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1 卷第期  
2014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1,No.1  
January,2014  
宋实录川蜀作者群初探  
安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430072)  
摘要在两宋有据可考的宋实录修纂官员253 人次中川蜀地区达44 人次之多居各地之首约占全部人数  
的六分之一反映了宋代川蜀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态南宋时期由于中原的丧失和川蜀在国家版图中地位  
的突显使川籍实录作者人数剧增超过了号称人文渊薮的浙江和江苏川蜀实录作者之众与当地的史学家族及  
其所形成的史学传统有关出现了纵贯南北两宋的成都华阳范家南宋崛起的眉州丹棱李家和邛州蒲江高家此  
眉州眉山的苏轼和隆州井研的李心传投身于实录修纂也加重了川蜀实录作者的份量。  
关键词宋实录》;作者群蜀文化  
中图分类号K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401⁃0014⁃08  
[1]卷二[2]卷一六○  
是中国文化  
作为天府之国的川蜀  
是该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荣衰进而影响到该地的  
人才增减以及这些人才对国家史学贡献的大小目  
关于四川古代史家的研究学界已有一定的成  
在西部的主要产区”,与东部的江浙遥相对应川蜀  
所拥有的这一崇高地位在史学上也有突出的显现。  
特别是两宋时期川蜀籍史家大放异彩撰成许多重要  
的史学著作如成都华阳人范祖禹的唐鉴》、成都人  
吴缜的新唐书纠谬》、新津人张唐英的唐史发潜》、  
眉州丹棱眉山市丹棱县人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  
》、隆州井研今属四川乐山市人李心传的建炎以  
来系年要录两宋时川蜀地区包括成都府路梓  
州路南宋改潼川府路)、利州路南宋后期分为利州  
东路利州西路)、夔州路等虽然包含了今重庆市但  
[3-6]  
但据笔者目力所及尚无专门研究宋实录》  
作者群的论著故本文不揣冒昧拟就此问题加以探  
。  
国史宋实录与川蜀地方作者  
宋实录是两宋朝廷组织修纂的官方史书属于  
国史系统反映的是以皇帝为核心的全国政事属  
于编年附传体裁的当代史。 《宋实录的修纂和应用,  
关乎大宋王朝的祖宗家法祖宗规模”。 宋高宗  
曾明确指出:“令进累朝实录》,盖欲尽见祖宗规模,  
宋实录的作者却分布于阆州成都华阳双流新  
),眉州眉山丹棱青神),蜀州新津崇州),邛州  
临邛蒲江),汉州绵竹永康军青城县顺庆南充),  
7]卷九高宗九》[8]卷一八上宋高宗五》  
此是朕家法要得遵守!”  
除宋  
末战乱时期外宋廷自始至终都遵循祖制编修实录。  
隆州井研等地皆在今四川省境内本文所论川蜀  
作者便指今四川省的作者虽然四川是今天通行的  
地理概念但以四川盆地为主要地理单元所形成的特  
殊的生态环境则并不受行政区划的变化而改变其对  
史学人才孕育所赋予的自然条件是既定的变化的只  
正如洪迈所言:“检照国朝典故累圣祔庙之后即诏国  
9]2789-2790  
两宋共有16 朝皇帝北宋  
史院修纂实录》。”  
历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  
九朝南宋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恭帝  
七朝除南宋度宗和恭帝外均修有实录共计14 朝实  
收稿日期2013⁃06⁃20  
作者简介谢贵安(1962—),湖北襄阳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史学  
理论与史学史。  
14  
谢贵安ꢀ 《宋实录川蜀作者群初探  
其中太祖实录又修过,《神宗实录先后修  
哲宗与徽宗实录各修过高宗孝宗光  
实录也各修过。  
川蜀史家对宋实录的修纂并非一开始就占有  
优势而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  
相比较而言川蜀实录作者北宋时较少只有 人  
南宋时达到极盛多达35 人次 大致而言经历了  
从无到有到盛的三个阶段。  
作为国史的宋实录》,其作者由朝廷选拔来自  
宋代史馆国史院实录院以及其他馆阁机构但例无  
专官多为兼职故不一定纂修到底经常半途置换。  
可以说,《宋实录的修纂者并非专意挑选而具有某  
种程度的随意性正是在这种随意中川蜀籍作者较  
大规模地入选的事实反映出川蜀籍作者较高的素质  
和四川地区文化发达的状态是川蜀人才多的概率作  
用的结果。  
第一阶段北宋初川蜀籍作者的缺席  
川蜀作者修纂宋实录并非一开始就具有优势。  
据最初所修的太祖实录的四次修纂与太宗实录》  
的修纂共五次纂修中都没有川蜀人的身影。 《太祖实  
初修人次其中河北河南籍各人次山东江  
苏各人次未知籍贯人次二修人次其中河北3  
人次江苏人次三修人次其中河北人次河  
山东各人次江苏人次四修人次其中河  
江西各人次山东湖北各人次宋太宗实  
的修纂有人次其中江苏人次河南河北山  
福建各人次未知籍贯人次 在以上出场人员  
河北最多10 人次河南次之人次山东和  
江苏再次之各达人次江西人次湖北福建各1  
人次可见在北宋初期参与实录修纂最多的作者还  
是中原地区而川蜀竟无一人参与直到宋仁宗继位  
开始修纂真宗实录川蜀人才正式登上实录  
修纂的舞台并一发而不可收拾成为越来越重的修纂  
主力。  
清实录修纂人员完备地附载于每部实录之  
前不同,《宋实录的修纂人员连同实录本身都已散  
只能依据考证尽量弄清其作者情况 据笔者的  
粗略统计宋代共进行了26 次修纂纂成14 朝实录,  
有据可考的修纂官员共达253 人次由于有些人多次  
出纂不同的实录故本文以人次来计算),其中川籍作  
者共44 人次约占1/ 6,17.39%(详见表1)。  
1.宋实录修纂人员省籍概况表  
省籍今日)  
四川  
人次所占比例  
所占平均数  
1/ 6  
44  
40  
34  
29  
26  
24  
17  
11  
10  
17.39%  
15.81%  
13.44%  
11.46%  
10.28%  
9.49%  
6.72%  
4.35%  
3.95%  
2.37%  
1.98%  
0.79%  
0.40%  
0.40%  
浙江  
1/ 6  
福建  
1/ 7  
北宋初期川蜀尚未完全融入中原加上王小波李  
顺起义导致的川蜀与中原的疏离似对这种局面有一  
定程度的影响至道初太宗认为:“蜀民轻浮好为游  
官吏政宽能与之浮沉民即便安若稍执纲纪动  
即怨怼。”南宋时曹彦约读此后指出:“祖宗时广南、  
川蜀向化未久择平允识事体及政宽与之浮沉者治之,  
江西  
1/ 9  
河南  
1/ 10  
1/ 11  
1/ 15  
1/ 23  
1/ 25  
1/ 42  
1/ 51  
1/ 127  
1/ 253  
1/ 253  
江苏  
河北  
山东  
10]卷四  
乃其宜也。”  
说明宋初川蜀地区文化积淀尚浅。  
安徽  
这对宋初川蜀史才的沉寂有明显的影响。  
湖北  
第二阶段北宋中后期川蜀作者的出现与渐盛  
仁宗乾兴元年(1022),川蜀作者趁修真宗实录》  
之际登上了实录修纂的舞台虽然北宋川蜀作者只  
占两宋整个该地实录作者的20.45%,但毕竟实现了零  
的突破并逐步增多最先登上这个舞台的是阆州今  
阆中市陈尧佐。  
山西  
广东  
陕西  
湖南  
未知籍贯董淳、  
宗度任守忠)  
1.19%  
100%  
1/ 84  
乾兴元年十一月癸酉朝廷命令翰林学士承旨李  
翰林学士晏殊修真宗实录》,不久又命翰林侍讲  
学士孙奭知制诰宋绶度支副使陈尧佐同  
总计  
253  
从表 可以看出四川作者人数最多占整个修纂  
11]卷九九[8]卷六宋真宗二》[12]卷三五  
人员的比例最大反映了宋代川蜀地区文化发达的盛  
况以及在史学上所具有的实力。  
与陈尧佐作同事且有据  
可考的共前后两任监修冯拯和王钦若一起从事  
实录修纂的有李维晏殊孙奭宋绶王举正和李淑。  
川蜀作者修纂宋实录的阶段性特征  
1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陈尧佐字希元是川蜀第一位修纂宋实录的作者。  
欧阳修在所撰陈文惠公尧佐神道碑中指出陈尧佐  
平生奏疏尤多”,悉焚其稿”,其他著作文集》  
三十卷又有野庐编》、《潮阳编》、《愚丘集》,多慕韩  
此前立场倾向旧党的川蜀籍作者及其门徒们全军覆  
无一人入选。  
不过徽宗时初修哲宗实录,19 位新党作者  
仍有位川籍作者 邓洵武是成都双流人字子  
在初修哲宗实录他的地位比较重要 他是  
以中书舍人给事中兼侍讲修撰哲宗实录 据  
宋史卷三二九邓绾子洵武传:“洵武字子常,  
第进士为汝阳簿。”绍圣中担任过国史院编修官撰  
神宗正史》,“议论专右蔡卞诋诬宣仁后尤切史祸  
之作其力居多”;徽宗初改秘书少监,“既而用蔡京  
荐复史职……进洵武中书舍人给事中兼侍讲修撰  
13]卷十五  
愈为文与修真宗实录》,又修国史》”  
晁  
公武在郡斋读书志卷四介绍陈尧佐时称:“陈尧佐,  
字希元阆州人端拱初进士累迁三司副使永  
定实录》(真宗实录》),擢知制诰历韶寿、  
郑八州景祐四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  
后以太子太师致仕年八十二卒。”当然陈尧佐与  
修实录时仍未能改变当时的中原主力格局其同事  
河北籍有江西有河南山东江苏各1  
。  
2]卷三二九  
哲宗实录》,迁吏部侍郎”  
除邓洵武外张商  
英也是川蜀作者是蜀州新津人哲宗亲政后,“商英  
积憾元祐大臣不用己极力攻之”,但崇宁时却与蔡京  
议政不合罢知亳州入元祐党籍”;大观四年除  
中书侍郎拜尚书右仆射他为政持平劝徽宗节为何  
执中等所排挤后官复原职宣和三年卒终年79  
仁宗实录修纂时川蜀的作者开始占有一定  
的优势。 《仁宗实录修纂者有据可稽的共11其中  
河南籍排名第一但此时的川蜀作者王珪、  
范镇),与河北并列第二福建湖北各反居其下,  
未知籍贯者 川蜀并非仅仅是人数上占有优势,  
而且在地位上也有表现王珪是第一批任命的排名第  
一位的仁宗实录修纂官员位列贾黯范镇宋敏  
2]卷三五一张商英传》  
另一位川蜀作者是蹇序辰 据载:  
崇宁元年九月癸卯翰林学士蹇序辰兼修国史实录  
15]卷一三二徽宗皇帝·讲议司》  
他是刑部侍郎  
修撰讲议详定官。”  
11]卷一九九嘉祐八年十二月庚辰  
吕夏卿韩维之上  
王珪,“字  
蹇周辅之子也是成都双流人为邓洵武的老乡看来  
同入实录院修史并非偶然绍圣中提议将元祐旧党  
的言论,“选官编类入为一帙”,促成元祐党禁蔡京  
为相后复拜刑部礼部侍郎为翰林学士进承旨后  
黜知汝州苏州移永州安置。  
2]卷三一二王珪传》  
禹玉成都华阳人”  
他排名仁宗实录》  
作者的首位地位自然比较特殊当贾黯调台谏和宋  
敏求外贬时都由王珪挑头上疏出面挽留范镇,《宋  
卷三三七有传字景仁成都华阳人”,与王珪  
是老乡修纂中应该有所配合。  
第三阶段南宋川蜀籍作者群的崛起与鼎盛  
王珪将他的地位延伸至英宗实录的修纂中。  
南宋时北方中原地区沦陷川蜀在全国中的地位  
骤增文化繁盛人才众多在实录修纂中占有更大的  
优势南宋前期川蜀籍作者群崛起修纂人数达到鼎  
占两宋整个川蜀实录作者的79.55%。  
英宗实录修纂者有据可稽的共其中提举,  
编撰官员刊定刊定者便是王珪。  
北宋晚期川蜀籍作者逐渐增多哲宗元祐元年  
第一次修纂神宗实录参加修纂的史官有据可考  
的共有19 其中川籍作者有即著名的文学家  
苏轼和著名的史学家范祖禹虽然川籍修纂者人数不  
占优势但二人都十分知名苏轼在元祐二年任翰林  
院学士兼侍读时预修神宗实录》。 范祖禹是元祐元  
年闰二月丙申被任命为实录检讨的:“著作佐郎范祖禹  
绍兴时重修了北宋神钦四朝的实录四  
修本神宗实录始修于绍兴四年五月完成于绍兴六  
年正月参加修纂的史官有据可考的共有17 其中  
有三位川籍作者范冲任申先和常同四修是对绍圣  
本实录的否定故旧党后裔占据上风范祖禹之子范  
冲担任直史馆是实际的四修本神宗实录修纂的负  
责人绍兴四年夏四月以范冲直史馆重修神宗哲  
实录》。 “冲父祖禹元祐中尝修神宗实录》,尽书  
王安石之过以明神宗之圣其后安石婿蔡卞恶之祖  
禹坐谪死岭表至是复以命冲”,高宗对他说:“两朝  
大典皆为奸臣所坏故以属卿。”范冲于是论熙宁创  
元祐复古绍圣以降弛张不一本末先后各有所  
又极言王安石变法度之非蔡京误国之  
11]卷三六八元祐元年闰二月丙申  
实录院检讨官。”  
范祖禹本来  
被任命为右正言但当时吕公著为左丞,“祖禹以婿嫌  
改著作佐郎为实录院检讨官迁著作郎兼侍讲”,后  
迁右谏议大夫兼实录院修撰”,在绍圣遭到弹劾,  
言者论祖禹所修实录以为诋斥先帝”,而一贬再  
14]卷七七范祖禹传》  
绍圣间二修神宗实录》,对元祐本进行否定故  
16  
谢贵安ꢀ 《宋实录川蜀作者群初探  
来系年要录卷一七载绍兴六年十二月辛酉二十  
2]卷四三五儒林列传五》  
”  
另一位直史馆是任申先字德初眉州眉山人是  
八日),“张浚监修国史”。 《哲宗实录此时仍在修纂  
之中因此张浚除任五修神宗实录监修外必为哲  
宗实录监修除了张浚外还有一位与其意见不合的  
川蜀作者范冲在重修哲宗实录之初赵鼎是行政  
负责人而具体的业务负责人当首推范冲范冲代表  
元祐党人后裔的立场对旧党子孙很是照顾,“司马光  
率先弹劾章惇的左正言任伯雨次因任伯雨遭新党蔡  
卞等人的迫害而受到牵连,“用匿名书复逮其仲子申先  
赴狱”, 申先在狱锻炼无所傅致乃得  
2]卷三四五任伯雨传》  
”  
据陈骙南宋馆阁录 卷八官联  
》,知任申先绍兴五年七月以起居舍人兼直史馆与  
神宗实录》。  
19]卷五四四儒林传》  
家属皆依冲所冲抚育之”  
与范冲配合  
修撰官常同字子正是邛州临邛人故监察御史  
常安民之子绍兴四年,“除起居郎中书舍人史馆修  
”,上疏论神哲二史云:“绍圣时则章惇取王安石  
的另一位川蜀作者是前面提到过的常同然而与四  
神宗实录时不同此时重修哲宗实录》,出现了  
其他的川蜀作者史馆修撰勾涛即是其一。 《宋史卷  
三八二传云:“勾涛字景山成都新繁人登崇宁二年  
进士第”,绍兴八年,“除史馆修撰重修哲宗实录》”,  
日录私书改修神宗实录》;在崇宁后则蔡京尽焚  
时政记》、《日历》,以私意修定哲宗实录》”,认为  
2]卷三八二勾涛传》  
不可信于后世”,高宗深嘉纳”,乃命常同担任修  
六月,《实录进一秩就馆赐宴”  
2]卷三七六常同传》  
参与哲宗实录重修的秘书少监苏符也是川蜀眉山  
他因为元祐政事屡致分更”,提出非符所宜参  
”, 想打退堂鼓高宗乃令其修纂日  
然而在四修后,《神宗实录又进行了第五次修  
发动者是川蜀人张浚他在赵鼎罢相后从绍兴六  
年十二月至七年九月独任宰相于七年六月六日正式  
推动了对神宗实录的第五次修纂试图否定赵鼎的  
四修本张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人进士及第高宗初  
升为礼部侍郎后任知枢密院事出任川陕宣抚处  
置使绍兴五年出任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  
密院事六年十二月代替赵鼎担任神宗实录监修,  
推动实录的改修。  
17]卷一一一绍兴七年五月癸巳  
》  
他的名字。  
因此修成后的名单中便没有  
徽宗实录初修始于绍兴七年闰十月终于绍兴  
二十八年十一月长达21 据现有史料考知实际  
参加修纂的史官共有18 其中川籍作者 其一  
便是成都华阳人范冲担任直史馆徽宗实录初  
期修纂工作中主领其事。 “高宗南渡……预修徽宗  
实录》。 方是时范冲领史局翌以文辞进删润功居  
最为配合张浚改修的是他的老乡著作郎何抡,  
20]卷四人物考·朱翌》  
,《神宗实录已成书矣至是乃用著作郎永康何  
”  
高宗曾指出:“ 朕向尝论范冲修  
16]卷二一绍兴七年五月乙丑  
抡刊正讹谬”  
何抡字抡仲永康军  
徽宗实录》,惟当记政事之大可为法者其细事自不  
青城县人也是进士出身绍兴五年张浚所引”,  
必书大抵史官须有经学乃可用  
17]卷八五绍兴五年二月庚子  
[16]卷三一绍兴十三年夏四月辛巳  
何抡从左宣教郎升为秘书郎  
七年,  
。”  
高宗提出修纂原则面对的  
时任著作郎的何抡在宰相张浚的支持下提出刊正四  
修本神宗实录的讹谬并积极从事刊修工作用签  
是范冲这足以表明范冲在当时史馆中的特殊地位。  
另一位修撰官勾涛是成都新繁人续通志 卷三  
八二本传载绍兴间,“复修徽宗实录》,涛以中书舍  
人吕本中荐丞相赵鼎谕旨宜婉辞纪载”,但勾涛回答  
:“崇宁大观大臣误国以稔今祸藉有隐讳如天下  
18]卷七官联上》  
贴和涂抹的形式改正前修实录的错误  
然  
五修本神宗实录因张浚被贬,“抡不自安遂撤  
17]卷一二一绍兴八年八月壬午  
被迫终止。  
去前日签贴焚之”  
[19]卷三八二  
神宗实录的第六次修纂是在绍兴七年十月,  
野史何?”  
赵鼎复相后进行的是对五修的否定对四修的回归;  
任用的人员多是张浚执政时遭到打击的史官故六修  
无一川蜀人。  
重修徽宗实录从孝宗乾道六年十二月始至淳  
熙四年三月完工有据可考的川籍作者有其一  
是眉州丹棱人修撰官李焘其二是其子检讨官李垕。  
钦宗实录的修纂人员多失载今有据可稽的作  
者中无一人为川蜀籍这在南宋实录修纂中是不多见  
的现象。  
重修本哲宗实录始修于宋高宗绍兴四年五月,  
成书于绍兴八年九月参加修纂的史官有据可考的共  
16 其中川蜀籍作者便有约占三分之一。  
张浚一度担任哲宗实录重修的监修赵鼎罢相后,  
张浚独任宰相直至绍兴七年九月据李心传建炎以  
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高宗实录》,迄光、  
理宗始完竣前后修纂者约12 其中川蜀人有,  
1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占四分之一继张浚后川蜀人胡晋臣再次负责实录  
纂时川蜀作者仍然占有较大的比例。 《宁宗实录始  
修于理宗嘉熙二年(1238)三月己未并分次进呈景  
定四年(1263)六月庚午最后由贾似道进呈在这漫长  
25 年时间里根据现有史料共有15 人参与了宁  
宗实录修纂真正参与实录修纂的是李心传高定  
高斯得黄震张显赵汝腾袁甫等人其中李心  
高定子和高斯得三人为川蜀籍作者占全部作者的  
五分之一。 《理宗实录 的修纂人员多不可考据现  
有史料能够考证出 修纂过孝宗宁宗等实录的  
高斯得无疑是理宗实录的修纂者故川籍作者占  
三分之一。  
院的全面工作张浚是实录院的监修而胡晋臣是实  
录院的提举相当于监修)。 宋会要辑稿绍熙  
元年十二月十三日诏参知政事胡晋臣提举实录  
”。 胡晋臣字子远蜀州今四川崇州 担任具  
体修纂工作的也有川蜀人杨大全是高宗实录 的  
检讨官字浑甫眉州青神人乾道八年进士庆元元  
,“高宗实录》,充检讨官”,先是韩侂胄专权笼  
络杨大全,“大全笑谢决不往明日遂丐外实  
将上矣上必推恩大全去不少待”,是一位正直  
2]卷四○○《杨大全传》  
的史官  
理宗时朝廷有意重修高宗实  
》,著名的史学家李心传便是改修高宗实录的修  
纂者之一。  
修纂宋实录的川籍史学家族和名家  
川蜀作者之所以在国史宋实录修纂中独领风  
与川蜀的文化教育渐趋发达有关更与这种文化养  
成的史学家族的兴起有关宋实录的修纂中仅  
川蜀的几大史学家族的出现就使实录修纂中川籍作  
者成员大增占有绝对的优势两宋时期在实录修纂  
领域川蜀形成了三大史学家族分别是成都华阳范  
眉州丹棱李家和邛州蒲江高家。  
孝宗实录光宗实录的初修大约是一起进  
行的作者基本相同均是其中川蜀作者都是一  
他就是眉州丹棱人李壁字季章其父是著名史学  
家李焘有家学渊源故傅伯寿特地推荐他接替自己修  
孝宗实录》,但随着李壁地位的不断攀升,“不复领  
2]卷三九八李璧传》  
史事矣”  
虽然上述二实录初修时川籍作者只有一人但  
孝宗实录光宗实录同时重修时川籍作者却达  
1.成都华阳范家  
成都华阳范家史学人才辈出这个家族是一个  
历久不衰纵贯南北两宋的史学世家出现了好几位  
宋实录的修纂人员为宋代史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  
。  
到鼎盛据考前后与修者共13川蜀人有魏了翁、  
李埴游似李心传高斯得高定子竟然多达几  
乎占了一半邛州蒲江人魏了翁以兵部郎中太常少  
秘书监兼实录院检讨居此职长达二年之久曾上  
作为范家第一代实录修纂官员的是范镇字景仁,  
其学本六经》”,却在史学上也成就了一番事业范  
镇举进士后先后任馆阁校勘直秘阁起居舍人集贤  
殿修撰和同修起居注翰林学士等与文化相关的官  
论实录缺文疏》,提出改修的措施理宗端平二年七  
魏了翁又以权礼部尚书兼任实录院的同修撰眉  
州丹棱人李埴和游似是端平间孝光两朝实录的同  
修撰理宗端平元年八月李埴以权刑部尚书兼实录  
院同修撰三年九月游似以礼部侍郎兼实录院同修  
2]卷三三七范镇传》  
在担任翰林学士的时候他参与修纂  
宋仁宗实录》。 资治通鉴后编嘉祐八年十  
21]卷九官联三·实录院同修撰》  
游似后又升为实录院修撰为  
二月庚辰,“命翰林学士王珪贾黯范镇撰仁宗实  
12]卷七一宋纪·仁宗》  
此他上疏请辞但皇帝下诏(《朝议大夫新除礼部尚书  
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侍读游似辞免升兼修国史  
兼实录院修撰恩命不允诏》)指出:“纂修史籍由同而  
盖彝典也卿学该百氏才擅三长论撰逾年善于  
其职晋升一级以示宠褒胡执谦冲谓难冒处 能  
于前而不能于后岂有是哉毋弃尔成亟祇朕命所  
》”  
范镇的侄孙从孙范祖禹是成都华阳范家第二  
代实录修纂专家字淳甫一字梦得从小失去父亲,  
叔祖镇抚育如己子”,可以说受到范镇的深刻影响,  
对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范祖禹中进士甲科后并没  
有立即入仕做官而是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  
洛十五年不事进取”,在修纂资治通鉴的过程中,  
范祖禹还撰写了唐鉴十二卷,“深明唐三百年治  
”,学者尊之为唐鉴公”。 范祖禹的史学才华受到  
司马光的赞赏称自己纂次淹久致其沉沦”,而范祖  
22]卷二  
辞宜不允。”  
超过一年而且做得很好既然能于前”,就一定  
能于后”,所以降诏慰留隆州井研人李心传邛州  
蒲江人高斯得高定子叔侄均与修重修光孝两朝  
从中可见游似是真正从事过实录修  
14]卷七七范祖禹传》  
实录是史学川军最盛的时期。  
禹则能安恬静默若将终身者”  
范祖禹除著作佐郎神宗实录检讨迁著作  
哲宗  
南宋最后两朝实录宁宗实录理宗实录修  
18  
谢贵安ꢀ 《宋实录川蜀作者群初探  
2]卷三三七范镇从子百禄从孙祖禹传》  
他担任检讨是在  
郎兼侍讲”  
李垕早于其父而亡但父子同修徽宗实录一事却  
载于史册。  
除了这位早亡的长子李垕外李焘还有两个儿子  
元祐元年闰二月丙申,“著作佐郎范祖禹为实录院  
11]卷三六八哲宗元祐元年闰二月丙申  
后兼国史院修撰绍  
检讨官”  
述时期,“言者论祖禹修实录诋诬”,连贬偏远之  
也参与了实录的修纂其一是四子李壁参与了孝宗  
实录光宗实录的初修当时朝廷任命傅伯寿  
和陆游修纂二书但两人年纪太大只得各举一人代替  
自己两朝纲目备要卷七载:“陆荐京西转运判  
官李大异傅荐新除夔州路提点刑狱李壁。”李壁在修  
实录时升迁太骤,“为秘书少监迁宗正少卿直舍人  
以至执政不复领史事矣”。 其二是五子李埴在端  
平元年八月以权刑部尚书兼实录院同修撰参与了正  
在进行的孝宗实录光宗实录的编  
2]卷三三七范镇从子百禄从孙祖禹传》  
范祖禹的儿子范冲字元长是成都华阳范氏家族  
的第三代实录修纂专家登绍圣进士第南宋绍兴四  
,“亟诏重修神哲两朝实录》,召冲为宗正少卿兼  
直史馆冲父祖禹元祐中尝修神宗实录》,尽书王  
安石之过以明神宗之圣其后安石婿蔡卞恶之祖禹  
2]卷四三五儒林列传五·范冲传》  
坐谪死岭表至是复以命冲”  
另据宋史卷二七高宗纪四:“(绍兴四年五月  
癸丑四日以范冲为宗正少卿兼直史馆重修神  
21]卷九官联三·实录院同修撰》  
兄弟俩可以说是接力从事孝、  
哲宗正史》、《实录》。”高宗对他说:“两朝大典皆  
为奸臣所坏故以属卿。”范冲修神宗实录》,“考  
一书明示去取旧文以墨书删去者以黄书新修  
光两朝实录的初修和再修。  
3.邛州蒲江高氏家族  
稍后于丹棱李氏崛起的是邛州蒲江高氏高家也  
是南宋时实录修纂的著名史学世家叔父高定子和侄  
子高斯得都是南宋实录的修纂者前者修纂了孝宗  
实录》,后者于理宗时与修了孝宗实录的重修本。  
高定子字瞻叔嘉泰二年举进士后迁太常少卿  
兼国史院编修官起居舍人后改翰林院侍讲权礼部  
尚书升兼侍读和直学士曾因修孝宗宁宗日历之  
,“擢拜翰林学士知制诰兼吏部尚书升兼修国史、  
实录院修撰赐衣带鞍马”;在理宗时领史事”,做过  
实录院修撰参与了孝宗实录的修纂工  
2]卷四三五儒林列传五·范冲传》  
者以朱书世号朱墨史’”  
后改  
任实录修撰迁起居郎改翰林侍读学士终年75 。  
成都华阳范氏家族还有一个姻亲也是实录修纂  
的重要官员他就是范祖禹的岳父吕公著是元祐初  
2]卷三三六吕公著传》  
继司马光之后的神宗实录提举官  
如果说成都华阳范氏家族纵贯两宋的话那么眉  
州丹棱家族则是南宋崛起的新兴史学世家。  
眉州丹棱李焘家族  
南宋时眉州丹棱李氏家族崛起形成著名的史学  
世家出现了李焘及其子李垕李壁和李埴一门四杰的  
盛况。  
2]卷四高定子传》  
高定子对其侄高斯得的史学产生了  
一定的影响。  
李焘不仅是著名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作者而  
且还是徽宗实录的修纂者 李焘字仁甫绍兴八  
擢进士第调华阳簿,“博极载籍搜罗百氏慨然以  
史自任本朝典故尤悉力研核”,又撰成续资治通鉴  
长编》,为纂修徽宗实录奠定了史学基础乾道五  
,“迁秘书少监兼权起居舍人寻兼实录院检讨官”;  
淳熙改元进秘阁修撰权同修国史权实录院同修撰;  
当时“《徽宗实录置院已久趣上奏篇”,李焘推荐吕  
祖谦为秘书郎兼检讨官参与修纂他自己也升为敷文  
阁直学士兼侍讲同修国史在重修徽宗实录中发  
高斯得字不妄拥有很好的修史基础除受叔父  
影响外还修过国史会要和要录担任过侍立起居注。  
绍定四年李心传以著作佐郎领史事,“即成都修国  
朝会要》”征辟高斯得为检阅文字分修光宁  
二帝》”,寻迁史馆校勘,“时斯得叔父定子以礼部  
∙∙∙∙∙∙∙∙∙  
尚书领史事时人以为美谈”,后因直言为人所陷乃杜  
∙∙∙∙ ∙∙∙∙∙∙  
门不出度宗即位召为秘书监,“擢起居舍人兼国史院  
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兼侍讲”,兼权工部侍郎,“遂兼  
2]卷四高斯得传》  
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仍兼侍讲”  
另据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官联一·少监:“高斯  
,(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五月以礼部郎官兼国  
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除少监),兼职依旧当  
月兼直史馆七月时暂兼权侍立修注官。”也就是在他  
担任实录院检讨和同修撰时期,《孝宗实录正在修  
直到景定二年(1261)该实录才宣告完成高斯得  
还参与宁宗实录的修纂最重要的证据是他在所著  
2]卷三八八李焘传》  
挥了巨大的作用  
实际上是重修徽宗实  
的业务负责人正因为如此,《宋史卷二艺  
文志二便径称“《徽宗实录二百卷李焘重修”。  
李焘的长子李垕也参与了徽宗实录的修纂,  
既中制科为秘书省正字寻迁著作郎兼国史实录院  
[2]卷三八八李焘传》  
编修检讨官父子同主史事搢绅荣之”  
∙∙∙∙∙ ∙∙∙∙  
1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耻堂存稿卷五书事中说:“比年,《宁录登进之  
嘉熙二年三月壬子,“以李心传为秘书少监史  
馆修撰修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国史》、《 实  
》”。  
秀岩与予先后去国”,“不知后来秉笔者果能搜罗”  
那些直言强谏的奏书否话中透露自己曾与修宁宗  
实录》,但当宁宗实录大功告成时他与秀岩即李  
心传都已离职。  
苏轼和李心传等人的加盟增加了宋实录中川  
蜀修纂者的份量他们与上述史学家族和其他川蜀籍  
实录修纂者一起促成了川蜀史家在国史修纂中的优  
势地位反映出两宋时期川蜀地区史学人才之盛和成  
就之大并在若干领域超越其他地区。  
其他史学名家  
除了史学家族在修纂宋实录时十分突出外川  
蜀地区的名家参与宋实录的修纂也令人瞩目 宋  
代时川蜀地区史才纷出宋实录的修纂中也出  
现了许多史学名家的身影如前面提到的唐鉴 和  
总之宋代川蜀地区宋实录修纂人员居各省  
以今天行政区划为准之首约占全部人数的六分之  
反映了宋代川蜀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特  
别是在南宋时期由于中原地区的丧失川蜀在国家版  
图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川籍实录修纂者人数剧增在所  
有各省的与修人员中占有优势地位超过了号称人文  
渊薮的浙江和江苏川蜀宋实录作者之众与当地  
史学家族及其所形成的史学传统有关出现了纵贯南  
北两宋的成都华阳范家南宋崛起的眉州丹棱李家和  
邛州蒲江高家与此同时宋代实录修纂中还出现了  
一些名家和大家如眉州眉山的苏轼和隆州井研的李  
心传成为南宋历史的耀眼明星加重了两宋时川蜀实  
录修纂者的份量尽管地理环境并非决定文化和史学  
的唯一因素但同一环境内会造成相互间的攀比和彼  
此的感染导致某种文化氛围的形成从而影响该地区  
人的素质和行为取向在川蜀作者中政治立场一般  
倾向于王安石变法中的稳健和保守派旧党”(如范祖  
苏轼等),这不仅与作者自身的政治取向有关而且  
也深受南宋政局的影响南宋建立后朝廷清理新党  
及其史学有意任命旧党后裔如川蜀史官范冲等对  
钦实录或修改或新修对川蜀作者比例的  
加大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资治通鉴作者范祖禹,《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作者李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名家投身于宋实录的修  
如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作  
者李心传等。  
苏轼在神宗实录修纂中有较大的贡献宋  
本传载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少时由母亲程  
氏亲授以书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祐  
二年参加礼部会试为主考欧阳修赏识他对王安石  
变法持否定态度元祐元年任翰林学士二年兼侍  
四年因论事为当权者所恨苏轼恐不见容请外,  
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哲宗亲政后再遭贬斥他  
是在元祐二年任翰林院学士兼侍读时与修神宗实  
。  
李心传(1166—1243),字微之隆州井研人理宗  
朝廷有意重修高宗实录》,李心传便是改修高宗  
实录的修纂者之一与此同时他还参与改修了孝  
宗实录》、《光宗实录宁宗实录》。 理宗宝庆四年  
1231),即担任实录院检讨官嘉熙二年(1238)三月  
己未,“以著作郎兼权工部郎官李心传为秘书少监史  
馆修撰专一修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国史》、  
8]卷三三宋理宗三》  
实录》”  
宋史卷四十二理宗纪  
注释:  
川蜀是宋代四川的俗称南宋程珌在洺水集卷二奏疏·丙子轮对札子中称:“伏愿陛下申诏诸将使之相度山川形  
……上而川蜀中而襄汉下而两淮凡彼之所必攻而我之所当备……酌其轻重量其缓急。”又据宋史·选举志六:  
方今国家之兵东至淮海西至川蜀殆百余万。”可证。  
如王定璋的四川古代著名史学家》(巴蜀书社2004 对整个古代四川著名史家作了概括也涉及到宋代史家如李焘李  
心传等人但该书属于通俗读物着力于介绍而未予深研蔡崇榜的宋代修史制度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88 年版涉及  
宋实录的修纂问题但未从川蜀地方史角度对其作者进行考察熊斌黄博的以史论政宋代四川史家的前朝史研  
———以范祖禹李焘为主线的考察》(《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 年第则是与本文较为切近的研究成果但该文针对  
四川宋代史家的前朝史研究而不像本文这样针对四川宋史家的本朝史研究展开论述邹重华粟品孝主编的宋代四川家  
族与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对四川史学家族多有论述但未从实录作者的角度予以关注。  
20  
谢贵安ꢀ 《宋实录川蜀作者群初探  
参考文献:  
1]程珌洺水集[M].明崇祯元年刻本.  
2]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王定璋四川古代著名史学家[M].成都巴蜀书社,2004.  
4]蔡崇榜宋代修史制度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  
5]熊斌黄博以史论政宋代四川史家的前朝史研究———以范祖禹李焘为主线的考察[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2011,(1).  
6]邹重华粟品孝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7]留正皇宋中兴两朝圣政[M].清嘉庆宛委别藏刊本.  
8]佚名宋史全文[G] / /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9]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0]曹彦约经幄管见[M].民国豫章丛书本.  
1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G].北京中华书局,2004.  
12]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G] / /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3]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之集)[G] / /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4]王称东都事略[G] / /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5]杨仲良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M].清嘉庆宛委别藏刊本.  
16]熊克中兴小纪[G] / /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7]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8]陈骙南宋馆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9]嵇璜续通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20]袁桷延祐四明志[G] / /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1]佚名南宋馆阁续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2]许应龙东涧集[G] / /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On the Sichuan Author Group of the Factual Record of Song  
XIE Gui⁃an  
School of History and 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China)  
Abstract:Among the 253 officials who compiled the Factual Record of Song, 44, i.e., around 1/ 6  
of all, are believed to be from Sichuan district. That is perfect example to prove the economic and cul⁃  
tural development of Sichuan district in the Song dynasty.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due to the loss of  
central plains and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Sichuan in national territory, Sichuan provided with more  
authors to compile the Factual Record of Song, whose total number even surpassed those of Zhejiang and  
Jiangsu. The large number of authors involved in compiling has great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historiog⁃  
raphy families and traditions. There came out such historiography families as the Fans in Huayang, the  
Lis in Danling and the Gaos of Pujiang. SU Shi of Meishan and LI Xin⁃chuan of Jingyan are also good ex⁃  
amples in authors from Sichuan in compiling the Factual Record of Song.  
Key words the Factual Record of Song author group; Shu culture  
责任编辑凌兴珍]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