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1 卷第期  
2014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1,No.2  
March,2014  
二元对立中的身份诉求与社会拒斥  
———论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叙事伦理  
葵  
1.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广州510006;2.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杭州311121)  
摘要当下社会大众与农民工群体的媒介互动越发呈现叙事化倾向 鉴于新闻叙事的多元主体性与日常化  
接受性农民工媒介形象在叙事建构中存在诸多的伦理问题不仅涉及新闻故事的选择更涉及报道视角及新闻事  
件的文化语义结构等方面因而从叙事伦理批评出发剖析新闻文本中农民工媒介形象建构的隐蔽过程及深  
层故事结构中的叙事意识探究文本中潜藏的伦理观念体系将是对农民工媒介形象研究的崭新尝试。  
关键词农民工媒介形象媒介叙事叙事伦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402⁃0166⁃09  
ꢀ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农民工大量出现 据  
民间故事小说史诗历史悲剧正剧喜剧哑  
绘画彩绘玻璃窗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  
统计该群体数量在2000 年还仅为8840 万人而到  
1]  
[2]2  
2011 年就迅猛增长至25278 万人 农民工群体  
在我国社会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影响他们纷纷  
走进各个社会意识形态与思想文化领域构成了文  
电影绘画戏剧新闻报道等符号形象系列然  
尽管农民工群体数量庞大但他们并不掌握主动  
的话语权和有效的话语通道进行自我诉求和自我形  
象展示现代媒介组织在这一群体从现实世界中的  
客观存在向媒介符号形象的建构过程中通过新闻叙  
拟态了平面化刻板化和类型化的群体媒介形  
不但使得该群体的社会真实存在与其媒介形象产  
生差异更使得公众认知发生偏离制造了某种社会  
习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群体间的社会互动。  
从这点而言研究农民工媒介形象叙事行为及其背后  
的叙事伦理就有了特别的意义。  
……遍存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 从古  
至今人们通过讲述印证传承其存在”,不同的  
讲述形式如文学或新闻报道都是文化自身确证与  
传递的手段这其中自然包括在现实世界进行叙事  
的新闻报道然而现代社会的叙事形式纷繁错杂,  
叙事概念本身被不断泛化仅在概念的外延层面进行  
区分已经不能阐释现代社会多元化尤其是跨媒介化  
的叙事形态因而在新世纪伊始叙事学学者们纷纷  
抛出叙事性的概念企图为多元的叙事文本提供  
内涵层面的衡量与评判标准。  
北美叙事学者普林斯这样界定叙事性:“如果某  
个客体逻辑连贯地再现了至少两个互不预设互不暗  
3]19  
如此理  
示且时间错位的事件那么它就是叙事。”  
新闻报道同文学等虚构性讲述一样同为叙事。  
同时他将不同的叙事媒介视为叙事域”,由于叙  
事域的作用使得某些叙事比其他叙事看起来更像  
叙事”,就好像文学的叙事域提升了其自身的叙  
建构农民工媒介形象的新闻文本———一种  
形式真实的叙事  
罗兰·巴特曾指出:“叙事遍布于神话传说寓  
收稿日期2013⁃11⁃08  
作者简介王焕(1986—),北京人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樊葵(1970—),江西南昌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166  
二元对立中的身份诉求与社会拒斥———论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叙事伦理  
事强度”。 相比之下新闻报道由于其叙事域的作  
受众往往并不把它当作一种刻意的讲述”。 但  
叙事性概念来看新闻报道确实为一种形式真  
的叙事这种形式真实体现为所讲述故事的  
民工讨薪子女教育社会救助生活状态违法犯  
[14]38  
罪等  
学者张鹏认为大型党报主要报道农民工  
接受政府关爱得到政府扶持与帮助都市报则多讲  
15]  
述农民工遭遇不幸违法失范等中山大学李艳  
红也认为农民工报道存在几种常见的叙事类型受  
难叙事负面行为叙事英雄正面行为叙事受爱护  
叙事和中立叙事另外还存在两种较为常见的混合叙  
事类型受难负面行为叙事及受难受爱护”  
真实化预设以及受众接受故事时的非审美化诉  
一旦我们将新闻报道形式真实的外衣剥去就  
会发现同文学一样新闻也是在叙事这一符号化过  
程中被叙述者涵化置入了主观化的情节与意义。  
形象完成于叙事媒介形象作为一种符号形象,  
是以某种符号和符号集合体的形式而存在的其中故  
事化是重要的符号组织手段这个符号组织的过程无  
法镜子般地复制客观现实农民工媒介形象是在媒  
介的叙事化符号运作与受众的叙事接受认知的互动  
中共同完成的但前者成为后者的主要依据通过在  
报道中讲述农民工的思想行为谈吐经历及其与社  
环境及他人的互动受众获得对这一群体形象的  
感知同时通过叙事中的叙事话语言语方式大众  
被叙述者引导按照某一方式或角度形成对该形象的  
印象和评价。  
16]  
叙事  
总结这些研究其思路都在于通过量化统计农民  
工报道的故事题材与故事情节归纳报道的故事类型,  
从而在类型化故事背后找到相应的刻板化的农民工  
媒介形象然而量化统计虽然精确但也缺乏价值层  
面的思辨而且从叙事学角度来看受难蒙恩失范、  
成功等类型化报道只是情节的种种表层特征这种情  
节特征依然是散在的需要进一步提炼的结构主义  
人类学家施特劳斯曾强调表层的故事规则背后有更  
17]69  
深层的人类思维在支配着  
具体到新闻叙事在  
农民工报道高度类型化的情节模式背后也应有更核  
心的思维与文化语法而找到这一深层的语法结构  
也就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因此叙事学这一产生于文学领域的理论有充分  
合法性介入农民工媒介形象研究并且这一介  
入将比新闻传播学自身显现出更加贴近文本所指的  
方法论意义在社会结构文化农民工媒介形象及新  
闻叙事文本之间建立起一种细读机制从而发现  
他们之间更为隐蔽的作用方式在其他农民工媒介  
形象研究中尽管有诸多学者运用了形形色色的理  
综上研究方法方面本文不侧重定量研究转而  
通过文本细读法参考学界一些已有研究对农民工  
报道进行定性分析尝试对类型化的农民工报道进一  
步归纳研究材料方面本文主要根据2010、2011 年  
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南方都市报华西都  
市报中与农民工有关的叙事性报道进行研究通过  
总结材料可发现农民工报道的确存在高度类型化的  
叙事倾向农民工违法犯罪破坏社会秩序干扰城  
市环境等题材最为多见同时农民工受难生活陷入  
窘境离奇死亡因自身素质低下犯下愚蠢错误等题  
材也较常见农业报多见农民工进取奋斗走向成功  
的事例党报则多见农民工受到政府和其他社会团体  
救助或在这些力量帮助下取得成功的事例。  
4]  
[5]  
如社会学理论污名化与倭化” 、“性别研究”  
6]  
[7]  
及新闻报道学报道内容主题),语言学话语分  
8]  
[9]  
[10]  
析理论和传播学框架理论议程设置论场  
11]  
[12]  
域理论媒体商业化逻辑与媒介排斥的方法,  
但由于缺乏叙事学的细读机制使得研究结论无  
法通过文本佐证向社会意识形态及文化结构层面开  
结论仅仅停留在归纳农民工报道类型与现实形象  
关系及探讨记者职业道德的层面。  
学界对农民工媒介形象的类型化研究  
农民工报道的深层叙事结构———城乡二元  
对立中的身份诉求与社会拒斥  
当前学界已有不少研究涉及农民工媒介形象其  
中有大量关于农民工报道类型的研究如人民大学  
许向东指出:“农民工形象大体再现为受苦受难被关  
受苦受难与受助相结合受苦受难与负面相结合、  
按照叙事学理论叙事文本包括话语与事件链两  
个层次事件链背后的叙事语法主导文本故事而故  
事被叙事话语讲述生成叙事文本例如在党报中农  
民工受难后总是受到党和政府的救助这种情节规则  
暗含在相同类型的报道中报道的主要人物和具体情  
节都是可替换的在故事生成后报道也只是话语层面  
的斟酌而已在事件链层也就是故事层中叙事语法  
13]  
负面形象正面形象等类型。” 西南政法大学张诗  
蒂以社会学污名化倭化理论阐释农民工媒介  
4]  
形象华中科技大学徐艳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当  
下我国大型党报中的农民工报道题材主要为权益保  
16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又有着深层与浅层结构之别深层结构即故事的文  
化语法灌注在叙述者头脑中支配着故事的浅层结  
故事中各个事件的逻辑组织)。 现有研究提出的  
农民工报道类型只是故事的浅层结构应该还存在着  
一个更深层的语法结构支配着失范受难蒙恩成功  
等等类型化的新闻故事格雷马斯提出语义方阵即  
是叙事作品的深层结构这个非历时性的结构和表  
达方式叙述话语无关”,一个独立的结构阶段  
叙事语法如可上升至超越体裁与文体的层面就必  
须深入至社会结构意义的范畴里发觉类型化故事的  
深层结构将类型故事与叙事话语视为深层符号语  
19]136  
义结构的转换生成  
在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叙  
事塑造中无论是叙事话语还是类型化故事或是记  
者姿态文本聚焦结构等方面都体现出某些社会观  
而这些观念的基础是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  
这些观念的出发点是城市中心的叙事视角在这  
些观念的背后则是伦理层面的叙事意识———农民工  
对城市身份的诉求与社会拒斥。  
18]96  
作为较大的意义场的组织层次”  
同时王国卿也  
对格雷马斯的理论进行总结:“在深层结构与语言表  
达中间则有两个表层结构一个是叙述结构……另一  
失范者”、“沦落者的道德性拒斥  
19]136  
格雷马斯的叙事理论层次  
个就是话语结构”  
违法犯罪沦落无助等类型化的农民工报道虽常  
见报端但是故事类型只是潜在的情节规则而这些  
失范沦落等类型化报道的背后是社会的道德性排  
语义方阵行动元叙事话语话语分析格雷  
马斯的话语分析同叙事话语不同)。 他的理论模型突  
破了之前叙事语法研究理论的盲点”,将叙事语法  
在行动结构的层次上继续向抽象的社会文化意义层  
面延伸。 “换句话说符号学理论只有包括了基本语  
22]  
夜色中有人叹息 为例记者在文本中流  
露出对卖淫女的同情因此故事表层情节中的社会排  
斥意识相对于杀人抢劫等失范叙事有一定的隐蔽性。  
但细读之后可发现记者话语间流露的同情遮盖不了  
此类失范与沦落报道的社会道德性排斥。  
18]97  
义和基本语法两个部分才能令人满意”  
也就是  
将内化在行动功能结构背后的人类文化意义作为一  
切文本的根本结构这一分类意义重大将各种叙事  
理论归纳在一个明确的结构体系中。  
故事讲述的是张敏陈蓉两个到东莞打工的农民  
工女孩一个为钱一个为情从打工妹逐步沦为卖淫  
女的经历故事中两人具备相同符号素 一是厂  
———收入微薄地位卑微二是卖淫技师———收入  
丰厚为老板服务”。 两个女孩都感到挣钱太少面  
对城市生活的诱惑自己的地位太卑微太乏味于是  
她们都从道德的毫无经济地位的农民工走向了  
不道德的富有的卖淫女作为道德的女性农民  
她们无法得到她们理想中的城市生活但作为按  
摩技师她们更加无法被城市接纳她们一个内心仍  
对这个职业有所抵触另一个依旧不敢告诉父母自己  
真正的职业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现在换了一个  
厂上班”。 可见无论经济状况是否得到了提高她们  
都丝毫不能被城市文化及秩序所接纳同时故事中  
的其他人物———举债七八万的陈蓉男友对真相毫  
不知情的张敏父母频繁扫黄的公安局嫖客与包养  
拉张敏下水的好姐妹白玲都具有象征意义故  
事中的嫖客作为金钱与社会权威的象征同张敏陈  
陈蓉男友及张敏父母所代表的农民群体与农村文  
构成语义对立文本从叙事逻辑上将城市与乡村  
分割成两大对立的符号系统纳入故事链公安局则  
代表着社会道德标准扫黄行动则是对违反城市秩序  
的卖淫女的道德性谴责与排斥可见公安局扫黄行  
动与张敏陈蓉为代表的卖淫女的对抗关系是城市符  
不仅如此格雷马斯还认为该理论系统可包含一  
切人类文化中的叙事因为它们背后的本质是意义  
的结构”,具有转换生成性叙事作品的表层结构  
故事中各个事件的逻辑组织以及叙事话语和具体  
文本都是依次从非时间性的文化意义结构中转换生  
成的,“从它出发才能进行各价值系统价值哲学和  
18]100  
循环创价过程意识形态的静态分节和表达”  
从这一点上格雷马斯就将形式上的虚构叙事与  
真实叙事融为一体也就是说新闻叙事同样在  
人类文化结构的制约之下生成它同文学电影等虚  
构叙事在意义结构方面都是社会和文化的客观生成。  
之后杜克大学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  
中将语义方阵扩大为八元结构基本项(x、x、  
x、非反x)和乌托邦项(x 与反派生与非x  
20]94  
派生与非反派生非反派生)  
故  
事人物相当于杰姆逊所说的符号符号由符号素构  
符号素就位于基本项符号就位于乌托邦项。 “他  
格雷马斯认为一个文本中关键的形象一定会以冗  
余的形式反复出现只要把它们扫描出来构成对立,  
21]  
我们就不难发现适合的义素”  
在分析农民工媒介形象尤其是文化与社会对其  
影响时语义结构论将是有效手段格雷马斯认为,  
168  
二元对立中的身份诉求与社会拒斥———论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叙事伦理  
号系统与农村符号系统矛盾对立的显在转化因此,  
从文本的叙事语法与叙事逻辑中我们可以看到故  
事的深层结构是农民工群体对城市身份的渴望与城  
市拒斥的抗争张敏和陈蓉都想摆脱贫穷过上相对富  
裕的城市生活但是这一想法永远不可能如愿其  
拒斥的具体表现是超越叙事话语的道德性是以  
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合法与非法等伦理观念为依  
据的记者虽表露出大量同情性叙事干预但故事人  
物设置与叙事结构依然体现出社会文化通过涵化”  
记者传达出对农民工群体获得城市身份这一诉求的  
否定与该群体违反城市伦理体系的道德性拒斥。  
故事中张敏父母与陈蓉男友虽然被拒斥在城市  
社会体系之外但还不与公安局所象征的社会道德秩  
序构成对立而张敏与陈蓉却在想要纳入城市社会秩  
序的过程中逐渐沦为城市伦理道德的对立面从根本  
上体现出农民工群体越想融入越被边缘化的怪圈,  
以及城市伦理体系对这一群体失范的道德性谴责。  
农民工群体同城市社会秩序与伦理体系呈现出完全  
相反的语义关系他们既不拥有人生价值也不拥有他  
人尊重甚至没有资格拥有人的基本感情社会文化  
对农民工群体失范者沦落者的道德性拒斥通过叙事  
手段十分明显地显现即这群人不应该被纳入城市的  
规则体系之中是完全被排斥的对象不过相比之  
此文本的道德性拒斥还是比较隐蔽的而那些直  
接描述农民工偷盗抢劫强奸的故事则更为显在地  
体现了城市文化对这一群体的道德性拒斥。  
保险农民工到全顺工作虽有身份差异但也想拥  
有城市工的社会保障农民工群体作为乡村文化的  
符号同雇用他们的全顺公司所代表的城市文化符号  
构成对立农民工在故事中有两个符号素一方面他  
们的身份是农民工另一方面他们想获得城市职工的  
基本社会养老保险也就是想要拥有同城市职工一样  
的身份性保障体现出这一群体对城市生存权利的诉  
肖友若作为记者是城市中的精英人群他曝光张  
全收揩油事件二者构成对立张全收也具备两个符  
号素一方面他是农民工出身有农民工身份另一方  
面他又是农民企业家雇用了农民工从他们身上赚  
取利润张全收在多年拼搏的过程中经济地位得到  
了提升但是仍然无法完全获得以记者肖友若为代表  
的城市群体的认同因此在故事中张全收作为农民  
群体的象征符号同肖友若代表的城市精英群体构成  
语义对立。  
故事深层结构体现出农民工的身份诉求同城市  
秩序的冲突———农民工群体想要获得市民身份的意  
图同城市秩序有着对立关系而农民工出身的企业  
家张全收尽管经济地位得到了提升但也为以肖友若  
为代表的城市力量所斥责被塑造为奸诈的农民企业  
家形象而与其他城市身份的企业家区别开这两对  
对立的身份诉求与拒斥同失范叙事相同所不同的是  
拒斥呈现的特点不一样在这类故事中农民工有着  
麻木机械或狡猾贪婪的特点拒斥形态是社会对农  
民工的文化轻蔑与价值否定故事表层语义为张全  
收是农民工出身的为富不仁的劳务派遣公司老总,  
他榨取农民工基本社会保险且为自身狡辩而农民工  
则对自身利益麻木甚至对记者为他们争取合法利益  
也没有表态而故事的深层语义为农民工身份归属  
问题这一语义要高于文本表层中记者指责张全收不  
给农民工雇员上保险的含义如果我们将农民工工  
人及张全收视为乡村文化符号而将记者肖友若和其  
他公司看作城市文化符号的话这一故事的根本语义  
是城乡两个社会群体针对城市身份的诉求与拒斥的  
斗争这同失范沦落类叙事不谋而合只不过在文  
本中身份拒斥的形态不是道德上的谴责而是社会  
对这一群体文化与智识层面的讽刺与否定此类文  
本中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智识性格及文化轻蔑共存。  
成功者的身份置换  
奸诈狡猾无知愚钝者的文化轻蔑  
和价值否定  
同失范与沦落的类型化走向相同强调农民工奸  
诈狡猾破坏社会秩序的报道也较常见然而这些类  
型也只是深层叙事结构的转化生成张全收大倒  
23]  
苦水报道客观做人好难 为例故事讲述包工  
头张全收从农民工保障金上揩油而后记者肖友若对  
其人大代表身份提出质疑张全收被塑造为想要通  
跟风逃避责任的狡猾农民企业家农民工则被  
塑造为对自身利益麻木的人虽然文本想在话语间  
显露客观公正的新闻专业主义立场但故事结构人  
物关系都潜在地体现出社会对农民工群体无知的轻  
蔑以及对农民工出身的企业家张全收的价值否定。  
故事主角为张全收农民工全顺公司及其他雇  
用农民工的企业南方都市报记者肖友若张全收是  
农民工出身通过多年拼搏成为农民企业家他的公  
司经营劳务派遣生意雇用农民工但没给他们交纳  
如果说上述两种类型叙事属于道德是非和文化  
优劣的拒斥是显在的易于理解的那么在描述农民  
工成功形象的文本中拒斥则显得极为隐蔽首先,  
16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所谓成功是以现代城市文明中的成功为标准来加以  
衡量的其次成功往往被表述为对原有身份丢弃后  
获得的救赎和重生在党报中这种救赎往往是由党  
或政府主导的农民工只是蒙恩者没有主体性此  
类报道中看似肯定性的情节类型其实有着一种更深  
层次的拒斥意味。  
立林皮进军拥有两个符号素一般员工身份农民工  
身份而总理温家宝接见徐万年本质上也体现着城  
市权威与市民化农民工的社会身份。  
徐万年的奋斗过程其实是在权威社会力量的  
恩惠逐步摆脱农民身份变为城市化的企业管  
理者身份的过程而张立林皮进军等其他农民工也  
处于这个身份置换过程中温家宝总理与青岛港总  
裁常德传作为强大的国家与企业领导人站在了张全  
收与其他农民工的对立语义位置上决定着他们是否  
可以被其所掌握的城市体系接纳从而再一次体现出  
故事背后的农民工身份诉求即只有遵循城市社会的  
行为逻辑才可纳入城市生活秩序农民工的城市身  
份诉求才可实现可见无论何种类型的报道其深  
层的叙事结构都是一致的具有乡村文化元素的农民  
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对城市身份的诉求以及同城市  
文化秩序拒斥的抗争而所谓的成功即成功的身份转  
换及秩序重构因此成功进取类型的农民工报道体  
现出更为强大的城乡二元文化对立。  
24]  
从打工妹到劳模大学生为例故事主要  
讲述的是出生于农民家庭的阿斯姆姑丽·阿卜杜克  
热木在乡政府与兰奇公司的帮助下说服了观念保守  
的父母来到天津打工她工作认真被提拔为班组  
后又带领家乡姐妹去广州务工最终因为她对家  
乡突出的贡献成为感动新疆十大人物被送到大学  
继续学业深造的故事其主要人物为阿卜杜克热木、  
她观念保守的父母乡里领导干部天津兰奇公司。  
阿卜杜克热木有两个符号素农民身份与感动新疆十  
大人物大学生身份劳模身份等后三个身份将其概  
括为得到肯定的城市化身份这两种符号素构成对  
故事也在她从农民身份到城市身份的转化过程中  
展开而兰奇公司则象征着城市权威与秩序政  
共同构成掌控农民工命运的符号化力量。  
通过叙事语法分析可见农民工新闻诸多情节类  
型背后都存在一个由社会结构文化及社会意识主导  
的深层叙事逻辑它支配着表层类型化故事的生成。  
这一深层语义结构体现为诉求义素与拒斥义素  
的对立它支配着几乎所有农民工报道从叙事语法到  
叙事话语再到新闻文本的转换生成不但包括大量的  
通讯类报到也包含许多社会性的简讯如讨薪类简  
在故事的深层结构中阿卜杜克热木的成功是在  
城市力量及政府力量帮助下逐步摆脱否定性农民身  
成为肯定性城市群体一员的过程故事背后的社  
会文化语义为农民工只有否定原有身份并被置换为  
城市身份才是最大的成功成功与进取类故事中拒  
斥意识的显现并不体现为对失范受难或麻木的谴  
批判与嘲讽而是为农民工的成功设置一个符合  
城市思维的标准从而在叙事中塑造出一个由于脱离  
乡村思维与行为模式而获得成功的形象这种叙  
事结构比直接的谴责与嘲讽更具拒斥意味是对乡村  
文化与农民工身份价值的根本性否定。  
26]  
被辞讨薪四工人挨打》 ,其所叙故事虽短但精  
简的故事链背后依然体现出诉求与拒斥的强烈对立。  
可见报道中存在着普遍的拒斥性叙事意识当  
诉求拒斥的意识形态被表达后故事便完结因此  
每一篇报道本质上都体现着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  
二元对立但不同的是身份诉求与拒斥的叙事结构  
是较为本质的抽象的在不同故事类型的报道中这  
一深层结构的显现方式不同在失范类故事中拒斥  
以道德谴责显现且拒斥意识相对浅显容易被受众  
感知在蒙恩受难麻木愚钝等类型化故事中拒  
斥则表现为一种对农民工价值思维与缺陷性性格的  
嘲讽而在进取与成功类故事中拒斥意识开始变得  
隐蔽难于直接把握它是通过为农民工成功者设置  
一个属于城市价值观的成功标准以及成功者摆脱农  
民工身份而表现的这样的设置已经超越了对个体  
或群体农民工的拒斥与蔑视而上升到对农民工背后  
乡村或农村文化及农民身份价值的根本性否定是一  
个虽然隐蔽但更为严重的叙事伦理问题。  
25]  
再以这里也是我的家为例 故事讲述一个  
普通农民工徐万年多年来在企业领导及公司政策的  
关怀下在青岛港集团努力工作最终成长为集团西  
联公司党委书记副经理并被总理接见的故事同  
时报道中还穿插了青岛港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关  
心爱护员工以及同是农民工出身在工作岗位上取  
得成绩的司机车长张立林和大港公司装卸队二队副  
队长皮进军的事件与经历主角徐万年身上有两个  
符号素农民工身份城市化的企业管理者身份这  
两个符号素为对立关系被温家宝接见的徐万年可视  
为被权威社会力量接纳的农民工同时青岛港总裁  
常德传的身份可以符号化为城市力量其他人物张  
170  
二元对立中的身份诉求与社会拒斥———论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叙事伦理  
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叙事伦理体系及其重构  
在叙事学中叙事干预即叙述者改变直接陈述的话语  
27]  
我国的叙事伦理批评滥觞于刘小枫但刘的  
风格以主观姿态现身于对故事讲述的过程之中通  
过干预叙述者可以清晰明确地传达自身倾向与评  
在农民工报道中新闻话语并不能做到完全客  
时常流露出歧视态度而歧视的内容在不同文本  
中也显出不同层次与深度李旗的教训就在于,  
叙事伦理理论并未真正与传统的伦理批评相区别。  
008 伍茂国出版专著现代小说叙事伦理》,将该  
[28]  
理论放大至叙事话语层面标志着叙事伦理研究  
转向叙事话语叙事伦理批评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伦  
理批评伦理批评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伦理标准来衡  
量文本中的人物与主题而叙事伦理则在更为宽广的  
话语层面研究社会意识与伦理体系如何潜在地影响  
叙事如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叙述者与受述者关系、  
叙述方式与行为中的伦理意识等同样新闻报道也  
可以对叙事伦理研究进行关照探究隐蔽在报道话语  
与新闻事件中的社会伦理意识。  
29]  
聪明反被聪明误跳楼秀过头牢房坐,“聪明反  
被聪明误体现出记者明显的负面评价在一些文本  
叙述者有意无意地挖苦与讥讽农民工略显愚昧与  
保守的思维与想法行为与外貌而在另一些文本中,  
歧视则深入到对农民工人格生命价值与尊严的挖苦  
总体观之在这些讥讽与挖苦的背后是城市文  
化对乡村文化的否定体现出城市群体从自身价值标  
准与利益出发对农民工及乡村文化的全面性歧视,  
使得人文关怀”、“人本主义等原本农民工报道应  
当具有的叙事伦理品格化为乌有。  
具体在农民工报道中由于媒介形象生成于叙事  
的各个层次因此形象所体现出的社会伦理意识并不  
是单一的拒斥意识而是一个多层面的体系结构通  
过前文分析可发现农民工报道的叙事伦理基础是我  
国特殊户籍政策所导致的城乡二元对立这个社会结  
构生成了新闻报道中普遍的身份诉求与社会拒斥的  
非时序性文化语法在这种文化语法的影响下农民  
工报道所讲述的故事呈现出高度类型化的特点最终  
在这些报道的文本话语中出现迎合都市市民趣味的  
其次农民工新闻话语中还普遍潜藏着城市中心  
主义意识生活中的记者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在城  
市生活多年他们的思维与观念早已城市化甚至精英  
记者以自身的立场对农民工进行聚焦就容易使  
得叙事文本中体现出一种城市中心的视角这一  
视角屏蔽了农民工其他的形象特点只展示他们愚昧  
无知或违法犯罪的一面并将农民工群体置于记者代  
表的市民群体的对立面无形中扩大了文本内的媒介  
歧视同时由于新闻报道被大多数受众视为现实世  
界的再现而非拟态”,因此报道中的歧视可能会超  
越文本被扩散到社会文化结构中去。  
15]  
报道立场” ,农民工形象他者化”、机械化及媒介  
歧视等等叙事伦理问题农民工媒介形象叙事伦理  
的社会结构基础是二元对立的城乡结构而农民工媒  
介形象叙事伦理的文本基础则包括故事伦理和话语  
伦理故事伦理表现为深层叙事语法———身份诉求与  
拒斥以及高度类型化的农民工媒介故事话语伦理  
则表现为城市中心主义叙事媒介歧视他者化与机  
械化思维。  
最后通过叙事话语的建构农民工媒介形象呈  
现出他者化倾向在西方后殖民语境中,“他者”  
是建立在主体意识中心上的别人”,你我二元  
对立思维模式中的异己的力量显然农民工作为一  
个不具备自我表述与自我彰显的话语能力底层只能  
成为以城市媒介为主体叙述者的叙述对象而作为城  
市的闯入者在城与乡的二元等级秩序和拒斥性的叙  
述视野中最易被模塑成异己的陌生他者”。 媒介  
及城市群体潜在地将农民工视为秩序的入侵者与破  
坏者因而农民工媒介形象总是同以媒体叙事者为  
代表的城市利益集团相对立的这其中还有一个媒  
介与受众想象共同体之间的文化和道德联盟问题除  
去社会结构的作用这一道德联盟还与媒体逻  
关系密切,“在当代信息传播过程中表面的自由  
选择掩盖了隐含的不自由,……大众传媒更乐意向处  
于社会强势地位的受众群提供信息服务常常忽略甚  
现代媒体已经成为最为强大的观念来源新闻  
报道所建构的农民工形象不仅更多地导引了社会大  
众对这一群体的认知内化为一种群体偏见并产生现  
实结果而且也影响着这一群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  
另一方面报道中某些错位的伦理意识也简化了  
复杂多维的城乡关系形成城乡二者强弱鲜明的媒介  
话语力量弱化了农民工独立人格的存在总体而  
二元对立下的农民工媒介形象建构必然造成他人  
对农民工的认同和农民工自我认同的双重困境因  
农民工报道应当抛弃深层的不合理的叙事观念,  
构建自身的理性叙事伦理与叙事秩序。  
审视叙事话语中的媒介歧视  
叙事文本的话语是显现伦理意识的重要要素。  
17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0]  
至排斥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 。 城乡二元的现状  
以及各种复杂的原因使得在农民工报道中看上去  
十分自然的事实陈述实际上早已包含进媒介歧视这  
一前提性命题影响着整体的叙事框架从而将农民  
工塑造成他者”。 排斥性的他者化叙事能够在多大  
程度上还原这个群体的本相和真相十分值得怀疑。  
板叙事意识的误区正视和发现社会发展进程中城乡  
关系复杂的多面性从而在叙事话语与新闻故事的选  
择方面重新建构报道走向为社会搭建一条缓解矛  
利于和谐互利的桥梁。  
在农民工符号形象的各种叙事范式中小说是极  
具理想化的典范其中的农民工故事往往具有诗  
”,文本意图指向理想化的农民工人格企图通过建  
构一个个理想化的农民工个体而发现普遍的人性达  
到对这一群体与社会的抚慰因此我们看到小说中  
的农民工大多朴实善良有着纯真的最初的理想有  
着执着的奋斗精神在与命运的抗争中虚构叙事展  
现了这一群体的精神内在从而指向了虚构叙事的核  
心目的———审美此类理想化的叙事建构是对普遍  
的超越是对诗性人性与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呼唤。  
而新闻等真实叙事的功利性色彩使得它较虚构叙事  
呈现更明显的类型化面对这一问题新闻叙事应从  
虚构叙事中汲取一定的诗性思维缓解自身过度的  
工具理性”。 所谓诗性”,无疑是在故事中体悟人  
性与人生以个性的人格的生命的意识来观照现实  
中的农民工群体不仅在报道中还原其外在的表象、  
行动还要还原其背景内心以及行动背后的深刻动  
从而还原其多侧面的影像和真实复杂的现实存  
在叙事话语方面发掘话语肌理间内在的审视向  
让报道可以使人更多反思现实农民工报道缺少  
对理想社会秩序的建构性思考很少对农民工群体有  
理解与抚慰因而也缺少对叙事伦理的反思丧失诗  
性理念的叙事无论是真实叙事还是虚构叙事都将  
失去文本走向的终极指引使叙事成为单纯的苦难展  
示与低级趣味的猎奇。  
摆脱高度类型化的叙事模式  
叙事的类型化是以新闻报道为代表的真实叙事  
与以小说电影为代表的虚构叙事共同面临的问题。  
然而在比较中农民工报道却呈现出更加单一的类型  
化趋势从新闻事件的发展走向来看党报中农民工  
奋斗的正向结果往往是因为政府或其他组织的援助。  
相反都市报中失范叙事却缺乏复杂原因的追索仅  
仅因为贫苦所致的犯罪违法时的穷凶极恶以及不  
加思考的愚昧行动成为种种刻板印象在情节方面的  
固着当然小说与电影叙事中也存在农民工返  
31]  
抵抗的故事类型但在具体的人物行动与  
功能层面这些虚构故事还是多元化的每一个农民  
工故事都有不可复制的情节因而虚构叙事中的故事  
也就具备了对有一定独立人格的农民工个体的阐释  
基础而这一基础在新闻报道中被高度类型化的故  
事走向所摧毁使得新闻故事不但在结尾保持类型  
甚至在起因经过转折等各方面的叙事功能”  
上也保持类型化从而消解掉新闻文本对鲜活的农民  
工个体的阐释根基。  
而类型化的故事走向还只是农民工报道的相对  
显在侧面在叙事话语方面叙述与聚焦也保持高度  
的类型化第三人称外聚焦构成的冷漠与旁观叙事几  
乎主导了所有农民工报道新闻事件与叙事话语的  
双重类型化构建了农民工刻板的媒介形象导致只要  
经过简单的量化分析就可以加以归类相比之下以  
小说电影为代表的虚构叙事却不容易通过区分叙事  
话语与故事走向的类别进而归纳文本中主要的形象,  
每一个形象都具有多元的叙事策略与话语言说每一  
个形象之间都有相对较大的性格侧面与个体差异。  
在叙事层面类型化的背后是农民工报道中记者  
理念的刻板化”。 戴着有色眼镜的审视预先将他  
们假定为对城市秩序的入侵与破坏者潜在地将农民  
工置于智力与道德的低位认为没有精英力量的指  
帮助拯救这一群体便无法立足于城市诸多刻板  
化的报道理念是类型化的直接推手尽管户籍政策  
制造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但记者不应该在报道过  
程中无视或将这一对立视为理所应当而应该走出刻  
在人物形象方面小说与电影对人物内心及性格  
的开掘应当为新闻报道所借鉴虚构叙事中人物的  
内心世界总是被尽可能地放大如陈武换一个地  
32]  
笔下的于红红其内心世界中同各种来自都市  
的诱惑作斗争坚守着自身对贞洁的理解使得这  
个小人物保有着人格的尊严打工文学把握了农民  
工进城后所展现的异质化生存状态”,体现了农民  
在进入城市后受城市的现代文明的冲击而形成自我  
33]  
生存的焦虑心理” 。 人物内心世界的放大有助于  
树立起形象与读者对等的尊严缓解读者与形象之间  
的隔阂使得读者走进这一群体理解这一群体而  
现有新闻叙事却少有内聚焦的运用因而也就很少有  
文本可以讲述农民工内心世界的发展与变化尤其是  
他们在融入城市过程中内心世界的痛苦与挣扎高  
172  
二元对立中的身份诉求与社会拒斥———论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叙事伦理  
度类型化的第三人称外聚焦造成一种行为主义的冷  
农民工报道中二元对立叙事伦理的需要新闻等真实  
叙事应当从虚构叙事中汲取这一历史理性”,直面  
人心与社会在人生社会与历史的发展中重新审视  
农民工群体重新审视特定历史境遇下的城市与乡  
从而超越狭窄的现在时态的二元视域将新闻叙  
事引向历史哲思下的谅解与宽容。 “现象真实侧重  
进行时态下的准确叙述历史理性侧重还原当  
前世界的历史坐标在建构农民工媒介形象的新型  
叙事伦理时首先应当给予个体的农民工形象以主体  
将他们看成有完整人格的生命存在并在报道中  
还原他们的人生轨迹与生活历程当前的新闻报道  
总是截取这一群体生活的某一瞬间叙事定格在  
农民工讨薪者被驾驶豪车的老板撞死的瞬间在工地  
酣睡的农民工被掉落的天花板砸死的瞬间民工在河  
边祭拜河神以求讨薪成功的瞬间被女上司逼得走投  
无路进而将其杀死的瞬间进城务工被人强奸深夜在  
花园草坪中产子的瞬间等等这一系列的瞬间仅仅  
只做到了现象的真实但无法把握农民工的生命历程  
与人生遭遇本来值得同情的人也变成了愚蠢的可  
悲的人变成了可鄙的可以理解的变成了穷凶极恶  
如果报道中多一些对个体生命历程的了解也许  
大部分的农民工新闻会是另一番面貌。  
眼旁观使得农民工在新闻文本中的行为趋向机械  
如在农民工违法犯罪的报道中记者将犯罪者秩  
序破坏者与农民工身份之间建立起某种简单甚至可  
以说是粗暴的因果关系他们犯罪的深刻原因复杂  
心态走向犯罪的挣扎过程以及犯罪后的惊恐与忏悔  
都消弭在程式化的报道模板中这种扁平压缩的形象  
只能强化人们对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  
超越二元对立的视域  
孙立平教授指出正是户籍制度导致了城乡对  
34]93  
当年国家领导人出于现实考量才制定出城  
乡户籍政策但这种人为强化的二元结构六十年后已  
超越单纯的行政政策进入社会文化与意识形态领  
并体现在当代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城市与乡  
这两套经济系统社会制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最  
35]  
终演化为各自的社会关系及……生活经验” ,演  
化为各自的伦理体系及思维模式而当这种文化冲  
突走入叙事领域时从叙述者到受叙者从真实叙事  
到虚构叙事从叙事话语到叙事功能的安排都无不  
体现出城乡二元对立的现实影响。  
在农民工报道中记者所代表的城市人群因着  
媒体逻辑的商业思维驱使向作为目标受众的市  
民群体倾斜从而凸显并巩固了城市伦理体系农民  
同时应以历史理性关照农民工群体这个群体  
不是突然间无缘无故地出现在城市中的而是有着特  
定的时代经济社会政治等等复杂背景。 “从经济  
的角度来定义一个城市永远是个市场的中心构成  
工媒介形象则在某种程度上满足着市民群体潜在的  
身份自信”。 市民不仅以自身的媒介消费力同记者  
构成联盟更以其自身的文本接受姿态肯定着二元对  
立的叙事伦理及自身的城市身份。  
36]199  
聚落的中心”  
乡村作为城市的附庸与维持系  
面对文本内外的二元对立新闻叙事还应反思并  
借鉴虚构叙事本质地看虚构叙事与真实叙事都是  
由社会文化与社会意识这一核心叙事语法转换生成  
因此虚构与真实在这一层面并不存在虚构与  
必然会源源不断地将劳动力与产品输送到城市以  
支持城市的发展这一道理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只是  
在工业革命之后尤为突出如果能以这一历史视角  
审视农民工应被视为城市的建设者与维护者不是  
现象真实叙事下的破坏者入侵者”。  
真实之分而只是外延的不同 另一方面所谓  
真实叙事更多时候仅仅只能保证所叙之事的形  
再者记者应以历史理性关照”“二元关  
其实”“概念本不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自的概念体系才逐渐建立我国解放后出于发展  
农业与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的需要制定了户籍政策这  
一政策是历史的不一定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合理  
。 “”“对立是暂时的农民与乡村的城市化、  
现代化进程才是永恒的主流的如果记者能够在城  
乡对立的问题上多一些历史理性那么农民工报道也  
不会呈现出诸多叙事伦理问题。  
式真实现象真实”,并不能保证其中的本质真  
宏观真实”,也就是人性维度与社会历史维度  
真实”,因而真实叙事在历史语境中反而成了  
虚构叙事”。 相反许许多多的虚构叙事由于其  
直面人心与人性的价值取向并在叙事中抱有高度的  
历史与社会自觉反而在同真实叙事对比时显出更多  
宏观与本质真实”。 从这一角度看,“虚构不虚,  
真实不实其中最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不是表面上  
现象真实”,而是深层的历史理性”。 出于消解  
17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 OL].(2012-02-22).http:/ /  
www.stats.gov.cn/ tjsj/ tjgb/ ndtjgb/ qgndtjgb/ 201202/ t20120222_30026.html.  
2](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C].张寅德译/ / 张寅德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Pringce G.Narrativehood, Narrativeness, Narrativity, Narratability[C] / Pier J, García Landa J A. Theorizing Narrativity Ber⁃  
lin:Walter de Gruyter, 2008.  
4]张诗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新读———以农民工媒介形象为例[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6):119⁃124.  
5]贺博社会性别理论视野中的女性农民工群体媒介形象再现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6]刘隽大众传媒中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现状———以重庆传媒农民工报道的内容分析为例[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2):  
114⁃121.  
7]权波农民工媒介形象建构研究[J].青年记者,2010,(8):7⁃8.  
8]黄典林盲流新工人阶级”———近三十年人民日报新闻话语对农民工群体的意识形态重构[J].现代传播,2013,  
9):42⁃48.  
9]张玉凤.《南方周末农民工报道的框架分析及其议题变迁[D].兰州兰州大学,2011.  
10]孙朝芳议程设置下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建构[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1.  
11]贾小敏场域理论视域下的农民工报道研究陕西日报》《华商报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12.  
12]汤浩媒介排斥论[D].杭州浙江大学,2009.  
13]许向东一个特殊群体的媒介投影———传媒再现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0):42⁃45.  
14]徐艳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农民工报道研究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报道模式与体系变革[D].武汉华中科技大  
,2011.  
15]张鹏农民工传媒形象再现的内容分析[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5⁃79.  
16]李艳红一个差异人群的群体素描与社会身份建构当代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新闻报道的叙事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  
,2006,(2):2⁃14.  
17](克劳德·列维施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巫术·宗教·艺术·神话[M].陆晓禾黄锡光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  
,1989.  
18]()A·J·格雷马斯叙述语法的组成部分[G].王国卿译/ / 张寅德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9]()A·J·格雷马斯行动元角色和形象[G].王国卿译/ / 张寅德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0](·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杰姆逊教授讲演录[M].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1]吴泓缈.《结构语义学的启示[J].法国研究,1999,(1):38⁃44.  
22]莫晓东刘辉龙夜色中有人叹息[N].南方都市报,2010⁃03⁃08(DA10).  
23]肖友若张全收大倒苦水报道客观做人好难[N].南方都市报,2010⁃03⁃31(SA25).  
24]戴岚韩立群从打工妹到劳模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0⁃11⁃12(23).  
25]冯华陈曌这里也是我的家[N].人民日报,2010⁃08⁃29(7).  
26]王志海被辞讨薪四工人挨打[N].南方都市报,2011⁃09⁃18(AA06).  
27]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8]伍茂国现代小说叙事伦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29]孙金栋.“跳楼秀演过了头法律不容[N].华西都市报,2010⁃03⁃24(26).  
30]樊葵当代信息传播中的传媒歧视[J].当代传播,2003,(5):51⁃53.  
31]苏奎文学如何表达底层———以农民工文学的诗性建构为中心[J].当代文坛,2011,(3):13⁃16.  
32]陈武换一个地方[J].青年文学,2004,(4A):4⁃22.  
33]郑晓明游荡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打工文学的创作思考[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4⁃58.  
34]孙立平断裂———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5]南帆启蒙与大地崇拜文学的乡村[J].文学评论,2005,(1):95⁃105.  
36](韦伯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M].康乐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174