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0 卷第期  
2013 11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0,No.6  
November,2013  
城乡分割城乡一体与农村人口发展  
——— 兼论四川省农村人口发展模式  
曾永明  
1.四川师范大学人口所成都610066;2.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成都611130)  
摘要城乡人口红利分配不均致使中国农村人口发展严重滞后也使中国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在探索缩  
小城乡差距的道路上中国经历过平均主义路径城市偏向路径和城乡一体化路径三个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上看,  
前两个模式效果不佳目前中国在探索城乡一体化模式但理解偏误后的城乡一体化也面临危机其中农村人口  
的身份和家庭转移的不完全性是危机的典型特征要根据差异化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模式来解决农村人  
口发展问题缩小城乡差距。  
关键词农村人口发展模式城乡一体化农村人口转移四川省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306⁃0080⁃08  
引言  
镇化的快速推动而新农村建设有再一次滞后的嫌  
。  
长期以来中国同许多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过程  
1]  
一样有显著的城市倾向之嫌在政府主导推  
动的城镇化过程中中国城镇规模和数量快速发展,  
城镇化过程如火如荼但城镇发展抽走了农村的优  
质劳动力带走了农村发展资金而有限的资源被城  
镇垄断后广大农村生产要素匮乏使农村长期得不  
到快速发展农村优质劳动力的过度外流使农村  
人口相对老龄化和女性化不利于农业生产和新农  
村建设农村地区仅留守一些弱势群体这一群体  
难以担当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农村  
城乡分割的发展方式也影响到农村人口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表明人口红利是中国高  
4]  
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可是中国人口红利的  
享受者过于集中在城市农村及农村人口是人口红  
利的主要创造者而发展严重滞后不仅如此城乡  
人口红利的分配不均致使农村家庭人口分离化一  
方面农村家庭的优势劳动力人口在城市从事低端  
职业农村大学生在城市求学或就业另一方面农  
村家庭弱势人口在农村艰难驱动着新农村建设和现  
代农业发展家庭人口分离化致使农村社会的细  
———农村家庭分裂在不同的空间产生了一系列  
2]  
优质劳动力要素不足已成事实城乡分割的发  
展方式使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瓶颈遂有迟来的新  
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但几年的实践表明中国一  
5]  
农村社会问题  
3]  
些地区新农村建设未达到预期的理想目标效果  
因此本文从中国城乡分割的非均衡发展路径  
并不太明显原因是当前政府主抓的依然是新型城  
着手分析中国城乡主要资源资本和劳动力配置  
收稿日期2013⁃08⁃1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新型城镇化后农村人口发展模式与内在机理研究———以四川省为例”(11YJA84003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12 地震灾后再生育家庭人口问题研究”(12BRK021)。  
作者简介张果(1962—),四川广安人四川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学区域人口发展;  
曾永明(1986—),江西吉安人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与资源经济学。  
80  
曾永明城乡分割城乡一体与农村人口发展———兼论四川省农村人口发展模式  
的不公平性及帕累托改进路径的偏差带来的城乡差  
配置资本要素K。  
距扩大以此来评述中国城镇化的不足并指出中国  
城乡一体化的必然选择性再从中国在城乡一体化  
实践过程中演变成城乡雷同化的不合理现象出  
分析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人口转移的不完全  
性及博弈最后结合四川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展思路,  
提出了与四川城镇化相匹配的农村人口发展模式。  
福利经济学与中国城乡非均衡发展  
福利分析工具与帕累托最优  
西方城市化是市场化的结果工业革命的结果,  
6]  
1ꢀ 城乡资本和劳动要素配置的帕累托分析  
而中国城市化有人为意志的倾向绝大多数资源  
和生产要素以行政手段配置给了城市从福利经济  
学角度来说就是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导致了中国城  
乡非均衡发展规范经济学中常利用帕累托最优标  
准对资源配置状态的任意变换做出好与坏的判断:  
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  
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  
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认为是坏的。  
当状态是好的变化之时称之为帕累托改进当在  
某一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  
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  
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在分析资源配置的帕  
累托最优状态时通常采用一种叫做埃奇沃斯盒状  
由于为城市的配置原点故实线、Ⅱ、  
为城市的等产量线凸向 代表更高的  
产出水平同理虚线、Ⅱ、Ⅲ为农村的等产量  
线凸向代表更高的产出水平根据埃奇  
沃斯盒状图的工具分析原理经济效率的判别标准  
和帕累托最优标准城市和农村的等产量线的切  
点为帕累托最优点比如的切点为A,同  
B、C 也是对应的切点将所有切点的轨迹连成的  
曲线即为效率曲线在该曲线上都是帕累托  
最优的即城乡生产都是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是最优  
。  
城乡差距从初始禀赋的非均衡到帕累托  
改进路径的偏差  
现将其投射到中国城乡生产要素的实际分配状  
7]245-253  
的工具来分析两种资源在两个主体之间  
的分配。  
为了分析的简便要做如下假定一是劳动要素  
L,这里考虑的是数量即没有劳动素质的差别当  
如果考虑劳动力素质对分析结论并没有影响,  
只是分析的起点即资源禀赋点即图中的可能要  
稍作移动此时劳动资源就是数量与素质的综合量  
化水平);二是资源配置越多产生水平越高则福  
利越高三是考虑到中国劳动力自由流动政策这里  
以改革开放初期为初始禀赋状态。  
这里应用埃奇沃斯盒状图来分析中国城乡资源  
配置的不公平性和帕累托最优状态考虑生产要素  
仅有资本和劳动的状态分配主体为城市和  
农村R。 如图1,盒子的水平长度表示整个资本的  
数量K,盒子的垂直高度表示这个劳动的数量L。  
为城市的配置原点,O 为农村的配置原点 从  
水平向右测量城市对资本的配置量垂直向上测  
量城市对劳动的配置量水平向左测量农村  
对资本的配置量垂直向下测量农村对劳动的配置  
现在考虑盒中的任意一点E,城市的配置为  
初始禀赋的非均衡分析建国以来依照中  
国城乡发展城市偏向的事实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  
初始禀赋状态城市发展已经明显优于农村特别是  
资本绝大多数配置于城市而由于假定仅考虑劳动  
的数量初始配置时劳动数量是农村多于城市在图  
, L),农村的配置为(K, L),则有:  
L  
换句话就是盒中任意一点确定了一种资源分  
中大概的位置是E,位于的交点上设  
配数量盒子的范围包含了资本和劳动要素在城乡  
定城市的配置为(K,L),农村的配置为(K,L),  
且有>K,L<L即农村资本量配置远少于城  
但农村却存在剩余劳动力显然不在 效  
之间所有的分配情况特别的在盒中的水平边  
上任意一点表明城市或农村没有配置劳动要素L,  
在盒中的垂直边上任意一点表明城市或农村没有  
8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率曲线上即资源配置不是帕累托最优社会福利没  
即牺牲农村发展反哺城市发展牺牲农业发展反  
哺工业发展从均衡和公平的发展角度讲这条路径  
显然是不合理的但在中国已经持续了多年帕累托  
改进路径发生了严重的偏差直到最近几年开始调  
整发展思路。  
有最大化所以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一开始就不是效  
率最优的特别是农村资本配置量偏少加之在初  
始状态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严重阻碍了农村的发  
也就是说一开始就存在城乡差距的非均衡发展。  
帕累托改进路径的偏差分析由于初始禀赋  
最后分析E-B 路径 为了分析的方便这里设  
的切点为B1,Ⅰ 的切点为B2,B  
B1 B2 之间的任意一点 先看E-B1 路径显  
示城市的等产量线没有变化仍为农村的等产量  
线从提高为表示城市福利水平没变化而  
农村的福利水平提高了这符合帕累托改进的要求。  
再看E-B2 路径显示城市的等产量线从 提高  
农村的等产量线没有变化仍为表示城市  
福利水平提高了而农村的福利水平没变这也符合  
帕累托改进的要求而对于除了E-B1E-B2 之  
外的任意E-B 路径都表示城乡的产量水平都提高  
即福利都提高所以整个E-B 路径包括E-B1 与  
E-B2 在内都属于帕累托改进这条路径显然是比  
较好的是中国城乡资源配置路径的最好选择这就  
是所谓的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也是当前中国新  
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城  
乡统筹发展或者说城乡一体化它不牺牲城市或农  
村任何一方的福利水平只是这一帕累托改进路径  
来得有点迟中国的城乡差距已经显现出较大的矛  
不过并不晚中国坚持统筹城乡的发展方式会逐  
渐消化城乡矛盾缩小城乡差距。  
状态存在非均衡城乡发展就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或  
市场机制来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使城乡发展达到均  
衡发展促进社会福利的提高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帕  
累托改进即要使朝效率曲线 位移但从  
理论上有多种移动方向即再配置方式不过总结起  
来可将其分成三种类型如图的E-A、E-B(包括E-  
B1 E-B2 在内E-C,即从资源初始配置状态  
点再分配到A、B、C 三点状态 那么这三种再分  
配方式有什么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发展走  
的又是那种路径呢?  
首先分析E-A 路径 为了分析的意义更加明  
这里假定点为埃奇沃斯盒状图的中心点即  
在该点城乡完全平均分配资本和劳动要素从状态  
来说,A 点意味着彻底的平均主义”,城乡没有生  
产上的差异也没用福利上的差距从动态来说从  
显示城市的等产量线从 下降为农村  
的等产量线从提高为表示城市的产量水平  
下降或者说福利水平降低而农村的产量水平上升  
或者说福利水平提高直观地说就是牺牲城市发展  
反哺农村发展即与城市偏向相反成了彻底的  
农村偏向”,尽管达到了所谓的帕累托最优但这  
总结以上三条路径,E-A 路径可称为彻底的平  
条路径显然是不合理的彻底的农村偏向的发  
展方式显然行不通在中国甚至全世界也不太可能  
发生城市既得利益者更不会同意。  
均主义其实建国后中国有一段时期走的是平均主  
8]  
义的道路实践证明绝对的平均主义是行不通  
城乡一体化的E-B 路径其实是最好的选择可  
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并没有做到统筹城乡发展而  
是以典型城市偏向的E-C 路径发展牺牲了农村的  
福利近年来中国发展开始从E-C E-B 转变,  
即从城市偏向发展到统筹城乡发展纠正了发生偏  
差的路径步入了帕累托改进的最优路径具体来  
就是在不降低城市福利的前提下开始加强农村  
资本配置在不降低农村福利的前提下推动农村剩  
余劳动力自由迁徙到城市而政府在城乡领域的工  
作重点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最  
后达到资本和劳动的最优配置社会总福利达到最  
。  
再分析E-C 路径 显示城市的等产  
量线从上升为一个更高的水平而农村的等产  
量线从下降为一个更低的水平表示城市的福  
利水平进一步提高而农村的福利水平却进一步下  
即依然是继续着城市偏向的发展路径城乡  
差距不断拉大具体来说资本持续投资或者说配  
置于城市而且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以至于农村劳  
动力从剩余转向流失特别是农村优质劳动力都流  
入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经济为城市作出巨大  
贡献而农村仅剩余一些留守老年化和女性化的劳  
动力艰难驱动着所谓的新农村建设这其实是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真实所走过的城市偏向发展道  
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解偏误与实践危机  
82  
曾永明城乡分割城乡一体与农村人口发展———兼论四川省农村人口发展模式  
以上分析表明城乡一体化的E-B 路径是最好  
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由于中国城乡分割城市  
偏向的发展路径导致城乡差距并带来突出的矛盾和  
问题农村所分享的福利远逊于城市为纠正这种不  
合理的发展模式中国已经开启了新型城镇化和新  
农村建设的步伐开始坚定地走统筹城乡发展之路,  
欲实现城乡一体化理论上讲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模式无可厚非可是在实践过程中容易误解城乡一  
体化的内涵因此笔者就城乡一体化的内涵进行  
再解读以纠正实践中的习惯性偏差。  
在农村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在城市当然这并不  
是说农村就不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城市不需要生态  
建设农村重在生态建设是因为它有比城市更好的  
自然本底而城市重在生态文明建设是因为中国的  
城市病非常严重。  
重新审视了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后可以看出城  
乡一体化的目标是缩小城乡差距包括缩小收入差  
异和公共服务差距但绝不是缩小天然的城乡自然  
底色差异城乡一体化不是农村简单地复制城市。  
而缩小城乡差距的机制或者说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  
制之一就是城镇化城镇化显然不仅仅是城镇自身  
的发展它是和农村紧密相连的如果中国的城市  
能够发展到和乡村的生活乡村的发展特别在公共  
服务权利分配机会共享等方面能够没有太大的差  
别的话那就说明中国的城市化才真正实现了城乡  
一体化才真正实现了。  
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做出定义内容上大同  
小异这里无需赘述但是在政府主导的实践过程  
中往往曲解城乡一体化的内涵这种曲解的根源依  
然是根深蒂固的城市偏向思维容易将城乡一体化  
理解为按照城市的标准来建设农村认为城乡一体  
化就是在农村建楼办企业像城市一样不顾生态环  
境地发展工业这显然并不符合城乡一体化的初衷。  
城乡一体化绝非是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产业的一体  
化甚至雷同如果仅此理解则类似前节所述的E-A  
路径所指的平均主义但平均主义城乡雷同绝不是  
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真正的城乡一体化是机  
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一体化而自然环境生活方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人口转移的不完全  
性及其博弈分析  
农村人口转移的不完全性  
既然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缩小城乡差距而实  
际上中国城市已经有了更多的公共资源和服务城  
市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一方面要将公共服务  
更多地转向农村另一方面农村剩余人口要有序转  
移到城市因而城乡间本应形成一股双向流”,即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流与生产要素下乡流同时进  
9]  
式就应该有所区别因为这是城乡天然的差别  
农村的天然本底绝不能因为城乡一体化而被高楼大  
厦所掩没不能借口一体化而毁掉农村的原生  
。  
13]  
就人力资本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流与  
成都市作为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  
在探索和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前列也确  
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比如建立了城乡人口自由流  
动的机制消除了困挠农村发展许久的户籍制度。  
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农民集  
中居住区建设模式这种模式受到不少学者的批  
认为这种农民骑着摩托车去种田的农村耕作  
方式其实并不合理许多农民也不愿意这种居住方  
农民认为是被赶进高楼的”,是政府强制性地  
城市劳动力下乡流本应实现互流均衡但中国城乡  
发展的历史表明通常仅有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或者  
称为农村人口转移这当然对农村人口发展起到很  
大促进作用可问题在于中国农村人口转移存在明  
14]  
显的不完全性这种不完全性典型地表现为两  
个方面一是农民工没有转移成市民即身份转移不  
完全二是个体转移不等同于家庭转移即家庭转移  
不完全。  
1.身份转移不完全性  
10-12]  
改变农民的居住结构  
所以城乡一体化不是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特  
殊社会群体他们不仅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而且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但  
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特别是户籍制度的制约  
他们仍被视作城市的过客”。 进城农民工虽然  
被统计为城镇人口但本质上不能享受同城市居民  
同等的待遇没有真正成为城市资源享有者发展红  
不顾条件地使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发展小城镇。  
城乡一体化在实践中很容易被看做简单的农村  
城市化以为单一侧重农村发展其实不然在城乡  
一体化中乡各自有相应发展的主体和方式否  
则可能由城市偏向转为农村偏向所以必须统筹发  
但城乡双方的重点不同比如生态建设的主体  
8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利获益者公共福利共享者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获  
得市民身份农民工统计成城镇人口实为虚名他  
们仅有城乡地理位置的转移并没有发生身份转移,  
这是农村人口转移的最典型的不完全性。  
等公共设施的损害等)。 对农民工而言市民化的  
个人直接成本估算为20 万元不市民化的直接成  
本为0,但是间接成本比如家庭分离导致的交通费  
用等假定为万元市民化后则这一万元可以省下,  
所以在农民工个人市民化的总成本为19 万元 由  
此画出支付表比如政府支持市民化而农民工选择  
市民化则政府支出10 万元农民工支出19 万元。  
再比如政府支持市民化而农民工不选择市民化则  
政府的支出10 万元农民工支出万元其他依此  
家庭转移不完全性  
由于城乡二元制度严重阻碍城市化进程中国  
部分区域开始实行户籍制度改革可是多数区域所  
谓允许农民工进城的户籍改革是有苛刻条件的比  
如缴多少年税缴多少年社会保险金等等以致农民  
工依然难以转化成市民一方面是农民工难以达到  
政府主观设置的入城标准另一方面是个别农民工  
达到标准可以成为市民但其家庭其他成员仍不能  
完全转移这批人大多是农村优质劳动力所以农  
村仅剩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个体转移显然不是  
完全性转移农村家庭人口产生分离化这是典型的  
家庭转移不完全性。  
类推最后得到图2。 求解该博弈的纳什均衡为  
政府不支持市民化农民工不选择市民化)。 这一  
结果其实就是农村人口市民化的现状反映对于普  
通农民工来说市民化的成本确实太大政府支持一  
个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对政府来说可能微不足道,  
但大量的农民工市民化对政府来说绝对是不小的公  
共支出所以政府一般都不愿支持农民工市民化换  
句话说政府在推进相关改革比如户籍改革时并不  
农村人口转移不完全性的博弈分析  
17]  
前面已述农村人口转移存在不完全性农村人  
口入城的条件是苛刻的为什么政府要提出苛刻的  
条件呢主要是成本问题 政府提出缴税缴社会  
保险等条件无非是转移一部分成本给准备入城的  
这部分农村人口主要是有条件的农民工),因为农  
民入城后要享受城市公共服务这对于政府来讲就  
是成本由于受经济水平限制农村人口也在理性  
计算个人市民化所要承担的成本因此农村人口转  
移确切地说是农民工市民化演变成了政府和农民  
工之间关于入城成本分担的博弈本节就应用博弈  
卖力因为这是需要大量成本的会给交通教  
社保等公共服务造成极大的压力这就形成了  
当下农民工市民化难的困境也使中国城镇化进程  
相对滞后。  
农村人口转移不完全条件下农村人口发展  
模式及对策  
城乡分割及其导致的农村人口转移不完全的局  
面短期不能解决就要找到适合这种转移不完全状  
态下的农村人口发展模式理论上讲最根本的解  
决办法即是使农村人口转移完全但这不是一个短  
暂的过程这种博弈还会持续就政策而言中国政  
府意识到农村人口转移的不完全性及其消极意义,  
因此2012 10 月再一次强调推进城镇化进程并  
重点关注的是城镇化的质量包括农村人口转移问  
题和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要以更大努力解决农村人  
口的发展问题对四川来说也提出新型城镇化发  
展思路并于2012 12 月提出提升首位城市着  
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的战略构想所以在以  
政府主导的发展环境下四川农村人口发展模式需  
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分区域分类型寻求符  
合因地制宜要求的多元化的农村人口发展模式。  
按照四川新型城镇化发展推进力度将四川所  
有地级以上城市分为三个类别首位城市成都称为  
新型城镇化优化区;“两化重点地级城市称为新型  
城镇化快速推进区包括自贡泸州德阳绵阳攀  
15]2-6  
理论  
对农村人口转移不完全性的成本因素进  
行简单的博弈分析。  
农民)  
选择市民化不选择市民化  
10-19  
-10-1  
-0.5-1  
支持市民化  
政府  
不支持市民化  
0.5-29  
2ꢀ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博弈  
首先进行成本估算和假定政府两种决策是支  
持或者不支持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的决策是选择  
市民化或者不选择市民化对政府而言据测算一  
名农民工市民化仅解决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至少  
16]  
人均10 万元这里即可设政府支付的成本是10  
万元同时假定农民工没有市民化但政府依然要付  
0.5 万元的公共成本比如增加了人口而对道路  
84  
曾永明城乡分割城乡一体与农村人口发展———兼论四川省农村人口发展模式  
枝花内江乐山南充和宜宾剩余的城市称为新型  
达州内江八座地级城市培育为百万人口以上的  
特大城市以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地区经济发展  
的辐射带动作用这些城市将是近期新型城镇化快  
速推进的区域也将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  
城镇化积极稳妥推进区不同城镇化定位区域有不  
同的内外部条件农村及农村人口发展模式也不一  
需要指出的是农村和农村人口发展是有机统  
一的农村人口发展会带来农村的发展农村的发展  
也会带来农村人口的发展所以在探索农村人口发  
展模式时需将农村发展本身纳入研究范畴。  
18]  
1.劳动力劳动者劳动者家庭三统一下的农  
民工家庭市民化模式  
新型城镇化优化推进区的农村人口发展  
劳动力劳动者劳动者家庭的三分离是农  
村人口转移不完全的典型后果一是农民工作为劳  
动者基本以劳动力作为唯一商品来交换工资而自  
身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权利和福利待遇致使劳动  
力与劳动者分离二是农民工劳动者个体在城市就  
而其家庭依然在农村致使劳动者与劳动者家庭  
分离所以未来快速城镇化地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即是确保农村劳动力劳动者劳动者家庭的三统  
”,避免重蹈覆辙新型城镇快速推进区的农民  
工市民化是农村人口转移和发展模式的主要方式,  
所以农村人口转移和发展必须是劳动力劳动者劳  
动者家庭的三统一下的权利公平发展降低城  
镇化门槛将有条件的高技能型农民工实现家庭城  
镇化转移到中心城镇打破长期存在的单一个体农  
民工城镇化模式和农村家庭人口分离化现象。  
2.公平劳动力价格的农村人口发展  
模式  
作为首位城市的成都一直领先发展城镇化  
程度已经比较高各种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比较大直  
接吸收大量农村人口的空间有限其农村人口发展  
模式在于应用市场化手段优化区域内的农村资源配  
通过市场引领空间融合以提高农村及农村人口  
发展质量。  
长期以来农村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政策的支持,  
大部分农村仅是依靠单一小规模分散化的土地资  
产发展模式没有很好地利用城乡空间关系和市场  
机制来构建多元化农村人口发展模式近郊区、  
远郊区偏远地区大都是单一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  
普遍缺乏现代化市场化新型化的多元化发展模  
使农村失去竞争力甚至出现空心化萧条化严  
重阻碍了农村及农村人口的发展。  
因此城镇化优化区首先要破解农村单一的依  
赖小规模分散化土地资产的发展模式依据农村与  
城市的空间关系构建多元化农村人口发展模式。  
成都作为典型的圈层城市结构农村人口集聚在二  
三圈层或者说是近郊区和远郊区近郊区要以现代  
产权制度为依托发展村集体经济构建城乡市场无  
缝融合模式特别是土地产权改革要在拥有使用权  
和收益权的基础上重点促使土地资源转化为农民  
的财富资本确立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主体地  
远郊区以现代都市农业为基础构建现代化农  
场新型社区形成现代农业推动型发展模式同时,  
农民进城不以牺牲承包地宅基地等财产权为代价,  
充分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农村劳动力价格长期持续偏低是农村人口发展  
缓慢的关键因素之一劳动力在农产品生产中的价  
值普遍受到挤压农村劳动力的付出与收益完全不  
匹配大部分收益被农产品的流通领域分摊农村  
人口本身获益甚少所以必须应用现代技术发展和  
管理农业资源建立现代农业的产品定价体系特别  
要扭转农村劳动力价格长期偏低的事实提高劳动  
力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的价格水平增  
加农民的实际收入这是提高农村劳动力价格水平  
的市场化方法同时政府要有意识地保证农产品的  
最低价格间接提高农村劳动力价格增加农村人口  
收入。  
3.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下的城乡人口)  
共荣发展  
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地区的农村人口发  
展模式  
由于成都市人口压力的饱和同时四川其他城  
快速城镇化区域不同于优化区和积极稳妥推进  
它是两化重点区域城镇化和工业化有一定  
的基础城镇化和工业化同步推进有一定的优势而  
市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使四川城镇规模断层因此  
四川提出两化重点城市发展思路特别在十二五”  
规划中提出将把绵阳南充自贡泸州攀枝花宜  
19]  
且也是产业承接劳动力梯度转移的主体区域  
劳动力自由流动但该区域不能因为要加速城镇化  
8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进程而走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和模式必须兼顾农村  
发展做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距如  
果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就会吸引更多人口来到农  
村发展而不是积聚在城市忍受那些不公平以工促  
以城带乡机制是四川快速城镇化区域解决农村  
人口发展问题未来需要着力突破的方向。  
大省缺乏面向农业从业者的社会保险制度农村的  
养老问题就更为严重必须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并完  
善法律体系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事业发展提供法  
律保障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养老体系的投入力度,  
在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设计和财政投入方面采取更  
加积极的态度和措施。  
新型城镇化稳妥推进地区的农村人口发  
展模式  
四川新型城镇化稳妥推进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  
(2)实施农村医保专项工程政府要加大对农  
村医疗的政策和资金投入确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重点加强  
农村医疗设施的建设和医护人员的培训支持乡镇  
两级卫生机构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效率以优惠  
政策鼓励医务人员积极下乡吸引专业技术人员下  
。  
对落后工农业基础比较薄弱自然环境条件约束较  
该区域内的农村人口问题更为棘手特别是其农  
村人口类型基本为留守人群优质人口大部分流动  
到城市市场化的方法难以解决其农村及农村人口  
发展问题必须以政府导向为主采取福利主义的思  
(3)实施农村教育专项工程促进偏远落后地  
区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教育投资重点应集中于留  
守人口集中的农村及小城镇要提升农村教师特别  
是边远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逐步缩小与城镇教师  
的待遇差距切实保障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的受  
教育权积极吸引外来人才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  
促进农村的教育发展。  
20]  
要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吸引优质劳动力特  
别注重维系农村留守人口权益构建新型农村劳动  
力与政府助推双轮驱动的人口发展模式。  
新农村建设拉力下的人口红利再分配模式  
新农村建设对于偏远地区农村改善生活生产  
环境而带来的边际效用要大于条件优越的区域所  
以政府对落后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要更加重视决不  
能因为新一轮城镇化的大环境而再一次滞后农村发  
应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吸引优质劳动力回农  
村就业创业防止农村劳动力结构断层实现人口  
红利再分配一方面外流的优质劳动力许多从事  
建筑类职业而新农村建设同样需要大量的建筑类  
劳动力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吸引优质劳动回乡  
就业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在中心城市的工作  
过程中学到部分大型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知识技能,  
并且积累一定的原始资本为回乡创业打下了基础。  
政府应放宽创业政策增加对新型农业的科技培训  
和创业培训金融部门提供贴息贷款放宽金融政  
引导优质劳动力回乡创业。  
3.“弱势群体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人力资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然而,  
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源开发却往往被政府和  
学者所忽视过去解决农村弱势群体脱贫问题往往  
是比较重视直接的物质救助这种方法的最后结果  
是治标不治本以致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状况代代  
21]  
相传因此应将农村弱势群体作为人力资源看  
开发利用适宜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源发展与  
农村留守劳动力互补性产业特别是适合农村妇女  
和老人的产业使其农村产业结构适应留守人力资  
源现状以现代农业发展为契机建立新型的农村  
合作组织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以新农村  
建设为载体创新农村人口管理载体具体操作上,  
比如积极推进农村成人教育建立健全农村成人教  
育发展机制和平台增强农村成人教育的覆盖面和  
实用性统筹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注重引导农村职教  
设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实施重点专业  
建设培养适合农村的人力资源。  
惠及农村留守人口利益的专项工程模式  
农村优质劳动力流失后农村只剩下老人妇女  
和儿童等留守人口这类农村人口特别脆弱需要多  
方位的支持和保障这就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  
福利制度剪断户籍身份与福利待遇之间的联系短  
期内建立城乡协调均衡的福利制度远期逐步推进  
统一的国民福利体系特别要实施惠及农村留守  
人群利益的专项工程。  
结论与讨论  
从城乡分割的二元发展到城乡一体的实践探  
中国的城乡非均衡性与农村及农村人口发展滞  
后有直接的关系城乡一体化是目的更是一个过  
1)实施农村养老专项工程四川是农业人口  
86  
曾永明城乡分割城乡一体与农村人口发展———兼论四川省农村人口发展模式  
当前处于新型城镇化阶段城镇化过程中农村  
人口发展是绝不能回避的议题未来的城镇化过程  
不能再一次牺牲农村发展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有序转移农村剩余  
劳动力特别要做到转移的完全性积极探索农村人  
口发展之路就四川而言要充分吸收成都统筹城  
乡改革发展的经验纠正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城乡  
雷同化的理解偏误其农村人口发展模式需要结  
合四川新型城镇化异质性发展路径分区域分类型  
寻求符合因地制宜要求的多元化的农村人口发展  
模式。  
注释:  
就城乡资源配置状态在盒子的边界上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一般的交换或生产的帕累托分析是存在的。  
具体的埃奇沃斯盒状图的分析原理经济效率的判别标准和帕累托最优标准参见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等论著篇幅所限,  
这里不一一阐释本文直接给出分析结论。  
以住房成本为主这里以2011 年商品房均价5357 元和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2.7 平方米计算住房成本加之其他成本估算为  
20 万元。  
具体求解方法见参考文献[7][15]。  
参考文献:  
1]Lipton, M. Why Poor People Stay Poor Urban Bias in World Development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2]梁亚敏梯度模式跳跃模式与雁阵模式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1,(2).  
3]陈文胜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现实困境———基于湖南省万户农户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0,(5).  
4]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J].人口研究,2004,28(2).  
5]刘爱玉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12,(1).  
6]张孝德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政府悖论与城市化泡沫[N].中国信息报,2004⁃04⁃16.  
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8]刘广浩平均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及消除路径[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0,(4).  
9]林聚任王忠武论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与新型城镇化的道路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12,(9).  
10]叶继红城市新移民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与推进策略基于城郊农民集中居住区的问卷调查[J].中州学刊,2012,(1).  
11]徐持平刘庆徐庆国集中居住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基于湖南长沙郊区的农村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0,11(5).  
12]孙远东社区重建抑或国家重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公共治理[J].苏州大学学报,2011,(5).  
13]周勇李春红张涛基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视角的农村人口城市化重庆模式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  
14]郑万军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农村人口转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8,(11).  
15]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6]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R].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7]汤耀国户籍改革受阻地方政府户口背后利益是问题根本[J].经济管理文摘,2006,(3).  
18]曹宗平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实施多元化转移[J].农村经营管理,2009,(11).  
19]李新平徐睿人口红利产业承接与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以成都城乡统筹试验区为背景[J].西北人口,2010,31(4).  
20]易文彬城乡关系视域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J].学术论坛,2011,(6).  
21]孟凡军农村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0(3).  
责任编辑苏雪梅]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