文化家园的重建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
提
[4]
出要统筹精神文化家园重建与物质家园建设
。
汶
川旅游文化恢复重建突出了四个方面内容。第一,
抗震救灾文化。重大灾难是对国家和人民、对全人
类意志和精神的重大考验,因此重建是意志精神的
展示,而建设成果则将这种意志精神充分地呈现在
世人面前。汶川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成果,不仅要
体现国家意志和精神,体现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在大
灾大难面前自强不屈的精神,而且要体现中华民族
的抗震救灾文化。第二,以世界、全国特别是援建区
人民援助构成与灾区人民“同根、同心、同感、同担、
同富”的五同和谐社会共建的亲情精神。“灾难面前
显人心,大爱无疆奉亲情,不忘悲痛感恩德,携手同
筑幸福程”,这在汶川地震灾难发生时和灾后重建中
得到充分表现。比如在援建的集镇中,将援建区的
相关元素注入,形成旅游点,如水磨镇的禅城风雨
桥、绵虒三官庙村的感恩饭店,体现了灾区人民永世
不忘受惠之恩的感激之情。第三,集中保护并进一
步彰显了大禹文化、羌族文化、藏族文化。其中,重
点建设了大禹祭坛、在城市显著位置雕塑了大禹塑
像,开发了大禹文化节,形成了全县和城镇的地标旅
游区域。通过城镇和村寨的整体风貌建设,使藏族、
羌族文化形成了整体氛围,强化了民族文化和特色,
形成了可观可感的效果。同时,布瓦羌碉国家文物
得到修复建设,汶川与北川、茂县、理县共同申报成
功羌族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强化了生态
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
主旋律。其中,在自然保护区、新农村建设和新型集
镇建设中特别突出了生态建设、居民社区等先进理
念。
表2.汶川旅游景点分布
位置旅游片区主要景点
卧龙自
定位
主题
生态乐园、遗产科考
熊猫家园
卧龙
然保护
区
防震减灾示范区、地
震遗址保护区、国际
旅游小镇
遗址纪
念地
大爱磐石,
天地映秀
震中
南
部
水磨旅
游集镇
生态观光、休闲、避
三江生暑、度假、体育探险、羌生藏态文水化山,
水三
态旅游羌藏文化体验
区
大禹故里
羌禹文化生态观光、大禹故里,
体验、旅游集散中心 羌绣之乡
威州
羌禹文
化生态
旅游体
验区
羌文化原生态体验、西夏羌人谷,
释比传承地
险
北
部
羌人谷 度假、休闲、体育探
羌文化观光体验、乡
村旅游
云朵上
的羌寨
羌寨
(四)在形象上,强调标准规范、品牌树立和升级
调整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镇
规划标准(GB50188—2007)》、建设部《县域村镇体
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四川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编制暂行办法(2006)》、《四川省村庄建设(治理)规
划编制试行办法(2006)》、国家A级景区标准、国家
和省旅游接待标准、国家和省特色乡村旅游点标准
的规定以及国家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
指示,汶川县兼顾游客与当地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提
1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出生于汶川的大禹在上古时代就称“岷山导江,
东别为沱”,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汶川开启了中国乃至
人类灾后重建的先河。如今汶川地震灾后旅游振兴
取得了巨大成功,向全国和世界交出了一份满意答
卷。此次汶川灾后旅游恢复重建工作是基于当地环
境和资源基础展开的,尽管“汶川模式”无法被其他
地方的灾后重建所照搬,但其仍然可以作为灾后旅
游目的地旅游业振兴的理想样本供人们参考借鉴。
灾后重建看奇迹,四川旅游更美丽。我们应当积极
探索并进一步完善这一新的旅游振兴模式,切实有
效地推进整个四川旅游的复兴,让旅游业成为四川
一个更强大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
1]FaulknerB.TowardsaFrameworkforTourismDisasterManagement[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
2]四川省统计局.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R].2010ꢁ05.
3]许利华,戴钢书.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经验总结及启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5).
4]文化部财务司.关于巨灾之后文化体系重构的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3).
[
[
[
AStudyofthe“WenchuanMode”in
TourismRevitalizationaftertheWenchuanEarthquake
1
-2
1
ZHENGLiuꢁqing ,QIUYunꢁzhi
(
1ꢀSichuanTourismDevelopmentandResearchCenter;
2
ꢀTourismandEconomicManagementDepartment,LeshanNormalUniversity,Leshan,Sichuan614004,China)
Abstract:After3yearsofpostꢁdisasterreconstruction,thetourismindustryisbeingboosted
againandattractingworldwideattention.Bymeansofinterviewandinformaldiscussion,thispaꢁ
persumsupthetourismrevitalizationofWenchuan,which,indetail,isforwardlookingtarget,
withadvancedplanning,highqualityconstructionandintegrateddevelopment.Takingtourism
astheleadingindustry,byimprovingtheoveralltransportationandaccommodationfacilities,inꢁ
tegratingnewvillageconstruction,andintensifyingthecorrelationeffectsofintegratingtourism
resourcesandlines,thenationalculturewillbeprotectedandabsorbnewculturalitems.With
newbrandsandstandardization,thetourismindustryofWenchuanrealizedtheaimofsupporting
systemimprovementandtourismindustryupgrading,rationalizedthelayoutwhichhighlighted
thenationalculture,andpromotedthetourismimage.The“WenchuanMode”isagreatexperiꢁ
enceandtreasuretostudyanduseforreference.
Keywords:theWenchuanmode;postꢁdisasterreconstruction;tourismrevitalization
[责任编辑:刘萍萍]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