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1 卷第期  
2014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1,No.1  
January,2014  
和而不同”:  
比较教育研究的困境及其超越  
序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和而不同是比较教育研究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关照 但在研究当中,“和而不同却面临着理论的困  
境和实践中的尴尬比较教育研究追求同而不和的局面不容忽视究其原因是由于文化殖民的影响导致很多  
比较教育研究停留在器物学习的层面文化误读甚至是随意解读也妨碍了深层次比较的实现比较教育学必须  
器物比较转向文化比较”,加强研究者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才能真正实现和而不同”。  
关键词比较教育研究和而不同同而不和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401⁃0082⁃05  
2]300  
也就是说,“并不意味着没有分歧完  
比较教育研究的价值立场是什么 如何为比较  
。”  
教育研究找到一个稳固的立足点如何进行比较研  
等等 这些问题常常困惑着比较教育研究者  
针对这些问题有学者提出:“和而不同是中国  
全一致而是存在着意见之间的对立交流和磋商,  
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因而能够成为新思想新观念的  
生长点则是无差别的统一和共性,“以同裨  
意味着只是将相同的东西不断重复因而不可  
能产生新观念新事物世界也会因此面临尽乃弃  
的风险因此,“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就成为一  
个蕴含着丰富辩证思维的命题这一命题揭示了两  
种对立的统一观表达出反对去和而取同的态  
此后晏婴班固张载苏轼等人都提出了类似  
观点黄宗羲曾总结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  
著者为真凡依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  
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  
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  
1]  
比较教育研究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取向。” 近几  
年来比较教育学者对这一研究取向基本上持赞同  
态度但真正要把这一思想用于指导比较教育的研  
究过程却显得困难重重就已有研究成果而言很  
难见到与西方教育政策制度和而不同的倡导和  
建议倒是一些同而不和的观点和主张却时常映  
入眼帘这其中的问题很值得深思。  
和而不同的理论困境与现实尴尬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  
小人同而不和。”论语,“是处  
理人际关系的两种不同态度也表现为两种不同的  
道德素养境界早在孔子之前西周末年的史伯就  
提出了的概念他说:“以他平他谓之  
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  
3]前言,15  
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黄宗羲提出的  
一本万殊的观点也是对和而不同的阐释认为  
无论是一偏之见还是相反之论都可以促进思想的  
发展和进步在不同的基础上去追求和的境界而  
收稿日期2013⁃05⁃25  
作者简介周序(1983—),四川泸州人教育学博士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研究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  
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论。  
82  
ꢀ “和而不同”:比较教育研究的困境及其超越  
他对以水济水的批判也与先秦尚和去同的思想一  
脉相承总之,“和而不同是中国历史上早已形成  
并被各个时代思想家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处理不同思  
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我国传统文化  
繁荣发展的持久动力。  
准备好与西方达成妥协它才有可能改善自  
[6]321  
”  
对发达国家教育理论的景仰成为内化在  
比较教育研究者身上的特质西方教育观点和信念  
也成为比本国本民族传统教育思想更加优越的文  
化资本从而使西方话语压制了本族语言西方观  
点不仅仅是西方而且也是东方甚至可  
以说是普世从而使借鉴往往被简化为对西  
方教育观念和制度的简单模仿甚至照搬照抄求  
的局面成为比较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也因此丧失了其生长的基础这说明我们虽  
然认可并接受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但并没有将其真  
正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际的研究  
过程中我们依然遵循着向西方模仿和看齐的研究  
理路而并未将自己和他国进行真正的比较从这  
个意义上说我们平时所谓的比较教育研究”,在  
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种无比较的比较教育研究”。  
和而不同缘何难为  
和而不同的思想对比较教育研究也有深刻  
的影响比较教育研究旨在从别国的发达和繁荣  
4]99  
这并不是要用  
中发现可使本国兴旺的办法”  
他国的经验来取代自己的经验更不是要将自己的  
教育改造成他国的教育而是要在保持自身个性和  
文化的基础之上吸取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为我所  
从这个意义上看,“和而不同的确是一种理想  
的选择但我们在研究当中却忽视了一个问题,  
不同的关系是什么晏婴曾言:“和如羹  
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  
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  
。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  
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  
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人周疏以相济也。  
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我们不应站在拿来主义的  
立场简单地对西方教育进行照搬照抄但为什么  
在研究的具体实施当中却经常出现被悬置而  
反成为普遍追求的情况呢?  
5]580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也就是说,  
不同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概念的  
本质之上可能有着多种不同的现象而在不同的教  
育之中也蕴含着共同的的归宿 因而对  
比较教育是一门诞生于殖民时代的学科在后  
殖民时期获得发展虽然今日中国政治经济上的  
殖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文化上的殖民依然有  
大量残余对发达国家文化的崇拜和追随就是一个  
明显的体现例如很多青少年学生哈韩哈日却  
少有哈儒”、“哈中江南style 红遍大江南北,  
而民族音乐和戏曲则鲜有问津发达国家的政治、  
经济优势不断催生出优势文化使其他国家和民族  
的人就像推崇其经济政治优势一样崇尚其文化当  
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规则不断促成其强权  
地位时也同时构筑起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同地位关  
这种不平等往往被各种政治手段和话语策略所  
遮蔽从而使人们认可并接受这种不平等对西方  
文化的先入为主的追崇和对自身文化的不屑是文  
化殖民在当今社会的一个体现。  
的追求必须建立在承认并尊重不同的基础  
之上如果在追求的进程中丧失了不同”,则  
无法实现真正的”。 然而分析近年来比较教育  
研究的现状我们似乎更多的是在向相反的方向努  
我们一直在追随西方的话语体系而失去了自  
己的言说我们不断地翻译和介绍西方的教育思想、  
政策制度并将之作为解救自身教育问题的良方,  
而没有考虑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风险在这种情  
况下我们拿什么来跟别人不同”,进而要求与别  
?  
很多比较教育研究成果都遵循介绍借鉴”  
的研究模式这种研究立场存在着一种他族优越假  
这里的他族往往被理解为发达国家和地区,  
认为只有经济和教育发达的国家才有值得我们借鉴  
的东西因而现有的比较教育研究成果当中研究欧  
美日韩澳的成果颇多但是研究非洲南美洲等地的  
成果则明显较少他族优越假设很容易导致单方面  
的虔诚和崇拜,“现今的东方主义者试图把东方视  
为西方的一种仿制品认为只有当它的民族主义  
在比较教育研究中也是如此比较教育学科在  
我国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注重从西方教育改革和发  
展当中吸取营养致力于找出教育发展的共同规  
7]17  
律和发展趋势以作为改革本国教育的借鉴”  
但在当时特有的社会背景下我国正处在全面学习  
西方的阶段因而比较教育学在建构自己的研究  
8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对象的初期所采取的内省批判方式使它建立了一  
种与东方学正好相反的权威假设模式即假设其他  
民族的教育中必定有某些可以为本民族借鉴从  
器物更进一层的是文化层面教育从  
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活动特定的文化脉络和具  
10]11  
体情境必然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改革或发展  
8]  
而改良本族教育的东西” 。 而最容易借鉴到的,  
往往是教育政策制度层面的东西可以直接拿来就  
这种情形有点类似于当年的洋务运动我们向  
西方学习如何造船造枪造炮认为直接利用西方  
的技术就能保护自己而到了比较教育研究当中我  
们则希望将西方国家的教育政策改革措施纲领规  
划等借用过来认为只要直接照搬西方的教育就能  
改良中国的教育一些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的博士生  
经常做的研究就是天天浏览国外教育部门的网  
一旦发现有新的教育政策制度出台就立刻翻  
译成中文略作分析后就可撰成论文投稿并发表。  
洋务运动对西方坚船利炮的学习被史学家称为  
一种器物层面的学习而今日比较教育的研究对  
象看起来是制度法规层面的但依然没有摆脱拿来  
主义的本质比较教育的研究者很少对某一教育政  
策如何与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相切合进行分析也  
没有对这一政策在东方文化中可能产生的水土不  
进行预判当比较教育学者面对一个自身的问  
题的时候他们往往满足于提供一套西方国家的解  
决方案从这个意义上看西方教育政策制度之于  
比较教育就犹如当年枪炮之于洋务运动多少也带  
有点器物学习的性质只不过从具体的器物转  
变成了精神层面的器物而已甚至就连西方的  
一些教育思想也在某种程度上被器物例如多  
尔写了本后现代课程观》,我们也随之标榜现代  
性的终结”,并倡导要用后现代主义来指导自己的  
课程改革而没有意识到现代性的终结较恰当地  
是指西方现代性的终结……东亚和世界其他部分国  
但由于所处文化场域的不同研究者们对异族文化  
产生误读是很难避免的。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  
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读。 ……  
一般说来人们只能按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认识这个  
世界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洞  
’,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  
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 ……总  
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于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  
体文化中吸取新义还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的立  
11]110-111  
场上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  
诺曼·丹尼尔用文化屏障这一概念来指称这种  
误读现象,“文化屏障是指一个个体无法使另一社  
会中以不同方式成长起来的个体分享他从自己社  
会中获得的任何东西。 ……一个个体从其他文化中  
学到的东西可能表明这一文化与他自己所属文化的  
联系而那些属于他自己社会的不能与其他社会共  
12]8-9  
享的那部分思想和意志便是一种文化屏障”  
文化屏障虽无色无形但却为比较教育研究者们透  
过表面的教育现象深窥其背后的教育规律设置了障  
导致一些研究者退而求其次致力于对器物层面  
进行追逐和模仿然而文化误读并非不可  
避免张岱年即认为文化之间的民族性差异并不  
13]152  
妨碍相互之间的沟通  
这种沟通的实现需要  
研究者站在各自传统文化的解释框架内对不同的现  
象进行解释和分析而不能仅仅站在西方的立场。  
但是我们有一些研究者在对西方教育思想进行介  
绍和引进的时候不但没有结合传统文化语境进行  
深入分析而且存在着对西方教育思想随意解读的  
现象这样非但不能减少误读产生反而造成了更多  
的误读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教育回归生活世  
理论,“生活世界是一个就连胡塞尔本人也不  
9]83-84  
……正追求他们国家或文明的现代性”  
如果将比较教育研究仅仅限定在器物层面那就  
当然只有不同之分而谈不上不  
之别比如说美国搞多元评价我们也搞多元  
评价这就是相”,但很难说这是的体现。  
多元评价的实施在我国面临着种种困境和非议向  
西方的学习绝不是制度和措施上的就能见效  
正如在洋务运动中借鉴来的西式枪炮和军  
舰未能使清政府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比较教育如  
果仅仅满足于将西方教育政策制度乃至思想拿  
来就用”,也断难使中国的教育取得质的飞跃。  
14]130  
具备对生活世界能做出恰当规定的概念”  
但  
对这样一个复杂的概念我国学者进行的解读却显  
得颇为随意可谓一千个研究者眼中就有一千个  
生活世界’”,甚至出现了不同研究者的理解相互  
15]  
抵触矛盾的情况观念上的各抒己见固然重  
但必须建立在理性的讲逻辑的分析基础之上,  
否则就成了为创新而创新在标新立异的新观念新  
话语中迷失了最原初的旨趣人为地造成更多的文  
84  
ꢀ “和而不同”:比较教育研究的困境及其超越  
17]  
化屏障,“和而不同也就成为一个难以企及的目  
” 。 这不仅仅是研究者的个人习惯问题更应  
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个基本要求虽然很多学者  
都在不断呼吁比较教育研究的文化自觉但我们不  
得不承认在一部分比较教育学者身上尤其是在一  
些比较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当中文化自觉  
意识还显得比较淡薄专注于器物的研究惯习依  
然强势这种研究惯习使他们不知不觉中给发达国  
家的教育政策制度等都贴上了先进的标签甚  
至但凡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都被视作高人一等从  
而醉心于研究西方学者的观点和言论忘却了自己  
身后便有一个教育传统文化的巨大宝藏正如有学  
者所说:“在文献里引用过多同仁的成果也许会感  
跌份’,而引用国外不知名的研究者的某一段话  
也许还生涩难懂不知所云却会感到身价倍增;  
不用自己本土实践和本土理论来证明自己论理的重  
要性和合理性却一定打着外国人的言论为自己开  
。  
和而不同的未来走向  
和而不同既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也是一种研究的方法论关照和而不同的视  
角下,“比较研究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器物层面的  
比较过程而是一个文化比较的过程当比较教育  
局限于向西方教育政策制度寻求借鉴的时候就会  
在不知不觉当中陷入西方优越论的怪圈更何  
即便是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其教育政策制度甚  
至理念之间也并不总是存在密切的联系如果研  
究者一味追逐对某个国家教育现状的介绍和简单借  
就容易导致自己的研究在课题和方法上呈现  
16]197  
出散乱状况”  
这种散乱的局面也不利于比较  
教育这一学科自身的发展无论是从跳出西方优  
越论的怪圈出发还是从整合比较教育学科的研  
究内容出发都需要在文化比较的视域下将中  
国与西方的散乱的研究问题整合在一起也就是  
要以文化比较为基石来构建比较教育学科使比  
较教育不是简单的外国教育介绍外国教育研  
”,而是能够从不同文化的立场出发剖析各国教  
育政策制度是如何建基于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  
之上的又是如何与其自身文化相结合从而获得生  
命力的任何一种脱离了文化背景的教育改革都注  
定不能获得成功这意味着我们在面对本国教育问  
题的时候不能简单地给出一套西方国家的解决方  
而是应思考他们的方案在我国的文化环境中是  
否适用是不是会产生水土不服”,以及如何从西  
方国家的各种教育思想制度措施当中探索并总结  
出的教育规律出发结合自身文化特点打造出一套  
不同于西方但却蕴含着同样教育规律的、“中国  
改革方案等等因而和而不同的研究视  
域下比较教育研究者必须从介绍西方教育的研  
究立场转移到立足本国放眼世界的立场上来。  
要实现研究立场的这种转向就要求比较教育  
研究者具有文化自觉的意识能够在研究西方教育  
的同时潜心钻研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比较教育  
学者假如失去了文化自我意识或者确切地说他的  
文化自我意识由于某种原因被压抑或处于麻痹状  
那么他的教育比较研究也就丧失了基本的立足  
18]  
。” 如果在一篇比较教育专业的博士论文里我  
们看到的是浩如烟海的外文文献却找不到几篇  
土生土长的中文文献尤其是缺乏古文资料与  
其说是这一研究具有国际视野毋宁说是这篇论文  
的悲哀实事求是地说我们有一些比较教育学者  
的传统文化功底还不是很深厚还无法从文化层面  
上将西方教育思想制度与自身的情况进行客观合  
理的比较这就要求比较教育研究者必须抛弃急功  
近利的研究心态精研本国文化尤其是我们的传统  
教育思想理念和制度这不但有助于在文化层面  
上进行深入的比较也减少了文化误读产生的几率。  
我国著名比较教育学者顾明远教授就不是一个唯  
西方论者”,他非常看重教育史尤其是中国教育史  
的作用他甚至建议一线教师都要多阅读教育史更  
何况是比较教育研究者他说:“教育是一门科学,  
我们从教育先哲的论述中可以摸索出教育的普遍法  
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经验中领悟  
19]  
到教育的魅力” 。 只有较为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了  
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为有质量的比较提供坚固的  
基石只有在充分比较的基础上对西方教育理念进  
行选择和吸收才能将西方教育思想融入到本国传  
统教育思想当中进而发展和提升本国的教育文化,  
真正达到中西结合洋为中用只有这样比较教育  
研究的和而不同才不致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8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参考文献:  
1]王长纯.“和而不同”:比较教育研究的哲学与方法论纲)[J].比较教育研究,2009,(4):1⁃7.  
2](春秋左丘明国语[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3](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朱利安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C] / / 赵中建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北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春秋左丘明左传[M].北京线装书局,2007.  
6]Said E W. Orientalism [M].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1994.  
7]王承绪朱勃顾明远比较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8]项贤明后殖民状况与比较教育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5⁃13.  
9]Featherstone M. Undoing Culture GlobalizationPostmodernism and Identity [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95.  
10]Stigler J W, Hiebert J. The Teaching Gap Best Ideas from the Worlds Teachers for Improving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M]. New York: Free Press, 1999.  
11]乐黛云·比雄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2](诺曼·丹尼尔文化屏障[M].王奋宇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13]张岱年张岱年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14]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15]周序段会冬再论教学回归生活世界”[J].上海教育科研,2010,(12):9⁃13.  
16]Olivera C E. Comparative Education: What Kind of Knowledge? C] / Schriewer J,Holmes B.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Peter Lang, Frankfurt, 1990.  
17]项贤明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同一性危机及其超越[J].比较教育研究,2001,(3):30⁃36.  
18]郭华教学论研究患上了没感觉的症状[J].教育科学研究,2004,(7):17⁃19.  
19]顾明远我特别建议教师读点教育史———《中外教育思想概览[J].教育学报,2010,(1):125⁃126.  
Harmonious but Different:  
the Predicaments and Their Solution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ZHOU Xu  
Highe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Institute of Edu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Fujian Xiamen 361005)  
Abstract:Being harmonious but different is the philosophical and methodological basis in compara⁃  
tive education research. However, current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thought  
of being same but conflicting, thus the thought of being harmonious but different faces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edicament. The current situation results from the impact of cultural colonization which in  
the long term keeps the research on the formal learning from others. Moreover, culture misreading even  
casual interpretation which gets in the way of in⁃depth comparisons.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should change itself from formal comparison to cultural comparison, and intensify researchers’ under⁃  
standing of different traditions and cultures and thus can the realization of being harmonious but different  
be possible.  
Key words: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being harmonious but different; being same but con⁃  
flicting  
责任编辑罗银科]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